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8-16 16:16:07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范文1

关键词: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

理论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中重要的教授内容,但是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是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更要注重案例教学方法,在此方法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治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是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绝佳教学手段。

一、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高职高专中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该专业教学中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的复杂性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建设统筹安排、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客观规律分析,通过熟练掌握建筑系统建设观点、理论知识以及施工方案,斫行施工项目全程化的组织、控制与协调等管理工作,并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案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定,这是新时期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对相关的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教师讲述,教师问,教师答是整个课程的基本形式,节复一节,教师成为课程中的中心与主体,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气氛平淡,乏味,并且学生的课上表现也不会积极,灌输式的教学会削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知识探究等多方面能力培养效率,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合作意识、实践意向,理论性知识储存在大脑中,但是不知从何运用,达不到学有所用的效果。

而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行为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在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不断提倡实践性的教育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感性理解与运用,能够自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行动中,并能够根据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学习主动性非常强,教师的教学意识转变,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从死板的灌输教学到案例说明教学之间有很大的跨度与影响,通过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学生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更好的理解与领悟。案例教学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意义,是值得推广的科学教学手段。

二、课程讲授内容及案例选择

课程讲授内容:土方工程开挖过程中的辅工程-井点降水方案的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河南省某市城东新区道路工程,拟修路宽32m,道路为双侧双排工程。基坑开挖长1500m。北部基坑开挖宽度为13m,开挖深度6.5m~7.8m;南部基坑开挖宽度为10m,开挖深度6.5m~7.8m。水位埋深1.4m。工程要求将水位下降至8.3m,再进行基坑底部灌注桩施工。

三、教学案例方案设计

1、降水方案选择

根据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m的属深基坑工程,深基坑工程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施工需要单独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承建单位根据工程地质勘测报告、工程施工图纸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初步确定采用双排管井降水方案,并根据管井降水施工的要求做好一切降水准备工作。

2、管井降水基本理论

管井降水是指开挖基坑时,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在基坑周边开凿不同管径、不同深度的降水管井,通过降水管井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降水方法。管井降水速度快,能够迅速地将基坑中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有效地阻止周边地下水进入基坑,改善基坑边坡土体力学性质,提高边坡稳定性,具有可调性和人为控制性。一般情况下,以下情况采用管井降水方案较为适宜:(1)深度大于4m的各种桥涵和给排水管道的顶管工程;(2)楼房基础、地下室、防空洞、桥涵基础和城市道路排水工程;(3)周边具有定水头补给的(如河流、湖、鱼池、稻田等)基坑降水;(4)地层为粉土、淤泥质粉土、粉砂、细砂和粉质黏土。

3、井点降水方案评审

对于承建单位所做的初步降水设计方案,需要进行审核与评价。这种初步设计方案不仅涉及方案本身的科学性,还涉及经济是否合理与施工是否可行等问题。例如:《河南省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设计方案评审办法》规定,专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需要组织专家论证,该论证与评审工作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并与评审机构签订委托书。评审机构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概况、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形与地貌特征、监测要点、设计图纸等项目工程资料,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与认定,为工程项目施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三、教学案例效果分析

井点降水方案设计是土方开挖分项工程的一种辅工程措施。其涉及内容较多,如工程地质勘测、井点降水理论、建筑设备系统选择与安装、建筑CACD、工程制图与识图、国家与地区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法,因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将会导致讲授内容不全、知识系统性与综合性不够等结果的发生。但是,如果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够让学生在井点降水理论及其与生产结合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综合性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解决井点降水施工项目问题的程序和方法,达到在认知和能力形成过程中抽象与具体融合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理论教学实践化实施的条件

当前,理论教学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论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理论知识与生产接轨、学生认知与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形成并举等教学目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让理论教学实践化,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但是,多年来高校教学实践也表明,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实践上看,理论教学实践化的实现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教学实践角度,提出理论教学实践化有效实施的几个关键条件。

(1)与课程相关的大量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案例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践提供了原始素材,但为了使传授的内容更加突出、更加形象、更加鲜明,就需要对其进行提炼和加工。(2)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3)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推进教师专业理论素质及其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这与高职高专院校提出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含义是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 建筑施工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师资力量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作为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普遍觉得课程学习的难度较大,抽象难以理解,甚至片面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联系不大。现根据本人多年从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体验,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 一)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缺乏针对性

