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1:01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1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引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1]。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主要教学方法

1.内容呈现法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完全依赖板书和口头讲述来呈现本节课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老师上课负担较重。一节语文课下来,不仅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内容,还要不停地进行知识讲解,相当累人。有时候由于课程安排,需要几节课连着上,这就更让人吃不消了。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板书和普通话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老教师来说,板书等基本功较为扎实,但在普通话方面就有所欠缺;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普通话基本过关,但板书、粉笔字等又有了相应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电脑应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第三,由于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讲述内容较多,体现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易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且没有经过自身实践的知识,掌握起来始终不过踏实。同时,在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之下,板书这种单一模式对于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而这些,都导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问题。

而采用多媒体语文教学,教师可以直接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与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较大的益处。

2.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图画、音乐、视频等资源,将不同时空的事物或情景呈现在课堂上,以创设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弥补学生生活经验和主观想象力的不足,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较繁杂的课文内容的理解[2]。

三、语文多媒体课件评价指标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形象性,情境性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有助于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培养情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课件的评价包括课件内容、课件结构、练习与反馈、技术水平、交互效果等五个方面,根据每个指标体系的再次进行细分:

多媒体课件内容:教学目标清楚明了;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富有内涵,具有引导、启发作用,能激发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呈现内容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实践,言简而意赅,量少而质高。

多媒体课件结构: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导航合理、使用方便;问题设置与教学引导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思维同步并循序渐进;课外拓展有利于学生积累,并能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

练习与反馈:练习要注重语文教学常规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并适应初中学生的学段目标,反馈应及时,客观公正,且能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保有语文学习的兴趣。

技术水平:课件安全可靠,页面设计简洁大方;但能吸引学生目光;不同的文体教学,风格不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多样且富有变化,符合课程实际。

交互效果:交互响应及时,能满足师生不同的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参与性高、思维敏捷;师生沟通融洽,学生主体体现,教师辅导到位。

四、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认识的局限及相关理论理解的不透彻,在教学理念上往往容易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实施方法上走入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误区,影响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笔者调查了学生对语文对媒体教学的看法,情况如图一所示。

调查所示,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1.缺乏新意,形式代办,仅是框图式总结;2. 没有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质,忽视语文学科特点,多媒体的应用没有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观念。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更无从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运动现代多媒体技术。但为了应用而应用,只套用最简单的单一形式,这只能是一个糟糕的开始,当然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课堂效率的提高当然可望不可即。但同样地,仍要走出一个误区――以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全然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没有问题的阶梯性,没有引导的循序性,教学模式仍旧单一,教学效果依旧低下,那运用多媒体的最初目标都无法达成,更何况是其它更高层次的目标了。

2、掌握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你可以引用视频、音频,你也可以插入课堂相关图片,你还可以制作动画、配上音乐??而这一切,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行的。通过技术培训,掌握多种方法,才能综合性地灵活运用各种技能,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五、结束语

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主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才能满足新生代的学生需求,而多媒体的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图文并茂、声情益彰的形式促进课堂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结构,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2

教师的工作说大点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说实惠点就是天天面对学生,授新课、复习、考试、讲习题,翻来覆去的重复,直到学生会了为止,老生常谈,淡化无味,学生没有新鲜感,你还没去他就烦心了,反正就是按部就班,就像吃冷粥一样。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像学生看电视剧,看了这集还想看下集。怎样做到让学生天天盼着自己去上课,那就是一个教师自己的艺术了。所以,教师这个神圣的名称,应该有他独到的特色,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了我们恰到好处的机会。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恰恰抓住了这个高科技,熟练地应用到了我的课堂,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化学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节课时,我就搜索了大量有关化学物质的图片,有生活中常用的铁锅,有身边的高楼大厦,有路上跑的汽车,有吃的方便面、饼干、瓜子等,有穿的衣服、鞋子等,依次展示给学生,立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个个渴望的眼光,想知道这些化学物质的用途,好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课堂气氛充满了色彩,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闪电般产生。我就想:“这样的课堂还愁学生不学吗?”

