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4:59:28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1

第一章现状分析

一、成果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卫生事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常见传染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下降,传染病病因死亡顺位已由建国初期的首位,下降至2002年的第16位,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由六、七十年代的6000-7000/10万下降到2002年的620.39/10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区现已建成区、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医疗保健网络,拥有各类医疗保健机构321所,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基本得到了保障,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2002年全区人均期望寿命为76.38岁,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国家水平。

二、公共卫生体系现状

㈠医疗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21个,其中市属医院4所(三院、四院、七院、铁路疗养院、),民营医院1所(新世纪医院)。

区卫生局下属12个事业单位,分别为区人民医院、区卫生监督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区卫生防治站及7所地区医院。共有在职职工675人,其中干部610人,工勤人员65人。610名干部人员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84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41名),管理人员26人。

全区有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275名。

全区有54个村级卫生所,在职工作人员205名,其中本村人员172人,外聘医疗技术人员33人。

全区现有厂矿医疗机构54所,集个体医疗机构182所。

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80万居民的医疗卫生、卫生监督、预防保健、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工作。

全区预防保健工作主要由卫生局下属的12所医疗卫生保健机构、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部(街道防治站)和54个村级卫生所承担。

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由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组成。

1、区级预防机构概况

区级机构有区疾控中心、区卫生防治站、区妇幼保健院。共有预防保健工作人员18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6名。学历构成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2名(占11.70%),大专学历83名(占44.15%),高中及中专学历71名(占37.77%)。职称构成为高级职称12名(占6.38%),中级职称32名(占17.02%),初级职称107名(占56.91%),无职称人员37名(占19.68%)。

2、镇(街道)级预防保健机构

镇(街道)级预防保健机构设在地区医院的预防保健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部(街道防治站)。

7所地区医院现有预防保健工作人员26名(应配置40名),人员缺口率达35%。

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部配备工作人员50名,人员配备基本上满足工作的需要。

3、村级预防保健工作

村级的预防保健工作由54个村级卫生所承担。主要承担本村的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传染病管理等工作,配备兼职预防保健工作人员87名,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公共卫生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应当看到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暴露出许多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还不健全。公共卫生建设没有完全实行镇(街道)、村(社区)属地化管理,各类应急医疗救治、预防控制等应急队伍的组建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共同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氛围。

二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比较差,传染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尽管我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发病流行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能力比较差,传染病发病率仍相对较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在预防保健专业队伍的人员数量和素质都无法满足实际开展工作的需要,另外设备陈旧、经费不足也是制约的主要因素。

三是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力度不够。由于我区行政区域较大,城乡交错,行业单位众多(近1.5万家),加之区卫生监督所人员编制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监督执法工具等(如车辆、取证工具等),致使对辖区的行业单位监督检查频次不足,执法力度不强。

第二章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为宗旨,坚持依法、科学、符合实际、保证效益的原则,坚持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建设为目标,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实现建设任务。

二、建设目标

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基本建成适合国情、区情,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全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应对重大传染病、新发突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建设原则

㈠依法办事,科学决策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认真总结我国、我区多年来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防治经验,使决策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

㈡平战结合,统筹兼顾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贯彻平战结合的原则。平时要努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服务水平,保持预防保健机构的正常运行状态,充分发挥预防保健投资的效益和潜能,全面做好各项预防保健工作。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的设施以及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物资的储备,定期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技术培训,提高战时应急能力,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有备无患,打有准备之仗。

㈢科学建设,坚持标准

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等有关标准进行建设和装备。各级各类预防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设计、配置合理,仪器设备装备能满足实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

㈣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建立和完善我区公共卫生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肩负着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和运营的措施,不断提高卫生保健服务水平,构建起一个具有全面应对能力的公共卫生体系。

第三章规划目标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

全区各级各类预防保健机构要按照辽宁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通知”要求,配置、布局房屋和设备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

㈠区级预防保健机构体系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重点加强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按标准配置各种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能够开展国家规定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项目,2004年区疾控中心通过辽宁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评审。

2、区卫生监督所。要进一步加强房屋、交通工具、执法工具等基础设施建设,3年内,区卫生监督所下设的7个卫生监督派驻所房屋条件达到二室一库标准,使用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各监督执法科室、各卫生监督派驻所要配备1台性能良好的车辆和1套监督执法取证工具(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

3、区卫生防治站。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计划免疫冷链运转系统。

4、区妇幼保健院。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合理布局房屋,重点配备开展孕产妇、儿童保健检测及健康监护所须的各种仪器设备,特别是要配备用于高危孕产妇检测的彩色B超。

㈡镇(街道)预防保健体系

1、地区医院预防保健科。各地区医院要加强预防保健科建设,要按照《关于开展农村乡镇防保组(站)等级评审工作的通知》(大卫防发[1998]166号)的要求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配备标准,进一步完善预防保健科建设,预防保健科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并设有健康教育培训室。

2、城市街道(社区)卫生防治站。合理配置全区各城市街道或社区的卫生防治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部),按照2-3万人口设1个卫生防治站的标准进行配置,房屋布局合理,达到“三室一厅、一库”标准,即妇女保健室、儿童保健室、计划免疫接种室,候诊厅、物品存放库,使用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

㈢村级预防保健体系

各村卫生所要按预防保健工作规范要求合理配置房屋和仪器设备,房屋应设有计划免疫接种室(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妇女保健室和儿童保健室。

