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利率市场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5:00:03

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1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文献较为鲜见,有关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方面的文献较多,下面从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叙述。研究结论上,其中最有争议的是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挤入挤出效应。一种观点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代表性成果有Burnside(2004)[4]、McGrattan&Ohanian(2006)[5]、王明成和尤思梦(2013)[6]、张延(2010)[7]等。另一种观点则否认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甚至存在挤入效应,代表性成果有Linnemann&Schabert(2006)[8]、Galietal.(2007)[9]、贾松明(2002)[10]、李永友和丛树海(2006)[11]、张龙和贾明德(2008)[12]、王文甫和朱保华(2010)[13]等。学者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的主要理由有:(1)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挤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2)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的供应量,减少企业的投资。(3)如果政府的支出是靠税收增加的,那么表明私人部门的投资将会减少;如果政府不靠增加税收来提高支出,那么意味着政府借款增加,这样同样会减少私人部门可借贷资金的减少,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学术界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不存在挤出效应主要是从增发国债对利率、借贷资金及居民消费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的下降,而中央银行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第二,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和公共投资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提高民间投资,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相互代替,增加公共投资就会挤出民间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高速公路、供水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第三,中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上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具有扩张效应。研究方法上,过去关于财政政策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S-LM的分析框架下,如马拴友(2001)通过IS—LM曲线来推导财政政策乘数,估算出中国1983—1999年间的财政政策乘数大约为2。[14]郭庆旺等(2004)也在IS-LM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开始采用宏观结构模型、结构VAR模型以及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定量分析。如李生祥和丛树海(2004)通过建立宏观联立方程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的理论财政政策乘数和实际财政政策乘数。[16]对于IS-LM模型和宏观结构模型的缺陷,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受到Lucas的批判,他认为结构性模型的参数会随着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用于政策分析(Lucas,1976)。[17]受卢卡斯批评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包含理性预期和跨时最优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时间序列的研究成果,Sims将向量自回归模型引入宏观经济学。所以最近大部分的研究都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来分析财政政策效应。如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利用VAR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中国1978—2004年间公共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中国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18]还有一些学者也用该模型进行研究,如Blanchardetal.(2002)[19]、刘金全和梁冰 (2005)[20]、李树培和白战伟(2009)[21]、吕光明(2012)[22]等。由于VAR类模型缺乏DSGE模型所具有的微观经济机制,因此近期有不少学者采用DSGE模型对财政政策效应进行研究。如黄赜琳(2005)利用DSGE方法将政府支出作为外生随机冲击变量,构建中国三部门RBC模型,对中国财政政策与实际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占了部分的居民消费和投资,存在挤出效应。[23]目前,运用新凯恩斯DSGE模型进行财政政策研究较多,如Cogan(2010)[24]、Christianoetal.(2011)[25]等。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为假设条件和使用的模型不同存在差异,随着经济模型的不断发展,而使用新凯恩斯DSGE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已成为主流,本文在新凯恩斯框架下将财政政策内生化,试图能够反映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财政政策的影响,进而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于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

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政府主导型”特征,本文充分考虑了这一宏观体制因素,参考Tsung-wuHo(2001)的方法将政府支出加入居民效用函数中。

(一)居民最优行为居民从私人支出、提供劳动和政府公共支出中获得效用。居民在将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当作给定的情形下,决定消费需求、债券需求、劳动供给和资本供给。

(二)企业部门最优行为1.最终品生产企业竞争性的代表性最终产品企业投入yit单位的第i中名义价格为Pit的中间产品,生产技术的规模报酬不变。最终品企业面对市场既定的价格Pt,选择中间品投入数量来最大化其利润,并受到生产函数的限制,一阶条件。

(三)政府和中央银行行为将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合并为一个广义政府部门,政府执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本文不考虑货币需求。政府部门选择支出以最优化社会福利,并受约束于预算约束和私人部门的边际条件。现在考虑政府最优支出问题,假定政府希望在决策中考虑到居民户的最优条件,并受这些条件约束。我们可以通过所谓的可实现条件得到居民户对政策决策所施加的约束,该条件可以通过以下分析得到。

三、数据估计与检验

(一)数据的选取与初步处理本文模型中的参数分为两类:一类为反映模型稳态特性的参数,另一类为刻画模型动态特征的参数。前者主要采取校准的方法来估计,后者主要采取贝叶斯估计。模型校准过程主要是利用现实中可以观测到的宏微观经济数据的平均值以及参考其他学者的文献。模型部分动态参数采用贝叶斯估计,由于本文包含技术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政府购买冲击,为了避免估计过程中的“奇异性”问题以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观测变量拆借利率、产出和通货膨胀来进行贝叶斯估计。陆军和钟丹(2003)[27]、马晓兰(2005)[28]认为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能反映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本文数据样本区间选取1996年第1季度到2013年第4季度,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CEIC数据库及Wind数据库等。数据处理过程是:首先利用定基通货膨胀率序列计算得到实际的产出。然后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季节性调整和HP滤波处理,从而得到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部分的时间序列。

