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共图书馆安全集锦9篇

时间:2022-02-18 04:24:13

公共图书馆安全

公共图书馆安全范文1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消防安全系统建设 问题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是对内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学习与合作的重要场所。由于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可燃性,计算机网络机房、各类用电设备的易燃性,加之人员的流动的大量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因此,图书馆消防系统的建设尤为重要。

1 图书馆消防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1.1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作用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作用,收集和保存着大量的文献资源,履行着为各级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及参考咨询服务,参与对内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职能。

1.2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服务任务

除了社会职能作用之外,公共图书馆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服务作用。一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及公众提供文献借阅、业务研究、信息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通过开办各类文献展览、公益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传播中华文化、传承社会文明。

1.3 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价值性强

公共图书馆作为集中收藏各类文献和书籍的场所,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性,尤其是一些图书馆收藏和保存着珍贵的国家古籍和文献,重要的历史资料,发生火灾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

2 当前公共图书馆消防问题分析

2.1 消防安全工作不到位

当前图书馆消防安全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到位的地方。一是安全宣传不到位。对内对外缺乏积极宣传消防的大氛围、大环境;二是安全责任不到位。职责不明,责任不清;三是消防制度不规范。主要是值班制度不严肃、检查制度流于形式、整改问题不彻底、演练制度不经常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如2013年8月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发生火灾就产因为责任不清,职责不明,安全检查不到位,导致火灾发生。

2.2 消防设施建设与配置不合理

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消防安全设施建设不够到位,难以应对突发的火灾事故。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馆消防系统建设比较滞后;二是日常维护不及时;三是错报、误报、失灵现象存在;四是灭火设施配置、疏散通道的管理、警示标志的摆放不合理。设备器材的建管脱节现象突出,后续维护保养不及时等问题存在。

2.3 应急预案不科学

目前各级图书馆消防应急预案不够科学,情况设想简单,处置程序单一。作为公共文化场所,馆藏文献丰富而珍贵,读者集中,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简单而单一的消防应急预案难以保证馆藏资料安全和读者等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如2014年4月26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图书馆发生火灾后,第一时间内,校内救援力量不足,应急不力,导致火势蔓延较快。

3 公共图书馆消防安全系统建设对策

3.1 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强化馆内工作人员及读者的消防安全意识。首先,应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普及消防知识,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其次,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消防安全监督机制,落实好人员值班、责任追究、请示报告、定期检查等制度。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在馆内醒目位置张贴各类防火标志和防火警句等,形成浓厚的消防安全氛围。

3.2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

结合图书馆馆藏、建筑结构等实际,采用消防栓灭火系统、建筑防火分区以及火灾报警等方式。同时考虑到某些珍贵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图书馆灭火系统中应采用先进的气体灭火系统以及细水雾灭火系统,可以在保证灭火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馆内的文献资料。

3.3 制定火灾应急预案

科学的火灾应急预案可以将火灾损失降至最低。公共图书馆火灾应急预案的制定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在火灾发生初期能够做到及时报警并启动火灾报警按钮。(2)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人员的紧急疏散与现场救援相结合。(3)在火灾发生时应尽可能将损失最小化。(4)预案应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和指挥。

3.4 加强消防演习

通过加强灭火演习,提高馆内工作人员和读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火灾发生时可以更快地做出反应。在消防演习时应将工作人员分为灭火行动组、内部疏散引导组、外部疏散引导组、警戒组、医疗救护组、宣传报道组、事故广播、通讯组等几个小组,明确各个行动小组的职责,加强行动小组之间的协调合作。

4 结语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与文化传承作用,馆藏文献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一旦发生火灾破坏力巨大。因此公共图书馆消防安全系统建设必须放在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位置。当前公共图书馆消防安全中主要存在消防安全意识不到位、设施建设与维护不及时、火灾应急预案不科学等。加强公共图书馆消防系统建设的对策包括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制定科学应急预案、加强消防演习等,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图书馆的消防安全,使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伟.加强消防科技工作促进消防事业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1).

公共图书馆安全范文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吉安市 图书馆工作 工作业绩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09-01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好公共图书馆事业,对发展好公益文化事业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种有利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条件正在聚集,近几年,可谓是吉安公共图书馆事业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扎实推进,图书馆业绩斐然

人民增长的文化需求,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推动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是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更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吉安13个县公共图书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把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着力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取得了多方面成效。

1.立项争资成绩斐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图书馆基础设施落后不仅不利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且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阻滞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为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为读者营造更加优美、舒适的阅读环境,吉安各公共图书馆面对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吉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依据,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馆条件。目前,吉安有相当部分图书馆进行了馆舍维修和环境整治,办馆条件不断改善,馆内阅读环境得到进一步美化。

2.免费开放稳步推进,品牌服务深入人心

自2011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出台,吉安公共图书馆如期进行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图书馆读者数量明显急增,为有效满足读者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确保免费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吉安市图书馆在立足做好馆内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先后倾力打造“书香走廊” 、“光明行动”、 “白鹭洲大讲堂”三个服务品牌,不断拓展读者群体,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3.馆藏建设长足发展,有效满足读者需求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选对、选足、选精图书资源,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才是立馆之本。吉安各公共图书馆力求满足读者需求,不断提高藏书质量。2012年,吉安市图书馆利订购报纸142种,杂志480种,购置电子图书25万册,馆藏文献年新增幅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各公共图书馆采编典藏工作按照年初计划有序进行,确保了免费开放的顺利进行。

4.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当前,社会已进入一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益成熟,吉安公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各馆纷纷实行图书自动化管理。2012年吉安市图书馆购置了ILASⅢ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馆藏文献数据库,并添置了一批先进的数字资源服务设施设备,使市馆由传统图书馆完全脱胎而成现代化图书馆。

5.读书活动异彩纷呈,全民阅读渐成气候

公共图书馆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在全市倡导“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文明风尚,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近年来吉安市公共图书馆按照省馆统一部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 “读好书”活动,其中,2012年参加市馆组织的“吉安巨变”征文大赛等系列读书活动,还有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设施、文献、技术等资源自主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

6.古籍普查喜结硕果,共享工程惠及百姓

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古籍保护工作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民族素质,更好地服务社会,推进吉安市文化事业发展,各公共图书馆加大古籍文献整理保护工作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3月份,吉安县图书馆被批准为“江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据截止到目前,吉安已在市图书馆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吉安市支中心,利用互联网、 卫星等通道将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传送到基层服务网点,使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面覆盖全市,努力实现“村村通”,让千家万户都享受到数字化致富和文化欢乐。

