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4:02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范文1

关键词:现代工业工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片面追求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需求的矛盾愈加尖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认识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共识。作为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学科之一[1],现代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以系统优化为手段,以特定经济效益为目的,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传统的工业工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企业内部的生产系统整体优化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生产系统的潜在性能,却忽视了科学技术在转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工业工程开始更加重视社会和环境因素,并将研究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大到面向企业内、外部资源及其环境,注重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有机的统一。

随着可持续理论的发展和被广泛接受,可持续思想融合到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工业工程开始研究生产和环境、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自然环境、社会与生产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工业工程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1、现代工业工程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工业工程面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规模化工业生产及工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2],以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是一门系统优化技术学科。工业工程强调的是系统整体的优化,最终追求的是系统整体效益最佳。工业工程的任务和目标是研究如何将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要素进行合理地组合和配置,组成一个综合、有效的系统,以达到系统效益的提高。系统效益的提高包括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两个方面,其结果都是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由于资源的消耗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来环境影响,减少资源消耗就是减少环境影响。因此,提高系统效益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工业工程研究的目的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传统工业工程虽然降低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但是其结果并不是自然资源消耗的减少,因为这种资源节约主要是指单个产品的资源消耗,效率的提高往往带来产量的急剧扩大,导致总的自然资源消耗增加。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据在于把制造模式看作一个开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弃入环境,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很少系统考虑产品及过程的环境属性。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减少产品及过程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着眼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达到以小于或等于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利用再生资源,优化其利用效率和对非再生资源的替代能力,实现环境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这正是目前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如绿色制造[3]、绿色供应链[4]等,其核心是产品和过程的绿色化。“绿色”的根本目的是把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综合考虑,改变原来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贯穿于厂址选择、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使用、产品服务、产品报废回收等全过程,通过绿色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控制,优化产品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在生存期内对环境的影响。

2、现代工业工程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现代工业工程不仅是一种工程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哲理,特别强调发挥系统中人的作用。这也是IE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现代IE对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新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入,其中心问题就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速、高速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都是现代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工业工程对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机工程和人机一体化系统。人机工程或人因工程,又称工效学,应用心理学、行为科学、工程技术的方法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的关系,研究劳动强度与人体疲劳强度,设计出最佳的人、机、环境系统,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与改善。人机一体化系统从更深的层次研究人的作用,采取以人为主,人—机械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机器的协作关系,各自执行擅长的工作,成为高效高性能的新一代工作系统。人机一体化系统强调人的安全性、友好性和创新性,资源的再生性及社会性。工业工程对生产系统与人的研究,协调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使人从机器奴隶的被动地位变为机器主人的主动地位,极大地改善了人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态,促进了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工业工程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已经完全产业化,不仅在制造业广泛应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工程业、服务行业、医疗卫生、体育、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就有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医院的成功案例[5]。现代IE在非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工业工程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而且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科学基础,提高了第三产业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工业工程在非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先,齐二石,李从东.现代工业工程是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和创新[J] .造船技术,1997,25(11):8-11 .

[2]李言.工业工程及其应用[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01,51(1):13-14 .

[3]储开宇.先进制造业的制造模式——绿色制造[J] .水利电力机械,2002,24(4):42-44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范文2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天然分布状况,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求,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开始主动地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除害兴利而修建水利工程,以便控制水流,防治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调节,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1、传统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

 

近30年来,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水利工程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1)自然河流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河流上建设的大坝切断了河流廊道的横向联系,造成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大坝将河流拦腰斩断,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阻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淹没了河流原始地貌,引水式电站还造成坝后脱水段,河流的生境被严重地破坏;堤防和防洪工程的建设将河流与其密切相关的漫滩、泡沼、湿地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切断,导致它们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自然河流纵向和纵向连续性的改变和破坏,导致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

 

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迫使大量受影响地区的居民迁移,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引发社会为题,也增加了迁入地区的生态保护的压力,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2)跨流域调水,给生态系统造成重大损害,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跨流域调水打破了河流水系的自然格局,可能出现超量调水、超量用水的情况,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和水生态环境带来改变;同时长距离输水的人工河流沿途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问题,也可能出现,以及受水区引发水生态问题,在以往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一些失败的教训。

 

2、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念、内涵和研究内容

 

水利工程引发的生态问题,迫使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进行反思,促进了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的结合,从而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2.1 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念

 

2.1.1 尊重自然的理念

 

自然河流形成的河流地貌和形态是河流长期发展与演化的结果,也是河流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平衡状态。河流地貌与河流形态的外在稳定,保证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秉承尊重自然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尽量保持河流地貌和形态的自然状态,2O世纪8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的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以及“亲近自然河流”的提法、“多自然河川计划”,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拆除以前在河床上人工铺设的硬质材料,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重塑河流生态环境,使受损的河流生态得以修复。

 

2.1.2 人类与生态共享水资源的理念

 

水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生态要素。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和动植物的依存关系不言而喻,要维持人类的生存,就要维护好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立与生物共享水资源、与生态共享水资源的理念,在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维护生态健康用水量。

 

2.1.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87年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人类在总结自身发展历程之后,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就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可提供的服务前提下,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内涵包括保护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强化水资源管理。即水资源的开发不能超过水资源自身的承载能力,就是指水资源总量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水质和水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情况下的水资源开发;有限的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实现最佳分配,使水资源本身、生产结构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互动和协调,最终达到一种大体上的平衡;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2.1.4 依靠自然恢复能力的理念

 

生态工程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概念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反馈机制,也就是使生态系统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并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此保’汪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最低程度的变化。生态水利工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态工程,和传统的水利设计相比,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助性设计,设计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的动机,要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辅以适当的人工干预,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

 

2.2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其研究内容

 

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研究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生态水利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水循环与生态系统:利用水文学和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分析水文情势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变之问的内在规律;确定水环境条件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模拟水资源与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2)生态水利规划与设计: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最大承载力,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符合生态安全的水利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生态水利规划涉及水资源、环境、生态和水利等多个学科,在规划过程中,强调运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实现水资源的持久利用。

