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6-02 13:09:4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1

1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平台指导与管理,同时辅以远程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形式进行指导为实施网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学校开发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论文指导平台主界面如图3所示。通过该平台实现论文写作环节的控制、论文辅导资料的上传、论文任务书的发送、教学信息的传递、论文的答疑与批阅、指导教师指导行为的监控等。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论文终稿阶段遇到的问题,学校在论文终稿环节利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远程集中视频答疑,答疑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指导教师也经常采用电话、QQ、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论文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高质量的师资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及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聘用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及其相应的教学团队;二是学校引进的985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6]。为此,学校搭建起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定期安排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育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学校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即首先由学校制定出毕业论文指导准则,比如学生留言必须在24小时之内回复,学生稿件必须在3天内批阅完毕,学生稿件批阅意见或评语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等;之后学校根据毕业论文指导准则在论文指导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考核包括周考核、月考核及学期考核;最后学校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的提高。

3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同时支持学生自主选题为了解决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结合学生基础与需求,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所谓“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即首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各专业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为每个专业制作多个毕业论文模板,形成“毕业论文模板资源库”,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工作性质,选定某个毕业论文模板,最后学生在该毕业论文模板的引导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个毕业论文模板为学生提供了某一论题的目录和格式,并且每一章都配有引导性内容,正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模板的引领下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另外,为了避免使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学校制作的毕业论文模板绝大部分都是半开放式毕业论文模板,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工程或项目来做,如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等。由于学生选择的具体项目或工程不一样,也就避免了采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此外,对于少部分希望自主选题的学生,学校也允许其采用自主选题模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学校实施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4区别对待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毕业论文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不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要毕业论文质量和总体完成情况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即可通过毕业论文环节,顺利获得学分。对于拟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对写作难度和完成质量均做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申请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从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制定,指导教师对学位毕业论文的指导,到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建立起学位毕业论文三把关的严格制度。首先,每个专业分别制定了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难度要高于非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如对于工科专业,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原则上要求是设计模板,需要申请学位的学生只能选取学位毕业论文模板进行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位毕业论文时,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要求较高,只有学位毕业论文终稿环节成绩达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才允许申请答辩。最后,要求拟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只有答辩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能在毕业论文环节满足申请学位的条件。

5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同时审核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考虑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答辩效果良好。同时,为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审核同意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为保证自行组织现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规范与严谨,学校通过答辩巡视或远程视频对答辩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

6建立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教学活动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才能成功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7]。学校根据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过程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如图4),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有条不紊地实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为了检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实施的效果,我们对大连理工大学今年春季参加网上毕业论文答辩的59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满意度调查与答辩成绩的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共有53人选择了满意或非常满意的选项,只有6人选择了一般的选项,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的满意度达到了90%;共用54学生的答辩成绩达到良及以上,优良率达到了92%。可见,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

一、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分析

笔者参与了我校外语系近三届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工作,通过对这三届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发现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论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论文选题雷同率高

笔者初步统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229份论文,论文选题涉及语言学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学方向66人,英语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选题中,关于某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应用的文章占29%,写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阶段的占0.8%,教学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较多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方面的选题雷同率极高。这与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搜集资料,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仅局限于接受、极少进行反思,以及平时看书少思维局限有极大关系。

(二)论文中教育方面术语运用不恰当

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教育方面术语时不严谨,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有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但在该生的论文中只提到了游戏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实际上属于教学方法,该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理解片面,把这一术语表示的含义人为窄化了。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可操作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而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比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等。

这类错误跟部分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工作准备不足,对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缺乏应有的理解,在搜集资料阶段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关。归根结底是没有端正、严谨的写作态度,缺乏钻研、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论文结构拖沓松散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初稿结构混乱,无条理。有的学生论文写作时主题思想不明确,文章无中心,比如某篇论文主题是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但是其行文中却屡次提到传统教学方式,其文章篇幅远远几倍于对多媒体应用的描写,导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学生写出的论文结构安排不够紧凑,逻辑混乱,文章表达顺序有误,前后颠倒。例如,谋篇论文主题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但该生把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写在第二章,而把该教学法的介绍放在第三章。这些跟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作实践少有极大关系。

(四)论文内容与所学的英语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联极少

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方向有:英语教学过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某种教学法或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影响或启示,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个体教案分析等等。

