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钢铁工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6-21 03:40:34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1

1.1工业共生的内涵和本质

受生物界中共生现象的启示,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工业系统中存在的共生关系,并将工业共生定义为一种工业组织形式。在其中某一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最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废物。显然,工业共生的本质就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1.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工业共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圈和外界环境之间形成循环、流动和充分利用,其整个过程不产生任何绝对意义上的废物。循环经济模式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建立起“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而不同企业(产业)之间形成相互共享资源和利用副产品的关系,正是前述工业共生的题中之义。

2基于工业共生的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已构成我国钢铁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瓶颈,这与钢铁工业长期沿用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性工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要突破这个瓶颈,摆脱资源和环境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束缚,就必须对钢铁工业传统模式进行改造,构建以工业共生为基础的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各种粉状、块状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生产规模大,工艺过程复杂,包括矿石的采选以及金属的冶炼、冶金产品的加工等,其生产需要输入大量自然资源,在冶炼出成品生铁和轧制钢材的同时,也向外界大量排放废气(汽)、废水和废渣等副产品。这使得钢铁工业有可能与一些其他的工业发生原料、能量、产品和副产品的交换,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系统耦合形成共生关系。

2.1.1机械工业

通过生铁、粗钢和钢材这个媒介与钢铁工业建立起共生关系的主要是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制造业,这些工业形成了钢铁工业传统的下游产业链。钢铁工业与其下游产业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钢铁工业依据下游机械制造业的需要,或与下游机械制造业一起对钢材进行深加工和灵巧设计,提升钢材质量,延长其寿命周期;下游机械制造业同时也向钢铁业提供冶金设备和矿山机械;二是与下游制造业加强信息交换,对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边角废料以及使用末期的废旧机械产品实施回收再生钢材。下游机械制造业主要与钢铁工业形成产品代谢(回收)共生关系。

2.1.2能源工业和化学工业

通过废气(汽)这个媒介与钢铁工业建立起共生关系的是能源和化学工业。钢铁生产过程是将煤炭转换为热能、电能、压力能、可燃气、H2等能源形式的过程,这些能源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并未被充分利用,存在较大的浪费和污染,这些未被利用的能源可被用于发电和制备新能源,新产生的电力还可以返输回钢铁厂使用。钢铁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化合反应过程,煤炭在炼焦、冶炼钢铁的过程中生成大量的CO,H2,CH4和SO2,经过提纯加工后可用作许多化工产品的投入原料。能源与化学工业主要与钢铁工业形成废物(副产品)代谢共生关系。

2.1.3建材工业和化学工业

通过钢渣和高炉渣这个媒介与钢铁工业建立起共生关系的是建材工业和化学工业。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渣经过粉碎处理后,其含铁部分可以返回再用,而剩余的尾渣和尾粉可以作为优良的筑路材料和基地用碎石;高炉水渣则可用来作为生产各种标号水泥的投入原料,降低水泥的生产制造成本。此外,钢渣中含有多种对农作物有利的微量元素,经过高温后更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可用作土壤改良剂,或是作为生产钙磷肥的原料。建材和化学工业主要与钢铁工业形成废物(副产品)代谢共生关系。通过前述分析,不难发现钢铁工业与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建材工业可以通过相互利用产品和废物(副产品)展开合作,形成密切的工业共生关系,实现各种资源的循环流动或充分利用。

2.2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初级的链状耦合结构和高级的网状耦合结构两种,下面对这两种结构分别进行描述。

2.2.1链状耦合结构

链状耦合结构是一种一维结构链,是钢铁工业与其他相关纵向共生工业的直接耦合。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纵向食物链,以代谢钢铁工业产品和废物为主要目的,可以形成多条纵向的钢铁生态产业链。

2.2.2网状耦合结构

仅形成纵向的钢铁共生产业链还不够,因为链状耦合结构上各共生企业(产业)之间物质供应、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仍然是线性开放系统,各产业链、共生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很少。同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会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关系的食物网一样,钢铁共生产业链在其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彼此交错,相互联系,形成新的共生链状结构,最终使整个链状结构按共生代谢关系构成一个多元复杂的网状耦合结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利用和依存的有机整体。比如使用末期的某些机械产品零部件的损坏仅仅是在局部出现了磨损、腐蚀等情况,通过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相关的高新先进再制造技术,完全可以使其脱胎换骨,形成全新的再制造品,在性能还是质量上都不亚于原先的新品,这就无需将其回收形成原材料再用;污水处理厂可以同时处理钢铁厂和周围社区的污水,并向钢铁厂和周围社区提供工业和生活用中水;发电厂既可以向钢厂供电,也可以向社区供电,其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收集后可用于生产各种建材;利用钢厂副产品生产的化肥可用于周围的农产品生产,而周边社区产生的垃圾可用于焚烧发电,其中的高热值成分如塑料还可用于钢厂的喷吹燃料。这种网状耦合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多条链式结构横向耦合而形成。网状结构使得相关产业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更加充分,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显著缩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2.3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效益分析

实现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使投入到钢铁工业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并且给相关共生单位带来共生效益对于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说,经济效益只是是共生效益的一个方面,资源消耗降低以及废物排放减少等环境方面的效益,也是其共生效益的一个方面,而且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降低当前钢铁工业所在地的环境负荷,化解生产和生活矛盾,打造宜居生态社区,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2

钢铁冶金渣的常规利用方式可分为冶金返回材料、路和建筑材料以及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3种。转炉渣多用作冶金返回材料,相关研制开发分为烧结矿熔剂、高炉和化铁炉熔剂以及用作炼钢返回渣等利用方式,转炉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钙,可以替代石灰石,用作烧结熔剂加以使用,即在烧结矿中加入适量转炉渣,在烧结造球的同时还能提高烧结速度,并与转炉渣中的铁、氧化铁产生放热反应,为钙、镁碳酸盐的再分解提供所需热量;转炉渣还可以用作高炉或化铁炉的转熔剂,这样可以节省石灰石和生产所需的热能,只是目前这种利用方式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高炉现多使用高碱度烧结矿来完成冶炼,石灰石已经很少采用,转炉渣替代石灰石的作用也因此受到了限制。由于冶金渣的物理性能和天然岩石比较相近,因此也广泛用作道路及建筑材料,在一些基础工程建设中的使用量非常大,如对矿渣砖的利用,加入适量的胶凝材料,再进行搅拌、成型、养护,进而制成建筑用砖,这种砖可用于房屋修建和地下荐椎等;对矿渣混凝土的利用,则是以高炉水渣为原料,加入水泥熟料、石灰等,混合放入轮辗机中,并加入水和骨料碾磨,进而制成矿渣混凝土,主要用作小型的混凝土预制件;再有,冶金渣碎石的颗粒强度还可以满足地基工程的需求,其密度及性能易与沥青结合,多被用作地基用碎石,用于铁路等地基工程的回填。此外,冶金渣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二氧化硅,并含有各种复合矿物及微量元素,如Zn、CU等,这些均为农作物成长所必备的肥料,对冶金渣中的的有效成分加以利用,可以用作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如未经炉外脱磷处理的铁水,对其进行提取可适合缺磷的碱性土壤使用;将转炉渣中的二氧化硅磨细,可用作硅肥使用;提取转炉渣内的氧化钙等物质,将其磨碎后便可用作酸性土壤的改良剂。

2实现我国钢铁冶金渣子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钢铁冶金渣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体现为利用冶金渣开发的产品,其附加值不高,且潜热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冶金渣集中使用在代替砂石方面,也就是用于水泥的生产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关于冶金渣作为农家肥和土壤改良剂虽然在研究与开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只是停留在对冶金渣一些有效成分的简单使用上,在利用过程中,对其炉内所排放出的高温,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利用途径,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

2.1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

以往,对于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有着很成功的经验,进而使冶金渣大量的用于水泥生产方面,只是对其进行利用的附加值并不高,致使其用于水泥生产所显现出的活性也不高,有鉴于此,应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使之能够达到与硅酸盐水泥活性接近的程度,进而才能实现冶金渣附加值利用的最大化。当前,机械方法是激发冶金渣活性的常用手段,其原理为通过该方法来降低冶金渣的颗粒度,提高其水硬胶凝性能,进而使其颗粒表面积得以增大,从而增加新生颗粒的内能和表面能,与此同时,使晶体结构和表面物理化学相反应,促使冶金渣中的矿物质能够更大面积的与水面接触,进而提高矿物与水的水化反应速度。