 

(3)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在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提出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累积生态学效应的评估和预测方法、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的技术和工程方案。生态水利强调以预防和保护为目标,采用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流域生态系统。

 

(4)生态水利系统管理:研究生态水利系统的监测、评价方法,建立流域生态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和预警系统。提出满足生态安全的优化调控与管理措施。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范文3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生态学理论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使探讨“建筑生态和谐”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它引领着建筑行业朝实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并已取得可喜成果。至2010年底,我国列入“国家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项目已近200个[1]。但目前明显存在两个倾向:一是作为科学概念的“生态”被淡化以至边缘化,而字面直观的浅层涵义的“生态”往往被时髦地作定语化广为使用,如“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等,虽然其中也论及建筑生态因子,却多有逻辑性欠缺和“生态主体”缺失的通病;二是对建筑工程生态的关注,大多局限于规划设计阶段应用某些生态技术,较为忽视建筑物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与人的生活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事实上,建筑工程生态是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等系列学科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的应用性的一个分支,其中还融入先进的人文学科的相关内容。 一、建筑工程“生态主体”的社会结构 “生态”,是指含人在内的生命主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状态,呈现为生命主体与其直接和间接同化以及影响同化过程的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相互关系的状态,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形态[2]。生态系统包含自然生物生态、人工种养生物生态、人类社会生态和人的群体生态、个体生态等复杂的系统。建筑工程生态系统客观存在。它可以分为内在与外在两大系统。内在系统指建筑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和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消耗、信息交换与利用系统,其良性化要求是达到低耗、高效、平衡与和谐、适宜人居。外在系统指建筑工程、建筑物与其周边、区域以至全球环境的关系,其良性化的要求是降低建筑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其与自然的调和程度,实现地域性宜人与健康。因此,建筑工程的生态主体包括工程建设活动的实施主体(建设者,包括开发商、施工承包商、设备材料供应商,以及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造价、监理、流通中介等咨询服务机构)和建筑物受用主体(投资人或业主、用户),以及区域社会主体和相关的生物主体,如图1所示。其中:建设者,以空间、时间、物能(资金)流三维动态结构建立建筑生态模型;建筑物受用者,建筑生态主体的归宿者,具有延后性和预设性;相关性生物,生物是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根本条件,而人类活动的介入又成为生物生态系统的主要条件,于是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建筑工程系统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种养的生物“相制共轭”的生态系统;泛性的区域社会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工程用地上的原居民、工程所在地周边的社区居民、相关的建设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以及竞争对手等。 二、建筑工程各生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人们都处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状态的利益系统中。建筑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其各个生态主体之间的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对土地等有限资源的需求和配置中,存在着全局利益和地方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并因此而影响和改变环境:开发商通过整合土地、建筑材料、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配套设施、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创造价值,其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在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开发的结果在为城镇居民提供各类用房的同时,改变了人居环境,推动了社区形态的变化。工程活动既会造成社会生态条件的正面效应,也会带来负面效应。承包商、各类咨询服务机构、供货商通过招投标接受开发商的委托,利用自己的资金、材料、设备、劳动力、知识、技能、经验和信息等,完成工程建设及管理任务,获得相应的报酬。政府一方面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运用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行政手段来调控和管理资源的使用和配置,监督、规范工程建设行为,并影响着投资方向;另一方面,或为促进城市建设、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或为谋求政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大量征收土地进行拆迁改造,其中一部分用于社会公用事业,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另一部分通过房地产商的投资开发,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此过程中可能对不同的群体利益产生不同效果的影响。被征地拆迁的居民获得住房安置及货币补偿,但远离了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3]。业主及用户对不同类型物业的需求,主导或影响着开发商的开发潮流及其方向。建筑工程在建设和消费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或个人通过抵押在建工程或拥有的土地、房屋的使用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以此满足其对资金补充的需求,而贷款利息收入,又增加了金融机构自身的积累,双方互惠互利。工程项目所有人或承包人向保险机构支付保险费,以求一旦在施工过程中遭遇洪水、风暴、水灾、暴雨、地陷、冰雹、雷电等自然灾害和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或因第三者责任而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导致财产、费用损失时,获得相应的利益保障。土地、气候、水源等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开发商对资金需求、成本核算及开发进程的各项决择,同时也影响着设计、施工、营销方案的选择。因而直接关系到开发商的利益和业主或用户的使用。土地和自然环境经过开发和改造实现其经济价值,但工程活动也改变了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生态条件。 三、建筑工程生态运行的社会调控 长期以来,建筑业属于资源能源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产业。中国正处在城镇化高峰期,年建筑总量高居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增长迅猛。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建筑业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3倍,在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建设占地使耕地不断减少,1996年至2006年耕地净减少1.45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1230万亩;每年生产建筑材料要消耗各种矿产资源70多亿吨,其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矿石类资源,全国人均年消耗量达5.3吨[4];全国淡水资源总量29658亿m3[5],人均不足2200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而新建、改建、扩建、维修、装修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土、碎砖瓦、废弃混凝土、散落的砂浆及少量的钢材、木材、玻璃、塑料、各种包装材料等建筑垃圾的堆放总量已达70亿吨,并以每年产生约3亿吨的速度在增加,不仅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还释放有害气体,产生渗液,污染土壤和水源,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6]。#p#分页标题#e# 建筑工程管理生态的使命,是以研究工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运行规律为基础,在工程建设及管理活动中综合地使用经济、法制、行政、技术、道德以及人事的相关措施,恰当处理建筑工程“生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其与环境(非生物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因素、社会物质与精神环境因素等综合形成的人居环境与地域环境)的和谐,即实现建筑工程生态系统的“良性化”运行。这要首先在工程施工主体生态系统中进行调控,完成工程的投资;同时合理预设工程受用主体生态系统的建立,并评判工程活动波及所在地域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状况。而调控的关键是: (一)实施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内调控 “建筑”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作为名词,指建筑物;作为动词,指建造活动。而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7]。因此,除了建筑师们要更多地思考将生态学原理与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在工程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和融资开始,到建筑材料的开采、制造、使用、维修、再利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物的运行使用直至废弃处理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的总和,而不仅仅局限于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例如,在建设前期,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尤其是潜在影响、负面影响)、环境成本效益进行评估并据此作出开发决策,尽可能地避免和降低对自然界的人为破坏的风险;在设计阶段,将生态可持续理念及技术融入设计方案,结合建筑所在地的环境条件,合理利用诸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通过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实现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和低能耗运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建造过程中,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尽可能缩短材料的运输距离,贯彻建筑垃圾最少化等环境管理制度;使用阶段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减少废气、废水、废弃物排放,避免二次污染,同时,能改建翻新的尽量少拆除[8] (二)增强建筑工程生态主体的社会责任 要实现建筑工程生态系统的“良性化”运行,建筑工程实施主体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社会责任,以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城镇的开发建设,形成和发展“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包括在各类企业内部、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等广泛开展相关培训,以及在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建筑工程及管理生态学科的课程,从而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现代工程生态观念的人才,对全社会发挥辐射作用,为我国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9]。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做到“执政为民”,提高决策者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的素养,在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乡镇规划中融入人居环境的科学理念,不为一己或部门、地域之私利所局限,维护整体和长远的公众利益,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建设行业各类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不单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有全局利益或地区综合利益的观点,尤其在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环境下,企业发展受到资源、自然、资金、政策、法律、市场、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在促进自己财富增长的同时,在建设生产过程中更加注意在人、环境、社会三方面保持必要的平衡,回报社会,多出节能、环保、高质量的产品,对消费者负责,共同承担起延续当地文脉、拓展社会功能、维护城乡环境、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责任。 (三)完善各项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 要实现建筑工程生态系统的“良性化”运行,还必须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相关法规体系,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制定诸如建筑能耗分析、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考核制度和强制性标准,并确保其实施的有效性;明确各级政府在土地等资源管理行政职能上的划分,建立健全宏观调控和环境保护责任的长效机制,避免出现规划滞后于建设的现象,确保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实行经济鼓励政策,引导市场走向,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到政府宏观控制、群体监督、行业自律,有效打击腐败、净化工程建设领域,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结语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想的人居环境,不仅是要有住房的保障,还要有健康、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环境、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住区的生态条件改善与管理,住区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10]。在工程建设中,应该以局部利益服从整理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努力做到经济、社会、环保效益的统一,实现整体有序、协调共生。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范文4