(二)基本的参数校正及贝叶斯估计1.部分参数的基本校准本文首先利用校准法得到模型参数值,然后通过脉冲响应和数值模拟结果解释、分析和预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长期均衡存款利率上升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与传统的宏观计量研究方法相比,通过校准获得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参数值可以避免因结果性改变所导致的Lucas批判。所以本文的模型参数值并不会因利率市场化结构性改革而发生变动。参数rg可以理解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比,从图1来看,中国最近几年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比重基本在0.36左右。同大部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一致,表1总结了模型校准后的部分参数值。2.部分参数的贝叶斯估计参数贝叶斯估计法能将样本信息和非样本信息结合。使得参数估计值更贴近模型的经济含义。利用贝叶斯法估计时,考虑到分布的一般性和参数的经济含义,参考刘斌(2008)的方法[29],对各先验分布的假定,通过估计得到表2的估计结果。多变量诊断统计量主要包括各估计变量对应的一阶矩、二阶矩和三阶矩,从图2来看,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上图的两条线重合,表明估计的结果是稳健的,因为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度量指标相对稳定。3.部分变量的稳态水平计算利用稳态式求解得到表3的模型稳态水平值,得到的消费占比、投资占比与政府支出占比与刘斌(2008)的结果基本一致。

四、模型数值模拟和脉冲响应分析

(一)模型数值模拟表4总结了根据模型参数值及稳态式所计算出的在不同名义存款利率水平下的宏观经济稳态水平。根据表4的结果,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稳态名义利率上升的长期宏观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际价格方面,名义存款利率上升可以提高居民实际存款利率(在通胀稳态为1时等于名义存款利率)和企业资本边际成本。二是在经济结构方面,名义存款利率上升通过提高企业资本边际成本降低投资占GDP比重,提高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政府支出占GDP比重,有利于调整中国宏观经济结构。

(二)经济变量面对外部技术冲击和财政政策冲击时的波动模拟表5总结了在不同名义存款利率水平上,模型面对相同的技术冲击、货币政策冲击与财政政策冲击时,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情况。根据表4显示的模型数值模拟结果,随着名义存款利率水平的提高,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逐步下降,总体而言,产出的波动下降幅度较大。由此可见,名义存款利率上升有利于降低中国宏观经济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波动。

(三)脉冲响应分析从图3、4、5来看,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消费和投资的下降,但是短期内产出增加。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政府支出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总需求的上升,从而使产出增加。但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通胀的上升和利率的上升,随着利率的上升,居民消费减少,企业的资本边际成本增加,因此企业的资本需求降低导致投资减少。均衡利率的上升,使得消费和投资面对财政政策冲击时的初始反应增强,即挤出效应增强。相对而言,对投资的挤出效应较大。但是,这并没有导致产出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减小,相反却出现了挤入效应增强———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产出的初始反应增强。主要是因为外生冲击的变动不仅仅取决于投资、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的变动,还同时受到总产出、投资和消费稳态水平的影响。正是由于稳态名义存款利率水平上升会同时引起投资占比的下降、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占比的上升,使得均衡利率上升时,政府支出对产出的挤入效应增强。这也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稳态名义存款利率水平上升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政府支出增加能在初期增加产出,但是其增长效应时间较对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时间短,因此第5期之后产出为负,但是负效应并没有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而显著增大。

五、结论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2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及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财务受损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波动频率、幅度、方向均将面临更多变数,从而使得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偏离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按照来源不同,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此外,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更多地投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还可能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期限错配风险,代表未来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因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从而使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不同步,导致资产相应的利息收入变动与负债相应的利息支出变动不对称,进而影响到银行利润和经济价值。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现象,即运用短期存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中长期贷款收益依然保持原有的固定利率水平,短期存款成本却需要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加,银行利润和经济价值将因此而降低。

2.基准利率风险是指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一致的情况下,如资产利息收入和负债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未同步变动,导致银行利差较前期发生变动而形成的风险。在我国利率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非对称性调整。自199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一年期基准利率共计进行了18次非对称性调整,在此期间,一年期存贷款最大基准利差达到3.6%,最小利差为0,基准利率风险对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

3.收益率曲线风险又称期限结构风险,收益率曲线是表示金融工具期限与收益率关系的图谱,当长短期利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收益率曲线将出现非平行移动,这一期限利差的变动也会使得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工具的收益和经济价值受到影响。如图2所示,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平坦化的趋势,长短期国债收益率差异收窄,银行持有债券资产的收益和价值面临的收益率曲线风险不断加大。

4.期权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业务中内置有选择权条款,业务存续期间参与人可根据利率变动方向作出改变其原有安排的决策,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却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带来负面影响。如预期利率降低时,贷款人可能会选择提前还款并重新续贷,以降低其融资成本;预期利率上升时,存款人可能会提前支取并续存,以增加其利息收益。随着银行业务品种的多样化、客户行为的理性化,此类期权性风险对于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的影响将日益突出。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敏感性缺口分析

在商业银行内部,运用模拟高级计量方法分析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的影响更能满足实际风险管理的需要。但此类方法对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要求极高,公开渠道无法取得。因此,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兼顾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对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进行评估,期权风险暂不纳入本文分析范畴。

