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扶贫工作意见集锦9篇

时间:2022-11-01 13:32:57

扶贫工作意见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1

一、深化认识,增强社会扶贫工作责任感

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支撑之一,切实做好社会扶贫工作,对于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按期完成扶贫开发任务,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办、国办专门出台了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社会扶贫要搭建各方参与扶贫攻坚的平台,引导社会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汇聚”的要求,我市在具体工作中也探索创立了“1+4”社会扶贫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去年,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市举办了社会扶贫研讨班,对社会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各县(区)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连片开发搭架子、社会扶贫精准化”的思路,抓住和用好社会资源,主动作为,创新突破,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动员、结对帮扶、金融支持和干部驻村帮扶等工作推进机制,努力开创我市社会扶贫工作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扶贫上台阶

(一)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要按照省上测算到县(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农户申请、村两委初评、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乡(镇)政府把关、县级审核、张榜公示的程序将省上分解的贫困数具体到每个人头。认真开展对贫困户情况摸底调查,做好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工作。建立和完善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将精准识别出的贫困对象全部录入系统,采取跟踪服务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要排查出辖区内最贫困的5个村和200户贫困户,采取集中攻坚的办法予以脱贫解困。

(二)扎实开展对口帮扶活动。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对口扶贫和“挂包帮”活动成果,扎实做好中央国家机关、省、市部门(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联系协调,积极争取更大更多的支持。平昌县和巴州区要进一步做好全国工商联重点帮扶乡镇项目工作,主动汇报衔接,争取项目落地。要认真落实县(区)四大班子及县直部门、乡(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帮户的帮扶责任制,帮助制定1套帮扶村发展规划,帮助贫困户新建或改建1处住房、发展1个稳定增收项目、培育1名非农产业工人、健全1套保障措施。要从县级各帮扶单位选派1—2名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熟悉群众工作的年轻干部到对口帮扶贫困村具体开展帮扶工作,助推帮扶村的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对口帮扶,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三)积极开展“结对认亲”行动。总结推广省扶贫移民局在南江县“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农村特困户社会扶贫试点经验和做法,结合“民企帮村”、“工商助农”活动,主动联系,积极组织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大型公益活动,在产业发展、疾病救助、技能培训、捐资助学等方面对特困农户给予点对点帮扶。各县(区)要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将贫困户、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通过市、县(区)政府门户网站、扶贫网等媒体对外公开,建好援助信息库,让爱心企业(人士)自主选择,自主对接,自主确定帮扶项目,广泛接受社会援助。要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有爱心、愿奉献的各方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会扶贫,主动帮助贫困家庭。要完善援需帮扶指导机制,动态掌握帮扶成效。

(四)认真开展扶贫助学行动。要利用国家、省、市级劳务扶贫基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享受到国家劳务扶贫政策。要配合各级团组织,认真落实“雨露计划、扬帆工程”助学行动的动员组织、配套政策和工作保障,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创业。要配合民政、教育等部门,积极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把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家庭纳入补助范围,提高就业生产能力。要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力资助建卡贫困户子女入学读书,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给予一定生活补助,争取助学贷款,帮助解决“入学难”问题。

(五)积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各县(区)要积极搭建平台,主动与各派、工商联、红十字会、侨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加强沟通合作,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参与扶贫。要完善组建县(区)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有条件的要筹备组建扶贫基金会,充分发挥他们鼓与呼和广泛人脉资源的作用,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支持扶贫。要配合开展贫困户信用系统建设试点工作,研究制定金融支持扶贫项目的奖励激励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引导金融贷款参与扶贫。要主动加强与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沟通联系,动员他们回乡发展,投身扶贫。要结合“国际消除贫困日”的宣传,开展“扶贫济困、共建和谐”的扶贫募捐活动,鼓励、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地区,形成社会扶贫长效机制。

三、强化保障,增强社会扶贫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扶贫移民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发挥在社会扶贫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和牵头责任,把社会扶贫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要落实目标,分解任务,指导各参与社会扶贫的单位有序开展扶贫工作,确保社会扶贫成效。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2

为认真做好今年扶贫小额贷款工作,确保贷款放得早,投得准,收得回,效益高,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扩大扶贫效果,现根据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进程,紧紧围绕“推动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这两大目标,坚持以培育和激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产业扶贫步伐为出发点,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生产项目为载体,真正解决贫困户发展经济资金不足的问题,充分体现扶贫到户、农民直接受益的政策导向,切实加快弱势群体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贷款投放范围与对象

1、投放范围:全县所有乡镇村(居),其中重点支持省定经济薄弱村(见附表1)。实行指标到乡镇、直接投放到户办法。

2、贷款发放对象:

①家庭人均纯收入处于2500元以下建档立卡贫困农户;②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愿望,并选择了适合本户经营的投资少、见效快的生产经营项目的农户;

③遵纪守法、讲信用,有能力承担偿还贷款本息责任的农户;

④项目经营周期长,但属于产业扶贫范围、且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能力的农户;

⑤以项目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加大户;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户,不得列为贷款发放对象:

①家庭负债累累或户内无正常劳动力的农户;

②没有选出适宜本户经营项目的农户;

③超计划生育、没有认识错误、没有落实计划生育措施的农户;

④无故不尽集体义务的农户;

⑤、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农户;

⑥以前借过小额贷款没还或未按期偿还的农户;

