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12 14:11:38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水利项目;信息化建设;评估;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0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建设开始在各个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志。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现了有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通过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评估工作开展历程

二零零九年底,为了全面了解水利信息化项目开展情况,本着总结经验,实现行业内部资源共享,提升系统内相关工作的效率,国家水利部门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评估。通过评估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着力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未来信息化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具体来讲,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通过二级要素的形式进行了开展:首先,第一级要素中包含了项目完成和运行情况、发挥效益情况、资源整合情况、问题和设想等五个方面;其次,对于项目总体建设目标达到情况,建设任务是否按时完成,项目是否按时验收,资金使用是否按审批的概算执行,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已投入使用,项目建设成果目前是否正常运行,项目软硬件详细配置情况,项目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利用情况,项目安全体系成果共享情况,项目运行维护费用落实情况,项目成果应用推广情况,取得的社会和经济及工作效益,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实施信息化资源整合,哪些资源得到整合和共享利用,存在的问题,今后的设想等18个第2级要素也参与到了评价体系的构成之中。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其评估主要通过单位内部的自我评估以及外部专家组的评估。根据实践经验,目前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移民管理、城镇乡村水利设施建设、河道保护及开发等,其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涵盖了通讯、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外部专家在进行评估时,其采取的评估形式多为听取评估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实际查看现场、观看信息化建设成果、查看文字材料、专家组内部讨论、专家打分等形式,能够在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下,较为客观的对所调研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作出评价。

二、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过程中更发现的问题

1、基础薄弱,力度欠缺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工业水平较低的起点基础之上,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从最开始的七十年代的水文信息汇总,到八十年代逐步开始的信息初级处理,再到九十年代计算机以及网络平台的介入,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因为先天不足的原因,我国目前一些水利信息系统还是依赖于国家的政策和技术支持,相关的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保障率较差。但是水利系统同时又是一项需要极高技术水平作为依托的项目,很多地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伴随着重复投资和低水平投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行业发展不均衡,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由于我国疆域广阔,经济水平发展情况不均,所以初期的水利基础信息考核中,灵活性欠佳,同时受到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各单位之间沟通不畅,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管理单位与公共服务单位区分不清,信息共享的壁垒一直存在。

三、水利信息化评估对未来项目发展意见与建议

1、加强资金管理,多渠道加大投入

资金投入目前已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要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建设资金与后期系统维护资金通盘考虑进去,并将该部分资金需要纳入水利建设部门的年度预算,确保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使得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2、加快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要认真研究建立树立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集中组织立项,实施一些水利信息化重大工程,改造、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增强水利业务应用的范围和功能,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3、尽快完成组机制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建立和健全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保障机制,理顺工作管理思路。同时,尽快落实管理和具体实施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和指导机构,并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各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建立起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力量。运用多种形式,活学活用信息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 水利部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成果评估工作[J]. 水利信息化,2010,02:66.

[2]余婧.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硅谷,2010,18:17.

[3]辛立勤,王爱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研究与实践[J]. 水利信息化,2010,04:11-15.

[4]黄小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以江苏省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一期工程为例[J]. 水利经济,2012,05:52-54+77-78.

[5]葛召华,王茜. 山东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因素思考[J]. 水利信息化,2012,05:58-61.

[6]胡四一. 全面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水利信息化,2012,06:1-6.

[7]黄毅.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J]. 科技传播,2011,10:103.

[8]李洁. 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A]. 爱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年海峡两岸经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爱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1.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调查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无法得到十分有效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水利水电企业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企业信息化来说,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一种十分关键的推动力量。从水利水电企业的长久发展来看,相当一部分水利水电企业会将信息化当成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论述。正因为如此,水利水电企业应该勇于挑战现实存在的困难和机遇,顺应时展和前进的潮流,力争达到水利水电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二、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

不容置疑,坚持经济性原则是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的必然选择之一。从目前看来,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它与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的多个方面存在着十分紧密地联系。这些方面包括:操作施工设备的方式、租赁、维修、升级、替换和保养等等。实践表明,只有在大幅度减少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成本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优化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相关方面的内容,才能大幅度提升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的使用效率。一般来说,当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成本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使用效率的增长速度是十分理想的状态。

2安全性原则

值得肯定的是,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不断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地措施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实践证明,无数地经验和事故教训,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使用施工设备的时候,务必牢记安全第一,这对我们的切身利益有着十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另外,效率性原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三、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对施工设备管理的原则进行讨论之后,接下来,我们对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毫无疑问,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整个施工设备的实时信息,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相关方面的预案,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工费用,我们应该选择一个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网络,实现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现代化的目标。换句话说,运用一个完整的网络,能够大大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另外,我们不断优化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使用,能够进一步促使信息化建设达到减少成本的目标。实践表明,对机型进行调整和配置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具体的工程和时间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力争实现水利水电企业施工效率最佳化。

2优化设备管理结构

从某种程度上说,单位管理和分小组是“谁使用,谁管理”模式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采用单位管理和分小组,能够符合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机械类型十分广泛的实际要求。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采用单位管理和分小组,会产生无法及时使用机械设备,重复管理机械设备的不良现象。毫无疑义,计算机优势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发挥出来。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统一管理机械设备的目标,对相关方面的程序进行科学、合理地设定,能够大幅度提升保养和维修工作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另外,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不容忽视。

四、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毫无疑义,完善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制度、优化现有施工设备的结构和加强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资料显示,施工设备是信息化管理制度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信息化管理制度将整个重心放到设备上,十分有利于促使相关设备的监督记录系统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对相关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维修和保养,既要注重和强调选择较好的维修方式,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大幅度提升管理系统信息化服务水准,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适应现有的制度环境,才能不断建立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刍议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水电企业的施工成本,才能大幅度提升水利水电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进一步实现水利水电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充分考虑到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较为细致地讨论了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原则之后,对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论述,接着,指出了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高效地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的实践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治强.浅谈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2]崔之先,曾建,王锋.浅议降低水利水电施工设备维修成本的思路[J].科技资讯,2013

[3]欧阳章勇,张鹏.加强施工设备精细化管理提高项目部设备管理水平[J].水利水电技术,2012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水平测评;框架模型

1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

    所谓信息化是相对于工业化而言的,它是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信息化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信息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生产的信息化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通过营销的信息化可以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通过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将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因而全面、公正和客观地评价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就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如何正确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没有权威的规范和模式,尤其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定量评价是管理界函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装备落后。我国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信息化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占我国工商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中,有一半的还没有配备计算机,(2)社会网络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畅。截至2002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5910万,同时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2083万台。这个绝对数字虽然大,但我国上网人口的比例还很低。2003年春夏之交在我国广东、香港和北京等局部地区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则充分说明一了我国公共信息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存在公共服务部门信息不畅的瘤疾;(3 )人员素质低、管理方式落后、信息系统成功率低。我国企业职工队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68 %,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企业大多还是采用粗放式管理,管理方法落后,因此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中国的成功率很低,以致于业界中产生了“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的悲观观点。

