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07-23 05:35:26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1

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以赢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作为主要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是企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重要载体和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力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从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之间委托关系的管理和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模型来初探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战略管理人力资本职业经理人竞争优势知识经济

引言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成功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成功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企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三大最主要的挑战。企业如何动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参与全球化竞争;如何规范管理,提高绩效水平;如何整合国内外资源,赢得竞争优势?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可以解释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CurrencyCapital)和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的基础性作用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是企业的决定性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应以战略眼光重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高激励、高素质、忠心耿耿的人力资源队伍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本战略性投资,注重协调好货币资本的出资人(Investor)和人力资本的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Manager)之间的关系。

1.职业经理人概念的界定

职业经理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2003年6月初,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中首先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定义为运用全面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独立对一个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标准规定该职业共设职业经理人和高级职业经理人两个等级。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管理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产物,是企业的高级人力资源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特殊群体;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和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能力、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力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决策和战略管理,能够正确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善于协调和改善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对自己职业忠诚和对企业忠心耿耿。被著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可见,人力资本是指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它可以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带来未来的满足或收入,是一种能提高经济效率的资本和能带来知识效应与外部效益的资本。因此,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职业经理人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

2.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是有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不仅要精明,更重要是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精明;不仅具有人力素质,更重要是具有人格素质;另外,职业经理人还应具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全球竞争意识、感染力和凝聚力等。我国对职业经理人的认识比较晚,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作用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一方面,职业经理人及其体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在新市场竞争环境下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健全,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职业经理人市场才刚刚起步,职业经理人体制及其市场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健全,部分企业职业经理人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似乎并没有达到出资人最初所设想的那么好,甚至出现了损害出资人利益的现象。如祝剑秋出走方正,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等等(备注:1.由于北大方正收权,股权利益之争臻至高潮致使祝剑秋出走方正2.由于喷施宝公司对合作者的目的和经理人的人品失察,致使用了道德不好的经理人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故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社会约束和道德约束不够,激励不足。职业经理人存在隐性信息和隐,并在其利益自主性驱动下出资人无法或不容易对职业经理人行为进行监督,造成他们的行为有时违背企业战略目标。

(2)素质不高。复杂多变、网络化、全球化是企业面临的新市场竞争环境,动态适应新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致使出现了一批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差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曾经具备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以应付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3)价值理念不纯。职业经理人需具备对职业忠诚、对企业忠心、重信誉、守契约的人格素质。然而,目前有一部分职业经理人在处理自身与各种外部关系时,缺乏非自我利益不能动的意识。

3.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指从企业战略出发,以赢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为目标,以战略的高度对职业经理人的获得、激励、绩效评估等活动,以及职业经理人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关系进行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的管理,它属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范畴。本文从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和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模型初探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最终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3.1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指职业经理的招聘、甄选等活动同企业发展战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目的是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以资源基础的企业理论认为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决定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是重要载体,具有稀有性、不易流动性、排他性的特征。职业经理人的招募和甄选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及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重要保证之一。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外部招募如“猎头”公司,网络等或内部招募如内部晋升来实现。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主要表现在招募和甄选决策过程中:

(1)依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职业经理人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

(2)综合考虑应聘者的人力素质与人格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如忠诚度,

(3)动态的调整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以确保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3.2职业经理人与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职业经理人具有自利性、风险规避、隐性信息、隐性行动等特征,这些特征造成了出资人对其行为监督变得非常困难且监督成本很非常高,造成职业经理人行为有时偏离企业战略目标。因此,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建立优化委托-契约(Principle-AgencyContract)对激励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防止“偷懒”现象变得非常重要。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的委托-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激励问题,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满足职业经理人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职业经理人激励方式主要表现为:

(1)职业生涯激励。出资人为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同职业经理人达成长期雇佣默契来增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解决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另外,出资人可以通过开始时支付职业经理人低于其所值的工资,在工作的末期支付高于其所值的工资即用工资后置方式(DelayedPayment)来激励其行为的长期性。

(2)显性激励同隐性激励相结合。显性激励如货币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解决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这就要求出资人应结合隐性激励如企业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法律激励约束和社会激励约束解决委托-问题(Principle-AgencyProblem)和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

3.3职业经理人与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现代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广义地讲,公司治理就是指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制度就是一种博弈(Game),也就是企业利益相关群体依据博弈规则(GameRule)在博弈过程中无休止的摩擦、冲突、平衡,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态的均衡。职业经理人同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博弈管理对优化企业治理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出资人根据企业治理结构类型授权给职业经理人。例如,企业治理是管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把权力集中于管理层或经理层的治理称为管理型企业ManagedCorporation),职业经理人将被授予更大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反之,治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各种利益群体共同分享权力并形成均衡的治理称为治理型公司GovernedCorporation),员工将被授予较大的权力;再次,职业经理人进一步同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来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职业经理人通过理智的沟通和行动,以极大说服力表达对员工的真挚感情,增强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帮助员工发展自我,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职业经理人通过实施企业管理提供高质量低价位的产品,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满足客户和社区的需要。因此,通过利益相关群体的动态均衡满足经理人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主要包括上述几点。另外,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遣散和保留、与出资人冲突的解决等也属于其管理范畴。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对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

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全球化发展。企业能否以全球的眼光来开发信息、知识、技术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与资源来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取和留住合格、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有利于企业动态的适应目前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以全球的视角正确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目标,有利于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竞争优势。

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要取得成功、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在满足出资者需要的同时,注意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如顾客,员工、供应商、社区等的需要。如何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充当企业经营者或控制者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其主要表现为:

