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校专业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9-13 17:12:51

职校专业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1

关键词:高职重点专业 酒店管理 建设内容 浅析

做好重点专业建设,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等有关专业发展的重要要素进行全面深入地细致研究,使其符合高等职业类型教育要求。本文将从酒店管理专业着手,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以点带面地深入探讨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的建设内容与实践方案,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的最优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一、建设并实施“校企共育、岗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对接企业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和实施“校企共育、岗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职业精神、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职业道德提升促进职业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用任务驱动教学,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采取双元授课、双元指导、双元监控、双元评估、双元地点、双元身份的共育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深度融合,使学生经过走向职场、走进职场和纵横职场的蜕变,最终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实现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

二、构建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重点专业建设的突破口。重构课程体系,需要彻底打破传统理论与实践课的界限,突出职业能力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设计和整合课程,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特色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专业核心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多门课程里的现象,根据职业核心技能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合,确立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和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为主要内容,与企业联合开发、设计和整合课程内容,达到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考证和企业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或证明)融为一体的目的。

三、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其将来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酒店管理专业六门核心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所谓课程项目化,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为方法,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密切联系酒店行业的实际情况,太难过分解项目来完成课程学习;所谓任务驱动,是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任务,然后很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实施教学,在每一任务中设置若干学习情境,并最终进行综合考评。这样可以使得学习目标和任务明确,学习情境真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有利于自主能力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在讲“理论―实践―技能考证和企业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或证明)融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思路贯彻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实现“教、学、做、评”的有机结合,把“工学交替”做实。

四、共建“专兼结合、互渗式”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在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重点。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保证。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的规模、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等方面均在不断加强。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外聘专家,实现“以外促内、以外强内、以外优内”等措施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双师素质。

五、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把企业和社会的有效资源积极纳入教学过程;注重其它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如实物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的建设,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六、完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和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借助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学校、企业、学生捆绑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补充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吸收社会力量共建实训基地,并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对外经营和学生顶岗实训的运作模式,保障实践教学的高效对接,保障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和质量。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2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现状;问题;建议

0 引言

我国高校辅导员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于1953年在清华大学首建“政治辅导员”制度,从此,各高校纷纷建立辅导员制度。因此,“辅导员”一词也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涵义。早期的政治指导员,主要负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辅导员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到“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高校辅导员在维持学校稳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分工精细化,辅导员这一角色遭遇发展

瓶颈。

1 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是指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而职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是指一项工作的专业品质和专业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形成为专门职业的过程,或职业的专业化或专门化。

通过文献显示,对我国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化问题探讨较早的是中山大学张立明发表的《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2000)一文,而后,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所谓辅导员职业化,是指一种能够终身从事的稳定工作岗位,并能给辅导员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形成较好的社会认同感,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动态过程。因此,辅导员职业化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即:职业素养、职业理论、职业岗位、职业行为、职业地位。

2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现状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化队伍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还关系到学生成长和辅导员队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海南医学院40位专职辅导员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涉及专职辅导员的基本情况、关心的问题、职业考虑等20个选项;问卷调查表共发放40份,回收34份,问卷回收率85%;问卷有效率100%。

2.1 专职辅导员从业年限普通较短

通过调查发现,海南医学院专职辅导员队伍男女比为44:56,其中最大36岁、最小24岁,5年(含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占68%,仅有1名工作年限为10年,工作6-7年的辅导员仅占23.5%,。较短的职业经验,说明辅导员职业队伍不稳定。通过对近5年流失的专职辅导员统计发现,有16名辅导员转入行政岗位或其他岗位或辞职。

2.2 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水平较低

从统计情况来看,61.8%的辅导员是助教、32.4%为讲师职称,副高以上职称者为0;58.8%的辅导员从未发表过与辅导员工作有关的论文。既然辅导员作为一门职业,就必须从多方面提升自身能力,提高理论素养。

2.3 专职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

在对“介绍自己身份”进行统计后,发现64.7%的辅导员会介绍自己是学校老师,不会表明自己辅导员身份。专职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很强的职业认同感,认为辅导员与高校的其他岗位相比,职业身份明显低微。

2.4 专职辅导员职业化程度偏低

在对“获得过何种职业资格证书”进行统计时,47.1%的辅导员无任何职业资格证书,拥有“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分别占到11.8%、20.6%。辅导员的工作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外,心理疏导和生涯指导会耗费绝大部分精力。无“专业”作指导,辅导员开展工作时,会觉得无头绪,并感觉压力巨大。

2.5 专职辅导员职业晋升机制模糊

通过调查发现,62.5%的辅导员认为在辅导员岗位上的晋升机会少,会考虑在工作3-5年后转岗,其中80%想转入学校行政岗位。5年来,仅有一名工作12年专职辅导员晋升为二级学院学生党总支副书记(副处级),这使得现在的专职辅导员对自己职业前途倍感暗淡。

