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欧姆定律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5:00:32

欧姆定律教案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1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及电流的规律,利用欧姆定律得到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根据实验探究得到欧姆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利用欧姆定律的计算,学会解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由旧知识向新问题的转化,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4、教学重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

5、欧姆定律是指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该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1826年4月发表的《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论文提出的。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2

摘 要:本文对人教版物理选修3-1教材中引入焦耳定律的方式提出了质疑,指出了其不利影响,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分析了这样引入的好处。

关键词:物理选修3-1;焦耳定律;欧姆定律;纯电阻电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课本对焦耳定律的引入过程如下:

电流通过白炽灯、电炉等电热元件做功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导体的内能,电流在这段电路中做的功W等于这段电路发出的热量Q,即

Q=W=UIt

由欧姆定律

U=IR

代入上式后可得热量Q的表达式

Q=I2Rt

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及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关系最初是焦耳用实验直接得到的,我们把它叫做焦耳定律。

这里用公式推导的方式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公式和内容,笔者认为不太恰当,理由如下:

第一,焦耳定律是焦耳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科学实验是自然规律最直接的反映,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正如课本上所说焦耳定律是焦耳用实验直接得到的,焦耳定律本身就是一个实验规律,这是焦耳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得到并经过无数次实验验证了的实验结论,我们不应该淡化科学实验在焦耳定律建立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公式推导的方式掩盖了焦耳定律的真实面目。

第二,这里Q=W应用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来推导焦耳定律,而实际情况是焦耳本人是在得出焦耳定律后,又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精确的科学实验,在大量实验事实面前焦耳提出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并且电流通过导体时所做的电功和导体发出的电热相等是焦耳得出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重要实验基础.由此看来,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来推导焦耳定律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历程的。

第三,上述推导过程用到了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该为[I=UR],不应该用U=IR,另外,欧姆定律是只能在纯电阻电路中才适用的规律,用欧姆定律来推导焦耳定律会使学生认为焦耳定律也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对电动机等非纯电阻元件求电热不适用的错误认识.学生一旦建立这样的错误认识再来纠正是比较困难的.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引入焦耳定律的过程可以做一些调整.建议设计“电流通过电学元件时产生的电热与谁有关?”的探究实验(或者介绍焦耳所做的实验).通过探究实验得出Q=I2Rt,即焦耳定律.然后结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做功全部转化为电热W=Q,即UIt=I2Rt,可以得到[I=UR]。由此可见欧姆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纯电阻电路中的具体反映和内在要求.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还原了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实际历程,体现出了科学实验在科学理论建立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使人们认识到焦耳定律是一条实验规律,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能真实反映自然规律.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像科W家那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总结得出规律,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科学实验对自然科学的重要意义,也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我们又利用焦耳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反过来得出了欧姆定律,说明欧姆定律、焦耳定律虽说是在实验中得出的,同时它们也是物理理论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焦耳定律在物理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物理理论的完备性,在理论层面上证明焦耳定律可以纳入已有的物理理论当中,使实验结论和理论框架得到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得到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果不是纯电阻电路,电流做功没有全部转化为电热则不能得出W=Q即UIt=I2Rt,欧姆定律也就不适用.另外我们还能体会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的普适性,欧姆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纯电阻电路中的必然要求.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3

制作:欧姆表的电路连接

自制的多量程欧姆表是根据串联电路的欧姆定律制成。Arduino将电路中电压分配规律,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数字的变化,反推出未知电阻的阻值。我们参照自制多量程欧姆表的电路图(如图1),来解析自制多量程欧姆表的原理。

5V为待测电阻Rx和已知电阻R1之间的总电压,V为电压表测得的阻值。因为串联电路的电流不变,所以根据公式可求得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

可见,要求得待测电阻的阻值,我们需要已知两个变量。一个是定值电阻,一个是A0端口电压。理论测量范围为0到无穷大。已知Arduino UNO可提供5V的电压,选择1KΩ定值电阻作为电路的已知电阻。Arduino UNO可以将电路中的0~5V电压转换成数字信号0~1023,且两者呈线性关系。例如,输入模拟信号管脚的电压为0V,转换之后的数字为0;模拟信号管脚电压为5V,转换之后的电压为1023。利用Mixly图形化编程软件,可以实现两者转换以及结果显示。图2为实际电路示意图。红色导线一端接入Arduino UNO板5V管脚,另一端作为测量电阻的引脚;1KΩ电阻一端接地,另外一端连接黑色导线作为测量电阻的引脚,同时连接蓝色导线接入A0管脚。