(1)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忠于自己的职业,对企业忠心耿耿,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与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注重建立和维护企业自身的形象,同时也注重社区环境的保护,努力为社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4)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善于战略管理,制造出质量高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有利于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是指人力资源及其能力、新技术及其采用机会、高绩效的工作结构能够促使雇员与技术产生相互作用的企业政策之间的相互链接。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大小。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现实虚拟、专家系统以及国际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为企业提供了竞争的利器。新技术不仅使得企业能够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有利于企业建立高绩效的管理平台。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契约者、推动者、竞争者、变革者、价值创造者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新技术开发利用能力。他们愿意接受新知识,善于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积极建立企业自身的信息库或智囊团,这将有利于企业创造一个高绩效的工作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格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

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4]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实践平台;

作者简介:张蔚(1965-),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项目“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09DB24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72-03

学生就业能力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劳动力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匹配度是否一致的检验。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教育发生结构性失衡的今天,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使大学生从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它可以使学生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适应力,达到用人单位的最基本的入门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环节、设立专项行为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在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打造课堂教学、专项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适应力,拓展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

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hard skills)是具体行业具体职业所需要的具体职业能力。它决定劳动者能否在某一专业、某一特定岗位胜任问题;而职业核心能力(soft skills)则是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的东西,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迁移到任何领域使用的技能。包括: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基本能力[1]。本研究在对主要招收高职学生的100家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用人标准调查及高职学生已有技能水平调查的基础上,界定出高职学生最需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子为:与人交往、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5项具体技能,并将其作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

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现代学习理论将知识分为认知层面的描述性知识和操作层面的程序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静态储备,它不能解决问题,而程序性知识是解决问题必备的动态技能。实践活动是描述性知识向程序性技能转化的唯一路径。学校传授的大量知识由于缺乏实践活动的平台大部分局限在认知层面停留在记忆中不能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文凭高、能力差”是很普遍的现象。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践教育理论认为实践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唯一途径,强调“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发现不足,才会有进一步提升能力的需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实践活动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必由之路。学校范围内能提供的实践活动场所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一)专项心理行为训练。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国外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它可以以职业核心能力的某个或某几个因子为培训目标,通过专门设计的活动进行专项培训。学校可借鉴这种培训形式,在学校针对有专项需求的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项心理行为训练课程或活动。本研究针对职业核心能力中的社会性部分,如交往、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因子展开的专项的团体心理训练,按照团体心理训练的理论要求和实际操作要求,制定16学时的训练方案,选择有需求的特殊学生进行2个月8次课的专项行为训练。通过实验组前后测和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的比照,可以明显看出,经过专项行为训练后,学生在交往、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四因子上都有明显的变化[2]。专项行为训练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体验式课堂教学。

“知识+做到=得到”。在学校,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计划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技能的转化,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相应的核心能力是又一重要问题。“听来的记一时,学来的记一世。”带着问题学习,边学习边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体验式教学形式通过课堂中实践环节的设计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媒介(平台)如:通过分组讨论、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现场演示、实践操作、市场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形成、提升能力的目的。体验式课堂教学以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为指导,强调在掌握相应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提升能力。课程内容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载体,提供学生参与平台感受能力作用才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本质。体验式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最终选定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中学”真正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快乐,提升课程的实效。“小组讨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习得了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感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实践性强的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基础类知识性学科上也有较大的突破。

(三)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另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学院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制定了覆盖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包括班会、专题活动、团队训练、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系列校园活动计划,并辅以素质学分作为学习保障,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各类活动方案供学生选择,力争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比如,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上既有分层次的目标系,又有具体活动平台。通过A类活动实现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完成核心能力培养指标要求,通过B类活动实现适应学生个性需求,即发挥学生优势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又能针对弱势进行个别培养。通过具体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需求,使所有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都能使自己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弱项因子得到提升,战胜短板效应,提升整体职业核心能力素质,提升就业适应能力。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发展性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职业目标,侧重心理素质测评,提高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职业能力、科学职业定位,侧重生涯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优化心理素质;三年级就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心理素质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

2.以团体训练、班会、主题活动为形式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活动平台。围绕人际交往、情绪控制、时间管理、压力释放等心理素质问题,市场调查、技能大赛、职场见实习、职业规划大赛等职业素质问题,通过A类16个团体训练活动、10次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三、课堂教学、专项行为培训、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我们学院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践中将第一课堂教学、专项活动训练、第二课堂实践三种方法结合使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课堂、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专项团体行为训练由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在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效果最显著。

(一)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008年起我院就在职业生涯教育、优化人格教育活动中采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具体训练方案,极大地提高的受训同学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目前,学院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堂教学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中应用该种训练形式。课题组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职业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了科学、系统的“团训包”,其中包括心理素质团训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团训两个方面,包含14项具体的训练项目和10项配套的主题活动。该项“团队训练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项训练形式增加了趣味性和实践性,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平台和有效的指导,受到受训同学的热烈欢迎。

(二)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形成职业核心能力提供了活动平台。实现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三者有机结合。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将与活动相关的知识结合在活动中进行整体性学习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增设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设计活动环节,将本次课的知识目标与该活动任务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和研究性的学习,并让学生在过程性的学习和团队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团队合作、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各类课程形式中各选试验班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体验式教学形式在各实验班中均能提升学生的与人合作、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因子的水平,且实验班之间没有显著差别。根据对试验班级学习结果的调查问卷和学习委员座谈显示,在知识习得和能力培养两方面上,实验班的学生都远远优于其他班同学。特别是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和课后的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到团体的力量、凝聚力和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及应有的行为模式。学会了正确表达、沟通个人意见的方式。培养了合作精神。而“在做中学”到的技能,不易遗忘。

体验式教学形式由于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彰显能力的作用,比较费时,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将部分实践活动内容下放到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调查、技能赛、行为训练等形式,依靠素质学分引导学生身体力行。从根本上解决实践实践、实践场所、实践参与度的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与校园实践活动的目标一致性。

