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集锦9篇

时间:2022-05-15 16:39:20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范文1

1、做好晨检,预防甲流。师生安全,无重大事故。

2、围绕“jq”工程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加强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二、本期班德育工作基本要点:

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在实现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1)  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2)  指导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组织和举行读书会,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底蕴。

(3)  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情做好协调工作。

3.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乱扔、乱吐、乱画。学会清理书包、抽屉,学会打扫教室卫生。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5.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小干部的管理能力。

三、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48 名,男生21人,女生27 人,孩子们都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学习积极性高,能听老师的话。但也有部分孩子自我约束能力极差,卫生习惯差。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发挥小干部作用,师生共同管理班级。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学生进行教育。

4.加强安全教育,利用晨会、集会、升旗、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平时多深入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学生安全。

5.抓好两操的教育。

6、加强家校联系,家长与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五、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民族主义教育

1、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周;

2、成立班委会

3、交通安全教育班队活动

4、各班出《我上学了》《预防甲流》两黑板报

5、收看两个节目:《开学第一课》《走进新中国》

十月:香樟文化建设

1、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讲座。

2、爱国主义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3、理解香樟文化内涵,提炼班级文化内涵。

4、书香班级文化建设。

5、建立班级图书角。

十一月:科技在我身边

1、出一期科技板报。

2、参观校园科普园(植物园)。

3、看一期科普节目

4、讲科学家的故事。

5、安全教育

十二月:学生文明展风采

1、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演讲比赛

2、芦淞德育特色资料汇编,年度德育工作考评

3、评选优秀礼仪生

4、征集jq工程成果

5、召开樟小“少代会”

一月:

1、班级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范文2

一、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班集体建设,铸就良好班风

1、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文化的第一性和直观性,决定了它在育人方面具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的宣传栏面积不断扩大,内容新颖,是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班级文化是学生才艺展示的最大舞台,班级文化建设按照“十个一”的要求来布置,班级整洁,充满书香之气,使人一走进教室,即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每个教室外面墙上的“每月之星”展示栏,更为我校学生展现无限的风采。教学楼走廊的布置,为校园增添几许的艺术氛围,使人身在其中,乐在其中。这些宣传阵地就像一位位无声的老师,用无声的语言教育着每位学生,催促孩子们奋发上进。

2、各班以学校的阳光之星评比为基础,制订出班级的阳光之星的评比方案。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管理机构,作为班集体的管理核心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长领导独立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并完善班级制度。

二、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里常有这样的一句话: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等于事情做成了一半。所以本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 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主要包括学生的倾听习惯,发言习惯、作业习惯。

2、 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这主要包括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

三、安全第一,校园平安

安全是学校第一要务。学校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完善职责,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层层追究。全体教师能够时刻不忘学生身心安全、学校财产安全、自我身心健康,能够做好防范工作,实现平安校园。学校坚持月月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每天值班制度,电话家访制度,电话家访记录,召开家长会议,学生点名制度,学生追查制度,各班级建立学生通讯簿等。缺课和有无法处理的情况及时联系家长。各负责教师经常检查学校安全设施,经常性利用班队会课、宣传栏、国旗下讲话、广播站做好宣传工作等,切实把学校安全落实到实处。学校严格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事情要巧妙的艺术的适当的和家长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家长的好评,学校在学期初与教师、家长签订责任书,定期召开家长会(期中和期末),让学生家长明确学生安全责任意识,长假前发放告家长书。为了进一步保障学生安全,学校规定每星期五的早会为全校性的安全教育宣传,班班做好每天的安全一句话,做到时时提醒,时时把安全记在心。

四、主题活动系列化

(1)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教育

学校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九月份,开展“尊师重教”、“文明礼仪伴我成长’”等系列活动;十月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开展庆祝建队节活动,举行了新队员入队仪式暨大队干部就职仪式,对学生进行队的教育;十一月份开展消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安全与法制教育活动;十二月份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文明交通、告别陋习”主题实践活动;一月份开展庆元旦手抄报展示活动。

(2) “多维立体”的评价,激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让孩子在夸奖中长大,这是成功教育的经验。得不到赞扬的人生是灰色的。所以我校开展了“美丽学生、美丽班级”及“绿色中队”评比活动。它不仅点燃广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的德育工作任务艰巨,工作中好的经验继续采纳,不足之处努力弥补。我们将以存在的问题作为下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0xx年春德育思路:

一、 继续加强安全教育,优化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加强校园执岗登记。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

德育就是通过教学引导和渗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强化与提升。农村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德育工作必须尽快完善,通过德育管理控制学生德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文通过专项教育、常规教育和校外教育三方面进行了德育工作管理的实效性研究。

