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保职称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11 17:39:55

环保职称论文

环保职称论文范文1

郑振凯 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技工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5B132)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我国技工院校现有教师评价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本文认为应从现代人才评价理论入手,对现有教师职称制度从评价观念、评价策略、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建立基于岗位聘用和工作实绩并融“评价、使用、开发”三位一体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

关键词 :技工院校 教学人才 职称改革 评价体系 三位一体

人才评价是一种对人的素质、能力、业绩、贡献、发展性及其价值进行认定、区分与促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对于人才评价的制度与方法有很多,例如人才认定、职业资格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等。其中,职称评审制度是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4年3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新机制”;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本文以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为研究基点,提出建立和完善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应从现代人才评价理论入手,对现有教师职称制度从评价观念、评价策略、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人才“评价、使用、开发”三位一体的教师职称评价制度。

一、建立评价观念新思维

职称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教师职业发展水平。但实际上,当前教师职称制度已背离了制度原本的功能和目标定位,成为了称号评定和待遇分配机制。《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新机制”,即职称评审要向人才评价转变,建立基于评价过程和人岗匹配理论的人才开发和管理的人才评价制度。因此,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新制度应把人才特点与职称评审紧密对接起来,通过岗位分析,设计融工作能力、工作潜力、工作过程、工作业绩等的全面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基于岗位聘用和工作实绩并融“评价、使用、开发”三项功能于一体的职称评价新机制,从而使职称评审从关注教师静态“成果”评审向关注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以及人才开发全过程的观念转变。

二、建立评价策略新模式

1.终身评审。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和更新自身专业技术和综合职业素质,但当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本质上属于“一评定终身”的一次性评价,缺乏对职称评审的后期聘用管理。虽然普遍实行聘期管理,但几年一次的聘期考核工作基本流于形式,从而导致许多教师一旦评上高级职称,便“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不愿多上课,不愿当班主任,不愿搞教科研,甚至把精力放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因此,必须加强聘后管理,把一评定终身转变为逢聘必评,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考核制度。新评审制度以日常考核为基础,把聘期内每次日常考核结果作为聘期考核结果,把聘期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聘的决定依据,发挥评委会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续聘考核评价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避免重聘用轻聘期考核的管理现象。由此使职称评审由一次性评价转变为终身评价,突出职称评审服务于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服务发展。职称评定结果主要服务于人事管理。一方面,通过职称评审,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为“选贤任能”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职称评审结果,授予教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为岗位安排提供参考标尺。但在该过程中,评审专家对于教师的评价过程不予公开,仅最终公布评审认定的结果,缺乏公信力。新评审制度应从服务教师职业生发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专家评审意见反馈制度,即要求每位评审专家对参评人所呈现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和建议,学校综合参评人所在部门全方位评价后,形成反馈材料,正式向将每位专家的评审意见反馈给参评人,以利于教师形成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思考,促进教师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达到通过评价服务于发展的效果。

三、建立评价标准新格局

1.突出业绩指标。当前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普遍存在重资历轻实绩的情况。从评价标准的构成来看,“资历”内容占居重要比例。所谓“业绩”,则主要指学术研究成果,其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主要为的数量和期刊等级、出版著作情况等,而作为技工院校教师主业的“一体化教学”相关指标则规定的甚少。基于人的趋利本能,申报人往往为评职称而实施突击考证、发文等短期行为,出现了学术期刊发文版面费节节攀升、论资排辈之风盛行等现象,最终导致评职称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教师评价不是看参评者说了什么、发表了多少论文,取得什么证书,而是要看参评者做了什么,效果如何,效益如何。因此,职称评审对教师业绩的评价必须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新评审制度应从技工院校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的评价指标,一是优化职称评审刚性标准,淡化论文、职称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二是量化职业特性指标,如为教学竞赛及技能竞赛获奖、教学设备研发获奖、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专利、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单独设立评分项目;三是强化日常工作表现,对申报人的师德、日常工作业绩、工作业绩考核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加大业绩考核结果在量化考核中的评分比重;四是增设职业加分指标,如对长期担任班主任、参与技术开发、专业建设等情况给予加分,使量化考核评分表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从而建立起人才评价与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的技工院校教学人才评价标准。

2.合理设置指标结构。传统职称评审条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千人一面”。传统职称评审七大条件实质上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独木桥”,有且只有符合七大条件的人员才能通过评审,不仅无视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差异性要求,更不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形成“技术专长”。二是严重阻隔了人才流通。以某省高级讲师资格条件设置为例,获得高级讲师职称,必须“实际从事讲师工作5年以上”、“平均学年授课时数400学时以上”、“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等等。而在国家提倡积极从企业吸纳高技术技能人才任教的背景下,试想,企业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其工资待遇需要通过职称评审来实现,如何达到“5年以上”、“3年以上”的条件要求?从本质上而言,职称制度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引进高端技能人才来校任教的“坚实壁垒”。三是导致利益链条的产生。由于条件设置过于僵硬,导致不少教师为评职称,被迫购买“条件”,论文买卖市场的产生就是典型事例。因此,新制度应改变原有“条块分割”的评审条件设置方法,采用结构评价表的方法,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及分值,以拓宽教师参加职称评审的路径,打通具有不同专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如一些教师擅长学术研究、一些教师擅长教学、一些教师擅长技术开发,无论擅长那一项技术或岗位工作,只要结构化评价达到合格分数线均可被评为高一级职称,从而真正达到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起到鼓励教师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四、建立评价方法新体系

