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3-10 05:33:23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范文1

【关键词】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煤炭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由于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其日常经营、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降成本增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对煤炭企业至关重要。但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降低了其效用。煤炭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风险,探究原因并对风险进行防范,以促进煤炭企业高效科学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概论

(一)内部审计风险涵义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1]。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种风险不能完全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有不可避免性。内部审计涉及事前事中事后,具有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隐蔽性较高,具有潜在性。内部审计风险可以因控制检查风险而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控性[2]。

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

在了解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产生、特点之后,为了对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煤炭企业在内部审计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更具体的划分,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审计范围风险:煤炭企业存在大量粗放开采、低效利用,因自身眼前利益,损害长期利益,甚至是国家社会利益。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兼顾各方利用,也无法获得全部所需信息。第二,人员素质风险:在煤炭企业中,虽然内部审计得到重视,但仍然没有系统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第三,信息风险: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信息不全面、传递效率低、反馈不及时。第四,审计手段风险: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审计手段不适当、处理信息的方法落后。第五,审计评价风险:在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对象涵盖资源、环境、管理、效益等多个方面,评价标准存在不确定性。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以上所有风险的总和以及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内部审计信息的可信度被降低的风险)和极端风险(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四、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

为对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更好的应对,对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客观原因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完全避免,客观原因是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等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大量使用经验和知识分析,加大审计风险。这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是不可改变的。这一原因,对以上所有风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第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内容广泛,对内部审计人员要求较高,无法对煤炭企业各方面进行恰当审计,因而较难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二)主观原因

由主观原因形成的内部审计风险,是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单位及内部审计人员靠自身作用能够控制的因素。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主观原因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与恰当性,导致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风险和信息风险的同时,给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带来更多潜在风险。第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煤炭企业经营各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审计经验不足,对煤炭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又过多依靠审计的职业经验及自身判断。这是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风险的直接原因。第三,因为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所选择的程序及方法单一,审计方法经常使用抽样审计,又因经验不足,必然导致审计手段风险及信息风险。第四,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涉及方面多,标准不统一,降低审计评价的效率,导致审计评价风险。第五,审计不到位,审计往往因为领导要求,仅对单位小、问题不多、处理简单的单位进行内部审计,而且对待问题不深入分析,不认真处理,导致审计范围风险、审计手段风险和信息风险。

五、煤炭企业对于面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根据以上风险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客观原因,煤炭企业是无法控制和影响的,若想有效的进行风险的防范,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首先应当完善煤炭企业的组织模式,内部审计部门直接设在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之下。其次煤炭企业在选择领导时注意岗位分离,会计与审计工作的领导禁止一人担任。降低审计范围风险及其他潜在风险。

(二)提高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加强审计员的审计职业能力、审计道德修养,强化对审计理论、审计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其次应当使内部审计团队学习与煤炭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内部审计团队知识多元化。从而降低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风险。

(三)使用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首先使用风险基础审计法,用过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制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范围。其次使用分析性复核法,谨慎分析风险的要素组成。再次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法,对对风险较大的审计项目详细审计,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对风险较小的审计范围,抽样审计,科学选择审计样本。最后可以结合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协助审计[4]。

(四)确定正确的内部审计标准和原则

因为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特性,审计对象包含数量巨大的资源相关数据,因此内部审计应当在采用定性分析法的同时,广泛采用定量分析法。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为内部审计依据,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内部审计结果的独立性、可靠性及真实性,降低审计评价风险。

(五)内部审计应当到位

煤炭企业在制定了内部审计的准则之后,应保证其有效执行,防止形同虚设的局面。审计应当全面科学,不以问题大小、领导个人意见为评判标准。以企业整体、长远利益为目标,将内部审计做到位,降低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风险、审计评价风险等。

六、结论

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风险涵义和特点等基本理论,总结了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五种风险,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风险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并根据风险以及原因提出了防范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应对策。本文没有讨论如何应对煤炭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内部审计的客观因素,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地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定安,易沙.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研究[J].财会月刊,2002,12:46-47.

[2]刘雅平.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J].煤炭经济研究,2014,01:78-79.

[3]丁在乐.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及防范[J].中国煤炭工业,2010,02:56-57.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范文2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独立审计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结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之中,尤其是在这个“诉讼爆炸”的时代,频频发生的审计诉讼,使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必须承担“深口袋”和“风险社会化”的责任。

1 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内部控制时错报、漏报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防止、纠正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未能发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一般的审计模型将四者的关系表述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其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造成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它们的水平,并不能消除这类风险。审计人员要想控制审计总风险水平,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的水平来进行。

2 审计风险的成因。

独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2. 1 审计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抽样的确存在抽样误差,不论抽样的规模有多大,只要不是全面审查,这种误差就不会消失,同时根据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可靠。同时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及财务收支都进行查实、核对,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绝对真实、可靠。

2. 2 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不履行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复杂的审计业务,再加上自身审计技术水平不高,经验有限,造成对审计业务不能全面把握而产生审计风险。当然有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讲人情、收受好处、不履行审计职业道德,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提供虚假报审计告等同样也会形成的审计风险。

2. 3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有时经理层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达到上市、借款等目的,借助于高科技虚增收入,减少费用,弄虚作假。同时,公司的管理者们为了不让审计人员查出自己的问题,通常也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他们要么不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要的资料,要么不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些无疑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 4 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欠完善。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事务所没有建立或健全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导致发生错弊和过失,知法犯法。也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控制不力,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 5 相关法律的缺失,惩罚机制不够严厉。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法律、法规都不是很健全,它们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能力都较小。许多法律规范只是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当该违法行为构成犯罪时产生的刑事责任,这些法律法规中大量存在原则性、抽象性条款,却忽视受害人的补偿方式是欠妥的。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配套,条文规定不很明确,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论文网 LunWenData.Com]

