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2-28 15:30:52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1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1-0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涉及了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对执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书本”、“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名词,而难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从教学方法上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生实际教学的能力无法由理论学习直接转换得来,必须逐步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来获得,作为改革本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的、包含典型问题的中小学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评议、思考、总结、尝试等形式,来建构新知识,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所采用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等特点,一般通过观摩、设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需经历由“模仿”到“熟练运用”然后逐渐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等特点,深刻体会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观摩、评议和反思,能够给予学生较多观摩、评议、实践和思考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观摩评议中学,在模仿尝试中学,在总结提高中学,在试讲实践中学,使学生不断得到处理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2)促进师范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摩、讨论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认真观摩思考,根据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对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他们获得的是在观察、分析、研讨和反思中学到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师范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与别人辩论,辩证地借鉴他人的看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案例,对案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其他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在本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训练等模块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精选案例

恰当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首先,选取案例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材料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如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选取了几段不同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观摩之后对各阶段的特征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一方面案例中要包含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选取的案例要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块中,学习讲授法时,笔者选取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信息及其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适合讲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典型内容,为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案例教学的实施

(1)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的先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评议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先要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流程、各环节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观摩阶段

案例观摩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摩案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要注意的方面,提示案例的观察点及相应的讨论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观摩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搜集的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第二类是见习时实地采集的相关专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录,还有一类就是实习或教学技能比赛时录制的学生教学片断,尤其第三类案例中的“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最接近,所以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师范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要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反思、改进这一过程,初期阶段他们需要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直接具体、有价值的教学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技能。

(3)案例分析评议阶段

分析评议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讨论中,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教师要构造一系列特定的案例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案例本质,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中的典型问题、疑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分析、讨论,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借鉴。

(4)自主探究、提升反思阶段

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中观察到的优点进行总结提炼,多角度地审视案例中的不足,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契机,抽象概括出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本阶段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十分有利于师范生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把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之一。无疑案例教学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策略的改进、网络环境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2]李凌云.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3).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中职会计 案例教学模式 探究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市场对于会计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不但需要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拥有极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只能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案例教学模式成为中职会计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但是,案例教学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仍旧无法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中职会计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准备的质量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事先准备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案例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从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来看,案例的筹划与准备是基础与前提。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准备的案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2]

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案例转变与筹划的质量。但是,在传统的条件中,案例的可选性较少,教师面临着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

此时,在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教师就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高质量案例的准备与筹划。通过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收集和整理案例,可以方便快捷的挑选出能够吸引学生目光、便于学生模拟和操作的案例。

同时,在准备高质量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开展,达到更高效率的导入效果。具体地说,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的营造相应的氛围,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来打造相应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相应案例的情景中,能够更快的转变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真正融入特定的案例情景中,进而提高案例教学带给学生的实践感受,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也是整个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部分。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但是,在传统的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所组织的案例讨论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缺乏真实情景和条件的支撑,教师很难营造较为真实的气氛,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相应的案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观思维仍旧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这就表示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很难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迎合实践,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讨论环节中,教师所组织的讨论相对空乏,并不能针对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自然也就得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具体地说,中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相应的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在此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讨论,无法达到教师预想的效果。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用的功能,降低了有效性。

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开展更高效率的案例讨论。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打造更合适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案例教学模式的带入性增强,为案例讨论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文字等形式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这就能够在不打断学生讨论的情况下提高案例讨论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提升。

最后,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更加拟真的情景模拟中,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实践情景中。此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将从实践出发,也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能够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点,才能够明确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3]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

