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12-29 12:06:53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振兴计划的实施范围

(一)高陵县、蓝田县、户县、周至县;

(二)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

二、振兴计划的目标任务

(一)山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临潼区、长安区的山区乡镇中学(2所高中23所初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各1人,5年共125人;

(二)乡镇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高陵县、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的每个乡镇卫生院(163个乡镇卫生院)招录医学专业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1名,5年共815人;

(三)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每个乡镇农技服务机构(144个乡镇)招录1名农技专业本科生,5年共计720名;

(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工程。市、区县每年共选派100名新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未经基层锻炼的高校毕业生到村委会担任村长助理,进行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每年招募5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自愿进村、进社区工作;

(五)支农、支教、支医工程。市、区县5年共选派1000名中级以上职称农技人员、教师、医生到乡镇支农、支医、支教等。鼓励取得医师资格的高校毕业生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六)学历教育工程。每年组织300名乡镇、街道办事处35岁以下、学历不达标的公务员和财政供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离岗进行学历教育;

(七)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程。每年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到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5万人。

三、振兴计划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按照省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财政每年出资500万元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以下简称“振兴资金”,“振兴资金”和市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合并成立市人才专项经费,每年列800万元,优先支持农村基层人才培训。同时,建立“鼓励社会、个人捐助,争取国外资助以及国际合作”的多方筹措投入机制“振兴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由市人事局审核汇总后,市财政局负责审核、拨付、监督使用,主要用于实施“振兴计划。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资金,每个区县不得低于50万元,配套用于农村人才队伍振兴工程。

(二)创造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从医、从事农技服务的条件,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医疗卫生体制。

1.清理清退代课人员和无从教、从医资格证人员。对全市所有的代课人员和无教师、医(护)师资格证人员,由教育、卫生部门全部予以清退。

2.调整下派学历不达标教师。对区县以下高中未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初中任教或进行学历教育;对城镇和农村初中未达到大专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小学任教或进行学历教育。

3.调整教育、卫生、农技队伍人员结构。对农村初中、高中、乡镇卫生院和农技服务机构编制定员外超配的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由区县人事局商教育、卫生、农业、财政部门予以调整分流,并实行编制内教师、医护、农技专业人员及各类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工资资金总额包干的办法,财政只支付编制内教师、医护、农技专业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的工资。

4.严格执行退休政策。对到达退休年龄的农村中小学、卫生院及农技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律按时办理退休手续。

5.改革乡镇(街办)卫生院的医疗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投入力度,努力创造人才投身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机制与环境。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培养力度,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从医和从事农技服务。

1.对招录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安家费奖励和生活补贴。对到农村中学和乡镇涉农服务机构工作,且与区县人事局和主管部门签订5年以上服务年限的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发给安家费1万元,专科生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5000元,由市、区县各负担50%;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且与区县人事局和卫生局签订6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医学专业本科生,一次性发给安家费3万元,由省、市、区县各负担1万元;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发给生活补贴5000元,由市、区县各负担50%。上述安家奖励费和生活补贴分别在省、市、区县各自资金中列支。

2.对招录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区县财政统发工资。把招录到乡镇涉农机构、农村中学、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区县财政供养人员范围,由区县财政统发工资,确保这部分毕业生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3.对招募自愿进村、进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市、区县财政支付其部分生活补贴。

4.建立助学贷款偿还制度。按照省政府“振兴计划”,对到农村基层从医并签订6年以上服务期限、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并签订5年以上服务期限的本科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本息由本人申请,就业单位、区县人事局审核、市人事局汇总后报省人事厅,省人事厅核实后从省“振兴资金”中偿还,每年偿还助学贷款本息的20%,5年还清。

5.设立“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助学金”。除省上分配的每年每个区县助学金名额(约10个)外,我市每年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各设立25个助学金名额(共计50名,平均每个县区5名,每生每年5000元,资助家庭困难、有志毕业后回到本区县乡镇以下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资助生由区县人事局、教育局在本地生源中推荐,学生申请,学校审核,市教育局组织评审,市人事局批准。获得资助的学生必须与市人事局签订协议,从教服务年限5年以上,从医服务年限6年以上。助学金从市“振兴资金”中列支,由市人事局负责核准、划拨,市教育局协助高校加强对受助生的教育管理。资助生毕业后由市人事局负责派遣,区县人事局和教育局、卫生局负责安置。

6.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资助跟踪和定向(委培)招生政策。对各区县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进行资助,每年每个区县确定25名,每人每学期资助500元,费用从市、区县资金中列支。市、区县教育局配合学校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教育管理,保证其顺利完成高中学业。面向基层招收的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到定向(委培)单位就业。市、区县资助的高中生首先纳入省上“振兴计划”定向(委培)招生范围。各区县人事局要根据当地的工作需要,确定定向(委培)生的专业和数量,经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报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每年将向社会招录定向(委培)生的院校、专业、数量以及委托的县和就业单位。招收定向(委培)生的院校、区县要与定向(委培)生签订专业培养、工作安置和5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协议,并向社会公布。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各区县要严格执行定向(委培)协议,切实落实就业岗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助学金、助学贷款偿还、安家费和定向(委培)招生政策,每生只能享受一项。

7.建立乡村人才培训制度。对招录到农村中学、乡镇卫生院的高校毕业生,上岗前先分别由市教育局、卫生局组织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进修学习。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和乡村医生进行系统的在职培训。

(四)建立科技下乡制度,实行对口“三支一扶”服务。

采取按需选派、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方式,每年组织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医生到农村进行为期1年的支农、支医、支教和帮扶服务。市上5年共选派“三支人员”500人(其中农技人员250人,教师125人,医护125人,“一扶”人员300名;10区县5年共选派500人(其中农技人员250人,教师125人,医护125人,“一扶”人员200名。市、区县每年选派的“三支一扶”人员总数和专业,根据实施区县的数量以及选派人员的专业比例确定;市、区县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和城镇规划建设等部门负责落实所属单位“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派。选派期间“三支一扶”人员原单位所有待遇不变,每人每年另行发放1000元交通费、2000元生活补贴,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费用由市、区县分级负担,在各自“振兴资金”中列支。

