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宏观经济走势集锦9篇

时间:2023-01-20 08:29:11

宏观经济走势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1

[关键词]宏观调控 经济回升 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3)06-0474-01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将要进入改革开放至今的另外一个增长期,由于我国经济的最终需求不够,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率的调整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2013年,很多人认为,经济已经达到底线了,很快就会拥有新的上升通道。而我们则不认为是这样的,所谓的上升只不过是2012年5月份政府部门通过政策的调控,人为的刺激。在我国现在的低迷发展的环境下,市场的经济消费以及出口的数量减少,达不到最终的需求。所以还需要政策的调整,这也是+刚刚开始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压力依然很大,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出现经济的上升,相比与2012年的货币政策的宽松,2013年的货币的政策应该要收紧,宏观的经济调整才能够突显出对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的回顾

世界经济的低迷,金融风暴的危机,现在我国经济的增长缓慢,相比与2002年以前的经济,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是在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8%的增幅。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的运行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一)进入改革开放至今的第二次调整增长

我国在2012年的前三个季度里面,我国的GDP的总量达到了353480万亿元,比同期实际增长了7.7个百分点,预测全年的GDP可以增长到52万亿元,同比上升7.8个百分点,但是比上年下滑了1.5%。而造成这样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明显放慢的出口增长,预计全年的出口增长比上年下降13%只能达到7.2%。由于稳增长政策的不断刺激,第四季度到2013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回升,这些不是实际的回升,而仅仅是一次经济的“反弹”。

(二)企业经济收益下滑,加大就业压力

2012年的1月份到10月份全国的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仅仅同比增长了10.2个百分点,比上一年下滑了19.4个百分点。而获得的利润则是比相同时期的明显下滑。到了2012年的9月份才有所好转,引起这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原料的价格的上涨。2011年的1月份到10月份全国规模的企业利润达到了40240亿元,比同期的增长了0.5%,这些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最大的企业由于利润的增长的减少,同时会对人们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企业员工的就业率与同期的相比从9.5个百分点回落到了8.5%,就业的难度明显增大。

(三)央行政策放松

在2013年5月过去3周期间,人民币的汇率相对于美元升值0.6个百分点,对于受到严厉控制的人民币,这一次的升幅非常的快,尤其是在美元汇率相对不变的背景下。在3天的劳动节之后,人民币在星期四持续走上升趋势。人民币的交易一度达到历史的新高,创下了人民币汇率的最高纪录,在这个汇率上升的时期中国央行将会连续两年拓宽人民币的交易区间。从去年的4月份开始央行就将这一区间扩展了将近1倍。这一倍的区间里面已经足够容纳美元和欧元的正常浮动。限制人民币的涨跌并不是限制交易的区间,而是央行每日设定的人民币的中间价格,即使在这个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央行也通过设定每日的中间价,来持续引导人民币汇率回落到较低的水平,央行还需要干预汇市,通过买下外汇的方式来解决人民币汇率的问题。

二、当前宏观经济的走势

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世界经济的波动的情形下我国经济在2013~2002年以前相比是有不断回升的趋势,造成这一回升趋势是由于最终需求不足造成的,连续的增长,连续的下滑回落的根源也是如此。除了最终需求的不足,还有消费的不足,出口的不足,2011年比较同期零食的消费总数实际只是增长了11.1%,较之上一年则是下滑了3.5%,但是同期的投资和出口都是处于高增长率的状态。出口和消费的不足,造成了最终需求的不足,并且各种迹象可以看出来这2种的最终需求都需要持续性的稳定调整。所以我们2011年的经济是有缓慢的趋势,而不是自然灾害、外界的冲击、或者是说由于宏观调控的结果。我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是通过投资来进行调整的,而这个却不能改变经济调整的趋势,只能够带来经济“反弹”的效应。2002年以前的我国第一次经济的调整期增长表明这一次的经济调整的时间持续会更长,调整的力度会更加的大。在这个世界经济低迷,复苏的持续性太短的大经济环境下,我们要慎重的调整,不能随意的说出什么调整已经结束,而是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单靠政府的政策调整也不是一个长远之计,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会失去很好的调整经济结构、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2013年的GDP增长将会有所缓慢,预计全年的增长大概在7.5%与前两年的经济增长有所不同,2013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增长的影响,我们预计消费水平和出口都会和以前持平,而投资的增长将会有所减慢。

尽管现在的人民消费水平呈现下降或者是不足的情况,但是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房价的持续升高造成了消费的压力,在工业部门等企业的就业压力增加,而服务业又不能在短期的时间里有明显的增长,所以2013年的就业问题会比较突出,将会面临新的就业压力的挑战。