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A0端口的测量值和A0和GND之间电压V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将其代入到计算公式当中,可得A0数值和Rx的计算关系为: 。

改装:绘制欧姆表的表盘

上述的欧姆表只是一个最初的模型,测量的电阻值只能在电脑上显示。这样的欧姆表只是对其原理的一个展现,还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为了使自制的欧姆表更贴近真实的欧姆表,我们可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在图2连线的基础上,加入舵机。利用舵机角度的变化表示阻值的大小,制成指针式欧姆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将测量到的电阻值转换成为舵机的角度。选择欧姆表的量程为0~10KΩ。已有舵机的旋转范围是0~180度,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我们设置舵机转动10度代表1KΩ,转动5度代表最小刻度0.5KΩ。现设置欧姆表量程为0~10KΩ,因此舵机转动的最大角度为100度。

使用直尺、半圆与圆规,在纸盒的表面画出欧姆表的刻度盘,用舵机在刻度盘上比对位置,使得舵机的转动轴和刻度盘的中心重合,以此来确定舵机的安装位置,并用笔标记。再按照舵机的尺寸,挖空纸盒表面,将舵机安装上去。舵机的三根引脚分别接Arduino UNO电源管脚、接地端与A1管脚。这样,一个独立欧姆表的连线和组装工作已经完成。图3为欧姆表刻度盘,图4为指针式欧姆表实际电路示意图。

玩转:学习小数变量的使用

程序的编写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变量的定义,第二个部分是各个小程序的编写,第三个部分是用程序语句连接各个小程序,最终实现欧姆表的功能。

第一部分的程序是定义变量。变量分为整数、小数、布尔、字符和字符串。如果要给数字赋予一个变量,需要定义变量为整数变量或者小数变量。我们在这一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比较精确的计算,计算的过程与结果必须以小数的形式呈现。因此,我们选择各个变量为小数变量。定义analog变量为小数变量,初始值为0。模拟端口A0的数值会赋予这个变量。同理,经过欧姆定律公式计算,得到的待测电阻数值用r来表示;r扩大10倍得到的数值赋予a,a与舵机旋转的角度有关系。图5为第一部分程序。

第二部分是各个小程序的编写。首先根据欧姆定律,编写待测电阻的计算程序。将模拟端口的A0数值赋予analog变量,再代入计算公式中。这里的计算公式与上述欧姆定律的计算公式一致。不同的是,总电压V原先是5V,现在是与5V对应的1023,而电压V1用变量analog表示。

名为“电阻”的程序被执行后,会得到待测电阻的精确数值。如果用舵机表示电阻值,电阻值的数值过小,需要进行放大。如待测电阻经过测量为5KΩ,如果舵机相应地转动5度,指针转动不明显。但将电阻值放大十倍为50,舵机转动50度,舵机转动明显,这样欧姆表的指示将更加精确。

所以,需要执行“舵机显示电阻”程序,程序内容为待测电阻数值扩大十倍。选择A1端口为舵机的信号输入端口,之后a与舵机转动的角度进行映射,建立对应关系。0~10KΩ放大十倍为0~100,放大的数值和舵机转动角度一一对应。图6为第二部分程序。

第三部分程序是要连接第二部分的程序(如图7)。

分享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4

关键词:理解;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也是中考中考点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欧姆定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多用时间将这块知识夯实,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

一、明确欧姆定律的内容

1、实验思想和方法

欧姆定律在教材上是通过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即在控制电阻不变,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由此得到了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由实验总结和归纳出欧姆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为:I=U/R;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Ω);导出式:U=IRR=U/I

注意表达式中的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具有同一时间,同一段导体的关系。

3、欧姆定律的应用条件

(1).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2).欧姆定律只适用于金属导电和液体导电,而对于气体、半导体导电一般不适用;

(3).欧姆定律表达式I=U/R表示的是研究不包含电源在内的“部分电路”;

(4).欧姆电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都是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不同导体之间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间不存在上述关系。

4.区别I=U/R和R=U/I的意义

欧姆定律中I=U/R表示导体中的电流的大小取决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这段导体的电阻。当导体中的U或R变化时,导体中的I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见,I、U、R都是变量。另外,I=U/R还反映了导体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是导体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若R不为零,U为零,则I也为零;若导体是绝缘体R可为无穷大,即使它的两端有电压,I也为零。因此,在欧姆定律I=U/R中,当R一定时I与U成正比;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R=U/I是欧姆定律推导得出的,表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跟这段导体中的电流之比等于这个导体的电阻。它是电阻的计算式,而不是它的决定式。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导出式R=U/I中R与I、U不成比例。

