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体育设施集锦9篇

时间:2022-03-14 04:32:07

社区体育设施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1

关键词: 社区 体育设施 配备

1.社区体育设施的类型与配备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社区要把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纳入工作范围,充分利用文化体育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组织网络、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上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基层体育发展模式。

1.1社区体育设施的类型。

从投资主体和运作方式来看,社区体育设施可分为三种类型:公益性体育设施、商业性体育设施和承包经营性体育设施。公益性体育设施是由政府拨款或由某项公益基金兴建的,从基本性质上说,这些社区体育设施具有公益性,社区每个居民都有享用这些体育设施的权利。

目前,在我国社区体育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允许多种形式兴办社区体育设施,其中有通过社会与单位筹集或个人投资相结合而建成的商业性体育设施的方式,还有将体育设施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的方式。这些类型的社区体育设施可弥补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不足,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体育需求。从活动场所来看,社区体育设施主要有:室内活动室、室外运动场、社区公共设施(公园、广场、绿化带)、利用和辖区内单位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等。按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要求具有一处使用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或两处使用面积累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具有指导、示范、培训等多功能的社区体育活动室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旧城区利用空地(数量不限)指定的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新城区或城郊结合区必须有一处500平方米或两处相加7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地。

健身路径是近几年新兴的社区体育设施,它是由不同器械组成的较为系统的锻炼身体的设施。从1996年9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设置第一条健身路径以来,全国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健身路径已达万条以上,已成为社区居民健身的主要设施之一。

1.2社区体育设施配备的基本要求。

政府、社会和居民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在目前条件下,政府投入社区体育的经费十分紧缺,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有较大改观。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用政府拨款、社会筹集、个人投资或居民集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措资金,逐步增加社区体育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开发社区体育设施,向经营方向发展。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实用、安全可靠的方针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功能日益完备的必然趋势。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要坚持为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社区内不仅要有适合于各类人跑步、打球、健身等常规性室外体育活动设施,还要有开发智力的、桌球等室内活动场所;不仅要有适合于中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场地,还要有儿童游戏的场所。

社区主要的体育场地设施应设在社区的中部,有条件的可修建一个体育活动中心,包括多种体育设施。对于无法集中的体育场地,可适当分散,但应考虑到覆盖半径,要为社区居民锻炼提供方便。要根据不同的社区、不同的文化氛围,建设具有不同特点的社区体育设施,如与周围的环境、地形、建筑风格相匹配。从园林化角度考虑,可将器械安装在藤萝的架子下、树荫下,与园林融为一体。要考虑体育设施的实用效果。如要选择使用坚实耐久的器械,这种设备应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损性良好的材料制成。考虑活动者的安全问题,如器械不能有锋利突出的表面,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能经受预计的荷载,台阶和梯子要有把手或安全扶手,以及路面上的防滑设施等。

1.3充分开发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向设施多功能方向发展。

现阶段社区体育设施还很缺乏,有限的社区体育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的需要,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率,使之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势在必行。在规划与配置时要考虑一室多用,一场多用,一物多用,提高设施的使用率,如一个室内活动场地可以根据需要作为旱冰场地,也可以作为健美操培训中心,或放置多功能健身器械、乒乓球台、台球桌等。在充分挖掘社区内已有体育设施的潜力的基础上,还要有效利用现有社区公共设施资源,设置必要的体育设施和提供锻炼的场所,发挥社区内学校、机关、企业等单位体育设施的互补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方便的体育设施。

2.健身路径

2.1健身路径的设计原则。

健身路径推动了社区体育的蓬勃开展,居民无须花费即可就近、就便进行趣味性的健身锻炼,呼吸着户外清新的空气,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从而使心情更为愉悦,视野更为宽阔,交往更为广泛。健身路径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加入到锻炼者的行列,健身路径已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

健身路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设计的练习和方法,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理论依据,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在进行各种路径锻炼时,身体各部位的练习要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遵循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或由大关节到小关节、由大肌肉群到小肌肉群的顺序进行练习。例如,力量素质路径,就可以依据先练上肢,再练腰腹肌,最后练下肢的顺序安排。也可以先练下肢,再练腰腹肌,最后练上肢。对其他路径也是同样的道理。设计的路径,能使锻炼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协调锻炼,并使锻炼者的各项身体素质都得到发展。运动负荷量适宜。在设计各条路径时,要结合锻炼者的身体情况,如身体健康程度不同、年龄不同,或性别不同,安排不同的站数并具体规定每一站相应的练习负荷,以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2.实用性原则:所设计的动作与路径,使群众锻炼时感到简单易学,举一反三,并能够利用不同器械的同一类功能来发展人体的某一项素质,有效地锻炼身体。根据人体身体素质的分类,制定出发展不同身体素质的路径,如速度素质路径、力量素质路径、柔韧素质路径、协调素质路径、综合性路径。使群众不仅懂得应该怎样练,而且知道练什么,使练习的目的更加明确。3.针对性原则:锻炼者群体的情况不同,存在着年龄、性别、体力、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差别,因此在设计路径时,要针对锻炼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针对老年人的路径,或针对妇女的路径等,使不同年龄组别的锻炼群体依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锻炼的路径进行锻炼。4.趣味性原则:设计的动作与方法,既有锻炼身体的效果,又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使群众能够在轻松、欢快、有趣中强身健体。在设计路径时,要尽可能地使练习过程具有变化性,主要体现在器械的变化及练习动作的变化两方面,使练习不致显得枯燥、无味。5.安全性原则:健身路径器材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2部分健身路径的介绍。

压腿架:压腿架是一种非常简易的健身器材,压腿架的构造主要由立柱和压腿横杠组成。有些器材还在一副压腿杠上设计了不同高度的横杠,以适应不同身高、不同体质的人练习。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锻炼来改善人体的柔韧性,扩展关节的活动范围,使僵硬紧绷的肌肉,尤其是人体腰背肌、大腿后群肌肉得到舒展。平衡木:常用的平衡木由2―3根平衡木拼接而成,一般拼接成“之”字形,以增加器材的美观,但同时也加大了锻炼的难度。平衡木的构成非常简单,有些平衡木用矩形方木,有些则采用圆形铁管,经常在平衡木上行走,对增加人体的平衡能力很有好处。梅花桩:梅花桩模拟了中华传统武术中的梅花桩,因而得名。梅花桩一般用金属制成,桩高约10cm,桩面呈梅花形,一组梅花桩阵一般由11个梅花桩组成,有些排列成梅花型,有些则排成直线。梅花桩主要用于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推手架:推手架是一台模仿太极推手运动的健身器材,由立柱、推手和护环组成,可绕立柱做圆周运动,推手与立柱的连接略带阻力,以增加锻炼的强度。太极推手器:太极推手器根据传统的强身健体的思想,以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推手作为基本锻炼形式,是一种设计新颖的健身器材。太极推手器材的基本构造包括支架和转盘。转盘成对安装,其表面有许多黄豆大小的按摩凸点。转盘以斜向约60度角安装,以配合推手动作的完成。云手转轮:云手转轮器械的基本构造是立柱和转轮,一般由两个紧挨着的转轮组成,两个转轮略成一定角度,转轮上有手柄供锻炼者握持。扭腰器:扭腰器又称“美腰器”,其主要功能是锻炼腰部肌肉。扭腰器由底座、底盘、转盘、立柱和把手组成。底座安装于地面,转盘与底盘之间的连接通常是用滚珠环,它使得转盘活动自如。但应注意,由于转盘与底盘之间的转动摩擦阻力很小,又无限位装置,故锻炼时一定要手握把手,以免失去平衡而摔倒。

参考文献: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2

全民健身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国务院在2011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计划》提出,到2015年我们要形成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而发展迅速的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在此之前,学者已经对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在设施配备、资金、制度、人才和内部协调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设施种类单一和数量不足,经费缺乏以及法律保障机制薄弱,等等。这极大地限制了社区居民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基本任务的实现。为此,本文将服务外包理论引入到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研究之中,以期推进我国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的服务外包研究进程。

2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服务外包理论相关概念梳理

2.1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概念

“社区”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andSociety》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它最初源于拉丁语,其意思是指共同的东西与亲密的伙伴,后经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开始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至今关于“社区”的概念存在诸多版本,每种版本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辞海》中将“社区”解释为“在一定地域内由相互关联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强调“社区”的地域性;郑杭生〔1〕则认为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其强调社区的区域性、社会性和文化性。除此之外,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区”进行了定义,虽然他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但综合而言,本文认为“社区”应包含如下特征:一、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和聚居人群;二、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三、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四、居民群之间发生种种社会关系。一般来说,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指街道,农村则指乡、镇或自然村。

目前学术界关于“体育设施”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正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言,“体育设施”是指用于体育竞赛、训练、教学和群众健身并满足其使用要求的场地、建筑物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但关于“体育设施”的最终隶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形成了“公共体育设施说”和“体育公共设施说”两大派别。但本文认为,不管是“公共体育设施”,还是“体育公共设施”,其都是“公共设施”的下位概念,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其最终应该归属于“公共问题”还是“体育问题”。进一步而言,“公共”一词是对“体育设施”的修饰,对其只起到限定作用,而“体育”才是对“公共设施”的具体和延伸,应占据“核心”地位,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体育公共设施”这一学说。结合本研究的特点,,笔者认为“体育公共设施”具体是指国家、政府、企业、公益性组织通过多渠道投资兴建的,用于普通社会群众健身并满足其使用要求的社区体育公共运动场地、体育公共运动场馆、体育公共运动器械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和服务。