在2013年内,我国的出口会呈现走平的趋势,同时国际经济的复苏缓慢,对我国出口的形势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2012年9月份以来出口出现了反弹,主要是受到季节的影响但是到了11月份出口的增幅再次回落到了2.9%就证明了这一点。

2013年投资的增长要向下调整,主要是因为市场类型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且消费和出口的持续不稳定,并且物价的增长缓慢,将会抑制出口导向的企业投资,在房地产方面,销售量的下滑造成资金的不足,伴随着2012年第三季度的反弹效应的结束,房地产仍然会造成房产的需求不足以及金融性收缩的影响,将会再次下滑。估计201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大概是15到18个百分点,比去年下调了3到5个百分百点。

三、相应政策的走向

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首先要调整整体的思路与重点,其次就是建立新的思路和重点,加快经济政策的改革,做成新的发展机制,快速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的。宏观的经济建设要围绕着调整结构、调整方式、保护民生而展开,推动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国家商品技术的出口数额、改善消费和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改善消费问题,改善消费问题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和改善民生,建立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障网,不断地提高中等收入者的经济收入。

其次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使我国的商品在世界上获得更加有力的竞争能力。完成企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出口商品的增长率迟缓的问题。使我国的企业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技术的支持,从而使得国内大企业不再依赖于外企,而是能够走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同时还要鼓励民营产业加大企业投资,保护民营企业让他们做大、做强,成为我国创造产业的新兴力量。

四、结束语

中国经济现在正是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不断的改革经济制度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的提升,不断地提升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在世界经济的大圈子中,通过竞争的手段不断使中国经济向前发展,从消费到出口,从国家宏观调控到民族经济的自主创新,政策的更新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l周子勋,金融风险是当前宏观经济最大风险[N],证券时报,201301-24A03

[2]常修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导向[J],浙江经济,2006,21:4-5

[3]蔡真,郭晓琼,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银行家,2011,11(05):20-23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2

2008年,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投资仍将会维持在20%以上的增速,出口将会保持25%左右的增幅,而随着居民收入以及政府公共开支增长、保障体系惠及更多低收入群体。同时,加上奥运经济的带动,社会消费将较2007年更趋活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较2007年更加增强。投资、出口及消费“三驾马车”继续维持较强增长势头,将确保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之上,GDP增长预计将维持在11%左右的较高增速。

趋势一:A股市场总体上仍将保持活跃,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加快,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形成持续冲击。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不断被打破,也为资本市场发展逐步扫清了各种体制。今年1-9月份,国内A股市场融资总额达4779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投放的14.19%;债券发行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比增长74.0%,其中,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2580.7亿元。股票融资与短期融资券两项合计占新增贷款的21.9%,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在内的直接融资市场呈加速发展之势。就基本面分析而言,2008年我国股市总体上将继续保持活跃。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金融市场重要一环的公司债券市场,将是我国未来几年直接融资市场下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今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可以预期,2008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包括股市、债市在内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不仅将持续分流银行存款、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并且,还将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市场分流优质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冲击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趋势二: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快于2007年。加快汇率体制改革、允许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地浮动,最终建立基于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汇率体制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由于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对外贸易摩擦日益增加,汇率问题已经成为贸易伙伴关注的焦点,由此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长远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低汇率带来的出口“红利”逐渐被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负面作用所抵消。此外,为消解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降息,美元处于降息通道,而人民币在可预见的未来短期内仍将处在升息通道,利率走势的一抑一扬反向运行,也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浮动范围、人民币在可控的范围内加速升值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汇率体制改革和保持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国家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汇率的调控逐步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同时,2-3年的过渡期也使我国外贸企业对于幅度更大的汇率浮动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加快汇率体制改革的条件逐步具备。因此,未来两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将持续扩大,人民币有加速升值的趋势。预计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幅度将大于2007年。

趋势三: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长过快、环境与资源压力持续加大以及通胀压力抬头仍然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变化,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受到经济发展历史阶段自身规律的制约以及体制性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偏快、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业过热,环境与资源压力加大,通胀显现,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较快,由此引起资金流动性调节压力持续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予以消除,上述问题仍然是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必须要继续给予高度关注并着力予以克服的主要矛盾。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中最需要引起警觉的是通胀压力持续抬头,延续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局面有演变成“高增长、高通胀”的趋势,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通胀的上升,则有可能危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全局。下半年以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纳入CPI统计范围的一些消费品价格有所回落企稳,三季度CPI同比上升6.2%,较二季度末的6.5%略有下降。但是,价格上涨具有一定刚性,并且,导致物价上涨的内在因素并未彻底消失。据央行统计数据,三季度末,我国粮食价格、煤以及大部分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创新高并维持高位震荡。随着步入年底消费旺季,四季度消费物价指数预计仍将会维持在6%以上的较高涨幅。目前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众多外部因素,增加了明年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CPI走势仍不容乐观,预计2008年CPI同比涨幅仍将会维持在较高位运行。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3