⑦私自放弃权利让别人套用贷款的农户。

3、贷款备选农户的确定:在搞好宣传的基础上,扶贫小额贷款备选农户对象明确为:有劳动能力、有发展项目,经挂钩帮扶人员或单位推荐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适当支持能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各类种养加专业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但须签订带动协议。农户在乡村扶贫小额贷款组织指导下选择经营项目。

三、贷款发放

贷款发放的对象和数量,由各合作支行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库名单范围内自主选择,但不得在范围以外和超指标限额投放。各支行在投放过程中,要认真填好《扶贫小额贷款发放情况明细表》(见附表2),并在每月底将此表分别上报县扶贫办、合作银行各一份;每月1号前将上月《扶贫小额贷款管理月报表》(见附表3)和上季度《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情况季度报表》(见附表4)填好上报合作银行,由合作银行汇总后报县扶贫办审查、县财政局确认后分别报省市扶贫、财政、信用部门。合作银行及各支行要建好扶贫小额贷款台帐,相关资料要专门保管,以便及时、全面核算贷款的发放、回收情况,严禁弄虚作假。为尽量满足贫困农户贷款资金需求,各乡镇要以2011年县下达到各乡镇的扶贫小额贷款计划为年度指导性计划,扶贫小额贷款发放规模上不封顶,省财政继续按实结算贴息。

四、贷款的额度、期限及利率

㈠贷款额度:贷款额度视项目确定,一般每户最高不超过10000元。投放给带动贫困农户(属于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致富的合作经济组织或种养加大户(以下简称大户)的贷款额,按签订带动协议的户数每户5000元计算,最高限额为50000元(须有乡镇扶贫部门鉴证的书面带动协议),且以乡镇为单位,用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户的贷款不得超过本乡镇贷款指标的25%。对投放给大户的贷款计划指标单独下达,分类考核,计划指标详见附表1,各大户在申请扶贫小额贷款时,要具体填写《大户使用扶贫小额贷款申请表》(详见附表5),银行部门要根据申请表内容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论证,基层支行调查同意发放并签属意见上报县扶贫办审核,县扶贫办复审后签署意见,返还合作银行方可发放。合作银行在给大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的同时,要求大户同被带动的贫困户签订一式四份的扶贫小额贷款使用权利协议书(见附表6)并填写项目带动贫困户统计表一份(见附表7)。大户在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的过程中,各乡镇扶贫办要加强协调沟通,为借贷双方提供服务。

㈡贷款期限:视生产经营项目周期确定,扶贫小额贷款期限为一年,即自贷款发放之日起,采取对年对月对日办法计算贷款期限。

㈢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不得上浮。

㈣贷款贴息。按期归还贷款的农户,享受50%的贴息。实行直接贴付的办法,即农户在还贷时只支付应付利息的一半,剩余部分由各支行工作人员在《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回收及贴息情况一览表》(见附表8)上登记、农户签章,上报时间由扶贫办确定,由各支行将本表和农户的还贷证明单一起报县扶贫办审核、财政局确认后,直接从县扶贫小额贷款贴息结算专户中划转贴息。

㈤投放时间:按照用早、用足、用好的精神,今年扶贫小额贷款必须在6月底之前全部发放到户。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3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重视贫困残疾人,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贫困残疾人数量较多,占我国贫困人口的1/3,加之自身身体障碍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贫困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就学、就业等方面仍面临很多突出困难,亟待解决。做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满足他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是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一、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切实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并将其纳入扶贫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要建立多渠道的扶助贫困残疾人资金投入机制,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要积极解决康复扶贫贷款中的问题,提高贷款到位率,帮助贫困残疾人以最优惠的条件得到贷款扶持。加强对康复扶贫项目的管理,大力推行基地辐射、“公司加农户”等扶贫方式,继续推行小额信贷。要加强对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支持性、延伸,扶持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和多种经营,增加收入。(二)积极推进贫困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1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8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要积极开发公益事业就业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进行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设备设施改造,继续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要完善对福利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兴办社会福利企业、工疗机构、盲人保健按摩机构等福利性企业和机构,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福利企业的税费减免规定,稳定、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要制定、完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济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结余的地区,可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给予适当补贴,以促进和稳定个体就业。要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增强贫困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切实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服务范围。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拓展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要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委托,认真做好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定向免费培训,帮助失业、求职登记的残疾人及时得到职业技能培训。(三)切实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等政策。认真执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及时向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不适合参加劳动、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法定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要按照规定予以供养、救济。有条件的地区可按照分类救助的原则,适当提高重度残疾、一户多残等特困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四)改善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目前,我国尚有1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或住危房,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计划地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城镇贫困残疾人住房困难的,要纳入政府廉租房制度;对特别困难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要优先实行实物配租。(五)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社区生活服务。城乡社区要将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纳入社区服务内容,在社区布局、功能定位、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贫困残疾人的需求。基层残疾人组织要在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反映贫困残疾人的呼声和需求,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服务。二、加强康复和医疗救助工作,使贫困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六)将贫困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44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20**]3号)和《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158号),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城镇贫困残疾职工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加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其中的特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也要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实行医疗救助,特别要对基本生活十分困难的重度残疾人给予特殊照顾,适当提高救助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吸收残联参加,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七)建立健全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1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意见的通知》([20**]41号)精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康复工作机制,逐步扩大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受益面,使贫困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有关部门要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康复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基层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三、落实各项扶残助学的政策措施,保障贫困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八)改善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条件。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19号)精神,把残疾人教育纳入农村教育发展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特教学校办学条件和新建特教学校问题。(九)资助贫困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中央财政继续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逐步扩大提供范围。到20**年底前,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都能优先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有条件的地区可优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残联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建立和完善助学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大、中、小学生完成学业。(十)积极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各地区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继续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同时,将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职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要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班)。在高校招生工作中,要积极帮助解决考试合格的残疾考生入学问题。四、维护贫困残疾人权益,加大保障力度(十一)加大落实优惠政策力度。认真落实对贫困残疾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已经取消农业税的地区,要继续加强对残疾人的救助和扶持,通过其他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十二)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突出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对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工作,严厉打击利用残疾儿童进行乞讨等违法犯罪活动。对因国家征用土地、城市拆迁改造造成残疾人利益受损、生活困难等突出问题,有关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予以妥善解决。在解决残疾人专用机动车营运问题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严格管理,采取妥善的过渡措施保障以此为生的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要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大恶性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贫困残疾人工作,建立工作机制,畅通渠道,重视解决中反映的问题。(十三)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努力消除贫困残疾人在获得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方面的各种障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贫困残疾人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给予经费支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有关工作的领导,积极引导各级各类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五、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关爱帮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十四)充分发挥政府在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扶助贫困残疾人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和工作全局,制定并落实本地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具体计划,加强综合协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将扶助贫困残疾人纳人工作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各级残联要积极协助政府,努力为贫困残疾人排忧解难。(十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要动员社会各界发扬扶残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广泛开展“一帮一”、“众帮一”、“单位包户”等各种形式的帮、包、带、扶活动,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为残疾人送去更多的温暖。要鼓励和倡导现有社会服务设施、社会资源减免收费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服务,鼓励社会捐资扶助贫困残疾人或兴建贫困残疾人福利设施。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十六)探索建立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掌握广大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积极主动地制定并落实扶助贫困残疾人的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和实现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关爱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4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对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兴友善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创新并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力量踊跃参与的社会扶贫新常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县住建系统党员干部、房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和房产测绘、评估等中介机构和扶贫对象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坚持自愿互惠。充分尊重帮扶双方意愿,促进交流互动,探索建立各类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共赢机制,实现可持续扶贫。