3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 1 审计方法的选取。

现代审计方法与审计风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审计人员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同时还应该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的风险。

3. 2 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因此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风险过大的业务不予承接。客户甄选并非只是针对新客户进行的,当现有的客户出现更换管理层,陷入财务困境等影响审计风险的事项时,需要重新评估其风险,考虑是否继续接受委托。

3. 3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努力提高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同时在执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负责的态度,谨慎做出职业判断。更重要的是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制定职业道德的裁决指南,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在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现象时,既要有裁决的执行部门,又要有相应的执行依据,使职业道德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3. 4 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为了防止审计风险化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或投保责任保险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和减少诉讼失败是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3. 5 加强审计机构内部管理。

要保证审计质量,除了审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执业道德外,审计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审计内部控制机构,保证每位审计人员都始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保证审计的质量。

3. 6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惩处力度。

首先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将违法违纪行为与相应的责任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同时,完善审计诉讼制度,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序,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得到落实,提高法律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约束刚性。

3. 7 加强外部监管,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法规和准则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监督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能力。同时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将注册会计师的弄虚作假行为曝光,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舆论监督。[论*文*网]

参考文献:

[1]王健栋。 独立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5:71 - 72.

[2]潘超。 独立审计风险分析及评估体系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6:6 - 14.

[3]王建辉。 浅议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风险[J]。 网络财富,2009.2:56 - 57.

[4]姜礼民,郭雪梅。 影响独立审计风险的因素分析[J]。 审计研究。

[5]邓利华。 独立审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 湖南大学,2004. 29- 45.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范文3

紧密围绕服务审计工作中心、服务领导决策、服务指导审计实践和服务审计人才培养开展审计科研工作,着力解决审计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是湖北省审计科研工作所近年来勇于创新的大胆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是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什么是科学的审计理念,审计机关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围绕这一课题,2008年上半年,在总结湖北省审计机关成立25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省厅领导组织力量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湖北审计工作探索、开拓、发展的实际情况,完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的科研课题,省厅于2008年8月正式印发了《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的若干意见》(共35条)。对全省审计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组织、统一方法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统筹全省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是一个创新,带来了全省审计工作的“七大变化”:一是统筹使全省审计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增强;二是统筹使审计服务大局的意识和作用更加突出;三是统筹带来了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全面创新;四是统筹使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效果和作用全面提升;五是统筹为审计机关向上级学习提供了平台;六是统筹为基层审计机关解决发展问题拓展了路径;七是统筹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审计工作。

(二)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是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难点。湖北省审计科研工作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深入的方法,较好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推广和普及。2006年,开展了“湖北省首届青年审计论坛”活动,主题是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2007年,总结推广了襄阳市审计局制定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为了检查全省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效果,探索新的途径方法,2008年,对全省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路和对策,同时《湖北审计情况通报》转发了审计科研所的调查研究报告。2009年,我们积极申报并中标了审计署招标的《绩效审计指南》科研课题,目的是通过理论研究,推动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目前,全省推进绩效审计常态化,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如武汉市审计局联系中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五大理念”中,把绩效审计贯穿于所有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项目中有95%以上开展了绩效审计。

(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点。针对当前审计机关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案件增多的问题,2009年上半年,我们以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点,对全省18个市、县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情况进行调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揭示了当前存在的审计风险,深刻分析了产生审计风险的主客观原因,提出必须进行风险意识全员渗透、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抓好审计质量控制、建立降低审计风险机制、切断与中介机构和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切实帮助基层审计机关解决经费困难问题等六个方面的防范措施。张永祥厅长在调查报告上批示,“调查报告很好,有深度、有广度、有针对性,建议在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印发。”在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上,会议代表对调查报告反响强烈,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和防范审计风险成为会议主题,各级审计机关纷纷表示要及时进行审计风险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切实发挥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省审计厅专门研究、制定印发了《全省审计机关审计业务管理办法》,要求尽快建立起以审计履责风险、法律风险、质量风险、廉政风险、中介风险、安全风险为主要防控内容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我们又将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与防范体系研究作为公开招标课题,重点研究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原因,审计风险的防控机制,审计风险的防控体系,审计风险的防控流程设计,基于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基础上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审计风险防范互动机制等问题。张永祥厅长批示要求,“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研究要形成可操作性的具体规范,直接运用于审计实践工作”。

(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依法行政、依法审计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结合省政府开展的“效能建设年”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以及审计机关的实际,围绕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基本内涵,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与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关系,当前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高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主要途径及战略性建议等方面问题,我们组织全省审计机关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促进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生了质的变化。近三年来,全省共审计13196个单位,查出各类违规和浪费资金223亿元,移送经济案件87件;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审计报告和信息22569份(次),被采用批示15769份(次),其中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采用批示1159份(次)。全省116个审计机关,99%被授予各级文明单位,其中部级文明单位8个,省级文明单位占75%以上,审计系统连续4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系统”、“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战线”。

(五)加强对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模式的探讨。审计工作数字化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直接关系到湖北审计工作能否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我们既以金审二期工程为契机,把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审计行政管理和审计业务的各个环节,又不断总结推广预算执行联网审计方法,组织力量研发联网审计新模型。如我们总结研究的《湖北省审计厅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大型项目审计组织管理情况的报告》(被中共湖北省委评为2008年度优秀调研成果奖)、《关于宜昌市夷陵区审计局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情况的报告》,审计署予以转发推广。同时,我们连续三年把《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成本控制》、《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成本控制》、《信息化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等课题作为研究重点,在深入调查中确立研究方向,在广泛征求意见中完善研究思路,在不断研究中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审计模式。