7.宣传工作有声有色,社会影响日益彰显

在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改善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手段的同时,吉安公共图书馆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2012年吉安市图书馆的通讯报道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真正做到图书馆工作在电视上有画面,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网络上有版面,促使图书馆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8.从业人员好学肯钻,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馆员是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主导力量,加强馆员培训,提高馆员素质,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吉安市图书馆平时注重对馆员开展常规教育,多措并举加强内部管理,如设立馆长信箱,挂牌上岗,制作中层以上干部信息公示栏,实行上下班签到制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各公共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均有明显提高,为提升服务水平夯实了基础。

二、实事求是,认清面临的困难

为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吉安公共图书馆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各公共图书馆在适应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还存在一些薄弱之处。

一是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购书经费不足,免费开放配套资金不到位,运行经费不足。

二是人才紧缺。人手少,专业人才更少几乎是吉安各公共图书馆的通病。

三、趁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中的一员,必须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公共图书馆跨越式发展。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要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市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翻一番;全市公共图书馆接待读者总人次翻一番;全市县级60%以上达到一级图书馆评估标准等等。二是大力抓好重点工作。三是注重特色馆藏建设,各馆积极开创特色馆藏建设与服务的道路,把特色服务引向深入,并不断开创新特色领域。四是积极探索打造服务品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读者,发挥馆藏的作用。

近年来,吉安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今,吉安“吉泰走廊”蓬勃发展,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不断进步,为吉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程春焱,王昭勇.江西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6):12-15.

公共图书馆安全范文3

一、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人员结构逐步优化

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达到2850个,其中,国家图书馆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37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32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2491个。按照全国行政区划,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现有从业人员5.3万人,平均每个公共图书馆有从业人员18.5人。近年来,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逐年提高,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16724人,高级职称4177人。

(二)财政投入稳步增加,设施状况得到改善

2010年,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达到55.8亿元。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占文化事业总投入的18.8%,处于历史上最高的时期。近十年来,国家实施了县级“两馆”建设规划,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全国108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项目。为解决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中央财政还在2009年至2012年,对全国面积未达标的县级“两馆”修缮给予资金补助,使其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公共图书馆设施状况得到极大改善。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房屋建筑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平均每馆房屋建筑面积达2984平方米。

(三)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面积达到204万平方米,平均每馆阅览室面积达714平方米。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为60.2万个,平均每馆阅览室坐席数为211个。计算机台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均大幅增加。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计算机126207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72150个。平均来看,平均每馆有计算机44.3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25.3个。

(四)文献资源日益丰富,社会服务效益增强

随着各级财政对图书馆购书经费投入的增加,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更加丰富,总藏量和新增藏量逐年增长。随着服务条件的改善,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效益也显著增强,流通人次、书刊外借人次及册次都明显增加。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到35267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人次为13437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为28575万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不足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布局是按政府行政层级分级设置的,这与我国宏观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密不可分。虽然对应于全国各级别行政区划,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总量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从国际标准看,每5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常标准为4公里。目前,我国平均每46.8万人口、每3368平方公里面积(服务辐射半径大致为32.8公里)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从国内看,县级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最基层的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为本辖区内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全部人口提供直接服务的任务。由于受服务人口众多、服务范围较大、服务条件有限等因素制约,实际服务效果受到影响。

(二)设施状况有待改善

今年来,公共图书馆设施状况已有较大程度改善,但整体来说,仍然比较落后,不符合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要求。从建设面积看,面积达标率普遍偏低,达标率仅为25%。由于面积狭小,缺少图书阅读、书库等必要功能空间,许多优秀文献资料只能“束之高阁”,图书馆借阅能力受到限制,难以有效开展收集、整理、研究以及读者服务工作。从建成年代看,普遍建设年代久远,设施陈旧。据统计,全国有1177个图书馆建成于1990年以前,占图书馆总量的41.3%,市、县级图书馆分别有42.7%和 41.1%的图书馆建于1990年以前。这些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大多不符合现代图书馆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难以满足信息化布线、防尘、防静电的要求。有的甚至不具备安全保卫条件,珍贵的古籍、善本在保藏中面临防火、防潮、防盗方面的安全隐患。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达标率普遍较高,建设规模和投资数额较大,文献资源较为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普遍较低,设施条件十分简陋,文献资源也相对匮乏。

(四)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从收入结构来看,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单位,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支持。从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支出较大,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员支出占支出总计的比重保持在45%左右,县级公共图书馆比例更高,超过50%以上。由于财政投入大部分用在了人员支出上,用于图书购置和开展活动的经费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公共图书馆的活动开展。

(五)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偏少

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公共图书馆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2.5册,而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4册。

三、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立法,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推进图书馆立法已形成共识。要通过立法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规划,推动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

要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对设施条件不达标的进行新建和改扩建,使全国所有地市级城市都建有设施达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图书馆。

(三)重点突破,丰富文化服务资源

要通过策划实施新的文化工程项目,解决公共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进一步丰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益。

(四)创新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实行总分馆制,是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总分馆制有助于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改变过去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缓解基层图书馆面临的购书经费紧张、人才设备短缺的压力,实现统一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模式。

公共图书馆安全范文4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公共图书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可以并且应该推行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2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009-03

收稿日期:2013-03-15

作者简介:郭勇(1972-),泰州市图书馆馆员。 大学生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外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勤工助学已被社会广泛认可,目前,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范围较窄、岗位较少,大多集中在家教、饭店服务员及学校图书馆等,而公共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并不多。泰州市图书馆在2012年新馆开馆之际,为了缓解图书馆工作量不断增加及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也为了给在校大学生一个培养各方面能力的社会实践平台,面向市区高校招收勤工助学的学生。在近半年的实施过程中,勤工助学为图书馆注入的活力和取得的成果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但同时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图书馆管理者。现结合泰州市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开展的现状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前景予以展望,并通过深入透彻的调查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及解决的方案。

1 公共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利条件分析

1.1 不断发展中的公共图书馆需要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中来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使得众多的公共图书馆在近几年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新的公共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各馆的读者数量大量增加、文献资料成倍增长、服务时间不断延长、服务项目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深化,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较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队伍并没有得到同步扩大,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开设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组织大学生参加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以泰州市图书馆新馆为例,自5月搬迁以来,由于新馆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吸引了大量读者前来,原有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接待要求,所以,新馆增设了近25个勤工助学岗位,协助图书馆员工从事文献加工、文献排架整理及成人阅览室和少儿阅览室的管理等基础业务工作,目前运转正常。