一、专项教育――主题班会

小学低年级的德育工作任务是艰巨的,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入学,很多德育思想都需要尽快建立起来,而开展专项教育是让低年级小学生树立起良好品德和思想道德的最佳途径。主题班会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诗歌朗诵、诗歌表演、小品表演、小快板,采访等,都是可行的形式。例如,设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主题班会。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朗诵的形式,让一年级的小学生转变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知,让他们明白帮助别人,获得感谢,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内心是很快乐的。又如,设立“团结友爱”的主题班会,着重解决一年级小学生在刚刚入学的阶段经常和同学发生摩擦和争吵,不断地告状,不断地哭泣,使得常规教学活动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召开以讲团结、讲友爱为主的主题班会。在开展班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友爱”要比“争吵”更让人幸福,更好地体现出一个人的良好品质。除了与日常管理相关的主题班会之外,低年级的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刚刚步入校园,看到学校的许多规则制度和行为往往会感觉困惑,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提升知识量的品德教育内容,如“红领巾来历”的主题班会。针对这类的少先队教育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了解,同时讲述更多的“红军故事”等,让学生形成爱国、爱党的思想。总之,班会教育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

二、常规教育――班级管理

品德教育活动不可能经常开展班队会等专项活动,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开展常规教育,而班级管理的过程就是开展常规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的途径包括:

1.开展奖励制度

农村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较为顽皮,在上学前,在农村院子里等各处自由玩耍,许多班级制度的约束往往不能很好地坚持,因此教师要每天都会利用好晨会课时间,及时把班中出现的情况或发生的事情和他们一同分析,引导他们学会辨别好坏。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实行“今日之星”评选制度,并颁发物质奖励,如印着“奖”的本子等。

2.爱心教育

对农村低年级的小学生不应该一味地责备,要利用爱心来约束他们。对学生要倾注一片爱心和耐心,把爱的雨露洒向学生的心灵,学生就会明白即使自己犯了错误,只有认真改正教师就会更喜欢自己。

3.游戏管理

目前,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家庭中的孩子也是娇生惯养,许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自私自利的心理,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游戏来进行纠正。如,教师设计一个竞赛游戏:画一条线,线内发一个足球,学生远远地站在线外,让两人一组,每次有4~5组,最早钩到球的是胜利组。这时学生就会想尽办法,最后知晓一个人向前,另一个抱住她的腿,这样才能完成。游戏活动后,教师要告诉学生团结才是最有力量的,进而开展团结友爱的德育教育。游戏使学生增添了快乐,增长了知识。在游戏中加强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校外教育――联系家庭

农村家庭中有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员,针对这些留守儿童,教师特别要重视校外教育,联系学生家庭,拉近家校距离,形成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首先,要建立学校、家长、社区、教育点站联系制度,学校主动与政府及社会各部门沟通,广扩开辟校外教育途径。其次,可以联合学校领导,组织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接受一定的家教知识,避免家教中简单粗暴、过分溺爱等传统观念的产生。开办好家长学校,还要与社会各界、家长共同商议出德育实施方案,取得家长们的配合和支持。

强化小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育人工程,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要求一线工作者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综上所述,针对农村低年级的德育管理工作必须要重视校外教育管理、常规教育管理和班会组织的管理等多元化的管理控制,才能保证低年级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魏银萍.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J].甘肃教育,2012(13).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范文4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德育工作;问题;有效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评价标准逐渐多样化,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局限于分数这一标准。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道德教育问题为核心,就整体而言要求德育教育具有着合理化以及科学化的特点。在小学道德观念逐渐多样化这样的趋势下,针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仅将德育理论不断深化,还应立足于德育实践。本文将针对小学高年级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一、积极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要想保证社会安定发展,人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但同时还应具备着良好的道德。相对而言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在心理以及生理上都较为不成熟,因此比较容易接受正能量的引导,同时也容易被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将小学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做好德育工作,不仅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事件层出不穷,同时这些犯罪人的主要特征呈现出暴力化以及低龄化的特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感到痛心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全面性的反思。在学校实际教学中由于德育教学存在着不足,进而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一定的偏差,受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力度,进而能够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就整体而言积极加强小学高年级德育工作,同时针对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反思。不仅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高年级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缺乏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当前一些家长以及教育者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以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学生的课业量仍然在急剧增加,学校中的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师等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进而导致德育工作没有受到较多的重视。另外,德育工作者不具备专业素养以及学校评价体系较为不健全等问题也层出不穷。2.德育内容与实际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小学高年级德育内容与学生自身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方法中,对学生进行灌水式教育。另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没有一定的实践体验。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或者是与相关的思想意识存在着不符合的情况。3.具有单一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具有较为单一的教学手段。一些家长普遍存在着共同的认知观念,认为学生被送入学校后,其教育工作主要由老师进行全面的负责,家庭不需要注入较多的精力。另一方面学校有时不能及时的将学生情况反应给家长,进而导致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相背离,这样的情况对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1.尊重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对于小学高年级德育工作来讲在体育以及美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又相互促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就应从学校以及家长和社会这三方面着手。主要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助,社会为主要依托,进而能够形成完整性的教育体系,最终达成共识,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2.促进教师德育素养的有效提升。作为教育者应更新自身的德育教育理念,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性德育素养。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来。进而能够保证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将德育教育契机进行充分性的挖掘。在小学高年级教育中,应积极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小学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充分性的利用,进而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将课堂教学以及德育教育结合开来,真正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及时发现并利用机会,进而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4.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如果还是沿用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最终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当前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育着应该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德育教育的工作质量。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词句等,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如果老师让学生针对资料进行翻阅,学生遇到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最终才能增强德育教育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高年级德育工作来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以及老师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不仅注重对学生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还应与德育教育中相关的实践活动结合开来,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才能增强德育教育自身的感染力,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卢雪媚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贤江小学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范文5

