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6-11 04:48:49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41-02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的,由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融合而成,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是教师所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不同的知识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科教学知识融入时代的元素,结构也有所扩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以下简称信息技术PCK)是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学科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与兴趣,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调整与呈现,以促进有效教学目的的知识。因为信息技术PCK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所以笔者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研究。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最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专门研究的是祝智庭教授与李文昊,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结构由三方面组成: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情意、专业能力结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詹青龙(2007)在博士论文《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中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五边形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成熟度、一般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衷克定教授两次发表了题为《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知道“教什么”,即掌握学科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即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还应当知道“怎么应变”,即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刘美凤教授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意三个维度建构了较为完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构架。其中对知识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一个学科领域主题和怎样组织及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它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整合;学科课程知识。张燕(2012)在其博士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研究》中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框架包括信息技术一般教育教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观点,虽然起步较晚,但被学者逐渐接受。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PCK)内涵

詹青龙(2007)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ITPCK),是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融合而产生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独有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知识转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表征,帮助学生学习。拥有ITPCK的教师,能根据特定的主题,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组织、调整与呈现学科知识,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林万新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建构的产物,是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实践性知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时间短,教学经验匮乏,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把握和领会,实现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在实践中发展和深化。

基于舒尔曼关于PCK的后续研究和以上学者关于信息技术PCK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PCK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基于信息课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并对信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信息技术PCK组成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PCK组成的研究,早在2007年詹青龙就提出信息技术PCK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评价知识、课堂环境和管理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学生信息技术理解知识和学生思维知识。张燕(2012)提出信息技术PCK包括评价知识、课堂环境管理知识、教学策略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学习心理和学生认知发展。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PCK则融入了时代的元素,具体包含课程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评价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课堂环境管理的知识和技术的知识。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2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的作用及现代信息技术,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几次重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描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计算机课堂的基础之上,不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也是陌生的;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史。②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教材阅读、小游戏互动、问题回答等形式,知道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提炼主题内容填写表格等活动,加深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认识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难点:信息技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幽默短信:俺村穷,穿衣基本靠纺,吃饭基本靠党,致富基本靠抢,结婚基本靠想;听说你们村更穷,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通过这则短信,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果在喧闹的城市,通讯靠吼能让对方听到吗?如果在喧闹的大城市,仅仅靠走去办事,是否能达到目的?大城市的治安还要哪些配套措施?

设计意图:短信笑话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出人自身信息功能的不足,从而得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理解、记忆信息技术定义

实例引入: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此定义可以用学生关注的运动会实况录制为例,录制运动会的过程是信息获取;把录制的视频导入计算机并通过视频软件进行编辑的过程是信息的整理、加工;把视频存储在计算机上或刻录光盘是信息的存储;把视频文件发给使用者或上传至网站的过程是信息的传递;学生、家长、教师等看视频的过程是信息的利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和方法就是信息技术。

提问学生:人体信息功能有哪些?相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填充图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会的录制和编辑”为例,剖析信息技术定义,以便学生理解。通过填图,让学生理解人体器官、信息功能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关系。

学生看“现代信息技术”内容,通过下页图2加强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比,现代信息技术的图形化显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虚设情境,引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在讲解信息技术五次革命的时候,教师首先假设一个情境,如你要给远在外地的亲人介绍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你们又没时间见面。在不同时期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子,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4.学习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提出问题: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类是怎么传递信息的?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手势传递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语言的时代,有些信息是很难准确表达的。由于这种需求,语言相应产生。学生总结语言产生带来的变化及作用。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互动游戏:教师说出10个词语后,立即让学生复述这10个词,学生抢答,能复述6个或7个的给予加分(截图如图3)。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在教室讲课,正常情况下,隔壁的班级能听到吗?更远的地方能听到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叙述老师刚说过的词语,回答提出的问题,引出语言是受时空限制的,由于这种限制,文字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用不同的方式写信息技术定义,由两个学生演示,一个用钢笔在纸上写,另一个在黑板上用粉笔写,看谁写得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看出在黑板上写比在纸上写慢,明确由于写字工具的不便,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

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当时写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教师还可以适时插入一段有关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最后由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问题引入:①古代打仗,为什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②《亮剑》里的李云龙攻打平安城,大获全胜,为什么不请示完上级再攻打?如果等请示完再打,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得出由于信息的传递速度慢,有了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神舟七号是否能发射?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学生讨论,并引出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根据表格内容归纳总结,知识升华

学生总结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特点并填写表1。

6.总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如表2)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内容不多,大部分内容能够自己看懂,所以让学生来总结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疑难的知识点,如数字化、多网合一、构件化等,教师适时以实例给予讲解,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教学网站评价加分