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案例总结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最后步骤,其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能够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但却缺乏一定的依据。具体地说,部分学生在进入情景后对自己当时的表现没有深刻印象。这就导致教师在总结时无法得到学生的呼应,进而降低了总结有效性。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较为详细的罗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感受,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讨论情形进行录制,让学生观看到自己真实的表现,进而提高说服力,能够更有效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反思。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是时展的产物,其早已渗透进入现代教育中,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从案例教学模式的三个步骤进行提效。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模式,最终促进中职会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素丽.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3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总是偷偷摸摸地上网,或者玩些小游戏,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往往置若罔闻。可是,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其他文化学科课堂时却惊奇地发现:当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电脑或iPad等电子产品在网络中搜索或共享课程内容时,全体学生的热情被陡然引爆,大家都积极地完成任务。原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效果一般的课程内容,在其他学科课堂上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由此,我们觉得依托教学迁移,在其他学科课堂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的方法,使得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能够双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牢固确立活动设置的辅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的设置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毕竟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出现,不能喧宾夺主,让学生只关注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在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时,要注意方案设置的朴实,不以吸引学生关注信息技术活动为目的,而应该在辅助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上做足文章,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当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学生借助它能更好地了解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升对学科教学活动的兴趣。而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的过程中,悄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例如,高中数学学科中的立体几何知识,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空间想象能力差、作图识图能力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对立体几何是“谈虎色变”。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首先,使用“自选图形”功能,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插入一个二维自选图形,之后使用“三维效果样式” 即可轻松实现三维效果图,甚至还可以使用“三维设置”工具栏中的10个功能按钮对立体图进行旋转、变色等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直观地构建起立体几何的空间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深度关注活动设置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能提升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两者缺一不可,偏重任何一方,都将使这种新型的融合性课堂活动方案设置的良苦用心付之东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设置课程活动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的特性,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着力点,使得这种课程活动方案的设置有效且高效。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在工作簿的某一列单元格中依次输入时间,在相邻的一列输入对应的速度值,引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如求和、求平均值以及排序。这些简单的操作,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不具有挑战性。此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从物理的角度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求加速度?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而且兴致高涨。大多数学生立即想到电子表格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图表功能,可以利用折线图来反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于是个个尝试着根据数据绘制成v-t图,由图像水到渠成地求出了加速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表格数据加工的方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得多。

三、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紧紧抓住载体学科的特殊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要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首先要研究目标学科课堂教学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特点。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主动与目标学科教师交流,发现他们在学科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目标学科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提升学生能力的知识点。通过对目标学科的认知,了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提升的帮助点后,方能有针对性地设置信息技术走进学科课堂活动的课程活动方案。

针对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通过形象化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此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影像等素材。学生在上网搜索过程中,自然而然提升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古代诗歌赏析时,学生往往存在由于年代、思维的差距而产生的理解障碍。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寻找与古诗相关的各种素材来充实课堂,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运用能力。

四、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注重载体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学科课堂之后,我们并不能一放了之,否则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对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并无多少帮助。我们要及时跟踪学生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活动方案的情况,发现活动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虽然学生能够想到根据数据利用Excel绘制折线图,但未必所有人都会操作。这时教师应及时跟进,随机抽测几个学生,请他们说说具体操作流程,尤其是最后一步为什么选择“线性”类型?得出图像后怎样求加速度?这样的及时处理不仅真正提升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为以后学习高中物理实验时运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不断改进课程活动设置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学科教学课堂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用完就扔。我们要通过对课程活动方案的跟踪、调查、反馈,不断地改进、提升课程活动方案的设计,既要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做到双赢,这样才能让学科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这种融合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活动。

六、结束语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4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

0 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为基础,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2003 年 2 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并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新课程。我省于2010年也相继实施新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已有4个年头了。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已具备课程改革的理念。但通过对我省信息技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还存在一些弊端:

重“教”轻“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讲解、技能的培养,却轻视了教学评价的作用。

重“形”轻“思”。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评价的环节,但并未实现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功能。

重“形”轻“法”。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已具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比较重视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是评价方法单一,不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要求。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要求

1.1 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教师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弱化评价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功能。[1]

1.2 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小组评价,在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2]

1.3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同时,高中生个性特征分化更为明显,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3]

2 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的设计

2.1 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建立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价值观的基础上,以促进和保障教育创新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把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目标。[4]多元评价要做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

2.1.1 评价目标多元化

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2.1.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活动的人除教师以外,还可以是学习伙伴、家长、专家、学生自身等。重视自评、专家评议、小组评价、互评等的作用。

2.1.3 评价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学习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都拥有这九种基本智能,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从学生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对学习者进行综合的评价。

2.1.4 评价方法多元化

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可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应用与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的进行教学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5]

2.2 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课程改革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是实践操作性很强,所以不能以最终的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案。笔者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进行系统研究后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评价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确定评价对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评价时应根据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目标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并整理分析评价结果,评价主体将评价结果反馈于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修正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教学评价活动。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不断地将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6]学习者从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即习得知识的过程,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意义建构完成的。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时,一方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构建,另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教学评价类型时,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也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图2是笔者建立的高中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方案。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而正常的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情况,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7]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学年或学期,也还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活动开始之前实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查看以前的相关成绩的记录

