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集锦9篇

时间:2022-10-16 14:21:19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1

一、改变教学观念

小学思想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比较强,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该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小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学校应该要把思想品德课程放到与三大主科同样的位置上,选择具有责任感的思想品德教师来教学,而不是把其当做是一门副科,更不能让让不负责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校应该转正态度,重视思想品德课程。

二、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言语修行上。

首先,教师应该要不断的给自身充电。教师在平时应该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同时也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品德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思政教师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固有的知识,也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样教学过程中才会融会贯通,使得学生感受到生动风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当前时代中,教师所掌握到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与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反思,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使得其在教学中少走弯路,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主动的接受知识。

其次,经常总结教学不足的地方。只有教师在不断的反思自身的教学成果,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不仅应该要有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要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的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要反思,这节课学生的情况怎么样,下节课教师的时候该怎么样进行。在教学中也要格外的注意学生的言行,看到学生有不理解言行的时候应该要放慢速度,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重新再次讲解。

再次,教师要课上与课下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刻刻都要为学生做好表率,提高道德修养。教师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的楷模,需要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才能引导学生修身立品。第一,在教学言语上,要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人的态度上教学,即使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来发表言论,以免误导学生。第二,举止上。在行为举止上,教师要时刻明确要为人师表,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自己也要做到。比如说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学生认真修改了,而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学生对其纠正,教师就应该要耐心并且改正自身的错误,若是教师没有改正自己错误的话,那么之后若是纠正学生的错误的时候学生也不会去改正。

最后,尊重学生。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发展与喜爱等。有些教师通常都会认为自己是在替学生考虑,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为了学生好。在教学中就会出现拖堂、占用学生时间,有的时候就会占用体育课来上主科,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厌烦,进而使得学生对上课感到厌烦。

三、开放教材、活用教材

在思政教学活动,明显的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教学者把思想道德教育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将其看做孤立的现象来看待,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导致了思政教育失去其应有的应对性。思政教育最终要回到生活中,教学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够及时把社会中的信息与技术带入课堂教学中,思政教材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载体,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话题。

思政教学中学习教科书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活动与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勇于突破教材,摆脱教科书的束缚,灵活的运用教科书,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走进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明确的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四、改变教学形式,加强教学实践

在思想品德教育上若是缺少了实践就不能看做是完整的德育,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教学,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调查中调查与参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能够真正的走向社会生活中。想要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要有计划的设计,向学生布置多种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在道德认识练习上明确道德意志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2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从以上的实例可以发现,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挥无穷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着手,加强对素材的积累,通过利用一些寓言小故事以及奇闻趣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新知识,做到水到渠成。

二、巧妙设疑,培养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为学生呈现出问题,使学生感到疑惑,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激烈讨论,碰撞思想的火花,进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在政治课堂教材中,教师要立足学科教学的特点,设置一定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到积极主动。在对问题的主动提问和积极思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理解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还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拓展课堂空间,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外延性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一学科特点,灵活地调节好学科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可以其农村的社区、各类工程企业以及行政部门等社会大课堂,去探求知识的同时,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对生活的感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大背景下,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知识去感受生活,同时又将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德育教育成为个人与社会相融的完整的德育,使教学课堂具有丰富的空间生命力和吸引力。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手段啊哟呈现多样化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于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如开展谈心得体会、演讲报告、小品表演、讲述身边的故事等活动,利用轻松欢快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关注热点,重视实践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学科学习没有实际作用,之所以学习政治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这一错误认识进行纠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认清形势,向学生阐述与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关的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轶闻趣事,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像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3

一、什么是基于反思的教学

林林总总的反思性教学理论似乎始终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所言“一名优秀教师等于教育过程加上反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使反思性教学理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行为呢?本文中“基于反思的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审视、分析、内省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从而实现有效教学、落实育人本质,养成学生反思性思维方式的教学。

二、基于反思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

1.以课堂设问促反思

设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是推进教学进程、启智于学生的有效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巧设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哲学素养。一般而言,促进反思的教学设问大致符合“基于问题的教学”中所阐述的问题设计原则,善用追问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立足于课程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对“以课堂设问促反思”进行如下分类:

