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校德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6-30 03:19:57

职校德育论文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1

1.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德育课即所谓的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搞什么假、大、空的那一套,上课就是让学生学理论、学概念,下来就是背条条,考试就是考条条。在实际的运用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再加上除德育教师之外不少的老师不知道或不了解中职德育新课改的情况,以及在平日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师没有起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责任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校不太重视德育课。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听闻不少的班主任抱怨:德育课教师可有可无,他们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帮不了班主任的忙,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还得靠班主任。因而,出现德育教师不管班级,不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不配合德育教师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同时,还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都会认为:德育课教学归德育课教学,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归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德育课教学是德育老师的事,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只管上完课,只管学生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是否真正养成了相关的良好素质,形成了相关的良好意识和良好习惯等与德育教学无关。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处等部门的事,与德育教师无关。这便严重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2.德育教师自身的因素。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不少人确实存在没有把德育课上好的情况。表现在德育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掌握的信息量有限,对职业中专学生存在片面的认识,长期的德育课教学工作产生了所谓的职业倦怠,因而出现了过多的理论说教、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考核方式等弊端,导致德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本身的责任心欠缺,只管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等。再者经笔者对不少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的“老龄化”(指教龄在15~20年之间者)现象严重,教学方法技巧老旧,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刚毕业的老师大多社会经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甚至还有不少是行政领导兼德育课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优势较多,但有的人专业并不对口,加上工作繁忙就耽搁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另外,德育教师“充电”不足。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区、市、省甚至是部级的不同级别培训,而德育教师除了少量的校、区、市的教研培训外再无其他。由于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培养不够,加上自身“凭老本”吃饭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的知识量有限、视野狭窄、教学方法手段老旧,直接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3.德育教师中不少的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育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人只管担任传统的教学任务,只要自己不在德育管理队伍就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无关。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不少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的现象确实存在。表现在他们多数没有担当班主任,没有在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担任工作,没有进入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去,据了解,不少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中竟然没有德育课教师参加,也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德育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脱节。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几个思考

1.充分明确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这是国家对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教师提出的职责定位和素质要求,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塑造灵魂”的主要力量和专门力量,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的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符合德育教师的职责要求,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忠实履行德育教师的起码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发挥德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2.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思想上的重视十分重要,这里包括两方面:作为德育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改变人的思想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工作是伟大和崇高的,是了不起的。所以德育教师必须自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钻研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增强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作为学校也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切实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重视德育课、重视德育教师。

3.切实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前面提到在职业中专中大多数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提升培训,班主任也能得到相应的骨干班主任培训,而德育教师得到的培训几乎为零。这样不利于德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或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讲,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作用。

4.尽可能让德育教师进入学校的德育队伍或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让德育教师尽可能的担任班主任、年级长,进入德育处、保卫处、团委等德育管理队伍中。使他们在诸如学校班级开展的日常班会、常规教育、法制、、安全、青春期、爱国主义、文明上网、慎重交友、就业创业指导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学生实习实践等各种综合性、常规性的活动,各种日常性或专题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在以上提到的这些教育活动中,德育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德育课程中的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5.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在德育课程大纲的评价与考核要求中都提到了:客观、公正、全面。笔者在拙作《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刍议》中也曾提到我校在评价考核学生学科成绩的做法:“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包含七个评价内容: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校技能培训或竞赛、市省国家技能竞赛,每月做一次月评成绩。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这一做法既客观又合理,避免了单纯按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评价办法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考评组评。

三、总结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观;职校;德育;创新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改革的新时期,加强职校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尤为重要。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历来是职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重点课题。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吸纳德育理念,笔者认为,必须更新观念,跳出旧的德育思维模式,用主体性德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职校德育工作实践。

一、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主体性德育观是市场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成果。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一系列生活、文化生活、道德意识形态等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一个明显结果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这一情形反映在德育理论上,就是“人的主体性”思想得以确定。这种背景下,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社会规范立场、着眼于行为的善恶、着力劝导学生践履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规范性德育观受到极大冲击。与时俱进,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生活方式立场、着眼于生活方式的探究、着力使每个受教育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美好人生的主体性德育观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唤和追求。主体性德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从其内涵来看,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其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养成的客观,重视提高他们的判断、抉择能力,指导其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

