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集锦9篇

时间:2022-02-11 11:39:50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77-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改革者的追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炬。历史学科一般课时少,教学的内容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平常历史教学的每一节课上,只有切实关注每一节课的效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才真正谈得上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教师对历史教材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是执教同一内容,不同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同,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同,班级情况不同,教学方法和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因此,课堂设计要有针对性。

首先,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定位成学生能完成的任务。以《经济大危机》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确定的目标是:用材料让学生感知经济危机出现的背景;说出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特点和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和效果;理解“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一命题;通过《罗斯福身残志坚》图片赏析,提升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能够根据任务要求阅读教材,为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基础。

其次,学生预习案设计的合理性、梯度性要强。设计学案时从了解学生入手,因为只有根据不同学情设计的学案才切实有效,才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解决。因此,教师在课堂实施教学前要对学生进行摸底,好的预习案的设计合理性、梯度性都会很强。还是在执教《经济大危机》这一课时,笔者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如下预习题: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最早发生于哪国?最早发生在什么行业?有哪些特点?罗斯福新政面临的时代危机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目的、中心措施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结果怎样?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通过完成以上预习题,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前有所熟悉,在教师讲述新课时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这一节课课堂效率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学案设计的针对性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再次,重难点问题探究的指向性要明确。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课堂问题探究的目的是解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通过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突破重难点。如在教学《经济大危机》这课时,为了解决本课的重点,笔者先提供了如下三则材料:材料一,美国政府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各行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材料二,美国政府颁布《农业调整法》,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国家来补贴农民的损失。材料三,美国政府颁布《紧急银行法案》,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国家保险。通过呈现的材料,学生明白探究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特点,问题探究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这样教学的重点突出了,难点化解了,就真正达到了教师所期盼的效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找到课堂教学突破口

历史课堂设计的策略性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陈旧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课堂改革后,课堂教学的模式丰富多彩,要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过程。因而在组织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倍加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历史教师课堂的设计要讲究策略性,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还是以《经济大危机》教学为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还照本宣科地按教材讲,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这节历史课的效果可想而知。于是笔者一反常态,先让学生看一段有关当年经济大危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对这一课所学内容产生了共鸣,剖析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接着呈现如下二则材料:材料一,1921―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1929年,美国生产了资本主义世界48.5%的工业产品,对外投资17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掌握世界一半的黄金;材料二,美国的汽车长龙图片。让学生阅读材料,比一比谁能又快又正确地提炼出经济危机的三大特点。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笔者的思路,求知欲望一下子就提高了。因此,课堂设计的策略性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再如教学《南京条约》一课的内容时,要让学生记住条约中的通商“五口”,笔者做了如下安排:先在黑板上用粗线条画出长江与黄河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地图自主学习,最后合上书本准确无误地说出通商“五口”的名称及其相应的位置,并概括出它们的特点。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这完全得益于笔者教学设计的策略性。

三、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有效检测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反馈不仅能强化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还能及时地矫正学生在历史课学习中不正确的认知。只有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才能确保最有效的反馈效果,如果反馈太迟,就不能纠正大多数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错误。历史课堂的反馈离不开课堂检测,一般历史教师都是课后批改练习,然后下节课评讲,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有效课堂就是当堂讲评学生作业,把由教师替学生批改练习变成学生自己批改、学生互相批改,这对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经济大危机》这一课教学完成后,笔者安排了这样两种形式的课堂检测,第一种形式是用幻灯片打出本课复习题(同预习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识记,时间大约3分钟,然后进行小组相互抽背。接着进行第二种形式的课堂检测,预先在讲义上印好检测的内容――五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题。其中第二题是“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问题是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法西斯,D.杜鲁门主义。这道题有学生选A,有学生选B。笔者让选学生陈述理由,选B的学生说题目中有明确的限定条件是美国,而新经济政策讲的是俄国,是列宁领导的。选错的学生也就明白了,错误也得到了及时纠正。这样及时的检测有利于教师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反馈的及时性,是检测课堂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之,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历史知识的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2

一、时政材料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时事政治教育本身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时事教育应当引起政治教师的关注,应当在学校政治课教学中得以贯彻。由此,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时政材料不仅是时事教育自身的需要,还是完成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任务的需要,可谓“一石双鸟”。

