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2-01 14:01:39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1

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计划【1】

社区护理宣传工作是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形成率的重要措施,是提升社区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文明素质的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抓紧抓实的工作内容,因此社区护理宣传工作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计划如下:

一、目标

通过对社区范围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社区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以及自我保健,群体保健能力,促进社区对健康的广泛支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条件,以达到提高社区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内容

(一)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广泛动员领导层、动员专业人员、动员社区内各单位、家庭、个人参与。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目标转化为社会活动。

(二)下达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社区制订相应计划组织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齐抓共管,创建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社区环境。

(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办好宣传窗、黑板报,确定专业人员负责,定期更换、刊出。鼓励社区内单位、家庭积极征订健康书刊。对上级下发的健康教育资料及时张贴、分发。利用各种形式,积极传播健康信息。

(四)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针对社区内的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等不同人群,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以讲座培训为主要形式,辅以电话教育、走访宣传,为社区居民测量血压。结合各个卫生宣传日,开展社区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止意外伤害与安全的教育,合理膳食与营养,居室环境卫生、生殖健康、体育健身等方面的家庭健康教育。

(五)做好活动计划书、活动记录、活动资料。对社区居民制定健康档案,对社区居民要进行健康生活指导,引导居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的测试,对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抓好示范,整体提高。

三、具体安排

一月份:教育重点是合理膳食、安全教育、呼吸道传染病防治。

二月份:教育重点是节日食品卫生、家庭急救与护理。三月份:结合三八妇女节、3.24结核病防治宣传日,重点宣传生殖健康知识、结核病防治知识。

四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和4.25全国计划免疫传宣日,重点开展社区卫生公德、卫生法规和儿童预防接种知识教育。

五月份:结合国际劳动节和碘缺乏病宣传日、无烟日,重点开展职业卫生、科学使用碘盐、吸烟危害等知识教育。

六月份:结合国际儿童节、环境日、爱眼日、禁毒日,重点宣传儿童保健,近视防治,环境保护,远离XX等方面的知识。七月份:通过乘凉晚会、广场文艺演出等形式,重点开展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饮水饮食卫生知识教育。

八月份:结合母乳喂养宣传周,开展家庭常用消毒知识、科学育儿和社区常见病的宣传教育。

九月份:结合全国爱牙日、老人节开展口腔保健、老年性疾病防治知识、体育健身方面的宣传教育。

十月份:结合全国防治高血压日、世界神精卫生日,开展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十一月份:结合食品卫生宣传周和11.14的全国防治糖尿病日,开展食品卫生与营养、糖尿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十二月份:结合12.1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日,重点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四、措施

(一)制定居民健康档案,做好记录。

(二)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推动健康教育全面开展。要建立固定的社区健康教育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扩大受益面,增强吸引力,提高有效性、针对性。

(三)定期为社区居民做健康检查,测量体温及血压等,在走访的同时宣传健康知识。

(四)要针对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做好教育评价。重点解决影响社区评价的主要环境和社会卫生问题。创建文明卫生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传染病、慢性病发病率逐步下降。

五、总结

通过一年的实施计划,通过记录,发现不足的问题及时改正,实施创新政策,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推进健康教育。

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计划【2】

在新的一年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护理人员将继续在医院、护理部的正确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开拓各项业务。具体计划如下:

一、不断加强社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

1、按时执行并传达护理部的各项指示精神,以护理部为中心,以护理三基三严为基础,扎扎实实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2、组织科内护士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的学习,并定期考核。

3、针对过去一年社区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沾沾自喜的思想,开展护士职业素质及政治思想教育,必要时请护理专家进行授课。

4、组织科内护士学习《21世纪医院发展战略大课堂》中的素质教育课程,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以正确的服务观念真诚对待每一位病人。

二、规范各项护理工作

1、继续发挥护士特长,配合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科室各小部门设立项目负责人,加强对物品、器械、资料等的监管工作,减少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漏洞。

2、成立质控小组,每月组织科内质控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防微杜渐。

3、进一步完善社区上门探访及儿童保健质量控制工作。制定调查问卷,每季进行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我们服务的反馈情况。

三、持续改进科室各项护理工作

1、加强门诊管理:

(1)在扩大门诊业务后,加强对门诊护理工作的管理,设立3-4张观察床,开展有特色的社区门诊服务。

(2)加强院感工作,尤其对妇科检查室、治疗室、化验室医疗废物的监管,由负责院感的护士(黄丽婵)负责培训及监督工作。

(3)创建特色社区门诊服务,提高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为病人操作时注意多与病人沟通,树立五十佳文明窗口形象。(门诊由温雪飞负责)

(4)年度内无护理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门诊就诊病人满意率为90%以上。

(5)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减轻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用度。

2、积极发展社区慢性病及康复上门访视个案

(1)保持与护理部、院内各科室的密切联系,取得配合和支持。尤其与内科两个病区护长多沟通,尽量做到将出院后在县城范围居住的病人作为常规转介到社区。

(2)加强社区护士探访慢性病及康复病人的技术培训,主管以上职称社区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尤其加强对年轻社区护士的培训。