1.2 大学生也希望到公共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原因很多:有的人是想减轻家庭负担,或是想弥补“财政赤字”;有的人是为了培养能力,锻炼意志,同时认识社会,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还有的人把勤工助学看做是丰富课余生活、调节“无聊”生活的一剂良药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是何种目的,公共图书馆无疑都是他们最想去的地方。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相对优厚的工作待遇、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等因素都深深地吸引了众多的大学生前来报名参与,而在图书馆工作的大学生除了可以增加对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正常工作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可谓相得益彰。泰州市图书馆在招聘之初的短短一周时间,25个岗位就吸引了近300人报名,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还经常有学生来电咨询和报名。

1.3 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共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可以大大节省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以泰州市图书馆新馆为例,新馆开馆之初,经初步核算需要增加合同制工作人员25名,人员工资每年至少需要40万左右。后经反复论证,决定启用勤工助学的大学生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大学生的工资按小时计算,每小时10元钱,图书馆按实际需要安排大学生的工作,每年只需要20万左右,节约近一半的财政开支。

1.4 公共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4.1 时间优势

公共图书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就是别人正常上班、学习的时候,图书馆相对轻闲,节假日往往是读者最多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大学生的时候,而恰好大学生也只有在节假日才能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勤工助学,这在时间上正好吻合。以泰州市图书馆为例,周六周日常常是图书馆借阅大厅最为忙碌的时候,尤其是学生读者特别多,整个阅览区座无虚席,图书的流通量急剧增加,书架乱架的情况也特别严重。为此,我馆特别在双休日增设了24个勤工助学的岗位,将书架分区责任到人,大学生们负责将读者还回的图书、期刊整理上架,将乱架的图书放回原处,回答读者咨询,帮助读者找书。有了大学生的帮助,整个借阅大厅的工作忙而不乱,井井有条。

1.4.2 人员优势

想要来公共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很多,人力资源非常充沛,公共图书馆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来;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也相对单纯、听话,可塑性强,容易管理。

2 公共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勤工助学的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获得最多的是理论知识,对社会的亲身经历和接触较少,缺乏社会经验,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强,遇到突发事件不知如何处理,工作中有拖拉、推诿现象,工作效率需要不断提高。对公共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缺乏相应的了解,很难真正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郭勇:公共图书馆大学生勤工助学理性思考

郭勇:公共图书馆大学生勤工助学理性思考

2.2 勤工助学的大学生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单调、枯燥,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热心、耐心和责任心,而年轻人热情但缺少耐心,有活力但易冲动,管理方式生硬,工作不能用心对待,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干一行爱一行、出色完成任务的工作态度,对于交代的事情能很好地完成,但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2.3 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人员变动大,工作随意性较强

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人员变动大,随意性较强,工作时间经常变化,每周请假、调休的人数很多,分析原因有两点:①大学生工作缺乏条理性,不能够很好地将专业学习和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平时一窝蜂地要求上班,考试时又一窝蜂地开始请假。②学生有寒暑假,部分学生假期要回家,所以大学生勤工助学一年需要三至四批,每来一批就要重新培训,而最为难办的是人员衔接问题,有时会出现空档期,流动的人员、多变的时间给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安排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2.4 勤工助学的大学生的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

2.4.1 交通与财务安全

大学生到公共图书馆来上班,交通工具多为公交车或电动车,必须要注意交通安全,既要防范交通事故,又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2.4.2 人身安全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场合,喝酒闹事的、精神有问题的、心理不平衡的人都有,遇到这些人不讲理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注意自我保护。

3 针对存在问题,公共图书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3.1 岗前培训是基础

公共图书馆必须要进行岗前培训,而且岗前培训需要正规化、制度化,不能简单地说说,从讲解到示范到考试到定期的考核要形成一条龙的培训进程。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文明礼仪的培训。公共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示范单位,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单位,服务人员的礼仪形象不仅反映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大学生来到图书馆工作就是图书馆的一分子,其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公共图书馆的形象。微笑服务、语言文明都是工作的必须。通过培训,要使年轻的大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职业礼仪、服务礼仪和仪容礼仪等行为规范,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密切与广大读者的联系,将文明服务、文明礼貌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②专业知识的培训。图书馆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搬书运书、借书还书,一名合格的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备基本的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文献信息服务技能和广博的知识面,要能为读者提供和推送丰富、有序、有水平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大学生必须了解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分类、图书排架、文献检索等规则,能快速地帮助读者找到所需的资料。③处理突发事件的培训。老年读者突然昏倒,青少年一言不合聚众打骂,醉酒的躺着睡觉,精神病人时常搞点小破坏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公共图书馆内时有发生,遇到此类事情,如何在保护自身的同时合情合理地解决事情,是每一个勤工助学的大学生都要思考的问题。掌握分寸,得当处理,适度地表达关心,展现真诚,原则问题决不让步,小事情巧妙示弱,僵持问题冷处理等等这些临场处理问题的技巧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通过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努力将一支勤工助学的大学生队伍培养成为真正专业的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使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能真正融入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氛围之中,自觉把自己列为其中的一员,荣辱与共,共同打造对外形象,共创和谐图书馆。

3.2 制度把关是保障

规章制度所具有的明确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规范勤工助学的大学生的行为,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守。它是巩固劳动纪律的需要,也是解决大学生流动性快、工作随意性大、工作时间变化多这些问题的根本保障。大学生勤工助学至少需要3种制度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①劳动纪律的规章制度。泰州市图书馆规定大学生必须挂牌上岗,按时签到,请假必须提前一天,获准后方可休息。上班不得迟到、早退或中途离岗。②考核制度。泰州市图书馆每日要求有专人对大学生的工作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发放全额工资,上班迟到、聚众聊天、与读者吵架等违纪行为一律考核为不合格,工资只能发放一半。③档案制度。由于大学生流动特别快,有时一个星期就要换人,每个大学生上班时间也不一样,大学生工资是按月发放,工资结算以档案资料为准。因此,大学生勤工助学档案必须专人负责并保证准确无误。档案的完备保存既有利于工资发放有据可查,又为日后的相关工作储备了第一手资料。总之,制度制定得越好,保存得越完备,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就会开展得越顺利。

3.3 安全问题是关键

经常与勤工助学学生共同分析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治安形势,脑子里时刻紧绷注意安全的神经,保持自身安全防范的自觉性,提高安全意识。学习安全知识,帮助勤工助学的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境遇、不同情况开展安全防范教育,让大学生掌握防范的方法,提高防范的能力,减少和避免安全问题的产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在客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空间,但从根本上确实是解决了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量大、人员不足的基本问题,帮助公共图书馆更好、更全面、更具体地贯彻了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确保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在对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后,在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各项制度并良性实施后,在加强了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后,公共图书馆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必定会沿着正确的轨道日益完善,并逐步得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红宇.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9(7).