由于中学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涉及当前的社会现状,而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这就决定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机撷取时政材料,可以弥补教材不合时宜的缺陷。

1.时政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时政材料具有近时性,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享受到作为局内人的自豪感,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领会和理解。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长期稳固下来。兴趣一旦形成,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优化。

2.时政材料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在这一情感教育过程中,时政材料有其独特的作用。如:学《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选举情况,这不仅加深了对我国选举制度的印象,还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热爱祖国之情溢于言表。

3.解惑释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方面他们愤世嫉俗,另一方面对未来又毫无把握。作为中学政治课有义务、有责任给他们指点迷津,指正方向。用时政材料来解决学生的思想疙瘩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对腐败问题很关注,他们往往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政府反腐败力度不够。针对这一现状,我利用教材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刘青山、张子善的惩处和中共浙江省委对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的处理为突破口,让学生了解腐败产生的原因以及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反腐败立场,有理有据,使学生心服口服。

二、巧妙运用时政组织政治课教学

很难想象,一堂政治课如果没有鲜活生动的时事材料来支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效果会好。那么,该如何做到时事材料与政治生活的结合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用时政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

热点一般指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往往具有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等特点。在高中阶段,学生除了学习,也非常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大事,用刚刚发生的一些事件来进行新课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述《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课时,去年我们可以用利比亚冲突引起各国的不同反应来进行导入,今年可以用最近发生的伊朗局势的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国会有不同的态度?进而引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总之,教师要熟悉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在教学的时候,随时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事材料。

2.讲授新课过程中典型事例可以贯穿课堂的始终

如:学习《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时,可以使用文强案这一热点事例,也是典型事例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学习。如再文强作恶多年为什么现在才得以处理?引出政府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引出行政监督体系;怎样从根本上避免类似文强案件的发生?主要讲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文强案谈一谈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3.坚持联系实际,运用时政材料吸引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并不是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而是纯粹的政治理论容易使学生厌倦,政治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选取材料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材料,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促使其去思考问题,提高课堂

效率。

4.结合政治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政治课堂教学的课后巩固。教师可以重要热点为主题,开展黑板报、手抄报比赛,举办专题演讲会、时事知识竞赛等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选取一个适合的角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专题讲座,对一些学生关注的时政要闻作深层次的剖析,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这样?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又该如何处理?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

三、时政材料运用时的几个注意点

1.要坚持党和国家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

教师要根据中学政治课要求,合理选择时政材料。无论什么材料,其选用的前提是对教材理解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作用,最好是选取那些能起正面激励作用的材料。切忌哗众取宠,只为博得学生的感官刺激,反而影响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正确把握好时事热点材料与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主次关系

时政材料与中学政治课教材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部分,要根据政治课要求,合理选择和运用时事材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教材放在中心位置,理解和学会运用政治理论观点是目的,而时政材料只能作为辅助和手段,避免过于重视时政材料而忽视教材。

3.搜集的时事材料要充分

结合时事进行教学,必须有充分的时政材料,为此,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把握社会动态,关注时事新闻,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那么如何积累时事材料呢?一是可以征订和阅读各种有益的报刊;二是每天上网关注或下载时政热点,收看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三要养成摘录时政热点材料的习惯。

4.注重培养学生收看新闻、了解时事的习惯。我校中午在午休时段都组织学生收看“新闻30分”或整点新闻,每次过周末回家或者放假回家,我都要求学生在家里收看新闻,回校时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学习政治的兴趣浓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回答主观试题的能力也强了。我想,这种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利无害的。

5.要注意时政材料运用的适时性。适时运用时政材料,与过早或延后使用其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实践证明,适时运用时政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土木工程材料;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59-02

一、引言

2007年,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教师Jon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为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将其课程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并上传至网络,供缺席学生学习。这一创新模式使得缺席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幅提高,基于此,这两位老师将此教学模式推广至全班所有学生,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学校课堂上完成作业,并重点针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简称FCM)由此而产生。