支农、支教、支医和帮扶以乡镇为示范基地,以高级职称人员为骨干。试点县年先各选派100人,其中,省上选派30人、市上选派40人、县上选派30人。按照工作要求,实行专业搭配,由县上编成10个组,每组10人,选择10个乡镇作为“三支一扶”示范基地,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市农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基础教育、村镇规划、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任务,与当地基础建设项目、产业化项目、引智项目、文化教育卫生、农业重点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项目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相结合,实行捆绑式“三支一扶”,抓点示范,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各区县委组织部、人事局要牵头负责,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切实落实“三支一扶”人员的工作岗位和任务,加强“三支一扶”人员到岗履行职责的考核。同时区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提供食宿、工作方便,组织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积极配合工作,确保“三支一扶”示范基地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对选派后不到岗以及不履行职责的“三支一扶”人员,追缴所发交通费和生活补贴,当年考核定为不称职,在规定晋升职称年限内,推迟3年方可申请晋升职称。

(五)加大学历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素质。从年起,逐年对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带薪离岗学历教育。每年全市共计300人,平均每个区县30人。学历教育期满未取得相应学历证书的,考核为不称职,停发工资和福利津贴,发放本人原工资80%的生活补贴进行离岗学历再教育;之后仍未取得相应学历的,考核定为不称职,并予以辞退。对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在全额带薪教育期间,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由省、市、区县各负担1000元,在各自资金中列支。学历再教育期间费用全部由本人负担。对确因工作任务繁重,无法离岗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可实行电大、函大等形式的在职学历教育。5年后,凡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公务员和事业岗位上任职。

各区县人事局负责确定学历教育人员并报市人事局,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报省人事厅。省、市、区县“振兴资金”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人员给区县人事局划拨经费。市教育局负责根据省教育厅学历教育计划落实实施学历教育的院校。

(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素质。

各级组织、人事、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依托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实施“一村一品”项目,重点抓好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种植能手、专业技能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市各区县每年重点培养3000名(平均每区县300名)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依托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林广校等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00名(平均每区县500名;通过支农专业人员传帮带每年培养农民技术员2000名(平均每区县200名。

(七)建立人才投身基层的导向机制。

1.实行从基层为区县以上机关遴选公务员制度。按照省上要求,从年起,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一般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和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公务员中遴选。乡镇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一般在村、社区工作2年以上的大学生中遴选。对在基层履行完服务年限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给予特殊加分照顾。

2.实行区县以上法、检两院补充公务员从基层遴选制度。从年起,区县以上法、检两院补充公务员一般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法庭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公务员中选拔。

3.实行从基层为区县以上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制度。从年起,区县级以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从招录到乡镇、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的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到年全部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

4.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到乡镇以下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见习期间执行转正定级工资并高定一级工资,服务期未满离开的,取消高定的工资。

5.建立职称评审导向机制。把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的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今后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在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者优先。

(八)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为了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到基层一线工作,在乡镇事业单位可实行周转编制,数量视现有编制使用情况和高校毕业生到岗情况,由市、区县编制部门商市、区县人事部门确定。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到基层工作创造条件。建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考核机制,把人才的吸引、培养、稳定和使用作为考核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努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九)严格管理和考核。

市、区县人事局和主管部门人事处(科)要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加强对“三支一扶”人员的管理,享受“振兴计划”待遇的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内由市人事局统一保管其毕业证原件并委托区县人事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协议不到基层工作或不严格履行服务年限的,列入本人不诚信记录,予以通报并在媒体曝光,退还全部培养、资助经费,并不得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对成绩突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进行表彰奖励。

四、“振兴计划”的实施步骤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

成立市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人事局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人事、财政、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市人事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二)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年,按照省上的统一要求,我市确定蓝田县和周至县为试点县。市“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试点县的具体情况,尽快制定试点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市级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县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及时解决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试点县要根据市上试点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报市人事局审批后组织实施。年,在总结试点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4个区县,年扩大到7个区县,年扩大到全市实施“振兴计划”的各区县,年充实提高,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三)落实责任,加强督导。

区县是“振兴计划”的责任主体。实施振兴计划指导协调的责任在市,组织推进的责任在区县,实施落实的责任在乡镇。各区县要把“振兴计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确定一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由区县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市级各有关部门也要明确任务,积极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区别情况,分类实施。

由于我市各区县、乡镇之间自然条件、财政状况以及人才需求的差异,在实施“振兴计划”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类实施,统筹安排。各区县也要根据辖区各乡镇(街办)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省、市和自身资金的使用方案。调剂的资金主要用于扩大资助艰苦地区有志大学毕业后愿到本区县乡镇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的人员和提高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本科生安家费的标准。

(五)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2

抓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级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乡村振兴落实到项目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小编整理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欢迎查阅。

2021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仙河镇立足区域实际,整合油地军港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一是推进现代畜牧业、海洋渔业提质增效。现代畜牧业方面,继续保持仙河澳亚、神州澳亚两大万头奶牛牧场满栏生产,实现存栏奶牛2.5万头,泌乳牛1.1万头,上半年累计产销鲜奶7万吨。奥克斯—澳亚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项目进展顺利,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各项指标持续提升。富友联合乳制品加工厂正式投产,酸奶、布丁等高端乳制品陆续下线销售,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高端乳品基地初具规模。海洋渔业方面,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南美白对虾、海参、贝类共计投苗养殖12.8万亩,工厂化养殖55000立方米,预计水产品年产量可达到5000余吨。二是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依托澳亚两大牧场、周边万亩青贮地及乳制品加工厂资源,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项目位于仙河镇镇区东部,孤北干渠以东,长江路北,兴港路以南,项目计划总投资1.49亿元,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景区出入口、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奶业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总体规划及道路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三是支持各村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位于渔村进村路两侧,占地面积700亩,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招商和做详细规划;实施海星村经济林项目,项目位于海星村东养殖场路两侧,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苹果、桃、杏、无花果等经济林带,在林下发展特色种养殖,目前已种植果树150亩。整合辖区军地资源,依托济军基地九分场玖红林果合作社,打造“军垦小镇”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标准化果园500亩、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葡萄大棚10亩、特色民宿12间、农家乐1处,建成集采摘、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点。

(二)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推动人才振兴。

一是开展培训下乡活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以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抓手,统筹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人群,突出培训重点,开展各类人才培训25期、1753人次;针对村“两委”成员和农村党员,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当先锋的党员人才队伍;结合镇域实际和群众需要,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技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外来流动居民,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文明素质。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黄河三角洲学者以及河口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奖项申报工作。对接镇域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产业链、产业集群对各类人才的吸引作用,紧紧围绕全镇石油化工、畜牧养殖、海产品养殖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人才招聘洽谈会、主动上门等形式招揽各类急需人才,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端专家引进力度。

三是招才引智并举。树立“借脑”发展理念,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通过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智力,大力引进“候鸟式”人才。今年上半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才引智会议暨人才高峰论坛3场,达成初步意向1个。