新一轮物价上涨的成因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达到18?郾8%和1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别达到14?郾7%、24?郾1%和17?郾1%。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与前两次相比,在体制环境、经济开放度、总供求格局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这一轮物价上涨更为复杂,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国内原因又有输入型通胀影响,是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其主要特点和成因是:

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带动的价格结构性上涨。2007年CPI走高开始于年初粮食和食用植物油涨价,加速于5月份猪肉价格突发性上涨,全年上涨4?郾8%。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达12?郾3%,影响CPI上升4?郾1个百分点。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增幅同比高出5?郾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郾4%。4月和5月CPI同比分别上涨8?郾5%和7?郾7%,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2?郾1%和19?郾9%,仍然是主要因素。这一轮农产品涨价,除了一些短期因素(如去年生猪发生疫病、今年初遭遇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主要是受中长期因素的影响。一是从1997年至2006年,CPI累计上涨9?郾5%,平均每年上涨不到1%,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多年处于较低水平,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必然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其结果是:一方面耕地逐年减少,2002年以来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8820万亩;另一方面城镇人口不断增加,2002年以来城镇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加之随着人民收入持续增长,对农产品(尤其是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不论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耕地有限、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大、农产品需求有一定刚性等决定了农产品价格由劣等条件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决定)看,还是从农产品供求规律看,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必然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表明,农产品价格逐步上升,从而使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缩小,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这个过程也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问题在于,由于前些年农产品价格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使矛盾逐渐积累、集中爆发,以至于去年以来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输入型通胀对国内价格的传导和影响。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攀升,而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国内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明显。

旺盛的投资需求的推动。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投资需求旺盛推动国内投资品价格和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到CPI。今年3月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都在8%以上。

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CPI近期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去年CPI上半年低下半年高,受翘尾因素影响,预计今年CPI走势将是上半年走高、下半年走低。

物价上涨与我国经济

结构性矛盾的关系

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还在于,我国经济在持续5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其突出表现是两个失衡,即国内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经济增长在需求上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在产业上过多地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位增长,5年累计增长2?郾12倍。2007年投资率上升到42?郾1%,而消费率降到49%,为1978年以来最低。投资过度扩张造成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必须依赖出口扩张消化,从而使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1?郾5%上升到2007年的8%。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3年至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6%上升到49?郾2%,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40?郾4%下降到39?郾1%。在轻重工业结构上,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达到69?郾9%,轻工业比重则降到30?郾1%。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和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同投资与消费失衡有密切关系,两者互为因果。

在投资增长很快、投资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储蓄仍然大于投资,表现为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这说明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其根源在于储蓄率过高,而这又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变化密切相关。2003年至2007年,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年均增长分别超过22%和3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郾8%和6?郾8%。据测算,我国总储蓄率上世纪90年代平均为39?郾8%,2006年上升到49%,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大幅增长。2006年,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分别为38?郾5%、42?郾2%和19?郾3%,其中居民储蓄的比重比上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11?郾9个百分点,而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比重分别上升6个百分点和5?郾9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这种变化,是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重要原因。

这种内部失衡和内外失衡,在货币上表现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以CPI表示)。2003年至2007年广义货币M2累计增长率为117?郾6%,超过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之和80?郾0%达37?郾6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超过经济增长正常需要的货币供应量都会表现为物价上涨。只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存差不断扩大,这些超量货币供应才没有完全转化为物价上涨。近年来消费价格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其根源是流动性过剩。

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呢?问题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两个失衡上。国内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过高,直接表现为银行体系资金过剩,引起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出口快速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加上资本项目顺差以及从其他渠道进入的境外资金,造成国家外汇储备超常增长,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吐出大量的基础货币用于购汇。基础货币是高能量货币,到了商业银行就可以产生几倍的乘数效应。中央银行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对冲、冻结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但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必须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而这又必须解决国内储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外需失衡问题。