(3)计划本年度社区上门探访率比去年增长10%,普通科病人探访率达到20%。

3、持续改进儿童保健服务

(1)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率(仪器保养由邓小宇负责)。做好宣传工作,加强与妇产科及儿科沟通,开展耳声发射筛查。继续动员儿童在保健期间至少进行一次或以上视力筛查。配合保健科的体检工作,到县城幼儿园做好儿童视力筛查。

(2)完善档案管理及做好两纲工作,做好各项数据登记。(由周振霞负责)必要时可由门诊护士及药房人员协助整理资料。

(3)由儿童保健人员全力负责搞好产前讲座。具体做法:

a、在妇产科门诊做好宣传工作。

b、争取改善讲座室环境,如设置空调及做好室内宣传栏。

c、设置孕妇反馈本及员工进行季度分析总结工作,并改进部分产前讲座课件,力求通俗易懂,孕妇容易接受。

每季举行一次家长讲座,六.一儿童节举办一次亲子活动。

(4)加强3-6岁儿童保健工作,具体由邓小宇负责接见及预约。

4、不断壮大慢性病支持小组队伍

(1)继续做好糖尿病、高血压小组工作,让新护士也尝试学习带小组的方法及技巧。

(2)高血压小组,由廖春花负责,朱金萍协助。

(3)糖尿病小组开新组,由黄丽婵负责,陈杏琼协助。

(4)适当改变活动方式,尽量发挥组员的主动性,让老组员带动新组员。

(5)年终组织组员做好体检工作,各项检查给予八折优惠。

5、坚持拓展社区护士参与的各项社区业务

(1)继续参与社区开展的各类讲座活动,如到工厂、幼儿园、学校、老干局开展健康讲座活动,向社区不同人群传授健康知识,提高社区群众的健康意识。

(2)协助做好社区入户调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跟踪服务。

(3)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义诊、健康活动,支持总院护理工作,积极参与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

(4)积极配合卫生局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每日安排一名探访护士负责转诊。

四、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1、每月开展护士业务学习,本年度学习内容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为主,加强护士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详见社区护士业务学习安排表)

2、在人手充足的情况下,加强探访护士业务素质的培训,派一至两名探访护士到香港学习康复技术。

3、继续争取香港蔡姑娘的支持,加强3-6岁儿童保健技术的培训及带教培训。

五、同行交流及培训

1、做好社区参观进修人员的实习和带教工作。

2、一如既往继续支持各地医院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3、通过与各兄弟医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进社区护理工作,让社区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下去。

六、做好科研及论文书写的传、帮、带工作

1、鼓励护士积极馔写论文,如有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的,科室可从主任基金中给予适当奖励。

2、争取去年申报的一项科研项目《新型儿童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探索》本年度能顺利通过评审。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2

母婴健康安全行动计划

为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自2018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为核心,以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为保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妇幼健康服务,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健康。

二、行动目标

自2018至2020年,通过开展母婴安全行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在此基础上,树立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

三、行动范围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助产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

四、行动内容

(一)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制作参与科普节目,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参与配合医疗保健活动,提升自我保健和风险防范意识。

2.做好备孕咨询指导。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汇集妇科、产科、生殖、遗传、心理、中医等专业力量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综合评估妇女基础健康状况、生育能力和年龄等因素,客观告知妊娠几率和风险,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高龄高危妊娠风险。

3.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作出明显标注。对于妊娠风险分级为“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高风险)”、“红色(高风险)”和“紫色(传染病)”的孕产妇,应当建议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住院分娩。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产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告知继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4.提供生育全程服务。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避孕、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指导产妇分娩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合理控制生育间隔。

(二)危急重症救治行动。

5.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妊娠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诊。

6.查找救治薄弱环节。每半年组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等业务科室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召开至少1次联席会议,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7.针对死因完善预案。结合区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以及本机构实际,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规范,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和媒体沟通机制。

8.建立救治协调机制。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完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儿科医师按照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9.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

10.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产科探视管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1.促进质量持续改进。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制订并落实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12.定期报送母婴安全信息。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定期报送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等个案数据以及服务资源数据,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通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

(四)专科能力建设行动。

13.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提升产科、儿科专科诊疗水平。综合性医院着力加强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重点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着力加强产科亚专科和新生儿科建设,逐步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促进孕产妇和婴幼儿安全应用中药。加强危急重症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救治能力。

14.促进保健专科发展。开展妇幼保健专科示范单位建设,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人才建设,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后保健、儿童眼保健、儿童听力保健等保健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防病保健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15.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辖区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确定技能培训主题。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紧急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应当努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逐步缩短。保障产科医师、助产士、新生儿科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

16.推进科研攻关和临床转化。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在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及出生缺陷防治、早产风险提示、早产儿救治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进产后出血防治、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便民优质服务行动。

17.优化诊疗资源配置。按照开放床位和配置标准,足额配备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资源与服务量相匹配。在门诊合理安排B超等设备,增加胎心监护等可穿戴设备,逐步缩短检查等候时间。优化产科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集中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自助服务设备,提供便民服务设施,在儿科和儿童保健门诊设立母乳喂养室。