(二)引进素质教育学分,使校园文化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本研究以学生三年的学期为周期,按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和专业技能水平制订出贯穿三年的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体现出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每一项具体的活动都是有一定目的,为培养一定能力而设立。每项活动之间有一定的递进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实际需要的变化,实践内容在不断加深,时刻满足学生的能力提升实践需求。本研究提出的素质学分下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方案,由于有素质学分作保障,从根本上克服了第二课堂活动经费、师资、场地、时间及学生参与率等方面的缺陷,保证相应的活动如期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

10级新生入学后,按计划如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由于一年级主要突出优化人格结构、人际交往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所以,在职业核心能力的社会性(交往、沟通、合作)因子方面变化较大,与前几级学生相比,10级学生同学之间因沟通、情绪问题产生矛盾和心理咨询人数明显下降。09级同学由于加大职业市场调研及实践力度,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都有所提升。开展的相应活动受到同学的积极响应。专业技能大赛、职场人物访谈、优秀毕业生心理历程回顾、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查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相应的能力,也是他们知晓了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关系,开始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具体表现为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主动寻找、创设提升欠缺的核心能力的机会;愿意主动解决问题,并主动表达、寻找帮助;习惯于与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团队角色。

学院2008-2011年实施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人格结构 提升心理素质工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育人工程”等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就业适应力的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多项活动分别荣获“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荣誉称号、“辽宁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学院连续几年就业率稳居90%以上。在校的大学生们也在积极按心仪的岗位的职业要求来打造自己的职业性向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完成人岗匹配。提升就业能力,提高职业满意度。

参考资料: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3

山东省烟台信息工程学校山东烟台261400

摘要院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理论与校外实习、职场体验相结合,是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分析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职场体验教学中的模式,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 院酒店管理;学生;职场;教学

1 职场体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现状调查

山东省烟台信息工程学校是一所部级重点职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学习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基础知识、中西餐及客房服务与管理相关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将在实训室接受酒店餐饮和客房的订制与管理、客房顶岗实习实训等多方面的技能训练。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社会实践成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加强职业道德、专业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培养,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

通过调查显示:多数同学认为现在酒店专业学生职场体验是在消磨时间,与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毫无关系;学校对职场体验学生的专业课程管理不完善,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会逐渐转变得自由、散漫,存在着安全教育隐患。他们希望能够拥有新的酒店专业学生职场体验模式,通过每学年一个月职场体验培养自身兴趣,强化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

2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由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带队实习,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设定安全的教育培养方案,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素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淤制定安全管理规定,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于做好思想教育管理及心理辅导,利于学生职业发展。

盂完善职场体验课程管理,运用理论知识适应新环境。

榆重视职场体验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3 研究过程及步骤

3.1 准备阶段。召集本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对该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现状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定论,对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进行职场教学管理、如何总结经验等进行研讨,制定出实施方案,由专业部联系四星级酒店提供一个月职场体验平台,做好准备。

3.2 实施阶段。旅游与酒店专业学生外出职场体验,是突出技能培训的深入学习实践,并不是完全脱离学校理论课程学习,而是学校派专业教师跟随定期进行理论集中学习,并将在职场岗位中付诸于实践,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对预设方案具体落实,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摸索实践,定期对所做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评估、反思、总结。

首先,制定思想教育、安全教育规定。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确保学生更好地进行酒店职场体验。

其次,制定理论专业课程设置。对于酒店英语、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心理学等酒店行业课程进行提炼,由专业教师编排实习单元任务书或习题,为学生职场实习做好理论知识培训保障。

3.3 总结阶段。经过一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把跟踪学生到各单位职场体验情况,汇总整理,安排学生实习日志、实习总结、定期交流记录、实习问题排查反馈与解决办法,形成一套系统的星级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4 课题研究成果

笔者在青岛四星级大酒店带队指导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职场体验,亲身感受到学生在职场体验中的变化与实践成绩。通过一学年的摸索和实践,三批参与职场体验的学生,回校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强,劲头更足。具体成果如下。

4.1 制定安全管理规定,保障学生人身安全。融合酒店纪律规范制定适合职场体验学生及校外酒店实训管理的条例。例如,工作期间不允许使用手机,以免影响工作;每天早晚教师检查宿舍,督促学生打理好起居;实习一个月里,遇事冷静,克服冲动行为,不说脏话,不与同事或宾客动手,学会保护自我,树立大局意识,维护学校和酒店形象。若有学生在西餐厅值夜班时,24 点前笔者到西餐厅看一看,让这些十七八岁羽翼未丰的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关爱,以防学生出现安全隐患。

4.2 做好思想教育管理及心理辅导,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学生职场体验中其思想有变动,带队老师要观察、交流,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思想进步、有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例如,提前告诫学生职场体验是学习专业技能的校外实训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把实习中的思想矛盾告诉带队教师,教师及时处理,加强学生对自身工作价值观与学习观的理解;学生不值晚班时,晚8 点到会议室召开交流会,谈一天的得失与烦恼,排解压力,相互鼓励。

4.3 完善职场体验课程管理,运用理论知识适应新环境。脱离学校如何达到教师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就笔者的切身体会而言,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与定期集中教学,学生工作期间,教师巡回到学生实践岗位观察,给予适时的鼓励与指导,助学生掌握专长,校外教学取得实效。根据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和酒店特点与需求,带队教师与酒店管理负责人,将学生定员分岗,把职场体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星级酒店管理理论常识和全面的酒店服务技能,教育学生从事“中餐”、“西餐”、“客房”任何一岗位,都要树立甘于奉献、热爱岗位的决心,熟练技能,独当一面。4.4 重视职场体验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教学形式以实践为主,师傅带动徒弟、老师鼓励学生,熟悉工作岗位,热情接待宾朋,周到服务顾客,微笑待人,责任至上。带队教师将理论、岗位师傅操作,两者结合,让酒店管理与服务技能达到高效。两周后,带队教师协调酒店妥善安排学生的轮岗,按工作岗位需要完成任务,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需求。对于学生职场体验的评价标准,分层对待,对于各部门、各岗位技能实践操作,带队教师要结合学生师傅的评价与部门评价,给予评定等级,同时也要兼顾到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让每名学生从中体验到工作的艰难和快乐,查找自身优势与不足,作为回校深入学习的动力。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4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知识转移情境;物流管理