二、在科研制度上创新,营造良好的审计科研氛围

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是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在科研制度上不断创新,通过制度规范和管理课题研究,聚集全省之力,协同攻克科研难关。

(一)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确保科研力量的稳定

近年来,厅党组不仅把科研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而且把培养提高审计科研力量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每年都要集中听取科研工作汇报,对涉及全省审计工作发展的重大课题,集中研究讨论,确定研究方向,这已形成制度。对热爱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且有成效的科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大胆任用。近三年来,厅党组在科研所提拔任用一名副厅级干部,两名正处级干部,四名副处级干部。参加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录用了两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十三名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十人,按规定聘用了八人,充实了科研力量,夯实了科研基础。

(二)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为创建学习型机关打基础

从审计工作的实践和需要出发,不断加大审计科研工作力度,从科研机制上创新。一是制定印发了《湖北省审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更加规范了审计科研工作的管理。二是面向全省公开招标重点审计科研课题,招标的课题包括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与防范体系研究、统筹审计资源放大审计效应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研究、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研究、联网审计问题研究、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研究、政府财政风险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对现有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的影响研究、环境审计、政府采购审计等方面。实行审计科研工作上下、内外联动,形成科研合力,增强实力。

(三)创新建立科研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湖北省审计科研所制定实行了《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工作制度》、《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制度》、《审计科研重点课题年度计划制度》、《地方审计学会工作联系制度》等四项制度。特别是关于选聘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作为全省审计理论研究骨干的制度,保障了科研所在专业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每年仍能承担并高质量完成重大审计科研项目。多年来,活跃在大专院校教学科研领域和审计实务界的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为繁荣我省的审计理论研究,推动我省审计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重新修改完善了《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管理办法》,并在各地审计机关、各大专院校、厅机关各处室推荐的基础上,认真审核,重新聘请了34名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这些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文化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长期从事审计理论研究或审计实务工作,且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审计方面的专业文章,这为湖北省审计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创新科研方法,努力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民间审计 企业 财务风险 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开展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活动。具体而言,主要是针对财务风险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控制工作,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有效性与健全程度进行测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继而提出改进措施。企业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仅能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还能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水平与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不断增加企业价值。然而,在笔者对我国企业所进行的民间审计中却发现,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仍待完善。

二、民间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一)所有者财务风险

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之后,所追求的效用函数是“财富最大化”。但是,由于受“有限理性”理论的影响,以及在现代企业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企业的所有者无法针对每一项投资都做出准确而科学的决策。此外,所有者财务风险还包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风险。在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普遍处于分离状态,而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出发角度与利益偏好等均不相同,比如投资,经营者就可能会不顾及所有者的利益与潜在损耗而选择收益高但风险也高的项目。这一现象也使所有者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其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二)经营者财务风险

经营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类风险。经营者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用于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契约集”。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之后往往并不实际负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而是聘请经营者代为管理。经营者的薪酬等个人利益由所有者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予以支付。经营者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者在经营与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如何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是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债权人财务风险

除上述两种财务风险之外,债权人财务风险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项重要构成。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供给者,债权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转移。债权人财务风险与股权融资风险相称。相较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成本较低,且能使企业利用债权融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以实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因此,债务融资,即通过债权人资本进行企业运作,是当前我国企业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下,债权人需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比如,企业为了获取债权人资金,可能会存在粉饰报表等弄虚作假行为。甚至向债权人夸大企业收益率,隐瞒企业的潜在风险因素。

三、民间审计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笔者在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几乎存在于企业整个财务活动之中。倘若对其分类,可从企业角度对其分为两类,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形成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与我国经济市场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有关,具体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因素不因企业的发展与运营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企业也难以对其加以预防,属于不可变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企业是存在于这些因素中的经济实体单位,这些因素中无论哪一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形成原因

相较于外部形成原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是一种可调和的因素,与企业的生产运营紧密相关,这些内部因素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据笔者汇总,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成因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详见表3-1。

表3-1 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成因

[四方面\&具体成因\&1、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据笔者在对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发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及财务管理等人员普遍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从主观上促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2、企业投资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很多企业缺少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仅凭主观判断,盲目投资。为了扩大盈利,很多企业转向并不熟悉、并不相关的产业投资,因此,无论是管理经验还是人力、资金等都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企业因投资而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3、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在很多企业的资金中,负债部分所占比例都很高,而且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分布不合理,不仅容易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而且还使企业财务负担较重,由此产生财务风险。\&4、企业应收账款控制不足,赊销比重大\&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赊销已成为企业的一种主要营销手段。但是,在扩大销量的同时却也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且,很多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控措施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坏账风险。\&]

四、民间审计视角下企业应如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一)加强民间审计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外部监督

笔者认为,若要充分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加强民间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外部监督。以外部监督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保障。作为民间审计一方,会计师事务所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在对企业实施审计工作时,首先应充分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情况,如类型、起因、程度等。倘若通过外部审计得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本身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应及时向企业予以说明,企业管理当局应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建议,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二)企业应加强内审部门与民间审计的沟通与交流

在审计中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设置了内审部门。而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便是对企业的内控机制以及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检查,从而防范风险,将财务风险控制在限度范围内。通常,企业在内审中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而内审部门不妨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实施正式审计之前,与注册会计师等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将企业在内审中发现的对经营业绩等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内控机制的缺陷等告知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可对此适当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者选择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等加强外部审计。

(三)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风险管理手段纵使再完善也并不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但是企业还应尽可能的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尽量减少风险损失。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措施主要如下:

