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集锦9篇

时间:2022-07-13 08:12:29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1

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体育工作任务。刚才,这次会议是经区委、区政府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区文体局洪贵局长传达了全市体育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区二运会筹备工作情况,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定了体育工作任务目标责任书》并书面印发了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希望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按照会议要求,着力抓好任务目标落实,确保全区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下面,就做好全区新形势下的体育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我区体育工作坚持以群众体育为重点,以竞技体育为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紧贴中心,突出重点,体育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一是群众体育蓬勃兴起,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扎实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月”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农村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体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长,群众体育健身体系正在形成,我区被省体育局授予年度“全民健身月”优秀组织奖。二是竞技体育参赛经历增多,竞技水平明显提升。以金牌突破为目标,积极参加省、市各项体育竞赛,多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全区的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高。依托区一中成立了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为竞技体育运动的普及发展和尖子体育人才的培养发掘奠定了基础,搭建了平台。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全民健身工程顺利推进。先后兴建了文化广场、苍源河公园、广场等大型群众健身活动场所,区体育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正在加紧规划设计,近期可望启动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免费配送部分体育健身器材,促进了农村体育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四是体彩发行取得突破,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以体彩发行为重点,实施“占区下乡”战略,体育发行额度连续大幅增长,被评为年全省体彩工作先进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群众喜爱的健身项目为支撑,成立了区国球俱乐部、正东跆拳道俱乐部等一批有影响的经营性产业,带动了全区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总之,体育在促进人民健康,丰富群众生活,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建设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区体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体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群众性体育运动和比赛活动开展得不够深入,普及面不广,特别是基层和农村体育运动不活跃;竞技体育存在着优势项目不多、尖子运动员缺少、后备人才不足、竞争实力不强的突出问题;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体育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场馆缺少的矛盾仍很突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改进和加强。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动全区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区体育工作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区”为目标,以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主线,以强化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深入实施科技兴体、依法治体战略,全面提升我区体育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精心运作,全力办好第二届全区运动会。今年的全区第二届运动会,是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全国人民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喜迎年北京奥运会的新形势下举办的一次大型体育赛事。区委、区政府对办好这届运动会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进行安排部署,目前运动会开幕在即,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展示形象、促进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办好本届运动会作为全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展示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向心力、凝聚力和精神风貌的一次良好契机,高度重视,积极备战,踊跃参与。一要认真筹备,全力抓好赛事运作。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运动会运作的实际需要,抽调精干人员,完善工作机构,制定详尽方案,把各项筹备工作落实到责任领导、具体人员身上,全面抓好赛事组织工作。二要抓紧训练,争创最佳成绩。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要把参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时间、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要强化运动员的集中训练,培养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三要高点定位,营造良好氛围。要精心组织策划好开、闭幕式,以欢庆、精彩、隆重、热烈的场景,充分展示全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各代表团不论是否参加田径(趣味性比赛),都要组织运动员参加开、闭幕式。要认真落实宣传方案,通过电视报道、开辟专栏、刊登公益性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动员各界群众积极配合、支持、参与二运会。四要健全制度,严格赛风赛纪。要把区二运会的赛风赛纪工作作为办好运动会的重要保证,健全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把好运动员资格审查关,杜绝引进外地专业运动员参赛。对发现弄虚作假的,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并给予纪律处分,确保运动会公开、公正、公平进行,真正赛出水平、赛出实力、赛出风格。

(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推进群众体育工作。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增强群众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全民健身与奥运、全运同行,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系,建设好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健全好群众身边活动组织、组织好群众身边体育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是抓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运用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兴建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体育场馆建设。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尽快启动并及早完成区体育中心的规划建设任务,文体、国土、规划、财政、建设等部门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确保到年前,将区体育中心建设成为一处集标准田径场、标准灯光球场、标准游泳池和训练房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并依托该中心共建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实现文化体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进一步整合城乡现有场地资源,大力促进体育设施进社区、机关、企业,在符合条件的广场、绿地、公园、机关、学校、企业等公共场所,再规划建设一批与环境相协调的健身设施。要下大力气改善基层体育基础条件,到年月份,各乡镇必须建成处面积不少于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以上的行政村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室、健身路径等设施,确保到年全区基本建成区、乡、村三级配套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二是抓好全民健身组织建设。要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各类体育社团和群众健身活动站点,逐步形成在政府引导下,以体育总会为龙头,以体育社团为纽带,以基层体育指导站为阵地的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要坚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有较高水平的体育指导员队伍;要有组织地实施科学健身指导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实施体质监测,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促进人体素质全面提高。

三是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针对不同人群的健身特点和要求,认真开展好青少年、职工、妇女、农民、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的健身活动,引导和支持他们开展丰富的体育比赛和健身运动,有效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进程。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每-年举办一次全区运动会,使其成为一项全民参与、促进发展、展示形象的传统性综合运动会。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实施好农民健身工程,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组织机关干部职工、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运动,开展好篮球、乒乓球等进机关、进社区活动,逐步把机关、社区体育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要进一步提高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体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内容,不断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文体、教育、共青团要密切配合,大力推动“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共同掀起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新高潮。要尽可能地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在农村的中小学校,并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对中小学生优先开放,以扩顾地村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改进和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手段和效果。

(三)实施“金牌战略”,抓好竞技体育工作。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发展竞技体育的责任,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坚持走精兵之路,更好地整合现有体育资源,突出特点、重点、实效,确保优势项目更强、尖子人才更优。要按照“政府保重点、社区办热点、市场攻难点、发展金牌点”的思路,科学合理布局运动项目。继续巩固田径、射击等优势项目,切实强化拳击、散打、柔道、跆拳道、武术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集体项目,积极培植摔跤、游泳、体操等新项目,以全面提高我区的整体竞技实力,力争实现我区在市运会、省运会乃至全运会、奥运会上金牌新的突破。要高度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以建立全区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为抓手,以培养和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为首要任务,进一步优化配置全区体育资源,尽快改变我区竞技体育人才匮乏的局面。要以办好区级竞技体校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兴体和体教结合,把运动项目办到学校,为我区体育发展提供稳固的人才支撑。要高度重视业余训练工作,每年安排必要的经费和体彩公益金用于业余训练,切实加大对业训的投入,逐步改善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及生活等保障条件。要完善教练员聘任制,拓宽来源渠道,选拔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素质,努力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科研型”转变,提升科学训练水平。