关键词:暖通工程系统;节能;问题

当前,能源与资源大规模运用于交通、建筑、工业等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便捷的生活环境。建筑行业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和利用率逐渐提高,特别是暖通工程系统逐渐运用于建筑中。暖通工程系统在为人们生活创造便捷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能源的耗损。

1 暖通工程系统节能的重要意义

如今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无比精彩,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吃饱住暖追求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人们充分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明了高科技空调技术,冬暖夏凉已经实实在在存在人们的生活中,暖通空调带来人们舒服的感觉,能够根据个人需求随意调节室内温湿度,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问题。我国暖通系统迅速发展,社会需求量和使用量逐渐提高,然而大规模空调的使用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并且节能技术较低的空调产品还会造成更多能源的消耗,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产生,节能减排成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的关键,进一步保护环境,创造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谐发展的家园。

2 对暖通工程系统中节能问题的分析

2.1 暖通工程系统在设计工作中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建筑项目为了赶超进度,尽量压缩设计时间,最终造成工程设计时间不足,或者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工程的各个步骤,从而造成了很多项目重复使用或不同建筑工程使用同一个项目计划的现象。另外,有些建筑上还未掌握工程真实情况,就直接采取甲方建议的项目设计方案,造成设计方案与施工建设完全不相符,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无法调整,无奈只有增加暖通工程系统成本,这样造成工程后期出现严重的能源消耗及浪费问题。暖通工程系统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差异性较差,有的施工人员经验不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复杂问题时无法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方式,最后造成暖通工程系统存在较多的弊端,这无疑是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风险。暖通工程系统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比如《设计深度规定》中详细规定了暖通空调的散热设备种类、冷热媒介系数、风管、样式、操纵方法、试压标准及管道选用物料等。然而有的项目设计理念较为滞后,设计人员不注重暖通工程节约能源的规定。

2.2 暖通工程系统施工管理中的节能问题

如何建立一个合格的暖通工程系统,这不仅需要满足理论上的规定,还需要高度重视系统整个施工过程。合格的暖通工程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节能的要求,所以,在系统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理论设计,严格控制整个施工过程,防止由于施工管理不到位引起的系统耗损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常常遇见这样的情况,甲方一味地缩减工程造价,同时施工方为了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采用质量一般的材料,以次充好,施工材料往往不符合设计指标要求,导致工程实际运行无法实现设计理想状态,最后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浪费。

2.3 系统维护不当

由于大多数单位都不注重对暖通空调系统的维护,造成暖通空调在长时间使用后,常常会产生很多系统故障,空调系统故障问题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较多能源消耗,若不及时妥善维护,将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暖通空调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必须及时有效,这也是暖通工程节能的关键。

3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优化技术

3.1 加强暖通工程系统的运行管理,提高控制水平

加强系统的运行管理,并增强系统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积极组织暖通工程系统操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其专业技能和专业技巧,引导系统操作人员在牢固掌握暖通工程系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有实际操作技能。针对考核不及格的人员必须再次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此外,增强系统管理人员各项数值,提高其责任意识,系统管理人员必须按照室内外参数合理调节系统,使其充分发挥其设计效果。