    一、建国初期(1949—1965)

    建国初期,百废俱兴,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处在始建阶段。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仅从中学政 治教师配备的条件上就可以看出。当时,教育部的文件中说:“政治课教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宣传员、兴无灭资的战士,他们在学校中肩负着培养革命接班人,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艰巨任务。因此 ,各地在配备政治课教师时,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严格注意政治质量,认真挑选,宁缺毋滥,决不要马虎 从事。”这里提出“政治质量”是同一般教师的区别,而且用了“严格注意”的词句进行强调,可见其重视程 度之高。

    1952年教育部规定的中学德育目标是:发展学生效忠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其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到1958年,明确提出用工人 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学生。主要途径是依靠教师通过课 内各科教学和课外各种活动进行,还有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当时,根据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青年要做到“身 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在学校开展了争做“三好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当时北京市规 定,身体好的标志是获得“劳卫制证章”,即,体育成绩达到“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学习好的标志是获得 北京市统一制作颁发的“学习优良奖章”,即,主科成绩必须优等,副科成绩可以有两科是良,其余也必须是 优等;工作好的标志实际是操行评定获得优等。因为毛泽东主席当时提的“三好”是对全国青年提的,所以提 “工作好”。学生正处在学习阶段,这个工作好在学校里就是品德好。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 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后,学校的“三好”就是德、智、体这三好了。

    关于这块工作的名称,当时既有德育的提法,也有政治思想教育的提法。

    由此可见,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虽然还没有形成,但已有了一些基本的目标、内容、原则、要求、制度, 而且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逐渐成为全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加强阶级、阶级斗争教育,抓意识形态领域里 的阶级斗争,反修、防修教育,争夺接班人等问题提得越来越突出。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是全面破坏,教育则首当其冲,中小学德育工作更是被严重扭曲。当时,虽然中央 没有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文件,但毛泽东主席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给毛主席的信及寄给毛主席《 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再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大字报,回信给他们,热烈支持他们 的革命行动,从此,就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向了参加全部斗、批、改的政治运动。现在回顾起来,中小学德育 工作的情况是:

    德育目标是:培养千百万坚强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其条件是(仅看第一条):“他们必须是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修正主义者。”就这一条便可知,把革命领袖的条件当成中小学的 德育目标,显然太高了,太脱离中小学实际了。

    德育的途径是:在大风大浪中游泳,即,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锻炼成长。

    德育的方式是:运动式。

    德育的方法是:学习毛主席语录,活学活用,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早 请示,晚汇报,讲用会,路线分析会,等等。

    德育的成果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由于全国是在“左”的路线下开展政治运动,所以,不难看出,德育的目标与要求“高”、“大”、“空 ”,德育方式方法“运动式”、“成人化”、“一刀切”、“大轰大嗡”,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显 然,正常的德育工作被扭曲了。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7—1993)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十年动乱的破坏,学校教育同社会各行各业一样进行“拨乱反正”,经历了恢复 整顿的过程。从德育工作的角度看,当时的教育部抓了重新制定颁发《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的工作 ,使学校要求学生有依据,使学生有遵循。这在当时学校的恢复整顿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 过去了,以至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破坏,特别是“左”的影响来不及彻底清理。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 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中小学德育 工作怎么办,大家感到困惑。当时有一个说法是:“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这可以说是当 时状况的写照。这期间,教育部中学司召开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进行探讨。到1987年基本形成了比较清 晰的思路。于是,1988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表现 在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正确的德育目标,规定了德育内容、途径、方法、领导管理体制、学生品德评 定办法等。这些问题的具体内容都反映在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中。这些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 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 常行为规范》、《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品德评定的意见》等。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遵循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 际出发,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从青少年儿童实际出发。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 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 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里,指出了培养好公民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基本 任务,也可以说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点”。同时,还指出了这不是最终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 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 的共产主义者。这是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这里讲的培养目标是分层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首先努力达到的。高 层次目标应该是不断争取的。与此相适应的是要求德育的方式方法应有一个大的转变。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德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确定“五爱”为基本内容,既符合国家的要求,又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还有利于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对 稳定。我们应该高扬“五爱”的旗帜。

    中小学德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在1988年中央14号文件里确定校长负 责德育工作之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叫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由党支部领导并负责的。确定校长负责领导管理德 育工作,是由于确认了德育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德育包含政治教 育,但不等于政治教育,不属于政治的范畴,而是属于教育的范畴,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实行 校长负责制,德育工作自然由校长负责。党支部要支持校长负责并抓好德育工作,同时发挥党支部的监督保证 作用。