2.2生产缓释性钾肥

目前,将冶金渣用于生产缓释性钾肥已经成为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新兴技术手段,这种肥料易溶于植物根部,其性质能够有效的减少因灌溉与雨水冲击所引起的肥料流失问题,而且现代农业对这种肥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4]。氮磷钾是促进植物生产的最重要因素,而植物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钾肥的需求量是比较小的,但是在结果期对钾肥的需求量却很大,因此,这就要求钾肥的肥效要相对较长,具备良好的时效性,也就是要求钾肥要具有缓释性。

3总结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3

一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管理分析

钢材加工配送管理在当前钢铁总体产能过剩的形势下,有其问题的存在,同时也有其自身行业的独特性。这些问题和特点决定了在钢材加工配送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管理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的钢铁企业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影响,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在配送加工信息服务客户关系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客户需求的系统分析和分类服务;缺乏对加工配送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本的有效集成管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 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具体管理活动进行绩效评估和改进。

2.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管理与项目化

钢材加工配送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复性工作,属于日常运营管理的模式,其管理内容实质是由一个个不同订单的管理活动组成的,业务流程是从客户订单的确认开始,至订单的完工交付(即客户验收)结束。根据项目导向理论,把一个订单视作一个项目,按照项目进行管理,这为成功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推行一种新型项目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提供了可能和依据,从而在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组织中能够应用“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的组织战略和管理战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的管理关键点与管理过程

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具有自身行业特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一个订单的实现过程分四个项目阶段,就是基于订单的钢材加工配送管理中的订单管理计划与组织管理加工管理和配送管理这四个项目管理过程。一个订单的实现过程中任何一个项目阶段,都需要开展起始计划组织控制和结束这五个项目管理的具体活动。

二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管理的基本模式

建立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管理模式,就是建立一套可以仿效借鉴和适合现代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管理的模块或方式,以实现企业内的组织灵活性,使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管理模式的内容包括: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订单管理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计划与组织管理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加工管理和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配送管理等四个项目阶段(或过程)的基本管理方法。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三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管理方法

根据项目管理和生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借鉴前人关于钢材加工配送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深入研究及管理实践,提出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管理具体的应用方法。

1.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订单管理

钢材加工配送订单管理,是钢材加工配送管理的核心,也是钢材加工配送管理活动的开始。它是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组建项目团队进行客户分析与分类,从而针对客户订单的数据信息,进行客户交流,明确订单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建立客户档案,并通过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行订单管理前评估,与客户协商达成共识,最终形成正式订单的过程。

2.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计划与组织管理

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计划与组织管理,是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开展计划与组织管理工作,组建项目团队,依据被确认的正式订单的信息数据,分析制定订单资源需求计划专项计划及订单加工配送整体工作的实施和控制计划文件,并对订单产品做出全面设计和规定,开展评估与论证工作,最终完成订单加工配送计划与组织的制定工作。它主要运用了项目管理学中的组织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和沟通管理和项目论证与评估等技术和方法。

3.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加工管理

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加工管理,是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定项目范围,成立项目团队,开展前评估,制定订单生产实施的成本工期和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过程跟踪控制与协调,定期对实际工作进行绩效度量,并及时进行纠偏,确保订单产品按时保质完成。该阶段是项目产出物的生成过程,对项目产出物的质量和工期的管理和控制尤其关键。它主要运用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与论证和信息与沟通管理等技术和方法。

4.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配送管理

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配送管理,是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组建项目团队并建设,通过开展前评估跟踪评估后评估,对订单产品交付进行过程控制,实现订单产品保质按期顺利交付和客户满意。它主要运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集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与沟通管理和项目评估与论证等理论和方法。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钢铁,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从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以扩大产能为主的粗放型发展道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包括钢铁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布局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能源、资源制约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等问题。钢铁行业发展中的问题、矛盾,也说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钢铁行业的重中之重。

面对“内忧外患”,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把加快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当作企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但是如果仅仅醉心于规模效应,习惯在企业间做简单加法,而忽视了技术创新,反而会走向一个危险的悬崖——国内重组后的钢铁企业集团不约而同地把新基地建设作为主要的战略举措。在这一时期,研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发展技术贸易,提升竞争层次,成为当前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生产的连续化、短流程、高质量、低成本成为当今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加速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正成为竞争中新的决定性因素,新技术群的有效组合应用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引起了制造流程的重构和企业重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技术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发展成本,使其在短期内承受较大经济压力和负担而减缓其增长速度,但从长远看,对企业却有战略意义。

一、山东钢铁业概况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一)山东钢铁业概况

2009年,山东省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5273万吨、4950万吨和5854万吨,在全国的位次分别是第2、3、3位,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省。,技术创新。2008年3月,在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资产重组、淘汰落后、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的原则,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由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和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国有资产划转成立。山钢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山东省钢铁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提高,也意味着山东省钢铁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步入提速轨道。

但山东省钢铁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1.生产力布局不合理。80%的生产能力布局在城市周边和发展受限的内陆地区,交通运输、水资源、环保、土地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总体来看,山东省钢铁产业布局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2.装备水平总体偏低,钢铁冶炼设备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不符合钢铁准入条件的落后工艺装备。

3.产品结构不合理。钢材以普通热轧一次材为主,产品档次不高;利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高端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技术创新。

4.产业集中度较低。2009年生产粗钢4950万吨,分散在24家企业。山钢集团粗钢产能仅占全省41.9%。

(二)山东省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十五”以来,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钢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山东省钢铁企业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724项(其中新产品开发157项、新技术开发与应用567项)。济钢、莱钢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钢铁工业技术创新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大多企业存在只注重规模发展,不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对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近几年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还相对较低,致使研发能力不能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低,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从科研项目的评估、立项到实施、推广应用,还缺乏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还存在许多以长官意志决定项目取舍的现象;对研发缺乏系统的规划,对需要前期投入暂时见不到效益而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往往认识不到位,致使贻误战机,使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2.对于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专有技术和技术秘密,还缺乏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还有企业秘密外泄的现象发生,企业重要技术人员(尤其是国有企业)到其他同类企业工作的现象还经常发生;专利申报缺少规划,从我国钢铁企业已公开的专利看,只有少数企业实施了专利规划和布局,大部分企业缺少策划,某些重大专利技术缺少专利,使某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利没有得到最大范围的保护。,技术创新。

3.科技成果自主创新的少,模仿创新的多;且现有的专利技术中,发明专利偏少,实用新型专利居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缺少原创性发明专利;专利和专有技术数量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差距较大等等。科技成果概念是计划经济产物,在国际上没有通用性,不能纳入已趋于国际化的知识产权领域,在国内或国际竞争中得不到法律保护。

总而言之,山东省钢铁行业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已成为山东省钢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建设钢铁强省的主要瓶颈。特别是山东钢铁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航母之一,既肩负着建设钢铁强省的重任,更承担着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历史责任。

二、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一)技术进步投入是重要的生产性投入、效益型投入,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切实增加科技投入。

我省钢铁企业虽然也认识到科技投入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但不少企业行动不到位,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远没有上项目投入的积极性高。自2003年至2007年连续五年进入世界500强,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科研经费投入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仅2007年投入研究开发经费23亿元,当年申请专利800件,其中发明专利350件,形成技术秘密1962项,实现科研经济效益超过13亿元。我省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且要保证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保证自主创新活动有足够资金的支持。重点钢铁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不低于2%,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省大多数钢铁企业受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的制约,不具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特别是高水平研发机构的条件。要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需求,必须实施“借外脑”创新战略,不断完善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各个研发平台的建设。,技术创新。形成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用户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等社会资源,与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实验室、研究基地,依靠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获取企业急需的技术,以项目和关键技术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我省部分重点钢铁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成绩很大,各企业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具备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山东钢铁集团,应不断加强研发系统的整合力度,并不断提高其研发水平,同时要在开放式合作中加强技术创新。致力于承担起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重任,努力使集团从核心技术的“应用者、追随者”向“研发者、引领者”转变,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钢铁集团。