(四)抓好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大力培育体育产业市场,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力争尽快做大做强体育产业。要抓好以生产、经营为重点的体育用品市场建设,积极扶持体育用品生产经营企业,壮大体育竞赛表演业,积极推进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与企业、媒体的联姻,实现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要强化体育管理和发行销售,积极有效地拓展销售渠道,以管理促销售,以品牌促发展,保证体育的公平、公正和信誉。按照体育市场归口管理的要求,区文体部门要依据有关法规,对区内体育经营活动加强管理和监督。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应当依法经治安、消防、卫生等管理部门审批,并经文体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公安、工商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文体部门共同做好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支持健康文明的体育经营活动,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三、强化措施,努力为体育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体育是一项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体育事业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全民性的基础工程,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全区体育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把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摆到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体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将体育事业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其他各项事业统筹安排。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切实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按照市里的部署和安排,区里将尽快建立体育总会,各级各部门也要抓好相应体育组织的完善工作,具体工作中,社区(村居)文化活动中心(大院)统一为文化体育中心(大院),切实为发展体育事业创造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要有计划、有主题、有声有色地组织好“主题体育年”活动,推动全区体育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发展体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产业经营、市场准入、投融资等方面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对企业或个人捐赠财产用于体育事业的,税务部门要依法在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文体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上多下功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觉纳入各自的工作范围;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倡导热爱体育、崇尚健康的社会风尚,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2

一、明确思路、提升认识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健康遂宁”建设为目标,以推进《全民健身条例》的贯彻实施为载体,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申报体育强县、强镇、先进街道、先进社区创评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以筹办省十二运会和参加省十一运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人才梯队建设和项目规划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赛事策划、运作和场馆运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为导向,以积极壮大品牌赛事、推进产业项目科学布局、壮大体育培训业、竞技表演业和运动休闲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队伍建设的强化为基础,进一步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努力开创全市体育工作新局面。

二、把握重点、突出特色

(一)科学制订《遂宁市“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

认真盘点遂宁体育“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遂宁市“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

(二)积极筹办好第十二届省运会

按照省十二运会的总体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省运会各项筹备工作,确保省运会筹办工作的顺利推进。重点要统筹推进全市筹办省运会的场馆建设,按照市委专题会议精神,督促所有项目力争于今年上半年开工。按照市政府《申办报告》和《承诺函》,牵头指导区县研究、优化、制定筹办省运会的技术支撑等实施细案,上下协调、统筹推进省运会筹办各项工作。

(三)全力推进“健康遂宁”建设

紧紧围绕“健康遂宁”建设这一目标,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以打造“成渝体育核心交流圈”和市县区群体联动亮点为载体,将竞赛与表演相结合,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月、周、日等活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创全省体育强县、强镇(乡)、先进街道、先进社区。加大对镇村一级体育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健身区域联动向农村延伸,继续推进国民体质监测与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和小康体育村建设。继续开展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工作,筹备首届中国西部观音湖自行车邀请赛和首届水上欢乐汇两大赛事活动,将赛事打造成群众健身的嘉年华。

(四)精心组织省十一运会参赛和观摩工作

充分认识打好省十一运会的重大意义,既要把参加省十一运会作为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又要将其作为我市承办省十二运会的练兵场和大学堂,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赛出成绩。尽快将各项备战工作向战时状态转变,千方百计稳定好运动员队伍,确保奖牌运动员一个都不流失。做好参加省运会的应急预案,激发参赛运动员始终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竞技状态参加本届省运会,力争取得最好的比赛成绩。要牵头组织观摩团考察自贡市承办省运会的经验,对我市承办省运会的重点和难点逐一破题,努力提升我市承办省十二运会的水平。

(五)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贯彻落实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编制我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好我市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制定,打造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遂宁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结合我市一系列体育场馆新建工程的推进,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推动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市场的发展,通过产业化运营体育场馆,培养更浓郁的体育文化消费氛围,从而壮大和提升体育产业主体。

三、落实任务、协调推进

(一)创新体育发展思路。20*年,全市体育系统要以全局观念为先导,科学定位工作、创新发展思路。第一,坚持理念创新。抓好“健康遂宁”体育的课题研究,结合我市“绿色宜居宜业城市”建设,找准体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高水平创意“健康遂宁”的目标、内容和措施,使体育和城市发展及和谐建设紧密融合;第二,坚持规划引导。抓紧研制并实施《遂宁市体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后奥运时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和倾向,与省内外体育大专院校联合,结合遂宁实际,搞好前瞻定位及政策研究,推进体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第三,坚持机制创新。一是抓好体育协会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明确体育总会与协会的职能职责,理顺总会与协会的关系,以策划、引导、举办活动为抓手,引导协会创新机制,增强协会的自转力和凝聚力,提升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创新场馆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场馆运营模式,建立与省体育馆和省内其它体育馆的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场馆资源的社会功能和市场资源作用,提升场馆的综合效益,在使群众享受更方便、更快捷的健身服务的同时,实现体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创新体育文化工作新机制,注重通过撰写体育史志、编辑专刊丛书提升体育工作理论、积淀体育文化内涵,通过组织体育摄影、绘画、宣传等文化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引导体育文化消费,通过创意体育标示、打造体育文化符号扩大体育综合价值,彰显人文精神的感染力。

(二)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建设是推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石和载体,20*年重点要做好以下4项工作。第一,按照《申办报告》,统筹推进市县区体育场馆设施的新建和改建任务。重点在河东新区规划建设市级体育中心,配合业主做好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工作,力争在今年6月动工;第二,做好遂宁市水上运动学校船库、码头修建,加强监管,确保工程在今年6月底全面竣工;第三,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科学规划和全面完成67个农民健身工程建设,补充完善社区全民健身路径,为群众提供更多的运动健身场所;第四,要搞好以“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幼儿体育基地”为内容的“两类基地”建设,年内重点要做好举重、摔跤等项目的国家和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相关工作,推动全市业训规范管理和发展。要推进我市1个省级幼儿体育基地示范建设和1个市级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幼儿体育工作,提升青少年体育普及率。

(三)提升业训工作水平。20*年是省十一运会参赛年,全市体育系统要围绕“金牌战略”,将业训工作从备战阶段全面转入应战状态。第一,要全力保证队伍稳定。在全面锁定参赛运动员基本队伍的基础上,对运动员实施精细化管理,稳定好每个参赛运动员,激发运动员为家乡争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意志,为运动员提升成绩、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第二,要做好防伤防病、运动员心理和竞技状态调整,舒缓运动员战前压力。对参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好应急预案,确保不出任何意外。第三,做好竞赛组织管理。要抓好参赛年的经费保障,做到专款专用。切实抓好我市参加省十一运会各项目的报名、报项工作以及省十一运会我市21个项目的参赛和比赛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及时召开全市参加省十一运会出征誓师大会和总结表彰大会。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3

