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花卉贸易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08 16:57:29

花卉贸易论文

花卉贸易论文范文1

关键词:鲜花港;创新驱动;花卉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1 引言

全球著名的企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005年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50%的成功大企业高管认为,对于企业的成功而言,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和服务创新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鲜花港始建于2007年7月,规划面积4km2,总投资约为18亿元,初步实现了高端花卉生产和研发、展示交易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功能的预期目标。目前,鲜花港正处在完全向商业化运营的转型期,以高端花卉全产业链建设与运营为突破口加快转型的步伐,急需构建具有系统运行高效、独特核心竞争力、持续盈利能力、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模式。因此,鲜花港基于创新驱动的高端花卉模式构建应从以上4个方面去重点突破,探索商业模式发展的路径。

2 基础条件

2.1要素资源丰富,业务设计科学,价值客户明确

鲜花港已初步形成了以“会展创意和营销贸易为驱动、仓储物流和信息金融为支撑、品种技术和检测标准为保障、品牌文化和基地联盟为强化”的要素结构;有以会展休闲创意为核心业务、现代产业服务为成长业务和全产业链运营为种子业务的业务定位,初步形成了梯次递进的业务体系;具有关系客户、模式客户、产品客户和服务客户等4类客户。

2.2基础环境优越,政策关系良好,市场潜力很大

鲜花港已被确立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AAA级旅游景区,已具备高端花卉繁育、组培、嫁接和引植等设施装备服务条件;延续“委区共建”内涵,每年都能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已与荷兰简怀特、北京花木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聚集了品牌高端要素;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展览会”将以鲜花港为主会场,为鲜花港全面升级带来机遇,同时也为鲜花港全面向商业化转型拓宽了市场空间。

2.3经营人才缺乏,融资渠道较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鲜花港处于全面向商业化运营转型的二次创业阶段,综合型人才较为短缺;鲜花港全面商业化运营的物流体系和市场渠道建设、产业链整合等需要大量投入,存在一定资金瓶颈;受业务拓展的综合能力和市场价值化能力的制约,市场、物流、信息、金融等组织链不完善,将潜在客户转化为价值客户的能力有待提升。

3 经验借鉴

3.1荷兰高端花卉业的成功商业模式经验

荷兰花卉业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悠久的生产历史、完善的花卉栽培教育、推广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花农的技术水平;不断地科学研究使荷兰的花卉业经常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产业链上游所有的花卉生产者都可以直接获得最优秀的繁育材料,在生产链中高效检验服务和质量控制系统确保了花卉生产的最佳质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以及成功的配送系统使花卉种植者走向专业化生产。

3.2丽都高端花卉业的成功商业模式经验

云南丽都花卉发展有限公司高端花卉商业模式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丽都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品种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全面提高示范带动能力、规模化加工销售能力,实现农户在公司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指导下专业化种植;花卉产品采收后规模化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出口销售,最终实现规模品牌效益;走出一条把花卉产业建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优势产业和“标准品牌+专业农户+高端市场,,的产业化合作道路。

3.3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构建的借鉴

荷兰和丽都高端花卉商业模式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对要素资源的整合、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持续盈利模式的设计、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综合以上的分析,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是以三大业务为支撑、精细定位为前提、实现最大商业价值为核心、整合提升关键要项为创新驱动。通过创新手段将现有的要素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高效率、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三大业务的功能产品和现代服务,达成高端花卉全产业链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4 路径模式

4.1定位引领

4.1.1客户与市场定位。提升鲜花港花卉产业创新总部的活力,加强鲜花港与周边生产基地的生产服务组织联络,培育鲜花港花卉产业集成创新服务品牌,带动农民“绿港”就业与创业,实现顺义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和村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促,促进顺义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4.1.2产品与服务定位。以花卉产业链下游培育提升为重点,集金融资本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和科技支撑服务于一体,依靠花卉信息化服务中心收集、加工和处理北京市乃至全国高端人群的花卉消费需求,引领我国高端花卉市场的消费趋向,逆向拉动花卉全产业链品种、技术创新与精益化发展。

4.1.3渠道与品牌定位。改变传统花卉流通与交易模式中“批发市场流通过程损耗大,以及专营花店和流动花摊规模小、品种少、缺乏配套产品与服务”的现状,提供精益标准、高端品位的花卉产品组合与服务,满足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北京在全国花卉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1.4营销与展贸定位。联动鲜花港花卉会展,形成品牌旗舰店“常年展”与总部园区“季节展”双展互促模式,及时推介与引进推广国际流行的花卉优新品种、技术与花艺,促进国内外花卉产业与文化交流,缩小国内制定和实施标准能力与国外的差距,提升花卉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

4.2创新驱动

4.2.1整合与调优要素创新驱动。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构成的8个元素包括会展创意和营销贸易、仓储物流和信息金融、品种技术和标准检测、品牌文化和基地联盟。将8个元素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组合,构成“一心”驱动和“八核”环绕的高效率关系结构。

4.2.2核心竞争力培育创新驱动。近期从产业链环节一般性经营逐步向战略性全产业链运营转型,形成集团化战略管理的竞争优势;中期引入营销和品牌兴园、平台和机制强园、人才和机制健园等战略;远期加强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组织联盟建设,通过高科平台拓展、品牌影响和网联服务等,在物理网络及时空上形成各种集群。

4.2.3客户价值最大化创新驱动。鲜花港的主要客户分为关系客户、模式客户、产品客户和服务客户,主要包括各级相关政府、国内外各品牌花卉企业、研发和生产及服务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民以及城乡居民等。鲜花港应满足以上这些客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强化“品牌提升、服务引领、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作用,使4类客户基于高端花卉产品和精益化服务得到的价值最大化。

4.2.4持续盈利能力建设创新驱动。依靠现有的发展平台与其它市场主体的联合经营,实现产地与销地的快速对接与协调联动。以高端花卉品牌连锁经营为龙头,以总部园区、花卉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主体,推动形成高端花卉冷链物流体系、电子交易与供求信息和一二三产业融合,逆向引动花卉产业上游的品种技术资源集聚、整合、创新和花卉产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4.3业务支撑

4.3.1会展休闲创意的核心业务。建立创新交易撮合机制,大力宣传推广郁金香、百合、等博览会的休闲旅游主题,开展高端时尚展览会与高峰论坛活动,拓展国际会议、研讨会、交易会、招商会等会展活动,采取多元合作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重点建设与会展商务相匹配的餐饮、娱乐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全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的花卉会展平台。

4.3.2现代产业服务的成长业务。实施“核心、拓展、延伸”的三级空间布局,加快引进高端适用花卉品种和技术,完善网络营销的信息服务体系,吸引合作伙伴进行战略投资和渠道共享,着手建立行业品牌联盟运作模式,提供科技转化、生产指导、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物流商贸、资金融投等多元化服务,拓展升级花卉服务价值链,提升我国花卉产业科技支撑与服务引导相结合的全产业链综合保障能力。

4.3.3全产业链运营的种子业务。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花卉研发、生产和优势流通,贸易企业合作,合力推进高档盆花和鲜切花的物流与网络体系建设,培建“园区一旗舰店一连锁店一社区/超市花店”四级高端花卉营销服务体系;适度扩大区内花卉生产基地的规模,适时开发区外花卉生产基地,完善花卉生产质量标准、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

4.4模式构建

以整合提升鲜花港各类要素资源为前提,以组合优化现有业务系统为基础,以科学地设计盈利模式为支撑,以不断提升持续盈利能力为核心,以系统培育核心竞争力为手段,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系统构建鲜花港基于创新驱动的高端花卉商业模式。

4.4.1以四大创新(理念与组织、技术与管理、服务与价值和机制与体制创新)为手段,将现有的业务系统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并组合创新,使其构成科学合理的关系结构。

4.4.2对其业务系统进行重新优化组合,构成基于“全产业链运营、现代产业服务、会展休闲创意”的业务系统,形成核心业务对区际、成长业务对全国、种子业务对国际的业务结构状态。

4.4.3以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进行重新设计盈利模式,从营销模式、融资模式、管理模式、生产模式、扩张模式、4+1模式去系统地构建盈利模式,进而培育鲜花港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4.4.4从“蓝海战略和竞争战略关系”、“功能、产业和环境三位一体”和“产业、业务和业态之间关系”3个角度设计培育鲜花港核心竞争力的路径,近期培育鲜花港区际的竞争力,中期培育国内的竞争力,远期培育国际竞争力。

4.4.5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逐步从开发经营转向服务经营、从产品经营转向客户经营,不断去挖掘客户的价值增益满足给鲜花港带来的价值来源。

4.4.6设计基于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即投入引导机制、激励调优机制和约束提升机制,进而降低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运营风险。

5 创新策略

5.1构建高端花卉品牌营销网络体系,实现高端花卉交易与渠道创新

引入现代流通服务业模式,统一的品牌、logo、服装、价格、宣传、标准,建设集连锁店总部服务、市场开拓、中转储藏配送、插花表演、互动体验、现场拍卖等功能于一体的花卉连锁店营销服务体系和花卉旗舰店,逐渐以加盟、特许经营、直营等形式在北京市推广,形成“一区一店”的花卉示范连锁店市场布局,改变传统花卉交易落后格局,实现渠道组合创新。

5.2创建信息网络系统及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花卉产业信息服务创新

打造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和网络营销平台建设方案,发展花卉网络经济。搭建花卉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加强网络服务功能,增进生产企业和市场间的电子联网,实现网上交易,为鲜花流通提供新渠道。配套建立花卉配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网络采购、销售、库存等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实现花卉供求信息及时传递和有效整合。

5.3构建花卉现代物流与冷库网络体系,实现花卉物流配送服务创新

引进冷链物流技术及装备,降低损耗;以鲜花港花卉冷库为核心,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花卉冷库网络、花卉物流/会展创意/加盟连锁三位一体统一运作体系,推进高端花卉产业化发展。开展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出口创汇、花卉中转物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业务,建设花卉保鲜库、检验检疫库、海关待检库,坚持向外高端发展。

5.4创建高端花卉标准化生产与服务模式,实现花卉产业品牌的创新

实施花卉的品种培育、基地种植、采集包装、仓储物流和渠道销售标准化管理,实现商品性状的统一,对生产、收集的花卉产品制定严格的分选标准,便于分类、包装、销售,避免产品良莠不一,树立统一产品的品牌形象,引领示范北京市及京津冀大都市高端花卉消费市场的规范。形成用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性生产示范基地的高端花卉生产与服务标准,保障花卉生产的规范性和产品质量。

花卉贸易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特色;核心发展力

作者简介:黎红(1967-),女,广东江门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46-05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的培养未能满足需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结构中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较低。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培养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一、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与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

有学者认为: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相对,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是指组织独特内质文化的发展能力,它是经过组织长期培植,蕴涵于高职院校组织内部所形成的支撑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教学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进而内化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即核心发展力,而且这种优势其他组织(行业、企业)不可替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硬实力差距,而是核心发展力的差距;其核心发展力相对于规模发展而言是质量发展,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相对于资源发展而言是特色发展,聚焦品牌资源,提升资源转化为学校文化的实力[1] 。

