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3-10-24 10:35:59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旅游公共服务;服务质量评价;建设意见

一.研究背景

自从2007年、2008年、2010年中央有关会议提出加快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决策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全国各地纷纷被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系统地研究江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果还十分鲜见。全国范围来看,旅游公共服务还存在着缺位和错位的情况,旅游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和多元化参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些问题都预示着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将是旅游学界的一大热点与前沿[1]。本文基于对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证调查,评价江西省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而提出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议。

二.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旅游公共服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引用李爽的定义: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以满足旅游者共同需要为核心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2]。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政策规范下,依据一定的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而形成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根据旅游公共服务的要素构成,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明确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包含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安全服务、旅游环境服务四个子系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对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不同区域旅游发展阶段的不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也各有侧重。

三.研究方法

本文先搭建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体系的评价框架,然后将调查的资料代入框架之中,最后得出服务质量评价。这种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范畴,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一、明确研究目的,对相关的概念和政府文件进行解读。二、问卷调查根据研究的目的去设计问卷,并利用实地调研的方式,以江西省的几个著名景点游客为调查对象,进行相关调查。

四.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评价

(一)评价指标确定

根据江西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表以及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的内容构成,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旅游公共服务特征、乡村旅游、旅游公共项目等的评价方法,运用理想点法,将指标评判标准由高到低划分为五个等级。结合调研者的调查问卷,各个项目的评判标准仍然按照很好、好、一般、较差、差等级别进行统计。

(二)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评价结果

本文选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各个旅游景点做样本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景点:彩虹桥、晓起、江湾、大鄣山、思溪延村、湾口、盐田;依据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各个要素对各个景点的调查做如下统计。表格的等级评价是根据对各个景点的调查统计,赋分评价得出。

婺源作为江西省5A级风景区,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通过实地调查能看出来,婺源的发展坚持了顾客第一的原则,有很多人性化设计的产品和公共服务措施。每个景点的标识基本四种语言:中文,英文,韩文,日文。景点的公共休息厅,公共桌椅等较多,基本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但是相对比较突出的还是婺源的旅游交通问题。由于游览线路的设置和景点的分布使得婺源的旅游对交通的要求比较高。作为一个县级小城市,婺源的交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调查得知,进入县城和各个景点的方式就是中巴车,并且每天有时间的限制和班次的限制。游客要想实现自助游的话必须把握好班车的时间。各个景点的商铺管理不够合理,在景区内乱打乱摆的现象很严重,严重影响景区的美观。

从以上统计看出旅游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行政区位,当地政府的重视度有很大的关系。总体而言,江西省的旅游公共服务总体是积极发展的,但是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五.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性意见

综合婺源旅游示范区的旅游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研究,对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的目标化、规范化、国际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对大众化旅游,畅通大小各景点

大众化旅游发展阶段是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的最佳机遇期,但相关管理部门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认知不足,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于旅游公共需求,暴露了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在旅游交通上面。应对省内一些景区的交通不畅问题做出如下几点建议:

①成立统一管理景点交通的公司,规范管理,杜绝景点外的拉客宰客现象。

②增设景点直通游览车,向游客收取基本交通费。统一游览车的标识,创造独特的江西旅游方便、快捷交通形象。

③基于环保理念,建立环保自行车站或者游客自费租赁电瓶车站,满足背包客的旅游需求。

(二)综合发挥旅游功能,精细化旅游公共服务

旅游公共服务依赖于产业功能的综合发挥。但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产业链的拉长,各相关部门介入旅游服务的范围扩大,力度增强,旅游管理及服务部门整合服务的综合功能难度增加、作用降低,影响了旅游公共服务集约化发展[3]。

婺源景区的整体发展严格按照国家示范区的建设标准如景点标识、导游图、公共厕所、公共休息处等。这些指标项目是浮在景区表面,亮在游客眼中的,作为一个标杆性的江西旅游景点,这些方面婺源似乎无可挑剔,而事实上并完全如此。旅游要实现人性化、个性化,靠这些硬性的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对全省的一些存在该类问题的景区提出如下对策:

①景点设置专门的人员发放册子,并做好小册子的管理与宣传。

②从细微之处去管理,商铺的外形进行修整,整齐划一。

③给景区的保洁和保安人员配备对讲机,随时发现设施损坏即刻报告,立马修整并做好各项设施的维修记录,定期维修。

④建立严格的工作人员管理和监督机制,避免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激励员工追求微笑服务,热情工作。让游客真正体会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我国旅游业管理中,由于管理职能分散化使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一直难以有效实施,由此产生了诸多隐患。政府的部门和地方利益分割妨碍了旅游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难以出台一整套相关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战略、制度、政策;政府管理部门仍未将相关的经营权利下放到企业,不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凡此种种,都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要求存在距离。对于景区的管理提出如下的建议:

①政府和企业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政府起着协调与组织的角色,当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存在纷争的时候,政府应该承担协调人的责任,为人民谋利益,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帮助。在调研期间,婺源景区的小李坑处于关闭状态,不允许游客进入,这是居民利益与企业不协调的一个案例。这必将影响婺源景区的旅游发展。

②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积极合作

如在晓起景点内,很多居民在景点内生活,可能景区的水、电、网路、休憩设施配置会出现投资力度不够,政府依赖企业,企业指望政府的尴尬局面。在晓起景点,调研者的感受是景点特色不明显而居民还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游客的打扰等矛盾结果。

(四)抓住历史性战略机遇,推进公共服务建设

作为《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之一,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通过国家旅游局审批并与公众见面。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总体安排,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前瞻性,促进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江西省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奋力紧跟国家步伐。婺源的江湾正在争取申报国家AAAAA级景区,借这一机会和国家、省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要求,审时度势,有选择、有方向地提高服务的质量和设施建设水平,推进服务企业婺源的高度集聚,从而带动服务能级提高、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水平攀升、服务范围拓展,推动婺源景区服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服务功能的整体提升。

①景区做一个与国家公共服务同步的规划

认真研读国家和江西省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文件,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和路子,又从自身的现状出发,做一个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规划。

②积极申请国家各项补贴,建设公共服务

按照有关需求与自身条件积极申请国家和省的景区补贴,做到建设有投入,投入有产出的良好局面。

六.总结

在婺源部级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带动下,整个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朝着标准化,国际化的路线前进。但是,在这个建设过程各种问题不断涌现,政府、公民、旅游者应该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德谦.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一点认识[J].旅游学刊,2012(1):3-4.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范文2

济南市南部山区是济南市中心城区南部到泰安为界的区域,包括历城区、长清区和章丘市。2011年颁布实施的《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将南部山区定位为以水源补给、资源保育、绿色农业、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绿色产业发展区、风景名胜和特色文化旅游区。历城区的仲宫镇、柳埠镇和西营镇区位优势明显,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配套设施较完善,是南部山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南部山区旅游业提升乏力,面临许多问题。