表4-1 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四方面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具体措施分析\&1、建立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共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日常运营融为一体,与日常中预防风险、管理风险。发挥内控机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2、树立风险管理文化\&这种财务风险管理文化应树立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应渗透到企业的整个运营之中。\&3、梳理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中的主要风险控制点\&犹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财务风险中也有主次之分,因此企业有必要梳理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中的主要风险控制点,并以这些控制点为重点实施风险预警、识别、分析、评估、报告机制。\&4、编报“企业风险全面管理报告”\&将企业财务风险详细落实于纸面,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四)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力

企业在强调外审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内审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防范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企业内审是以规范的管理流程为出发点,全面、系统的分析企业内控管理的作用和有效性,及时查补内控管理中的漏洞,改进管理措施,以实现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组建内审小组,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企业内部审计活动,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改善和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强化员工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企业应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内审工作的开展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黄志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11)

[2]朱洪胜.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营管理者. 2009(11)

[3]潘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防范的基本措施及技术方法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4)

[4]王美荣.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华章. 2011(18)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范文5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32-02

绪论

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默认了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特点

1.审计风险的含义。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的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没有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或者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已经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并据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结论,给利用审计结果者带来损失,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即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恰当的审计行为,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委托单位和与之相关的第三者的损失,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1]。

2.审计风险的特点。审计风险的特点可概括为:(1)客观性。现代审计采用抽样审计的过程中,一般难以消除误差。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定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2)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2]。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3)潜在性。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熟悉程度而异。(4)可控性。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近年来,国内外会计市场接连发生重大诉讼案件,许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牵扯到经济案件中。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不外乎是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1.客观原因。(1)法律环境不断变化。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签证权利的同时,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3]。《刑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中都涉及了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有关的规定,这一系列规定对维护市场运行秩序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使得这些现行法律中,涉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这便导致追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时尺度不一致、不平衡,使注册会计师法律问题的复杂化,当注册会计师遇到法律诉讼问题时,就根据这些法律条文的空隙,逃避自身的法律责任,也就使得审计风险在无形中增加了[4]。(2)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过高。审计报告的公开化,使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群体增加,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提高且审计工作对社会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使得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给与极大关注,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变大,依赖程度提高,审计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审计人员承担着更大的责任。(3)审计难度的增加。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使得审计人员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而作出正确判断、辨别真伪的难度加大[5]。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国家审计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审计准则及各项规范相继出台,对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建立的制度还不能完全有效控制风险的存在,它仅仅初步规范了一些审计操作,对审计环节出现的各项风险责任不明确,从制度上不能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划分审计责任,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审计人员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审计难度,审计人员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增加[6]。

2.主观原因。(1)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差。现代社会会计信息化技术水平日新月异,而审计的计算机硬件配置和审计软件开发明显滞后,建立在会计信息化操作系统平台上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亟待提升。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审计职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边际收益下降,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他们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自己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而抽取的样本及其代表的整体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离在所难免,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存有一定的误差。(2)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职业。审计人员判断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审计人员从业质量,审计人员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收集多少证据,提出怎样的意见,都直接依赖,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拥有的一种重要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中国审计准则制定工作起步较晚,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不健全,许多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其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态度不够谨慎[7]。中国审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不能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审计工作,把审计工作作为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对于某些重要问题过于忽视,单凭自己的推断和少量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缺少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而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3)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并不是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

三、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审计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课题,必须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和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审计法律规范,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们应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对中国的审计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完善审计准则。

2.加强公众的审计风险意识。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审计人员充分理解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公众的审计风险意识才能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清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策略来应对审计风险。

3.完善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事务所整个管理体系中的核心[8]。努力推进审计技术创新,运用各种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采用多种审计方法,扩大审计证据范围,充分利用分析性复核,科学把握审计重点,合理确定细节测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提高审计质量。

4.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开展业务。(1)坚持独立性。独立性被誉为审计的灵魂,很多诉讼案件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偏听客户的一面之词和屈从于各种压力。失去了审计独立性,就很难做到不偏不倚,也不能进行适当的审计规划,并按规划实施审计,也就谈不上审计风险的管理。(2)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开展业务。从国内外审计失败的教训来看,注册会计师不遵守独立审计准则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遵守独立审计准则不仅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还会为注册会计师摆脱因接受不良客户导致的诉讼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3)加强后续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是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根本途径。注册会计师执业靠的是知识、经验和技能,因此注册会计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后续教育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职业道德教育,二是专业技能培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大,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后,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要想争取生存权,取得发展权,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以求得审计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李春伟.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会计之友,2008,(10).

[2] 刘湘娟.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成因[J].中国商界,2008,(3)

[3] 张晓青.审计风险的特征、成因及控制[J].中国审计,2003,(1).

[4] 段琦.浅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8,(29).

[5] 杨晓东.提高中国内部审计质量的策略[J].财会研究,2008,(17).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成因;基本特征;防范

内部审计是一种为促进价值增值,改善组织营运状况而进行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而严谨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有效性,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融于商业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中,很容易发现本单位在经营和管理等环节的漏洞,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目标、分工、制度和流程等非常熟悉和掌握,可以及时发现本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建议。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在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也日趋高涨,因而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也随之增大。同时,由于内部审计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致使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为此,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内部审计风险,强化内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使内部审计工作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商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风险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商业企业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已成为商业企业管理者和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因审计对象和审计过程的错误或不当造成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背离的可能性。具体地说,审计风险是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导致有关审计意见、结论或评价出现错误的可能性。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1.内部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存在复杂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企业的国际化、集团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流通等环节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导致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出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确定因素大幅上升,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和深度,因此,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也逐渐增加。