在学年或学期开始时,教师通过查看学生以前的相关成绩的记录,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必要条件,设计出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

(2)摸底测验

测验是为诊断服务的常用手段,其题目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课堂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对学生进行观察,从表情中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并及时的调整教学。

(4)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迅速地收集到相关信息, 为教师逐步形成诊断意见提供足够的数据。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的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8]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电子档案袋评价

巴莱特教授将电子档案袋概括为 “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9]在电子档案袋中可以包括学习日志、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反应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作品、学习成果、作品的评价标准等。教师通过电子档案袋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科学公正地评价。

(2)量规评价

量规评价是指教师为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设计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供学习者对照检查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用的指标体系称为量规。学习者通过使用量规,可以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10]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学习评价量规。课堂学习评价量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四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认真、积极、自信等情况给予学习态度的评价。判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从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即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

(3)案例评价

案例评价是由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给出解决该类问题的典型范例,学习者可以参照这些范例中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教师所提供的范例可以是教师或他人的作品,也可以是学生的作品。[11]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展开教学。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可以是一些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失败的案例。成功的主案例中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分析失败的案例时,教师要找出解决问题时所犯得的典型错误。

(4)实践报告

新课程要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师生互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在特定单元的学习后,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实践课题,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做好实践报告的记录工作,探究后以作品展示的形式汇报探究成果并完成实践报告的撰写。以小组成员自评、小组间互评的形式为主,教师在评价活动中主要起到辅助作用。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方案的设计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以对评价者所取得的较大成果做作出全面的鉴定、区分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10]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方式来实现的,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学业水平的主要题型有两种:试卷测试和上机测试。

总之,合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多元评价法,才能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过程性发展情况的掌握,不断地修正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5][6][7][8][12]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5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许多行业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档案管理而言,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以纸质档案信息为主,庞大的纸质在整理、保存、查阅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信息网络技术出现以后,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数字化信息管理,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也能够有效地管理档案。如何在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成为高校讨论的话题。

1在运用网络技术的同时加强馆藏建设

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相比,信息网络化资源管理技术能够将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并提高档案管理的速度;同时,在档案的查阅、修改方面都比较的方便。此外,信息化网络管理档案还能够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办事效率。鉴于此,高校的档案管理在运用网路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馆藏建设。(1)要扩大档案信息的收集范围,学校要在现有的档案资源基础上,将档案资源的范围扩大,多收集档案资源,高校不仅要收集与学生有关的档案,而且还要收集历史影像或世界名人的档案。增加收集档案种类,就能够建立种类齐全的高校档案资源,从而有利于丰富高校教学。(2)在信息技术资源的推动下,对收集的档案进行分析研究,并掌握其使用规律。对于建立高校档案馆藏的工作,需要有敏锐的眼光,结合当下的信息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认识,让学校建立的档案馆藏资源为阅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学校的档案馆藏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2对高校的档案资源服务方式进行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在进步,信息网络技术将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信息化网络技术运用于档案管理中时,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丰富多样的档案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的高校教学模式。在高校档案管理的发展方面,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地与国际资源接轨,利用各种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建设高校档案馆藏的同时,也要让资源达到共享,在现代化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将档案管理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让档案管理为高校的教学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高校的档案馆建设与其他事业单位的档案馆性质不同,一方面,学校的档案管理要担任教育功能,主要将档案馆藏的资源提供给教育工作者,让他们借助档案馆藏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要确保档案馆藏资源的信息化,保证高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档案管理要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让档案馆藏资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不断地更新资源,使档案馆藏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从而为学生的求职增加一条新的途径。无论是传统的档案管理还是新型的信息化网络档案管理,都需要管理者进行操作,因此,归根结底,档案管理的创新需要管理者思维的创新,即档案管理者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在具备创新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要具备创新管理的能力。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学习,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学习实践技能,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从整体上掌握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因此,工作人员要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此外,工作人员还要解放思想,提炼出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服务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让高校的档案管理服务走向更广阔的平台。知识是没有界限的,知识资源也是需要共享的,人们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应开发更大的档案资源。