    以上这些是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改革。纵观建国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 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其最大的功绩是确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小学实 际的德育工作的基本的新格局。

    这次会议之后,各地积极贯彻会议精神,使中小学德育工作生机勃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1989年 那场政治风波后,一些人在反思时曾对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某些精神提出非议,主要有两点。其 一说培养好公民的目标定得太低了。其二说抓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淡化政治”。这显然是一种偏见 、浅见。应该看到《行为规范》里有政治,尊敬国旗不是政治吗?当然,多数条文不是政治要求,但用这些条 文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行为、文明礼貌的新一代,这难道不是政治吗?至于“好公民”的提法低不低,中 央14号文件中的那段话讲得非常明白。“好公民”是普遍性的要求,“共产主义者”是先进性的要求。前者是 全体的,是基点。后者是少数的,而且是将来达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一些人不能正确反思的情况下, 我们也曾收到来自地方一些同志的忠告:“1988年会议的精神是正确的,对各种非议要顶住,千万不要变,否 则上头一变,下边跟着变,以后再往回扭就费劲了,损失太大。”这些忠告是十分正确的、深刻的、有远见的 。

    国家教委从1990—1994年先后在南京、潮州、抚顺、三明、上海召开了5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现场会, 平均每年一次大会,推动1988 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有关精神的落实。1990年南 京会议期间,一位记者问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这次会议有什么新的精神,柳斌同志说:“认真抓落实,研究新 问题。”这既是国家教委对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又是这期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四、我国提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后(1994—)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 变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也给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颁发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学 校德育工作的纲,也是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纲。对这个文件要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落实。这里提出以下几 点供思考。

    第一,这个文件与1988年中央14号文件的共同点与区别。共同点都是中央发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 不同点,首先是两个文件颁发的背景不同。1988年的14号文件是中央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进行拨乱反正,党和 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提出的关于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一系列问题;1994 年的《若干意见》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中央提出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 系列方针、政策。其次是对象不同。1988年的文件专指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中小学针对性特别强;1994年的文 件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包括大学、中小学、中专、技校及职业高中。所以,大多是从共性的角度讲的,也有一 些是专指高校或专指中小学的,这要根据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并结合中小学实际进行贯彻。还有一点是1988年 的文件用了“改革”一词,而1994年的文件用了“改进”一词。虽然都要改,但“改革”是在一些大的问题上 进行变革,而“改进”是在大的问题上不变或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完善。由此看出,“改进”一词既体 现了对过去的肯定和工作的连续性,又体现了新的要求。

    第二,《若干意见》提出了新形势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很多,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新 形势下,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要研究解决的5个问题,或曰课题,即5个“如何”。要在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这5个“如何”还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 科研人员努力实践,努力探索。

    第三,《若干意见》提出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要求。《若干意见》的第五条文字不多,却概括了十 分重要的德育原则与要求,对中小学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如,遵循教育规律,区分教育阶段,循序渐进逐 步提高,改进教育方法,解决好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衔接,等等。

    第四,《若干意见》在有关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队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如, 要完善德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专业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 级教师和理论家。要合理确定德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切实保证。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证。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抓德育,等等。

    由以上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简要回顾,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范文6

建国初期,百废俱兴,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处在始建阶段。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仅从中学政治教师配备的条件上就可以看出。当时,教育部的文件中说:“政治课教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宣传员、兴无灭资的战士,他们在学校中肩负着培养革命接班人,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艰巨任务。因此,各地在配备政治课教师时,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严格注意政治质量,认真挑选,宁缺毋滥,决不要马虎从事。”这里提出“政治质量”是同一般教师的区别,而且用了“严格注意”的词句进行强调,可见其重视程度之高。

1952年教育部规定的中学德育目标是:发展学生效忠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到1958年,明确提出用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学生。主要途径是依靠教师通过课内各科教学和课外各种活动进行,还有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当时,根据主席号召全国青年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在学校开展了争做“三好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当时北京市规定,身体好的标志是获得“劳卫制证章”,即,体育成绩达到“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学习好的标志是获得北京市统一制作颁发的“学习优良奖章”,即,主科成绩必须优等,副科成绩可以有两科是良,其余也必须是优等;工作好的标志实际是操行评定获得优等。因为主席当时提的“三好”是对全国青年提的,所以提“工作好”。学生正处在学习阶段,这个工作好在学校里就是品德好。1957年,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后,学校的“三好”就是德、智、体这三好了。

关于这块工作的名称,当时既有德育的提法,也有政治思想教育的提法。

由此可见,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虽然还没有形成,但已有了一些基本的目标、内容、原则、要求、制度,而且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逐渐成为全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加强阶级、阶级斗争教育,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反修、防修教育,争夺接班人等问题提得越来越突出。

二、期间(1966—1976)