一、概述

近年来,知识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以来,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焦点。组织内知识有效转移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表现。Nonaka将知识类型间的转化和层次间的转移同时纳入知识转移过程,引入了知识场(Ba)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它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具体平台即知识转移情境,它分为源发场、系统场、对话场和演练场四种类型。知识转移过程离不开知识转移情境的支撑。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应当将知识转移情境结合专业建设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校企合作,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四种知识转移情境进行讨论。

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转移情境

(一)物流管理专业源发场

源发场是个人分享感觉、情感和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场所。在这种知识场中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共享隐性知识,因此它主要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社会化模式相适应。源发场不是过多地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物流企业环境中由实践参与的内容和过程所界定的。因此,学习机会更多的是经由工作实践而不是非对称的师生关系被赋予结构的。相应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与物流工作实践中的其他参与者的相互关系来学习。高职院校与企业签署校外实习协议,提供更多的预工作机会和企业能工巧匠指导机会。长时间的校外实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学习的机会,也为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和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源发场,教师不但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而且通过岗位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职业岗位实践的经验积累,一方面促进了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老师实施“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等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物流管理专业系统场

系统场与源发场相比更像一个虚拟世界。这种知识场主要提供将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情境,从而使新的系统化知识得以广泛的传播,因此它主要与知识转移的组合化模式相适应。系统场是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出来的,它往往存在于学校环境中,因此不具备具体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节奏以及相关的社会交往和制度背景,都可以通过“教”的设计得到系统的规划和控制。

(三)物流管理专业对话场

对话场主要是提供知识外在化的情境。在这种知识场中,隐性知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并使之显性化,而后通过虚拟媒体贮存起来。这意味着对话场不再局限于一个组织内部,它可以跨越学校与企业的组织边界,把具有不同的知识活动系统结构的企业和学校聚到一起,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亮点就在于其构建的对话场极大地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外在化过程,进而推动了整个知识转移的进程。

1.物流协会或商会。借助物流协会或商会平台,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将学院、物流企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四方资源融为一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合作制定了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系列的物流标准。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可以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依据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物流协会这一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上,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此外,物流协会和物流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使物流专业建设中兼职教师选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专业教师选择研修企业、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专家的聘请、教师到企业收集教学资源、师生到企业开展项目操作等均获得一定的便利和更大的空间。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通过行使物流协会职能为物流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发和校企合作提供了充足的校内外资源;通过行使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扩大专业建设资源整合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的质量。政府与学校、协会或商会合作,推动举办物流展览会、研讨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对话场是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发动机。校方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包括:根据本地区物流职业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审定专业建设方案、核心课程标准和实训实习标准;审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协助组织安排所需的部分实训指导教师;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为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物流管理专业整合来自

各领域的各优势专家资源成立物流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的全面工作。其中既有来自学校的专家,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此外为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还应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核心团队。核心团队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实施、实践的主干力量。 (四)物流管理专业的演练场

演练场主要是提供内在化的情境。这种知识场通过实干训练或积极的摸索参与来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它可以分为校内演练场和校外演练场。在学校演练场中,学习者介入的实践是从真实工作中抽象出来的学校任务。而在企业演练场中,学习者变成企业中的一个成员。因此演练场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它跨越了学校和企业的组织边界。物流管理专业利用物流协会或商会提供的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条件的内涵建设,保证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校内演练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演练场的搭建可以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完成: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这样院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其他建设投入,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技术研发的合作伙伴,缩短了项目从投资到投产的周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实现和直接应用。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物流管理专业配套引进100万元社会资金,共同投资200万元,建成物流管理软件中心,实现物流业务流程训练、物流应用技术培训及物流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功能。引进青岛好利佳储运有限公司的业务和设备,合作建立了生产型的物流技术实训基地,与青岛华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货运实训基地。在基地内可以完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设备操作、制单、揽货等物流各工作节点的生产实境训练。按照市场需求运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

2.校外演练场。校外演练场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合作,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起关键作用。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企业与校方的合作往往以有利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为原则,因此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中,学生和企业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双向选择,找准对方。其整个运作过程包括学生培训、寻找企业、安排工作岗位、指导监督、成绩评定等环节。

利用教学基地的条件,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受技能训练。除了学校组织的正常实习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到物流企业去“打工”,作为走向社会前的中试。通过打“暑期工”,不但增强了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打工”期间,学生所做的一切是按照物流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对待,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在工作中,给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工作起来往往容易打开局面。这些都说明校外演练场起到了在物流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流科研项目方面,校外演练场不但在科研上提供非常方便的条件,而且给科研结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和评价,使校外演练场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物流项目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五)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既是对话场又是演练场

建立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层次发展,校企“战略伙伴关系”是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共事中的同兴衰、共成败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负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达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它是一种校企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缝隙的结合体。

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再一次反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转移的一大特点:前者合作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职业学校科研项目的实现在其中处于相对连带的地位。而后者的校企知识转移则是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以科研为主体的合作对教育教学发生连带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层次知识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高职 市场营销 课改瓶颈 策略

目前,我国市场营销行业人才供需不相匹配,一方面社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巨大,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很容易的发现存在一大批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断的更换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基本有:任务强度大、交际能力低、收入与期望不相匹配、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等。因而,市场营销如何有效完成课改,以市场需求引导教学活动,成为高职教育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目前高职市场营销课改瓶颈的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各大高职院校通常强调学生不仅仅学到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将市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培养自己的学生在不断变化与前进的市场环境中成为职业营销人才。根据各大高校课改实际情况分析,各高校的课改还仅仅局限于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或者在实验室里进行商务模拟。而目前市场紧缺的人才是能够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策划、进行各项市场调查、能够承担压力较高的营销任务额度规定、为企业有效处理销售货款等比较具体难度较高的工作。很明显,目前的课改教学依然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问题。

