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锻炼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09:11

体育锻炼论文

体育锻炼论文范文1

本研究拟以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性别、族别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等方面作为变量来研究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奠定基础,对进一步闸明身体锻炼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以及验证主观幸福感的理论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各抽取3个社区,从每个社区各抽取30名健身人员(不分性别、年龄),共计630人作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MEDLINE等搜索网站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运动锻炼心理效应、主观幸福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及现状,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向被调查的健身人群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6%,其中:男性309份(占49.8%),女性312份(占50.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3)量表测量法。本研究拟选取上述抽取的健身人员作为被试,用阿吉尔编订的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测量其主观幸福感,该量表由29个项目组成,是a-d4点自评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5。计分方法为:a=0分、b=1分、c=2分、d=3分,把每项得分加起来即为总分,得分越高则幸福感越强。参照积极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和国内外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维度含义,将牛津幸福感量表修订版分为3个维度:生活满意感、人际和谐感和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感是指对个人的生活感到满意(简称“满意感”);人际和谐感是指在与别人交往时,感到开心、高兴,热衷于别人的事情并对别人充满爱(简称“和谐感”);个体能够主宰和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容易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能很好地安排时间并尽职尽责等,被命名为自我效能感(简称“效能感”)。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该量表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身体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并以身体锻炼量来衡量身体锻炼参与水平。(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用EPiData3.0进行量表处理。为了探讨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其进行均值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显著性标准选择P<0.05,用*表示,非常显著性标准选择P<0.01,用**表示)。如表1所示,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很显著,女性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说明性别对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与前期部分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为了探讨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族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均值比较,比较结果见表2。

依据表2所示,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族别差异不显著,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汉族和回族。说明族别对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从表3可看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生活满意度、人际和谐感、主观效能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逐渐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持久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最强。在选择轻微强度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最低。科学适当的锻炼,是在人体产生轻微疲劳感的同时,也在体内(脑内)产生一种内啡肽,使人心情愉快,这种良好的心理效应,获得了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从而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从表4可看出,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持续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观幸福感最强。心理学家调查表明,随着运动总时间的增加,运动产生快乐的良好心理效应就会增强。体育锻炼频度通常指每周或每月锻炼的次数。设定运动频度,要根据运动目的和身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从表5可看出,不同体育锻炼频度对健身人群生活满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人际和谐感影响不显著,但对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大约每天锻炼1次的健身人群,其生活满意感最强。每星期锻炼3~5次的健身人群,其人际和谐感最强。每星期锻炼1~2次的健身人群,自我效能感最强。从总体主观幸福感来看,还是以大约每天1次为宜。

(1)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而在族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生活满意度、主观效能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逐渐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持久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最强。(3)随着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持续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观幸福感最强。(4)不同体育锻炼频度对健身人群生活满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人际和谐感影响不显著,但对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5)健身人群参加适度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1)提升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积极参与锻炼的态度,从而促进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开展。(2)健身人群选择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应根据运动目的和负荷强度来设定能引起机体产生最佳运动效果的运动时间,即必要的运动时间。据研究,每次运动持续20~60分钟对于提高心血管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较适宜。(3)健身人群在体育锻炼时,其运动频度一般以每周三次为宜,同时还应结合每次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个人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运动的适应能力综合考虑。

作者:宫铁宇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体育部

体育锻炼论文范文2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校图书馆和CNKI数字图书馆上查阅有关学校体育锻炼方面的文献资料,获得了有关学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面的理论基础,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获取本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

1.2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取重庆市中职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及影响因素,自己设计了重庆市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的问卷,对近5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490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为460份,有效率为92%。

1.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百分比等统计与分析方法。

2重庆市中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2.1重庆市中职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从表中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男生中非常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1.5%,比较喜欢的占44.9%,一般的占25.6%,不喜欢的的占8.0%,而没有男生讨厌课外体育锻炼。在女生中,非常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占14.4%,比较喜欢的占41.2%,一般的占34.5%,不喜欢的占7.8%,讨厌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1%,只有2.1%的女生讨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看出大部分男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都持有积极的态度,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有认识的,参与态度是积极的,但有部分的学生在思想上还未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对男生和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态度进行比较,发现男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持有的态度是不一致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持有的态度积极性高于女生,对于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加强引导。