坚持精准扶贫。按照“四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推动社会扶贫资源动员规范化、配置精准化和使用专业化,瞄准扶贫对象因人施治、因户施策,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惠及贫困群众。

坚持开发扶贫。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扶贫对象面临的民生难题,重点帮助发展产业、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主要目标。围绕全县2018年县“摘帽”、村“销号”、户“越线”目标,通过3年努力,确保县住建局精准扶贫帮扶的4个贫困村有一个单位帮扶,有一支工作队包抓,有社会扶贫力量参与,按期实现4个贫困村销号;确保县住建局帮扶的147户建卡贫困户有党员干部结对联系,有能人大户带动帮扶,有社会力量参与扶持,587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越线”致富。

二、参与帮扶内容

(一)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在交通、水利、居住和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帮助贫困户发展脱贫增收产业。主要是协助乡镇、村两级帮助村贫困户制定脱贫帮扶计划,帮助解决优势产业发展和信息市场培育等问题。大力发展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为贫困户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物资等支持;通过各种媒体为贫困村及贫困户做好公益性广告宣传,提供销售信息,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各类农副产品,解决贫困村农副产品销售不畅问题。

(三)帮助贫困村引进项目和资金。特别是引进各类增收新项目、新技术、新品种和帮扶资金,以项目带动、技术引领和资金保障,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四)开展各种公益性帮扶活动。在贫困村开展各类助学、义诊、义演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努力借用公益性平台吸纳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贫困村发展的途径及方式。

(五)开展各种社会资助行动。采取多种形式资助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资助贫困群众解决大病医疗费或天灾人祸造成的困难。开展各种社会福利性捐款捐物,使贫困群众及困难家庭享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六)开展扶贫帮困培训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开展义务咨询、免费培训、技术指导、科普推广等活动,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引导干部群众更新观念、提高素养,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七)促进贫困人口进城安居。鼓励和支持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为贫困人口进镇进城购房让利优惠活动,对建卡贫困户购买商品住房的,鼓励开发企业给予购房人价格下浮优惠,帮助贫困人口改善居住条件、安居乐业。

三、创新参与方式

(一)建立精准扶贫信息平台。结合仁和乡仁同坪村、中坝村、桥亭乡铁坪村、山寨村扶贫项目规划和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成果,尊重贫困户意愿,建立贫困户信息库和扶贫村项目库,加强沟通衔接,畅通参与渠道,列出帮扶清单,搭建帮扶平台,定期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扶贫宣传活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对扶贫的关注度和参与积极性,倡导有爱心、愿奉献、乐扶贫的社会力量自主选择、自愿结对,采取助学助贫、扶助项目、帮助就业、创业引领等系列精准帮扶措施,凝聚和壮大扶贫力量。(责任单位:局驻村扶贫办)

(二)不断深化干部驻村帮扶。切实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合理配置帮扶资源,创新帮扶形式,落实工作责任,健全考核制度,选优配强4个帮扶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户责任,实行点对点对接、面对面帮扶,确保所包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按期实现“双脱贫”目标。(责任单位:局机关、房管局、市政管理所、质安站)

(三)大力倡导企业参与扶贫。鼓励和支持建设领域各类开发企业、施工企业、物业服务企业、中介机构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发挥其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项目建设、转移就业、捐资捐物、智力扶持等多种形式开展扶贫,推动形成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新高潮。鼓励和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转型,积极参与支持贫困村农村道路、水利、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和公益设施建设,实现企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双嬴。(责任股室:房管股、建管股)