(二)强化办学特色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已于上世纪末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经验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走特色化办学之路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特色化成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所具有的标志性特征,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良的、公认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征,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的管理水平等[2]。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现阶段,社会生产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高职院校承担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正由规模发展为主转向质量为主,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面对激烈竞争的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能否形成办学特色已成为高校兴衰存亡的关键,高职院校特色不足制约着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培育办学特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战略抉择。

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找准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培育核心发展力,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强化办学特色,要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挖掘出其他高校没有的东西,既要考虑办学特色的可行性,也应使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发展性,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下文主要是从专业群特色方面进行探讨。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以上的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 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可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专业群建设是学校内部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创新[3]。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发挥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有利于整合并发挥师资团队优势,提高专业竞争力;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降低实训建设成本, 实现资源共享[4]。

专业群建设需要有效实施资源整合,以形成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专业群建设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明确专业群发展策略;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专业群设置要具有前瞻性,在紧跟区域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要密切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加强重点专业特色凝练,进一步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要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彰显办学特色。

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构建

(一)物流产业与物流管理人才需求

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兼具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5]。现代物流业被认为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物流贯穿企业的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配送等所有环节,无论是工商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都面临着物流流程再造,而物流教育滞后和物流人才匮乏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物流技术进步是物流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物流技术产业化的深化不仅从量上拉动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从质上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熟悉物流法规、政策,具有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资计划、库存控制、物资营销、物流信息管理等专业能力和相应外语水平,能从事包装、配送、仓储、多式联运、采购、货代、信息处理等具体业务操作及管理。训练学生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策划、设计、组织、运作物流活动[5]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物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不仅是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更需要较为全面掌握物流操作技能和管理知识、可以胜任多个岗位、能对作业过程全程监控、优化和提升的高素质人才 [6]。物流管理人才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在熟练掌握物流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能应对变化,不断创新。

(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构建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构建要体现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在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时要把握以下原则:(1)坚持适应性原则,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坚持科学性原则,明确建设方向和办学特色;(3)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过程开放、师资队伍开放、实验实训基地开放[7]。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首先要结合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评估自身的教学资源,对专业内外部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分析评价现有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 评价外界环境中对专业群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制定专业群的发展策略;在专业群建设中尽可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把握外部机会, 避开不利因素。

三、强化特色,构建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

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要准确定位,挖掘特色,建立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区域经济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珠三角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蕴藏着巨大的物流商机。珠三角地理条件优越,集中了五大港口和五大机场,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群,中国交通大动脉的“五纵七横”有三纵(京广、京九、京珠)经过珠三角,珠三角内部高速交通网络覆盖面广,形成了海陆空全面发展的立体化交通格局[8],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地。珠三角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各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本院实际办学情况

本学院成立于1985年,地处广州,2006年转制为高职院校。学院分设环境艺术系、生物技术系(畜牧兽医系)、管理系、财经系、商贸系、外语系、信息工程系以及思政部,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农业与生物技术为特色的8个专业群;同时设有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和农业经济研究所及教学改革研究中心,拥有17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05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多功能智能园艺温室被列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园艺实训基地,并获中央财政“部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资助。目前,学院形成了集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广于一体的办学格局。

(三)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的SWOT分析

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拓展专业群建设。

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方向)的构建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四)构建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方向)的构想

物流管理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但目前本院物流专业仅有物流管理一个专业,还没有形成专业群。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要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 充分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优化资源利用,鉴于我院的办学历史及在农经类方面的优势,根据上文SWOT的分析结果,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群(方向)策略,在综合考虑SO、WO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1.方案A

方案A:物流管理专业群(专业方向)设置以下专业方向:工商企业物流管理、花卉物流管理、会展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如何结合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及自身的教育层次、学院特色,界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核心发展力的专业群,整合办学优势,是当前的紧迫问题。

珠三角制造业、商贸业发达,广东省也是国内花卉大省,是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岭南佳果名扬天下,广东果蔬产品远销国内外,当前农产品贸易中也急需大量熟悉贸易理论、懂得物流运作的物流高级人才。这些为设置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方向、花卉物流管理方向、冷链物流管理方向提供了现实条件;而工农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也为国际物流管理方向的设置提供了条件,可考虑以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报关员、报检员等物流人才为培养特色;第三方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方物流因其所具有的专业化、规模化等优势在分组担企业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再造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21世纪物流发展的主流,第三方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设置适应物流产业的这种发展方向。

以花卉物流管理专业方向为例,作简要分析说明。

广义的花卉包括鲜切花、盆栽花卉、观叶植物、庭院花卉、绿化苗木、观赏树木、草坪等几大类,它以独特的景观价值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绿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9]。花卉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中国花卉年产值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形成了以云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为重点的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花卉苗木产区; 以北京、山东、河北和河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 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部花卉产区。[10]国内外市场花卉消费增长的空间巨大。广东是我国的花卉大省,花卉植物品种资源丰富,是全国四大花卉产区之一,素有“百花之库”美誉。近十多年来,广东花卉生产逐步由广州芳村、顺德陈村、中山小榄等传统产区向南海盐步、番禺大石、花都芙蓉嶂、珠海湾仔等地区扩展延伸;生产由小农经营模式逐步转向商品化、规模化生产,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主线、相对集中的近百公里长的花卉长廊[11]。

花卉物流是指花卉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实体和信息流动过程,它包括花卉产品生产、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以进入零售市场的过程来划分,鲜切花物流可分为前端物流、后端物流和中间物流三个环节。目前我国花卉物流仍主要依靠普通物流公司来完成,花卉物流发展存在问题较多:(1)物流技术落后,鲜切花缺乏全程冷链运输,物流环节难以实现无缝衔接;(2)货代公司小而散,缺乏专业的花卉物流公司参与;(3)包装落后,低档装备包装高档鲜花;(4)物流成本高,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12]。

要适应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花卉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花卉物流服务水平是重要途径,迫切需要大批专业性物流人才。本学院周边著名的花卉业产区有佛山顺德陈村花卉世界、广州市花卉中心等,学院与这些周边企业有合作关系或紧密联系,本院园艺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特色专业,开设都市园艺、茶艺与贸易两个方向,师资力量较强,并拥有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正在建设部级园艺实训基地。花卉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等的人才培养可借助这些有利资源,进行内外部优势整合,大力促进专业群(方向)的建设与发展。

此外,本世纪以来会展业在中国发展迅猛,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可供展览的总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二,已有46种展览会加入国际展览业协会(UFI)。中国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会展大国。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中国三大展览中心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会展产业带,以成都、昆明、南宁为支撑的西南会展业产业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构成了中国会展产业链条。会展物流是为满足参展商展品展览的特殊需要,将展品等特殊商品及时准确地从参展商所在国(地)转移到参展目的地,展览结束后再将展品从展览地运回的过程,包括展览前后的仓储、包装、国内运输、进出口报关和清关、国际运输、展览中的装卸、搬运,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流动。会展物流模式具有服务的专业性、流程的时效性、展品的安全性、信息的实时性等特点[13]。会展业的发展对拉动了会展物流的兴起与发展,也促生了对会展物流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会展物流盈利水平远大于一般物流业10%左右的利润空间,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设置会展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具有现实基础与可行性。本学院地处广州,系部的合作企业中有提供会展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每年的广交会期间都能为学生提供相应实习实践机会,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除了应定位于基层运营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一线作业人员的培养,还应定位于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定位在一线操作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

2.方案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交叉融合程度加强,因而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也应是多元的、复合型的,应有助于人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形成。

本院管理系目前设有物流管理、物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设有行政管理、连锁经营两个方向)、商务秘书四个专业,商贸系现有市场营销、国际商贸、电子商务三个专业。这些专业中,除物业管理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相关度较高,也可以说是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有共同的专业技能基础。专业群设置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在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物流人才需求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办学优势,跨系整合资源。

方案B可考虑以物流管理专业(可细分多个专业方向)为重点,与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多个专业方向)、商务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文秘)等一起构建专业群,整合相关系部的优质资源,例如师资力量、校内实训设施、校企合作资源等等,并构建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

方案B的实现要进行较多的跨部门整合,牵涉面大,需要持续跟进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并预测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整合难度较大且所需整合时间更长。

总体而言,在目前阶段考虑采用方案A较为有利,其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较高。在专业群(方向)建设及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条件较成熟时可考虑进行更大范围的整合,例如采用方案B,扩大专业群的辐射范围,加强校企业合作,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带动管理类专业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的教育类型。中国的现代产业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中国原是农业大国,现阶段在加大了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高职院校要根据现代产业体系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与专业群,专业与专业群设置要具有前瞻性,根据产业岗位链的环节开设课程和选取教学内容,构建国际化水准、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兼任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要善于挖掘并培育办学特色,注重优化整合自身和社会资源,在专业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课程群、实验实训群和教师团队群,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培育核心发展力,以特色带动整体,着力提高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职院校应把核心发展力的培育作为战略重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0(33):52-54.

[2]约翰・布伦南(John Brennan),特拉・沙赫(Tarla Shah).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一个关于高等院校评估和改革的国际性观点[M].陆爱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宋文光,许志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8(01):98-99.

[4]王忠孝,林泉.对高职院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1(12):151-152.

[5]孙艳.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 天津大学,2010.

[6]邓冬梅,陈丽英.我国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物流科技,2007(08):115.