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则是将此教学模式彻底颠覆,改成“课前学习知识,课堂探究巩固”。在FCM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如课前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老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预习课程内容;教师则利用大量时间与学生互动,如在线交流、课堂讨论与答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等等。大量的实践证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尤其是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和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等专业课程提供土木工程材料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重点讲述水泥、混凝土、钢材、沥青等常用的几类主要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与试验教学两大环节。以笔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大学为例,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开设于第4学期,总计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相比于大一所学习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逻辑性强的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则体现出概念较多、逻辑性不强等特点。由于土木工程材料涉及的种类繁多,且相互之间并无紧密联系。而每一种材料(如钢材、水泥、沥青等)又涵盖了原材料的组成、生产、性能、技术标准、应用、检验及储运等内容,致使课程内容显得较多且杂。同时,本课程内容中理论公式推导少,而国家规范及技术标准多,使学生感到该课程内容显得广、杂、乱,难以记忆,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致使学习效果下降。正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要求课堂讲授、试验操作、自主学习三者密切配合,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针对国内高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多和实验仪器少等现象,通过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研讨式教学过程,提出土木工程材料FCM设计的关键环节,构建土木工程材料FCM,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FCM设计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占主体地位。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师角色,形成了以学生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设计和操控,教师的角色和工作重心发生改变,由原来单纯课堂授课中的知识单向输出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1.收集与整理教学资源。实施翻转课堂后的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直接讲授内容以及学生课前自行学习内容,其次要思考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利于学生积极高效地理解知识及相关内容。基于此,教师需精心准备教学资源以供学生课前学习。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化,主要以问题、习题、工程案例分析以及微视频为主。考虑到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及精力,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料不宜过多。对于教学视频,内容宜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环境较教学课堂要自由、宽松,不再受教师约束,易出现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低等问题。为避免此问题,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宜选取更为生动、更有吸引力或者任务型较强的学习资料。

2.创建网教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其学习方式及学习资料的获取来源主要在于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教平台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自主学习方式的灵活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课程内容的分解及处理。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合理制定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界定知识体系涵盖范围,将课程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个模块,根据知识点目标将各模块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即将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2)根据知识点目标的要求制作微视频、PPT与训练习题,设计微项目、微案例与问题情景,并设置多个研讨问题。教师自制的微视频,一般以某一个知识点为核心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全面掌握视频所授知识点。(3)确定课堂研讨任务与范围,设计课堂研讨流程与评价标准。根据知识点目标,确定课堂研讨内容;针对学生人数,合理划分群组,制定课堂探讨流程;根据在线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讨论情况,制定合理的评定标准。(4)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指导、答疑并快速统计学生学习情况。依托网教平台,实现在线指导与答疑;根据学生在线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及学习进度,统计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3.课前自主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需要,创建灵活多样的学习空间,组建各种群组学习、自主学习、调研、实践和测验评估等教学环节。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及个人学习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及时间。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及时全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依托网教平台,学生课前自主观看教学视频,自定进度、节奏、速度与方式,自主学习新知识,并独立完成习题训练与测验。针对教师布置的研讨微项目或案例分析、搜集研究资料,自主分析、探索问题,做好课堂研讨的准备。整理并通过网络问题,进行生生、师生在线交流,分享资源、观点、见解,拓展知识领域,发现新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甄别出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

4.课堂教学与讨论。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答疑与辅导。针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测评,并合理安排后续教学任务。在课堂讨论与答疑环节,教师应起积极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讲解,逐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将问题妥善处理。

5.教学反馈与评价。现有研究已表明,与传统授课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具有鲜明的优势。由于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反馈与评价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将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与原始教学目标进行对比,从而建立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任课教师可以适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学方式,进而促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进行互评,通过经验交流,以提升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传统教学环节存在重老师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知识性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教学缺乏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且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忽略了师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针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提出基于问题和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依托网教平台建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以问题与任务为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针对“课下自主学习”和“课上讨论交流”两个环节,并辅以多种方式的学习交流,实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内涵,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218(5):107-112.

[2]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3,23(9):46-51.

[3]曾明星,蔡国良,覃遵跃,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76-81.