统计表明,我校英语教育方向论文内容涉及到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词汇,听力,阅读教学方面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对于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应用较少。另外,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涉及支架式教学、英语学习效能感、元认知策略、归因方式、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鲜有体现。究其原因,以上现象与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过于依赖网络例文有关。除此以外,对已学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没有把教育理论知识与英语教育论文写作结合起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英语专业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解决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针对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端正写作态度,由于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的许多问题,笔者建议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不是应付老师和学校的作业,而是对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检验以及对将来工作实践的预演。

2.注意知识的积累,扩大专业学习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通用知识储备量,使学生论文写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词语,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此外还应多了解英语教育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累积。

3.勤于思考,反复习作。不断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延伸思维广度,更新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悟英语教育与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关联性,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未来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论文写作更有实用性、专业性和建设性。

虽然在写作上的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学生的原因所导致,但究其本质和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及管理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创新意识。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养成爱问、善问、会问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才会更有新意。

2.增加知识储备量。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英语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储备量,首先自己应拥有一碗水,但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至少要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除了会传道授业,还要会解惑,在实际论文指导中如何解惑对有些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在做好教学、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兼顾论文写作指导,时间、精力及自身修养等方面都面临极大考验。正因如此,教师更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为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和论文指导工作而不断努力。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应不少于三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安排会面,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指导形式。

(三)学校方面

1.重视论文写作,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更有多样性,针对性。为了增强我校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毕业论文写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分析的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选题范围,提高论文内容的专业性。另外,除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之外,还可以考虑开设与英语专业论文各写作方向息息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论文写作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例如开设与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监控体系对提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督导小组,制定统一规范的论文格式、程序及评估体系。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开题、中期的论文检查、后期的论文答辩等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的随机和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外文书籍及英语教育方面的前沿资料的建设。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未来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活动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尤其是多阅读外语类和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

三、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开放教育;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22-01

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但目前来看,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论文整体质量。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更好地解决它们,使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2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作态度不端正。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需要,更是培养目标的需要。可是,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重视。相反,有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马虎应付,存在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学生则存在惧怕心理。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成人业余学生,没有能力用英语来写论文,因而缺乏相应的自信。

1.2 论文观点不明确,叙述多,论证少,类似经验总结。

由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既要检查学员的语言水平,又要考察论文内容,因此对学员论文的新颖性要求不高,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有的学员在Introduction 部分写了不少的字,但不知道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例如题目为"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igh School"的论文,作者在开头部分讲了"In a word, 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ddle school. I will discus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看了这些内容,大家认为他下面要写的是经验和心得体会,至于主要观点是什么,读者依然不明白。这种不能明确论点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符合规范的。

针对以上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2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育方向)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具备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了英语教育方向的独特性:即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具体来看,本科英语的毕业论文设计分为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也就是最后的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

3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论文写作实践环节的措施

根据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及学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措施。

3.1进一步提高本校指导教师、外聘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3.2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为依据,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针对论文写作环节有一本专门的指导书《论文项目设计》(顾曰国主编,外研社出版),但是以往由于各种原因,我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笔者建议应该由专门的老师系统的讲授这门课,让学员了解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论文的特点及特殊要求,从而避免把普通高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混为一谈;同时,通过讲授这门课,让学生熟悉英语论文写作流程,明确英语论文写作规范,少走弯路。

3.2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学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中要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加强词的词性、用法、搭配等的学习。辅导教师则可以通过加强对《高级英语写作》这门课的面授辅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涉及语言文化课程的面授辅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中就有很多)把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结语。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学员毕业论文写作的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只要指导教师能帮助学生端正论文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的目的,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同时合理地指导学生选题,安排论文撰写时间,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开放教育本科英语阶段的论文写作的质量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也一定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06-04

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研究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应用的一门学科。2015年,呼伦贝尔学院提出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新思路,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支撑体系构成的整体;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它是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的、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1]本文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其狭义的范畴。

一、 确定专业实践能力

学习需求理论认为,学习需求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和期望达到状况之间的差距。[2]因此,我们通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

首先,我们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随机对2011届至2015届毕业生展开调查,共有74名毕业生填答该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去向;其次,就毕业生集中的行业或岗位,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对相应的单位进行了走访。从而确定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而确定专业实践能力。