(四)广泛动员个人投身扶贫。积极倡导全民公益扶贫理念,引导全县建设领域党员干部及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畅通社会各阶层交流交融、互帮互助渠道。定期组织“扶贫济困,共建和谐”扶贫募捐活动,鼓励、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资助贫困人口,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爱心人士到村开展助学、建校、修桥、修路、兴水利等公益性资助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开展“扶贫一日行”活动,引导爱心人士利用一天时间就近就地赴贫困农家送温暖,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甄别扶贫对象,公布帮扶信息,帮助有意愿的爱心人士和有需求的贫困人口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帮扶关系,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医疗救助等紧迫难题。(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工会)

(五)回引务工人员返乡建设。积极协助村“两委”完善本村在外创业兴业成功人士信息网络,大力开展“讲好故事、共建美好家园”活动,通过亲情、友情、乡情等关系邀请在外创业兴业成功人士回乡探亲和考察,通过对比变化、介绍优势、寻找差距等方式,激发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热情,吸引回乡投资创业,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来乡考察投资,捐资建校修路架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村域经济发展。(责任人:各驻村工作队长、村第一书记)

四、工作保障措施

(一)建立激励体系。局每年开展社会扶贫表彰活动,对扶贫成效明显、贡献特别突出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给予项目冠名等激励措施,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对选派到贫困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表现突出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

(二)改进服务管理。局机关各股室和直属事业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式,搭建社会参与平台,不断提高社会扶贫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社会扶贫资源筹集、配置和使用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帮扶单位扶贫工作的督促检查,创新监测评估方法,公开评估结果,增强社会扶贫公信力和影响力。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内生动力和外部帮扶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5

按照市政府《市避灾扶贫移民搬迁规划》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为了规范、有序、高效地推动移民搬迁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搬迁对象

这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对象为峪道内居住的群众,重点为该区域峪道内高塘镇东峪村、西峪村,大明镇桥峪村、马峪村,杏林镇石头峪车湾、灰池、天岩、康坪村,柳枝镇西沟村共9个行政村,1283户5023人,这些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生存环境恶劣,极易受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迫切需要实施扶贫移民搬迁。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和“四位一体”(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避灾扶贫搬迁、农民进城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以地区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县、乡两级联动,各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搬迁户住房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社区生态环境等六大功能项目,通过城镇吸纳,农民小区和农民创业园区承载、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投亲靠友安置等形式,切实搞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地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问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城带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和统建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搬迁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工作。

3、坚持相对集中安置为主,其他形式为辅。对搬迁群众实行相对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

4、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共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集中整合各部门的项目资金,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总体目标。通过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努力实现地区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设施有提高、居住环境有改善的目标。一是搬迁户有安全、经济、实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二是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实用技术,每村有1-2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60%以上;三是交通、电力、广播、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配套,保障能力达到当地水平;四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享受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五是群众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具体任务。2011-2013年共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283户5023人。其中:特困户64户250人,贫困户1219户4773人,主要分布在高塘镇、大明镇、杏林镇、柳枝镇等4镇9个行政村。

高塘镇涉及东峪村、西峪村等两个行政村,需搬迁366户1503人。其困户18户75人,贫困户348户1428人。

大明镇涉及桥峪村、马峪村等2个行政村,需搬迁294户1020人。其困户14户51人,贫困户280户969人。

杏林镇涉及康坪村、灰池村、车湾村、天岩村等四个行政村,需搬迁483户1874人。其困户24户94人,贫困户459户1780人。

柳枝镇涉及西沟村,需搬迁177户603人。其困户8户30人,贫困户169户573人。

四、安置方式、安置地选址和建设内容

(一)安置方式

1、镇周边集中安置。集中建设农民社区,配套建设农民创业园区,抓住建设重点镇的机遇,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进入城镇居住,从事二、三产业。

2、中心村安置。整合零星分散的自然村,集中发展中心村,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引导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3、进城落户定居。对有条件进城的搬迁户,鼓励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定居,转换农民身份。

4、投亲靠友安置。零散搬迁户结合自身实际,搬迁到亲友居住条件好的中心村。

对农村五保对象安置,不再重新建房,享受扶贫移民搬迁补助政策后,统一由民政部门集中供养安置。

(二)安置地选址

安置地选址要与县、镇土地总体规划相衔接,符合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要求,有利于搬迁户生产生活及可持续发展。

1、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医疗条件较好,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2、民俗习惯与原居住地相近,干部群众有安置意愿。

3、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发展条件,搬迁户有生产开发的保障条件;

4、无滑坡、地方病,不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地区。

(三)建设内容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内容分为农户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产业培育及开发、贫困户能力培训和生态环境建设六大部分。

1、农户住房项目包括农民小区、农民创业园区、中心村等地的农户住房建设及部分散户的危旧房改造等。

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通村道路、新村巷道硬化、人畜饮水、电网改造、新能源、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村容村貌综合治理等。

3、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包括搬迁社区和社区卫生所、超市、文化活动中心等。

4、产业培育及开发项目包括培育特色产业、种养加项目扶持、良种引进、圈舍改造、技术推广、市场开发等。

5、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农民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人人技能、雨露计划等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使每个搬迁户至少享受一种免费培训。