    我们认为,以上种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间题,那就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化措施。否则,盲目进行信息化投资只能使企业陷人歧途,使信息化投资产生不了回报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投资目标。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理论模型及可借鉴的方法介绍

    应该说信息化测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1962年马克卢普就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就考察了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比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测评信息经济规模的理论与方法。1977年,美国学家波拉特在《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一书中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信息化的测评方法,并利用美国国家统计数据具体地测评了美国信息化的gnp值和就业人数,第一次使人们对美国的经济结构和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其理论核心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逐个识别出来,然后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进而建立了一套可以量化的测评体系。其中一级信息部门又称第一信息部门,包括所有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或产业),这个部门提供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所需要的技术性的基础设施,销售作为商品的信息;二级信息部门又称第二信息部门,包括民间和政府的管理部门,此类部门涵盖了经济领域中行使计划、决策、管理活动的有关机构。1965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畸清介首次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又称信息化指数模型。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个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四个要素具体又细分为11个变量,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信息化指数。这种方法即可以从时间序列上研究发展趋势,也可从截面上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别。1998年,钟义信等提出了一种测评信息化水平的新方法,取名为“信息化的综合指数法”。

 

 

 

这些方法成为我国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导性理论和方法。如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国家统计局于1995年采用六个要素指标来测度国家信息化水平。这六个指标分别是: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法规,每个要素指标又包含若干个子指标。现有的这些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和方法几乎都是立足于社会和国家等宏观层次的,因此往往以产业部门为基础数据输人单元。但如果把社会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直接应用于微观层次的企业时,往往会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企业信息化一般都是由企业信息化战略驱动的,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时应该包括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水平;②社会信息化水平在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渐进式的,而企业信息化水平可以是跳跃式,例如我国很多企业在没有任何信息化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直接投资建设erp系统或cims系统照样取得了成功,而我们不能说这种信息化过程是渐进式的;③在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软件开发、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等方面的投资占有绝大部分的份额,同时硬件和网络的投资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在社会信息化测评指标中,硬件和通信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显然这与微观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别;④企业不能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模型和指标体系中得到有关企业信息化过程的信息,而企业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了解了其信息化水平如以后,往往更关心其下一步应该如何干的问题。

    虽然这样说,我们还是认为社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仍然可以作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参考标准。在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和大家普遍能接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描述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进化的诺兰(nolan)模型、描述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以及描述企业信息技术创新的技术一信息卓越度模型都可以用来作为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指导模型。对此本文作者已另文做出过专门讨论。

3建立合理的指数测评模型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方面

3.1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信息化战略

任何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战略计划(规划),而不管这种战略是存在于企业领导人的头脑中还是被记录了下来。在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化战略必然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缺少信息化战略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不完全的。而信息化战略是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有了它,企业才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信息化,也才能使信息化与企业的其他相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满足客户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没有了信息化战略的企业只能着眼企业当前的局部利益,缺少通盘的考虑,结果会导致信息化投资收益的短期性,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因此,在测评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察企业是否有一个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计划),并且这个规划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相协调和一致,为实现企业的任务和使命服务。

3.2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障和cio

在我国企业界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这就说明了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是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大多由企业的信息中心等相关机构来执行,而信息中心自身的称谓也是林林总总,颇具内涵,如计控室、电脑室、信息科技部、管理信息中心等,而这样部门的负责人往往被冠以首席信息官(cio)的头衔,当然这样准cio要想成为真正的cio除了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实力以外,组织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的信息中心和准cio们往往是临时性的,而且也缺少相应的调配企业资源和权利,这就严重地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试想在一个信息化部门可有可无的企业中,其信息化水平一定高不到哪里去。为了保障企业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建立稳定的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势在必行,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践案例也能说明这一点。因此,在测评企业信息化水平时,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信息组织机构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3.3信息技术的投入产出绩效

提高生产效率是所有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目标之一。企业在其信息化的不同阶段,信息技术投入引起的产出效率往往是不同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企业往往关注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如投资建立企业的通信网络和进行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工作等。这些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本身不会有回报。这正如联合服务汽车协会(usna)高级副总裁兼cio唐纳德·r·沃克(donaldft. walker)所说的“在信息基础架构用于商业化应用之前,不会有投资回报”图。在信息化的中高级阶段,企业才会从信息技术的投资中得到应用的回报。这也可以从美国学者在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从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生产率悖论(pm_ductivity paradox),而90年代中后期至今又发现悖论不存在的事实中得到证明叫。因此,加强对信息技术投资产出绩效的考评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重视。

3.4信息化的墓础标准建设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除了架设通信网络和开发应用信息系统以外,还有相应的一些信息化基础标准工作必须同时完成。这些标准不仅包括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也包括企业管理、员工操作和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化。例如,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在上马erp系统之前,就已经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中国轮胎认证委员会认证、美国交通部dot认证、欧共体eoe认证等认证过程,提高了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这些工作为该公司顺利erp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5业务流程皿组、组织结构变革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除了包含架设一个通信网络和开发一套信息系统这种大家熟知的概念以外,还牵涉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和决策权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变革。企业的信息化与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组织结构变革之间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因为,信息化要求打破企业传统的基于劳动分工理论建立起来的业务流程,建立面向客户需求的新业务流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会引起组织职能的重新分工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被称为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变.革的“使能器(enabler) "。另一方面,只有经过重组后的合理的新业务流程才能使得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很多企业实施erp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传统业务流程与erp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相冲突。因此,测评企业信息化水平时,如果把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是否重组了其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组织决策权结构作为指标之一,就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3.6倍息安全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安全和信息的伦理道德问题是近年来逐步凸现出来的一种社会间题。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存储安全和信息传输的安全。现在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电子商务网站。企业为.了保证局域网免受非法的网络攻击,可以从两方面保证信息的安全。在技术层面上,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防火墙系统和必要的数据备份机制;在管理层面上,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安全保证制度,以避免人为的失误造成的信息破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的措施,都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伦理就成为很重要的补充措施。信息的伦理问题是国际上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研究从业人员是否有浪费和失误、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和影响及其防范措施、个人隐私权和知识产权问题等。无论是信息安全问题也好,伦理道德问题也罢,都要求企业建立一种良好的信息文化。很明显,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得当并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那么其信息化进程将会顺利地进行,所以信息安全和信息的伦理道德问题从长期来看必然成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标准之一。

4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框架模型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建立如下图1所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框架模型。

