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3-01 07:17:36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重要意义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一、课堂上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我们爱教师》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老师的活动,特别让学生去观察体会老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拿起笔给自己现在的或幼儿园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或者写写自己理想中的老师。这样,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实现多赢。

二、思想品德课要联系学生生活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全世界、全国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援助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再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注意直观教学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3

故事喻理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榜样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为榜样,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榜样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榜样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榜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榜样,也就是说要注意榜样选择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学习榜样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角色表演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讲授福建省编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引导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调查法。

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创设情境法。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4

生态课堂不仅要追求趣味,还要求实现自主与合作学习,要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的个性化得到发展。因此,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贯穿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活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跃。以六年级《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这就让众多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四年级《我的家长在变化》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样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观察我们家长在十年中变化最大的地方,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在这些活动中,灵活地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就必须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智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取得的成绩不同。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努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给予学生真切的关爱,不歧视差生,也不优待优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状况,要尽量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课后辅导,给予其安慰,消除他们的挫败感,给予他们关爱,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之,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就要尽量重视学生的个体,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发展。

三、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苏教版的小学品德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教材中儿童的名字都是作者特意取的,而不是传统的“小明”“小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加真实。另外,教师应该多使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举例,尽量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减少他们的抵触心理,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实践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实践教学也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使课堂始终维持活跃的气氛,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极大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五年级《到外面走一走》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面世界的不同,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四、结语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5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创新;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分析

通过对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研究发现,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生主动参与的民主讨论法

民主讨论法是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发挥民主讨论的积极作用。

2、利用学生天性的故事讲解法

小学生普遍都喜欢听故事,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课程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将课堂传授变成故事讲解,既实现了课堂内容的传授,又吸引了学生。

3、利用课程内容的情景设计法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内容中,利用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景设计,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目前情景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也有重要应用。

4、以重要人物为代表的典型分析法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以重要人物为代表的典型事件和事例。目前普遍的教学方法均为对这些典型事件和事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这些事件和事例中吸取经验。

5、注重联系实际的现实演绎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之一,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均采用了现实演绎法,有效的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发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6、增加课程与社会联系的社会调查法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归根到底是一门社会实践课,因此,社会调查法是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用社会调查法之一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优缺点对比

以上我们分析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验证之后,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值得我们分析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民主讨论法的优缺点

民主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从讨论中获得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老师必须要加强引导。

2、故事讲解法的优缺点

故事讲解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从故事中获得思想品德知识。但是故事讲解法的缺点在于学生会过分关注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而忽视了故事的教育意义。

3、情境设计法的优缺点

利用情境设计法,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极大的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对启发学生智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情境设计法要根据课程内容而定,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应用情境设计法,因而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典型分析法的优缺点

典型分析法是对典型事件典型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但是典型分析法如果应用的不好,会使小学生仅仅能记住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而忽略了普遍性。

5、现实演绎法的优缺点

现实演绎法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但是受到小学生年龄的限制,现实演绎法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

6、社会调查法的优缺点

社会调查法被认为是拓展小学思想品德外延的重要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社会调查法的实行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开展起来遇到的困难很大。

三、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在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且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方法的优点并不突出,开展起来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发挥其优点改善其缺点,使其更适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符合教学发展规律

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来讲,教学方法的创新符合教学发展规律,能够促进小学思想品德课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并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使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整体教学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2、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必然需求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是在现有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的,符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需求。

3、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有利于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尽管现有的教学方法比较多,但是有些教学方法在实行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有些教学方法在现实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缺点。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中梅;重庆市城口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刚;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问题 德育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52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枯燥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走进学生的生活,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所感悟。

一、开展问题讨论,开拓思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融合在一起,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以此来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本中所说的“曹阳”的故事来进行讨论,让他们自主思索,并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看待“曹阳”的故事的;如果自己以后遇到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理。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进学生思索,如“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曹阳,当你坐在座位上的时候,心中有什么感受呢?旁边的那位大哥哥如何想呢?老奶奶又会感觉如何呢?”此外,还可以将话题扩展开来,提出:“大家在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是不是也会遇到一些事情呢?大家有没有看见过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不文明现象呢?你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怎么做?”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就“看见需要帮助的人不让座”“在公共汽车上大声说话、吵架”“在公共汽车上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要争做文明乘客。

