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三化学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2-21 12:57:41

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性质微观想象的形成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式,实验探究等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材料:醋、香水、纯净水、红墨水、酒精、黄豆、大米,烧杯(3个)、

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请大家边欣赏这些漂亮的图片边看我做两个小实验

PPT展示几幅美图

实验1.红墨水滴入纯净水中;

2.把醋和香水滴在纸上。

现象:实验1中纯净水逐渐变红;

实验2中闻到有香味的是香水,有酸味的是醋。

师以上两个实验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当人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有相应的“粒子”(副板)所构成的以后,这些现象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谁来解释一下实验1中为什么滴入红墨水之后变红了?

学生1红墨水粒子扩散到了水的粒子中

提问为什么我们通过闻到他们的气味就能判断出他们是醋或者是香水呢?

学生2因为在醋或者香水中他们的粒子扩散到了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因而使人嗅到了他们的气味。

师上述我们所说的这些粒子,在化学上我们称之为“分子”

板书2.1分子

讲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上一章学到过的N2就是由氮气分子所构成。我们呼进去的氧气由氧气分子所构成,那吐出来的CO2就是由什么所构成的?

学生二氧化碳分子

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时候,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变,那水的化学性质有没有变?

回答没有

副板1.物理变化——分子不变

师而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它的分子去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举个例子:C在O2中燃烧时,C和O2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什么?对,二氧化碳是一种新的分子,那么C和O2的化学性质能不能保持啊?当然也就不能了。

副板2.化学变化——分子改变

过渡那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一.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是保持:“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释这个数据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如果我们全中国人都来数这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个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多久了?学要2万多年!

PPT如果把水分子大小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师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师那么大家说,分子是大还是小啊?

板书二.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

师分子小到我们根本无法用肉眼观察!只能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将其放大几百万倍才行。

PPT苯分子。这个是IBM公司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这个是一万倍显微镜下看到的雪花。

结论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分子的微小及真实存在。

过渡大家想这些微小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运动的

板书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师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生……

师1.墙里开花墙外香

2.酒香不怕巷子深

3.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及蔗糖溶解于水中等等

设疑我们知道10+10=20,这个在数学上永远是恒等的式子,但是在化学上某些时候却不成立。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将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

现象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提问那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接着看

实验半杯黄豆和半杯米混合

提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

生小米进入了黄豆的空隙中,所以才导致了二者混合之后小于一杯。

启发大家能否从第二个实验中得到启示,来解释第一个实验?

生……

解释有同学可能会觉得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也像小米和黄豆一样有间隙。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因为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而构成酒精的分子之间以及构成水的水分子之间都有间隙,不断运动相互挤占彼此的空间,所以表现为二者混合之后体积减少。

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隙

师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PPT气液固三态分子间的间隔

学以致用(1)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湿衣服放在太阳晒得着的地方?

(2)通常状况下,气体比液体和固体易被压缩,这是为什么?

小结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政策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与以往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相关视频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感染力,进一步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一)具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只有拥有清晰是非立场的法治教学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案例当中涉及的情景,应当和初中生周边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教师随时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提炼,与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关注反馈,及时评价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因此,“关注反馈,及时评价”是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10]骆瑞珩.新变化引领新探索:统编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浅析与教学建议[J].中外交流,2017(36).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案导学 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34-01

学案是教师为了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根据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储备,进而设计的学习方案。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就是学案的本质作用,学案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其功能强大。学案导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的综合能力当中以学习能力最为重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各种技能,从而提升自己。

1 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1.1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把学案导学模式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教学模式由“教”到“学”的转化,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当自己的教师,学生自己学习课本,不但可以迅速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教授化学课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提出问题和主动回答问题,想在课堂展示自己的学生逐渐增多,进而使学生更加喜欢向同学们讲解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会因为知识难度的增加逐步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存在非常多的误区。化学学案的导学教学模式能够依照不同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在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过程中,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样一来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采取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1.2 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获得教师的肯定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因为对学习的兴趣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案导学可以逐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学习的辅导,提供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初中的化学课堂上,学案导学可以使学生爱上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发掘自身的潜力,进而充分的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则是教师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材掌握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

1.3 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化学课堂上,由于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备课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使得教师不能提前安排教学工作,而是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工作,这就要使教师对所讲的内容深入了解,可以仔细详尽的进行讲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以课本为纲,要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教学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