[4]霍曼琳.“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改革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59-61.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4

新课改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数学要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堡垒作用,在提升数学实用性、提高学生数学人文涵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德育教育的探索。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数学技巧和数学运算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一、数学教师应深刻理解教材并加大教材挖掘力度

高中数学教材不仅仅是一门习题和讲义,在习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些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和延伸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仔细挖掘的力度,将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德育的综合性材料。

(一)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

在高中数学的教材中,碰到新公式的时候,往往在课本的下方或者课本最后都会链接上发现这套数学公式的数学家的故事和简单经历。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将数学家的故事连同相关公式一起讲解出来。当然,课本上的简介比较简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后材料的整理与收集、延伸工作。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事迹来激烈学生,鼓励他们不断摸索,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运用现实材料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数学中,材料题的运算比较多。这类题型往往只是运用材料的躯壳,实际上只运用材料中的数学内容。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往往也容易忽略材料。在新课改下,教师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现实材料。一些现实材料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也涵盖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教师应该通过材料来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等发展的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并鼓励他们积极成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通过数学规律来讲解辩证唯物主义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高中数学的内容涵盖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蕴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内容。比如等差数列,通过寻找特殊规律来实现规律的一般化处理。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数学规律来向学生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德育环境的创设、德育环节的搭配,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一)创设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开展数学教学前,可以通过与所讲的公式紧密结合的时事国情,特别是我国在科研创造、科技发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新成就,来提升自己对该公式的重视。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二)通过学习小组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比如开设学习小组或者课堂讨论小组。在讲解到某个数学规律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小组,既能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互助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适时鼓励

课堂上,教师的适时鼓励和鼓舞,既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客观点评渗透德育教育。当然,这种适时鼓励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将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比如有学生总结出了很好的数学记忆方法,教师在鼓励的时候,可以将鼓励的内容从认真学习上升到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索的层面上。

三、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不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而是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适时适度开展德育教育。还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他们的角度出来,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德育教育。否则不仅无法有效渗透,还容易引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抵触与反感。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 《机械工程材料》 教学实践 教学心得

一、引言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机械工程材料》是我院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及改性方法等,具备正确选材和工艺分析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包含工程力学、金属学、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课程特点是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内容广且比较分散,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在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设计方面,还是成型、制造、工艺方面,无不涉及到“材料”这一实际对象。《机械工程材料》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

然而,不论培养计划制定得多么规范,教学大纲编制得多么合理,教材选择得多么适当,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课堂学多数是被动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被动性,主要是因为课程学习过程不是为有了问题寻找答案,而是为了将来遇到问题能够找到答案。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会因为没有动力而失去学习兴趣。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了承担课程的每一位老师面对的实际问题。我总结该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与同仁讨论。

二、关键的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必须交代清楚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对于《机械工程材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在设计中合理地选材,能够针对设计对象的材料合理地安排成型工艺或加工工艺。正如课文前言中所描述的:机械工程材料是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

合理选择材料或合理安排材料工艺的基础就是必须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纵观机械工程材料所囊括的内容,可知该课程具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概念定义多(涉及概念定义300多个),原理规律多(涉及原理规律几十个),内容头绪多(含金属学与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理论计算少(除相对量计算外,基本没有计算的内容),另外该课程大量涉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繁杂。[1]

目标清晰,内容繁杂,要求我们必须提出学习要求和方法,要求一:课后必须布置预习内容,学生必须预习,这样老师在讲课时会避免一味“灌”,多数时间可以用来解疑;要求二:课后必须独立完成布置的思考题,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要求三:课后要结合前期所学的课程或生活中的实际机械来思考问题。

第一节课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急迫性或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课程繁难、复杂。所以在交代上述相关事宜时不要就一个问题说得太多。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突出课程在创造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个人成才方面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好课程的冲动。另外,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精心调整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教师引导和指导为辅”的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对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课堂中单一应用上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不好。讲授法和演示法均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实践中证明课堂教学效果不良;提问法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知识效率不高,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传授不易实现。

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都应该有呈示―对话―指导这样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自觉接受新领域的新概念、新术语,理解性地记忆某些原理及原则条例,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己找答案或符合原则的理由。对于知识背景、难点、重点、特殊的技巧、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学习者自觉接受新知识,掌握并学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分析和总结了以前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之特点和效果,归纳出一种“演示―再阅读―提问―讨论―启发―归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旨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捷效果,展示相关知识点,节约板书时间,让位于学生快速再阅读课文中有关内容,最后通过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讨论概念或新术语的关键词或知识点,进而进行互动、启发、解释,以接受、消化、理解和记忆知识,利用课件展示实例应用知识,然后归纳总结,以达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该方法的设立,延续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但将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快速阅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问、讨论、启发进行互动,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堂课的内容。