3.2 从节能的角度出发,比较、选择最优设计方案

一般而言,暖通工程系统中大多数的能量均是通过冷热源系统散去的,所以设计冷热源系统时必须全面分析其运行、投资额,并根据建筑使用作用及能源构成,分析比较不同周边区、朝向以及内区的差别,把系统分开设计,这样能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系统。这样也能够较好地避免系统的某些部位由于冬季过热或夏天过冷导致过冷能源的消耗。在设计暖通工程系统时避免一味地追求新技术,而不注重节能效果,实质上每一种新技术都具有相应的使用条件和范围,所以不能将但凡使用了新技术的系统认定为最佳设计方案,也不能盲目地认为越复杂的设计方案就说明其节能效果越好。一般来说,系统的复杂不仅与使用设备的数量相关,而且与该工程投资额和运行资金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系统越复杂,其安全性能、可靠性能及节能性能更差。所以设计暖通工程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建筑使用功能、周边环境等因素,立足于经济效益和节能环保层次,最终确定最佳的暖通工程系统设计方案。

3.3 开发新型的节能技术,引进新型的节能技术

生产出最佳的空调机器是节能的主要途径,空调是由电能转化而来,在用电高峰时期会出现电量紧张的现象,开发新型的节能技术能够避免电量的更多浪费。同时健全空调系统,把电能的使用转化为太阳能和风能的使用上,充分使用可再生资源不仅能够降低对有效资源的使用量,更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3.4 提高系统的控制水平,调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

整个暖通空调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调节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室内的风速,以此给予人体最舒适的效果,也就是说这几种功能可以看作是几种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效果,人体的舒适度是这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效果。因此如果能够将人体的舒适性指标看成是暖通空调系统中的一种控制参数,通过提高系统的控制水平,不仅能够让人的舒适度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实现节能的目的。

4 结语

暖通工程系统对于建筑节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是判定建筑耗能、节能的主要标准之一,必须高度重视。暖通工程系统必须充分考虑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管理及日常维护,按照建筑物使用功能、周边环境及结构,通过对方共同努力实现。只有这样,暖通工程系统在为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

参考文献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范文5

通过东江湖库区当前以水为核心的资源环境的健康状况调查,构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测度了2001—2011年东江湖库区水环境的承载力,结果表明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呈现整体稳定伴有小幅度下滑的趋势,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东江湖库区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东江湖库区2001—2011年期间大多数年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为中度协调,部分年份出现了初级协调、勉强协调的情况;库区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程度不高。最后,提出了推动东江湖库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水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东江湖库区

东江湖库区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资兴市境内,是国家“六五”重点能源工程——“东江水电站”的蓄水水库,拥有81.1亿m3优质水源,是湖南省唯一、全国少有的大型优质水源,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发展资源。东江湖大量的优质水源,更是承载这一带生态环境的基础。东江湖库区的保护,不仅指保护水资源,更是意味着对库区内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东江湖库区的保护工作:2002年3月,《湖南省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条例》的正式施行,让东江湖成为全国第一个受专门立法保护的人工湖泊。10年后,东江湖被纳入全国第二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范围。2013年,东江湖入选国家重点支持湖泊。东江湖库区不仅要受保护,也要发展。长期以来,为了支持东江湖库区的保护工作,库区居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库区内往往是“有田不能耕”、“有水不能渔”、“有林不能用”、“有矿不能挖”。大量退耕还湖、网箱上岸、后靠的移民,由于没有了经济来源而生活困难,而政府对其的补贴不能完全及时到位,库区居民保护东江湖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东江湖库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限制。要处理东江湖库区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在当前背景下,探索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很有必要。

1文献综述

关于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国外相关研究较少,一般是在可持续发展相关文献中简要地提及,并未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在我国,郭怀成、彭静、曾维华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定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1-3]。学者们普遍认为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某一时期内,特定社会生产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下,以水为核心的资源环境有机整体在自身结构、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所能提供的承载人类社会活动的能力。它不仅仅是指水资源本身的承载能力,还包括以水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由于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涉及的范围广、内容较为复杂,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水环境承载力在传统的评价方法基础上进行了综合与创新,并提出了大量的量化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包括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多目标决策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等等。不同的学者在研究不同对象时会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量化方法,也由此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4-9]。1966年,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首次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论证了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0]。1973年,Mishen提出Satiation论点,认为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11],之后我国的袁旭梅、白华、刘耀彬等对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开展了研究[12-14]。以上研究在水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指标选取上缺乏统一的方法与标准,大多选取相对量的指标、契合研究对象的针对性的指标,缺乏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标准,即水环境承载力能力高低划分的研究还有待发展。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契合程度,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2.1东江湖库区的基本情况及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东江湖库区地处113°08′E~113°44′E,25°34′N~26°18′N之间,总面积4719km2,库区包括资兴、汝城、桂东、宜章四个县市,52个乡镇。水域面积160km2,总库容91.48亿m3,是湘江上游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工湖泊,在发电、防洪、旅游、生产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入湖河流包括浙水、滁水、资兴江、沤江和淇江等,其中二级支流浙水、沤江的上游分别处于汝城和桂东县境内。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联动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综合性评价。在综合考虑东江湖库区的现实情况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应包括水环境承载力水平(A);资源子系统(B1)、环境子系统(B2)、经济子系统(B3)、社会子系统(B4),以及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

2.2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数据来源及水平测算综合考虑数据的代表性、可获得性以及后续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本文选取2001—2011年资兴、汝城、宜章、桂东四地的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得出东江湖库区2001—2011年的水环境承载力水平。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2—2012年《郴州统计年鉴》。在灰色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水环境承载力各评价系统进行主客观赋权,以有效避免由人工直接赋权而导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同时计算得出的各评价子系统和评价指标的权重,在科学赋权方法的使用下,更能反映出东江湖库区的水环境承载力的实际情况。首先构建判断矩阵,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子系统对水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听取专家意见,认为资源与环境子系统比经济和社会子系统更重要,重要程度之比为2。建立判断矩阵后,计算得到各个子系统在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经计算,得出各指标在各子系统中的权重以及在总系统中的权重,据此构建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见表2。