一、南部山区旅游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

第一,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景区档次不高,南部山区核心区域目前只有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红叶谷、九如山风景区等几处国家4A级旅游区,还没有国家5A级景区。区域内森林、水资源和丰富的地貌资源、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旅游价值没有充分发掘,旅游景区的整体质量不高,缺少综合项目和精品项目。另一方面,经营者分散式开发使得旅游开发投资带有盲目性,开发和经营后劲明显不足,导致重复性、同质化旅游产品较多,区内竞争激烈。

第二,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薄弱。首先是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目前南部山区旅游产品依然以观光旅游为主,缺少体验、参与和休闲型产品,不能满足市民日渐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旅游服务基本条件建设不完善,很多游客只能选择早出晚归的一日游,客源90%以上来自济南及周边地区,单一的客源在吃饭、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二次消费少,也导致出游时间过度集中,周末和节假日拥堵成为制约南部山区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服务能力差。服务人员缺乏统一培训,大多不具备现代服务意识,游客难以有完美的旅游体验,影响南部山区的整体形象。

第三,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开发不够。南部山区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佛塔、石窟造像和寺院遗址等宗教文物景观最多。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在佛教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但这些文化景观在开发建设上没有充分发挥其文物价值、宗教价值和鉴赏价值,在南部山区30多处大型景区中处于劣势。此外,南部山区也有很多名人资源,终军、杨坚、李世民、黄巢等都与南部山区的山、水景观紧密相连。但在景区开发时缺乏高水平策划和产品创新,没有利用名人资源提高景区的文化价值。

(二)经营管理制度落后

第一,经营建设缺乏规划。目前,南部山区还没有正式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乡镇各自独立发展,景区开发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开发投资以政府和农户为主,引入大型企业资金少,旅游景区多是复制已有的管理模式,很少能根据环境量身制定建设计划,造成景区布局分散、规模小、档次低、可替代性强的状况,严重制约旅游产品品味的提升。区域内旅游设施没有统一的科学布局,无法共享资源和配套设施,餐馆扎堆,造成恶性竞争。景区可进入性普遍较差,交通不便,“行车难、停车难、入园难”现象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第二,环境保护效果不佳。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与旅游开发收益的错位,使得相关方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积极性不高。溪流和水源地沿线餐馆、小景点的商业招牌四处悬挂,垃圾围山、污水入河等问题突出,严重破坏了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分散式的开局,造成污染点多,也不利于建设统一的治污设施,导致各景区污水污物处理能力较低,对水源地造成严重污染。

二、南部山区旅游整合开发的思考

多年来,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表明,南部山区要实现旅游发展的突破,需要各乡镇统一思想,整合区域内旅游产业和相关支持产业资源,在规划、管理和宣传方面做好工作。

(一)合理规划发展计划

南部山区应做好顶层高水平的整体规划,以文化、创意、特色和个性为目标,明确旅游发展的整体思路、发展方向和功能分区。首先,找准旅游发展定位。根据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及地域特点,可以把旅游定位为“生态休闲游”和“观光农业游”为主的大型综合旅游区。第二,以大项目为主线。山、水、路、景统一规划,推进南部山区旅游从观光型转向观光、度假休闲、商务会议、体验参与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在已有的锦绣川、锦云川、锦阳川3条精品旅游路线基础上,科学分析,差异定位仲宫、柳埠、西营三个核心城镇。重点建设柳埠镇生态文化特色旅游镇、龙门乡村旅游综合体、云台寺旅游风景区等项目。同时规划好红叶谷、九如山、水帘峡等风景区的提档程序,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第三,突出文化特色。鼓励、扶持重点景区设立旅游文化表演中心,编排旅游娱乐节目,营造浓厚的旅游文化氛围。第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在锦阳川南岸打造“泉城农家乐”品牌,九如山景区建设生态自然之旅,金象山、锦云川景区打造健身休闲之旅,槲树湾、波罗峪景区规划田园民俗之旅,四门塔景区打造历史文化之旅,提升南部山区旅游的整体形象。第五,完善配套设施。完善山区交通网络体系,开通串联景区的旅游直通车。逐步形成星级酒店、休闲山庄、农家乐等不同档次的服务接待设施,增加游客逗留天数。在主要水源地规划建设一批污水处理管网,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二)改进服务管理方式

第一,建立旅游管理机构。在管理体制上改变属地自行管理的状态,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综合协调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统一南部山区旅游开发行为,解决部门林立、多头管理的问题,实行区域内宏观管理与微观的分工合作。尝试“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为景区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坚持市场化运作,适时成立济南市南部山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吸纳社会资金入股,整合南部山区现有旅游资源,理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关系,增强综合竞争力。优化景区管理模式,提倡乡镇社区参与旅游决策。

第二,做好服务管理。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分别在柳埠、仲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设立咨询服务、电脑触摸屏、吸烟室、手机加油站、小件行李寄存等服务项目,实现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建设自驾车营地、露营地、自行车绿道系统等设施,打造无障碍旅游区。落实人性化、精细化服务,注重游客意见改正和反馈,推出南部山区旅游一卡通。建成一处精品购物中心,集中设计、包装、营销南部山区的核桃、柿子、板栗、山鸡蛋、小米、蝎子等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纪念品。加强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建设、营销、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丰富旅游宣传途径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人才中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将“就业和创业指导、网络招聘、培训、人员派遣、高级人才访聘、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列入鼓励类发展目录。2012年12月,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一同列入了加快发展的生产业,并专列一节进行了部署。面对如此利好政策,为了解广佛两地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评估该行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和准入门槛,为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该行业发展提供指导,2014年1月,笔者抽样调查了广佛两地的23家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12所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高校(以下简称“高校”)、98位已经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往届生(以下简称“往届生”)和86名就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在校生(以下简称“在校生”)。

一、调查结果

1.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65.2%的机构开业时间在10年以上。目前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对新入行者挑战比较大,需要经过一番拼搏才有生存的空间。

52.2%机构员工的平均从业年限在5年以下;56.5%机构从业人员为大专学历;69.6%机构员工年龄集中在20~30岁。对于有意进入该行业的大专生来说,这是个好消息。除了一家机构表示男员工比女员工多,其他22家机构都是女性员工占绝对多数。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认知及了解

63.3%的往届生通过招聘网站找过工作,但82.7%的受访者认为找工作时最有帮助的是人力资源市场。而高校方面认为对学生找工作最有帮助的为网络。学生的调查结果和高校有差异。