今明两年的经济走势分析

最近有论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1998年十分相似,今明两年很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从外部环境和出口形势看,今年和10年前确实有些类似: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大幅回落,1998年出口仅增长0?郾5%,1999年增长6?郾1%。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濒临衰退,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出口形势严峻,一方面外需减弱,出口市场面临萎缩风险;另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利率上调和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企业出口成本明显上升。今年1月至5月出口同比增长22?郾9%,上半年出口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下半年国内外环境继续趋紧,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难以支撑,出口增速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4

[关键词]库存;基钦周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7-0009-04

[收稿日期]2010-06-10

[作者简介]袁海霞(1981-),女,河南许昌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经济。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和经济周期的调整中完成了“去库存化”,伴随着经济回暖,“补库存”或者“再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欧美贸易伙伴大国处于不同程度回补库存阶段,其补库存过程对稳定我国出口市场、经济恢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库存变化与经济增长

库存变化反映了市场需求预期和企业生产状况,也反映了宏观经济景气的变化。宏观经济中的库存意为国民账户体系中在现期或者前期生产的销售或使用而储备的物质所组成的生产资料。

库存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美国经济学家的约瑟夫・基钦(Joseph Kitchin)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由库存变动引起的经济运行短期波动的内在规律即“基钦周期”。1941年美国经济学家梅兹勒(Lloyd Metzler)提出存货周期模型,用来分析解释库存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扩张时,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会上升,导致销售量上升,会使存货下降,从而增加存货投资(补库存)。由此生产量和收入、消费继续上升,销售量也持续上升。当经济扩张到一定阶段,销售增长率和存货增长率将下降,导致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下降,进而存货继续下降(即去库存)。随着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各种下降将逐渐放慢。当收入、消费有了新的增长时,销售量开始上升,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从宏观来看,库存的周期性变动尤其是工业企业存货调整的周期性特征更为明显,处于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时,存货变化的幅度会更大。从微观上看,库存变动对商业周期起着引领作用。因为库存调整主要是对未来需求预期的反映,是需求变化的结果而非起因。如果企业预期到市场需求将扩张,那么就会及时补充库存;如果预期市场需求行将减弱,那么就会适当压缩库存。因而库存水平通常都被视为滞后经济指标,用来预测商业周期的转折点。

二、“后危机”时期全球库存变化趋势及对中国影响

(一)美国企业库存处于底部区域,企业补库存或将在2010年上半年持续

根据历史经验,美国库存变动大约滞后经济增长3~6个月,如图1所示。美国在2009年3季度GDP见底,2009年4季度开始库存增长周期逐渐展开。

企业库存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大幅回升。从需求来看,生产、批发和零售等三个环节的销售额均处于持续回升过程中,表明美国制造业需求稳步回升(见图2)。2月份制造业总销售额环比增长0.3%,达到1.04万亿美元,为2008 年10月份以来新高。制造业库存销售比为1.27,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正常水平,这意味着随着需求的继续恢复,企业将会继续补充库存。美国的私人消费支出于2009年6月探底回升,同时美国的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在2009年第3季度也出现环比回暖,随后美国企业的库存随之形成重建与积累。

2009年四季度“补库存”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在5.6%的GDP增长中,库存投资拉动了3.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8%。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轮企业回补库存的时间可能会持续4~5 个季度,即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三或者第四季度,由于存在边际效应递减,库存对GDP 做出显著正面贡献的时间至少可以持续到2010年第二季度,回补库存给GDP 增长带来的贡献将会逐渐减弱(见图3)。

(二)欧盟2010年二季度开始补库存

自2009 年10 月以来欧盟制造业新订单增长较快,但零售销售增长相对缓慢,反映了企业存在一定的补库存需求,但幅度还会比较有限。欧洲委员会零售贸易信心指标显示德国、法国库存数量短期已摆脱了前期大幅萎缩的状况,开始回升;根据历史规律,欧盟库存变动周期大概滞后美国2~3个月,预计欧盟企业在2010 年二季度开始补库存的可能性较大(见图4)。

(三)日本有望2010年二、三季度开始库存回补

自2008年底以来日本企业库存大幅萎缩,现在处于历史低位,但触底回升的态势比较明显,2009年12月库存同比下降至阶段低点-17.6%之后,降幅逐步收窄。根据历史经验,日本库存变动大概滞后美国6个月,因此日本企业有可能在2010年二、三季度开始补库存。但此次衰退中,日本企业库存萎缩不如美国严重,也好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网络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经济时期,因此企业补库存的上升空间相对将比较有限(见图5)。

三、我国库存变化的特征及走势

1996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库存与经济增长滞后期相对缩短,受春节等因素影响,库存变动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周期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增长下滑,需求下降的影响下,库存随之快速下降;随着全球经济触底回升,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变动随着需求回暖而进入回补库存阶段。