一、以建设海洋体育强市为目标,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一是要认真学习《舟山市加快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决定》,把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作为2O*年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要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立目标,增强信心。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对加快海洋文化名城(海洋体育强市)建设的宣传力度。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好《舟山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把“规划”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贯彻执行力度,制定具体措施,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以建设“小康健身工程”为基础,全力打造海岛特点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加快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

20*年,要对全市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摸底调查,充分挖掘社区现有的场地空间,本着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的原则,重点建设好社区健身路径、篮球场、室(内)外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嗒嗒球场等健身设施,以满足市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二)认真抓好全民健身月活动。

20*年的全民健身月活动,市、县(区)两级要着重办好规模大、示范性强、群众参与面广、影响大的全民健身月活动启动仪式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切实指导好乡镇、街道的全民健身月活动。市本级在全民健身月活动期间要办好全市职工趣味体育运动会、外来建设者运动会、全市健身秧歌大赛、全市渔农村家庭运动会、市级机关运动会、全市普通人群锻炼标准达标赛等大型赛事。组队参加浙东片海洋体育展示活动。

(三)积极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

加强渔农村新型社区的体育建设是年度群体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是要做好体育科普下乡工作,把国民体质监测送到乡镇渔农村,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点,并经常性开展体质监测工作。指导渔农村开展《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活动与宣传相结合,充分利用休渔期,农闲期和节假日,广泛开展渔农民喜闻乐见的特色明显、趣味性强的群体活动,并通过印制科学健身指导手册,组织开展体育健身咨询等活动,搞好体育宣传,提高海岛渔农民的科学健身意识。二是要继续加大对渔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的投入,通过向上争取,市、县(区)、乡镇街道共同投入的办法,在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40条以上全民健身路径和若干室外乒乓球台及室外篮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三是送体育培训下乡,组织有关人员在全市进行体质监测检测培训、普通人群达标培训、四种健身气功骨干培训、健身拳操培训等。

(四)大力开展群众体育争优创先工作。

以争优创先为抓手,推进我市的群众体育工作。要把争创全国全民健身宣传活动月先进单位、省体育强县(区)、省体育强镇(乡)和体育先进街道、社区工作作为年度我市群众体育工作重要抓手。20*年力争一县、二街道(社区)、三乡镇达标。要加强各县(区)及有关乡镇的群众体育工作的考核,加大对全民健身月活动先进单位的表彰力度,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和第二阶段工作的启动,在全市范围评比表彰一批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五)加大体育对外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中国体育报、省体坛报及本市各媒体,加大《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浙江省实施〈体育法〉办法》及舟山市关于建设海洋体育强市等内容的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完善舟山市体育信息工作考核,办好《舟山体育工作信息》,建好《舟山体育网》,开展体育信息交流,促进体育工作开展。要加大我市体育对外交流工作。20*年,要重点抓好我市老年门球队赴韩国门球联谊活动。要进一步加大与“长三角”城市间的体育交流活动。

(六)全力办好各级各类赛事。

20*年,全市要重点办好舟山群岛自行车邀请赛、全国沿海城市舢舨大赛、第十届市级机关运动会、全市业余网球公开赛、第八届全球通健康俱乐部趣味体育运动会、全市第六届新春围棋联谊赛、市残疾人体育比赛、第十一届“检验检疫杯”桥牌赛、“足协杯”足球联赛、第十届“乒协杯”乒乓球赛、全市渔农民乒乓球赛、全市业余象棋赛等体育赛事。

(七)不断加强体育法规制度建设和贯彻落实。

建议市人大对全市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浙江省实施〈体育法〉办法》的情况进行检查。

市局将组织检查组,对《关于加强体育公益金援建项目监督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路径安全管理的意见》、《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写出纪要,提出改进举措。制定出台《舟山市体育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根据新修改的《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对全市游泳场所安全进行检查。

三、以备战省运会为重点,促进竞技体育水平提高。

今年是我局的“竞技体育年”,要紧紧围绕在省运会上创造优异成绩这一核心目标,凝聚全市力量,调动一切资源,排除一切干扰,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完成省运会的参赛任务。

(一)加大业训投入力度,全力备战省十三届运动会。

20*年上半年要继续抓好参加省十三届运动会的备战工作,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强化管理,努力提高优势项目的竞争实力,以确保在省运会上取得理想成绩。

成立舟山市备战省十三届运动会领导小组,根据参赛项目设置情况,归类管理,分别施训、责任到人。

狠抓运动队的赛风赛纪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舟山体育代表团在省运会上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二)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做好新一轮竞技体育项目布局。

要根据舟山实际,围绕“强基础,创特色”这一目标,调整我市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海洋特色、海岛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重点要抓好沙滩排球、网球、棋类及海上运动等项目的布局与普及。

切实加强业余训练网络建设,扩大运动员训练基数。业余训练网络要全市一盘棋,对省、市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重新调整、突出项目重点,以体传校为依托建立常年训练的业余运动队若干支,使我市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切实成为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

加强县(区)业余训练工作,根据各县(区)的实际情况,培养、扶植2-4支业余训练队,基本形成我市业余训练网络。

(三)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水平。

要进一步加大教练员队伍建设力度,组织各专项教练员参加省级以上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适度引进优秀教练员及选送本市教练员外出锻炼。要继续抓好岗位竞聘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切实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开展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带动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

在抓好组队参加省年度各项青少年比赛的同时,要继续会同教育部门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沙滩排球、青少年网球比赛等。以竞赛促训练,从竞赛中发现人才。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促进竞训工作开展。

要在贯彻落实市政府下发的《舟山市竞技体育贡献奖励办法》的基础上,制订出台《舟山市竞技体育输送奖励办法》、《舟山市体育特长生升学转学办法》,以激发广大专、兼职教练员的业余训练工作热情,积极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使我市的竞技体育有新的发展。

四、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为出发点,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一)要做好全市体育产业调研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体育消费不断增加,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居民正确的体育消费,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下阶段我市体育产业工作的重点。要在做好全市体育产业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二)要与旅游等相关部门合作,大力开展体育旅游休闲项目的开发。动员社会力量办好海钓大赛、舢舨大赛、泥滑大会、全国沙滩足球邀请赛、民间民俗体育大会等体育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各类赛事活动,让体育旅游休闲业成为我市体育产业的新亮点。