往届生认为通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找工作的风险,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有风险,泄露个人信息”“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在校生的调查结果与往届生一致,排序有所差异。相比往届生认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在校生更担心“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业务状况

(1)机构为劳动者提供一次成功就业服务,向劳动者收费的情况。56.5%的机构都不对劳动者收费。在劳动者一方,46.9%的往届生和40.7%的在校生认为收费为100~300元/人较为合适;31.6%的往届生和50.0%的在校生认为收费应控制在100元以内或不收费。

(2)机构为企业成功推荐并录用一位劳动者,对企业收费的情况。收费视业务类别和职位类别而定,从免费至过万不等。笔者发现,收费集中在500元/人次以下的机构占47.8%,不收费的基本为政府属下的人力资源市场,收费大于5000元/人次的机构基本以高端猎头业务为主。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商机。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业务最被看好。而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IDC的《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2011―2015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行业集中度不高,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潜在需求。

4.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进入及发展前景

机构认为具有商业竞争力的因素依次为:品牌与口碑、机构内的人力资源实力,并列第三的有政府背景、其他人脉资源、企业中有经验的员工。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及企业数据库、有技能的员工、信息处理技术则成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人脉关系,资金和政策可能会成为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壁垒。而该行业的发展制约性因素排在前三的分别为:经济形势、政策、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

73.9%的机构看好本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人选择“不看好”。高校、往届生、在校生同样普遍看好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60.9%的机构认为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正处于发展和成长期,30.4%认为处于成熟期,只有8.7%的机构认为处于衰退期。各方均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5.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情况

输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年限达到5年或以上的高校有2家,2~5年的有2家,剩下的8家都在2年以下。所有高校均要求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6.高校、机构人才需求的衔接

(1)25%的院校已经与人才中介机构合作,50%正考虑合作,25%暂无合作考虑。

(2)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认为自己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做得较好,而学生却并不认同。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三者均认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两项能力较强。

(4)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竞争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均选择了专业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但对于学生们一致填写的“社会实践”,在高校这边却未能入选三甲。高校和学生们的看法有一定的差异。

(5)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和“综合能力不足”是高校和学生们的一致意见。此外,高校方面还担心学生的“沟通能力不足”,而学生们担心“专业能力不足”的比例更高。

(6)薪酬。73.9%的机构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大专生的薪酬待遇处于2000~3000元/月的水平;17.4%的机构低于2000元/月,4.3%的机构给出的待遇高于4000元/月。此数据稍高于往届生的调查数据,但稍低于在校生的预期。而来自高校方面的调查数据对在校生们的期望是个有力的支持。

(7)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意见一致且排在前面的分别有:招聘知识、客户管理知识、客户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沟通、积极主动、待人诚恳的基本素质。值得关注的是,机构认为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却没有出现在高校、往届生、应届生所选择的前三之列,而高校、往届生、应届生都选择了的“人才测评”也没有出现在机构选项的前三之列。

(8)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机构、高校、往届生、应届生认为最重要的前三项均为:对招聘模块的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人才测评的了解。四方的意见完全一致,排序也几乎一样。

7.对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供求状况的看法

高校、往届生、在校生都认为,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基本平衡,稳中趋好。

二、分析及结论

1.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各方一致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未来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利润和地位并不容易,对于新入者更有一定的难度。

(2)劳动者风险的规避。在业务发展方面,机构要注意诚信,避免出现调查中学生们所担心的风险,出现“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及“工作信息不真实”等情况,使人才中介服务被更多的人所选择和接受,促进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鉴于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建议政府针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制定专门的《民营职业中介机构法》,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工商检查作用、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等。同时,还可考虑建立民营人才中介行业的信用体系,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使此行业为国家的就业促进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3)收费。往届生和在校生们愿意支付的费用在100~300元区间和0~100元区间的比例都很大。但考虑到国家的就业促进政策以及目前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建议机构未来对劳动者采取不收费的做法。对企业一方,普通的工作岗位招聘,每次可以收取500元以下的成功介绍费,若要想博取更高的利润空间,建议机构关注猎头方面的业务。

(4)最有商机的人才中介服务业务将集中于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笔者在访谈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时,有关官员预言,随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正式实施,劳务派遣行业的操作将更为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的生存空间将明显收窄。

笔者在访谈广州某人力资源公司的老总时了解到,广州市共有500多家劳务派遣机构,其中在开发区的有300多家。《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出台后,这个行业将面临洗牌。其主要意见如下。

一是高端的机构将继续借助其在口碑、品牌、资金及人力方面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进行搏杀。

二是中端中介机构大部分将被洗牌出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提到,临时性、辅、替代性的岗位才能使用劳务派遣,并且劳务派遣人员的比例不得超过10%,这些规定对劳务派遣机构构成了重重阻力。另外,国家也不再允许劳务派遣机构在机构所在地购买社保,要求必须在劳动者的用工所在地、按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购买。这个规定使派遣员工的人工成本上涨了很多。在广、佛一带,很多派遣机构都选择在清远等不发达地区给劳动者购买社保,如果严格执行前述规定,就必须在社保基数较高的广州、佛山实际用工地购买。这些额外的成本用工企业不会承担,最终还是要靠劳务派遣机构消化。在生存空间和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中端劳务派遣机构将选择主动出局。

三是最低端的机构将继续存在,因为虽然赚得不多,但总比打工强。笔者在访谈中提出:“劳务派遣业务是否可考虑向劳务外包转型?”该老总表示,劳务外包对技术、资金、管理的要求都较高,并且国家对劳务外包的税收政策按生产经营等行业的标准征收,这极大地降低了劳务外包机构的盈利空间。例如他们目前所从事的劳务派遣主要是面对广州开发区制造业的,如果转做劳务外包,那么他们就要承包企业的一条生产线,这样的话,对招工、员工培训、日常管理、产品的质量等管理技术问题,劳务外包机构都要全面负责,并且人工成本无法税前抵扣,所得还要按照制造业17%增值税的比例缴交。况且该机构自身条件不足以向劳务外包转型。

针对上述问题,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官员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在劳务派遣方面,该官员强调,很多劳务派遣机构主要是靠异地参保的方式降低用工成本,这种做法和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法规相悖,其中蕴藏着很大的法律风险。一旦政府严格执法,很多劳务派遣机构将难以生存。

同期,佛山市某大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主任则表示,《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他们影响不大。作为佛山市最大的劳务派遣机构,他们一向按照国家的政策操作,在用工所在地购买社保,也没有其他打球的操作,所以他们对未来的业务充满信心。

而佛山另一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该机构过去主业一直是网络招聘,现在也将进军劳务派遣领域,并于日前取得了劳务派遣的资格证。她表示对劳务派遣前景看好,有信心进军此领域。