需求拉动市场,只要存在需求就有市场存在,市场需求就是市场营销的起点,而目前各高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尚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引导进行完全教学改革。每一年各大城市的招聘需求排名中,市场营销职位的招聘基本名列前茅。这充分展示了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巨大潜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相互不满的矛盾和双方的不断重新选择,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导致对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吃苦耐劳、持续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得学生满足未来岗位的要求,确保高校毕业生优质就业。综上分析得出,目前各高校市场营销课改的瓶颈是:市场营销职业市场需求没有成为各高校职业教育资源系统组合调整的中心;课改中,教师自身没有做到符合职业市场要求的职业人培养者的职业定位,因而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无法得到培养;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活动重点依旧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真正的重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没有受到重视。

高效市场营销课设立的目的在于:在学生接受教育期间,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最终获得自身综合素质的极大发展,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

在教学目的上,课改瓶颈的突破表现是:以市场需求为指导,进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设计;在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训练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都要以就业要求为基本指标;选聘具有丰富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教师和贴近生活实践活动的书籍作为教材,与此同时,逐步构建完善的激励制度,灵活动态的为社会营销市场提供职业市场营销人才。

根据相关课改理念和目前各高校课改具体实践表现,作者认为要想突破目前各高校课改进程中遇见的瓶颈问题,以下几个核心步骤必须做到:

首先,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工作相关人员要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准确判断目前以及未来市场急需的市场营销人才的种类,细分市场需求类型,然后依据市场需求确定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各项教学措施。

其次,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工作相关人员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对于课改的模式进行创新。例如,教学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安排在校外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在不同环境中指导学生的心理转换,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最后,构建与课改理念相吻合的定位系统。所谓定位系统就是指考核、奖惩统一的教学定位系统,有利于保障课改理念的全面贯彻。

二、改革高职市场营销教学理念以及模式,突破课改瓶颈

(一)充分利用好设计教学以及项目教学方法

高职市场营销课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以及实战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高职市场营销教学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情境教学、实岗备战。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历过高考后,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学习都有种挫败感,所以首先要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勇于自我表现,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

其次,情境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在教材教学范围之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境教学中情境基本分为三类,即:知识学习情境、操作情境、创新情境。知识学习情境的创新通常是教学多媒体以及专业实验室的综合运用;操作情境的创新则是让学生在企业中发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总结经验,获得知识;创新情境就是教师要借助一个小的起点引导学生去深入全面思考大的情境需要。

最后,实岗备战。高职院校要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例如,目前普遍存在的高效在企业中的实习基地。实战备岗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大职业观,学会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心理调节,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做好职业规划,同时,在实践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培养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心态

高职市场营销课改的基本瓶颈就是片面重视学生职业操作能力,而将学生职业心态的培养忽视了。然而只有具备优秀的职业心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将来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市场营销人才。优秀的心理素质是高综合素质的前提。因此,高职市场营销课教学活动要从每一个细节处培养学生宽厚、沉稳、乐观的人生态度,逐渐影响他们的职业心态,这点不仅仅对于每一个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每一个学生日后的生活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三、确立科学的定位系统,突破课改瓶颈

(一)教师综合素质定位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首先相信高职教育对于社会的巨大作用,要相信只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教师要开导学生放开对于高职学历的担忧,相信自己的未来。

另外,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师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有信心,相信市场营销是企业生存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专业,每一个行业都需要职业营销人才,这样才能够鼓励好学生认真学习专业课。

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即要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不断学习实践知识,同时,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学科。

(二)高职市场营销教学定位

市场营销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并且依据市场动态,不断拓展专业方向;在教材内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设置多层次的教学任务,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三)进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考核制度

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的学生,不能单纯的以考试成绩进行考核,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心态、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要由专业知识考察得分和实践企业、相关客户以及公司同事打分进行综合评定。

四、结语

总之,高职市场营销课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市场营销职业人才为教学目标,构建与课改理念向符合的教学活动机制,积极主动创新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突破课改瓶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华.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办出特色高职市场营销专业[J].辽宁高职学报,2009(2)

[2]孙玲霞,冯岚,沈伟玲.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学园,2012(21)

[3]张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浅析[J].科技信息,2010(17)

[4]李爱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

[5]丁纪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价值工程,2010(1)

[6]杨颖.试析高职市场营销课改瓶颈的突破策略[J].教学园地,2010(2)

[7]郑承志.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办学特色 创新观念 人才观

[作者简介]黄玉斌(1962- ),男,四川资阳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及应用心理学。(四川 泸州 64600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43-02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也已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怎样转变观念,如何发展高职,高职教育之路怎样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怎样处理等问题,仍是高职教育在发展所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特点,不断挖掘高职教育的特色,不断消除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把高职教育当成国家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支柱,那高职教育的路,会越走越于宽广,高职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好,国家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以市场为依托,准确定位专业,办出特色教育。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教育层面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一般有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强调专业的知识面,其培养的人才常称为“通才”,而高职教育是根据市场的需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市场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求少或过剩,就要及时调整。不需培养的是研究型或学术型的人才,市场化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灵活办学是高职教育的活水之源。谁能把握住市场的脉搏,谁就能与市场共舞,处于优先发展的前沿。

2.以职业岗位为依据,知识够用为底线,培养岗位“能手”为目标。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它以某一职业岗位为依据,职业定向到具体的岗位,以该岗位的“必需”“够用”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框图,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教授到什么程度,均由岗位能力要求决定。它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培养,要用什么就学什么,要用多少就学多少是其必然的选择。其培养的人才应是具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才”。高职教育强调的教学是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