“管理活动”自古已有,但长久以来学术界对“管理”概念内涵的界定仍未取得共识和统一。而我们通过综合这些概念定义发现,“过程活动说”普遍受到诸多学者的赏识和认可。“过程活动说”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使内部成员和组织一块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第一,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二,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组织之中,是对组织的管理;第三,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是组织内部资源。资源具体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类型;第四,管理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即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因此,我们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对组织内各个要素进行不断的调节,继而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就此,依据以上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三个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并不是三个词汇的简单组合,而是在融合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拥有更明确的内容结构和更明显的功能价值,并具有鲜明的特征:一、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二、管理的对象是由国家、政府、企业和公益性组织等共同投资兴建的运动场地、运动场馆、运动器械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三、管理的范围是具有共同生活习惯或价值观念的社会群体;四、管理的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上述特征是在原来概念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

2.2服务外包概念

“外包”一词最初由美国管理学者加里·哈梅尔(GaryHamel)和C·K·普拉哈尔德(C.K.Prahalad)于1990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作为一种运营模式,作为外包的一种组织形式,服务外包的转移对象主要是指投入的服务性活动。最早,英国学者查尔斯·盖伊和詹姆斯·艾辛格在《企业外包模式》中认为,服务外包就是依据服务协议,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给第三者执行,以此来提高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全球化发展、产业结构非实物化及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服务外包”的内涵也得到诸多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青睐,虽然现阶段学术界对“服务外包”的概念内涵仍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致性认识,但是诸多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各自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和借鉴性意义的观点。并且经过综合分析发现,这些概念在本质功能上均趋于一致化,即服务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非核心的服务生产业以商业形式发包给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或管理模式。

3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服务外包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3.1体育公共产品理论

“体育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下位概念,其包含“公共产品”所具有的所有属性,同时也适用“公共产品”的分类标准。“公共产品”按照形态分类时,可以分为物质型公共产品和服务型公共产品,那么“体育公共产品”即可相应地分为物质型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型体育公共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言的有形体育公共产品和无形体育公共产品。在体育领域中,有形的体育公共产品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研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就是其中的典型,它已经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就目前国内发展而言,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于设施配置、工作人员责任、基础经费使用、维修网络建设和健身宣传等几个方面,从客观角度来看,其管理机制的选择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密切相关,这是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基本特征,也是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3.2服务外包理论

服务外包过程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它能够将很多资源进行重组,同时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绩效。它自身具有很多属性:首先,服务外包是由发包方将自身业务中非核心的业务交由第三方来完成。这种工作内容的转移是通过合同的方式达成的,并需要支付一定的外包费用,但相比整体的工作绩效而言,其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服务外包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并利用其作为服务提供的手段。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已经辐射各行各业,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外包行业内也是如此。第三,服务外包有利于发包方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获得竞争优势。由于发包方将自身非核心的业务全部进行转移,因而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第四,服务外包是一种整合与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承包商大都具有比发包商更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发包商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只需花费少量的费用,这与他们节省出来的资源、精力和时间相比较,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4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外包相关研究

目前国外关于服务外包模式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研究较少,但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多,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

4.1国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

诸多学者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视角集中于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规划、开放程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建设几个方面。在设施配置方面,主要对设施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具有较为完备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这与他们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有关。在设施规划方面,主要对设施的建设与民众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国外发达国家在社区体育设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居民的意愿,富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在体育设施开放程度方面,主要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使用费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体育公共设施都供居民免费使用,只有少数维护成本较高的体育设施收取少量的费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对社区内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涉及体育设施的维护人才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等。在法律法规方面,主要对政策的完善程度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政策有利于提高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水平普遍较高,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体育资金分配密切相关。

4.2国内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施配置、设施规划、设施维护、设施开放、相关法律执行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等方面。杜建辉、张启明(2005)〔28〕,苏艳(2011)〔29〕等学者对社区体育设施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设施种类单一和数量不足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人们所共知的事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会越加突显。庄永达〔2〕,赵春珍〔3〕等学者对设施规划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建设有早晚之分,发展有先后之别,就此造成现阶段新老社区之间设施规划水平的差异,从总体上而言,新社区的规划水平要远好于老社区,但也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科学性缺失问题。何建伟〔4〕等学者对体育设施的维护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缺乏体育设施维护人员是现阶段我国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设施破损而无人维护的情况下继续对其使用,不仅会缩减设施的使用寿命,而且还有可能威胁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学者对设施开放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一些设施资源较好的社区,管理者为了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施使用寿命,采取限制使用或付费使用的方法进行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降低了设施的使用成本,节省了维护费用,但却是以降低人们的健身热情为代价的。卢耿华〔5〕等学者从法律执行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法律来保障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供给,但在执法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与部分法律内容的笼统和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密切相关的。李骁天〔6〕等学者对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应该充分整合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的优秀资源,将之与社区共享,从而改善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现状。

4.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价与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规划、开放程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而国内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机制还不成熟,各方面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国内外由于体育文化背景和政策环境的不同造成了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效果上的差异,在管理方式上也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服务外包管理机制,但各国已经开始将研究视角转移到服务外包领域,这对于进一步丰富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地分析和探讨。

5小结

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们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托。但目前在体育设施管理中出现的设施配置低、维护差、开放程度小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不利于全民健身目标的实现。要想调节供需矛盾,实现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关键是要改变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水平和层次。因此,本文以服务外包模式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为根本出发点,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和服务外包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探讨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机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促进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72-275.

〔2〕庄永达,陆亨伯,郑建岳.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调研关〔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14-38.

〔3〕赵春珍.临汾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2):51-53.

〔4〕何建伟,李建生,曾琳叶,赵广高.莆田市城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0,(3):131-138.

〔5〕卢耿华,张黎,谢英,等.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90-694.

〔6〕李骁天,王凯珍,李璟圆.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理论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83-98.

(责任编辑:阎彬)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3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设施 有效利用 可行性

目前,中国城市化过程速度较快,城市居民居住面积不断增加。体育场馆的建设速度则非常缓慢。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非常有限,每千人场地面积更是微乎其微,越是人口密集,体育场地越是紧张。根据1997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到1995年底我国符合普查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共有615693个。学校系统有413583个,占有67.17%。若能充分利用这些场馆资源为社会服务,将十分有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进程,尤其对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体育场馆现状

从参考资料显示,中国体育场馆设施分布情况如下:体育系统的场地占有量仅为全部场地的2.34%,而学校系统的占有量为67.17%,工矿、铁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占有量为16.5%,而中国有70.76%的城乡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

二、我国中学体育场馆现状

中学体育场馆的开放率及管理经营方式: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学校比较少,即使开放也是田径场、篮球场、等室外的场地。体育场馆一般都处于闲置状态或只给学校的训练队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校内的学生放学后必须离校回家后,中学体育场馆的管理绝大多数都是领导直接决策管理,在经营上一般不对外开放,怕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即使开放也是田径场、篮球场、等室外的场地的无偿开放,体育场馆基本是不对外进行有偿性开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全区共有中小学125所,体育场地312块,体育场地面积29.7万平方米。其中全天候对社会开放的有7所,节假日开放的有53所,向单位开放的有67所,另外还有室、室、门球场等小型场地。上海市人均只有0.1平方米的体育场地,城区街道社区有场地者少之又少。最新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游憩场所,占总数的71.2%,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依然是困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群众体育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中,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和器材缺少分别占到了27.0%、21.9%和17.6%。

三、目前制约中学体育设施补充社区体育设施的原因

通过对社区和学校领导的调查和走访,影响中学体育设施补充社区的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社区体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因素,学校领导和老师思想观念上的因素,政府对相关的体育文件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不够。

四、对中学体育设施有效补充社区体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体育场地资源的整合,加强社区建设宣传

我们要打破原有的全福利体育观念,公共体育设施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价格,实行有偿、低偿开放,引导体育消费;增强社区意识,加快社区发展进程,实行互惠互利,谁投资谁受益,争取企业和社会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投资,改善体育场馆条件。为有偿开放创造条件:利用体育公益金对学校、单位开放的体育场馆实行经费补偿,保证开放场馆的学校、单位的利益不受损失。

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社区体育场地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里,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居民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实行制度化管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标准要考虑不同经济状况的居民的体育需要。提高社区体育参与程度:建立和完善广泛的社区体育参与机制,力求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团体、中介组织等对社区体育的广泛参与,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体育利益关系。

3.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运用表演、比赛等各种宣传形式,积极进行舆论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体育意识,逐步树立终生体育观念,让体育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4.政策支持

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应在政策上对学校体育设施进行规定,在现有的基础上使可利用的学校体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施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来发展社区体育。一方面,鼓励学校的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训练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秩序的为社区居民开放;另一方面,鼓励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在余暇时间为社区居民进行辅导等。

5.通过制度创新,调整社区体育制度,健全体育法规制度,形成依法治体的局面。通过多渠道的筹集社区体育发展资金,增加社区体育事业经费的拨款比例,扩大社区体育服务面,从而加强自身创收功能,落实社区体育服务基础。

参考文献: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4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影响因素;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88-06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Availability of

China’s Urban Sport Facilitates to Schools

LI Xiaotian1,MAO Zhenming1,WANG Kaizhen2

(1.College of P.E and Sport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2.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used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 sample survey had been taken in 1,000 comprehensive newlybuilt communities in China municipalities and the capital citie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communities’ sport facilitates to schools was prob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vailability rate is 11.2%. It found that the cause of the low ratio was inadequate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concerns about safety, mindset and inadequ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se factors, the dominate ones are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resource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factor was more influential than the resource and safety factor.