由于这节课在班级进行,我拷了一个随机显示学生名字的程序,学生名单已经提前录入此文件中。点击“转动幸运”, 学生的名字就会陆续在上面闪烁,然后点击“抽取幸运”,抽到谁就由谁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给予加分奖励。课堂上不同的问题,有抢答和必答加分项目,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分不同。然后把分数加到“教学评价网站”,以个人和小组形式体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到引导学习、提出问题、解决疑难等作用。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回答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互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联系实际,深刻理解和消化本节所学内容,学习效果很好。

1.创设贯穿学习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以一个和“信息技术发展”有关的幽默短信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又渗透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在讲信息技术五次革命时,虚拟了一个情境,这个虚设贯穿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知不觉了解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

2.实例引入和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

本节课内容在涉及难懂定义的时候,以学生熟悉的实例透彻地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在讲第四次和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时候,分别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实例和问题的使用,使学生对定义和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理解得更透,领会得更深。

3.互动小游戏,引发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讲解前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时,采取和本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关的小游戏,通过学生演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3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重视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但是对课后反思却不够重视,进而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方案的优化和教师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积极对教学信息进行课后分析与反思,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设计、轻反思”的倾向比较明显。信息技术教师过分看重教学结果,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精彩、失误、创意、灵感等都没有在课后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整理,没有为教师日后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在加强教学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课后的反思,及时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不足,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需要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关注为前提。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各类细节问题的关注,有效监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学情信息进行有效搜集和系统分析,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反馈来反思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并为接下来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一味开展单向灌输性、标准性的教学活动,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和互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暴露自己,这样才能为教师对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反思创造条件。例如,为了检验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安排一个“任务”,在课堂的末尾让学生根据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尝试,这样可以以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带着“任务”学习,而课堂末尾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恰恰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标准,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技能缺陷,再制订更加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环节,而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则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将会直接决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由于多是提前进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与“学”之间的不协调,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出现不适应时,就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涉及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互动方式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处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大小等。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避免灌输性的理论教学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例如,对于“动画制作”的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能否自己制作Flas,是否有自己的创造力等;同时,教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动脑,才能更好地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反过来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持续优化。

三、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精彩与失误

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不仅要反思不足之处,同时也要反思精彩之处,还要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创意、灵感等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进行总结,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师精彩的设问,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巧妙的课程导入等,教师都可以进行很好的总结,作为教学经验进行积累,或者同其他教师进行共享并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败笔,教师更是要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在上课结束后要多加强教学反思,看教学设计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妥当,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举例讲解分析是否恰当等,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敢于承认和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犯的错误,才能将这些教学信息作为优化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参考依据,实现自身教学素质的不断提升。再次,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一闪而过的教学创意、教学灵感,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和记录,因为这些教学创意和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日后很容易忘记。如果能将这些教学创意和灵感充实到日后的教学设计当中,将会对教学案例的优化提供很大的帮助。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过程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前言

信息技术是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的一门学科,在信息技术行业领域中,每时每刻都在深刻变化,因此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立足当前,通过及时补充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行业,也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评价。

一、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改善,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学习弊端,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用以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而有效教学。通常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评价的结果为主,过程往往会被忽略。所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评价,教师可以从评价结果出发,以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进而使得学生的道德素养、生活情感、信息意识得以全面培养①。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在这个信息化发展快速的时代,学生如果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就很容易跟不上时代经济的发展,而学校缺乏对学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更是无法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加大教学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缺乏重视度,且学生没有主体意识

在国内,一些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了高考考查学科,比如杭州,但是还是有大部分的城市没有将信息技术教学列为其重点教学课程,因此学校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看得并不是很重。

2.学校的设施以及配置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仍有很多的学校没有进行电脑的配置,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因为缺少设备,因此学校对于电脑的使用规划并不是很明确。有的学校也没有在校内设置多媒体设施,而机房电脑也只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缺乏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而学生因为局限性,更加无法学到有用并且贴合实际的信息技术。

3.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未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

如今的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信息也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学校因为课程标准以及学科整合的原因,未能更好的与实际相接轨,因此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不能真正适用于实际生活,加上学校缺乏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学生更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评价及建议

通过分析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为了更好的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和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学校树立正确的信息教育理念,进而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从本质上重视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落实信息教育,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学好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了一项基本技能,也更是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固的基础。而学校树立正确的信息教育理念,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过程性评价的益处,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极力完善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不仅仅是通过教师课堂大纲的讲解,也需要学生进行实际电脑操作,因此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会信息技术。