综合政府部门、机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规范,劳务派遣的利润空间收窄,以劳务派遣为主业的机构面临行业调整和洗牌。但是纵观全局,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这三个业务领域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商机的。

(5)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运作仍然处于粗放阶段,就业服务质量和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就业服务特别是职业介绍和指导人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街道社区平台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尚不能满足广大求职者和企业的要求,培训的质量和实效也需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除了信誉更高和服务成本低之外,在其他诸如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质量等方面远逊于非政府部门主办的就业服务机构。

2.给人才中介服务行业进入者的建议

(1)对进入该行业就业者的建议。女性、大专生较受欢迎,应届生进入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在校生加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劳动法律法规这几个核心专业能力的学习;此外,对客户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也要主动学习,在客户沟通、语言表达技能方面也要有所擅长;做事时要积极主动、头脑灵活,待人要诚恳。

由于各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生在招聘模块、人际关系处理、人才测评这几方面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有优势,建议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学生仔细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在这几方面存在优势。

(2)对进入该行业创业者的建议。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前景看好,值得进入。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后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具备一定的政府背景、人脉关系,拥有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在此前提下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与口碑。此外,资金和政策有可能成为进入的壁垒。经济形势、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创业者可考虑以网络招聘为依托,实力雄厚者可考虑进入劳务派遣、劳务外包领域。

此外,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为:知识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国内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也将逐步沿着类似的轨迹往前发展。但从目前机构的人力资源现状来看,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的带领下,加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创业者进入此行伊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

3.给高校的建议

(1)高校就业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增进对行业的了解,通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在学校试行双证制度,要求学生们毕业时都能拿到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有机构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中发现,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这充分说明了“持有双证,就业不愁”。

(3)广、佛一带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此专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高校要积极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加强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的建设。

(4)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含口头与书面)、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职业指导技能、人才素质测评技能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文财.方兴未艾的人力资源服务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10).

[2][美]格利哥(Greco,J.F.),鲁丹萍,肖步哲.国际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章辉.当前民营职业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10(5).

[4]朱倩渝,丘腾峰.公共就业中介组织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5]秦浩,郭薇.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商业时代,2013(8).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瓶颈

所谓传统旅游城市是指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大量外国游客的入境,80年代中期之后旅游城市形态就初步建立,拥有在国内外具有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旅游业在城市产业中地位显著的城市。[1]例如:泰安、青岛、桂林、大连、北京、杭州等。

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虽然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总而言之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2]在“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瓶颈”中是指限制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基础

传统旅游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而且这类资源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从大类上分一般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自主开发景观三类。

(一)以自然景观为发展基础的传统旅游城市

自然景观是中国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主导景观,也是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基础。自然景观根据形态又可以分为山、水、地貌等多种。例如:依托山为主的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传统旅游城市有以“五岳”为代表的泰安市、华阴市、衡山县、登封市等;以水为主要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青岛、大连、扬州、杭州等;地貌为主的景观有以草原为主发展起来的呼伦贝尔市,以喀斯特地形为主发展起来的广西各地,以冰川闻名的哈尔滨,以沙漠闻名如内蒙古的巴丹吉林等,以热带雨林为主的西双版纳等。

(二)以人文景观为发展基础的传统旅游城市

人文景观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虽然是人造景观,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但有些人文景观经过了千百年的延续依然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支柱性资源。一般而言人文景观城市发展的主要依托有以下几类:文物古迹、革命圣地、民俗传统等。如以文物古迹为主的有敦煌、北京、西安、丽江、乌镇;以革命圣地为主的有延安、西柏坡、瑞金等;以民俗为主的有云南、贵州、海南、等地。

(三)以自主开发景观为发展基础的传统旅游城市

以自主开发景观为主的旅游城市主要是指现在依托城市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自主开发景观是指新兴城市中自主修建开发的公园、游乐园、度假村、购物街、广场等,虽然这些资源在不断的产生,但从性质上属于传统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这类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城市主要有深圳、上海、珠江、香港、青岛等。但单纯的自主开发景观缺乏文化内涵,因而它们不可避免的与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呼应,共同成为这些旅游城市发展的基础。

二.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瓶颈

(一)景区资源的单一性

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其区域内的核心景区资源,因为这一资源的独特性或稀缺性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进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支柱甚至是主要支柱产业。在这些传统城市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古城型的大理、喀什,宗教型的峨眉山市,建筑型的苏州市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对于传统旅游城市的发展尽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旅游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本质上是结构型脆弱性,产业多元化发展总体上能够降低旅游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但……旅游业的波动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震荡。”3因此,尽管很多城市也开始重视自己域内旅游资源的多元化,但是很多人为景观的设置在城市间的差别并不大,无法充分发挥对外域游客的吸引作用,经济效益十分有限。因此,虽然单一性的稀有景区资源仍然会是传统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存在的原因和主要基础,但这种单一性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制约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景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将传统旅游服务业按照与城市及旅游的密切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单纯服务于旅游业,如旅游社、旅游产品销售、景区服务等;另一类不仅服务于旅游业,同时还是城市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服务部门,如餐饮、商业、娱乐等。4仅就景区服务这一点来看,因为是传统景区,景区的运行或者运行模式已有悠久的历史,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有利于景区的管理和运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景区的服务配套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这一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景区服务人员的配备,在很多景区景点和服务站点出现了岗位配备空缺甚至是无配备的情况;即使服务人员配备充足,但由于他们长久性的从事单一性工作,职业倦怠性现象突出;而且与纯商业人员相比,传统景区的服务人员由于只是临时性雇员或者事业编制,大都缺乏竞争意识和职业准则,不能满足游客对于景区服务的要求。二是景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比如景区内卫生间、饮水供应系统、商店、突发性问题处置等。尤其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人数逐年增加,造成景区游客接待压力增大。这些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就成为制约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第二个瓶颈。

(三)城市人口素质和管理质量

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人口素质有很大关系,旅游城市更是如此。外地游客来到景区所在城市首先要与辖区内的城市人口打交道,因此一个城市的人口素质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旅游接待质量和游客的游玩感受。如果城市人口的素质不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游客对于城市的评价,进而影响到对景区的评价,最终会影响这个城市游客的数量。然而由于管理不当,或者景区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人口素质不高,一些传统旅游城市的市民把外地的游客当成财源,对区域内的商品肆意提价,宰客现象屡禁不止,甚至一些景区主管部门也参与其中。景区辖区内的旅馆业、交通业尤其是餐饮业等与外地游客息息相关的一些服务业不能规范有序合法的开展经营活动,管理混乱都会对游客的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最终影响城市的发展。