Key words: urban community;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availability; influential factor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1]。刘鹏局长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是首要的挑战,表现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紧缺,人们体育锻炼意识不高。[2]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中体育设施的建设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呈现出体育设施种类多、功能全。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出现紧缺的现象。国外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能够有效解决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设施紧缺,是发展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的长久之计,同时也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由高能耗型走向低能耗国家转变。目前社区对学校共享体育社区方面的研究处于空白。研究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处于前瞻性性研究,可以给今后,城市社区与学校共享提供一定理论借鉴。本研究对全国233个新建综合型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意在了解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现状,从现状中找出制约社区开放的深层次影响因素,为更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加快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新建综合社区与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社区体育设施基本上由国家与地方投资共同修建。填答问卷的对象以社区、街道负责管理社区体育工作的人员为主。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开放特指中小学在教学时间与非教学时间中,中小学学生非单个个体使用社区体育设施的情况。

1.2 调查地点选择 为了兼顾研究的地域特征,以及每一大区中所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目多少,同时考虑到每个省中体育研究机构的因素,确定选取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杭州、长沙、郑州、广州。二个直辖市与六个省会城市,兼顾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域与经济特征、城市社区数量特点,从总体中一共抽取样样本共计280个城市新建综合社区。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与ECBO

投稿日期:2010-06-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优博专项基金项目子课题(项目编号:200709)。

作者简介:李骁天,博士,研究方向社区体育。SC等学术期刊网站以社区体育、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社区发展研究为主题、关键词收集近十年国内外文献。此外学术著作10余本、学术论文100多篇。

1.3.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国内著名的社区体育专家、学校体育专家、体育管理的专家以及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人员、体育教师,以及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者进行访谈,设立问卷提纲进行问卷设计。通过调查地当地的体育局委托街道、社区委发放,共计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4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33份。问卷有效率达到了83.2%,根据Earl•Babbie研究认为,问卷回收率在70%以上就是非常好的。[3]

1.3.2.1 问卷的信度 问卷是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和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经过试调查后设计而成的,问卷中的分量表及总量表经过信度分析后,科隆巴赫(Cronbach) a系数均在0.75以上,符合问卷设计的要求。[3]

1.3.2.3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中通过对15位专家的咨询,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并采用内容效度比指标进行衡量。经过咨询,问卷的内容结构评价CVR=0.8,结构设计评价CVR=0.9。而一般认为CVR在0.7以上就属于高效度,可见指标体系内容和结构效度较好。

1.3.3 专家访谈法 对从事社区体育、体育管理研究的专家以及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者进行面访、电话访谈、电子邮件咨询等方式,多方面、多渠道广泛咨询和征求研究对象范畴的意见和看法,并进行记录整理。此外还访谈一些普通居民对本研究提供扎实、丰富的实证依据。

1.3.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与AMOS16.0对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2 研究假设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如下,影响社区对学校共享的因素有以下几个大的因素:资源因素、法规因素、政府管理因素、观念因素、社区环境因素、安全因素。

H1目前社区对学校开放受到了资源因素、法规因素、政府管理因素、观念因素、社区环境因素、安全因素的影响。将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影响因素设立为一个整体,其次,假设潜变量对总体的影响程度,即各个潜变量对总体开放的影响力度。H2-1:政府管理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H2-2:安全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H2-3:观念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H2-4:资源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H2-5:社区环境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H2-6:政策法规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最后,从路径分析研究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H3-1:政府管理因素对政策法规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H3-2:政府管理因素对安全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H3-3:政府管理因素对资源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H3-4:政策法规因素对社区环境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H3-5:政策法规因素对资源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H3-6:政策法规因素对安全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对学校开放的现状

3.1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 调查发现,省会城市占地面积较大的室外体育设施(例如,室外田径场)要好于直辖城市,究其原因是因为省会城市在社区建设用地要优于直辖市;直辖市在一般投资额较高的设施上好于省会城市。总体来说直城市在室外体育设施整体上来说要好于省会城市(表1)。直辖市新建社区的室内体育设施要好于省会城市。室内、外社区体育设施直辖市要好于省会城市。在使用收费的调查上,除去室外游泳池85%的社区游泳池收费外,其他大部分室外社区体育设施不收费。室内体育设施上基本都收费,不收费的社区数量比例非常小。由此可见社区体育设施收费基本上为室内体育设施,同时需要较高的运营经费,仅靠政府拨款是不够的,而室外设施相对于室内来说不需要太高的经费,基本上设施相对较为简易,其中更多为地方政府利用公益金建设的简易器材与设施。就选取的调查对象来说,更注重室内体育设施的建设,不收费的社区多于收费的社区。

100%3.2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现状

目前社区体育设施在使用人数限制上多为50~100人的体育设施,总体来看社区体育设施多为200人以下使用的较多,直辖市的社区体育设施在100~200人使用的数量上要多于省会城市(表2)。

表2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人数调查

直辖市省会城市Total50人以下Count343569% of Total14.6%15.0%29.6%50~100人Count363975% of Total15.5%16.7%32.2%100~200人Count262248% of Total11.2%9.4%20.6%200~300人Count033% of Total0%1.3%1.3%300人以上Count191938% of Total8.2%8.2%16.35TotalCount115118233% of Total49.4%50.6%100% 由此可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主要为200人以下使用,也可以反映出假如新建综合社区人口为1万到3万之间,那么势必在使用的高峰时段会出现设施紧缺的现象。从社区体育设施使用时间段来看,低峰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早上八点以后与下午十八点以前,这个时间段的累计比率占到了61.7%,反映出低峰使用时间段来说时间主要为人们正常的上班时间,而这个时间段一般是学校体育设施使用的高峰期,从时间上来说社区与学校共享体育设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表3)。调查发现:目前有42.1%的中小学要求使用社区体育设施开展体育教学等相关活动,社区对学校共享体育设施是一定需求的。

3.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收费现状 在使用社区体育设施上多为全部有偿使用模式,达到了48.1%;而部分有偿模式仅为14.2%。全部有偿模式不利于社区体育开展,会降低人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会把相当一部分低收入的城市社区居民阻挡在体育设施之外。与政府提供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初衷不符。缴费方式上多采取月缴制与按次(项)收费制这两种收费方式占到了96.1%,按次缴费方式在直辖市使用较多,超过省会城市3.5%个百分点。按月收费在省会城市使用较多(表4)。

表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使用时间调查

低峰时间NPercent07点~08点264.3%08点~10点6911.3%10点~12点11919.5%13点~14点7111.6%14点~16点548.8%16点~18点6410.5%19点~20点325.2%20点~22点559.0%22点以后12119.8%Total611100.0%表4 我国城市社区室外体育设施收费模式与收费方式调查

直辖市省会城市Total直辖市省会城市Total全部无偿模式Count394483每次(按项)缴费制Count5446100% of Total16.7%18.9%35.6%% of Total23.2%19.7%42.9%全部有偿模式Count5359112月缴(月票)Count5767124% of Total22.7%25.3%48.1%% of Total24.5%28.8%53.2%部分有偿模式Count181533季缴(季票)Count347% of Total7.7%6.4%14.2%% of Total1.3%1.7%3.0%其他Count505年缴(年票)Count112% of Total2.2%0%2.1%% of Total4%4%9%TotalCount115118233TotalCount115118233% of Total49.4%50.6%100.0%% of Total49.4%50.6%100%3.4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对学校开放的现状 经过调查有11.2%的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26.2%的社区曾经开放过又关闭了,有62.6%的社区从不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在制约社区对学校开放的原因上安全问题占到了25.6%,其次是社区体育的资源因素占到了22.1%,第三位是社区管理因素占到了19.3%(表5 )。微观影响因素中排第一位的是上级部门没有开放任务占到了31.5%,第二位是体育场地归属问题占到了29.6%,第三位是体育设施比较陈旧这个因素占到了18.3%。26个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社区的调查发现开放时间选择在双休日的占到了23.9%,其次是寒暑假时间占到了22.6%。开放原因的调查中最主要的为学校要求这个原因占到了31.4%,相关政府部门要求占到了28.5% ,说明目前社区对学校开放多为组织之间的行为。目前26个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中有68.2%的社区没有得到政府部门配合,仅有31.8%的社区得到政府部门配合。配合的部门多为教育行政部门与街道管理部门。配合的方式多采用资金支持,达到了37.4%。

表5 影响社区对学校开放的因素

百分比

影响因素NPercent安全因素32625.6%资源因素26822.1%政府法律因素15419.3%观念因素1665.3%社区管理3158.2%政府管理28121.9%我国管理体制1388.3%其他126.3%Total1 660100%

4 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因素分析

4.1 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因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分析和结合行为研究及结构方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影响学校与社区开放体育设施的因素分析中将观念因素、教学管理因素、安全因素、政府管理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及其资源因素作为潜变量。对这些潜变量进行定义操作化分解为若干观测变量。从数据的角度探索与假设的契合性。潜变量与观测变量。

影响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因素问卷条目的筛选过程中,按以下步骤来进行:1)第一轮,将各题项得分的高、低27%作为高低组的分组指标,对两组中各题项的平均得分使用t检验进行检验,若P>0.05表示鉴别力不高,应将此题删除;通过此运算将CG3、CI1项不显著将该项删去。2)第二轮,将校正题总相关(各分量表中每个题目的分数与扣除该题目之后分量表总分间的校正相关)