(三)要适度引进观赏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和体育表演项目,以激发群众的体育消费水平。

(四)要不断开拓电脑型体育市场,扩大布点,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各县(区)要加大对电脑体育的宣传力度,确保20*年电脑体育销量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

(五)要进一步强化对体育市场的管理,对危险性大的体育经营项目进行重点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游泳场所的管理。要培训、复训一批救生员,对全市游泳场所开展一次大检查。不断规范体育市场,促进有序健康发展。

五、以新城海洋体育中心工程为“龙头”,进一步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一)新城的30000座位现代化体育场、3000座位体育馆建设全面开工。

(二)定海城区多功能体育健身中心开工建设。

(三)按照省“四个一工程”(一个体育场、一座体育馆、一

个游泳池、一座健身中心)的要求,督促指导县(区)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

(四)建设好以健身路径为主的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在渔农村新型社区建成40条以上的健身路径、6片以上门球场,及若干室外乒乓球台、篮球场。要根据海岛特点,加大对沙滩排球、短网场地的建设力度。

六、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进一步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要进一

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带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实力量,积极发

挥各群团作用,促进事业发展。

(三)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单位工作。要把争创市级文明单位作为

机关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早步骤、早落实,要通过争创这个抓手,促进单位整体建设。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4

贯彻学习全教会精神,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二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优先发展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动摇,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两大重点,把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两大保障;四要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各项保障措施,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改革试点任务;五要更新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富有特色、符合规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六要凝智聚力,将国家发展教育的意志和云南人民对教育的期盼作为全民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动员和号召全社会共谋教育大计,谱写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使云南教育与全国教育共同发展,使云南孩子与全国孩子共同成长。

目前,云南教育进入到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的历史时期,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着力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大批学校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即使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基本保证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明显增加,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已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编制《云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组织召开好全省以及各州市教育工作会议,既是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又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谋划云南教育改革发展新蓝图的具体要求。

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要全面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系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价值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现代管理和领导教育的能力建设,扎实抓好“十项”工作。一要扎实抓好“两基”迎国检工作。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和坚持做好巩固提高工作,这是云南省对国家和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重点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两基”职责、巩固和提高普及程度、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学校安全管理。

二要做好云南教育在“桥头堡”建设中的规划和实施工作。以呈贡高校新校区为依托,建设“一个家园、三个平台”的“桥头堡战略”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云南教育国际化,建设一批国际化学校,推动云南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三要扎实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要处理好校安工程进度和质量保障的关系,实现质量、速度、规模、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克服困难,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项目,确保今年确定的排除250万平方米D级危房任务圆满完成。要坚定不移、求真务实地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寄宿制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费,落实学校医务、后勤、保安人员,落实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

四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推进12区域性职教中心(职教基地)建设为重点,立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国际人力资源市场,发展30个职教集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要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高校“质量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切实做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确保录取率达70%以上。

六要狠抓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20亿元实施教育信息化,要加强“四体系”、“五机制”建设,“四体系”即建设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和管理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五机制”即建立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保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技术保障机制、科研保障机制。

七要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工作。学前教育在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中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总书记、总理的讲话都要求要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政治敏感性和事业责任心,要切实抓好我省千所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工作,切实做好玉溪市学前教育发展试点工作。

八要全面加强学校的现代管理建设工作。管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要树立向管理要教育质量,向管理要教育价值,向管理要教育尊严的理念。全面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校现代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认真抓好千所现代管理示范学校的工作。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5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

关于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昆明市、楚雄州、文山州人民政府:

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是我省承担的一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加快云南教育改革和发展,建立州、县、乡三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根据《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下发云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方案的通知》(云教改〔2011〕1号)要求,现就我省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紧紧围绕科教兴滇、人才强省和“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以加强现代教育价值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和学校现代管理为主题,以创新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和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为主线,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领导管理能力和发展保障能力,加快云南教育改革和发展,加速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行政、分类指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方式,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根据区域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细化目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保障条件,统筹资源配置。

(二)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立足当地实际深入开展调研,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从解决长期制约当地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以改革为动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破除制约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三)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改革试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鉴定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督导与综合评估相结合,力求简便易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整合对教育的各种考核、检查,共享评估结果,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三、评价主体、对象和内容

实施评价的主体是省、州、县三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评价的对象是州、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

评价内容主要是:

(一)教育地位。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促进公平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完善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建立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制、奖励制、问责制。

(二)资源配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经费管理。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足额征收全额用于教育、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按土地出让收益的10%计提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等教育投入政策。设立教师培训、教育督导、教育工作奖励、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发展等专项资金,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强教育经费专项审计。努力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各类学校办学条件逐步达到省定标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从教。

(三)教育管理。健全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履行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服务职责,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切实做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建立完善科学的对教育、学校、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推进评价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行区域内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服务农村学校定期交流制度,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全面开展教师全员培训。

(四)教育发展。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缩小县域内学校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进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贯彻国家和省发展民办教育的相关法律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育监督。把推进教育科学发展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主要依据,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健全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充实教育督导人员,强化教育督导管理,建立教育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建立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教育工作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试点评价。2013年5月底前,省完成对昆明、楚雄、文山3个州市的试点评价。评价认定结果设为:先进、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

2013年3月底前,昆明等3个州市完成对五华、安宁、禄丰、元谋、文山、富宁6个县(市、区)的试点评价,五华区等6个试点县(市、区)完成对所属试点乡镇的试点评价。

(二)全面开展。2013年下半年,在试点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云南省州、县、乡三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在全省全面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

(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2014年,进一步总结、修订、完善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我省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并接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评估验收。

五、保障措施

各地要高度重视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做到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出经验、出成果。

(一)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州、县两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探索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独立行使督导职能的工作机制。

(二)将教育督导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6

关键词:统筹城鄉;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8-0081-06

城鄉教育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的教育国情,是当前推进教育公平政策的主要障碍。坚持城鄉统筹、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结构是促进城鄉教育科学协调发展的重大命题。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鄉二元结构突出,城鄉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水平不均衡。在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该市充分发挥市域内各地区、各单位的优势,切实解决城鄉教育统筹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以项目试点为抓手,全面组织推进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