现有的教材虽然在编写时调查了当时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但编审和出版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发行时已滞后,不能与学习时的市场情况相适应,同时教材的编写考虑的是普适性,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适用于大部分高职学生,不能针对各地区、各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教材的趣味性、容易接受性不强,文字表述较多,插图远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要求,缺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案例,这些缺陷给施工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利影响。

( 二) 教学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普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讲授为主,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因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及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

( 三) 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施工类类课程教师大多数是从工科类院校建筑类专业毕业后直接从事职教工作的,他们绝大多数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但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专业课教师毕业于高等院校,而多数高等院校同样偏重理论教学,致使他们的专业实践缺失。另外,目前高职学校教师待遇不高,从施工一线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通过从企业引进外聘教师的方式,虽然从形式上程度上丰富了师资队伍的构成,但是这些兼职教师,虽具备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也不如人意。

(四)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课时都设置的比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为:1:1,,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很难实施。很多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流于形式。另外,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很多院校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现施工现场实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复杂的施工工艺。但是这种多媒体教学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手段,可以起到一定展示作用,但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较差。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各工序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带有显著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践操作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为培养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就必须把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破原有单一教学手段带来的教学障碍。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专业课教师应从建筑类专业典型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入手,结合所在地区的不同特征与教育水平,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选出最适用的施工技术教材。不断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把这些补充到教材中,充实教材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能与行业同步发展。

建立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体系。针对公开发行教材内容的普适性,难以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利用教科研活动和课余时间,收集有关资料,编写校本教材。编写时可吸收施工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方案的制定,并将建筑行业规范、标准、强制性措施等内容融入教材内容,还可与国家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联系起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

(二)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首先,学校应重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减少他们的教学工作量,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建筑企业、施工工地实习锻炼,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能手。并形成长效机制,不是简单的让教师下企业实习,而是让他们融入企业,真正的成为企业需要的施工技术人才。其次,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广泛采集施工技术信息,并给予充足的保障措施,例如,增加经费投入、提供足够的设备、联系施工工地等。学校应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过去单方面课堂效果的定性评价为多方面综合评价,定期举办校园职业技能大赛,评选优秀指导教师。通过教师具体的教学成果,作为对教师绩效的考核,拉大收入差距,鞭策后进,赶超先进,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

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是每个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实验设备中,而很少提高技能型项目实训条件的建设。到施工企业进行实训,是最理想的办法。但是,这种形式成本高,不便于教学的组织。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很难执行。所以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才是根本。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实训场地,因根据学院学生人数、教学课时量、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设置场地容量和进行实训项目的开发。

另外,可以考虑建设样板楼,通过实体展示现场施工工艺,让学生在校内即能感受到施工现场的气氛。通过现场教学,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自学能力,主观能动性差,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如果教师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多媒体教学、仿真软件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都将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前景广阔,需要大量的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办学的根本使命,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凸显的矛盾,作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景兰.高职建筑类专业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探析.林区教学.2011 年第 9 期

[2].吴俊臣.多手段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 年第 1 期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教学手段;项目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建筑工程施工》主要研究如何以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为前提,以可靠的施工技术为基础,保证安全、经济、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该学科不仅综合性强,涉及到数学、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识图、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等基础课程,而且实践性强,涉及到具体的各种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施工组织等内容。如何培养适应建筑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储备足、技能娴熟的一线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于我们职教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广大师生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寄予了厚望。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我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作一些探讨。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在初中、高中阶段被分流出来的群体,他们这一特殊群体在学习方面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学习基础普遍偏差,基础知识储备不足,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对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意志薄弱,很多学生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意义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动力及兴趣。

(二)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的缺陷

最近几十年没有大的改变的《建筑工程施工》教材,大多数都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教材内容全而不专,理论性强而缺少实际,书中罗列了许多公式、施工方法、施工要求,而工程实际案例分析少,书本与现实施工过程割裂,有的教材还缺乏建筑工程中的新材料和新工艺,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大多数实习生、毕业生到了施工现场表现得束手无策,知道某分项工程的多种施工工艺及规范要求,却不能在工程现场迅速上手。

(三)实习条件的"局限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限性"。

建筑工程施工实习是学习各个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管理方法,学习和应用有关工程施工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学习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的处理方法,是把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的有效手段,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实习内容较多,工种繁杂,实习实训需要场地较大、器具较多,投入较大,很多实习内容及实训工种学生在校内无法满足实训实习要求,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大多数职校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但施工现场"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要求,很多合作企业对学生下企业实习热情不高,学生到施工现场"能看"不能"常看","可干"不能"真干"。