6、生态建设项目包括基本农田改造、旧宅基复垦、封山禁牧、植树造林、新村绿化等。

五、资金筹措和补助标准

1、加大争取资金力度。移民搬迁项目,两年力争上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4128万元,其中建房补助资金2973万元(扶贫搬迁资金2009万元、住建部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580万元、民政安居工程资金主要用于特困户建房补助资金384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55万元(财政局375万元、经发部门200万元、交通部门200万元、水务部门200万元、扶贫办180万元)。

2、增加县级财政投入。县级财政要加大对移民搬迁投入力度,每年至少安排500万元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宅基用地。县级财政两年内安排的资金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帮扶活动。深入开展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帮扶贫困户建房活动,开展各类结对帮扶活动,努力营造促进移民搬迁的良好氛围。

4、补助标准。群众建房补助资金按省政府确定的“3800+1000”标准执行,即每个建房户房屋建成后每人补助3800元,每户补助1000元。

六、保障措施

1、组建机构

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同志担任,成员单位有经发、财政、民政、住建、国土、水务、交通、扶贫、林业、公安、广电、文体、卫生、电力、电信等相关部门和有关镇,职责是负责全县移民搬迁工作的统筹协调、计划申报、资金筹措、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办公室主任由农发办主任兼任,副主任由县财政局、经发局、民政局、住建局、国土局的主要领导担任。各镇也要组建相应机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专门人员开展日常工作。

2、强化部门职责

相关镇:负责本镇安置点论证选址,协助住建局搞好移民新村规划、土地局搞好建设用地征用,搬迁户资格确认和被搬迁村、安置新村群众的组织等工作。

县经发局:落实项目资金争取任务,确保为每个移民新村至少安排1-2个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县财政局:落实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任务,设立移民资金专户,整合、管理及监督相关部门项目资金,落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移民搬迁工作经费,实施报账制管理。

县民政局:落实项目资金争取任务,确保搬迁户中的特困户建房资金足额落实,低保户应保尽保,并负责移民新村社区建设资金的落实。

县住建局: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争取任务,负责移民新村、社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监督等工作。

县国土局:负责移民搬迁用地的落实,为搬迁户免费办理宅基地手续。落实农民进城、土地复垦的补助政策,落实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群众搬迁相关补助政策。

县水务局:负责移民新村人畜饮水项目资金的争取、实施,确保搬迁新村人畜饮水安全。

县交通局:负责移民新村通村道路和巷道路建设资金,实施通村路、巷道路硬化工程。

县扶贫办:负责移民项目搬迁到户资金争取、工程的招投标和施工期间的建设管理,协助到户补助资金发放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移民新村的绿化,落实退耕还林等相关优惠政策。

县公安局:负责移民搬迁户户籍的迁移办理,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和稳定工作。

县广电局:负责广播、电视到村入户。

县文体局:负责移民新村文体设施建设。

县卫生局:负责移民新村卫生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使搬迁群众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供电部门:负责移民新村通电,确保搬迁户用电安全。

电信公司:负责移民新村通讯畅通。

3、确定搬迁对象、安置方式

在对移民搬迁对象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有关镇要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全过程阳光操作,根据农户申请—-村领导小组审查---镇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以镇为单位公示公告的程序确定移民搬迁对象。

有关镇要通过召开动员会,张榜公示等形式向搬迁群众实事求是地介绍安置点基本情况和接纳能力等,由搬迁户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等条件,自主选择安置去向。安置方式的确定按照搬迁户报名---所在村审核---镇审核---张榜公布---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签订搬迁协议的程序进行,确定移民安置方式和签订搬迁安置协议必须以户为单位进行,一户只能选择一种安置方式,签订一份搬迁安置协议。

4、搞好规划设计

由县住建局牵头,有关镇配合、按照安全首位、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相对集中、经济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对集中安置点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力争把安置点建成新农村示范点。设立规划图公示牌,制作“四图一书”,即现状图、规划图、基础设施布置图(如电力、电讯、给排水等),住宅户型方案和规划说明书,让搬迁户了解规划,熟悉规划,增强群众对新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6

市劳动局、市对口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劳务扶贫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关于加强劳务扶贫管理工作的意见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国务院对对口支援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指示精神,开展了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口劳务扶贫协作和库区移民工作,陆续从贵州省和四川省组织劳动力来甬务工。这对落实中央确定我市扶贫协作和库区移民任务,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扶贫协作和库区移民工作,加强对跨省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有序管理,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劳务扶贫工作的要求,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列入对口劳务扶贫和库区移民的地区范围:

(一)按照宁波市与贵州省对口帮扶与经济技术协作书确定,我市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个县(见附件1)实施帮扶协作。根据我市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和用人单位要求,合理、有序地组织劳动力到我市务工。

(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关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94〕58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的通知》(甬政发〔1997〕128号)规定,我市重点支援对象为:四川省万县市五桥区的7个乡(镇)(见附件2)。

(三)经批准确定的其它扶贫地区。

二、劳务扶贫协作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是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组织开展劳务扶贫工作的职能部门,按照全市帮扶协作协议,在有关部门(单位)配合下,组织实施劳务扶贫协作工作,落实对口劳务扶贫任务,指导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组织招收扶贫和支援地区的劳动力,并加强对输入劳动力的管理。