3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专职辅导员因流动过快、专业水平较低、晋升机制不健全、职业认同感差等原因,造成辅导员很难向“职业化”发展,具体

原因:

3.1 工作繁杂,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完成《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规定的八项基本职责外,还要负责教学秩序管理、学费催缴、宿舍卫生维护、课外活动组织与协调、学校各级行政部门及领导下达的临时性任务等。大量的“杂务”工作使辅导员筋疲力尽,丧失了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成为各级行政部门的“办事员”,甚至是“勤杂工”。

3.2 无专业定位,辅导员社会认可度差

由于现行辅导员在校学习的专业很杂,专门学习辅导员或相关专业的较少,学生家长也只是到了大学才知道有专职辅导员这一职业,他们认为高校之中,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才是真正的“主人”,辅导员只是个“高级保姆”而已。

3.3 无专业要求,辅导员入职门槛低

通过对各大高校辅导员招聘信息发现,对辅导员录职一般只规定学生干部、党员等硬指标,对于所学专业要求不高。因此,大家认为辅导员工作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都可以从事,这就造成了辅导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3.4 政策不落实,辅导员职业感不强

从中央到部委,再到各个学校,均出台关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很多文件,但由于缺乏硬性的保证,各高校在执行时,就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落实不到位或根本不落实。如,“教社政(2005)2号”要求: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4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这应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知识面广”的“职业化队伍。但是长期以来受“岗位职责不明、体制机制不健全、人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困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4.1 领导重视,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化”,除了辅导员自己努力外,还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要切实将领导层对辅导员的观念从“临时性的、过渡性的、可有可无的职业”向“光荣而艰巨的职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转变。此外,辅导员要增强自身使命感和归属感,意识到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还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担负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4.2 加强培训,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主要通过培训机制来完成。建立以“全面学习、培养职业意识为主”的录职培养阶段、以“专业学习、职业能力为主”的专业技能阶段、以“全面技能提高”的职业化阶段为主线的“三段式”培训机制,逐步提高辅导员职业化素养水平。

4.3 科学考核,量化辅导员职业考评制度

对于辅导员的考核,以往主要是各职能部门领导对辅导员的印象进行评定,缺乏科学的职业考评依据,易出“干得多,错的多”的尴尬局面。因此,对辅导员职业进行考评时要贯彻“责与量、点与面、常规与创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个人自评、学生评教、同行互评、领导考评”及“一票否定”的机制,对辅导员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考评,考评结果与辅导员职级、职称评定、奖惩、退出等挂钩。

4.4 创造条件,放宽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

辅导员职业是一项充满朝气、富有挑战、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但是,部分辅导员也会面临压力大、沟通艺术欠佳、工作方式呆板等问题困扰,不利于长期从事这一工作,因此,高校各级主管部门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辅导员课题申报、学习、考证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让辅导员朝着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化道路延伸。

总之,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学校的发展要求,再通过辅导员自身努力,辅导员工作定能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职业化”建设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才栋,等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海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66.69.

[3]凯文娟.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徐涌金,章珺.关于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5]王柏,王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6).

[6]刘国君,朱洪.地方高校专职辅导员“三化”问题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3

关键词:物流;管理;设想

在这样物流行业发展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如何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物流人才呢?作为专业带头人一直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应该是:从里到外,先改“心”,再改“肉”,最后改“皮”。

“心”――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注重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的思想要更新,行动要创新。需要学校支持我们“走出去”,多听、多看、多问、多学、多分析,多思考;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更新观念,深化“互惠互赢校企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确定正确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将这个“心”作“实”。

“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改革;课程的设置教学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大环境,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物流人才。将这个“肉”作“厚”。

“皮”――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条件、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是专业建设顺利实施的保障,要不断完善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则是需要在较大的地方整合扩大现有实践条件,使其形成规模;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要不断提高,扩大影响力。将这个“皮”作的既坚硬又美观。

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完善“互惠共赢的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在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框架下,依托现代物流产业部,吸收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红集团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成立物流管理专业理事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对“互惠共赢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及时进行总结和完善,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将该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内将该模式进行有效的推广,共同推进学院全面发展。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人才,学校的发展也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规模将逐年扩大,针对当地及全国各类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物流毕业生就业岗位、年龄、人数等数据,再对物流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各岗位需求特点确定专业方向,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向快递及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方向有所侧重,突出国际物流及货代、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特色物流知识的传授。进行专业定位即为“本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本的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管理、运输及调度、信息采集及处理等职业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的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市场开发、报关报检、信息处理等物流工作岗位服务及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继续创新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内涵建设,纵深发展,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的“工学交替双循环”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首先,把握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世界一体化。重新构建突出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特点的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结合地方性物流行业特点的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情境教学法”。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

