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四年度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1-22 08:58:28

大四年度总结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1

关键词:金融可持续发展;测度;比较

0 引言

从现实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动荡与重整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金融业受到严格监管,对外开放度较低,受到的外部冲击较小,但是制约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和隐患普遍存在。从理论来看,目前理论界对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仍然偏少。因此,研究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构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四大地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相对程度进行测度与比较,并据此提出提升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1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需要确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否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涉及便无依据,定量分析亦缺乏规范性。本文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来确定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角度与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来选取合适的单项指标。

根据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量性金融发展和质性金融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对量性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业规模的扩张,对质性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效率的提升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的改善。因此,本文认为全面的金融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金融规模方面、金融结构方面、金融效率方面以及金融外部环境方面,而且我国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应该是由这四个方面有机构成。

2 金融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确定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后,也就确定了金融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接下来就可以选取金融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各自的单项指标。

2.1 金融规模方面

根据白钦先(1998),本文选取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存贷款、金融市场交易额、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五个指标来衡量金融规模的发展程度。

2.2 金融结构方面

根据吴晓求等(2006),本文选择金融市场交易额占金融机构存贷款的比重来衡量金融结构的发展程度。

2.3 金融效率方面

根据李扬(2007),本文采用储蓄率来衡量金融效率的发展程度。

2.4 金融外部环境方面

根据R.La Porta等人(1998),本文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三种专利授权数量等三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外部环境的发展程度。

3 我国各地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测度与比较

3.1 测度方法介绍

本文中使用的计算金融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参考了樊纲等(2006)。下面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为了使各地区的指数指数可以同以前年份相比,从而反映金融可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本文设定2000年为基期,对于各年份的单项指数得分的计算,具体公式如下(适用于正向指标):

第i个指标年得分

其中脚标(t)代表所计算的年份,脚标(0)表示基期年份。

对于各年份负向指标的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第i个指标t年得分

形成金融可持续发展各单项指数为各方面指数和总指数提供了基础。而形成方面指数和总指数的关键在于如何为各单项指数选取权重。本文采用算术平均法来确定各单项指数在方面指数中的权重,用这些权重来相加得到方面指数;并用相同的方法确定金融可持续发展各方面指数在总指数中的权重,以合成总指数。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总体进展比较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进展上,从2010年与2000年总体评分的变化幅度来看,四大区域的总体评分都有显著提高,变化幅度由高到低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从各年间四大区域间总体评分差距来看,东部与其它三大区域总体评分的差距有扩大,说明东部地区与其它地区金融可持续发展进展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性更加显著。

3.2.2 四个方面进展比较

我国四大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进展上,金融规模方面,四大区域的评分都稳步上升,总体上在所有年份呈一种梯度:东部最高,东北第二、中部第三,西部最后,说明金融规模方面的进展也呈东最好、东北第二、中部第三和西部最后的态势;金融结构方面,四大区域的2010年比2000年评分增幅较小,各年间起伏较大,东部地区虽然在所有年份均要高于其它地区但差距较小,说明四大区域在金融结构方面进展较小,而且不够稳定,东部地区的优势不明显,四大区域呈现一种低水平的平衡格局;金融效率方面,四大区域的2010年与2000年评分增幅较小,各年间有所起伏,东中西由高到低呈一种梯度,东北地区评分波动最大,在2007年以前要高于东部地区,之后低于东部,但四大区域差距较小,说明四大区域在金融效率方面进展较小,而且不够稳定,尤其是东北地区起伏最大,差距较小,呈现一种低水平的平衡格局;金融外部环境方面,四大区域的评分都稳步上升,总体上在所有年份呈一种梯度:东部最高、东北第二、中部第三、西部最后,说明金融规模方面也呈东部最好、东北第二、中部第三,西部最后的态势。

4 提升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在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两方面有待加强,因此从这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4.1 优化金融结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使其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最有活力的核心, 发挥其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杠杆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创新银行业务,通过提供收取费用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扩大银行利润;

4.2 提升金融效率

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提供金融机构素质,金融效率的提高,其基础作用的是金融机构的高效率;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金融调控方式,加强金融监管,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Vishny, R

.1998.Law and fin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 1113-1155.

[2] 白钦先.再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中国金融,1998(7):19-20.

[3]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度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6-200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2

四川省作为西南大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攀升。从总量上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处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2至3倍之间,多年来这种消费差距未显著缩小。同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并非完全一致,据四川省统计年鉴数据,相比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农村居民消费变动波幅更大。

除了宏观的消费支出对比,城乡消费差异还表现为其组内的需求差异。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搜集方式,四川省近年来城镇居民食品类支出所占比重变动较小,近10年来一直围绕35%小幅波动;而农村居民食品类支出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2年为44.79%,2013年为33%。2012年开始,其比重开始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支出比重,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中,食品类支出的增长一直伴随着总支出的增长而增长,且增长幅度大致等于总增长幅度;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支出比重的逐年下降间接反映出教育文化等其他支出的增长,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年中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对比分析

从总量上来说,在2002年至2013年中,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一直稳步上升,但就增长率来看,在2009年之前,二者变化较为不规律,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开始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即农村发展近年来要快于城市发展。

同样,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存在不同,这不能仅靠总量的数据对比来说明,结构因素影响也较大。据2005年到2013年的统计年鉴已有数据,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比重平均约占总收入的70%,而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与工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大,平均为88%,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城镇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占比远高于农村,但自2010年,与农村居民工资收入占比的下降同步,财产性收入也在逐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和途径更多,这体现了劳动报酬和要素报酬分配的结合,而农村居民收入仍然处于劳动报酬占主导,要素报酬占比过小。特别是2008年以后,随着各大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崛起,土地要素开始成为回报率最高的要素之一,但就四川省农村土地情况来看,土地要素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这也扩大了收入差距。