三、加强对用人单位招用帮扶(支援)地区劳动力工作的管理服务工作。

各县(市)、区劳动部门在开展劳务扶贫工作时,应根据本市劳动力供需状况制定劳务扶贫规划,在落实用人单位时,要选择生产任务相对稳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又便于对劳务人员集中管理的企业单位。企业单位招收劳务人员时,必须严格遵守招工规定和程序,制订的招工简章报当地劳动部门审核批准,实行对口定地定量、双向选择、自主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与劳动力输出地有关部门商定,指定带队人员(或在劳务人员中选定)配合用人单位参与对劳务人员的管理。用人单位负责组织劳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教育,按有关规定同输送单位订立劳务协议,并同劳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劳务人员的各项劳动权益,对不履行劳动合同的劳务人员应予以清退。

四、用人单位应积极承担和完成劳务扶贫任务。

开展劳务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的有效途径,也能解决我市部分行业劳动力不足的需要。企业因生产发展需要,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允许招收外地劳动力后,应优先招收对口帮扶(支援)地区的劳动力。对招用对口帮扶(支援)地区劳动力的用工单位,经审核按实际使用人数减免缴纳使用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安置费。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7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扶贫开发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小康建设全局。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根据上级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新一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识别标准,全镇2016年至2019年完成农村脱贫人口1927人,共777户。各定点扶贫单位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把我镇定点扶贫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把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与发展作为己任,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常态性的工作来抓,做到帮扶对象不脱贫,单位干部不脱钩。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帮扶单位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促进全镇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全面协调、统筹安排定点扶贫工作,要形成上下各级齐抓共管的社会扶贫工作格局。要积极主动做好帮扶单位和贫困村组织实施工作。确定具体负责领导和责任人员,镇村与帮扶单位商定定点扶贫计划,密切配合,把定点扶贫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共同做好贫困村的社会帮扶工作。把帮扶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具体干部职工个人。

三、严密组织,精准扶贫

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帮扶到户,让贫困户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使扶贫解困明显推进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为贫困村、贫困群众做好事、办好事、解难事。

一是落实贫困户“一对一”帮扶机制。镇认真做好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充分发挥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作用,精确扶贫对象,确保“对得上,叫得响,喊得应”。各定点帮扶单位和各镇要按照帮扶任务数将单位职工与贫困户结成“一对一”对子,要及时与被帮扶贫困农户见面,实地到户制定帮扶计划,拟定帮扶措施;要精确扶持,按照缺啥补啥,一户一策的要求,确保对贫困户项目、资金和帮扶三个全覆盖;要保障减贫对象的项目资金投入,专项资金、整合资金项目要捆绑使用,叠加投入,确保当年脱贫解困。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有帮扶成效。

二是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镇级27个驻村工作组要围绕年度扶贫工作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每月到村不低于两次以上,帮助联系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脱贫发展规划;要以稳定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为目标,帮助贫困户搞好种养殖业项目和劳务输出,建立1-2个稳定增收的骨干项目;开展各项扶贫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帮助联系村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8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

期间,全市扶贫开发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坚持“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突破西山战略为标志、以凤县率先脱贫为示范,以此带动全市扶贫开发实现新突破”的总体思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发展环境,移民扶贫改善生存居住条件,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产业扶贫实现群众持久脱贫,信贷扶贫解决发展资金以及社会扶贫和外资扶贫等途径,共实现了农村35万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从解决制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入手,共投入扶贫重点村和移民搬迁资金15.6亿元,累计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690个,超额完成了扶贫开发十年规划的615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开发建设的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通电通水、村容整洁,农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大力实施“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和“三无户”安全住房工程,累计建成集中移民新村(点)260个,18140户7.8万人的住房难题得到解决,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变化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最大的亮点。特别是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世行五期外资扶贫项目,开创了我市扶贫项目利用外资的新途径。

——创造了板块开发突破发展的新模式。坚持大板块、全市抓、拔穷根、新机制,大力实施突破西山战略,累计完成各类投资8.85亿元,新栽经济林果15万亩,实施移民搬迁5070户22251人,新修道路243条917公里、桥梁53座,新建寄宿制学校53所,彻底消灭了复式教育,6.38万人实现脱贫,提前两年完成了五年规划的任务,实现了镇村道路、优质师资、农村养老全覆盖,西山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和谐的新阶段。突破西山成为我市改善农村民生的起点、统筹城乡发展的亮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农村扶贫板块开发突破发展的新路子。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实施了中小学校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广电通讯提升、农村社会保障等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几年来,共改造乡镇卫生院41个,低压电网改造、安装有线电视和改厕改圈改灶1.6万户,维修建设农村中小学377所。农村贫困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两免一补”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贫困地区增收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持续脱贫的基础,以信贷扶贫为主渠道,开展了农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重点支持农村贫困户、产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业加工,扶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贫困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奶畜、肉蛋、果品、粮食、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共投入信贷扶贫资金7.2亿元,扶持54.2万(次)贫困户和91个(次)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扶贫“雨露计划”培训3.8万人和实用技术培训54万人次,贫困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输出就业增收能力增强。

——贫困群众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全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8亿元,用于改善贫困群众的民生状况,成为历史上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贫困人口数量年均减少6万人以上,自我发展能力和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村整体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贫困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满足,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总体解决,进入了脱贫致富的新阶段。

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得益于中省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艰辛努力,把握了扶贫开发的正确方向,做到了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群众主体、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要求。

二、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各级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率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扶贫开发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确保到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其中“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党的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0号文件)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思路目标、原则重点、政策要求,明确了扶贫开发的新定位,为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二是经过多年的扶持,我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参与式扶贫、板块推进战略、到村到户瞄准机制等,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财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造了条件。特别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实施关中—天水发展规划,成为扶贫开发的新起点。

