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内控工作方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5-02 13:29:17

内控工作方案

内控工作方案范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关于建立权力运行内控机制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我局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现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权力运行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公开透明、制约有效的内控机制,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促进我局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高效,为农林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总体目标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健全我局的内控机制制度体系,努力推动我局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实施内容

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包括:

(1)科学配置权力。坚持职权法定、精简高效,科学合理配置机关内部权力结构,对涉及人、财、物和法定授权的行政权力,从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进行适度分解。根据职位,明确界定职权的行使内容和行使范围,明确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及考核评价等工作制度,形成规范、统一、配套的制度体系。

(2)优化权力流程。明晰权力运行的轨迹,绘制工作流程图。在对冗余环节进行删减的同时,对以往权力运行流程中过于简化、权力过于集中的部分增设环节,分解权力。量化控制标准,建立办结时限和工作质量标准,明确每项工作的工作量标准和最高误差率标准,保证下道程序对上道程序的控制和每道程序之间的相互制衡,实现“简化程序、优化路径、固化标准”。

(3)实现透明运行。制定权力网上运行方案,实现接办分离、程序公开、全程留痕。对行政许可(服务)等各项行政权力实行网上实时监控、同步监察。对单位(部门)内部的人事任用、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等事项,均按照规定进行公开,接受监督。

(4)严格责任追究。坚持有责必问、有责必究,健全问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对权力行使内容、程序和相关制度规范的考核评价,对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措施不到位、超越或者、不认真制订风险预控制度、重大权力事项故意不纳入内控机制范围、故意规避监督以及其他不当或不作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实施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责任追究。责任人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未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免予责任追究。

四、实施步骤

根据区委统一部署,我局自2010年5月开始至11月基本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部署动员阶段(2010年5月),召开局机关内控机制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启动推进工作,部署相关工作工作,明确各科室主要职责和工作目标。

2、梳理权力阶段(2010年5至7月),完成对权力的梳理工作,明确权力的授权依据、行使范围;局机关要在前阶段推进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网上运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健全。

3、制订完善流程阶段(2010年8月),完成对科室岗位的设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改造,并对新建的业务流程进行试运行。

4、实现信息管理阶段(2010年9月),进一步完善岗位设定和业务流程,建成权力运行网上运行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5、实现网上运行阶段(2010年10月),基本完成权力网上运行工作,根据内控机制实际运作情况,对运行机制进行修订和完善。

6、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11月),局纪委检查各科室的组织实施情况,迎接区监督检查办公室的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为顺利开展该项工作,我局成立领导小组,由局长张宝良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薛华同志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任小组成员。机关各科室站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局纪委将组织协调,协助党委、行政督促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局机关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加强配合,上下联动,为内控机制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而共同努力。

内控工作方案范文2

一、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工作目标。××市各级农村信用社按照上级监管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把案件防控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农村信用社成立了案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案件防控办公室职责,落实了工作任务,并指定了承办部室;为了把案件防控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全市农村信用社层层签订了《案件防控责任书》。通过这些工作措施,有效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案件防控工作体系。同时结合上级监管要求,制定了《案防信息专项报送制度》、《案防协调联系制度》、《案件防控评价试行办法》等制度,深化了与各级农村信用社、各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实现系统内案防资源互联、信息互享、执行互动,充分发挥领导管理机关的“牵引机”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市各级农村信用社以“五抓”(抓分类治理、抓高发部位、抓跟踪整改、抓内部控制、抓案件问责)、“五结合”(整治与教育相结合、案件查纠与防范相结合、制度完善与制度执行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内部控制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工作方法,开展“两项检查”突出“八个领域”,全面实现“三个目标”(继续降低案件发生率,提高案件成功赌截率,严惩犯罪分子、重处违规行为”)。

(二)抓活动开展,积极开展“案防成效巩固年”。为巩固案防成效,确保实现“无新发大要案件”目标,案件防控工作已成为促进本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市各级农村信用社延续了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继20*年成功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后,20*年又被确定为“案防成效巩固年”。××市各级农村信用社认真按照监管部门下发的方案并结合本行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各项活动。主要开展了内控制度“大学习”,操作风险“大讨论”,三德“大教育”,典型案例“大警示”,科技信息系统风险、重点机构风险、重岗人员风险、金库管理和现金守押(包含现金押运外包给专业押运公司的)风险等四个大排查。

(三)抓协调联动,形成案防合力。××市各级农村信用社一是完善了案件防控会商机制,搭建好案件防控会商平台,实现案件防控办公室与各职能部室的有效沟通,形成案件防控的信息互通、举措互联。案件防控办公室除在现场检查中向农村信用社发出检查意见书外,还向对口部室发出了意见反馈书,力求形成监管督导合力。二是完善案件防控经验交流机制,按季(月)召开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形势分析会议,分析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及时进行风险警示。三是完善与公安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好保额系统安全评与检查工作。

(四)抓重点领域检查,明确风险管控。××市各级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部门采取随机随时检查的方式,会同安保、稽核(内审)部门,对金库值守、账户管理、对账、大额支付、人员排查轮岗强制休假、风险提示、票据业务、sc6000操作系统等内控关键领域进行调查,实地查看各营业网点案防工作部署落实情况。

二、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市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态势得以持续优化。

(一)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高管案防意识进一步提高。通过外部监管部门对各级农村信用社的巡查督导和内部案件防控责任的进一步明确,将发现问题与高管人员的任职考核挂钩,各级管理人员案防意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得以持续改进就是有力的佐证。

(二)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对各项业务的风险管控。通过对账户管理、对账、大额支付、人员排查轮岗强制休假、风险提示、票据业务、sc6000操作系统等反复检查,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梳理了业务流程,加强了易发风险业务的管控。

(三)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农村信用社除不断改进流程,修复风险漏洞外,还进一步加大了制度回检力度,努力做到业务全覆盖,风险全覆盖。

(四)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全市农村信用社以开展“案件成效巩固年”为契机,强化职工行为排查,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大力构建“合规”文化,坚持合规经营、合规操作,同时大力增强职工归属感,努力形成稳定的“大后方”。

三、存在的不足

案件防控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农村信用社持续改进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其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较为充分的发挥。但存在以下不足:

(一)稳定性不足。案件防控的人力资源体系对案件防控工作的高效开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一是案件防控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监管规制掌握不一。二是案件防控工作人员的监管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够。案件防控人员往往只能以会代学和从实际操作中学,业务技能不系统。三是对案件防控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监管业务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的“瞎子摸象”现象。四是案件防控工作人员身兼多职,这种案件防控职能由部室兼业的做法容易造成案件防控工作开展不细以致深度不够。

(二)案件防控工作内容不系统。一是由于营业网点点多面宽与案件防控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难以解决,以致案件防控检查内容不全面,可能存在风险隐患遗漏的情况。二是时效性和有效性不相容,由于检查网点时间短,以致对检查内容的风险发现不足。三是案件防控检查内容与其他专项检查、稽核内审和安全检查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