四是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以“人才强镇”战略为支撑,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提供了重要依托。今年来,澳亚人才团队利用“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体外胚胎生产实验室,测定奶牛生产性能的牛头数达到5000头,种子母牛群规模达到100头,开启了优秀种质规模化精准培育新模式。澳亚(中国)牧草检测中心为各类组织机构开展实验检测1000余次,出具检测报告72份。两大人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达350万元。

(三)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

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提高村支部书记境界水平。组织召开镇级层面乡村振兴培训6次,邀请专家授课2次,组织赴江苏、青岛、寿光等地学习乡村振兴和农村供给侧改革3次。

二是实施强本固基工程。强化农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研究制定《仙河镇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实施方案》,利用“党员主题活动日”集中学习方案内容,并签订《知悉书》。各支部根据党员年龄、身体状况等实际条件分类管理,建立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台账,明确考核标准,利用各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得分情况公示栏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带头服务群众等情况公开公示,规范党员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素质提升。

三是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制定《仙河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台账》,联合包村组、各站所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探索制定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工作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探索发展路子,聘请农科院统一规划设计,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加文化加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与大生态、大健康、大服务、大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仙河镇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生态振兴。

一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上半年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公里,完成天然气“村村通”改造93户,新建海星村综治中心1处,完成渔村文化广场、振东村、卫东村文化大院建设,村居环境及配套设施显著改善。

二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对镇区、各行政村、三团棚户区及渔村周边插花地卫生保洁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招标,新购置洗扫车、洒水车4台,安排专业保洁队伍不间断清扫卫生、清运垃圾,上半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排名较去年显著提升。

三是强化水气污染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推进镇村两级河长制建设,辖区6条主要河流全部明确镇级、村级河长及河管员,及时巡查、制止向河道倾倒污水、垃圾及沿河私搭乱建行为。实施农村污水集中收集改造,目前全镇4个行政村,其中3个村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渔村通过旱厕改造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开展镇区燃煤小锅炉专项整治,拆除10吨以下燃煤蒸汽锅炉23台。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辖区至今未发生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开展土小企业集中整治行动,与公安、土地、油区以及济军基地成立联合执法检查队伍,定期对镇区、辖区边界以及油田空置院落进行巡查,今年来共查处小化工、小作坊5家,现已全部拆除设备并予以关闭、取缔。

(五)树立正确导向,推动文化振兴。

一是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结合仙河镇实际,从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在各村宣传栏张贴《“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倡树文明新风尚”倡议书》,下发《关于清明节文明祭扫的倡议书》、《关于提倡文明节俭制止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倡议书》等文件,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发动。各行政村均建成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办事程序等,移风易俗、节俭办事的新风尚深入人心。

二是加强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评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做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好人线索推荐工作,及时挖掘、发现好人线索120条。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网上祭英烈”及“小手拉大手—致家长的一封信”等系列宣传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营造浓厚氛围。

三是提升文化内涵。利用农村文化大院、电子书屋、学校道德课堂等载体,通过理论宣讲、知识讲座、评议交流等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文明礼仪、公民思想道德规范等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挖掘村庄文化内涵,新建海星村村史馆1处,绘制文化墙400㎡,将村规民约、法律法规、村民移风易俗文明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上墙,进一步提升村文化内涵。

四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目标要求,对镇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剧场等基础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康器材室等进行更新维护,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五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海星村春节晚会,参加全区元宵节活动,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与孤东、桩西、社区等部门结合,组织消夏晚会,开展篮球、乒乓球联谊赛,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

二、存在问题

总结上半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仙河镇作为一个油区工矿小镇,农业产值占比不高,农村建设长期滞后于镇区发展,部分党员干部认为仙河的优势不在于农业农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满足于被动应付上级安排,等靠思想严重。

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制约。仙河镇无集体土地,除海星村依托海星集团有较为稳定收入外,其他村集体经济均较为薄弱,农民创收渠道单一,各村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产业发展缺乏项目支撑和长远打算。

三是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联动发展不充分。仙河镇城镇人口多,工业、服务业较发达,这些优势条件均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但受历史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限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效应仍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仙河镇将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抓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级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乡村振兴落实到项目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乡村振兴发力方向,开创发展新局面。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为主线,继续巩固畜牧、渔业高效农业产业地位,提高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现代畜牧业、渔业产业体系。围绕海洋渔业、畜牧、乡村旅游等产业,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农业实体教学点堡垒作用,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网络,构筑现代农业体系。通过实施“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计划,举办“村官班”,加快家庭农场等新业态形成,丰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发挥工业强镇优势,明确东营港服务基地的功能定位,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拉动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换挡,全力服务乡村振兴。依托澳亚两大牧场资源,强化澳亚—奥克斯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建技术支撑,努力打造中国放心奶生产基地和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示范区,加快实施牧场小镇项目,2021-2022年主要建设景区入口打造、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全域旅游文化品牌。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海上仙河”战略,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规范和提升四大渔业基地标准化水平,鼓励引进开发高端养殖技术,完善水产品养殖及深加工体系,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村休闲农村游乐园、海星湿地参观采摘园、镇东农产品集售物流配送园及二团九分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形成集采摘、观光、旅游、民俗、餐饮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典型示范基地。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3

 

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总要求,着重从新型社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两个方面落实本乡镇建设。

 

一、新型社区建设

 

X镇聘请了X大学规划设计院,对X两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了现有的“3+1”徽派建筑模式,楼房带院,可停车、可让老年人居住,一室多用,并且把别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5分压缩到2分,节约了土地。去年已启动鲁楼村新型社区建设,今年又启动了X等9个自然村的拆迁、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计拆除院落1260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新建楼房96栋,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30栋,在建66栋,可容纳1416户,节约用地指标993亩,新增耕地2000亩。

 

虽然在工作初期遇到了较大困难,但X镇干部职工上下一心、齐心协力,通过全镇职工的艰辛付出,最终解决了工作上的困难,保障了新型社区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花。现将我镇工作经验交流如下。

 

1、坚持科学规划的编制和切实执行相统一。X镇聘请了山东建筑大学规划设计院,对X两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了现有的“3+1”徽派建筑模式,楼房带院,可停车、可让老年人居住,一室多用,既节约了土地指标,也得到群众一致认可。

 

2、大力度、多方面宣传做好群众动员工作。新农村工作开展初期,农民群众受传统习俗、农村生活习惯影响,不愿意住楼房,对新型社区建设多持反对意见。鉴于这种情况,镇政府一方面发动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对群众做思想工作,让群众了解新型社区的便利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多次较大规模组织村民到已建设完备的新型社区进行参观,切身感受新型社区带来的便利。通过大力度的宣传工作,争取到了大部分群众的支持。