18.推进全面预约诊疗。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在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前提下,推广预约住院分娩,对预约孕产妇优先安排住院床位。

19.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通过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方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等候时间。提供自助打印、网络查询、手机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规范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惠民利民政策和措施。

20.倡导温馨舒适分娩。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积极开展专业陪伴分娩等非药物镇痛服务,鼓励开展药物分娩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家属陪伴分娩。

五、行动步骤

(一)2018年工作安排。

1.2018年1-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母婴安全行动计划》部署相关工作。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行动计划和当地实际,制订本省(区、市)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动员部署、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要对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制订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2.2018年6-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二)2019年工作安排。

1.2019年1月,总结2018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8年度情况,部署2019年工作。对2018年度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19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三)2020年工作安排。

1.2020年1月,总结2019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9年度情况,部署2020年工作。对2019年度示范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20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4.2020年10-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母婴安全行动计划3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推进母婴安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六、行动要求

(一)细化落实行动措施。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确定部分重点联系医院,强化督促指导,定期了解工作进展。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重点联系单位制度,督促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切实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委管医院要发挥“国家队”表率作用,省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深入挖掘、树立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根据各地推荐的示范单位,遴选出一批全国示范单位组织系列报道,供各地交流学习。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3

新生儿转运系统——院前空间流线

危重患儿救治功能中的院前支持流线依赖新生儿转运系统(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System, 简称“NETS”)实现。具体内容可以理解为将新生儿监护、新生儿院前急救、新生儿转运输送等多功能集于一体的综合医疗救治转运系统。其功能核心就是在转运过程中实现对新生儿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护并提供全面生命支持。随着人口分布面积的扩大、城乡交通网络的健全,同时产生的儿童专科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和基层危重患儿救治力量薄弱对院前危重患儿的转运救治将产生大量需求。

小儿高危重症转运对象可以按照年龄段大致分为三种:新生儿期(出生至28天)、婴儿期(出生至1岁)、幼儿后期(1岁至学龄前)。其中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的患儿由于生理、病理条件相对特殊,在危急重症转运过程中需要必备的医疗支持。有资料显示,基层转运新生儿危重症病种按照顺位排序依次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出血症、畸形、新生儿脓疱疹、新生儿腹泻等,其中大部分患儿均对转运过程中的体征监护、生命支持等相关功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NETS的功能与儿童医院的内部功能空间存在不完全联系,属于儿童医院业务功能构成的范畴,但是其功能接口却与儿童医院的急诊急救、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部分联系密切,在流线设计层面上有特殊的要求。在该部分的流线设计方面需要考虑院前输送出入口、院内急救接收部分向急诊手术、住院手术、EICU、NICU等单元的运送流线。该流线系统是基层医疗机构危重患儿向中心儿童医院新生儿救治单元输送的生命通道。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从保障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角度出发的医疗资源设置以及前瞻性地建立NETS,将成为各区域卫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NETS的相关支持功能单元的完善也将成为未来儿童医院建设中必须考虑的规划内容。

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建立,依托于儿童医院小儿急诊急救功能设施的完善、转运设备的齐备和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其系统组成单元及基本环节,见图1。

图1 新生儿转运系统组成单元及基本环节

其中,对儿童医院相关功能空间、设施设备及辅助功能的要求主要有:院前急救医护团队、流动转运设备(含监护、生命支持等相关功能的移动新生儿转运设备如转运暖箱、氧气、复苏囊、呼吸机、各种型号气管导管、吸痰管等,快速血糖仪等快速诊断设备、救护车)、通讯信息系统(24小时×7天专用联系电话、NICU、PICU负荷集成统计终端等)、远程诊断系统、院内转运接收、输送通道等。随着配备移动电源的新生儿转运箱广泛应用,基层向中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单向迅捷转运途径。

危重患儿急诊急救——院内水平流线

通常儿童医院急诊部均设置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急诊服务流程(急诊医技检查NICU/PICU/手术/介入住院),并配备临床小儿内科、外科专业科室以及药学、医学影像(放射、CT、MRI、超声等)、功能检查(心电、肺功能检查等)、临床检验、输血等部门,提供24小时×7天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同时医疗器械部门及保障部门提供连续的抢救设备、后勤保障支持服务。以上各部门之间的流线形式以水平平面设置为佳,便于实现急诊急救所需的短距便捷流线。

在流线属性方面,其中单向流线包含洁污通道,对建筑环境的要求是封闭、尽端型空间;双向流线以医生、护士工作通道为主,流线要求便捷开放、适度宽敞;患儿和家长的流线在候诊、诊室、医技、治疗和相关服务窗口设计循环流线,要求建筑空间宽敞、稳定、便捷、安全,同时考虑患儿对环境的心理需求,设计合理的室内颜色、形状等建筑要素。从儿童医院急诊部门的患儿求治类别上区分,急诊急救的功能结构上应分为救治急危重症患儿与诊疗非急危重症患儿两区。以急诊分诊空间作为流线起点,按照急诊三区划分,红黄绿三区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在水平流线上将危重抢救、密切观察诊疗和常规急诊门诊患儿区分开来。