主体性德育有如下特点:

1.以培育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向。即重视学生主体人格提升,强调要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以挖掘潜能,促进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发展;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点与面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层次性、能动性、差异性,因材施教,既注重群体性道德水平提高,又彰显学生个性,使每个人都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实践主体。

2.在尊重、平等、民主中促进学生整体性进步。即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内心需求、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个性、隐私与尊严等;要放弃居高临下的状态,不把学生当作“道德条目的容器”,而是朋友一样平等对话,进行真诚精神交流。使学生能在民主氛围下自觉、自愿地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内涵、陶冶情操,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

3.在自主教育中实现德育的内求自塑。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承担着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比较基础上自主选择或拒斥一定道德价值的任务。其职责在于创设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在自我体验、自我探求、自我顿悟中找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德育课及其他课程教学、学校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为学生的自主教育提供了丰富土壤。

把教师主体性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挥轨道,更多强调在教师主体主导中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构成了现代的的主体性德育观。

二、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职校德育创新的重要前提

适应经济社会要求加强和改进职校德育工作,是实现全面提高职校学生素质、培育新一代劳动者的题中之义。主体性德育观的确立契合了以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为中心实施德育创新的要求。职校德育工作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情况面前的种种不适应也呼唤着主体性德育的弘扬。

1.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求职校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去年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快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这里的“服务”包括为促进发展服务和为就业服务两大任务。促进谁发展?既包括经济和社会的宏观发展,也包括受教育者个人人生与事业的发展。服务的则是满足包括广大职校生在内的受教育者就业、再就业的培养培训需求。我国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战略举措,对职校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单纯的掌握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培养职校生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成为职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因此,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从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起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追求。职校作为学生“人”的发展的“特定阶段”,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创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空间。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成为职校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社会化过程中职校生思想、行为上的新变化要求职校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呈现多元性,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职校生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主体意识增强,权威意识减弱,不愿被动地接受外界劝告和他人批评,更多的认可切身体验;求新求异,追求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更多地关注事物的实际效果;渴望独立与平等,但由于阅历与认识的限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未来前途的不安,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除少部分学生能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外,职校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将面临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社会的选择,要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求职校生在紧张的就业形势面前有过硬的综合职业能力。然而,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许多职校生并未确立完整的目标,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基础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特点。而欠缺为成就自己人生服务的强烈意识,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只能奢谈。

唤醒职校生努力成才,以“成功者”心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主体意识,用德育拓展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职校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的客观实际要求。

3.中等职业学校激烈的生存竞争要求职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

受持续“普高热”,职校生源质量下滑,其主体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弱势学生群体。这种现实造成职校在管理、教育精力投入相当甚至过之的情况下与普通高中最终社会影响上的失衡,挫伤了一部分职教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一些职校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定位不清,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好没有完全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上缺乏活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手足无措。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是职校“要坚决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模式、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的改革,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庭怎样才会满意?学校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立足?答案只有一个: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既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也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

这样,就要求职校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把握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改变以往单纯依赖德育课灌输道德知识、只抓理论学习不抓活动训练与体验、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途径创新不够等状况,确立起主体性德育观。

三、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开展职校德育创新的现实策略

1.切实发挥好课堂教学在职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职校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特别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德育课程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或再现对其道德品质培养产生重要的知识的重要环节,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要靠教师讲授传递给学生,是道德知识传输的主要途径。在这个环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应达到的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活跃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实践道德生活的欲望。而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也会有意无意的在其他各科教学中搜寻和验证这种情绪,因而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也要渗透德育,使德育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盐”与“汤”的关系得到实实在在的确立。同时,现行德育教材的编写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其指导职校生人生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德育课的育人主阵地地位。这种地位不是虚的,需要在运作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要更新德育课教学理念,把课程作为职校生的生活过程来把握,在积极进行课内教学、手段、评价模式等改革的同时,向其他科目和课外拓展,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起来。