   在这个框架模型中,

企业信息化水平可以通过it战略、it资源、it应用和it绩效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四个指标又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子指标,子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只是限于篇幅的原因,我们没有细分出第三层的子指标。该理论框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一层指标都应赋予一定的权重,权重的比例分配将影响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可以应用多种方法,如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权重。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4

摘 要 从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将水利工作列入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后,水利事业仿佛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也有了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我国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水利信息化水平,再加上单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仍不够重视,财务管理的职能转变工作做得不够好,导致我国水利事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中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笔者在文中还概括性的论述了几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化 动力 现状 措施

近几年,国家财政政策对我国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逐步提高,激发了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水利事业单位现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尚存在诸多有待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一、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动力分析。

由于国家加大了财政改革力度,继而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致使水利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全面提高对各业务部门、工程部门等信息数据的使用要求,并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要求。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全面、准确地反映单位所使用财政资金的流通状况,这就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根本动力。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提高不仅能快速地跟踪财政资金的流通,而且还能加强水利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二、目前,我国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1. 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水利信息化水平。

据相关调查显示,到2006年我国水利电子政务一期工程中已经完成了五项建设,其中包括规划计划建设、综合办公建设、人事劳动教育建设、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建设和水利人才培训建设。但是财务管理信息建设还没被提上日程。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尽管财务管理信息化已经逐步开始建设中,但由于起步晚,国家财政对水利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了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水利信息化水平的现象。

2. 目前,我国水利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仍不够重视。

据调查,大多水利单位对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概念认识很模糊,对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原因、意义都不是很清楚,单纯的认为只要运用了一些计算机软件就是信息化了。而且就算是运用了一些财务软件也是利用不充分,据调查,大部分单位只利用财务软件的账务处理版块来记账,其他的如报表、成本核算等版块根本没有启用,而且也没有将业务数据与财务系统相链接,一旦运用数据时,仍采用传统的手工计算方式。这样的电算化几乎等于没有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工程。

据调查显示,水利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也是达不到,究其原因就是不够重视信息化建设。

3. 财务管理的职能转变工作做得不够好。

中央财政体制改革要求水利事业单位要迅速、全面的反映本单位各种分析数据,这其中包括单位预算、核算等工作。财务部门也将要从原来的简单数据收集整理转变为新型预算财务,财务部门要提高管理职能。而目前大多数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仍脱离不了日常琐碎的收集、整理数据工作,无法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转变。

三、我国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 上级部门要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宣传力度,提升单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势在必行,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还能实现财务管理职能,对水利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都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上级部门要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宣传力度,而且宣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应该将宣传工作做到实处,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以文件要求的形式下发,命令式的改变单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很多阻力,但是一旦建立起了财务管理信息化,整个单位都会感受到信息化给工作带来的快捷作用。无论是财务工作人员,还是其他工作人员,会迅速的改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传统上的认识,认同信息化建设。

2. 将业务工作程序与财务管理程序挂钩,将各种财务工作规范化、模式化、程序化。

财务管理要实现预算功能,必须与单位业务部门的工作挂钩,时刻跟踪业务工作变化,准确反映业务部门每个时刻所需资金等状况。要实现信息化建设,应以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去规范单位业务部门工作程序,即重新构建业务流程,使之完全能配合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这样一来,财务部门将简单快捷的进行工作,达到信息化要求。另外,财务需要汇报的各种报表及数据也应该实现规范化,一个地区都应使用同一种格式报表,而且将月报、季报、年报都作出规范化格式,以符合信息化要求。上级部门要将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化、程序化,使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既简单又清晰,提高信息化的速度。

3. 加强技能和岗位培训。

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是一时的信息化,而是要坚持长年累月的信息化。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财务人员、以及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不定期有针对性的举行。培训内容包括财务工作程序、财务软件链接操作、业务工作程序等。有时候上级部门对各单位也要集中培训,主要培训财务数据的汇报工作程序等。

总之,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一定要大范围展开,从提高单位对信息化的认识,到具体实施工作规范化、模式化、程序化,都要做的坚实彻底。只有财务管理信息化,才能满足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才能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亚云,赵守高,黄勇. 水利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第一版.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年.

[2]郭宗文.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年(16).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5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和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水文[*]475号文件);总结交流近两年来的水利信息化工作,明确“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目标;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应邀到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水利信息化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下面我就水利信息化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特别是*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努力实践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落实*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等项目的深入开展,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如:全国水文测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51%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

二是水利信息网初具规模。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部完成了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实现了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建成了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和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的异地会商系统;流域机构到所属单位的网络基本建成;北京、辽宁、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东、河南、陕西、广东、江西等13个省(直辖市)也已建成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的宽带计算机广域网络,有的甚至已通达县市水利部门;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的政务内网已实现互联,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互联正在实施。连接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信息网正逐步形成并发挥效益,为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网络传输与共享等各类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是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试点等专业数据库建设;正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工程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的建设;由国家发改委负责规划并牵头组织建设的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水利部将承建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建设内容由水文、水质、水资源、水利设施(空间)、土壤侵蚀、农田灌溉、水能资源调查、农村水电等方面的8个专题信息库、8个专题信息产品和16个综合信息子库构成。这些水利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取得实效

一是全面启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业务应用之一,是先期启动建设的水利信息化“龙头”工程,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水利部批复,其概算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核准。利用应急工程建设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在多次全国性会议中应用,异地会商系统在抗御*年淮河洪水、*年永定河防汛演习及防御今年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建成的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气象、水情会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汛情监视系统等已成为各级防汛部门进行防洪减灾决策的最重要支撑。今年10月11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标志着一期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二是积极推进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大部分单位、部门内部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目前公用平台软件已基本开发完成,综合办公系统即将上线调试,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正在进行需求调研和招标准备。

三是抓紧实施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以黄河、海河、太湖、辽宁、江苏等为试点的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首都、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等一批水资源调配工程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务管理能力,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统一调度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区内与区外水资源,水利部启动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年和*年共安排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个试点城市,中央补助资金达5500万元。

四是基本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该项目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

五是大力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年,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和中日合作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的实施,正式启动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河北省石津为代表的全国30个大型灌区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建设,试点灌区内部基本建成计算机局域网;30个灌区共建成自动信息采集点300处(其中水情遥测49处),水位监测418处,闸位监测138处,雨量监测7处,泵站流量监测488处;试点灌区还根据工作需要,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系统。

六是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水利系统许多单位和机构均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部分网站还开设了网上行政审批业务,促进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增加水利政务透明,提高办公效率。其中,水利部网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

(三)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先后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明确了本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规范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投入。

二是加快了水利信息化标准制定。信息化标准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年颁布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提出了水利信息化的标准体系。经过近3年的努力,标准体系中已有9项标准颁布实施,3项标准正在报批,22项标准正在编制或立项过程中。