图1 影响社区对学校共享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碎石图经过第一轮筛选后,本文将影响社区对学校共享的因素理论构建的观念因素、社区环境因素、学校资源因素、政府管理因素、安全因素、政策法规因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先将社区环境因素剔除出来,剩余5个因素共计17个条目来自全国233个社区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进行理论检验数据是否与理论相一致。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KMO检验,得到KMO=0.667(>0.5),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表6总计方差表中前5项因子共解释了总计方差的66.297%,且特征值大于1,第六个因素特征值小于1,并结合图2,因此保留5个因子。

表6 总计方差分析表(根据spss总报表有改动)

ComponentInitial EigenvaluesTotal %of Variance Cumulative %Total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12.96021.14321.1432.02814.48814.48822.22515.89137.0341.97814.12828.61631.56211.16048.1941.91513.67842.29441.41310.09458.2881.84013.14355.43751.1218.00866.2971.52010.86066.29760.7995.71072.007Extraction Method: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表7显示的是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5个因子问卷中各条目的标准因子载荷情况。观念因素的载荷最高。CG4载荷低于0.5水平,考虑将其删去。前期问卷理论架构与数据基本吻合。观念因素最后确定为:CI2、CI3、CI4、CI5,资源因素最后确定为:CR3、CR2、CR1,政策法规因素确定为:CL3、CL2、CL1,政府管理因素确定为:CG2、CG1、CG5。安全因素确定为:CS2、CS3、CS4。共计16个因素,为下面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做好准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目的在于对前期的问卷中的题项所代表的题项进行验证,以此来证明问卷中的题项理论设计结构是符合实际的。

表7 影响社区对学校共享问卷的的因子分析报表

Component1 2 3 4 5CI30.8220.1310.111CI20.8170.1010.112CI50.6720.149-0.186CI40.6090.2430.138CR30.8320.194CR20.811CR10.7190.1240.2780.171CS30.1300.862CS40.1560.8150.138CS20.1320.6640.103CL30.1160.729CL10.2050.684CL20.1530.1370.6760.106CG4-0.262-0.2000.4400.410CG20.789CG10.1120.1140.2540.725CG50.1910.156-0.2820.6524.2 影响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本小节中验证性分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使用二阶模型分析各个潜变量对整体开放的影响程度,意在解释每个潜变量对总体开放(将总体假设为一个潜变量)的影响大小;第二部分使用递归模型,分析潜变量与潜变量的之间关系,重在路径分析,分析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影响。

4.3.1 影响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因素的总体分析 本小节重在分析各个潜变量对整体开放的影响程度,将模型设置为二阶模型。经过项目分析和EFA分析所保留的16个测量条目,共5个因素用于本次结构公式模型分析。统计软件为AMOS16.0,样本量为233,方法为最大似然法,输出见图3。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Notes for Model显示,χ2的值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90。其余IFI,NFI,NNFI五项指标均在0.90以上,符合理论要求。拟合度不太理想,RMSEA指标为0.068,一般认为该指标低于0.05表示认为是“良好适配”,在0.05~0.08之间认为是“不错的适配”,0.08~0.10之间是“中度适配”,大于0.10则表示“不良适配”[4]。总体来说模型拟合来说一般,需要对路径做出修改,调整GFI与CFI指数。从图2可以看出,分别在5个潜在变量中题项的标准化负荷均较高,除去CR1、CL1、CS2、CG4的负荷值小于0.5之外,其他题项的负荷值介于0.50~0.813之间,均超过了0.5,说明每个观测变量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大。对模型修正时根据MI指数对模型中的观测变量进行修正,同时根据理论设计需要删去上述>0.50的题项,但是必须与理论设计相吻合。

图2 影响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因素的总体影响模型再次修订模型,输出结果见表8。其中χ2/df、RMSEA、CFI、GFI、IFI,NFI,N均有提高。因此依据理论设计与数据分析对模型的修正是有助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度的提高。

表8 原始模型与修正模型的各项指数对比

χ2/dfRMSEACFIGFIIFINNFISEM初次2.080.0680.8920.8990.9170.897SEM初次1.9020.0590.9050.9250.9510.907 从图2中可以直观地发现,在直接指向整体影响因素的路径中,这五条路径系数代表了为政府管理因素、安全因素、政策法规因素、观念因素、社区资源因素这个因素的影响权重。路径系数分别为从总效应结果看,对开放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为:政府管理因素、社区资源因素、安全因素、政策法规因素、观念因素,而观念因素影响非常小。说明社区对学校共享的影响因素中政府管理因素对共享的影响因素为最大,在构建共享模式时重点考虑从政府层面实施共享模式的建构,以政府为主导解决开放中的安全、观念因素、资源消耗等因素的制约。

图3 影响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因素的路径影响模型4.3.2 影响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因素的路径分析 这小节重在分析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递归模型,样本量为233,方法为最大似然法,输出结果见图3。各个路径系数均显著。模型运算摘要显示,χ2的值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

影响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在整体影响因素中的作用大小。本节是以数据分析为主,没有加入定性研究,有可能存在数据导向型的嫌疑。因此在下节中阐述时将本节中的数据研究与后面定性研究相结合综合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影响因素。

5 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节将与结合上节数据分析做定性的讨论,详细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影响因素。分析将围绕表9理论假设的路径系数与验证情况表为主,对阻碍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各个因素展开详细的分析。

表9 研究的理论假设路径系数与验证情况

假设内 容路径系数P值检验结果H2-1政府管理因素影响社区开放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0.87***通过H2-2安全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0.54***通过H2-3观念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0.24***通过H2-4资源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0.84***通过H2-5社区环境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未通过H2-6政策法规因素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0.53***通过H3-1政府管理因素对政策法规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0.776***通过H3-2政府管理因素对安全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0.801***通过H3-3政府管理因素对资源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0.734***通过H3-4社区环境因素对政策法规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未通过H3-5政策法规因素对资源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0.549***通过H3-6政策法规因素对安全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0.653***通过5.1 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因素之一―政府管理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政府管理因素在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广东省的东莞与广州市、上海闸北区的一部分社区体育设施在对学校开放的过程中,政府的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在SEM的总体分析中政府管理因素对总体的影响系数为0.87,p值呈现显著性差异,假设H2-1得到验证。其他因素对总体的影响系数都低于这个值。其次,在路径分析中政府管理因素对资源因素、法规因素、安全因素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76、0.801、0.734,政府管理因素对0.776意为政府管理因素每变动一个标准差对资源因素就会有0.776的影响,整体p值呈现显著性差异,假设H3-1、H3-2、H3-3得到验证。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观念具有相关性影响,相关性为0.559,属于适度相关。政府管理因素中G2(社区管理部门对社区向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态度)在各项中系数最高为0.72。G1(社区管理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开放工作的配合),系数为0.69,上述两项在政府管理因素居于前两位。由此不难看出,基层政府的态度与配合对于开放工作来说非常重要。

5.2 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因素之二――政策法规因素 政策法规因素是确保今后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长效有力办法之一。政策法规总体开放的影响力度为0.53,假设H2-6得到检验。政策法规因素在总体中居于第四位,对总体影响力度较小。究其原因为,目前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过程中,一般为辖区内的政府推动社区体育设施开放,对于政策法规的依赖非常小。目前还没有专门涉及到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政策法规。但政策法规对资源因素与安全因素的影响较大,分别为0.549、0.653,假设H3-5、H3-6得到验证。与政府管理因素相比,政策法规对资源与安全因素的影响力要小(通过路径系数相比较),这也反映出当前社区对学校开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而政策法规相对影响力小。最后,在总体分析中政策法规因素中CL2(题项,社区管理规章制度有助于社区向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开放工作)在整个政策法规因素中路径系数最高为0.64。

5.3 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因素之三――安全因素 安全因素是困扰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因素之一。从SEM的总体分析发现,安全因素的路径系数为0.54,位于第三位,假设H2-2,得到验证。在安全因素中CS3(题项为,开放体育设施后对社区公共及私人财产的影响)在总体分析中的路径系数最高达到了0.93。其次是,CS4(题项为,开放体育设施后对社区居民的安全影响)路径系数为0.69。安全因素受到政府管理因素与政策法规两个方面的影响。政府管理因素影响大于政策法规因素影响力度。现阶段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过程中,社区对学校开放一般由辖区内的政府组织推动,他们对于开放中的安全要求要高于政策法规。此外,目前开放中基本无法可依。这也造成了,政府在开放中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5.4 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因素之四――社区资源因素 社区资源因素在本研究中概指,社区中的有关体育设施场地等资源。社区资源因素对开放的总体影响为0.84,居于第二位,说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极大的制约了社区对学校开放,假设H2-4。其次,在潜变量的路劲分析中(图4)政府对社区的资源因素的影响力度要大于政策法规因素。实地调研中,政府在推动社区开放过程,对于体育设施资源的配置速度是非常迅速的。一般将开放纳入辖区内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的活动。虽然是阳光体育工程,但是对于社区体育资源并没有详细的补充配给要求。社区在开放中常常受到极大的掣肘。因此,社区资源方面要求政府极大的配给。在社区资源因素中CR3(题项为,社区目前每年的体育设施的运营费用)的路径系数为0.81,在资源因素中所占第一。可见目前社区中对外开放的体育设施的运营费用是阻碍开放最大问题之一。