2 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1 设计学案

如何设计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当中的关键部分,它可以保障教学的成果。所以,教师备课必须要紧跟当今生活的潮流,要注意设计的教学内容要和实际相关。在对学案进行设计的时候,课前预习方面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学习的重点;二是思考的问题;三是方法的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学习目标,为学生找出知识的重要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可以自己去理解教材积累知识。在设计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时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据,引导学生主动去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自发的对课本知识进行讨论和思考。

在设计学案的点内容时,主要的内容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必须了解教学当中的关键部分和教学的目的,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设计时,必须时问题更有趣味性,让学生有想要不断探究的欲望,增加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碱时,如何证明NAOH与CO2进行了反应,可以使用指示剂进行证明。其二就是反思和总结,这个设计中要为学生留出时间(一般为三到五分钟)指导学生反思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不足之处,使得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例如在学习碱有何特点时,教学时教师可以拿酸碱来比较,可以避免弄混。这是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2.2 实施学案

为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时,必须以学案为纲。其中,课前的学习是教学安排的重中之重,学生必须要以学案为纲,进而摸索出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化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预习和交流,

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在正式学习之前进行一次预习交流和讨论,这样可以让教师提前知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努力摸索中不忘向他人求教。这个过程可以使学习变成探索的过程,这时,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和互相学习,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在课堂之外,教师要让学生讲课本的知识重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的网络,轻松学会解题的方法和思考的模式,进而形成对于难题的独立思路。

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具有方向性的研究内容,或者把要进行思考的问题加入平时生活的元素,让知识更接地气,使得课堂之前和课堂当中,以及课堂之外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3 结语

学案导学是目前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相关的指导思想,合理编排学案,有组织地进行学案导学教学,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化学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熊兴平.“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年06期.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案例教学;学习技能;教学效能

数学学科是一门主要以思考分析、探究实践、判断概括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础学科,案例作为数学学科知识要义、体系内涵的生动概括和有效提炼,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抓手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对象坚实数学知识素养、良好数学学习技能、高尚数学学习品质等,都可以借助于案例观察、分析、解答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树立。当前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坚持生本核心教学理念,学习能力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充分依托、依靠典型案例、生动案例,培养和锻炼学生主体对象良好数学技能、高尚学习品质。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在数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片面理解课改学习能力培养要求内涵,导致案例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活动,案例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方法要义,解析技能和学习素养未能有效培养。鉴于上述感悟,本人现对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开展案例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坚持与双边活动相结合,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活动

构建主义学者指出,案例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的重要架构因素之一。案例教学活动应展现和呈现教学特点,渗透和保持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点,案例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深刻交流、深入沟通、有效探讨的重要“平台”。笔者认为,互动式案例教学深入开展,才能集中展示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展现学生主体特性,让各自“风采”在交流、谈话、讨论、探究等双向进程中得到生动展现。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坚持与双边活动有效结合,围绕问题条件隐含的知识要点、内在联系,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推导过程,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根本要求等,与学习对象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引导活动,组织学生组建合作团队、探讨小组,开展深入细致的互动探析案例活动,推进案例教学进程。如在“已知:如图所示,∠BAC的平分线AD,∠B=∠EAC,EFAD。求证:EF平分∠AEB”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等相融合的互动教学方式,开展案例讲解活动。在问题条件探析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该问题解答中需要借助哪些知识点内容?”、“要证明EF平分∠AEB,需要构建哪些等量关系?”等要求,引导学生开展探析问题条件活动,学生认识到:“证明EF平分∠AEB时,应该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在问题思路探寻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指出:“要借助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采用等量替换的思想”。在解题方法确定环节,教师先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师生共同讨论活动,得出其解题策略。

二、坚持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施探究式案例教学活动

数学学科是一门以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数学学习技能为主要任务的知识科学。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树立学习能力培养第一要务的理念,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和落实于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之中。笔者发现,学习对象在感知问题条件内容、找寻解题思路以及归纳解答问题方法的进程中,学习对象的数学学习技能得到切实锻炼和有效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案例教学要深入贯彻落实数学课改标准要求,将数学能力培养内化为重要“使命”,贯穿、落实于案例讲解之中,既要提供学生动手探究、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实践时机,又要强化探究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做到“收放有度”,效果最佳,实现数学学习技能素养的显著提升。

问题:如图所示,在两个正方形ABCD和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的中点,试求出CH的长是多少?