2.商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加大。随着商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范围也随之扩大,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往来业务更加繁杂,内部控制环节增多增细,商业企业资本构成也多元化,导致商业企业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说,面对如此复杂的商业企业经营活动,审计工作失误的可能也增大了,出现风险的概率也增大了。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高低,决定了出现内部审计风险的多少。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上要求很高,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财会、审计、电子数据处理、相应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内审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是导致审计风险的直接原因。对于业务能力相同的审计人员,工作责任感的强弱则决定着发生审计风险的多少。有强烈工作责任感的内审人员,由于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出现工作失误的概率相对少一些,而对于一些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内审人员,就有可能给审计工作造成重大失误,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甚至有的审计人员由于害怕打击报复或影响个人、部门之间的关系而网开一面,故意隐瞒或缩小审计事实,虚报瞒报,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4.商业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或遵循性较差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通过对以往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有的内控制度已经明显不适应现在的工作程序,但制度的制订部门没有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或者已建立可行的内控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内控制度执行,导致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5.错误的使用内审程序和方法,将导致内审风险。内部审计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对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很大,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结论是否正确,从而增加了产生内审风险的可能性。

三、商业企业内审风险的基本特征

1.内部审计风险在客观上存在必然性。商业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管理等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商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不同,出现工作失误等多方面原因,都会产生内部审计风险,因此,商业企业发生内部审计风险在客观上存在必然性。

2.内审风险存在复杂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企业国际化、集团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快,内审工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内审项目跨地域、跨专业相互交融,而内审风险融于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和经营要素中,时刻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产生影响,因此,复杂性是商业企业内审风险的基本特征。

3.内审风险存在潜在性。在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如果内审人员受自身能力、审计方法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了不正确的内审结论,并在当时未被及时发现和纠正,尚未出现不良后果,也就没有追究审计责任,但这种审计风险是永存的,只是处于潜伏状态,没被发现而已,没有变成现实的审计风险,因此,潜在性是商业企业内审风险的重要特征。

4.内审风险具有无意性。内审风险的无意性是指审计风险产生于审计人员无意识的行为,即不是内审人员在内审工作中故意而为,而是无意中的失误,导致内审风险的发生,并承担了因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5.内审风险是可控的。在商业企业内审工作中,内审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测试分析和控制的。尽管审计风险不可避免,但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努力,可以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对以觉察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四、如何防控内审风险

预防和控制内审风险,是商业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不容忽视的职责,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为了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内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审计风险,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有目的地加以防范。

2.建立预测分析和防范风险机制。在商业企业内部,由于规模扩大、经营多元化,经营和理财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效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商业企业如能建立形成预测分析和防范风险机制,就可以事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从而减少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反之,就有可能消极、被动地通过造假业绩来应付,成为潜在的审计风险。

3.全面促进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工作经历及思想道德水平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决定了出现内审风险的多少,因此要不断地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及业务学习,使每一位从事内审的同志都能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定,杜绝、和。严格按程序办事,不越红线,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结果,科学、准确地做出审计评价;不断地推动和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特别是计算机方面知识的更新尤为重要。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内审工作中更是时刻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要求每一位内审人员要根据业务需要,及时、不断地学习计算机方面相关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和水平,补齐短板,以适应内审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同时要高度重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作假、舞弊的案件日益趋多,要充分认识计算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即可提高内审的工作效率,也可利用计算机技术修改软件、程序,来掩盖事实真相、弄虚作假,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全面提升计算机运用水平和操作能力,以适应现代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4.严格遵守内控制度。无论商业企业规模的大小、管理的好坏,为了保证商业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和不断壮大,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商业企业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基础,作为商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并不断的根据法律、法规和工作实际完善、充实内控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5.规范审计程序科学运用审计方法。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错误地使用审计程序或遗漏内审程序就可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出现失误,而不恰当、不科学的审计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出现误判,为内审风险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严格遵守内审程序、科学运用审计方法,对防控内审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林.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0(5):109-109.

[2]王耕,胡安明.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M].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张轶.浅谈内部审计的风险及控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4]顾芬.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5.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范文7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极具震撼力重大舞弊案,管理舞弊占了很大比例,且严重危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审计事业也面临信用和生存危机。2001年中国的银广厦、美国的安然丑闻,涉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影响之深,加发生时间之巧合,实属审计史上罕见之事。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和我国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倒闭。 

而国家审计自成立以来,审计风险就一直存在,但是审计人的风险意识始终比较薄弱,自从发生“佛山罗斌案”和“红塔集团褚时健案”之后,审计风险才真真切切凸显在审计人面前,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采取的比较多见的审计方法,由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要熟悉工程业务、财务业务、企业管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而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这些知识的人才实属罕见,因此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多是各专业的人才一起完成,审计的风险随之加大。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是目前政府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及其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认识的偏差以及业务和技术水平、工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做出的审计结果与事实的偏差。 

审计人员从项目准备阶段开始介入,全程跟踪监督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保证项目建设各阶段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这样可以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有责任就有风险,作为审计人员跟踪审计建设项目,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那是十分危险的。等到风险袭来的时候,再去谈风险为时已晚。 

风险的客观性是审计风险的特征之一。我们在知道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首先了解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了解了审计风险的特征,接下来就需要认识风险,管理风险,直至有效地控制和削减风险,这就是风险防范实施的全过程。 

本文主要从审计执业环境、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机关聘请中介机构等方面探讨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跟踪审计所处的执业环境引起的审计风险

1、公众对审计意见依赖程度的提高和审计意见的扩大,使审计职能日益延伸,审计对象日益复杂,审计内容日益广泛。这一方面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审计风险。 