三、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趋势对比

消费本身存在习惯效应和棘轮效应。在相对收入假说中,消费存在棘轮效应,即消费在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不易于向下调整,而从一个较长的期限来看,居民的消费是具有“习惯形成”效果的,随着习惯消费水平的增长,消费者将难以忍受消费水平的下降,而相反更容易增加消费,在这个假设下,消费本身就是内生增长的。那么,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良性的拉动作用,结合实际,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消费总体水平提高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在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农村消费潜力将不容小觑。

根据持久收入理论,居民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也可以被理解成为长期收入,而收入对消费具有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将这几种理论结合来看,消费者对于自身的消费具有理性预期,长期来看收入增加必然导致消费增加。针对四川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而言,近十年来城镇居民的收入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农村居民收入总量的增长率,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优化也不及农民收入结构,那么理论上来说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将快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

四、结语

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对消费影响巨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导致通信和物流等差异,农村消费明显存在滞后性,市场发展速度慢;且农村居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水平远达不到城镇居民的标准,所以从企业主体角度出发,在农村推广相较于城市进度更慢。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年度总结评估工作,各镇办、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和分析。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分别汇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情况以及分类别事件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与往年比较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对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从组织领导、机构编制及人员配备、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根据点面结合原则,从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各选择2个典型案例,对防范应对工作各重点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二、总结评估的组织工作

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为四个编写组,各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行业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部门在各有关部门报告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类别突发公共事件总结评估报告。具体分组如下:

(一)自然灾害组: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参加。

(二)事故灾难组:由市安监局牵头,市工发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林局、市质监局、市电力局、市环保局、市文物旅游局、市气象局、市电信局参加。

(三)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市农林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加。

(四)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发局、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办、市局、市民族宗教局、人民银行分行、市银监办参加。

三、总结评估的有关要求

(一)各镇办、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年度总结评估工作。牵头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要安排业务骨干积极参与,全面、准确、深入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4

关键词“泛珠江”区域经济合作;差异性;互补性

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越来越突出。从地区差距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来看,中国地区间的差距的形成有着时代、自然和自身因素的特点。

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四省经济的分析,基本突出了中国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状。四省经济梯度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吸引外资量、投资规模等都呈从东到西逐步减弱的趋势。虽然,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科技创新能力、交通运输条件、地理区位、国家发展政策、投资环境、历史因素等多方面。从绝对优势来讲,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规模优势,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从相对比较优势来讲,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一定加以利用赶上发达地区的条件,但是这些潜在的优势能否得以充分利用,需要很多支撑条件和发展的机遇。

全球经济一体化、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西部大开发都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了诸多的机遇,但也带来众多挑战。西部地区能否很好的利用这些机遇和条件,赶上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在发展的定位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否通过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路线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西部经济摆脱经济低速循环发展的轨迹,需要内、外部条件的协调利用。显然良好的外部机遇和自身比较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新兴衍生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赶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较好的选择。

本文是在“泛珠江”区域经济合作这些区域经济合作大背景下,具有特殊地位的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四省如何进行发展定位,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和条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相关理论与文献

区域经济的对比分析实质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衡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现实检验。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首先是评价指标的选择,研究的目的决定着哪些指标能进入评价体系,同时,指标之间的关系和指标本身的经济含义会对研究的合理性、科学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那水平,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际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到底存在多大的差距,一直是世界各国的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迄今为止,学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如汇率法(又称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购买力评价法、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社会进步指数法、人文发展指数法、综合国力方程法、ASHA指标法等。

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①东中西部的差距;②省际发展的差距;③沿海和内地的差距。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非常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形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归因于投资倾斜、乡镇企业发展的分布不均、地方性财权下放、开放的次序及程度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差异等多种原因(魏后凯、杨大利,1997;林毅夫、蔡、李周,1998;王小鲁、樊纲,2004)。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质的飞跃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相关理论有:①李斯特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未开化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阶段。②胡佛-费雪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自给自足经济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村生产结构转化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③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④弗里德曼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后工业阶段。

我国学者蒋清海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传统经济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全面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我国经济由东向西经济发展阶段的梯度特征非常明显,李娟文、王启仿(2000)结合蒋清海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北京、东部的广东、中部的湖北以及西部的为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现状,得出北京处于全面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演变阶段、东部的广东处于全面工业化阶段、中部的湖北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全面工业化过渡阶段,而尚处于传统经济向工业化初期演变阶段。

经济发展的差距所导致的互补成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的基本前提,而区域经济合作是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四省经济发展的差距和阶段性特征以及各自的比较优势给予四省经济合作可能;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低水平发展为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必要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四省经济实力的比较

1.GDP与GDP增长速度

从四省经济发展的总量数据GDP和GDP的增长速度来看,福建、广西、云南三省经济总量与广东差距很大。而且,广东与广西和云南的差距整个90年代一直呈扩大趋势。从GDP增长速度来看,1995年以后,四省经济增长速度有着同步趋势。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当前的增长速度,云南和广西想赶上或超过广东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想赶上经济发达地区,必须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四省GDP对比

注:把广东省GDP看着100,其他省GDP占广东GDP的比重。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衡量国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方面能反映该地区的消费需求强弱;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该地区商业发达和集聚程度,是该地区需求和供给实现对接的重要方式。