一、重庆市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基本情况

1.试点项目背景

2007年,总书记在重庆市直辖10周年之际,对重庆改革与发展作出了“314”总体部署,要求该市积极探索省级行政单元架构下的城鄉统筹之路,当好全国统筹城鄉发展的“改革先锋”、“探索尖兵”,实现中央设立直辖市的战略意图。同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设立第一个以省为单位的“全国统筹城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该市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包括教育在内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尽快形成统筹城鄉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2008年7月,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部市协议》)。协议明确了“把重庆建成缩小城鄉和区域差距的‘试验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合作宗旨,提出重点推进城鄉教育布局结构、城鄉基础教育、城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考试及评价制度、城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城鄉教育帮扶、教育经费保障等9个方面的改革。

2.试点项目概况

重庆市人民政府在《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鼓励探索试点、积极稳步推进、打造教育强区(县)、强化考评激励等5项工作措施,鼓励区(县)和在渝高校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强调对改革试验工作的阶段督查与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对市域内区(县)和高校的年度工作考核重要内容。2009年2月,该市根据《部市协议》和《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开展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项目试点通知》),确定由市内84个单位承担9个综合类项目和40个单项类项目试点任务。由表1可知,9个综合类项目基本与《部市协议》中明确的统筹城鄉教育改革的9个方面相对应。4C个单项项目涵盖较为全面,包括: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类3个,城鄉基础教育类5个,城鄉职业教育类5个,高等教育服务城鄉统筹类8个,城鄉师资队伍建设类5个,招生考试及质量评价类4个,城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类2个,城鄉教育帮扶类2个,城鄉教育经费保障类3个,城鄉教育管理、办学体制改革类3个。

二、重庆市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过程评价

1.过程评价的目的

科学而有效的过程评价是实现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对监控过程质量、调节过程操作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在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中,通过开展过程评价,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全面了解项目试点的组织管理、实施进展、阶段成效、资金管理与使用等工作推进情况:二是及时发现项目试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为下一步工作夯实基础:三是总结提炼项目试点工作经验,为市内外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借鉴和示范。过程评价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贯穿于项目试点实施的全过程之中,形成了“评价—反馈—改善—再评价”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有力地确保了项目试点工作质量。

2.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分析影响项目试点工作过程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过程评价有效性的首要任务。重庆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项目管理”、“项目进程”和“项目成效”等3个A级指标,下设“组织机构”、“工作机制”、“经费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理论研究创新”等13个B级指标。在构建这一指标体系时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体现政府主导原则。重庆市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试点是一项由省级政府主导,省域内各区(县)政府、高等学校、市教委直属单位共同参与的系统改革项目。对这样的项目试点进行过程评价,必然要考察政府参与及努力程度。为此,在“项目管理”这一A级指标中,主要对是否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了什么样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否有专项经费保障,以及档案建设情况等进行评价。

二是强调过程管理原则。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试点工作周期为三年(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市域内各项目试点单位每半年向该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办公室书面报告项目试点工作情况,每年对项目试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察,并将督察结果作为项目试点评审验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进程”这一A级指标充分体现对项目试点的全过程管理,分别设置了“项目准备”、“项目启动”、“项目推进”、“项目攻坚”、“项目总结”等5项内容作为其B级指标。

三是突出项目效果原则。项目试点旨在充分发挥各试点单位的优势,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短板问题,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目的。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项目成效”这一A级指标,主要是为了考察项目试点是否符合改革宗旨以及是否达成预期目标,包括了项目试点“基本效果”、“体制机制创新”、“理论研究创新”、“提供借鉴示范”等B级指标。

3.过程评价专家的选择

重庆市在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中,组建了由区(县)教委、在渝高校、市教委直属单位等推荐的教育管理及教育研究人员构成的项目试点指导专家库。专家库成员普遍具有很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研究水平,熟悉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能够胜任评价者角色,保证评价的效果,使得通过评价发现及解决项目试点实施过程中影响和制约工作质量的主要问题成为可能。在开展项目试点过程评价时,市教委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各类人员按一定比例组成评价小组。为确保评价公平公正,参与评价的专家遵循回避原则,即与所评试点单位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专家应主动申请回避。以2011年5月进行的过程评价为例,此次评价从专家库共抽取39人分13个小组进行,其中区(县)教委15人,在渝高校15人,市教委直属单位9人。

4.过程评价的方式及程序

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的过程评价主要采取项目试点单位自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各项目试点单位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自查,总结项目试点的主要做法,提炼试点的主要经验、教训,分析试点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形成自查报告。然后开展专家现场评价,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评价小组深入各项目试点单位,听取项目试点单位的汇报;二是评价小组在现场查看、查阅资料、走访师生等基础上,根据《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评价评分表》进行评价:三是评价小组汇总评价情况;四是评价小组与项目试点单位交流意见。

三、重庆市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主要经验

1.组织管理方面

现代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就是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重庆市为推进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确保项目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搭建了严密的行政组织架构(具体见图1)。该市市政府充分认识项目试点的重大意义,成立了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教委主任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信息产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委。由市教委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市项目试点工作的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和管理指导。市域内各区(县)政府、高校也成立了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主管教育的区(县)领导和高校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负责本单位项目试点的具体组织实施。

2.体系设计方面

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改革试点体系设计,并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不断完善和改进,是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最优化的首要保证。重庆市以“深入推进城鄉教育科学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健全城鄉一体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全国统筹城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作为设计宗旨,深刻领会统筹城鄉教育发展的理论内涵,认真分析项目试点中影响统筹城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系统规划设计了9个综合类项目和40个单项类项目。对全面推进统筹城鄉教育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和要求。该市市域内各试点地区和单位在具体工作中,结合本地区、单位工作实际和城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真开展调查分析,查找制约城鄉教育发展的症结。市级政府通过过程评价,及时研究和协调处理项目试点中的重大问题,使得项目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3.工作机制方面

重庆市在推进统筹城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方式推进教育公平的工作机制。政府通过教育政策的有效安排(具体见图2),维护城鄉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书记对重庆工作的“314”部署、《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鄉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部市协议》构成了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纲领性文件。自开展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该市先后出台了《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方案》、《项目试点通知》、《评价方案通知》等执行性文件,规范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4.保障方面

重庆市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统筹城鄉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对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做好了以下三项保障工作。一是人力保障方面,该市成立了专门的项目试点工作机构(其中包括领导小组、指导专家库、过程评价工作组等),机构内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二是经费保障方面,该市对项目试点给予专门的工作经费,按照综合项目试点20万元、单项项目试点10万元的标准执行,各项目试点地区和单位按相同标准配套工作经费。三是环境氛围方面,该市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开展项目试点的宣传报道,加强对统筹城鄉教育改革与发展理念的宣传,让社会了解城鄉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支持项目试点的开展。为统筹城鄉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7