5.5 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因素之五――社区观念因素 观念因素主要是指社区对于开放的认识与看法。它对政府管理因素与政策法规都有一定的联系。对潜变量的路径分析中,对模型修正后,新增路径观念因素与政府管理因素的相关性为0.627,属于适度相关。例如,社区对学校开放的正面的、积极的态度与看法将会影响到政府关于社区对外开放的决策,同时会设立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开放继续实施。社区观念因素对开放总体的影响为0.24,是潜变量中对总体影响最小的。假设H2-3得到验证。最后,修订新增路径CICL,观念因素对政策法规因素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路径系数为0.649,新增路径是根据模型MI系数而增加,增加后使模型更加稳定, 同时新增路径从数据角度启示观念因素对政策法规有影响,从实践角度来说,人们的观念肯定会对开放的政策法规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是一种什么机制,这给本课题今后提供了一些思路。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城市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属于前沿性研究,研究选取的样本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通过这类具有示范性社区在开放中遇到的问题来启示以后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以便更好的促进社区与学校共享体育设施。通过对全国城市233个新建综合社区进行调查发现,直辖城市在体育设施整体上来说要好于省会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收费基本上为室内体育设施,室外体育设施不收费的社区多于收费的社区。社区体育设施多为200人以下使用的较多。从使用时间段来看,低峰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早上八点以后与下午十八点以前,这个时间段的累计比率占到了61.7%。此外,有42.1%的中小学要求使用社区体育设施开展体育教学等相关活动,社区对学校共享体育设施是一定需求的。

社区体育设施中有48.1%为全部有偿使用模式,部分有偿模式仅为14.2%。缴费方式上多采用月缴制与按次(项)收费制占到了96.1%,按次缴费方式在直辖市使用较多。仅有11.2%的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26.2%的社区曾经开放过又关闭了,有62.6%的社区从不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在制约社区对学校开放的原因中,安全问题、社区体育的资源因素、社区管理因素占到了前三位。开放原因的调查中最主要的为学校要求这个原因占到了31.4%,相关政府部门要求占到了28.5%。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中有68.2%的社区没有得到政府部门配合,仅有31.8%的社区得到政府部门配合。配合的部门多为教育行政部门与辖区内政府机构,配合的方式多采用资金支持,达到了37.4%。社区资源因素、安全因素、政府管理因素、政策法规因素、观念因素等影响了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

6.2 建议 政府管理因素对总体的影响路径系数最高,因此在推动前期社区体育设施开放,政府应发挥主导力量,尤其在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给与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上,政府作用非常重要。根据统计分析,政策法规相对于政府管理影响力小,因此后续应加强政策法规的建设,使之成为有条件的社区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长效机制。同时,应在政策法规上具有导向性与强制性,社区只要具备条件开放,学校有需要社区就应对其开放。此外,在资源配给上,应重点给予资金支持,同时辅以设施器材的配给。在安全因素上,在确保社区体育设施的安全性的基础上,一定要减少开放后对社区环境、社区公共设施,社区内私人财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2] 刘鹏.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中国面临五矛盾在第二届“北京奥运城市发展论坛”[EB/OL].sports.省略/20100808/n274069110.shtml.

[3]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5] 蔡禾.社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7]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103-110.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5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公共服务;现存困境;发展路径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提供充足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意识的增强,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高层次的体育需求。尽管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部门都逐渐重视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引导公众参与等方式不断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旺盛的体育需求,造成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和财政资金紧张的双重困境。因此,通过整合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进而保障居民体育参与权力,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困境

1.1社区体育硬件设施滞后

社区内部具备符合需求的体育硬件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而社区体育硬件设施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区规模、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等要素。因此,社区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首先就是要满足大多数居民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客观需求,以确保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实现效率最优化,避免资源闲置浪费现象的出现。但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目前除部分富裕社区体育硬件设施能够达到要求外,多数普通社区在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仍旧存在极为匮乏的现状,导致很多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尤其是老少边区的社区更是由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体育活动开展还处于“零”状态。致使社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区用地紧缺和居民体育意识落后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以致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无地可用和缺少使用而难以走进社区。显然,当前社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现状与国家对城市社区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标准相差甚远,诸如门球、排球、网球和足球之类的场地设施建设更是严重不足。另外,体育硬件设施质量较差也是社区体育硬件设施滞后的一个重要体现,许多社区体育场地损坏后并没有及时更换或维修,导致社区体育场地实际应用效果很差,而且对社区儿童或老人而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1.2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社区体育服务建设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并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社区经济发展和体育发展应齐头并进,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有效地提高国民体质。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必须推进社区体育快速发展,建立健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管理制度。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居民体育权益,带动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以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多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并不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执行制度致使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难以更好、更快地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即使社区体育场地器材建设较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场馆器材的使用年限大大缩短。因此,在社区公共服务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社区负责人或者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此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这样才能够全面地促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3]。但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及时地反映居民的真实需求,所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仅靠政府部门单方面推进将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的主导权要转移到社区居民手中,政府需要在宏观角度加以政策影响,这样才能与居民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需求实现高效对接,从而提升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水平。

1.3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主管部门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规划和发展,都是政府和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管理。政府方面,主要表现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最开始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控,在其主导下形成了一套从上至下、层层相扣的管理机制。这种政府行政管理社区体育的计划管理体制由于管得过死,直接致使社区体育发展活力不足,并出现了资源浪费、发展缓慢等问题。居委会方面,社区体育活动的安排直接由社区居委会进管理,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居委会行政活动的直接产物。但二者在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自始至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区内的居民都是被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所以,政府和居委会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管理直接的弊病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这种管理方式很多时候难以明确管理主导者,二者之间存在管理职能模糊的问题。二是对于社区居民来讲,居民享受的体育公共服务很多都难以和其真实的需求相对应,致使供需错位等问题的出现。总体来讲,此种管理方式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初衷也将难以实现。

1.4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经费短缺

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离不开必须的基础设施,如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必须的体育场地、器材及各种设备。建设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保障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正常开展。社区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与国家相关规定保持一致。但当前大部分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严重偏离国家要求,如篮球场地材料、大小以及篮板的高低很多都远远低于国家要求的标准。制约社区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根本原因就是体育发展经费的缺乏,社区体育一旦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就犹如缺乏血液供养的人一样,必然导致社区体育发展不力。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分为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三种,而这几种融资方式的稳定性由于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致使很多社区体育资金基本为零。因而,社区体育发展的颈瓶障碍仍然是资金的问题。即使政府部门有时也能计划体育专项经费,但是由于社区数量多,造成平均所得远远低于社区体育发展需求,社会捐助的方式相对政府拨款更加微乎其微。由于政府财政支持的有限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本身又具有很强的扩张性,所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促进影响十分有限。长期依靠政府,社区公共主管部门反而怠慢了其体育基础设施的自主建设。因而,无论从体育场地总体规模还是人均场地面积来看,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化发展步伐,其根本原因源于体育经费的短缺。

1.5社区体育氛围淡薄、体育参与度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当今时代所谓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有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精神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体育锻炼就成为了居民获得健康状态的有效渠道。所以,普及体育健身知识,鼓励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增强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对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社区体育文化氛围还有待加强,居民体育健身参与度还比较低。通过对重庆市城市社区400位居民的体育意识与体育参与进行访谈调查发现,认为体育运动明显能够促进身体健康的有319人,占比79.75%。空闲时间会选择体育健身的有129人,仅占32.25%。而愿意通过消费进行体育健身的仅有97人,占比24.25%。可见,重庆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严重不符。即居民整体的体育意识较强,但体育参与度却比较低。因而,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必须要在社区中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调动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提高居民体育参与度,才能够加快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进程。

2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

2.1明确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为居民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建设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做出科学合理的指导。首要任务是要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硬件设施的需求;其次是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真实了解居民实际需求,做好基层调研工作,与居民的需求实现高效对接;然后,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组织的功能,让体育组织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体育发展规划,并付诸于行动;再次,社区体育组织要开展类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社区居民体育文化生活。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体育事业,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体质与健康水平。而各种形式体育健身活动的举办将能够有效地调动居民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健康社区的建设目标;最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体育组织,在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时,都要坚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尤其是在社会压力空前增大的背景下,要积极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一个健身、减压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于健身的体育氛围。

2.2加强社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居民体育需求

体育硬件资源是一切体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物质条件,社区体育硬件设施的有效供给是发展社区体育事业、调动居民参与体育的基本前提。但社区体育硬件设施并不是单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就越好,实现社区体育的健康良性发展首先要求的是体育场地设施能够高效使用。因而,建设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原则,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前提,提供供需对口的体育健身资源。首先,建立丰富多样的体育场地设施。社区本身属于“小型社会”,聚集着爱好广泛、习俗多样的各种居民,若有效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需求,就需要提供种类多样的体育健身资源,使之符合不同人群、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居民的正常需求;其次,均衡布局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方便大多数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不能将所有的社区体育资源进行集中布局,集中化布局不便于居民分散使用各类体育设施,其使用效率将难以得到保障。

所以,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上,应该采用分散布局模式,不同类别的体育场地设施尽量布局在使用人群集中的地方;再次,鼓励建设复合型体育场地设施,节省建设成本。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布局需要花费和占用大量的资金和土地资源,在当前我国社区经济水平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应该创新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立多种类别的复合型体育场地。体育场馆的设计需坚持“一馆多用”的原则,同时要坚持健康和运动并行的理念,多建设一些居民比较集中和喜欢的体育场地设施,加强对社区体育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一来,社区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本身资金的花费都将会大大减少,而且还能够丰富居民的体育活动形式,加强不同体育爱好的居民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社区和谐;最后,实行社区主导、政府扶持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制度。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力,借助政府力量提供有效的帮扶。实际过程中,政府应为社区配套专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增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能力。因此,应该充分借助社会和居民的力量,鼓励社会组织资助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社区居民一起,为共建美好的社区体育而贡献力量。