(一)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变动与经济调整一致性趋势增强

从1996年一季度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同比变动(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 与第二产业产值及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来看,企业库存调整与经济调整一致性增强。2003年以前,企业库存调整相对第二产业增速和经济周期变动平均滞后3个季度。从2003年一季度至2010一季度,企业库存的调整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的调整滞后期相对缩减,平均为1~2个季度。企业库存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呈现相同趋势。企业库存调整相对经济调整的滞后期有所缩短说明,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企业经营策略(见图6)。

(二)库存变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从理论上讲,库存变动取决于未来需求、储存成本、物价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因素,而需求变动尤其是近期需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需求一般带有季节性变动,受春节停工和需求快速扩大的影响,每年一季度工业企业库存都会大幅度下降(见图7)。随后库存快速增加,达到全年最高水平,占当季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上升到年度内最高水平。此后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存货增加额及其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递减,进入下年一季度后存货再度大幅度减少。

同时,随着经济波动企业库存调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阶段,库存增加额及存货增加占比均趋于下降;在经济恢复上升趋势的初期,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存货增加额趋于上升,但库存增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幅度较小,如2000年~2003年各季度存货增加占比相对稳定;在经济周期性上升阶段后期(经济扩张阶段),工业企业库存增加额的波动幅度会不断扩大,如年度库存增加的年度最高水平,从2004年二季度的1,537.1亿元增加到2008年三季度的3,736.4亿元。同时,每年一季度库存增加及其占比的变动幅度也明显加大,分别从2004年一季度的255.7亿元和3.27%下降到2008年一季度的-899亿元和-1.38%。

(三)“后危机”时期需求回暖,企业完成去库存化进入库存回补过程

按照经济复苏的逻辑,当经济从一次大的需求冲击后止跌回稳,随着需求的缓慢恢复,经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从需求端看,首先是库存调整,企业从“去库存”到“补库存”,从供给端看,企业开工增加,设备利用率增加;在库存调整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开始发现,经过一轮调整,产能由于技术折旧或经济折旧难以满足新需求,于是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或扩大产能。随着需求的进一步恢复,越来越多的企业经历库存调整、开工增加、更新或扩大产能的过程,经济迈入新一轮成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出口下滑、需求萎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经济周期调整的影响下,我国工业企业随即展开了大规模、剧烈的“去库存化”(如图6所示)。2009年5月彻底完成库存消化,全国工业企业库存同比下降0.76%,为1996年以来首次负增长;随着经济触底回升,需求回暖,工业生产加速回升,企业开始了补库存过程。2009年5月以后,企业库存增速逐步增加,2010年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累计达到19,733亿元,同比增长5.19%,虽并未达到危机前的库存水平和增速,但保持了2009年5月以后的连续正增长,同时企业利润强劲,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稳步回升的态势。

如图8所示,我国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库存处于触底回升阶段,需求端的快速回暖以及近期需求预期的积极判断,将加快这些企业的补库存行为,同时也将增加对电子信息、物流业等行业的生产需求。预计这种正面影响将会持续全年。

四、“后危机”时期库存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库存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外需在2010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变量,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贸易伙伴大国的补库存将影响对中国外需的判断,从而关系到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和政策预期。发达国家补库存过程是稳定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稳定出口总规模的重要的积极因素。譬如日本企业的补库存至少将在2010 年2~3 季度带动纺织服装类,机电、音响设备及零附件类出口的增长。但是,在欧美失业率居高不下、整体消费和投资低迷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背景下,后期库存变动幅度将受到制约,出现反复也是有可能的。这些将阻碍中国出口复苏,加剧出口月度数据的波动。同时欧元区债务危机风险上升(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欧元区经济复苏晚于美国及滞后于美国的政策转向预期等因素使其货币面临下行压力,将加剧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特别是欧元区货币的上行压力;这些因素都将使对汇率敏感的出口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给我国宏观经济恢复带来不确定性。

(二)国内补库存显示需求进一步回暖,宏观经济稳步回升态势进一步显现

如前文分析,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虽并未达到危机前的库存水平和增速,但在需求回暖、环境向好的带动下保持了2009年5月以后的连续正增长,企业利润强劲。同时2010年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7%,已持续14个月保持在50%以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已走向稳定较快增长的轨道。在PMI的指数构成中,产品库存指数下降,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明显上升,显示需求有由平稳阶段开始转入旺盛阶段的趋势。需求端的快速回暖以及近期需求预期的积极判断,将加快企业的补库存行为;而宏观经济景气的回升,工业生产活动的回暖,市场交易的活跃也会增加对国内商务服务、物流等行业的需求,带动相关行业继续向好发展,促进经济稳步回升。根据历史经验,我国企业的库存变动滞后经济增长大约1~2个季度,从库存周期来看,工业企业的再库存或者补库存行为应该会持续全年,但是库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逐渐减弱。