(三)创新人才机制,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与国内外一流钢铁企业相比,山东钢铁集团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相对处于弱势,而技术水平的提升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各钢铁企业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引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个环节,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激励政策和相关措施,不断改善创新人才结构,提高创新人才质量,激活创新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宝钢建立的宝钢人才开发院与宝钢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全面发挥作为员工教育培训基地、公司管理研究基地和员工创新活动基地的功能,很值得我省借鉴。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技术创新工作规范化

1.科研开题,立项,必须经过专利文献检索、查新。选题的论证报告要以专利文献检索报告和市场调查为依据,充分利用好专利信息,使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免走弯路,避免重复研究。

2.积极推进专利和已申请专利项目实施,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中要密切注意专利动向,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及法律状况,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

3.密切监视专利动向,对于侵犯和损害本单位和发明人权益的申请或专利,应及时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排除.同时,监视他人的侵权行为,保护本单位和发明人的发明权益。,技术创新。

4.开展技术贸易 使知识产权进入流通领域: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贸易的紧密结合,参与知识经济的竞争,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资本化,为企业创造效益,使技术投入和产出进入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我国钢铁企业应当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走高端技术道路,逐步占领高利润产品的市场,才是钢铁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技术创新。如果单纯追求规模的庞大、进行低级的合并,而忽视技术力量的整合与创新,在全球钢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魏建新.韩国浦项机构创新及其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启示[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1(04)

[2]王西涛.以新技术,新工艺降低钢铁工业中的能源消耗--瑞典钢铁业技术创新印象与趋势[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3)

[3]艾亭君.坚持技术创新,推进武汉钢铁公司节能降耗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年3期.

[4]周波.技术创新对钢铁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2009(15).

[5]黄陆军.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促进我国钢铁企业发展[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8(3)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能量流;低碳生产;指标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17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35-06

1 引言

工业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国家能耗产生的主要来源。DavidI.Stern[1]认为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必然要在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务业来主导国民经济。因此,能耗高的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而且还可能升高。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原料生产和加工部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钢铁工业也是资金、资源、能源、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钢铁行业在传统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钢铁行业连年来迅猛发展:图1显示,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产量有了数量上的飞跃,远远超越了美国和日本。至2010年,粗钢产量突破6亿吨,达到6.27亿吨,同比增长9.26%。这已经是我国粗钢产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的能耗水平也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图2显示了2002-2009年粗钢产量及吨钢可比能耗的变化趋势。

曲线显示,7年来我国的粗钢产量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态势;能耗水平在2005年时达到峰值,随后随着环保政策的出台,政府监管的加强和企业自身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能耗呈现出下降趋势。但随着钢产量的不断上升和技术更新的速度有限,2006-2009年的下降速度放缓。根据工信部印发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8%,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低于580千克标准煤。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钢铁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降耗力度,同时控制碳氧化物的排放。

殷瑞钰院士曾提出,钢厂的3项主要功能分别是: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弃物的消纳、处理及再资源化[2]。能源转化的过程主要就是C元素随着能量的流动而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C元素以煤炭和焦的形式进入流程,以CO2为主的碳氧化物形式耗散排放,另一部分以化合物的形式进入钢材等最终产品[3]。在钢铁生产流程内部,碳元素经过了复杂的化学反应,例如完全和不完全的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C元素在整个流程中的运行与能量的运行轨迹是同步的。随着工序的推进,能量在流程中呈现出流动的态势,这就形成了钢铁企业的能量流的概念。

能量流(EnergyFlow)源于生态学,是指能量在区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内转变、转移与消耗的过程。钢铁企业中,各种能源介质沿着转换、使用、排放的路径流动,形成了能量流[4]。能源经过一系列加工、转换、改质环节到能源产品或排放物,组成能源转换过程;各种能源产品经过分配进入各个用户使用直到废弃物排放组成了能源使用过程[5]。本文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一种低碳生产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2 钢铁企业能量流分析

钢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有矿山开采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工序。其中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主要是铁前系统。按重点企业能耗工序平均值计算,炼铁系统三大工序——烧结、焦化、高炉炼铁,就占了吨钢综合能耗的72%左右。从世界范围来看,钢铁生产流程CO2排放量占到人类活动CO2排量的5%~6%[6]。其中高炉炼铁的能耗又位于各工序之首。图3展示的是2005-2010年间大型钢铁企业分工序能耗的分布状态。为了方便绘制,数据取以10为底的对数进行处理。由图3可以看出,烧结、焦化和高炉工序的能耗是最高的,轧钢处于第二阶层,转炉则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负能炼钢。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2.1 分工序能量分析

在暂时不考虑电炉短流程炼钢的前提下,钢铁企业五大主要工序和产量、可比能耗之间的相关关系如表1所示。

首先,从表中可以看出,吨钢可比能耗与粗钢产量呈负相关,体现出大型钢铁企业的规模效应在能耗控制方面的效果;其次,吨钢可比能耗与5个主要工序能耗均密切相关,尤其是转炉和焦化工序的能耗对其影响最为明显。

在整个流程中,各个工序利用到的含碳原料和燃料不尽相同。根据国内某钢厂的年度能源平衡表提供的原、燃料消耗数据和国家计委能源所1999年的《能源基础数据汇编》提供的折算系数,各种类型的原、燃料及其他可燃气体对应的年度CO2排放量如图4所示。

本文用E(X,i)来表示能量流,其中X代表名称,i代表相关工序。

钢铁企业能量流的6大组成部分为:外部输入、前一道工序传入、本工序传出、系统耗散、回收自用、回收他用[7-8]。见图6所示。

E(in,i)——外部供应给工序i的能量,包括电力、燃料、热力、蒸汽等(kgce/t);

E(tr,i)——工序i从前期工序中接受的能量,包括化学能、热能等(kgce/t);

E(rs,i)——工序i回收自用的能量,包括燃料、热力和动力等(kgce/t);

E(di,i)——工序i处理工程中耗散的能量,包括机器运转消耗的热能等(kgce/t);

E(ro,i)——工序i回收并被用于其他工序的能量,包括蒸汽、热能和电力等(kgce/t);

E(ou,i)——工序i的产出品带走的热能和化学能等(kgce/t)[9]。

E(in,i)+E(tr,i)+E(rs,i)=E(di,i)+E(rs,i)+E(ro,i)+E(ou,i)(1)

其中,传入部分能量E(tr,i)来自上一工序的输出,而输出部分能量E(ou,i)是下一工序的能量输入。因此可以将能量传入和传出统一表达为E(i-1)和E(i).因此,有以下关系式:

E(in,i)+E(i-1)+E(rs,i)=E(di,i)+E(rs,i)+E(ro,i)+E(i)(2)

E(i)=E(i-1)+E(in,i)+E(rs,i)-E(di,t)-E(rs,i)-E(ro,i)(3)

E(i)=f(E(i-1),U(i),i)(4)

其中,U(i)包括两组变量,一组是E(in,i)和E(rs,i),它们使得本工序的能量数量上有所增加,为正向控制变量;另一组包括E(di,i)、E(rs,i)和E(ro,i),它们的增加使得工序的能量减少。

由分析可知,钢铁企业的能量流按照实际生产中的运转情况可分为6类,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又可以将这6类分别纳入几个不同的大类:从能源变化角度,可分为正向变量和负向变量两类;从能量流动角度,可分为输入型变量和输出型变量等。下一节将从能耗控制目标角度入手,建立基于钢铁企业能量流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

3 基于能量流的碳排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3.1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节分析,本文将6类能量流变量对应于3大类目标:每个工序的目标是减少本工序的能耗,也就是减少E(i-1)-E(i),本文记作“目标1”,称之为工序能耗控制目标;钢铁企业能耗控制的总体目标是“节能减排”,也就是减少E(in,i)和E(di,i),本文称其为“目标2”,也就是系统节能减排目标;而有效达成这两个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能源回收,也就是增加E(R)=E(rs,i)+E(ro,i),讨论中记作“目标3”,对应于回收利用目标。此外,由于企业的相关技术指标也会影响企业的碳排放量,因此选取8个代表性的比例指标,将他们也纳入到指标分析体系当中去,记作“目标4”。