(1)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经常会以预设的案例、生成性的举例,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媒体形式呈现,案例教学或实例教学以其丰富性、具体性、生动性为思想品德课中归纳演绎的教学逻辑提供了素材,也为思想品德课注入了鲜活的生机。但是如果仅仅止于对社会现象的铺陈似乎还不够,教师可通过“你是否曾观察到这种现象?”“你忽略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此类现象?”“它与哪些现象、社会问题相关联?”“这类现象还有吗?”“它带给你什么启示?”等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潜入核心,探幽洞微地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2)对社会舆论、意见的反思。有时教师会就一些社会热点给出各方意见,有来自专家、学者的意见,也有来自草根、民众的意见;有中肯、理性的见地,也有褊狭、错误的观点。但需注意的是,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意见,都可以通过教师设问用作反思教学。教师可以提问“你怎么看这种观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等等来深化认识,促进反思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发散思维、求真意识和科学精神。

(3)对自身生活经验的反思。思想品德课要求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为“对自身生活经验的反思”既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不仅意味着教学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语言贴近生活世界、教学目标服务于生活世界,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世界的反思能力,并通过这种反思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养分和能量。教师可以提问“你曾经遇到过此类事件吗?”“你有过此类感受吗?”“当时你是怎样对待的(是怎样想的)?”“现在你态度是什么?”“你觉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给你什么启示?”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过往经验形成一种静观的人生态度。

2.以长作业促反思

长作业指的是教师预先布置并给定一段较长时间来完成的作业,这段时间可以是一周,可以是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长作业与通常作业的区别是明显的:通常的作业从布置到完成给定的时间短,因此不妨称之为短作业,长作业则时间较长。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必然带来这两种作业更为本质和深层的差异:短作业往往关注的是即时的一般为单课时或单课的学习效果,而长作业因其是预先布置、学生又有较长时间在课外准备和完成,其可实现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等都是短作业望尘莫及的。反思性长作业要反思的内容可以很多,既有对生活经验的反思也有对学习经验的反思,实施的形式和设计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我曾经布置过如下的长作业:

制作教学素材档案。要求:选择与本学期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可以是新闻素材、人物档案、美文等)。每一份教学素材档案必须包括素材本身及推荐理由(与哪部分内容相关,素材的亮点)。

制作一份学习小报。要求:小报可以是电子小报或手绘小报;内容翔实,将社会时事热点或课外阅读与课堂所学有机结合,有自己鲜明的学习感悟与心得;形式美观大方、富有创意。

写一份“学习心得”。要求:回顾与反思本学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学习内容方面的收获;学习方法上的收获;学科学习需努力的地方;给老师的建议。

这三份长作业虽形式不一,但或明或隐都是对学习的反思。第一份长作业让学生制作教学素材档案,并形成教学素材资源库,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这是一种隐性的反思性质的长作业。学习不是课堂上听听、讲讲就完成了,而是要在运用反思中获得升华。作业要求学生在制作教学素材档案时,不仅给出素材本身,更要说明推荐理由,推荐理由包括“素材简介”“关联的教学内容”“素材亮点”,没有固定的格式,是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和生活经验的一种素材述评。制作学习小报与制作教学素材档案异曲同工。如果说这两份长作业是对学习内容的反思,第三份长作业则提供了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这三份作业,前两者是隐性的反思,第三种是显性的反思,这些反思的成果当然也可以在课堂上交流,形成对反思的反思。

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关注,在初中的八册教材中这个主题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这些内容学生非常喜欢,因为探索和思考这些主题正是他们心智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教材对此的阐述一方面是比较抽象的,即使有例子,也只能是具有普遍性的典型事例,无法举到运用每个学生都很亲切和感兴趣的例子;另一方面考虑到初中生的一般认知水平,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会太深、太难。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内省智能也不一,有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能已经超出了教材的阐述。这些问题所蕴含的反思性和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促使我探索一种与之相符的教学方式。

鉴于研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关知识背景,我对学生布置这项学习活动。在思考题中则涵盖了初中所有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主题,问题的设置往往由具体到抽象,且具有反思性、开放性等特点。学生当下对于有些问题的解答虽力不从心,但我的要求是并不一定要给出明确的答案,只要留下思考的足迹即可,但必须将这项研究延续下去,当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历练、实践智慧和理论素养后,相信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会有新的突破。通过研究性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贯通学习内容,为九年级的相关学习做好铺垫,更是促成了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对人生的反思、对自我的反思、对反思的反思,培养了学生的反思习惯和智慧。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4

九年来,不管是在以前的浞水中学,还是在现在的县庆中学,我一直从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工作,想想过去,虽无什么成就,但深有体会。因为思想品德科目的特殊地位,所以,要成为一位受学生关注和欢迎的政治老师,并不那么容易。思想政治课包含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律教育、责任教育、养成教育、理想教育和国情教育等知识,是老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增进学生了解国情、爱我中华情感的一个重要科目。要很好地实现上述目的,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为此谈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作出反思,以求改进今后之教学。