但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发展阶段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的背景下,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市贫困地区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更为增加,任务更为艰巨。一是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按1500元的新标准还有52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9%。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同时,相对贫困缓慢增加。二是贫困分布发生新变化,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突出。我市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目前,全市三大区域涉及12个县区和高新区共80多个乡镇、500多个低收入村,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70%以上,山区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些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始终是扶贫工作任务最艰巨的地方。三是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增多,返贫致贫因素更为复杂。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弱,贫困人口家底薄,很难抵御和应对市场、自然和人为的风险,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增加。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贫困人口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当前,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和全国、全省一样,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扶持对象上,过去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要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二是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依靠专项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实行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三是在主要任务上,过去专项扶贫工作范围比较宽泛,随着“大扶贫”格局的形成,专项扶贫更要强调进村入户、提高能力、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象范围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市扶贫开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深入持续推进突破西山战略,紧紧围绕“到年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机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主线,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贫困户安居工程、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外资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六大扶贫工程”,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深入持续突破西山,带动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三大区域板块扶贫开发,努力提高全市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加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把低保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制度,把加快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

三是坚持连片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全市三大区域、十三个重点板块扶贫开发的战略布局,突出重点,在资金、人力、物资上,向重点区域倾斜。

四是坚持瞄准贫困,到村到户的原则。始终坚持把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坚持项目到村到户、举措到户到人,实施分类帮扶,努力提高专项扶贫工作水平。

五是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原则。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以集中连片低收入村整村推进为平台,强化县一级扶贫责任,聚合各方面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六是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的原则。始终坚持依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主,加大国家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共同努力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三)对象范围

根据中省有关政策规定和我市实际,“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确定为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52万,占全市农村总人口19%。工作范围涉及全市12个县区和高新区,工作重点是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三大区域的十三个重点板块,分别是:太白县西部秦岭高寒山区,凤县秦岭深山区,渭滨区后山区,金台区六川河地区,麟游县西部丘陵山区,陇县关山山区,千阳县北部深山区,陈仓区西部山区,凤翔县北部沿山旱腰带,岐山县北山旱腰带,扶风县北部乔山旱塬区,眉县秦岭沿山区,高新区秦岭台塬区。

(四)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贫困现象得到极大缓解,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减半目标。到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脱贫。

四、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以低收入村为平台,以贫困户为对象,启动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即: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扶持500个低收入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户安居工程,移民搬迁4万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生存环境;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建立完善260个低收入村互助基金,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技能转移培训2万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外资扶贫工程,开展60个村的社区主导发展项目,拓宽扶贫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社会扶贫工程,通过“百企百村扶助行动”市县企业帮扶500个低收入村人均增收1000元,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项目计划总投入33.52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36亿元,使500个低收入村、10万贫困户、52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

(一)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工程

以低收入村建设为平台,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捆绑涉农到村项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贫困村水、电、路、田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新村,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村民自主管理机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初步建成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500个低收入村的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13.76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补助3.26亿元,群众自筹资金4.87亿元,整合部门资金4亿元,社会帮扶等其他资金1.6亿元。

按照和渭北旱腰带两大扶贫编制全市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对生存居住环境恶劣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以及居住危陋房屋急需改造的贫困群众,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原则,做到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在补助贫困户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迁入地基础设施,完成1万户4.5万人的扶贫搬迁,高标准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的贫困地区新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生存环境。项目总投资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2.24亿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6.4亿元,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1.8亿元。重点项目:

1.贫困人口搬迁工程:继续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低收入村贫困群众,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中心村镇建设,共实施2万人整体搬迁,全面改善低收入群众生存环境。“十二五”期间,项目总投资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1.12亿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3亿元,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0.91亿元。

2.“三无户”安全住房工程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农村贫困地区5950户25500人的“三无户”(无依靠力量、无可靠收入、无安全住房)安全住房工程建设项目,平均每户建房面积50平方米左右,单户投资3.5万元左右,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其中市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财政补助资金5950万元,同时整合规划、残联、发改、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建设项目资金,彻底解决全市农村贫困地区“三无户”安全住房问题。

(三)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

以产业化扶贫为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促进增收的原则,按照产业项目支撑、信贷资金支持、基地龙头带动、配套服务跟进的思路,大力实施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积极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切实抓好畜、果、粮、菜、药等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文化传统深厚、生产工艺独特的食品、手工、美术等小型加工业;做好以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总投资10.0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96亿元,贴息贷款9亿元。重点项目:

1.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吸纳群众投资入股,通过互助资金协会运作,村民自主管理使用,建立起支持村民发展产业的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十二五”期间要以巩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扩大资金规模为重点,在规范提高现有15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再启动1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项目,使全市互助资金项目村累计达到260个以上。互助资金项目每年计划实施20个以上项目村,按每个项目村投入25万元的标准,总投资0.39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31亿元。

2.信贷扶贫项目:针对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涉农企业的信贷需求和特点,积极用于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项目。小额到户贷款每年投入到户贴息资金400万元,吸纳银行贷款0.8亿元,扶持3000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项目贷款扶贫贴息每年投入项目贴息资金300万元,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能人大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进行重点培育扶持,覆盖和带动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20万人。信贷扶贫项目总投入9.35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35亿元,吸引金融部门信贷资金9亿元。