1.强化量化评价。从评价指标的评判标准来看,仍然存在较多模糊性评价指标,如某省技工学校高级讲师职称评价标准中规定了“需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的背景材料”、“解决过本专业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并取得良好效果”等指标,但什么样的情况属于“熟练掌握”、“良好效果”却没有特定的指向性标准,同时也没有明确该项指标在评价标准所占权重。评价指标设置的模糊性往往容易导致“人情评价”、“指标无效”、评审结果与实际情况误差大等情况,最终导致难以评价出申报人的真实专业技术水平。但如何做到量化评价呢?一是精心提炼指标,即通过深入分析技工院校教师的岗位职责与职业发展特点提炼评价指标;二是分类设定权重,即将评价指标分为实绩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并设定相应比例权重,如将实绩评价指标设定为占总指标的70%、综合评价指标设定为30%,既突出实绩导向,又避免走偏;三是量化指标,即将评价指标按比例量化为具体分值,如业绩指标合计十项,则按业绩指标总分值的十分之一进行量化;四是比较调整,即按照具体指标的“含金量”对分值进行调整,如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含金量”显然高于,则加重获奖分值而减少分值,以此达到评价指标衡定分值的正态分布。以此实现人才评价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目的,既提高了可操作性,也为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

2.强化多元评价。当前技工院校教师的职称评价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专家进行评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评价体系。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教育专家能够对申报人的专业教学水平做出正确的评判,但一方面,对于合格的技工院校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需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仅有教育专家的评价显然不足以对申报人的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就业教育,评判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生的就业情况,即毕业生是否达到市场标准。要求学生达到市场标准,首先应要求教师达到市场标准。因此,教师是否被市场主体所认可理应成为教师职称评价的重要指标,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参加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是完善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在要求;其三,教师是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聘用应当符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人才评价专家参与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将有利于保障教师职称评审的正确方向;其四,教师作为学校一线工作人员,其直接上级对其最为了解,将基层管理人员的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要环节,将有利于保障教师职称评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为此,新评审制度应组建由教育专家、企业技术专家、人才评价专家共同组成了评审专家委员会,作为职称评审的专业机构,并在评审过程中,增加了参评者所在部门评审的环节。通过合理搭配评审专家结构、组织多元化评价主体,突出同行专家的评价主体作用,切实发挥同行专家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落实真正意义的同行专家业内认可评价机制。

3.强化动态评价。当前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表现为静态评价:一是从参评过程来看,申报人主要是通过报送纸质材料和业绩成果参加职称评审;二是从评审环境来看,评审工作在“封闭式”环境下进行;三是从评审方法来看,评审专家主要通过“评材料”的方式进行评审;四是从评审效果来看,主要是对申报人过去的、固化的“成果”进行评审。这种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发展中的人才评价标准的需求,如过去要求教师为“高素质型”,而现在要求教师为“双师型教师”、“一体化教师”。在封闭的、纸面化的评审机制中,难以全面了解申报人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能力,很难对教师做出准确的评判。因此,新评审制度应改资料审查的静态评价机制为资料审查、现场考核、公开课评议、面试答辩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建立动态评价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不改变申报人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等真实环境的情况下,对申报人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进行评价,并在并交过程中采用“双向互动,现场评分”的方式实施,实现评审专家与评审对象“面对面”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确保教师专业能力水平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4.强化评审监督。从评价过程来看,对职称评审的监督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在申报人所在学校对申报材料审核,该项审核的目的原本在于切实保障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而实际工作中,审查工作往往由人事部门负责,但真正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申报人所在部门的教职工,人事部门往往只能做形式审查。二是评审结果的公示。由于上述原因,除申报人所在部门外,其他部门的教职工也不了解申报人的实际能力、实际业绩等真实情况,难于真正发挥监督作用,而申报人所在部门的同行,虽然对申报人的实际水平与实际业绩“了如指掌”,但碍于要长期在一个部门共事等压力,出于人情考虑,往往也不会在后期公示环节公开提出质疑和举报。从实际效果而言,两种监督方式难以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新评审制度应构建“三审核一承诺三公示”的监督机制:“三审核”,即实行自我审核、部门审核以及学校人事部门审核的三级审核制度。“一承诺”,即凡参与职称评审的人员必须做出诚信承诺,签署诚信申报承诺书,对自己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三公示”,即部门公示、评前公示及评后公示。部门公示,即将申报人的所有申报材料在其所在部门公示,以便于部门监督和部门同行评价;评前公示,即人事部门审核合格后,将全校所有申报人的申报材料在校内公示,以便于全体教职工监督;评后公示,评委会评审结束后及时将评审结果在全校公示,以便于申报人与全体教职工对职称评审全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建立健全实质性监督制度,保障确保职称评审工作始终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平公开和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熊岚.人本取向的高校教师评价的价值追求[J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10)

环保职称论文范文2

洪艳: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通讯作者:周文胜

洪艳 周文胜

摘要目的:探讨质控表格在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我院带教老师和护生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3月~2012年3月的带教老师和护生设为对照组,2012年4月~2013年4月带教老师和护生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带教,观察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16项教学质控表格,比较两组护生专科理论考试合格率、实践操作考核合格率、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护生专科理论考试合格率、实践操作考核合格率、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教学质控表格能提高教学质量、护生学习效果以及对带教老师满意率,值得在临床教学管理中推广。

关键词 质控表格;教学管理;效果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5

The effect analysis of quality control forms in clin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HONG Yan,ZHOU Wen-sheng(Mawangdui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a410016)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forms in clinical teaching management.Methods: Chose our courtyard teachers and nursing students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teachers and nursing students in March 2011 to March 2012 as control group,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3 as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use of 16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char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 specialized theory exam pass rate, the practice examination pass rate, nursing students on teacher satisfaction rat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nurses specialized theory exam pass rate, the practice examination pass rate, nursing students on teacher satisfa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forms c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study effect, which were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form;Teaching management;Effect