详细的指标体系及符号表示见表2。

2.1和2.2节的分析表明,工序能耗对总能耗的影响非常明显:所谓工序能耗即对应工序的输入与输出能量之差,对应于I1;根据原、燃料CO2放散图的数据,可知原、燃料的用量和回收量对低碳生产的影响也是直接而明显的,其消耗、放散和回收水平分别对应目标I2、I3和I4;另外,冶炼过程的铁钢比等指标对应于目标I5。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30个三级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对钢铁企业的低碳生产水平进行评价。其中,有18项指标为“负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对低碳生产的总目标贡献越大;另有12项为“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对总目标的贡献越大[9]。

3.2 指标权重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构架完成后,采用AHP方法对指标间的相对权重进行计算[10]。权重矩阵建立的主要依据是某钢厂2010年能源平衡表及2010年钢铁行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指标标杆值。

5个二级指标及对应的三级指标之间的权重矩阵如下:

判断矩阵构建完成后需要对它们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矩阵的有效性。一致性判断结果如下表所示。一般认为,该指标值小于0.1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11]。可见以上5个判断矩阵都满足一致性要求。

根据权重矩阵,计算可得如表10带权重的指标体系:

由表10可以看出,相对于一级目标,I4是较为关键的一个指标,即能源的回收量对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的作用最为明显;技术相关的比例指标和原、燃料消耗量对低碳生产的作用基本持平;工序能耗和煤气放散率对低碳生产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相对于二级指标,影响最为显著的5个因素分别为:转炉能耗、外购电力消耗量、焦炉煤气放散率、回收焦炭量和炉外精炼比。

4 结论

本文从能量流分析的角度入手,以钢铁企业为例建立了大型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从工序能耗、能量输入、能量耗散、能量回收利用和能量相关技术指标5个方面进行了构建,与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状况彼此对应,密切相关。结果显示,能量回收再利用的理念与相关技术是低碳生产的最关键影响因素,也是在绿色环保理念下钢铁企业能耗管理的最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ISDavid,CutlerJClerelond.EnergyandEconomicGrowth[C].RensselaerWorkingPapersinEconomics,2004.

[2]殷瑞钰.钢铁制造流程的本质、功能与钢厂未来发展模式[J].中国科学:E辑,2008(9).

[3]郑海峰.钢铁企业主要C素流和能量流的研究及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蔡九菊,王建军,张琦,等.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1).

[5]王建军,蔡九菊,张琦,等.钢铁企业能量流分析[C].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05.

[6]徐匡迪.低碳经济与钢铁工业[J].钢铁,2010(3).

[7]王建军,蔡九菊,张琦,等.钢铁企业能量流模型化研究[J].中国冶金,2006(5).

[8]陈春霞,王建军,孙飞飞.钢铁工业工序能量流分析[C].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07.

[9]傅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冶金;工程;设计;发展

1我国冶金工程设计体系历史发展过程

1.1传统的冶金工程设计体系

我国的冶金工程设计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在之后,我国的冶金工程设计后来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艰难发展。到了建国之后,我国冶金工程设计开始向着前苏联的先进手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冶金工程设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设计方式、设计步骤,以及设计工具等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也正是理论严重匮乏的时期。到了20世纪末期,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开始走向产能扩张、基建投资的方向。冶金工程设计理论也开始逐渐增多,但是仍然局限于细节技术、单体工艺上。很少有研究者从钢铁制造全流程优化的角度去深入探究。因此,虽然冶金工程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装备升级、工艺进步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 因此,很难实现对钢铁企业整体优化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从而导致我国的许多钢铁厂追求片面发展道路,企业内部生产流程较为混乱,存在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理论研究发展来看,我国的冶金工程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反应解析、过程解析的“三传一反”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引起我国的研究集中于微观课题当中,十分关注单元工序或单一装置的强化上。

1.2传统冶金工程设计体系的缺陷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冶金工程生产大多停留在粗放型、简单式的生产上。我国冶金工程借鉴了前苏联生产模式、生产工具,关注对不同工序装备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静态估算。将这些估算方式与之前生产工序进行匹配连接,逐渐走向粗放型的生产流程。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就是局限于单元工序的局部,分别预留出不同的富裕能力。从根本上来讲,各个工序装备能力的“富裕系数”是由设计人员个人需求决定的。各个工序之间的连接方式实则是堆砌性的静态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缺陷就在于,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动态运行的能力。那么由此而开展的钢铁厂生产流程和工艺装备,无法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极易出现信息不顺畅、功能不协调等问题。这种粗放式、堆砌的设计理念,一直在我国冶金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冶金工程缺乏基于整体流程的设计理念,阻碍了更加成熟的分析工具的发展。

1.3我国冶金工程设计理念的创新与成果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许多冶金工程相关研究者都开展了对钢铁制造流程结构的探索。深入分析了国外的钢铁工业发展优势,对我国的钢铁工业技术进行了更加精准的定位,并不断完善钢铁工业生产理论,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钢铁制造流程的多因子物质流控制、钢铁厂结构优化模式、绿色制造观念等。在这些理论的推动下,我国的许多钢铁厂实现了更加完善的工艺流程结构。大大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到了21世纪左右,我国的钢铁工业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许多钢铁厂实现了内部结构优化,新技术、新设备都开始投入使用。

2我国冶金工程设计的发展前进分析

2.1冶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冶金工程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现在已经具备了流程设计、工艺设计、系统集成等现代化的技术能力。建立了符合新时展标准的高效紧凑界面设计、动态设计,工程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国许多冶金工程设计企业实现了大规模的钢铁联合生产,产品生产流程系统性较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冶金工程设计将会实现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及其动态设计方法,技术成熟后就可以在我国新建或改建的钢铁厂进行大范围运用。

2.2冶金工程设计发展思路

通过对我国冶金工程历史发展情况,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今后需要坚持的总体战略思路是:以冶金流程工程学,以及动态——精准设计的理论作为指导冶金工程设计的重心。共同建设一个冶金工程设计现代体系。同时还要结合档案新建和改建钢铁厂工程建设情况,进行顶层设计和需求引导。将冶金工程设计创新理念与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作为重要基础,实现更加高效、科学的制造流程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冶金工程设计能力,促进我国钢铁制造业的快速转型,提升竞争能力。

2.3冶金工程设计发展的目标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冶金工程应当关注现代钢铁厂的“三个功能”的完善。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钢铁厂设计目标应当拜托以往单一的钢铁制造功能。增加多重目标的属性。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形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建和新建的钢铁厂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要坚持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理念。与此同时,还要向着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转换体系以及余热余能回收系统等方向发展。

3结语

我国的钢铁工业生产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并没有十分依赖大量出口获得经济效益。我国政府大力支持钢铁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冶金工程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理论的不断完善。在当前资源节约型生产的理念指导下,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钢铁厂,都要在生产中加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内容。中国钢铁工业的进步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大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可以与其余国家合作,借鉴各国先进设计、生产经验,促进冶金工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昕.浅谈在新环境下提升冶金工程企业经营能力的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

[2]刘军.冶金工程建设中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7).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钢铁物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钢铁物流行业将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当前,少数企业已将当代物流的理论、技术以及方法引入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中,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的钢铁物流行业提出更大挑战。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子商务用于钢铁物流的必要性,对当前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加以探讨电子商务在钢铁物流中的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的高投资,进一步促进了钢材的消费,从而为钢铁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较多的市场资源。此外,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规模,也为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宽阔的平台。虽当前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较多缓慢、杂乱无序,但也为钢材的生产加工、运输提供较好的市场空间。随着钢铁行业涉及领域的逐步广泛,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势必成为钢铁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为钢材贸易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电子商务用于钢铁物流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钢铁生产及消费最大的国家,其物流运输的范围极其广泛,每年燃料、原料等钢铁的物流量高达25亿吨左右。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正积极构建现代化、工业化的钢铁物流生产加工及运输的服务体系。华南钢铁物流贸易中心的总经理雷有为曾说:“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快捷是钢铁电子交易的最大优势。以往的钢铁贸易方式,进行一笔交易,需要花上1天的时间,而网络交易由网上看货、选择货物至成交结算,整个过程仅需30分钟。”由此可知,对钢材的购买、加工至运输等流程,若利用电子商务的交易方法,能有效节省其的中间成本,大大缩短短途运输、贮存、管理等经费。对此,电子商务可谓是本国钢铁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目标,也是当代物流理论及技术逐步深入钢铁领域的必然产物。 