[注释]

①经济周期采用季度数据,先经过季节调整,除去H-P滤波得出的长期趋势和随机影响因素得来。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为2、5、8、11月的数据,第二产业为季度数据。

②企业库存包括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大部分,但原材料存货统计部门并不统计,因此本文采用产成品存货来分析库存变动。

[参考文献]

[1]易 纲,吴任昊.论库存与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0(5):5-9.

[2]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J].经济研究,2003(7):10-17.

[3]于 鸣.存货投资与经济周期关系研究――以绍兴市为例[J].理论探索,2009(7):131-137.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5

[关键词]上证综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实证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42.047

本文目的主要是针对我国股票市场近年来的发展状况,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宏观经济因素与我国股票市场指数的关系,以期进一步了解影响股票市场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我国主要证券指数的编制

1.1上证综指简介

上证综指,即“上证综合指数”(上海证券综合指数,Shanghai Securities Composite Index.)。它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综合。上证综指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总体走势。

上证综合指数是最早的指数,这一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时,基日定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截至2014年10月17日,收盘点数为2341.18点。期间最高点数为6124.04点,发生于2007年10月16日。2007年以来,大部分时间运行于1800~2400点。

在世界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中,股票市场的换手率相当低而且比较稳定,而我国股市的换手率比较高,且起伏比较大,但是随着整个公司市值和体量的增大,换手率逐渐降低,目前月度换手率基本稳定在10%~20%。可见A股市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从构成指数的公司的基本面情况来分析,上证综指成分股估值主要集中在10~30倍区间,市值集中于20亿~200亿元人民币,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有70%左右的公司实现增长,充分体现了上市公司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的能力。

1.2中小板指

中小企业板指数;指数简称:中小板指;英文名称:SSE SME COMPOSITE。2005年6月7日,确定为中小板指数的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0点。

中小板指共包含100个公司,并且会进行每半年一次的调整。时间定于每年1月、7月的一个交易日进行,通常在前一年的12月和当年的6月的第二个完整交易周的第一个交易日公布调整方案。

成分股样本定期调整方法是先对入围股票按选样方法中的加权比值进行综合排名,再按下列原则选股:一是排名在样本数70%范围之内的非原成分股按顺序入选;二是排名在样本数130%范围之内的原成分股按顺序优先保留;三是每次样本股调整数量不超过样本总数的10%。

从构成指数的公司的基本面情况来分析,中小板指成分股的估值高于上证综指,主要集中在30倍PE以上的区间,市值集中于50亿~100亿元人民币,但是大于50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相比上证较少。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有70%左右的公司实现增长,其中增速大于20%的有40家左右的公司,充分说明了中小板企业优秀的成长能力。

1.3创业板指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创业板市场情况,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10年6月1日起正式编制和创业板指数。至此,创业板指数、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共同构成反映深交所上市股票运行情况的核心指数。创业板指基日2010年5月31日,基点为1000点。指数代码为399006,指数名称:创业板指数,简称:创业板指。

创业指数选样以样本股的“流通市值市场占比”和“成交金额市场占比”两个指标为主要依据,体现深市流通市值比例高、成交活跃等特点。其次,指数计算以样本股的“自由流通股本”的“精确值”为权数,消除了因股份结构而产生的杠杆效应,使指数表现更灵敏、准确、真实。指数样本股调整每季度进行一次,相比于中小板指的半年一次,可以更好地反映创业板市场快速成长的特点。

从创业板指数编制方案来看,指数选样入围标准有5个:一是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的A股;二是有一定上市交易日期(一般为三个月);三是公司最近一年无重大违规、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四是公司最近一年经营无异常、无重大亏损;五是考察期内股价无异常波动。

从构成指数的公司的基本面情况来分析,创业板指成分股的估值高于上证综指和中小板指,30倍PE以上的区间占绝对多数,市值集中于50亿~100亿元人民币,大于200亿元人民币市值的公司相比上证和中小板指较少。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有70%左右的公司实现增长,其中增速大于20%的有50家左右的公司,这一指标高于上证综指和中小板指的情况,充分体现了作为新兴产业优秀企业的代表,创业板指拥有高速增长能力和巨大的潜力。