(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四)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

(五)“读书会”教学法。成立读书会,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交流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阅、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最后,建立适用的教学资源库。在“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革新时代,教师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输送可开展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那些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点设计成多种表现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表格、PPT、图片、动画、视频讲座、游戏、微课等等,吸引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即工作任务。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依据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战略,在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定量考核、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全程管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加大专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改革与建设影响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更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在结构上注重专兼结合,加大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以上。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实践,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设备改造、技术创新等项目。增加青年教师比例,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再增加物流青年教师两名,通过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懂技术、知流程,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上岗实习制度,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从行业企业聘任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提高。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不仅承担校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更要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共同编写校内外实训教材、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依据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实体企业,突出“前厂后院”,围绕“校中厂”的两大校内实训基地,即自动化配送中心和快递运营中心,扩大原有规模,整合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3D模拟实训室和仓储配送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引入“企业化”运营模式,使教学方式一体化。抓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打破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做法,让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书。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学生校内实践运行管理模式、制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管理办法、做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资料档案整理工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与现有合作企业深入合作内容,增加合作项目,完善各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可供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和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习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一)开展社会培训

与企业紧密合作,针对企业实际需求,面向物流从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城乡务工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及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资格认证要求,开展物流师、仓储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及技术技工认证的培训。

(二)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

加强校企合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参与企业物流各方面的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参与搭建服务于省内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与企业合作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升级、物流作业流程整合等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研发及实践能力,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6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对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和差异性,高校学生思想认识呈现多元化、心理问题复杂化,而教师权威淡薄化等现状,使得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面临着角色职能扩展、工作内容交叉、各方需求日趋多样化等挑战。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及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凸显,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成为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与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关键是着力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各个高校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同时,众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研究,以此来推动这项工作。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缓慢,并且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自身知识素养不足,存在“错位”现象。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目前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尚无法完全承担现实工作的需要,由于现实高校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培养辅导员的对口性专业,而现有的辅导员大多都是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本科生或硕士、博士毕业生,甚至有些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差甚远,而在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之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及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往往只是在上岗前进行短暂的培训,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加之辅导员日常繁杂的工作,没有或很少抽出时间学习或钻研相关知识,这样在面临当前形势下,面对高校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辅导员们知识结构单薄的不足就呈现出来,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知识的咨询服务工作,在工作中往往找不到有力的切入点而感到力不从心,这必然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缺乏有效的开展,同时也会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影响职业化建设。近年来,随着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高校各项工作逐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引进、培养、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及转岗等政策设计上缺乏有效可行的保障措施,导致辅导员因担心自己将来的发展而无法专心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国家针对辅导员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促使很多辅导员不看好自身工作的前景,许多高校辅导员仅是把这个岗位作为转入其他行政岗位或教学岗位的过渡平台,或利用高校的学习资源或环境继续深造,等获取学位之后就转入相关教学岗位,甚至一些高校辅导员真正缺乏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些因素的存在必然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构建。

(三)高校辅导员配备数量不足,存在“缺位”现象。近年来,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人事编制的压缩,各高校辅导员人数也相应地被压缩,从而导致存在不同程度的高校辅导员数量不足,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人手不够用的情况,而高校学生可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获得扩展,也导致辅导员面对的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同时还面对着工作职责范围不断扩大的问题。工作中有时一名辅导员会面对几百个性格各异的学生,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同时,还会面临着许多非辅导员之职责但又与学生切实相关且又不可量化的工作,可见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工作强度之大及精神压力之大,而现有的高校辅导员配备难以有效地完成这些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校辅导员往往忙于应付日常性工作及临时性工作,疲于应付,导致辅导员难以抽出有效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生就业知识以及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而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无法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开展。