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今天就要闭幕了。受局长委托,我现在作大会总结。刚刚过去的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团结一心、开拓前进,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全国体育系统坚定信念,顽强拼搏,迈出建设体育强国新步伐的一年。本次会议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安排部署了年的各项工作。会议内容丰富,意义重大。

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同志专门审阅了局长的工作报告并作出重要批示。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以及全国体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对年体育系统在各方面工作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丰硕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全面谋划“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要切实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全民健身新举措;积极备战伦敦奥运会,增强竞技体育新实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开拓重点领域新进展;进一步强化行业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完善赛风赛纪新机制;着力推进校园足球、规范职业联赛,开创足球工作新局面。要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为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同志作了大会主报告。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绩和经验体会,总结了年各项体育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对年体育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并特别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解决体育重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同志的报告经过了总局党组的认真研究和讨论,是体育系统站在新的起点上总结经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规划未来的一份重要文件。希望大家会后认真组织学习、传达,并结合各地方、各单位实际贯彻落实。

湖北、江苏、上海、广西体育局,河南临颍县政府以及总局游泳中心、体操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8个单位的代表作了大会发言。其中湖北省重点介绍了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情况;江苏省介绍了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盘活体育场馆资源的经验;上海市围绕运动员终身发展的主题,介绍了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广西自治区介绍了利用区位优势与东盟国家开展体育产业合作的情况;河南省临颍县政府介绍了普及校园足球运动的探索与经验;游泳中心和体操中心分别围绕本项目的自身定位,介绍了实现项目新发展、新跨越的决心、思路与措施;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介绍了群众体育科学研究和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的有关情况。这些发言紧紧围绕目前体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围绕体育强国建设中必须要全力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既有地方和项目特点,又包含着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值得大家相互学习和借鉴,对总局做好今后各项工作也是有益的启发。

在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进行的分组讨论中,大家围绕同志的重要批示和同志的工作报告,围绕《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草案)》,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和重大问题,包括深化改革创新体育发展机制、积极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做好伦敦奥运会备战工作、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等,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总局将进行认真归纳和研究,并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充分吸收。

会议还进行了年度表彰活动,颁发了广州亚运会突出贡献奖、全年贡献奖、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全国体育工作贡献奖;表彰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先进单位;发放了西部地区青少年体育助训基金资助证书。

中组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研究室、中央编办、国务院公务员局等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多年来,无论是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发展规划的指导、基础条件的保障、人财物力的支持、发展环境的改善等基本建设方面,还是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运动员保障、行业治理、大型活动等业务合作方面,上述部门还有一些没有参加本次会议的部门,都对体育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和无私帮助,为体育事业发展和各项成绩的取得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在此我谨代表全国体育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求真务实,团结高效,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不断取得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总结“十一五”、系统规划“十二五”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各项原则以及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将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摆在了突出位置。全会对体育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提出了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体育领域对外开放等重要内容,体现了对体育事业发展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对于全面做好“十二五”期间的体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体育巨大社会价值和综合功能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更加旺盛,体育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更加明显。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正迎来历史性的、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对此我们要倍加珍惜,牢牢把握。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体育工作中仍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重大、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体育体制机制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体育行业作风、人才队伍、法律制度等基本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时代要求,面对建设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体育事业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规划好“十二五”时期的体育工作,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建立完善面向大众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解决体育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取得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绩,为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做好年各项体育工作,为“十二五”体育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按照五中全会要求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年,是研究解决好体育重点工作中突出问题的关键一年,也是伦敦奥运会前的最后一个完整备战年份。全国体育系统都要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按照局长在这次会议上的安排和部署,统筹近期工作与长远目标,全面、扎实做好年的各项体育工作,为“十二五”体育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核心,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要以扩大“三纳入”覆盖面为重点,继续推动各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履行,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推进《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5》的实施。要面向基层,保证基本,大力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加强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要不断创新形式,开展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努力推动构建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努力促进群众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以备战伦敦奥运会为重中之重,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伦敦奥运会是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界迎来的又一次大考,任务艰巨,形势严峻。要认真分析、清醒认识伦敦奥运会备战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总结发扬历届奥运会备战参赛工作的宝贵经验。要进一步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昂扬的斗志,激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进一步深化对项目规律的认识,提高训练水平,特别是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在基础大项、集体球类项目上力争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政策,整合、利用好全国体育系统的资源,共同做好各项备战工作,为取得伦敦奥运会的优异成绩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要从拓宽体育发展渠道、创新体育发展模式的高度,重视和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在不断加强公共体育事业的同时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进一步推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细化和完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体育标准化、体育统计等基础性工作,继续做好体育发行管理等各项工作。

第四,紧紧围绕体育中心工作,加强基本建设和基础保障工作。要狠抓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继续推进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工作,继续抓好“反腐倡廉、奋发敬业”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体育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高度重视并加强体育理论、法制、科技、教育、宣传、外事等各项工作,为体育中心工作服好务。继续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体育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体育协调发展。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解决体育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8

[论文关键词]小康社会;体育理论建设;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我国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技以及体育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有了质的提高,向前迈进了历史性的一步,尤其是在经济先行一步的沿海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已进入小康社会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探索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和在全面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体育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使理论研究紧跟体育改革的社会实践,并提高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力度和实效性,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体育理论新体系。

1进入小康阶段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以上海体育发展为例,由于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早一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也给上海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体育事业的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体育事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了传统的体育经费投入单一化形式,形成了政府、社会和个人多种投入方式以及财政、社会赞助和发行等多元化渠道。

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增强,温饱思健康,改变了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余暇体育人口增长迅速。体育社团向实体方向转化,自主性和自我组织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社会化体育的基础。

城镇化带动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朝着标准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成为区域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和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体育产业的改革和体育市场的蓬勃兴起,使体育经济的活动领域和规模逐步扩大。

体育人才的引进由急功近利逐步趋向长远投资.形成引进人才的多层次结构。

2)纵观上海地区体育发展的踪迹,经济社会改革的不同阶段对体育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关系构成了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当前上海地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育事业运作中的政府行为与体育社会化不相适应的矛盾。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中,我国体育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建立起一个对体育事业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开放性体育体制,既要重视建立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更要重视形成依托社会办体育的运作机制,如果社会办体育没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运作机制,体育社会化是化不起来的,现阶段上海地区体育发腌中,缺乏推动体育社会化运作机制形成的实质性举措,对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产生制约影响。