花卉贸易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园艺产品;出口增长成因;CMS模型;中国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8-0011-06

一、引言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额由2000年的41.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43.73亿美元,增长了249.20%;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388.38%。而贸易顺差也从1992年的26.16亿美元,扩大到2000年的33.58亿美元。而且入世后贸易顺差更大,到2008年达到112.71亿美元,其增长幅度是1992年的4.31倍,是2000年的3.36倍。同时,中国农产品贸易从2004年开始出现了46.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后贸易逆差有小幅度减小,但是到2007年又扩大到40.8亿美元,甚至2008年出现高达181.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在平衡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出现巨额的贸易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园艺产品具有非常大的比较优势?分类的园艺产品是否都具有比较优势?根据以往相关的研究表明,中国各类园艺产品有些表现出较高的比较优势,有些则没有比较优势。如刘雪[1]、张涛[2]、陈永福[3]、蔡岩[4]等认为中国出口蔬菜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而汤勇[5]、蔡岩[4]等认为中国出口蔬菜的大部分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刘汉成[6]、余国新[7]等认为中国水果整体没有比较优势;祁春节[8]等认为中国花卉没有比较优势。由此可知,中国园艺产品总体上缺乏比较优势。既然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显著,那么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增长的源泉何在呢?是什么推动着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呢?本文拟运用较为成熟的CMS模型,对1992―2008年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增长进行分析,以寻求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增长的源泉。

二、理论分析框架

(一)文献回顾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CMS)最初是由Tyszynski(1951)提出,后由Kamer、Stem、Jepma和Milana多次修改完善,成为研究贸易波动、增长源泉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该模型在学术界已被广为采用,如Zelal Kotan[9]对土耳其在欧盟市场上出口份额进行了研究;Kevin Z. Chen和Yufeng Duan[10]研究了1980―1997年加拿大农产品在亚洲市场上的竞争力;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2002)利用CMS模型分析了东亚发展中国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出口竞争力的表现;栾敬东等[11]利用CMS分析了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长特征及其成因;李常君[12]分析了中国蔬菜出口日本的增长效应;宗成峰等[13]利用CMS分析了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李海鹏等[14]利用CMS分析了中国蔬菜出口的增长效应;刘星等[15]利用CMS比较分析了中美农产品的贸易情况;陆文聪等[16]利用CMS分析了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增长的成因;周力等[17]利用CMS对中国葡萄酒的进口贸易波动进行了研究,等等。

由简要的文献回顾得知,国内外学者对CMS模型的运用已较为成熟,研究的目的大都是探寻出口增长的原因,也有针对出口波动进行的分析,而且大多是采取两国或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可以发现研究中国与其他多个国家或地区间的相关文献较少。本文拟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与13个国家或地区间园艺产品出口增长的因素,这将避免两国间比较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也将填补国内对园艺产品出口增长因素研究的空白。

(二)模型的设定

在CMS模型中,一般可以把出口产品的增长分为世界贸易效应、商品构成效应、市场分布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其中,世界贸易效应表示由于世界贸易规模(如需求)的变化而引起A国出口贸易的变化;商品构成效应反映因世界需求与国内生产之间的品种差别所引起的出口变化;市场分布效应是衡量出口国某个出口市场贸易规模的相对变化所引起出口贸易的变化;竞争力效应反映了给定市场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变化所引起的出口变化。

假设V表示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额,i表示园艺产品的种类,j表示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目的地。Vtij表示在t时期中国对j国或地区i产品的出口额;Vti表示在t时期中国i产品的总出口额;Vtj表示在t时期中国对j国或地区的总出口额;r表示世界园艺产品的进口增长率;rij表示中国对j国或地区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ri表示世界i产品的进口增长率。则中国在1期和2期的出口变化为(V2-V1),模型的具体结构如下:

Vt=Vtij=Vtj=Vti t=1,2(1)

我们由

V2ij-V1ijrijV1ij+(V2ij-V1ij-rijV1ij)(2)

得到

V2-V1rijV1ij+(V2ij-V1ij-rijV1ij)

rV1+(ri-r)V1i.+(rij-ri)V1ij+

(V2ij-V1ij-rijV1ij)(3)

由式(3)可得到中国园艺产品出口额的变化(V2-V1),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几部分:

1. rV1:世界贸易效应。如果该值为正,表示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拉动了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反之则阻碍。

2. (ri-r)V1i:商品构成效应。如果该值为正,表示中国出口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园艺产品上,否则表示中国出口集中在需求增长较慢的产品上。

3. (rij-ri)V1ij:市场分布效应。该值为正,表示中国园艺产品出口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市场上,否则表示出口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慢的市场上。

4. (V2ij-V1ij-rijV1ij):竞争力效应,也称竞争力残差。如果该值为正,表明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产生正的效应。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所指的园艺产品(horticultural products)主要包含蔬菜、水果、花卉和茶叶。具体的贸易数据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园艺产品的HS编码及说明见表1。

由于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市场较为分散,本文将贸易主体分为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德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荷兰、泰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西班牙。在研究期内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到这13个国家或地区占中国园艺产品总出口的情况较为稳定,1992年占中国园艺产品总出口的68.38%,最高年份2001年为76.26%,2008年占71.00%,因此所选样本能较好地代表中国园艺产品的贸易流向。

根据1992―2008年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波动情况,我们将其园艺产品出口额细分为3期(见图1):第1期(1992―1995年)、第2期(1996―1999年)和第3期(2000―2008年),并且把第1期至第2期的变化划分为第一阶段,把第2期至第3期的变化划分为第二阶段。

三、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增长的实证分析

将中国与13个贸易主体间的园艺产品出口额数据代入式(3)中,得到中国园艺产品出口贸易增长CMS模型分析的结果,下面分别从出口总量和具体产品出口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见表2和表3)。

(一)总量的增长分析

总体上看,第一阶段中国园艺产品出口额增加了491.66亿美元;第二阶段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势头有所减弱,增长的贸易额为247.21亿美元。通过CMS模型的分解,可将出口额的增长分解为如下四部分:

1. 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园艺产品增长产生正效应。世界园艺产品贸易在两个阶段内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在中国园艺产品出口保持原有份额的条件下,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具体来说,第一阶段的影响效应为1 566.38亿美元,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为318.59%;第二阶段的影响效应为1 577.06亿美元,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为637.94%。

2. 商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增长产生负效应。两个阶段商品构成的影响效应分别为-35.47亿美元和-69.34亿美元,说明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结构不是很合理,阻碍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阻碍贡献率达到7.21%和28.05%。在第一阶段中,HS06、HS07、HS08科目的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园艺产品的进口增长率;在第二阶段中,HS09、HS24科目的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园艺产品的进口增长率,导致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园艺产品进口的增长速度。

3. 市场分布的变化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增长产生的效应在两个阶段不同。第一阶段产生负效应,第二阶段产生正效应,分别为-659.20亿美元和1 557.92亿美元,贡献率达到-134.08%和630.20%。在第一阶段,中国对美国、俄罗斯、德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泰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园艺产品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园艺产品的进口增长率,而且所占比例较大,因此产生负效应;而在第二阶段,中国只有对日本和中国香港的园艺产品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园艺产品的进口增长率,其余的都高于世界园艺产品的进口增长率,因此产生正效应。

4.竞争力的减弱阻碍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增长。第一阶段的竞争力残差为-380.05亿美元,其贡献率为-77.30%。这段时期,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呈下降的趋势,竞争力的减弱抑制了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而在第二阶段,竞争力残差达到 -2 818.43亿美元,阻碍贡献率为-1 140.10%,中国园艺产品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下降,这也是导致总效应下降的主要因素。

由上述分析可知:1992―2008年中国园艺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世界贸易规模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而出口商品构成虽然所起的阻碍作用较小,但是阻碍作用也在进一步加强;市场分布的作用由原来的阻碍作用逐渐转为促进作用,而且在第二阶段的贡献比例仅次于世界贸易规模的拉动作用;竞争力的缺乏阻碍了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而且阻碍作用明显加强,所占比例最大。

(二)具体产品的增长分析

1. 第一类产品(花卉产品,HS06)。在第一阶段,中国花卉产品出口额增加了0.36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世界花卉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分布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中国花卉产品长期缺乏竞争力,对中国花卉出口增长的阻碍作用较大,而且出口商品构成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花卉出口的增长;在第二阶段,花卉产品出口额增加了2.92亿美元,其中,除了处于劣势的竞争力因素阻碍出口外,世界花卉贸易规模、商品的构成以及市场分布都促进了花卉的出口。

2. 第二类产品(蔬菜产品,HS07)。在第一阶段,中国蔬菜产品出口增长总效应为-11.96亿美元,其中起促进作用的仅有世界贸易规模,而商品构成、市场分布和竞争力都阻碍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市场分布的阻碍作用最为明显,说明这个阶段中国蔬菜的出口品种和市场布局不是很合理;第二阶段的总效应为166.96亿美元,在此阶段,中国蔬菜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对出口增长的阻碍作用有所加大,而世界贸易规模、商品构成及市场分布都促进了出口的增长,说明该阶段中国蔬菜的出口品种和市场布局得到改善,促进了蔬菜的出口。

3. 第三类产品(水果产品,HS08)。在第一阶段,中国水果产品出口增长的总效应为31.40亿美元,促进出口增长的因素仅有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商品构成、市场分布和竞争力因素都阻碍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市场分布的阻碍作用最大,这表明中国水果的出口市场和品种结构都不合理,加上竞争力的缺乏阻碍了中国水果的出口;第二阶段的总效应为122.10亿美元,仅有竞争力对出口增长起阻碍作用,其余几个因素都促进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市场分布和世界贸易规模的促进作用较大,表明中国水果的出口品种和市场布局得到改善。

4. 第四类产品(咖啡、茶等,HS09)。两阶段的总效应是相反的,其中,第一阶段的出口额增加了127.74亿美元,而第二阶段的出口额减少了176.09亿美元。具体而言,在第一阶段,世界贸易规模和商品的构成促进了中国咖啡、茶等出口的增长,而市场分布和竞争力则阻碍了出口的增长,说明中国咖啡、茶等产品的出口品种较为合理,但是市场布局不合理和缺乏竞争力阻碍了该产品的出口;在第二阶段,商品构成和竞争力阻碍了出口的增长,世界贸易规模和市场分布则促进了出口的增长,说明这个阶段调整了市场的布局,但是品种结构和竞争力缺乏阻碍了出口的增长。

5. 第五类产品(果蔬制品,HS20)。在第一阶段,果蔬制品的出口额增加了71.56亿美元,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是促进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商品构成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大,而市场分布和竞争力则阻碍了出口的增长,而且竞争力的阻碍作用较大,说明不合理的市场布局以及国际竞争力弱不利于果蔬制品的出口;在第二阶段,出口额增加了240亿美元,世界贸易规模和商品构成继续促进出口增长,同时市场分布从负作用转为正效用,而且促进作用最大,表明市场布局的调整有利于果蔬制品的出口。

6. 第六类产品(烟草及其制品,HS24)。在第一阶段,中国烟草及其制品出口额增加了71.56亿美元,其中,世界贸易规模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商品构成和竞争力也有所贡献,而市场分布阻碍了出口;在第二阶段,中国烟草及其制品出口额减少了7.63亿美元,起促进作用的因素有世界贸易规模和竞争力,起阻碍作用是商品构成和市场分布,而且所占比例很大,说明烟草及其制品出口的品种结构和市场布局需要改善。

由以上分析并对比两个阶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第一阶段,世界贸易规模对六类产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贡献比例也最大;商品构成对不同产品的作用不一致,对第一、第二和第三类产品起阻碍作用,而对其余三类产品起促进作用;市场分布除了对第二类产品起阻碍作用外,对其余产品起促进作用;竞争力因素除了对第六类产品略有促进作用外,其他都阻碍各类产品的出口。(2)在第二阶段,世界贸易规模对各类产品的出口增长继续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对前五类产品的贡献比例相应减弱,而对第六类产品的贡献比例迅速加大;商品构成对第四和第六类产品起阻碍作用,对其余产品起促进作用;市场分布促进了前五类产品出口的增长,而阻碍了第六类产品的出口增长;竞争力因素对前五类产品起阻碍作用,对第六类产品起促进作用,而且第三、第四和第五类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阻碍作用更大。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简要结论

由以上分析得出:由于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拉动了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增长;而商品构成总体上阻碍了中国园艺产品的出口,而且阻碍作用进一步加强,说明中国园艺产品生产结构不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市场的分布效应由负效应转为正效应,而且促进作用有加大的趋势,说明后期中国把园艺产品的出口调整到了那些对其需求较为旺盛的市场上,从而增加了出口;竞争力因素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增长起阻碍作用,而且阻碍作用大体上进一步恶化,表明中国园艺产品的竞争力优势在减弱。

(二)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及其得到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 立足现有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由于世界市场的需求较大,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因此我们应该立足现有市场,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特点,出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努力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而且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产区与非产区以及品种差异性,快速填补市场空缺,积极开拓新市场。

2.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出口品种结构。中国出口园艺产品的品种结构不合理,阻碍出口的增长,因此应该逐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名优特产品;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实现均衡上市;把握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动向,及时调整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品种和结构。

3. 调整市场布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应该吸取以前市场布局不合理的教训,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观测,及时调整相关产品的出口市场布局;并且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发展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际间的各种合作机制,创建良好的贸易环境。

4. 协调组织生产,加强科技创新。由于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此应该加强园艺产业的协调,按照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园艺产品的区域布局,实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并且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培育新品种,提高园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雪,傅泽田,常山.我国蔬菜产地整体格局的变化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11).