[2] 张旭.就业视角下的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0(35).

[3] 贾燕.论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公共图书馆安全范文5

1.1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意识不足由于公共图书馆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行政保障下,其相对弱化的竞争环境、死板管理体制等,都使图书馆对危机缺乏敏感[2],在对某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一概念的占到了30%,而比较了解的仅占比例的25%,其余45%的人员只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其内涵。大多数图书馆馆员包括一些领导都认为,“图书馆危机管理"这提法显得有些小题大做了,扩大化了,认为这不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日常工作中显示有危机征兆,也常常抱着侥幸心理,将其忽略,显示出了严重的文化财产保护意识的麻痹和薄弱,这将不利于公共图书馆未来的持续发展。

1.2危机管理职能机构缺失由于对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够,经费限制和人员的不足等原因,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并没有在组织体系中设有相应的危机职能机构。在对发生过重大危机灾害的公共图书馆调查分析中发现,居然没有图书馆是通过已有的危机职能机构来处理危机的。一般图书馆都是在危机来临并造成一定的灾难后,才成立一个临时救灾办公室、抗灾指挥部等,始终缺乏一个常设的综合性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来有效地统领危机工作。正是由于这种缺失,使得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活动缺乏全面持续性,不能为公共图书馆长期的发展保驾护航[3]。

1.3危机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分析中外危机管理大量事实案例资料表明,为了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需要建立一套危机预防、控制、恢复等危机管理相关制度,保障危机管理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有效避免差错[4]。目前,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近几年公共图书馆在危机管理防预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构建危机管理的整体体系,建立完整的危机管理制度框架还有很大差距。

1.4危机预警系统建设落后很多实践显示,危机事件的发生虽然难以预测,但却可以预防。建立预警系统是图书馆防范和控制危机损失的最直接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它通过信息收集、分析来监测危机状态,提前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出告知,使图书馆能够做好充分准备,沉稳化解危机[5]。这样图书馆根据警报及时制定危机防范措施,可以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近几年,公共图书馆暴露出来的隐性危机相当明显,令人堪忧。一些公共图书馆防危经费投入不足,应灾设备、防盗设备等缺失;另有一些新建图书馆,各项设施齐全,却缺少对人员的培训,致使许多现代化预警装置形同虚设。

2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对策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会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潜在的危机。为维持图书馆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使图书馆危机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系统,来避免和削弱危机事件带给图书馆的影响和损失。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距离完善还有待时日[6]。笔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中国当前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试提出几点关于加强中国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建议。

2.1牢固树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思想

2.1.1树立危机意识建设危机文化危机意识的提高是解决管理危机的思想前提和保障。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就很难及时的预防危机,从容的面对危机,危机管理措施也会都形同虚设;只有危机意识提升了,才能做到防微杜渐,消解危机于萌芽状态。危机意识,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思想结晶,自古有之,即忧患意识,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公共图书馆来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思想,强化危机意识,来保障图书馆未来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培养和加强危机意识不仅是图书馆领导层的事,更应成为所有员工的责任,只有当全体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图书馆危机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危机事件警示教育和危机相关知识技术培训来培养和加强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一方面,通过宣传国内外各种图书馆危机现状及危机案例来提升馆员精神层面上的忧患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预防意识、避灾意识和时刻保持对危机的高度敏感性[7]。另一方面,加强馆员危机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对危机的处理能力以及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危机意识提升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图书馆危机文化,把危机意识上升成为危机管理文化,危机文化可以帮助图书馆形成上下一致的团队,提高图书馆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图书馆面对危机时每个人都有一种自觉应对危机的觉悟和行为,从而提高组织预防和应对危机灾害的能力。

2.1.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危机是“一时爆发"的,也是“长期造就”的。没有危机发生,并不说是没有危机存在,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社会文化组织之一,时刻处于各种不安定的环境因素下,这些潜在危机因素早晚会带来危机,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而已。所以说,“不打无准备之战”,图书馆平时要对馆内外可能诱发危机的各种潜在不安定因素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便在酿成危机之前得以发现和解决,即便危机爆发也做到有准备的应对。

2.1.3要重视危机的征兆和信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危机爆发前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果在危机爆发前及时发现并重视这些信号的出现,就可以把危机消解于萌芽中了。由于危机的征兆和信号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特征,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日常要保有对危机征兆和信号的高度敏感性,在平时工作重视这些信号的出现,从而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危机。此外,要明白这些征兆和信号预示的着什么样的危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2.2建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职能机构危机管理机构是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组织保障。为了实现危机管理的专业化和实效化,很多组织和行业都成立了职能机构,以此来提高危机管理水平[8]。公共图书馆也应借鉴此做法,建立一个危机管理组织机构,提高图书馆应对危机的能力能力,使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地应对各种危机事件。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机构的目的是要为维护图书馆安全、图书馆各项工作稳定开展和保障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它的主要职责包括搜集信息、分析信息、预测危机、制定图书馆危机管理战略,负责危机防范、危机监测、危机控制和危机恢复等。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危机宣传警示教育和应对灾害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9]。在危机发生期间,指挥和协调其它职能机构,进行图书馆内外部的沟通协调,共同应对危机。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成立确实有效危机管理机构,在现有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图书馆自身实际发展需要,根据公共图书馆的规模以及可能发生危机的概率和影响来选择其组织形式,成立单独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或是整合行业力量,成立区域性图书馆危机管理协作互助组织,来共同应对危机。特别是小型公共图书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常设一个危机管理部门并不现实,可以借鉴武先生提出的以人员代替机构的思路,即在图书馆各部门中指定专门人员行使危机管理机构的职能。

2.3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了突发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危机事件处理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有效提高危机管理能力。中国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也为国内公共危机管理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其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特点,参考和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条款,制定一部针对公共图书馆危机事件的《公共图书馆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类公共图书馆应针对自身特点,因馆制宜地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处乱不惊地进行。2001年4月由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和社会文化图书馆司联合召开的“图书馆法”专家座谈会,正式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制定工作,目前图书馆立法草案,共8章37条,包括总则、图书馆的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服务与读者权益、工作人员与内部管理、保障措施、评估与奖惩、附则等内容。根据图书馆现实和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图书馆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应加入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相关内容,将图书馆危机管理规范化,保证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制度化与健康发展,以不断提高图书馆综合管理能力。