1.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RSG)是指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RSL)之间的差额,即RSG=RSA-RSL。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分别代表一段时期内需按照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当RSA>RSL,代表存在正缺口,属于资产敏感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会随之增加。当RSA<RSL,代表存在负缺口,属于负债敏感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将有所减少。可见,商业银行需根据市场预期灵活管理其资产负债头寸与期限结构,以应对利率波动风险。

2.上市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本文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对各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比较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家银行201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15家银行各期限累计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其中10家银行1年以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代表2/3的银行均为短期负债敏感型,短期内面临利率上升、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1/3的银行为短期资产敏感型,短期内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13家银行1年以上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代表大部分银行均为中长期资产敏感型,中长期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其余2家银行为中长期负债敏感型,中长期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

3.利率变动对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2014年1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意外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从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至1.2倍。上述政策后,各家银行贷款利率基本按照下调后的标准执行,存款利率则因各家银行竞争力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化。以央行此次调息为背景,本文假定各家银行维持2014年6月30日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不变,各时间段内的资产负债在该时间段的中点重新定价,据此分析上述利率变动对银行1年内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其中,以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作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变动的模拟情景,而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变动则假定降息前均为基准利率,降息后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按照下调0.25个百分点后的存款基准利率执行;二是较下调后的基准利率上浮10%;三是较下调后的基准利率上浮20%。对于1年以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上市银行半年报中仅划分了3个月以内、3个月至1年两个时间段,未细分出3个月至6个月这一时间段,因此对3个月至1年这一时间段内的利率变动采用6个月利率和1年期利率变动幅度的简单加权平均数。可见,本文的分析可将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均涵盖在内。数据显示,当存贷款利率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形成的利息收入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形成的利息支出均成下降趋势,但由于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导致所有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有所下滑。当贷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存款利率较降息后的基准利率上浮10%的情况下,3个月内的存款利率实际比之前的基准利率仅降低0.015个百分点,简单加权平均后3个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反而上升了0.015个百分点,此情景下,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降幅进一步扩大,所有银行均超出了其2013年净利润的15%。当贷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存款利率较降息后的基准利率上浮20%的情况下,3个月内的存款利率实际比之前的基准利率上升了0.22个百分点,简单加权平均后3个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上升了0.28个百分点,因此各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受到利息收入减少和利息支出增加的双重侵蚀,下降幅度均达到2013年净利润的25%以上。

三、结论与建议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3

(1)监管环境。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监管政策,相对于大中型银行,要满足这些监管政策,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都面临巨大的成本上升,目前出台了三个“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以及多个“指引”(如,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相比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要满足这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需要从机构、人员、流程和IT系统等多方面加强投入。从监管的趋势来看,银行业监管将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精细化,这对IT技术比较落后、管理方法比较传统的城市商业银行是巨大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关注银行监管的新变化和未来趋势,特别地对最近全球银行监管变革要加以认真的关注,及早准备。(2)宏观经济环境。尽管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在高速发展之中,这种势头仍将继续。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中面临两大考验。一方面,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受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这就要求银行有良好的宏观经济预测能力。当前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对宏观经济的认识不深,城市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的反应速度似乎较慢。这就需要城市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应更加到位。另一方面,未来的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的艰巨任务。金融危机使中国对经济转型的认识更加到位,而且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必须适应和促进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转型,这也应当体现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之中。

二、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1.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小银行倒闭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那么为了保障存款人资产的安全性,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根据最新国务院允许银行破产倒闭这种观念的产生,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也就顺理成章。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弊大于利的。传统意义上城市商业银行凭借自身与当地政府这种不谋而合的默契,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效率,因为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种自然垄断的独特优越性,一旦出现问题,比如齐鲁银行事件,必不会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最多只会在声誉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一旦推出之后,政府或者地方财政部门会完全放开手脚,城市商业银行也就失去这道天然的保护屏障,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正面的激励作用,会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市场攻击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广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利好的消息,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实体经济的运行环境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固也起到保障作用。我国随着利率市场进程的加快,银行的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必将导致一批经营不善的银行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显的尤为紧迫。银行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的推进保驾护航。从长期来看,金融体系需要建立一个银行退出机制,这也就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利润减少,这必将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综上所述,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举措势在必行,但要使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真正能够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保驾护航,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

2.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管。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之后,利率会出现小幅度的波动,针对改革初期带来的利率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城市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层面的监管:第一,加强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渠道主要有两个,即依照监管规定公开披露信息和主动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目前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主要是通过前一个途径来进行。监管机构应对城市商业银行定期公布的季报、年报以及相关的财务报表进行专业审慎的分析,逐步建立完善监管报告体系的形成,这样既维护投资者的利益,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又使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控措施,规避利率风险的产生。第二,指导城市商业银行策略模型的选择。不同的利率风险防范计量模型所产生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期正负缺口模型的选择对利润影响很大,因此监管部门可以对城市商业银行选择的缺口模型进行指导,同时提供专业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完善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从而将利率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第三,加强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尤其在风险控制部门定期展开检查,对资金池的资金范围进行监管,比如大额资金、大额票据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要有相关的跟进措施来监管资金去向,从而保证城市商业银行健康稳定运转。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4