二、信息技术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了资源共享

我的教书生涯转眼过了20年。回忆过去,我感慨万分。我数了数自己用过的备课本,足足有几大摞。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教师办公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学校人人有电脑,我们上完课,可以随时编辑自己的学教案,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过程不如意的地方,回来立马改进,因为电脑就在身边,等再给下个班上课时,已经是改好了的教案,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学资源。其次,电脑的联网,给了我们集体备课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QQ聊天的形式,商讨学教案的编写。我们还和兄弟学校手拉手备课,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升华。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真是无处不在,例如,化学教学中的复习课,容量大内容多,上课时又要给学生讲,又要写出复习内容,又要观察学生的神态,看他们是否听懂了,每个学生的心里如何等,往往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忙个不亦乐乎,没有效果。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一切都迎刃而解,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既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达到了较好的化学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强化课前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课前研究是化学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学习的准备,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现在的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我们这的学生来说,家家有电脑举不胜举,这就给教师的课前备课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我们的学案中,就有预习导航这一项,教师把这个内容通过电脑网络发给每个学生,比发给学生一大摞卷子好多了,因为电脑对他们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很快作业就做完了。有时,还可以在其中讲个小故事,或放一段自己的讲课的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你的作业有所期待,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好学的精神。

三、总结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3

1.1实用性

数据是检查、监督的依据。而要想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起来,也需要依靠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详细的数据收集起来,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起来,使其可以为项目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助于帮助上级主管部门对继续医学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和落实情况加以了解和掌握。

1.2灵活性

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比较忙,工作时间不太固定,有的时候抽不出时间来学习,而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因为其不用受人数、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在网络继续医学教育中,人们可根据自主时间安排完成学习,通过MBOX医学宝可在线学习、移动学习、集体学习、考勤刷卡、无线互联。在网络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中,学生可通过电脑网络进行自学,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得到教师对其的个别辅导,使得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可以实现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而且教师可以按照教育对象的需求将学习计划、方法灵活调整,这样能将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提高起来。此外,每个学习空间相对独立,可于不同时段完成学习,获取学分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并根据需要选修课程不再局限于本专业,通过学习卡能获得全年所需学分,学费低,也避免了外出时间与工作安排的冲突。

2信息化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犹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而不研究文化只能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顾明远,2004)。作为这条教育大河的一条支流,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教育信息化绝对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祝智庭,2001),是一个包含诸多侧面与环节的系统工程。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因区域差异问题这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困境。要破解这一问题,文化成为探究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教育信息化与文化差异之间的相关性,透过文化差异挖掘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动因并提出一些推动文化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以具体的形态存在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及其内部有着复杂的关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文化的发展规律。只有将教育信息化置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和实施,我们所期望的教育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1文化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1.1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大量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从最初的“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再到现在的“教育信息化”,在各个发展阶段,其中有太多的“舶来”、“移植”成分,但这种“舶来”和“移植”是否成功值得我们进行客观的分析。

首先,从思想理论上看,中国的“电化教育”是美国视听教育在中国的应用。中国的一些教育思想先进的学者,将其引人国内,应用于教学中。而当时中国社会缺乏一定的客观条件,同时由于在科学技术上的长期落后使人们形成了忙于追求先进技术的心理倾向,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先进的媒体方面,而没有把握其本质。追随西方先进国家,盲目应用先进媒体,没有考虑如何利用中国现有资源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电化教育”的作用失效,这种失效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它的误解。

其次,从实际经验上看,同一种技术工具在不同文化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许多国家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形成了有效的做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强行移植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后果,如现在很多人推崇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它是建立在国外小班化教学、网络计算机相当普及的基础上的。然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和西方却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认识中,我们总是认为先进的就是好的,“学习”总不会错吧?其实,盲目的学习真的是错的,而且是大错特错。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接受事物的心理倾向的不同,造成了国外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本国实际情况的冲突,这种冲突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2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不同的共同体,在其周围的大自然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产品是不同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状况、生活内容、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忽视这种差异,盲目进行改革会产生不良的结果。