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了解学情,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突出本专业的特点,凸显《建筑施工》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目的明确,自立、自强,有动力地坚定不移地通过学习来实践实现自己的目标;尽早开设《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有理想、有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提高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在职业学校中建筑专业教师一类是科班出生,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工程实践经验缺乏,一类是来自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欠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为此,要加强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一、加强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分析学生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二、加强实践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要使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三、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技术应用中心、建立教师服务于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建立校企在职员工长期培训合作关系,鼓励教师考取注册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等执业资格,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面。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同时促进课堂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效果。

(三)调研企业需求,改进教学改革思路,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市场人才需求调研表明: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施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有理论精施工的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即能顶岗"。因此,作为建筑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改革,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课改可把施工图的识读作为切入点,按照"技术准备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屋面及防水"的主线展开项目教学,将各教学项目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通过完成模块中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涉及及整个施工过程的、与施工技术直接相关的、与施工操作步骤和技术管理规章一致的、体现团队工作精神的一体化教育,这种教学活动融"教、学、做"为一体,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效果。

(四)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做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会结合起来。实习实训基地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一方面为学生实训提供场所,承担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可提供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再者可为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及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提供场所。为了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应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牢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学生"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要带课题带任务下企业,建立完善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保证每位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经历,参与一项以上的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实践锻炼,实现学生真正的顶岗实习。

结束语: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依据学校、企业、社会资源,大胆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方法,切实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范文4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设计;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展的脚步还在不断加快,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提供了基础。然而随着建筑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建筑设计的技术复杂程度也在随之持续提升。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使用目的,它包括了视觉观感上和建筑舒适、实用度两个方面,建筑设计的诞生,将原本只是作为建筑材料的物资有了一种为审美服务的功能,不同的建筑材料所营造出来的建筑效果也大不相同。建筑设计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具有高难度的技术性的工作,因此对于建筑师的要求也较为严格。一个好的建筑师能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将建筑的外观美化程度及建筑实用程度的结合达到最优比例,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建筑师的情况概述

1.1 建筑师的定义

建筑师(architect)是指受过专业教育或训练,以建筑设计为主要职业的人,通常接受工程投资方(即通常所说的甲方)的委托,对建筑进行建筑专业的图纸设计,并协调整合结构、机电、工艺等各专业的图纸,形成可供施工的图纸提供给投资方[1]。建筑师一般是工程投资方所聘用来对建筑工程进行全程设计并监控的责任人,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建造房屋的施工人员。要完成一项建筑建设工程,建筑师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筑师需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对建筑图纸进行绘制,包括对建筑物外观的设计、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建筑稳定性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另外,建筑师还需让建筑投资者同意其设计以应用到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来。

1.2 我国建筑师的社会地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开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建筑投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使用当中,因此,现代社会对于建筑师的要求更为严苛。正因如此,建筑师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职能作用,越发受到群众的欢迎,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建筑师行业作为一个脑力工作行业,以自身的建筑相关知识和相关实践技能来设计并参与建设建筑施工,为人们提供可以生活、工作、活动的自由空间和场所,实现了一个由理论向实际转化的过程。由此可见,建筑师的价值在于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为全社会创造财富,因此,建筑师的劳动成果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也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

1.3 建筑师的现状分析

建筑师在拿到设计任务先开始通过调研来寻找需要的资料和类似的经验,之后依据要求开始绘制平面设计图,紧接着结合空间的组合来实施立体的设计,随后再配制效果图与剖面图。随着我国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提升以及科技的进步,对于建筑的质量需求随之也发生了改变,原来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手段早及不适合现在人们对建筑的审美与功能的要求,因此,建筑师必须要对现行的建筑设计方法不断更新。

2. 建筑设计的简介和现状分析

在我国,建筑设计的工作一般由三个步骤组成。首先,是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实地调查,采集相应的数据资料。其次,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判断这些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其中内容是否具有操作的必要。在确定是否可以进行操作之后,再将各类草图计划书制作出来,制定一个分期计划。最后一步,是把制定好的项目计划书交给建筑师的领头人进行审批,制定出更为详细的操作运行细则。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重视建筑设计的工作,因此建筑设计工作处在一个极度滞后的状态。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建筑设计的各方参与者没有对这个项目的予以足够重视的原因,各方面的疏忽,造成了现如今的状况。对于建筑设计的不重视,不论是国家或是个人,都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失。宏观方面,我国目前阶段,相关部门还没有制定出一系列规范的行业标准和执行准则,这就造成了我国建筑设计开展力度不够的先天不足。微观方面,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对这一项工作都没有足