2实证分析

2.1变量选择

一是经济增长GDP:当经济增长时,企业盈利增加,股价上升,反之反是,由于缺乏GDP月度数据,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增加值来代替;二是利率水平R:使用一年期国债利率,当利率提升时,资本市场未来现金流贴现值下降,企业融资成本上市盈利下降,股指下降,反之反是;三是通货膨胀CPI:当通货膨胀上升时,名义利率上升,带动股指下降,反之反是,同时通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盈利,周期性行业在周期前段收益于通货膨胀,周期后端受损于通货膨胀,CPI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四是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用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表示,记为REER,标价法为间接标价法;五是货币供给量M:采用人民银行公布的广义货币M2;六是股票指数我们分别采用了上文提到的上证综指、创业板指、中小板指,分别用sz、cy、zx表示。

以上所有变量序列中,除R外,都表示成自然对数的形式,其差分序列就是对应变量的增长率序列,所有变量以差分形态显示。数据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0月,取用月度数据。

2.2方法论说明

2.2.1序列平稳性检验

由于可能存在谬回归,一般需要检验经济序列平稳性。平稳性检验可以归结为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常用单位根检验方法有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法和PP(Phillips-Person)检验法。

2.2.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 Casual Relation Test)

根据Grange检验方法,设两个变量序列{x_t}和{y_t},建立y_t关于和x的滞后模型。其中,c为常数项,p为滞后阶数。检验x是不是关于y变化的原因相当于方程(1)检验假设H_0:β_1=β_2=β_3=…=β_p=0是否成立。

2.3经济计量检验结果与分析

2.3.1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检验变量序列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和协整关系,首先检验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方法采用ADF方法。检验时,先根据其基本时序图确定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是否存在,也就是确定ADF检验的基本形式,再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滞后阶数,最后根据ADF统计量判定是否平稳。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表明,上述变量都是1(0)的,即它们本身都是平稳的。

2.3.2格兰杰检验

为了检验股市价格指数和实质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为了避免检验中的伪回归现象,对上述序列的平稳形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实证结果看,经济增长、利率、汇率变化、通货膨胀、货币发行M2都是上证综指收益率的格兰杰原因,而上证综指反过来也是宏观经济变量(除经济增长外)的格兰杰原因,这意味着宏观经济变量和上证综指在统计意义上彼此影响。中小板指的格兰杰原因中显著的仅有CPI一个,经济增长、货币发行、利率变化、汇率变化不是中小板指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中小板指也不是宏观变量的格兰杰原因。中小板指对宏观经济不敏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小板指的公司一方面成长性较好,这些公司的业绩增长不太受宏观经济变量影响;另一方面,中小板指的上市公司市值偏小,容易因为某些概念受到游资疯狂炒作。

宏观经济变量对创业板指数的格兰杰影响都不显著,反之,创业板指数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也不限制,创业板指独立于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有两种可能,原因可能和中小板指类似,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成长性和游资的炒作。

3国外研究简述

国外对于股票市场与实际经济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研究来自于芝加哥大学法玛,即有效市场理论的提出者。他利用美国1953―1987年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发现股市收益率和未来产出的增长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市在美国确实起到了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也有一些其他研究者指出,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新兴资本市场的研究结果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认为在发达国家中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但在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弱。

4结论

总体上说,针对证券市场制度性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等,将影响股市中长期的根本发展趋势,如QFII、QDII、开放式基金成立、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对股市已经或必将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更加丰富的资本市场层次,更加多样化的投资手段,更加国际化的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以及股票上市规模的扩大,股价指数大幅波动的情况逐步减少,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愈加密切。

参考文献:

[1]刘斌,张旭.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价格指数影响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4(3):135-136,142.

[2]孟建国,吴鸿雁.我国股票指数期货若干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2):38-40.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6

关键词:证券市场宏现经济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17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lO)11-089-02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年轻的证券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风雨跌宕,逐步走向成熟,逐步与向国际证券市场看齐。回顾和总结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来的发展史,展望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回顾几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横向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寻找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特征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为周期的上升点,下降阶段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阶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持续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

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台周期化的趋势。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

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一1992年为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为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 1978年一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人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人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

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

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点,为了消除泡沫风险,不得不推出查资金、查违规及国有股减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连续下跌,向经济周期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同步。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市场殷市继续上涨。

四、证券市场与经济联动性增强的政策含义

在对证券市场以及宏观经济进行调整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逐步规范证券市场的秩序,让股市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为国家经济调控提供决策的正确信息。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7