3.有效结合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

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进行测试,其中就包括过程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而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是比较常见的测验方式。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考试内容制定相应的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比如学生较为常见的基础知识,可以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的题型进行设置,而这些内容不仅需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也可以利用开放性题目加入一些生活中比较新颖的信息技术题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体验到过程性评价的益处,从而更好的学以致用;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题目设置,以了解、掌握、应用研究斫行总结性的层次设题,其中也可以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等②;最后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将信息技术评价提高难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非客观性综合任务题,而这样的题目需要包括一些给定的条件,比如环境、数据等,通过以过程性以及总结性的评价,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

结束语

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可以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也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也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身学习效果,从而正确理解信息教育理念。

【注释】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5

最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专门研究的是祝智庭教授与李文昊,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结构由三方面组成: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情意、专业能力结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詹青龙(2007)在博士论文《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中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五边形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成熟度、一般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衷克定教授两次发表了题为《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知道“教什么”,即掌握学科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即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还应当知道“怎么应变”,即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刘美凤教授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意三个维度建构了较为完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构架。其中对知识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一个学科领域主题和怎样组织及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它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整合;学科课程知识。张燕(2012)在其博士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研究》中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框架包括信息技术一般教育教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观点,虽然起步较晚,但被学者逐渐接受。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PCK)内涵

教学知识(ITPCK),是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融合而产生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独有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知识转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表征,帮助学生学习。拥有ITPCK的教师,能根据特定的主题,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组织、调整与呈现学科知识,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林万新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建构的产物,是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实践性知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时间短,教学经验匮乏,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把握和领会,实现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在实践中发展和深化。基于舒尔曼关于PCK的后续研究和以上学者关于信息技术PCK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PCK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基于信息课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并对信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信息技术PCK组成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PCK组成的研究,早在2007年詹青龙就提出信息技术PCK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评价知识、课堂环境和管理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学生信息技术理解知识和学生思维知识。张燕(2012)提出信息技术PCK包括评价知识、课堂环境管理知识、教学策略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学习心理和学生认知发展。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PCK则融入了时代的元素,具体包含课程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评价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课堂环境管理的知识和技术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不仅包括课程本身知识还包含教师对其理解内化的知识。2003年,李艺教授阐释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以后更多的学者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对其核心价值进行探析。

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乌美娜教授对教学策略的定义为: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是不同的,更强调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总体考虑。这里策略与媒体相关,就少不了技术的掌握。关于评价的知识,因为信息技术课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仅在高二时有学测而已,所以信息技术课堂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随堂小测、上传作品、小组评价等,从而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关于学生的知识包括关于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生学习困难知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亦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所以关于学生的知识总是与教学策略的知识紧密相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课堂环境管理既要管理学生又要管理机器设备还有课堂教学资源以及课堂情境的应对。机器问题,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有机器会发生故障,所以我们既要兼顾课堂教学又要考虑机器问题,确保学生正常使用机器。关于技术知识,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WWw.133229.CoM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一、引言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抽象性,有时需要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普遍有学生反映数学难学。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并且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小学数学的时候,应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而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按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目前在教育领域经常用到的信息技术主要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两大类,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更加广泛。多媒体教室主要以计算机主机与大屏幕投影仪为主要工具,包括其他如话筒、DVD、扩音器、视频展示台等设备。这种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提供了多种信息显示方式,如:视频、动画、声音、图片、文本等。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器官,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课件,动静结合的信息也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融化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用这种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学信息呈现的更为丰富,也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用新颖的方式展示课堂知识,小学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注意力,这种心理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较多的生活经验,接触的事物也比较有限,通常会认为数学知识难以理解,特别是在一些体积、面积、容积等知识的理解与计算上,总是容易混淆。严谨的数学计算与生涩的理论知识,使小学生普遍对数学敬而远之。

针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境,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境与问题。

1.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太重视,还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的,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理解与学习能力。由于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利用,上行下效,导致多媒体教室等成为摆设,不能为教学所用。

2.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基本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由于一些教师不会利用网络收集各种课件资源,也不具备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室的能力,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依然用板书+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充分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3.有一些教师过度的依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只知道这样会节省精力和时间,而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也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习知识的,而不是单纯的省力省时工具。

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还处于初步整合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推进与发展。

三、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教学,首先要求学校注重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建设,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信息技术不甚了解的教师进行培训,促进他们了解、学习信息技术,并将之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最后,教师要注意适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具备完善的专业能力。要充分的了解目前的学情,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其次,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以比较贴近生活情境的方式呈现出已创设的数学问题。其方式可以是图片加文字、动画加声音等,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占主导,所以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自主研究。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需保证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近。之后,给组内成员分配角色,要有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和监督员。最后,小组通过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因特网检索教学资源,编制好问题;利用课件、网页展示问题情境。