一、政治老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政治科目的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和“浅”。“多”就是政治科目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学、法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浅”就是政治科目中涉及的内容在量上比较少。

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多”和“浅”的知识,老师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政治老师要想上好政治课,就不能满足现状,而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来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来补充教学中的“漏洞”。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多”的知识连贯起来,将“浅”的知识储存起来,将自己“立”起来,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政治老师要具备良好的修养

在教育教学中除了要求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业余”知识要丰富以外,政治老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政治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这就需要老师在言行举止上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表率,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老师自己要首先不做,也就是正人先正己,做好学生的楷模,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作用,让学生由内心深处散发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三、政治老师要具备新颖的观念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老师是绝对的权威,错的都是对的;学生是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反驳老师、不能质疑老师。这样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师生关系就是简单的授受关系,没有情感的交流。

时代在发展,师生关系也要与时俱进。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在平等、民主、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才会因为受到老师平等、民主对待,得到老师信任和尊重而很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老师的教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四、政治老师要具备教学的艺术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怎样组织教学,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都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中,杂乱无章不是艺术,目标不明不是艺术,方法单一不是艺术,主次不分不是艺术。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政治课呢?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 教学情境 策略 反思

新课程实施已有多年,新教育教学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彻,在课堂上难免出现一些前进中在问题。下面我把自己在课改实验中的一点体会与大家谈一谈,供大家借鉴。

一、情景因滥而无效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融洽、愉快、舒畅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这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而在现实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分的重视情景的作用,拿情景滥用:情景一味追求趣味性,情景脱离生活实际,情景失去了教学效果。但我们过于追求形式,为了情境而情境,把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不是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应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出发作适当的理性加工,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情境创设应富有理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重点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1.创设恰当的生活情景。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乐趣。设计从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景。课堂教学中以不同的活动组织形式,展现现实生活中类似于文本的有关材料,开展群体性活动,组织各类竞赛,把生活搬进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醒悟、懂得和明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好,如:唱歌、跳舞,口琴,画画做小制作等。这样的设计使教育源于儿童生活实际,学生切实深入生活,在生活中道德生命得以成长,激活学生潜在的道德主体。

2.构建恰当的情境呈现方式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其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教育的发展特点。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突出其形象性和生动性,尽可能的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音乐、诗歌、讲演、漫画等,为学生小组合作准备,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锻炼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合作、演讲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品德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

二、合作因闹而失意

当前,合作交流是当今世界首选的最佳学习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互补,这样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因此合作交流式教学为多数教师所青睐。品德教育过程中,课堂合作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但我们看到热闹的合作后面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

1.合作角色不均,

合作学习的伙伴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不均等,那些优秀生往往仍主宰着策划、讨论,扮演领导、主角的角色,而相对内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表现为消极的、被动的,成为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他们在伙伴合作学习中由以往的对教师的依赖转变为对伙伴的依赖。换言之,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只能是从表面上把原来的师生接受模式改成了生生接受模式,而非实质性上的合作学习。

2.合作主题不清

小组组成之后,要安排组员各自的任务,然后进行学习。在不少课上,小组学习时教室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但深入小组细听,就不难发现有的小组没听清要求,毫无目标的活动,有时直到老师叫停,还未真正开始学习。而有的小组兴致勃勃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千里而浑然不觉。

3.合作过程无效

合作学习必须有准备、有规程、有反馈,才能有效,可是有的教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宣布主题后就让学生讨论,讨论时少数同学发言,讨论后还是教师点名发言。根本没有实现全体参与,也不能实现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竞争、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壁垒,刷新着我们陈旧的观念。接受新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实践着,开放课堂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的群言堂,由专制变为平等,努力实现学生主体。但学生是否真正受益了呢?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另外,合作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学”,教师只作事后评论员,而不能参与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合作学习开始之前,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组织合作学习基本策略:

①合作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由于小组合作是在一个小集体、小社会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善于倾听对方;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特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等形式,达到相互支持。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向学生布置合作讨论的内容,如:调查、汇报、记录发现问题等,由于环节多,学生记不住,教师可帮助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的展开。

②合作时要处理学生关系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合作时要适时引导

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必须牢记引导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

5.建立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6

一、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1.案例讲授法

教师运用案例,通过讲解来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2.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3.案例模拟法

案例模拟法是指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如小品、模拟法庭等,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

4.案例练习法

在课上、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完全摒弃教材案例,苦苦搜寻其他案例

这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有时候执教者需要2周或者1个月的时间准备,节节这样上课根本不可能。