其中承担危重患儿救治的红区,其功能流线涵盖的NETS接口,需要便捷的水平单向流线向EICU、NICU、手术单元输送,要求建筑空间独立,通道便捷。在急诊红区EICU中的生命体征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支持手段中所采用高频通气、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经末梢置中心静脉导管、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脑电监测等一系列重症监护治疗技术,随着技术设备的发展可以实现便捷院内转运过程中进行监测和操作。同时,儿童医院急诊急救中危重患儿救治已经从单纯的NICU收治发展成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手术、NICU一体化的救治模式。

设备的进步和救治模式的改变,结合儿童医院急诊急救各部模块化设计的发展趋势,要求在建立儿童医院急诊急救水平流线中充分考虑各模块功能特点和危重患儿救治路径,以“患儿+设备”为核心流线,将医护流线和医技流线向核心流线开放,以监护、支持设备的应用为节点,适度分隔患儿家长和非危重患儿等其他公众流线,排除抢救干扰,提高医疗效率,实现急诊急救水平流线中的危重患儿生命通道。

危重患儿内部转运——院内垂直流线

儿童医院的NICU、PICU单元承担小儿内外科危重症、术后、急诊急救等方向输送来的危重患儿,基本设置位置以临近手术室、血库、临床检验等相关支持部门居多,与各部门间以垂直交通作为流线构成。

NICU、PICU除布局、面积、患者密度等因素会增加患儿院内感染的机会以外,流动人员和出入口控制不理想也会增加院内感染机会。大多数儿童医院在这类流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医护、患儿、家长混合,在院感控制关键部分分流不清,从而导致NICU和PICU部分出入口人流混乱,难以控制非医非患人群的干扰,造成院内感染的潜在隐患突出,不利于重症医疗救护工作的高效开展。

部分儿童医院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该部分的优化改造也是很多儿童医院改扩建工作的重要目标。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危重患儿输送的垂直流线,我认为,应当围绕以下两个节点入手展开——

急诊急救垂直输送通道:急诊和基层转运上来的部分危重患儿,接诊后需要直接垂直转至住院手术或NICU、PICU单元。该部分输送通道人群最大的特点是人群混合严重,不少医院甚至没有这部分专门通道,需要穿越门急诊大厅至住院处电梯才能够到达,并且大量在出入口等候的患儿家长影响通道的畅通。由于目前我国儿科诊疗的惯有模式,儿科住院治疗和重症监护中长期陪同患儿的大量家长是每个儿童医院必须合理安排的重要人群。处理和优化此类流线的思路之一就是合理分流,设计专门急诊至手术、NICU、PICU的电梯,允许家长陪同患儿乘梯,运达后设计宽敞的公共等候空间将家长分流,在公共空间采用视频探视系统大屏幕或设计专用探视走廊满足家长的探视意愿,见图2。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PDCA循环;满意度; 儿科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众所周知,全国各地三甲以上医院的儿科均人满为患。而儿科门诊作为服务窗口部门,更是患者多、家属多,对服务要求高,任何环节的不顺畅,均会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甚至出现医患矛盾,最终影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为更好的合谐医患关系,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我科将门诊患者的服务管理纳入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通过不断的流程调整和服务角色培训以及科内协调等机制,使患者满意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1计划(P)

1.1通过对门诊患者就诊满意度调查发现不满意事件 于2010年1月随机对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家属发放儿科门诊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为兼顾患者家属的不同文化层次,调查表设计尽量简单。调查内容包括: 对就医环境、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候诊时间、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整体印象的评价。评价内容分3级,满意、一般、不满意。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00份,回收到有效调查表387份,回收率96.7%。满意度%=满意/387×100%。分别计算各项调查内容的满意度,整体满意率为上述5项平均值,见表1。

1.2分析原因 从调查结果中可见发现,等候时间长是当时门诊患者就诊最不满意的因素。

造成患者等候时间长的原因,主要一方面由于我市无儿科专科医院,我院儿科通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成为绵阳市及川西北地区专业能力最强、实力最雄厚的儿科,对绵阳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城市化发展,绵阳市本身人口逐年增多,对儿科的就医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虽我科已尽可能增加了专科门诊,仍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加之外来患者病情相对复杂,完成检查后再反复排队,而导致每天门诊患者聚集,严重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

1.3制订计划 为缓解患者拥堵,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我科决定合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尽可能增加机动专科,并对就诊流程并进行多项整改,以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2实施(D)

2.1增加机动门诊 尽可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实行专科最大化,以满足患者需要。在确保住院病区安全的前提下,各专业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查房后在10∶00左右患者高峰期主动到门诊加强机动专科门诊,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

2.2提前开单 在分诊处由分诊专科护士帮助患者提前开具检查检验单,避免患者重复排队,减少候诊处患者压力,缩短等候时间。

2.3增加温馨提示,培养患者就医习惯 让患者对何时需作何种检查、需提供给医生的资料早作准备,理解并养成提前开单习惯。

2.4候诊区环境优化 在候诊区循环播放动画片及健康教育讲座,让孩子和家长能静下来,并有效利用等候时间,掌握相关育儿及健教知识。

2.5配合医院宣传和作好分时段预约挂号,缓解候诊压力。

3检查(C)