三是重视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在工作中注重队伍的技术培训,引进了一些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充实了信息化的工作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保障。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与河海大学联合举办了信息化工程硕士班,现已举办三期,共50余人参加;举办了《水利系统通信业务导则》等多个水利行业标准学习宣传贯彻培训班。一些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采用多种形式举办了各类信息化培训班。

(四)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有序推进了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的指导下,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化规划已初步完成;*年11月,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组织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思路报告》,并已正式报国家发改委;今年又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部信息办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是切实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认真实施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近两年来,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水利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以及部在京直属单位的一批信息化项目,都严格按照《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了审查、批准。为了加强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建设管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根据《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制定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等有关制度。一些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结合各自具体情况,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规章制度。例如:黄委出台了《“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和《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北京市水务局出台了《北京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办法》,上海市水务局颁布了《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水务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等,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信息化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组织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会,总结推广了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交流展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汇编出版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论文集》。首次在水利系统开展了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评选活动,会上对荣获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奖和大会奖的单位进行了表彰。

四是开展了水利信息化调研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年7月,部信息办组织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调研,调研组分赴安徽、江苏、河南、黄委、淮委和湖南、湖北、江西、福建、长委等地进行调研,编写了调研报告,指出了现阶段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五是重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年4月,部信息办开始印发《水利信息化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至今已印发32期。部信息办今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的通知》,建立了通讯员联系制度,通过网站、报纸和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为水利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时期水利工作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切实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新形势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1、国家信息化建设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做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为加快全国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部级的政务网络资源开始整合,一批“金”字工程的信息化项目和四个部级的基础信息库相继启动建设,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研究项目开始实施,基于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政务信息,我们开始步入政务公开和服务社会的轨道。这些都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新时期水利工作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部党组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并将水利信息化列入了到201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水利信息化已成为防洪抗旱减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增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实现水利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设管理有待加强,运行维护机制亟需完善

虽然大部分单位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实际上存在着管理职能不明确或不落实,统一协调较难,行业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成果管理相对较弱,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缺乏统一组织等问题,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一批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而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已建项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建设资金渠道不畅投入相对不足

多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资金渠道无保障,投入分散,导致系统建设难以形成规模,系统开发成本高,共享困难,建设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与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匹配,投入相对不足,规划或计划中的建设内容难以落实,效果难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的落实更为困难,已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

3、信息资源不足整体应用水平不高

一些应用系统开发验收后,由于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难度较大,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又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应用系统成为“演示系统”,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此外,由于一些水利业务部门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4、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都很高,但由于全局意识不强,缺少“一盘棋”思想,加之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项目来源多样、项目成果归属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软硬件环境统一利用困难、应用分散、无整体优势等现象,规模效益相对较差。尽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信息资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系统,没有形成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难以提供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整合难度较大。

5、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互联互通困难

近几年,水利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正在积极推进,但由于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其建设相对滞后于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信息采集、数据库、支撑平台、系统架构、应用规范等方面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性指导不够,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系统互联互通困难,信息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6、人才资源缺乏激励机制不全

水利信息化工作成功与否,人才队伍是关键。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形成了一支信息化队伍,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人才,但离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全,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分层次技术培训不够,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较少。

(三)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认真落实以下措施。

1、理顺投资渠道落实管理经费

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否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资金投入是前提。信息化工作既要有项目建设资金,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水利信息化要与水利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其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合理安排资金。要设法将建成投入运行的系统维护管理经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2、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以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支撑平台技术,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施各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整合,积极开展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体系、交换体制、管理办法等方面,研究建立水利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面向社会提供水利信息资源服务。

3、加快技术标准建设规范信息资源利用

要按照部信息办和国科司的统一部署,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抓紧编制水利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重点是制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有关标准和重点应用系统的技术开发标准。

4、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建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保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部门的作用。同时应强调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组织与管理,落实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相应部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水利信息化实际要求,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使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5、加强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要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需要,做出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完善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创建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起一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骨干队伍。要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网上教学和网上培训,积极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业务应用系统培训以及技术交流、技术考察等工作。

三、水利信息化近期工作要点

“十五”即将过去,“十一五”即将来临。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近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编制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事关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改革与发展大局,已纳入水利发展“十一五”的专项规划。部信息办已组织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交本次会议进行讨论。《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原则、建设任务和主要内容。各单位要在已完成的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好本单位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各流域机构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报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部备案。

2、加快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

加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在应急工程和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中的水情、工情、墒情、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测站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积极开展网络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建设。同时,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全面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做好二期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扩大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

抓紧实施水利部至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及其安全系统建设,各流域机构要加快进行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建好政务内网,为内网互联做好准备。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公用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综合办公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早日实现水利部机关与七个流域机构一体化的综合办公应用。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要在完成需求梳理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建设。

配合发改委牵头组织的国家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库项目,积极开展水利资源分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

加快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大型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以及大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等项目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框架内,将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与保障环境有机地共同推进,为水利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创造条件。

3、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有效解决水利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环境,水利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今后的信息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理顺关系,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4、高度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利信息资源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各单位要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托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水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共享应用,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的业务部门较多,各单位要加强协调,统一组织实施,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倡导信息资源共享,规范相应的数据格式,制定相关标准,大力实施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水利系统内部及水利部与其他部委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制定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开放相应的水利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水利信息共享服务。

5、尽快颁布施行《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年颁布施行的《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流域机构、各省市有关单位对暂行办法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强化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部信息办提出对暂行办法进行修订。请各位代表充分研究部信息办提交的办法草案,会后,要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并尽快颁布施行。

6、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为提高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水平,要积极推广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等项目采取的“统一开发、定制应用”的好模式,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制定水利信息系统功能、性能和风险测评规范,建立水利应用软件的测评与评优工作程序,继续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果和优秀应用软件的评选、应用与推广工作。

7、加强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保障

水利信息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确保信息快速准确传输、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网络管理,保障网络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水利部近期将出台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检查和监督,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8、加强宣传表彰先进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6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和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水文[*]475号文件);总结交流近两年来的水利信息化工作,明确“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目标;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应邀到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水利信息化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下面我就水利信息化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特别是*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努力实践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落实*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等项目的深入开展,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如:全国水文测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51%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

二是水利信息网初具规模。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部完成了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实现了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建成了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和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的异地会商系统;流域机构到所属单位的网络基本建成;北京、辽宁、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东、河南、陕西、广东、江西等13个省(直辖市)也已建成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的宽带计算机广域网络,有的甚至已通达县市水利部门;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的政务内网已实现互联,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互联正在实施。连接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信息网正逐步形成并发挥效益,为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网络传输与共享等各类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是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试点等专业数据库建设;正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工程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的建设;由国家发改委负责规划并牵头组织建设的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水利部将承建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建设内容由水文、水质、水资源、水利设施(空间)、土壤侵蚀、农田灌溉、水能资源调查、农村水电等方面的8个专题信息库、8个专题信息产品和16个综合信息子库构成。这些水利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取得实效