二、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㈠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包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防治站、各地区医院预防保健科和各村卫生所)总数要达到《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的每万人口配置3.4名工作人员的标准。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要达到20名以上(现为15名),配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20名。

区卫生防治站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要达到90%以上(现为80%)。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的通知”(辽委办发[2003]34号)要求,各地区医院预防保健科按当地人口数量的五千分之一比例配备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其中至少1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各村卫生所要分别配置1名计划免疫和1名妇儿保健专职工作人员,人员要具有乡医以上技术职称,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要取得《大连市计划免疫接种上岗证》。

㈡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按《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的每万人口配置1.3名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标准进行配置,区妇幼保健院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要达到20名以上(现为11名),基层妇幼保健工作人员要具备助理执业医师以上的执业资格。

㈢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按《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的每万人口配置1.4名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标准进行配置。区卫生监督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要达到20名以上(现为1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要达到90%以上(现为80%)。

三、健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体系

利用2-3年的时间,我区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括:1、完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专报和分析预警系统;2、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3、医疗救治信息系统;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含社会举报信息系统);5、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

按照卫生部要求,将疫情信息网的网络末端扩展到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区医院,触角延伸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全面实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要求。

四、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的各项业务指标要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㈠疾病预防控制指标

1、传染病发病得到有效控制,法定传染病发病率要逐年下降,每年递降5%以上;

2、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9%以上,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无暴发、流行;

3、全区健康教育适宜人群培训率达到90%以上;

4、健康教育行为转变率达到80%以上;

5、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卫生部规定开展的项目规范地开展检验工作,检验项目开展率达100%。

㈡妇幼保健指标

孕产妇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98%以上;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3.5/10万以下;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4‰;

㈢卫生监督工作指标

相关卫生行业单位(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服务单位、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专业卫生知识系统培训率达90%以上;

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

职业卫生中毒申报率、建档率达到100%。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合格率80%以上;

生活饮用水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卫生工作的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公共卫生建设纳入区、镇(街道)、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提出各自具体的公共卫生建设目标和公共卫生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倾斜,加大对公共事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经费保障

在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区、镇(街道)、村三级财政要将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和维持正常运转的经费纳入各级卫生事业费加以预算,实行专项管理,确保公共卫生体系正常运行。

三、人才和技术保障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我区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备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确保全区公共卫生体系的正常运行。

要重视和加强对公共卫生队伍的建设,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教育,适时引进高技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有奉献精神的实用型人才队伍,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充实和提高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含量。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2

一、考核内容:

1、强化村(社区)“两委”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意识,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村议事日程,写入村年度和半年度计划,并有相应的年度总结和整改措施,镇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村(社区)的检查监督和考核,落实经费保障,对村(社区)“两委”考核标准见另文。

2、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和建设,保障公共卫生基本职能和基本医疗服务,向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并指导村(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考核标准见附件一)

3、建立社区责任医生负责制度,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工作指导内容,使农村更多的居民获得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见附件二)

4、强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合理布局,统一筹划,村(社区)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做到执证上岗,服从镇一体化管理,服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参与组建社区责任医生队伍,承担责任区域内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调查与报告,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等工作为村(社区)的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职责。(考核标准见附件三)

5、加强对村(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员及联络员的管理,有计划地对他们组织培训,学习有关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做好公共卫生宣教工作,干预农民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提高农民的健康保护意识,了解村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服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和工作安排,并承担相应的任务。(考核标准见附件四)

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保障和分配

1、结合我镇实际,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市财政按规定投入,镇适当配套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责任医生、村级管理员和联络员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要求专款专用,不能以任何形式抵充和挪用。

2、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按比例分别拨付,具体标准如下:

(1)20%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站)基础建设和设施添置。

(2)15%用于公共卫生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及管理费用。

(3)65%用于社区责任医生、乡村医生、村管理员及联络员工作经费。

3、经费的发放,按考核标准要求进行考核后按结果得分比例年终发放。(具体办法见附件五)

三、考核办法

1、由公共卫生检查指导小组负责对全镇的公共卫生工作进行考核指导,考核采取年终考核和平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年终考核在12月底前实施,通过自查、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考察、走访基层群众等方式对各级组织进行全面考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未达到公共卫生考核标准的要切实进行整改。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3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三)工作目标。到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体目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东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和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及有条件的地级城市要加快发展,力争在二三年内取得明显进展。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五)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地方政府要制订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应加以补充和完善。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订聘用办法,加强岗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要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各地区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员基本工资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并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完善财政补助方式。各地区要采取有效办法,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试点。

(九)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药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十)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中医药或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适宜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技术。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分利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三、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十一)制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十二)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医疗卫生设备等设施,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前,由地方政府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安排。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力度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中央财政从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支持。

(十三)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十四)落实有关部门职责,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研究制订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价格部门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

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

人事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订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订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建设(规划)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

中医药部门负责制订推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9-0016-02

社区在我国被定义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家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区域内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群体。是在城市管理中,为实现公共服务(卫生医疗及防疫、文化及商业网点的设立、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等)而划定的具有一定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区域。

社区儿童防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一项传统的、繁琐而重要的工作。原有城市儿童防疫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多是在街道管理下的项目收费形式而开展的。随着国家对儿童防疫公益性投入加大,对传统免疫项目基本免费接种。儿童防疫的管理形式也随之由原来的街道管理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属地就近派出并由区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转型。