2.自编案例的质量难以保证

教师自己查找的案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限制,缺乏专业性的审查和研究,作为教学案例的价值不高。而把这样的案例应用于教学,很难保证它的科学性及与教材联系的紧密性,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思想品德教材中案例使用的策略

1.对教材中的案例资料要适当地选择使用

教材中的案例资料既不能全部照搬,也不能完全放弃或忽略。一般情况下,要选择性地使用教材中的案例资料,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使用

“教师要准确、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所选择使用的教材案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有些教材安排的案例与教学内容并不十分契合,就要弃用这则案例资料;有些案例资料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知识点,就要恰当地使用。在选择使用时,前提是教材中的案例资料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不论是“弃”还是“留”,都是为了使教学更具有指向性。

(2)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来选择使用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所以我们所选择的教材案例一定要与时俱进。如九年级第七课《时代的选择》,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得把第78页袁隆平杂交水稻20年增产3500多亿公斤的例子替换为袁隆平超级稻亩产突破900公斤,每公顷增产2吨,能多养活四五亿人,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杂交稻种植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这种适当的选择、替代与补充既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时代性、社会化的特色,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学会从现实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和道德品质。

(3)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使用

“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感悟和认知”,因此教材案例的使用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2.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与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理论、教材、教师和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质疑和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要勤于收集案例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7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传统教学方法 问题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研究者可以从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三个方面对教与学的特征作出判断。现代条件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件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当前形势下,课程改革基本完成,下一步就是在教学理念指导下,重点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是相对于现代教学方法而言的,现代教学方法是从传统教学方法发展过来的,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这两种教学方法反映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不同的,例如,现代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这里谈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是指古代社会的教学方法,而是特指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影响极大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决定教学方法:教师只是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在一般的传统理解中,课程的制定和教师的教学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情。课程的制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专家的事情,课程教学则是教师的事情;课程是教学的内容、方向、目标,它规定了“教什么”,是不能改动的,教学是实施课程的过程、方法、手段,它规定教师“怎么教”。可见,在课程的规定下,教师只是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教师的教学活动被规定和限制在仅仅是如何操作的方面,教师的依赖性增强,能动性弱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说明,课程的结构、内容、目标、要求等方面极大地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课程决定方法。

二、师生关系决定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话功,它完全不同于人与物之间的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充满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教学活动中的一切内容最终都要落实到师生活动中。因此,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出于对师生关系的不同理解,尤其是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所产生的观念,会使教学活动带来不同的方式和结果,我们说师生关系决定教学方法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些弊端其实质就是师生关系观念的反映。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和学生理所当然地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上;长期以来,教学中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观念是根深蒂固和潜移默化的。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知识的权威者和社会的代言人自居,在师生关系上,认为自己是权威,是中心,是发号施令者,学生是观众、听众,要绝对地服从自己。这样,师生关系就变成授受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命令与服从关系。在这样的认识的前提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必然表现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我考你背”等特征。综观目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关心学生情感的体验;只强调分数的效果和价值,不重视学习态度、学习观、生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引导,等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师生关系方面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三、教学评价决定教学方法: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法宝

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个怪圈,就是一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对那种窒息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和教师都不堪重负的传统教学方法深恶痛绝,但另一方面,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威力”,又不得不在教学中使用这些传统教学方法。所谓考试指挥棒的“威力”,就是教学评价问题。不少老师说,可以在教学中探索新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可以让学生们轻松地学习,但是,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如何考核和评价的问题。如果还是以目前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那么,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法宝,因为这里有个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关系到全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如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德育素养,等等。

四、教学观念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中的弊端不容易克服

在采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有体制性的因素制约外,对教师个人来讲,教学观念如何同样决定教学方法。广大老师,特别是中青年老师,他们基本上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因此对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应试教育有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开始做教师时,在教学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老师的做法,认为教学就是这样的。这种教学观念导致他们的教学方法出现许多问题,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弊端不容易克服,有时甚至会变本加厉。所以,要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要在教学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即切切实实从应试教育的观念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观念上来,只有这样,在教学方法上才能真正有所突破。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8

逆反心理存在着危害。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在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教师本人的恶感,。如果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还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已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看: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中学阶段被心理学家称为易犯错误的“危险年龄”

(1)、思维发展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喜欢争论,不盲从和轻信老师,家长及书本知识,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拿到“解放证”但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知识浅薄,思想单纯,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主观武断,有极大的片面性。比如: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的同学就说“不平等”,“权大于法”

(2)、自主意识的形成。从心理的角度看: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急剧变化,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他们开始对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教师的束缚,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他们对教师之言不再惟命是从,往往嫌教师管得太严,太唠叨,对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个人需求不稳定,不实际,不能满足时,会采用不正当行为方式来强行满足。这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等厌世情绪,转而导致逆反心理。