2、法律在赋予审计部门签证和评价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审计责任尤其是法律责任的存在是审计风险存在的直接责任。 

3、《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法律》以及地方或系统审计条例与相关的如《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没有很好的衔接,一旦发生不可调和的纠纷,地方或系统的规章制度就失去了制约作用,行业内一些约定成俗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面前全都成了空文,甚至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给个人特别是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4、现行的审计大法主要是规范的财政经济行业,对于工程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比较含糊,建设厅所规范的工程管理和建设人员权利和义务是与国际接轨的,与我国的国情还有很大差距。 

(二)、跟踪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引起的审计风险

1、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过关,经验和能力缺乏

工程审计涉及的面很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很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点的建设工程各具特色,专业水平不过关,审计人员独立完成审计业务就相当困难,审计水平高低与审计质量好坏成正比,与风险成反比。如现在有些重点建设项目前期报告都会要求审计机关派审计人员参加,而该审计人员在作出项目是否可行的意见时由于知识水平、经验的缺乏或者在没有具体掌握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在项目报告上签字,审计风险就会加大。 

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

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对工程审计结论客观公正,如实反映工程真实造价相当重要。如审计人员对基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深入或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另外个别审计人员在处理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时不够慎重,违反审计程序、审计规范、审计纪律等规章制度,造成徇私舞弊、隐瞒审计情况,最终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工作疏忽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会因审计人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的不同而产生性质完全不同的结果。 

由于跟踪审计相对于投资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的审计,涉及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链条更长,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范围更宽,审计工作业务量大,时间紧、要求急,易出现操作不熟练或者出现失误、审计人员工作不细、取证不到位、审计方法使用不当、审计程序不合规、忽略或省略了必要的审计工作程序使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质疑,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出现偏差

建设项目情况复杂、内控制度不健全,工程管理不规范,或者管理处于无控制状态,被审计单位不积极配合,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不完整,使审计人员不能全面了解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而作出错误的判断,都会使审计风险增大。 

5、审计人员的不正常更换,打破了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加大了后续工作的难度,加重了审计工作量,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6、审计人员偏离审计目标,侵入项目管理引起的审计风险 

如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模式,审计成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频繁地介入建设现场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是审计监督的职责。但是这一审计模式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由于介入项目管理,会产生利益冲突,审计风险加大,也破坏了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利制衡机制,从而造成审计工作不应有的越位与缺位,使监督的作用弱化。 

(三)、审计机关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引起的审计风险

由于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必要时需要聘请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参与跟踪审计。社会中介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并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审计方式、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和审计授权、审计责任和风险,受托人只根据协议约定授权履行审计职责的范围并承担其相应的审计责任和风险。 

1、近年来社会基本建设规模膨胀扩大,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审计人员快速增加,人员结构良莠不齐并且流动性大,社会审计机构大多采用按业务收入一定比例提成的办法来激励工程结算审计人员。如果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再有缺陷,不能廉洁自律,潜在的审计风险就会急剧扩大。 

2、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拿到审计业务,必须与甲方负责人员处好关系,而且在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工程造价的确定最终还须甲方与施工单位人员签字认可,如果甲方人员与施工单位人员关系密切,就有可能签虚假签证,刻意增加变更,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就是发现问题,但是为了工作的顺利完成、及时拿到审计费,往往不敢提出疑义,造成审计风险。 

3、部分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拿到审计业务,盲目降低投标报价,致使不合理低价中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审计质量根本无法保障。 

(四)、其他原因引起的审计风险

1、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其它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 

(1)、承包合同条款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执行不严格,矛盾纠纷导致仲裁和法律诉讼。 

(2)、管理体制不科学,现场管理人员的职责有背于现行有关法律所确认的权限,特别是非专业管理人员的任用。 

(3)、施工过程中的随意变更和违规作弊签证时有发生。 

(4)、设计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结构修改和功能变更。 

(5)、管理混乱不规范,工程资料收集不及时,审计资料不全,导致信息失真和结算纠纷。 

(6)、进度款比例过高、超付工程款等引起结算困难,工程悬而不结现象严重。 

2、跟踪审计中,影响工程造价审定的有关因素不断变化给整个审计造成风险 

科技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的应用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如实行定额计价项目,对定额配套的文件、答疑是否全面,材料的价格确定是否合理;如实形工程量清单计价项目,与计价有关的生产要素如:人工、材料、机械等的单价、消耗量以及其他费用的确定是否合理等,这都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防范

分析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辨别、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我所用。

(一)、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

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是基于制度基础审计,因此风险的防范都是遵循工程项目的进程而逐步进行的,风险存在于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工程竣工结(诀)算的各个阶段。针对以上审计风险的类型,具体措施如下:

1、准确把握定位

审计人员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是通过对上述工作的审计监督,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一是审计人员在前期审计中,应把重点放到验证、评价有关部门所作的可行性论证工作是否规范、到位,计算是否正确,所依据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充分上,并仅就此发表审计意见,供领导部门决策时参考。二是与被审计单位明确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避免或减少因审计单位越位而引发审计风险。

2、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整合审计资源。聘请外部专家或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核,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审计在自己所不熟悉或不专业的领域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规避审计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使有限的审计力量,投入到更能发挥自己水平的地方。同时,在聘用专家或社会审计机构的相关合同条款中,对专家的工作质量加以约束,以实现审计风险的全方位控制。二是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和程序,主动规避审计风险。从实际出发,合理借鉴现有审计规范,制定跟踪审计操作规程,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能做的不做,防止越俎代庖。同时也为审计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跟踪审计规范、健康、有序的开展。