从图2上可以看出,福建、广西、云南三省与广东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距很大。用2003年的数据比较,广东分别是福建、云南的三倍,是广西的6倍。再与GDP总量对比比较,广东的GDP是福建的3倍,是广西、云南的6倍。通过这一简单比较可以看出,除云南外,其他三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关系基本一致。云南相对较高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着其他原因。另外,1995年以前,福建、广西、云南三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趋势几乎一致,1996年以后,广西增长速度趋缓。

3.资本形成与固定资产投资

在资本形成中,固定资产投资占非常大的比重。剔除存货以后,四省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投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最基本手段。

4.工业总产值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工业总产值代表了工业企业的供给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从图5可以看出,福建、广西、云南三省的工业企业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表2:四省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对比

资料来源:刘满平,“泛珠江”区域产业梯度分析及产业转移机制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11期。

从表2可以看出,四省工业行业存在明显的发展梯度,而且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广东、福建处于高层,广西、云南处于工业梯度的底层。梯度的存在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前提条件。

5.进出口贸易总额

进出口贸易总额代表了该省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从图6可以看出,广东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995年以后增长迅速,与其他三省的差距愈来愈大。虽然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有着全国第二的海岸线和100多个港口。但是,从该省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这些便利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作为地处内陆山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云南、广西,对外进出口总额在90年代中期以后几乎没有大的改变。

6.结论

①四省经济总量差距很大。广西、云南与广东的差距从总量上看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②广西与云南具有很强的一致性。③从需求角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大致反映出地区经济总体差距水平。④四省GDP的增长速度,在90年代中期以后有着趋同的变化。在GDP增长速度变化趋势一致的情况下,GDP总量的扩大依然是增长速度存在差距。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赶上或超过经济发达地区必须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三、四省产业结构分析

1.四省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对比分析

从各省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情况来看,四省第一产业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如果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第一产业在拉动GDP增长上已经没有潜力。四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略有波动,但变化不大。第三产业都呈现比重增大的趋势,说明经济结构正在向第三产业为主的方向调整。

除广西外,其余三省的产业结构都是二、三、一的结构形势。广西,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差距不大。

2.三次产业就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

四省第一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以2002年数据看,绝对数除广东外,其他三省都在增加,而且福建增加的速度很快,2002是1995年的5倍。所占比重除广东有下降趋势外,其他三省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福建增长最快,从1995年的3.17增加到2002年的7.84,增加了4.6个百分点。

四省第二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结合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变化情况。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重下降的情况下,产值所在比重变化基本稳定,说明四省第二产业的投资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善。

四省第三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重都在上升。而且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却低于第二产业。说明四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处于从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调整的过渡阶段。也说明了第三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结合该地区的要素禀赋特点。在中国这个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选择的技术进步路线应该是以大量的劳动与少量的资本的结合的方式。所以,四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变化情况就值得加以研究。

在四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中,第一产业依然是第一位的。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固定资本所占比重都在下降,而第一产业为中国经济发展中解决就业所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换句话说,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民)不得不被束缚在家乡的土地上,获得微薄的收入,而其所面对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却和城市居民一样,这也说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依旧很低。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是中国经济发展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广西、云南两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非常大,超过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和。广东、福建虽然也出现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的问题,但是,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差别不大。四省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就业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资源向第三产业转移。

将就业结构和三次产业产值联系起来考察,广西、云南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广东、福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第一产业就业偏高和产值较低,直接导致该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收入水平低下。

云南第一产业比重超过70%,广西次之也达到60%。大量的劳动力,少量的资本和较低的产出,说明广西、云南第一产业的效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农业经济特征明显。

虽然第三产业就业、产值、固定资本形成比重都在增加。但是,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流通与服务业为主,为现代农业、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新兴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化水平不高。这种超前发展而现代化水平低下的第三产业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将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省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是就业和固定资本形成比重却出现下降趋势。广东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说明广东工业化程度最高。云南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差距不大,这并不意味着云南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达到比较高级的阶段。云南产业结构呈现的第一产业发展而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以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只能说明云南依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传统形势的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很难形成经济增长的持久支撑点。

表3:四省第三产业中具有优势的行业分类对比

资料来源:刘满平,“泛珠江”区域产业梯度分析及产业转移机制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11期。

第三产业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和交通通信产业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科技教育和信息产业迅速崛起阶段。

从表3可以看出,广东处在第二阶段,并逐步向第三阶段迈进;福建处于第二阶段;广西、云南处于第一阶段。

四、四省对外开放程度比较

1.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已经成为促进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注: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是亿美元;GDP单位是亿元人民币。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地区)GDP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地区)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地区)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

从图12可以看出,四省外贸依存度,广东最高,广西、云南最低。如果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记价,广东的外贸依存度可以达到60%,而广西、云南只能达到8%左右。

可以看出,广东、福建与国际市场有着较高的联系程度,而广西、云南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要低的多。

2.利用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FDI)所形成的资本是最有活力的资本。FDI带来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以及当前流入中国的FDI所带来的国际市场的开拓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FDI流入发展中东道国具有的资本积累效应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FDI与国内资本之间存在替代性,那么这种影响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因为中国接近20万亿人民币的居民储蓄存在要比500多亿美元的FDI对国内经济发展从资本供给的角度来说要大的多。另一种是FDI与国内资本之间存在互补性,那么FDI流入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影响。

FDI所具有的技术扩散效应,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扩散的主要载体之一。此外,通过“看中学”效应,FDI能够提高发展中东道国国内的人力资本、改善东道国国内公司的知识诀窍和管理水平。FDI还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制度变迁的效应,卓有成效的制度变迁推动和促进经济增长。