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一项迄今为止影响最为深远、最为广泛的金融体制改革和过程。从它需要创造条件分阶段进行。市场化后的存款利率会上升。其上升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但是,由于受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存款利率市场化仍然受存款保险制度、商业银行内部条件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存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或没有真正的市场化。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制约是否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是影响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因素。到现在,中国尚未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的一种金融保障制度。当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就可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原因在于银行业面临的是隐性的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必须有存款保险制度才能得到保障。这些都是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少所致。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无论对企业、消费者还是对银行,都可能带来或多或少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所以,中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采取的是谨慎的市场化。现在,国家真正对存款保险制度征求银行、企业、存款人的意见。但是,到现在,存款保险制度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二)商业银行内部条件的制约商业银行内部条件是否具备是影响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因素。存款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当商业银行完全习惯于所有的产品价格都以加点或者是减点来定价时;另一方面,当商业银行内部的资金核算也用市场基准来核算时,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把存款利率放开了。这些都是目前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用一个新的基准来代替央行目前的存款利率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表现。新的基准可能是同业拆借利率,也可能是七天回购拆借利率。商业银行内部还难以完全用市场基准利率来核算。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商业银行建立起一系列的风险内控投制。

(三)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是否具备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存款利率市场化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除了需要竞争性的商业银行主体外,它还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就如同价格改革一样,没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很难真正地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助于银行和企业间维持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不适时宜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不利于经济良好发展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一方面,需要物价和金融市场稳定,不至于引起存款利率的大幅上升,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再融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经济处于上行周期,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信贷增长空间。这表明,宏观经济过热,资金价格利息会过高;宏观经济过冷,银行经营获利就会相对困难。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积极推进。外币存贷款利率早已放开,但是,各类存款利率特别是人民币存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利率的市场引导机制不明显,缺少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等诸多问题,所以,存款利率还难以完全市场化。这些都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

(一)存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存款利率在不断地放开。自从1996年开放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开始,到现在已有近20年的历程。从新世纪开始,大额外汇存款利率、全国社保基金协议存款利率、县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等先后市场化。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利率下限。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一大突破,存款利率不断市场化。到2012年6月,存款利率可提高到基准利率的1.1倍。不过,到现在为止,这一改革还存在着不彻底性,特别是存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也就是说,目前的存款利率基本没有开放,还是非市场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防止金融风险而稳定金融秩序,存款利率只是有限地放开而没有完全放开。存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那就还不是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只有完全放开存款利率,让市场供求决定资金价格,才能有真正的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的市场引导机制不明显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充分发挥利率的市场引导机制作用。没有这种引导机制,企业、消费者和商业银行之间难以根据市场供求进行资金价格决定,也就是说,存款利率难以市场化。这是因为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是企业、消费者和商业银行。尽管金融体制改革在不断地推进,但适应这种体制改革的利率的市场引导机制仍不明显。不论是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等,这都缺少有效的对企业的利率引导机制。利率高低对消费者没有太多的反映。商业银行的利率引导机制同样不明显。总之,利率的市场引导机制不明显导致了存款利率没有市场化。

(三)缺少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存款利率市场化也不例外。否则,这种改革是不彻底的。在市场化过程中,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存款人利益的重要保护措施,而且是金融秩序的安全器。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少,导致存款没有保护,往往存款者利益受损。存款者在市场上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出现风险以后也没有保障的机制。存款利率市场化还没有为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作好方方面面的准备。以前之所以存款利率市场化缓慢,主要原因是缺少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如存款保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措施。没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存款利率也会真正地市场化。只有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才能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那还是不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利率受政府的干预过多,市场引导机制不明显,资金价格就不能由市场决定。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不健全,存款利率就难以真正地市场化。

三、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得失直接影响着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效果①。这一改革涉及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和整个金融体系,即使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也是十分艰难和慎重的,更不用说我国目前仍是处于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下,金融体系中的存款总量远远大于其他任何金融形式。如果条件不成熟而贸然放开存款利率,很可能会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正是如此,未来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还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一)放开存款利率,让市场供求决定其价格利率市场化进程始于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正式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于2013年7月被完全取消。目前,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的主要是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虽然存款利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上浮或下浮,但这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管制,也就是没有完全放开。这就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下放利率定价的审批权,该由市场决定的让市场说了算,先向下浮动,再过渡到完全由市场决定。没有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就没有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只有让市场供求决定存款利率,这样才能市场化。否则,存款利率没有真正地市场化。

(二)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分步、有序地推进,防止盲目进行。利率市场化具体推进的路径较为明确,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分阶段逐次加以推进,现在到了最后的阶段,即存款利率市场化展开以及必须的配套设施建设的阶段。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先开放大额存款利率再小额存款,先开放长期存款利率后短期存款等,从而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自上而下地推进实施,但需要自下而上地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推动。在中国,这需要作好充分条件分阶段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强化财务硬约束,防止搞利率大战。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既完善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机制,又完善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为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要顺利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除了影响存款人的利益外,无疑还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经营的风险。为了稳定金融秩序,实现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当务之急是健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风险管理等。加强内控,可以防范和化解由此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中,需要综合考虑客户给它带来的综合收益。除了考虑派生业务外,还需要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大小、利率风险大小。此外,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高低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商业银行面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才有可靠的保障。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5