②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与整个社会体育发疑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体育法》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将社会体育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级体育职能部门的内部结构和互作重点时至今日仍然反映出竞技体育的主导色彩,开展社会体育的职能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政策研究都势单力簿,全民健身计划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首先要真正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为己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要防止将全民健身当作一个球踢向社会。在强化宏观调控过程中,一方面要探索竞技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在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分阶段性过渡,另一方面要从内部机构调整和政策研究人手,实现体育真正面向全社会的重点转移。

3)体育事业发展与地区性体育立法不相适应的矛盾

从上海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基层单位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要领导对待体育工作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事业仍然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如果把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单位体育工作的希望寄托在某个领导对体育工作喜好程度上,就会不自觉地使体育事业发展滑人“人制”的轨道。在实现转制过程中要依照《:体育法》这一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地方体育立法的步伐,强化各级领导的体育法制意识,并自觉依照体育法律法规.理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关系,促进体育领域内的全面深化改革。

4)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杆l适应的矛盾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变化,刺激了体育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在上海到处可见不同类型的康乐室、健身房、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心正在逐渐向社会开放,各类体育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也异常活跃。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责权界定不明确和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监管,使得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少数不法分子更是鱼目混珠,利用体育场所进行违法活动,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5)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随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对上海地区各类体育人才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各级体委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高,据该地区7个城市的统计,体育管理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1.3%,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块乏,目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干部大多数来自体育行政系统,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处在上海地的体育教师队伍也极不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类体育人才队伍的建发,提高各类体育人才的素质,否则将极大地制约上海地区体育整体规模的发展。

2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理论建设提出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今后i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总的要求对在改革开放重要发展阶段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这些地区体育事业运作机制的转变,使体育工作由单纯重规模、重投入转为重质量、重实效指明了方向。

上海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表明,在实现上述转变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澄清,中国体育理论建设在探索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上.要研究体育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基本问题,为先行一步地区的体育事业新的飞跃作好理论储备,为中、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当前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体育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这些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

在协调发展中重点转移问题的研究数十年来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现阶段仍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整体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特别是当前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正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而日益显示出重要地位,仍然将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已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李鹏总理在八届三次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为体育理论界探索体育事业内部关系的转化指明了方向,当前要系统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群众体育作为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重点的环境特征和变化依据,研究群众体育作为战略重点的转移机制,探索从观念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操作途径,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环境特征和有利基础,研究加快重点转移过程中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系统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庞大的民族体质建设工程如何运作,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必须解决的一系?必须重视全民健身计划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特别要从理论上研究和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两者之间在目标、原则、运作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根本差异,运用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民健身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完善全民健身的新体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地区积极拓宽竞技体育发展路子,率先在全国开创联合办队和发行体育的先河,使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转移和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竞技体育的改革面临严峻的形势,竞技体育的组织体制、竞赛体制和人才体制都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相适应,当前理论工作者要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变化特征,深入探索竞技体育普遍发展规律和特殊要求,依靠地域优势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模式,为竞技体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工作者一道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在体制转变过程中的稳步发展。

4)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作为经济增建设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上海的体育产业包括体育、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技术劳务和体育的物质产品等方便都迅速发展壮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面临着速度和效益的矛盾,重发展、轻效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面临着培育与立法的矛盾,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因此当前从理论上要研究在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调整体育内部经济活动机制和提高体育事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体育市场的法制建设、政策实施和规划制定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措施,研究在管理上切实把提高效益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的具体措施。

3当前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加快我国体育理论建设步伐的建议

3.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理论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对体育社会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理论研究和发展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1)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低,体育理论的发展

与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未能从总体上紧跟体育实践的发展步伐,比较多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总结阶段,未能根据当前转制的迫切需要提供有理论依据的发展对策措施由于理论储备和指导不足,对包括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在内的体育社会实践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体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力量投入还未能紧跟

我国体育事业战略重点的转移,重竞技、轻群体,重微观、轻宏观的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比较严重,一些主要的体育科研机构基本上都还是以为竞技体育服务为主,群众体育科研未受重视,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力,与当前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3)从全国范围来看,体育理论研究中基础研究与应用

研究不协调。由于重应用、轻基础,使应用研究本身缺乏发展推动力,在学科分化过程中结构不够严谨,交叉现象严重,有的学科分化后的基础不牢,缺乏形成自身的科学基础体系,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的应用学科中,缺乏应用学科本身昕必须具备的材料,尤其一些新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搬硬套和空洞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体育理论研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4)体育理论研究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在搜集信息方面,缺乏完善、准确,还存在着以偏概全的现象,对辗转引用的材料,特别是将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材料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实际进行比较时,缺乏认真鉴别,研究结论未考虑对中、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借鉴作用,在研究组织形式方面缺乏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单兵作战的状况较为普遍,与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

3.2建议

1)要重视科研选题促进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使体育理论研究始终紧扣体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2)实现研究重点的转移和研究力量与队伍的调整,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加大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研究的投入。

3)要重视广泛吸引经济发达地区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牢固的基础,完善体育应用学科的体系,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9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体育理论建设,任务

Abstract: Since the union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ake the Zhujiang Delta as representative's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ed area sports development's practice, has analyzed current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the sports development faces to the socialism market transformation process, proposed the sports theory construction faces the duty and speeds up our country sports theory construction process certain measures.

key word economy developed area; Sports development, sports theory construction, duty

前 言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技以及体育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前三十年相比较,向前迈进了历史性的一步,尤其是在经济先行一步的沿海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登上 了一个新台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探索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 基本特征和在全面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 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体育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使理论研究紧跟体育改革的社会实践,并提高理论对 实践指导作用的力度和实效性,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体育理论新体系。

1 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与发展中面临的

主要矛盾

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体育发展为例,由于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给珠江三 角洲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体育事业的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体育事业的外部 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突破了传统的体育经费投入单一化形式,形成了政府、社会和个人多种投入方式以及财政、社会赞助和发 行等多元化渠道。

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增强,温饱思健康,改变了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余暇体育人口增长迅速。

体育社团向实体方向转化,自主性和自我组织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社会化体育的基础。

城镇化带动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朝着标准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成为区域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特征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和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体育产业的改革和体育市场的蓬勃兴起,使体育经济 的活动领域和规模逐步扩大。