基于以上历史背景和当前城市的扩建、改建规模及速度逐年加大的现状,使得社区儿童防疫工作呈现以下特点,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应措施。

1 做好免疫期流动儿童的接种工作

免疫期儿童流动性大,一部分儿童的抚养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在同一地区,另有一部分家长为了某种方便,随意自由选择免疫站点,给儿童免疫注射的计划和统计工作带来相当大困难。因此,在管理上应增加免疫迁出迁入属地报告制度和儿童免疫手册属地盖章生效制度等强制手段。

2 加强计划免疫宣传力度

在区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相关街道办事处应组织对各相关居民小区的宣传,宣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做到家喻户晓儿童计划免疫政策。这样即有利于儿童家长主动与防疫站点联系,更便于防疫医生入户走访调查和登记,避免出现“门难开,脸难看”的尴尬局面,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信息共享工作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或项目较多,包含有社区预防、社区医疗、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等多项内容,又具有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等特点,仅仅依靠现有派出的人力、物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比较齐全的辖区内居民的信息资料。

因此,无论从近期快速开展工作还是从远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哪个角度看,都应该充分利用街道办事处、居民小组及居民小区物业部门的现有居民登记信息资料。近期可以有偿使用一些应急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重点走访、排查,逐步形成适合我们自身工作特点的基础性信息资料。从长远看,更有必要加强儿童防疫、老年服务、计划生育、居民健康登记等方面相互协作和信息共享。尽早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公用信息系统。这样极大促进社区卫生管理、计划生育、人口普查、商业布网、社会公共安全等项重大的社会管理工作。

4 加快实现儿童防疫办公自动化、信息化

以往传统的儿童防疫工作仍处于比较原始的管理状态。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免疫注射预约、月统计和计划等项目日常工作一直采用手填纸质表格,一个责任区一堆烂表格,日日翻,月月翻,年年翻,工作效率低,准确率差,尤其是对儿童家长的预约通知令一线工作人员苦不堪言。另外,上级卫生机关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监督检查也停留在计划表格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层面而乐此不疲,缺乏全面的、连续的、随机的信息监管。

为了尽快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及一线的具体操作摆脱现有比较原始的、落后的工作状态,应该转变观念,用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现有工作条件及人员的素质,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跟上时代。

具体应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及与区级卫生主管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化内部工作网络,实现微机化操作,实现办公自动化。

其内容包括:①个人档案(病史记录、用药记录、家庭病床等)家庭档案管理;②健康体检管理;③妇女保健管理和孕产妇管理(包括产前检查、产后访视等);④儿童保健(儿童体检、四病管理)、儿童计划免疫;⑤常见慢性病管理及随访报警;⑥健康教育管理;⑦病例管理和处方管理;⑧药品管理(包括药品进出库管理和报警管理);⑨挂号及收费管理;⑩常用化验参考值。

通过此项技术更新可以实现:社区管理中心、卫生局可以方便查看各社区服务机构各年的统计数据、疾病发生情况及对比图;全社区综合统计,包括下面所有服务站、服务中心;支持与广域网直接连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卫生局多层次数据共享等工作。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5

**区卫生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总结

为贯彻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构建“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卫生服务模式,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区卫生局结合卫生工作实际,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配套文件精神,对辖区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规划,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7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现已建成6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已达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建成率达100%,现将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今后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社区卫生工作进展情况

(一)精心部署、统筹规划。

结合**区实际,我局多次召开会议,传达自治区以及乌海市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建设的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制定《**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20xx年建设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区铁路医院转型为新华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中医院转型为凤凰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xx年,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转型为新华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转为滨河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千钢医院转型为千里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沟医院转型为卡布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筹建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即:千里山镇团结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凤凰岭办事处新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海北办事处东山北社区卫生服务站、海北办事处狮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海北办事处青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滨河办事处镇北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渠南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制定标准、明确目标。

《实施意见》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舍规模、科室设置、设备装配、人员配备等标准,按照“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扩建。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结合**区实际,我局制定《**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从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社区妇女保健、社区儿童保健、社区老年保健、社区康复服务、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等12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实行绩效挂钩,健全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

(三)前期准备、加强培训。

为了解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去年4月底,我局对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初步调查,从基本情况、人员情况、卫生服务量以及房屋情况等4个方面33个项目进行了详细地摸底;5月初,选派2名工作人员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社区管理人员培训班;同时,选派34名医护人员参加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培训,今年将选派42名医护人员参加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培训,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考察学习、借鉴经验。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项新工作,我们赴临近地区组织参观学习,借鉴银川、成都、武威、包头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区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项目。

(五)摸底调查、认真落实。

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区铁路医院、区中医院积极行动起来,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设置、人员配备以及设备装备等,对本单位的人员和科室进行了部分调整;从7月份开始,辖区内的6所医院(区中医院、区铁路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社区医院、千钢医院、平沟医院)和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城社区卫生服务站、东山北社区卫生服务站、狮城社区卫生服务站、镇北社区卫生服务站、渠南社区卫生服务站、青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千里山镇团结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抽调专人,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各办事处的社区开展摸底调查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截至目前,共建立健康档案5.1万余户,建档率达69%,慢病管理人数1.8万余人次、妇女保健查体人数1.5万人次,产前检查人次数近5千人,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2%,并逐步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