(4)此外,教师的相貌、身体、语音姿态、服饰打扮等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从客观方面讲:

(1)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有的教师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中学生某些行为不能正确疏导,只是“一棍子打死”

(2)教学方法机械、呆板,习惯于应试教育

(3)教师忽视因材施教,缺乏情感的沟通。师生关系特别紧张,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4)领导、家长对这门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都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或认为它是副科不认真对待,重智育而轻德育。

(5)社会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现在的学生“一切向钱看”,并且把钱作为衡量的标准,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学生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正确处理

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采取冷淡、怀疑的态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

1、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准,具有健康、高尚的情感

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应首先是具备这种品德的好公民,是一个敬业爱生、职业道德良好的称职教师,否则教师口是心非,或言行不一,怎么能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呢?

2、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以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习取得成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切忌照本宣科,把书教死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我讲“丰富多样的情绪”,问“你们在刚上课时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我特别紧张,担心教师会提问我。”有的说:“我特别爱上思想品德课,因为教师讲课语言特别幽默”,有的学生说:“我又想上又害怕上”,学生一系死的发言,就倒出了不同的情绪,这样就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自然并且学生也感兴趣。

3、 教师必须了解、熟悉、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感情的建立要从熟记每个学生的姓名开始,刚接初一的时候,上第一节课,我就叫出了几个同学的名字,有个同学惊讶的说:“老师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这样在无意间就能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拉近。对于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来说:老师能叫上自己的姓名,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奖励,因此,教师不应忽视记忆学生姓名这件事,叫学生的学号,指某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谈心,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

4、须有广博的知识,教学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精湛、娴熟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广博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如文学、史学、数学、物理等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此外,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还应关心国内外大事,胸装世界风云,否则仅靠课本上的那点内容,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教师知识的广博,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钦佩情感,从而减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5、教师要组织好语言。教师语言除了必须具备的语法正确、语言确切、语言纯正、语调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加些适当的调料――幽默,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教育效果将会更加。幽默的语言能给人加深印象,比单纯的说理开导更有效,并且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一次上课时两个同学吵起来了,我问怎么回事,一个说他趴过了线,趴到我的这边来了;另一个说我正写字胳膊被他捣了一拳。于是,我 用幽默语言解决了这个问题:“唉呀!”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9

    一、课前三分钟讲演----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兴奋剂”

    传统的重教轻学现象,加上《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及特点,导致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不会学习。因此,我们认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首先要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问题和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尝试实行课前三分钟由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课文的内容和体会进行讲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针对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变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兴奋剂”。

    二、指导学生阅读----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一味地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效果不言而喻。作为当代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为人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们在第六课课堂教学中,除了完成教学设计中的各项内容外,还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学习的机器。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1、指导学生阅读课题、框题和目题----掌握全课知识框架

    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阅读课题,思其所云,初获印象。框题和目题是本框和本目的概要,是课文的“骨架”。指导学生将课题、框题、目题联系起来阅读,既可理清各“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明了全课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网络,做到“一目了然”。

    2、指导学生粗读教材----课前预习

    书最终是学生读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发挥出来的。刚开始时很多学生没有预习习惯,有些学生预习流于形式。虽然教材的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阅读时经常面临两种困境:其一阅读速度快,走马观花,看完不知所云。其二,阅读时易被丰富有趣的材料所吸引,而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易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因此学生在进行第六课的课前预习之前,我们就印发了导读提纲供参考,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3、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课堂阅读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对重难点进一步列出细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框题,钻研目题,了解正文、辅助文及相关链接,细读、精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三、教师设疑导思----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关键

    无论古代学者还是现代教育家都认为: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有疑才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思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在第六课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们适时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思维,为他们创设情境,进而开启知识宝库大门。如:

    1、针对学情设疑导思

    针对“意志”、“坚强意志”等七年级学生难于直接理解的内容,在第一框教学导入环节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品》设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意志品质的相关教学内容;在第二框教学中,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的学情,采取“自我测试问卷”及组织学生参与“意志银行”活动等设疑,导入“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学习。

    2、电教手段设疑导思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参与教学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增大课堂知识密度,增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产生节奏性更替,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强化内容,使教学产生良好效果,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在第六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黄河大合唱》等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的歌曲,《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千手观音》等回味深长的录像,《袁隆平》、《体操教练》、《夏令营中的较量》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材料设疑导思,都是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一一展现出来。实践表明,达到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四、课堂活动与讨论----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