3.人才定位至关重要,“蓝领”是高职生的称谓。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市场需求的懂一定技术的人才,高职生能在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上,较熟练地掌握相应技术。当他们一进入大学时,其职业规划就心中有数,他们的职业定位明确,知道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所以,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将按照技术工人—主控工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人才轨迹去发展。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操控,研究工作不是他们的方向。高职生能认识到这样的市场定位,他们能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发展出来,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二、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型社会问题

1.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有社会认同感,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政府和企业能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能为国家培养出实用的大学生,也是企业比较廉价的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高职生能受到大多企业的欢迎。但是,大家并未在深层次上真正认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国家资金的投入仍显不足,企业的对口接洽仍未深入,很多是流于形式或肤浅的合作,支援的口径较窄,设备和资金的支持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就是观念上重视,实际上并不重视的表现。

2.概念不清,理念不明,特征不准。高职学校越来越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高职的教育形式和理念不明确,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各搞一套,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高职教育的特征是什么,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在哪里,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有人说现在的职业教育是“三流”的高等教育,支离破碎,无体无系,高职教育成了“无头无脚的怪物”。高职教育的性质、功能、地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要素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看法。如何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如何建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上,还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国家定位。

3.教师素质整体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高职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教师人数和师资力量有了一定提高,但同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着数量不足、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陈旧、学历层次偏低的现实。除一批部级示范高职外,其他高职学校想招聘到优秀的和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相当难。教师学历水平偏低,制约了高职的进一步发展,也很难适应高职发展的需要。而今“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专业课教师的不足,一专多能教师的奇缺,更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实践、实习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高职学校还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待遇,吸引力不强,同样影响年轻教师的发展,留不住人才是不少高职学校最棘手的问题。

4.高职学校招生难和难招生,是其生存发展的最大难题。有的高职学校虽然数量大发展,但质量效率跟不上。虽然高职学校在不断发展,有的扩招规模还较大,但由于生源人数的减少,再加上本科院校的无情竞争,已使高职学校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对办学质量稍差的高职学校而言,已处于关门歇业的生存危机中。即使招进来的高职生的思想、学识、心理等水平,也参差不齐。生源质量的下滑,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出口的好坏,也关乎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口碑,更对国家整个的教育质量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

高职教育几十年的摸索发展,从跟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办学实际,也积累了不少的办学经验,有的高职学校还总结出适合本校、本地区的教学理念,受到大家的肯定和学习。但仍有不少高职学校,还没有找到一条比较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之路。要培养适合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就要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能力,才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特色之路。

1.教师队伍优化,“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质量保证。新的职业教育从专业水平、职业水平、教学水平、整体素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校培养的是懂技术能操作的技术性的大学生,学生能否适应社会,技术学得如何,教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有一批学识高,理论知识扎实,懂教育的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是每所高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大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选送教师去相关高校进修学习,更新知识;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尤其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来校任教,变单一教学型为“教学、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考察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数量的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新的形势要求教师不要教“书”,而要教“课”;不要照本宣科,而要设计;不要单纯知识,而要应用;不要单纯理论,而要能力;不要泛泛应付,而要一精多能。坚持教无定法,不断改革创新。

2.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过去高职教育传统和经典的评价标准强调的是教师上课的质量,注重的是教师是否注重了教学的“六认真”,是否抓住了难点,突出了重点,语言是否流利且富有感染力,逻辑是否清晰,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精心设计,多媒体使用是否得当,上课的效果如何,唯独就没有注重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是否能胜任以后的工作。针对的是教师,而忽略了学生,评价的对象搞错了,这样的后果是教师反感,学生没劲头,师生恶性互动,教学的目标失衡。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3.从一堂课的评价开始,触及教学整体体系的改革。要培养新型的社会所需的人才,就要从课程改革开始。改革教学的模式,就要强调三项原则:一是突出能力的标准,二是主要的载体是“项目”和“任务”;三是学生是主体。在此,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学生为本,能力为本价值的凸显。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回归到真正的以市场的定位、以社会的所需来培养人才,要跟市场信息相对称,我们的产品才是优质的合格的产品。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要突出应用性,体现职业性,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课程内容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要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系统地有机综合,构建新型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新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依据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够用适度的原则,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请企事业单位参与决策,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构建符合高职发展趋势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课程管理办法。从职业活动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突出能力目标。这就体现了一种新的观念:知识的教与学,能力的讲与练之间的核心理念是学生的学和练的作用,学生的成才是教育的根本。

4.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才是人才。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它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高职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良好的综合素质,应当能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起步,解决职业岗位上的实际问题,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明确坚持技术应用性、技术技能型或操作性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这是高职与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最大区别。

为达到职业目标,我们应该明确高职学生培养的方向,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就是要学习一定的够用的理论知识,掌握单项或者综合的技能,练成具有实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显示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总之,新的形势已逼迫我们要进行改革,市场的需求已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培养新型人才是国家刻不容缓的大政方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知难而上,乘势而上,才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方德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该从哪里着手?[N].中国教育报,2011-09-0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邝守敏,郭利平,薛萍.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新[J].辽宁教育分析,2008(4).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创新思维 体系创新 可持续发展

教学体系创新,是一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教育。随着社会就业分工的细化,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面对市场的挑战,正确处理传统教育和创新教学体系的关系,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与时俱进,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

1.教学体系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择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对教学体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学校应抓住招生、教学、就业三个环节,努力搞好教学体系创新,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学体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素质教育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是教育目标的一大飞跃。衡量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标准是综合能力加专业技能。在施教过程中必须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仅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通过专业教学,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宽阔的知识平台。

1.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是用人单位的迫切需要。人类正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基本动力和制胜法宝。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要拥有高技能、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各类人才做支撑。要办好一个企业,有太多的新问题出现,而要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不行的。因此,职业学校必须把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抓紧抓好。