四、精心设计教案

上述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课程教案的设计。设计教案时,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的形式。

对于概念或术语之内容,教案设计如图1所示的“凝固”。学生阅读课文,提问概念的关键词,启发、讨论、归纳。譬如不同结构的物质:晶体在凝固时为何称其为“结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晶体类物质和非晶体类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对上诉问题进行思考,以形成急于寻找答案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如过冷度,教案设计如图2所示,从过冷度的理论解释到影响因素到实际意义,将课文中的几张图放在一起来介绍,使复杂的问题一目了然。

过冷度、理解及其实际意义

本次课的内容请参考如下图的图例

过冷度:即是结晶的驱动力

影响因素:主要是冷却速度

实际意义:决定形核的数量和形核的长大决定品粒的大小影响材料组织的组细程度,从而影响到材料的力学性能。

对于应用性原则或条例之内容的教案设计,如图3所示的材料改性部分,必须揭示“改性”的目的是什么,即为何要改性?用途有哪些?接着上述问题问:怎样改性,即改性的方法有哪些?工艺如何?适用场合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采用让学生阅读方式,快速了解内容,同时查找答案,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总结。

材料的改性

又如材料选择,学习此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今后设计中为所设计的零件能够选择合理的材料。这一问题不仅仅在此提出,也是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将面对的终身问题。

材料的应用

五、其他措施

(一)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温故而知新,注意课程知识的前后连贯,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知识消化的重要性,知识的熟练对实际问题的关键,等等。基本知识不熟练,面对实际问题可能就无从下手。另外,还应结合适当的工程实践来串联知识,应用知识。

(二)适当的激励和批评

大学生仍然是学生,对于学习态度(包括上课迟到早退,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不好的学生,必须予以恰当适度的批评,并关注他们。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提高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关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课后作业(任务)的布置

课后作业(任务)的布置,应精心挑选或重新出题;对于课后布置的预习内容在开始讲课时要及时抽查、提问、计分,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作业收发批改及时,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讲新课之前,温习之时,一并解决。

六、结语

实践证明,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分配课堂“教”、“学”和“互动”时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和指导为辅,可以有效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戈晓岚.机械工程材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2]卢志文.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创新策略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作为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计划的重要课程之一,教育意义重大。教师在为职业高中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所教内容的实用性,从生活实际出发创新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课堂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其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知晓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作为职业高中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接受并掌握有关建筑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之后的课堂学习就会变得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设备,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建筑材料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这一部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好计算机、幻灯片、放映仪等这些新式的教学设备,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历史上的建筑材料以及当今建筑材料现状与发展的幻灯片投影到大屏幕上供学生观看学习,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对于建筑材料发展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提倡实验教学,对知识进行深度认识

建筑材料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于各式各样建筑材料的结构与性质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实验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以此来增强自己对于有关建筑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判断与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建筑材料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章节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学习相关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可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建筑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与水的性质、材料的热工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以及材料的耐久性。教师可以用常见的建筑材料――石膏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其做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掌握石膏这种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三、延伸建材课堂,课后建筑材料的自我探索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材料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可能新式的建筑材料就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教师在教授完建筑材料专业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寻找建筑材料,并使用教师实验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分析该种材料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式建筑材料。这种课后自我研究的教育模式,不仅延伸了建材课堂,而且让学生对于课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细致的复习与巩固,从而达到完善他们建筑材料知识体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绝热材料”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寻找新式的绝热材料并对其做实验研究,以达到延伸建材课堂的目的。

建筑材料是一项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对于课堂实践又是要求极高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要深入地了解课程理论知识和一些必要的建筑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注重本门课程的实践性以及实际应用。建筑材料的种类纷繁复杂、内容量大,而且彼此之间的跳跃性差别也比较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心理出现抵抗情绪,继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就为教师的授课增加了一个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自己主体地位的提升,发挥其主动性,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在正式的教学中要学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等,配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尽量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总的来说,每个改革都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准,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教师在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提倡运用实验教学与课后自我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的建筑材料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7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实践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

一、安排好时间、指导好学法,努力创建高效型课堂

我们提倡“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不做无效劳动,上课要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真正做到向课堂40分钟要速度、要效率。教师还应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二、适当的激励,焕发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抓优生,又不能让差生掉队。大量事实表明,利用课余时间补课的学生,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地措施,一是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三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我们不仅要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按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三、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案设计