一是全面启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业务应用之一,是先期启动建设的水利信息化“龙头”工程,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水利部批复,其概算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核准。利用应急工程建设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在多次全国性会议中应用,异地会商系统在抗御*年淮河洪水、*年永定河防汛演习及防御今年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建成的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气象、水情会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汛情监视系统等已成为各级防汛部门进行防洪减灾决策的最重要支撑。今年10月11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标志着一期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二是积极推进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大部分单位、部门内部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目前公用平台软件已基本开发完成,综合办公系统即将上线调试,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正在进行需求调研和招标准备。

三是抓紧实施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以黄河、海河、太湖、辽宁、江苏等为试点的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首都、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等一批水资源调配工程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务管理能力,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统一调度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区内与区外水资源,水利部启动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年和*年共安排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个试点城市,中央补助资金达5500万元。

四是基本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该项目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

五是大力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年,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和中日合作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的实施,正式启动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河北省石津为代表的全国30个大型灌区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建设,试点灌区内部基本建成计算机局域网;30个灌区共建成自动信息采集点300处(其中水情遥测49处),水位监测418处,闸位监测138处,雨量监测7处,泵站流量监测488处;试点灌区还根据工作需要,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系统。

六是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水利系统许多单位和机构均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部分网站还开设了网上行政审批业务,促进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增加水利政务透明,提高办公效率。其中,水利部网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

(三)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先后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明确了本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规范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投入。

二是加快了水利信息化标准制定。信息化标准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年颁布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提出了水利信息化的标准体系。经过近3年的努力,标准体系中已有9项标准颁布实施,3项标准正在报批,22项标准正在编制或立项过程中。

三是重视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在工作中注重队伍的技术培训,引进了一些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充实了信息化的工作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保障。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与河海大学联合举办了信息化工程硕士班,现已举办三期,共50余人参加;举办了《水利系统通信业务导则》等多个水利行业标准学习宣传贯彻培训班。一些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采用多种形式举办了各类信息化培训班。

(四)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有序推进了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的指导下,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化规划已初步完成;*年11月,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组织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思路报告》,并已正式报国家发改委;今年又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部信息办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是切实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认真实施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近两年来,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水利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以及部在京直属单位的一批信息化项目,都严格按照《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了审查、批准。为了加强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建设管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根据《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制定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等有关制度。一些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结合各自具体情况,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规章制度。例如:黄委出台了《“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和《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北京市水务局出台了《北京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办法》,上海市水务局颁布了《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水务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等,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信息化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组织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会,总结推广了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交流展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汇编出版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论文集》。首次在水利系统开展了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评选活动,会上对荣获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奖和大会奖的单位进行了表彰。

四是开展了水利信息化调研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年7月,部信息办组织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调研,调研组分赴安徽、江苏、河南、黄委、淮委和湖南、湖北、江西、福建、长委等地进行调研,编写了调研报告,指出了现阶段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五是重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年4月,部信息办开始印发《水利信息化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至今已印发32期。部信息办今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的通知》,建立了通讯员联系制度,通过网站、报纸和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为水利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时期水利工作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切实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新形势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1、国家信息化建设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做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为加快全国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部级的政务网络资源开始整合,一批“金”字工程的信息化项目和四个部级的基础信息库相继启动建设,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研究项目开始实施,基于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政务信息,我们开始步入政务公开和服务社会的轨道。这些都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新时期水利工作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部党组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并将水利信息化列入了到201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水利信息化已成为防洪抗旱减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增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实现水利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设管理有待加强,运行维护机制亟需完善

虽然大部分单位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实际上存在着管理职能不明确或不落实,统一协调较难,行业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成果管理相对较弱,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缺乏统一组织等问题,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一批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而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已建项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建设资金渠道不畅投入相对不足

多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资金渠道无保障,投入分散,导致系统建设难以形成规模,系统开发成本高,共享困难,建设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与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匹配,投入相对不足,规划或计划中的建设内容难以落实,效果难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的落实更为困难,已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

3、信息资源不足整体应用水平不高

一些应用系统开发验收后,由于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难度较大,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又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应用系统成为“演示系统”,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此外,由于一些水利业务部门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4、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都很高,但由于全局意识不强,缺少“一盘棋”思想,加之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项目来源多样、项目成果归属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软硬件环境统一利用困难、应用分散、无整体优势等现象,规模效益相对较差。尽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信息资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系统,没有形成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难以提供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整合难度较大。

5、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互联互通困难

近几年,水利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正在积极推进,但由于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其建设相对滞后于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信息采集、数据库、支撑平台、系统架构、应用规范等方面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性指导不够,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系统互联互通困难,信息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6、人才资源缺乏激励机制不全

水利信息化工作成功与否,人才队伍是关键。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形成了一支信息化队伍,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人才,但离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全,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分层次技术培训不够,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较少。

(三)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认真落实以下措施。

1、理顺投资渠道落实管理经费

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否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资金投入是前提。信息化工作既要有项目建设资金,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水利信息化要与水利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其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合理安排资金。要设法将建成投入运行的系统维护管理经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2、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以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支撑平台技术,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施各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整合,积极开展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体系、交换体制、管理办法等方面,研究建立水利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面向社会提供水利信息资源服务。

3、加快技术标准建设规范信息资源利用

要按照部信息办和国科司的统一部署,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抓紧编制水利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重点是制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有关标准和重点应用系统的技术开发标准。

4、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建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保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部门的作用。同时应强调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组织与管理,落实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相应部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水利信息化实际要求,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使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5、加强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要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需要,做出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完善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创建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起一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骨干队伍。要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网上教学和网上培训,积极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业务应用系统培训以及技术交流、技术考察等工作。

三、水利信息化近期工作要点

“十五”即将过去,“十一五”即将来临。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近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编制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事关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改革与发展大局,已纳入水利发展“十一五”的专项规划。部信息办已组织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交本次会议进行讨论。《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原则、建设任务和主要内容。各单位要在已完成的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好本单位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各流域机构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报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部备案。

2、加快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

加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在应急工程和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中的水情、工情、墒情、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测站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积极开展网络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建设。同时,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全面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做好二期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扩大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

抓紧实施水利部至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及其安全系统建设,各流域机构要加快进行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建好政务内网,为内网互联做好准备。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公用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综合办公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早日实现水利部机关与七个流域机构一体化的综合办公应用。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要在完成需求梳理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建设。

配合发改委牵头组织的国家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库项目,积极开展水利资源分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