对我国社会是全面破坏,教育则首当其冲,中小学德育工作更是被严重扭曲。当时,虽然中央没有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文件,但主席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给的信及寄给《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再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大字报,回信给他们,热烈支持他们的革命行动,从此,就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向了参加全部斗、批、改的政治运动。现在回顾起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情况是:

德育目标是:培养千百万坚强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其条件是(仅看第一条):“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修正主义者。”就这一条便可知,把革命领袖的条件当成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显然太高了,太脱离中小学实际了。

德育的途径是:在大风大浪中游泳,即,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锻炼成长。

德育的方式是:运动式。

德育的方法是:学,活学活用,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早请示,晚汇报,讲用会,路线分析会,等等。

德育的成果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学活用著作的积极分子。

由于全国是在“左”的路线下开展政治运动,所以,不难看

出,德育的目标与要求“高”、“大”、“空”,德育方式方法“运动式”、“成人化”、“一刀切”、“大轰大嗡”,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显然,正常的德育工作被扭曲了。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7—1993)

结束后,面对的破坏,学校教育同社会各行各业一样进行“拨乱反正”,经历了恢复整顿的过程。从德育工作的角度看,当时的教育部抓了重新制定颁发《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的工作,使学校要求学生有依据,使学生有遵循。这在当时学校的恢复整顿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以至对所造成的破坏,特别是“左”的影响来不及彻底清理。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怎么办,大家感到困惑。当时有一个说法是:“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这可以说是当时状况的写照。这期间,教育部中学司召开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进行探讨。到1987年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于是,1988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表现在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正确的德育目标,规定了德育内容、途径、方法、领导管理体制、学生品德评定办法等。这些问题的具体内容都反映在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中。这些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品德评定的意见》等。这里值得提出的是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从青少年儿童实际出发。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里,指出了培养好公民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基本任务,也可以说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点”。同时,还指出了这不是最终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是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这里讲的培养目标是分层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首先努力达到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是不断争取的。与此相适应的是要求德育的方式方法应有一个大的转变。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德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确定“五爱”为基本内容,既符合国家的要求,又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还有利于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对稳定。我们应该高扬“五爱”的旗帜。

中小学德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在1988年中央14号文件里确定校长负责德育工作之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叫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由党支部领导并负责的。确定校长负责领导管理德育工作,是由于确认了德育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德育包含政治教育,但不等于政治教育,不属于政治的范畴,而是属于教育的范畴,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德育工作自然由校长负责。党支部要支持校长负责并抓好德育工作,同时发挥党支部的监督保证作用。

以上这些是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改革。纵观建国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其最大的功绩是确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小学实际的德育工作的基本的新格局。

这次会议之后,各地积极贯彻会议精神,使中小学德育工作生机勃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1989年那场后,一些人在反思时曾对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某些精神提出非议,主要有两点。其一说培养好公民的目标定得太低了。其二说抓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淡化政治”。这显然是一种偏见、浅见。应该看到《行为规范》里有政治,尊敬国旗不是政治吗?当然,多数条文不是政治要求,但用这些条文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行为、文明礼貌的新一代,这难道不是政治吗?至于“好公民”的提法低不低,中央14号文件中的那段话讲得非常明白。“好公民”是普遍性的要求,“共产主义者”是先进性的要求。前者是全体的,是基点。后者是少数的,而且是将来达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一些人不能正确反思的情况下,我们也曾收到来自地方一些同志的忠告:“1988年会议的精神是正确的,对各种非议要顶住,千万不要变,否则上头一变,下边跟着变,以后再往回扭就费劲了,损失太大。”这些忠告是十分正确的、深刻的、有远见的。

国家教委从1990—1994年先后在南京、潮州、抚顺、三明、上海召开了5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平均每年一次大会,推动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有关精神的落实。1990年南京会议期间,一位记者问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这次会议有什么新的精神,柳斌同志说:“认真抓落实,研究新问题。”这既是国家教委对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又是这期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四、我国提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后(1994—)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也给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纲,也是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纲。对这个文件要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落实。这里提出以下几点供思考。

p;第一,这个文件与1988年中央14号文件的共同点与区别。共同点都是中央发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不同点,首先是两个文件颁发的背景不同。1988年的14号文件是中央在结束后进行拨乱反正,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提出的关于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一系列问题;1994年的《若干意见》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中央提出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其次是对象不同。1988年的文件专指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中小学针对性特别强;1994年的文件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包括大学、中小学、中专、技校及职业高中。所以,大多是从共性的角度讲的,也有一些是专指高校或专指中小学的,这要根据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并结合中小学实际进行贯彻。还有一点是1988年的文件用了“改革”一词,而1994年的文件用了“改进”一词。虽然都要改,但“改革”是在一些大的问题上进行变革,而“改进”是在大的问题上不变或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完善。由此看出,“改进”一词既体现了对过去的肯定和工作的连续性,又体现了新的要求。