(三)案件防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案件防控独立性不充分,相关监管法规和行业规章没有明确对案件防控工作的独立性作出明确的规定,其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法规支撑。二是案件防控职能与业务监管的某些职能形成了模糊交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成本,形成监管资源浪费。三是由于案件防控检查内容覆盖的全面性,案件防控机构有形成监管机构外的监管机构的趋势。

(四)案件防控效果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对案件防控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力度不够,以致有些案件防控检查发现问题屡查屡犯。二是被检查机构对巡查发现问题整改力度不够。

四、改进途径

(一)强化组织机构建设,正名分。一是应将案防办作为一重要的内部监管机构,有人有编制,杜绝“以工代工”现象。二是加强案件防控人员教育,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建立有效“谁检查,谁负责”的机制,对工作不负责的要充分履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案件防控业务技能培训,不止只要学习监管法规,还要学习和了解新业务,掌握新技能,熟悉各项业务的风险要点和流程,努力确保案件防控检查的有效性。

内控工作方案范文3

(一)抓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工作目标。**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按照上级监管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把案件防控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农村信用社成立了案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案件防控办公室职责,落实了工作任务,并指定了承办部室;为了把案件防控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全市农村信用社层层签订了《案件防控责任书》。通过这些工作措施,有效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案件防控工作体系。同时结合上级监管要求,制定了《案防信息专项报送制度》、《案防协调联系制度》、《案件防控评价试行办法》等制度,深化了与各级农村信用社、各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实现系统内案防资源互联、信息互享、执行互动,充分发挥领导管理机关的“牵引机”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以“五抓”(抓分类治理、抓高发部位、抓跟踪整改、抓内部控制、抓案件问责)、“五结合”(整治与教育相结合、案件查纠与防范相结合、制度完善与制度执行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内部控制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工作方法,开展“两项检查”突出“八个领域”,全面实现“三个目标”(继续降低案件发生率,提高案件成功赌截率,严惩犯罪分子、重处违规行为”)。

(二)抓活动开展,积极开展“案防成效巩固年”。为巩固案防成效,确保实现“无新发大要案件”目标,案件防控工作已成为促进本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延续了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继**年成功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后,**年又被确定为“案防成效巩固年”。**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认真按照监管部门下发的方案并结合本行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各项活动。主要开展了内控制度“大学习”,操作风险“大讨论”,三德“大教育”,典型案例“大警示”,科技信息系统风险、重点机构风险、重岗人员风险、金库管理和现金守押(包含现金押运外包给专业押运公司的)风险等四个大排查。

(三)抓协调联动,形成案防合力。**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一是完善了案件防控会商机制,搭建好案件防控会商平台,实现案件防控办公室与各职能部室的有效沟通,形成案件防控的信息互通、举措互联。案件防控办公室除在现场检查中向农村信用社发出检查意见书外,还向对口部室发出了意见反馈书,力求形成监管督导合力。二是完善案件防控经验交流机制,按季(月)召开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形势分析会议,分析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及时进行风险警示。三是完善与公安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好保额系统安全评与检查工作。

(四)抓重点领域检查,明确风险管控。**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部门采取随机随时检查的方式,会同安保、稽核(内审)部门,对金库值守、账户管理、对账、大额支付、人员排查轮岗强制休假、风险提示、票据业务、sc**操作系统等内控关键领域进行调查,实地查看各营业网点案防工作部署落实情况。

二、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州市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态势得以持续优化。

(一)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高管案防意识进一步提高。通过外部监管部门对各级农村信用社的巡查督导和内部案件防控责任的进一步明确,将发现问题与高管人员的任职考核挂钩,各级管理人员案防意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得以持续改进就是有力的佐证。

(二)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对各项业务的风险管控。通过对账户管理、对账、大额支付、人员排查轮岗强制休假、风险提示、票据业务、sc**操作系统等反复检查,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梳理了业务流程,加强了易发风险业务的管控。

(三)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农村信用社除不断改进流程,修复风险漏洞外,还进一步加大了制度回检力度,努力做到业务全覆盖,风险全覆盖。

(四)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全市农村信用社以开展“案件成效巩固年”为契机,强化职工行为排查,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大力构建“合规”文化,坚持合规经营、合规操作,同时大力增强职工归属感,努力形成稳定的“大后方”。

三、存在的不足

案件防控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农村信用社持续改进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其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较为充分的发挥。但存在以下不足:

(一)稳定性不足。案件防控的人力资源体系对案件防控工作的高效开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一是案件防控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监管规制掌握不一。二是案件防控工作人员的监管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够。案件防控人员往往只能以会代学和从实际操作中学,业务技能不系统。三是对案件防控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监管业务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的“瞎子摸象”现象。四是案件防控工作人员身兼多职,这种案件防控职能由部室兼业的做法容易造成案件防控工作开展不细以致深度不够。

(二)案件防控工作内容不系统。一是由于营业网点点多面宽与案件防控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难以解决,以致案件防控检查内容不全面,可能存在风险隐患遗漏的情况。二是时效性和有效性不相容,由于检查网点时间短,以致对检查内容的风险发现不足。三是案件防控检查内容与其他专项检查、稽核内审和安全检查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

(三)案件防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案件防控独立性不充分,相关监管法规和行业规章没有明确对案件防控工作的独立性作出明确的规定,其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法规支撑。二是案件防控职能与业务监管的某些职能形成了模糊交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成本,形成监管资源浪费。三是由于案件防控检查内容覆盖的全面性,案件防控机构有形成监管机构外的监管机构的趋势。

(四)案件防控效果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对案件防控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力度不够,以致有些案件防控检查发现问题屡查屡犯。二是被检查机构对巡查发现问题整改力度不够。

四、改进途径

(一)强化组织机构建设,正名分。一是应将案防办作为一重要的内部监管机构,有人有编制,杜绝“以工代工”现象。二是加强案件防控人员教育,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建立有效“谁检查,谁负责”的机制,对工作不负责的要充分履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案件防控业务技能培训,不止只要学习监管法规,还要学习和了解新业务,掌握新技能,熟悉各项业务的风险要点和流程,努力确保案件防控检查的有效性。

内控工作方案范文4

关键词:肺炎疫情;疫情防控;医院;档案收集;档案管理

疫情防控档案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记录,是医院应急管理能力和成效的真实反映,是后续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临床诊疗及公共卫生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1肺炎疫情防控档案的归档范围

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即疫情防控过程中产生的和疫情防控有关的纸质资料、图片及音频等原始记录,其真实记录了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与生活,在归档范围方面有着较高要求。[1]1.1综合类档案。综合类档案与文书档案类似,重点记录了国家、政府、单位有关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与政策引导情况。1.2医疗防治类档案。医疗防治知识是经各种渠道不断推广的,比如有关专家对人民群众宣传防疫知识,专家研发出肺炎防治药方等,这些医疗防治知识保障大众健康。1.3医疗救治类档案。医疗救治类档案就是在对肺炎病人进行救治当中生成的系列档案。救治活动中所形成的有关患者的定点医院管理、救治方案、医疗监测、用药及会诊等文件材料都属于这类档案。[2]另外,还有医疗援助类、物资保障类、科技攻克类、抗疫统计类和宣传报道类档案等。