教学过程管理是确保教育质量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建立完善的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确保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1]。围绕教学过程质量控制,2012年我们制定并使用了16项教学质量控制表格,借助各种表格,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使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护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带教老师的满意率,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照《临床带教老师遴选制度》,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我院带教老师和护生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遴选带教老师264名设为对照组,男78名,女186名。年龄23~58岁,平均38.60岁。职称:高级职称81名,中级职称77名,初级职称106名。学历:博、硕士研究生45名,本科学历179名,专科学历40名。教龄3~15年,平均6.10年。护生164名,男32名,女132名。年龄18~24岁,平均21.60岁。本科生64名,专科生100名。以2012年4月~2013年4月带教老师278名为观察组,男83名,女195名。年龄22~56岁,平均36.80岁。职称:高级职称89名,中级职称90名,初级职称99名。学历:博、硕士研究生58名,本科学历189,专科学历31名。教龄3~16年,平均5.9年。招收护生168名,男29名,女139名。年龄17~24岁,平均21.20岁。本科生67名,专科生101名。两组带教老师、护生在性别、年龄、职称、人数、学历、教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照常规带教护生入院后进行岗前教育, 然后由教学干事、临床教学秘书负责护生的日常管理如爱岗教育、风险教育、纪律考勤、寝室管理等,实习期间各科带教老师根据情况开展教学查房、讲课等教学活动,出科时完成出科鉴定及考核工作。对所有的教学活动记录未做规定和统一。

1.2.2观察组按照护生入院-实习-结束实习的管理过程,根据医院教学管理制度并借鉴其他附属医院做法,针对护生入院开展的工作设计16项质控表格:岗前培训记录表、护生基本信息记录表、临床科室教学质量评价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评价表、日常教学工作检查记录表、教学查房安排及记录表、疑难或典型病例讨论安排及记录表、小讲课安排及记录表、护生综合情况评价表、护生操作考核记录表、护生考试成绩分析报告表、护生考勤记录表、评教评学记录表、师生座谈会记录表、结束实习时完成护生出科考核鉴定表、护生综合情况评价表,见表1、表2、表3。

1.2.3推进表格实施加强宣教,介绍表格设计的背景及应用优点,增强全院带教老师对使用整套教学质控表格的积极性。通过2 d的集体培训,详细讲解质控表格的使用方法和填写要求,然后下发表格到各临床科室使用,并根据PDCA循环管理方法[2],不断对教学质控表格进行改进。

1.3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护生专科理论考试合格率、实践操作考核合格率、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率。统一专科理论考试试卷、统一实践操作考核标准和项目(标准分100分,60分以上为合格)。由科教处统一制定满意率调查表并向两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标准分100分,≥95分为满意,<95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生实践操作及专科理论考试合格率比较(表4)

2.2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情况比较(表5)

3讨论

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3]。2011年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评分细则,教学质量凭印象,学习效果模糊不清,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由于没有统一格式的记录表格,临床科室的教学资料五花八门、记录不齐全、项目不分明,导致教学档案不整洁、不规范,领导、同事和护生对教学质量及教师满意率不高。教学质量控制,首要任务就是制定质量标准[4],围绕教学过程的每一道“工序”,2012年我们设计并使用了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记录表等16项质量控制表格,应用PDCA循环[5]对表格进行规范管理,对遗留的问题重新进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转入下一循环加以解决。统一使用记录表格后,使各问题都得到解决。同时,通过进行质量控制表格的培训,使临床带教老师对质量控制有了新的认识,质量控制意识增强了,质量控制再也不是流于形式,由于老师严格、认真地带教,护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保证,表1可见,观察组的实践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

质量控制表格按照护生入院-实习-结束实习的过程为整套教学质控表格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护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定位,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6],调动护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护生与老师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和时间。表2可见,观察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各教学环节有了质量控制表格后,既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了具体的管理工具,使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和直观,教学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表格在使用中遵循PDCA循环管理方法,使表格不断完善,也使教学质量呈螺旋上升的状态,既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又提高了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主悔.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3):105-108.

[2]朱玉霞,王汝雯,吴亚丽,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成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11:1083-1085.

[3]李蔚,高进,张振涛,等.普通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635-637.

[4]涂蓉,张志远,陈志斌,等.以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61-62.

[5]陶华明,殷勇冠,朱全红.PDCA循环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4,117.

[6]刘军.护生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J].职业时空,2013,9(4):60-61,68.

环保职称论文范文3

一、公立医院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政策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的管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管理、职称聘期考核的管理和岗位等级的设置几个方面。总体来说,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编制控制及设置原则的宏观调控下,各级专业技术职称均在规定的比例数内进行评聘。因此,各公立医院纷纷制定自己的职称评审条件及岗位设置条件,以保证在核定的指标数内有序地完成职称管理工作。以我院的卫生系列工作人员为例,具体政策大致如下(其它专业参照执行):助理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如无工作上的重大错误,即直接聘任到助理级岗位。中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尚需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英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篇、考察其完成门诊、手术、值夜班或其他临床任务、继续教育、差错事故等相关情况后,经过所在科室考评小组的评议、提交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讨论通过、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等环节方可聘任到中级岗位。.高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医院评聘条件(承担局级课题或被SCI收录、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论文4-5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关于外语、计算机、服务基层等条件,经过科室考评小组评议的定性考察与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的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者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讨论等环节方可推荐到上级评审部门进行答辩,通过后医院予以聘任。聘期考核: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我院实行职称的聘期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考核条件(基本集中在、出版论著、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每3年为一个聘期,对聘期结束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做到“能上能下”,打破了职称聘任的终身制。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按上级文件精神,从正高级到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分为13个等级,即每个级别内部分为3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数额的岗位工资。经过科学的测算及多方面权威的调研,我们制定出针对不同任职年限和不同岗位任职要求的相应政策,而上述任职要求,重点集中在、出版论著和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少部分侧重于照顾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力图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发扬人文关怀对待老同志之间找到平衡点。整体来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的各类要求,归根就底集中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高级别课题等科研方面,这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也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奠定基础。

二、公立医院人才工作现状与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公立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越来越多地开展各类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其中包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十百千”人才、“215”高层次人才而公立医院在上级单位的相关政策指引下,也日益重视人才项目的实际意义,对人才的培养资助已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进行转变。我院也增加了公派留学出国、青年人才培养及学科带头人等多个人才项目的资助名额及资助金额,从多方面、各层次,大力度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积极吸引海外及其他地区高水平和急需扩展业务所需人才到我院工作,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李安琪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环保职称论文范文4