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确定教师的“教”,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要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会遇到哪些问题;要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计划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要面对全体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乃至深度和广度。从而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对教学要有全局意识、重难点意识。要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确定教材的教学顺序。尤其在设计学年教学计划,教师就要通览教材,精读教材。

(三)要科学地控制课堂教学过程,对课堂教学过程组织要进行分析。如问题的设计、教学形式的构建,对教与学的反馈策略等都要进行反思性的教和研的分析。

四、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训练和革新

(一)对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尤其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和训练,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信心。

(二)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真正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尽量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自己动手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如: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刺激学生感官,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增加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要经常改革教与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知识链,如复习内容的调整,要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网。还可用问题的形式组合教材,使之形成诸个单元。单元教学可大量节省学习时间,使学生有时间自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五、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基础的夯实,学科内的知识联系的建构,知识网络的形成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及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修辞学、文体学等等知识的网络体系。方法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与中考、高考、社会调查、社会活动等联系起来。

(二)课堂教学重难点处理的反思性思考

要迅速把握重难点和常考点,应该多做练习;多布置开放性练习,要求学生课后讨论,提高学生的兴趣;每节课让学生限时把相关重点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下来;想尽办法寻找生活实例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运用;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

(三)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反思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8

关键词:SETT框架;课堂模式

1.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急需高水平的外语人才。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地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学习者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和采用的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输出和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评价教师课堂话语一直就是各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SETT(self-evaluation of teacher talk)框架下四种微模式(Walsh,2006)在教师课堂话语中的实际应用,笔者选取了杭州高级中学里荣获“第九届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一等奖的浙江英语名师汤沛的优质阅读课堂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对其深入细致的剖析。

2.SETT(self-evaluation of teacher talk:教师话语自我评价)课堂模式

教学法和师生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必须通过话语来实现,同样地,教学目标也要通过话语的互动来完成。因此,教师话语自我评价框架可以帮助教师描绘其课堂中的互动,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课堂互动过程,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教学目标。Howard,Lanteolf,Seedhouse,Walsh等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Howard认为教师话语自我评价框架由一些课堂模式构成,可由某些外在因素来进行划分(Howard,2010)。Walsh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课堂模式包括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互动特征,这可以通过教师对语言使用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分(Walsh,2006)。为了进一步区分模式种类,英国一所大学英语语言中心采用对话分析法(conversation analysis methodology)对大约100000词的师生话语进行统计和归类,划分出四种主要的课堂模式:管理模式(Managerial mode)、材料模式(Material mode)、语言技能和系统模式(Skills and systems mode)、课堂语境模式(Classrooms context mode)。每个模式都有各自的互动特征(指纹特征)(Heritage and Greatbatch,1991),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3.SETT课堂模式下对汤沛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的剖析

整个阅读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课堂导入,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总共包含7项教学活动。课堂导入作为第一阶段,只有猜谜这一项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主题。阅读前是阅读的预热阶段,包含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简介的教学活动。阅读中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工包括4项教学活动:略读、详读、巩固、讨论。而阅读后则为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若根据不同教学活动来剖析课堂模式的应用,笔者发现,共有4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1、2、3、6)虽然掺杂着语言技能和系统模式的应用,但大体上还是采用了“管理―材料”的模式,其余3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4、5、7)略为复杂,但也同样以材料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或许由于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解读文本或者第一节阅读课的目的也许在于使学生了解文本,这节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阅读课整体上采用了材料模式,围绕着材料开展了各种师生互动,以加深学习者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SETT课堂模式下对汤沛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的评价

教师对于课堂模式之间的转换还是比较熟悉的,这点在上文的例子中也能够得出,教师很自然地将两个模式衔接起来,显得不生硬、不死板,同时也能针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性质选择恰当的课堂模式服务于师生间的互动。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觉得其课堂模式的应用有着较大的缺陷。也许由于本次课堂的学生基础较薄弱,教师转换课堂模式后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或是在材料模式中教师围绕材料提问,不停地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却依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说,当教师要求学习者在两分钟内浏览全文并根据文本内容回答问题时,学习者花了远超出预期时间都没有给予教师反应,教师只能通过重复提问并将问题具体化来激发学习者回答,重复多遍之后学习者依旧没有参与到问题中来。这时的IRF问答模式由于学习者的不配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这也不利于教师在之后活动中的课堂模式的转化操作。在本节课中有许多类似这样的话语片段,大大降低了教师转化课堂模式的实际效果,又损耗了课堂时间,导致了最后教学活动中“管理―课堂语境―管理”的难以实现。