第二,《若干意见》提出了新形势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很多,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新形势下,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要研究解决的5个问题,或曰课题,即5个“如何”。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这5个“如何”还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科研人员努力实践,努力探索。

第三,《若干意见》提出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要求。《若干意见》的第五条文字不多,却概括了十分重要的德育原则与要求,对中小学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如,遵循教育规律,区分教育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改进教育方法,解决好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衔接,等等。

第四,《若干意见》在有关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队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如,要完善德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专业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要合理确定德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切实保证。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抓德育,等等。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范文7

――精心、精美、精致、经典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和感染;

――敬业、勤业、专业的教师队伍,以精彩的课堂教学和精湛的教育艺术,展示着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与追求;

――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周活动,把学生推向一次次情感与道德体验的高峰;

――自主、创意、时尚、富有内涵和时代感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我教育的快乐和成就。

一、常规体系制度化――深入人心,价值认同

1.学生常规管理与教育重在平时和细节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坚持做到常抓常新。以学习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落实《湖南大学子弟小学学生手册》,开学即抓常规、学手册、立规矩,落实制度的学习、宣传,师生同心、家校同向,一年级开学第一个月末即抓常规验收,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如抓卫生习惯养成,做到零食不进校、垃圾不乱扔,养成随手捡纸片的习惯和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习惯,通过班级、年级、校级三级校园环境检查,不断规范环境建设要求;抓文明礼仪教育,做到见人问好,尊老爱幼,言行举止符合规范。

学校落实值日值周制度、一日常规评比、每周常规工作讲评、每月班级情况量化考核评优,规矩立在前面,常规落实在细节。

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抓班级管理,通过星级班级、优秀班级评选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实行班级事务承包制,发挥小干部作用,形成了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人管、人人能管理的良好生态。加强小家务活动、少先队小队活动的管理与检查;以“红领巾”监督岗实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及自主管理。

2.常规活动体现组织意识培养

学校重视少先队在德育与管理中的突出作用,并充分发挥少先队育人的平台功能。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阵地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开设班级队角、黑板报等阵地;发挥广播站、电视台、宣传橱窗的宣传功能,加强检查反馈的力度,及时公布、及时播报、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

3.德育工作流程规范

学校制定出各级工作标准及流程,如教师值日值周制度、班主任工作月考核评价制度、德育周讲评月讲研讨制度、常规周周清制度;各类工作标准细致,流程清晰,即便是大扫除工具房物件的摆放都有明确要求。

常规体系制度化――深入人心,价值认同。师生形成一种价值认同: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做事的标准和要求是什么,大家清清楚楚。在常规工作中坚守标准、在细节中彰显育人魅力,教师们对于常规工作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常规工作不常规,需要坚持,需要全身心付出。

二、活动体系序列化――分层递进,螺旋上升

我校于2009年成为团中央少先队工作基层试点单位,着眼于少先队员的组织意识及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德育工作的系统思考,2013年学校申报并立项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为例”。这是在整体、系统观点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宏观思考和把握。我们强调对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整体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制订德育目标内容,并分低、中、高年段组织实施,同一目标及内容实施螺旋上升式展开。关注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关注对个体生命成长的指导,并对其他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具体来说,在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构建上,体现层级性、序列性,并以“全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进行全面部署,充分体现分层递进要求;在德育途径与方法上,重视学生参与、体验、自我教育、发挥主阵地作用,强调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全员全程育人要求。将分层递进德育思维推进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在每次德育活动设计上。学校关注德育活动的整体设计,以体现综合性与实践性;重视对个体品德成长实施个性化的指导。可以说,分层递进德育体系构建既是一种德育系统思维,也是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

如我们提出六年教育培养目标分别是――一年级:成长起步,要求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二年级:初达标准,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三年级:律己修身,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四年级:完善人格,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五年级:展现能力,做更好的自己,帮助他人;六年级:学有所成,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

在这个过程中,紧紧围绕“一二四”德育目标体系要求,即强调“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两个方面”:公民素养和生命教育;落实“四项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从“知、情、意、行”方面提出分层递进的细则要求,在对应的活动设计上,贯彻落实分层递进的德育思维。

我校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通过分年级主题活动来进行的。一年级新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学习《湖南大学子弟小学学生手册》,了解礼仪与学习规范、奖励与约束制度等内容。低年级段学生公民教育主题是“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班级系列活动如“我是自理小达人”“我是班级小主人”等重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中年级段学生公民教育主题是“学会尊重”“富有爱心”,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的关键点是合作意识、自我展示。学校一系列活动如中队主题队会、“红领巾”监督岗、“雏鹰之声”广播站、“银杏”电视台、“雷达站”慰问等活动丰富多彩;高年级段学生公民教育主题是“有所担当”“健康生活”,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的关键点是树立理想和有社会担当;雏鹰假日小队一系列活动如“走进福利院”“相约福利院”“寻找伟人的足迹”“我的理想我做主”等。

三、特色体系鲜明化――触及灵魂,难忘终身

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坚持做到抓常规、抓活动的同时,突出抓好“德育工作特色项目”, 做到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富有魅力,让学生永远站在学校中央。