3提高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网络安全性

由于高校档案涉及高校的科研工作,也涉及学校的相关工作问题,因此,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有一些破坏性的事物伴随而生,比如:木马程序或黑客病毒等,对网络资源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技术将会更广泛地运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因此,为了让资源能够安全共享,高校的部分档案资源应具有一定的保密性。首先,高校要解决用户的访问权限问题,做好用户访问的安全保护措施。为了确保档案数据库的信息不被泄露,也为了确保每一个用户身份的安全性。最基本的作法是对档案管理馆藏信息平台建立加密的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设置相关的身份验证程序,比如:访问的用户必须在各个高校或单位备注,并且有各自的身份证明资料,除了最基本的信息之外,还有单位或高校的特殊匹配信息。如果有用户访问,就要输入能够验证身份的信息,当然验证信息种类可以设置几种,访问者根据信息提示进行填写,对于信息不符合身份验证的用户,信息网络系统将会自动拒绝。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非法访问者,也能够保护档案管理的内部信息,避免信息泄露。身份验证程序给高校档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护。其次,为了防止网络信息技术出现安全问题,导致保存的档案信息丢失,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对重要信息做好备份保存工作,一般情况下,备份的资料要和原文件的内容完全一致。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对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定期检查,对于保存日期比较长的资料进行备份保存,以免保存文档因时间过长而丢失。档案资料的备份工作必需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由于高校的档案管理与信息网络技术相联系,因此,在操作方面需要有专业计算机技术和档案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胜任。这样在工作中遇到电脑操作异常或文件需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就能够迅速解决并使工作正常进行。从而避免了因操作失误而让档案资源丢失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准备工作,除了各高校本校的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保存、备份之外,各高校之间还应相互合作,在建立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进行资源保管工作。将本校的资料放在其他高校的档案管理中,让高校之间相互管理,相互共享资源。这不仅能够提升各大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而且也能丰富高校的档案资源,让高校的档案资源为高校教学提供优质服务,进而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并且,如果某所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操作上出现问题,也能在其他学校的帮助下,在很短时间内恢复高校的档案资源系统。

4结语

在当今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问题。尤其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如果网络技术被运用得当,网络信息技术将会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已成为主流,其特征是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发展,并且信息服务面向社会化、大众化。因此,高校的档案管理就要朝着现代化技术的方向发展。不仅让高校的档案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而且也让高校的档案管理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服务,同时也为科研服务。这就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提出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需要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创新思维,让新的思想、构想运用到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为高校档案做好服务工作,从而让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雅新.信息网络化与高校档案管理创新研究[J].城建档案,2015(12).

[2]孟丽霞.信息网络化与高校档案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3]郑纪达.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档案,2014(1).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6

关键词:数字技术;中小学档案;信息化管理

档案是十分宝贵的资料,它见证历史,融合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我国教育部曾颁布《中小学档案管理办法》,提出要将学籍档案、人事档案、党政档案、教学业务档案、声像档案资源转化为电子文件,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性,满足教师、学生对档案的应用需求。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开辟新的管理渠道,同时也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中小学档案管理需引入更多高端技术人才,加强对人才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档案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当今时代,学校档案工作管理人员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一人一号、一人一档”,为教师和学生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通过电子档案保存数据,优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1中小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1提高管理效率

中小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拥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充分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和信息化功能,推动提高中小学档案管理水平。当前已有很多中小学在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电子档案,做到安全保密、统一标准,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发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档案包括学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中小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陈永光(勉县武侯中学汉中724200)生的整个成长和发展阶段,需要从学生入学时期开始建立,记录学生的学习变动情况、成长情况以及所有的个人信息,每年都会增加较多的新建档案,数量庞大,传统的纸质档案不利于保存,信息化管理能解决这一问题。电子档案能充分利用有效空间,全面改善档案管理效果,提高管理效率;

1.2降低管理成本

在传统的中小学档案管理中,学校需在档案管理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耗费较大的存储空间,并且档案资源在查找、保存过程中也较麻烦。通过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中小学档案管理能全面节约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成本,档案的查询工作可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当教学管理工作需用档案时,管理人员就可通过计算机查找学生档案或教师档案,减少对原始档案的损耗,最大程度地保护档案原件;