教育信息化面临同样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明显,民族众多,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这种差异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推行方式及发展进程。东部沿海地区的渔业生活与西部草原的牧业生活对教育内容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因而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上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在推行方式上,人口集中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采用的教育信息化方式也要不同。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差异,以个别为例,强行在全国推行体现城市信息技术水平的、反映城市内容的网络建设和资源开发方式,教育信息化将无法被多数城市或农村所接受,长期下去人们无法认识到它的实效性,进而会对教育信息化产生怀疑、排斥。同时,当前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就农村而言,按经济状况来分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发展水平接近城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虽远离城市,但人们仍可以保证基本生活的地区;三是贫困地区,很多人的温饱还是问题。面对这种现状,教育信息化不能要求全国一盘棋,如果人为地在最贫困的地区配备计算机,那只能造成浪费。教育信息化必须注意到区域的差异,否则,将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重重阻力。

1.3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文化传统并非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既定的教育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观念层面上稳定的心理倾向,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地区世代传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对独立性,强有力的惯性,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般地说,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民族倾向性、民族差异性等特征。

文化传统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不同层次上的制约。文化传统的物质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机构对教育信息化的阻碍作用。学校教育机构是最基本的物质文化层而。学校教育起源于奴隶社会,己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便有了固定的场所。学校现存的教师、教室、黑板、粉笔,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有效的物质文化载体己经延续了很多年。一方面,财物因其容易变革,物质文化往往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各国大力投资教育,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因为这一物化的文化载体一旦形成后,就会产生巨大的惯性,对教育信息化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体制层面上,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有统筹规划全国教育的传统,倾向于对整个国家的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如果国家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则教育信息化物质层面建设的进程较快,反之则较慢,如中国、法国等。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观念层面,首先,传统的心态观念使得在新事物,新方法收到制约,人们习惯于用固有的观念去思考事物,处理问题。

2从文化方面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2.1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化道路

总结从电化教育到教育信息化的历史,在我国内始终有一些历史重演。首先,每当国外兴起一个新技术时,我国必然引起相应的改革,并大量的引进相关理论和经验。其次,学校内会纷纷购买设备,争相效仿。但是几年之后,大家会发现那些曾经备受关注的理论和所购买的的设备已无人问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我们所效仿的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邓小平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因此,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立足本国经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深人研究其背后所隐含的实质,探求扎根于本土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模式。

2.2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教育信息化

“数字鸿沟”是美国教育信息化带给我们的教训。美国各学区经济,自然、种族状况不同,同时教育界对发展信息化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各学区自行发展,结果带来了信息化发展的混乱和差距加大的局面。因而我国要吸取教训,目前来看,由于区域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严重不均衡,而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及教育信息化发展急需面对的难题之一。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无法协同发展,发达地区的资源、经验、技术不能为落后地区共享。我们建议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点:(1)总体指导上要分析全国经济文化状况,合理规划教育信息化层次,制定各层次发展的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2)各地要分析本地特点,如自然、民族状况,确定本地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3)组织力量探讨、开发适合本地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和操作模式;(4)各地区“友好帮助”,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发展。

2.3传统教育应与教育信息化有机整合

教育信息化作为先进的教育,发展趋势受到了教育传统和人们固有心态的排斥与阻碍,但这并非是相悖的。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所引发的新的教育体系不可能一时建成,新的教育体系需要从传统教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如果在传统教育中引人教育信息化的成分,将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改变,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接受这种新的事物。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调和二者,改革学校制度、评价制度等,将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人才标准、教学内容等纳入到现有的制度中,寻求教育信息化与传统教育的有机整合。

2.4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先进文化交流

从文化差异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或者地区其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国家和地区之间应该经常开展富有成效的交流以强化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共享在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思路、策略及规划上进行多层次多层面的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文化变迁,鼓励创新和发展。例如中国内地和香港、新加坡具有几乎相同的文化指数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王佑镁2007)。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其它具有相类似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沟通借鉴。

3结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中,文化只是其中之一,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同时也需要我们去探究。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各方各面,运用全局思维看待教育信息化才能使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冬梅.简论文化对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4(10):42-44.

[3] 和学新.课程:教育的文化选择-课程设计的文化学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3):51-54.