(六)加强督导、严格考核。

按照《**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去年12月和今年9月底,我局组成考核小组,对20xx年前3季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各医疗单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督导考核评价。考核结果显示,各社区服务机 构对本社区进行诊断和统计分析,卫生信息较完整;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健康教育处方、宣传讲座、入户宣讲、托幼机构学校等影像资料齐全;传染病报告卡和门诊登记完整、网上直报及时;对社区慢性病人进行了筛查和分类登记,正在开展入户随访工作;其他工作如社区妇女保健、社区儿童保健、社区老年保健、社区康复服务等工作也在逐步进行中。

(七)落实政策、保证经费

认真落实对社区卫生的补助政策,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要经费,并加强了资金的使用管理。根据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服务人口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数量,按照每人每年8元标准的70%预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194.696万元,剩余30%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作为奖励基金,共计128.768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先进。各项资金专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配置、房屋修缮的方面的支出。

二、妇幼保健

一年来,妇幼保健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以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为核心,加大了工作力度,开拓进取;以保障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重点;以为儿童妇女健康服务为宗旨,优化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了我区妇幼保健工作的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使全区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实施《母婴保健法》,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大学习力度,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

以两个《纲要》卫生保健目标为核心,全面落实妇幼保健工作。为了落实新时期两个纲要,今年我区在预防保健工作中大胆创新、任务层层分解、健全妇幼网络,提高"以妇幼保健为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的服务理念,开拓了妇幼工作新局面。

1、加强网络建设、加大妇幼工作力度

我局对妇幼信息统计网络进行了规范,对三级网络服务划片明确,妇幼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同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妇幼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及时调整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同时防保人员对15个三级网点进行了摸底调查,重点对新地乡、千钢办事处、卡布其办事处等偏远地区进行了业务指导,对筛查出的体弱儿、高危孕产妇进行了特殊的管理,为准孕妇女及早孕期妇女免费发放叶酸及宣传资料,以早期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得到了市级领导及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早孕保健情况及产前、产时、产褥期保健和**区3岁以下4、2、1儿童体检工作中,抓重点、抓落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心系儿童、强化管理

对**区托儿所管理实行划片负责,责任到人,并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全区托儿所总数32个,入托儿童5096人,幼教人员302人,我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为3819名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检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儿童4人,其中乙肝大三阳儿童2人,扁桃体生理性肥大儿童324人,其中影响生长发育扁桃体iii°肥大儿童5人,沙眼205人,龋齿743人,并进行了健康咨询及指导工作。

3、妇幼双系列管理及三网监测工作

我区妇幼保健工作承担全**区27万人口的妇幼保健业务指导及三网监测工作 ,15个妇幼保健三级网点所辖46个社区,21个自然村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及内蒙古卫生厅"三网监测"信息数据统计的工作,并承担4个社区计划免疫,妇女双系列管理工作。孕产妇的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新法接生率100%,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达100%以上,对高危孕产妇进行了100%的管理,儿童的系统管理覆盖率达100%,管理率90%以上,体弱儿管理达100%;加强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技能的提高,继续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全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无孕产妇死亡。

活产数为2652人,孕产妇建卡率为90.8%,产后访视率为89.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8.3%,住院分娩率为99.2%,新法接生率100%,高危产妇管理率为100%,孕产妇死亡0人,低体重儿发生率为1.7%,死胎死产数13人,婴儿死亡9人,死亡率3.8‰,新生儿死亡9人,死亡率为3.3‰,5岁以下儿童死11人,死亡率4.3‰,新生儿访视率为88.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6.7%,3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6.8%,海区出生缺陷21人。

(二)、出生缺陷防治项目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针对全体人群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的健康教育,以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在宣传教育中心的阵地作用,围绕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遗传,孕期及早期保健等知识重点,利用文图宣传品培训讲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墙报专栏、群众活动等宣传形式,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宣传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文图宣传品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让群众看的懂、记得住。

2、发放宣传资料及竞赛试题,精心组织全区开展宣传活动。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任务

为积极推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规范开展,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措施:

(一)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重点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考核目标的完成。

(二)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多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多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大力推广社区卫生适宜技术,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和百名医师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水平。

(四)社区卫生机构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主动进入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6

一、医疗卫生资源增量提质工程

通过对卫生基础设施进行修缮、改造和提升,建设一批重大医疗基建项目;科学规划布局,多方争取卫生资源;创新机制路径,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加快提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与资源配置水平,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增量提质。重点做好以下19项工作。

1.完成区三院(原__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地下室工程。(区委区政府主要工作)

2.推进区骨科医院新建工程,完成区骨科医院新建工程的施工招标。(区委区政府主要工作)

3.区中医院增开病床150张。(区委区政府主要工作)

4.区人民医院门诊楼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5.推进__中心医院内儿科楼修缮工程,完成施工招标。

6.完成区四院(原__人民医院)原址重建工程设计招标和过渡用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7.启动区二院(原__人民医院)业务用房改造立项。

8.启动区中医院特需病房(国际部)改造。

9.推动__医院二期用地整备工作。

10.开展区慢性病防治院精神病人日间照料中心前期工作。

(二)科学规划布局,多方争取卫生资源。

11.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入,安排不少于1亿元资金更新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区政府民生实事)

12.结合区政府及市卫计委要求,完成《__区卫生事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13.积极向市卫计委争取将在__片区规划的原市肿瘤医院调整为综合医院,力争改变__片区无规划公立综合性医院的局面。

14.加大引入社会办医力度,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提请区政府出台《__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二级医院的指导意见》。