2.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但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者的引导帮助下才会不断增强和发展。只有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才会使其感受自信、充实和体验到完善自己的乐趣。唤醒学生的修德需要,不仅要靠创新的课堂教学,还要靠创设各种自我教育的情境,即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职校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的良好德育途径和平台。通过对各种校内隐性、显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对不同教育环节的衔接与贯穿,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中得到个性的张扬、合作意识的培养等。职业生涯设计就是这样一种良好形式。它是根据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展望,有助于职校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激励其对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追求。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主体性在学生主体性轨道上的发挥。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全方位推进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做法尤为值得借鉴。他们通过德育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方法辅导,班主任组织各班主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语文教师结合文化课教学辅导生涯设计写作,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能力训练介绍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机教师辅导学生运用化手段收集资料、制作规划设计这一立体操作形式开展生涯设计活动,并在全校组织评比与展示,丰富了职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3.抓住职业学校的社会开放性优势落实德育工作实践化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其社会开放性及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等都体现着它的特殊性。这些特征也成为职校落实德育工作实践化的优势。“订单”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实践实施分层教学、学分制、弹性学制,完善加强校内实训和实习环节等,在催发职校生主体意识同时,为职校德育工作实践化提供了前提。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了学生知的认识、情的陶冶、理的把握,但这些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或初步的道德实践,教师的德育影响只有在学生与外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才能内化为其品德并生成新的道德需要促进其个体继续发展。因而,加强有意识的德育实践活动是有助于学生增强实践社会主流道德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实践、实习实训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三类。校园主题实践指职校德育工作者有目的的创设主题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实践,可采取的方法有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磨砺训练、榜样模仿、角色扮演等;实习实训实践指在实习、实训、顶岗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印证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悟具有精神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实践是师生共同实现主体性“双赢”的阶段,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及志愿者活动等。在社会大环境中,由于新事物层出不穷,受生活时空和个人因素制约,教师也不能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道德,因而师生通过认真思考和相互交流,在自我判断与抉择中有助于实现促进双方的自我成长。职校德育学分制是很值得探索的一种将学生“知”与“行”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

4.在主体性德育过程中推进职校德育工作者的角色重塑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主动地发展”,“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赋予职校教师的光荣职责。然而现实中狭隘的德育工作者界定观使德育工作重重的落在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和一部分管理者肩上,而对德育课教师上岗要求的不严格和对其接受继续教育的不重视,使职校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不专。新形势面前,一些教师忽视对德育新理念的,发现职校生打架、说谎、早恋、破坏就怒火满胸,而对职校生焦虑、自卑、孤独、沮丧等问题却不闻不问,所谓“遇到老问题发烦,遇上新问题发懵”。主体性德育观既要求职校在推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且通过组织对德育原理、品德发展心等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还要求增强全体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全员意识。从而以教师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学科、不同部位的教师看到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道德生长点。只有完成职校德育工作者的角色重塑,才会创新德育载体与形式,并与学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伙伴关系,在对话、理解、欣赏、倾听、关怀、信任中,用人格的力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工作才会声色并茂。

1.魏贤超.《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现代德育理论的重要命题》[J].《教育》,1996年第3期

2.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J].2004年第12期

3.石芳华.《主体性德育观:高校思政教育人性化的回归》[J].《上海电院学生工作》.2004年第2期

4.刘铁良.《浅析主体性德育》[OL]./zhenzhi/news-article/20030918/154520.shtml

5.周济.《用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allfile/20050107/news02.html.2005年1月7日

6.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newshtml/2004-10-1/news2004101172217.htm.2004年6月17日

7.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19期

8.曾桓松.《弘扬主体性德育浅探》[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8期

9.高立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校校园文化建设》[OL]./03pindao[InstallDir_ChannelDir]show.asp?id=2163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创新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任务就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先进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合格人才。二十一世纪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伴随这一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在逐渐加大,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对我国人们的影响也不断加大。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发展与变化是世界万物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变化,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也需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认识新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探索新的思路。

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不切实际。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应全面深刻地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应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接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和谐性。而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具体的德育过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育者胸中无数,不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学生、评价学生一律套用固定的德育目标模式,搞“一刀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要求,在高职院校德育活动中根本达不到;达不到的事情而必须去做,这就出现了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