(四)高校辅导员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存在“无位”现象。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而且处于学校金字塔形管理体制的最底层,学校各级党政管理机构与学生有关的工作任务都可以向辅导员延伸,最终的工作都是有辅导员来完成。同时,部分高校还要辅导员承担院系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行政事务以及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这种现状使得辅导员身处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之间,感到学校对他们工作的安排以及社会上人们对待他们的认知程度与自身所期望的职业地位和自我形象存在差异,因此形成了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他们现实中所发挥的作用之间存在一种错位而导致角色冲突的产生。同时由于忙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更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环节和科研环节上,这样导致在职称晋升上相比教师没有较强的竞争力,而这在高校学术环境中往往导致辅导员的地位被逐步的边缘化。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形成。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与措施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和指导作用,甚至可以说一个好的辅导员可能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强弱、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那么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其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而科学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坚实基础。从辅导员涉及的现有工作来看,其会用到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思想政治学等学科知识,因此,为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应确立辅导员专业的学科地位,推进学科建设,将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有效融合起来,同时,还应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专业学科的建设也要依据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扩展专业学科的内涵。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使辅导员上岗以后能够充分利用所拥有的理论和技能开展专业化的辅导员工作,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指导,这对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提升机制,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为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在选聘辅导员的机制上,严格把好辅导员上岗标准,把素质高、业务精、年富力强且真正热爱辅导员工作,并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选拔到辅导员队伍中;另外一方面明晰高校辅导员待遇、培养、职称评定以及职务晋升等辅导员关切的个人问题,从思想上解除辅导员针对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应该坚决落实国家制定的关于高校辅导员管理的各项政策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使高校辅导员认识到自己既是高校教师,又是管理学生的行政干部的双重身份。与之对应,既可以按教师序列,也可以按照职务序列的双线晋升途径,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从而增加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将辅导员的出路从“转行”转变为如何增强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上,增强辅导员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以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奠定基础。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职业标准,明确辅导员的职业领域。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是一项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面对繁杂的日常性工作,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种综合性工作要求必须像制定其他专业组织一样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体系从业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从业资格标准以及资格认证程序等条件。并且要依据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科学合理地界定辅导员的职业领域,进一步的划清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以及行为准则,使得高校辅导员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职业岗位。同时,通过国家关于辅导员政策的引导,各个高校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增强社会上以及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关注。

(四)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考评监督机制,提高高校辅导员考核的科学性。科学合理的职业评价机制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极其重要。只有通过对辅导员工作坚持进行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公正性等原则基础上的考核,才能增强辅导员从事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具体的落实这项机制可以从以下点出发:第一,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不仅使考核结果更客观,也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数据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杜绝了形式主义的考核。第二,坚持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涉及繁杂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因此通过这种日常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既看到了工作的结果也看到了工作的过程,这样可以更科学的评价辅导员。第三,坚持学生评价与学校组织部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好坏拥有最大的发言权,通过重视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与组织部门的考核结合更好的督促辅导员努力扩展自己的工作动力。

【参考文献】

[1]傅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

[2]朱志明,赵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5)

[3]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4]熊芬,王建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5]常慕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定位及影响因素[J].学习月刊,2011(2)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5

    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自身条件而空谈或好高骛远。在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专业的设置要考虑一定的特色我校地处于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处在整个北疆的交通枢纽地带,在这个地带,距新疆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二百四十几公里,在乌市有实力强大的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都有土木工程类本科专业,同时又有新疆高等工业学校、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设有相应的土木建筑与工程管理类高职专业,距一百多公里处的石河子大学也设有相应的本科专业,二十公里处的独山子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也有相应的高职专业。所幸的是伊犁州、塔城、阿勒泰及博乐地区没有相应的学校设有这方面的专业。故我系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将专业设置面向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及博乐四地州。要做到与众不同的表现色彩和风格应从(1)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三个方面去打造自己的特色。作者认为只能从就业服务地区去考虑。专业建设要开放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着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锻炼,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素养要求不高,但职业素养要求较高,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践这一方面欠缺较大,无法完全承担这一任务。故高职专业的建设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学习方式、校园文化以及相应的教学与科研都要体现开放性。第一、教学内容要开放[1]高职教育很多内容,特别是实操性内容在校的教师是不能承担其教学任务的,学校也无法提供实践教学的环境,这就必须求助于企业的实操场地和有经验的师傅和技术人员们。第二、师资队伍要开放[2]高职教育因社会的需求变动很大,有些专业因社会的需求的萎缩而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学校的教师不可能因为专业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师资力量和人员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故这个矛盾只能是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拓宽他们的能力范围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借助企业的力量。以不变应万变,以自有的师资力量为根本,以社会师资为补充。第三、教学管理要开放[3]我校转变为高职院校之后,不再同于先前的师范教育了,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不再是传统的寒暑假了,特别对于我校地处于北疆片区的情况,每年4月开始解冻,5-9月份是建筑行业的黄金季节,10月份后下雪冰天雪地,众多工地停工。故我们的教学管理要适应这种北疆建筑行业的季节性安排。暑期就应该教学不中断,5-9月这个黄金季节应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时间。第四、培养途径、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践应该具有开放性[4]对于我校我系的实际情况,有土建类中职和高职,也有管理类高职及设备类高职,因学科的不同、层次的不同,这就要求在培养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上,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开放,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和用人单位,逐步采用“订单”方式,做到“定单”培养、定向使用。课堂讲授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直观、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互动性、有条件时可采用项目法教学。此外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对于有些课程或课程内容可采用网络教学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第五、增强学生学习方式与校园文化的开放度在我校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实行学分制不太合乎实际,但因师范类、职业类、艺术类等专业群同时并存于学校,则应因材施教,因情而教。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搞套路,不强制非上晚自习等等。有些学生可能在实习、有的可能在充电等等,情况各异,不应雷同。学校应该加大图书馆的开放度,加大社团的建设、加大院办企业、院办经济实体的力度,让学生们有个适合自身的学习去向和环境。专业的发展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高职专业来说更是具有多变性,从其产生、建设到发展甚至萎缩停办的整个过程,都会因外界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带来众多问题。故首先要倡导一个专业不可能永远能办下去,要做好变动的准备。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既要保证专业的基本内涵,又不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在求稳的过程中不断微调。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保持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同时保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只有也只要这样就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专业才能得到发展,专业群才能得到打造。