1.特色升旗

学校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实行严格而规范的升降国旗制度,并结合近代史教育、形势教育、国情教育进行国旗下讲话,增强全校师生的爱国情感。无论是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现身说法,还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慷慨陈词;抑或参加全国少代会代表的精彩分享。大到国家大事,小到日常规范生活细节,甚至是升旗仪式上开展的“我的校服我做主”的全体学生投票活动,无不体现教育用心,抓住教育契机。特色升旗,成为全校师生期待的德育特色栏目。

2.丰富多彩的文化周

颇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周活动成为文明校园文明窗口重要的名片。学校整体规划了七个主题文化周,每个文化周又按大队、年级、个人分年级段布置活动内容并组织实施,既体现了时代的相关要求,又考虑了传统的继承和延续。

感恩父母周:“我和父母换换位”行动,体验了父母的艰辛和关爱;关爱儿童周:雏鹰争章考章活动,从科技章、游戏章、运动章、特色章等,手持少先队考章“护照”,每过一处考章,便获得一个“签证”印章,VISA是通向自理、自立、自强的证明;少先队文化周:从班级人人参与,到年级,再到全校师生面前比赛,一年一度的“四好少年”评选成为精彩的盛会……文化周让校园的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主题突出、层层深入、影响深远,成为师生、家长期待的节日,成为学校的品牌与特色!

3.制度化的中队主题队会

我校少先队主题活动有一个优良传统:每个中队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均要面向全校师生展示一次中队主题队会。实际操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三点:①制度化――这是一项常规的特色活动;三年级、五年级各进行一次全校展示,必须人人上台;②选题分层次;③注重师生的主体性。制度化、个性化的中队主题队会,让所有的学生拥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体现了 “让儿童站在学校中央”的德育理念。

4.“手拉手”活动

“中国梦志愿行”手拉手活动、雏鹰假日小队让关爱和公益成为常态:学校长期与湖南省桂阳县的一所贫困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教师多次担任支教大学生服务队的指导老师 ;还与新疆辅导员开展“手拉手”活动,开展了“湘疆少年手拉手融情交流结对活动”。我们的“手拉手”活动还走出了国门,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的同类学校结成联谊学校。

四、保障体系科学化――扎实有效,稳步推进

1.管理与评价

评价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评价对象和人员上,包括对学校德育的评价、班级德育的评价、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学生德行评价等几方面,而在每方面都有具体的评价细则与方式。如教师评价中有德育评价权值,班级评优评先重视平时的过程管理,用数据说话。

在德育管理与评价上,我们更多采用注重观察、学会倾听、给予暗示、等待涌现的方法,采取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的途径。

学生品德评价是德育评价的核心。我校充分发挥品德评价的三大功能:启发自觉、强化习惯、促进生长。学校重视评价的个性化分层指导,在评价过程中全面贯彻品德评价的目标: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公民并成为合格公民,使学生成为他(她)自己,实现社会合格公民与完善自我的统一。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学生品德评价内容加入了公民素养、生命意识、自我意识的时代元素。尽管不可能解决德育管理与评价的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坚持走在了品德评价的应然之路上。

2.德育队伍保障

我们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来努力打造一支思想水平高、操作能力强、具有基本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过硬的专业化德育队伍,使绝大多数教师都来做“少年儿童教育研究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一大批优秀教师站在了德育研究的前列,一支“懂理论、勇实践、能研究、会总结”的德育工作队伍正逐步形成。学校正在创建部级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我校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湖南省“五四奖章”获得者张菁老师已经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少先队教育方面的专家,多次在省内外讲课传授经验。

3.德育合力保障

学校不关门做教育,坚持学校德育的主导与主体地位,指导家庭德育发挥基础作用,争取社会德育的依托力量,充分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并使其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一体化和网络化。主要做法有:

(1)定期开办家长学校。聘请专业人士作报告,观看有关家教的讲座,提高家长们的思想认识和家教水平。

(2)成立家长教师联谊会(PTA)、家校联盟(FSA)M织,推进家长义工项目。学校加快成立PTA、FSA组织的步伐,由社区、团委、关工委、热心家长等担任组织成员。在每一个大的节日的重大活动中,邀请他们参加到活动中。如聘请法学院家长给小学生讲如何远离校园欺凌。德育工作平时立足学校,节假日、寒暑假以社区为主、校内外并举,逐步形成少先队员的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只有家、校、社区通力合作,共同深化和拓展德育课程,才能营造育人的广阔天空。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范文8

关键词:年级负责制;年级德育管理网络;参与管理的原则;全员育德的理念;课程育德的方略

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据此,德育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中学深入推进“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的实施,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机制,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趋势。为达成此目标,就必须提升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在实行年级负责制的中学,以年级为载体构建德育管理网络可以有效减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管理层次与缩短管理距离,提高执行力与反应力,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年级成为全体教师真正参与常规德育工作,有效进行德育管理的平台,从而优化学校整体的德育管理效能。