2.4制定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预案危机突发性特点需要我们提前做好计划和准备了。图书馆危机预案,就是针对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环境,在危机事故发生之前就制定好危机处理的计划方案。危机预案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危机管理要达到的效果,所以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设计简单,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预案,一旦面对综合化的危机,立即凸显危机协调处理能力的薄弱,完全经不起实践的考验,预案形同虚设[10]。公共图书馆应实事求是,结合图书馆的实际规模特点,分析馆内外环境因素,列出可能面对的危机隐患,参考并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依照有关危机灾害管理条款,制定出真正有效地、切实可行地危机管理措施[11]。同时,根据危害等级,进一步细化应对危机的具体对策,以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如防火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而且,对应急预案也要实行公示和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从而提高预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应将各种危机应急预案编制成册,发放到馆内职工和读者手中,开展教育培训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来熟悉掌握应急预案中的各项操作,通过演练还可以发现应急预案漏洞,从而进行修订完善。

2.5构建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在社会信息化环境中,作为一个公共的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生存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图书馆不仅受传统的人才、经费、资源等危机的长期困扰、又面临各种新的危机,如:形象危机、安全危机等。所以,构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图书馆应对危机管理能力是图书馆发展迫切需要的。图书馆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的内容广泛,牵涉到图书馆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中国关于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建立完整的危机管理机制缺少相关理论和实践,而且,不同的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有着不同观点。笔者结合中外危机研究成果认为,一套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应该涵盖危机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具体包括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善后恢复重建机制3个方面。

3结语

公共图书馆安全范文6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自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提出后,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外图书馆学者已经对智慧图书馆展开了初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当前泛在知识和泛在信息环境下,通过与科技融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准,拓展服务宽度,以智慧化服务来满足大众和社会需求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或由经过授权的公共机构,利用公共资源,向公民提供文化产品、设施、活动等服务,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1]。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着相应的职责和任务,是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当遵循正确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智慧图书馆是现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本文试图从公共图书馆所承担的职责的角度,分析智慧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促进作用,从而揭示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的互惠关系,更好地建设智慧图书馆,加快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构建的步伐。

1智慧图书馆概述

智慧图书馆是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融合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服务、管理和产品智慧化的新型图书馆。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业界学者对智慧图书馆有着不同层面的定义。笔者认为王世伟老师的定义完整诠释了智慧图书馆的涵义,智慧图书馆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信息技术基础,以人与物的互通互联为核心要素,以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和方便读者为灵魂与精髓[2]。国内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探索,智慧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将会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新常态贯穿下去。例如,陕西西安已经建成社区智慧图书馆,并于2016年内陆续建成多个社区智慧图书馆服务大众[3];深圳盐田区图书馆建成国内首家由智慧资源系统、智慧感知系统、智慧服务系统和智慧管理系统组成的智慧图书馆[4];福建省图书馆的智慧图书馆正在招标积极筹建中[5];杭州公共图书馆开展各种智慧化服务,探索智慧图书馆建设[6]等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已然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智慧图书馆将构建成为大众生活提供智慧文化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智慧资源服务,为终身教育提供智慧化知识服务的文化服务平台,从而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快更好地建成。

2智慧图书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智慧图书馆的智慧不仅体现在馆舍建筑设施的智慧化,也体现在服务和管理的智慧化。作为一个智能化的现代建筑,智慧图书馆具有智能感知能力。它既能够通过物联网实现对物的感知,即图书、环境和设备的感知,具备水控、光控、温控、安保监控、电子会议系统等监测和调节功能,也能利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指纹识别技术、体感技术等达到对人的感知,即对读者身份、书籍位置和阅读情境的感知,实现书书相连、人书相连,用户和图书馆的智慧化互动[7]。国内首家智慧图书馆,深圳盐田区智慧图书馆能分秒定位书籍的具置,根据用户需求调节桌椅高度、坡度,并具有记忆性,通过智能手环、移动APP客户端感知读者信息,运用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技术分析读者阅读记录、阅读兴趣和所在位置,推荐个性化需求的馆藏资源。另外还有机器人导读、影音放映室、数字视听间、4D放映厅、科普性强的互动体验活动,以及幼儿读者区、网上预约座位功能等,环境舒适功能齐全,能够满足各类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泛在知识和信息环境下,泛在智慧图书馆就必然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馆联网”资源为依托,借助物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网点式分布在各个社区的智慧自助图书馆,成为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延伸。它解决了智慧图书馆投入大、周期长的问题。它能够为社区居民24小时提供图书证办理、图书的预约借还、信息查询及下载、数字资源推送等服务。智慧自助图书馆占地面积小,是微型图书馆,但它具备图书馆的各项基本功能,亲和、便利,方便管理。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对于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来说,阅读和资源的利用更加便捷。今后的发展中,智慧自助图书馆可以作为大型图书馆的延伸,数字农家书屋的有益补充,入驻乡村,打造农家书屋的新亮点,让乡镇居民享受到公共文化现代化的智能服务。《意见》指出,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和人群不均衡,而现代公共文化发展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文化服务[8]。智慧图书馆智能化的设施,丰富的资源,全方位便捷的服务,既能满足老年人、青少年、上班族等不同人群的要求和需要,也能弥补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缺点,满足大众的文化需要,从而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3智慧图书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智慧化的集中体现。传统图书馆服务相对用户的泛在和针对性的知识信息需求是被动的、滞后的,智慧图书馆通过智能技术将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嵌入式服务,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由地访问并获取图书馆资源,随时随地得到图书馆智慧化的泛在服务。智慧图书馆通过用户直接给馆库资源打分,以及通过用户在图书馆微信、微博、QQ、网站等社交软件的互动信息,调整、更新服务信息,定期向用户推送图书馆的新书推荐、图书借阅排行榜、畅销图书、讲座活动、问题解答等。同时,智慧图书馆利用物联网、GPS和无线射频技术,通过数据挖掘、推荐计算法、知识管理等方式,为读者提供实时的、基于情境感知的、基于地理位置(LBS)的文献资源推荐服务,读者能更快、更方便地在图书馆获取文献资源,省去了查找的时间。更有社会化本地移动(Solomo)智慧推荐服务模式,综合用户地理位置、情境信息、兴趣偏好,以及用户检索和借阅记录,通过移动图书馆客户端、短信、微信、微博等方式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知识信息[9]。此外,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阅读的推广,都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扩展和延伸,将智慧服务蔓延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更好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主要是为广大群众服务,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链接很少,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鼓励图书馆与其他文化与科学遗产机构合作,提供支持教育、科研、旅游业和创意工业的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10]。智慧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智能化的服务技术,能更好地为高新企业提供服务。智慧图书馆可以联合高校等科研机构,搭建智慧图书馆联盟,互联互通,整合各类信息资源,通过先进的科技智能服务模式,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支持,为企业提供最前沿的科研动态、最新的行业发展资源和最专业的嵌入式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和信息动力,为企业研发、专利、推广、发展提供知识和资源保障,推动地方社会和经济更好地发展。按照《意见》的要求,公共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应当通过一定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进而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发展行业联盟,整合资源,互联互通,深入普及全民阅读,推动服务效能的提升。智慧图书馆人性化的智能服务模式,体贴完善的服务体验和服务宽度的纵深拓展,极大地改变、完善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智慧图书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的融合