存款保险制度采用了“船东互保”的保险模式,本着风险分摊的原则,有效地利用了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来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间的公平竞争,做到了以保护中小储户利益为核心的维护金融稳定,防止金融风险以“银行挤兑”和“传染”的模式在行业中蔓延,确保将金融风险规避在源头,化解在源头,避免出现金融风险扩大的态势。《条例》中相关条款规定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负有向投保机构提出风险警示、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等责任。这些细则的制订充分体现了存款保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储户的利益,避免储户存款被偿付过程的不确定性,有效将金融风险化解在源头,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确保金融服务的连续性;《条例》第九条规定了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对于不同风险级别的投保机构实行差别化费率,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让那些高风险的投保机构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而及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条例》第五条规定了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人民币。在我国,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覆盖了99.63%的储户,既充分保障了中小储户利益,又最大化地减轻了银行缴纳保费的负担,有利于银行稳健经营,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具有国家背景的大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又将为公众提供出质优价廉的服务,优化资源配置。综合而言,存款保险制度从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1.有效地克服了隐性存款保险的弊端。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大银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具有背景优势,公众会更加青睐大银行,无形中加剧了不公平竞争,不利于中小银行发展;存款保险制度则有效地提升了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弱化了大银行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促进了公平竞争,有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

2.有效地解决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银行的利率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波动风险加剧,银行资产定价和负债定价将难以同步,会产生基差风险;另外,恶性竞争,也会使得银行存贷利差减小,利润急剧压缩,次级借款者将“趁虚而入”,从而产生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存款保险制度则将这些风险进行了“兜底”,防止金融风险蔓延,稳定金融环境,充分保护了中小储户的利益。

3.存款保险制度稳定了经济、金融环境,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了世界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助推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从而影响国际间的资本流动,间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谈谈自己对未来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分析及相关对策

目前,市场利率化不完全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管制和存款利率管制。存款保险制度已经为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充实了基础;而取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管制,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住房的刚性需求坚挺,卖地为主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经济发展处于库茨涅兹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状,使得用贷款买房成为潮流,资金需求极具旺盛;一旦取消利率管制,整体贷款利率必将走高,中小企业将难以融资,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调结构,转增长,便无从谈起。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护航房价“软着陆”很有必要。护航房价“软着陆”,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地方政府要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国家要实行土地制度再改革。地方政府应减少卖地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降低房地产商的拿地成本,从而降低房价,稳定贷款利率;国家要实行土地制度再改革,建立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制度,弥补城镇建设用地稀缺化,进一步降低拿地成本,降低房价,稳定贷款利率。

2.进一步实行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贷款买房的资金需求,从而稳定贷款利率。

3.适当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量。房价由供求关系决定,增加供给,房价下降,贷款资金需求量减少,进而达到利率稳定的效果。

三、结语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阐述

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影响我国利率进程的重要因素,更是因为其对于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很关键。利率是决定投资成本的主要因素,投资是资本利率的减函数,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化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当前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的理论。他们认为,利率管制抑制了金融发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政府应该放弃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于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措施,放松金融管制,让利率自由浮动以反映资金的供求情况,从而使得资金到效率最高的部门去,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我国一直实行利率管制。利率管制的弊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暴露的一览无遗。利率管制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利用的低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整个经济投资的效率。在当前经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议程又开始被关注。

二、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的正面影响

(1)资源将得到有效配置。投融资渠道将被大大丰富,货币市场工具也将丰富起来,这非常有利于分开货币市场的层别,使得资金在不同市场中转换。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结构也将合理化,货币市场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一旦货币市场的工具数量和品种增加,将大大丰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的渠道以及增加流动性的管理效率,这将使得资金得到有效配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金融市场的利用效率。

(2)利率市场化可以大大促进投融资机制改革。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多元以及自主的投资体系将建立。政府对于利率进行管制,大大影响了市场的积极发挥,投资决策也会受到影响。利率市场化有望改变这一状况,将会大大加强对于风险的约束机制,增强对于资本市场的管理,强化投融资者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约束的机制,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投融资者,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融资机制体系。

(3)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率市场化强调让利率随着市场的供求发展来决定利率的高低,这也就是说谁做出决策谁承担风险,投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更加完善,中小企业都可以在投融资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有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从另一方面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使得资源合理和公平配置,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

2.负面影响

(1)利率市场化可能增加企业的投融资成本。我国一直实行利率管制,这导致了我国官方利率长期以来背离了市场上的利率实际水平。此外,利率管制更加倾向于国企的贷款。对于非常渴望贷款的非国有企业设置很高的贷款门槛,使得非国有经济只占据很小一部分的信贷资源。一旦放松利率管制,利率压力必将大大增加。利率上涨将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成本产生影响,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利润。过高的利率也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增加,更加增加了本来就很难的融资状况,中小企业不得不以更加高的贷款利率来获得资金,导致其融资成本大大增加,从而打击其投资积极性。

(2)利率市场化可能给资本投资者带来风险。利率市场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预期,一旦利率上升,金融资产的投资者会卖出证券等金融产品,使得证券价格走低。这对于我国的政策性的股市无疑是一记重拳。此外,一旦利率市场化,利率随着市场的变动,利率的变化必然会很频繁,这将加大金融资产的投资者的利率风险,使得投资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企业为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重塑企业融资机制采取的措施