目的调查研究不同个体特征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管理的要求,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调查1112名不同个体特征人员对组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组织环境管理5个维度28个条目的满意度评分。结果1112名调查对象中,人力资源配置、工作环境、安全行为、组织文化、组织关怀满意度分别为31.83%、28.87%、34.89%、25.63%、23.83%;组织文化、组织关怀满意度明显低于人力资源配置、工作环境、安全行为(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二级医院、年龄30~40岁、工龄10~15年、专科文化程度、中级职称、离异、月收入<3000元对组织环境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相对应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医院等级、年龄、工龄、文化程度、职称、婚姻、收入均是影响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的因素(P<0.05)。结论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认同感较低;医院管理者应大力优化组织管理环境,加强对年龄30~40岁、工龄10~15年、专科文化程度、中级职称、离异、月收入<3000元医务人员的关爱力度,以增强员工对医院的认同感。

[关键词]

医务人员;个体特征;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调查

组织环境是指影响组织运行与组织绩效的潜在因素或力量,决定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既往研究表明,一个组织内部环境协调与否,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也可以通过内在促进作用,优化医院管理程序,减少医院管理成本,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目前国内关于不同个体特征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管理需求的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管理的需求,旨在为医院建立可持续发展环境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西安市40家二级、三级医院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2013年7~12月,调查对象均为在医院工作时间≥半年,包括从事护理、医疗、技术、管理及后勤等类人员。

1.2调查工具(1)参照德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组织环境管理调查量表(safetyclimatequestionnaire,SCQ)[2]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2次预调查修订调查问卷条目,修订后再次进行大样本调查验证。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938,5个维度Cronbach'α为0.765~0.942,累计贡献率为63.54%。(2)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医院等级、科室、性别、年龄、岗位、工龄、学历、职称、婚姻、收入等;第二部分组织环境包括人力资源配置(4条目)、工作环境(3条目)、安全行为(4条目)、组织文化(9条目)、组织关怀(8条目)共5个维度28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设置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总分为各维度分值之和,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3调查方法按照整群(医院)抽样与分层(科室)抽样相结合的原则,选择调查医院和科室。在调查前,培训专职调查人员。问卷调查采取统一指导语,由各医院专职调查人员代为发放,要求调查对象在安静环境下填写,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85份,回收率98.75%;剔除资料不完整问卷73份,有效问卷1112份,有效率为92.67%。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单因素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或方差F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资料本次调查二级医院25家,三级医院15家,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见表1。

2.2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调查分析在组织环境管理5个维度中,满意度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安全行为、人力资源环境、工作环境,组织文化、组织关怀不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维度(P<0.05,表2)。

2.3组织环境满意度评分比较不同个体特征人群中,二级医院、年龄30~40岁、工龄10~15年、专科文化程度、中级职称、离异、月收入<3000元者对组织环境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各对应组(P<0.05)。不同科室、性别、岗位间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2.4组织环境满意度多因素回归分析以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评分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回归分析中医院等级、年龄、工龄、文化程度、职称、婚姻、收入等有统计学意义的个体特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医院等级、年龄、工龄、文化程度、职称、婚姻、收入均是影响满意度的因素(P<0.05,表4)。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对组织环境5个维度共计28个条目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最高为安全行为(34.89%),排在第2位的是人力资源配置(31.83%),均不到35%,而不满意排在前2位的分别是组织文化(39.75%)、组织关怀(38.22%)。蔡文智等[3]也报道有类似的结果,一则说明目前医务安全行为管理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二则说明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普遍低下,尤其是对医院组织文化、组织关怀欠缺的普遍不满。从不同个体特征医务人员对组织管理满意度评分分析,不同医院等级、年龄结构、工龄长短、文化程度、职称、婚姻状况、收入水平间对组织环境满意度评分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医院等级上,三级医院组织管理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可能与三级医院制度建设、管理机制有关,这一点几乎为所有调查文献所共同认同[4]。从年龄结构与工龄长短分析,组织管理满意度分值呈“U”字型结构,30~40岁年龄组、10~15年工龄组满意度分值最低,这可能与该年龄和工龄结构多为科室技术骨干、承受工作压力大、技术含量要求高等有关,而且这些人群还要受到家庭、生活、深造等各方面的压力[5]。胡宇等[6]研究认为,处于这个年龄和工龄段的医务人员,大多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且有发现组织管理不足的能力,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与看法,Nantsupawat等[7]文献报道也支持这一观点。

从学历、职称分析,低学历与高学历、低职称与高职称组对组织管理满意度评分均较高,而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组织管理满意度较低,有学者试图从认知程度去分析,给人难以自圆其说的感觉[8]。我们认为,低学历与低职称者大多从事相对简单的工作,可能没有太多的压力;而高学历、高职称者大多是医院重点需要保护与安抚的对象,但本研究高学历、高职称调查对象样本量较少,因而这也仅仅是一种推论。从婚姻状况分析,多数学者认为,已婚者承担着生活工作的双重压力,会有强烈的职业倦怠感,可能会对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有更高的要求[9-10]。但在本研究中,已婚者与未婚者对组织管理满意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离异者评分低于已婚者与未婚者。但也不能就此得出离异者职业认同度低的结论,原因同样在于本研究中离异者样本对象较少。从收入水平分析,月收入<3000元低收入者对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3000元收入者,与国内外学者的结论一致[11-12]。在当今社会,收入水平与个人自我价值呈正相关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收入越高,自我价值感就会越强,对医院组织环境管理认同度就会越高。

本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认同感较低,尤其表现在组织文化与组织关怀上,而且不同医院等级、年龄结构、工龄长短、文化程度、职称、婚姻状况、收入水平间对组织环境满意度评分有明显的差异性。作为医院管理者而言,应大力优化组织管理环境,加强对年龄30~40岁、工龄10~15年、专科文化程度、中级职称、离异、月收入<3000元医务人员的关爱力度,以增强员工对医院的认同感。但是,由于本研究不同个体特征医务人员的样本量差异性较大,所得结论可能会出现偏畸,更准确的结论还有待于扩大样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GerhsonRR,StonePW,ZeltsterM,anizationalclimateandnursehealthoutcomesintheUnitedStates:asystematicreview[J].IndHealth,2007,45(5):622-636.