(二)德育内容陈旧滞后。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通过德育,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看待分析出现的社会问题。但在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真实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教育还很不够,很容易给人故意回避的感觉,德育教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片面强调人情味,淡化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注重自我教育,放松了系统灌输;突出了“感情投资”,忽视了引导教育学生提高觉悟。使德育工作出现了“以包代教”、“以奖代教”、“以乐代教”等等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三)德育方法陈旧老套。在德育教育工作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对于我们做好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然而,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要求高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也就大了,我们的一些德育工作者却未能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转变工作方法,德育方法陈旧老套。主要表现在:形式单调,缺乏趣味;空洞说教,科学缺位;“漫天撒网”,盲目应付;“杀鸡儆猴”,集体“陪训”;攒集问题,“数罪并罚”;瞻前顾后,“隔靴搔痒”。

(四)德育教育形式主义。高职院校的一切德育活动应本着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主题,在进行这些活动前应考虑到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否能收到实效。而在实践中,一些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进行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它是大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根源,它最终会导致德育工作失去信誉。

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一)德育教育要体现层次性。学生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受众,由于他们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环境和阅历、心理素质及所学专业存在着差异,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也理应存在层次性。首先,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教育重点,实施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教育。这一群体的青年学生,追求进步,思想觉悟最高,最高理想教育在他们身上势必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在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在影响其他群体的青年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能发挥巨大的能量。

其次,在青年团员及具有一定政治觉悟的青年学生中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崇高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群体的学生在学习实践及生活实践中,最能树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在这一群体的青年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第三,除了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理想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外,还应重点抓好公民道德教育。“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是广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对这一行为准则的规范体现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尤其是在国际德行的培育方面,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抵制黄色信息污染及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的传播而引发的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异。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在这一层次上,必须调动一切显性的或隐性的相关课程,使广大青年的行为规范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又能与中华民族传统相承接。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过去,德育教育强调学生按照社会统一目标模式行事,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改造功能。在内容上,着重强调理论的指导原则和社会理想化模式的建立,忽视了对社会两面性的认知和了解。方法上,着重强调课堂的灌输、说教,忽视了双向交流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体制的变化。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既要符合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要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平台。

(三)创新形式,追求德育教育的实效。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形势,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边融合,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握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客观实际,从教育的层次性,从人生价值标准角度去探讨、设计、建构德育的科学性。在效应上,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环节。德育教育不仅要有自己的理论结构和特色,而且在许多重大问题的探讨上要体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积极创新德育教育途径,加大德育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贴切性。在千方百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之外,还要通过课堂讲座、党团组织建设、道德创建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多种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使学生身体力行。通过社会实践如军事训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来鼓励学生接受锻炼,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所蕴藏的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竞争进取。长此以往,便能潜移默化地培养提升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也能使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生活,促进大学生逐渐养成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积极、健康、向上、稳定的道德品质。

(四)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因此,当前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全面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辨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首先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坚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懂得德育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教师队伍。德育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要掌握前沿的动态,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独到见解,对社会发展有一定前瞻能力。德育教师不仅是施教者,又是示范者。德育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要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全校广大学生。德育教师还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善于协调、勤于沟通,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其次必须推进德育教学改革,丰富和完善德育教学方式。在讲授德育课时,要正面教学为主,同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技术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摄取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4