1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意义

年级负责制,就是由同一年级的教师、班级组成担负教育教学等管理任务的基层管理组织,把年级作为一个与处室(教务处,学生处等)平级的实体来进行管理。

在年级负责制下,同一年级的教师了解本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并且由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得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因此更易创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和氛围;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使年级的德育管理活动既符合学校的宏观目标,又切合年级的具体实际,从而充分发挥年级管理功效,使整个学校的德育管理得到加强和优化。

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构成

德育是一个立体。其工作应该是纵、横向交织的立体网络,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全面育人的格局。

2.1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横向构成

2.1.1“参与管理”的德育管理原则

所谓“参与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参与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能确实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

在年级负责制下,德育管理网络必须遵循参与管理的原则。由于同一年级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信息渠道了解年级的现状,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因此更能主动承担促进年级发展的责任。而且在年级负责制下,教师个人目标与年级要完成的德育目标一致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群体易达成共识,年级德育目标也易为个人接受,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实际上,年级负责制下教师的自身利益和年级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地参与管理。

2.1.2“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

“全员育德”是从参与管理原则中提炼升华出的德育理念,全员德育要求教师做到“三全”,即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关注。有一种思想,认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领地,德育是课外活动的主旨,将德育脱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视为班主任的专利。而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义务。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并非专属干班主任。只有全体教师都认同“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才可能从彼此封闭的学科教学中走出来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1.3“课程育德”的德育管理方略

“课程育德”是实现全员育德的有效方略。一方面,任课教师在年级各个备课组的要求下,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对学生进行显性的课程育德,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隐性的课程育德尤为重要。隐性课程指的是没有在课程计划中显现,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良好的学校常规,教师的人格品质等。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体验和熏陶作用,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期待、爱心等都容易感染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显性课程育德。

2.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纵向构成

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纵向由四条具体的实施途径构成。

2.2.1年级党支部一年级团支部一年级工会

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是实现全年级教师参与管理与全员育德的有力保障。党员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扬党员的带头作用,率先学习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形成推进科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力量。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则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培养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意识,提升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使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成为全年级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与推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坚强阵地。

2.2.2年级主任一班主任一科任老师

年级负责制下,年级主任对整个年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班主任与该班任课教师共同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可形成以班主任为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小组,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德育管理过程中。上课时间,教师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德育渗透落实到课堂教学细节中;课余时间,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从而切实做到显性课程育德与隐性课程育德双管齐下。

2.2.3年级学生会一各班学生干部一全体学生

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通过年级学生会来执行和强化。年级学生会承担了年级管理中的许多具体事务,如对各班每日考勤、出操、卫生、寝室纪律等各方面的统计与评比或在各种年级活动中起协调组织的作用。并在管理过程中整合各班学生干部资源,使年级学生会干部与班委干部协作管理,使年级管理的形式从纯粹由教师负责转换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形式。组建年级学生会,可积极调动学生干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监督的能力。

2.2.4学校一家长学校一学生家长

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范文9

一、本班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本期结合学校校情,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体系;依据德育大纲及班级总体工作目标,确立充实的德育教育内容,注重实效,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狠抓常规教育及班级工作管理,建立健全班级工作计划制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序列,落实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全面加强班级德育工作

1、德育工作要突出“三义、“五心”“共同”“五爱”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2、要做到“两个寓于”“三个坚持”及“四个”原则,“五个结合”,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合格学生。

3、要围绕“小学生规范养成教育”和“学困生转化策略”这两个主要德育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4、构建立体化德育教育网络。建立健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社会、学校、家庭多元参与的德育网络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和社会环境。继续抓好法制法规、安全常识、自保意识等讲座,定期开展家校联系活动。

三、拓宽多元化的德育教育途径。

1、以师表形象,身教示范。学校要积极倡导“立师德——加强师德修养,以教师的崇高形象影响学生;“铸师魂”——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完美的人格塑造学生 ;“树师范”——树立教师典型,以教师的崇高敬业精神感染学生 ;“倡师风”——倡导教师为人师表,以教师的表率作用鼓励学生。开学初、中考后组织两次扎实有效的学风学纪教育,巩固和发展德育教育成果。

2、坚持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与价值观渗透教育。一是要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育功能;二要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少先队活动及升旗仪式及一些重大节日活动,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本期要积极组织策划好、校园文化周。三、一年级要积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立相应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和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活力。

3、加强班主作工作,强化班级管理。班主任要认真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扎实做好班级工作,要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要以活动为载体促进班风建设,抓好学风、学纪教育,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家校联系活动中与学生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形成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教育结构。

4、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切实做好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提高工作。各班要围绕《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十不准》等,培养好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要抓住县局提出的“三个一”、“六个习惯”、“二个方面”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放松。要做好班级工作的重点内容,各班要积极围绕学校安排的“学风教育整顿月”活动,切实抓好对学生的安全纪律、学风教育。

5、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班级”、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园地、等,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