2.2重庆市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喜欢的体育项目

重庆市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与研究何平(重庆市荣昌县职业教育中心)从表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女生对健美操兴趣很高,占调查总数的20.8%,而男生对健美操的兴趣较低仅占调查人数的1.0%。女生喜欢健美操的原因可能是这个时期的女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形态看得很重要,不希望发胖,但又不喜欢剧烈运动,而且大多数女生害怕胖,在体重逐渐增长的情况下,不得不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因此,他们选择了健美操,而健美操这个项目不受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在室内进行。而男生首选的项目是篮球占28.8%,这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篮球项目属于身体对抗项目,更符合男生的好斗性格。同时在表中也可以看出,对于我国一些传统项目例如:武术和跆拳道,学生喜欢的较少这是对我国发展传统体育项目不利。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来建设相关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体育锻炼场所,同时也应该提倡推广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2.3重庆市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最最主要的动机排序是: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减肥,强健体魄,缓解压力,掌握体育技能,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从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排序可以看出他们体育参与的动机丰富多彩,追求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从表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主要集中在追求自身全面发展,这种情况占调查总数的56.1%,为了减肥的占总数的47.9%,为了增强体魄的占调查总数的45.4%,缓解压力的占调查总数的37.4%,掌握体育技能占16.3%,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的占调查总数的11.2%。之所以产生这些这些动机,这是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中职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2.4重庆市中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课外体育锻炼频数是反映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中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主动性,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越高表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越强,频数越低反应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越低。从表中能够看出,男生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占总数的8%,每周锻炼3~5次的21%,每周锻炼1~2次的占总数的42.2%,每周不参加锻炼的占总数的28.8%;而女生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占总数的7%,每周锻炼3~5次的占总数的19%,每周锻炼1~2次的占总数的39.4%,不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占总数的34.8%,可见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每周锻炼1~2次是锻炼的主要的频率。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重庆市中职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较积极的,认识是较高的。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态度有待进一步教育引导。在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调查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普遍存在兴趣。女生最喜欢健美操,男生最喜欢篮球,而学生不愿意从事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其次是为了减肥塑造形体。学生从事锻炼的形式主要是随意性锻炼,随机性比较大,其次是与朋友一起去锻炼。3)在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上,男女生主要是每周锻炼1~2次,这可能是受学生学习任务的限制,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男女生主要锻炼的时间段不确定。

3.2建议

体育锻炼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养成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一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不管是凡夫俗子的粗浅认识,还是著名的大教育家真知灼见,都道出了体育对人生的重要。

一、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即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符合本校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涵盖校园中的多种文化,如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科技、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它们紧密联系。

二、体育文化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寓教于乐,是课堂教育功能的延伸。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拼搏意识,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团队意识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小学生自我教育、潜移默化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经常观看体育比赛或参加体育运动,能无形中优化学生的拼搏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将儿童培养成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一个学校应该是有着自身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萃萃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相关的图书信息资源;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体育器材设施;有构建体育文化的雕塑、壁画、宣传报栏等景观氛围。这些资源、信息与氛围,构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貌。这种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风貌的具体体现,它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孕育的结果,喜爱体育运动的学校,师生思想活跃、身体健康、接受新事物快,能最先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使校园形成与时具进的时代校风。作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者,要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搞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人生,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以体育文化为载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和谐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思考问题往往主观片面,缺少人际交往技巧,不善团结互助,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不利。而体育文化倡导的是现代体育的包容理念,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使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懂得与他人共存的重要性,进而使他们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最重要的问题。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人合作,就要成为组织的一员,就要有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单枪匹马、独往独来是不行的。而体育文化倡导的就是团队意识,通过让学生观看球类、田径等比赛和参与比赛,可使学生增强对团队重要性的了解,体验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体验共成败的悲欢,感受集体的强大,学会在集体中主动承担责任,学会相互理解、包容、关心他人。

体育锻炼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25

体育锻炼论文范文5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我们的集中注意、提高观察力,还可以使我们到得良好的情绪、乐观的精神、充沛的精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体育锻炼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形成

在单调的校园生活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烦躁等不良情绪。而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使我们振奋精神,克服一切困难。长此以往,不断坚持,就会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锻炼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紧张、忙碌的生活使我们的思想封闭,人们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会拉近人们之间的差距,大家在运动场上活动,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不时地进行情感沟通,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4.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

社会竞争和生活的压力会使许多人产生不良情绪,从而产生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我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锻炼身体素质,还能锻炼心里素质,获得成就感,心情愉悦、精神振奋,远离疾病。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活动既有趣味又可以自己实践,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参与,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很深,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素质都有好处,也使我们的教育由身体向内心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就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又有了坚持锻炼决心。同时,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讲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师要以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以便在以后地学习、工作中扬长避短,获得成功。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教师应给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实践,敢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不断的锻炼,克服紧张心理和情绪,提高实践能力。