一、一致、先行指数回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持续低位

(一) 一致指数微幅下行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93.48,比11月份微幅走低0.1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发电量指数、社会收入指数呈现上升;工业指数、就业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均呈现下降。其中,社会需求指数、工业指数下降成为拖累一致指数回落的主要力量。

 

图1 内蒙古一致、先行指数(2006年=100)

图2 内蒙古一致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解释我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 先行指数小幅回落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98.78,比11月份下降0.26点。在构成先行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新开工项目指数、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微幅上行;产销率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和贷款指数均呈现下降,从而导致先行指数继续下行。

 

图3 内蒙古先行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三)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低位运行

图4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0,自2012年7月份以来,已连续6个月持平,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由一组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我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图3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图5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分项指标灯号图

12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的灯号均维持不变。其中,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从以上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走势表明经济企稳态势趋于稳定。但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宏观经济先行指数自2012年8月份持续回落,依据我区先行指数领先一致指数走势6-9个月判断,一个时期内一致指数仍处在下行调整期。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 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走低

图6 内蒙古工业预警指数(2006年=100)

注: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宏观经济先行指数领先宏观经济一致指数的领先期数将有所变动。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4.98,比11月份下降0.38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探,接近过冷的“蓝灯区”上限。

 

(二) 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行

图7 内蒙古投资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0.05,比11月份下降0.5点,在过冷的“蓝灯区” 继续小幅回落。

(三) 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持续回落

图8 内蒙古消费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3.94,比11月份下降0.02点,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走低。

(四) 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下探

图9 内蒙古外贸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92.41,比11月份下降1.85点,接近偏冷的“浅蓝灯区”下限。

(五) 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转降为升

图10 内蒙古财政收入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74,比11月份上升0.54点,改变自2011年9月份以来的下行态势,已连续两个月小幅上升,回转于过冷的“蓝灯区”,呈推动上行势头。

 

(六) 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微幅回稳

图11 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2.17,比11月份上升0.05点,已连续两个月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上升。

课题负责人:杭栓柱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8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不明朗,包括欧洲债务危机态势及其效应的不确定性、国际性的汇率波动、主要经济体刺激经济的政策走向的摇摆不定等等国际因素,国内的短期性不确定因素包括进入汛期的自然灾害放大、房地产政策效应、有关劳动力价格调整效应等因素,对下半年的经济可能造成影响,上述指标可能有所下滑,但全年的经济走势不会出现逆转,达到甚至超过9%的增长率是可以充满信心的。因而,今年的经济走势是相对明朗而并不复杂。

复杂的是政策选择。尽管年初已经确定了今年全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即维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事实上面对着上年启动的极度宽松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如何实现软着陆而不至于使经济走势出现逆转的难题。

经济走势依然向好,在多大程度上与宽松的政策有关?政策退出将会产生多大的震动?尤其是国内与国外的退出政策叠加效应到底有多大?在经济增长继续向好的同时,对待通货膨胀预期是否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9

波澜壮阔的2011年即将拉下帷幕,充满希望的2005年正向我们走来。通过一年多来宏观调控的艰苦实践,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坚定信心,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保持更加清醒的认识。 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中国经济走势,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又快又好发展态势,人民群众将从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社会主义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宏观调控将继续加强和改善 宏观调控明年是不是要结束,是一个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不乏各种议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说明了两点:_是从力度上讲,宏观调控是要加强的;二是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和问题,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会有所不同.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不牢固。他特别提醒,各方面期盼土地管理等有关政策松动的呼声比较强烈,而且投资的摊子已经铺开,运行的惯性很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反弹。如果不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可能出现反复,我们的困难会更多,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电厂在建规模迅猛增长。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担忧,电力有可能在﹁段时间后重现过剩的局面。经济专家刘树成说,电力项目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显示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和紧迫。中央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现了对形势的冷静分析和全面把握。 有专家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自始至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不可或缺。只有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才能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一些地方的宏观调控中,确实存在着‘一刀切’‘行政化’的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很有针对性。”西部地区的一位地方干部说。 人们注意到,在宏观调控政策中,变化最大的是财政政策。实施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稳健的财政政策全新登场。这种变化,既是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与7年前大不相同,也体现了更多地发挥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原则。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些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到,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将更加管用、有效。 “三农”: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11年的“三农”,无疑是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年终岁尾,有人担心,“三农”亮点会不会是昙花一现?一些农民也有顾虑:明年粮价会不会落下来,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是不是会变?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粮食虽然增产,但供求缺口没有改变;粮价恢复性上涨,但种粮比较效益低状况没有改变;农民收入增速加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巩固目前来之不易好形势,必须继续加强“三农”的扶持政策。 “我国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