(三)创新机制路径,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

15.建成覆盖医院、社康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实现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社康中心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区委区政府主要工作)

16.全面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全区二级以上医院预约放号量超150万,预约服务量超30万人次,预约率达20%以上。(区政府民生实事)

17.稳步推开“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新增区人民医院和__人民医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区政府民生实事)

18.联合区政府采购中心,加强设备采购资源统筹;完善管理机制,加强设备采购的事前评估、规范采购与事后跟踪问效。

19.探索在__中心医院建设区影像集中阅片中心,解决基层医院阅片人员缺乏问题,提高阅片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打造国际医疗中心”的战略部署,以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建设为抓手,以PPP模式为驱动, 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端医疗服务资源,积极建设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提升高端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重点做好以下7项工作。

20.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区委区政府主要工作)

21. 积极推进__大学、__医院、__集团利用计生服务中心大楼举办国际医疗中心项目,探索建立高端影像中心、开办国际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年内试运营。(区委区政府主要工作)

22. 与__医院签订“__医院__消化病诊疗中心”合作协议并推进建设。

23.积极推进__大学、__医院、____公司与中心医院合作项目,力争签订合作协议。

24.力争__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加挂__市耳鼻咽喉科医院牌子;推动与香港大学牙学院合作。

25.推进区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合作深化;力争将区中医院纳入__中医药大学与墨尔本大学生命健康学院__特色学院体系内;在区中医院设立院士工作站。

26.推进区妇幼保健院与华大基因联合建设华大基因__临床医学检测中心、杨焕明院士工作站、转化医学中心及__市医学重点实验室。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平台,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为核心,大力开展医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群体,着力构筑“医学高地”,为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做好以下8项工作。

27.推进各医院创等级医院、教学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工作。

28. 借助市级重点学科开展结对共建、学科植入,建设与区内20个专科的学科联盟。(区委

区政府主要工作)

29. 加强重点培育学科(实验室)、特色学科建设,开展区级医学学科评估,遴选重点培育学科(实验室)和区级特色学科,局、院两级设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给予重点资助。

30. 广泛开展科研协作项目,力争课题、基金、成果数进一步提升。

31.出台《__区医学重点学科五年建设规划》、《__区卫生系统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32.出台《__区公立医院临床(医技)科室主任选拔任用考核指导意见》,严格对科室主任的任职条件、业绩考核要求;完成各医院学科评估与科室主任换届。

33.出台《__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才办法》,采用成立名医工作室等形式多渠道柔性引才,吸引一批省市级名医、高层次人才加盟领衔,培养学科创新团队和人才梯队;积极引进高端、高层次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34.委托复旦大学举办第二期“__区医学学科管理提高班”(培养不少于100名学科带头人及职能科室管理骨干的后备人才)。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夯实网底,积极创新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力求为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服务,筑牢人民群众的“健康屏障”。重点做好以下14项工作。

35.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康中心的应用。(区委区政府主要工作)

36.做好急救工作,深入开展医疗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工作)

37.做好疾控工作,进一步健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工作)

38.落实社区老年人卫生保健优待政策,社康中心为户籍和持有居住证的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免费体检。(区政府民生实事)

39.落实医院专家定期下社康坐诊工作,提升社康中心诊疗水平。(市、区政府民生实事)

40.提高社区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覆盖面,2015年增加25家(累计建成58家),提供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测量,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区政府民生实事)

41.进一步理顺局机关与区社管中心之间、区社管中心与举办医院之间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社康管理机制。

42.继续推进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抓好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项目市投资补助资金项目的落实。

43.推广南联社康中心财政投入体制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试点。

44.抓好社康中心流程再造试点工作,及时推广应用。抓好整合资源服务,建设社区全科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和区社康心电图诊断中心。

45.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抓好慢性病防治和精神卫生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国家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复评。

46.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对街道防保所职业卫生检测资质问题。

47.理顺基层公共卫生体制,推进街道防保所管理体制改革。

48.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演练,加强应急工作规范管理,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五、人财物规范管理加强工程

以加强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和资产管理水平,切实管好全区卫生计生系统的人、财、物。重点做好以下9项工作。

49.配合市对公立医院去行政化的工作部署,适时出台《__区区属公立医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规范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50.建立年度卫生和计生系统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完善局院、局所目标责任制考核,突出改革创新导向,确保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提升。

51.出台《__区卫生计生系统临聘人员管理办法》,规范临聘人员管理。

52.出台《__区卫生计生系统中层敏感岗位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对各敏感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内部交流、跨单位交流。

53.出台《__区卫生计生系统机构设置和干部人事权限管理办法》,规范机构设置和干部人事任免审批。

54.完成各事业单位换届空缺领导岗位选拔配备,完成各单位中层管理干部换届。

55.完善医疗机构内审机构设置,加强财务与审计工作;配合市卫计委工作部署,探索实施三级医院派驻总会计师制度。

56. 加强与区政府采购中心的协调,推进医用耗材采购体制改革试点。

57.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继续抓好全系统安全生产工作。

注重以人为本,从推动人口的发展着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强化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着力提升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重点做好以下10项工作。

58.推进优生惠民工程科学育儿之启智摇篮项目,2015年建成60个场所,服务4000个学龄前家庭。(区政府民生实事)

59.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计划生育目标任务,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60.开展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专项活动,突出解决计划生育“三难”问题,提高双查率和持证率,积极开展区域协作。

61.推进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服务,有序实施“再生育一胎子女”政策,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