 

3、控制成本,让利于民。本着顺利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和让利于民的目的,我镇和开发商多次沟通协调,控制建设成本,最终将楼盘价格定位在810元每平方米,在群众的接受范围之内。

 

X镇辖X个行政村,X.X万人,是一个纯农业镇。去年,被列为X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X市乡村组织振兴示范镇,全镇上下备受鼓舞,倍感压力。

一年来,我们高点定位、主动作为,引进投资X亿元的泰山桃花源项目,被列入X年度全省X个重点建设项目,获评部级世上桃源森林生态康养小镇,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X年,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生态康养,宜居宜业”发展定位,全面对标张家港凤凰镇,勇挑重担敢攀登,滚石上山抓落实,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镇。

 

一、强党建聚合力,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打造持久先进的过硬党支部,筑牢党建“基石”,凝聚起攻坚克难、共谋振兴的强大合力,以新气象担当新作为。

 

一是锤炼发展“排头兵”。坚持“育苗升级”与“能人回请”并举,开展支部书记胜任度评价,动态调整、递进培养。组织镇村干部赴江浙地区“拜师交友”、对标学习。开展支部书记“同行同台竞赛”,采取红旗支部帮带、支书讲坛、观摩评比等形式,书记比作为、收入比增长、制度比落实、服务比口碑,浓厚比学赶超氛围。搭建新乡才议事会、参事会等载体平台,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在外经济能人、本土大学生等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乡。依托恒昌农业基地,办好“田间大课堂”,分批培训实用技术人才,培育服务三农“生力军”。

二是建强支部“打头阵”。大力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分基本、规范、创新三个层次,精准定标,梯次晋位,年底X%的农村支部达到五星级。集中打造柳沟、白窑X个X市组织振兴示范村,典型带动、整体提升。用好党建广场“主阵地”,办好“党员大讲堂”,引导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走在前、作表率。

三是狠抓增收“强保障”。以一抓到底的韧劲,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农村“三资”集中清理,引导村集体向大户流转土地,通过农担融资、保险托底,培强农业经营主体,一村一品,带动集体增收,年内全面消除集体收入X万元以下的村。

 

 

 

镇乡村振兴乡村典型建设工作汇报材料2

 

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总要求,着重从新型社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两个方面落实本乡镇建设。

 

一、新型社区建设

 

X镇聘请了X大学规划设计院,对X两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了现有的“3+1”徽派建筑模式,楼房带院,可停车、可让老年人居住,一室多用,并且把别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5分压缩到2分,节约了土地。去年已启动鲁楼村新型社区建设,今年又启动了X等9个自然村的拆迁、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计拆除院落1260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新建楼房96栋,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30栋,在建66栋,可容纳1416户,节约用地指标993亩,新增耕地2000亩。

 

虽然在工作初期遇到了较大困难,但X镇干部职工上下一心、齐心协力,通过全镇职工的艰辛付出,最终解决了工作上的困难,保障了新型社区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花。现将我镇工作经验交流如下。

 

1、坚持科学规划的编制和切实执行相统一。X镇聘请了山东建筑大学规划设计院,对X两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了现有的“3+1”徽派建筑模式,楼房带院,可停车、可让老年人居住,一室多用,既节约了土地指标,也得到群众一致认可。

 

2、大力度、多方面宣传做好群众动员工作。新农村工作开展初期,农民群众受传统习俗、农村生活习惯影响,不愿意住楼房,对新型社区建设多持反对意见。鉴于这种情况,镇政府一方面发动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对群众做思想工作,让群众了解新型社区的便利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多次较大规模组织村民到已建设完备的新型社区进行参观,切身感受新型社区带来的便利。通过大力度的宣传工作,争取到了大部分群众的支持。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4

这次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是在我县全面推进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环境下开展的,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创建工作纳入了县“十二五”规划,连续两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日程计划,建立了适应创建要求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强化了舆论宣传,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通过两年的创建工作实践,我县的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县、乡(镇)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并切实抓紧落实

我们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为重点,遵循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按照设施先进、分布均衡、产品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全国一流的目标,努力把县建设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做到在四个方面形成示范:

一是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上形成示范。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引导,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对城区和各乡镇村组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布置,并取得实效,正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有序推进。①重点落实“二馆一院一所”建设项目。抓紧完善提升客家博物院和县文化馆对外开放后续工作(博物院已正式开放,评为国家二级馆,文化馆评为国家一级馆,已列入开放),抓紧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在县城最佳地段新建县图书馆,正在室内装修,争取2013年内完成对外开放各项准备工作,如期开放使用。②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全县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达标,全面对外开放,实现县乡(镇)全覆盖。③着力实施村(社区)“五个有”文化设施项目。即有一个不少于200㎡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村(社区)图书室(图书馆服务点)或农家书屋,有一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以此标准,通过实施民生工程,扶持欠发达乡(镇)村优先解决文化设施建设盲区,促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发展。

二是在增强公共文化供给上形成示范。我们遵循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着力构建符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群众物质生活质量与文化生活质量同步提高。1、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①发挥县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示范作用。图书馆、文化馆、客家博物院免费开放,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效益。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2小时,馆藏书平均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文化馆、博物院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并积极开展公益性培训、讲座、展览等活动;电影院等要继续通过设立公益专场,公益服务日活动等向公众提供免费或低票价演出、电影放映等服务;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②重点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服务。乡镇文化站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经常性常态化开放和免费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实现每村每月放映电影1场以上,每年观看文艺团体的演出5场以上,每个乡镇自办文体活动8次以上;重点做好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地域,对整个企业(厂、场)年均组织文体活动2次以上。做到重大文化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70%以上,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③强化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做好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从活动设施的设置,活动区域的划分和服务项目的设计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专业服务。④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2011-2012年,继续在全县组织实施“千场电影、百场演出、百场培训(展览)”的“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基层村落、企业厂矿、社区街巷,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县地域全覆盖。同时,结合全市全县“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的开展,在全县范围内深入推进农村文化三下乡活动,加大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的力度,大力协助乡镇开展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为主题的各项专题文体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深入开展。2、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在群众文化、广场活动、社会阅读、非遗保护、文艺创作、新闻媒体、文博服务等方面,着力打造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品牌,以赛事为平台,以节庆为载体,以资源为依托,以地域和传统为特点。构建亮点,形成了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有县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如县的“樱花节”、南塘镇劳田村的东河戏团连续三十年开展演出、梅林镇的“弘扬社区先进文化,共建美好梅林家园”系列文艺活动、储潭镇的“油菜花节”和“龙舟赛”、吉埠镇建节村的文化活动室,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天天有活动”,这些文艺活动根植于基层,扎根到群众,与时俱进,经久不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培养了文艺队伍,深受群众的喜爱。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①实行文化补贴惠民项目。除主要实施“千场电影、百场演出、百场培训(展览)”项目外,还将探索新建立“文化惠民”购书补贴机制等,拓展服务方式。②推进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拓展计划。通过整合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中心等资源,完善提升服务功能。③开展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如县、乡镇的樱花节、油菜花节、桃花节、杨梅节;采茶戏、东河戏、云灯;从分散到集中、分享到共享、从环节到过程,实行资源整合,合作联办。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通过实施全县图书馆24小时自动服务计划,实现县文化资源数字化计划,实施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计划,让100%的基层群众使用信息资源和共享数字技术服务。