智慧图书馆的“智慧”二字体现了其全新的建馆理念和创新的经营模式,它的智慧之处正是融合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智慧图书馆通过提升图书馆的科技含量,将图书馆打造成舒适、安全、绿色、环保、节能的休闲、娱乐、学习空间。智慧图书馆将配有3D打印、智能机器人、智能桌椅、智能书架、大屏阅览、有声阅读、视听空间等全新的服务设施,既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又有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方便和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智慧图书馆依托物联网、RFID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了实时的情境感知功能,能快速获取用户的查询、借阅记录和兴趣偏好,及时推送所需信息,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馆内文献信息资源;其快速的定位功能,也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地摆放、整理文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智慧图书馆为用户推送信息的智能服务,利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服务、互联网传送,跟踪并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全方位、立体化、有针对性。此外,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也实现了智能化,管理者通过计算机对读者信息数据库、流通记录数据库、信息推送数据库进行监控管理,既能帮助管理者科学分析做出决策,也能及时了解问题,为用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根据《意见》内容,公共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加快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智慧图书馆在建筑、服务和管理方面都实现了数字化的更高水平智能化,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提升。

5智慧图书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智慧图书馆建设除了现代化的科技,更不可缺少智慧图书馆馆员的智慧服务和奉献。馆员是图书馆活的灵魂,智慧馆员的职业素养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慧图书馆不论设施、管理还是服务都处处渗透着科技的元素,因此要求智慧馆员具有相当水平的行业服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成为综合和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胜任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伊安•约翰逊认为,除了智慧的图书馆员,没人能创造出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员应具备这样的基本特征:资质达到一定水准;致力于终身学习;社会及种族多元化;灵活性;创造力;见多识广、思想开放、参与公共生活等。而且,智慧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卓越的洞察力,及时掌握人们信息需求的变化,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关注并掌握新技术,建设新信息源,积极有效地传播新信息[11]。李后卿、董富国认为,智慧图书馆员的培养需要经过职业情感培养、隐性智慧知识培养,提供交流平台和科研环境,并且进行包括信息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技术使用能力、网络安全能力以及知识吸收能力五方面的智慧能力培养。只有真正的智慧馆员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服务,才能促进智慧图书馆的长远良性发展[12]。《意见》创新性地阐述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其中人才保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当前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还无法实现全面、优质的智慧服务,因此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智慧图书馆员的培养不仅能带动图书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资源保障。

6结语

智慧图书馆是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融合了先进科学技术和综合型智慧馆员为大众和社会服务的新型公共文化机构。智慧图书馆创新和完善的服务模式,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整合和发挥资源优势,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充分结合和利用现代科技,会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职业化高素质馆员的培养,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保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和保障,有利于智慧图书馆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也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以及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能够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炜,张奇,张喆昱.大数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3):4—12.

[2]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3]张奂雅,张婉瑶,杨耀青.陕西首个社区智慧图书馆落成24小时自助借6000册图书馆免费读[N/OL].[2016-08-04].http:∥www.sxdaily.com.cn/n/2016/0423/c324-5867710.html.

[4]何畅.探访全国首家智慧图书馆盐田区图书馆如此“高大上”[EB/OL].[2016-08-05].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6-05/23/content_13393094_2.htm.

[5]福建省图书馆智慧图书馆项目公开招标公告[EB/OL].[2016-08-08].http:∥www.ccgp.gov.cn/cggg/dfgg/gkzb/201607/t20160718_7058185.htm.

[6]冯继强,吴宇琳,陈锋平.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公共文化休闲服务———以大杭州“中心馆—总分馆”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实践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5(4):44—47.

[7]陈远,许亮.面向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构建[J].图书馆杂志,2015(8):4—9.

[8]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3):4—12.

[9]曾子明,金鹏.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及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12):16—22.

[10]龚娅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2):4—8.

[11]伊安•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1):4—7.

公共图书馆安全范文7

关键词:图书馆制度;公民知识权利;知识自由;知识平等

一、图书馆制度问题

1950年,英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图书馆法,至今为止,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通过的100多部图书馆法。然而,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我国的图书馆法数目仍为零,《中国图书馆法》也正在设立中,由此可见,我国的图书馆制度并不健全,有关图书馆制度的研究问题将成为今后图书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一)制度

一种制度的存在,必须要有其存在的价值,即这种制度必须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需求,不然这种制度必然被人类社会放弃或消除。罗尔斯在《正义论》艺术中提到“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公平”,因此,只有当制度颁布的实施达到合法、合理、公平、有效,制度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图书馆制度

受教育权是各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因而每个国家及其政府必须在制度上予以保障。设立各级各类学校就是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然而,学校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只能实施于在校学生,而不能满足广大非在校人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由此政府不得不选择能够满足公民自主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另一种制度安排,其结果产生了图书馆制度。因此,我们认为图书馆是各国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公民知识权利问题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特征日益明显的社会,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正发生巨大变化,由过去单纯追求物质资源的占有到现在追求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源,由“崇拜信息”到“尊重知识”。这些变化促使终身学习成为普遍行动,学习的意识更加强烈。

(一)关于知识自由的权利

所谓知识自由,是指人们对知识的自由生产、自由接受、自由交流、自由管理的状态。或者说,知识在公平、开放的环境下,无限制或最少限制地生产、接收、交流和管理的过程或状态,就叫知识自由。知识自由同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一起属于精神自由的范畴。

(二)关于知识平等的权利

知识平等是指各种知识的管理、生产、传播、交流处于平等的同级的状态,即知识在人们生活中是无等级差异之分的,不应由于社会、政治、种族、宗教等社会性问题而使某些知识的生产、传播、交流、管理过程中受到阻碍,遭到扭曲。

知识平等不仅体现在知识运用过程中的知识与知识间的平等,还应体现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这种知识的平等表现为知识并不是为某些特定的人使用的,而是全体人类的共同财富,属于全体人类共有。因此,我们强调的知识平等即知识与知识平等,人人平等。