(3)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差异,对于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直截了当,学生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只要谈话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到不受限制,畅所欲言,就可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帮助、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效。对在课堂上表现不同的学生,更加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课下,我们主动地和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特点,爱好,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健脑等娱乐和文化传递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多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身心良好发展。

体育锻炼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增强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所辖17所普通高校1 227名教师的调查,分析探讨了现今湖北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方式的观状,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延长,体育休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锻炼价值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方式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否对现今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造成冲击与启发,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时象

本文采用分层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17所普通高校1 227名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及书刊200余篇,了解现今体育锻炼方式的类型、方法、锻炼价值及其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依据社会学的要求,通过发放问卷,向所在武汉地区高校的教育专家、学者、教授、高级教育管理者及17所普通高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体育锻炼方式有关问题并收集相关理论数据。问卷采用邮寄法和当面填答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 400份,回收问卷1 351份,回收率为96. 596,回收有效问卷1 227份,回收有效率为87.64960

1.2.3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取数据,用体育统计SPSS 11.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生理条件的差异,男女教师在参与体育锻炼方式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教师更趋向于对抗性和激烈性强、运动负荷大的运动项目,尤其是网球、篮球、足球项目;而女教师因为自身生理特点、身体素质等因素,较喜欢参与运动负荷小、对抗性小并对形体有益的体育项目,如女子健美操、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等。现阶段我国体育场馆相对缺乏,而跑步不受特殊场地器材限制,也就自然成为人们选择较多的体育锻炼方式。在体育娱乐及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上,男女教师有着共同之处,这说明现今高校教师在闲暇时间更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体育休闲。另外,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与相应的体育场馆、设施等有密切的关系。

2.2高校教师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教师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远远多于女教师。每周体育锻炼1---2次的女教师为68. 4196,男教师为45. 2796 ;每周体育锻炼3---4次的女教师为11.5696,男教师为28. 79 96 ;每周体育锻炼5--6次的女教师为2. 3896,男教师为5.9196;每周体育锻炼6 -- 7次的女教师为0 96,男教师为1.396;另外还有9. 72%的男教师与13. 47%的女教师从不参与体育锻炼。可见,高校教师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不容乐观,这将直接导致高校教师身体素质水平的下降。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要每周坚持3次以上。高校教师每周体育锻炼的平均次数低于3次,且往往把体育锻炼安排在周六、周日两天,这样的集中锻炼对身体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2.3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男教师每次的体育锻炼时间明显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教师的体育参与意识高于女教师,也更乐于参与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男教师占21. 34%,女教师占46. 37% ; 31 -- 60min以下的男教师占51.67%,女教师占19. 62 % ; 60min以上的男教师占33. 49 % ,女教师占9.38%。从体育锻炼的参与时间来看,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体素质及身体健康,延长体育锻炼时间是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要加强高校女教师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

2.4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较深,有73.2%的男教师和68.1%的女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但仍有9. 5%的男教师和16. 7%的女教师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人们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高校教师更应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对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男教师每月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教师,并且男教师的体育消费具有主动性,而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具有被动性。体育消费每月在50元以下的人占3$.21% ,50--100元之间的人占26. 74 % ,100元以上的人占11. 23 %,男教师的体育消费大多在50元以上,而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则在50元以下。人们对体育健康消费的认识已从福利性向消费性转变,这是思想观念的很大进步,但仍有不少教师体育健康消费滞后于当前的生活消费

2. 5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国内外有关休闲运动的研究表明,影响选择休闲运动或参与休闲运动的因素主要有:需求(动机)、健康(体能)、年龄、性别、收入、工作(职业)便利程度、教育(文化程度)、时间(闲暇)、个人特质。从调查的结果(见表1)看出,体育场地设施贫乏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其次,体育健康意识差,也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身体好,又没有疾病,根本不需要参与体育锻炼,相反参与了体育锻炼反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同时,学校教学与科研任务重,人际关系频繁,也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缺乏体育兴趣和爱好、周围体育锻炼氛围低、时间紧压力大、缺乏休闲运动的组织形式、缺乏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技术等,也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可见,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主观因素,这需要进一步培养高校教师正确的健康观念、运动休闲理念、积极态度与良好的运动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湖北武汉所辖地区普通高校大约有68.4%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业余体育锻炼,并且参加的人数比例中男教师明显高于女教师。高校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较低,每周参与体育锻炼不足3次的约占67.9 %,并且体育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占很大的比例,锻炼的时间段过于集中。体育消费观念有待加强,体育健康的观念也有待改变。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学与科研任务过重、时间紧压力大等,导致现阶段高校教师身体素质差、工作效率低、精神过度紧张。