2.3拓宽社区体育经费渠道,保障体育活动经费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社区体育经费一直由政府单方面进行资助。这种管理体制长久实行,一方面不能调动起社区自身发展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依赖政府发展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致使政府财政负担大大增加,对社区体育的扶持力度逐渐降低,不利于整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社区体育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建立多渠道的社区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增强社区体育发展活力势在必行。拓宽社区体育经费来源渠道,首先,政府部门变全部性财政援助为选择性财政扶持。当前,政府部门支持体育财政的原因是政府具有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然而应该明晰的是,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不应该盲目的对所有社区进行计划性的管理,应该不断深化中国福利和体育等公益资金的作用,选择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社区进行有效的帮扶。帮扶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需求提供不同的体育设施资源,不应该“一刀切”地提供同样的体育健身设施。其次,拓展体育资金来源渠道。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都应该努力借助市场和社会,鼓励社会参与社区体育设施融资。这样一方面能够造福当地居民,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还能够扩大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实现社区和企业双赢。

2.4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整合社区体育资源制度建设

对任何组织的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同样如此,从制度上保障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是实现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而,必须建立健全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优化整合社区体育资源,才能够有效地保障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政府应出台社区体育建设发展的具体政府文件。政府是国家宏观公共事业的引导者和调控者,只有政府足够重视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出台各种鼓励和支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才能够有效地调动社区和社会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上来。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监管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区在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各种体育发展纠纷,尤其是体育资金的支配和使用上也存在违规、腐败现象。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与时俱进,建立健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各种法规制度,加强体育资金监管机制建设,促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公开与透明。最后,打造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管理团队。政府部门、各级体育部门、社会企业及社区居民应该共同组织起来,同心协力形成一支拥有符合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的团队,大量招收一批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管理人员和具有优秀品质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者,从而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加快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步伐。

2.5提高社区体育人才素质,促进居民健身参与

当前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成为市场中最为重要的竞争要素。但大众对于提高人才素质的理解也众说纷纭,如“高素质”并不等于受过“高等教育”等,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批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德才兼备,而且实际动手能力强、思想情操高。高素质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直接关系到其所属组织的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同样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应该是懂体育、能管理、会组织的综合型人才。应该大量培养管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人才,为建设社区体育提供管理资源,确保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高效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促进社区体育人才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必须要建立多种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晋升、表彰、激励等手段激发管理人才的积极性,促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区体育服务。此外,加强社区与体育院校之间的联系,借助体育院校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实现人才价值,促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所以,拥有专业的多功能体育人才,才能合理安排好各项社区体育项目,保障社区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从而调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3结语

提供完善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无论从政府职能还是从居民基本权益角度来讲,都应该深入推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存在管理部门错位、经费短缺、场地匮乏、保障机制缺失、氛围淡薄等发展困境。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等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汇聚更好的合力推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在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将居民的参与度纳入规划。而立足居民实际的体育参与来改进发展路径,将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芦军志.广州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影响因素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4):55-59.

[2]谷礼燕.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24-27.

[3]周涛,张凤华,苏振南.美英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2,33(4):69-74.

[4]房游光,李秋萍,赵仙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体制选择和机制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4,25(5):32-34.

[5]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经验及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294-300.

[6]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35(2):64-70.

[7]董翠香,郑继超,田来.上海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7-20.

[8]胡茵.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12-15.

[9]邱宗忠,周涛,赵敬华,李建臣.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构建要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1,32(5):54-56.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6

通过对金华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了解目前金华市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为政府建立符合金华市特点的社区体育管理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金华市行政区划为标准,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四个区域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四、金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在社区体育筹备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困难,简单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需要

社区体育活动场地与社区健身设施是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基础,社区成员健身手段的选择多样性与否也取决于此,若是社区体育设施不完善,会从根本上影响社区居民的健身效果,影响社区体育活动的展开。根据先前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的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状况总体情况还不容乐观,大约六成的社区缺少基础体育设施,既有的体育设施保养比较差且功能单一,现有的社区体育设施在档次、规模、种类上都满足不了体育活动的需要,亟需改善。进入2010年后,我市新建设的住宅小区,汲取了先前的经验教训,都纷纷加大了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总体状况还算良好,但是,一些老旧的小区还是处于没有体育设施或体育设施比较简陋的尴尬境地,之后为了弥补这一劣势,虽然开工建设了许多的健身的体育设施,但因为同步的的维护和管理没有跟上,一些社区体育设施己难以正常运转。造成了许多居民普遍认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状况一般。

(二)社区体育经费的不足导致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

兵法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充分说明物质基础是开展任何活动的重要保障。对于社区体育来讲,社区体育经费就是社区体育开展得重要保障。尽管我市体育局和政府对社区体育给予了充分重视,但这种重视显然还没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上,社区体育经费犹如还很欠缺,缺少体育经费的保障,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显得异常艰难,仅仅依赖企业赞助和个人交纳等途径仅仅只能维持目前的状况,社区体育要发展显然是远远是不够的,社区迫于经济形势只能从事一些低成本的体育活动,经费来源这一项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究其原因是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具有较大随意性和不固定性,经费的投入缺少相关政策法规去规范。

(三)人才的缺乏导致社区体育发展缓慢

现代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乃是人才的竞争。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那么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即社区体育指导员。他们是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的质量取决于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状况。就目前金华市的状况来看,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水平还比较低,正规院校毕业的体育人才尤为匮乏,既有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中大部分人体育知识匮乏、体育基础理论薄弱,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正规化的培训,很多所谓的体育指导员仅仅是某项体育活动的爱好者,绝对不可能对居民的社区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这样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省并不缺少体育院校和开设社会体育这门专业的高校,但是体育院校或专业毕业的学生真正能专业对口服务于社会体育指导的人数很少。

五、对症下药,多管齐下解决社区体育的顽疾

(一)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努力汲取社会的力量进行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

面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街道社区方面对于老旧的体育设施,落后的坚决淘汰,损坏的坚决维修,新增多功能的体育设施,大力积极改善现有的体育设施。二、街道社区领导积极出面协调社区内场地设施的利用,鼓励企事业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在社区内捐赠、修建体育锻炼设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推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

金华市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证对社区体育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社区体育经费来源固定化,稳定化。比如,可以抓住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大型展览会等活动筹措资金,或者建立市—县(区)—街道—小区四级联动拨款机制,确保资金来源稳定性。

(三)本地人才的培养加外地人才的引进解决人才问题

一方面,建立金华市高校体育人才储备库,充分进行宣传,争取本地人才加入到社区体育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迅捷性让更多外地人才了解到我市社区体育建设的急迫性,给予优惠就业政策吸引周边乃至外省体育专业人才来本地进行社区体育的建设。

六、总结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7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 社区与学校 健康

【abstract】the city community sports is develops all the people fitness the active foundation condition, is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important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is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e social progress important carrier.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cities construction step quickening, the community sports welcomed the development the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advances the community sports vigorously, will be able to enhance the city 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the intrinsic quality, the perfect community's function, enhances the community inhabitant's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urges the inhabitant health, enhances people's study, the work,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also can promote the people healthy heart effectively, adjusts and eliminates each not good mood, the promo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promotes each other understanding and the friendship, causes the people spirit to be happier, the life is more joyful.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an enrich the social culture life, enhances the people sports culture accomplishment, favors changes existing habits and customs, to establish the health the life style, the promotion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key word】the city community sportsthe city community and schoolhealth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镇化推进速度明显提升,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中村、危旧房拆迁改造基本完成,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8小时以外的生活居住区--社区,将逐步成为新的社会调控体系,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维护社区秩序的稳定。体育运动是构建健康向上文明生活的有效载体。社区体育在进行社会规范、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确立了"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必将使城市社会体育进入一个全面、全新的发展阶段。

社区体育的定义,确切地说,是以社会个体成员的闲暇消遣、强身健体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其基本特性是个人闲暇性和健身性。现实中的社区体育发展结合了各种因素,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六项衍生特点,即高松散性、低竞技性、重自愿性、轻规定性、多缓慢轻柔、少投入消耗。社区体育的这些基本特点和衍生特点,就构成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1]

一、我国社区体育开展情况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市民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促成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和趋势的研究,已是众多专家学者在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我国大众体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不足l平方米且有34.6%未向社会开放,而美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平方米。据对南京、苏州、上海、温州和杭州5城市4500多人调查,有51.11%的居民认为缺少场地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

以河北省为例,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各类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1.08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1.6平方米。河北省现有39484个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内的有27663个,占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的70.06%;这些场地中,有20427个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占总数的51.73%。其中,占有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70.42%的教育系统,其开放率是43.80%。[2]

目前的传统社区中,文体活动设施普遍缺乏,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提高的各种需求。资料显示,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就近的公园(22.8%)、街道居委会场地(16.8%)和街头巷尾(19.9%)[3]活动。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由于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能够建设各种体育场馆和场地,为居民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而那些没有条件的社区就不能提供这样的体育活动环境。其次,社区中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和单位,并未真正把其场地提供给居民,社区与学校与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影响了居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学校体育场开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如何利用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切实推进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区健身设施严重匮乏。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之间,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土地的珍贵毫不为过。为了使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和金钱,居民社区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地去兴建运动场地和设施。从调查统计新建成的楼盘,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主要形式为健身路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常见到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健身场地和设施几乎没有。在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过程中,应当认真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紧打造一批城市亮点工程,兴建更多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

 