[4] 彭虹斌.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53-57.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素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6-01

信息化社会是以信息为战略资源,依靠知识和信息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它要求教育者必须是信息技术武装的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越来越快,更便捷,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不断改变,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教育方法、信息素养、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

一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其中,数字化使得教育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扩展时空、远程教育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繁杂工作自动化。

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新的教育形态,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二是资源全球化,利用互联网,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信息海洋,供广大受教育者共享。三是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四是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得到认同,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五是活动交互化,通过交互方式学习也是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六是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系统,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七是环境虚拟化教育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二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创新

以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手段等的全面变革。教育创新本质上是教育文化的创新,它离不开教育信息化这一必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教育文化革新。回顾教育技术的发展进程,可以考察IT对于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影响。当分立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个别化指导;当局网开始用于教育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变为合作性的小组探讨;当互联网进入教育后,教育者则转向对“虚拟教育”的研究,并出现了“虚拟学校”之类的新概念。

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可以造就崭新的教育文化。当基于技术的新颖教学模式被人们尝试时,主体文化与技术文化相互作用。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模式,这种技术文化就变为人们主体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实现了教育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它能够便利地提供有利于创新意识发展的环境,使创新素质获得成长的土壤。其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使学习者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其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其三,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交流和应用创新的条件。更进一步,利用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开展跨专业交流、建立学习微博,并可让学生深入到专家的研究中。

另外也应当认识到,虽然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创新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这种作用不会自行产生。教育能够培养创新,也可能抑制创新。任何技术手段、教学模式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教师。只有教师形成教育创新的主动意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进教育创新。

三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我们提出“信息素养”,来概括信息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素养”的说法比“素质”更加强调后天教育对处理信息能力的影响。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具体而言信息素养应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二是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三是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四是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五是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 那么,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新的素质呢?

在信息时代,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是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同时还特别要学会选择信息并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教师应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成为现代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同时,教师应具有把握教学情境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不仅能预期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根据学生的行为及时调整并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能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陈述问题,引起学生各种思考,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获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推论学生知识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 完善知识的建构。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资源;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78-02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但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主要只是在课堂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和技术,用于对PPT、word文档、视频资料的播放和演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地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新教学模式,如MOOC、空间教学、微博微信平台教学模式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信息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完全建立。目前,我国高校应用较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国外的商业化平台(如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国内的商业化平台(如清华教育在线、南京易学天空教室等)、各高校自己研发在本校范围内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开源软件(如Moodle等)四类[1]。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尚未研发建立信息网络教学平台直接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即使是已经研发建立的高校,其应用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高校应用的只是课件资源、精品课程等,很多的应用功能都没有涉及。

2.教学信息资源缺乏

教学信息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和运用是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即是否有足够的有效信息资源供一线教师使用。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教学信息资源普遍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尚未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开发。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集体备课阶段,只有集体教案、PPT等成果,教学信息资源没有系统整合开发,一线教师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学科代头人的权威观点、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二是优质资源缺乏。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拥有较多的专业、教育知识,他们整合开发设计的资源与教学密切相关,实用性较强,但因其技术方面的不足,会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且技术较为落后、体系性不强;另一方面,拥有较多计算机等知识的技术人员,虽然其开发的资源技术水平较高,但因其专业、教育知识缺乏,其整合开发设计的资源在专业和教育方面往往达不到教学要求[2]。

二、校本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1.概念

“校本”是指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焦点,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场所。由于“校本”是个外来词,是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一个新名词,其含义本身具有不确定性[3]。研究者根据各自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校本资源”进行界定,因此,当前学界出现了对其内涵和外延不统一或不完全统一的各种定义。李茂平,阮东彪认为所谓校本,即学校本体;校本资源就是指某种学校所拥有的、能够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来源。赵月霞认为校本资源主要由大学精神、大学成就和大学形象三个部分组成,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高铁刚,朱建则根据对“校本”和“资源”的界定,将校本资源初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校本资源,广义的校本资源是指能够满足本校的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狭义的校本资源是指校本教育信息资源,即为了满足本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而设计开发的数字化教学支撑材料或教学系统。

校本资源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是一种信息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系统资源两大部分;其次是现实中已经存在学校可能或已经拥有并且能够经过设计开发用于教学的资源;再次是能够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各种要素,自然的和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校内的和校外的都属校本资源。所以,笔者赞同对“校本资源”作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的校本资源是特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是指为了满足本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资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系统资源两大部分。