[2]张涛.中日蔬菜生产效率比较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4,(6).

[3]陈永福,魏荣.世界蔬菜贸易竞争力与产业内贸易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4).

[4]蔡岩,吕美晔,王凯.我国蔬菜产业及其主要出口蔬菜品目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5]汤勇,黄军,李岳云.中国蔬菜的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4).

[6]刘汉成,易法海.中国水果出口特征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4).

[7]余国新,王凯.我国水果产业及主要出口产品品目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2).

[8]祁春节,彭可茂.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分析与对策[J].林业经济,2002,(11).

[9]Zelal Kotan, Serdar Sayan. A Comparison of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urkish and South East Asian Expor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Market in the 1990s[R].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Turkey, 2001.

[10]Kevin Z. Chen, Yufeng petitiveness of Canadian Agri-food Exports against Competitors in Asia: 1980―1997[J].JournalofInternationalFood & AgribusinessMarketing, 2001, (4), 1-19.

[11]栾敬东,李靖.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长特征及其成因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2).

[12]李常君.中国蔬菜出口日本的增长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2).

[13]宗成峰,赵霞.我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11).

[14]李海鹏,张俊飚,朱信凯.我国蔬菜出口的增长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15]刘星,阎建.基于CMS模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2).

[16]陆文聪,梅燕.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增长的成因:基于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花卉贸易论文范文4

关键词: 设施栽培; 花卉;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74-02

花卉业是目前世界农业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全球年贸易总额高达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出口创汇的重点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注重花卉商品化发展[1,2],以广东、福建、上海、北京为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我国花卉业产值每年增长30%,年生产总值早已突破60亿美元,年出口额达2.6亿美元[3]。但在政策、技术、品种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与荷兰、以色列、哥伦比亚等花卉生产大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世界花卉出口年贸易总额为 79亿美元,其中荷兰占70%,我国仅占0.5%,而我国早在 2002年花卉栽培面积就已占世界花卉栽培总面积的40%[4]。由此可见,我国花卉的产品质量、总量明显落后于人。为克服花卉种植的地域限制和季节限制,达到周年高质量、高产量生产的目的,花卉的设施栽培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已逐渐成为花卉生产中重要的形式。

1 国内外花卉设施栽培的现状

1.1 国外花卉的设施栽培现状。狭义上花卉的设施栽培即保护地栽培。从世界各国花卉的情况来看,荷兰、 以色列、哥伦比亚等国的花卉业相对较发达,也比较重视设施栽培在花卉上的应用。其中,无土栽培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荷兰的无土栽培面积已超过了总栽培面积的70%。新兴花卉培育方式如电脑养花、配方生长液养花以及平菇废渣养花等已经出现。其中,电脑养花有助于工厂化生产,许多新型的生物活性剂已用于花卉保鲜领域[5]。

1.2 我国花卉的设施栽培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设施农业目前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我国现代设施花卉起步较晚,在我国,设施栽培在花卉上的大规模应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此之前多是应用于蔬菜和粮食作物上。现今我国现代花卉生产中的设施技术基本上是借鉴蔬菜技术中的设施技术。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引进了日本组装镀樟架棚生产技术,使我国塑料大棚在结构上出现了一次飞跃,并建立起一批较大的温室生产基地。

2我国花卉设施栽培面临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花卉业起步较晚,在种植品种、设施装备、栽培技术、产量、品质、周年供应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鲜切花。我国花卉人均消费量相对较低,致使花卉价格一路走低,低价竞争产生了恶性循环的后果,消费成为阻碍国内花卉发展最主要的瓶颈[6]。我国花卉科研水平较低,科研与生产脱节现象严重,多年来一直依靠进口国外花卉品种。另外,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也普遍存在,国内存在严重的非法扩繁外国种苗的现象,而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种质资源却大量流失了。

2.1盲目套用他人的模式。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进行设施配套时不可以采用同种模式,应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配套模式。然而,20世纪80年代,随着镀樟棚架的引进,许多西方先进的永久性温室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结果造成了投入高、回收慢、长期处于亏损的花卉经营状况。如我国北方年温差较大、日照充分、空气湿度小,因此,保护地栽培可选用造价稍高的永久性温棚。而我国南方气温适宜、四季分明,选择经济实惠的塑料大棚最佳。总之,大棚应根据相应的环境条件来决定最符合经济学价值的类型[7]。

2.2缺乏行业标准,花卉产品质量偏低。设施结构的不合理及环境调控能力较差,造成花卉生产中病虫害的大量发生。而我国花农为了单纯追求利益,盲目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见未能提高花卉产品质量,并且造成了环境污染,造成花卉产品质量更低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不摒弃原有的不正确的生产方式,缺少量化的栽培模式,产品质量问题依然会存在,并且会严重影响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花卉生产中缺乏技术规程,流通中对储存、包装、运输等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交易中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企业不掌握、不熟悉质量等级情况、质检技术和测试指标,在对外贸易时只能听从进口国(商)的操纵,经常遭到无理退货或压级压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3设施条件差,花农素质低,难以实现产业化。在部分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花卉设施条件落后,设施环境控制能力低、土壤和水质不利于花卉生长,限制了设施花卉的生产。多数花农素质较低,种植水平偏低。主动性差,小农意识严重,缺乏市场观念、风险意识和长期规划,依赖性较强。此外,我国的花卉生产和经营处于小农经济阶段,营销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以初级产品现货交易,附加值低。产后加工运输系统尚未建立,花卉分级、包装、检验、不完善,大量辅材主要依赖外购。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目前设施花卉生产面积小,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特色品种和技术,产业优势不明显,无法实现产业化,整体市场竞争力差。

3 我国设施花卉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3.1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加快设施花卉发展速度。花卉业是所有涉农产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从发展情况看,花卉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设施花卉业显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可以向花卉业发达的国家学习,建立复杂、庞大而有序的花卉产业群。但产业群的建立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政府在政策及投资上给予必要的倾斜与扶持能够有效促进花卉业的发展,使花卉业的比重在农业产业中有一个大的提升。另外,政府可通过扶持一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市场潜力大、针对性强、见效快的项目,使花卉业尽快形成生产力[8]。

3.2加强技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投入,促进设施花卉发展。我国设施栽培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异,其本质在于人才的差距。培育花卉新品种、系统化温室管理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是促进我国设施花卉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强对花卉从业人员特别是花农的技术培训,需要形成一定的培训网络。从而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对新的花卉品种从指定计划、栽培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到经营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使从业者能够完全掌握所需的专业技术,使花卉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3.3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完整的区域产业链。根据各地气候、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制定适合当地的设施花卉战略布局,在生产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品优势,在销售上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消费市场和流通网络。保证花卉生产基地、包装运输、市场销售等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标准等的建立与完善。结合区域优势和发展现状,重点搞好区域化种植研究,培养各具特色的优势花种及种苗生产,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和区域化生产,减少低水平重复给花卉种植者带来的损失,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花卉拳头产品,扩大特色花卉在全国的知名度,如大同光源百合因质量上乘在北京、云南、上海等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已批量出口;山西省生产的蝴蝶兰成功销往中南海[9]。

3.4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道路。设施花卉产业应该选择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统一化、标准化的经营之路,加强生产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规模壮大,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花卉作物质量及检测技术,形成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区域,加强花农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提倡科学种植,有助于实现优质高产,创立自己的花卉品牌[10],进军国际市场。

3.5大力宣传花文化,引导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已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花卉消费也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国历史悠久,“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加强对花文化的宣传,调动花卉消费的积极性,能够缩短花卉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刺激消费开拓花卉市场。逐步实现由中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过渡,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实现由集团消费向个体消费的过渡、节日性消费向日常性消费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荣富.内蒙古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向导[A].中国园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66.

[2] 邹志荣,饶景萍,陈红武.设施园艺学[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

花卉贸易论文范文5

摘要从云南省花卉生产情况、花卉生产布局、花卉流通体系和花卉生产企业等方面,阐述了云南省花卉产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花卉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云南省花卉产业的优势,并对该省花卉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花卉产业;现状;发展对策;云南省

云南省是我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市之一,素有“植物王国”和“花卉之乡”的美称。在全国约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就有1.7万种。该省具有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等不同气候类型的植物种类,观赏植物有2 100多种,其中花卉1 500种以上,许多是珍稀种类和特产植物。这不仅是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质基因库,也是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保障[1]。云南省通过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实施“18”生物工程和“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等,已将昆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兰花基地。

1云南花卉产业的现状

1.1花卉生产情况

据云南省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达2.3万hm2,与2006年同比增长15%,总产值达84亿元,增长16.7%,花卉出口额8 500万美元,增长31%,鲜切花产量约50亿枝,增长22%。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花卉企业1 039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花农10.2万余户,花农合作经济组织200余个。目前,云南鲜切花产销已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1,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斗南花卉批发市场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两大产地型交易市场,其中“斗南花卉”已成为我国花卉类第1个驰名商标。

1.2花卉生产布局

经过19年的发展,云南花卉的产品布局已初步形成,且日趋合理。在地区布局上,初步形成了以西北部丽江、中甸为主的球根类花卉育种和切花生产基地,滇中地区以昆明、玉溪为主形成温带切花和热带兰花生产基地,南部地区的景洪、元江、河口等地形成了热带兰花、鲜切花和室内观叶植物生产基地。品种布局上,形成了以温带切花为主体,热带兰花、切花、观叶植物及寒带球根育种几大类别、多品种共同发展的格局,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日趋协调。

1.3流通体系

云南是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鲜切花销量占全国市场的50%左右,其花卉80%销往全国90多个大中城市,10%出口到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云南花卉主要的流通方式有2种,一是中间贸易商从呈贡县斗南批发市场组货,发往消费地各代销点、当地的批发市场或零售商;二是企业直接把产品发给自己固定的客户。云南鲜切花交易主要集中在昆明地区,总产量的80%是在呈贡县斗南批发市场进行。该市场占地面积4.87 hm2,建有10 000 m2的交易大厅,现已有561户进场登记注册的客商,其中85家贸易批发商长期驻场,平均日交易200~300万枝切花,配花配材21 t左右,日均参与交易人数达5 000人,高峰期日交易量可达350~400万枝,配花配材28 t,交易人数7 000人以上。