学生自主感知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主要是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性质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思路,得到:根据题意,可以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连接AC和CF,然后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内容求得AC和CF的长度,以及∠ACD与∠GCF度数,然后得到∠ACF的度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其方程式,求出AF的长度,最后结合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即可求得。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开展解题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独自总结归纳解题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总结,引导学生探析归纳,得出其解法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内容。其中,利用构造法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该案例解析活动的关键”。

三、坚持与指导评析相结合,实施评价式案例教学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推动者,需要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情况、探析效果、思维过程、解析结果等进行及时、深入、科学的指导和评判。众所周知,初中生由于学习能力与初中阶段教学要求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学生分析、思考等方面出现不足和瑕疵,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做好“指导者”的角色,深入指导、科学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及表现,并提出其合理化建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应做好对初中生解析案例活动的指导工作,针对出现的分析条件不深刻、解析问题不全面、解题过程不严密、归纳方法不深入等问题,进行及时、深刻的指导和评析活动,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考、分析、解题方法和习惯。如教师在巡视指导学生解答“一元二次方程与根的系数之间关系”的案例过程中,出现的“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解析不足情况,采用评价式教学方式,发挥教师指导评价的主导作用,展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解题过程,先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学生思考分析初步认识到:“该问题分析解答时,忽视和错用了韦达定理内容”。此时,教师进行总结陈述。学生在教师评价指导过程中,既认清了解题活动的不足,又掌握了解决不足的方法,形成了良好解题思想方法,有效提升了初中生解题技能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数学问题案例评讲过程中,要善于转化评价形式,采用生评为主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组成评析小组,对该案例开展评析指导活动,教师做好巡视指导工作。

四、坚持与中考要求相结合,实施综合性案例教学活动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案例;效果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就开始了对各阶段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提升的相关改革,但是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因此,整体改革的进度就显得很慢,改革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再加上我国文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就导致初中数学课堂基本上是以教师一人为核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根本没有生活案例和教学案例的引入,有许多初中生就因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下降很多。

一、“生活化案例”的内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学习要联系实际,工作要联系实际等之类的话语,这里的“实际”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说的“生活实践”,这些生活实际引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是生活案例。任何知识的学习最后基本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生活实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大部分知识在生活中都有体现,而且更是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最终依然要服务于生活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内容更多的是数学的专业性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案例并不是很多。数学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本来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将会面临重大的阻碍。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引入生活案例,用有趣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求有关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生活案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

初中数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几乎都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能够用初中数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因此,两者的关联度相当高。换句话说,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而相应的,对生活实践问题的处理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是离不开对生活案例的运用的。

2.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要注重的问题,尤其对初中数学这样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目来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来就不简单,因此,教师必须巧用生活案例,让学生愿意根据生活案例去接触、学习数学知识,逐渐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

3.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知识中,有很多都是相对抽象的知识,这对于身心发展不够完善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可是,如果将这些知识与生活案例结合起来,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理解。比如,学习正负数的时候,初中生在学习之前只有对正数的记忆,根本不知道负数是什么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举例: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楼房,楼房有地上的部分,也有地下室,楼高30m,地下室有10m,那么,地上的部分就可以记成+30,而底下的部分就可以记成-10,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因此,生活案例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有效,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巧用生活案例的实践措施分析

1.不断利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

教师想要用生活案例提升数学的教学效果,那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并认可生活案例的引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随时联想生活案例的意识,简称为“生活化意识”。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有关于生活案例的内容,并让学生了解生活案例对数学学习的帮助,学生在明白了何为生活案例之后再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生活案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生活化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能够与教师相互配合、相互呼应,共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2.生活案例探究化,让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如何使用生活案例有深入的了解,在引入生活案例的时候教师要研究生活案例与某节课所学知识的关联性,尽量为所要学习的知识配上几个具有探究意义的案例,而不是一目了然的案例,为学生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思考,培B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的过程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过程。因此,生活案例的探究化对于巧用生活案例这种教学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学问题与生活案例相联系,设置有效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除了生活案例的引入,还有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教师设置教学问题的环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考能否与所学知识挂钩是教学问题决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教学问题与生活案例相联系,而且将教学问题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了解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样才能够从教学基本出发,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教学与生活案例是分不开的,而且生活案例在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将不断推动数学课堂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6