三.传统旅游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范文5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及存在各种机遇与挑战,受制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发展战略的选择也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本文首先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特点给出基准增长情景。基准增长情景以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分析其趋势,并据此推导出来的可能情景。在基准增长情景的基础上,设计另外两种情景,一是协调发展的情景,主要考虑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风险”情景,这种情景更多考虑到未来面临的可能风险。

经济增长和结构的情景设计

首先,本文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特点及其趋势,对一些外生因素做出假设,模拟了中国2000~2020年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各种情景(如表1所示)。在各种情景的模拟中,我们外生假设了人口、劳动力增长趋势,城市化进程,政府消费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1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此假设了有偏向性的技术进步,即生产率的进步对于部门不是中性的。在模拟期中,生产函数中的份额参数(包括中间投入系数)都被更新,以反映技术变化在投入上的偏向性。

基准情景预期中国经济将继续过去的发展趋势,劳动力仍然将快速转移,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科技进步可能会带来规模递增效益,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在金融体制、贸易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改革将促进要素在不同部门和地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促使2005~2020年TFP增长继续保持过去25年的水平,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2.0%~2.5%。城市化和工业化将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将以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快速推进,“十一五”末期将达到49%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未来一段时期技术进步将延续一定的偏向性2。居民的储蓄行为“十一五”期间不会有太大变化,但2010年以后储蓄率将会有所下降。与WTO有关的各项关税减让等承诺得以履行,加入WTO带来的影响将延续下去。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基本纲领,按照科学发展观我们设计了协调发展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考虑到各项体制改革快速顺利推进,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进而假设,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服务业规制的改革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种资源(包括能源)的价格得以理顺,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假设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更加偏向于各产业协调发展,主要是各部门对服务业和高技术性产业的中间使用增长更快,高技术行业的增加值率上升;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服务业TFP的增长率,2005~2010年间每年快1个百分点,2010~2020年间每年快0.5个百分点;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0.2~0.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

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们还模拟了“风险”情景。在该情景下,突出强调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挑战和风险,如:(1)在银行体系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不尽如人意,资本市场发育缓慢,这将导致本世纪初或更长的时间里在资本使用方面的低效益仍难以避免;(2)相对短缺的城市公共产品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推进的制约,体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阻力导致其推进缓慢,劳动力转移进展缓慢;(3)人口的老龄化以及抚养率的提高导致储蓄率(投资率)下降;(4)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将影响未来中国TFP的增长率。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在“风险”情景中设定TFP的增长率低于过去25年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维持在1.5%~2.0%;相对基准情景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放慢,居民的储蓄率下降。

2005~2020前景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各种假定的基础上,通过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2004)的计算,我们给出了三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

(一)基准情景

表2给出基准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的状况。根据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估计“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将达到8.7%。基准情景的计算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为8.1%,略低于“十五”;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和6.8%。整体来看,本世纪前二十年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的速度,年均达到7.8%。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2000~202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虽然资本投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逐步下降,但是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仍然高达65%~70%左右。资本的快速积累来源于国内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快速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十一五”期间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仍将继续,2010年以后,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抚养率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财政政策的转变,储蓄率(投资率)将会有所下降,2020年投资率将下降到35%左右。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非常小,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2010以前劳动年龄人口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增长对GDP的贡献基本保持在5%左右。20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趋缓,相应对GDP贡献也将不断下降,到2020年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另一动力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其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迅速变化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附表2给出了2000~2020年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从模拟的结果来看,“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将为10.7:54.1:35.23,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变化为7.1:52.5:40.4。“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对于能源需求的上升导致能源部门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中间投入品中的资本品需求的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近些年产业结构演变特点的延续;另外,WTO过渡期多种纤维协定(MFA)的取消将促进纺织和服装部门的扩张。相对于2010年,202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回落,主要表现在:采掘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随着能源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部门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由于技术进步对于中间需求的偏向性,电子通信等高技术部门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于生产业需求的增加,“十一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服务业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出现了很大的调整,主要的特征表现在“十一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十一五”期末下降到41.0%,到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34.2%,比2000年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将有所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纺织和服装业的快速发展;2010~2020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资本/劳动比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将有所下降。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高,到2020年将达到43.4%。

由于加入WTO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出口结构也将有所变化。“十一五”期间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关税削减以及关税配额机制的引入导致农业部门的出口比重下降和进口比重的上升;工业品关税的削减以及针对中国的多种纤维协定的取消4使得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比重将不断上升,同时随着资本/劳动比的快速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的快速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望增强,电子通信等产品的出口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长期来看,随着土地等资源的相对匮乏,农产品的价格将不断上升,纺织、服装等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部门的成本将不断提高,出口比重将不断下降。到2020年电子通信、纺织、服装、化工、电气设备将是主要的出口部门。

(二)协调发展情景

表3给出协调发展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状况。各时期协调发展情景经济增长速度都要快于基准情景。“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基准情景0.4个百分点,预期将达到8.5%;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8.2%和7.7%。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在该情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但是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基准情景,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基准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一方面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深化,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在协调发展情景下,由于服务业规制的改革将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生产中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因此服务业部门的效率提高较快,这些将使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结构将为10.5:52.5:37.0,202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将演变为6.4:49.9:43.6。与基准情景相比,2020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高3个百分点。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目前资源(能源)等价格未能反映其稀缺性的局面得以扭转,价格体系进一步理顺,使得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高能耗高污染部门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促使能源部门以及高能耗高污染部门的发展要低于基准情景,与此同时,一些高技术行业,如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发展要快于基准情景。

为了反映以上两种情景中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我们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性固体物(TSS)和烟尘等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表4给出协调发展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污染的排放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四种主要的污染排放物相对基准情景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较大,这两种污染物主要是与能源投入有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到2020年两者的排放量相对于基准情景下降了10%以上。整体来看协调发展情景相对基准情景来说,一方面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对于环境的污染反而有所减小。

(三)风险情景

表5给出风险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比基准情景低0.6个百分点,7.5%;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5.8%和4.8%。风险情景经济增长速度都要明显低于基准情景,是一种较为悲观的情景。

预测结论

通过以上情景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十一五”期间经济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按照不变价格(2000年价格)计算,“十一五”期末GDP总量按美元计算将达到24000亿美元左右,超过2000年德国的GDP总量,人均GDP将达到1700美元左右5;2010~2020年经济增长相对“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7%左右,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8000亿美元左右,超过2000年日本的GDP总量,人均GDP将达到3200美元左右。

2.“十一五”期间以及2010~2020年经济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其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3.5%(协调发展情景)、67.4%(基准情景)和72.1%(风险情景)。同时,模型模拟的结果也说明,由于城市化、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到2015~202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比“十五”期间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