从图13可以看出,广东引进FDI的规模远远大于广西、云南。FDI是一个对投资环境最敏感的资本形式,作为FDI主体的跨国公司在寻求投资地时,处于利润最大化考虑,必然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地区。而影响投资汇报率高低的因素绝不是吸引外资的政策的优惠程度。可见,广西、云南在利用外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五、四省经济发展合作的基础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利益增长要求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合作是建立在经济规律作用下各区域的发展差异-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之上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内成员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通过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在地区间的转移,最大限度地发挥差异性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四省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非常明显。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广东处于全面工业化时期,而广西、云南依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向全面工业化过渡时期。

表4: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

资料来源:李娟文、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经济地理(4),2000。

决定四省经济合作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是三大产业运动规律:产业阶梯式上升规律、区域产业成长不平衡规律、产业区域循环规律。

1.产业阶梯式上升规律

从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成长进程看,产业一般沿着轻纺消费资料加工业-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技术密集产业-服务业-知识产业-文化产业的产业序列成长。

经过20多年经济改革开放的准备和积累,四省经济已处于与快速工业化起飞的前夜,广东已进入全面工业化时期。伴随着进入快速工业化的轨道,产业在区域间转移、流动也必然会进入活跃期,此时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既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也必定大大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

2.区域产业成长不平衡规律

由于各地区工业化起飞时间不一样,工业化起飞条件和背景的差异性,导致地区间产业成长的不平衡性(见下图)。

图14:四省发展不平衡与差异性格局

发展的差异性和产业成长的不平衡性,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互补共赢的可能性和区域合作的前提。

3.产业国际(区域)循环规律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会反映在产业运行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高低差距上。在开放格局下,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会引致产业在区域间的流动、传递和转移。一般而言,产业会从梯度高的区域向梯度低的区域流动或转移。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杨大利:《地方分权与中国地区教育差异》,《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2]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10期。

[3] [美]霍利斯・钱纳里等:《发展的格局1950-1970》,李小青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4] [美]麦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

[5]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5

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

(国家统计局)

全国:2012年GDP增长7.8%

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

(国家统计局)

青海:2012年末全省移动3G用户突破90万户

数据显示,2012年,青海省完成电信业务量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年末电话用户数达到639.7万户,增长13.0%,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37.20万户,增长16.3%,在移动电话用户中3G用户大幅增长,达到90.7万户,增长1.13倍。年末固定互联网用户50.5万户,增长20.0%,其中宽带用户49.9万户,增长20.0%。

(青海省统计局)

重庆:2012年八成以上小微工业企业平稳发展

据重庆调查总队近日对重庆市3362户正常生产经营的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2年四季度18.3%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62.9%的企业经营状况一般,18.8%的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由此可以看出,八成以上小微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近两成企业生产经营良好。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山东:2012年服务业投资比重达到50.2%

2012年,山东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投资提质增量,投资总量和比重均超过二产。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服务业投资完成152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服务业投资总量比二产多776.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二产投资比重高2.6个百分点。

(山东省统计局)

江西:2012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两万亿

2012年,江西省工业经济效益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速列全国前列。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67.64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江西省统计局)

四川:2012年外贸再创佳绩居中西部之首

2012年四川外贸快速增长,外贸规模居中、西部之首。数据显示,全省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9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其中出口总值为384.6亿美元,增长32.5%;进口总值为206.7亿美元,增长10.5%。2012年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0位,居中、西部之首。

(四川省统计局)

元,2012年德阳市经济总量将达到1280亿元,比1983年增长76倍,经济总量连创新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德阳市统计局)

巴中: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全省第一

数据显示,2012年巴中市完成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767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9元,比上年增长16.4%,增幅比全省高2.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增速居市州第1位。

(巴中市统计局)

四川:超八成群众关注2013年省“两会”

据四川省统计局民调中心近期开展的四川省“两会”专项调查显示,在问及受访者“对2013年四川‘两会’的关注程度”时,表示“非常关注”的比例占31.4%,“比较关注”的占23.3%,“一般关注”的占27.1%,以上三者比例相加(即关注率)为81.8%,较2012年四川"两会"的关注率(78.0%)高3.8个百分点。

(四川省统计局)

泸州:2012年酒业投资完成99.6亿元

数据显示,2012年,泸州市强力实施"156"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白酒千亿产业工程。酒业投资项目210个,比上年增加14个,增长7.1%;完成投资99.6亿元;同比增长30.1%。酒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为白酒产业的强势扩张奠定了基础。

(泸州市统计局)

成都: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

万元大关

数据显示,2012年成都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1301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2%。其中,工资性纯收入5411元,增长16.1%;家庭经营纯收入3903元,增长11.4%;财产性纯收入1015元,增长12.6%;转移性纯收入972元,增长17.5%。

(成都市统计局)

雅安: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大关

数据显示,2012年,雅安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1亿元,比去年增加1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1%,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

(雅安市统计局)

德阳:建市三十年经济总量连创新高

三十年来,德阳市经济总量实现“五连番”。1983年全市经济总量只有16.6亿元,1988年德阳市经济总量实现第一个翻番,达到39亿元;1993年实现第二个翻番,达到97.5亿元;1998年实现第三个翻番,达到208.9亿元;2005年实现第四个翻番,达到462.2亿元;2010年实现第五个翻番,达到921.3亿元;2011年首次突破千亿