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可开展问题讨论,促进学生自主思索、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演德育故事,促进感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之本,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让学生重演德育故事,使学生感悟德育道理,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时,可以将重演德育故事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尝试上网搜索资料,看看自己的家乡有什么传说故事,又曾经出现过哪些英雄人物,了解这些英雄人物为了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乡作出了什么贡献。然后,让学生以“最美家乡人”为主题,查询一下历史上和家乡有关的德育故事,要求学生将这些故事编成简短的小品,小组合作表演小品,如演绎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人物的故事;演绎黄香、老莱子等尊老爱老的故事等。最后,让学生尝试说一下自己从这些故事里得到什么启迪;故事里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怎样的美好品德;自己要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美好的品德,而重演德育故事的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三、开展课外活动,开阔视野

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就要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开展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开拓一片新天地,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理解德育思想,提高自己的觉悟,并让他们懂得带着一颗感恩之心投入积极的人生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品德和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绿色小卫士》一课时,可以将课堂从教室内搬到教室外,让学生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保护花草树木为目的,去学校草坪、公园、绿化带等地方进行生态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让学生争当护花小使者,在公园里看见有人攀折花朵或摇动、攀爬树木的时候,让学生上前阻拦,并告诉对方要爱护花草树木。教师还可以开展“种花行动”,让学生在园丁的帮助下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并尝试种植花朵,在栽种和浇灌花朵的过程中感受到种植花朵的辛苦,并体会到爱护花草树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适当地指点学生,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对环境有利的,哪些行为是对环境不利的,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给小树绑绳子、扶起歪斜的警示牌等,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这样的活动将课堂从教室内搬到教室外,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懂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创新方法

G623.1

针对农村教育,被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就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必须提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对每位留守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喜好、性格以及内心想法,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小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建立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由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并且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度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对身边事物进行准确评判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的原因,所以常常会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并且还会时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对于小学生的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小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专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教育,对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起到促进作用[1]。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

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都比较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中,也不会积极参与,更不愿和同学、教师进行互动,导致团队合作意识缺失,更加不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因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包含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并且将学生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加强和巩固班级的向心力[2]。

二、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应试教育对我国小学教育影响颇深,所以直到目前,仍然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小学,依旧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一些农村地区小学领导也很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教师却没有落实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明确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观念,认为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分数比较少,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成绩,所以就忽略对小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将教学的重心都放在数、语、外这三门学科上[3]。由于教学方式传统,在实际授课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采用“灌输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没有将留守儿童自我形成的不良习惯转变,而且使得提高农村思想品德教学质量难度加大。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目前,大多数的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进展很顺利,教学笔记也很详细,这些都是通过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调查、统计所得出来的。但是,深度研究后就会发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多数都是讲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关于思想品德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将思想品德教学的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而忽略实践性教学,加大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难度,例如,学校根据思想品德教学材料,需要对学生开展“敬老爱老”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并不注重思想品德的教学,就将小学生留在课堂,结合教材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理论性教学,然后提问,但是不进行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很难真正的使小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也无法体会真实的“敬老爱老”的意义,没有很好的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影响,无法触及到小学生的心灵,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4]。

(三)农村留守家庭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因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差,因此大多数家长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导致留守儿童在教养问题上的缺失,并且缺乏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也给农村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带来很大的教学困扰和压力,教师很难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无法做到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的爱好以及性格,就没办法因材施教,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性格都比较偏执,很少与人进行沟通。

三、提升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重根基

加强我国公民的整体思想品德素养,并且加强对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小学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水平以及对思想品德教师的行为举止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小学生做好榜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另外,还要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教材进行修正,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加集体荣誉感、改掉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行为,因此,学校要多开展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开拓小学生视野,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5]。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和质量,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对教材的要求,教师应多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情感,还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养,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多看一些有关爱国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书籍,使小学生从小就有爱国情怀。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有关抗日或者古文物的展览馆进行观摩和感受,让学生亲眼看到的事物感染内心深处,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改变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小学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上的创新、拓宽学生的视野、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促使整体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田树波.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74-75.