加快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大型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以及大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等项目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框架内,将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与保障环境有机地共同推进,为水利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创造条件。

3、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有效解决水利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环境,水利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今后的信息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理顺关系,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4、高度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利信息资源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各单位要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托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水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共享应用,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的业务部门较多,各单位要加强协调,统一组织实施,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倡导信息资源共享,规范相应的数据格式,制定相关标准,大力实施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水利系统内部及水利部与其他部委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制定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开放相应的水利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水利信息共享服务。

5、尽快颁布施行《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年颁布施行的《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流域机构、各省市有关单位对暂行办法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强化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部信息办提出对暂行办法进行修订。请各位代表充分研究部信息办提交的办法草案,会后,要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并尽快颁布施行。

6、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为提高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水平,要积极推广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等项目采取的“统一开发、定制应用”的好模式,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制定水利信息系统功能、性能和风险测评规范,建立水利应用软件的测评与评优工作程序,继续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果和优秀应用软件的评选、应用与推广工作。

7、加强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保障

水利信息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确保信息快速准确传输、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网络管理,保障网络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水利部近期将出台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检查和监督,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8、加强宣传表彰先进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最先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随后才逐步引入了全方位的现代信息技术,至今已有20 年历史。从1979~19 80年开始,水文信息化开始一些信息源处理,水利信息化大规模开展主要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同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2001年是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志性的一年。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到2003年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目前在电子政务、 防汛抗旱、水文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水利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趋明显、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日益深入的形势下,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水问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必须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水利工作正在调整思路、锐意创新,积极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长期水利实践证明,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行政成本的需要

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改进政府职能、实现资源共享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信息化可以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水利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真正实现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的共享,提高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

水利信息化还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由于行政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运用,大量以传统作业模式完成的行政工作,可以在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水利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只有把水治好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只有实现水利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实现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提供保障和支撑。

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水利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遵循“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结合《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

规范信息化建设标准

标准化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标准化的有效运用可使建设资源得到 充分利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水利部2003年出版的《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 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 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在国家提出后续的水利信息化标准编制计划后,各级水利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建设标准。

强化水利信息化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水利基础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为防汛抗旱、政务、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各种水利 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经过2005年的重点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已成一定规模,并发 挥了效益,在今后的建设中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建 成的水利信息网络,实现对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实现 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成为建设重点。在具体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工作需 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要坚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 复建设。同时,要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的维护和管理,让建设好的信息化项目 效益最大化。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行业是一项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的新型行业,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涉及 领域宽广,对实践经验要求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用人才。而在我国的水利系 统人才队伍中,存在着“懂水利多,懂计算机少”的现象。要改变现有的人才现状,突破传 统的用人机制,改变论资排辈的局面,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对信息化建设的一线人员要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为重要的考核 内容。要提高水利信息化一线员工的福利待遇,改善办公环境,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 、创业,吸引一些专业信息化公司涤事水利信息化工作。同时,要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

结语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差距也大。水利行业还不是一个国内领先的 行业,水利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水利人前赴后继的不懈 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务实、创新,使水利信息化建设早日步入良性循环阶段,使水利行业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运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 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邓波,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3,(5):12-15.

鄂竞平.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事业发展[J].中国水利,2003,11 (B刊):14~16.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8

【关键词】 高校 档案 信息化建设

Abstract : The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ollege archives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1.正确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做好档案管理,保护档案资料,提高档案利用率。加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重新认识档案管理的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信息社会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

1.1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新的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等不断涌现,提出了一系列档案学基本理论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如高校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档案工作 体制的变化问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电子档案的鉴定问题、电子文件数据管理问题、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问题、档案工作参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等等。对这些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因新技术运用所引发的理论问题,高校档案界都必须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回答。

1.2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人类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理想目标是在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公开与信息利用的社会公平。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这一目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程度的变化,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档案管理理论所面临的创新与发展要求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认识长远并立足当前,认真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当前和今后都会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1.3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提高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和确立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档案工作的现代化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阶段和电子档案工程阶段。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阶段主要是对已归档的传统档案采用计算机模拟传统手工工作方式进行管理,目的是开发信息资源,保护档案原件。电子档案工程阶段标志着档案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在新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完成电子文件的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它改变了传统观念对电子档案的理解,有着自身特有的概念与特征。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有新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档案管理的管理对象、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服务形式等都会区别于传统档案,并形成档案管理与服务网络化的基本框架。

2.新时期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1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

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档案部门要以国家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为依据,加强档案网络建设,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的实时接受、归档、管理和利用,确保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及时、完整、真实、有效的保存在档案部门,为“电子公文和纸质公文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2.2加快馆藏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

高校档案管理要从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方便利用这出发,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录及的检索和下载一个表格等,而应当提到新的高度,要适应信息化的需要、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提高利用效率的需要,保证查得快、准、全。要在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上下功夫,做好原有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同时,加强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加快实现手工检索向计算机全文检索的全面过渡,为档案利用提供最大方便。作为实施的领导要充分意识到数字信息资源是根本而硬件是手段,要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全文录入、系统设计等环节上,特别要优先对一些重要的、珍贵的、容易受损的、利用频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

2.3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障包括两方面:一是档案信息存储安全,二是档案信息利用安全。在信息存储安全方面,要增强档案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做好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监控,存储档案信息的设备要加装有效的防毒软件,内部局域网要与一切外部网实行物理隔离,各种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备份,保存到符合保管要求的脱机载体上,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在利用安全上既不能只强调利用而忽视保密,将不该上网公开的内容公开或未设置访问权限,又不能只强调保密而限制利用,使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过少,应坚持利用和保密并重的原则。

3.有效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3.1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和整体水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了档案信息化的整个硬件平台和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网络,关键在软件。

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便于用户使用和管理。包括:计算机的监控管理程序、调试程序、语言翻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和安全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是解决某些具体应用问题的程序,如: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软件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平衡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务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只有做好基础建设,才能稳步、健康、高效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3.2高校档案馆的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是影响档案馆走向网络化的最大障碍。加大投入取决于学校领导对现代化档案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程度。通过Internet、CERnet网可以看到,网络化的优越性和作用是巨大的,作为学校信息服务中心的档案馆,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领导的重视,预示着经费的加大投入。档案馆自身也要通过多种创收渠道增加收入,增强造血功能。近年来,许多高校拨专款给档案馆购置了性能较好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激光打印机等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3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

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如何,关系到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档案人员是档案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相互联结的桥梁和纽带,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档案人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现代化的管理和应用,否则就无法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根本无法介入到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管理中去,更不可能高质量地实现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和服务。所以,高校不但要为档案部门配备计算机专业人才,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适应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优化档案队伍整体结构,为创建高校档案工作新模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薛四新.电子校务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J].行业,2003,(3).