3、严格质量控制

一是严格按照审计署6号令要求,建立三级质量控制制度,严格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审计证据充分、审计报告真实、审计结论可靠、审计意见可行,将审计风险尽可能地控制在审计系统内部。二是前移监督关口。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严把立项关、招投标关和合同签订关,从源头上监督建设行为;在施工建设阶段,做到逢变更签证必到,逢隐蔽工程施工必到,逢主要材料进场必到,让监督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在竣工决算阶段,结合项目招投标文件、合同、签证等对项目决算进行严格审核,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三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可操作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审计建议加强跟踪督查,限期整改到位。

4、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项目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它包括了建筑工程项目、交通运输过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工业工程项目、电力工程项目等,涉及的学科非常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求非常高。审计风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充实力量、外聘人员等多种渠道,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进一步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审计观念、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使人员素质与审计任务相适应。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工程建设领域是容易出现权钱交易问题的重要领域,对此,审计机关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问题当作审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二)、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

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现代审计模式。在建设过程跟踪审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为工程审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是降低各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已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引领欧美发达国家审计的潮流。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思路上有很大不同,在我国的审计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相对独立的工程审计来说,更是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风险导向审计能否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项目中应用,笔者认为是可行的。

1、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过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基础

(1)、审计理念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是审计行为模式的高度概括。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作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事项的潜在风险作为导向,以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程序为中心,侧重于评估审计事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模式。

(2)、随着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逐步深入开展,工程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建设投资不落实、超标准建设、转移挪用建设资金,预结算管理混乱、缺乏资金监管、投资效益差等问题日益凸显,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也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无形中会带来各类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以全面评估工作风险为基础,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高风险点入手,对风险高的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加大审计力度,宏观把握审计重点,既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又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值。

2、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过程跟踪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1)、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风险模式运用于跟踪审计全过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来评价各阶段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审计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决策。

(2)、风险导向审计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应毫无遗漏的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但在正常的审计程序中,即使最敬业的审计人员也有可能被管理方或第三方的刻意欺诈所蒙蔽。审计担负着监督与服务的共同职能,只有不断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动态的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恰恰适应了这一需求。

(3)、风险导向审计可以降低跟踪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往往是以全面控制为依据进行审计资源的分配,忽略了建设项目重点风险控制点,这就会造成审计资源在审计风险领域得不到恰当的配置,使得审计效率降低,而风险导向审计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三)、混合式的风险防范模式

无论是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还是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不可能把风险降低到零,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风险防范模式--混合式,既把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与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既能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又能全面控制风险点,进一步保证审计质量。

1、建立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全过程跟踪审计从工程立项开始,历经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施工、财务决算等各个环节,是对建设项目详细的、具体的全面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针对建设工程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舞弊可能性大、风险高的特点,在建设前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判断关键点和控制薄弱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对高风险重点审计。

2、全面提升审计人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责任意识。前些年,由于我国的法律环境较为宽松,审计违规成本较低,审计人员只要经过测试认为其风险可以接受,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终止审计了。通过实施审计风险准则,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来制约其审计行为,将建设过程中的审计风险转移成为审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将对提高风险导向审计质量起到重大作用。

3、提高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经营战略的能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都需要依靠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从而有效防范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和审计人员的自身风险。

五、结束语

受现实国情、审计机构自身和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防范道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前提,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根据目前基本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现状,寻找风险导向审计与跟踪审计二者的最佳融合点,把风险导向审计融入到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各种隐蔽风险化解于前期阶段,为最终提高审计质量,缩小社会期望差异提供了新的审计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孔凡勤《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审计中的应用》经济研究导刊 2008第18期 总37期 2、高春燕《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的应用与研究》同济大学 2007.3

3、宋浩亮《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防范》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6.6.下半月刊

4、唐秋华、许益民 、刘长伟、肖飞《面向大型冶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防范的跟踪审计方法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4期 2007.8

5、李慈《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方法探讨》审计署网站理论探讨

6、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效益审计》审计研究 2005(1)

7、贾新宇《浅议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11)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范文8

关键词:企业并购;审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41-01

1 企业并购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方法,在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方法本身也随之不断地完善。主要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基本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控风险×检查风险。

2 企业并购各阶段审计风险与防范

2.1 企业并购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即并购试探,这个阶段审计风险主要与并购环境以及实力评估相关。这个阶段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步骤就是对并购的收益成本进行初步分析比较,来确定风险的大小。如果初步分析表明,成本高于收益,则风险很大;反之,如果收益远大于成本,则表明并购具有可行性,风险较小。相应的,审计风险也就降低。

2.2 企业并购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在对企业并购实施过程进行的严密监控中,企业并购中审计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并购审计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价值评估、出资方式、筹资、并购协议签订等几个环节。

2.2.1 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有很多,包括收益现值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等。 当审计人员面临不同的方法选择时,应当考虑在风险和成长性上的综合性与可比性。在利用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估算目标企业价值的同时,必须对目标企业进行审查,确定目标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在最后估价时根据此风险对估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反映目标企业对买方的可能价值。另外,对主并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可以确定最为合适的出资方式。

2.2.2 与企业并购合同的签订及履行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在并购合同中首先涉及到陈述与保证条款的风险防范。陈述与保证条款是股权并购合同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为了有效防范其风险,应要求买方对目标企业任何一件事物均作详细而真实的“陈述”;要求卖方就目标企业对第三者所负的债务,开列详细清单,并保证除所交割清单上所列债务外,对其他人不再负任何债务。

其次是合同履行的条件条款与风险防范。该条款的风险防范措施如下:至交割日,双方于本次交易行为中所做的一切陈述及保证均应属实;双方均应以合同约定的内容和方式,全面履行义务;一切条件满足、义务履行后,卖方于交割日将股份移交的所有文件交付买方,买方也应按照约定支付价金。