体育人才的引进由急功近利逐步趋向长远投资,形成引进人才的多层次结构。纵观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 展的踪迹,经济社会改革的不同阶段对体育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关系构成了不同时期体育 事业发展的矛盾,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体育事业运作中的政府行为与体育社会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中,我国体育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建立起一个对体育事业发 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开放性体育体制,既要重视建立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更要重视形成依托社会办体育的运 作机制,如果社会办体育没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运作机制,体育社会化是化不起来的,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体 育发展中,缺乏推动体育社会化运作机制形成的实质性举措,对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产生 制约影响。

1.2 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与整个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

《体育法》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将社会体育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体育发 展的必然趋势,为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级体育职能部门的内部结 构和互作重点时至今日仍然反映出竞技体育的主导色彩,开展社会体育的职能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政策研究 都势单力簿,全民健身计划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首先要真正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为己 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要防止将全民健身当作一个球踢向社会。在强化宏观调控过程中,一 方面要探索竞技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在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分阶段性 过渡,另一方面要从内部机构调整和政策研究入手,实现体育真正面向全社会的重点转移。

1.3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相适应的矛盾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变化,刺激了 体育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到处可见不同类型的康乐室、健身房、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心正在逐 渐向社会开放,各类体育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也异常活跃。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责权界定不明确和缺乏相应的 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监管,使得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少数不法分子更是鱼目混珠 ,利用体育场所进行违法活动,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1.4 体育事业发展与地区性体育立法不相适应的矛盾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基层单位体育工作 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要领导对待体育工作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发展体育事业仍然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如果把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单位体育工作的希 望寄托在某个领导对体育工作喜好程度上,就会不自觉地使体育事业发展滑入“人制”的轨道。在实现转制过 程中要依照《体育法》这一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地方体育立法的步伐,强 化各级领导的体育法制意识,并自觉依照体育法律法规,理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关系,促进体育领域内的 全面深化改革。

1.5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随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和质量 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体育人才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各级体委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不高,据该地区7个城市的统计, 体育管理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8.5%,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 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目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干部大多数来自体育行政系统,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处在珠江三角洲地的体育教师队伍 也极不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类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各类体育人才的素质,否则将 极大地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整体规模的发展。

转贴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今后15年的 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总的要求对在改革开放重要发展阶段的经济发达地区的 体育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这些地区体育事业运作机制的转变,使体育工作由单纯重规模、重投 入转为重质量、重实效指明了方向。

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表明,在实现上述转变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澄清, 中国体育理论建设在探索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上,要研究体育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过程中出现的基本问题,为先行一步地区的体育事业新的飞跃作好理论储备,为中、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 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体育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这些的基本问题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协调发展中重点转移问题的研究

数十年来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现阶段仍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 生较大影响,但是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整体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特别是当前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正随着国 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而日益显示出重要地位,仍然将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已不 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李鹏总理在八届三次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体育 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 为重点。”为体育理论界探索体育事业内部关系的转化指明了方向,当前要系统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与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群众体育作为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重点的环境特征和变化依据,研究群众体 育作为战略重点的转移机制,探索从观念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操作途径,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环境特征和有利 基础,研究加快重点转移过程中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拓宽竞技体育发展路子,率先在全国开创联合办队和发行体育的 先河,使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转移和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 职能转变,竞技体育的改革面临严峻的形势,竞技体育的组织体制、竞赛体制和人才体制都需要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相适应,当前理论工作者要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变化特征,深入探索竞技体育普遍 发展规律和特殊要求,依靠地域优势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模式,为竞技体育的改 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工作者一道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在体制转变过程中的稳步发展。

2.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系统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庞大的民族体质建设工程如何运作,面临 着理论和实践上必须解决的一系?形侍狻S捎谌窠∩砑苹氖凳┦艿骄谩⑸缁嵋约疤逵诓慷嘁蛩?的制 约,必须重视全民健身计划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特别要从理论上研究和区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两者之间在目标、原则、运作方式和 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根本差异,运用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民健身的 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完善全民健身的新体系。

2.4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作为经济增建设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珠江三角洲的体育产业包括体育、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 育技术劳务和体育的物质产品等方便都迅速发展壮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面 临着速度和效益的矛盾,重发展、轻效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面临着培育与立法的矛盾,体育市场的管 理较为混乱。因此当前从理论上要研究在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研究调整体育内部经济活动机制和提高体育事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体育市场的法制建设、政策实施和规 划制定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措施,研究在管理上切实把提高效益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的具体措施。

3 当前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加快我国体育理论建设步伐的建议

3.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理论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对体 育社会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理论研究和发展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 国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3.1.1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低, 体育理论的发展与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未能 从总体上紧跟体育实践的发展步伐,比较多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总结阶段,未能 根据当前转制的迫切需要提供有理论依据的发展对策措施。由于理论储备和指导不足,对包括全民健身计划实 施在内的体育社会实践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1.2从全国范围来看, 体育理论研究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协调。由于重应用、轻基础,使应用研究 本身缺乏发展推动力,在学科分化过程中结构不够严谨,交叉现象严重,有的学科分化后的基础不牢,缺乏形 成自身的科学基础体系,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的应用学科中,缺乏应用学科本身所必须具备的材 料,尤其一些新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搬硬套和空洞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体育理论研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3.1.3体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力量投入还未能紧跟我国体育事业战略重点的转移,重竞技、轻群体, 重微观、轻宏观的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比较严重,一些主要的体育科研机构基本上都还是 以为竞技体育服务为主,群众体育科研未受重视,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力,与当前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 方向不相适应。

3.1.4体育理论研究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在搜集信息方面, 缺乏完善、准确,还存在着以偏概全的现象 ,对辗转引用的材料,特别是将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材料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实际进行比较时,缺乏认 真鉴别,研究结论未考虑对中、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借鉴作用,在研究组织形式方面缺乏多学科的协作攻 关,单兵作战的状况较为普遍,与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

3.2建议

3.2.1要重视科研选题促进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 使体育理论研究始终紧扣体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3.2.2实现研究重点的转移和研究力量与队伍的调整, 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 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加大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研究的投入。 3.2.3 要重视广泛吸引经济发达地区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牢固的 基础,完善体育应用学科的体系,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3.2.4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协作攻关。 建立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体育理论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全民 健身研究中心,竞技体育训练研究中心,实现人员流动,资源共享。

3.2.5重视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通过扩大培养硕士生、 博士生的规模,加快体育理论研究人才队伍 的建设。

参与文献

1 魏振兰.珠江三角洲体育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体育软科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 4,1~20

2 何东民.顺德城乡居民生活变迁与体育发展相关系的社会学分析.体育交流软科学论文集.北京:人民 体育出版社,1994,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