2.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成本高,物流效率低。对于我国的钢铁生产,其的钢材能源大多分布于华北地带,而其的供应商主要集中于华东及华南地区,其涉及的领域有:造船、汽车、建筑、石化以及交通等。这种供求的错位,造成我国的钢铁物流行业承受极大的成本及效率压力,进而出现运力不够、原油价上涨、人力成本高、物流设施的承载超限等现象。从2009年起,钢铁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普遍增高4%~9%。此外,由于各钢铁物流企业在加工、运输及仓储等环节上未形成统一的流程,造成各环节间未能很好衔接及协调,最终导致钢铁产品的物流链断开或者库存积压等现象。其次,钢铁物流产业的密集度低,分布不均匀。目前我国的钢铁物流企业较多,规模不大,多数企业通过“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从事加工、运输及仓储等领域,造成整个行业的布局过于狭小、分散,产业的密集度低。与此同时,各钢材加工及配送中心,还存在发展规模小、运输条件差、缺少金融保险等服务的问题,这些均表明了我国钢铁物流产业的格局不合理。最后,流通形式仍位于艰难的转型中。当前,本国钢铁销售的流通模式正逐渐转变为高集中、服务功能齐全的当代物流模式,但从整体上来讲,我国的钢铁物流行业仍处于经营分散、初步发展的阶段,不仅表现于钢铁企业的直销总额小、中间商的数量多等方面,而且还体现于钢材的成材率与使用率不高、各环节的增值服务少等,这些均严重影响了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正常发展。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钢材加工比达至60%,其中板材占75%,线材占65%,棒材占45%,而本国的钢材加工比仅有15%至20%。由此可知,基于本国钢材加工及配送中心的整体构建水平低,钢材的生产加工份额不高,导致我国的钢材使用率低,各环节的增值服务少,进而影响我国钢铁物流的高效发展。 

3.电子商务在钢铁物流中的实践 

3.1通过电子商务以促进钢铁贸易的发展 

就当今的外部环境来看,钢铁物流企业要想达到电子商务的效果,特别是现货交易。应先具备较强的忧患意识,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尝试新型的交易模式。第二,由于钢铁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与生产企业相比,较为灵活,易于适应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第三,钢铁企业的贸易群体较为分散且庞大,相互传递的信息途径较多单一,急需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第四,钢铁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相对简单于生产企业,易于开展电子商务的营销活动。对此,构建一个经营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吸取大型的钢铁物流企业与钢铁用户,进行电子商务的钢材活动,为钢铁客户提供良好的钢铁生产、配送等服务,是将来钢铁物流贸易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3.2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贸易活动的透明性 

针对当前钢铁物流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而言,应加以整合当代物流的增值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能力与动态延伸的价值。我国平均每年约有十几万家企业参与钢材交易活动,其的贸易总额高达几万亿。从事这些交易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厂家直销给钢铁使用客户,而这些使用户主要来自于规模较大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可属于直接供应的客户。第二,厂家向大型的分销商销售后,分销商再将一部分的产品销售给直接客户,另一部分则先销往中小型的分销商,再转销给直接使用客户。由此可见,这种钢铁交易的传统模式,其中一部分的产品须经分销商加价后,才能落到直接用户的手中,其的贸易成本过大。而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则是经过电脑、通讯、网络以及软件等当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后,将能完成信息交流的功能,从而使各钢铁企业的贸易活动更为透明,有效地减少了产品贸易的次数。 

3.3借助电子商务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市场新格局 

自成立中联钢后,研究及实践具有本国特色的钢铁产业电子商务的方法及模式,已成为我国钢铁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钢铁行业的定义及发展,也就是由以往单一集中钢铁企业的模式,逐渐延伸至涉及钢铁原材料、机械设备、钢材经销商、钢材客户、配套服务企业以及物流运输企业等新型的产业链,积极尝试和钢材物流企业及钢材经销商的紧密联合,并加以探索钢材客户的股东化。这一转变,打破了以往单纯由钢铁加工企业构建市场的格局,构建资源整合、团结一致共同打造我国网络化、信息化钢材市场的新型格局。电子商务能为我国的钢铁交易提供快速的范围较大的信息服务与订购服务,有效节省了钢材企业订购货物的时间,以及减少了钢材货物的存贮时间,从而实现节省钢材运输成本的最终目的。 

3.4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交易及服务 

对钢铁材料的采购、加工以及配送等流程,若通过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能有效减少其的中间成本,也就是节省了钢材的短途运输、存贮以及顾客管理等经费。电子商务作为本国钢铁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目标,是当代物流理论与技术逐渐深入钢铁领域的必然产物。即便我国每年上网的人数增长比率高达100%,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网络用户的总数仍相对较低,并且当前的网络用户中,学生占较大部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上海所有钢铁企业中,能真正具备上网条件的企业较少,而能在网络上进行营销活动的更是屈指可数,当前人们上网的目的在于查阅信息。对此,我国各钢铁企业要想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贸易销售,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从钢铁信息方面着手,首先达到电子商务杂志的效果,等时机成熟后,再逐渐在网上从事订货、支付以及确定配送等交易活动,最后全面开展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贸易。另外,电子交易方面,必须将网上的交易与台下的交易相结合,也就是在重视网络交易的同时,也应兼顾现实的交易,努力为顾客提供多样化、信息化的服务。最后,根据中小企业的个性特点,从简单至完整,逐渐处理网络营销问题。 

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推进了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仅快捷方便,还能节省较多的人力、运输以及管理等成本费用,利于钢铁企业的经营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张若生.我国钢铁物流产业现状研究[j].中国市场,2009.2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钢铁物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钢铁物流行业将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当前,少数企业已将当代物流的理论、技术以及方法引入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中,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的钢铁物流行业提出更大挑战。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子商务用于钢铁物流的必要性,对当前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加以探讨电子商务在钢铁物流中的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的高投资,进一步促进了钢材的消费,从而为钢铁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较多的市场资源。此外,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规模,也为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宽阔的平台。虽当前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较多缓慢、杂乱无序,但也为钢材的生产加工、运输提供较好的市场空间。随着钢铁行业涉及领域的逐步广泛,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势必成为钢铁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为钢材贸易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电子商务用于钢铁物流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钢铁生产及消费最大的国家,其物流运输的范围极其广泛,每年燃料、原料等钢铁的物流量高达25亿吨左右。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正积极构建现代化、工业化的钢铁物流生产加工及运输的服务体系。华南钢铁物流贸易中心的总经理雷有为曾说:“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快捷是钢铁电子交易的最大优势。Www.133229.Com以往的钢铁贸易方式,进行一笔交易,需要花上1天的时间,而网络交易由网上看货、选择货物至成交结算,整个过程仅需30分钟。”由此可知,对钢材的购买、加工至运输等流程,若利用电子商务的交易方法,能有效节省其的中间成本,大大缩短短途运输、贮存、管理等经费。对此,电子商务可谓是本国钢铁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目标,也是当代物流理论及技术逐步深入钢铁领域的必然产物。