1.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49%的学生从事专业对口或与专业相关度比较高的工作,其中29%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且绝大部分为信息技术教师;20%的毕业生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相关工作。51%的学生从事其他工作如在企事业单位做文职人员、自己创业等。具体如图1所示。

2.毕业生跟踪及用人单位反馈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选择信息技术教育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方向,分别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这一方向的学生大部分进入中小学成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具体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教授信息技术课程,还包括计算机机房的建设与维护,有的教师还承担全校教师计算机使用技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维护,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等工作。有毕业生调侃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只要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都要信息技术教师出面解决。

(2)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从事这一工作方向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影视作品制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掌握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专业能力,能够在教育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育电视节目编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定位了“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两个培养方向。

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具备的能力进而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结构:①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②能较为系统地掌握从事教育技术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术等专业知识。③能了解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战略、政策、法规、标准、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2)能力结构:①具有对数字化教学环境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②具有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③具有对数字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的能力。④具有综合解决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3)素质结构:①恪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求实创新意识。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终身学习的能力。③具有健康的体魄,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3]

4.确定专业实践能力

根据上述专业培养目标,进而将专业实践能力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具有对数字化教学环境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2)具有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3)具有对数字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c实施的能力。详细如表1所示。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主要依据下面五个原则构建。

1.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

作为实践教学体系而言,其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系统,由系统内各个要素构成,从实践教学环节角度来讲是由实验课程、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活动组成,因此需要这些环节互相协作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系统又置于专业人才培养这一大的系统内,还应考虑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活动。

2.实验课程的基础性

这里的基础性并非指实验课程的实验类型为基础性的验证型实验,而是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验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实验课程可根据实验的难度依次设置为验证型实验、应用型或综合型实验、研究型或创新型实验。

3.实践能力培养的延续性

为避免“熊瞎子掰苞米”的现象,即学生随着一门课程考试的结束,该门课程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便随之丢弃,到毕业时发现大学似乎没有学会任何专业能力。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皮连生所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练习是影响动作技能最重要因素。[5]因此,将第二课堂活动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兴趣小组、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在实验课程结束后的学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所习得的技能不断练习,做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

4.学生的个性化

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在满足学习者特征方面,首先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要以班级全体学生为对象,根据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使得教学满足绝大部分学习者需求;其次,结合第二课堂、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不同,分设不同方向让学生选择学习。

5.实践能力的综合性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即本科前三年以校内教学为主,进行专业基础培养,把“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大四第一学期为专业实习,第二学期为教育实习,大四第一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将前三年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进一步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综合考虑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出如下实践教学体系(如表2所示)。

在构建实践体系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实验课程的基础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延续性、学生的个性化、实践能力的综合性等方面。

1.数字化教学环境设计与开发能力

数字化教学环境设计与开发能力主要包括现代媒体使用与维护能力、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维护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

(1) 现代媒体使用与维护能力

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从事信息技术教师的毕业生几乎全部会涉及计算机的维护、电子白板的使用与维护、投影媒体维护等现代媒体的使用与维护工作,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有近一半毕业生的工作内容与这一能力相关。

这一部分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但教学内容却并不多,因此主要通过“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教育实习”三个实践环节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实验课程。前述本部分能力涉及教学内容较少,因此主要在“教育技术与媒体”这门课程中安排部分章节讲授知识并进行实验练习 。实验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通过该课程的实验,学生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维护,能熟练使用电子白板、投影等现代媒体并进行简单的检查、维修。

②第二课堂。针对这一能力,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贯穿于“教育技术与媒体”课程开设之后的各个学期,主要是针对教室的计算机、投影等媒体进行日常维护。

③教育实习。本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除需完成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工作内容,还应协助实习学校完成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工作。

(2)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维护能力

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维护能力主要通过“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教育实习”三个环节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实验课程。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对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可以构建小型局域网。

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建立,贯穿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开设之后的各个学期。主要针对学院网络中心、教学用机房进行网络的维护。

③教育实习。本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除需完成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工作内容,还应协助实习学校完成计算机机房网络的维护工作。

(3) 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

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主要通过“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毕业实习”的实践环节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实验课程。在相关理论课的基础上,针对网站建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设计、静态网站开发、动态网站开发等。学生需要在课程中完成大量基础性、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实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积累。

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贯穿于动态网站开发课程开设之后的学期。以模拟或真实情境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发用户需要的网站。