(2)影响普通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外界因素主要是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和体育锻炼氛围低。而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以及对体育健康认识存在偏差,体育锻炼兴趣低,体育技术技能低。

3.2建议

(1)高校要迅速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加大经济投人,充分挖掘潜力,改善高校教师的身体素质。政府与教育部门也应加大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投资与建设。

体育锻炼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吉林市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调查与研究

 

引言

自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中学体育运动发展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无论从体育运动的内容还是从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来讲都有了新的进展。中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学校体育发展的程度,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对全民健身都有重要的意义。吉林市体育局在业余体育锻炼方面也加大了力度,重点放在了吉林市中学生的身上,在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加大力度的同时,吉林市各个中学也面临着种种的困难与障碍,例如:在资金、人才、场地、运动器械等方面,使吉林市中学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的种种需求,因此,本文对当前吉林市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中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吉林市三所重点中学(吉林市29中学、吉林市第七中学、吉林市第三十中学)共1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业余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分析

从调查中可见,男生喜欢程度更大一些,将近一半的男生非常喜欢业余体育锻炼,女生也有不少的人群喜欢参加业余体育锻炼体育论文,有极少的一部分不喜爱业余体育锻炼,其原因在与身体或者思想上的种种原因,对这部分学生应进行有效的措施,使其激发出对体育的兴趣。

2.2 学生对自己体育基础的评价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一般对自己的体育基础的评价持肯定态度,认为个人的体育基础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总人数的13.2%和16.7%,而不好的占到了20.1%论文服务。而女生则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基础较差,占了女生总人数的60.5%,由于女生自信心的缺乏,极大的影响了对体育的兴趣,在学校的体育课上,也影响到对业余体育锻炼的学习质量。

2.3 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2.3.1 学生对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目的中男生的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需要仅占到了总数的6.89%,而女生占到了总数的21.83%,从这一点上来讲女生的身体素质条件不是很好。学生对掌握体育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和通过运动等级及为其它体育运动打基础为目的的选择都不高,对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培养体育意识的选择男生和女生都超过了总数的20%,说明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的追求并不高,而对体育运动的习惯和体育运动的态度方面要求较高。男女生在掌握健身方法与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两项上差异较大。

2.3.2 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男生选择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篮球,吉林市中学中仅有实验中学有体育馆,其它学生都没有体育馆,所以体育论文,学生在从事业余体育锻炼的时候,能够开展并开展较好的还是篮球项目,其次,吉林市部分中学开设了羽毛球项目,所以,在学生当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季节性的参与羽毛球项目的比例还是较大的。

2.3.3学生对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分析

男生和女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频率差异并不明显,大部分男生女生都能在每周参加3-4次的业余体育锻炼,这组数据明显的说明了吉林市中学生对业余体育锻炼的重视与喜爱,这一点为吉林市中学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4学生每次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学生每次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如表6所示,男生和女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分别占14.36%和26.43%,在这一选项上的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女生的身体质素限制使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不适合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过大及时间过长,从整体上来看体育论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其耐力和参与运动项目兴趣有关。

2.3.5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分析

中学男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依次:为1.篮球2.羽毛球3.游泳4.足球5.排球6.田径7. 健身器械8.乒乓球9.网球10.健美操11.武术。由于性别差异,所喜欢的项目也不同,女生所喜欢的业余体育锻炼项目的排序依次为: 1.羽毛球2.排球3.健美操4.田径5.乒乓球6.游泳7.篮球 8.网球9.足球10.健身器械11.武术,由排序看来,羽毛球项目是同学们普遍喜爱的项目,因此,学校应当多为学生开设场馆,及场地,并且延长开放时间,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业余体育锻炼中得到放松,在业余体育锻炼中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使学生从紧张和繁忙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在身心健康上得到全面的放松。

2.4 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2.4.1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分析

由表9可以看出,由于学习任务重导致的没有时间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多半,男生有33.4%女生有22.4%的人,身体素质差,和缺少体育兴趣,成为了影响学生的第二因素,也存在极少的一部分人对体育没有兴趣。显然,没有时间参加业余体育锻炼成为了主要因素,说明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重,这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当适当的给学生一些时间,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时间去参加课外的体育锻炼,增强自信心,提高对体育方面的兴趣体育论文,使学生的体育和学习双丰收,即全面发展。