如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德育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一)把握教材,贴近生活,让德育课充满活力。1、以教材为基础,贴近生活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德育教材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中国梦.我的梦”把祖国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道德——从弟子规说开去”,把我和古人连在了一起;“三创一办”、“林城绿丝带”把每一个同学和贵阳连在了一起.......把活动引入教学,把行为规范的教学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变成真实、生动的行为要求和评价。通过课堂教学、漫画比赛、文明语言征集、晒晒身边文明事、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让同学看到、感受到德育的力量。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贴近学生生活:《职业生涯规划》课注意选择我校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就业的典型事例;《职业道德与法律》侧重同学身边的违法违纪现象、未成年人犯罪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学会在生活学习中能辨别真善美丑,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真实体验中相信,在相信中去行动。既贯彻教材的思想又抓住学生的视线。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德育课堂充满活力。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和主线,贴近专业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中职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把失败的过去画一个句号,开始自己人生的新里程。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自己人生新的起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很多同学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目标,没有动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所学专业,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他们既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短期目标,又有不断积累向前的中、长期目标。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大力重视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作为中职教育“出口”的企业需要大批懂技术、操作能力强、肯吃苦、讲诚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劳动者。根据我校多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各类用工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方面比较满意,而对不少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态度,责任感、诚信等内在品德比较失望。现在企业明确提出:招聘员工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团队协作能力,然后才了解他的技能状态。作为德育课教师对于社会发展、企业用人的新标准这些特征要有敏感度,要及时领会新的政策实质,把握住时代脉搏,心里明白要教什么给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行为是相脱节的。一方面,对学校的校规校纪清楚明白;一方面,迟到、旷课不断违纪。分析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同学和家长认为,现在还小,等到工作岗位就好了;二是学生自制力差;三是没有涉及切身利益,不关痛痒,不计较后果。在新的课改过程中,我们把企业的要求结合到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角色。把学生置于职业环境中,在不断的体验中学生进步很大,效果很好。首先:把教室的布置、黑板报的内容与专业、职业、职业态度等结合起来,把具有职业特点的标语引入教室。例如“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今天的学习方式,明天的工作方式”“把最容易的事做好,就不容易,把最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等等。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增强隐性教育能力。时刻对学生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其次:我们把经常和我校合作的大企业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工作规范要求引进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对比试验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成长。有同学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旷课。我们通过诚信银行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分析。探究别人升职、加薪的原因;自己停步不前、降薪甚至下岗的原因。通过这类活动收到很好效果。班级迟到、旷课现象明显减少;回答问题的同学增加,见面时互相问候和向老师问候的同学明显增加。让他们明白:人是社会的人,要承担责任、要不断进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探究学习,贴近岗位,让德育课充满真实。在以往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认为德育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假、大、空。隔自己太远,与自己无关。在近几年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老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课堂优势,把德育课堂变成“和谐、紧张、活泼”,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平台上帮助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行。1、减少纯理论教学,把理论带到职业情境中、日常生活中;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领悟能力不强。理论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即枯燥又乏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变成他们能理解又能接受的生活工作情境,并把他们带入其中,我们的德育课教学才能收到效果。首先:精讲、少讲理论。把理论融入到案例、情境中去,升华、提高;其次:变被动为主动,在参与中获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提高理论水平;变老师“一言堂”为大家讲;变点名回答为主动回答、互助回答等等。再次:创新学生的作业设计。传统的作业模式机械、呆板,许多职专生对这类作业毫无兴趣,有做也只是应付老师的检查,有的干脆就抄袭甚至不做。面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精心设计每门课的作业:既要巩固知识又要提高认识,并把一些道德要求渗透其中。既有看书、听课就可以做的作业,也有要查资料,认真分析才能完成的作业;有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也有必须分工合作的作业。每学期作业的次数,这是基本态度。完成即可得到基本分;然后是作业质量:有自己思想或创新的,评价上一档次。优秀作业定期展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被展出,积极性特别高。多样的作业形式、不同的检查方式、不同的目的要求,把以前学生讨厌的作业,变成他们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创新学生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强化他们学习德育课的兴趣。2、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把理论融入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行动“告诉我,我忘记了;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做,我才懂得。”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一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活动主题;二是选择恰当的方式,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三是提出明确的目的;四是精心组织好活动课的过程;五是课后一定要做好小结,每次课都要有所收获。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师生互动,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同学创设不同活动,达到不同的目标。大家共同进步。例如:针对迟到旷课现象的“规范意识”训练、养蛋宝宝的感恩活动、“讲文明、除陋习、建设和谐校园”的漫画比赛、“我为林城添光彩”的志愿者活动、数控专业、机电专业的“安全知识大比拼”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学生提高认识,净化思想,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采用讨论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途径、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又树立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文明风采大赛”,提高学生素养;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开设特色写字课,组织学生演讲、辩论、讨论,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学生“三读”:读国学经典,读名人传记,读做人与处世杂志,做到“要成才、先做人”。请心理学专家、社区工作者、律师、沙子哨监狱干警和服刑人员为学生讲座,并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个人写出心得体会。增强法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社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开拓眼界,又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以至用型评价方式,是德育课创新效果的检测和保证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各类学校都积极地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们有雷声大,雨点小,效率低的感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尽可能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杜会现状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紊质教育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泉质量的下降,中职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想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集体意识淡薄,办事情,想间题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业竟争中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在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样一来,许多中职师生普遍认为,在中职阶段,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正因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中职生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不是逃课就是睡觉,这在职业学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中职生的素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样的误区只会误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其在社会就业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竟争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寒质的较量。而且,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从专业化向素质化转变已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忽视中职生自我素质的提高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知道,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德育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为本,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其宗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职生是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中职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课堂教育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惫义。如在(商品》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但更要注重其素质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从商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精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使其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自己塑造成精品。然后向学生提出“树精品意识,立中职生新形象”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二、坚持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时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用性是指有实际使用价值。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参加社会管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职能,而且越来越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性越来越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健全人格的积极意义正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体系来看,德育课程所涉及的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传统德育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注重理论高度,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认知能以及理解水平,而且在教学方式上的空洞说教,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的应用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功利化。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其认为有用的学科上,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素质下降的状况下,如何改变德育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是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都应考虑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做到既有利子老师教,又利于学生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材来看,其理论化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课时有目的地选取教学内容。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教学内容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点关注。