3.“十一五”期间和2010~2020年间,产业结构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化继续调整并趋于优化。“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为10.8:54.2:35.1。2010~2020年,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的效率提高和比重增加,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为7.3:52.5:40.2。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范文6

论文摘要: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旅游业发展必然前景无限。本文作者提出打造常德个性化旅游品牌的总体思路,阐述发展人性化旅游要提供的服务有哪些,最后总结出要利用信息化强化旅游宣传、优化旅游服务,必须依靠信息化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智能化旅游管理。

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旅游业发展必然前景无限,作为旅游资源大市,常德应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旅游业信息化进程,促进旅游业发展壮大。

1在大信息流中打造个性化旅游品牌

现代信息网络具有高效信息传输能力,不间断地汇聚强大的信息流,充斥公众视听。要提升常德旅游资源的外界关注度和影响力,必须以大信息流展示个性化、特色化的常德旅游品牌。第一,要以大桃花源整体形象向外推介。常德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数量众多且各有特色。但是作为一个市域,常德旅游宣传必须找准龙头、合力出击,才能事半功倍。当前最具基础和潜力的就是桃花源这个龙头。要以桃花源为龙头,整合其它景区景点,着力打造“桃花源里的城市”这样一个整体形象。一个常德市就是一个大桃花源,而在大桃花源里又有以自然原生态文化为主旨的多彩意境,如,“桃花源里的城市,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里的城市,夹山寺里品茶禅”等。第二,要以图文音影多种形式向外推介。信息网络具有多媒体兼容性,可以通过开发优质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产品,多途径影响公众视听。推介常德旅游,就应该大力创作和推介这些旅游信息产品。近年来,我们在这些方面均有不少力作,值得大力宣传和推介。如,图片上常德十景的摄影佳作,文字上《桃花源记》等名家名作,音频上《先祖的故园》、《梦入桃花源》等名曲名歌,视频上《常德古韵》和苗一届中国桃花源旅游节等经典剧目。第三,要以虚实并存多种载体向外推介。信息技术既可构建网络虚拟空间,也可生产电子实物产品。常德旅游宣传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将反映常德旅游资源的精美图片、文字、音乐、影像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于公共信息网络;在主要客源地和市域商业街道、宾馆酒店、车站码头、旅行社等重要公共场所设立用于旅游推介的电子广告牌;支持相关部门和企业创作,制作出反映常德旅游资源又便于随身携带的CD光碟等旅游电子产品。

2在虚拟空间中提供人性化旅游服务

网络信息虽然处于虚拟空间,但具有实用价值。在信息化进程中,发展旅游业就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以丰富而及时的信息全方位、全过程为公众提供综合而细致的旅游信息服务。第一,要提供完善的网上查询服务。旅行者外出旅行第一需求是了解目的地。包括近期天气状况、景区景点简介、主要旅游路线、景点门票价格、宾馆酒店名录、地方特产简介、商务会所名录、航班列车时刻、景区交通地图、目的地旅行社简介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越充足、越细致,越利于旅行者制定旅游计划,选择旅游行程。常德应加快建立旅游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尽可能让有意向来常的旅游者能够最大化地了解常德旅游信息,做好来常旅游规划。第二,要提供便捷的网上预订服务。以网上预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重头戏。根据艾瑞咨询跟踪研究和统计,近年来,中国网上旅行预订市场口渐红火,行业经营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在40%以上,2007年达~1322.7亿元,2008年已经接近40亿元。常德应该抓紧开发和建设全市统一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借助信息化优势,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宾馆酒店、旅游线路、景点门票、地方特产等网上预订服务,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升旅游产业效益。第三,要提供模拟的网上旅游服务。网络虚拟旅游是运用三维技术实现实景的网上复制后,人们轻松点击鼠标就能在信息网络上浏览景区三维实景的旅游方式。当前,由于人们经济条件和可支配时间的局限,经济、快捷、适用的虚拟旅游作为传统旅游的重要补充正日益升温。全球著名的虚拟世界“第二生命”(www.secondlife.CO[31),提供了1000多个景点实图,吸引了近500万会员,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发展常德旅游业应该以前瞻陛眼光积极谋划该项工作。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范文7

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旅游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景区作为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部分,具有双重属性。从景区的旅游属性来说,它是一种商品,需要进入市场,体现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从景区的自然属性来看,它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宝贵资源,不可再生,容易遭到破坏,需要得到较好的保护,尤其是世界遗产地的景区。我国1999年出台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对旅游景区进行了界定。旅游区(点)是指“经县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

从市场的角度看,旅游景区经营具有几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旅游景区如何吸引游客、如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创造利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如何实施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社会效益。旅游景区经营是指景区通过调动旅游景区相关投入要素,在有效保护旅游景区公共资源(主要是风景资源、生态资源与文物资源)的前提下,对其合理利用并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营销、管理与服务。旅游景区经营的主要内容:(1)开发与利用景区内旅游资源,建设景区旅游吸引物。(2)从事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销售景区旅游吸引物,实现景区经营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包括对旅游景区的产品设计和组合;为组合旅游产品而进行人、财、物的协调与组织;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的提供。(3)资源保护与环境维护,培育景区持续的旅游吸引物。(4)景区的安全管理与服务质量管理,传递旅游吸引物。就是由于旅游景区的第三个任务:资源保护与环境维护,才使得其人力资源改革中情况复杂,问题较多。旅游景区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比旅游相关行业比如酒店和旅行社等行业都要多,所以其人力资源改革就不是单纯的只是涉及到旅游景区一个部门的问题。

我国早期开发旅游景区主要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些休闲的场所及保护资源,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多余创造经济效益,所以也就造就了景区经营不以企业为经营模式,其人力资源管理也不同于企业的管理模式。我国旅游景区飞速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截止2000年12月31日,我国2726户旅游景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708528.92万元,景区从业人员12.3235万人,行业营业总收入2025258.19万元,行业总利润46850.45万元,利润率2.31%,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43万元/人,人均实现利润0.38万元/人(资料来源2000年旅游统计年鉴)。可以说,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同期旅游旅游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较旅游景区是有差距的,其发展是相对缓慢的,这与我国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国的饭店行业在很早之间就进行了企业所有权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旅行社也紧接着进行了改革,但是旅游景区行业由于其行业特点的特殊性,即资源所有权的国有性,导致其人力资源改革必然不能同饭店与旅行社行业一样进行,必然带有其特有的特点。

总之,由于社会及景区本身对景区经济效益的追求,我国现有旅游景区都在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这么说,我国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比较落后,饭店业、旅行社在一开始就注重引进国外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国内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不甚规范。但实质上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在我国逐渐开放景区的情况下,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成本控制需要探讨出更多更科学的方法。