的认识,从业者大多认为建筑设计工作只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对整个项目的建设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没有意识到这件被众人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是对整个建筑施工工程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3. 优秀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3.1 主导作用

在所有的建筑施工项目开始之前,都必须先进行建筑设计工作,为保障建筑施工顺利进行,建筑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建筑师水平的高低和他所做出来的建筑设计方案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建筑师对建筑工地的任务书进行分析、对设计图纸进行绘制、再对工程条件进行研究,因此可见建筑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3.2 牵头作用

对于各项工作从开始设计规划到对整个设计质量的评估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称为项目方案的周期,建筑设计的周期是整个建筑周期当中的重要部分。建筑师除了对所负责的项目进行设计工作之外,还需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整理工作,在接到上级的批示文件之后再根据相应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初步的设计只是一个设计框架,是对整个建筑工作做出的大致的概括,具体要怎样操作,上级部门在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核之后,建筑师再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修改。建筑师在确定施工操作手段之后,再开展对施工设计的工作。这三个设计周期的调整控制是在一个整体的设计周期中来进行调整和实施的,而建筑师在其中起着牵头作用,是连接各环节的中枢纽带。

3.2 协调作用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设计者和施工者的施工理念存在着差异,从而会导致某些 不可不免的分歧和矛盾,而建筑师在这些分歧和矛盾的调解过程中充当着一个协调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师通过经常去到建筑施工工地巡视、对施工进程进行查看等,发现施工过程中各部门的分歧与矛盾,并利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对存在的矛盾进行协调和处理。此外,建筑主体完成后,建筑师通常在建筑物内外装修方面作现场指导并对各部门的工作内容进行协调。另一方面,各分项工程施工完毕后,建筑工程设计人(包括建筑、结构、水电空调与通风工程人员)会同规划、消防、环保等主管部门以及质监站、监理工程师一道参与工程的验收,验收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需要通过建筑师的专业理论的分析和讲解来协调。

3.3 社会促进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商品房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高贵、美观、实用且性价比合理的住宅,因此,建筑师的作品通常是能够满足市场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商品。然而,房地产市场的业绩效益也是对建筑师水平的反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师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对其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体现出了优秀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并对其进行不断的素质培训和技能提升,以达到推动我国建筑行业长久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中利. 浅析建筑师的作用和地位[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7)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范文5

关键词:“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概述;问题;课程体系改革

一、“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概述

“建筑b饰施工技术”是建筑装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装饰水电、泥工、木工、油漆、软装等工程的施工方法,掌握施工的技术、施工的标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要求掌握各工种的地面施工、墙面施工、顶面施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主要通过施工技术的实践训练,融合装饰施工的理论知识,把与装饰施工相关的一些理论运用到实际建筑工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装饰施工技术的知识要点和装饰施工的技术方法。

二、“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1.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教材的内容应符合当今高职装饰施工技术教学的内容,及时与市场和时代接轨,保证新工艺、新材料的内容在教材中得以体现,保证装饰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更新,因此,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2.实训场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完备的实训场地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建立完整的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教学、实训场地不仅需要足够的条件,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我们应在现有的实训场地上不断拓展完善,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实训条件。

3.传统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根据“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自身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特色,传统的纯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学校方面需探索使用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如“理论+实训”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模式。

4.传统的考核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已经不适合现行课程考核的要求。根据该课程的特色和课程标准,我们应实施相应的考核要求,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加入技术考核。这就需要采取综合的考核方法,使课程考核更能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作为建筑装饰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材的选取上,内容要够用、实用、精细。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我们首先要以教材内容作为主导,利用教师的经验,弥补所用教材存在的内容滞后、不足的缺点,通过多媒体或其他手段作为补充,并及时根据不同时期的装饰装修特点来调整授课的难点和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同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来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动手操作的转化。

2.实训场地建设

根据“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建立完备的装饰施工实训场,保证“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根据课程内容,建立地面施工场地、墙面施工场地、顶面施工场地。在实训期间,每个实习场地除了配备实训管理员、主授教师,还需要配备指导教师一名。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将拍摄的实景现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将现场施工与理论知识点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则运用视频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以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改革,这种教学方法将项目融合进课堂教学,可使枯燥的专业课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开创了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教学新模式。