③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设有综合实践项目“学习网站的开发”, 以模拟或真实情境的方式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发用户所需的学习网站。

2.数字化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数字化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网络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能力。

(1)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在学与教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系列件如flash 、PowerPoint等,培养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毕业实习+教育实习”四个环节实现。

①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除主要核心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开发”之外,还包括计算机应用(主要涉及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flas制作等基本软件的操作和相关理论的支撑。学生完成该系列实验课程后,能够使用常用软件如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所需多媒体课件。

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以真实任务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③毕业实习和教育实习。以真实任务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2)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网站开发能力的基础上,在远程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培养,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毕业实习”。

①实验课程。支持该能力的核心课程为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其实践体系中还包括网站开发能力及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在前述网站开发能力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中已经叙述)。通过完成该系列实验课程,学生能够根据需求完成某一门网络课程功能模块的设计、网站的架构、网络课程资源及学习环境开发等系列工作。

②毕业实习。以真实任务的方式布置学生完成综合性实践项目。

(3)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能力

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是在电视节目策划、编导等系列理论课的基础上,在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等技术的支撑下的一项综合能力。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毕业实习”。

①实验课程。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相P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实验课“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以及核心实验课程“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通过这一系列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合作完成教育电视节目的策划、稿本写作、拍摄和后期编辑工作。

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布置真实任务让学生完成作品。是对实验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③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任务,实现综合技能训练。

3.数字化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主要涉及设计的能力,并不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施能力,但是需要学生具备依据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修改设计方案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完成,同时在教育实习中进一步加强。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既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能力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能力。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教育实习”的形式完成。

①实验课程。主要是在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之上,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从而训练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任意一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进行设计并开展教学。

②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在实际的情境中,即在中小学课堂中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的提升及完善。

上述描述中未提及毕业论文,是因为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基础上,围绕专业、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题目完成,因此这一环节不具体与某一实践能力相对应,但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功能。

四、总结

任何一个院校的专业在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都需要首先考虑社会需求。围绕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专业实践能力和其支持体系。而这一过程又是不断探索、验证、修改和完善的动态过程。本文从对社会需求的调研、结合学生实际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解决了本校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参照了其他院校很多经验,也希望本文能为同行提供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侯翊,王建丽. 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谈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0) : 87-92.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EB/OL].http:///gzjx.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新闻教育 改革 现实选择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 发展 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 论文 (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wWw.133229.cOM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 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 历史 、 政治 学、 科学 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 自然 科学和 艺术 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 体育 、 计算 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 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1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 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 科学 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 教育 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 发展 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 自然 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 政治 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工作量和责任心要远远大于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责任心。比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要比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新闻作品)选题容易的多。一般指导教师在阅读一遍学生写的论文后,很快就能发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一般指导教师要反复观看、反复阅读后,才能发现作品的各种细节的失误和表达缺陷。因此,不要简单的认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比指导毕业论文简单容易。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选好报道题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报道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是在象牙塔里完成大学学业的。尽管经历的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媒体实习,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观察社会的角度还是不够成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工作学习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社会生活中独立的找到好故事?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6

摘 要: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考查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质量是高校办学水

>>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育的新思考 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浅谈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生物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改革探索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分析及对策 理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问题的剖析 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潍坊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分类指导探究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与对策 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开放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曹运长,文红波,乔新惠.提高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33-35.

[3]张巨峰,罗霞.对指导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一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16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7

摘 要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2014―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共计376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就业的种种因素,帮助体育专业毕业生了解目前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为提高体育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作参考。

关键词 近3年 河南教育学院 w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现状

一、近几年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在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不仅为该专业的学生安排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开展了健美操、街舞、拓展等课程。安排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一点,所以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相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要高一些。

(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在2004年以前,师范类的都属于“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在当时,我国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但稳定,而且就业率也是比较高的。但是在2005年这种制度就已经取消了,所有的毕业生毕业后都是要面对人才市场的。处在2014―2016届的学生也是要面对这一切的。他们的就业形势也是较为严峻的。

二、影响河南教育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自身的因素

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在培养学生上,目标单一,而且目标也不是特别的清晰.培养目标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院系在这方面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他肩负着培养各种各样体育专业的人才,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说应该全方面的考虑,尽量避免培养目标的单一这一缺点,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以及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也就能够避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这一问题了。