2景区员工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景区资源管理权分裂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和景区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管理,这一现象在以资源保护型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景区旅游景区中尤为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他文物景区归口文化部门管理;国家风景名胜区,归口建设部门管理;国家森林公园归口林业部门管理;国家自然保护区,归口环保部门管理;国家地质公园,归口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国家水利风景区,归口水利部门管理等,而后期出现的一些非依靠自然资源的人造景观旅游景区企业的管理则归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1]这种分工管理格局,导致政府部门大多只能从本部门的业务角度去认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景区,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同一旅游景区员工性质不同的情况,由于对景区资源有管理权的各个部门各自派出自己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对景区进行管理和旅游服务,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统一性,这种多头的、封闭的、繁杂的管理体制,导致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陷入了困境。

2.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混乱

旅游景区随着旅游市场的繁荣和旅游景区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的景区的出现,各景区开始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在构建过程,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早期,我国的旅游景区大部分都是属于自然资源依靠型的旅游景区,这些景区发展初期都属于国有企业,采用的是固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处于人事管理阶段。景区管理机构重置、职能重复导致人力成本浪费严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及管理思想的一成不变。这些景区中大部分的员工都是属于“固定员工”,无论景区经营情况是否良好,员工数量、岗位等均不会变化。现阶段部分景区还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处于摸索阶段,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一个景区中出现了两套管理模式,一部分是固定的“国家固定人才”,一部分是市场上招聘来的人力资源。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处于过渡的阶段。

2.3人力资源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目前,很多景区由于过多地注重社会职能,没有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景区发展缺乏战略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也只着眼于现在,致使员工短期行为严重。员工随意破坏景区的管理程序、中层管理人员会放弃责任,景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一现象在基层旅游服务人员中尤其突出,从人力资源与人力成本两方面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着眼于未来,它更多地考虑如何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不断提高景区的效率,尽可能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为目的。

2.4激励及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传统旅游景区属于国有单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固定的模式,目前这些景区的员工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导致景区经营单位成本增高,资源浪费。景区员工干得好与坏都一样可以留在企业,同时由于企业直接管理者并没有决定员工工资高低的权利,导致员工管理难度较大。

2.5人力资源管理权力集中

旅游景区由于其属性的特殊性,其资源所有权和管理权掌握在景区主管部门中,景区的一切决策都是高度集权化的,员工对于景区决策,只有无条件地执行,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能是健全的,但由于管理者的专横、主观使一切可能都是机械的、无效的,对员工的激励措施基本没有建立起来,晋升激励、工作弹性和人际沟通措施运用较少。

3对策设想

3.1给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权“松绑”

要让旅游景区更好地发展,政府应当对旅游景区适当的放松人力资源管理权力,比如对于国有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景区,其社会功能是保护和研究功能,对于这样的景区则主要是对主要的核心人力资源的控制,对于部分非核心的部分可以采用外包或者其他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权的放宽。多给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的自,才能使景区根据景区的特点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只有先“松绑”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短期行为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同时激励评价体系才能很好地构建起来。

3.2统一资源管理权

资源是旅游景区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资源景区就无法开展旅游活动,但是资源管理权的割裂给景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很多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混乱主要就是资源所有权与管理权不清晰造成的,所以,政府应该主导形成一个资源的统一主管部门。将现有的资源的所有管理部门——林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等统一为一个相应的政府部门来进行管理。当然这需要我国的各政府部门作出相应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涉及众多的利益体,难度肯定很大。但是这样的调整对于景区开展旅游和进行旅游从业人员管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3.3理清景区类型,分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范文8

休闲度假景区是在一般观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旅游景点在内涵上的深化和在外延上的扩展。总体上看,休闲度假景区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方便的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优美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丰富的基础设施、多样的旅游产品、高质量的服务。其对资源环境的高要求和本身资源环境的更新速率跟一般的旅游吸引物不一样,从而使以休闲度假景区的发展更容易遭遇增长极限的瓶颈,更需要运用系统、全面的思维对休闲度假目的地进行系统分析。

一、休闲度假旅游特征

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者在长期工作或劳动之余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以休假、疗养等方式来消除疲劳以增进健康的一类旅游方式,人们选择度假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休闲,不想花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旅途中,他们需要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和优美的环境,让自己真正得到精神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滞留时间相对较长 、重游率高、服务质量要求高 、生态意识强以及消费能级高等特征。

二、休闲度假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

休闲度假旅游主要是从原来的单一观光旅游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根据其旅游需求内涵,其开发和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征:必须具备风景优美生态良好的旅游资源,这是休闲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前提所在。其次,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作为休闲度假景区,旅游休闲功能必须是主导,景区必须融合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会议、度假、体验、等多种旅游功能在内的综合旅游休闲的项目及功能。最后景区要以较高品质服务为保障,作为旅游的升级模式,休闲度假旅游区必须拥有超越一般景区的较高品质的服务作为保障,才能够实现良好的运营。根据镜泊湖旅游景区的特点提出以下发展模式分析。

(一)“环城布局、龙头牵动”的空间布局模式

休闲度假综合型旅游风景区,实际上就是要打造核心休闲度假吸引中心、构造休闲聚集中心、从而带动周边景区的发展。打造核心吸引中心,就是针对旅游市场的客观需求,创新并整合开发核心旅游资源,这是创造核心吸引力的基石所在,形成一个龙头牵动作用。对于牡丹江市来说,打造以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休闲度假中心,同时为满足游客度假休闲的需求,建立休闲聚集中心,创造综合性的休闲产品体系,综合性的休闲产品主要包括主题酒店群、特色商街、主题演艺、水上游乐项目、滑雪场等。

通过镜泊湖的原生态的优美风景把先把游客吸引来,这样就形成了旅游的基本消费,为了更加能留住游客,就需要开发更多的适合休闲的旅游项目,激发并满足游客的休闲消费需要,让镜泊湖成为旅游休闲目的地,即构造休闲聚集中心。同时围绕镜泊湖旅游度假风景区,在牡丹江市的环城布局其他独具旅游景点,作为中心的补充。从而形成“环城布局、龙头牵动”的空间布局模式。

(二)“功能齐全、特色突出”、“观光加休闲度假”混合型的产品开发模式

传统景区以主要是以游客游览观光为主,门票是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一般观光型景区由于旅游停流时间较短留不住客人,从而以追求流量门票为主,这种节点型的景区旅游开发不够深入产品和服务项目比较单一,缺少休闲、娱乐的旅游产品。目前游客们更加倾向于综合性的旅游景区,习惯于在度假中有景可观、有迹可访,追求自然和良好的环境,有参与性的活动的休闲项目,否则就待不住。景观、人文、乡土资源+休闲内容+服务配套构成大众化休闲度假产品。