[2]GimenoD,FelknorS,BurauKD,anizationalandoccupationalriskfactorsassociatedwithworkrelatedinjuricsamongpublichospitalsinCostaRica[J].OccupEnvironMed,2005,62(5):337-343.

[3]蔡文智,曹文静,张军,等.广东省助产士对组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现状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11A):1-6.

[4]喻姣花,丛丽,刘义兰,等.武汉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全科护理,2011,9(19C):3378-3380.

[5]DekeyserGnazF,TorenO.Israelinursepractice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retention,andjobsatisfaction[J].IsrJHealthPolicyRes,2014,3(1):7.

[6]胡宇,何敏静,欧阳转弟,等.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5):1189-1190.

[7]NantsupawatP,SriauphanW,KunaviktikulW,etal.ImpactofnurseworkenvironmentandstaffingonhospitalnurseandqualityofcareinThailand[J].JNursScholarsh,2011,43(4):426-432.

[8]乔婷婷,李欣华,李敏,等.基层医务人员职业认同、职业规划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0):1194-1197.

[9]王淑萍.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管理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7-18.

[10]黄冬梅,尹文强,于倩倩,等.公立医院医生新医改前后满意度的比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3):217-220.

[11]周立平,潘继红,蔡文智,等.组织环境管理对助产士职业损伤与上报影响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13):1562-1565,1566.

环保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人力资源;合理使用

医院应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简称CSSD) 的工作量及各岗位要求,科学合理配置具有职业资格的护士,灭菌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特别是科室管理者要根据各工作区域岗位职能要求,评估每个人的能力[1],做到工作连环的层级管理,合理配置与使用人员。本文调查了某医院CSSD科室人力资源工作情况,在旨向医院行政管理部门提供CSSD科室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用工性质、岗位结构、工作量等情况,为医院决策,并逐步解决基层科室人员紧缺的实际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医院三级甲等院2年来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资源及工作情况。见下表1~表4。

1.2调查内容 ①近年来某医院编制病床、年诊疗患者次、年出院患者、年手术量台次、在编职工、CSSD科室人员;②CSSD科室人员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③CSSD科室岗位结构情况,包括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各工作岗位人员配置;④CSSD科室2012年~2013年度各上述岗位工作量。

1.3调查方法 直观比较,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从表1计算,CSSD科室人员与在编职工比例为1::101,CSSD科室人员与编制病床比例为1:100,CSSD科室人员与日手术量台次比例为1:4.3。

从表2计算,40岁以上人员占CSSD科室人员总数的80%,本科以上学历占CSSD科室总数的53.3%;护理人员中的主管护师(中级职称)、护师(初级职称)、护士(未评定职称)分别占CSSD科室人员总数的46.7%、13.3%、6.7%。

从表3计算,CSSD科室工作岗位区域中清洗组、器械包装组、布类包装组、灭菌间、无菌间的人员分别占CSSD科室人员总数的26.7%、33.3%、13.3%、20%、6.7%。

从表4计算,CSSD科室2013年较2012年度岗位工作量明显增长,其中回收组、清洗组、器械包装组、消毒灭菌组、布类包装打包数、无菌间发放数均分别了增长77.8%、126.8%、106.9%、46.8%、49.7%、72.2%。

3 讨论

3.1从上述表中客观放映出医院CSSD科室的特点,主要包括:①人员配置数量与医院日益增长复用器械物品统一一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的工作量相基本适应;②CSSD团队年龄偏大,学历、职称总体偏低,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工作积极肯干,但在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观念往往陈旧、滞后,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接受新业务的能力不强。整个工作在采取手供一体化运行中,集中统一处置,属于循环流水作业模式,要求不能在环节上掉链脱节,且每个环节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步骤甚至整个消毒灭菌效果和质量,在管理中要求执行传、帮、带[2],按照老-中-青或人员经验、能力、精力、责任心等综合差异等因素进行的能级对应模式安排岗位职责。

3.2作为管理者要对科室各岗位依据医院发展目标及专业优势定位,制定用岗位去实践中培养历练不同层级人员,如技能型,行家能手型、专家型,所以在日常岗位设置中应有培养意识与目标定位意识,并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环境人文气氛。

3.3由于手工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各工作岗位、流程相互依赖而又制约,这要求对每一名职员对每个岗位因做到熟悉掌握,加深专业能力,在日常中或突发紧急情况下规范合理处置。所以作为管理者应做到有计划的安排轮岗轮训。

3.4由于临床工作的不间断性,CSSD原则上实行全年不间断的排班,同时要根据医院复用器械物品的需求量调整排班,并对每个区域环节的工作量有一个动态的分析比对,掌握规律,实时调整人员排班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保证流程环节工作量的均衡;做好节假、休息日的排班,使人力配置更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求。

3.5专科器械的集中处理节省了临床科室的人力资源,但大幅增加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量,并且根据需要延长科室工作时间,增加班次,甚至安排至夜班。

3.6做好突发与紧急情况急需无菌器械物品的安排工作,迅速安排,及时上岗,简化手续,优先处置。

总之,为了更大限度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服务临床科室人员,应当更医院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的工作量,按照工作流程量链、环节及其各岗位的实际工作量,同时考虑工作强度,体现层级岗位和专业技能要求,同时,制定各岗位的职责和资质说明,人尽其责[2]。对科室人员进行合理恰当的排班和人力资源合理利用,考虑员工休息、学习培训的时间,又能保证工作的 顺利完成,最大程度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同时,我们应当看到,随着医院的发展,工作量的逐年加大,大型新型设备的引入,对科室合理利用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更要考虑与医院发展相适应的人员编制增加,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学习,增强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临床科室。

参考文献:

环保职称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 职称制度 改革 博弈分析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管理改革正在全面开展。在职称制度改革的进程中,高等学校加强激励机制运行的内部制度建设,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形成优势的高校文化;适应新形势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在处理好个体利益与社会效益关系的基础上,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等教育全面持续发展需要的职称制度至关重要。