2加强收集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2.1留住最真实的历史。海量的疫情防控档案资料是党与政府领导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真实记录,必须强化收集管理工作。2.2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疫情防控档案中有许多关于疫情防控的信息、经历的挫折和教训以及成功经验和方法等。其具有确定性、原始记录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性,可以为国内甚至其他国家疫情防控提供资料支持、经验借鉴及政策参考。[3]2.3履行档案工作职责。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级档案部门都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医院医生诊治提供参考,为科研专家提供依据。

3医院肺炎疫情防控档案收集与管理的特点

3.1档案收集难度大。肺炎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医务人员需要全副武装才可以进入病区一线,无关人员则无法靠近,也就不可以及时拍摄到医务人员救治护理的工作场面,这使得档案收集工作存在局限与缺憾。同时,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期间的紧张忙碌,也存在无法兼顾档案收集与归档工作或不愿把经办的文件资源进行移交的情况。此外,民间生成的有着代表性的档案又很难掌握,这都使得档案收集难度加大。3.2档案内容多样性。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档案资源内容存在多样性,包括上级文件、应急预案、隔离病区建设、患者救治、捐助接收、英雄人物事迹等多方面资源,还包括了各级各类网站、微博、微信、报纸等媒体宣传产生的图文、音频等数据资料。3.3档案管理复杂性。肺炎疫情防控档案与普通档案有所区别,具有较强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医院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预测疫情规模与危害程度,这使得国内外疫情蔓延与防控工作进行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疫情防控档案资料源自防控多个方面,并且因为疫情变化而不断变化。对此,普通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及使用等常规程序无法完全适用。3.4档案管理专业性。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专项档案,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疫情防控专业知识与档案管理技能来科学管理疫情防控档案,从而真正做好疫情防控档案管理工作。[4]3.5防控管理刚需性。疫情防控管理对医院智能化提出了高要求,会促使医院网络建设更加健全,具有刚需性。就档案工作而言,虽然传统的档案管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专业人才匮乏、创新力不足问题,也存在信息安全、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和管理信息系统配置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望因防控管理的刚需性得以缓解。[5]

4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相关建议

4.1健全制度,规范流程。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传统的档案管理中的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档案有关管理方式,确定医院不同部门间的分工与职责,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对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为疫情防控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证。[6]4.2主动出击,广泛收集。首先是全过程收集。疫情防控档案收集需要穿插于疫情防控工作全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深入疫情防控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分类指导,提供精准服务。[7]其次是大范围进行档案征集,通过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征集,保证疫情防控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让疫情防控档案更加完整、立体。[8]4.3提前布局,全程管理。建立由专业结合兼职档案管理者构成的疫情防控档案工作小组,把档案管理工作穿插于医院防疫工作全过程中。4.4确定归档范围,精准高效收集。医院档案部门要依照有关要求来制定合适自身实际的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方式,实现档案收集与管理的精准高效。[9]4.5统筹疫后管理,实现价值增值。通过对疫情的防控措施与成效进行分析,挖掘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可以为今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10]医院应该加强谋划疫后档案管理工作,设立疫情防控专项档案,推进医院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让人们认识到档案的重要价值,增强档案工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施瑞婷,李欢.疫情防控档案情感价值探析——以全国档案微信号原创热搜榜中疫情相关推文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0(06):60-69.

[2]刘婧.我国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征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省级综合档案馆为对象[J].档案学通讯,2020(05):21-28.

[3]马燕婷.肺炎病毒疫情防控背景下档案管理部门的责任与担当[J].档案管理,2021(02):52-53.

[4]赵鑫强,方路.病毒疫情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初探[J].档案管理,2020(05):56-57.

[5]韩双.抗击肺炎疫情下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与利用[J].档案管理,2020(02):56+58.

[6]冯艳,马颖辉,刘双红,陈建军.档案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研究——以河南省生殖妇产医院为例[J].档案管理,2021(01):120-121.

[7]彭燕,张亚云,缑丽霞.基层医院应对肺炎疫情院感防控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0年9期,107-108页,2020.

[8]周耀林,刘梦颖,杨文睿,费丁俊.后疫情时代抗疫数字档案资源整合[J].档案管理,2020(06):33-35.

[9]韩双.抗击肺炎疫情下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与利用[J].档案管理,2020(02):56-56.

内控工作方案范文5

在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中,为充分利用家用电器、灯光和人体等自由热量,通常是在每一组散热器上安装预设定型温控阀,因此整个系统是变流量运行,作用在温控阀上的压差随着流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其实际压差较大温控阀就可能产生噪音,尤其是在房间热负荷较小时,温控阀会频繁开关,产生振荡。振荡除引起不必要的磨损外,还导致回水温度升高,并影响系统中的其它温控阀,因此在一个设计良好的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中,一方面应使用系统中每个温控阀的热权度总是大于等于1,另一方面温控阀上所随的实际压差还应该保持在它的允许范围内[1].压差控制阀也称为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在变流量系统中,它通过感应供热管道系统中两点的压力,可以使被控环路的压差保持恒定,保证被控环路中调节阀门的正常工作,那么在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设计时,控制阀应如何布置呢?通常有以下三个方案:

a.压差控制阀仅在设在建筑物供暖引入口,控制供暖引入口的压差为定值。

b.在下供下回式双管系统中,压差控制阀设在每组共用立管的起始端,控制立管的压差为定值。

c.压差控制阀设在每一户的引入口,控制户内系统的压差为定值。

目前,在实际设计中,这3个方案应如何选择,争议颇多,仅就保证温控阀平稳工作而言,方案1最差,但其初投资最少;方案3最好,但其初投资最高;方案2介于方案1和3之间。下面就针对这3个方案进行一些分析,希望为工程人员设计时,方案的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另外应说明的是:本文所讨论的双管供暖系统是指户内、户外都为双管的系统。

二、方案分析

1.方案1:

压差控制阀仅设在建筑物的供暖引入口由于是双管系统,因此以户为单位,供暖系统内各户之间是并联关系。每一用户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可以由下式计算:ΔPS=ΔP1+ΔP2-ΔP3(1)

式中:ΔP1——建筑物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阀控制压差;

ΔP2——所计算用户随的自然作用压头;

ΔP3——从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阀的压差控制点到所计算用户户引入口之间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

(1)式中各参数的讨论

a.建筑物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阀控制压差ΔP1在系统运行过程中,ΔP1是定值,它取决于设计工况下,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中,从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点到最末端用户户引入口之间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P''''3,最末端用户户内系统的总阻力损失P''''s以及最末端用户所随的自然作用压头P''''2.根据式