国际著名的度假地基本上分布在南北回归线内,牡丹江地区属于北温带,四季温差较大,度假有效利用期非四季型。纯旅游度假型难成全年候产业。所以要把镜泊湖旅游景区定位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观光加休闲度假”混合型景区。夏天打造成避暑休闲度假的圣地,冬天打造成冰雪体验、冰雪运动的雪乡。针对镜泊湖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型,需要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多下功夫,以功能齐全,特色突出上进行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

(三)“市场引导、企业主导”的经营管理模式

只有需求才能促进产业的发展,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的导向。旅游度假区景区的发展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市场就是游客对旅游消费的需求, 企业只有根据游客的需求去主导生产,才能保证产品更符合市场需要。目前的旅游市场存在多方面的需

求,观光、休息、度假并不是完全区分开来的。观光、休闲、度假其实是互相包容,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寻求或逃避,度假则是到了另外一个环境开始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旅游企业必须要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游客能在景区停留更长的时间,这才是旅游企业的目的,这就要求镜泊湖旅游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以景区为平台,使线性旅游转向要素的集聚。功能集成、产品有机组合、产业融合链接,是景区转型升级、产品升级换代可选择的发展路径之一。

(四)“产业联动、共赢互生”的产业组织模式

旅游度假型景区要具备良好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以及多种配套行业和良好的服务等多种元素。景区在保护核心资源的前提下引入不同业态,提供多种服务、多样产品满足多层的度假需求。成功的商业模式已从关注单一产品转向关注边缘产业的融合、衍生的业态、链接的产品、延伸的增值服务等方面。在市场间隙中获取商机,均衡各方利益共享成果成为制胜的法宝。镜泊湖景区可以借鉴这种商业模式。因此度假型景区应以旅游资源本身特色为基础,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和其他产业联合发展,以旅游为平台,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综合性的需求,以服务收益取代以靠流量、靠门票涨价的传统盈利模式。

三、结语

能源服务发展前景范文9

千年古镇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它南邻黄山,西接九华山。桃花潭景区的文化渊源久远,有唐代的踏歌古岸、元代的鞑之楼、明代的中华第一祠、清代的文昌阁,更有历经数朝兴盛不衰的南阳古镇、万村老街。就是这样一个令大诗人李白眼睛一亮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美好盛景目前仍没能很好展现,更不能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当地传统文化精华中创新性、公益性、民众参与性、哲学启迪性节目,实在遗憾。目前桃花潭景区只能被市场和游客评价定位为古镇、山水观赏资源,其应有的品牌价值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不仅使该景区身价跌份,而且与县内其他古镇、山水资源景区形成重复性建设、同类需求客源竞争分流,导致县域整体大局利益受损失。这主要是没有实行旅游的产业集群和规模化经营,没有更好地从旅游市场营销的视角的加强桃花潭风景区旅游市场的开发。

一、桃花潭风景区旅游规模化经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以农户分散化经营为主,内部规模效应无法凸显;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和足够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得外部规模的不经济性突出。制约桃花潭风景区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因素有:1“.农家乐”作坊式经营的先天缺陷。“农家乐”侧重于单打独斗,缺乏行业组织和分工协作,无法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以农民所拥有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是一种附加值较少的旅游模式。2.公共品供给缺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桃花潭风景区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卫生条件差,信息化程度低。桃花潭风景区旅游地服务设施只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难以满足多样化、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与配套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不足,制约着桃花潭风景区的发展。3.经营主体的弱质性。桃花潭风景区大多经营户缺乏市场意识、只是简单的提供严重同质化的餐饮服务,不具备服务经济社会乃至体验经济社会必备的服务水平,更无法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价值。4.对“旅游业”的认识存在偏差。经济学家主要关心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目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重视供求关系、就业和其他货币性因素;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则更关注宾主双方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地理学家关心研究旅行流向和地点、开发的范围、土地利用以及实体环境的变化。桃花潭风景区未能从众多层面合理分析“桃花潭”这一文化遗产的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意义,没有从地理学层面合理开发旅游线路。5.品牌建设力度亟待提升。“农家乐”作坊式经营与现代旅游业的要求不吻合。桃花潭,依然停留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诗歌层面,如何重现那一流芳千古的画卷,是留给当地相关利益主体的一个现实课题。桃花潭风景区应该致力于合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源。

二、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桃花潭的发展现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角度,笔者么致力于寻求其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探寻其发展的外部机遇与威胁。1.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主要优势(1)旅游资源优势。桃花潭风景区集群内不仅有众多奇特的自然景观,更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厚的人文资源。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九华山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而桃花潭也以李白的诗歌而名闻天下。(2)品牌美誉度。桃花潭品牌的潜力绝对不能仅限于古镇、山水游,重要的是要突出桃花潭特有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桃花潭独特的酒文化、情谊文化、民俗文化等也要衍生出旅游产品。国家水利部近日公布了第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其中宣城市泾县的桃花潭风景区名列其中。2.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主要劣势(1)产品定位不明确。桃花潭风景区内到处是“漂流”、“古迹”,产品供给雷同化现象严重。桃花潭所拥有的,是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厚重的历史沉淀,漂流与古迹的存在无可厚非,但是严重雷同则会造成内部竞争与厮杀,当然,桃花潭只是流于古迹与漂流,则显得过于单一。(2)服务配套设施缺失。桃花潭风景区交通落后,与周边知名景点明显缺乏骨干公路的有效联接;集群内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风景不协调。(3)内部协调不力。桃花潭风景区缺乏统一规划,行政隶属于与多个地区的现状制约着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缺少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各个经营主体基于“品牌推广”的外部性考虑,缺乏广告宣传的动力。公共品以及准公共品的提供,应该隶属于相应的社会管理部门或者相应的组织机构。3.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面临的机会(1)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与地方政府的重视。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是国家战略行的规划与选择,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桃花潭周边地区而言,这是基于特有的资源垄断与资源禀赋的一项占优策略。(2)旅游业保持高增长态势。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突破一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入境旅游人数约6600万人次,同比增长1%;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约2750万人次,同比增长1%;旅游外汇收入约225亿美元,同比增长1%。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着高增长势,为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4.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面临的威胁(1)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桃花潭周边的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2010年,浙江千岛湖接待游客总人数974.28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旅游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19.2%;安徽九华山接待游客总人数400万人次,同比增长29%;旅游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25.8%。分别名列全国单个景区的第4位与第5位。由于地域相近,这对于桃花潭风景区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威胁。(2)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当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样化,游客关注旅游的实质性内容和环境质量,并强调体验价值的获取,这对于桃花潭风景区低层次的旅游开发战略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