数学学科是一门以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数学学习技能为主要任务的知识科学。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树立学习能力培养第一要务的理念,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和落实于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之中。笔者发现,学习对象在感知问题条件内容、找寻解题思路以及归纳解答问题方法的进程中,学习对象的数学学习技能得到切实锻炼和有效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案例教学要深入贯彻落实数学课改标准要求,将数学能力培养内化为重要“使命”,贯穿、落实于案例讲解之中,既要提供学生动手探究、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实践时机,又要强化探究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做到“收放有度”,效果最佳,实现数学学习技能素养的显著提升。问题:如图所示,在两个正方形ABCD和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的中点,试求出CH的长是多少?学生自主感知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主要是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性质内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思路,得到:根据题意,可以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连接AC和CF,然后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内容求得AC和CF的长度,以及∠ACD与∠GCF度数,然后得到∠ACF的度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其方程式,求出AF的长度,最后结合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即可求得。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开展解题过程。教师组织学生独自总结归纳解题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总结,引导学生探析归纳,得出其解法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内容。其中,利用构造法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该案例解析活动的关键”。

二、坚持与指导评析相结合,实施评价式案例教学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推动者,需要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情况、探析效果、思维过程、解析结果等进行及时、深入、科学的指导和评判。众所周知,初中生由于学习能力与初中阶段教学要求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学生分析、思考等方面出现不足和瑕疵,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做好“指导者”的角色,深入指导、科学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及表现,并提出其合理化建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应做好对初中生解析案例活动的指导工作,针对出现的分析条件不深刻、解析问题不全面、解题过程不严密、归纳方法不深入等问题,进行及时、深刻的指导和评析活动,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考、分析、解题方法和习惯。如教师在巡视指导学生解答“一元二次方程与根的系数之间关系”的案例过程中,出现的“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解析不足情况,采用评价式教学方式,发挥教师指导评价的主导作用,展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解题过程,先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学生思考分析初步认识到:“该问题分析解答时,忽视和错用了韦达定理内容”。此时,教师进行总结陈述。学生在教师评价指导过程中,既认清了解题活动的不足,又掌握了解决不足的方法,形成了良好解题思想方法,有效提升了初中生解题技能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数学问题案例评讲过程中,要善于转化评价形式,采用生评为主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组成评析小组,对该案例开展评析指导活动,教师做好巡视指导工作。

三、坚持与中考要求相结合,实施综合性案例教学活动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7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举例技巧

一、收集教学案例的方法分析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通过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内在联系,进而能够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师收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案例,应从多方面进行收集,例如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介上,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在授课时,教学内容可涵盖到社会与历史的各个方面,例如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社会主义思想、人情风俗等。作为一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教师,应对各方面知识都能有所了解,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将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生动、富有趣味的故事,在生活中不断收集感人事迹、社会重大事件等,并将其记录下来,根据收集体裁的不同,将收集的资料分门别类的放置妥当,做好备课标记,一旦有需要时,可及时将其调度出来,长期积累下去,教师在授课时,也能自然而然的举出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分析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针对性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由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对教材中某一观点或内容举例说明,切勿举例与课本内容不符、举例不充分、案例观点过于模糊等。在教学中举例应有具体的说明意义,不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学案例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选取的教学案例应符合具体、形象、针对性的基础原则,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当教师讲到不可大手大脚花费,培养节约勤俭的习惯时,教师举出瑞士虽富仍尚节俭的例子,当讲到生产关系应符合市场生产力这一规律时,教师举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例子,与学生沟通探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具体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关系。选择此类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知识,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典型性

由于教学内容过多,教师课时相对较少,因此,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典型的事例加以说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在讲到科技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时,可列举电影《变形金刚》,并提出电影与高科技拍摄技术存在必然联系。当教师在讲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时,可举出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的变化,例如旧城改建、六城联创、广深港高铁等,学生能够对改革开放有所了解,树立了改革促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时代性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格外注重时代性,运用书本知识与实际向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强调教学案例的时代性。为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讲历史的时候,也应展望未来的发展,从历史角度阐述当今时代的发展。例如教师讲到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要点时,教师可举出现阶段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交联系,并提出近几年美国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交联系。教师在讲到贫困问题和人类生存、发展间的关联时,教师可举出非洲饥饿事件、危机等当下热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讲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体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思想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为了体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德育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相互渗透。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强调教学案例的教育意义,使其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身观,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需强调教学案例的思想性。例如教师在讲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树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这一课题时,可举出故宫里的星巴克这一事件,提出民族文化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并能够在外来文化大冲击的情况下,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特色。