3.1科内效果自查 通过上述一系列便民举措,儿科候诊区患者堆积现象得到明显缓解,患者等候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抱怨声明显减少。

3.2满意度再调查 1个月后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对等候时间的满意度明显提高(5.2%),整体满意率也有提高(1.9%),见表2。

4总结、标准化(A)

对有效机制固化,坚持培养患者的就诊习惯,作好提前开单工作,形成儿科机动门诊制度,以巩固取得的成效。

珍对再调查结果,继续动脑筋想办法,对发现的问题纳入下一PDCA循环进行解决,通过不断的改进,最终提升服务质量,达成更好为患者服务的目的。

5讨论

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事关民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1]。患者满意度是患者自身对健康的理解基础上对医疗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比较[2]后的综合评价,能较客观的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从而衡量医院管理工作质量,也有助于了解患者的需要与期望。满意度调查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制订和实施珍对性措施,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

儿童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个孩子的健康牵动着几代人的心。儿科门诊满意度实际上就是家长对患儿就诊过程的体验。通过对患者家属对儿科门诊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候诊等候时间在儿科门诊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我科在门诊服务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这一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以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作为质量改进的突破口,有珍对性的解决问题,从充分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培养患者理解并主动接受提前开单、预约门诊的流程调整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并为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躁情绪,尽可能为其提供相对舒适的就医环境,从而实现了门诊服务满意度的持续改进。这也充分证明,PDCA循环应用于门诊服务管理,能有效达成对门诊服务满意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廖生武,史琳娜,严金海.创新医疗服务管理 提升患者满意度与幸福感[J].中国医院管理, 2013,33(5):79-80.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5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科门诊患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方法 将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接诊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的64例输液患儿设为干预组,将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我院门诊接诊并实施常规护理的64例输液患儿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为92.2%;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为54.7%,两组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满意度

门诊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为输液患儿提供一种个体化的、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已成为儿科门诊工作中的新任务,为了探讨其效果,本组将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的64例输液患儿设为干预组,将实施常规护理的64例输液患儿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将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接诊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的64例输液患儿设为干预组,包括男41例、女23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14±1.26岁;将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我院门诊接诊并实施常规护理的64例输液患儿设为对照组,包括男39例、女25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6.99±1.58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1)配液之前,检查一次性物品名称、包装是否完整有无漏气是否在有效期有无杂质。检查液体与药品的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看玻璃瓶有无裂纹,看瓶盖有无松动,看液体有无杂质、变色、混浊、絮状物。输液前,要反复核对患儿姓名、性别、年龄。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首先直接叫其姓名,再问“你叫什么名字?”;6岁以下的孩子则先叫其姓名然后问家长孩子姓名,同时让家长看治疗条。通过这样的双向问答,确保无误。核对姓名后,需要认真检查药液名称及有无杂质、变色、混浊、絮状物。输液管要排尽空气。更换液体前,应着重查对患儿姓名、药液名称及有无杂质、变色、混浊、絮状物等。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防止输液管进气。

2)为了进一步确保患儿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我们门诊特设专人巡视(岗位),负责对输液患儿的安全管理和健康宣教工作。巡视护士随时关注每一名患儿输液情况,液速是否合适,输液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皮疹、渗液(如有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对于家长的不当看护行为及时给予纠正,对家长提出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

3)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严格”、“认真”是护理工作永恒的主题。为了充分发扬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也邀请患儿家长参与进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4)针对病人多、病种多、用药种类多等特点,

对输液室进行重新规划,增设治疗等待区,增设座椅供等待注射的患儿及其家属使用。不管是面对急躁不安的还是哭闹不休的患儿,都需要面带微笑,用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气去温暖患儿及其家属,使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温情关爱与呵护。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设P

2. 结果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调查如表1,干预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门诊输液患儿的特点是患儿多拥挤(一般每个患儿都有多位家长陪伴)、流动快、病情变化快、没有固定床位、没有腕带。而患儿输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1]:包括药品外包装类似,但药品截然不同;药品的有效期检查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许多人自行简化操作规程,凭印象办事;单一重复的操作,使护理人员对工作失去兴趣,思想麻痹;患儿姓名相同或相似;患儿哭闹,环境嘈杂,家长急躁;家长看护不当、孩子不配合、哭闹、自行拔针等容易造成渗液;输液途中走动,去厕所而致茂非氏壶倒置引起输液器内进入气体甚至形成空气栓塞;家长自行换液体,输液患儿不在指定地方输液,擅自离开输液室。为更好地树立医院窗口形象,提高护理质量,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满足患儿及其家属需求,提高其服务满意度,在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杜绝输液流程中容易出错的环节,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此,本组将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的64例输液患儿设为干预组,将实施常规护理的64例输液患儿设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干预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为92.2%;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为54.7%,两组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门诊;就诊流程;特色科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门诊是医院的招牌,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医院的形象。患者来门诊部就诊,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尽快得到满意的治疗,等待时间过长无疑会让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并且很可能对医院产生不满情绪。所以简化门诊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对医院门诊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1 传统的医院门诊流程分析