1.4花卉企业

截至2007年底,云南省1 039家花卉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共批准花卉外商投资企业89家。从企业的分工来看,有以荷兰范登博思种球公司、育种商荷兰莫尔海姆玫瑰贸易公司、英茂公司、农科院花卉中心为代表的种苗、种球生产企业,以日本的河野教大农业技术公司、英国太古公司、缤纷园艺、维生种苗、江川英茂为代表的切花生产企业,以庆成公司为代表的热带兰花生产企业,以格林温室、电子工业研究所为代表的大棚生产企业。企业间的生产分工日趋专业化,花卉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日益提高。

2云南花卉产业的优势

2.1自然条件优越

云南的气候多样性可以满足各类花卉的生产需要;许多地区四季温暖,可周年生产各种花卉;高原地区紫外光充足,有利于花卉品质提高[2]。云南素有“世界花园”之称,尤以杜鹃、山茶、报春、龙胆、木兰、百合、兰花等7大名花著称于世[3]。云南与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4国接壤或临近,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地理条件;40余条国内外航线的开通,为花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输条件。

2.2社会服务业已具备

云南自古有栽花养花的传统,为花卉生产发展奠定了种植技术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花农队伍已经形成并不断壮大;花卉科研、教学与培训也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昆明周边的大型花卉生产基地已经建立,已有以鲜切花为主的多种花卉规模生产,销售渠道已经打开,基本销售网点已经形成。国际花卉生产布局的变化,更是给云南花卉的发展带来契机。

2.3生产销售已成规模

1994年以来云南省鲜切花产量一直居全国之首。2006年鲜切花生产面积6 319 hm2,产量43亿多支,占全国的1/2以上,花卉总产值73亿元。2007年花卉面积逾2.3万hm2,总产值84亿元,其中鲜切花产量50亿枝。云南花卉不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占有较大份额,所产花卉的80%销往全国90多个城市,而且还有10%左右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4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云南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丰富,花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3云南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3.1科研及人材培养明显滞后

科技投入和储备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劳动者素质偏低,导致云南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4个不相称,即丰富的花卉资源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种不相称、优越的气候生产条件与高品质花比重低的现象不相称、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与现有的科技支撑体系不相称、产业发展迅速与经营管理滞后不相称。

3.2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还没有一个适合现代花卉产业的流通体系,企业和花农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花卉质量较差,无法更好地参与花卉国际市场竞争。

3.3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品种的种植盲目性较大,没有以市场为导向,造成花卉市场供大于求,花农亏本。

3.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整

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不够健全,花卉协会的参与、指导、促进作用不明显。技术、信贷、信息等专门服务不到位,尤其是信贷服务明显滞后,贷款抵押难以解决,行业担保机制不健全,导致发展花卉贷款难度大,农民起动资金缺乏、龙头大户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4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方向

4.1强化认识,坚定发展

要深化发展花卉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责任,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第一,要提高认识。花卉产业是增收产业、富民产业,通过农民致富,进而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从而为财税增收做出贡献。第二,要坚定信心。充分发挥示范户的示范带动、宣传导向作用,给农户算好种植经济账,坚定农户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努力把花卉产业培育成继烤烟之后的又一个农业支柱产业。第三,要强化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发展花卉产业专项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省花卉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省花卉办公室,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议事协调服务。林业、农业、农办等涉农单位,要切实担当起花卉发展的部门职责,全面做好引导、指导、组织、动员、协调、服务等系列工作,落实政策、研究对策、科学决策,共同推动花卉产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4.2完善规划,引导发展

制定完善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将有效规范与加快产业发展。要完善产业总体规划,把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完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专门力量对花卉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讨,适时聘请有资质的咨询单位进行论证。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围绕“中国花卉大省”的打造[4],高起点、富有前瞻性地编制好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要注意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对接,以花卉观光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为方向,做好花卉休闲观光项目规划,尽快纳入全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局。要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在产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云南省的地域特点及花卉企业发展情况,围绕“花卉百万亩”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建设“十大基地”要求,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建设方案,确定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具体方案推动花卉产业的加快发展。要切实抓好规划实施,落实好花卉发展的目标任务,把规划中的任务指标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年度、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部门、县的具体责任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确保规划的有效顺利实施。

4.3招商引资,集聚发展

花卉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收益大,单纯依靠当地资本、农户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的快发展、大突破,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发展。要全员招商,调动各方积极性,抓住机遇,拓宽引进资金的渠道,加大花卉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以商招商”、“二次招商”、“以情招商”,力争在产业招商规模上实现大的突破。要以平台招商,利用好台湾农民创业园这个平台,围绕“一个协会、一个中心、十大基地”产业发展格局,发挥“五缘”优势,推进“六求”工作,突破滇台农业合作,积极引入台湾资金及成熟技术管理经验、发展模式,带动云南省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要针对性招商,立足产业长远发展,争取引进经济实力强、产业经营经验丰富的国内外投资商,引进发展一批能够促进耕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基地型项目,通过基地钢架大棚等基础设施的先导投入,投资兴建一批产业化、现代化程度高的花卉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发展、共同发展。要实行重点招商,到荷兰、以色列等花卉主产国举办专场招商活动,力争引进花卉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品种。

4.4建好龙头,辐射发展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能够有效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发展。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培育英茂公司、农科院花卉中心、通海种子公司、江川英茂、庆成公司、格林温室、电子工业研究所等现有龙头企业,创造各种可能和条件,采取各种可能的服务方式,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扩大种植基地,拓展经营领域,延伸产业链条,特别要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确保企业留得下、做得大、走得远。要培育种植大户,让花卉产业扎根云南并发展壮大,就一定要优先发展一批“本土化”的种植大户。要鼓励支持一批发展意识强、敢拼敢闯的农户,从资金、信息、技术上重点扶持、重点培养,并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积极推动他们与当地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一帮一”、“一对一”,加快努力形成一批成长型的“本土”种植大户。要辐射农户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市场和技术优势,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研、协会”六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全面推广“三包二统一赊”的扶持措施,建立和巩固企业与农民散户的利益机制,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保障种植效益,辐射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4.5健全机制,服务发展

加快花卉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产业服务至关重要。要强化政策扶持,针对目前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发展系统化优惠政策,并把政策细化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省里每年对花卉产业扶持投入逐年增加、稳中有升,形成稳定政策资金投入机制。要继续实行对建设花卉种植温室、钢架、木竹大棚补助,以及对外资发展花卉租用土地租金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抓好政策兑现。要发挥协会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省花卉协会,进一步扩大团体会员、个人会员队伍,吸引本省企业与农户入会,进一步提高行业协会的覆盖面。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协会的服务、代表、自律、协调、管理等职能和桥梁、纽带的作用,针对花卉产业发展遇到的难点和热点、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拓展协会服务职能,提供科技信息、资料,推荐花卉种植新技术,介绍典型经验,定期花卉生产进度、供求信息,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强化科技服务。要加大研发力度,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加快农科院花卉中心公司名优花卉优质种苗繁育及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新品种、良种、脱毒种苗技术开发力度,强化野生物种资源的驯化,努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要规范生产技术,制定完善产业地方生产标准,借鉴烟叶生产技术推广的经验做法,编制技术小册子广泛分发,指导广大农户推广应用,促进花卉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现代化发展;要培育人才队伍,强化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花卉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积极培养各地专业骨干,壮大技术队伍,尽快形成一批花卉“土专家”。要改进信贷服务,加紧研究组建省花卉贷款担保公司,通过省、市、县财政先期借款、龙头大户集资、广大农户参与的形式,筹募、建立担保基金,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信贷担保;要发挥县林权担保公司作用,对在山地种植花卉的给予办理林业产权证书,以通过林权担保实现贷款。要建立政府贷款贴息制度,通过一项一议政策,对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项目,政府给予一定额度、一定年限的贴息补助,以鼓励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

4.6培育市场,带动发展

市场是决定花卉产业发展的最终因素,必须把花卉市场拓展、培育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健全销售网络,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花卉流通服务组织,鼓励农户、种植大户积极与龙头企业的市场营销对接,实现价格联盟、市场共享。当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要着手策划建设市、县花卉交易市场,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在销售区建立配送中心,形成网络化销售窗口,逐步完善销售网络,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要加强营销队伍培育,支持和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参与花卉产品流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专业营销队伍。建立一支面向千家万户的专业花卉经纪人队伍,实行产销分离,活跃农村花卉交易市场,改变龙头企业是唯一销售途径的局面。要大力拓展市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宣传云南花卉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打响“云南”品牌。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建好出口种植基地,进一步拓展花卉销售市场。

5参考文献

[1] 李向东.云南花卉种植前景广阔[j].云南农业,2005(8):17.

[2] 李少球.花卉情趣[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150.

花卉贸易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花卉产业;桂台合作;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韦佳慧,广西国有七坡林场经济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林产业发展,广西 南宁,530225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060-0003

一、广西发展花卉产业的意义

花卉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和最稳定的产业之一。广西发展花卉产业具有气候资源优势、种植资源优势、市场潜力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北回归线贯穿中部,水热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从滨海平原、丘陵台地至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形成了从热带到温带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和东西南北的时空差异,为花卉的常年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广西素有“植物王国”、“花卉宝库”之美称,有植物7227种,占全国种数的26.6%,居全国第三位,能作为花卉观赏植物的约有1400种,隶属于145科425属。在花卉观赏植物中共有40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占广西产121种珍稀濒危植物的33%,经驯化培育后已有很多品种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贵花木。花卉产业作为一项占地面积小、经济效益大、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业,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种植业相比,通常花卉的亩产值在1万元以上,约为普通作物和果树的10~50倍。

所以,花卉产业是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是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于一身的绿色产业,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花卉业是广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这对于促进广西城乡协调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广西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花卉产业发展总体状态

花卉业是广西一项新兴的高效产业,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进入花卉产业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广西林科院成立了园林花卉研究所,组建了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部,并获建设部二级设计资质证书,近年来承担了多个国家、林业部或自治区林业厅的花卉研究和引进项目,收集国内外花卉品种200多个,年生产花卉种苗和组培苗50万株以上,建立了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为广西花卉产业建设作出较大的贡献。其他如国有七坡林场、高峰林场、梧州市园林局等也都建立了较大规模的花卉生产基地。广西各个城市都有花店,南宁、桂林、梧州、柳州等还有专门花卉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区花卉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年产值达60亿元。目前,广西花卉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玉林、贵港和北海等中心城市,现有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花卉种植企业、花卉大户2000多家,花卉交易市场13个,各类从业人员45万人,花农100多万户。