(五)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趣味性

任何教学若没有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就失去了自身的效用,众所周知,只有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注重教学案例的趣味性,将书本知识与富有趣味的事例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这一性质时,教师可举出东施效颦的例子,在越国有个美女名叫西施,一直以来都有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时,她总是轻轻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皱着眉头。有一次,东施看见后,举得这样的动作很美,于是也学西施捧心皱眉,自以为也很美。然而乡里中的富人、贫穷人看了,则赶紧带着妻子和孩子躲开。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除了对故事里的人物有所熟悉后,也能够了解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这一规律,在看待问题时也能做到客观性、全面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举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举例说明,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能针对该事例进行思考,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观念,进而培养起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实现了师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良云.谈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技巧[J].新课程(上),20118(8)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8

【关键词】“先学后教” 初中化学教学 实践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化学教学的需求。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初中化学教学开始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更好的应用该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由学生先完成自学任务,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再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先学”阶段,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既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自学,也可以通过思考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激发,并完成对学生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后教”阶段,需要学生将自己自学的成果展示出来,仍然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点拨,从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①。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加,并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继而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2.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提倡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注重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也急需改革,以便适应这样的教学思想。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则体现了学习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教学,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快取得进步。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施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也是课堂教学转型的一种创新尝试②。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并督促学生主动完成化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并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继而使初中化学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通过设置预习任务开展“先学后教”教学

在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师应该完成预习任务的设置,以便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预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更好的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在设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的自主阅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前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化学实验的探究,完成课前自主学习。而通过设置预习任务,则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认知性尝试,诱导学生通过探究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冲突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③。通过设置预习任务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多种能力。

以初中化学的“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教学为例,想要激发学生学习这种化学理论知识的兴趣就要做好预习任务的设置。首先,教师可以提出“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化学反应是否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如果不查看课本,基本难以解答这一问题。所以,预习任务的提出,不一定非要学生完全依靠自己寻找答案,也可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给出化学反应式“Fe +O2―点燃Fe3O4”,并提出“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是否意味着铁燃烧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问题。在学生通过预习从微观角度理解了化学反应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问题④。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设置预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打好自主学习的基础,继而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2.利用导学案开展“先学后教”教学

为了有效的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而所谓的导学案,其实就是集学案、教案、笔记和作业为一体的教学文本,师生可以共用这一教学文本展开教学。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层层深入的完成导学案的设计,以便使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完成问题的分析,并再次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最后,通过当堂练习,学生可以完成教学内容的第三次学习。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由于导学案中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的指导和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和检测,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练习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化学教学需要经常性的开展练习教学。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较好的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解答“取20克黄铜加入到50克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气体0.2克,求黄铜样品中铜质量分数和原稀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题时,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解答,并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和讲解。而教师则可以对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类似题型的解答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解题思路,以达成较好的练习效果。

结论

总而言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因此,本文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可以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指导。

【注释】

① 廖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6):126-134.

② 黄明忠. 浅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34):50.

③ 张圣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 苏州大学,2013.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9

【关键词】案例教学 思想政治 生活化 课堂教学 方法 实效性

政治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台上,教师拿着书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台下,学生耷拉着脑袋兴味索然恹恹欲睡。甚至很多同学提到“政治课”就头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其实学生不是不愿上思想政治课,而是不喜欢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生活化是政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巧用案例教学,无疑会使政治课程的教学由空洞变得丰富,从枯燥走向生动。同时政治教学生活化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与其生活和社会的相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从简单的平面式理解进到深刻的立体式理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以真实或者虚拟的情景呈现目标知识,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启发学生充分地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对复杂的问题给出一个简单答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和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是一N极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的知识特点及初中生的思维与情感特点也决定了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必须倡导案例教学。“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活动也许是这种事例研究讨论。”“案例教学法”正是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教学的辅助手段就是案例,它源自于学生容易感知的现实,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尤其在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环境下,教师可以采取多渠道取材、呈现案例,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灵感,使得教学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课堂传授转变为课外和课内的合作探究。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政治课案例教学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探讨氛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学生在参与案例教学中,还会自主做出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独特方案或最佳方案,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 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传统的“执行者”、“独奏者”、“施教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中要当好三位一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必须把课堂教学的主体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顶大梁、唱主角。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使用案例教学法