对于给定的一个导体,比值U/I是个定值;而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是不同的。不能认为导体的电阻跟电压和电流有关。

二、欧姆定律的应用

在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关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分析清楚电路图,搞清楚要研究的是哪一部分电路。这部分电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这是解题的关键。

2.利用欧姆定律解题时,不能把不同导体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代入表达式I=U/R及导出式U=IR和R=U/I进行计算,也不能把同一导体不同时刻、不同情况下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代入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导出式进行计算。为了避免混淆,便于分析问题,最好在解题前先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同时要给“同一段电路”同一时刻的I、U、R加上同一种脚标;不能乱套公式,并注意单位的统一。

3.要搞清楚改变和控制电路结构的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开关的通、断情况;二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发生变化时对电路的影响情况。因此,电路变化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引起电路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另一类是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电路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解答电路变化问题的思路为:先看电阻变化,再根据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分析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这是电路分析的基础。

三、典型例题剖析

例1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2Ω,Rt的最大阻值为18Ω,当开关闭合时,滑片P位于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6V,那么当滑片P位于最右端时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解析:分析本题的电路得知是定值电阻R和滑动变阻器Rt 串联的电路,电压表是测R两端电压的。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说明电路中的总电压(电源的电压)是6V,而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最右端时,电压表仅测R两端的电压,而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小于6V。

滑片P位于变阻器的最右端时的电流为I=U1R+Rt=6V12Ω+18Ω=0.2A。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IR=0.2A×12Ω=2.4V。

例2 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B滑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将;电压表的示数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5V,要使电压表的示数变为3V,滑片P应向端滑动。

图1

分析:根据欧姆定律I=UR,电源电压不变时,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此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是AP段,动滑片P向B滑动时,AP段变长,电阻变大,所以电流变小。电压表是测Rx两端的电压,根据Ux=IRx可知,Rx不变,I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反之,要使电压表示数变大,滑片P应向A端滑动。

答案:变小;变小;A。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

相比于其他学科,物理具有比较抽象的特点,同时物理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活有着比较贴近的关系.基于以上两点,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阶段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在师生之间搭建了有效的师生交流平台,能使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和有效,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和友好,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注意事项

1.问题情境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创设初中物理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注意问题情境要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引入课堂,使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脱离,就可能导致创设问题情境的效果达不到预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没有有效提高,从而影响初中物理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应该在设计问题时将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问题情境深度应该恰到好处.在创设初中物理课堂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对问题的深度进行有效把握,就有可能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过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就会产生轻视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下降,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反之,如果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提出的问题难度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就有可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对于初中物理课堂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不高.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把控问题的难度,从而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发挥积极作用.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

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欧姆定律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电学内容,教师在欧姆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选用适当的课堂导入方法.在学习欧姆定律之前,学生对于电阻、电流和电压的定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拿出一个滑动变阻器,告诉学生滑动变阻器能够改变导体中的电阻,然后将小灯泡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源之中.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让学生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进行观察.随后教师进行问题的引入:“在电路中,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通过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学生能够回答出有关系这一答案,从而使欧姆定律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学生容易明白“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欧姆定律的基本定义.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堂问题,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环境和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注意问题情境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问题情境深度应该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导入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金龙,陈万金.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 对 策 研 究 [J].读 与 写 (教 育 教 学 刊 ),2015,03.

2张文峰.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5,21.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6

一、物理电学相关公式及形象记忆法

初中物理电学相关公式和定理虽然表面看比较抽象难懂,但是因为电流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其特点和存在形式可以类比现实中许多形象易懂的实物和现象,因此结合实际对相关定理定律进行理解和记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解释的是电学中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电学最基本的定律.

电流×电阻=电压,即I×R=U;其他的变形式可以由此公式导出.

可以用水流演示电流,用水压解释电压,以现实中形象的实物来解释电学相关内容.

2.电功公式

电功公式是讲电力做工的计算方法,电流流过导线会产热,有能量产生,能量可以做功,电功公式就是计算电力做工能力的公式.

电流×电流×电阻×时间=电功,即I2Rt=P;

将I=UR代入,就能成为电功公式的另一形式.

3.电功率公式

电功率就是形容电流做功快慢的公式.

电流×电流×电阻=电功率,即P=I2R.