2.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成本高,物流效率低。对于我国的钢铁生产,其的钢材能源大多分布于华北地带,而其的供应商主要集中于华东及华南地区,其涉及的领域有:造船、汽车、建筑、石化以及交通等。这种供求的错位,造成我国的钢铁物流行业承受极大的成本及效率压力,进而出现运力不够、原油价上涨、人力成本高、物流设施的承载超限等现象。从2009年起,钢铁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普遍增高4%~9%。此外,由于各钢铁物流企业在加工、运输及仓储等环节上未形成统一的流程,造成各环节间未能很好衔接及协调,最终导致钢铁产品的物流链断开或者库存积压等现象。其次,钢铁物流产业的密集度低,分布不均匀。目前我国的钢铁物流企业较多,规模不大,多数企业通过“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从事加工、运输及仓储等领域,造成整个行业的布局过于狭小、分散,产业的密集度低。与此同时,各钢材加工及配送中心,还存在发展规模小、运输条件差、缺少金融保险等服务的问题,这些均表明了我国钢铁物流产业的格局不合理。最后,流通形式仍位于艰难的转型中。当前,本国钢铁销售的流通模式正逐渐转变为高集中、服务功能齐全的当代物流模式,但从整体上来讲,我国的钢铁物流行业仍处于经营分散、初步发展的阶段,不仅表现于钢铁企业的直销总额小、中间商的数量多等方面,而且还体现于钢材的成材率与使用率不高、各环节的增值服务少等,这些均严重影响了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正常发展。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钢材加工比达至60%,其中板材占75%,线材占65%,棒材占45%,而本国的钢材加工比仅有15%至20%。由此可知,基于本国钢材加工及配送中心的整体构建水平低,钢材的生产加工份额不高,导致我国的钢材使用率低,各环节的增值服务少,进而影响我国钢铁物流的高效发展。

3.电子商务在钢铁物流中的实践

3.1通过电子商务以促进钢铁贸易的发展

就当今的外部环境来看,钢铁物流企业要想达到电子商务的效果,特别是现货交易。应先具备较强的忧患意识,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尝试新型的交易模式。第二,由于钢铁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与生产企业相比,较为灵活,易于适应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第三,钢铁企业的贸易群体较为分散且庞大,相互传递的信息途径较多单一,急需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第四,钢铁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相对简单于生产企业,易于开展电子商务的营销活动。对此,构建一个经营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吸取大型的钢铁物流企业与钢铁用户,进行电子商务的钢材活动,为钢铁客户提供良好的钢铁生产、配送等服务,是将来钢铁物流贸易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3.2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贸易活动的透明性

针对当前钢铁物流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而言,应加以整合当代物流的增值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能力与动态延伸的价值。我国平均每年约有十几万家企业参与钢材交易活动,其的贸易总额高达几万亿。从事这些交易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厂家直销给钢铁使用客户,而这些使用户主要来自于规模较大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可属于直接供应的客户。第二,厂家向大型的分销商销售后,分销商再将一部分的产品销售给直接客户,另一部分则先销往中小型的分销商,再转销给直接使用客户。由此可见,这种钢铁交易的传统模式,其中一部分的产品须经分销商加价后,才能落到直接用户的手中,其的贸易成本过大。而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则是经过电脑、通讯、网络以及软件等当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后,将能完成信息交流的功能,从而使各钢铁企业的贸易活动更为透明,有效地减少了产品贸易的次数。

3.3借助电子商务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市场新格局

自成立中联钢后,研究及实践具有本国特色的钢铁产业电子商务的方法及模式,已成为我国钢铁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钢铁行业的定义及发展,也就是由以往单一集中钢铁企业的模式,逐渐延伸至涉及钢铁原材料、机械设备、钢材经销商、钢材客户、配套服务企业以及物流运输企业等新型的产业链,积极尝试和钢材物流企业及钢材经销商的紧密联合,并加以探索钢材客户的股东化。这一转变,打破了以往单纯由钢铁加工企业构建市场的格局,构建资源整合、团结一致共同打造我国网络化、信息化钢材市场的新型格局。电子商务能为我国的钢铁交易提供快速的范围较大的信息服务与订购服务,有效节省了钢材企业订购货物的时间,以及减少了钢材货物的存贮时间,从而实现节省钢材运输成本的最终目的。

3.4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交易及服务

对钢铁材料的采购、加工以及配送等流程,若通过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能有效减少其的中间成本,也就是节省了钢材的短途运输、存贮以及顾客管理等经费。电子商务作为本国钢铁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目标,是当代物流理论与技术逐渐深入钢铁领域的必然产物。即便我国每年上网的人数增长比率高达100%,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网络用户的总数仍相对较低,并且当前的网络用户中,学生占较大部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上海所有钢铁企业中,能真正具备上网条件的企业较少,而能在网络上进行营销活动的更是屈指可数,当前人们上网的目的在于查阅信息。对此,我国各钢铁企业要想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贸易销售,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从钢铁信息方面着手,首先达到电子商务杂志的效果,等时机成熟后,再逐渐在网上从事订货、支付以及确定配送等交易活动,最后全面开展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贸易。另外,电子交易方面,必须将网上的交易与台下的交易相结合,也就是在重视网络交易的同时,也应兼顾现实的交易,努力为顾客提供多样化、信息化的服务。最后,根据中小企业的个性特点,从简单至完整,逐渐处理网络营销问题。

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推进了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仅快捷方便,还能节省较多的人力、运输以及管理等成本费用,利于钢铁企业的经营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张若生.我国钢铁物流产业现状研究[j].中国市场,2009.2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 钢铁工业 利润空间 企业进入 资源控制力

进入21世纪后,钢铁工业在投资规模及速度方面均表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在这期间,国内各界人士一直就“中国经济需要多少吨钢”、“钢铁工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在进行探讨与争鸣国家对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以调控规模与速度为主。本文试图从分析钢铁工业的行业利润入手,来揭示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一些规律性特征。

一、从销售利润率看钢铁工业的规模扩张

(一)销售利润率分析

2003年,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达5.96%,高于其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高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仅低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且其销售利润率年增量达1.4%,远高于其上下游行业。

2004年,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达6.53%,高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低于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粗钢产能规模的增长带动了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空间的增长,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销售利润率达14.70%,是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2倍

2005年至2006年,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分别为4.94%和5.31%,均高于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低于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下游行业,同时低于其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007年,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98%,高于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低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下游行业,同时低于其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而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销售利润率在本年创造了新高,达到了16.84%。

2003年至2007年这5年中,钢铁工业销售利润相对于其下游行业一直处于中上等水平(图1)。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短缺,从1994年开始,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钢铁工业,防止和治理钢铁工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也一直是相关政策部门的重要工作。2003年至2007年钢铁工业的销售利润率显然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在这期间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体现。

(二)较高的行业利润促使“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当中的“理性人”具有“逐利性”,即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盈利,无法盈利的企业本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西方学者在行业利润与行业内新企业进入的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普遍共识是:①较高的行业利润空间对新企业的进入具有驱动作用。对于市场的潜在进入者而言,如果存在着因进入某一行业而带来新利润的可能性,那么新企业就会很快出现在这一产业内。②新企业进入行为对行业利润率的影响确实存在,但对产业现有市场结构的冲击有限。③较高的行业利润空间及潜在的“盈利可能性”会驱动本行业内的在位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在近40年中,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证明了西方经济学者上述看法的正确性。如Shapiro和Khemani(1987)曾对1972年至1976年加拿大143个产业样本的进入和退出行为做了检验,研究中使用各种进入壁垒和产业结构因素解释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证明了利润率与企业进入的正相关性以及集中度和最小最优规模与进入的负相关性。Kessides(1986)使用产业平均建筑投资、设备投资、利润率、企业平均规模、销售增长率的横截面指标研究美国256个产业的进入行为,实证结果支持了“沉没成本同时也是进入壁垒”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了利润率与产业成长及企业进入的正相关性。Geroski(1991)使用1983年至1984年度英国95个最细分行业的横截面数据对企业进入行为进行了考察,研究中将企业进入视为期望利润率、市场容量和产业增长的函数,并考察了这些因素对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影响强度的区别,结果证明无论对于本国还是外国投资者,利润率对企业进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同时对本国投资者的驱动作用数倍于对外国投资者。

在国内,基于产业层面研究企业进入行为的多数文献都认为我国的企业进入行为与行业利润率无关,同时认为企业“过度”进入行为是造成我国许多产业利润率低、集中度低、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的直接原因。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在产业利润空间与产业进入、产业规模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中普遍认为:行业利润率对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驱动作用较弱,但企业进入行为对该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盈利状况将产生较强影响。这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阶段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区别,这决定了我国企业行为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认为:虽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逐步完善、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但其运行机理与国外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同,即都是通过市场的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在中国市场经济中,行业利润引导着社会资源在各行业间的有效配置。当一个行业的行业利润普遍比其他行业高时,意味着这个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存在着资源的稀缺性,行业内的竞争不够充分。因此,拥有资本优势的企业为追求利润,自然会进入利润较高的行业进行投资,从而使社会资源向这个行业流动、聚集。