一、高校职称评审制度

1.1职称评审制度利弊所在

实际上,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优势突出:在高校中引进激励竞争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才的合理流动。但是,无法忽视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脱离科研工作实际;教师队伍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机;缺乏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片面强调资历、学历、外语、论文等,而忽视了教学、科研的综合评价,在评审标准上尚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学术质量下降。

1.2职称改革竞争机制

面对职称评审制度的种种弊端,有必要对职称评审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如何改革目前的评价体系及打破职称、职务终身制,建立一种标准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及进取精神,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如果再加上激励竞争机制,就能与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职务聘任制有效衔接起来,并逐步与世界接轨,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二、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博弈分析

2.1在博弈中产生

博弈显得很神秘,但他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制度是在博弈中产生的,它又是一个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博弈的基本规则。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人们选择的空间,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增进其之间的合作。合理的高校职称制度安排将对有力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2.2自我管理

非均衡制度有它的优势,却也引起工作的变迁。职称评定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院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在拥有独立办学自的同时,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它需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控。职称制度更应该这样,各高校要在国家法律(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及政策赋予的办学自范围内切实实行职责,遵循国际法规,努力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发展的舞台和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又将职称工作推上了面对国际惯例、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阔领域,职称评价活动要增强国际交流意识,顺应国际惯例。这样,调整工作方式势在必行,创新职称制度,对稳定和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校服务创造宽松的环境是一大契机。

三、高校职称制度改革

3.1评聘彼此相依

一定时期内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提倡评聘一致的做法,以此来提高办学效益。评聘一致的做法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它主张单位根据聘任岗位的需求,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先评后聘,因为要聘才去评,评是为了聘,两者是相依存的,这也是教育部一直强调并坚持的原则,但实际操作有很大困难。职称评聘制度旨在建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的初衷,由于缺乏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短期化行为的泛滥,本质上是一种“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制度。

3.2评聘分开

主张评价机制与用人机制分开的评聘分开就是任职资格,要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去社会认定机构申请获得,职称与待遇是可以分离的。一般地,教师在通过评审取得任职资格的同时,立即被聘任的可能性很小,立即兑现工资待遇等都是模糊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决定了“评”, 工作需要、岗位设置和经费承受力决定了“聘”。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评聘分开能解决“评”的无限需求与“聘”的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扩大了用人单位的自,提高其用人主体地位,评聘分开允许用人单位聘任后再兑现教师的相关待遇,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的用人主体地位并不能从根本上确立,在聘任时容易出现有时会按取得任职资格先后顺序聘任的问题,仍然会有“论资排辈”现象的出现,因此仍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依然存在用人问题上“能上不能下”的不合理现象,“评了就要聘”,“评了就要待遇”问题依然等待处理。

四、结语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整体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保障机制、人才交流机制的逐步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运行模式和机制会进一步科学、规范、合理。

参考文献:

[1]谢绳武主编:《教师职务聘任与队伍建设》,厦门大学出版社

环保职称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环境权;环境的权利与人类的环境权利;公权力与私权利;权利本位、义务本位与社会本位

环境权是环境法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对环境权的定位的不同,必然导致环境法理论探讨的 发展 方向的完全不同。从《

环境权的设计必须以“社会本位说”为根基。以义务为重心来设计环境权制度,初衷虽好,但完全不符合 现代 社会权利勃兴的事实,也容易遭受国民感情上的抵制。而社会本位在强调权利的同时,也强调权利主体为实现权利而对社会的义务,其实质上仍是以权利为中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赞同采用“环境权”这一概念而不是有学者提出的“公众环境保护权”。“公众环境保护”在普通国民的直觉中应是一项义务,而人们内心中对义务的履行有一种不自觉的逃避与敬畏,但任何一种制度如果不能内化为公民内心的价值信仰,其实施与实效无疑是一句空话。

三、“公权利”与“私权利”之争

学界按照权利主体将之划分为“公权利”与“私权利”,认为私权利是满足个人需要的权利,而公权利则是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团体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利,也称做“权力”。Www..Com这种划分是否 科学 ,有待商榷。将权力视为权利中的一种(“公权利”),权利本位将有异化为“权力本位”的危险。权力本质上是一种职责、职权,具有不平等与不可放弃性的典型特征,与人们通常所称的权利差异极大。笔者以为,现行环境权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一些学者混淆“权利”与“权力”的区分,或是试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环境权体系。虽然同一种权利对于不同权利主体来说具有相当的差别性,但保持每一权利主体属性、特征的同一却是必要的,否则便不能归为一类。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国家环境权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法上的职责,更确切地应称为“国家环境管理权”,实难划入环境权的范畴而与公民环境权等归入一类。

环境权的产生源自传统私权利与公权利对环境保护的不完善,它源于市场机制对环境保护的功能。是典型的为弥补外部不 经济 性而 发展 起来的新兴法权,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限制、禁止个人有害环境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的 法律 依据,具有浓厚的公法色彩。

但承认环境权具有浓厚的公法色彩并不能抹煞其本质上的私权属性。公法介入只是因为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但社会不同于国家或个人,它无法表现为法律上的主体,所以一种保护社会利益的规范只能以规范国家与私人或私人与私人之间的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保护社会利益的法律规范,在法律形式上只能表现为公法关系或私法关系。而不可能是其他。

因此,社会利益虽然在实质上可以受到法律保护而成为“社会性权利”,但是在形式上却只能表现为公法或私法的形式。由于其并非纯粹的私权利或公权利,表现在法律上便出现了“私法公法化”与“公法私法化”的现象,也即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性私权”和“个体性公权”。环境权即是这样一种社会权,这种法律属性便是本文立论的根基所在。

环保职称论文范文8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治理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会计及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进一步从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中围绕着股东知情权、利润分配权等一系列公司内部运作事务而发生的纠纷中显现出来。各种利益纷争几乎都无法离开公司的财务报表,以至于公司法领域出现的最新观念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是会计”。也就是说,在现代公司中,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无法脱离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系统来加以构造。公司治理的广义概念认为,“广义地讲(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样一些问题。”而会计信息则是实现“风险和收益分配”的基础,是企业收益分配的重要(甚至往往是唯一)的依据。