1.3实现档案价值

在中小学的运行过程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实现档案价值,促进中小学日常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推动学校资源科学分配,全面提高中小学资源利用率。档案是中小学教学以及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保障,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管理的相关内容,记录教育管理信息,通过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学校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教师而言,教师的个人成长档案包含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涵盖教育工作中所获得的个人奖励、突出成绩以及荣誉等内容,能彰显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突出成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料。

2当前中小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2.1档案材料存在遗漏

在当前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学校都存在档案材料遗漏的情况,档案资料收集不全、资料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不利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行。针对已提交或收集的档案资料而言,很多档案资料质量不高,存在不完整、信息错乱等情况。档案需要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在信息化管理中,档案的初始资料非常关键,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高度重视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对已遗漏的档案进行弥补,为今后的信息化管理做好充足准备,全面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2.2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部分学校中的档案管理人员还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内容以及规定的工作流程不够重视,容易在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疏忽。目前,一些工作人员将档案管理工作视为应付上级检查工作,对档案管理的态度非常消极、被动,这些会对档案管理造成不利影响。档案管理是个系统化工程,学校中的师生档案能记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成果,同时记录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对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全面提高师生的档案管理意识,才能推动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

2.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手段上较落后,大部分管理人员只能对档案材料进行基础整理,无法对档案资料进行编研和深度分析,不能发挥档案的价值。在管理模式上,绝大部分学校依然采用人工保管的方式,管理效率低下,信息资料查询不便,不利于档案数据的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已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落后的档案管理与教学工作不适应,无法发挥档案信息的重要价值,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3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中小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全面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是电子化档案的基础,基于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中小学档案工作管理必须首先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学校需为档案资源管理搭建专门的网站,或建设“数字档案馆”,将档案内容录入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利用效果,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服务。从整体上看,当前中小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正在由传统的文件管理转化为电子信息管理,无论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还是管理体系,都处于过渡时期,只有学校完善数据库建设,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全面优化管理水平。学校需在校内建立档案信息化服务机构,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专业设备,避免档案资料流失,科学规划电子档案数据信息的录入工作,方便管理人员对档案资源进行检索;

3.2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

档案是中小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料,不但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档案法》、《保密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作为档案管理的基本标准,严格规范档案管理行为,结合中小学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详细规定电子档案的信息收集方法、利用方法、销毁的规范要求,让电子档案拥有绝对安全的存储环境,保证电子档案的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全面提高中小学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学校可结合本地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制订出《数字化档案查询制度》、《电子文档管理制度》、《数字化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保证中小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规范化操作。只有制订出中小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标准和规范,才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档案资源共享,全面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率,让学校的电子档案管理更加规范,代替传统的纸质档案,实现数字化进程;

3.3优化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系统

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运用专门化的管理软件,保证软件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全面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水平,优化电子档案管理效果。中小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需充分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搭建出完善的档案管理数据库,将数据库与教学管理系统、OA系统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充分提高电子档案工作的效率,实现自动化发展。学校需认清本校在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需求,自主研发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也可向其它企业、科研机构购买软件,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做好软件的升级、更新,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电子档案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非常重要,如果基础设施系统不能及时优化,就很有可能造成数据损毁、泄密等事件,形成严重损失。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断优化系统建设,在软、硬件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电子档案的应用和管理效果;

3.4建立健全档案信息保密体系

在当前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存在电子档案规范化水平不高的情况,档案管理标准存在滞后性,应用软件比较繁杂,不利于电子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档案数据资料保密性不强,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档案信息保密体系,将保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任务,对中小学档案的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完善数据备份技术,在系统中增加身份认证、安全密钥等,保证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其中,数据备份技术可防止数据流失,如果计算机硬件、软件存在故障和缺陷,工作人员出现错误操作、计算机遭受破坏性病毒等,电子档案就会形成数据灾难,数据备份技术能对电子档案的数据库进行实时备份。

4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中小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4.1提高工作人员以及师生的档案管理意识

在以往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及学校的师生都存在档案意识较差的情况,有些教师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认知,容易受到教务工作的压力,不注重档案信息收集,学生没有对档案信息反复验证,导致档案信息不完整,信息数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需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加强教师与档案工作人员的配合,让全体师生都认识到档案资料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高度重视档案收集和应用工作,保证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顺利开展。针对档案管理工作,教师需要对学校收集的相关资料高度重视,积极提供,保证初始的档案信息完整、准确。