    2.本专业(专业群)建设规划的思路与设想

    首先,本专业(专业群)的建设规划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根据本系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条件、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高校的布局、经济发展布局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来规划,同时必须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据此原则和思想,做出如下建设规划:

    2.1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教研室的核心和引领地位

    为此,就必须调整专业布局,将建筑工程监理专业划归到土木工程教研室归口管理。应该始终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本系的主打和核心专业,并作为重点扶持、重点投入的专业来发展,使其在整个北疆声名显着,生源扩大并源源不断。同时还必须加大土木工程教研室专业申报力度,应在现有的师资力量的基础和现有的设施和设备的条件下,申报市政工程、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并争取3-5年这两个专业申报成功并招生。

    2.2工程管理教研室应横向发展

    工程管理教研室的专业与本学院经济管理、管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发展,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经济管理系或管理系奠定基础和孵化专业及专业群。工程管理教研室所辖专业属管理类专业,其特点为投入少、产出大,所需教学成本较低,但产生的教学经济效益较高,生源有文理两个大类,学生容易招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较大。故也必须孵化成一个专业群来发展。为此,必须以工程造价作为关键专业,来带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同时在3-5年内应申报工程管理专业和经济管理其他类专业,以扩充学生数量。师资力量可以借用文理系和基础部部分经济管理类及管理类的教师,使之不断成长壮大,最后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与工程管理系。

    2.3建筑设备教研室是本系发展的难点

    建筑设备教研室在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及规划好其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加大申报相应的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如积极申报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供暖通风与燃气工程专业等,首先守住建筑电气专业,然后在此基础上,力争在3-5年内将这两个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申报成功并实施招生。

    2.4实施大班制教学管理模式

    在扩大我系招生规模基础上,以求扩大我系学生数目与规模,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必须实施大班教学制。在专业不增的前提下,做到加大各个专业的招生数目,而在不增教师的基础上实施大班制来解决这一师资紧张的矛盾。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且效果显着。

    2.5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

    在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扩充南疆和阿勒泰及塔城地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在未来的3-5年使建筑工程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覆盖南疆部分地区和阿勒泰及塔城全地区。但同时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虚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尽量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规模。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班主任专业化 制度建设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得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下面拟就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特点、培养目标等,探讨新时期下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和班级管理能力影响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近年来,在"普高热"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的"金字塔"发生大逆转,"差生"或"问题生"占据了大多数,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了凤毛麟角。不少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教师,仍然按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工作方法简单、形式化和经验化,观念陈旧,工作效果差。整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没有系统化、专业化,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漫长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经验、感觉、惯例仍然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依据,高压政策和行政命令等科层管理的方式成为最常见的班级管理方式, 班主任工作经验处于自发、初始、非专业化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贯彻落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是摆在班主任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来说也就很有必要了。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的开展

1、目标明确是关键

班主任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班主任教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实践、培训达到班主任专业水平的过程,具备班主任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化理念、精神、道德、知识和能力。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只不过是较为特殊,两者在体制建设、培训实施等方面有很多共性,同时由于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也有很多差异。为此,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目标,从各学校实际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全面提高班主任素质,培养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持续发展的班主任队伍。具体可细化为: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推动班级文化及班集体的建设,承担班级学习指导与心理辅导,学生评价与评语撰写,具备与学生、家长、学科教师的沟通能力,具备对学生进行洞察力和对应急问题的处理能力,具有判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方面差异性的能力,有较为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针对前述每个项目设置详细的推进计划、包含内容及评价依据,以便目标建设量化,考核数据化。