二、抓住城镇化改造的有利形势,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建设

1、切实做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监管工作

要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建设部建标〔1993〕542号)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6号),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关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会同城市规划等部门确定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建设部门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综合改造工程,体育部门要参与其中的评比和验收。政府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一项考评指标。各社区要充分挖掘潜力,积极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国土、体育部门,规划建设好适合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和居民日常健身的体育设施。要严格依据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应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现有设施的建设与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表现为"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即重少年儿童和老年,忽视了青壮年群体的需要。居民居住密集场所,应规划一些大型的体育运动场地,满足更多人的运动爱好。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社区当中,健身路径等小型的体育设施比较完备,但是较大型的运动场地和设施还极度缺乏。例如人们喜爱的篮球、排球、网球等,而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社区,普遍拥有灯光塑胶场地,在人们饭后闲暇时,进行运动和比赛,很好地满足了中间年龄人群的运动爱好。

2、大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作为社区居民,增加居民的健身意识,是一个长远而且重要的环节,据调查,社区居民参加身体锻炼的成两头分布,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中青年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锻炼,健身意识淡薄。在部分社区,麻将、电视、游戏机成为他们的主要休闲活动,社区仿佛成为新一代赌王与游戏王的培训基地。

据调查数据显示,35---50岁年龄段居民一周安排两次(含两次以上)健身锻炼的占不足15%,与此相对应的是这部分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有43%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体重异常、血压血脂异常、精神焦虑等症状。社区居民的良好的健身意识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如何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是摆在各级政府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提高群众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应以人为本,在居民中大力宣传健康第一、运动增进健康、终身体育等健身意识,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例如可以采用定期的体检活动,建立了体检档案,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健康讲座的形式,聘请专家讲师利用节假日、下班后的休息时间深入社区,向居民宣讲解疾病预防、饮食健康、运动与健康等知识,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使大家了解到只有通过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平衡心态等,才能获得健康的身体。

3、充分利用周边学校、健身中心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形成社区居民与学生共享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双赢机制。

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有利于市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解决市民就近健身的问题,这比撒网式的再建体育场馆划算得多;开放学校资源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学校应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地向社区开放公共资源。目前,一边是社区居民苦于没有锻炼身体的场地和设施,另一边是学校的体育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当中。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的体育资源应向广大社区居民进行开放。许多城市都在试行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服务于周边社区居民,但是一系列的问题还困扰着具体的实施。例如,学校能向社会开放的体育设施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到学校锻炼的积极性;大部分受访市民则表示,没有到学校锻炼的习惯;器材损耗谁来掏腰包,社区居民进校门怎么管理,居民在学校受了伤怎么办,外人进出校园,学生的安全怎么保障……这些现实问题让学校顾虑重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后,最担心的就是影响教学和管理。学校经费本来就有限,用于体育场馆的投入更少,如果让学校长期义务奉献,不现实,对外开放难以持续等等[4]。

对于开放学校体育资源的种种问题,各级政府还处于摸索阶段,为了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实时适度地开放学校体育资源是现阶段推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和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对校园开放进行规范。例如,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建议健身者凭身份证或居住证进入学校,单位集体运动的则需提前预约。另外,为了保障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及管理,建议居民向学校支付适当的费用,具体标准由教育、物价部门制定。另外政府财政应对学校体育资源进行关注,给学校增加一点体育设施的养护费,就可以达到少投入,大产出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体育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全力配合社区内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业等单位,有计划地开放其体育场地设施,并可适当地提供有偿服务。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老城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校、机关、团体、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周边群众开放。

4、注重运动健身的指导工作,建立社区体育的培训机制

居民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去传播健身理念,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需要有专业人才去教授技术动作,指导健身练习。因此在社区居委会的构成当中,应增加社区体育指导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目前在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很多都开有社区体育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由于社区体育发展的滞后,还没有真正地走上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岗位。因此,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社区法规,建立社区体育部门,负责指导管辖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引导群众通过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有计划、有指导、更安全。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使康体健身真正成为社区百姓的新时尚,从而达到增强全民族健康体魄的目标。

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体质,社区活动是重中之重,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和社区的有效配合,学校的体育资源正好可以为社区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拥有的体育资源和文化教育优势,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咨询和继续学习机会。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配合将越来越紧密,学校将成为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组织者。

社区体育主要针对社区居民,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借助城市改造升级的契机,大力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将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的内在质量,完善社区的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还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同时,社区体育建设能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养,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美,崔冬冬,社区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4-07.

[2]梁韶辉. 河北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n]. 河北日报,2005-4-1.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8

上个世纪初,“新公共服务理论”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理论推崇备至,美国更是将其理论延展为多个管理建设体系,成为一种建设规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公民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呈多元变化,在不等价空间中,公共产品很难满足每个公民的服务需求。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诸多漏洞,很多建设项目无法有效落实,处于停滞、亚健康发展状态。相较于“小众”的服务体系,社区体育的服务面较广,公民响应力强,发展空间很大。但是在定位社区体育服务性质、种类、特征时,政府、社区、居民的思想却很难做到统一。从服务角度看,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特性明显,其建设目的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从发展角度看,社区体育只是社区建设的一部分,结构定位并不具有发展优势。因此,在党中央政府的号召下,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仅凭借体制、管理来约束建设行为,是无法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必要权利保障的,有关部门应多加注意。

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偏差

社区体育与社区公共建设的地位普通,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并不强,政策、规范、法律直接控制的体育建设项目少之又少。社区体育不但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缺少群众支持。众所周知,一个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由区、街、居三级框架组合而成的,在多层次系统的相互牵制下,仅凭借行政手段来约束、控制社区居民体育行为,其决策、组织理念是落后的,不切实际的。

(二)部门管理职能混乱

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公共服务建设,社区体育的行政管理集体成员多,主管部门、协调部门、社区团体、组织成员在各地各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职能不明确,且管理方式也并不科学。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不同地区、不同体育爱好的社区居民,它选择参与的体育活动种类不通过,参与积极性、参与方式方法不同。在固定管辖区内,如果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没有做好管理任务分配,则社区体育的相关活动内容会失去标准规范的约束,导致组织混乱,使服务的本质和属性产生建设管理矛盾。调查显示,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有限,如果没有准确定位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功能、作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很难进入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

(三)硬件建设滞后

现阶段社区体育设施的种类主要有器械健身设施、儿童游戏设施、篮球场、游泳池、网球场以及台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室内活动设施。1.硬件设施单一、片面据统计,全国各省市的社区体育硬件建设普遍落后,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服务体系不足三成,已建成的社区体育硬件设施,也趋向大众化,以篮球、台球、、乒乓球为主,成本大的体育设施几乎处于“停滞”建设状态,致使“小众体育”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2.建设空间狭小绝大多数城市的社区体育设施用地严重不足,在设计布局时,为赋予社区“多功能”的商业价值,开放商和项目投资方经常会缩减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并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园林景观建设上。这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经费来源捉襟见肘,社区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场奇缺的根本原因。3.资源整合效率低社区体育的服务项目内容繁多,主题公园、健身广场、体育中心,社区活动点等,虽然体系内容丰富了,社区体育服务的物质条件提高了,但由于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点严重缺乏体育资源和体育服务的共享共建意识,体系服务很难结合在一起,发挥项目价值。社区体育的服务对象是普通居民,使其能够在闲暇时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但是现阶段的体育设施建设更侧重于“表面化”,引入了大量成本高、效益低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在于扩大社区体育服务的“影响力”、“宣传力”,而并非是为了居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着想,该问题造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和完善策略

2012年,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社区体育是下一阶段各省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政府部门不可轻视、怠慢,需从目标、体制、组织、设施、经费等各方面加以规定,全面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由此可见,政府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惠民”政策对社区体育服务建设的支持很逐渐加大。政府重新定位角色,更加在乎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转变工作重心,开启新型服务模式,选择这种建设路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项目、内容、方式会被更多的社区居民所接受。

(一)准确定位

1.以体育活动为主要服务载体社区体育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以居民为载体,创建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拉近社区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社区体育的服务效果便会成倍增长。提高体育设施的服务特性,让体育活动与设施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居民群众的运动诉求为己任,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整性。2.优化体育活动内涵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活动,利用先进思想,赋予体育活动全新的服务含义。如通过角色定位,发挥社区体育的指导作用,以社区每个居民为基本单位,以体育为载体,丰富体育内涵,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区居民生活,培育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为目的的社会化教育过程。3.多重定位除突出服务载体、优化体育活动内容之外,政府、社区机构还应承担起监管职能,对区域内公共服务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分别找出各种公共服务项目的优势和缺点,本着“以人为本”原则,选择能同时满足社区居民多重服务需求的体育活动内容、方式,以透过体育活动,体现共同区域生活的全体居民的意愿和需要。

(二)总体规划

1.环境规划因为公共服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影响关系密切,所以政府在规划社区体育建设项目时,应着重考虑体育项目的建设环境,纠察其是否满足经济建设需求,是否会给经济建设带来沉重资本负累。不同经济发展级别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层次不同,政府积极推动“鼓励政策”的落实,为社区体育建设环境规划提供有序的启动机制。2.区域规划社区体育,顾名思义是以“社区”为主,它是借助社区这一基础平台,为居民群众提供基本活动需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区域规划建设时,需先采用专项规划方式,以大型居民小区为主要建设区域,划分该小区周围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填补设施规划内容。如此一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区域规划工作便能在“根据地”的促进作用下顺利开展,所有小区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完全之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结构便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三)提高体育资源利用率