2.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需要。高职学生除需要在学校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需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训练和培养,掌握应付社会竞争的智慧和思维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三、职业教学体系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职业教学体系创新,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的创新,高职院校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就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而要搞好教学体系的创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高职院校教师要强化竞争意识,真正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教学生做人之道、治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教学相长、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突出实践与操作能力的课程体系。注重操作性课程,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训练的机会,应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

3.改革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锻炼培养出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丰富多彩的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搞好技能训练,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设必要的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的力度,通过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与拓展。

4.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那些直接影响实践活动效率,使实践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能力不等于知识与技术,能力与知识、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地了解能力与知识、技术的辩证关系,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知识是通过学习在人脑形成的经验系统,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它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人所掌握;技术是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以操作训练的方式为人所掌握;而能力则具有有效完成某种活动主观条件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以长期训练的方式为人所掌握。能力与知识、技术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术的前提,而掌握知识、技术的快慢、难易、深浅和巩固程度,也取决于能力的高低及其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知识技术的掌握,又可以促进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因此,职业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术,而是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下功夫。在整个教学创新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让其可持续发展,这才是职业教学体系创新的关键。

总之,职业教学体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只有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并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搞好职业教学体系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戚业国.“现代社会需要人持续社会化的能力”.上海教育科研,1999,2.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换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刘静.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等职业教育,1996,4.

[4]徐赐成.创新教育应涵育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5.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强化 高职学生 实践技能 策略

[作者简介]朱世蓉(1968- ),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74-02

研究提炼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策略,必须把握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理论基础,以学生人才素质培养为根本,构建完善的实践技能培养策略系统。在高职实践技能培养教学中,应当有目标、分步骤地进行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掌握全面的职业岗位技能,在岗位工作上有所创新。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策略主要由实践技能培养目标体系、实践技能培养内容、实践技能培养的模式三部分构成。

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中高级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型强调熟练的技能。要贯彻实施 “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高等职业教育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属性,又兼具职业教育的属性,有其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高职教育在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在专业布局、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安排、实践环节设计等方面突出独特的要求与特色。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强化实践技能培养,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做到在实践中掌握应会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以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和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

二、强化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社会急需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实践技能培养既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实现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握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这对提高人们对实践技能培养的认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哲学理论基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作为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包含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观决定了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必须具备的教学形式,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同时实践教学是也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2.知识观基础。知识观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前提,不同的知识观支配着不同的教学实践。知识的建构性、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默会性决定了在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应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将形式知识、描述知识、说明知识和实践知识等四大类知识运用于实践技能培养过程中,通过特定情境的设计,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3.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都是具有差异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开放的。每个学生都具备自身发展潜力,但体现出来的领域不同,要求关注学生的起点行为及个体优势,强调学生潜力的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我们深入认识职业教育自身独具的特点,激发实践教学领域的发展的新活力。应该说,实践教学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吻合的,是实现开发学生个人潜能、发展个性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智能,这是他们的优势智能。他们懂得“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但如果要他们回答“是什么”,则是有难度的。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必须明确化、教学内容传授方式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形象思维,教学场所要实现多功能化。

三、构建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策略体系

1.建立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目标体系。“高等”与“职业”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功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有高等教育中素质拓展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也要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行业技能培训。建立一个完整的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系统,必须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设定目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技能培养,找准合适的方法和途径。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实践技能培养知识目标。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支撑、前提条件,必不可少,居于首要地位。在实践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培养内容给学生讲述相应的职场心理学知识,职场礼仪知识、职场谈判与沟通知识、职场专业技能内容及要求等专业理论知识,使他们了解并掌握实践技能的专业理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对所学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实践技能培养能力目标。实践技能培养能力目标是指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岗位技能,让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岗位技能,学生在实践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要掌握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技巧和工作要点等;职场学习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要求学生能在实践技能培养中对这几项能力运用自如,并能提出新的见解,在技能掌握上有所延伸;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满足谋生本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高职学生要能够在实践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发现创业的可能,并能运用所学的实践技能和相关知识实施创业。

实践技能培养素质目标。实践技能培养的素质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当今社会的信息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高职教育提出了较高要求,未来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有熟练规范的操作性技能、高效独特的策略性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职业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更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与修养,包括道德品质、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增强高职学生的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是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2.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一是高职学生职场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的职场学习能力,指在职场环境中,以职场的要求来树立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和运用,善于反思和自我总结,从而完成学习目标的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职场上已成为共识,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必须贯穿职场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把学习看成“个体改革和发展”“应用”以及“创造新知”的高层次职场学习观;加强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强化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反思性学习,提倡合作性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多方面提升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二是高职学生职场心态的调适培养。所谓职场心态,就是在职业环境中或者职业岗位上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好坏优劣之分。要给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让学生懂得心理调节;解决职场常见的心理问题。三是高职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岗位技能指掌握和运用专门职业技术的能力,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岗位技能培养要掌握与岗位技能相关的知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培养,促使学生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

3.实践技能培养的模式。为了让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岗位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可以采用以下实践技能培养的综合模式:

仿真模拟培养模式。模拟实习是用缩小规模或代用材料等方式模拟某些工种或企事业的业务工作而进行的操作练习,从而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在餐饮服务实训室用两张桌子和一些餐具代替酒店餐厅对学生进行托盘、餐巾折花、斟酒、中餐摆台、西餐摆台等系统的操作技能培养,并评定成绩。全部合格后,再进行连续操作与考核。模拟实习具有仿真性、全面性、综合性、可控性等特征,比校外实习有显著的优点:一是可以系统地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动手机会更充分,兴趣更高,教师指导具体规范,学生技能增长快。二是可以模拟各种岗位,如经理、会计、出纳等,学员体会不同角色的业务工作,提高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目前,国际上也出现了一种职业模拟公司,专门为受训者提供相应的职位模拟工作,即“实战模拟”。三是可以显示指标强化培养,在较短的时间学习较多的业务,达到能力的飞跃,实习效益和实习效果明显。模拟法教学应用很广,如土建工种、扳金工、焊接等许多工种都是先选用模拟法培训。我校的客房服务、模拟导游等也都利用此法开展强化培养。可见,模拟实训是一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适用于各种经营管理服务培训,有极为广泛的开发前景。