4.2全面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伴随教育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工作需不断更新观念,促进管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需相应的人才作为支撑,只有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熟练应用各类档案管理软件,正确利用档案资源,才能充分发挥电子档案的价值,保证先进的信息设备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中小学需与高校进行合作,引进档案管理专业的人才,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人才的考核,全面保证人才的知识技能;此外,学校还需设置专门负责档案管理的办公室,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成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采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实施档案理论的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中小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走向专业化。

4.3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绩效评估工作

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为中小学生建立电子学籍档案,这些电子学籍档案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教务管理工作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评估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电子档案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绩效评估不但是一种考核手段,更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可及时发现学校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让档案管理的成绩凸显出来,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绩效评估工作中,评估主体要做到多样化,教育部需承担一定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学校需要进行自评,全体师生也需针对档案管理进行评价,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作用。在绩效评估中,评估主体需明确信息化管理的投入、产出以及实际的应用效果,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在绩效评估方法上,学校需明确档案信息化的采集流程,明确审核标准,全面结合《全国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学籍档案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电子档案存储以及安全程度进行评价。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化特征,工作内容包含很多难以量化的方面,这些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融合主、客观因素,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5结语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需发挥出档案数据资料的价值,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更新。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存在资料收集不全面、信息数据保密性较差、查询利用水平较低等情况,这些都会对档案管理和档案资料的应用带来困难,因此,中小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在实践操作中,学校需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师生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认知,搭建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电子档案管理提供软、硬件设备,积极研究新技术,通过绩效评估的方法考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是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学校必须保证资金充足,对档案管理的资金进行科学分配,注重传统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化,制订严格的保密体系,让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爱娥.企业档案管理体系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研究———评《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J].人民长江,2021,52(05):229.

[2]丁继武,何可.严把“三关”扎实做好档案服务———成都市新都区档案馆强化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四川档案,2021(06):42-43.

[3]李宁,温雯,詹妮,刘衎,郑紫薇,梁欣欣.新时代全面提升单位档案管理水平的实践与思考———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06):6-9.

[4]张雪峰,陈萍.新发展阶段高校党建档案管理质效提升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8):34-39.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7

关键词:教学档案 信息化管理 制约因素

目前,理性地分析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实践,系统地研究如何全面实现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乃是当务之急。

1.信息化社会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影响

1.1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运用计算机,便可以进行档案立卷,档案目录信息和内容信息的存储与检索等,而且各业务环节无时间顺序,打破了传统教学档案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了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教学档案纸质载体得到保护

教学档案保管部门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档案管理之中,实现数字化教学档案信息的存贮、管理和索引,那么有关教学方面的信息资源,便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得了。这种教学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降低教学档案原件的利用率,减少工作人员与原始纸质材料的接触,从而减少了教学档案原始材料的人为磨损,进而使教学档案的纸质载体得到保护。

1.3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能够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将大大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在库房中逗留的时间,使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用来钻研业务,学习相关的科学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以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档案管理水平,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

2.制约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因素

2.1思想观念因素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落后,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教学档案管理依然停留在重保管轻利用的陈旧思想观念上。认为只要按时坐等接收,完善保管,提供凭据就行了。很少去考虑如何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的教学档案,开发教学档案信息,优化教学档案管理,提高教学档案利用率。领导的不重视和工作者落后的思想观念大大阻挠着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从而制约了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2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因素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收藏的教学档案在管理规范上标准不统一,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立卷等质量不高。这些因素制约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今后,越来越多需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可能是电子文件、磁盘和光盘,这就要求教学档案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程序的标准,要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来考虑,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现行的收集、整理、编研等有关标准需要进一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3管理人员因素

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如何更快更准的实现,其关键因素在于人的因素。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还要撑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不能仅会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当前许多高校教学档案部门几乎都缺乏现代化技术过硬的人才。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或半路出家,专业素质不强。

3.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3.1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在转变思想观念时,教学档案工作者并非要全盘抛弃已往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坚持优良的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同时,要敢于引进现代档案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只有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在教学文件、教学档案管理领域的合理契合,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才可能实现,高校教学档案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另外,高校教学档案工作者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学档案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校师生的档案意识,尤其要借宣传之机,转变一些领导重教学轻档案的观念。在宣传之际,要适时地将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在教学档案信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在政策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为推动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3.2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为了促进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教学档案信息的最大社会效益,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教学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档案信息的输入格式、输入项目、输入代码符号和输入代码的转换规则。