1.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和风险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信用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虽然在改革的初期我国企业的信用意识不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意识逐步增强。但是还是存在部门信用比较差的企业。所以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信用的建设,增强企业的信用观念。只有企业加强诚信,才能在当前利率市场化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获得一个好的融资环境,从而得到好的发展。此外,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也需要提高。当今的金融环境各种风险种类繁多,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变动的越来越频繁,对于企业的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亟待加强,进而应对利率风险。

2.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寻求企业融资结构的动态均衡

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的企业不能够只是静观其变,而是需要去寻求转型升级,寻求改变,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一直是一个通病。拓展企业的融资券到化解企业的资金风险意义重大。企业需要完善风险投资的机制,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才不至于在危机到来时候手忙脚乱。此外,利率市场化的实施需要企业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的风险,加大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融资情况,合理确定企业的融资机构,使得资金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趋势,对于企业融资来说,有好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本文在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以后,对我国企业为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重塑企业融资机制采取的措施给出建议,我国企业需要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和风险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寻求企业融资结构的动态均衡,增强企业的利率弹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伟.关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金融论坛,2003.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利率 股票市场 上证指数 实证研究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利率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我国股票市场成立以来经历27 次利率调整,其中13次升息,14次降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尽管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利率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然而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管理与调控还处于探索时期。在此背景下,回顾二十年来的的27 次利率调整,探求利率调整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方面,Rahman和Mustafa分析了多个国家股票和利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了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国家中不存在股票价格与利率之间的显著Granger影响关系,但可能存在一个显著地长期协整关系。Rigobon 和Sack检验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股指的影响,发现股指对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负向反应,即短期利率上升25 个基本点,将导致标准普尔500 下降1.9 %。

国内研究方面,孙华妤与马跃研究发现央行的利率对股价产生正向影响。何问陶与王成进研究发现股市和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负向关系,当股市波动较小时, 两者负相关, 当股市波动较大时, 两者正相关。张绍斌、齐中英认为长期利率上升会通过影响贴现率从而导致股价下降。张子夜利用2006年至2008年的13次利率调整和调整前后14 个交易日来分析利率调整对上海股票市场的影响。发现在短内期,股市的走势和利率调整的方向呈现出同步上涨或下跌的趋势,和理论分析相背离。姜小敏研究发现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四季度这段时间内,上证综合指数与利率之间长期呈负相关关系。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到,基于不同的考察时间段和方法下,中外学者针对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这一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选取的利率调整次数样本不够多。第二,选取的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的时间段指标不够长。以至于所得结论难以很好的真实反映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

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选取我国股票市场成立20年来,利率的27次调整数据,对每一次利率调整后上证指数在短期、中短期、中期、长期的波动幅度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从丰富的数据中找出利率调整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规律。

二、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20年来的上证指数及人民银行的27次利率调整数据。本文引用的利率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的利率统计数据,上证指数是通过通达信证券行情分析软件导出的日收盘点位数据。

2.指标设计

中国属于利率管制体制,在实践中,一直以1 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核心,其他各类资金利率一般以其为基础推算确定。为了更全面考察利率调整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所以本文选取金融机构法定1 年定期存款利率和1年期贷款利率作为衡量利率变动的指标。为了更全面地研究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本文取上证指数在利率调整后1个交易日、22个交易日、132个交易日、264个交易日的涨跌幅为代表来分析利率调整对股市短期、中短期、中期、长期的影响。

3.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20年来,从1991年4月21日至2008年12月23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共有27次调整。每一次调整后1个交易日、22个交易日、132个交易日、264个交易日的涨跌幅度如表1所示。

(1)27次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

27次利率调整后1个交易日,上证指数9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18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33.33%。

27次利率调整后2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11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16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40.74%。

27次利率调整后13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19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7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70.37%。

27次利率调整后264个交易日,上证指数21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6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77.78%。

(2)13次利率上调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

13次利率上调后1个交易日,上证指数5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8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38.46%。

13次利率上调后2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5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8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38.46%。

13次利率上调后13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6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7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46.15%。

13次利率上调后264个交易日,上证指数9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4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69.23%。

(3)14次利率下调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

14次利率下调后1个交易日,上证指数4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10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28.57%。

14次利率下调后2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6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8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42.86%。

14次利率下调后13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13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1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92.86%。

14次利率下调后264个交易日,上证指数12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2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85.71%。

(4)利率调整对其后不同时间段股市变化一致性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看出,第一,总体而言,27次利率调整对短期、中短期、中期、长期股市走势的一致影响程度依次呈明显上市趋势。第二,分类来看,利率上调对中短期、中期、长期股市走势的一致影响程度弱于总体调整对股市走势的影响。利率下调对中短期、中期、长期股市走势的一致影响程度强于总体调整、利率上调对股市走势的影响。

三、结论

第一,利率调整对股市走势的影响理论在短期检验结果不明显,但中长期而言,该理论将被证明是正确的。即利率上升,股市下跌,利率下降,股市上涨。短期无效、中长期有效也从侧面验证了利率调整对股市走势的影响存在滞后期。