2.分类与特征

教学系统资源,可分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系统资源两大部分。网络教学系统资源又可分为视频教学、空间教学、微博微信教学等。教学信息资源按属性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是指以实物的形式来承载和表现其思想内容的资源,如书籍、建筑、仪器、设备、人文景观等物质产品;精神资源是指与物质资源相对应的,以文化、制度为载体所蕴含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管理规程、行为规范等资源,如文化活动资源、校友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节庆资源等[4]。按区域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本资源的功能主要以支持教师教育、教学为主,同时也具有教师教研、教师知识共享的功能。因此校本资源除了具有资源、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之外,还有其许多自身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本、根源或根基性。就是指学校自身本来就有的、重要的、决定和体现办学宗旨、特色、目标和方向的各种资源。单从这方面来讲,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建设的成果,又是校本资源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有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方式文化等四个层面的内容。二是校本资源的不可复制性。从形式上,别的学校可以学习、模仿,但不经过设计开发不能直接用与教学;从内容上,有些校本资源,如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本校所独有的,具有不可复制性。

三、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运用的原则和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具有校本性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其开发运用应遵循下列一些原则:第一,校本性原则。首先要以学校为基础,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合理开发运用避免盲目性。其次要以学校为焦点,就是要确立问题意思,要始终围绕学校不同时期的核心和关键问题,避免琐啐化。再次要以学校为中心,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为中心,避免边缘化。最后要以学校为场所。在教学系统资源的开发上,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新的系统资源;在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上,既要注重学校区域外、校外资源的开发运用,更要注重学校区域内、校内资源的开发运用。第二,学科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运用必须要具有学科性,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要考虑资源的学科特点,按照课程知识点进行分类建设,紧紧围绕知识点来组织资源,这样一方面既可以使教师快速检索资源,方便教学,另一方面又可以方便学生快速检索资源,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第三,可持续性原则。资源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运用,应自觉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要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愿望,还要兼顾以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需要,因此,在开发运用过程中,应把以后对资源开发运用机会的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尽量保护现有资源的种群和再生能力,留下可持续开发运用的空间,确保资源、信息的完备和随时可开发运用,在开发运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运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运用的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教学信息化。一方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系统,既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形式承载和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数字化处理,可以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信息资源,既可以为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二,有利于突出办学特色。新时期,随着高校办学自的进一步扩大,结合本校实际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专业和课程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使办学特色日益显现。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校本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运用,一方面可以使办学特色更加突显;另一方面使各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可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可以成为具有“校本”性的特色人才。第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水平。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既不是每个教师的单打独斗,也不是单纯的几次集体备课,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校方的组织领导、信息资源的整合、网络技术服务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样,一是可以使学术带头人的权威观点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可以使更多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可以使所有教师的专业、教学、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第四,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运用的目的。当前,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5],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有效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致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运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运用区域内、校内的资源,融直观性、参与性、感受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增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海艳,司玲玲,王亚楠.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与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207-208.

[2]王昌海,陶斐斐.中国教育信息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28.

[3]丁伟红.“校本”的内含与要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6):46-49.

[4]阳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J].职教论坛,2009(8):13-15.

[5]甘雪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3):127-128.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本文为探索体育信息化水平的途径,加强体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用信息化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竞争力,是信息技术成为发展体育教学的重要动力,特别要重视人才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使之掌握并应用先进的科技技能手段,共享国际体育信息和科技资源,是21世纪新型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1问题的提出如何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谁最先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体育领域同样如此,因此,体育领域的竞争也是信息的竞争。体育信息化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运动水平、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与其它系统的信息化水平相比,体育系统的信息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学校体育领域,广大的体育教师信息的敏感性、信息的获取、分析、应用能力普遍较低。根据部分高校同行的调查,有部分教师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最新研究动态、目前争论的焦点等缺乏了解。反映出其信息敏感性较差,获取信息的办法还停留在资料室的“漫天翻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知之甚少,教学方面也无大改观,理论课教学仍停留在“粉笔+黑板”的阶段,有部分体育教师还不能熟练操作电脑,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术科课教学亦然。本文介绍体育信息的知识,并对信息素质的培养途径提出了建议,使广大体育工作者对信息素质问题引起重视,提高信息化水平。

2体育信息知识

    体育信息知识指体育工作者对体育信息的本质、特性、类别、变动规律的认识及对体育信息技术、体育信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复杂多样的信息中,能够正确把握信息的本质、特性、类别及变动规律,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信息技术指有关体育信息的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提取、控制等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体育信息技术的核心,只有在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驾驭体育信息;体育信息方法指用信息的观点对动态发展的体育系统进行分析,发现体育系统发展中的不协调因子,寻求解决的办法。