(三)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表明企业个体的投资行为相对理性

部分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钢铁企业的投资动机时,从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上来解释新企业的进入和在位企业的规模扩张,认为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下,企业自有投资比率过低,投资风险显著外部化,进而导致企业过度投资,引发行业产能过剩。并据此认为钢铁企业个体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近几年钢铁工业投资的实际情况却是:钢铁企业在投资资金的筹措方面一直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干预的相对较少,各级地方政府更多时候是给予所在地区钢铁企业以政策上的支持。2004年至2007年,钢铁企业自筹资金占投资完成额的比重均在70%至80%之间波动,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①国家对钢铁项目投资贷款控制较严,钢铁企业从国内金融机构所能获得的贷款额度有限。②钢铁企业近5年的利润状况、资金状况较为理想,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增强。③钢铁企业通过“企业自筹”的方式解决资金来源,必然要承担相当大的投资风险,一部分学者所认为的“钢铁企业自有投资比率过低,投资风险显著外部化”的观点缺少事实依据。④钢铁产业内许多新投资者对钢铁企业间的效率差异有清楚的了解,并对自身竞争能力有足够信心,其进入行为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需要指出的是:钢铁企业个体投资行为的相对理性并不代表钢铁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有序扩张。

(四)2001-2007年钢铁工业投资情况

一个产业规模的增长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新企业进入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行业内原有企业(即“在位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所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

1、投资带动了钢铁工业规模的增长

2001年至2005年,钢铁工业各年投资完成额增速均超过30%,在30%至110%间波动;2003年至2007年,钢铁工业各年投资完成额基本在1400亿元至3000亿元间波动。因此,2001-2007年是钢铁工业的一次投资高潮期。与之对应,从2001年起,中国钢铁工业规模处于快速扩张时期,7年间各年年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量分别为2313万吨、3074万吨、3997万吨、6057万吨、7033万吨、6991万吨、7009万吨,其中2004年至2007年连续4年的粗钢产量增量相当于俄罗斯2007年的全年粗钢产量,而俄罗斯粗钢年产量规模位居全世界第四位。

2、钢铁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内企业数量的变化

某一行业发展演变和市场结构变迁往往都是通过大量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来实现的。在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当一个产业面对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时,其所表现出的高利润率会吸引众多潜在进入者的加入,使该行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伴随着市场容量的饱和,企业数量将逐步达到顶峰。当该行业的产品价格和利润率发生持续性的下降时,将会有“在位企业”的退出,行业内企业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钢铁工业中钢铁企业的数量从2002年至2007年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只是每年增加的企业数量及增长幅度各有不同(图2)。但进入2007年后,钢铁工业中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这表明在2007年,中国钢铁工业已基本实现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行业内竞争压力增强,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动力明显减弱。

从图2中可以看到,2004年、2005年、2006年这3年钢铁工业中企业数量增长较大,2004年企业数量增量超过了800家,2005年企业数量增量超过了1000家,2006年企业数量增量超过了1100家。国外学者(Geroski,1991)认为,“企业进入行为在原则上可以导致价格降低和利润的缩小”。但中国钢铁工业在这3年当中并没有因为企业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呈现出利润空间下降的态势(图3),而且各年销售利润率均保持在5%以上。这说明在2003年至2007年当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给中国钢铁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钢铁工业中的新进入者提供了获利的可能性。因此,在一个产业尚处于供需平衡总量动态增长的发展阶段时,新企业的进入并不能降低行业的利润空间。

另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现象是:伴随着钢铁工业中企业数量的增加,亏损企业比例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如2004年2月亏损企业比例仅为17.38%,2005年2月、2006年2月亏损企业比例分别为25.73%、29.11%,2007年2月、2008年2月亏损企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23.87%、22.11%。即在这5年中,钢铁工业中亏损企业比例基本稳定在25%左右(图4)。

图4数据表明,①新进入者对钢铁市场的竞争状况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如果钢铁产业内存在恶性竞争,则亏损企业比例将有大幅度增加,潜在进入者是不会急于将自己转换为新进入者的。②钢铁市场当中存在着竞争,在过去5年当中钢铁市场的竞争尚处于相对理性状态,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恶性竞争。

二、从收入贡献率看钢铁工业的规模扩张

如果将各行业所交纳的增值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视为该行业对社会的贡献,那么钢铁工业所交纳的增值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从绝对数额上居于制造行业前列,而且其“收入社会贡献率”(贡献额与销售收入之比)亦居于制造行业前列(图5),仅低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钢铁工业“收入社会贡献率”与其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相比,又处于劣势。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区域属性,不具有煤炭、铁矿石资源优势的地区,是不可能将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型产业的。

钢材作为不可替代的功能性、结构性、基础性材料,钢铁产业既要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的需要,又要为装备工业、机械工业、耐用消费品制造业提供各种高质量、高档次的钢材产品。因此,钢铁工业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能够带动本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而且钢铁企业的建设,已脱离了资源性布局的限制,在空间上具有更为自由的选择性;特别是钢铁工业对一个地区的社会贡献(如税收贡献)相当大。基于上述因素,当本地区的钢铁工业通过大规模投资进行规模扩张时,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将给予强有力支持,这无形中对小规模钢铁企业起到了保护作用。事实表明:“九五”和“十五”期间,大部分省份都在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共有19个省、区、市把钢铁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其结果是许多省市的钢铁工业均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张,影响了钢铁产业组织结构(产业集中度指标)的优化。

三、从投资的项目内容看企业类型的变化

2001年至2007年,全国炼铁、炼钢、钢加工三类项目投资完成额之比基本都在1:1:2范围内波动,个别年份炼铁、炼钢项目与钢加工项目投资完成额之比可达1:1:3,即钢加工项目投资额在这一阶段呈上升趋势。这表明钢铁工业更加注重钢铁产品的深加工,注重钢铁产品的多元化,同时表明更多的钢铁企业正在努力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更多的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钢铁产品。从各省钢铁工业投资分布看,各地区炼铁项目投资完成额的多少与铁矿石资源所在地密切相关;钢加工项目投资完成额的多少则与粗钢生产基地、钢材消费集中区域相关联;炼钢项目投资完成额

较高的地区多集中在传统的粗钢生产规模较大的省、区、市。

鉴于钢铁工业在炼铁、炼钢、钢加工等项目投资额的差异,钢铁工业中三个亚产业的炼铁企业、炼钢企业、钢压延加工企业的数量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图7)。总体而言,炼铁企业、炼钢企业的数量同比变化基本一致,而且在2007年2月、2008年2月炼铁企业数量呈现出“负增长”,这与各地区加大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的落后工艺相关联。钢加工企业数量在近5年当中同比始终呈现“正增长”态势,这一方面与钢加工项目投资比重较大相关联,亦与用钢行业对钢材的多元化、高端化需求相关联。钢加工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亦从一个侧面表明在现有中国钢材统计当中重复材所占的比例将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性。

四、钢铁工业需要培育资源控制力

(一)钢铁工业发展将受到上游行业的制约

2003年至2007年这五年中,钢铁工业销售利润率相对于其上游行业处于较低的水平(图8)。钢铁工业销售率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相比,2005年至2007年,二者的差距基本稳定在4%左右;钢铁工业销售率与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相比,2004年至2007年,二者的差距基本稳定在8%左右。相对于钢铁工业而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基本属于“暴利”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产品全部供应钢铁工业,其超高的销售利润率决定了铁矿石价格将处于高价位运行。如在2007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与钢铁工业销售利润率之差达到10%以上,这一方面使钢铁工业的原料成本大幅度提高,处于“高成本”运行状态。另一方面将使“高成本”纵向传导给下游制造行业,使制造行业亦处于“高成本”运行状态。从而导致整个钢铁产业链除源头产业外,各产业均处于“高成本”运行状态,从而打破了产业链的结构性均衡,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特别是在2008年1月至8月,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84.51%,利润总额的同比增幅达195.18%,销售利润率达21%,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6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63.64%,利润总额的同比增幅达142.81%,销售利润率达14.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48%;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45.59%,利润总额的同比增幅达31.48%,销售利润率达5.1%,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幅为9.7%。黑色金属采选业销售利润率已为钢铁工业的4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销售利润率已为钢铁工业的2.9倍。这说明钢铁工业及中国整个制造工业面临着上游原料对其利润空间的“挤压”。