(1)有:P1=P''''3+P''''s-P''''2(2)

b.用户所随的自然作用压头ΔP2ΔP2取决于用户所处的楼层以及供回水立管中供回水温度[2].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ΔP2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因此在设计工况下,根据式(1)计算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时,其自然作用压头ΔP2应取最小值。因为如果取值较大,那么根据式(1)所计算的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就较大,在根据ΔPS设计户内系统时,其管道和温控阀的阻力损失就可能较大,当实际的自然作用压头ΔP2小于所选定值时,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就会低于设计值,导致温控阀上的实际压差小于设计值,此时,温控阀即使全开,散热器所提供的热量仍不足以维持设计室温,所以在设计工况下,自然作用压头ΔP2应取最小值。这样,在实际运行时,自然作用压头ΔP2总是大于等于最小值,因此能保证温控阀的热权度总是大于等于1,房间温度总是能达到设计值。不过,由于自然作用压头ΔP2的影响因素较多,要确定每一用户的最小值通常都很困难,因此为便于设计,在设计工况下计算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时,自然作用压头ΔP2可以不考虑。

c.从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阀的压差控制点到所计算用户户引入口之间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ΔP3在变流量系统中,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ΔP3是一变量,它取决于管路中的流量以及管路的长度。在设计工况下,其值最大,当管路中的流量趋近于零时,ΔP3也趋近于零[1].同一供暖系统当采用同程式时,其ΔP3一般比采用异程式更大[2],因此根据式(1)可知;各用户由ΔP3所引起的ΔPS波动,同程式比率经异程式系统更大,由此可见,设计时应选择异程式系统。

d.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对于双管系统,在散热器热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当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大于设计值时,由于散热器上温控阀的调节作用,户内系统各管段的流量会保持不变[1],因此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也不变,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的增加值会等量地作用在户内系统每一个温控阀上。由此可见,在系统设计时,只要保证运行过程中,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户内系统总阻力损失,就可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温控阀上的实际压差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的设计值,因此温控阀的热权度总是大于等于1,用户随时能获得设计所要求的室温。那么应如何设计才能使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户内系统总阻力损失呢?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在设计工况下进行设计时,自然作用压头可以不考虑,管路的阻力损失ΔP3为最大。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自然作用压头,管路的阻力损失ΔP3又较小,故根据式(1)可知:运行过程中,户引入口作用压差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的户引入口作用压差,因此在设计工况下,只要使户引入口作用压差大于等于户内系统的总阻力损失,那么运行过程中,户引入口作用压差就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户内系统的总阻力损失。而这一点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水力计算时,可以很容易做到。

另外,由于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的波动反映了户内系统每个温控阀上作用压差的波动,因此只要控制户引入口的作用压差ΔPS的最大值,就能够保证运行过程中温控阀不超过它的最大工作压差。根据文献[3~4]可知:在设计工况下,户内系统包括热表和锁闭调节阀的阻力一般不应超过30kPa,因此在运行过程,只要控制ΔPS的最大值不超过30kPa,就能保证温控阀的正常工作。

(2)方案1分析的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为保证运行过程中,温控阀上的实际作用压差不超过其正常工作最大压差,用户引入口的最大作用压差不超过30kPa,因此根据式(1)有:ΔPS=ΔP1+ΔP2-ΔP3kPa从上式可知:当ΔP3=0时,户引入口的作用压差ΔPS最大,故根据上式有:ΔP1≤30-ΔP2kPa上式中,对于自然作用压头ΔP2,在设计工况下,各用户所随的值最大[2],并且其最大值可以由下式计算:ΔP2=gH(ρh-ρg)kPa式中:H—上供下回式双管系统中,为建筑物的高度;下供上回式双管系统中,为建筑物的高度减去建筑物顶层的层高,m.ρh、ρg—设计工况下,供回水温度所对应的水的密度,kg/m3.故有ΔP1≤30-gH(ρh-ρg)/1000kPa因此,当仅在供暖引入口设压差控制阀时,其控制压差必须小于等于30-gH(ρh-ρg)/1000kPa,才能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温控阀上的作用压差能够小于其正常工作的最大压差。另外,由于设计工况下进行水力计算时,不考虑自然作用压头,故根据式(2)有:P1=P''''3+P''''s由此可见,只有当设计工况下最不利环路的阻力损失(P''''3+P''''s)小于30-gH(ρh-ρg)/1000kPa时,才可以采用方案1.

2.方案2

在每组共用立管上设压差控制阀本方案只适应于供下回式双管系统。参照前面对式(1)各参数的分析,方案2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水力计算时,其自然作用压头同样可以不考虑,因此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等于共用立管上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阻力损失(P''''3+P''''s),其中为P''''3为立管上压差控制点到户引入口之间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另外,为保证共用立管上各用户在运行过程中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不超过30kPa,ΔP1同样应小于等于30-gHρh-ρg)/1000kPa,当ΔP1大于该值时,就不应采用方案2.

3.方案3:

在每户引入口设压差控制阀对于大型的供暖系统,当无法采用方案1和2时,就应采用本方案。其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等于户内系统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其中包括户用热表和锁闭调节阀的阻力,ΔP1应小于等于30kPa[3~4].此时,各共用立管上只需设截止阀或闸阀,起关闭作用。

在本方案中,由于压差控制阀的调节作用,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自然作用压头和系统流量的变化,不会对户内系统温控阀的工作产生影响。不过,为了在运行过程中保证压差控制阀的正常工作,其资用压差应始终大于等于其设计压差。压差控制阀的设计压差应等于设计工况下其本身的阻力与其控制压差之和,因此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户外共用立管和供回水干管的水力计算时,自然作用压头可作为安全裕量,不予考虑。因为如果要考虑自然作用压头,一方面会使水力计算更复杂,另一方面自然作用压头不恰当的取值,会导致运行过程中,压差控制阀的资用压差小于其设计压差,有可能导致压差控制阀即使全开,通过的流量也不能满足用户要求。

另外在设计时应注意的是:供暖系统中所使用的压差控制阀一般都有最大工作压差限制,当作用在阀上的实际压差超过其最大工作压差时,阀就会被压坏,因此在使用方案2和3时,如果运行过程中,室外管网在供暖引入口的资用压差会超过供暖系统中所使用压差控制阀的最大工作压差时,就必须在供暖引入口设其它型号的压差控制阀,控制整个供暖系统的压差。此时,该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应等于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

4.户内和户外系统形式对于户内系统,根据前面对供回水管路阻力损失ΔP3分析的相同理由,为减少运行过程中,温控阀作用压差的波动范围,应选择异程式系统。对于方案2和3的户外系统,也建议采用异程式系统。因为同一供暖系统,当采用异程式时,其系统的总阻力损失一般要比采用同程式更小[2].这样,可以减小供暖系统引入口所需要的资用压头。

三、结论

(1)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水力计算时,其自然作用压头可以不考虑,户内和户外系统应采用异程式。

(2)选用方案1时,其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应等于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P''''3+P''''s),并且ΔP1应小于等于30-gHρh-ρg)/1000kPa.