测算结果中占权重较大的指标,既有来自资源环境层面的,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层面的,表3水环境承载力的测算结果较为理想,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东江湖库区的情况。现对权重较大的各指标进行分类分析:①涉及到区域人口数量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水资源量(0.0873)、人口密度(0.0592)、人均水田耕地面积(0.0469)、人均水库养殖面积(0.0446)、城市化率(0.0403)等,这些指标的权重系数较大,揭示了库区人口的增长,给当地环境、资源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甚至稀缺的问题,对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水平影响较大;②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及水资源开发程度有关的指标:乡办水电站发电量(0.0842)、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0.0821)、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0.0745)、工业废水达标率(0.0557)等指标的权重相对较大,也揭示了不论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还是农业、工业等产业发展活动,都会对东江湖库区资源环境,尤其是水资源造成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农业养殖、工业发展中废水的排放,会直接影响水体,进而影响水中有关生物及水体周围的自然环境;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0483)、农业产值占GDP比重(0.0415)等指标权重较大,反映出东江湖库区采用何种发展模式,与库区资源环境保护水平息息相关。若是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极易降低库区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反之,如果改革转型,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既保护了东江湖库区资源环境,也能提高其水环境承载力水平,由此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当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更多的是与库区周边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有关。通过测算,得出东江湖库区2001—2011年的水环境承载力水平见表3。

由表3可知,东江湖库区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与水环境承载力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区域水资源的丰沛程度、区域水环境的好坏与水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而经济子系统总体呈现波动上扬的态势,社会子系统则因人口密度增大,城镇化的不断提高而呈现缓慢下滑的趋势。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水平在2001—2011年期间,整体波动幅度不大,大致保持在(0.5,0.7)的区间范围内,说明这些年间,政府采取的针对东江湖库区的保护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结合11年间各个子系统水平的大致走势以及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尽管环境子系统在2008—2010年间有小幅度的改善、社会子系统在2010—2011年间有所上升、经济子系统总体呈波动上扬态势,但总体来说,其余子系统及水环境承载力整体均呈现下滑的趋势,可以看出东江湖库区局部水质恶化、水环境污染加重的情况仍然存在。为了更加直观明了地反映东江湖库区历年来水环境承载力水平变化情况,不考虑四个子系统的变化走势,绘制图1。由图1看出,2001—2011年间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波动幅度不大,但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最大值为0.7103,最小值为0.4924。关联度介于0和1之间的,越接近1,承载力水平越高。参照这个标准,会发现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水平并不是很高,仅处于中等水平。水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反映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指标,水环境承载力水平不高的实证结果,意味着东江湖库区近年来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存在不协调的状况。故本文将在原有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两大模块,对两者的协调度进行深入分析。

3东江湖库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3.1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计算

3.1.1无量纲化处理。为保证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准确性,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即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数据最终值落在[0,1]区间内,且使其离散程度标准差最小。

3.1.2确定权重。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路确定指标权重。在听取了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后,根据知识与经验对每一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确定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结合使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最终将这两者进行综合运算,得出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值,见表4、表5。

3.2结果分析①从总体上说,2001—2011年期间,东江湖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08、2009和2011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7.04%、7.81%、10.31%,资源环境水平则呈现为整体逐步下滑的趋势,最高值为2002年0.7526,最低值则出现在2011年,仅为0.2241。②由图2可以看出,2001—2008年期间,东江湖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资源环境水平,两个系统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减小;在2009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资源环境水平,达到两者差距最小;2011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超过资源环境水平0.2个单位。

4结论与建议

实证过程中发现2001—2011年东江湖水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波动不大但存在个别年份水环境承载力有所下降的情况,表明东江湖库区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经主客观赋权这一科学方法计算得出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出东江湖库区本身的气候气象,当地工业、农业的发展水平,对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水平的影响较大;经过协调发展度的测算,可看出近十年来,东江湖库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并未达到足够协调的程度,其中大部分年份都是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资源环境的保护,表明当地政府为了保护东江湖而牺牲了应有的发展,损害了库区居民的利益。为了东江湖库区的长远健康发展,改善库区协调发展水平,从加速经济发展、重视生态补偿及生态保护、各县市加强协作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推进东江湖库区资源配置市场化,打造产业联盟。东江湖库区拥有81.1亿m3的优质水源,在不破坏东江湖库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可以利用的资源整合起来,逐步合理地放宽东江湖库区资源配置途径,与其他地区形成产业联盟,将东江湖库区的“输血”功能最终转换为“造血”功能,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推进东江湖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制化水平,积极修订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与办法。东江湖库区居民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致使自身发展的利益受到损害,但因东江湖优质水源而受益的中下游城市却没有做出任何补偿。因此需尽早出台及完善针对东江湖库区的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补偿法及生态补偿条例,给东江湖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奠定法律基础。第三,加强东江湖库区生态环境治理。为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东江湖库区中大部分的林木资源已被划分为生态公益林,禁止库区居民随意砍伐,国家对公益林的补贴价格是10元/亩•年,这个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为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此外还需加大对东江湖库区内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建立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立垃圾回收及分类处理制度。第四,库区内各县市间加强沟通协作。东江湖库区包括资兴市、宜章县、汝城县和桂东县,各个县市之间由于自身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的不同,如今发展势头各不相同,能够利用的资源也是各有差异。其中,资兴市是发展较为迅速的,是东江湖库区保护的主要牵头县市;汝城县和桂东县均为部级贫困县,可用资源有限,本地发展实力有限。在东江湖库区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四个县市之间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积极打造东江湖库区整体发展的规划,全面推进各县市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怀成,唐剑武.城市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5(15):363-369.

[2]彭静,廖文根,赵奎霞,等.水环境承载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6,22:14-17.