62.重点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深入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和生殖健康促进工作。

63.开展普法宣传,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着力遏制违法生育行为。

64.认真推进计划生育信息核验工作,提高计生办证效能。

65.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力度,严厉打击“两非”行为。

66.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发挥舆论先导作用。

67.进一步推进卫生计生机构业务整合提升,提高服务质量与技术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法治理念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进一步显现,人民群众对依法行政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为目标,积极推进卫生计生依法行政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以下8项工作。

68.实施卫生监督员执法水平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

69.全面开展学校、托幼机构饮用水卫生和传染病监督执法检查。

70.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强化重点企业和超标企业职业卫生检查。

71.加强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与工作,促进卫生计生依法行政质量有效提升。

72.以行政权责清单为依托,大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大力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73.扎实做好行政许可服务工作,继续探索推行服务便民措施,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实现行政许可服务提速提效,大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加强相关业务科室的沟通协调,实现窗口单位与业务科室的良性互动。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公共卫生;方差分析;趋势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R6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201-04

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扩大城市规模,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城市寻求新的增长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市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随着新区、开发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流物流的剧增,作为城市主要功能及重要的生活配套,卫生事业的发展突现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当前,南昌市拥有新区、开发区区域面积近四百平方公里,占全市5.4%;区域人口约80余万,占全市 17.8 %。2004年南昌市新区开发区主要卫生统计数据:一岁以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82%,每千人扣注册医师数0.4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0.27,每千人口病床数0.21,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数占全市的1.61%,医疗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2.21,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为14.5元,各项指标均远低于南昌市的平均水平[ 2~4]。

在现有机制体制下,如何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构建符合新区特色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加快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区开发区亟待解决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1 方法和对象

1.1 对象:于2004 年7 月~2009 年6 月对南昌市三个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运行管理的模式和卫生资源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1.2 方法:

1.2.1 参照卫生部关于社会卫生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统计报表,制定南昌市新区开发区卫生资源状况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查表,由新区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卫生管理办公室和经贸局负责统计上报,对2004~2009年南昌市三个主要的新区、开发区社会卫生资源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进行调查;

1.2.2 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红谷滩新区与南昌市、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卫生状况指标的差别;

1.2.3 应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2004~2009年红谷滩新新区卫生经济工作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三个新区开发区建立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2.1.1 由新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下属的社会事业发展局,承担辖区内卫生事业发展工作。

2.1.2 委托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代为管理。

2.1.3 将公共卫生部分委托上级行政部门。

2.1.4 红谷滩新区公共卫生运行管理模式:

2.1.4.1 成立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2004年,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主导,选派市级卫生行政和公共卫生龙头单位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与管委会社会事业发展共同搭建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措施实施的平台―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纳入新区管委会统筹管理。

2.1.4.2 成立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履行职责,形成全区上下共同支持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局面。

2.1.5 实施适宜新区开发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策略,构建新区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合理规划,积极引入大中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为医疗卫生服务技术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建设重点,以个体、乡医及其它医疗机构为延伸补充,构建新区特色的医疗救治体系,打造新区“15分钟医疗健康圈”;建设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妇幼保健、应急处置、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全区公共卫生的龙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公共卫生服务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责任健康管理医师;构建新区特色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以行政委托为手段,将卫生执法权力以委托方式下放新区,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区卫生分中心,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员,构建新区卫生监督网络,;构建纵横贯通、立体交叉的公共卫生信息交流平台,开发社区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合作医疗、医院管理系统“六网合一”搭建新区卫生网络平台;将卫生事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将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全面梳理,坚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按服务人口均不低于20元的标准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卫生事业发展的经费逐年增长,逐步建立完善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补偿机制。

2.2 统计分析红谷滩新区、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市四者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否有差别。

表1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是对人均医疗卫生经费的分布描述,县区中1、2、3、4分别代表红谷滩新区、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市,N、Mean 、Std. Deviation、Std.Error、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Mean、Minimum、Maximum分别表示变量的调查数量(样本量),均数,标准差、标准误、95%可信区间、最小值、最大值。

表2为人均医疗卫生费用的方差分析结果,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分别表示变异、自由度、均方、F值、P值;第二列的三个值分别表示组间变异(Between Groups)、组内变异(Within Groups)和总变异 (Total)。

2.3 所有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由表3、表4可见,人群健康状况、健康影响因素、卫生保健因素等相关指标在四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2.5 所有指标两两比较的结果:如表6至表7所示,第2列和3列的1、2、3、4分别表示红谷滩新区卫生办、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市。

A社会卫生事业发展主要评价指标策略应用后红谷滩新区与其他开发区同期比较。

B社会卫生事业发展主要评价指标策略应用后与南昌市比较。

2.6 趋势分析的SPSS实现过程。公共卫生费用随年份的变化趋势进行直线模拟,复相关系数(RSQ)为0.928,自由度(d.f.)为4,检验量(F值)51.60,检验P值0.002。截距为0.667,偏回归系数为12.861,如下表所示。

复相关系数表明该直线直线回归趋势可解释公共卫生经费随年份变化的92.8%。b1为回归系数,表明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变化的量,该值为正,则因变量为增长趋势,该值为负,则因变量为降低趋势。本趋势方程中表示每增长1年,公共卫生经费增长13.857万元,该趋势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2.7 红谷滩新区与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结果。红谷滩新区主要评价指标中人均医疗卫生经费、医疗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高于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人均医疗卫生经费、出生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一岁以内儿童计划免疫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数、医疗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高于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公共卫生策略实施后,与其他两个同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指标比较,红谷滩新区区部分指标有较大发展。