三、坚持中等取业教育与离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原则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

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国有着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中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如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11年12月30日,由国家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教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界定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6个方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国家教育部2008年修订,亦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论从对师德的概述和分类阐述的内容看,虽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德内涵有所区别,但本质性的内涵是共通的,那么可以师德的共通性内涵来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特殊性内涵来探讨具体到某一层级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从师德的共通性来讲,教书育人是核心内容,教书育人需要“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与学生一瓢水”。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共同构成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既需要在学识上成为能够以广博的修为来满足教给学生和教会学生的需要;亦需要在德行上能够以良好的修为。若教师在学识修养和德行修养上处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状态,又怎么能培养教育出品德高尚学识厚成的学生呢?“正人必须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语都可用来说明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代表个人的德行状况,黑必将与他们的学生的德行养成质量联系在一起。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其一,弱化于“无形”。“形”指什么,指形成教育模式或规范。从高等师范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对比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潜在的“无形”教育,专业课教育属于明显的“有形”教育。所谓“无形”是与“有形”相对比而言的。专业课教育的“有形”可见学校有明显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有课程、实习、设备等作保证,而职业道德教育则缺乏这样的保证,处于说起来重要,体验到实际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匮乏,处于缺乏“抓手”的运行状态。其二,僵化于“作业流程”。高市学校普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例行公事”的层面,没有做到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缺乏内容、方法、载体方面的创新,没能结合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结合高师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摸索出适合高师院校的方法或方式,形式主义、课程主义思想严重,教育内容你改体现不出时代性,教育方法单一僵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僵化于完成一种作业流程。

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善

其一,科学性与研究性兼容。高等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彻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理念。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探索符合高师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体现科学性与研究性并重,保证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符合学生修养师德的实际需要。且注意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拿出新方法。其二,激励性与自律性结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要在加强师德建设课程建设基础上,积极开展“三热爱、三提倡、三增强”等主题式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三热爱、三提倡、三增强”的主题即热爱教育,提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热爱学校,提倡爱校如家,增强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事业心。学校有计划、定时间组织学生看师表风范、礼仪教育系列录像。通过观看,让学生进行自我对照,寻找自己的不足之。不断强化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讲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时时处处能够自觉地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三,正面性与反面性示范相结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正反面电箱的示范作用。正面典型无疑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好的学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同学,也可以是从同学身份已经转变到教师工作岗位上的学长们,树立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好的陷进典型为标杆,让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身边的榜样作用可效仿。反面典型也能发挥示范作用,但这种师范的性质式来自反方向的,是反面的例子。在教师岗位上,也总有一些师德表现的反面例子,可以将这些反面的人和事拿来予以剖析,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案例面前受到师德反面教员的警示和警醒。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和谐社会;德育工作;职校;使命