南充:2012年金融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6

关键词 2010年 吉首大学 女生 体质 健康 横向比较

女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她们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还肩负着孕育和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她们的体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对湘西地区具有综合代表性的吉首大学的四个年级女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女生体质的变化规律,针对女大学生体质的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吉首大学(包括张家界校区)四个年级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女生为研究对象。测试时间为2010年11月份,数据来源于吉首大学公共体育部。2010年吉首大学(包括张家界校区)女生有9832人。大四女大学生有2679人,大三女生有2606人,大二女生有2386人,大一女生有2161人。我们随机从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院系,每个院系随机抽取一到四年级固定专业班(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城规学院的城规、物信学院的电子专业、法学院的法学、商学院的工商专业、政管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文学院的广告专业、美术学院的美术专业、医学院的护理专业、化工学院的化工专业)的女生10人,每个年级抽取100人,共400人,运用身高、体重、肺活量、800m指标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方面横向对比分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数理统计由Excel2007、SPSS17.0软件完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结果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比较

1.身高

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和人体纵向高度的主要形态指标[1]。2010年吉首大学大一至大四年级女生身高最高的是大四,值为158.23cm,最低是大三,值为156.4cm。女大学生身高均值年级总差值为1.09cm,总体呈递增形式(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大四的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与大三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三女生与大四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

2.体重

体重是反映人体横向生长及围、宽、厚度、重量的整体指标[2]。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及内脏发育和充实的程度,是测量健康和体质的重要指标。比较分析吉首大学女生的体重指标,找出其体重变化、特点与规律,对指导学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

2010年四个年级的女大学生体重研究,从体重均值看,总体来看是升―降―升。大二女生体重显著增加。从大一至大四,年级体重总差值为1.98 kg(见表1)。1-4年级女大学生体重均数,女生最高的是大学2年级,其值为51.27kg,最低是大学1年级女生,其值为48.95kg。大一女生与大二女生体重均数差值最大,值为2.32kg。经t检验,大一与大二、大四女生的体重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体重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二)身体质量指数(BMI)

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它可以直接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的状况,是衡量是否肥胖和标准体重的重要指标[3]。BMI的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特征,BMI指数<18.5为体重过轻,在18.5―23.9为正常,在24―27.9为超重,≥28的为肥胖。

2010年四个年级女生BMI指数横向研究,大一至大四女生BMI均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上升,四个年级的女学生BMI指数反映出体重都为正常。最高的BMI均数是大三女生,值为20.56。最低的BMI指数均均值为19.80。四个年级BMI差值最大的是大一与大二之间,值为0.73.四个年级BMI的均数总差值0.53。4个年级的BMI指数都在18.5~23.9之间,说明四个年级女生体质正常(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女生的BMI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BMI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

上述结果表明,2010年吉首大学四个年级女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相对较好,大三女生的较差,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除受遗传、地域、环境的影响外,还与营养等因素有关。遗传方面,因吉首大学女生年龄在17―25岁之间,接近成人的年龄,所以身高变化不大。大一女生体重最轻,可能是高中时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生几乎没时间运动,导致整体体重较轻,经过大一比较舒适的生活,体重明显上升。大三、大四体重增加,可能与大学体育选修课结束,女生好静不喜欢运动有一定关系。目前女性广为流传的“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上吃少”观念有关,女生为了保持身材坚持吃早餐,这可能也是造成吉首大学女生体重正常的原因。另外,饮食结构对身高、体重、BMI均有一定的影响。

表1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及肺活量横向统计表

年级 身高(cm) 差值 体重(kg) 差值 BMI 差值 肺活量 差值

X(――)

S X(――)

S X(――)

S X(――)

S

大四 158.23 5.80 1.83 50.93 6.20 0.59 20.33 2.11 -0.23 2761.53 495.94 86.74

大三 156.40 5.08 -1.55 50.34 5.90 -0.93 20.56 2.07 0.03 2674.79 445.38 72.07

大二 157.95 5.33 0.81 51.27 6.32 2.32 20.53 2.10 0.73 2746.86 402.20 32.32

大一 157.14 4.77 48.95 6.55 19.80 2.27 2714.54 303.42

年级

总差值 1.09 1.98 0.53 46.99

注:1.“-”表示负增长值;2.差值=相邻两年级高年级-低年级;3.年度总差值=大四-大一(以下同)。

表2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及肺活量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

年度 身高 体重 BMI 肺活量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1.14 -1.06 1.46 2.55* 1.57 2.20* 2.34* 2.47* 1.69 0.64 -0.74 0.81

大二 -2.11* 0.36 -1.08 -0.38 0.13 -0.67 -1.20 0.23

大三 2.38* 0.70 -0.80 1.30

注:*P

(三)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机能比较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的大小是反映肺每次通气的最大张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指标[4]。

2010年四个年级的女生肺活量研究,最高的是大四年级肺活量均数,值为2761.53 ml。最低的是大三女生的肺活量均数,值为2674.79 ml,年级总差值为46.99ml,差值最大的是大三女生与大二女生肺活量均数之间,值为86.74 ml(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肺活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明四个年级女生的肺活量较稳定。

(四)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女子800 m是大学生耐力素质测试的主要项目,是衡量速度耐力的重要指标。耐力速度是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中的最薄弱环节[5]。

2010年四个年级女生800米指标研究,最高的大四女生的800米,其值为253.67s。最低的是大一女生是351.50s。年级总差值为-79.63s,800米跑的均值变化很大。大一女生的成绩最差,大二女生800米跑迅速提高,与大二比较大四女生明显下降(见表3)。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三、四女生的800米跑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表3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800米指标横向统计表

年级 800米 差值

X(――)

S

大四 271.87 16.75 7.38

大三 264.49 27.59 10.82

大二 253.67 36.08 -97.83

大一 351.50 29.01

年级总差值 -79.63

表4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800米指标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

年度 800米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21.13** -29.23** -35.71**