2.8 红谷滩新区与其南昌市主要评价指标分析结果。从红谷滩新区实施创新适宜的公共卫生策略后,其社会卫生事业发展主要评价指标与南昌市总体指标的比较可见,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红谷滩新区高于南昌市,表明红谷滩新区人口健康状况已超过南昌市的总体水平;安全饮用水普及率、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与南昌市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红谷滩新区健康影响因素、卫生经费投入已达南昌市水平,对辖区的安全饮用水设施建设和卫生工作的重视有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一岁以内儿童计划免疫率、每千人口注册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每千人口病床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数、诊疗人次数、县区住院人次数、医疗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红谷滩新区仍低于南昌市,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公共卫生策略实施后,红谷滩新区卫生事件发展的部分评价指标已达到南昌市的水平,卫生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纳入全市的统筹规划。

2.9 红谷滩新区自身增长趋势分析。除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三指标呈负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外,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数量、流动人口、当年财政卫生拨款、卫生事业费、公共卫生费、中医事业费、上级卫生专项补助、卫生建设基本投资、医疗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平均期望寿命)均为正值,随时间(年份)呈增长趋势;其中除流动人口、中医事业费、乡村医生三类模型拟合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红谷滩新区实施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后,人群健康状况、卫生保健、物资资源、财政投入等随时间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3 讨论

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对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工作责任制[ 6]。计生、卫生、财政、人事、科技、药监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形成各级共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3.2 进一步提高加强对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是卫生问题,而且是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是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各部门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加快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抓好公共卫生工作。

3.3 建立财政投入和补偿的长效机制,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卫生事业经费必须向公共卫生倾斜,确保疾病监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业务的运行经费。

3.4 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城乡一体”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运行机制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快新区开发区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体系、人才培养社会支持体系,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卫生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威、肖红茂、符艳,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社会卫生状况综合分析 ,《江西医药》2007,42(10):931~932

[2]Xia WANG;Dan-hong LIU;Ke-qin RAO;et al .Defining Chinese National Health Indicator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ttributes.China Digital Medicine; 2006,1 (01):38~41

[3] 2004年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昌市统计年鉴

[4]Sun Yuwei;Zhao Zhongtang;Li Shixue; An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New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Shenzhen Bao an District;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2006. 05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8

健络、完善机制,全面覆盖、规范管理。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村居、社区、专业机构三级管理网络,不断创新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城镇化建设,运行有效的以村居为单位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加强网底建设

加强乡医管理,强化乡医公共卫生职责,根据《关于在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的通知》精神,在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中充分发挥乡医作用。根据村居人口和城镇化进程,结合乡医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每个村居设1-2个乡医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其中张贵庄街、丰年街及新立街、万新街部分居委会等没有乡医设置的地区,工作由社区站医生承担,充分发挥居委会、社会工作者作用。根据《*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对乡医或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居委会或社会工作者进行补助。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体制机制

⑴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门诊建设

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门诊职能建设,合理配置门诊人员和设施,明确工作职责,加强质量管理,切实提供优质的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儿童疫苗接种信息的汇总、上报、接种反应监测与处理,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做好儿童疫苗接种管理,及时登记和核对接种信息,完成儿童系统保健服务和信息收集工作。

⑵完善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科建设

按照妇幼保健相关工作要求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要求设置和完善科室建设,合理配置人员、房屋,强化工作管理,高质量完成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妇女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

以公共卫生项目为主线,以村居为单位,统筹中心工作人员,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包村(居)制,根据单位和辖区内实际情况,设置专人包村或专组包村。组织和实施相关工作,提供以健康为中心的优质健康服务。

⑷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科(团队)

统筹中心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和职责,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科或者是具有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团队,负责辖区和本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检查,做好辖区内乡医和社区服务站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与管理,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和工作培训。并负责做好院内传染病疫情报告、门诊登记管理、慢病和死因监测、健康教育及基础档案管理。

⑸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

建立信息核对制度。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门诊、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科每月定期核查工作完成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管理科,由管理科组织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乡医或社区站医生组织实施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

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中心工作例会、乡医例会,沟通信息、研究和部署工作。

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定期对工作完成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评估。

3、强化专业机构职能

疾控中心与妇幼保健院要切实履行专业机构职责,发挥专业机构龙头作用,加强业务指导,提高业务指导效能,定期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评估信息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业务的研究,制定科学的公共卫生管理策略,有效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

4、完善考核评估制度

制定《*区卫生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实施方案》明确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标准。定期组织社区公共卫生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对拨付社区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各社区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兑现乡医补助和中心职工个人分配和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5、完善责任体系

建立责任追究制,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根据职责与分工,对照工作进行奖惩。对不达标的单位予以通报;连续考核不达标的单位予以警告和责令限期整改,对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以上工作责任中如因专业机构不能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导致,追究专业机构负责人或相关人员责任。

四、组织实施

1、明确责任乡医(去年12月15日-26日)

各社区服务中心根据辖区情况和乡医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每村根据村居人口及城镇化进程情况,设1-2名乡医负责相应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其中张贵庄街和丰年街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或居委会、其他社会工作者承担。12月26日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乡医和社区站名单。

2、召开启动培训会(去年12月25日)