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观点,其反映在会计领域就是会计的服务对象在不断地扩大。即由单纯地向企业的所有者报告反映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财务会计信息,转而向投资者以外的,包括债权人、政府部门、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众等企业利益的相关者报告。财务会计信息既是解决两权分离条件下建立的委托一关系中,委托方和受托方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因为,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在取得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同时,也就充当了会计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的角色。这样,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治理信息不对称,缓解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新机制。

二、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会计信息不对称

现代企业将一群利益相关者组合到一起,以期谋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尽管现代利益相关者理论描述了一幅企业为所有关联者带来利益和福祉的美好图景,但残酷的现实常常将“梦想”击得粉碎。现实中,公司经营中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是相互补充的或和平共处的,但是他们也经常是不相容的甚至是极端冲突的。例如,消费者想以低价购买高质量的商品;所有者想使回报最大化;雇员想使收入最大化;财经分析者想公司提高其股票价值;媒体想要有内容的故事;环境活动分子想终止污染或要求工厂关门;社区想得到各种工作岗位并让公司融合到社区生活中;各个政府部门要求遵守规则、缴税和良好社会关系,如此等等。这些利益要求许多是与公司经营目标一致的,有些却是相左的。

上述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现实中突出表现为处于强势的利益相关者利其在委托一关系中的强势地位和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损害其他弱势地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在现代企业的代表——上市公司中更是如此。

在上市公司中,当公司的股份被广泛地分散持有时,股东和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第一,前者不知道公司在发生什么事,不知道公司披露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会计信息)是否属实,也不知道公司是否隐瞒重大信息;第二,股东不敢肯定公司管理层和控股大股东是否会“掏空”上市公司。

为了保障市场的顺利运行,现行制度安排了三种中介机构为之服务:一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第一道信誉中介机构,为股东对上市公司财务作独立审计。他们的存在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股东通常远离公司,单个股东的持股量较少,也不便于亲自到公司查账,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动力去自己作审查,或者根本就无足够的财会知识去作审计。二是证券承销商(证券公司)作为另一道信誉中介机构,他们确保所推荐的上市公司是“货真价实”,在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起到股票交易和分红服务的中间商作用。三是律师事务所,他们的作用是保证上市公司招股书的合法性、保证上市公司的承诺的真实性。

上述三道中介服务环节不仅是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给众多股东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而且是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引入审计等中介后又带来新的“委托一”关系,由此产生新的一层信息不对称:股东怎么可以相信审计师说的是真的?怎么知道后者讲出了全部实情?如果这一中介机构不能保证自己的信誉,整个这一环的存在可能不仅没有帮助减轻上市公司与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反而使其变得更严重。

三、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治理机制的构建

为了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侵害,必须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构建相关的治理机制。

(一)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不对称治理机制的构建

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中,对企业实施了直接投入的只有股东、债权人和职工。只有他们才是企业利益最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因此我们可以称其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则因其与企业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他们在企业经营成功或发生经营失败时都是间接地受益或受害,因而是间接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在研究有关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架构的时候,既不能按传统的“股东中心主义”只考虑股东的利益来设计,也不能不分主次地将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统统考虑进去。笔者的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只能是对委托一理论的部分修正和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全面否定。

正因如此,李维安教授在研究设计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约束治理安排时,认为:“利益相关者参与约束的主体典型体现为职工和债权人,在实践中表现为职工董事或监事制度、银行董事制度以及债权的相机治理安排。”由此我们可以在以下两方面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机制:

1.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职工董事和监事人数的法定安排

环保职称论文范文9

[关键词]教师满意度 双因素理论 公平理论 人才流失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闵捷(1965- ),女,湖北广水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程莉莎(1978- ),女,湖北天门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 51137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77-03

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创造条件推动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但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竞争的激化,师资的短缺和教师的严重流失已成为民办职业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2010年5月至6月间,笔者以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广州市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收集起来的第一手资料的统计分析,剖析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的特征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失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单向流动。教师多是从民办院校流动到公办院校,且流失到公办院校的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第二,季节性流动明显。每年的寒暑假期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辞职的高峰期。第三,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并存。显性流失是指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流失到其他组织,如公办院校或是企业、政府等;隐性流失是指教师本人虽在学校,但对学校事务漠不关心,即“组织承诺水平低”,个人离职倾向高。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的内外部原因分析

此次调查对象为广州数所民办高校的在职教师,从调查结果来看,总体平均满意度为2.98。其中,工作环境满意度最高,达到了3.39,物质回报满意度最低,平均满意度为2.41。物质回报平均满意度、职业成长平均满意度等两方面均低于总体平均值。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的现实状况,造成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的内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低、福利差。在此次调查中,对工资的满意度为1.8,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为2.0。物质回报满意度远低于总体平均满意度2.98(数据来源于调查结果分析),物质报酬低已成为造成高职院校优秀人才流失的关键性因素。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薪酬满意度低,是由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薪酬增长速度低于其人力资本投资增长速度造成的。近年来,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这使得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支付的人力资本成本在不断上升;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使其教师的薪酬设计往往低于公办院校。较低的物质回报直接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的流失。

2.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缺少长期留人的吸引力,学校缺乏凝聚力。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收入高低取决于生源的多少,教师收入的不确定性较大。在薪酬制度设计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其一,考核标准、考核过程的不完善,使其公平性受到质疑,绩效考核制度失去激励意义。广东省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教师工作成绩评定的标准很模糊,其评定结果说服力不强,较难获得教师的一致认可。其二,报酬差距过小,个人收入中与绩效挂钩的浮动收入部分所占比例过小,起不到激励的效果。从此次调查的几所民办高校来看,民办高校教师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其中绩效工资所占总收入的比重约为20%~30%,教师的考核等级虽然分为A,B,C,D四个等级,但90%的教师考评结果在B等级,10%考评结果在A等级,C,D等级只是摆设。其三,从教师的薪酬结构来看,主要是基本工资和短期激励,长期激励较少。教师在校工作期间,行为具有短期性,基本不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只考虑个人短期收入的高低,教师行为的短期性,表现为将民办高职院校作为跳板,一旦获得职称或是有了新的机会,就马上跳槽。