(三)关于知识共享的权利

所谓知识共享就是使团体(或组织)内的全部知识得到充分全面的利用,以提高知识的再生产与创新能力。知识共享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继承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知识获得、交流、共享,可使合作者或后代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避免重复工作和相同的错误。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知识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适宜的环境。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知识不能被人利用,此时知识就是毫无价值可言,因此知识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不断地交流,人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知识的积累使人的潜能越来越大,智慧越来越高。知识共享让更多的人有了智慧,智慧的人将知识重新组合使用而生出新的知识,这样轮回不止,知识就会不断地增值,新的知识就会不断地产生。

(四)关于知识休闲的权利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已经不单停留在知识获取,与知识利用的水平上,而是逐渐地延伸到知识休闲的领域。人的物质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衣、食、住、行”四个字完全可以概括得了,但是人们心理需求,精神上的需求是巨大的、互不相同的。知识休闲正是人们利用知识满足精神需求,达到身心消遣的一种方式。

公民知识休闲的权利作为公民知识权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知识平等权利、知识共享权利的一个补充。然而,知识休闲并不是干涉人们的个人生活,而是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保障。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公民已经意识到知识休闲的权利,并要求对这种知识消遣行为进行法律保护,但是我国在这个领域仍为空白。

三、图书馆制度对公民知识权利的保护

图书馆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有机体,其目的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满足社会的知识需求,进而对公民的知识全力进行保护。因此,图书馆不仅要重视公民知识权利的整体性,还要强调与各个分支的联系,更要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笔者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阐明图书馆制度对公民知识权利的保护。

(一)图书馆制度对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保护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图书馆法或是其他一些相关的图书馆政策,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图书馆事业受到保护,公民知识自由的权利受到保护。然而,图书馆制度与公民知识自由权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保证了公民接受知识自由的权利。图书馆制度是一种对公民终身受教育权的保护,因为公民虽然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但这种教育方式却受到年龄的限制。学习型社会强调“活到老,学到老”,这种观念使图书馆成为另一种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利,保护公民知识权利的制度安排,这也是为补充学校教育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

2.维护公民知识自由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如果从维护公民的知识自由权利的视角审视图书馆现象,就有利于引导人们从社会制度和法律的高度定位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从而有利于图书馆事业能够以无可置疑的理由得到社会和法律的支持,稳固其运行的社会与法律基础,再进而有利于维护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质及其本位。

(二)图书馆制度对公民知识平等权利的保护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建设单位,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读者的需求高于一切,这就要求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进化的产物必需保证知识的平等性,而不应由于政治、宗教等社会因素而对某类知识限制收藏。此外,图书馆制度对公民知识平等权利的保护还应体现在图书馆对全体公民一视同仁,即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

图书馆由政府设立属于政府组织范畴,故图书馆生存和发展于公共领域,依靠公共财政而运行。公共财政来源于公民的纳税,因此图书馆理应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并且每个公民有权要求图书馆提供平等的知识服务。在我国,这种公民权利还未上升到法律阶段,而且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相当薄弱,这就对图书馆的体制完善提出了要求。图书馆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应以动制动,以自身不断的发展来适应公民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三)图书馆制度对公民知识共享权利的保护

关于图书馆属性的经济学论证中认为图书馆是一种公共产品。按照著名公共学家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图书馆始终保持这样一种制度,即读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借阅图书,当图书到期后必须还给图书馆再供其他读者使用。这种制度也正是图书馆与书店的最大区别,它保证了知识的共享性,使知识的使用者增多,进而使图书馆发挥出更大的知识效用。

此外,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对客观知识的“社会记忆”功能,而这种客观知识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说全体人类都有权自由地共享它。图书馆正是一种社会执行保障公民知识共享权利的社会执行组织,作为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与古人交流的条件。因而,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进化过程的必需产物,其制度对公民知识共享的权利提供了保护。

(四)图书馆制度对公民知识休闲权利的保护

图书馆制度对公民知识休闲权利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上,这也正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数量少。虽然我们有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区图书馆等,但是相对于读者的巨大需求,这些图书馆显得少之又少。如在北京海淀区这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地区,竟然没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另一方面,社区图书馆数量更少。社区图书馆是为发展社区文化事业,达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而采取的一种图书馆制度安排,是公民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图书馆事业还不能充分满足公民对于只是休闲的需求,这仍是我们图书馆制度建设需要保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蒋永福,李集.知识自由与图书馆制度——关于图书馆的制度视角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4,(1):10-12.

[2]蒋永福,邹序明,梁灿兴.维护知识自由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J].图书馆,2003,(6):1-4.

公共图书馆安全范文8

2004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同时也向全党提出当前历史任务,给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方向。只有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国家才能长足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改变观念,体现和谐社会精神,对此图书馆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拟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1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在体现自身价值、寻求政府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看到了图书馆在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非直接性,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图书馆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做贡献,更好地为地方领导的“政绩”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图书馆尽量贴近国家政治重心,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和社会教育、知识传播者的作用,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深造、进修、终身教育的“没有围墙大学”的功用;二是抵御文化侵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许多文明瑰宝、精神财富正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拜金享乐主义的无情侵蚀,许多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的遭到损害,有的甚至已被湮灭、同化,有的危在旦夕,对人类文明安全、各国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从世界民族之林中消失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能够担当起抵御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责任和义务,起到保卫我国文化安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为图书馆有识之士深知,一旦文化消亡了,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1.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们业余精神娱乐生活

最根本的目的是确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贴近国家政治重心,发挥社会功能,密切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活动。比如福建省图书馆邀请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到福州开题为《城市个性与城市文化》的讲座,近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受到了福州市民的热烈欢迎,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又如,最近易中天、于丹、纪连海深受老百姓喜欢,其书《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颇得大众喜爱,正处热销之中,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公共图书馆抓住机遇,多购入这些书及相关图书,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到馆借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价值。

图书馆在提高我国公民国民素质,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占领文化阵地,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等社会建设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图书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缩小信息鸿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图书馆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1.3为地区实现文化战略添砖加瓦

图书馆改变观念,改善自己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贴近国家政治重心,体现自身社会文化价值,进而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在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中确实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让政府看到公共图书馆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地区文化战略添砖加瓦,尤其是处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图书馆,如广东、上海、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强市的战略目标,图书馆抓住机遇,调整好职能和目标,努力开展工作,在省市实现文化战略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达到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2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1改变观念,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意识上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岗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性质,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不会下岗,二不会少拿一分钱工资,一旦捧上了这个饭碗就不怕失业下岗,具有浓重的“吃皇粮”、“铁饭碗”思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2.2建立相关制度,优化管理