(二)广西花卉产业发展的特点

1. 花卉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迈进。花卉进入商品生产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与广西花卉产业的不断发展,广西的花卉生产者放弃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开始转向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主要的花卉产品的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区位优势与企业优势。截至2011年底,广西已与台湾花卉企业签署合作项目21个。其中,广西花卉产业示范基地、南宁市东盟花卉博览园等都是重要的招商引资园区,项目的进行深受当地相关部门重视。2012年7月广西台湾花卉产业园正式开园。项目建设规模3.5万亩,参照台湾彰化“公路花园”的模式规划建设,将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健身、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极具特色的花卉产业博览园。未来5年,广西花卉产业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2. 花卉生产的区位优势明显。广西素有“植物王国”、“花卉宝库”之称,有花卉物种7227种,约占全国的40%。广西发展花卉产业,气候优越,资源丰富,区位突出。近年来,广西与国外的合作和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特别是与东盟各国。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广西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南宁与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等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这也为广西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多重机遇。

3. 花卉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花卉销售逐年增加。1999年,在花卉产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区内林业系统仅有40多个企事业单位从事花卉的研究与生产,生产面积1000多亩,年产值800多万元。到了2005年,广西花卉面积种植在30万亩左右。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等市已建立专门的花卉市场13个,年销售额近7亿元。近两年来,广西花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上半年全区花卉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花卉产业生产总产值达30亿元。预计2012年,广西花卉生产种植面积将增至50万亩,花卉总产值达75亿元

4. 桂台合作成为广西花卉产品的新亮点。广西、台湾两地的花卉资源极为丰富,在生产资源、发展领域、产品市场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广阔。2012年7月总投资10.71亿元的台湾花卉产业园在广西南宁正式开园。作为广西“十二五”花卉产业重点示范建设项目以及桂台战略合作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建成将为桂台花卉企业构筑合作交流平台,为广西花卉企业“借船出海”开拓海外市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桂台两地借此机会,以花为媒,不断拓展和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走出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广西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是我国大型花卉种植省区,但远非花卉强区,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小、质量差、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水平等现象。

(一)起步较晚,发育不全

广西花卉产业兴起于近几年,还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其特征是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企业进入壁垒较低,但技术不确定性大,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用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不全。由于全区各市对花卉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对花卉项目的投入与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没有安排专项财政进行扶持,融资渠道不畅,尚未形成规模投资、良性发展、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格局。

(二)规模较小,竞争力弱

广西花卉产业总体规模小,行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整,集约程度低,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格局。多数花卉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粗放,缺乏先进栽培管理技术,花卉产品质量不符合市场标准,没有自主的花卉品牌,产品研发水平、市场拓展能力、售后服务层次等均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竞争力弱。

(三)需求较窄,消费较低

花卉产业是消费性产业,通常在人们收入达到工业化中期社会水平后才得以大量消费。由于广西尚处于工业化初期,正在向工业化中期过渡,同时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从而花卉的民间意识较淡薄、消费水平较低,市场需求较狭小,主要集中在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房地产小区及单位绿化,所生产的花卉产品销售严重依赖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四)特色不显,缺乏品牌

由于产业处于初创阶段,产品的研发费用较高,投入产出回报较低,导致广西在花卉选育和新品种研发的投入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和种植技术,特别是在特色花卉品牌的培育上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真正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花卉拳头品牌。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形成,专业人才缺乏。迄今只有广西林科院、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柳州市园林科研所等少数单位有花卉技术人才,缺乏能适应产业发展的科研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五)市场薄弱,服务不全

现阶段广西花卉产业中各行业的企业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拓展新市场。但由于政府投入培育的支持力度小,广西花卉流通市场数量少,规模小;同时,全区各地花卉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造成市场信息闭塞,企业和花农在花卉种植、销售、流通等环节与市场脱节。市场与服务的瓶颈制约了广西花卉产业的发展。

四、广西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行业服务,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

在广西区林业厅的指导下,广西的花卉企业应通过组建行业服务协会,一方面对内提供信息等服务,按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规律安排生产,减少花农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相对统一的对外交涉,稳定、提高花卉产品的国际销售价格,以保证花农的利益,做到花卉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设行业协会为龙头,扩大集约化经营,把分散的小规模生产那人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规模生产,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通过产业化经营,把生产、加工、运输组成有机整体,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形成有竞争力的花卉产区,打破各自为政的弊端,共同开拓市场和抵抗市场风险,努力提高产品出口创汇的能力。

(二)加快建设四个花卉产业片区与花卉特色园区建设

应根据广西区林业厅制定的《广西花卉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通过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促进相互间的分工与合作更可以享有区域与品牌优势进而吸引更多投资商前来投资。广西区林业厅应当与各地方政府积极协调合作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花卉园区建设:第一,构建完善基础设施,这包括交通、电讯等的网络建设,通畅硬件流通渠道;场地建设,比如大型交易中心,大型原材料采购基地等。第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这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当地的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建设良好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渠道;出台健全的环境保护政策,不能因为只发展经济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集聚区处于跨区域地带,相关的政府之间就做好通融。第三,出资给高校与企业等为本地的人员建立定期的免费培训与讲座,以提高当地人员的素质,并做好当地社会保障工作。

(三)引导花卉消费,培育消费市场

从广西、乃至全国来看,我国人居花卉消费量很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消费的八十分之一,消费不旺已成为阻碍广西花卉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消费者有中低档产品逐步向中高档产品过渡。但是广西目前的花卉生产缺乏技术流程;流通中缺乏对包装、运输等严格与标准的技术要求;交易中,缺乏市场准入制度。这些问题造成了花卉价格偏低、竞争无序等恶劣局面,严重影响了广西花卉业的发展。广西区林业厅作为主管部门,应联合质检、工商等部门,在行业内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满足优质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通过日常的讲座、竞赛、展览等活动宣传花卉文化,通过这些活动普及花卉的保健、药用与食用功能等科学知识,提升花卉产业的“软实力”,刺激与培育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于平福,黄凤株.广西与东盟农业科技合作的目标、重点和策略研究[J].广西园艺,2004,15(5).

[3]古小松.中国—东盟知识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朱春林.浅谈广西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广西林业,2007,(2).

花卉贸易论文范文7

[关键词] 花卉 产业发展 对策

花卉作为全球公认的一个朝阳行业,正在不断快速发展之中。2007年全球花卉产业总产值达1300多亿美元,并保持着6~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花卉生产由原来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6]。这对发展中的福建花卉产业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热资源充沛,地形地貌多样,多种生态类型并存,花卉种类繁多,野生资源丰富,且有着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花卉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走过了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构建产业阶段(1985~2000年)和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花卉产区,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花卉业已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之一,成为福建省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7-9]。

1 发展现状

1.1 花卉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底,福建省花卉及观赏苗木种植面积1.82万公顷(见表1),较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4.64%。花卉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产品已由草花、盆景和工业用花卉发展到切花切叶、盆花与观叶植物、盆景、球根花卉、观赏苗木、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草坪等7大类,其中销售额位居前3位的是盆花与观叶植物、观赏苗木和盆景,其销售额分别占当年花卉销售总额的46.35%、22.03%和16.90%。主要特色产品有水仙花、盆栽榕树(人参榕)、蝴蝶兰、杜鹃花、建兰、墨兰、寒兰、沙生植物和耐寒棕榈等。

1.2 花卉消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逐步改变,消费水平也稳步提高,花卉产品的消费已成为时尚。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省花卉消费迅速扩大,居民花卉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见图1)。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花卉消费达26.6亿元(含城乡园林绿化工程用花),年人均花卉消费量75元/人,分别较2000年增长4.19倍、3.96倍。

(说明:年均人均花卉消费量=消费总量/当年人口数)

全省花卉消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域性。花卉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其它城市的消费比较少,农村花卉消费几乎为空白。二是集团性。全省花卉消费仍处于以集团消费为主的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稳定的个人(家庭)消费。据调查,花卉消费群中个人(家庭)消费占30~40%,而社会集团消费占60~70%。三是礼品性。作为节日礼物送人和看望亲朋好友是全省居民花卉消费的主要目的。四是节日性。全省花卉消费一般集中在节日,尤其是元旦、春节期间,花卉消费量很大,特别是盆花,年宵期间的消费量超过全年消费量的80%。

1.3 花卉流通

花卉流通是联系花卉生产和花卉消费的纽带。但长期以来,全省花卉业发展重生产基地建设、轻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截至2007年底,全省虽已有花卉产地批发市场和小型集散市场64处,花店、花摊3000多家,年营业额近20亿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77.78%、2.68倍和4.12倍,但长期以来花卉买难卖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存在着花卉市场建设滞后、花卉交易方式落后等现象,严重地制约了福建花卉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1.4 对外贸易

花卉出口,福建历来以水仙花和中国兰花为主。但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福建花卉出口实现了新突破,呈现出出口品种和出口国家逐年增加、出口数量和创汇额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见表2)。2007年全省花卉出口创汇额达3181.50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11.85倍,花卉出口创汇额仅次于广东、浙江,位居全国第3位。主要出口产品有水仙花、盆栽榕树(人参榕)、虎皮兰、蝴蝶兰(种苗)、富贵竹、仙人球、迷你小盆栽等。

在花卉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花卉进口量则有所下降。2007年,福建花卉进口总额为172.30万美元,进口产品主要为种用花卉(种子、种苗和种球)和高档年宵盆花,且盆花进口量有逐年越少的趋势,而种用花卉进口量则保持相对稳定。

2 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

2.1 主要特点

2.1.1 区域格局初步形成

从全省九个设区市来看,福州以观赏苗木、蝴蝶兰生产为主;厦门以观叶小盆栽、蝴蝶兰、鲜切花、观赏苗木为主;泉州以观赏苗木、花卉种苗为主;莆田、宁德以盆景为主;南平以赤楠盆景、建兰、寒兰、桂花、茉莉花、百合花为主;龙岩以杜鹃花、建兰、寒兰以及富贵籽、金毛狗蕨、虎舌红等野生花卉为主;漳州以水仙花、蝴蝶兰、墨兰、虎皮兰、盆栽榕树(人参榕)、观赏苗木为主;三明以鲜切花、观赏苗木为主。全省花卉及其优势产品区划生产布局初现。

2.1.2 出口拉动成效明显

出口拉动福建花卉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贡献突出。近年来,盆栽榕树(人参榕)、虎皮兰、蝴蝶兰种苗、富贵竹、迷你小盆栽、建兰以及金毛狗等一批产品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全省花卉产业形成一种以市场需求引导生产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实现了产业经营规模化。

2.1.3 盆栽产品一枝独秀

福建花卉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态。而随着蝴蝶兰、杂交兰、杜鹃花(西洋杜鹃)、名贵国兰等高价值的盆花与观叶植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花卉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明显提高。2007年全省盆花与观叶植物种植面积达2310公顷,年销售额16.98亿元,以不到全省13%的花卉种植面积创造了全省42.6%的花卉销售额,单位面积销售额高达70.5万元/公顷,进而创造了全省花卉亩均销售额连续6年超万元的纪录,2007年全省花卉亩均销售额更是高达1.46万元,是全国平均值0.546万元的2.67倍,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水仙花、盆栽榕树(人参榕)、杜鹃花、国兰、沙生植物和耐寒棕榈植物等六大传统特色产品中,水仙花、盆栽榕树(人参榕)的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二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90%,但杜鹃花(西洋杜鹃)的市场占有率略有下降。