现在很多医院的门诊流程过于复杂,患者在就看病过程中要经历将近四次排队(挂号、候诊、付费、配药),付两次费(挂号费、药品费),就诊过程中多次往返于各部门,加上不同疾病的患者在一起排队挂号候诊,相互之间产生影响,这必然延长患者排队的时间;反复的排队、等候、大量的时间精力消耗于非诊治过程,必然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可能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到医院的声誉。许多医院的营业额因此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2 门诊就诊流程适宜性探索

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方便快捷的门诊就诊环境将对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发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安心放心的就诊。因此,减少门诊就诊流程中的环节,提高服务的水平,将有效的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改善医院的声誉,从而增加医院的门诊量,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使医院的经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为了优化门诊就诊流程,做到方便快捷,让患者满意,从适宜性流程的角度,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传统的就诊流程进行改进。

2.1 设置候诊序号单 在候诊大厅增设候诊序号单打印机,患者来到医院,在候诊序号打印机上取领候诊序号,在打印机的电脑屏幕上,患者只要用手触摸就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就诊的科室,而且还可以选择当天坐诊的医生。通过候诊序号单的数字,患者看可了解到前面有多少患者候诊,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焦虑急噪情绪的产生。在打印机旁边安排一名护士指导不熟悉使用的患者使用打印机,并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指导其选择相应的科室。在候诊序号单的设计上,采用上下联的方式,中间一条黑线,划分上下两联,上联由医生保管,留作患者挂号的凭证,下联由患者交给收费人员以确认挂号交费。

2.2 设置计算机排队呼叫系统 在医院候诊大厅设置计算机排队呼叫系统,在医生看完一个患者之后,按一下桌子上的按扭,排队呼叫系统的广播就呼叫下一个患者的候诊序号,这样患者在取了候诊序号后,只需坐在候诊大厅等候诊疗。这样既方便又快捷。

2.3 特色科室设立专门的候诊收费厅 对于某些患者较多的特色科室,可以设立专门的候诊收费厅。例如:儿科患者最多,排队时间最长,如果不单独设立候诊收费处,将延长其他患者的排队时间,加上许多儿童看病时常会哭闹,这些也会影响到其他患者的情绪。为此,要设立儿科候诊收费专厅,在儿科候诊收费专厅里,设置专门的可以调控儿童桌椅,可根据儿童的身型调整桌椅的高度,旁边增设家长的椅子。在儿科候诊收费专厅里安排一名护士,为需要帮助的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并且维护候诊厅里的秩序。通过设置专门的儿科候诊收费厅,可以使得其他人数相对较少的科室的患者的排队时间缩短,得到及时的治疗,这样可以稳住其他病种的患者,增加医院的门诊量。同时,由于设立了专门的儿科候诊收费厅,里面有儿童专用设施,使得家长更放心,减少儿童哭闹的频率,也可以加快排队收费的速度,提高收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设立特色科室候诊收费厅,既分流了排队人数,缩短了患者的排队时间,又提高了医院的声誉,使特色科室更有特色,同时还可以增加其他科室患者的满意度,增加医院的门诊量。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改进,医院门诊的就诊流程就可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患者来到医院之后,只需通过下面几步就可以完成看病。

第一步:领取排队序号单。领取候诊序号单速度快,几乎不需要排队等候。

第二步:诊疗。患者在候诊大厅听到呼叫后,拿着候诊序号单去相应的科室看病。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后,使用电脑开出处方,处方开完后,电脑里会自动计算出所开处方的价钱,这样可以方便医生根据患者的经济条件调整处方里的药物,使处方的价格患者能承受得起,这样不至于使有些患者在划价缴费时候发现价格太贵,无力承担而换医院就诊。医生开完处方,只要在电脑里点击确定,挂号收费处的电脑里就接收到医生所开的处方。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预防接种 安全护理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73-02

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地成长。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对来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16900例儿童进行护理干预,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6900例,男8590例,女8310例,年龄1个月-13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在第一次进行预防接种时就按照国家和云南的体检程序,对我门诊辖区内每个新出生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专人专管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喂养及预防接种知识宣教。提高相应知识的宣教和解释工作,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程序的重视。

1.2.2 每次接种疫苗前做好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及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告知工作,并在每次接种后,为家长安排下次何时来进行何种疫苗的安排,必要时打电话提醒家长,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让家长及时了解疫苗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取得家长配合。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避免饥饿,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物,以免孩子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每次接种疫苗前、中、后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以便家长了解各类疫苗,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 全方位;护理;患者;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84-02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的范围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从个体扩大到家庭[1]。因此,我院护理部逐步完善护理管理方法,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技能,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为患者提供院前急救、门诊就诊、住院护理、院外康复指导的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拥有700张床位的三级医院,护理人员526人,副主任护师12人,主管护师163人,大专以上学历238人。2009年1~11月份护士“120”急诊出诊3 368例,门诊导诊、分诊761 269例,护理住院患者19 917例,延伸家庭服务2 067例。

1.2实施方法

1.2.1院前急救

我院成立了“120”急救指挥中心,科护士长1人,护士长1人,护士14人,急救车4辆,担架工8人,承担着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2]。