(一)以真实性的案例,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

思想政治教育最感人的地方在于真实,最能打动人的是真人真事,它的生命力也在于真实性。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年轻的一代人,他们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我们只有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朴素的生活常识,才能为他们喜闻乐见。所以回归生活,用真实生活来补充、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课程,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这样既吸引学生,又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注生活,贴近生活,把生活带入课堂,是我们品德课教师应实施的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力求寻找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让知识真正转化成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教《诚信是金》时,我使用了这个新闻作案例:“2010年5月25日,昆明马先生在自助银行取款,取款机出现故障,取1000元,取款机吐出了3700元。”请问多出的这笔钱,马先生可以占为己有吗?如果你是马先生,你会怎么做?”

同时,我还列举了另一个类似案例作比较,就是中国新闻网2014年01月16日报道的“英国诺丁汉郡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日前出现故障,向取钱的客户发放超额现金。”最后告诉了学生两个事件的结局:“前者马先生主动报警并交回了多取的钱,后者吸引了约60人排队取钱。”这个对比并不是为了抑西扬中,而是让学生(特别是部分崇洋的同学)人性中的某些本质,即所谓的劣根性,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同样存在。告诫引导学生在诱惑面前如何遵守法律法规,诚信作人。

这些案例,来源于鲜活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思想品德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把课内外连接起来,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用典型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典型的材料折射出的是社会现实,容易激发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国家时事热点、地区案例、学生实际是典型材料的最佳切入点。如在讲授初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知识点时,由于此知识点涉及的面比较广,可结合初二《法律的作用》中的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可结合初三依法治国知识。为了攻破此难点,我引入了“三鹿”奶粉案例。在讲授初三“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受,我举了一九九八年抗洪、2008年抗震救灾的案例,还结合我校广大师生的捐款活动让其感受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案例教学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多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里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领悟和揭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深化感情和提高能力。

(三)用热点案例,启迪学生关心时政,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案例的使用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案例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这与思想政治课要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是不符合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

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实效性强,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为教训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的相对滞后现象,展示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意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多收集那些及时反映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挖掘这些热点背后隐藏的政治知识,精选设计为教学典型案例,将其灵活迁移到教材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时政材料中理解课本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当时小悦悦事件热点,我设计了以下案例。

材料: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度碾压,肇事司机逃逸。随后,另一辆车从小悦悦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小悦悦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冷眼漠视,最后是拾荒的阿婆陈贤妹救起了小悦悦。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1.小悦悦夭折于车祸,哪些人应当承担责任?

2.如果你遇到类似事件,你会怎么做?

学生沉痛看完视频后,经过激烈讨论,分析得出以下的人应当承担责任:小悦悦的父母疏于看管,没有尽到监护职责;肇事司机肇事逃逸,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路人见死不救,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并形成一个共识,如果自己遇到类似事件,会这么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尊重、爱护他人生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案例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可以启迪学生关心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时政,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用虚拟案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来源于生活,它描述的是真实的特定社会现象,但是有时候,为了适合参与者练习,可以设计或者虚拟一些案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人身权利》时,我虚拟了一个情境:“开朗的初中女生小芳,喜欢听歌上网,有一段时间,小芳一回家就上qq跟网友聊天,半个学期来,成绩一落千丈。妈妈坚持要看小芳的聊天记录,要求小芳告知qq密码。问:如果你是小芳,你告诉妈妈密码吗?请说明理由。”这样,用虚拟的一个同龄人小芳,以她的经历为主线,借助她的体验,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合作探究,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知道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权,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尽管有时为了某种目的需要,在案例叙述中允许虚拟一些情节,但是,设计的案例一定要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参与者所熟悉的环境相类似,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通过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坤进一步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知识,而后又产生新疑,最后引导学生把探究的“触角”伸到n堂之外。

可见,在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中,巧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欲望,从而深化知识、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这样的教学活动烙上了生活的印记,把课内外连接起来,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真正地体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爱丽.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2012年(6)

[2]李昌林援.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援[M].新课程学习,2010.06

[3]白俊琳.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案例法策略[N].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