强化建筑装饰技术实践教学,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需先明确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再进行理论补充,这样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降低教师授课的教学强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授课过程更加直观,更有利于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总之,“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教学改革需要革新传统的教学弊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孙 燕.项目学习在中职“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范文6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mode, which is to promote learning by rac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rich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the project teaching, improving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level and discuss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CAD"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关键词:技能大赛;课程改革;工程制图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teaching reform;engineering drawing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14-02

0 引言

为加快推进我国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检验学生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与工程量清单编制的技能,适应建筑装饰生产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的要求,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同时也为广大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师生提供交流与技能展示的平台。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与规划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职业院校“建筑装饰综合技能”竞赛。

竞赛项目包括 “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工程量清单编制”两个单项,参赛选手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专项的竞赛内容。从比赛的内容可以看出,“建筑装饰综合技能”综合考评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无论是 “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还是“建筑装饰工程量清单编制”,同学们必须熟练地绘图和读图。而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既能熟练识图建筑装饰效果图、认识材料、掌握施工工艺又能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绘制施工图是困难的。由此可见如何能让学生学好制图课程,打好制图基本功尤为重要。该比赛的项目与专业课程教学密切关联,对课程建设、激励学生发奋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后续发展角度看,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同时也为《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改革思路。

1 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改革的思路

1.1 课程设置对接职业标准,部分课程有效整合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关于课程设置对接职业标准的要求,专业教师通过对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查,对专业内课程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

《建筑装饰制图》课程包括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正投影原理和投影图、识读专业图施工图三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熟悉遵守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学会正确使用仪器,掌握绘图的技巧;掌握正投影法图示空间几何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绘图和阅读空间物体投影图的能力;应熟悉建筑和装饰施工图的内容和图示特点,初步掌握绘制与阅读专业图样的方法。对于学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基本绘图、修改、编辑命令基础上,能利用AutoCAD的绘制装饰施工图,包括平面布置图、地材布置图、顶棚平面图、立面图、详图等图样。通过调研与整合,将原来的《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及《装饰工程CAD》课程整合成“教、学、做”一体的《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CAD》课程。依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职业标准,详细规定该课程内容安排,确保满足学生日后主要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同时设计的课程内容必须达到技能大赛主要赛项训练的目的。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综合性强,课程整合后需要安排一周课程实训周。

1.2 完善理论课程内容建设,丰富实践教学环境

大赛赛项设计启示本专业应转变以往的课程设计内容。以往授课主要强调学生绘制施工图,忽略了学生读效果图来返绘制施工D。《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CAD》课程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上机实训两部分。其中理论课时包括装饰制图基础知识、正投影原理和建筑施工图的识图、建筑装饰施工图的识图、CAD软件介绍这几部分;上机实训课针对专业图施工图的识读和绘制这部分内容。整合之后需要增设上机实训内容:根据效果图返绘制施工图。这里就会遇到矛盾:制图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是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而材料与构造一般是二三四学期开设的课程,而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学习材料与构造、施工工艺的情况下,根据施工图返绘制效果图是困难的,大一的学生很难做到根据效果图返过来绘制施工图,特别是绘制装饰构造和节点图。因此,本门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效果图完整地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即可。

1.3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建设实训化教材

大赛赛项施工图绘制时候使用人机互动,同学都是通过局域网互传文件和阅读图纸的,因此,我们平时实训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开放网络教学资源环境,不断把技能大赛的教学形式贯穿到常规教学中去。在CAD上机实训过程中,通过建立的局域网小组之间互传资料,小组之间互相合作完成作品,小组完成作业统一提交教师机。因此需要建设建筑装饰制图课程资源包共享,丰富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学习微视频、微课件等,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栏目,学生上课和实训时可在资源课程平台上查阅每一项目的任务书,同学还可以提交自己的作业等。

目前《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CAD》教材较少,实训教材更是有局限性。建设一本以工程项目过程为序的主要介绍施工图绘制过程的教材势在必行。尤其是与装饰综合技能大赛训练项目相匹配的项目化的理论基础教材以及实训教材的建设,不断补充与设计员岗位相适应的新案例及新知识点。以一套完整施工图贯穿教材的始终,将建筑装饰工程识图与CAD绘图教学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增加图片,丰富教材内容,加强工程实例的讲解和练习。