1.2.2门诊就诊

1.2.2.1门诊导诊:门诊导诊护士分急诊导诊及慢性病导诊,前者负责危重患者的接诊、陪检、取药和住院患者护送;后者负责各个楼层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导诊工作,并协助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检查、取药、办理入院手续等。医院团委在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导诊活动,每天有10名志愿者为门诊患者导诊。

1.2.2.2门诊就诊:我院门诊专业细化,各专业门诊导诊护士按患者就诊序号及病情引导患者就诊及健康宣教。候诊大厅有健康宣传资料,电视播放健康讲座;儿科有儿童乐园,产科有产妇大学[3]。

1.2.2.3健康咨询热线:我院有两名主管护师负责健康热线咨询工作。

1.2.3住院护理

1.2.3.1制订护理计划: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制订护理计划,护士长检查实施过程。

1.2.3.2护理查房:护士长每两周查房一次,科护士长每月查房一次,护理部每季度查房一次。在查房时,应用护理程序解决疑难护理问题。

1.2.3.3护理会诊:针对院内危重、疑难、病情复杂需要跨专业解决护理问题的患者,护理部组织护理专家进行护理会诊,分析病情、讨论护理诊断、补充护理措施,确保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4]。

1.2.3.4创新护理服务:各科室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工作,内科为输液患者送去热水袋,建立患者温馨角,科护士长制作危重患者应用微量泵常用药物剂量卡,指导临床护士抢救危重患者时换算常用药物剂量;肛肠科为手术患者制作温馨裙;产科开展免费月子餐、新生儿抚触,人生第一照;手术室护士术前指导;B超室藕合剂加热;儿科为住院患儿过生日,为贫困患儿捐款;神经内科建立了康复活动室;手术室护士开展术前访视等。

1.2.4延伸服务

1.2.4.1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复诊时间及专家出诊时间[5]。

1.2.4.2服务到家庭:神经内科根据患者情况,将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至家庭,让出院的患者也能得到专业人员的护理指导,为出院患者提供不间断护理服务,如为患者下胃管、尿管,指导护理人员胃管、尿管的护理方法及肢体康复训练等。

1.2.4.3电话随访:患者在出院1周内,护士向出院患者或家属做电话随访,解答患者或家属的疑难问题,进行健康指导。

2结果

2.1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院前急救、门诊就诊、住院护理、院外延伸服务全方位的护理模式,使患者一迈入医院大门就时刻感受到护理人员高质量的服务,2009年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比去年上升0.5%。

2.2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院前患者实行“120”到家庭急救,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对门诊患者通过护士导诊、分诊,缩短患者就诊流程;对住院患者护士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护士长通过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制订全面、可行的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患者出院后护士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从而确保了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3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开展全方位护理模式,护理部加强了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继续教育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护理会诊以及新医疗手段采取的新护理项目的开展和探索,使护士的知识层次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纯熟,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6]。

3讨论

总之,全方位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从而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与医疗服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方芳.我国护理本科临床教育发展及展望[J].南方护理学报,2005,3(12):3-14.

[2]黄霞.改革护士配置提高护理质量[J].护理学杂志,2000,15(9):547-548.

[3]李树贞.医院护理管理培训教材[M].北京:出版社,2001:287.

[4]林菊英,巩玉秀.护理程序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3-144.

[5]张雅莲.谈术前访视与术后回访[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195,198.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9

及时发现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和重症、死亡病例,控制暴发和流行规模。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靠科学、依法管理,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一)领导小组。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成立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由岑秀忠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组 长:__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副组长:__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

成 员:__

县人民医院院长

__ 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__ 县疾控中心主任

__

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__ 县卫生监督所所长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协调全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

(二)专家指导组。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成立由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专家指导组。

组 长:__ 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副组长:__ 县疾控中心副主任

成 员:__ 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__ 县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

__ 县疾控中心疾控科科长

负责对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制订防控预案和技术方案,指导手足口病疫情的处理及危重病例的救治,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现场处置机动队。县疾控中心成立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负责全县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等工作。

其余医疗单位要根据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需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院内专家组、疫情处置机动队(组)。

根据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饭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近一周与其他儿童共用玩具、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流动人口、与患者有接触史及家长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缺乏为本病流行高危因素。手足口病以粪--口途径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健。

(一)病例的早期发现

各级医疗单位应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____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和《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有关规定,早期发现手足口病轻症病例和重症病例。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本辖区托幼机构及小学的检查和指导,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指导学校和托幼机构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落实晨午检制度,缺课登记制度,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病例要及时送医院诊治。杜绝带病坚持上学的现象。

县疾控中心要安排专人及时浏览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网络,及时审核相关信息,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准确掌握疫情。疫情暴发时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二)疫情报告

1.各级医疗单位要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____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和《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以及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的有关规定,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2.重症、死亡病例的报告:报告重症病例时,必须经县级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会诊,并由专家组组长同意方可进行网络直报。报告死亡病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二是具有病毒核酸检测(pcr)的实验室确诊依据。

3.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报告:聚集性疫情指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暴发疫情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依法及时向当地县疾控中心报告。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要依照《____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确定事件级别,及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