3.讨论结果展示、教师点拨评价。学生将其讨论结果进行展示,全班讨论学生的展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和评价。在此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投影,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工具来展示学生的研究结果。

4.实际解决问题、学以致用。首先,呈现给学生同一类问题或同一类问题的变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在此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编辑题库,供学生做练习,⒀生做错的题进行标记,以便进行统计评价。

5.回顾反思、总结提高。首先,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其次,由教师对所学知识做进一步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此教学过程中利用学习反应信息系统或统计软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四、结语

近年来,信息技g如何更好的应用在课堂上,一直是教育领域致力于研究的课题。在目前,国家大力支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一些中小学内也基本上实现了信息技术设备的装置,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瓶颈。本文根据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与对策,旨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邵万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价值和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08).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9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首先要确定评价的主体

课堂评价之本是评价主体的确立,长期以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老师。老师在评价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老师安排好的工作并静待评价。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架构跟当下新课改理念有着较大的出入,同时也跟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调动机制,反思回馈机制向背离。皮亚杰先生的认知发展的体系中详细的介绍了认知的几个关键理念,他认为知识的汲取跟如何评价学习过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认知有新旧知识进行内部对比,并自主做出类似性关联掌握新内容的,在这种掌握机制中,自我评价的作用较为显著,有相似知识进行对比汲取知识的,这就得依赖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来起到促进的作用。而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主观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又重视全体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并且具备一定自我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而这个体系构建的核心则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原有单一评价机制的基础之上引入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甚至社区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促进学生在面对评价的时候不仅仅关注评价本身,同时也能够换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反思学习的问题。为落实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网页超链接》一课中,笔者就巧妙的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进行了回顾之前几节知识并引入超链接的概念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自主找链接,动脑想概念”的课堂环节,促进学生自发的到因特网上去观察去体验超链接的各种类型、链接源、链接目标,然后采取小组间竞争评价的方式。通过激烈的组间评价,学生们在自发的总结出网址链接、书签链接、电子邮箱链接、本地链接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也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随后笔者又设计了“舌尖上的中国地图”一个环节。笔者给出了一幅中国地图和很多的美食页面,要求学生能巧妙的按照地图把各省的美食按产地进行链接,同时注重链接的规划以及整个网页的布局等问题。最后将学生们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同时在网页上预留了打分入口。所有访问网页的客户都能够从美观、链接合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引入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想进一步的挖掘自身的潜力,进一步收获知识。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对待各种评价的时候更为理性,很多之前看到对老师单一评价不理解的现象逐渐的消失也进一步拓宽了自身信息汲取的渠道。

二、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这个评价目标也应当跟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合,简单的说,就是符合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信息基本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最基本的目标,所以整个课堂评价体系的指向方向也要以此为基准。课堂多元评价的目标在围绕这个大目标的基础上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综合目标指向的多元化。

三、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应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传统习惯的评价以静态性评价为主,比如说我们最常用的考试、布置作业、以及提问反馈等等。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则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采取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定位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毫无疑问的是,过程性评价无疑在这几个评价方法中占有主体地位。过程性评价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整体,及时,深入,持续是过程性评价的几个主要的特点。过程性评价不仅仅贯穿某一个教学过程始终,甚至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业的始终。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一册的内容,就可以由信息的理解―信息技术的理解―合理使用技术获取信息-合理加工信息-合理集成并信息-合理管理信息来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认识,每一部分学习的时候都对提问情况、点评情况、作业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作品评价情况等进行细化的记录并评价。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借鉴、相互监督。而诊断性评价她可以渗透在过程性评价的每个阶段,总结性评价则和诊断性评价都是过程性评价的必要补充,能对过程性评价起到丰富和升华的作用。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学力、基础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多多少少会出现个体差异,通过诊断性评价发现这些个体的差异并及时合理的进行调整会巧妙的减少个体的差异,完成教学目标为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总结性评价饱受批评,认为总结性评价就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不能因噎废食,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教师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同时总结性评价并一定要是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在中途也可以有阶段的总结性评价,更有助于我们时刻把握课堂、把握学生的动态。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主体的多元化、方法的多元化以及目标的多元化。但在实施评价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以及社会需求。要杜绝哪种评价体系时髦,哪种评价体系更功利就使用哪种评价体系。同时,对于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动态化,要能够动态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钱云花.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选修模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8)

[2]孙展聪.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8(22)

[3]邵吉友.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指导[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