大二 -4.22** -5.48**

大三 -0.81

注:“-”表示速度提高。

上述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刚入学的前两年,耐力素质有明显的提高,而后两年呈下降趋势。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出现差异的原因:(1)与女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有关,女大学生缺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比如下雨等气候原因是阻止女大学生进行锻炼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在学校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喜欢的项目需要的场地不能得到满足,这势必影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女生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健身娱乐的项目有健美操、广场舞和慢跑等,这可能是二年级时女生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的一个原因;(3)大一、大二年级开体育选修课,到了大三基本停止,外加外部的一些因素,如恋爱、考研、就业等使得女大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女大学生的素质出现后期的下降,尤其是有氧能力水平表现的明显。

三、结论

(一)身体形态上,2010年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女生身高、体重及BMI的均数随年级的递增呈上升趋势,变化没有规律。大四女生明显瘦高,大三学生相对矮胖。

(二)身体机能上,四个年级女大学生肺活量变化不明显,肺活量较稳定。

(三)身体素质上,四个年级女生800m跑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大二女生素质最佳,明显优于其它年级,大四年级女生最差。

四、建议

(一)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努力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

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满意度低以及场地器材的不全面,使得女生喜欢锻炼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学校要大力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尤其是室内场馆的建设,以便于下雪、雨季时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同时鼓励学生多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器材及学校周边自然环境进行锻炼,加强场馆器材的管理及课外体育锻炼指导。

(二)加强体质宣传和正确引导,切合实际的鼓励女生进行运动

对于部分女生身体状况差导致自信心不强,缺少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动力的情况,学校应加强体质方面的宣传,并通报学生体质状况,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略高于全国水平,增强锻炼的信心。对于刚迈进大学独立生活的新生,孤独感强,学校组织丰富的体育比赛和群体活动,使女生能从中锻炼身体,学会与人交往,有自己的伙伴。如:当前吉首大学“阳光健身操”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活动的时间为1个小时以上,参与人群绝大多数是在校女生;活动内容为多种有氧的舞蹈结合,如:当前流行的广场舞和各种不同风格的体育舞蹈。对于没时间锻炼的女生,学校通过正确引导,女生学会自我调控、劳逸结合,达到学习、锻炼两不误。鼓励女大学生从事宿舍等室内运动,来解决气候因素造成的体育锻炼影响。

(三)安排学习课教授女生喜爱的有氧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女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差,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动作迟缓,运动能力降低,好静不好动,这可能是普遍女大学生锻炼次数少的原因之一。早上锻炼的人少,喜欢晚上锻炼的女生常参加徒手形式的有氧运动,对此,在体育选修课堂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女生喜爱的有氧运动的练习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氧运动的方法,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我锻炼的目的,进而满足其需求提高女大学整体的身体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8):184-186.

[2] 教体艺[2006]3号.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2010.10.

[3] 张天成.西部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M].吉林:吉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33.

[4] 张福兰,张天成.2005年吉首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3(1):128-134.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7

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2005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山水园林城市,“深化依法治市,建设平安**”工作思路,按照“四五”普法规划和“三五”依法治市纲要确定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要求,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全面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创建“平安**”,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一、突出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学法用法制度化、规范化

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突出学法重点内容,增强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明确宪法和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公民权利的有力保障,树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开展《行政许可法》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相关法律宣传工作,加强对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法制宣传,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展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分清合法与非法,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程序,解决矛盾纠纷和问题。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宣传国家关于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注重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针对普法对象的不同特点,研究确定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做到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相结合,集中法制宣传教育与日常宣传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特别教育相结合,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开展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围绕法制宣传活动主题,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活动,努力扩大宣传效果,使之形成品牌效应。三、建立深化全方位依法治市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8

关键词: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LMDI模型;因素分解

1引言

在碳排放量变化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a index method,LMDI)得到了广泛应用。AngBW和Pandiyan[1]采用PDM1和PDm2法分析了1980~1991年、1981~1993年和1980~1993年3个时间段内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数据。CanWang等[2],Xiao-liLiu(2010)等[3]分别利用LMDI方法分解分析我国1957~2000年间,1980~2007年间与能源相关CO2排放影响因素。徐国泉[4]等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1999~2004年人均碳排放变化量进行了因素分解。郭少康[5]基于碳排放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对广西1995~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宋杰鲲[6]运用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5方面效应。上述研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整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对合理制定区域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四川省碳排放量核算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包括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和电力。目前我国还没有省一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观测数据,因此本文采用四川省2000~2010年能源消费实物统计量,以及各种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碳排放系数进行测算,最终能源消费种类仍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为标准划分为9类。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首先将四川省9种能源的消费量乘以各自的折标准煤系数,计算得出各能源对应的标准煤消费量Bi,再乘以相应的碳排放转换系数Ci,最后结果之和即为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A=∑91i=1BiCi。

公式中,Ai为碳排放量,单位万t;Bi为能源i消费量,按标准煤计算,单位万t;Ci为碳排放系数(万t/万t)。折标准煤系数参照了《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系数表,碳排放转换系数借鉴徐国泉[4]等(2006)的研究结果,参见表1。利用上述方程,计算结果如表2。

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4621.45万t到2010年的12788.02万t,增幅达277%,年均增长率10.7%。

3LMDI模型求解

本文采用LMDI模型将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人口等6个因素的影响。则有:

I=∑ijIij=∑ijIij1Eij×Eij1Ei×Ei1Qi×Qi1Q×Q1P×P=∑ijFijUijSijIsijAP。

式中I为二氧化碳的总排放总量,指燃烧化石能源释放出的热量所对应的二氧化碳量;E为能源消费量;i为产业类型或行业类型或各部门;j为不同的能源类型;Iij为第i种产业中第j种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F为碳排放系数;U为能源型消费结构;S为代表能源强度;T代表碳排放强度;Is为产业结构;Q为经济规模;A为人均GDP;P代表人口。