3推进体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如何

3.1加强体育信息人才的培养

    体育信息产业要发展,决定因素是信息人才。信息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体育信息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计算机专业的信息人员很少(比例分别在10%左右)。在广播电视、报社体育信息人员中,体育专业人员也不多。因而,加强体育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非常迫切。

3.2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信息应以网络化、服务性、应用性的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①网络化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世纪。21世纪的信息服务必将是以现代化技术为主的网络服务。②服务性方向。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人们对身体保健和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的体育信息需求量很大。③应用性方向。把体育信息应用到经济建设、决策、教学、训练、比赛、科研和生活中去,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体育信息产业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3.3建立体育专题数据库,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专题数据库是体育图书信息部门的重要特色。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国际体育文献、体育图书期刊、体育教学科研、体育人物、全民健身等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建立,使之方便教学和科研工作,应成为体育信息的重要内容。如何

3.4体育教学、科研、比赛的普及为体育信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①在教学方面,体育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大中小学,体育课不断得到加强,体育教程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这都需要信息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体育信息。②在科研方面,体育信息工作为科研提供参考资料和各种咨询服务,提高研究效率,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是巨大的。③在比赛方面,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以及其他各种体育比赛,都需要体育信息工作,如:新闻报道、比赛转播、广告、信息指导等。④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训练模型,提高体育训练效率,达到提高运动员体育运动成绩的目的。

4提高体育信息化水平的方法

4.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对体育教育工作者除加强其教师职业道德及教法的培训外,还应加强体育信息素质培训。学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重视程度还不够,还只是停留在基本计算机操作层面,对于网络的工作原理、课件制作缺乏必要的重视,致使许多教师对于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应加强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训同时,还应强化信息意识的培养,加强对计算机基本常识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育,学会利用网络查询、分析及处理体育信息的技能。

4.2鼓励在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应多方面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学校或院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录相机、投影仪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等,改变传统的信息获取、分析习惯,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如何

4.3加强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素质发展的基础。体育系统应加强硬件建设,各级学校的体育部门应专门建立计算机工作室,根据体育信息自身的特点,专门进行体育信息的获取、分析、应用能力的培训,聘请有关专家,介绍体育应用软件的使用,体育课件的制作、体育信息的获取、分析及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在教学中的应对能力。

4.4加强体育信息道德教育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教师

一、信息化教育与校本培训

信息化教育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让教师尽快适应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环境并快速全面地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我从结合搞好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培训及校本培训的现状两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二、校本培训的现状

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快速步入信息时代。这么多年过去了,让我们来反观一下信息化教育的开展程度。据我调查,我市在2005~2010年通过教育局电教室先后装备各式电脑约2000台。遍及全市60个各级各类学校,满足了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的教师用电脑的需求。此外,全市还装备了35个多媒体教室,其他相关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在软件建设方面,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单位的学校大部分购置了两套网络备课系统(科利华、中教之星),翰林汇、天师多媒体多套教学资源库,同步教学资料、同步教学课件供教师借阅。而且,我市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备课、教学。尽管如此,由于没有系统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应培训,致使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和软件资源难以派上用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资源闲置、浪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重投入,轻应用。学校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中,舍得投入,但在设备和资源逐渐完善后,如何充分地加以利用,如何发挥现有资源的功效,却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一个可行的方案。

2.重技术,轻理论。大部分学校重视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培训,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等新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

3.重形式,轻应用。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为例:课件比赛的作品大部分出自计算机老手,而大多数课件制作水平还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犹如“黑板搬家”,没有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4.重过程,轻评价。学校组织培训后,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没有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估,致使参加培训毫无意义。

当前,在全国流行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培训模式陈旧,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的需要,为尽快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中推广和普及信息化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我们迫切需要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体系。

三、如何搞好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培训

针对以上现状,如何搞好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培训呢?以下是本人根据信息化教学发展需求及我市实际情况而制作的校本培训基本策略:

1.制定培训计划

要以校本培训为主渠道,面向突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适应新型教育环境为重点,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依照计划分期分批,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以培训教师中具有创新精神者为重点,树立模范旗帜。