三是在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上形成示范。我们坚持全民共建,着眼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建设,构筑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和支撑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1、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①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以此完善投入制度保障。②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资金,从财政预算中保障示范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经费投入。③引导社会投入。利用民间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投资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2、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我们按照创建工作的要求,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重大文化项目等工作考核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政府、社会、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并量化考核指标,开展公共满意度测评,及时公开考核结果。

四是在加强队伍建设上形成示范。首先,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从人员、经费、场所等方面,通过定编定岗工作,重点加强县级文化业务部门(单位)、各乡镇站所、文化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整合了全县文化站和广电站人力资源,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在编人员49人,从而夯实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队伍;其次,实施文化人才交流工程,引进骨干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聚集一批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数量,改善队伍结构,提升团体服务能力;再次,壮大业余文化队伍,通过给政策、出主意,让业务部门和乡镇将民间的文化能人,把当地文化名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开展活动,组织传承,带头引领本地文化发展。另外,还通过启动文化志愿者服务计划。鼓励和引导热心文化的公益人士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壮大文化队伍。

(二)扎实工作,积极打造示范区工作节点和亮点

1、在体制机制上完成了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任务。我们按照国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县实际,修改完善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的相关管理办法,落实了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完善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投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为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靠、有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2、在工作实践中收获了明显成效。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上有新成就。2011年,县文化馆被国家评定为一级馆;客家博物院列入国家免费开放计划;图书馆因城市建设和读者受众需求,增容增量迫在眉睫,县政府启动了建设新馆规划,2012年11月已完成新图书馆移交,今年上半年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乡镇文化站建设和社区文化设施均达80%以上;乡镇(街道)社区标准配备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达60%以上。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有新作为。2011年,送戏131场,送电影2588场,乡镇自办农民文体活动86场(次);2012年,送戏129场,送电影4424场,乡镇自办农民文体活动196场(次);传统节日、纪念日、重大庆典活动等均有文化活动;创办了樱花节、桃花节、油菜花节、杨梅节、赛龙舟、元宵迎灯彩等名节活动;保障农民工、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定期开展的农民艺术节、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六一儿童节等的文艺演出、残障人参与的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院等实行了免费开放,读者、游客等较往年大批量增加。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支撑有新起色。2011-2012年,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规划,有文件指导,有组织机构领导,全县20个民间业余文艺团体活跃在农村文化舞台。四是在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上有新突破。县财政年均安排预算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结构评聘倾斜,有3名高级职称人员、12名中级职称从业人员;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文化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有所提高;文化管理队伍人数、志愿者队伍人数逐渐壮大,全县共有286名文化志愿者、273名乡镇财政补贴的村级文化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中吸纳了70名残疾人;制定了年度文化人才培训计划,2011年和2012年均实现培训农村文化人才600名。五是在公共文化评估上有新进展。2011年起,县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考评,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了绩效考核指标。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

1、三馆达标建设有待继续提高

目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所不足,博物馆条件较差,没有库房,文物在市馆集中收藏保管;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人均年购书经费(0.30元)未达标;县文化馆场馆面积未达标。

2、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运行、使用不平衡

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不健全,设施不配套,或者被挪作它用。农家书屋图书种类较少,适用性强的图书不足,管理不规范,开放不正常,图书流失严重。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运行不太稳定,没有明确具体管理人员。送电影下村,观看电影的人员少,有时只有几个人观看。。

3、乡镇文化活动开展状况参差不齐

乡镇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差,文化休闲场馆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少,能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的乡镇为数不多,如南塘镇、吉埠镇、湖江镇、储潭镇、梅林镇文化活动较为正常,其他乡镇开展不够正常,群众文化活动次数少。

4、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县财政除保工资外,投入不足,每年有购书经费和稽查经费各2万元,文物保护经费0.5万元,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规定的文化建设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5、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我县存在着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青黄不接等问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戏剧创作室等单位人才引进困难,有编制没人才,人员更新少,交流少,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专业队伍建设老化,甚至落后。专业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门类不齐,特别是文化策划、文博管理和文化学术人才缺乏。

6、特色文化培育有差距

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特色文化滞后,没有形成县域品牌特色文化。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滞后,全县有代表性的云灯、龙灯、柚子灯、麒麟狮象灯等没有专业队伍,濒临失传。文化农家乐没有文化品位,低档次运作。

7、文化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

我县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娱乐业、印刷业、书报音像等传统文化项目,新兴文化产业如文化创意类项目刚刚起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大多仍处于“低、小、散”状态,产品档次低,规模化程度小,竞争力较弱,难于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市场。

四、下一步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提升免费开放的水平

以党的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编制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争取文化建设项目资金,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项目设施的建设;要着力完善三馆一站的免费开放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提升免费开放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建设