启动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各岗位和乡医职责,明确经费补助标准,明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去年12月26日-31日)

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明确单位公共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各项工作制度。

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乡医和社区站医生建立辖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底册。

4、强化实施(今年1月1日-今年7月31日)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运行三级管理模式,专业机构和卫生局相关科室加强工作督导与检查。

5、工作验收与总结(今年8月1日-今年9月30日)

组织专业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估三级管理模式运行效果。总结和推广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五、经费补助

1、补助标准

根据《关于在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的通知》和《*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进行补助。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居委会或社会工作者补助参照乡医补助标准。

2、经费支付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对工作考核结果,依据工作量和补助标准计算额度,采取年初预付和年末结算方式进行核算和支付

六、工作要求

1、提升社区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

各单位和专业机构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认真研究工作,明确各岗位和乡医职责,明确经费补助标准,明确单位内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加强对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指导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切实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2、不断创新与完善,提升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工作质量。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9

今天,省政府召开全省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社区卫生工作经验,部署进一步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任务,加快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下面谈两方面意见:

一、我省社区卫生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较早地推开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别是*年和*年,总理先后两次来到我省,视察了我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殷切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居民提供及时、方便、周到的服务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我省认真学习贯彻温总理的指示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部署,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全省社区卫生机构1474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43个,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强,社区卫生服务站731个,基层门诊部、门诊所11669个,基本实现了我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健全卫生服务体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省政府讲了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年,省委、省政府在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我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去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全省各级政府积极行动,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规划,成立联席会议制度或协调小组,相关部门积极落政策措施,全省社区卫生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各地通过资源调整,建立健全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各地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通过社区诊断等手段,抓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发挥社区在预防保健、常见病诊疗、慢病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结合中医药强省建设,加大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逐步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并积极探索社区首诊制。全面开展了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鼓励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和离退休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依法严格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准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统一服务机构标识系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文化建设,树立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形象。

三是积极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我省成立了创建工作联合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方案和考核评估标准,指导开展创建活动。各地积极行动,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创建工作全面发展。*年,**区、**区、*区成为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年,**区、*区、**区成为第二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我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起步早、力度大、基础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地区对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市至今仍未开展这项工作,一些地方工作进展缓慢。二是补偿政策不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对开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扶持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也没有给予相应的补偿。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也有待转变。四是社区卫生服务扎根社区还不够深,群众的认同度还不够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二、把改善和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作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大讲科学发展的方略,*届六中全会又讲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并确立保障每个人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就是确保这一目标得到实现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今年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今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及有关配套文件。总书记及总理对做好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总书记讲: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群众提供廉价、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全社会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积极发展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以造福人民群众。总理讲: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基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改革机制,完善管理,不断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和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书记和总理的指示,指明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作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和意义,并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讲了明确要求。吴仪副总理在全国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要求,要全面理解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目标和任务,毫不动摇、锲而不舍地把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实。我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把发展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镇医疗保健、疾病预防、公共卫生网络的“网底”,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多年来的卫生改革实践说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牵动改革的全局,是深化我省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伴随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卫生资源增长很快,一度缓解了当时存在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医疗机构重叠、条块分割、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显现出来。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80%的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为20%的人群服务。这是不正常现象,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宗旨不相符。在医疗保障领域,要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卫生公平,就必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新阶段的重大部署,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共同把这项民心工程办好。

(二)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并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措施。将社区卫生发展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各级政府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工作的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根据省级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任务。区(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抓好落实工作,集中力量做好社区卫生工作,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卫生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研究制订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价格主管部门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及药品价格管理政策。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人事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订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订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建设(规划)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中医药部门负责制订推动中医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

(三)明确目标,加快推进我省社区卫生服务。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势头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围绕和谐*建设的大局,根据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我省讲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具体目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15分钟行程内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2008年,*三角洲所有地级以上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级市要力争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四)落实措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要实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必须坚持“六项原则”,落实“四大措施”。

坚持“六项原则”具体是:

一是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政府根据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以方便居民就诊为原则,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在社区,贴近家庭,服务居民,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各级政府要切实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摆上重要位置,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的力度。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壮大社区卫生资源。

三是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按规划改建和新建机构,查漏补缺,防止盲目设置新的医疗卫生机构,搞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卫生机构,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把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把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实现在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及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实现中医药进社区,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和应用适宜的中医药技术。

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创新,积极推进。各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地域环境和社区类型等因素,分类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模与数量。经济发达地区要以高起点开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优势互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

六是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社区建设同步,与城镇化进程同步。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整体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要与社区同步规划、建设同步、同步投入使用,与城镇化进程同步,与城市社区服务建设紧密结合。

落实“四大措施”具体是:

在以上原则的框架下,要着重抓好科学规划、保障投入、建设队伍和加强监管等四大措施的落实:

一是科学规划。要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城市卫生资源调整步伐。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照3-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政府所属的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都要逐步通过转型或改造改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当地政府有责任加大投入或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根据全省统一规划,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各区(市)政府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公共卫生建设规划。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二要保障投入。省财政将每年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公共卫生补助。各级政府也要加大专项投入和配套投入。政府新增城市卫生投入近几年重点要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探索和完善资金投入补偿机制,探索“花钱买服务”的投入方式。市、区政府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医疗卫生设备等设施,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所有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补助。

三是建设队伍。要把队伍建设作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久、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原则上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万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养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探索和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加强全科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通过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原单位要保持其离退休待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