3.民办高校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民办高职院校激励体系设计中,关于非经济性心理效用方面,如职业成长、情感满足等,存在着较大不足。此次调查中,涉及教师职业成长的几个问题:“您所在学校能为您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您所在学校对您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多制度支持”“ 您在学校中能得到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努力工作会给您带来提升机会”等,满意度分别为2.4、2.7、2.8、2.9,均低于总体平均满意度2.98,被调查者对所在院校的职业成长环境满意度较低。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性较大,抑制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缺乏长远发展眼光,注重短期效益所引起的。对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又直接导致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不满,离职率增加。离职率的不断升高,进一步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抑制了投资,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

4.教师聘任制度的随意性,教师缺乏安全感。民办高职院校多采用聘任制。一方面,聘任制可以较好地维护学校利益,约束教师的行为,提高其责任心。另一方面,则大大增加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风险。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合同工”,任职风险远高于公办院校,这使得优秀人才都倾向于到公办院校就职。

5.社会地位和权益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民办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民办老师是“企业编制”,各种福利待遇依靠学校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切实保障;而公办老师是“事业编制”,不但工资待遇有国家财政拨款保障,在职称评定、教师评优、生活补贴、医疗保险、退休养老、子女就学等方面都享受政策倾斜。

6.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监管。广东省为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评估,目的在于督促高职院校规范办学,提高教学质量。评估对民办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但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评估结束之后,许多教师被直接解聘或是被迫辞职,这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不安全感。

(二)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原因的理论分析

结合双因素理论与公平理论,对导致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的原因,我们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1.双因素理论分析。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外部机会”和“内部的不满意”。“外部机会”属于高职院校不可控因素,主要涉及教师的机会成本。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通过市场会被配置到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岗位。以此次调查为例, 40%以上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97%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较高的学历,使得教师“外部机会”较多,导致了优秀教师的流失。“内部的不满意”则主要来自于保健因素。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得到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若无法满足也不会导致不满。保健因素得到满足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但若保健因素无法得到满足,则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

在此次调查中,教师满意度最低的四个问题均属于保健因素范畴,保健因素若不能得到满足,会引发员工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造成消极的影响。

2.公平理论分析。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密切相关。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不公平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横向比较的不公平与自我比较的不公平。一方面,横向比较的不公平。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付出同样多劳动的情况下,无论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或是职业前景,都不及公办院校。另一方面,自我比较的不公平。民办高职院校工作强度、工作压力较大,教师时间、精力上付出较多。但这些付出却未能在工资福利待遇上得以合理体现。不公平感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的流失。

三、防止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的对策

要解决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的问题,必须以理论为基础,结合现实状况,从民办高职院校的组织内部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双管齐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入宽带薪酬体制,改善优秀教师的物质待遇

在薪酬体制设计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可考虑引入宽带薪酬体制。所谓宽带薪酬是对传统上那种带有大量等级层次的垂直型薪酬结构加以改进而提出来的一种薪酬制度。根据美国薪酬管理学会的定义,宽带薪酬结构就是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较宽的变动范围。一种典型的宽带薪酬结构可能只有不超过四个等级的薪酬级别,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例可能达到200%、300%,通过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可解决民办高校教师薪酬差距过小、激励性不足的问题。

以专职教师为例,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职称晋升困难,若教师薪酬的高低仅与职称晋升相关,则教师加薪机会较低。可考虑在每个职称级别中设置不同的等级,且等级之间差距拉大,这样,尽管教师无法在职称上提升,但由于年资、绩效的不同,在薪酬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

此外,在教师福利等方面,除基本的福利以外,可考虑根据本校教职员工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特殊的福利,满足本校教师员工的个性化需要。如在此次调查中,开放式问题部分,目前最希望学校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很大比例的员工选择了希望学校解决住房问题。针对这些个性化需要,学校可设置相应的福利,进而增加员工满意度,留住人才。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情感留人的氛围

作为高学历的脑力工作者,除了物质层面的需求以外,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同样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学校和学生对教师尊重的氛围,这样才能给教师主人翁的感觉, 形成归属感,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把民办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

(三)为教师提供职业成长平台

在职业成长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无职称评定资格,这对于青年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可考虑采用国家、学校职称认定的双重方案。民办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评定职称,作为“内部粮票”在本部门内部流通使用,其待遇可另行具体规定。这样可激励教工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也是留住优秀教师的一种方法。

此外,对青年教师可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明确发展前景,树立信心,进而减少优秀青年教师的流失。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考虑将青年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四)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不公平感的另一来源在于付出与所得不对等。要消除此种不公平感,首先,学校应规范聘用标准、考核指标,使聘用、考核更加客观、公正。其次,在薪酬体系中设立较为公正、能被教师认可的绩效考核指标,薪酬设计必须反映岗位的真实价值。一方面要确保教师的薪酬水平能反映其知识积累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所创造的价值。不同的教师在工作强度、工作能力、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门类知识的积累所花费的时间不同,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只有科学地考核、确定每一个岗位的作用和价值,并在薪酬发放上充分地体现这种差异,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得每一个岗位对相适宜的教师具有吸引力。如教学、科研难度较高的岗位,在设计薪酬时可考虑其岗位的特殊性,适当与其他教师岗位拉开收入差距。最后,学校应避免随意解聘教师的行为,以免对在校教师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

(五)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保障其平等权益

横向比较产生的不公平感也是导致优秀教师离职的重要原因。要消除此种不公平感,一方面,要消除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院校存在的地位差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广东省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课题申报等方面,应与公办院校同等对待。

(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在政府加大公办高校投入的同时,应适当倾斜和补贴民办高校,适度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稳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 使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反映出的不仅是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问题,也折射出我国高职教育外部环境的种种不足。要确保民办高职院校在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需要的是民办高职院校、政府、公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小琼.广州市民办高职院校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J].现代商业,2010(21).

[2]何应林,陈丹.论影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校因素[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