**月**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深刻阐述。“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措施、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培养广大职校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求

1.构建和谐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职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它必然对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经济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及职校德育工作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发展。“今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传统粗放型方式转变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担负着这样一个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的“质量”就包含了社会对职校德育成效的期望: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要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和伟大实践触动并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反映在职校德育工作上,必然要求在德育内容、目标及工作的思维前提(即德育观)和环境等方面做出新的改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在契合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愿望的同时,也在通过舆论传媒和实践探索深化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与追求。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缺乏对包括职校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职校生两三年后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内化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观,并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成熟。因而,德育内容上,除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遵纪守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包括和谐文明教育。从根本上看,和谐社会是指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全面和谐的社会,而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职校德育工作,就是要结合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实际,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整体发展达成统一,从而造就出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准社会成员。这就要求职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德育观,即主体性德育观,并努力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3.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德育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必然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正是鉴于对其不能很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要这个“不和谐”的正确认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确定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在教育部文件和周济部长的讲话中,都多次提到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通过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合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以就业为导向,是因为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具有支持作用、服务功能的优势,而就业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职校在新形势面前定位清不清,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有没有很快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是否具有活力,有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职校发展的社会环境等。在这些矛盾面前,德育工作如何发挥“首位”作用、如何增强职校的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的考验。

二、职校德育工作“不和谐”音符的现实反思

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德育生态为立足点,审视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在坚持职校德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的同时,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也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这些文件已经成为指导和促进职校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纲领。同时也昭示着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为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和谐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它具有教育本质的所有属性,目标是育人,所培养的人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较高水平的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一些职业学校,迫于竞争与生存的压力,虽然把“德育为先”喊在嘴上,其主导意识和行动上却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职校德育的价值何在?是保证这些掌握了技能的劳动者真正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社会才能越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让学做人和学技能成为职校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翼”。实践已经证明,德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其市场竞争力也更强。

2.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基层职校德育工作者由于缺少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其德育理念往往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受传统的德育观影响,对职校生个体成长缺乏关照,往往用一个目标规格模式进行要求;对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不清,方式方法僵化生硬,习惯于我训你听,把发生在校园的各种矛盾简单判定为对抗性质,看见心中就“憋着一团火”,要么不理,一理就激化,造成师生人际关系紧张;沿袭旧的教育模式,时代感不强,脱离德育实际,实效性差。这些表现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去甚远。职校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增强,“管”和“灌”都已不适合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主体性德育要求职校德育工作者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

3.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德育内容只有贴近时代、与职校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会为学生关心和接受。对我的发展与成长有利没利,能不能帮助我解决现实问题,是很多职校生在对事物取舍前首先要想到的。因此,职校德育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也要围绕这两点进行,一是围绕职校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二要凸显时代特色和社会要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职校德育实现服务人和社会的和谐。职校德育要依据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生素质的新变化相应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如实践、创新精神的教育,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等等。只有德育内容与时代要求同步,职校德育才会以其有效、有形的现实价值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加强。

4.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在职校内部,各方面教育不协调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工作者、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职业指导人员在接触和教育学生时要求的标准有高有低、倡导的价值观迥异,有时甚至形成对立,让学生无所适从,制约和弱化了德育效果。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工作,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只能强化“恨铁不成钢”的浮躁心态,影响德育质量。在职校外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在拓宽职校德育视野的同时,也给职校德育工作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带来挑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才能使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真正转化为支持职校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仍需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⑤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职校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大批建设主力军,成为职校德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要履行好这个使命,“和谐德育”必须成为职校德育工作不懈的创新目标与追求。笔者以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职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充满生机性、体现时代感、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条理、融洽、透射出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其运作是和谐的。

1.人际和谐:实现德育目标的首要前提

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⑥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职校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承担着唤醒职校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职校生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入手,促进道德对象的道德社会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自发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