[3]曾维华,杨志峰,刘静玲,等.水代谢、水再生与水环境承载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郭怀成,赵智杰.我国新经济开发区水环境规划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4(2):14-22.

[5]贾振邦,赵智杰,李继超,等.本溪市水环境承载力及指标体系[J].环境保护科学,1995(3):8-11.

[6]崔凤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58-62.

[7]蒋晓辉,黄强,惠泱河,等.陕西关中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312-317.

[8]王俭,孙铁珩,李培军,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7(26):139-144.

[9]赵彦红.河北省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10]BouldingKE.Theimpactofthesocialsciences[M].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Press,1966.

[11]DalyHE.Towardasteady-stateeconomy[M].SanFrancisco:CorkUniversityPress,1973.

[12]袁旭梅,韩文秀.复合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51-55.

[13]白华,韩文秀.区域经济—资源—环境(Ec-R-EV)复合系统结构及其协调分析[J].系统工程,1999(17):19-24.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范文6

论文摘要:分析了传统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环境的影响,指出为了实现水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应采取统一的、综合的和优化的给水排水规划。通过合理选择各类水资源及供水模式、优化配置给水排水工程设施,能够达到满足用水、减少污染、提高效益、降低费用的目的。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严重,除了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些中心城市规模过大等原因外,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观念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规划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传统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已从早期的以单一费用指标为目标,对单一设施或者个别河段进行中、短期的被动单一工程开发对策,发展到了多部门参与的以“净效益”为代表的以单指标为目标,对区(流)域进行长期、中期、短期一体化的多工程开发对策,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给水排水这2个领域规划的某些观念和方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注重给水、偏废排水,忽略生态用水,对有限的水资源一味开采、利用,却缺乏有效保护的现状,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而且由于缺乏区域统筹规划,各城市仅关注本城市可获取的水量、水质及水系的上下游问题,结果常常出现城市之间污染转嫁、上游城市过度开发形成断流,从而导致整个流域或区域用水日趋紧张的局面。由此可见,违背自然规律,不仅造成自然界水资源的恶性循环,同时也使人类对于水的开发利用陷于困境。

2树立区域(或流域)给水排水工程综合规划的观念

2.1提高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进人21世纪,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中,水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对水资源过度无序地开采,对水体循环任意的干扰和破坏,已造成很多地方在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失去动态平衡,出现了水少与水浪费并存、水多与生态失衡并存、水脏与水管理不善并存的严峻局面,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水作为人类及一切生物不可代替的生存要素,既应有足够的数量,也要有可用的质量,有“量”无“质”,或有“质”无“量”,都将制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城市建设偏废排水,城市规划中给水,排水各行其是、互不约束的现象,将给水排水视为水体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2个过程。一个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建设,应充分体现出给水排水内在的统一性,通过协调开采与补给,破坏与恢复之间的动态平衡,确保水体始终处于良性循环,长久地供给人类利用。

2.2树立区域、流域观念。形成区域、流域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当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急剧发展,使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环境迅速改变,工业、人口、资源等各类矛盾日益尖锐时,各国便纷纷步人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局,规划、开发新区,控制疏散大城市人口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在此期间,区域规划被广泛地推行采用,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规划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专业规划即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区域性的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根据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或河流水体上、下游的水文水利关系,进行水资源开发和水污染控制,在区域范围内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平衡供需矛盾,通过协调污水处理程度、排污口及水体自净容量之间的关系,维系河流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保证下游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区(流)域生态平衡。除此之外,区域给水排水规划还应根据区域内水资源可供量及分布特点、水环境承载力,对区域内各城市用地布局、产业结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评价,限制大耗水工业与重污染工艺的发展,提倡建设节水工业和采用清洁工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水资源一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

2.3保障区(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提倡水资源综合利用忽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是20世纪水资源管理的失误,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出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水资源管理策略,强调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协调,重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内在关系,遵循“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生态需水”的原则,对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等的统一管理方式进行重点改革。此外,还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提倡一水多用,提高生活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工矿企业实行循环用水、分质用水、回收利用污水,将以往对水污染的消极治理变为积极预防,这样才能促进水环境质量向着有利于人类当今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

3以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系统分析方法是解决社会用水供需矛盾以及水体环境恶化与恢复的平衡矛盾的比较科学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研究问题时重点把握问题的整体性、相关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区域性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不仅涉及的问题庞大而复杂,而且工程耗资大、周期长,常常需要对众多可行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和判断。在区域或流域范围内,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层次论证,可以保证各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各类给水排水设施的合理布局,为日后区域给水排水设施的统一调度、优化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的给水排水综合规划优化的概念模型如下:目标为水资源量使用最少、水处理设施费用最少、COD排放量最少,约束条件为水资源可供给量约束、用水与排水系统内水量平衡约束、再生水利用约束、环境最大承载力约束。

式中:为生活用水;W,为生产用水;W为生态用水;W为排水量;W为再生水量;W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污水排放系数;为再生水利用系数;or为再生水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MaxCOD为环境COD最大允许排放量。

该模型将给水、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了生态、生产、生活3方面的水资源用量,并且对污水排放、污水再生回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研究了其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与综合利用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了给水排水工程投资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满足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环境良性循环要求。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范文7

1.1基于云桌面虚拟化环境电力施工人员复杂研究

随着江津供电公司云桌面虚拟化环境电网施工方面的平安管理规则逐渐完善,对施工现场的各种工作都提出了严厉的平安请求和平安措施(分别采用手机数据电力采集云终端与智能电力云终端进行数据融合),基于云桌面虚拟化环境电网施工作业关于劳动力的需求,如今普遍运用合同工、劳务工和农民工等暂时工,这些人员的文化程度及工作才能良莠不齐,承受平安教育水平也不尽相同.关于长期聘用的合同工,固然相当长时间都在从事云桌面虚拟化环境电网施工作业,在一定水平上承受了相对完好、标准的平安教育,有着一定的平安认识和平安技艺,但大多停留在外表的粗浅认识上,没有深化了解,在实践工作中只是机械式的采取平安措施,主动性不强,形成这些人员在现场工作中认识不到存在的风险,不晓得该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1.2基于云桌面虚拟化环境穿插作业研究