(二)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

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是相当的不满意,就业指导课程没有被重视起来,也没有更好的引进课堂,更没有提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做充分的准备,很多学生其实都是很缺乏对社会职业以及社会需求的正确认识,所以在毕业求职季这种问题就都慢慢的暴露出来了。

(三)河南教育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因素

有些学生对于对于一些新的政策的不了解,对于就业制度的不清楚,以及各种机遇没有把握住。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专注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缺乏。以及体育专业毕业生文化课方面相对比较差。本分毕业生对就业面试技巧培训重视不足,提前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使得很多学生在面试时心理出现紧张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时好高骛远的的就业观,对于就业方向的选择、就业城市的选择、就业职位的不同看法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有些毕业生就业动力不够,缺乏自我奋斗的精神,竞争意识,不能够在大学期间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由于种种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使不少一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毕业来临的时候才会感到压力的存在,而无能为力。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近十年,全国高校各种专业的扩招,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河南教育学院体育专业又是专科,造成了本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而且培养目的较为单一,造成了本校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力总体质量不够高的原因。

3.本校就业指导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就业指导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导致了本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

4.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种种自身的因素,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二)建议

1.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应重视课程安排,要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淡化界线。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应重视培养目标的明确性,把培养目标应放在培养门类齐全的全面综合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上。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结构能力协调发展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应该加强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制度,按照专业的指导方法,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做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光观、成才观,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了解社会各种职业,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思想,夯实知识基础。到了大三应着重就业形势政策、就业程序、方法和技巧、就业心理的指导,逐渐的引导学生加快个人适应社会的进程,自觉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角色到的转换,及时做出必要的择业调整,正确应用各种相应的政策,抓住各种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通过不同阶段的有机连接,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育学;本科;专业的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58-03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1998年7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目录中共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无军事学),这11个学科门类又下设71个二级类,共249种专业。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学专业是指所属于二级类下的249种专业之一的教育学专业。笔者认为,有的专业不适合在本科阶段设置,比如理论性较强的教育学和应用性较强的法学。在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本科阶段不设置诸如教育学、法学等课程,而是在硕士阶段才开始设置。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的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2011版国家关于一级学科新的学科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将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3种。由此可以看出,其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哪些具体的科目,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探讨一下是否该在本科阶段设置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在其设置初期为国家教育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人才,既有研究教育学方面的科研人才,也有大量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教育学从首创发展到至今已有将近90年的历史,在其经历辉煌的发展历程之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慢慢暴露出了很多弊端。随着目前本科层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有必要让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对本科层次教育学专业所面临的就业挑战有所认识,进而探讨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是否应该继续保留下去以及更高层次的教育学专业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一、本科层次教育学专业所面临的挑战

(一)层次偏低,毕业生难以进行教育科研

长期以来,为教育科学研究单位培养研究人员一直是各个师范高校以及设置教育学专业的某些综合性大学所制定的有关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说,教育学专业在其最初发展的几十年确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本科层次的逐渐偏低,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追求学历的高层次,相应地,在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就有些偏低,教育学亦是如此。仅仅受过四年系统学习的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积累抑或是对教育学前沿问题的了解方面或是在教育实践等方面都暴露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将涉及百年生计的教育研究问题交给各方面都没有经验基础的教育学本科生去做,实在是显得层次偏低,本科生自己也会空有报国之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胜任教育科研的重任。

(二)中师升本,就业市场出现饱和

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一直以来都是面向中等师范院校任教这一主要途径,这一主要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畅通无阻,因此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教育学专业也发展顺畅。但是随着中等师范院校的转型或者撤并,师范院校由原来的三级变成了一级,层次普遍提升,因此,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再到师范院校任教就出现层次偏低的问题,从此师范院校招聘的起点即从硕士毕业生开始,并且在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各个高校不仅不注意缩减招生人数,还进行扩招,笔者所在学校的本科教育学专业,2007年招生70人,到2008年扩招20个人即教育学招90人。由此可见,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途径被堵住,而学生人数又继续增多,就业市场出现饱和,学生无路可去。