2.管理和谐:确保德育成效的切实保证

职校内部管理涉及招生、就业、教学、实训、德育诸环节,管理系统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德育管理的和谐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在制约着职校整体管理的质量。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没有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缺乏方向。职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观念,通过引导、教育,使职校教师摒弃思想上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保证落实好德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制,加强职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德育投入;三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分层施教,使德育运行在和谐状态下进行。

3.环境和谐:学生德性成长的肥沃土壤

职校生德性的成长、发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使其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是职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要和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塑造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其次,校园内部诸子环境要和谐。设施功能环境(如校园网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职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厚薄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在促进学生加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和对其本身和谐、全面发展的深入理解上至为关键。

和谐是一种美,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注释:

①,《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②刘延东,《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4年12月20日

③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2005年2月28日

④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6月17日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8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9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德育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1.1教师素质不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是教师知识面狭窄。德育课是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概念较多,而且比较复杂、抽象。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否则因理论缺乏,知识单薄,必然出现照本宣科、内容单调、课堂枯燥乏味现象。二是教师对时化不够敏感。德育课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之快,青年学生非常关心,如果教学过程缺乏时政资料的收集和教学引入,必然造成“理论空洞”,学生漠不关心。

1.2教学缺乏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由于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等。这是德育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1.3德育课得不到足够重视

事实上,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中职教育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比较突出,师生轻视德育课现象也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他们既不象高中政治教师,也不象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可以有许多培训提高的机会。德育教研活动很难得到正常开展,教师难得参加课改培训,外出参观少、见识少;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靠自己收集,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个人去摸索等等。这个体制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2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根据原因分析,要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必须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着手,重视德育课教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

2.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首先,德育课教师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基本功。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作为信息源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德育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要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德育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应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启发学生思维时的教学语言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再次,德育教师要注重博览群书,重视知识更新,关注时化,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做到说理时能够博古论今,育人时能联系实际。这是德育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同时,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和德育课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按照《大纲》要求,重视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适当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研讨、学习交流,为德育课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提高环境。

2.2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人格

德育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并酷爱本专业的思想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师如果没有积极进取、奋力开拓的精神是难以胜任这门课程的。另外,为人师表是我国师德的优良传统,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德育课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德育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德育课,从深层次上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

2.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它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德育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这样,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学要以激励为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

3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根本办法

《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规定为深化德育课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

3.1改进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增加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教学进程,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增加时政新闻知识。教师及时把国内外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与所学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学生非常乐意的事情。第三,适时增加专题选修课。根据社会发展,教师要注意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当增加选修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近两年来,我校利用专门时间开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国际形势”等专题讲座,学生热情高、兴趣浓、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极大地增强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3.2重视运用教学艺术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

首先,重视课堂导入艺术。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其次,重点抓住教学的主体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导入后,只有通过点拨释疑,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几种典型的方法值得吸收、消化、推广。

(1)引探式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笔者在讲述“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一观点时,给学生讲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死掉,只让他一个人活着,但他又想吃烧饼,于是就留下一个卖烧饼的,他又觉的太寂寞,就留下他的老婆,而他们都要穿衣服,就留下卖布的和裁缝……最后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通过这个故事然后启发学生:一个人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能不能缺乏形形的人?学生自己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这样把抽象的哲学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

(2)茶话式教学法又称研究式教学法,它是在克服传统“注入式”、“一言堂”缺点的基础上出现在课堂的一种民主教学形式,正如茶馆中对谈的顾客一样,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因而课堂形式显得活跃、灵活、轻松、自由。这种方法能够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启发式谈话提到首位,它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它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学生的个性和智力不会受到压抑,而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3)幽默教学法又称示错式教学法,它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德育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法人”概念时,先提出“法人是法国人”“法人是说法语的人”“法人是守法的人”等一连串荒谬的定义,让学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学的定义,寓教于乐,真正使德育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

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3.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搞好德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德育课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照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它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4完善考试考核方法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从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克服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排除一试定成绩的弊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总之,德育课是一门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大有学问可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德育课教师素质,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探讨和研究,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S].教职成[2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