2.1.4 闽台合作硕果累累

福建花卉的经营结构,长期以来以私营为主体,国营、集体、三资并存。近年来,全省各地发挥近台优势,大力开展闽台合作,150多家台资花卉企业落户福建,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闽台花卉合作已结出了累累硕果。台商在福建创办的漳州杰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靖中美兰花有限公司、漳州景堂花卉有限公司、厦门菩提花卉有限公司、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福州多芬园艺有限公司等许多花卉企业在福建的投资都取得了成功,并已成为福建花卉业的中坚力量,为推进福建花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2.1.5 骨干企业初具规模

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全省已涌现出280多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或种植面积45亩以上的花卉骨干企业,如泉州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产盆栽植物和试管苗)、福建日怡花卉有限公司(主产蝴蝶兰)、龙海日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花卉生产与国际贸易)、漳州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产蝴蝶兰)、漳州杰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产蝴蝶兰种苗)、厦门航空港集团花卉科技有限公司(主产蝴蝶兰种苗)、厦门达睦园林有限公司(主产观赏苗木)、连城兰花有限公司(主产建兰、寒兰)、新中(龙岩)园艺有限公司(主产蝴蝶兰)、福建丹桂集团有限公司(主产丹桂及其繁殖产品)等,较好发挥了龙头企业的作用。

2.2 存在问题

2.2.1 科技创新滞后,生产技术落后,产业竞争力不高

长期以来,福建省花卉科研队伍不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少,科研资金严重短缺,不论是花卉新品种选育或新产品研制,还是产品深加工及保鲜、包装和贮运的研发都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而有限的资金又没有得到科学的应用。至今全省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花卉生产栽培技术也较为落后,设施栽培面积小,产品保鲜、包装、贮运技术则更为落后。虽然,近几年在花卉新品种引进、消化和推广方面有所突破,凭借着蝴蝶兰、杂交兰、西洋杜鹃、富贵籽等少数几种特色产品的拉动,福建省花卉单位种植面积的销售额得以大幅度提升,但仍远低于荷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与以色列、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差距,产业竞争力不高。

2.2.2 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方式分散,不适应现代花卉业的发展要求

目前福建省的花卉生产,虽然较上世纪80~90年代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规模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仍很少,花卉生产主体仍是分散的个体花农,经营理念落后。截止2007年底,全省花卉生产单位29582个,其中花卉企业1582家,花农28000多户,个体、分散的花卉专业户、个体户占生产单位总数的比例高达94.7%。而与之相关的栽培基质、盆具、园艺机具等第二产业还有待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及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急待扶持与发展,这些都极不适应现代花卉业的发展要求。

2.2.3 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流通体系不健全,缺乏现代物流体系

目前,福建虽已有60多处花卉市场和3000多家花店,但大多数市场和花店面对的都是直接消费者,沟通产销间的物流体系,主要靠一大批“营销大户”走南闯北跑市场以及生产者对手贸易的自产自销。不可否认,这种营销方式在产品供不应求年代起过重要作用。可是,伴随产业提升、转型,消费需求千变万化,市场风险日益加大,独立、分散的营销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花卉产业发展的要求。大生产、大市场要求配套集货加工、保鲜贮藏、科学包装、快捷运输,且成本低的现代物流体系,而在福建正处论证或筹建阶段,正由于此,现阶段全省花卉产品外销有许多是从广州、深圳、上海乃至山东口岸出口,既不便捷,又增成本,绝非长久之计。

2.2.4 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环保意识,外销面临严峻挑战

现代花卉业属生态型产业,担负着维护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如今,福建的外销花卉,多属传统产品,采用的多是露地栽培模式,即便是时尚花卉产品,采用的也多是简易塑料大棚,产出的产品优劣混杂,规格不一,质量不高,且难以适应周年供应的外贸需求。同时,许多生产者仍习惯地使用含有毒化学合成物质的农药、化肥,有悖于当今许多国家要求花卉生产实施MPS认证,提高花卉环保生产标准,提倡生产和销售不使用有毒化学品的花卉等。这些都给全省花卉出口带来很大威胁,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2.2.5 缺乏扶持鼓励政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各级政府对花卉业虽较重视,都把花卉业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产业,但总的来讲,福建省对发展花卉业的扶持力度还很小,项目立项少、科研资金缺、企业信贷难、经营税费重、进出口手续繁等长期困绕花卉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科技兴花”力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花卉业是一个朝阳行业,也是一个弱势行业。长期以来,福建省乃至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的花卉产业都存在着“资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急需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加大科技开发与推广力度,提升花卉生产科技含量,打造品牌产品。现阶段,福建省除继续做好国外优良花卉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加快推进“育、繁、推”的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外,要加大实施以种质创新为重点的科技兴花战略的力度,建立、完善科学研究体系、示范推广体系、良种(苗)供应体系、技术标准体系、防疫安全体系和病虫害监测体系。同时,要鼓励生产单位同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合力提升福建省花卉行业的内在品质,力争在新品种选育、应用技术研究和园艺设施研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2 推进花卉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构筑新型产业群

我省花卉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漳州九湖、漳浦马口、漳浦沙溪、漳平永福、南安霞美等多个花卉产业群雏形,它们各自集结了百余家花卉生产经营及相关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水仙花、盆栽榕树(人参榕)、西洋杜鹃、兰花、沙生植物、观赏棕榈、观叶小盆栽等特色花卉生产区,优势产区凸现。但与荷兰球根花卉产业群、肯尼亚切花玫瑰产业群、比利时盆栽杜鹃产业群以及我国台湾蝴蝶兰产业群、云南鲜切花产业群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急需通过整合全省各方力量、各类资源,建立一批现代花卉示范园区,引导、扶持和培育花卉企业走区域化发展道路,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区域竞争优势。因此,各地要面对“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形势,从自己的资源优势及生态特点出发,确立自己的花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重点扶持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形成“一地一品”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格局,按照“区域分异”、“适地适花”和“市场引导”的原则,搞好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当前我省花卉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推动花卉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进一步优化花卉生产区域布局。要重视生产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设施栽培技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使花卉生产达到产量最高、品质最优、效益最好的目的。

3.3 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带动广大花卉企业发展生产

一方面要支持现有的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成为我省乃至部级的花卉龙头企业,特别要重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和台湾农业试验区的作用,将国内外大型花卉生产科研企业引进来,围绕花卉生产、种苗供应、花卉加工出口等项目,建立新的龙头企业,并通过新老龙头企业的带动,提高花卉产品的整体质量,扩大花卉出口,为全省花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改变生产方式,促进规模经营,形成产学研、产供销环环紧扣的产业链,多元化、多形式联合发展的优化组合,实现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力等要素的资产重组和合理配置,提高规模效应与综合效益。各地要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来抓,坚持因时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同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合作组织运作水平。而各种合作组织则要依法制定章程及其管理制度,规范合作社内部运作。要以科技部门为依托,通过科技推广来服务农民;以宣传促销为手段,通过市场开拓来服务会员;以质量管理为目标,通过标准实施来服务行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发展。

3.4 抓好花卉交易市场建设,依靠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我省现有的花卉市场与流通体系尚不够健全,省内三大消费区福州、厦门、泉州三市均没有功能完善的花卉市场,花卉流通量较小,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高,加之缺乏先进的花卉采后贮运、保鲜技术及花卉流通过程的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评估难,优质优价难实现。而花卉作为一个鲜活农产品,需要有一个高效的营销体系,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荷兰、日本和我国台湾等花卉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设相应的花卉流通体系,确保花卉流通的流畅、低成本。要建立健全花卉流通体系,就要求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积极引导建立联系花卉产销的信息化平台,加大力度做好花卉生产、销售的统计分析,做好未来生产、市场需求的预测预报工作,从而保证花卉生产的计划性,减少花卉销售的盲目性,降低市场的波动性。不仅如此,花卉流通中的包装、保鲜、物流环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这一环节比较薄弱,费用较高,急需结合花卉标准化要求,积极开展花卉产后研究,才能实现花卉的适时采收,合理分级,科学包装,延时保鲜和高效无损贮运,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近期可以考虑在花卉主要产业集群所在地、主要花卉市场,建立统一的、专业的花卉包装、保鲜、物流配送中心,以达到既降低流通成本,又能实现高质量快速配送的目标。

3.5 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升花卉产品竞争力

随着国际花卉市场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品牌战略正日益成为花卉营销的主要手段。在许多花卉产业发达的国家,许多花卉公司往往只生产一种“拳头”产品,而且倾注全力使其成为知名品牌。相比之下,我国的一些花卉基地大众化的花卉与名贵的花木混在一起,仍将品种繁多视为适应市场的法宝,根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国际花卉市场竞争状况,花卉产品也要创品牌,甚至可以说没有品牌,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而创立品牌要从质量抓起,培育名牌更是任重道远。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花卉标准化生产是花卉质量的保证,是花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必要前提。我国已颁布了鲜切花、盆花、盆栽观叶植物、花卉种子、花卉种苗、花卉种球和草坪花卉系列标准,为规范花卉生产、质检、包装、贮运行为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还要建立强有力的花卉质量监控体系,规范花卉市场运作,通过市场强制执行花卉标准,才能促进花卉企业和花农进行标准化生产。二是大力推进生产认证体系建设,鼓励花卉企业参加以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降低花卉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能源消耗为目的的花卉认证,引导花卉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的投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强花卉生产企业的国际形象和企业竞争力。三是建设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检验检疫体系,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现代花卉业的发展。

3.6 构建闽台合作与交流平台,实施以闽台产业合作为重点的互补战略

我国台湾省花卉业发达,花卉消费水平较高,但岛内地少价高,劳资昂贵,已严重影响到花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许多花卉生产企业纷纷来到大陆投资兴业,福建省近台优势明显,两地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相似,优势互补,先后有百余家台商花卉企业落户福建各地,为促进福建花卉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还有许多台商对投资福建持有观望态度,双方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福建省各地应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拓宽花卉业合作领域,以更好地借助台商资金雄厚、产销手段先进、市场资讯及时等优势,发挥土地、劳力资源丰富,地价、工资低廉,市场空间广、潜力大等优势,采取优势互补、技术互助、经济互惠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台商来闽投资,兴办各种形式的花卉经济实体,尤其要借助台湾花卉业内人士外销业务娴熟、经验丰富、渠道畅通的优势,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7 加强行业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用现代管理理念推动花卉业发展

花卉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各行各业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要使花卉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一要制定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相一致,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近10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把花卉列为大力发展的九个重点特色产品之一,要求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漳州、厦门等地也都制定并实施了促进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但相比云南、广东、辽宁、浙江、上海等省(市),我省对花卉产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够,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当前全省花卉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关键的阶段,现代花卉业生产对花卉品种、生产设施、栽培技术与产后加工都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让更多的企业享受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好处,并有助于引进更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投资花卉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通过资金扶持,让更多的企业改进现有的生产条件与经营环境,实施现代设施生产,提高经营效益;通过技术扶持,使花卉生产水平与品种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二要加快制度建设。现阶段花卉生产盲目发展、市场无序竞争,主要是行业管理制度上的空白点太多,已经制定的管理办法,也缺乏贯彻执行的力度,应通过行业立法,用法律、法规保护花卉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引导行业有序发展,要重宏观管理,轻微观参与,促进公平竞争。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尊重企业和生产者的选择,鼓励成立民营制、合资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作社及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上的花卉产业化组织,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明晰产权,完善经营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花卉产业化新机制的形成。同时,还要作好对中介机构的确认和授权工作,通过各种中介组织对花卉产业的各环节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四要建立健全各级花协组织,并由其负责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花卉新品种审(认)定、花卉生产标准制定和督促实施、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生产者技能培训以及高效、权威的信息服务,正确引导花卉生产、市场建设等,做到全省一盘棋,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吴方林. 2004年中国花卉产业发展趋势[J]. 中花园艺, 2004, (8): 37-44.