(三)缺少具体的学科基础

没有具体的学科基础是教育学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由于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不像英语、数学专业有具体的学科基础,教育学专业只是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方面宏观的、基础的理论知识,例如教育理论基础、中外教育史、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教育学专业即使为学生安排了像课程与教学论这样与教学有关联的课程,但也只是空洞的理论讲解,并没有针对某一具体学科来讲解,并且限于教师授课能力有限,不能将教学的实用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到的只是枯燥的、空洞的、不实用的理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常被问到“教育学是学什么的”、“你能教什么”之类的问题,而学生的回答也往往是“什么都能教”,招聘单位的反应是不予赞同。根据对教育科研调查结果以及笔者身边同学的了解,本科层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上就是去私立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而去公立学校寻求编制的工作,因为没有具体的专业,就连最基本的网上报名这一关都无法通过。

(四)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胜任教学任务

近年来,各个高校一直倡导的教育学专业要重实践的改革不多,教育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各个高校虽然都尝试进行改革,但都只是表层的小修小改,实际效果甚微。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往往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机会到中小学实习,并且由于学校的实习管理不严、学生散漫等原因,很多学生都是找关系直接到实习单位盖个章,并没有好好地利用实习的机会。学校的实习往往是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复习的阶段,所以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习当中。而其余的学生虽然遵从学校安排到了实习学校,但是由于公众以及教育机构对学生能力不信任等原因,往往只给学生安排一至两次的亲自授课的机会,讲授的课程往往是复习老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并不允许实习学生讲授新的课程。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有机会亲自授课,更多的只是让实习生到班级听课,协助班主任批阅作业,打扫班级卫生等。也有极少数的学生到了实习学校被充实地安排了教学,但是所教授的科目是学校不重视的、往往由班主任代课的品德与生活等课程,没有真正学到实用的一线教学经验。因此,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只有理论基础,而不能胜任实际的教学任务。另外,我国的教育学研究长期以来沿用的是苏联模式,对欧美的理论多是照搬照用,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是介绍国外思想较多,较少结合到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进行授课,理论脱离了实践。

(五)缺乏管理以及经验基础

培养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是各个高校制定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之一,但是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到教育实践中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现如今,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其他的教育培训机构,甚至是大学,其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从优秀的一线教师中选的,他们对于教育教学以及管理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而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只从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缺少教学以及管理的实践经验,一方面这些教育机构不信任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

二、本科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对策

自从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创教育学以来,教育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教育教学一线人员、教育科研人才等,但是当前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在面临以上这些阻碍后,也该对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作一个系统的调整,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本科层次撤除教育学专业,改为在硕士阶段设置

从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看,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教师教育不仅实现本科化,而且逐渐趋向于研究生层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中等师范院校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消亡,基于本科层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借鉴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在我国本科层次撤除教育学专业,改为在硕士阶段设置实属必要。

本科层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其学生也大多数是因为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不懂得这个专业,或者是调剂到这个专业来的。在没有具体学科基础、没有管理以及教学经验,特别是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层次偏低的情况下,撤除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就显得尤为必要。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已经率先在本科阶段取消了教育学的专业设置,从硕士阶段开始招生。

(二)在硕士阶段主要招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至于在硕士阶段该如何设置教育学专业,可以适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硕士阶段设置的教育学专业也并不是全部招收从本科直接考过来的学生,而是将大部分的招生名额定为招收一些从一线教学岗位而来有志继续深造的教师,将小部分的名额用来招收直接从其他师范专业考过来的毕业生。招收一线教师,一方面能够使其将所具有的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通过硕士阶段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能够使其更好地进行教学,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也会针对其亲身体验到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而招收其他师范专业如数学、物理、历史等的毕业生也可以使其在本科四年所接受的具体学科知识与硕士阶段的教育学理论相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他们硕士毕业后去中小学执教还是到教育科研单位进行科学研究,都会是人才市场上难得的教育人才。

(三)继续发挥教育学教书育人的作用,兼任培训一线教师的任务

教育学院应起到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的领导带头作用,除承担本学院的硕士博士培养任务之外,还应该承担全校教师教育、青年教师的职业培养与职后培训、教师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在全校的教师教育方面,教育学院应该进行宏观的统筹规划,向学校领导提出提升教师能力的方针政策,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在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广大的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以及实际教学经验,在任职之前对其进行培训也是对于我国教育事业负责任的一个表现。广大的一线教师定期都会接受进修课程的教育培训,那么教育学院的教师们就应好好利用培训一线教师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丰富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到最贴近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以后进行教育科研提供真实存在的研究素材;在教师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教育学的广大教师更应该努力探索存在于现今的教育教学当中的问题,尽早发现解决的良好对策,为我国的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保留教育学院,发展与其他学院的合作