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中的电网施工最大的一个特性就是施工现场状况变化大,不同工种云桌面虚拟化环境穿插作业频繁.新建工程现场的平安措施和设备状况随着工程进度不断在变化,例如,一个新建变电站工程从最初的土建施工到电气设备装置再到最后的调试投运,这些工作常穿插停止,施工作业中的风险点、风险源也在不时变化.固然不同施工队伍都依照相关规则各自组织展开了班前班后会,通过手机云终端与电力数据采集云终端融合环境中云桌面虚拟化环境电力施工人员进行停止,而运用江津供电公司云桌面虚拟数据融合手机数据电力采集云终端与智能电力云终端进行数据云终端平台进行云桌面虚拟化平安技术交流与反馈,这样可以处理在不同施工队伍之间展开及时的沟通工作,优化施工现场的平安措施和对云桌面虚拟化环境电力施工人员的平安技术交底跟不上施工现场变化.

2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电力网络信息工程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2.1基于强化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平安资源群消费义务制的落实

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平安资源群消费义务制是企业岗位义务制的组成局部,是企业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平安资源群消费管理制度的中心.落实与落地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平安资源群消费义务制必需从相关指导及管理人员抓起,只要指导及管理人员真正落实了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平安资源群消费义务制,一些制度政策才干得以落实,这些制度政策才干在一线资源群消费工作中发挥作用.

2.2基于全面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平安技术研究

随着江津供电公司在不同施工队伍中用在同一施工场所工作不分明风险点存在的现象,利用手机数据电力采集云终端与智能电力云终端进行数据云终端平台消除由于沟通不到位形成的平安隐患,降低施工作业风险.不同施工队伍只要在内部展开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平安技术交底活动,还要与其他队伍积极、充沛、到位的沟通,将每天本人施工范围内存在的风险点、风险源及应采取的平安措施通过手机电力云终端平台告之领导和同仁,消弭平安死角,进步施工现场的平安管理程度,保证平安文化施工.

2.3基于健全平安管理制度促进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基建工程投运工作

随着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基建工程投运环节(手机数据电力采集云终端与智能电力云终端)存在的平安破绽,减少新设备投入运转给电网形成的影响及保证现场人身、设备平安,倡议由云桌面虚拟化环境电网施工企业上级管理单位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来标准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基建工程投运工作.

3基于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本钱控制优化项目的效益管理研究

3.1基于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项目的核算

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施工项目肯定后,项目核算层次有两层:一是项目管理;二是施工作业层.管理层要根据施工图预算,施工定额等技术经济材料肯定项目的目的本钱,做好项目的量、本利剖析,控制人、财、物、机的投入和运用状况,定期停止经济活动剖析,做好谐和、效劳工作.作业层通过手机数据电力采集云终端与智能电力云终端进行控制,项目的施工现场是费用耗费的最前沿,应优化项目资源群消费要素配置,减少不合理支出,采用偏向控制法和月本钱剖析表停止剖析、研讨、控制、严细工序分段,保证分项工程按网络方案施工,发掘内部力气,同时要注重新科技、新工艺的采用,进步资源群消费率,减小劳动强度,降低工程本钱.管理层、作业层要亲密配合,把实践工程本钱紧缩在方案目的以内,严把结算的关键点,决不能呈现超支、漏支、乱支现象,结实树立效益是算出来的认识.

3.2基于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工程物质设备管理研究

江津供电公司云桌面虚拟化平台环境下电力网络信息工程设备代表着电力网络信息施工企业的施工才能有效的降低工程本钱不可短少的措施.桌面云虚拟化电力工程备件物质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主要渉及产品设计、采购、信息管理、客户服务等横向职能部门,对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对桌面云虚拟化电力工程备件物质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不同,所以在桌面云虚拟化电力工程备件物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中就会产生作用于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框架.

4基于电力工程云桌面虚拟化环境下物质质量管理研究

4.1桌面云虚拟化信息的传播构件

基于整个系统中地理范围最广范的构件。因为备件物质管理桌面云虚拟化信息的来源有很多,同时被不同的企业信息系统使用,所以,备件物质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借助信息传播构件,才能克服空间障碍进行桌面云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基于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以及其他一些方式,将备件物质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并集中转化为信息系统能够是有的形式输入到备件物质管理信息系统中。

4.2桌面云虚拟化信息的处理构件

基于桌面云虚拟化电力工程备件物质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能够把输入其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转化为配件的物质管理信息,进而达到信息系统目的,之后再通过一些相关的统计方式以及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求解,并可经过预测得到关于系统运作的知识,再做出相关经验的总结。最后,再经过信息管理人员、理论研究人员等的配合操作,将上述知识、经验等整合成相对成熟、完整的理论,并在大范围内推广。其中,处理桌面云虚拟化信息的能力,是衡量桌面云虚拟化电力工程备件物质管理系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相关数据资料录入系统后,经过信息处理构件的加工和处理,就会使之成为支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物质管理信息。同时基于将易读易懂、直观醒目的物质管理管理信息,提供给桌面云虚拟化电力工程备件物质管理系统管理的相关人员中的系统构件。

5结束语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范文8

关键词:中国水泥;水泥生产;环境负荷;研究

中图分类号:TQ1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水泥生产和使用大国,近25年来水泥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产量快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仍然是水泥工业突出的问题。我国水泥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国产化技术、改进提高国产化技术等阶段,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规模的发展。虽然水泥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降低单位水泥产品的物质和能源消耗量,但是需求和生产总量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水泥工业由最初索取资源的经验型走向注重资源、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的生态型,每一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和提高都依赖于材料学、工程学、环境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当今的水泥工业,己经进入了注重高效节能的阶段,正在向更高级阶段一生态型阶段转化,这一阶段(生态型阶段)的特点是在水泥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天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尽可能多地使用二次原料和二次燃料、尽量少地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与其他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对象涉及产品、流程、工序、设备多个层次,考察的因素不是某一个阶段的某个单一参数,而是包括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因素在内的综合因素,这也决定了在向生态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并建立综合的、系统的、定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分析、评价并指导水泥生态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1、典型水泥生产工艺环境负荷评价