1.4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采用项目教学

目前授课形式单调,“先理论后实践”的授课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是按照教材的顺序给学生上课,并对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用幻灯片演示投影形成及施工图的识读,最后再进行练习。老师在讲台上是讲得井井有条,而学生听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在理论讲授中,教师援引的案例,基本都是一些针对某分部分项工程的案例,学生没有现场体验的机会,很难将这些分散片面的小作业与整个施工图的绘制紧密联系起来,造成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拟将《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目标按照设计员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解,重构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某小别墅装饰装修工程为总情境载体(综合项目),总情境(综合项目)下设若干方面能力训练子项目来达到对应的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实际工程案例为例题进行教学,这样更加真实生动,学生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1.5 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个纽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下企业锻炼,去公司交流学习,参与公司的项目,加强实践锻炼;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行业中优秀企业人才请进课堂,他们实践环节是强项,可以主要负责实践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过这样的合作,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行业要求和行业实际情况,专业教师也能不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1.6 校内建筑装饰工程综合技能竞赛常规化设置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标准就是风向标,大赛标准中出现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都是企业需要的新亮点,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因此,在本门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读图方法和CAD软件之后,在本专业开展施工图绘图比赛。赛项的设置可以参考全国职业大赛进行设置,第一轮是选拔赛,第二轮决赛。首先是选拔赛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决赛题型是较为复杂并且创造性较高的操作题,旨在考察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创造性发挥能力。

竞赛采取团队比赛方式,每个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参赛选手团体合作,根据任务书中的设计要求,结合所提供的图纸(效果图、建筑平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结构图、门窗表等)完成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参赛选手团队合作完成装饰施工图文本,包括封面、目录、施工说明、平面布置图、地面铺装图、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相信经过几轮这样专业比赛的训练后,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读图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2 结束语

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技能水平,还展示了学子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采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也进一步提高了教理论教学和实践水平,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本文着重从课程有效整合、丰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讨论《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改革的探索思路。总之,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调动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可以激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比赛与教学改革,比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钰.基于职业技能大赛推进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业时空,2016(06).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范文7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进而满足建筑工程市场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教学模式,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校企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索和尝试,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范文8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人才

近些年,我国建筑类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与重点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毕业之后,很多学生是面向建筑施工行业,直接从事施工技术工艺质量检查验收、建筑工程测量、施工的管理等非常重要的工作。工作岗位及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创新能力。要让职业中学的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迅速融入到工作中去,逐渐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1)建筑施工课程教学重视理论知识,往往忽略实践的重要作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重视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所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也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做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统一。现实中,情况有时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受传统职业技术教学思想的影响,一堂课中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解一遍,就算大功告成,忽略了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其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相对差一些,特别是在动手能力方面,更加忽略了实习的重要性。再由于近些年中等职业学校的不断扩招,实习场地也相对不足,总体上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际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2)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仍然沿用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各校在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时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不是依据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特点,盲目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不是否认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优越性,而是强调注重实际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若只单纯依靠多媒体播放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影像和图片,学生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施工机械的全部过程或者施工的整个流程很难把握与理解。此外,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数是来源于高校毕业的学生,缺少在建筑施工工地实践的经验,对于建筑施工过程的讲解也不能做到深入细致。

(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的教材带有滞后性。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的建筑施工教材已经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不合节拍,教材中内容知识陈旧滞后。一方面教材中涉及的很多内容都为宽泛空洞的建筑施工技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中的经典建筑施工案例的引用;另一方面,学校采用的教材大多介绍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与工艺,对新工艺和新的施工技术、新的设备的专业介绍相对少一些。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通常采取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与参观实习互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以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又可以看出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教学效率低。多媒体与黑板教学是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它们都侧重于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来说已经严重脱节,势必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也会沉闷无趣,教学效果明显不高。

(2)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统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现场实习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来说一直是难点。即使教学期间安排学生去施工现场参观一两次,学习效果也不明显。这样的实践方式也不会让学生对建筑施工的全部过程有所了解。

(3)考核形式及内容单一化。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考试大多采用闭卷书面考试形式,一些主观性试题与计算题只是以传统的简答题等题型出现。这样的考核,让学生对建筑施工技术的掌握不能做到全面了解。

三、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达到教与学的互动统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合理确定该课程的教学起点,通过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掌握的知识。老师要掌握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对教学方案作出合理调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不断地汲取知识。

(2)课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涉及的很多施工技术、施工经验和原理,都是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完善才形成的,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学生经常会感到很难完全理解。所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期间,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事先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任务,特别是强调参观学习的重点内容,然后按照传统的实习方法,带领学生去施工工地进行参观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参观学习后完成观察日志,促使学生在思考总结中学习。此外,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或者放假期间,亲自去工地,参与工地上的一些简单的建筑施工,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3)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内容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施工的流程、原理和措施掌握的情况,既要考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情况,又要考查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考试形式可以采取闭卷与实习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实习成绩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实结和实习日志等。

参考文献:

[1]于波.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改革[J].内

蒙古教育,2012(5).