2.4.2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备因素分析

由表10可见发现器材和设施的缺少,严重限制了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毫无疑问的成为限制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而参加课外业余体育锻炼器材的数量和借器材的不方便,也给学生参加课外业余体育锻炼造成了困难,其他因素是器材的老化,陈旧和运动器材的不够标准,这也给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种种原因造成的困难,一般来说是学校在器材和设施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或者得不到重视造成的,可见如今的体育器械和场地的缺乏,陈旧和老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一种阻力,阻碍着吉林市业余体育锻炼方面的发展,想要解决问题就应当从根源出发,提高学校对体育的认识,尽可能的加大对运动器材方面的力度,并且翻新陈旧老化的运动器械,使其提高利用率,来更好的解决这些器材场地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与环境。

2.4.3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分析

由调查可知,影响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中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因素在男生和女生的选择中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1.83%和20.68%,班主任的不重视男生和女生分别占总人数的18.39%和13.79%,家长不重视因素男生和女生选择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6.09%和10.91%,这三项为影响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论文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吉林市中学生对体育的热情较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并且能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也比较明显,丰富课余生活,体验乐趣,增强体质。男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排在前三项的依次为1.篮球2.羽毛球3.游泳。由于性别差异,女生所喜欢的业余体育锻炼项目排在前三项的排序依次为: 1.羽毛球2.排球3.健美操。通过调查发现,吉林市在体育锻炼的设施器材等方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不到学生满意的标准,这个影响因素给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也同样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3.2建议

建议吉林市能尽可能的增加体育场馆、场地、器材设施等的投资力度,改建并且完善旧的和老化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提高其利用率,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业余体育运动的形成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形成之后又是比较稳固而持久的。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竞争和更好地工作,转变学生对业余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转变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消极态度,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终身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月霞.通过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2-13.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峰.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报,2002,(2)13-15.

[4]李志容,张春蒲,普通中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性别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报, 2003(3) 80-81.

体育锻炼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等,就影响高等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学影响因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4]冯明荣,左新荣从教材教法的视角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四川体育科学,1999,86,(2):35-37

体育锻炼论文范文9

【关键词】:调查分析 体育锻炼 养成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目前的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任务重,教材内容多,教学时数又少,靠每周两学时实现上述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要大力推广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而这也正是体育卫生与教育司2005年工作思路与工作安排。即大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高校应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影响和感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一、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共同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结果分析

(一)首先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

1、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

而大学生正是将走向社会,造就一番事业,为国家做贡献的群体。要造就一番事业,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不行的。正如在一九一七年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他把体育比喻为”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主张三育并重。如果只注意德育与智育的发展,而不注重体育,是行不通的。只有身体好,才能够学习好,才能够去发明去创造,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说,身体好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和支柱,良好的体育锻炼是身体好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人的重要性。体育锻炼不仅能锻炼人的身体,增强体质,还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作用。体育可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调解人的情绪,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还能是人的社会适应性得到发展,协调人际关系。对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

2、学生对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更应重视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以运动技能的储备为基础。运用所学,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等学会如何来锻炼。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正确与成功的运动体验,不知道自己该练什么,更不知道该怎么练。所以应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而掌握运动技能本身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

3、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现在许多高校把体育课都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把一定的必修课改为选修选项课,这样更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每学期以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项目。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推广普及太极拳和游泳。这两个典型的有氧锻炼项目既能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又容易进行。也是终身体育教育所要求的。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的体育教程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是紧紧围绕健康第一,将体育与健康结合起来的。要更好的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还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就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现在的学生知识的需求与更新特别快,不能单纯的讲解体育技术原理,应深化拓展为体育人文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等文化内涵丰富的学科。比如讲解健身的方法与原则,运动过程中的安全与急救,体育疗法,体育欣赏等。这些课程的设立,不仅提升体育课的教育意义,也因此解答了体育运动中的“所以然”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科学性大大增加,从而能更好的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世界万物的存在都离不开环境,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如此。好的环境,氛围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能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定期举办“体育节”,组织各类形式的运动协会等。学校“体育节”的活动应丰富多彩,而且要面向全校各年级、各系,让那个学生广泛参与,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从而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些年级不再安排体育课,而为满足这些学生的锻炼要求,学校学生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校队、协会等。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协会。

(四)建议。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九能实现的,除了以上论述的几方面和学生本身外还有其他方面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起着一定的积极的重要作用。

1、加强学校体育场馆的设施建设,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仅限于教学训练,在保障正常教学外,应顺应体育由“福利型”向“消费型”的转化。注重场馆的利用率既经济效应,对大学生进行开放,提供活动场所,极强体育场馆管理的运作,满足大学生们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的需求,使之体育锻炼持之以恒。

2、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必要的理论基础进行锻炼,有时收益甚小,这就需要必要的正确指导。而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全面的专项技能,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活动。使学生更有信心,有能力进行体育锻炼。

3、坚持正面引导和积极倡导俱乐部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