能源消耗、原料与污染物的排放清单,以代表性水泥生产厂家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资源消耗实测数据作为评价依据的。根据水泥生产工艺和污染物排放特点,考虑的原料组分包括石膏、石灰石、铁粉与粘土等。在干法生产工艺中,除了这些组分外,还包括矿渣等工业废渣与掺入粉煤灰和。能源消耗包括各生产工序的电耗和煤耗.污染物则包括颗粒物、NOx、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等。在比较不同水泥生产工艺的环境影响时,没有考虑颗粒物、污染物与不可再生资源排放造成的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实际上,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和颗粒物排放,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为水泥生产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于水泥生产环境负荷的贡献不可忽视。根据上述评价范围和数据确定方法,可得到典型水泥生产工艺的污染物排放与能源资源消耗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典型水泥生产流程环境负荷辨识与节能减排改进

2.1、水泥生产流程综合环境负荷分析

以我国典型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系统为例,进行生产流程综合环境负荷分析。计算中确定1公斤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所具有的性能为1个功能单位。研究范围包括原料开采、原料预均化、生料粉磨、生料均化、熟料锻烧、煤粉制备、水泥粉磨七个主要生产工序,并且考虑了与水泥生产相关的原料开采、电力生产和煤炭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负荷。研究数据包括技术改造前的2004年和改造后的2006~2007年。根据LcA清单分析方法,计算得到该流程技术改造前单位功能水泥生产过程的环境负荷清单,采用本研究得到的水泥生产过程资源特征化因子和环境负荷特征化计算方法,计算得出单位水泥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负荷特征化结果见表2。

表2

2.2、环境负荷重点工序辨识及改造方案建议

熟料锻烧工序环境负荷最大,其环境负荷主要表现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温室效应、酸化效应方面。造成熟料锻烧阶段环境负荷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矿物原燃料的使用和锻烧过程的热量损失。其次是原材料开采工序,其环境负荷主要表现为温室效应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这是由于该工序主要消耗电能,而电能的生产需要燃煤,因此环境负荷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煤炭资源消耗和燃煤排放C02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该工序环境负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矿山开采能耗。提出如下节能改造方案建议:①利用工业废渣替代天然矿石,减少天然矿石原料的用量,从而降低原料开采工序和熟料锻烧工序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和温室效应的环境影响。②提高系统热效率,减少热损失所导致的燃料消耗带来的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和温室效应的环境影响;提高余热利用效率(利用余热烘干原燃料、采用余热发电技术等)。③改进矿山开采技术、采用生料和水泥节能粉磨工艺,降低生产过程电力消耗。

2.3、技术改造方案实施案例

通过对钢渣组成、结构和性能的系统分析,确定了钢渣用于水泥生料技术的最佳粉磨工艺为钢渣与其它原料分磨后混的工艺,适宜的熟料配料方案为KH=0.91-0.93,AM=2.4-2.6,IM=1.3-1.5。在2007年钢渣的利用量突破8026吨,远远超过研究初期2005年的5000吨。

结合计算机通过运用现场热工标定对窑系统反求工程计算得到系统的分解量分布、分离效率、燃烧量分布等结果,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琉璃河水泥厂2500t/d熟料生产线的分解炉、预热器与冷却机各个单元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对琉璃河水泥厂TSD预分解窑系统进行反求计算和分析得知,各级旋风筒进口风速相对较高,出口风速很低,系统的预热器尤其是一级筒的分离效率不够理想,系统飞灰量大,出预热器废气温度过高,这是系统烧成热耗偏高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了系统热效率的发挥和能耗的降低的主要问题。

为了优化系统,在操作方面采取了:①合理分配窑内通风和三次风的比例,两者的分配是通过入分解炉三次风闸板开度来进行。②进行蓖冷机的合理操作。当蓖床上料层较厚时,应加快蓖床运行速度,开大高压风机的风门,使进入冷却机的高温熟料始终处于松动状态。并适当关小中压风机的风门,以减少冷却机的废气量。③窑头煤与窑尾煤的比例。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产量和不同的物料成分窑炉用煤比例一般为40~45:60~55%较为理想。

在对水泥生产流程综合环境负荷分析基础上,针对该水泥生产线窑头窑尾废气热量损失较大的问题,对系统实施了余热发电改造,在2500t/d水泥窑生产线上建成一条装机6MV发电机组的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并实现了成功运行。

计算出技术改造后单位功能水泥生产的环境负荷清单、技术改造后水泥生产过程的环境负荷影响,如表3所示。

表3

3、结论与展望

我国水泥产销居世界首位,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相关技术进步涉及产品、流程、工序、设备等多个层次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因素,急需研究并建立综合、系统、定量的分析评价新理论和新技术方法,指导水泥工业向注重资源、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的生态型发展。水泥生产的环境负荷评价理论使水泥生产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功实践循环经济,引领水泥产业升级和行业技术进步,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晓润. 低环境负荷型水泥的生态环境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宋丹娜.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铝工业环境负荷研究[D].中南大学,2007.

[3]曹红葵. 对水泥企业生产环境负荷之浅析[J]. 新疆环境保护,2009,01:35-38.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范文9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性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在大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形势依然严峻,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人口负载过多,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必要保护和建设,大片原始森林因过度砍伐而消失,草原因过度放牧而退化,湖泊、江河、湿地在缩小,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剧,海洋生态系统急剧衰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深受影响,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林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即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的整体性。

2.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