[2]郝晓艳,王桂芳.浅谈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3).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9

关键词:水网工程;建设思路;智能化;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TN911;TV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3-0534-04

Abstract:Smart water network engineering includes the water physical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all the water regulation infrastructure,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rend,and water management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consists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decision-making.Smart water network provides the integrated platform and comprehensive support for water management and control.There are controversies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dea of smart water network;however,smart water network represen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for water management and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water network engineering is analyzed,water network intellectualization is illustrated,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smart water network is discussed,and the crucial scientific issues and core techn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water network are proposed.

Key words:water network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idea;intellectualization;concept analysis

由于人类目前对于大气水和土壤水等非径流性水分调控的能力、程度和范围还相当有限,以径流性水资源为基本对象的各类水事活动,均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网络系统为物理依托展开[1],其中自然水循环网络包括江、河、湖泊以及水文地质单元系统,社会水循环网络包括“供水-输水-配水-排水-回用”水网络体系[2],如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实施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依托人工渠系管网进行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等。因此一个地区的水网,是不同时期治水实践的物质基础和客观载体,其系统的完善与否、功能发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3]。正因为如此,水网和电网、交通网、信息网(包括通讯网和互联网等)并列为现代社会的四大基础性网络。目前,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工程建设等已取得长足发展,相比而言,水网智能化建设却比较落后。智能水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开展智能水网研究能够促进江河湖库水系的科学规划,有效指导各级水系联通连通;协调各级水行政管理机构,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等。

1 智能水网概念浅析

1.1 水网和水网工程

各类水问题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均可以归结为水循环演变与调控的失衡。水力网络作为水循环的载体,是水循环过程调控的对象。通常把水力网络简称为水网。水网和水网工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水网指的是由自然的江河湖库与人工供用排水管网设施所组成的连通水系。水网工程则是指建设水利工程有效联通江河湖库水系,搭建决策支持平台管理各类水利设施,发展水循环调控理论实施水循环调控的过程。随着现代治水理念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网工程正在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逐步融合了由各类水流调控基础设施组成的水物理网建设,符合智能化技术特征趋势的水信息网建设以及以体制机制建设和调控决策形成实现体系的水管理网建设,发展成为以 “坚强友好”为特征的水利设施建设、以“智能感知”为目标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以“科学决策”为核心的水管理活动[4]。智能水网代表着水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多维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在水事管理,水利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配置与调控等方面都体现着先进性和科学性。

1.2 智能水网工程

“智能水网”主要由三大基本网络组成[5],智能水网工程框架与建设内容见图1。

一是实体网。从属性上可分为自然水网和社会水网,前者是自然的河湖水网,后者是人工的取、供、输、排水渠系或管道网络系统;从范围上可分为跨流域水网、流域水网和区域水网;从使用功能角度可分为防洪抗旱系统、城乡供排水系统、农业灌溉系统、航运系统、水力发电系统和水土保持系统等;二是信息网。即水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流动过程中相关属性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系统,包括智能感知、智能仿真、智能诊断、智能预警、智能调度、智能处置、智能控制在内的全过程调控基础信息网络;三是管理网。包括水网的调控规则、水管理公共政策与制度以及智能化决策平台等,按层级划分包括国家管理网络、流域管理网络和区域管理网络等。在上述三大组成中,实体网是智能水网的物质基础,信息网是智能水网的决策支持,管理网是智能水网的中控枢纽。三大网络通过部级、流域级和区域级(覆盖省、市、县)的层次化系统平台,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机集成和系统支持,促进水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一体化融合,保障水资源统一调配和管理。

1.3 水网智能化在三个分支的具体体现

国家水网工程的智能化可以从水物理网、水信息网、水调度网三个分支网络的智能化建设来阐述[6]。水物理网建设包括自然河流水系整治、蓄引提水工程建设、供排水设施体系建设等,基本涵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而智能化要求在工程建设中既要考虑宏观系统结构与布局的科学性,也要注重单体设计与材料选取的合理性,工程建设应能够体现当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工程建设技术与材料工艺的进展。水信息网建设涵盖了“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的整体建设内容,其智能化建设则对于通信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自动化设备的先进性、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工程建设应与当今时代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趋势相符合[7]。实施的难点在于配套水利监测、控制设备的研发。水调度网建设主要是以水循环预报和调配控制为核心的管理决策能力建设,其智能化要求是,既要能够使水资源多目标的科学决策与实时调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又要与现代水利决策与管理体系改革框架相吻合。

2 智能水网工程建设思路的探索

我国智能水网工程拟以“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为骨干网架,各等级江河湖库连通互济的区域水系为基础网络(水物理网),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水信息网)与调度组织管理(水调度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载体。它应以保障国家水安全,建设水生态文明社会为终极目标,在满足生态环境需水、保证供水安全等强制约束下,协调管理、科学规划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适应水权交易制度发展,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满足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实现对用户安全、可靠、经济、互动的水供应和增值服务,进而促进水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2.1 建设智能水网的理论基础

“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调控理论是国家智能水网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8]。“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调控和实施的主要步骤包括:(1)模拟。利用“水循环模拟模型”模拟计算远期、中期、近期三个时间尺度的上水资源供需匹配情况,对水资源供需失配区域在宏观、中尺度和微观三个空间尺度上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2)预报。基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动态循环过程认知,预报自然界供水和人类经济社会需水变化,为实施调控提供依据。(3)调度。调度过程与模拟预测尺度相对应。包括长期调度,短期调度和实时调度。(4)控制。实施监测水流过程和水流形态,基于调度计算结果实时控制闸门群和泵站群,达到合理调控水流过程和改变水流形态的目的。(5)评价。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框架、模型进行反馈改进。“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调控的技术框架见图2。

2.2 建设智能水网的手段和目标

节约用水、水价杠杆、定额管理、总量控制、水权分配、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是我国实施水资源调控多种手段。智能水网与以往调控的不同,它是更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调控一致性。它将基于大数据的“自然-社会”供、用水分析,制定调控方案,采用综合的调控方案,对现存的水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进行系统治理。

智能水网工程将有步骤推进实施水循环过程调控所依存的软硬件系统建设,通过打造一个基础平台,建设国家-流域(行政区域)两级控制中心,理顺国家-流域-地方三层管理关系,实现防汛抗旱类、水资源管理类、生态环境类和工程管理类等四类业务的智能化应用,推动实现全国大水网、水利信息网和调度管理网的有序融合,逐步改变现有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重建轻管现象。