根据LMDI方法将总能源需求从基准年0到目标年n的变化分解为6个对总的碳排放的影响,即:

随着技术的进步,能源在不同年份碳排放系数将会发生变化,但是变化率较小并且测度碳排放系数的技术困难,这里假定它们是不变的,统一使用IPCC提供的默认值测算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因此,在接下来的因素分解过程中,碳排放系数的变化被假定为贡献率为0[8]。运用LMDI模型方法对四川省碳排放量情况进行因素分解,可以分析得出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5个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效应(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0~2010年影响四川省碳排放因素总效应(除2003年外)呈正值,推动了碳排放量的逐年增长。其中人口和人均GDP对四川省的碳排放的影响是正值,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人均GDP对四川省碳排放影响最大,说明人口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拉动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四川省的碳排放量的总影响甚微。

4结语

本文首先核算了四川省2000~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运用LMDI模型将四川省碳排放量变化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五方面效应,并计算出逐年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引发2000~2010年四川省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四川省的碳排放影响甚微,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大第三产业比重,可以使产业结构对四川省碳排放产生负效应;能源强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量增势,随着能源强度下降幅度的加大,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减排效应越发明显。

参考文献:

[1] Ang BW,Pandiyan G.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 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J].Energy Economics,1997,19 (3):363~374.

[2] Wang Can,Chen Jining,Zou Ji.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1957~2000[J].Energy,2005,30 (1):73~83.

[3] Xiao-li Liu,Yong-xiuHe,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China[J].in 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VOL.2010(3).

[4]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 (6):158~161.

[5] 郭少康.基于LMDI的广西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2.

[6] 宋杰鲲.基于 LMDI 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J].Resources Science,2012,34(1).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9

[关键词]四川省产险业,增长速度,险种结构

一、四川省经济发展概况

2005年,四川省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5.7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052.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836.7亿元,增长10.7%,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8%,最终消费增长8.8%,净出口增长14.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期间,四川省国民生产总值连上四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2%,是四川省前十个“五年计划”发展最好的时期。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四川工业部门较为齐全,其中钢铁、机械、电子、天然气、化工、森林、丝纺织、造纸、食品等部门占全国重要地位;农业较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多样,粮、油、蚕丝、柑橘、茶叶及桐油、生猪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交通以铁路和川江航运为主、联系省内外的水陆运输网已基本形成,为四川产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四川省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四川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保险业获得了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许多保险机构十分看好四川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纷纷将四川作为拓展我国西部保险市场的桥头堡,抢摊四川,设立机构,截至2005年12月底,四川产险市场主体共有14家,分别为:人保产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永安产险、华泰产险、中华联合、天安产险、太平保险、大地保险、华安产险、安盟保险、永诚产险、安邦产险、出口信用险;已开业的保险中介机构共有102家(含分支机构),其中经纪公司13家、公估公司7家、公司82家。

(一)产险业发展总体情况

作为中国西部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四川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2005年,四川省保险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平稳增长态势,积极服务大局、服务“三农”、大力发展县域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保险业务规模在全国位列第九,且继续在西部十二个省市中名列第一,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90.04亿元,同比增长18.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3.76亿元,增长11.84%;为四川省各类财产提供234144.36万元保额的风险保障;产险公司合计支付赔款金额29.85亿元,同比增长21.4%。

从表1不难看出,虽然四川省保险业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且与中部省份相当,但保险密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若与东部发达地区相较,则无论从保费收入、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都远远落后。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近几年四川经济虽然发展速度加快,但人口众多,在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水平上未能赶超东部发达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大众保险意识有待提高,保险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各地市州产险业发展概况

2005年,除绵阳和资阳外,四川省各地市州产险保费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见表2),其中凉山、巴中和阿坝都达到了20%以上的发展速度,而绵阳与资阳的负增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2004年业务发展过快的原因。但是,四川各地区保险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成都市经济发展较快,保险需求旺盛,保险主体多,中介机构发达,市场竞争激烈,是各家公司争夺的重点,其产险保费收入在近两年都占到了全省的40%以上,而其它20个地市州的产险保费收入平均占比则不到3%;另外,产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包括成都在内的绵阳、德阳、宜宾、泸州、攀枝花、乐山等存在良好工业基础的地区,以上七个城市的产险保费收入占到了四川21个地市州的70%以上,广元、遂宁、巴中、阿坝、甘孜等地区的产险保费收入市场占比不足2%。不过,总体来看,2001—2005年,四川省产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7.54%,各地区产险业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前景看好。

(三)各产险公司情况

1.从保费收入(见表3)看,2005年四川省产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37566.27万元,较2004年增长11.84%。其中,人保产险实现保费收入265153.30万元,其市场份额虽较2004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但仍然达到49.32%,占据半壁江山。而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析方法,C4≥75%即属于寡占I型结构,而四川产险市场的C4值(位于前四位的人保、中华联合、太保、平安的市场份额总计)为83.68%,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特征。

2.从增长速度来看,四川产险市场与全国产险市场呈现同样的趋势:保费收入增长水平较2004年出现大幅回落,但仍达到11.84%增长率,与全国12%的总体水平相当。其中,人保产险保费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永安产险出现负增长,其它公司则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与此同时,太平保险、华安产险、安盟保险等保险公司业务扩张迅猛,业务增长都在两借以上,永诚产险和安邦产险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也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3.从赔付率来看,保费收入占据前五位的人保、中华联合、太保、平安以及大地都保持在50%—60%的区间,而永安产险虽然排名第六,但在赔付率上却高达87.23%。同时,2005年四川产险市场车险赔付率比2004年上升了9.80%,直接导致厂总体赔付率较2004年上升了4.38个百分点,达到55.53%的水平。