第二,中长期来看,股市走势对于利率下调的反应一致性要高于对利率上调的反应一致性。即中长期而言,市场对利好的反应强于对利空的反应。

参考文献:

[1]孙华妤 马 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7):44-53

[2]何问陶 王成进:股市波动对利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理论分析和我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前沿2009(8):39-46

[3]张绍斌 齐中英:中国利率水平与股价指数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3(10):95-98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对策

1.引言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线,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也就这一内容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盈利能力具体有着怎样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就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利率市场化概述

从微观角度来看,利率是指借贷资金的价格,具体是指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而从宏观角度来看,利率则是一种调节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肩负着货币政策传导的枢纽,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因此,通过对利率的内涵进行了解,再结合对利率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了解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影响及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

利率市场化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比如古典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以及凯恩斯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视角对利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研究。如古典利率理论提出了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实际利率,并且利率自身也有自发的对经济失衡进行调节的作用。由此可见古典利率理论其实就是市场化利率决定论。再如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该理论将利息和理论进行了对比,并指出利息是人们为了追求收益性的补偿而流动性,而利率则是对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进行衡量,它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通过对以上利率的内涵以及利率相关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对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产生合理的利率水平。我国就利率市场化改革退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呈现加速趋势,尤其是在近年来,除了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受政府管制之外,其他利率都已由市场自行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迅速,看似简单,然而利率市场化改革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和容易。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而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在于利率管制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发挥利率的价格细腻好作用,建立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将对银行利率的调节权力交给市场,减少政府的干预,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资源利用价值。

3.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给中国的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风险,尤其是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其影响作以下归纳:

⑴利率市场化将明显挤压银行的利润空间

一般情况下,利差对银行利润增长有着极大的贡献。正常情况下,国内银行为了获取高利润和争取优质客户会通过下浮或者上浮实际贷款利率或者实际存款利率等手段来对市场利率进行调节。在利率实现市场化之后,国家就会对利率的管制放开,这样就会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进而导致银行利润的下降。而利差的下降会严重影响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对那些业务单一、以存贷利差为收入主要来源的银行更是如此,将会对其产生致命的打击。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导致银行利差在一定的时期内持续收窄的影响,将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利差逐渐缩小而严重挤压银行的利润空间,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致命的冲击。

⑵利率市场化将会放大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将会更加严格的要求银行的风险计量及其定价能力。因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剧,存贷款利率将会随着信贷市场的需求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并随着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动。这样就增强了资金在金融市场和银行之间的流动性,将会加大对其的管理难度,也更容易形成利率风险,增强风险的可能性。而在客户拥有自由的存贷款选择权的情况下,利率波动的大小将会造成银行经受巨大的选择权风险。在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以及利率频繁波动的情况下,会导致面临更大的收益不确定性。

⑶利率市场化将会带来同业恶性竞争风险

利率市场化之后有可能会出现银行存款负债利率较多的高于同业价格,而贷款资产利率较多地低于同业价格的情况,此时银行极有可能面临极大的利息损失。此外,当银行为了提高其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以及满足监管指标而采取相应措施时,就会出现通过花费高成本来获取存款的恶意竞争风险。

⑷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增加银行业的竞争压力

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通过市场对利率进行调节,这无形中就会加大银行的压力,尤其是对于那些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同时服务质量又相对较差的银行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压力更为明显。此时,银行的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将会成为银行间竞争的关键。因此,提高银行这些方面的能力成为银行在激励的竞争中保持优胜的关键和重点。

4.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有效的抓住机遇并很好的应对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促使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浪潮中更好的发展。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以供参考。

⑴建立并完善相关机制,实现内部存贷款定价的科学合理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银行就获得了相应的自主定价权,这样就能促使资金价格合理有效的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在定价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银行进行充分的考虑,不仅考虑到银行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考虑到客户的利益,最终确定不同水平的利率,实行差异化的定价策略,达到优质、优价并于风险相匹配。同时,新的资产负债模式也是目前考虑的重点。为了更好的实现银行资产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

⑵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

银行为了更好的进行资产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需要依靠中间业务的办理和改善。原因在于中间业务资本消耗少、抗周期能力强,并且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度也低,所以其在银行资产结构优化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也使得银行的息差幅度在不断的缩窄,这将对银行业传统的收入结构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银行业极力发展中间业务,调整经营战略,有效减少对利率差的依赖性,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

⑶培养和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对于银行来说,为了能够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实现更好的盈利能力,离不开相应人才的匹配。同时利率市场化在促进提高银行管理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培养方法和制度,提高银行人员的利率风险意识,注重对风险控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高素质、高专业性来应对未来激烈的竞争。(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陕西省分行)

参考文献:

[1]李媛.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J].上海金融,2014,(8):93-95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深化 时序选择 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供求双方借助市场机制决定资金的均衡价格,以便反映市场资金稀缺程度。目前受多重因素制约我国的利率体系尚由政府进行管制,但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将是必然选择。

我国从1996年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历程基本遵循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则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则放开了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思路,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然后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而人民币存款利率也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但对于目前是否是完全利率市场化的合适时机,争议颇多。