(3)选用方案2时,其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应等于立管上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P''''3+P''''s),并且ΔP1也应小于等于30-gHρh-ρg)/1000kPa.

(4)方案3适应于大型供暖系统,其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应等于户内系统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并且包括户用热表和锁闭调节阀的阻力,ΔP1应小于等于30kPa.

摘要:本文对压差控制阀在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中的3个应用方案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方案的选择原则,并指出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水力计算时,自然作用压头可以不予考虑,户内和户外系统应采用异程式。

关键词:压差控制阀分户热计量双管供暖系统

参考文献:

1、戈特.磨擦勒,雷纳特.奥贝尔,编著,供暖控制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2、贺平,孙刚,编著,供热工程(新一版),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

内控工作方案范文6

摘要:隧道的顺利贯通,洞内控制测量至关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对隧道洞内控制测量进行了论述,引发思考。

关键词 :隧道贯通洞内控制测量测量方案

1 概述

隧道贯通时,贯通误差的影响值,由洞外和洞内控制测量两部分组成。由于洞外控制测量现如今多采用gps 静态观测控制网,精度高,且观测条件不利影响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较小,易于控制,本文主要对洞内控制测量方案进行论述、分析。本文以作者主持施测的G314 国道奥依塔克镇至布伦口段公格尔隧道工程为例进行论述、分析。

2 测量方案的要求及精度

2.1 洞内导线测量。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规定,洞内的平面控制网宜采用导线形式,并以洞口投点(插点)为起始点沿隧道中线或隧道两侧布设成直伸的长边导线或狭长多环导线。导线的边长宜近似相等,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曲线段不宜短于70m,导线边距离洞内设施不小于0.2m。当双线隧道或其他辅助坑道同时掘进时,应分别布设导线,并通过横洞连成闭合环。

本次论述、分析的实例公格尔隧道全长为2.3km,根据测量规范要求,本次洞内导线测量的等级应为四等。2.2 洞内水准测量。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规定,洞内的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隧道两端的洞口水准点、相关洞口水准点(含竖井和平洞口)和必要的洞外水准点,应组成闭合或往返水准路线。洞内水准测量应往返进行,且每隔200~500m 应设立一个水准点。

本次论述、分析的实例公格尔隧道全长为2.3km,根据测量规范要求,本次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同样分为四等。

3 测量方案的设计对比及选定

3.1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设计。由于隧道内施工场地狭小,控制网布设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导线端点的精度,在不增加较多工作量的前提下,提出以下两个方案。方案一:支导线法(单导线)。传统的支导线布设方案(如下图)简单,观测工作量少,布设灵活,但由于没有多余观测和其他约束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即使发生错误也无法检查,同时随着导线长度的增加,端头点横向误差随机迅速变大。

支导线法控制点布置对隧道贯通误差预计的影响计算如下:结合洞内施工条件,洞内导线平均边长200m,从洞口至贯通面设7 个导线点,按四等导线测量技术要求,测角中误差2.5义,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

①测角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

②测边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因为支导线控制点基本在隧道中线附近布置,测边中误差对贯通误差的影响极小,故将测边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忽略不计。

所以公格尔隧道支导线法布置控制点洞内测量对贯通误差的影响为±45mm。

方案二: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沿洞内布置控制点形成闭合导线环,沿隧道中线布设主导线,在主导线旁靠隧道边布设副导线,构成主、副导线环,组成一个闭合导线环。观测闭合环的所有内角,进行角度检核,测量各条导线的边长,通过角度闭合差可以评定角度观测的质量和提高测角的精度,对提高导线端点的横向点位精度非常有利(主副导线网布置见下图)。

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控制点布置对隧道贯通的影响:

结合洞内施工条件,洞内导线平均边长200m,从洞口至贯通面设7 个导线点,按四等导线测量技术要求,测角中误差2.5义,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

①测角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

②测边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因为双导线导线控制点基本在隧道中线附近布置,测边中误差对贯通误差的影响极小,故将测边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忽略不计。

所以公格尔隧道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布置控制点洞内测量对贯通误差的影响为±24mm。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①导线横向误差随导线延伸成递增趋势,导线越长增加速度越快,当采用双导线法方案时,横向误差精度明显提高。在上述两个方案中,支导线的精度最低,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精度较高。②在工作量方面,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较高,支导线法较低。结合以上两方面,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规定,本隧道洞内控制测量横向贯通中误差的限值为45mm,本隧道采用支导线法横向贯通中误差影响值已经达到45mm,故本隧道不可采用支导线法布置洞内控制点;本隧道采用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布置洞内控制点,经计算横向贯通中误差影响值为24mm,小于《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规定的45mm,故决定本隧道洞内应使用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布置洞内控制点。

3.2 隧道洞内高程控制网布设方案设计。为保证隧道竖向施工的精度,首先对隧道洞口附近至少2 个已知高程点进行附合测量,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高程测量。高程控制网布设直接利用双导线置的平面控制点,布置图见前文双导线法布置示意图。

本隧道高程测量设计为四等水准,每公里(km)高程测量高程中数中误差m塄=±5mm。

则m塄h=±m塄姨L =±5×姨2.4 =±7.7mm。

结合以上计算,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规定,本隧道洞内控制测量高程贯通中误差影响值的限值为25mm,本隧道采用四等水准高程测量设计经计算高程贯通中误差影响值为7.7mm,小于《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规定的25mm,故决定本隧道洞内高程测量采用四等水准。

4 技术总结及结束语

由于隧道洞内施工条件的限制,隧道洞内施工控制网在保证隧道顺利贯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而如何合理、严密的建立隧道洞内施工控制网,便成了决定工程质量和生产效益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国内外各种长大隧道施工中,测绘工作人员之间也对如何能够建立满足更高精度要求的施工控制网进行了各种论证研究。本着为工程服务的原则,本文以作者主持施测的公格尔隧道控制测量方案的研究简要归纳出以下提高隧道洞内工程控制测量精度的现场施测方案、方法。

通过对两种导线控制网方案的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采用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因为此种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又能检核测量成果。此种方法可以使长度在1000 米以上隧道的控制测量取得良好效果,可长期运用到隧道控制测量中。不过隧道工程洞内施工控制网的建立都大同小异,很难找到具有突破性质的新方法,但并不是说所有施工控制网的精度都一样,而相同的最佳布置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因此,控制测量没有定论,如何选择更好的布置形式不单取决于外界等因素,也要依靠测量工作者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知识积累。

参考文献:

[1]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内控工作方案范文7

随着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深入和社会发展,人事档案在现今社会的人事工作中重要性越发重要,不仅是人员晋升职称和增资的重要依据,还能够反应职工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具有很好的利用和保存价值,其人事档案具有全面性、保密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1.1 全面性