(四)险种结构概况

从财产保险险种结构来看,2005年四川产险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机动车辆保险依然是产险业的支柱险种,其保费收入占整个产险保费收入的70%(见表4)以上,成为各家产险公司争夺的焦点。虽然车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09%,增长贡献率达62.54%,但车险赔付率却在同时增长9.80%,并直接导致丁产险业务总体赔付率的上升和产险公司效益的下滑。

2.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产险业的整体增幅:自从2003年产险公司开始进入“两险”领域以来,短期人身意外伤害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增幅迅猛,2005保费收入逾4亿元,市场占比接近8%,已经初步显现了产险公司通过发展“两险”业务来达到提供多元化服务和完善险种结构目的的迹象。

3.家庭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在占比不到0.5%的同时,还出现了9.91%的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在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购买高档消费品比例越来越大、对家庭财产保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产险公司在家财险方面没有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若能在产品组合、销售渠道等方面推陈出新,应该可以对改善险种结构起到较大作用。

4.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在2005年迅速萎缩,这主要是因为:房贷险的热销之后,借款人提前还贷、提前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在退还客户保费后,当初一次性付给银行等商的高额手续费并不能收回,造成信用保险无利可图,进而造成业务萎缩。信用保证保险的赔付率则由于受2003年以前年度车贷险业务的影响,依然呈现389.5%的极高水平。

三、四川省财产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险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

近年来,四川省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消费力不足等问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整体经济水平依然较低。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淡薄,产险市场主体偏少,缺乏有序竞争,有效供给不足,产险业务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61.44元和0.73%,远远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同时,成都地区的产险保费收入占比达42.14%,比排名第二的绵阳市产险保费收入高出7倍以上,而广元、遂宁、巴中、阿坝、甘孜等地区的产险保费收入均不及市场占比的2%,显然,成都市产险市场在四川省一支独秀的局面将不利于产险业在四川的和谐发展。

(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依然明显,缺乏适度竞争

从目前的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看,参加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偏少。虽然四川省产险公司的总数已达14家,但是只有人保产险等极少数保险公司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业务,同时,人保产险控制着一半的产险业务,若加上中华联合、太保产险、平安产险,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83%以上,而其它公司各自所占的份额则都在4%以下,且平均市场占比不到2%。这种情况与我国多层次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相适应,并充分说明四川省产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寡头垄断的格局难以给保险市场的竞争者带来真正的压力,也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优质全面的服务。

(三)险种结构不合理,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近几年,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一直占四川省产险保费收入的70%以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车险经营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险业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产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加大。同时,四川省各家产险公司(安盟除外)都是分公司建制,缺乏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直接销售由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导致产品雷同,不能很好满足地方的需要。因此,保险公司如何创新观念,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其满足市场的需要,逐步提高非车险业务的比重,并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中高级管理人才及保险专业人才匮乏

一方面,新兴产险公司在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网络布局,而网点的铺设理所当然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产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精算、承保、理赔和查勘等方面保险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但是,中国保险业由于长达20年的停办,带来严重的人才培养断层,从业人员总体水平偏低,各级管理人才的选拔无法符合保险监管的要求。四川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本身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成都、绵阳等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由于条件艰苦等各方面的原因,更是难以留住人才。

四、进一步推进四川省产险市场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产险业务的发展

一方面,保险企业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更新思想与理念,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市场,确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新型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保险企业要强化机遇观念和机遇意识,认真研究当前产险业务发展的新的业务增长点,紧跟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条主线,积极实施“十一五”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四川产险业又快又好发展,力争使地方经济的增长点成为产险业务的增长点。

(二)推动不同经济类型地区的产险业和谐发展

四川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保险业发展的不平衡。为此,要推动四川保险业和谐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成都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骨干支撑、先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尽快形成区域性保险中心;其次,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德阳、绵阳等市要引导其快速发展;再次,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巴中、遂宁等市要支持其实现追赶型发展;最后,对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地区,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扩大产险市场主体的阵容,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近几年,四川省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密不可分,但目前产险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偏高,须积极稳妥地引进新的市场主体,促进四川保险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为此,一是继续吸引产险公司在川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应完善产险机构管理办法,放宽对有关机构局限于少数地市州开展业务的限制;三是可考虑吸收一两家外资产险公司来川进行人股和技术合作,以便更好地借鉴国际产险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

(四)努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目前,四川省产险业务的保险密度为61.4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91.06元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四川省产险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需要在巩固传统业务、保足保全的同时,抓好市场潜力的调查工作,发现和培植新的业务增长点:如开拓潜力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以及基础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建设等领域的保险业务,拓展产险业服务和展业空间;为迅速崛起的个体私营经济企业、民营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雇主责任险、公众责任险、职业责任险等责任风险转移业务。

(五)稳步培育保险中介市场

目前,四川省内保险经纪、公估主体偏少,中介市场不够规范又缺乏专业性。整顿和规范好现有中介市场,将其纳入规范竞争的同时,更要着力培育多方中介主体,促进产险市场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产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应加强协作关系,优势互补,在多渠道、全方位销售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力争实现多方共赢。

(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企业素质

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其一,应积极从大专院校引进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充实现有保险人才队伍,制定有效措施吸引有丰富保险从业经验的人才到四川省保险业创业,优化人才结构;其:二,要创建学习型的保险公司,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如选派人员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知名的保险公司接受培训,与当地的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就地培训,合作调研等;最后,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性化的管理,凝聚人心,提高员工信心,建立起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