当前,图书馆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员“出口”和人员激励机制、工作考核制度。因此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被动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等着读者上门借书,观念保守,甚至有的馆员素质低下,常与读者大众发生纠纷。且不论国内发生的“国图事件”和“苏图事件”,馆方和读者谁对谁错,他们已使公共图书馆甚至其馆员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加上图书馆与大众媒体沟通不足、有的馆员又与读者沟通不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已在某些程度上陷入困境,这不利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图书馆应建立人员分流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先予以教育,对屡教不改或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轮换岗位,再不合格者直至分流,取消“铁饭碗”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公共图书馆“进人关”,逐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到图书馆工作。

2.3加强图书馆职业精神教育

部分公共图书馆员缺乏较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对图书馆工作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员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应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馆员素质,在对馆员的教育和考察方面,要业务技术和人文素养并重,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得使者的巨大价值,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传播和保存使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信息公平获取权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2.4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馆员教育,使其形成节约意识,制止铺张浪费,节省办公费用,并且建立监督机制,把节约纳入馆员考核范围,与馆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提拔相挂钩,有效制止浪费;二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独立的财会机构,配备称职的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三是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图书馆财务管理的良好运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四是要优化资金的配置,有的馆领导宁愿买大部头书以充当“镇馆之宝”,而对群众喜欢阅读的图书购之甚少,应当改变这种状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购买读者喜欢的图书上面,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促进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取,构建和谐社会。

2.5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

馆员待遇差,比如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学习进修、职称评聘、职务提拔及科研条件等方面,都比高校系统的其他知识分子群体来得差。待遇差又造成社会地位低下,馆员一有机会就“跳槽”从政或另谋高就,把图书馆工作当成“副业”,另外再搞一个“正业”,做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才能够稳定“军心”,保证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和谐。

2.6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促进图书馆事业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图书馆应为保障社会公民信息自由获取权利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信息平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并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图书馆事业与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和谐共同发展。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图书馆在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争取到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苏李秀英女士150万元捐款,图书馆在获得社会支持后既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又回馈社会,投入到社会文化事业中,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意识到“吃皇粮”思想的错误性以及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欠缺,彻底改变观念,确实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图书馆工作职业荣誉感,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沟通,力图改善并提高图书馆及馆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

[2]张思辉.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4).

[3]陈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低谷”现象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论坛,2004,(8).

[4]孙德宏.对我国图书馆公众形象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9).

[5]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1).

[6]陈超.国内外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J].图书馆杂志,2002,(2).

[7]易淑英.加强图书馆馆风建设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

公共图书馆安全范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对外开放 困难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256-01

1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背景

教育部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遍高等教育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中国图书馆学会2008年的《图书馆服务宣言》中第2条指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这表明高校图书馆虽然主要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但它同时也承担着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这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中是极为普遍的,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校图书馆都是向公众开放的,市民可以自由进入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美国公立大学全部对外开放,进馆阅览不需要任何证件,持任何一公立图书馆的借书证就可借书。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有约97%的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最早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大学,以后陆续有高校跟进,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宣布图书馆对外开放,他们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各种途径,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2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存在的困难

2.1 陈旧思想观念的制约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直被公众认为只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而不为社会服务。因此,一直与社会读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许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缺乏了解,即使有文献信息方面的需求,也不知道或者不敢去高校图书馆咨询,更别说借阅图书了。许多高校也把图书馆当作自己的财产,缺少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没有认识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是国有资源,属于人民大众。

2.2 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体制

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都是围绕本校教学科研的需求制定的,只适合为高校内部服务,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办馆方针、服务对象、所承担的任务都不一样。由于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不完善,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社会读者开放后,势必会给学校及图书馆管理带来困难,并增加图书馆的经费与劳动力负担。

2.3 文献资源种类缺少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所购置的图书、期刊、电子资源数据库多与本校的专业学科相对应,人文社科类、少儿类及其他普及性图书相对较少,有可能无法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需求。

2.4 人力资源短缺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后,随着服务项目增加,工作量加大,将会出现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加上馆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在服务意识、知识结构、专业化程度方面有可能达不到面向社会开放的要求,他们将面临着严峻挑战。

2.5 技术服务手段落后,人才匮乏

网络技术及信息安全技术是制约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主要 技术手段,网络技术是馆藏电子资源高度开放和共享的根本保证,安全技术保障读者信息的保密性、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及可用性,及有效 保护文献资源的知识产权等问题。高校图书馆在这两方面所掌握的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缺乏掌握先进网络、安全技术的人才。

3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有效途径

3.1 转变图书馆自身与社会公众双方面的观念意识

高校图书馆自身应转变观念,树立起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应当认识到:高校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承担着能提供给更多的人使用的使命和责任,使用的人越多,图书馆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从而可能更好的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大面向社会开放的宣传力度,主动走进社区、走进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宣传图书馆馆藏资源、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可为校外读者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了解怎样使用高校图书馆,提高使用高校图书馆的水平,从而喜欢使用高校图书馆。

3.2 建立起一整套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管理规章制度

这套管理制度能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特点出发,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出发,综合考虑学校安全管理等多种因素,对外开放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开放的程度、开放的资源设施、借书证的权限及发放范围、电子资源的共享等问题,通过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制度不断修改、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面向社会开放的管理规章制度。

3.3 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有效服务

进周边社区为居民办理图书借阅证,社区常住人口凭社区证明、身份证、学生证,交纳一定的押金和工本费,办理借阅证,有效期限可以是半年也可以是一年;在周边社区举办图书馆知识讲座、报告会,向社区读者发放图书馆读者指南,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社会读者掌握利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利用图书馆的学术报告厅、展览厅、视听室以及先进的网络、通信、投影、放映等设备,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为社区提供文化交流场所。

采用在社区建立分馆的形式,主动参与基层图书馆建设,提高在社区中的地位。社区提供一定的场所,安排必要的图书管理人员和保证一定的购书经费,高校图书馆则提供一些设备、图书。可根据馆藏特色,通过对社区分馆的服务对象需求情况、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分析,有针对性地支持社区图书馆建设。

3.4 为对口合作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院校的培养目标和馆藏文献学科结构,分析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 向企业提供科技查新、专题情报,有针对性地进行开放,可与企业联合开发科研项目,弥补企业在信息获取能力和科研技术方面的缺陷。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大学图书馆与对口企业签订了提供信息服务的合作协议。

3.5 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