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一般都设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这几个专业,笔者认为,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除了在本科层次撤除教育学这一个专业之外,其他的专业也应进一步调整或改革。研究教育学的教师也应将目光放眼到全校范围,寻求与其他学院的合作,优势互补,校内各学院之间以及校与校之间的合作都成为如今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例如,发展与其他专业如语文、数学、历史等的合作,这样可以使这些专业的学生将教育学理论融入到具体学科中,使其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个教育理论的高度,为以后成为优秀的一线教师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也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教育学专业各个课程的公共选修课,既能使得师范学生更好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也能够让其他非师范学生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育学专业从1923年首创发展到现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学也应该及时作出调整,寻求更高的发展之路。目前国外师范院校以及国内几所师范院校已取消教育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设置,撤除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已是未来教育学发展的趋势之一,这就需要我国其他师范院校以及有教育学专业设置的一些综合大学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及早作出改革,这也是学校更好发展的一个有利契机,或许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文武.从教师教育的变革看教育学的专业改造[J].

教师教育研究,2001,(1).

[2]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课题组.教育学专业

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山东师大教育学专业改革

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8,(3).

[3]高闰青.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透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4]王金燕.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原因探析

[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5]唐卫民,王杨红.对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

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杜芳芳,徐继存.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改革初探[J].国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7]付光槐,程悦.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及

对策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孙晓敏.教育学专业本科生难就业原因及对策之我见

[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9]梁建华.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改革问题与建议[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11,(3).

[10]秀.综合性大学教育学专业发展的探索[J].黑龙

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11]周佳,董向宇.关于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建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兰惠敏(1978-),女,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心理。(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92-03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19万。其中,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0万,而教育系统提供的用人需求不足30万。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中小学师资的特殊使命,其毕业生如果不能正常就业,不仅对学生个人和社会来讲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看,也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

教师教育从原来的封闭走向现在的开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999年,国家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2001年,国家再次提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2003年,在“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40%左右的本科师范生由非师范院校培养,73所教育硕士培养院校中非师范院校占40%以上,最近获批的15所教育博士培养院校中综合大学占40%。在这种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职业不仅向师范院校毕业生开放,同时也向全社会开放。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这样,除了师范院校毕业生外,非师范生、社会人员、技术人才等,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就可以竞争教师岗位。师资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竞争局面和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无疑是一种较强的冲击。

(二)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结构必须同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事实上是同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目前高等师范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适应,尤其是专业设置。近年来,一些高校存在这样的现象:盲目迎合市场而增设新兴专业;盲目效仿同类院校,开设一些自身师资极为缺乏的专业。这种随心所欲的专业设置必然带来多方面的弊病,其中之一就是使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严峻。

尤其是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进行综合化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评价。师范院校的综合化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是顺应学科发展综合化趋势,是适应我国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保持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的高水平,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三)高校自身教育教学问题

1.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今后胜任中学教育教学所需的独立工作能力。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一般是一周,教育实习时间一般是六周左右,学生真正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实践的时间则更短。事实上这样短的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实习目的的实现。这种现状无疑会使得学生的理论食而不化,无法形成熟练的教育技能与技巧,从而影响其就业能力。

2.重视技能掌握,轻视人文教育。当前,高等师范教育普遍过分强调学生的“硬件”包装,包括普通话、三笔字、说课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当然还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等,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却不甚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各门课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通,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在高等师范院校中,不仅要设置文理渗透的人文学科,更要通过选修课、周末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将有助于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师资人才。

3.重学术轻师范,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主要表现在学校所开设的教育专业课程不足。根据有关调查,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课程平均只占总课程量的5%~7%,课时数远远低于学科专业课程,与其他主要公共课相比,教育课程也显得比重偏低。有关调查显示,教育公共课所占的比例(10%),与其他公共课政治(40%)、外语(30%)、体育(15%)相比明显偏低。从教育课程门类上看,我国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依然没有改变“老三门”的现状,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三门课程。教育类课程是教师专业性的保证,教育课程中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培养教师职业素养的功能。

4.教育课程内容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我国的基础教育已进入了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内容体系的重大调整,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许多师范院校,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培养思路,教育课程依然是在一种传统的理论体系下进行的,缺乏对基础教育新要求的积极应对。这种传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与教师培养模式无疑是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影响因素。