疾控机构人事档案全面记录了职工科研、学历、职务、年度考核、继续教育、技术职称和职称的政审、任免、调资、晋升等资料,内容全面、范围广泛,全面反应了个人在疾控机构的品德、能力和工作经历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做好干部工作不可或缺的信息,通过查阅人事档案,了解该职工的党龄、工龄、学历、职位待遇等信息。这是都是全面选拔和了解用人干部的信息基础,在选人用人中提供了参谋作用。

1.2 真实性

疾控机构人事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凭证,原始记录了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的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疾控机构的人事档案不可伪造、修改,必须完全真实可靠。

1.3 保密性

疾控机构人事档案涉及个人功和过的许多信息,人事档案管理者需要及时处理档案的利用和保密的微妙关系,个人隐私信息只可提供给拥有知情权的合法使用者,不可透露给个人和不相关的其他机构,如果需要公开也必须采用审核程序按照人事档案的规定予以公开,信息公开后遵循相关责任的追究制度。

2 疾控机构人事档案中的现存问题

2.1 不健全的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由于疾控机构把疾病监督检测、技术指导、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作为工作重点,缺乏建立规范、完备和系统化人事档案管理职责,有些疾控机构虽然建立了人事档案制度,但是缺乏具体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无法落地实施,影响了人事档案实际工作开展。

2.2 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随着疾控机构人员队伍壮大,职工和干部的人事档案逐渐成倍增加,各种个人材料借阅、整理档案和进出频繁,导致疾控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呈现明显不足,还有一些疾控机构甚至没有专职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如果再加上缺乏系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培训和专业知识,可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疾控机构的整体发展水平。

2.3 信息化程度落后,缺乏科学化管理

一些疾控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甚至依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保管层面。由于人事档案管理采用实体管理方式,致使没有采用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技术方式,也没有采用电子化保管手段。疾控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缺乏应用计算机技术,导致调阅人事档案、档案资料检索依然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人事档案的有效利用和信息化保管。

3 做好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建议

3.1 加强领导和管理

首先必须明确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疾控机构的一把手作为人事档案工作的负责人,负有疾控机构的总体责任,要对人事档案工作高度重视,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单位必要日程中;而人事档案的第一责任人是主抓人事的科长或者部门主管,需要经常听取人事档案的汇报工作,及时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情况、解决和研究新举措;而人事档案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是疾控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者,必须狠抓工作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坚持按章办事、按照制度办事的原则。

其次,对疾病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不断引进人才,因其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引进业务素质强、思想觉悟高和工作作风好的人事档案管理人才。落实现有人员和所引进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确保人事档案管理专职人员拥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建档、归档工作。

最后疾控机构单位领导还要保证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人力、物力和经费的投入。一是保证优先安排人事档案的人事人员,力求人员的稳定;二是在物力上,满足人事档案管理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硬件条件和软件设施等所需的物质条件;三是把人事档案管理的经费必须优先拨付,专款专用,保证经费的统筹安排。

3.2 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根据信息化时代对人事档案管理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要求,结合本疾控机构的工作实际,逐步完善人事档案的借出、查阅、使用、保管的管理制度。无论疾控机构的人事档案的收集、移交还是归档,全部由人事档案管理室统一管理,严格规定人事档案的借阅、整理和保管,培训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执行人事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

例如在保密制度上,不准私自向任何人泄露档案内容,不准携带档案出入公共场所和进行走亲访友、参观游览,不准私下议论职工人事档案内容;在人事档案的借阅制度中,明确按照规定流程办理审批手续,不可借阅亲属或者本人的档案,借阅人事档案获得合理审批手续后,要爱护原始人事档案资料,保持档案整洁干净;严禁查阅档案时进行吸烟、喝水、拨打电话等无关事情,档案的出入库做好先清点后归位的原则;当人员发生职务变动、单位调动时,及时要档案完整转出,转递档案资料保证安全、准确、完整、保密和及时;档案必须严密包装后转出,收到人事档案的归属单位确定人事档案确定密封完整后在回执单上签字盖章,如果发生超过一个月转出的档案未回执的,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者及时催交回执单据,严禁丢失人事档案。

3.3 依靠现代技术加快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疾控机构的制度改革下,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一方面对人事档案的内容不仅局限于纸质文档,还要采用视频、光盘、照片、WORD、PPT、PDF等多种电子形式的档案文件,逐步丰富人事档案管理内容。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引入适合疾控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软硬件系统,建立人事档案查询、访问、添加等信息系统功能,增加利用网络平台查阅档案原件的使用频率,提高人事档案利用效率、准确性和查阅速度。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再从事繁杂的检索、整理、收集和保管工作,实现快捷、准确、有效的人事档案服务工作。

内控工作方案范文8

设置不同的档案管理控制的节点,使控制节点能够反映出该工作阶段的工作要点和次一级的要点。不能脱离工程的实际情况是要求在设置控制的节点时,要充分考虑工程建设的现实状况,根据工程发展进度进行整体规划,挑选可以让节点体现其控制职能的时间点。在工作中体现指导作用是要求控制节点的设置在其个数上和要求上都要对其体现的价值进行研究,在工程中尽可能地展现其控制作用,让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保障。由上述的分析获知,可以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放置下述的三个节点进行整体控制。第一个节点设置在招标分标的方案获得有关批复以后;第二个节点设置在核心标段的招投标工作告一段落后;第三个节点设置在单项工程的竣工验收以前。三个不同阶段的节点设置,体现着档案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施工进程中的不同指导作用。

二、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控制节点的限制要求

水利工程档案中的节点控制是分段进行的,而不同的控制节点由于身处的工程建设的阶段不同,其各自的核心要求存在差异,所以要让控制节点发挥最好的工程控制作用,就要为设置的控制节点匹配合适的限制要求,保持控制节点与工程现实状况可以紧密相连的状态,由此促进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优化和升级。其各个节点的限制要求如下:

(一)第一个节点的限制要求

招标分标的方案获得批复的时候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班子确定并且扩初设计已经完成的时候,这时招投标还没有开始,工程处于整个建设的初期阶段。这时工程档案的管理和保存由建设管理单位负责,而需要进行归档的建设工程的有关内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分配,所以非常适合在此时建立一个档案管理的节点。这个节点的目的是把整个项目档案管理的标准确定下来,完善管理的体系,其核心的工作是编制关于需要进行归档的文件类型及其保存期限要求、档案的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员的职责等有效文件,并确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领导班子。自档案管理的最初期开始就对哪些文件需要归档、如何归档、怎么保管等问题进行限制要求。因为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体系初期建立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当中档案管理模式的出发点,所以初期档案节点的设置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地基”。