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完善设备设施,更新图书,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培训文化骨干,一村组建一支文化队伍;要把社区广场舞、腰鼓队、秧歌队等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做成品牌,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有目的的培育壮大;加强乡镇特色文化的弘扬,全县每年举办两次以上农民艺术节和调演,乡镇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五次以上文体活动;加强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管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乡镇自办文体活动按要求落到实处,加强督查,推进工作力度,让民生工程真正造福于民。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集成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文化系统进人模式,先专业考核,入围后再参加人事部门统一考试;建立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和建立一支复合型的各门类的文化人才队伍;建立高端文化人才队伍库,引智入县,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创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文化作品;建立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实施项目发展基金和奖励机制;组织文化专业人才走出去推介本县文化产品,学习交流文化发展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县民俗歌舞演艺有限公司走向市场;三是建立健全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和网络。建立文化志愿者组织,聘用村(居)专门文化工作人员,成立群众文化协会;四是挖掘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和乡土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训培养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人;五是组织举办文化专业培训班,邀请文化专业人士授课,培训培养文化骨干和各类文化专业人才。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5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我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市近年来第一次专题召开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面,我先代表市政府对乡镇文化建设作工作部署,市委常委、宣传部周部长最后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为目标,以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三送”、“三百”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切实加强乡镇文化市场规范管理,不断深化乡镇文化改革,大胆创新乡镇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全市乡镇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乡镇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以来,各地已先后建成达标乡镇文化站42个,全市138个乡镇(不含街道)已有76个达标文化站,预计年底全市达标乡镇文化站126个,乡镇文化站达标率达91%,圆满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长期制约乡镇文化发展的文化站无房、不达标问题基本解决。二是乡镇文化建设特色明显。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挖掘、大力培植,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全市已有5个全国特色文化艺术之乡、7个省级特色文化艺术之乡,滨海县“书画艺术节”、响水县“灌河情四市五县文化联谊活动”、射阳县“丹顶鹤艺术节”、亭湖区“和谐社区天天乐”、建湖县“广场数字电影节”、“烟花杂技节”等活动影响不断扩大。三是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一批以反映“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蒲公英奖和省“五星工程奖”。四是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通过组织开展先进文化下基层“三百工程”和“三送”工程(送科普、送电影、送戏),全市农村每年放映电影达26000多场、文艺演出500余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60万人次以上。同时,广大农民积极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有效丰富了基层文化活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艰苦奋斗、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积极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为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作出努力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关于下一阶段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存在问题,切实增强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

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求以“两为”(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以“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以“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乡镇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将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作为新农村五件实事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并作为社会事业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市人大还于上半年对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了专项督查,并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听取了专题汇报。各地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但由于诸多因素,我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与国家、省有关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任务繁重。近年来,在推

进农村改革过程中,不少乡镇文化机构被调整合并,文化设施被挪用、变卖。20*年省统计数据显示,我市138个乡镇中有59个乡镇无文化站房或不达标,其中6个无站房。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仅今年全市计划完成建设的51个达标文化站中,就有27个未列入上述统计。此外,全市2200多个行政村,只有809个村有达标文化活动室,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不仅任务繁重,而且难度大,进展不快。以今年51个达标文化站建设为例,截止7月25日,只有一个基本完成建设,还有20个尚未开工建设。同时,由于省里以20*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只有列入省统计的文化站可获得省补助,建设资金筹措难度较大。二是服务内涵严重欠缺。由于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扶持政策难落实,农村文化普遍存在设施落后、设备老化、功能不全的现象,难以正常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严重退化。全市各地农村文化专业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大、专业差、人员少的问题。据统计,全市有30%的乡镇文化专干年龄在50岁以上,有的已达退休年龄仍在顶岗;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影响,近年来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新聘人员均非专业人员;全市138个乡镇文化站大多只有1-2个编制,少数乡镇还存在占编缺岗或在岗无编的现象。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让一些低级、庸俗、落后的文化在农村有了市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而且已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从推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科学安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努力促进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以乡镇文化站建设为突破,全力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乡镇文化站既是农村文化的综合设施,也是最基层的文化主管部门。因此,在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为“牛鼻子”工程,着力解决乡镇文化站建设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乡镇文化站服务功能建设;三是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部门的组织能力建设。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基础性工作。根据省政府要求,今年底各地乡镇文化站达标率达90%。我市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五件实事,今年共有51个列入实施计划,其中24个列入省计划、12个列入市计划、15个列入县计划。今年列入年初计划的5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后,我市尚有12个乡镇文化站不达标。根据省政府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市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必须确保今年全面完成年初建设计划,争取明年彻底消灭无房和不达标文化站。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紧咬目标不动摇,努力克服困难,有效聚合建设要素,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一要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乡镇文化站建设无论是从其公益性质看,还是从其作为政府实事项目实施的组织形式看,地方政府都是第一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政府要将乡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地方财政预算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切实承担起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过程中的领导、组织和保障作用,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推进村级图书室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将文化工作的重心下移,从而发挥文化对人的教育、引导作用。二要明确建设时间节点。各地要对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组织一次全面调研,对照市政府要求,对未达标文化站建设逐一研究解决,排出时间表。特别是对已列入今年建设计划尚未开工建设的20个文化站,要深入分析,找准问题症结,明确时序进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年底省政府将对全省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进行总结考核,根据时间安排,各地必须将列入省计划的24个文化站和列入市计划的12个文化站于8月前全部开工建设,新建文化站于11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改扩建和置换的于11月底前建成开放,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三要提高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领导,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强化督查措施,加快推进速度。文化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掌握文化站建设情况,主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文化站建设顺利推进到位。2、大力提升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内涵。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是推进乡镇文化建设的前提,但如果只是面积达标,那只能是摆设,只是一幢建筑,这与文化站名不副实。为此,要把乡镇文化站的内涵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着重围绕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文化作为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精神力量,是一种软实力。提升文化站的服务内涵必须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重点加强文化站的科普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加图书存量、扩大藏书门类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加大电子阅览室建设力度,提高文化站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使乡镇文化站真正成为农民群众了解市场信息的重要窗口和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主阵地。二要围绕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化站是否能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关键在于其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在服务内容上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有效整合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尽可能增加文化站的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在服务质量上要坚持优质规范,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管理模式上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服务项目建设,努力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三要围绕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特色。在加强文化站内涵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的挖掘,积极开发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传统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不断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不断充实区域文化体系。

3、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组织功能。乡镇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文化主管机构,其组织功能的发挥对基层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要强化组织指导作用。在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不断将工作向下延伸,沉到基层,下到乡村,加强对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加快推进村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乡镇文化活动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乡村整体互动的工作局面。二要强化沟通协调能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寻求帮助解决乡镇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工商企业的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探索文经结合、文企联姻等形式,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乡镇文化发展新路子。三要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文化站在自身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要注重引导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农民自愿、自治的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学会等群众文化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组建文化经营实体,积极寻求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共同促进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乡镇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明确措施,确保乡镇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要把乡镇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乡镇等相关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乡镇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形成以县为单位的乡镇文化建设评估体系。要健全基层文化单位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宣传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从而发挥宣传文化部门在推进乡镇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要强化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切实加强站舍管理,严禁拍卖、租赁和挪作他用。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努力通过开展系列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科技人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从而更好地服务基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大经费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切实承担起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统筹规划,加大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抓紧建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乡镇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对一些重要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产品,可以实行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为乡镇文化站正常办公、文化活动开展及项目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县、乡两级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公用设施配套等费用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原则,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进入文化领域,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经营乡镇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主的投入机制。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健康推进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途径、形式很多,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其中最主要的是走健康城镇化道路。研究探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城镇化是指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从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上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化的过程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互动与转换。