结语

教师课堂话语分析非常复杂,SETT框架下的课堂模式分析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话语分析,但是通过上文对汤沛的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阅读课堂的简略分析,笔者还是能学习到相关知识,例如各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管理―材料”、“管理―材料为主,语言技能和系统为辅”、“管理―课堂语境―管理”等,也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思路,共同巩固加深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Walsh S.2011.Exploring Classroom Discourse [M].Routledge.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9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相较于以往的教育模式,新课改无疑是一缕芬芳,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为课堂带来了生机。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是以往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充满激情、生命力的课堂。随之而来的是老师教育的重心偏离,现在的课堂由以往的教育教学转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枯燥的历史课堂来说怎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符合课改的趋势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于在新课改下历史课程如何进行有效性学习展开了讨论。

一、熟知教学目标和内容

历史课堂开设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学习历史中,通过对历史的再现,让人们回顾历史,从历史的经验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以历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历史是一个民族的一切,通过历史,可以追寻祖辈的足迹,让人们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高中的历史教育来说,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人格、能力、智力以及休闲生活,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自身发展。教学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是老师学习的天堂,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事先制定好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免出现教学混乱没有重点的现象,这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为了让课堂更加到位、准确,就应该拟定好教学目标及内容,做到有目的地去实施。

1、确定好教学目标。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标准要进行深刻研究。把教学目标熟记于心,在课堂上做到有目的地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根据每个学年的总目标,按照分级的层次,细化到每一个课堂中,准确调整教学目标,做到灵活教学。明确了课程目标,可以运用测量、观察的方法对既定目标进行陈述,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课堂重点熟记于心,有针对性的学习。对于关于祖国统一的课程设计,笔者通过把能力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相结合,从而更有利的进行调控、导向、评价以及激励。对于这节课,笔者认为首先应对课本进行指导,让学生对基本内容进行阅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对我国的一国两制政策进行简单的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民族的重大意义;在学生学习之后,引导他们对本节课的主线做出总结。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他们深刻理解一国两制的必要性,进而激励他们在为祖国统一的使命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堂有效性学习的目的,也让他们自身深受启迪。

2、对教学材料进行组织。确定好了教学目标,就可以以目标为中心,进行材料收集,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合理完善的组织,从而确保组织的材料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为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已经拟定好的教学内容,明确这一内容的实质价值在哪里,对其整体结构要有充足的把握明确内容的价值和地位,把不同内容间建立联系,引发学生的联想。讲课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传输,也可以将书本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情景化。

3、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知识是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远远不只局限于小小的书本里,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在图书馆、书店或者是在电脑上查到与之相关的资料。有这么多的资源渠道,老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重点,对多方渠道进行搜集,对知识不断地进行扩充,以满足同学的进一步学习。对于本节课,老师可以在原先组织的材料基础上,利用多方面的资料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依赖于教材进行的。没有教材,学生就没有学习的依据,教师也不能进行授课。虽然教材的内容具有局限性,但作为教学的依据,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只要对教材进行挖掘,还是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能面对高考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历史教材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对课堂的巧妙设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讲课的同时要注意补充知识来源,借助网络,图书馆,丰富历史课堂。在课余,要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历史,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

三、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育要求老师突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并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打破常规,优化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学习氛围。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凭借体验、实践、研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改下的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对于如何选择,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如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来决定,选择出既科学又合理的方法,使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

四、实时对课堂进行评讲和练习,加强知识巩固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这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随堂练习检测对知识的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练习不是主要目的,但老师可以通过对练习的讲评来化解知识的难度。以往对知识机械背诵、抄课本似的作业显然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也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双管齐下,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关于高中历史教育,新课改给广大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积极努力学习,对新课标的精神深刻领会,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创新,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师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各方面为学习的有效性做好准备,只有做到历史学习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游春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备策略探悉[J].黑龙江史志.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