最后是履行合同期间的义务条款风险防范。对该条款可采取如下措施以防范其风险:双方应尽快取得涉及本项交易或与本项交易实施有关联的第三方的同意、授权及核准;卖方应承诺在此过渡期内妥善经营该公司的一切业务;卖方在此期间内,不得进行股利或红利的分派,并不得将其股份出售、转移、抵押,非经买方同意不得与第三者从事任何对目标企业的运营或财务状况有损害的行为。

2.2.3 与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与购买法相比,权益联营法容易导致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而有可能对公司的配股申请产生有利影响。审计人员必须留心并购企业是否利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利润操纵。当审计人员发现在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存在可能导致企业并购相关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可能引起各利益相关人的误解的问题时,应提出修改财务报表的要求,如遭拒绝,应在审计报告中予以保留。

3 结语

企业并购是企业扩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面对日益逼近的强大国际竞争对手,战略性并购是最佳选择。我国的企业并购风险审计是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中的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增长点。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企业并购和风险基础审计也将会在实践中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民,陈兰辉.企业并购交易中的审计风险与防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5,(1).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范文9

【关键词】财务审计;防范措施;审计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财务管理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同时,随着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加深,对于各行业各业的审计工作越来越难实施。财政状况对于全国经济对于区域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政策影响下,审计工作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对于审计风险要追其原因,采取新的手段进行应对。

一、财务审计风险及其类型

对于财务审计风险的定义国际准则、美国审计准则还有我国审计准则不是很相同,但是实质是相同的。国际准则强调材料误报的这种可能带来的风险,而美国审计准则强调审计人员无意中的过失,审计人员对于重大错报报表没有修改意见所带来的风险,而我国审计准则强调的是有意过失因素,审计人员在发现重大错误和漏报的基础上,仍然发表不合适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总之,各国审计准则根据各国具体情况制定的不同的定义。

审计风险可以分为三种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现场风险。固有风险与财务工作相互依存,财务工作由财务人员进行,财务人员管理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这种错误只要涉及财务工作就存在,不可避免,所以称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审计工作相关,审计工作不可能将企业所有财务数据进行审计,不能做到对于财务情况的完全审计,所有财务数据通过审计仍然会有错误的可能,这种风险就是控制风险。现场风险与审计人员相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于审计的财务数据或者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但是并没有发现造成的财务数据错误的风险是现场风险。

二、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财务审计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审计人员的参与,有审计单位针对被审计单位设计的审计流程,有针对特定财务数据或者整体数据的审计方法等等,每一环节有问题都会带来财务审计风险,因此本文从以下这3个方面讨论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程序不规范

财务审计工作相当于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确定一个审计目标,由于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重点和审计目标是不相同的,所以审计程序设计也是不同的。但是,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往往忽略审计目标的区别,设计的审计程序都一样,导致审计工作的不适应性、不规范问题。此外对于一些国家法规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审计取证环节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导致审计程序走形,最终影响审计质量,导致审计风险。

2.财务审计缺少科学性

由于现在财务管理手段多样化,审计手段需要相应的变化。但是首先审计工作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很多审计手段既不符合规定又没有科学支撑,其次,为了避免审计工作的复杂性,采用一些替代手段,以致于细节被忽略,审计质量下降。

3.审计人员能力缺乏

专业人员人员原因是财务审计中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专业能力方面,很多审计工作人员虽然具备审计人员证书要求但是不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对于审计风险不敏感,缺乏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其次是个人素养方面,很多审计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审计工作进行中不细心,能过就过,责任意识差。最后是审计人员组织纪律性差,调理不清,导致审计工作混乱,审计质量下降,导致审计风险。

三、财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审计风险有不可完全规避性,但是很多财务审计可以通过主观意识进行规避。所以,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设置防范措施:

1.建立有科学依据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一个系统工程可以通过科学的指导进行合理流程的设计,做到内部程序相互制约,避免一些不合理程序的带来的失误,起到程序内部控制的效果。所以,在审计工作进行中,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目标进行审计程序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科学合理性,规定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审计人员工作内容的详细介绍,对于取证内容合理分类保管,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审计程序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现在财务手段的新变化,吸取国内外的先进审计经验,力求将新发生的审计风险规避。

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

审计工作虽然会通过其他手段方法进行,但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元素还是审计人员,因此,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至关重要。首先,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严格要求。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拥有专业证书,此外挑选审计人员过程中,对于该项审计项目进行培训然后筛选,筛选出来有能力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保证所有参与人员具有专业能力,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其次,对于审计人员职业素养进行考察。审计人员具有专业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要责任感和纪律感,审计工作是需要细心的,所以所有参与人员要认真负责,对于自身的工作要能够承担相应责任。另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参与人员都要能能够遵守相应的审计纪律,这样审计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3.健全法律监督体制

审计风险一部分可以通过规范审计程序,选择科学审计手段进行规避,但是有些计风险是不可避免,对于不可避免审计风险,审计单位要进行评估,对于评估出来的风险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分散,比如建立专项基金账户,一旦出现审计风险可以运用专项基金进行赔偿,在一定程度提高了抗风险能力。此外,国家的规章制度对于审计工作具有最大的约束作用,如果审计部门能够针对普遍审计风险通过完善或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对于不能进行规范的内容,可以通过制定监督措施,防止审计工作钻漏洞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随着财务管理手段的丰富,财务审计风险增大,但是审计风险可以分为可规避性和不可避免性,对于不可规避风险本文暂不讨论,本文针对可规避风险探讨了财务审计风险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防范措施的设置。

参考文献:

[1]张远清.财务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