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社会向农业人口占少数的工业化社会转变;

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扩大和数量不断增多;

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休闲公园、健身广场等)不断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像婚丧嫁娶等民俗风俗习惯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五是经济要素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相对于过去二元分割的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是城市与乡村的互相演变过程。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演变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方针政策。城市、城镇的发展实际上只是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计划的一种附属产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1980年,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正式而明确地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这是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并第一次把城镇化规划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相比之前的城市发展方针,到这上升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这里,提出的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而在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统筹城乡。“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我们从我国城镇化战略演变中,可以看出,城镇化经历了从方针政策到国家战略,再到国家发展道路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发展策略也从单一的城镇发展到城与乡的协调发展,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就城镇论城镇,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三)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它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比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二者是有一些关联的:

一方面,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把乡村与城市放到一个平等发展的位置来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城乡一体发展;而现在的城镇化,不再是只考虑城市,而是和“乡”联系到了一起。甚至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它就是要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带动农村发展,以此来缩小城乡差别,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所以说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二者又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城镇化是非城镇地区在各方面发展走向城镇的过程,它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一个出路就是要减少农民。只有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吸收农民进城,为几亿农村人口的转移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又为城镇化提供了高位平台。现行的一体化措施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二、健康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而是应该在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发展、城市居民利益和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走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健康城镇化之路。

(一)正确理解,确保城镇化有序推进

我国的城镇化政策自从“九五”时期以来,无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决议,还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规划等重要文件来看,我国推进“城镇化”从来不是一个单纯致力于推进城市发展的战略,而是想通过城镇化来达到一个目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居民福利的这样一个目的。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双重动力下的城镇化,那么作为政府,主要职责就是创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政策和规划环境。但现实是,对相关政策存在“误解”的情况。作为引导者,我国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借城镇化之名,大规模圈地,建造楼房。脱离了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的“暴力拆迁”“强行征地”等问题屡见报端。这些都是对相关政策理解的偏差造成的。

因此,各地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城镇化率目标不应设计太高。据相关资料显示,城乡比率有一个“黄金结构”——在78:22,也就是说中国城镇化率的合理上限在78%。[1]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城镇化速度,我国的城镇化率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70%。,再用二三十多年也就达到最优状态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像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它2010年的城镇化率为64%,预计再十年将会达到80%,但是还有一些省市的城镇化率很低,现在只有百分之三十多,所以各地中长期规划的城镇化率目标就要根据自己的省情、市情,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能在城镇化率和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进行盲目攀比。

其次,应遵循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发展。

城镇化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制于工业化程度,这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有一个这样参考数值: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相关计量模型计算,城镇化率应高出工业化率10到15个百分点,才算匹配。

超出了这个能力很可能会出现就业不足、贫困人口增多、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都会带来严重影响。像是鄂尔多斯市的康巴什新区,就是超越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只单纯的追求高城镇化率,大搞城镇建设,建出来的新城甚至被有些媒体称为“鬼城”。毫无经济基础的“冒进式”的城镇化发展都是违背规律的。所以推进城镇化,要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超前。

(二)科学规划,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城镇要想科学发展首先就取决于城镇的科学规划。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规划方面的问题——城乡规划严重滞后,许多地方往往看起来既不像城镇、也不像农村。这样无序的发展在今后的改造和建设中将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做好规划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规划要有超前眼光和前瞻意识。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2009年规划到了2020年。有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所以,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乡各方因素,尤其是城乡的实际发展条件,自身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等,做好规划。

其次,要按照程序,科学规划。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程序组织规划编制,提高规划水平。制定程序越复杂,才能确保规划越科学。

再次,严格规划实施,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机制。可实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确保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比如山东省“汶上速度”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监督,确保执行规划不缩水、不走样。[2]

(三)以户籍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进程

长期以来,城镇户籍都是老百姓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户籍改革的大体方向有两个:一是外来人口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可以实行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二是外来人口多的大城市可以逐步实行有条件的吸纳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制度。以此,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保证“打开门”,让人“进的来”,从制度上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四)合理布局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区域内科学合理布局产业,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应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简单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群众到底能不能住的下、留得住。缺少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群众生活得不到保障,群众就不能得到长久的安心和舒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展经济,打好经济基础。

因此,首先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做文章,根据重点产业发展进行城镇定位,着力培育有基础、有实力、有前景的优势产业,以关系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加快形成能够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比如山东省的寿光,就是充分发挥初始的农业优势,由农业起步,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实力,以三产活跃经济,在农业上铸造了寿光蔬菜这个品牌,工业上培植了晨鸣纸业等一批企业集团,三产上培育了蔬菜批发市场这一龙头,闻名全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把园区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平台。比如有名的“昆山模式”,他走的,就是园区建设之路,自费设立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派头兵。2011年昆山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县级市。要充分利用园区的作用,发展经济以此来带动城镇化发展。

(五)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的“稳妥”二字就是要解决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民生、环境等问题,更加注重质量与内涵。在中国这一轮的快速城镇化中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必须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具体来讲,应从以下三个基本方面抓起:

一是建立健全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保体系。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养老、医疗等问题的担忧,以减少因此而产生的城镇化阻力。现在全国很多省市的相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以后需要再进一步健全相应体制,还要注重搞好与现行的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提高保障水平,使进城群众免去后顾之忧。

二是对进城人员购买或者租赁城镇住房给予政策支持。对在城市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工给予市民待遇。现在各地均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货币直补”政策等,这都是一些现行的好办法。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人员增多,这些政策都需要继续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相应的政策。

三是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相关的社会保障内容很多,只有继续建立健全社保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基本权益。

总之,城镇化不是就城镇论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同时考虑城乡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均.中国城镇化战略即将破题[N].联合早报,2010-01-18.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成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动力和支撑。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各自为战布局产业的做法,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全局,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突破瓶颈制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新的发展空间。

    三、均衡“社会事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农村,几年来,周村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注重从农民最急需、受益面最广、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人手,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配置,收到了明显成效。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周村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助贫困户倾斜。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达4.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周村区通过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协调、镇镇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按照“同源同网同质”的原则,建立城乡供水体制。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农用设施体系。公共服务方面,一是着力推动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卫生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全区90处中心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全部完成规范化升级改造。三是着力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区所有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50%以上的村居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或文化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只有借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均衡城乡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才能回归到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四、不忘农本——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近几年来,周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实现都市农业新突破”的要求,突出“山、水、园、林”特色,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规划,着力搭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周村区充分发挥毗邻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突出“山、水、园、林”特色,注重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相结合,制定完善了周村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意见和规划,把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人点,确立到2012年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着力发展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景观带、凤凰山休闲观光区等大重点区域,作为发展平台。并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发展保障。