[2]冯云.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

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徒制 BIM技能应用型人才 合作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99-03

现代学徒制是当达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员,提升青年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走向改革创新深水区的重要形式之一。现代学徒制具有如下特点:(1)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基础,注重人的个别差异,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师傅)共同向学生(徒)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2)是由企业和学校作为“双主体”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企业的员工;(3)倡导“入学即就业,就业即入学”的理念,是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生产实践互相交替、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构建建筑的数字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设计、施工、运营阶段的真实信息。BIM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下应用于建设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越来越受建筑开发、设计、施工等企业的重视,市场的需求呼唤更多的BIM技术人才从事这个蓬勃发展的新行业。但是,我国BIM的应用水平和研发水平并不靠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因此,为进一步加强BIM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2015年住建部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和企业“通过科研合作、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相关人员掌握BIM应用技能,全面提升BIM应用能力”。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建筑类院校,必须紧跟市场导向,积极开设BIM技术相关课程,培养BIM技术高技能应用人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托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互动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各项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培养BIM技能应用型人才、推动BIM技术在广西建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高职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建设思路

高职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建设紧紧围绕“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重要原则,以专业技术能力和生产经营模式居于行业领先的标杆性合作企业为平台,贯通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快速成才的通道,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徒)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素养,全面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

(一)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建筑BIM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徒)的BIM技能应用水平为目标,按照“学徒准备期准学徒学徒”的一贯式人才培养途径,执行“1+1+1”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即第一学年为学徒准备期,学徒在学校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任务,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第二学年为准学徒期,准学徒在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借助于“校中厂”(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通过“工”与“学”交替,让学生(徒)初步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并完成校内理实一体课程和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徒)掌握专业所需的BIM技术的基本技能;第三学年为学徒期,学徒在“厂中校”(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在岗培养,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通过师傅带徒弟项目工作小组,直接参与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实施,学徒最终的学业评价要按照“课程考核+工作业绩考核+师傅评价”的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考核,以保障学生(徒)所需的专业技能得到真实评价。

(二)教学合作模式。建筑BIM技术方向的教学要以建筑BIM技术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坚持以提升学生的BIM技能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校企双方在“推行工学结合,实施双导师制”的前提下,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校企合编教材。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应要求专业教师作为理论知识讲授的导师,走进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徒)学习理论;另一方面,合作企业要选派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技能传授的导师,在真实工程项目中指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因此,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校企合作要坚持“学校”“校中厂”“厂中校”的三方联动,以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为中心,全面促进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实践的融合,进而实现学生(徒)全面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模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师队伍是基于现代学徒制建筑BIM技术方向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学徒制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专兼结合”为目标,实施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的制度,提高专兼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一方面,学校专任教师要主动深入企业参加一线的工作,以参与真实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升使用建筑BIM技术的水平,以便更高效地讲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掌握讲授知识的基本技能,以便更好地将自身的践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需要建立高效的考核机制奖励专任教师和师傅。

(四)学徒(生)管理合作模式。学生(徒)因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其教学与实习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因此,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校企要明确各自职责,学校负责学生(徒)在校学习期间的管理与安全,企业、学校共同负责学生(徒)在实习期间的管理与安全。同时,以制度为准绳,加强学生(徒)教学与实习管理工作,企业和学校的管理人员组成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落实制定实习管理流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定期对学生(徒)的情况进行沟通反馈。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现代学徒制重点建设内容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即招工的一体化建设。校企深度合作是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学校和企业两个人才培养主体需要通力合作,将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为招生和就业目标,探索和完善招生与招工的一体化建设。需要强调的是,招生(招工)环节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学校、企业、学生履行相关协议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为更好地贯彻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理念,需要从合作协议上明确学徒的企业职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

为了实现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招生即招工的一体化建设工作,学校事先与合作企业―― 北京互联立方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订校企招生与招工方案。同时,以学生(徒)“能就业,就好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生一入学就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保障协议书,获得企业员工的身份,随后办理学籍注册手续,获得学校学生的身份,两项工作衔接办结后,学徒就具备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