阶段式技能培养模式。所谓阶段式技能培养模式,是将职业技能先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单项技能培训项目,由简单项目培训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综合技能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由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过渡的方式培养职业技能,符合一般教育规律,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都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如旅游专业学生先进行前台实习、客房实习、餐厅实习、酒吧实习等,掌握酒店服务的简单技能,培训内容是单项的,到毕业实习时则要完成酒店服务全过程培养,这时进行综合技能培养。又如,会计专业学生也是先进行记账等单一技能培养,逐步过渡到模拟公司综合财务业务受理培养。阶段式培养模式将技能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每一阶段又分解为若干个细小的培养目标,逐步过渡到更高的学习阶段和层次,最终达成一个总体培养目标,容易为学生理解与接受。在完成每一个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都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学习能力在得到了增强,甚至创造欲望也被诱发出来,使得他们对技能的掌握充满热情与兴趣。同时,学生在由浅入深的培养中,每一个环节的技能都掌握得比较牢固,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步,最后水到渠成地掌握岗位综合技能。当这个过程完成后,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得到极大提高,不仅掌握了岗位技能,还掌握了运用资源的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提高了观察、判断、对策的思维能力,还会具备一定水平的管理能力。通过长期反复的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可能性得以增强。

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项目技能培养模式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分五个阶段进行: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与同学讨论后确定;制订计划,由教师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让学生了解;实施计划,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确定成员分工及合作形式,然后按已经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自评,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方法及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师生评价对比,找出存在差异原因;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如汽车维修工作项目,应记入维修保养记录;工具制作、软件开发项目可应用到生产部门或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只要有应用价值就行。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工作任务,在职业教育的基础培训阶段或专业技能培养阶段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

事实上,以上三种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技能培养中经常是交叉运用的,如采用仿真模拟培养模式同样应当遵循阶段式培养和项目式培养的原则。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培养模式,总结自己的经验,精心设计适合自己的技术方法,就会找到一条快速提高技能培训水平的捷径,为实现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10-28.

[3]王建勋,黄立志,李俊芬.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4]王宇雄.浅析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2).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9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日渐回归能力本位。现实社会中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是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如何继续学习比毕业时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笔者所在单位以模块课程单独开课方式开展了职业核心能力中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试点的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各项能力提高较快,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提升了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

当前,高中生弃考、在校大学生弃学呈上升态势,这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一个学子十几年寒窗苦读拿到学历文凭,结果社会地位谈不上,就业成问题,连吃饭生存都受到威胁……人们对此产生了疑问:上学读书用处何在?上大学究竟能学到什么?虽然新的读书无用论产生的根源有很多方面,包括个人内在因素、社会外在因素,如高校盲目扩招,大学门槛降低、学历含金量下降、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泛滥、分配变成了推荐就业、分配不公等等,但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反思的是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升学就业方面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学校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回归到其本来面目。诸多事实证明,现代社会日渐回归能力本位,“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只有“能力才能改变命运”。本文将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做了深入的分析。

1 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实社会中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而是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人。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丧失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功能。

人的职业能力结构有如人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有三个互相支持的层次,即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应的人的职业能力结构也有三个互相支持的层次,即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与专业相关,可统称为专业特定能力,属专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核心能力是所有职业共有的,是支撑整个职业能力的基础,属素质教育的范畴,是职业能力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种行为表现,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社会能力,以及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创新等职业方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的现实要求。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技术突破都教给学生,所以他们学会如何继续学习比毕业时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培养青年人的学习能力对他们整个职业发展都有好处[1]。

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企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报告》显示,在与工作能力紧密相关的各项技能中,无论属于何种性质、何种规模、何种行业的单位,最重视的职业技能都是“理解与交流技能”;“在实现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中近30%会在一年内离职,这表明我国应届大学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市场适应能力的不足。”

“读书无用论”其实质是教学中传授的知识与需求不相适应,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脱节。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掌握好核心能力,可帮助劳动者适应就业需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 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

自我学习能力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课题要求,笔者所在单位开展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笔者负责2008级通信技术专业2个班级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开班方式:模块课程单独开课方式。本模块课程共30学时,计2学分。

教学方法:完全按项目教学法的optae五步教学法(即目标、准备、任务、活动和评估)操作。

项目载体:通过市场调研,找到手机充电器的缺陷或不足;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对其加以改进,完成电路的设计及制作。该选题与学生专业结合。

训练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

组织方式:分组。全班分为5~6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过程。

评价方式: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占20%,课堂考核占40%(其中含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期末考核占40%。

学习特点:自学为主,教师指导;课外为主,课堂为辅。

3 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各项能力提高较快。通过对同一个班级在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前后、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同学的调研对比,开展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各项能力提高快,实验效果十分明显。

3)学生获得了新的认知,体验和体现了作为教学主体的价值,为综合素质教育增强了活力。

4)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拓展了学生视野。借助与专业相关的项目载体,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在课堂上可能永远接触不到的领域。

5)提升了教师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和上课过程中,考虑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这种一厢情愿式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自我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过程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由“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向“重过程、轻结论,重会学、轻学会”转变。

6)存在的困惑于不足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教师角色必须由教学的主宰者转为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但受限于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制度,实施中难度较大。不仅每个教师需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各级管理者更需转变观念、创造条件。

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能力本位教育,坚持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特定能力培养为目标,促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