    都市农业初见成效。积极打造“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品牌,重点抓好了张周路苗木花卉基地和风凰山、葫芦山生态休闲农业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第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确立了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近几年,周村区以都市文化为主线,重点规划了凤凰山、葫芦山,孝妇河生态观光带、张周路花卉苗木产业带等为重点的城郊乡生态观光农业区。预计到2013年,就能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休闲产业格局,达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不忘农本,立足各自资源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8

同志们: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06年度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传达贯彻2006年度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深入分析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扎实苦干,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巩固提升“国优”整体水平,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工贸城市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区五套班子主要领导;区计生领导小组副组长;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党政主要领导,分管计划生育党政领导,计生办主任、计生协会会长;区直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职责的32个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以及受区委、区政府表彰的计划生育合格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约160人。今天会议议程共六项:一是区长阮开森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报告;二是区政府分管领导杨信华宣读关于当前我区人口和计生工作形势分析通报;三是涵东办和三江口镇党委书记进行工作表态发言;四是区委区政府向全区十二个乡镇街、两个管委会、32个履行计生职责部门下发责任书;五是由本人宣读表彰决定;六是区委书记林庆生作重要讲话。今天会议很重要,请大家自觉维护会场秩序,集中精力,把会议开好。

下面进行

第一项议程:请区长阮开森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报告;

第二项议程:请区政府分管领导杨信华宣读关于当前我区人口和计生工作形势分析通报;

第三项议程:请涵东街道党委书记代表一类乡镇、三江口镇党委书记代表二类乡镇作工作表态发言;

先请涵东街道上台发言;

现在请三江口镇上台发言。

第四项议程:区委、区政府向全区十二个乡镇街、两个管委会及32个履行计生职责部门下发06-08年度工作责任书;

首先请十二个乡镇街、两个管委会上台领取责任书,名单顺序如下:江口镇、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梧塘镇、萩芦镇、白沙镇、新县镇、庄边镇、大洋乡、涵东办、涵西办、商城管委会、赤港开发区;

请32个履行计生职责部门上台领取责任书,名单顺序如下: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局、公安分局、卫生局、建设局、民政局、计划局、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局、国土分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文体局、涵江记者站、统计局、工商局、海洋与渔业办、总工会、团区委、妇联、司法局、环保局、农办、科协、计生局、计生协会

第五项议程:由我宣读表彰决定;

现在进行表彰仪式:

首先请区级计划生育示范合格村代表(12个村)的村支部书记上台领奖;名单顺序如下:江口镇园下村、官庄村、三江口镇南兴村、白塘镇后宫村、梧塘镇梧梓村、萩芦镇梅洋村、白沙镇田厝村、新县镇上茅村、庄边镇前埔村、大洋乡车口村、涵东办顶埔社区、涵西办前街社区;

请区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区公安分局刑警中队、涵江医院上台领奖;

请区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代表(12名)上台领奖;具体名单顺序如下:林玉钗、祁梅金、李霞、刘国兴、刘秋霞、黄志勤、陈鸿耀、欧少蓉、林飞龙、许理莉、程新建、李丽梅;

请接受“国优”考评的四个镇街:涵西街道、梧塘镇、白沙镇、新县镇上台领奖。

因时间关系,其它示范合格村和先进个人这里不再一一颁奖,会后请各计生办派人到区计生局领取奖状和奖金。第六项议程:由区委书记林庆生作重要讲话。版权所有

结束语: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议程到这里全部完成。刚才,区长阮开森回顾了2005年度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并对今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区政府分管领导杨信华通报了当前我区人口和计生工作情况;区委、区政府向全区十二个乡镇街、两个管委会和32个履行计生职责部门下发了2006—2008年度工作责任书;并对全区31个计划生育示范合格村、2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和50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区委书记林庆生作了重要讲话,从分析形势;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就如何巩固和提升全区“国优”的整体水平提出了要求;林书记的讲话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期指导性,为我们做好今后的计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希望大家深刻领会林书记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上来,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乡镇三区人才工作计划范文9

一是参与市、区重大规划事务,发挥规划师专业技术特长作用,指导并协调设计单位完善规划成果。

1、xx全域新村布局规划。年初,市局开展今年重点工作xx全域新村布局规划编制,经专题培训,按要求将上报各区县新村布局成果。经两周时间细致调研,会同镇国土、建设口同事,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提前完成了xx镇全域新型社区布局规划工作,形成了镇域“两图两表”资料成果。同时,牵头区规划局县域成果汇总,发挥专业特长,协调新都13个街镇资料上报整理,在领导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县域“现状三图、规划三图、两表一文”规划成果,获得领导肯定和认可。

2、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出入通道整治导则。年初,区委徐书记上任,提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将是新都区今后几年重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区规划局委托编制农村新型社区出入通道整治导则,拟通过对新都区现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等资源的梳理,结合城乡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结合景观、节点、水系的打造,梳理道路交通,完善导视系统,打造展示新都田园风光、人文特色、宜居、产业等各个方面的绿色生态通道。

这项工作得到乡村规划师小组全程参与和配合,xx镇有丁家大院示范点和北星土地整理安置点,就如何档升级,梳理通道,向设计单位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积极参与通道整治导则规划方案汇报交流,协调正式成果作为区级管理制度在各乡镇得到落实。

3、新都区农村道路交通及公交体系规划。按照区委徐书记调研要求“完善和优化农村交通规划”事项,区规划局安排此项规划编制并要求乡村规划师全程参与配合。在协助设计单位调研各乡镇交通、公交现状的同时就规划编制提出相关建议,牵头审查此规划各阶段方案,以达到区委提出的“实现农村交通领先二圈层乃至全市的目标”。目前,该规划初步成果已完成。按领导要求,会同设计单位完成了“新都区农村道路交通及公交体系规划探析”论文,论文已报送至“xx规划”编辑部。

二是积极参与xx镇规划建设事务,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

1、主持编制xx锦城安置小区建筑方案编制,协助完善北星安置小区建设收尾工作。根据时间进度,xx锦城安置小区建筑方案已编制完成,规划方案结合xx状元文化、生态本底等元素在风貌形态、立面色彩上寻求突破,并通过区规划局审查,目前已进入项目前期建设阶段。同时积极推进北星安置小区建设收尾工作,为7月底村民分房入住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