3.3提高和充实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下几个方面: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学档案涉及到教学检查、评估和各级优秀教学质量评奖材料,学生几年来的成绩、奖惩记录等,这些材料关乎到教师和学生的荣誉和声誉。因而教学档案工作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忠于职守,认真负责,作风正派,处事公道。

(2)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目前与其他行业相比,档案信息化人才形势比较严峻,人才资源短缺严重地制约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以人为本,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已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应采取培训、再教育等方式,提升从业者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树立教学档案信息服务思想和观念。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者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牢固地树立起教学档案信息服务思想和观念,形成“信息档案和信息服务”的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8

关键词: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260-02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通常在教学中我们对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从狭义来理解的,也就是说与理论教学相对的实践教学[1]。每次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成果对以后的实践教学和系部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实践教学档案是必不可少的。

众所周知,信息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成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实践教学的档案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实现实践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充分发挥其为专业的师生服务应有的作用。

一、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是同一种教学信息的存贮、检索、管理形式和载体变化的过程[2]。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保存档案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服务,已经成为教学档案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伴随着信息量的不断递增,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创新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能促进教学的日益规范化。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和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为教学档案管理的高效、规范、准确与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实践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将各种实践教学资料按照教学管理目录进行分档归类管理,特别是电子数据的易保存、易核对的特点,有利于对电子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和修改,保证整个实践教学资料规范管理。同时有助于检查实践教学及其活动过程的工作是否完善,对现在的理论教学进程起到随时的监控作用,并根据监督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补缺填漏、扬长去短[3]。

2.实践教学档案的充分利用,能丰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完善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系统,能够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对档案的需求,只要权限许可,通过档案的信息检索、查找,就能实现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将各种资料、数据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存贮,并借助电脑进行加工整理,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同时可以将各种动作和要领摄录下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视频技术和网络工具向学生展示,使整个枯燥的讲解变成了精彩的多媒体演示。将室外教学和室内教学、现场演示和视频展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对现代职业技能学习的要求。

3.加强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如学生在酒店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技能的操作手段,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实际操作的应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酒店服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能更好的促进酒店服务业的良好发展。

二、当前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高,不能胜任现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高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专业化档案人才队伍。但从档案管理人员状况来看,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不强,普遍缺少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缺乏操作现代化设备的技能,导致档案工作依然停留在建档、管档、看档的水平上,不能从信息化的角度去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些地方还是停留在保存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的档案管理更是缺乏。另外,很少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人员,通常是由教学秘书兼任,而档案管理工作十分烦琐,这自然影响到对实践教学档案的有效利用。

2.领导不够重视,缺乏对实践教学档案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从现今的现状来看,很多的学校的领导对实践教学的档案管理仅仅是停留在应付教学评估的层面上,通常是在评估检查组来临时随便拿几个纸质的实践教学档案应付评审组成员,对实践教学档案的重视管理程度不够,对实践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的更是欠缺战略性的眼光。

3.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撑。要把实践教学档案信息化需要有大量的财力物力的投入。首先是用于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备及辅助设施的投入,但现实是用于这方面的经费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加强,因而要实现实践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便无从谈起。另外,档案信息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建成的数据库在与外界网站联网时很少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未采取保密措施和档案数据库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4]。

4.实践教学的档案归档制度不健全、不系统。系统、完整是实践教学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完整的档案材料,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历史、延续历史,否则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文件材料收集不及时,从而导致材料遗漏、材料收集不全面、不系统。二是各种教学档案中的记录不一致。比如,统计数据出处甚多,不一致现象严重。三是收集、归档制度未能落实到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如在实践教学档案积累中,实践教学日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准确、具体地反映教学情况,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安排的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和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进程、实践教学单位反映意见、存在的问题等等。四是实践教学档案的编研工作滞后,很多院校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5.许多实践教学的档案应当信息化的而没有信息化或者是信息化的资源相对分散。由于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存在着一些教师不能把应该电子化的档案电子化,还有的教师对档案电子化认识不足,没有及时把应该电子化的档案电子化,这就给档案馆工作人员加重了工作负担,迟滞了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甚至丢失掉珍贵的档案资料。另外,随着教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公文,这些都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被档案管理系统所接收,但是很多教学档案馆的档案管理系统无法与学校的整体自动化系统兼容,其结果是各部门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致使信息化档案接收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那些电子文件资源不能在档案馆保存和共享。