[2] 陈俊愉. 国内外花卉科学研究与生产开发的现状与展望[J]. 广东园林, 1998, (2): 3-10.

[3] 曾端香, 张东方, 王莲英. 中国花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 北方园艺, 2007, (4): 190-193.

[4] 李晓东. 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思考[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32-35.

[5] 杨艳清. 论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长春大学学报, 2005, 15(2):90-92.

[6] 王隆清, 杨小玲.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10): 1996-1997.

[7] 蔡幼华. 稳中求进,推动福建花卉业健康发展[J]. 中国花卉园艺, 2003, (7):8-9.

[8] 蔡幼华. 世界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 福建热作科技, 2002, 27(3):47-49.

[9] 丛林, 连张飞, 苏明华等.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研究Ⅰ.粤、滇、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市场经营模式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 2007, 22(1):77-80.

课题组成员:

1.柴喜堂,福建省花卉协会会长。

2.陈 璋,福建省花卉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3.蔡幼华,福建省花卉协会顾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4.黄敏玲,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5.董建文,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

6.陶萌春,福建省花卉协会插花花艺与零售业分会会长,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花卉贸易论文范文8

北京展区:

人文花博科技花博和谐花博

本刊讯(记者王蔚君)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北京展区展会期间,主展馆及室

外展区、国际鲜花港与和谐广场三大组团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0万人次。10月5日闭幕日当天,游人依然络绎不绝,为本届花博会画上完美句号。

花博会主场馆分为成果展区、企业展区、国际展区、北京区县展区、专题展区和品牌展区等六个展区。成果展区主要展示各省区市和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花卉;国际展区主要展示了28个国家的104家国际知名花卉企业的新品花卉等;专题展主要包括花卉与科技、插花花艺和兰花3个专题,展示中国花卉的最新品种、科普知识和科技成果。来自朝鲜的金日成花花被赏花公众和专家评选为本届花博会最佳展品。

展会期间,相继成功举办了插花花艺大赛、精品兰花展、花卉与科技展等专题展览和插花花艺论坛、国兰敬师、战略框架合作协议签约等专题活动,室外销售区现场销售花卉达到500余万元。盘点本届花博会,可谓是亮点纷呈精彩无限。在展品数量、展品质量、参展单位上均数历届之最,是人气最旺、民族团结特色最突出、展台设计最新颖的一届花博会,呈现出场馆设计现代时尚、国际名优花卉聚集、嘉宾接待安全有序、交通保障运行顺畅、游客文明观展、人性化服务周到的特点,成功实现了“高水平、有特点”的办会目标。

本届花卉博览会从规模到影响都为历届展会之最,有1300余家海内外知名企业携20余万件展品参展。河北的“和氏璧”、上海的“东方之冠”、江苏的园林亭台、山西的微缩平遥古城、贵州的红色文化、澳门的西式建筑等特色景观展会期间一一亮相。除去31个省市、深圳市花协、港澳台参展团和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等36个国内参展机构以外,还有众多的国内外知名花卉企业以及与花卉产业相关的企业参展。以国家、使馆名义参展的展团,有日本全国花卉出口扩大协议会,朝鲜金日成、花委员会,荷兰贸易促进委员会昆明代表处(荷兰驻华大使馆农业处);有国际影响力的境外企业,如世界三大一品红种苗供应商之一的德国都门公司、世界凤梨种苗排名第一的荷兰康巴克公司、世界最大花卉育种公司美国泛美种子公司。

据悉,花博会闭幕后,室外展区将成为首都东北部最大的永久性城市公园向市民开放;主展馆、鲜花港将成为会展核心区和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物流区。

山东展区:>>>>>

东方花都 走向世界

本刊讯(记者苏定)9月26目上午10时,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山东展区)在青州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温孚江出席开幕式,山东副省长贾万志主持开幕式。

花博会主题是“创新发展,和谐繁荣”,展期从9月26日至10月5日,历时10天。全国各省区市、港澳台地区、山东省内17市和30多个国家的参展团来此参展,展位总数达到5600个,数量为历届之最。7.8万平方米的花博广场,簇拥着1260万盆各色鲜花;主场馆区、室外展区、花卉交易区、现代花卉示范区、花都新村生态区、东夷文化标志园区和云驼风景生态观光区等”七区”分布成星拱之势,与主会场遥相呼应。中国花卉博览会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花事盛会,主要内容以盆花、花艺、盆景、盆栽植物、奇石、园林景观为主,涵盖整个花卉苗木产业。

花博会最精彩的亮点是室外展区的景园。室外展区的90多个展园,浓缩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园林建筑精华,实现了“进一园、游全国、走世界”的目标。各省市自治区景园突出地域文化和园林风格,主题鲜明,植物搭配合理,景观效果突出。景园构思精巧,地域特色与园林文化相得益彰,成为历届中国花博会室外景园布展最精美、主题最突出、创意最新颖的一处景园,展现了中国花卉园林的最高水平。花博览闭幕后,室外展区营造的特色主题公园正式无偿捐赠给青州市。

5日下午,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亲临花博会现场视察。她认为,北京顺义和山东青州同日寸举办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事实证明,通过这次展会,顺义和青州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办出了各自的特色,使这次展览非常成功。她希望青州以花博会举办为契机,把握机遇,全力以赴,加快发展,通过举办花博会进~步做大做强花卉产业,推动花卉产业上档升级,真正实现“举办一届盛会、壮大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办会目标,把花博会办成永不落幕的花事盛会。

花卉贸易论文范文9

摘 要 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本文将以荷兰为例,说明各种自然因素对经济起源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文和物产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 荷兰 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 交通网络 地下资源

经济的起源与发展和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是怎样起源的呢?通常都认为是发展的生产力带来的需要交换的剩余物质资料,这样的剩余劳动产品成为了商品,商品交换诞生了经济。而其中常忽略了流通的重要性,流通可以发生在两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两国之间,其范围决定了经济往来的范围和发展程度。不论是商品还是其流通,自古都是会受自然环境影响的。本文就以荷兰为例,略述自然环境对经济的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荷兰是现今世界十大发达的资本国家之一,其国家不论从人口或者国土面积来说都不是值的瞩目的,却拥有飞利浦、壳牌、TNT等众多全球品牌。荷兰更是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并有“花卉之国”、“风车之国”的美称。其经济发展程度之高另许多大国都望尘莫及。荷兰的成功不仅是人为的因素更是自然赋予的礼物。

一、地理环境

荷兰的地理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面是德国,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同时又处于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不但地理位置极佳,而且地势低平。除南部有部分丘陵以外其余均较为平坦。再者荷兰有足够长的海岸线来供其使用。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荷兰便于开发和利用土地,可以利用海岸线发展渔业,和利用其地理位置进行贸易。在交通仅限于陆地的时代,荷兰就可以进行异国的商品往来。同时由于其海岸线长,地势低平,不论种植或者捕鱼都可以更容易的获得剩余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始动力。

其后随着科技发展,造船业兴起,荷兰一举成为世界的一个中转站。平坦的地势造就了开阔的经济腹地,也利于港口的建设。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也随着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享誉世界。它成为了连接世界的纽带,对世界经济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更紧密的衔接了欧亚甚至是各国间交流。这一地理优势迅速延伸到荷兰的经济发展上,因其港口的成功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二、气候条件

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温都较为适宜,即便冬天也很少出现零度以下。同时全年都有降水,因而多雨雾天气,阳光不足。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荷兰不适宜农耕,而较为适合畜牧或者花卉种植,使得荷兰最终有了“郁金香之国”的美誉。

气候的影响决定了荷兰早期进行贸易的商品,也是吸引许多人来此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其全年的稳定气温使得其河流都处于不冻的状态,极大的促进了水资源的利用。

三、水文

前文说过荷兰地处于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西北濒海处还有艾瑟尔湖,又临海,河流相通,水文条件极佳。荷兰对海水的利用是十分充分,它建造风动水车来取水,又通过围海造田增加了全国18%的国土面积,无不体现了水文的优势。再加其水车利用风能,这种新能源的使用得到发展,逐渐将风能的效力加以更充分的利用,因而有了这一“风车之国”。

说起荷兰的经济成就必然和港口是分不开的,这就是依赖了河流和海洋。为什么荷兰的港口如此成功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港口港阔水深,一般港口难以停泊的货船,都可以顺利停在这里。原因之二就是这里的港口不冻不淤,全年都可以使用,没有冰封的阻碍。原因之三是莱茵河河口接海,可以实现天然的河海联运,国内河流互相交错,形成了运输网络。当然还有前文所说的经济腹地平坦开阔等因素,正是较为天然的因素这些造就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港口。

荷兰航运的发达也为其花卉、奶酪等保质期较短的交易提供了保障。

四、物产

荷兰的天然物产都依靠了其土壤、气候、降雨等优势。较高的平均气温酝了

各种花卉的繁衍,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荷兰闻名于世的郁金香。早在十七世纪,郁金香就在欧洲掀起了狂热的影响,甚至荷兰百业待兴,举国上下都投入了郁金香的种植。这种花卉在欧洲一度成为各种风雅和高贵人士争相追逐的对象,甚至有时候为了一株罕见颜色的郁金香而炒卖到上万荷兰盾。荷兰也是凭借了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花朵列举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甚至在鹿特丹、海牙和阿姆斯特丹等地建设了交易中心。后来由于过分炒卖导致经济泡沫的不断膨胀,一度使得荷兰经济跌落。由此可见一种独特的物产对经济的带动和影响。

此外,其土壤适宜马铃薯的种植,以至世界马铃薯贸易量的一半都源于荷兰。也正是因为这种土壤、海拔等因素的限制,荷兰转向了畜牧业,又滋生了荷兰的奶酪产业。荷兰的奶酪就像法国的红酒一样,有不同的等级和各种味道。在欧洲甚至世界都独占鳌头,无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