1.开发民营资本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尤其在公共服务投入市场经济之后,社区体育资源尤为紧俏,成为体系建设的一大障碍。开发民营资本,是挖掘、筹集体育资源的有效手段,争取本社区各行各业的支援,利用一些宣传手段,使其能够获得等价的“宣传报酬”,这种经济政策的预见性很好,能成功地将民营经济导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2.充分发挥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上文提到,政府对社区体育建设是支持的,相关鼓励政策的优惠条件丰厚。因此,社区可以寻求与政府合作,以政府为主导,投入部门建设资金,与政府合作,创建多元化建设机制,将集中性的发展动力平均分配给不同体育建设项目,以有效降低运营风险,推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创建管理网络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9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淮北市三个大区共六个社区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组织形式以及居民锻炼的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还对个人原因、体育场地管理与维护、健身专业指导人员情况和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四个方面对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加强淮北市社区体育开展与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淮北市;社区体育;居民;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02-03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大大提升,社区居民的数量不断攀升.社区体育资源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区居民组织体育健身活动来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需求的主要物质要素,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社区体育资源的重要性.对于人们对体育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加大,相关部门要主动开创社区体育资源的建设,打破对社区体育现有条件和当前居民锻炼形式认识的局限性并结合淮北市城市和环境实情,实现对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以达到增强城市居民对健康理念的追求、突显出城市的风范与优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分别以安徽省淮北市三个区的六个社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在一个区当中抽取两个社区进行调查.具体调查的小区为相山区的明珠花园、惠苑小区;烈山区的洪庄新村、望阳新村;杜集区的特凿公司小区、阳光花园小区具有代表性的六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运用网络检索等途径收集近几年我国关于社区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大众健身、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发展的相关资料以及淮北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研究资料,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内容,以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依据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形式采用的是实地发放的方法,于每天傍晚在所涉及的社区内部或是健身场地进行发放,每个社区发放的问卷数为30份.整体发放问卷得时间为一周,关于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如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1.1%和87.2%,证明本次调查的结果有效.对论文信度的检验是采用重测法,在正式发放问卷后的10天对60人进行重测,通过对两次调查结果的计算相关系数R>0.80,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证明问卷调查的内容真实可靠.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价的方式进行,通过将制定的问卷发放给具有多年体育教学经验和社会体育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学者来进行审核,经调查专家一直对问卷所调查的内容和问卷的设计持肯定态度,说明本研究所制定的问卷具有调查淮北市社区居民体育资源使用现状以及建设的作用.

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制表,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体育组织开展活动的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淮北市、各区以及社区和相关体育主管单位每年都会在不同时间段组织和开展不同性质,不同形式、项目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比赛活动.例如:每年的8月8日的淮北市全民健身活动日;2013年淮北市体育局组织举办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各市直机关单位以及区、县篮球比赛和社区居民广场舞比赛;杜集区举办健身步行走活动;2014年在体育场举办元旦长跑活动等.但是,对淮北市、区以及社区和体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比赛的活动中调查发现,其活动形式较为陈旧而且方法过于简单.所涉及的活动项目、活动内容和活动次数很少,并且每个活动项目持续的时间很短,有些活动参与的队伍和人数较少,更甚至于有些是到现场充当人数.由此可以看出:淮北市在开展全民健身过程中的宣传力度、组织形式以及活动影响力效应做得不够完善.对2014年所涉及研究的6个社区组织开展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次数进行统计得知:明珠花园、惠苑小区各5项目;洪庄新村3项;特凿公司小区、阳光花园小区各1项;望阳新村0项;由于社区健身活动开展不够且参与人数也较少,从而使得社区的健身氛围较低导致缺少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力度.

3.2 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调查

从表2可以得知:所调查6个社区居民中参与社区组织体育健身活动的居民占8.33%;组织进行自发体育锻炼的居民有55.0%,在参与健身的人群中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进行个体性健身活动有24.4%;另外有12.2%的人从未参与过体育健身锻炼.由于进行自发锻炼的人数较多,并且没有统一的社区体育健身管理组织,这就使得社区群众的健身组织形式出现散、乱现象,不能对现有的体育资源设施很好地加以利用.

3.3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对居民锻炼影响的调查

场地设施的情况对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引导性,居民一般都会参加社区已经提供的体育资源所能进行的运动.比如篮球场地和器械、大众健身器械、健身路径等资源.但是,居民所进行的体育锻炼的内容不会只局限于社区所提供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贯通性和交叉性.比如在篮球场上既可以打篮球,同时还能将篮球场地作为毽球场地,或作为羽毛球等活动的场地.所以健身运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同时健身器材的完善程度、维修情况、操作难易度、开放时间等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认为体育设施的完善情况对参与体育锻炼影响较大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32.3%.认为开放时间对参与体育锻炼有影响的人数最少,占总调查人数的14.5%.其他两种情况:新旧情况、操作难易度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体育设施本身的因素,又有体育设施管理的因素,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更加关注体育设施本身的因素.

3.4 社区居民个人因素对健身参与影响的调查

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身体状况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几项重要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达到充裕的条件,则会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产生积极地影响;如果这些因素不充裕,则会影响到居民是否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

从图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个人时间原因是影响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占总调查人数的46%.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变大,上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休息的时间越来越短,占用了大量体育锻炼的时间,这对人们的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应当尽可能多的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有28%和26%的居民认为个人精力情况和身体状况也是影响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的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这部分大部分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身体质和精力的下降会降低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能够起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应当加强体育锻炼效果的宣传,是更多的中老年人正确的认识体育的功能,从而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3.5 社区体育专业健身指导人员情况的调查

在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由于其自身体育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健身的活动,对于难度较大的健身项目参与能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发展社区体育事业,使居民能够更好的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就需要配备专门的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来对居民的健身进行指导.社区健身指导员的配备不但能够为社区居民的健身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还能激发社区的体育健身氛围,吸引更多人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形成良好的社区体育环境.

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有71%的居民认为体育健身指导能够对体育锻炼起到促进的作用,有29%的居民则认为不能起到作用.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淮北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指导的认识还是较为正确的.体育健身指导对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不仅在于能够为居民提供技术和知识的指导,同时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还能够活跃社区体育氛围,促进社区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3.6 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氛围对居民参与锻炼的影响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附属形式,是社区居民为了追求健康而自发组织的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一种文化.社区体育文化的意义在于引起更多的人对体育的认识,从而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得知有50.7%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体育文化对自己参与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认为作用一般的和无作用的分别为29.8%和15.6%;有3.9%的人不清楚社区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什么.因此可以认为大部分人对体育文化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没有感觉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说明对体育文化进社区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做到位,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 淮北市社区体育资源建设的开发思路

4.1 改善淮北市社区内体育健身条件和环境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以及相关管理问题是阻碍淮北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首先要严格遵守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条款与规定,加强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健身场、器材的利用率;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定指标完善公共设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举行适宜的健身比赛等活动.再次,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场地的相关政策法规,负责专人来落实和加强对法规的执行能力.最后,政府应增加对社区体育场地的投入资金,增加新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应适当延长其免费开放时间,已达到对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的整合,提高其利用率.

4.2 拓展淮北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

要大力落实《淮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 -2015)的要求》,加快“体育进社区”的步伐,确保真正做到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对社区体育基本设施经费的监管力度,要做到专款专用,以加快推进淮北市体育公共服务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社区或社区相关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公共宣传媒体资源向社区居民做好科学健身宣传工作,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制作有关视频资源进行共享.

4.3 开发和利用淮北市体育专业人力资源

提升社区主管以及居民的体育基本素质与能力是促进发展社区体育文化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丰富社区的体育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在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时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得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升.社区体育的人力资源不是随随便便指派一个人就能胜任的,这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体育管理素养,这就需要居委会等主管部门主动去发现和鼓励推荐具有这种良好素质的锻炼带头人,主管人员与他们一起为社区组织和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出谋划策,一起推动本社区的锻炼积极性.与此同时,市体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增加和培养体育骨干人员,以增进科学的健身方式;让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开展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科学健身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力度,为淮北市社区体育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5 结论

5.1 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

首先要做好体育锻炼人群的组织工作,充分了解各个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的理解程度以及锻炼习惯,以便于今后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开展.再次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普查,让居民清楚的了解到当前自己的身体状态,让不参加健身运动的居民也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最后,社区工作人员要主动参与到居民的健身运动行列中去,起到积极地带头作用,以达到提高社区居民的锻炼积极性.

5.2 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所谓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把新增加的相应体育运动设施安装在每个社区内,这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进行具体的实地调查,做出相应的合理规划后相互配合来安装完成,这样才能健身资源设施的合理分布和利用.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体育设施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多开展有趣味性的健身比赛活动来寻求有实力的赞助商获得相应的资金,以及充分挖掘社区的商业价值来解决资金问题.对于市场经济的今天体育设施也在逐渐进入市场化进程,所以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保护设施的安全性,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健身环境.

5.3 注重培养社区活动带头人

社区的体育锻炼带头人必须要来自于社区参与健身锻炼的居民,这对于其他锻炼的居民来说更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在社区体育专业指导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建议把当地高校体育院系的学生带入到社区群众锻炼中进行指导,把社区体育作为体育院系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

参考文献:

〔1〕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8.

〔2〕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自身因素研究[M].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

〔3〕成君,赵冬,曾哲淳,等.北京市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2.

〔4〕汤国杰,丛湖平.社会分层视野下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31.

〔5〕赵克,兰自力,等.城建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立法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6):1-4.

〔7〕韩会君.广州市新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