(二)第二个节点的限制要求

第二个节点所指的招投标工作包含了工程监理、主体工程的施工以及主要设备的安装。工程监理是水利工程能否完成质量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义务对工程归档的情况、尤其是不同标段施工企业的档案情况同时进行监察和管理。主体工程的施工企业以及主要设备的安装企业完成了整个建设工程的核心建造工作,其形成的档案文件数量繁多,质量要求更是在整个工程中占有无可匹敌的地位,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建设工程档案工作的好坏。所以,在这一工作阶段必须设置控制节点并指出清晰的限制要求。在这个控制节点中,要确立档案收集的逻辑外延、档案归类的规则、档案保存的方法以及归档的质量标准。在这一节点中把工程档案管理的标准综合起来,向这三家单位清晰解答他们对于档案管理的困惑之处,使档案在初步建立的时候就跟从规范的指引,以保障档案最终的准确性、完整性、体系化与安全化。

(三)第三个节点的限制要求

水利工程建设通常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在标段竣工后,施工企业就会传递相关的档案文件并离开施工现场。因为并非所有的施工单位都是在工程整体竣工的时候完工的,若没有在单个单位竣工验收前放置控制节点,没有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把这些单位的工程档案归档完毕,就无法保障这些档案不出现缺失或错漏,这样势必影响到整个工程档案管理的质量。等到进行档案的专项验收时才看出问题,会因为时间和人员的迁移而无法修正。所以在此处设立控制节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节点的核心限制要求符合关于归档的范围和保存时间的有效文件中的规定,对已完工的单项工程进行档案检查,包括其内容是否完整、分类是否科学、鉴定是否正确、图纸是否齐备以及文件的可保存性是否已达标。如果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当监督相关的施工企业进行修正。档案的专项验收开始前的其他工作也应照这一节点的限制要求实施。

三、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节点控制的具体效用

(一)加强档案管理的有序规划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有序性,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容一点马虎。但凡在任一工作环节有所纰漏,都会导致档案质量的不达标。必须在档案管理的前期设立专门的控制节点,并明确统一、规范化的标准,同时,还必须设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体制机制,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制度依托。不仅如此,还必须订立详尽的工作计划,切实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地进行档案的管理,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及时并尽在掌握。

(二)加强档案管理的针对性

无论是档案管理控制节点的时机还是内容的选定,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均为了在特殊时期或特定情况下,就特定的且在当时具有普遍性的档案管理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并切实有效地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以制约那些对档案的收集、分类等工作开展具有负面作用的因素。所运用的控制手段也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能够贴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工程档案的结构和质量。从管理方面来控制水利工程中可预见以及不可预见的不利因素的萌生和发展。

(三)抓住档案管理的重点内容

依照帕累托法则,在任意一组东西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剩余部分尽管占有更多空间与数目,却无关紧要。对控制节点进行设定,其中一项重要作用也是将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小部分内容紧紧抓牢,从而促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安全、全面、精准以及系统化的开展。抓住档案管理的重点内容,也能够切实提升工作的效能与管理水平,实现人力、财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且实现水利工程全过程的档案管理优化与升级,既节约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又能保证施工过程的有章可循。

四、水利工程档案管理节点控制的注意事项

目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节点控制还有待加强,要切实完成水利工程中档案管理的节点控制工作,必须从根本出发,系统地管理和遵循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切实地做到以下三点:

(一)领导加强重视,狠抓落实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节点控制工作的开展亦是如此。水利单位的相关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档案管理节点控制方面的重视,并由领导带头对水利工程档案的具体管理方面狠抓落实,从思想上将档案管理的意识扎根工程系统工作,这样才能避免节点控制浮于表面化,杜绝档案管理敷衍式的开展,确保节点控制能够切实地实现,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规范管理的指导性依据,从根本上树立起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视态度。

(二)制定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操作流程

一套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操作流程是目前节点控制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规范化的流程能够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据可循,避免各自为政、各执一词的现象,让各个部门之间可以联合起来,使管理过程统一、规范,能够在问题出现时第一时间找到管理依据,从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找准方向,使在具体的操作中能够更加规范化,也更加科学合理化,为节点控制的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最终统一整个节点控制的操作规范,将其提升一个档次。

(三)制定强制性的纠正措施

内控工作方案范文9

一、档案工作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的定位

1、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始终具有政治性

我国档案工作的政治性,首先体现在管理体制上。最高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国家档案局的隶属关系虽然在国务院和中央办公厅之间数次调整,但实际工作关系上更偏重于接受中办的领导。姑且不论其利弊,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重视。其次,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也有“政治性”因素。比如在对档案实体和档案内容严格“管控”基础上的适度提供档案利用等。另外,从《档案法》的若干表述中同样可以看出“政治性”内涵。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这都证明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不是普通的管理工作,其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因此,档案工作者理应关注廉政建设,中国的档案工作理应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构成。

2、强化档案工作可以规范党政人员的行为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和谐社会的关键特征是“行为规范”。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国家公务人员,其行为的规范,一方面靠自律,另一方面靠法律和制度约束。特别是党政干部,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如果恣意妄为,损害的不仅是个人的政治生命,还会影响民众对党和国家的信心。那么,如何证明党政干部的行为是否规范,是否严于律己?对此,档案工作责无旁贷。

《实施纲要》提出,要“完善反腐倡廉相关法律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档案工作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传统档案工作偏重实体管理,档案作为备查凭证,对党政人员“行为规范与否”能起到一定的“事后监督”作用,但不能很好地适应廉政建设的“预防”原则。当前,档案工作改革模式之一就是档案工作“触点”前伸,让档案工作成为本单位核心工作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普及,文件和档案成为一个连续体,档案人员可以在业务流程中实时掌握工作进程信息,从而适度掌握包括党政干部在内的各类人员的行为信息。在这种模式下,人的行为不再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是处于制度化流程的控制范围里。例如为了规范干警执法行为,增强依法办案的自觉性,宁波市海曙区检察院不断完善创新执法档案工作,并将其涵盖全部执法职能、全部执法过程和全部执法人员。为了强化对办案过程的监督,他们建立了《检察干警廉政信用档案实施办法》、《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实施细则》、《干警个人及家庭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为每名干警设立廉政档案,实行“一案一登记、一案一测评”。他们要求办案人员在案件办结十日内填写《办案纪律检查卡》或《廉洁自律卡》,如实反映本人在办案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和办案纪律的情况,交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时,由办案部门兼职纪检监察员及时填写《办案纪律监督卡》或《执法监督卡》,寄送有关单位和人员,征询意见,接受外部监督②。这是档案工作服务公众、为民主法治建设服务的生动范例,从一个特定角度起到了预防腐败、规范政府人员行为的作用。

3、档案工作能够为惩治腐败提供坚实的证据

切实执行档案法规,充分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可以为廉政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例如2004年对毕节地区房产局局长陈伯谦进行的调查中,由于陈安排他人将部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销毁,相关部门的调查遇到很大困难。陈坚信证据都被销毁,其同伙也不会出卖自己,所以咬定自己“清白”。然而检察机关还是从档案中找到了蛛丝马迹。虽然“零口供”,法院依然认定了陈的犯罪事实。检察机关有一次为了找一个犯罪证据,在房产局下属分公司档案室查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一份陈签名的文件,证明了一宗陈贪污16.5万元的事实。③这证明档案信息很难彻底销毁干净,档案的内容会从多个侧面证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行为。因此切实保障档案工作的纪律性,可以对完善“制度反腐”做出独特贡献。