二、金融深化与时序选择相关理论

1973年麦金农和肖提出了利率抑制与利率自由化理论,并指出利率抑制是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过低的存款利率抑制了人们的储蓄愿望,造成资本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金融机构储蓄资源配置的能力。

而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我国金融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时序与条件研究工作。大部分学者认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方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此,我国应选择间接或有限制的渐进式开放模式。

以上金融深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推动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本文将通过国内外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金融深化理论。

三、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与借鉴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利率市场化浪潮。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但无论哪个国家,其利率管理体制都处于日益开放的发展轨道。下面通过美国、日本和阿根廷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对比分析,揭示一些可供借鉴的规律。

(一)美国、日本、阿根廷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对比

1.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归结起来就是“Q条例”从颁布到废止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经济大萧条,为限制银行间存款利率竞争,保证稳健经营,美国逐渐出台了一系列法案,用来明确各种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分工,特别是1933年6月颁布的《1933年银行法》。1966年《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出台,Q条例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展。Q条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弊端日益显现。后来商业银行经过不断争取,最终美联储开启了利率市场化。先取消大额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管制予以取消;并提高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86年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取消,此时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

2.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二战后,日本通过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复苏。1978年日本央行逐步取消对货币市场利率控制,并正式启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当年银行间拆借和票据利率市场化得以实现。1985年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管制,1993年小额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予以取消,1994年实现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3.阿根廷利率市场化的失败

20世纪7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经济失衡,经济增长剧烈波动,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节节高升,面对如此困境,许多国家开始效仿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利率市场化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经济不稳定,加之银行监管缺失和经济体制等因素,改革后名义利率飙升,企业大量倒闭、外债大增,大量资金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反而酿成金融危机。

(二)利率市场化的时序选择测度指标分析

首先,以衡量宏观经济水平的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两个指标,分析利率市场化时美国、日本、阿根廷三国宏观经济状况。本文选取三国利率市场化前5年GDP增长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变异分析。

表1 三国利率市场化前5年GDP增长率指标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

通过表1可见:尽管阿根廷启动当年GDP增长率高达6.93%,但其前5年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为1.24,表明其宏观经济状况极不稳定,经济波动巨大;而尽管美国、日本当年GDP增长率不是特别高,但美国、日本前5年GDP增长率变异系数较小,经济运行相对平稳。

其次,选取三国利率市场化前5年的M2/GDP作为金融深化指标来分析资金市场发展状况。

表2 三国利率市场化前5年M2/GDP指标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

表2表明,三国资金市场的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日本市场化前5年M2/GDP均值达106.32%,且变异系数较小,而美国均值达62.71%,也在较高水平,说明两国金融深化程度较好;但阿根廷均值仅为18.04%,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异系数偏大,表明其资金市场规模和活跃程度都较低,金融深化不够,不足以平抑改革后的金融波动。

再结合改革后的市场表现看,改革前资金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状况与改革后的效果关联性较强,选择在金融深化程较低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金融深化率会迅速扩大而导致金融不稳定,甚至导致经济危机;若改革前资金市场发展健康,金融深化程度良好,则改革后金融市场将保持稳定,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三)选择利率市场化的模式分析及启示

通过对美国、日本、阿根廷三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金融深化指标的对比和变异分析,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模式选择直接影响着改革效果,如果经济状况波动较大,金融深化较低时激进改革,则改革后金融市场会遭受显著冲击,如阿根廷;若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经济稳定而且金融深化显著,那么,改革成效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步释放,并且平抑金融波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如美国、日本。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如下:

改革进程不可冒进,渐进式改革更为可取。

稳定的经济环境护航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金融深化程度与改革后的成效关联性较大。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可以有效减缓改革带来的波动。

四、深化与利率市场化时序选择分析

根据金融深化理论,结合本文对三国利率市场化的时序选择量化对比分析,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资金市场发展的某些指标进行趋势分析和变异分析,进而判断目前是否为完全利率市场化的合适时机。

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可以抵御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近10年我国CPI均值为2.96%,变异系数为0.7,CPI均值不高,但是波动较大,不过处于低位波动,考虑到我国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占比较大,而我国自然灾害导致的食品价格波动较大,因此整体通货膨胀情况可控。总体来看,近1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平稳。

因此,虽然目前我国金融深化指标还未真实反映我国资金市场的发展水平,但剔除准货币的结构性影响,真实的金融深化指标也超过了60%,接近美国当时的水平,已经可以适时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

本文认为尽管我国还存在着某些不成熟的条件,但是我国基本上具备了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量化条件,只要配合合适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渐进式改革模式,不仅能逐步消化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能在改革过程中,适时调整策略,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另外,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有效刺激经济并保持稳定发展,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

1.改革进行需要有序推。时机上,央行要选择货币环境宽松时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步骤上,分步推进,适时调整;策略上,先选取个别区域进行试点,然后全面推广。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相对平稳,通胀可控,此时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3.从制度建设上,除了进一步完善融监管机制,还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

参考文献

[1]孔德刚.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模式及风险评析[J].财经政法资讯,2007(02).

[2]罗熹.利率市场化的良机[J].资本市场,2012(11).

[3]李兴法,闫俊.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