(四)毕业生主观原因

1.就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显然这是决定毕业生能否就业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整体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校角度来讲,必须重视强化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师范生知识水平,加强教师教育的见习和实习环节,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和教育实践技能等方面。

2.择业偏好与现实的差距。在当前如此紧张的就业形势下,仍有不少师范类毕业生缺乏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师范类毕业生逐年持续增长,而中小学教师岗位却相应减少,2008年全国中小学减少21175所,理论上讲全国可能将减少教师岗位29万个。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师范毕业生在择业时由于不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不了解社会职业信息,不能认清形势,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影响正常就业,无法实现自身价值。这也进一步体现了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五)高学历毕业生和名校效应的影响

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这是自2001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硕士毕业生主动降低身价把目标投向高中教师岗位甚至是初中教师岗位。这种局面,使得本科层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近年来,受人才高消费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过分注重个人学历与“出身”,甚至有的用人单位直接就把普通师范院校一些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拒之门外。用人单位对名牌高校毕业生的高规格礼遇,无疑又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这一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二、解决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旨在保障教师队伍达到基本的素质要求。依据我国《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根据需要成立若干小组,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测试办法和标准组织面试、试讲,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考察,提出审查意见,报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而上述规定主要是针对非师范毕业生而言的。对于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因为从理论上讲,师范类毕业生在校期间均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课程,已经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由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习等自身问题的存在,很难保证其毕业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不少持有教育资格证的师范毕业生却无法胜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教师资格的“门槛”设置不宜过低,否则,教师资格的认定就容易流于形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必须要完善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

(二)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加强师范教育实践环节。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一般是六周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教育实习是7~14周,英国约15周,在实习期间每人承担教师平均工作量的1/3左右。这体现出我国教育实践环节的薄弱。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加强实习制度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包括延长实习时间,将实习时间分期分段利用;进一步赢得实习基地和其他中小学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协作,如与中小学对口开展活动等;提高实习成绩的考评标准,健全实习过程的考评监控体系。

2.增加师范教育课程比重,加强教师职业信念的培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比重明显不足。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必修课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道德教育、教育实践和研究方法,选修课包括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制度学、教育社会学和职业指导学等,共占总课时的13%。美国的教育专业课程由基础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基础、教育导论、教育史、中等或初等教育原理)、教育方法与技能(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材教法和视听教育等)和教育实践活动组成,占总学分的11%。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平均只占总课程量的5%~7%。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应当在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其师范性,加强教师教育系列新课程的学习。应当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修有助于提高师范生专业化素养的课程,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策略、青少年心理学、班主任工作、课件开发与制作、教师口语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还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信念的熏陶与培养。正如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的:“师范教育不能仅注重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更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文化熏陶。师范学校的专门训练,不限于教学的技能,而尤其在于多年的教育文化氛围中涵濡浸渍,使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对于教育事业的敬仰日益坚定。”

3.开设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课程。我国的基础教育已进入了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内容体系有了重大调整,师范院校在其教学内容中应当注意加强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内容与发展,熟悉基础教育动向。

(三)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是指围绕职业和实现就业所进行的教育、引导、咨询和服务工作,分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两个方面。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是推行4年职业规划项目。比如,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帮助学生了解师范教育的任务与特点,了解师范生就业制度和目前的就业状况;第二年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和专业发展方向,及早形成明确的职业倾向;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和市场需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就业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撰写求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求职要领,使学生掌握一些面试、试讲基本要求及技巧等。

就业服务工作重点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服务。学校应设有专门的就业咨询人员,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举办或与其他院校合办教师招聘会等。

(四)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理性的就业观。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以几十万人的速度增加,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出现了严重过剩现象。学校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其次,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平台,鼓励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到西部,一方面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给大学生提供无限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西部对人才的急切需求。当然,这一政策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切实解决志愿服务期满后的一些问题,比如西部受援单位有意向却难留人才的尴尬局面,从政策方面给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以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翠红.当代师范生教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5).

[2]曹丽萍.论师范生就业市场化与高等师范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09(5).

[3]邱九凤.国际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从业标准对河南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刘晓红,段作章.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5]李国庆,张正锋.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J].教育研究,2002(8).

[6]张传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计与实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7]周之良.对当前普通本专科师范生就业难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8]秦克铸,庞云凤.我国教师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