2、制度建设是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就无法保持基本稳定,无法维持正常运行。同样,班主任专业化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也需要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来推进、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基层单位,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任职条件,逐步建立健全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如岗位职责、培训、任职资格、班持证上岗、聘任和考核,以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前提;其次要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从职业道德、专业职责、专业能力等方面每学年组织班主任岗前、岗中和再提高培训,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促使班主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班主任教师个人能力稳步推进、不断提高的局面,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根本;再次要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考核,规范管理,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教师聘任、奖励、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岗位,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保证;最后要加强班主任专业化

建设的研究与反思,应把班主任队伍建设列入教科研项目,加强专题研究与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建章立制学习培训评价激励研究反思,按照"pdca"流程,努力实现学科与教育专业化的统一、群体与个体专业发展的统一、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的统一,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持续提高,深入发展。

3、客观认识是保证

班主任专业化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随着教育形势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教育改革发展为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各学校、各班主任教师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肃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同样任何学校的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需要的各任职教师的长期不懈的探索,切不可建设过程中"时冷时热"、"停停走走";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是受教师专业化的启示近几年提出来的,是比较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现阶段而言,班主任专业化的相关理论框架略显薄弱,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要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艰巨性。

最后,欢迎更多的有志之士,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多角度、多思维,来思考、创新、充实现有研究成果,促进班主任专业化专业化建设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翟广顺. 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7

关键词:物联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策略;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27-02

Abstract: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oT,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o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et from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faculty build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oT strategies,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tting Io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next stage of our work.

Key words:IoT(Internet of T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ty; strategy; 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IoT)这一概念是在1991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来的。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和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世界各国政府、科研院所和产业界都非常重视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1]。2004年,日本总务省(MIC)提出了u-Japan计划,该计划力求实现一个随时、随地、任何人和任何物体之间连接的网络社会。2005年国家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使得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基于RFID的物联网。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旨在民众的生活环境中建设智能型网络和各种新型的应用,让民众能够方便的享受科技智慧带来的服务。2009年欧盟项目研究小组(CERP-IoT)在欧盟委员会的资助下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RFID与物联网模型》等,描绘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前景,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2]。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获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美国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重点之一;欧盟提出了嵌入智能与系统的研究与技术(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for Embedded Intelligence and System, ARTEMIS)研究计划[3];中国前总理“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了工业、农业、节能环保、物流、能源、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医疗卫生和安全生产等领域[4]。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2011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预计2050年将超过5000亿元。

2 高等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产业,目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好多关键技术还不够成熟,应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制约这一切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匮乏,高校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摇篮,对于推动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2010年8月21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四川大学召开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8月29日,在中国电子学会和教育部科技委的支持下,“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筹)”筹备会工作会议召开,同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这就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建设物联网专业,对于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物联网专业受到了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有700多所院校提交了开设物联网的申请。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发文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以甘肃为例,2011年10月20日,首届中国车联网大会在甘肃兰州召开,3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兰州共同探讨我国车联网技术的发展问题。201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快物联网发展意见的通知》,这对于物联网在甘肃省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甘肃省各大高校开始积极开设物联网专业,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在西北师范大学成立,这标志着甘肃省物联网发展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全国各大本科院校建设物联网专业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也应该不甘示弱,牢牢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5]。高等职业校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高等职业类院校中开办物联网专业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有利于扭转物联网人才资源紧缺的局面,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全国大部分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办物联网专业。

3 以探索和实践相结合的物联网专业建设策略

由于物联网专业才刚刚起步,大多数高等院校还处于探索性阶段,比如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实训室建设不完备和就业市场有待开拓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所以研究物联网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3.1明确物联网专业发展方向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核心仍然是互联网,不过物联网属于专网,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一般是在一个单位或者企业的内部使用。不像互联网,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接入。物联网的体系架构自上而下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6]。感知层是物联网中的关键部分,以传感器、RFID和二维码识别为主,通过它们来识别物体,进行数据采集。主要培养学生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来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设备的能力。网络层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主要培养学生会使用和维护通信设备,保障数据的迅速和安全传输。应用层主要通过PC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接受数据信息实现应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会安装、调试、维护终端设备和具备开发相关应用软件的能力。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发展将会带动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工程、和自动化等专业领域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物联网专业所需求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能够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技术性人才。

3.2动态设置物联网课程体系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好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7],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充分发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即聘请物联网产业一线的专家和在校的教师一起探讨课程体系的设置,同时选配在校教师不定期的到部分企业去调研,了解企业一线的需求,各兄弟院校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邀请企业和高校名师授课,以MOOC的形式供同学们学习和交流。

3.3加强物联网师资力量建设

物联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必须加强物联网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具体包括:第一,从物联网学科优势明显的重点高校引进专业教师;第二,开展校企合作机制,让教师到物联网企业下厂实习锻炼;第三,加强物联网教师的培训,引进企业技术专家对教师进行实验指导。