2.确定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培训

学校要通过互联网、书籍和教学光盘等多种渠道,收集一批国内知名教育技术专家理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素质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知识等。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册,印刷发给学校每位教师,进行自学。

(2)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应用,应用Word编写试卷、教案和论文,Excel制作学生成绩表,利用互联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等。

(3)课件制作培训。开展应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课件、应用Authorware和Flash制作高级课件、应用Frontpage制作网络课程等培训。

(4)课题培训。了解课题从选题、申报、中期评估到结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注意事项。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研究论文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研究。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实施的条件和形式。

3.考核评估

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计划。各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过程的检查和督促,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及时总结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培训质量。教师在校本培训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在周期内需晋升教师职称者,须完成晋升前校本培训时数,否则不得晋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师资培训是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育要实现信息化,必须要在硬件、软件、师资培训三方面均衡投资。硬件与软件建设的问题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很快解决,而师资培训却没有这么简单,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艰巨的接力工程。本人作为瑞金市教师进修学校担任瑞金市教育系统相关计算机的培训工作多年的教师,面对以上这些问题结合瑞金市校本培训现状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校本培训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有很多不成熟的意见和见解,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冯中毅,董玉铭.信息时代对教师培训的再思考.中小学电教,1999.

[2]王珏.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网,2000-02.

[3]祝智庭.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外国教育资料,1999(2).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教育研究,1997(5).

[5]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9

摘 要:教育技术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还有待规范。本文从基本和提高两个层次提出了七个维度的标准,从不同角度规范了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标准

课 题:本文为廊坊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0219。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技术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如何发展教师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学习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建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高职院校毕竟在教学理念、教学对象、教学手段上都和中小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直接套用上述标准。所以,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更加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加快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尤为重要。

一、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曾发生过多次变化。过去,教育技术一味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因此为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的教学场景时常能看见。如今,教育技术的内涵得到了崭新的演绎,教育技术的范畴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明确地把教育技术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同时,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和意义也相当明晰,即为了改善学习、促进教学最优化而需具备的各种理论认知和实践运用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除了基础性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职业特色,主要包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技能,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意识;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工具的使用,并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能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有提升职业技能的能力,可以进行信息化的专业课教学。因此,在制定相关标准时要特别重视这些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构建

笔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构建出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个标准是开放性的、粗线条的,因此在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设置,第一层次是基础层次,主要包括必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四个维度;第二层次是提高层次,是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三个维度。具体的内容如下。

1.基础层次

(1)态度和意识。对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有清晰的认识:要积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转化,能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理论;具备主动将教育技术引入教学活动的意识:拥有自行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识以及将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传播的意识。

(2)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技术概念、相关的基础理论,明确教育技术面向的应用对象;具备教育技能知识: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常见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明确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3)技术技能操作。能操作不同类型的教育媒体:了解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组成,对各个设备会安装与使用,可以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并进行有效教学;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能管理、获取或开发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能将有效的信息资源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效果;能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不同教学环境:快速选择与恰当使用多媒体,能够非常熟悉各种软硬件环境,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环境需求来选择辅助软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学习环境。

(4)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中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基于基本理论并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过程,使得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合理转化为信息技术。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调整角色,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能合理使用相关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引入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对比传统教学并进行反思:明确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习惯;及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总结与反思;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能正确分析,优化教学方法。

2.提高层次

(1)教师成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展示熟练的技术技能和对新技术学习的主动性;示范利用多样化的媒体,与学生、同事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示范利用信息化工具与学生、同事及其他成员进行协作,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示范和促进已有的和新兴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使用,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查找、分析和评价,从而对研究和学习提供支持。

(2)设计、推动信息时代的学习体验和评估。设计或改编融入信息化工具和资源的学习体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新鲜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利用评估结果反馈学习和教学情况。

(3)促进和激发学生以及教师自我的学习和创造。支持、促进并示范有创造性的、创新性的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反思,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获得成长;鼓励学生参与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信息化的工具和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根据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进行科研,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技术进行创新。

四、小结

教育技术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助推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分析,不但能更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服务于教育。本文对此标准的研究还十分粗糙,但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高职院校老师关注此问题,深入进行研究,使得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成为高职教师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郑志平.美国新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0).

[2]张一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