在招生即招工实施环节,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协同工作,以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图1所示,一方面,学校应从自主招生、单独招生及中高职五年一贯制等多个渠道制订计划,面向的生源包括高中应届毕业生、特长生和中职专业对口学生等;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面向社会招生,也可从企业中选拔符合学历晋升条件的员工,或以同等学历方式进行招生入学。在整个招生(招工)环节,学校和企业必须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规范招生及用工程序,确保学徒在岗培养的岗位和权益保障等。

(二)现代学徒试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按照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要求,校企共同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学校负责安排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企业为学徒提供岗位,在真实项目中指导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二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开发上,要以职业需求导向为基础,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水平中对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以“适用,够用”为原则,科学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比例,使学生(徒)尽快适应工学交替的教学要求。

1.建筑BIM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筑BIM技术方向人才的培养按照“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依据建筑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的行业标准,科学合理分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实现实践课程考核与岗位资格考核深度对接,进而培养具有基本的工程能力+BIM技能+管理协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造出BIM技术应有的工程价值与社会效益。依此人才培养目标,建筑BIM技术方向学生(徒)经过一系列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之后,学生(徒)熟练操作BIM相关专业软件,能综合使用建筑工程设计和建造中产生的技术信息,制作可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后续应用所需的二维、三维的图形、模型和文n,并高效率地使用这些成果文件对工程项目开展全方位协同管理。

2.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在“校企联合培养”BIM技术应用方向指导委员会的主导下,对不同规模、不同资质等级的建筑工程单位的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形成岗位知识与能力报告,并结合BIM技术相关研究学者的建议,我们搭建如图2所示的建筑BIM技术方向岗位(职业)体系,BIM技能人才成长的路径为BIM建模工程师BIM信息应用工程师BIM项目经理,各个岗位能力需求为:

(1)BIM建模工程师。该岗位要求具备基本的专业识图能力,建筑专业的力学、构造、结构、设备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将传统的工程图纸进行翻模,并能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构件模型库,进而建立项目实施过程中土建、结构、设备等专业所需要的各类BIM 模型。

(2)BIM信息应用工程师。该岗位要求掌握BIM的技术前沿,视野较宽广,基本功扎实,具备较强的学习拓展能力,能独立解决项目关键技术问题。能够利用建好的BIM模型对具体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能及时对工程项目实施中遇见的问题进行优化,确保高效率、低成本、优质量地交付工程项目。

(3)BIM项目经理。该岗位需要拥有丰富的BIM综合知识及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协调协作能力,能够掌控工程项目的整体流程;能从整体上把控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各个关键的技术环节,整合多方优质资料解决项目实施中遇见的技术和管理问题,最大化实现BIM技术应用的效益。

3.培养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具体环节,以BIM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线,按照学徒准备期、准学徒期、学徒期等三个阶段的先后逻辑关系,详细设计相应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在培养途径上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教学手段要强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建设。基于BIM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交替”要求,BIM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以工程真实项目引导为主,深入推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加强工学项目选择、工学内容的设计和任务驱动设计等环节的建设。

(2)教学进度模式要全面落实全周期过程建设。根据接受性学习、开放性学习、发展性学习三阶段学习认知规律,结合BIM技术专业与工作岗位任务密切对接,对教学周期进行全过程设计,即形成全周期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进度模式的构建。

(3)单学期教学组织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单学期的相关专业学习一方面要以完成一个核心任务为目标,另一方面在时间上要求单学期实训教学把每学期分为两个递进阶段,即理实一体项目全过程综合实训阶段和结合真实项目进行的BIM专项技能强化实训阶段,并将岗位核心技术课程、专门技能课程和综合拓展课程实现深度融合。

当然,职业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除充分了解岗位的能力需求外,还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人才评价标准。本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在“校企联合培养”BIM技术应用方向指导委员会的主导下,编制BIM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BIM方向的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素质考核标准,建立技能人才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四、结论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与实施过程中要构建人才培养、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徒)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要强调以合作企业生产部门岗位需求作为教学重点,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内涵建设为建设主导,突出现代学徒制中师傅的重要引导作用;要明确企业各岗位特征、工作内容和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项目的探索与实施过程表明,学生(徒)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下完成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并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工程的BIM项目中,这为培养建设领域急需的BIM技术高技能应用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F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2]曾范永,陶红林.建筑类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4(9)

[3]何关培.建立企业级BIM生产力需要哪些BIM专业应用人才?[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2011C0201);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施――以建筑BIM 技术应用方向技术人才培养为例”(GXGZJG2016A01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