上下游行业间存在着过大盈利差距,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而且煤炭、铁矿石等原料行业保持着超高的行业利润空间,将使原料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增加全社会发展的环境成本。

应当看到,中国钢铁企业所拥有的矿山自产铁矿石占全国铁矿石产量的比重不到30%,而同内铁矿石自给率不到50%,即中国钢铁企业自产铁矿石占其铁矿石需求总量应不超过15%。从铁矿石资源品质看,中国铁矿地质品位平均为33%,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1%。2007年进口铁矿石量达到3.83亿吨,其产铁量约占全国生铁产量的50%以上,而且中国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已超过40%;2008年全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达4.437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6%。基于此,中国钢铁工业需要培育较为强势的资源控制力。

(二)打破国外理论束缚,突出铁矿石资源的战略性地位

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禀赋,决定了资源依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拥有与控制。例如对于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与其保持着十分亲密的政治经济关系;与之对应,一些相对独立的石油生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的舞台上拥有着较强的“话语权”。铁矿石的重要性虽然不及石油,但依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消耗最多的原料之一。

我们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铁矿石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铁矿石的供应上,曾在理论研究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是因为国外产业经济研究领域通常将跨国资源采购视为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国外有关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培育本国产业竞争优势的论述中,都将产业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列为比较优势或生产要素中的基本要素,其基本观点是资源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存在着相对重要性,而不是绝对重要性,即基本要素的普遍可供性及可替代原料的不断增多,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重要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国内有许多学者也套用该理论对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普遍认为国内铁矿石资源的短缺不应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中国钢铁工业可以从国外进口优质铁矿石以满足国内的旺盛需求。但是产业分工、产业转移、产业竞争优势等一系列理论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专家学者基本上是站在本国立场,并以本国政治、经济环境为基本背景进行资源要素的研究,其所假定的前提条件通常是:投资是自由而广泛的,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源供应国与资源使用国之间政治体制背景相同。这些理论中关于资源条件不构成一国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论述对发达国家而言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由于其理论研究所假定的各种前提条件与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对中国而言只能借鉴,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而且,这些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其效果是发达国家永远处于世界产业链的利润顶点。

纵观世界各个钢铁生产大国,仅美国是有20%的铁矿石消耗来自进口,而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钢铁生产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所消耗的铁矿石基本上是100%来自于进口;煤炭是钢铁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辅料,多数钢铁强国煤炭进口量也非常大,如日本煤炭进口量占其国内消费量的100%,德国为55%以上,英国达到60%,法国则超过95%。从这一角度看,钢铁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与本国境内是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必然联系,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都是资本输出大国,其投资之所以能够遍布全世界,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这些发达国家与被投资国之间基本上都有着较为统一的政治立场、经济立场,其行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因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能够通过资本的、政治的各种手段对世界范围的资源进行有效控制。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虽然在产业经济理论上对资源要素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资源要素非常重视,将其视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事实已表明,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国的优势钢铁企业均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国要么签有长期供货合同,要么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在铁矿石生产国内办矿,以使本国钢

铁产业在铁矿石供应方面有着较为稳定的供应渠道,同时具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因此,对中国钢铁工业而言,需要站在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的角度,重新认识资源要素对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性。近4年来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更进一步表明,培育资源控制力对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中国钢铁工业如果缺少必要的资源控制力,意味着我们将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利润的低点,这必然影响到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

(三)多渠道地培育铁矿石资源控制力

中国钢铁工业如果而向国内寻找铁矿石资源,那么支撑中国现有钢铁生产规模的铁矿石最低产量应在14亿吨左右,这无疑会增加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钢铁工业需要多渠道地培育资源控制力。

一是控制国内钢铁生产对铁矿石的需求总量规模,提高铁矿石利用率。①在钢铁工业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钢铁产业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增长模式。②需要从保护本国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减少本国铁矿石的使用量,将一些低效率、低品位、对环境资源损耗大的小矿点进行关闭,这也是保证中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③发展高等级钢材,提高钢材利用效率,间接地降低钢铁工业的环境负荷。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各产业对于钢铁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高级化,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市场需求环境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钢材的使用效率已成为钢铁工业所面对的发展命题,这一命题所要解决的是如何用相同数量的原料生产出更高品质的钢铁产品,这涉及许多技术及高品质钢材推广使用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国家各个部门的协调来共同完成。④限制低端钢铁产品的出口,这不仅可以优化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而且可以降低中国钢铁工业的铁矿石消耗量。⑤加强废钢铁回收,提高废钢的使用量,进一步降低铁钢比(生铁与粗钢产量之比)。从而降低铁矿石消耗量。

二是加强国内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铁矿石生产(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控制力。①钢铁工业作为铁矿石的唯一消费产业,理应对国内铁矿石具有足够的掌握能力。但由于中国钢铁企业所拥有的矿山自产铁矿石量占全国铁矿石产量的比重不到30%,使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生产企业成为两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利益群体,特别是在协调铁矿石进口方面双方没有形成合力,如国内铁矿石生产企业及铁矿石贸易商经常是在进口铁矿石谈判过程“跟风涨价”,使国产铁矿石现货价格在通常情况下高于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格,这也为国外铁矿石供应商提高谈判价格提供了依据。因此,钢铁工业提高资源控制力首先是要提高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控制力。国家在铁矿石勘探、开采等方面应给予优势钢铁企业以政策上的支持,如鼓励国内钢铁企业对国内大型矿山进行参股、控股;鼓励国内钢铁企业对中小型矿山的铁矿石产品实行直接“买断”,缩短铁矿石的流通路径,减少贸易商对铁矿石价格的炒作空间。②铁矿石价格是由市场供需机制来决定的,但如果铁矿石生产中存在着“暴利”,则说明铁矿石价格存在着炒作的成分,说明国内在国产铁矿石定价机制上存在着体制上的“缺陷”,将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纳入到钢铁工业整体利益当中,既是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为提高钢铁工业资源控制力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三是鼓励中国优势钢铁企业以资本的方式加强自己在国外铁矿石资源上的控制权。没有海外铁矿石资源控制权,有可能在世界贸易中我们只能作为钢铁加工制造一方获取远低于其他国家钢铁产业的收益。而且这种低收益背后还隐藏着一定的环境成本,这对中国社会发展是不适宜的。但对国外资源的资本性投资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因素较多,这本身是对中国钢铁产业整体协调能力的一个挑战。首先政府要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方面对钢铁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其次是钢铁企业在投资中要做到投资对象多元化、投资区域广泛化,同时要保证投资策略的灵活机动、投资手段的多样实用。

四是从产业安全的角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主要是为满足国家紧急或非常情况下的需要,将某些已知蕴藏或可能蕴藏重要战略矿产的地区。或某些已探明储量的矿地,作为战略保留基地,不准进行商业性勘查开发,仅供国家非常时期使用。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国内必须蕴藏所要储备的资源,其次是该种资源其他途径的供应可以满足当前相当时间内的需求,这两点我国都已具备。在战略储备基地内,由国家投资普查、勘查,不允许矿产勘查和矿业公司从事商业性勘查开发活动。

五、结束语

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源于钢铁工业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而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则源于钢铁行业在前几年所表现出的较高行业利润空间。当前钢铁工业投资周期进一步缩短,投入产出见效较快,在没有产业进入限制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使大量新进入者加入到钢铁产业队伍当中。由于目前尚难以掌握新进入者在企业规模方面的数据,因此难以对新进入企业的集中度边际效益作出准确的估算。但可以肯定,新进入者的大量涌入,削弱了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指标,降低了钢铁产业的行业协调能力及行业控制力。

在钢铁工业尚处于供需平衡总量动态增长的发展阶段时,新企业的进入并不能降低本行业的利润空间。而且钢铁企业是以“企业自筹”的方式来解决投资资金的来源,因此,中国钢铁企业的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性。但钢铁企业个体投资行为的相对理性并不代表钢铁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有序扩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