[2]张刚.如何上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164-165.

[3]杨文芬.当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4):18-18.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9

一、学科内容互为补充

品德与社会课程和语文课程的整合,首先是内容上的整合。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就不难发现品德与社会教材和语文教材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莫高窟》(本文所选案例均为苏教版教材)课文时,先引导学生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莫高窟的神奇瑰丽,再通过补充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拓展阅读,使学生对祖国的名胜古迹有了直接、生动、具体的了解。通过阅读学习,学生在惊叹之余,心中不由升腾起热爱祖国的自豪感。这些积累,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就可以依托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学生娓娓道来,本课所要达成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名山大川的向往及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就轻松实现了。

同样,在学习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学期语文教材中有几篇文章讲到了诚信?你能说说受到什么启发吗?学生马上联系到刚刚学过的相关课文内容:《诚实与信任》一课中,作者深夜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九色鹿》中的调达因不守诚信而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诚信的重要。接着,教师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谈谈身边有关诚信的人和事。在叙述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有了转变,许多学生都能从身边的事例中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说说有关诚信的成语,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等,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最后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诚信的“三字经”,在学生深情并茂的诵读中结束了这节课。此时,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文中情”已经“随风潜入夜”,自然地化为学生的“心中情”,学生把“诚信”牢记心中,一切水到渠成。

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找寻到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的结合点,适时、适当、适度地相互补充与运用,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互通共享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样:阅读、讨论、辩论、调查、游戏、角色扮演、对话等等;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同样丰富:识字教学中多采用活动与游戏,阅读教学中多采用情境创设、课堂对话等方式,口语交际中多采用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对比两门学科的教学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教学方式上有很强的互通性,可以彼此借鉴。

比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山陵前》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两篇课文,题材相近,都是通过对相关人物故事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从而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钱学森》一课,老师可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交流对话中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如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钱学森继续留在美国,留在恩师身边,意味着他将得到什么?他可以拥有什么?他还可以拥有什么?”通过朗读、对话,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他可以拥有金钱、财富、地位、荣誉、优越的工作条件,更早地获得成功。教师接着补充:“是啊,这一切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然而钱学森却说,我是中国人!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说——我是中国人”。透过对话、朗读等教学,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效果非常鲜明。某教师在教学《中山陵前》一课时,借鉴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方式,在层层剖析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在导入部分,提出问题:“老师知道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他的遗愿把灵柩葬在南京,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门、中山码头等,为什么那么多地方都以‘中山’命名呢?”在学生汇报完有关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后,教师追问:“孙中山家境富有,不愁吃,不愁穿,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安逸的生活,勇敢地站了起来,投身革命……”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对话中,学生逐渐明晰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感受到他不畏、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有效达成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目标。如此,通过教学方式的交叉整合,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虽然品德、语文是不同的两门课程,但教师如能在教学方式上互通共享,就一定能相互补益,彰显课程整合的“魅力”。

三、技能训练巧妙迁移

巧妙整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和语文课程,使之相互融合,能促进学生技能的相互迁移,实现共同发展。

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成了新一代的网民,而其中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正确处理好网下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关系,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针对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问题,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专门设计了《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并让儿童学会自觉抵制网络负面因素的侵蚀,掌握安全上网的技能。某教师在教学中巧妙与语文课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结合,先通过语文课的方式讲解辩论的有关知识,如辩论程序、技巧、要领和注意点等,观看有关辩论赛录像,了解辩论有关知识之后,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有关网络交往的特点和两面性等基础知识,接着进行了以“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例举大量生活实例,场面非常热烈,连平时有些胆小的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辩论会中去。学生在语文课中需要培养的当众说话的能力,自然、大方的说话姿态等等在品德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相互辨析中,正反双方达成共识:小学生上网有利有弊,关键是自己掌握分寸,学会适度、安全地上网。在教学完这节课后,教师还以课外作业写日记的方式,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每天及时记录自己的网络行为,反思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如何改进?真正使学生把安全上网的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