三、实现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1.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健全相关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把它纳入教学计划、规划、教学管理制度及其各级人员的管理责任制中,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首先是领导要重视实践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要落实到专门有人负责,同时拟定出相关的制度,便于规范化管理。专业教师应该严格遵循相关的制度,及时对相关实践教学资料和内容进行信息化归档,要求资料翔实完整。档案管理人员更要重视对实践教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明确自己的责任,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对相关资料进行编码、输入、贮存、借出归还登记。同时对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的保密工作。

2.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档案信息化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做到档案管理信息化装备的现代化。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实现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即实现实践教学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实践教学档案工作的网络化、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技术的自动化[5]。

3.提高实践教学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是系部的重要资源,在档案工作中应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必须尽快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档案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提高科学素质,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时刻关注档案管理的新动向、新趋势,掌握一定的档案现代化管理知识,不断更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其次是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具备较强的责任感,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

4.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科技技术推进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建立实践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实践教学档案业务工作信息化的前提是建立起资源配置合理、特色突出、利用方便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对于专业而言,相关技能操作与运用,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以往学生的实践表现等一系列的信息必须赶紧建立一个内容全面方便可查的信息数据库,可为学校节约不少的信息搜集费用,同时将不可控因素尽量降到最低。只有加快档案数据库建设,尽快形成数据规模,使计算机检索系统实用化,才能对馆藏档案信息作进一步深入开发,从而提高师生的实践教与学的能力。当前,应重点解决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广泛开展档案的文件级著录标引并录入微机,以建立检索系统为突破口,实现实践教学档案信息的深入开发利用,实现实践教学档案由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吕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2]刘萍,杨俊.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分析[J].管理观察,2009,(5).

[3]姜翠峰.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实效性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8-01

为了顺应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整合,已经成为教师的主要教育手段。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结合的过程中,往往都不从实际出发,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应该更加的务实,以学生的发展出发,通过对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本文主要解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实效性的体现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实效性体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是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育应用中一种具体方法,因此信息技术需要满足教学和学习的要求,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辅助工具,各学校应该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体现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效性。

1.充分体现学科教学的需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是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在学科的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怎样的信息技术,是否要使用信息技术,都需要根据实际课程的需求来决定[1]。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的每一堂课中,注重的应该是课堂所达到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不是使用了什么技术,因此不能为了体现新技术而不顾学科教学的真正需求,要全面的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效性。

2.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将信息技术整合入学科教学中,在保障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将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课分开,认为只有信息技术结合课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忽略基础课程,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效性,就必须保障学生基础课程目标的实现,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3.高效益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效性结合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因此就需要高效益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全方面的实效性[2]。不同地区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信息技术整合方案,保证使用低成本的教学方案,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减少对教学资源和学生时间的浪费。

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探究

要保障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各方面的实效性,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性结合,这不仅需要让教师在这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让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都得到提升。下文主要介绍如何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结合。

1.发挥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引路人”的身份,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的。因此教师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中起到主导作用,不仅自身要去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应用者和适应者;还要成为信息技术的选用者和传播者,在学科教学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结合方案,引导学生有效的去使用信息技术。

2.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方面的综合能力

提高教师在信息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方面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能熟练的掌握常用信息技术的操作和能正确的看待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价值[3];还需要教师能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案和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各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并加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并让教师通过培训和交流整理出适合本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教学方案。

3.增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时,需要增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让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发挥到实效。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时,还在无形中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加速了教育的改革,多媒体幻灯片、录音机这些新兴的教育工具运用到学科教学的课堂中,不仅为学生构建了较为真实的情境,也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看到知识的丰富性,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结合,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多方面的实效性。

三、总结

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实效性也需要长期的应用和根据一系列的标准才能看到。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更加适合在教学课堂中结合信息技术的方案,让信息技术能服务于现代化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苗逢春.解析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及其实施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中小学电教,2014,6(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