3.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项目: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开展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对识别确定的贫困对象,以财政扶贫资金生产补贴和解决产业启动资金的形式,支持贫困户通过建棚、建园、建圈以及购买种苗(畜)和大型机具购置等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五年计划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每年600万元。

(四)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

通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大科技项目投入等手段,增强贫困户创业就业能力,提高科技素质,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重点项目:

1.“雨露计划”培训: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主,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完成4000人培训任务,转移输出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农村贫困家庭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培训1000名科技扶贫示范带头人和10万贫困家庭青壮年农民,努力使每县形成2—3个主导产业,每乡形成2—3个拳头产品,每村有1—2个致富项目,每户有1—2项增收门路。“十二五”期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500万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

3.农村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从今年起每年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800人左右。“十二五”期间累计资助4000人左右,应届本科生4年共资助12000元,第一年5000元,第二年3000元,后两年各2000元;应届大专生3年共资助6000元,第一年3000元,第二年2000元,第三年1000元。

(五)外资扶贫工程(世行五期扶贫工程)

加强国际扶贫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外资扶贫新领域,努力争取国际力量对我市的扶贫投入,学习国外先进的扶贫理念和项目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和提高全市扶贫开发水平。按照社区主导型发展的方式,坚持项目社区和农户支配项目资源的主体地位和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原则,着力于培养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外资扶贫项目主要是完成陈仓区西山和陇县60个贫困村可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包括贷款项目9000万元,国际捐赠和财政配套1000万元。

(六)社会扶贫工程

以“五百扶贫行动”为抓手,大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创造条件,认真组织实施,提供配套服务,着力打造扶贫开发公共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十二五”期间,在继续搞好3个中央部委定点扶贫、72个省级部门单位“两联一包”、100个市级部门单位包村扶贫和405个企业帮扶425个低收入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吸收社会力量,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加强社会扶贫力度,“十二五”期间,共为贫困村争取各类投资1亿元以上,努力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十二五”期间,社会扶贫工程总投资1.1亿元。

1.中央部委定点扶贫:继续搞好3个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联络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在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扶贫工作,完成各项定点扶贫任务“十二五”期间,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2.省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继续衔接、联络做好72个省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我市开展联县联乡包村定点扶贫工作,努力提高扶贫水平和扶贫开发效果。“十二五”期间,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3.市级部门单位包村扶贫。积极组织、动员市级部门单位开展包村扶贫活动,组织协调全市112个市级部门单位结对帮扶116个贫困村。继续开展百名优秀年轻干部进西山挂职驻村扶贫活动,包扶单位积极扶持贫困村产业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十二五”期间,接入帮扶项目投资1000万元以上。

4.百企百村扶助行动:按照“分级管理、县为主体、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思路,大力实施“百企百村扶助行动”,全市安排405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市场等方式,结对帮扶425个低收入村,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500万元,三年内使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增收1000元。

同时,积极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探索建立社会扶贫基金,吸引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参与扶贫开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我市地处内陆欠发达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在项目和资金上主要以中省投入拉动为主。我们要抢抓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中省逐年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的历史机遇,坚持项目引领,积极调研认证,精心包装一批扶贫民生项目,重点围绕地区三大区域争取项目资金,为扶贫开发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二)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不低于支农资金总量的20%,保证扶贫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中省对扶贫重点县的增加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重点要用于扶贫开发。严格扶贫资金投向、用途、范围、立项及审批程序,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三)搞好扶贫项目资金资源整合。要紧密结合我市扶贫开发的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巩固扶贫成果,提升扶贫水平。要把资源整合作为提升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举措,在搞好专项扶贫的同时,注重发挥行业部门的作用,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扶贫和以工代赈部门的专项扶贫资金,重点向扶贫重点村贫困户倾斜,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等项目时,要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优先考虑贫困地区,特别是在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安排上,要对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倾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四)认真落实优惠税收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对企业用于公益事业扶贫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12%以内的部分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在重点贫困村兴办中小企业的,享受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从事农、林、牧、渔项目所得,依法减免企业所得税。要积极探索贷款担保、农业保险等与产业发展密切有关的保障措施,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9

一、活动开展情况

我办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三问三访知不足”活动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实施“活动”的具体方法步骤。先后3次深入到向阳、午街铺、旧城等乡镇进行调研。发放征求意见表150余份,收回征求意见表140份,收集部门、乡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建议性意见128条。其中:推动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和谐方面综合性的意见和建议有110条;对县扶贫办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有8条;其他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有10条。针对梳理出来的建议、意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贫困村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执行贫困村、贫困户首扶制度,坚持“四个结合”,即: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村推进与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相结合,整村推进与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积极整合扶贫资源,整合资金,加大扶贫投入,围绕“四基本”,即基本设施、基本产业、农民基本队伍、基本制度;突出一体,抓实两翼,实施片区开放和整乡推进。强化基础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着力有效地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全面发展,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存在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三问三访知不足”活动,广泛征求意见等形式,总结了经验,找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业务知识的探索更新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要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动员、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扶贫开发之路。实践表明,推动多部门参与的行业扶贫、“县为单位、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区域扶贫以及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协作为基础的社会扶贫“大扶贫”工作格局的形成,可以动员、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扶贫工作,使扶贫工作的渠道更广泛、帮扶更到位、措施更丰富,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工作重点,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大力促进产业扶贫,通过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加大对扶贫地区的科技投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培训,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贫困地区,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注意选择资金回报率更高的产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通过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位扶贫干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更新业务知识,以适应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