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三)病例的救治和管理

1.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及《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____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的技术要求,积极做好手足口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2.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及其他非定点医院做好发热或皮疹患儿的排查和诊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手足口病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例要及时转诊到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一律不得留观收治5岁以下的发热儿童。

3.县人民医院为全县手足口病定点救治医院,要加强预检分诊,设立发热或皮疹病例专门诊室,成立手足口病临床救治专家组,负责对手足口病住院病例的救治和管理;同时要配备救治手足口病救治所需的必备药品(如丙种球蛋白)和儿童呼吸机等抢救设备,要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救治以及安全转诊工作,及时将重症病例转诊到市人民医院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救治。同时要根据需要及时增加传染病病房床位,以满足手足口病患者留院观察、治疗的需要。

4.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本单位感染性疾病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避免病人多科室流动。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做好重点科室、重点病房的消毒及人员防护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就医安全。重点科室和重点区域医院要配有含氯洗手液供医务人员、病人以及病人家属洗手消毒用。同时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发生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四)托幼机构/学校的管理

1.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严格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落实晨午检制度、缺课登记制度。发现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将其带至医疗机构就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需症状消失1周后返校。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定期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儿童及家长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2.要会同教育部门加强联防联控,做好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县疾控中心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业务的培训和指导。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做好托幼机构/学校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开展执法监督检查。

(五)疫情监测与分析

1.县疾控中心要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和《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要求,做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工作,定期开展疫情分析、风险评估,掌握病原谱变化及疫情流行趋势,及时研判疫情发展态势。提交疫情风险评估报告给卫计局作为指导下一步防控工作的依据。

2. 县疾控中心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手足口病日常监测任务,最少每月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手足口病病例标本在每月10日前送至市疾控中心,以及对所有暴发疫情、聚集性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均采集标本开展病原学监测,以便及时研判疫情。

3.要提前做好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准备工作,要通过监测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预警信号,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处置,防止疫情蔓延发展。

(六)疫情控制

1.医疗单位要全面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科学救治、安全转诊、宣传教育和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协助疾控机构对重症、死亡病例开展流调和标本采集工作。

2.按照传染病属地管理原则,县疾控中心负责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重症、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将检测结果向医疗机构进行反馈,并及时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将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时上报县卫计局和市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负责补充调症、死亡病例的诊疗情况及流行病学史,指导当地村卫生室开展病例的搜索、疫点消毒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村卫生室负责重症病例出院后的随访工作,以及疫点消毒、宣教工作。

3.聚集性/暴发疫情处置要求:出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暴发疫情时,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疾控中心应依据《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年版)》,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和市疾控中心。医疗单位负责病例报告、救治和管理,以及院内感染控制。若聚集性/暴发疫情发生在学校或托幼机构,则由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辖区内托幼机构/学校之间的信息联动机制,指导学校或托幼机构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必要时可以建议托幼机构采取停课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提高对当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要把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流行蔓延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务必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要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____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和《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等要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密切与教育、宣传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明确各医疗机构防控责任,加大防控与救治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工作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全民防病意识

每年的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流行高峰季节,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短信平台、微信、新媒体等各种媒体播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宣教力度。幼托机构要举办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家长告知书等,提高家长防病意识和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健康教育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重点针对5岁以下散居儿童家长开展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教育。

(三)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遏制疫情传播扩散

1.组织开展以洗手为主的干预行动。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县疾控中心、各乡镇卫生院要主动联系教育部门、托幼机构,协同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对幼托机构的技术指导,完善洗手设施,确实保证儿童餐前便后要洗手,衣被、尿布等日常用品要经常清洗消毒。二是督促保健医生和值班

老师认真落实晨检和午检工作,确保及时发现发热、皮疹儿童。三是告诫家长一旦发现小孩出现发热、皮疹症状,要立即送到县人民医院进行诊疗,以免耽误病情。2.加强对儿童游乐场所的消毒管理。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卫生监督所要主动加强对儿童游乐场所的监督指导,建议儿童游乐场所主管部门加大监管检查力度,督促儿童游乐场所开展常规消毒和卫生管理工作,定期落实环境、设施和玩具消毒措施,确保游乐场所卫生安全。

3.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重点加强对儿科门诊、急诊、手足口病病区、儿科和新生儿病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务人员卫生意识,切实落实消毒隔离等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医院要要求发热儿童及其家长在院诊疗期间全程带上口罩,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

(四)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对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手足口病发现意识和诊疗水平,切实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救治。发现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人,要尽快转送到上级定点重症救治医院(__市人民医院和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同时向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和县疾控中心报告。如遇突发状况,必要时提请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就地进行救治,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五)营造良好环境,提高卫生素养

1.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县爱卫办要组织做好社区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广大群众,以幼托机构、儿童游乐(活动)场所、商场等公共场所和家庭、居民区、流动人口聚集地为重点,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清理卫生死角,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确保环境整洁。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机会。健康教育要提醒家长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平时做好自我健康保护,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尽可能避免带幼儿去游乐场所和公共场所。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家属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到医院就诊及输液时一定要带上口罩,要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