3.4积极建设完善的实验室

物联网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建设设施比较完善的实验室以便开展实训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学院和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合作,成功建设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实训室,为学院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实训环境,使学生有了一个安全、共享和智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日后在企业从事物联网方面的工作实现零距离对接。

3.5努力开拓广阔的就业市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以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知识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技术型岗位。目前,好多高等职业院校通过走访,参观和调研等多种形式,努力开拓就业市场,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采用“2+1”模式,即大学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提早熟悉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努力和部分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 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和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带动着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建设物联网专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方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及时把握企业需求,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的物联网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物联网[EB/OL]. [2014-10-23] http://baike. /view/1136308. htm?fr=aladdin.

[2] 凌志浩. 物联网技术综述[J]. 自动化博览,2010(11):11-14.

[3] 徐小龙, 鲁蔚锋, 杨庚.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2(1):119-124.

[4] Atzori, Luigi, Antonio, Iera, and, Giacomo, Morabi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J]. Computer networks , 2010(54): 2787-2805.

[5] 王晴, 王建华. 物联网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之探讨[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9(3): 98-101.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在办学条件以及专业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下,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与企业以及社会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出入。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及学生实践学习需求构建系统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

一、明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指的是在校园内部建设实训基地,如工作室、实训室等,并依托这些实训基地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了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必须明确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也就是基地使用人群的培养目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着重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高效实训模式,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就业作为基地建设以及学生实训的导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积极构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对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增强对职业技能训练手段的灵活应用和有效实施,加快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速度,同时,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当中,要突出校内实训基地的价值,综合考虑社会及行业的特点和需求,从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就业特点。

二、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生产要求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际建设过程中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充分实现和满足校内实训基地的各项生产性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过程中应用知识、培养技能,并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充分体现以工作过程和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目标。首先,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融入企业文化,并制订相应的制度和项目,营造良好的实训基地环境,透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环境来彰显实训基地的企业化特征,为学生带来真实的实践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训成效。例如,可以在实训室或工作室中张贴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模拟构建良好的企业环境,并让学生体会企业文化和内涵。其次,高职院校可以聘请设计公司的专业人员作为学生的兼职实训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教师队伍,使学生能够直接接受专业设计教师的指导,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重要载体,引导学生严格依照企业化的项目实施方法和工作方式完成项目的各个任务,并做好项目的跟踪记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三、创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也要求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从整体上实行模块化教学,根据不同的岗位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将教学模块进行重新设置和划分,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实训教学,利用和发挥好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功能。

以二维实训模块为例,对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第一,合理设置实训目标。引导学生按照二维实训要求认真绘制原画稿,同时列出摄影表。第二,恰当安排实训内容和教学计划。原画的理论知识、作画的步骤内容、表演角色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设置为20课时;整合知识可以设置为30课时;实例实践训练内容设置为40课时。第三,确定实施的具体要求。学生要注重在实训和学习过程中提高造型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实训项目,并独立完成不同单元的任务和作业。第四,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训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学生在不同环节的表现,包括绘制质量、绘制步骤、原画动态、构图合理性等,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学习中获得丰富的职业技能。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和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从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明确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精心设计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专业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43-02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面临不少发展问题,主要有学校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不高、招生就业困难、学生整体素质下滑等,严重制约着中职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中职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中职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大而全”、盲目攀比、低竞争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专业的设置和布局没有系统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式、产业布局、经济水平、人口结构、城市区域定位、职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等状况进行有效结合。二是有些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盲目攀比、贪多求大,只顾迎合招生“口味”不顾办学实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只顾专业数量而不顾专业质量等问题,导致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不可持续。

(二)专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很多中职学校存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方向偏差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将直接导致专业培养方向和内容的偏差。专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首先影响教师教学定位,影响教师传授学生应知应会知识。其次,影响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以后的“谋生”的手段,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就业。最后,影响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学校专业建设,需要创新积累和用心打造,专业建设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因此,专业目标定位要清晰明确,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和达到预期目标。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宜不完善。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难以适应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接轨。二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协调。有的学校理论课程偏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有的学校实践课程偏多,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存在“理实”脱节。三是专业课教材单一、教法古板、缺乏创新。有些教材有纰漏或已经不合适宜,但有的学还在继续使用;有些教法已经不合时宜,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没有及时跟进。四是课程设计与课程节拍不搭配,很多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与弹性。有的课程时间安排过于紧张,有的课程时间安排过于轻松,导致该学的没时间学,要学的没安排学。