3 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辨析

3.1 我国国家水网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9-10]发现,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水利改革发展需求迫切的地区,针对当地洪涝灾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体污染和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水问题,率先启动“智慧水务”相关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水利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抓手和新时期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的综合平台,同时也引领着我国智能水网建设。目前,我国水网建设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各地都从自身水资源特点和实践需求出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智能水网,因此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各异。具体表现在名称提法上不同,上海市和北京市建设“智慧水网”,无锡市建设“感知太湖,智慧水利”,山东省建设“现代水网”,山西省建设“大水网”,海南省建设“水网体系”;还表现在智慧水网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北京市重点是为了解决水资源调度管理问题,上海市重点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水务服务,山西省和山东省重点是为了提高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应对极端事件,无锡市重点是为了实现太湖生态治理目标,海南省重点是为了促进河湖连通实现“生态大城市”建设。

(2)各地智能水网建设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模式指导,有些地区对智能水网的内涵理解和建设任务认识还有偏差,表现在偏重于强调实体网建设,忽视信息网和管理网建设;偏重于强调实施监测与数据传输等“感知”建设,忽略“智慧”调度管理建设等。

(3)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理论。无论是北京市的“智慧水网”还是山东省的“现代水网”等,都是对当地水问题的一种具体解决策略,智能水网工程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的学术成果。

因此迫切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各地智能水网建设经验,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开展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对水网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全面带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水资源配置、江河治理、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实现水利全面跨越式发展。

3.2 建设国家智能水网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开展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对水网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全面推进建设我国智能水网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下。

(1)江河湖库水系连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国家智能水网主要通过江河湖库、枢纽调蓄工程和蓄滞洪区的合理布局,降低洪涝灾害潜在风险,增强工程调蓄能力,形成保障国家防洪安全的物理基础。因此,研究人工输配水工程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有效联通江河湖库水系,形成与国家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相适应的水流通道体系,对于提升区域间水资源互调互济能力和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至关重要。

(2)二元水循环模拟理论与仿真控制模型。水网智能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水安全风险的预测和感知。国家智能水网主要基于二元水循环模拟和水网工程运行控制平台,预测潜在的水安全风险,提高水资源调度决策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从决策环节支撑水安全保障目标。因此,完善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与仿真理论模型,发展超大泛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方法体系,对于智能水网实施精细化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至关重要。

(3)智能化监测、控制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国家智能水网使用水情、工情监测站点数据做出决策,并通过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利枢纽进行决策实施。因此,合理布局水情工情监测、控制站点,形成完备的智能化监控体系,事关智能水网工程成败。

(4)智能水网运行管理体系建设。以国家智能水网工程平台为载体和依托,开展以水资源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科学调度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水管理网体系构建和改革,完善管理理念、决策形成机制及规范制度保障等水管理要素,对于强化水资源科学配置和优化调度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增强决策指令形成环节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至关重要。

3.3 建设国家智能水网的关键核心技术

对“水物理网”、“水信息网”和“水调度网”三个课题的核心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共提出了如下14项关键核心技术。

第一课题:水物理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复杂输水网络的水动力学问题,江河湖库联通条件改变对水资源演变影响,江河湖库联通可行性判定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超大泛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整体模型研究。

(2)节点水体容纳能力及区域供水能力研究。

(3)水系联通汊点水力特性研究。

(4)水网节点布局方法与通道连结体系建设。

(5)ArcGIS技术及其在水网布局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课题:水信息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流域水循环过程模拟与仿真,安全监测高新技术与自动化监控系统,大型通用水网结构系统分析原理与设计方法。

(6)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与仿真。

(7)安全监测及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8)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与方案优化。

(9)配套设备标准体系建设与研发。

第三课题:水调度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长距离输水工程的优化调度技术,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和面向生态补偿的水网工程综合调度。

(10)高含沙、含盐河流水沙平衡调度技术研究。

(11)多水源联合补偿机制与实时调度研究。

(12)流域水资源量、质、效多目标调控技术。

(13)梯级水库群中长期优化调度技术。

(14)梯级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与实时发电控制。

4 思考与认识

我国长期的水利建设和发展已为智能水网工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制约智能水网工程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包括如下问题。(1)智能水网尚未形成完备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配套完善的框架结构,我国进行智能水网建设没有现成蓝本可供遵循,需要探索。(2)智能水网工程涵盖了水利科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包含了大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而且蕴藏了复杂的前瞻性理论。亟需联合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高校、企业针对有效社会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协同开展产业技术研发。(3)工程实践对理论探索的回馈作用不显著,应清醒认识到建设国家层面的智能水网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系统的过程,理论探索需要在长期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进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水网工程智能化既需要工程建设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也需要与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相统一。智能化与信息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科学分析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进程及变化趋势,加深对智能化发展阶段的认识,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客服盲目性,不断推进国家水网智能化健康发展,为我国水资源配置与城乡安全、防洪除涝减灾、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国家河湖联通工程等水利事务的建设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浩,王建华,秦大庸, 等.基于二元水循环模式的水资源评价理论方法[J].水利学报,2008,37(12):1496-1502.(WANG Hao,WANG Jian-hua,QIN Da-yong,et al.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based on dualistic water cycle model[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8,37(12):1496-1502.(in Chinese))

[2] 王浩,龙爱华,于福亮,等.社会水循环理论基础探析Ⅰ:定义内涵与动力机制[J].水利学报,2011,42(4):379-387.(WANG Hao,LONG Ai-hua,YU Fu-liang,et al.Study on theoretical method of social water cyclel:Definition and dynamical mechanism[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1,42(4):379-387.(in Chinese))

[3] 秦大庸,陆垂裕,刘家宏,等.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J].科学通报,2014(59):419-427.(QIN Da-yong,LU Chui-yu,LIU Jia-hong,et al.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J].Chinese Science Bullitin,2014(59):419-427.(in Chinese))

[4] “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项目组.智能水网国际实践动态报告[R].2012.(“Framework Design of National Smart Water Grid” Project Group.National Smart Water Grid Report from International Practice[R].2012.(in Chinese))

[5] “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项目组.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载体―智能水网[J].水利发展研究,2013(3):1-8.(“Framework Design of National Smart Water Grid” Project Group.An approach to water industry modernization―Smart water Grid[J].2013(3):1-8.(in Chinese))

[6] 匡尚富,王建华.建设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提升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J].中国水利,2013(19):27-31.(KUANG Shang-fu,WANG Jian-hua.Construct national intelligent water network for securing water safety in China[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3(19):27-31.(in Chinese))

[7] 万超,潘安君.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J].北京水务,2007(4):50-52.(WAN Chao,PAN An-jun.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new stag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J] .Beijing Water,2007(4):50-52.(in Chinese))

[8] 鲍淑君,王建华,刘淼,等.智能水网国际实践动态及启示[J].中国水利,2012(12):27-29.(BAO Shu-jun,WANG Jian-hua,LIU Miao,et al.Trend and inspiration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 of intelligent water network[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2(12):27-29.(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