二、当前档案工作体制和指导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执法检查侧重安全保管,缺少内容检查

我国有包括《档案法》在内的一批档案法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每年也开展执法检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档案法规中原则性条款多,操作性条款少;档案执法程序缺少法制化规范;执法检查流于形式,执法威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档案工作的理念有关。《档案法》规定“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制定本法”。这里用“管理”、“收集”、“整理”、“保护”等词强调档案工作重心是“保管”,而对档案“利用”的重视不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档案执法注意力集中在档案进馆、档案整理、档案制度及库房条件等方面,对档案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档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政府行为、党政领导及公务员的行为是否合法,执法检查却很少涉及,而这恰恰是档案执法检查最应关注的要点。加强对档案内容的检查,可以及时追溯政府行为、党政干部和公务员行为的合法性,预防贪腐。

2、档案工作重点偏重实体保管,缺乏对业务流程的事前控制和监督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这让档案工作者深受鼓舞。但档案界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更宽泛。档案工作应当拓展职能,利用档案为党和政府的现行工作提供实时、主动的服务,甚至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流程监督和事后评估。归结为一句话,即档案工作要与党和政府当前的工作同步,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随。在2004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王刚提出“要在提高为各级领导和各部门服务的效率上动脑筋”,这本身就是对档案工作职能拓展的创新思维。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控制”有预防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档案工作在“制度反腐”中可以适度发挥这三种监督(控制)作用。比如档案部门会同业务部门制定文件规范、文件处理流程就是预防控制;借助电子政务与信息化系统,档案人员以管理员身份掌握文件处理进程(也是业务工作进程)就是同步控制;通过对文件、档案内容的审阅和鉴别,档案人员可以评估并及时反馈党政部门业务工作的质量、效率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行为规范性就是反馈控制。但目前档案工作的上述控制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

3、业务工作中的文档流程规范化程度不够,执行不够严格

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增强政府服务职能,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的决策要规范化,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而证明政府行为是否规范,要靠文件和档案。要让公众参与决策并监督政府行为,要靠政府信息公开,也就是政府文件和档案的开放。这一切都建立在文件和档案内容的完整、准确、真实的基础上,而文档内容的完整、准确、真实又建立在政府工作中的规范化文档操作流程基础上。既然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文件和档案是“连续体”,那么档案工作的控制功能前伸到文件形成、使用、流转过程,就是“工作流”管理的必然。可见档案工作对“工作与人”负有控制与监督责任。2003年中纪委、监察部、国资委在《关于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决策和管理行为……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这里所说的“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必须包括“文件和档案操作流程”。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配套制度,或有制度却不严格执行,一方面导致“一言堂”、“一支笔”、“拍脑壳”等非科学、非制度的行为屡屡发生,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文档质量不高,在需要发挥凭证作用时“查无实据”,无法追溯。上述现象在各类组织中仍普遍存在,是反腐制度体系的“短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加强档案工作完善反腐制度体系的建议

1、站在反腐倡廉的高度加强档案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要让档案工作成为“制度反腐”的有力武器,首先要自上而下重视档案工作,充分认识“规范的”文档处理流程的控制与监督效用。在此基础上,完善档案工作法规,提升档案制度与规范的层次,强化档案制度与规范的执行与监督力度,使档案工作的监督(控制)功能从“幕后”走向“台前”。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在专门的廉政建设制度中申明对文件与档案工作流程的硬性要求,凸显党和政府对档案工作预防腐败功能的重视;第二,站在新的高度修订、完善包括《档案法》在内的专门性档案工作法规,增加档案工作的预防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条款;第三,各级领导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强调档案工作的控制职能,提升档案工作地位;第四,鉴于对文档的处理是各类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科学、适度地在各种非档案的专业法规和制度中增加文档操作规范化要求,让每一个责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同步、高质量地完成对文档的操作;第五,从司法的角度,开展对销毁、篡改文件和档案等违法行为的定罪与量刑研究,显示司法对此类违法行为的重视。

2、加强对党政业务工作中文件形成过程的控制

《实施纲要》提出,要“完善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有关制度。……完善审批方式,加强后续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和监控机制。”在这里,“完善制度”是预防控制,“建立监控机制”是过程控制,“加强后续监督”是反馈控制。每一个控制阶段都与档案工作密切相关,因为每一项业务工作都伴随着文档的形成、签署、审批、流转、使用、归档、反馈,也就留下了“政府共同行为”规范与否的追溯途径。

在这里,要着重强调文件归档之前的过程控制。文件在归档之前要经过多人签署、使用、传递,必须明确每个责任人对文件的处理权限与要求,并签名为证。这看上去繁琐,但恰恰是相互监督,对反腐倡廉具有毋庸置疑的意义。比如2003年完工的“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之所以被广东省纪委和监察厅评为“廉洁工程”,与工程指挥部对文件与档案工作的重视有直接关系。他们尤其强调文件与档案的规范化审批。在工程文件变更时,制订了“集体决定,分责办理,按职会审”的制度,“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每个人都没有绝对权利”④。可见,只有按规范形成文件、审批签署文件、按文件指令处理各种事务,并最终严格完成文件归档,才是档案工作对“依法行政”的“保驾护航”。

3、加强对党政干部文件归档控制和离任前的档案移交控制

《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虽然也有上级,但日常行为往往无人监督或无人“敢”监督。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这种情况会逐步改变。对档案工作者来说,要发挥事后监督的功能,就要借助档案内容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估。这就涉及到文件归档。领导干部通常是文件流转过程中的必经环节,有些领导因为利用方便,或是忘记归还,将文件和档案长时间放在自己手里,而档案管理员也不便催促归档或归还。也有些领导干部由于主观原因不愿意将文件归档。党政工作中形成的文件和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组成部分,不能存放在个人手里,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归档。国家应当对领导干部的文件归档和离任档案移交有所规定,这样档案工作者才能“底气”更足。

4、加大档案执法检查力度

加大档案执法检查力度,有两个方面: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纪检、监察等)开展联合执法,增强档案执法力度;二是加强档案执法中的内容检查。这是两个比较难的工作领域,但又是档案工作法制化的趋势,是档案工作为反腐制度建设做贡献的切实步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加强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在对党政机关进行档案执法检查时,商请纪检、监察部门派人参加执法小组,形成执法“联动”。第二,在探索进行档案内容检查时,可以从检查文件和档案的处理流程入手,先重点检查文档的签署是否齐备、办理的程序是否规范、归档的文件是否齐全等,以“事后监督”的方式对依法行政做出客观评估。

注释:

①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的通知》(中委[1985]29号文件)。

②《区检察院强化执法档案工作促进队伍廉政建设》,宁波市海曙廉政网,2007年9月18日。

③《昔日亲信一一出庭指证 “零口供”贪官难逃罪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