(四)专业师资队伍不稳定不专业。当前,中职学校师资缺乏且不稳定。首先,中职学校有编制的老师名额有限,很多老师没有编制而是临时聘用。如果没解决好这些聘用制教师的待遇、福利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其次,虽然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但从新招聘的教师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需要时间和历练。再次,有些专业专任教师不足,师资力量缺乏,为了专业建设需要,临时抽调非专业教师“顶岗”上阵,这就很难保证本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专业课教师中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不多,部分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最后,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业务不求上进,产生惰性

(五)专业品牌意识不强不专。因各种原因,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面临很多困难,在校生规模起伏较大,部分中职学校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力,一味盲目迎合市场、迎合招生需要,导致专业设置多而杂,专业建设参差不齐。而对那些现有稳定、专业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没有树立起品牌意识,没有结合学校优势重点打造和“包装”,专业品牌意识不强,特色不鲜明,并且在招生宣传时没有合理宣传和引导学生。由于专业品牌意识薄弱,专业建设滞后,在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比较时没有竞争优势,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劣势,形成恶行循环。

(六)“重硬轻软”不协调不相称。有些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片面强调“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投入和内涵建设。学校每年看重的是投入了多少资金、场地、实训设备等,投入很大,但投入方向不明,盲目上项目、进设备、扩场地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实训设备盲目追求高新、盲目攀比有无,导致很多设备利用率不高,甚至有些设备成了摆设,资源浪费严重。而对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进、教材创新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教师进修、论文评比、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引进、教师福利等方面却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软件”方面投入少,导致专业建设缺乏后劲和活力,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新老教师交替不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

二、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专业建设“新老”协调。中职学校要树立“积极建设现有专业、逐步淘汰落后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造新型专业、高瞻远瞩培养潜在专业”的专业建设方针。老专业要注重合理运用,做好专业“保留和淘汰”相协调、传统专业和新型专业相适应、专业整合和专业分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进行。新增专业要以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为依据,按照学校原有专业相近、相关的原则,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延伸、派生出新的专业。“新老”专业协调推进,即注重“老”专业的文化积淀,又注重新专业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二)办学定位准确,主次专业发展有序。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自身优势、区位特点、行业特点、培养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办学定位。办学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竞争要有优势,能发挥学校、学生特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发展定位明确,旗帜鲜明,学校就会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优势专业,在这些专业建设上就会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政策倾斜,使优势专业更优、示范专业更强、重点专业更精。在发展重点优势专业的同时,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量力而行地开设其他专业,使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同时铺开,形成“专业建设特色鲜明、重点专业重点打造、优势专业优先发展、相关专业同时展开”的发展思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知识渊博、职业道德高尚、结构合理、有理想抱负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保证,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学校要积极培养“一专多能、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同时,又要鼓励教师自学、进修、深造和终身学习。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向社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适应性人才。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稳定教师队伍,做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优化教师年龄结构、文理比例、师生比例等工作,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提高教师生活福利待遇,促进学校向更高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四)优化课程体系,促使专业目标定位精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计要贴近学校实际、企业实际、行业实际、用人单位实际、岗位工作实际,从以“学校”为中心到以“学校、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共同参与、良性互动、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转变。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材制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科研平台、技能培训、实习评价等细节领域,使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要,防止课程体系的单一性、保守性和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防止专业定位的模糊性、抽象性和不实用性,促使专业目标定位更准、学生能力更强、职业素养更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增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在专业建设上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入。学校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投入要科学理性,要管好用好教育资源,把钱用在刀刃上,把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既注重硬件投入,又重视软件投入;既注重当前投入,更注重长远发展。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师德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放宽眼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基础投入、潜力投入”的建设与管理,形成“有投入、有收获、有成果”的良好局面。

(六)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宣传力度,着力打造中职品牌专业。学校应高度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优势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大做文章。以重点专业为纽带、以优势专业为龙头、以品牌专业为抓手,着重打造专业立校、专业强校、专业创校的发展模式。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建设思路,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学校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期刊报纸、学校网站、专题报告、技能竞赛等活动或形式,宣传学校发展动态理念、职教动态、专业建设成果、师生奖励荣誉等,通过学校举办的活动、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作出的贡献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深度宣传报道,使“品牌建设有亮点,宣传报道有焦点,聚集人气有看点”。中职学校要始终树立起品牌意识、名牌意思、名片意识、窗口意识、忧患意识,才能以专业立校、品牌立校、口碑立校,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七)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实力。在高等院校扩招、传统思维对中职学校的偏见、地方招生保护主义、招生生源减少、各中职学校招生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实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符合企业、行业发展特点。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新的双赢模式,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互利双赢”长效机制。

总之,中职学校应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改革,始终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动力,以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君.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26)

[2]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3]吴智泉,等.教育学视角下的高职专业分类研究[J].职教论坛,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