电功和电功率可以用电灯发光发热解释,电流越大,电灯越亮,时间越长,电灯散失的热量越多,就是电流做功的道理.

二、物理电学题目解题技巧

1.欧姆定律方程解题

熟记欧姆定律,只要是给出电路解电学未知量并且题目中没有涉及功率内容的题目,结合整个电路列出欧姆定律的基本方程,肯定可以得到答案,即使最初看题时没有头绪,在列出欧姆定律方程之后也能从方程中看出解题方法.静态电路图列写一个欧姆定律方程,动态电路图根据变化次数列出相应数目的欧姆定律方程即可.

例电路图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滑片在R2上某两点之间来回滑动时,电流表的读数变化范围是2 A~5 A,电压表的读数变化范围是5 V~8 V,问电源电压及电阻R1的值分别是多少?

乍一看此题确实无从下手,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动态电路题,随着滑动变阻器阻值的不同电路相关参量产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列两个欧姆定律方程,方程列出,题目便迎刃而解.

解根据题意列欧姆定律方程,首先滑动变阻器在题意中阻值最小时,电流最大为5 A,电压表度示数最小为5 V,此时滑动变阻器电阻值为5 V÷5 A=1 Ω.

可以列出一个方程:

U÷(R1+1)=5 A(1)

同理,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时为8 V÷2 A=4 Ω.

列另一个欧姆定律方程

U÷(R1+4)=2 A(2)

用简单的解方程法解方程(1)和(2),很容易得出结果U=10 V;R1=1 Ω.

2.等效电路解含功率动态题

解含有功率内容的动态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其各种状态独立出来,简化成等效电路,每种状态单独分析,之后综合考虑并求解.

例如图2所示,R2与R3的电阻比为R2∶R3=1∶4,最初所有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同时闭合S1与S2,S3保持断开,电流表示数为0.3 A,R2消耗功率P2;之后闭合S1、S3,S2断开,R1消耗功率为0.4 W,R3消耗功率为P3,P2∶P3=9∶4,求电源电压和R1阻值.

虽然此题表面看是动态且较为复杂,但是将动态电路的两个状态拆分成静态简单电路,题目便会简单明了,之后列写欧姆定律和功率方程,解方程即可.

当闭合S2后电路可简化成如图3形式,可列方程如下:

(R1+R2)×0.3=U(1)

R2×0.3×0.3=P2(2)

打开S2闭合S3后电路变成图4,设此时电流为I3,结合等量关系R3=4R2,将R3用R2代替,后列方程

(R1+4R2)×I3=U(3)

R1×I3×I3=0.4(4)

4R2×I3×I3=49P2(5)

5个方程,5个未知数,此题可解.由(2)式和(5)式可解出I3=0.1 A,其他未知数便顺利得出.最终结果:U=36 V,R1=80 Ω.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7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甚至教学的成败。建构主义理论针对教学策略设计这一环节强调指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为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包括允许学生决定自己想学什么,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得到互相帮助,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使得学习富有意义,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知识,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固着点,提供学习内容的多种方式,促进积极的知识建构,包括利用活动促进高层次思维,鼓励审视不同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机制。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呢?笔者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一、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案例

我们来分析针对《欧姆定律》一节课分别用归纳教学策略和探究教学策略设计的两则案例:

【案例1】 运用归纳教学策略设计的教案

1.导入:讲述欧姆为探索真理,十年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研究,最终得出欧姆定律的感人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2.演示实验

步骤1: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步聚2: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以上步骤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

3.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推理: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电压越高,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电压增大几倍,电流强度就随之增大几倍;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随着电阻的增大,流过电阻的电流强度就减小,电阻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电流强度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通过以上推理得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关系。

4.验证推理:设计两组实验数据表,每一组中留有适量的空白,请学生根据推理的结果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据,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同学生一道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5.归纳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

【案例2】 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教案

1.提出问题:教师指出,我们曾通过实验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灯就越亮,流过灯的电流就越大。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2.形成假设: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有可能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学生通过学过的有关电压与电阻的知识能够比较顺利的提出假设)

3.制订方案:固定电阻、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换用不同的电阻,保持电压不变,重复上述步骤,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最佳方案。

4.实施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与假设是否相符,得出结论。

6.评价:检验实验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7.交流:各小组形成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形成最终结论(有关作业与反馈,保持与迁移等环节在两案例中略)。

二、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案例分析

运用归纳策略设计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了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并经过归纳推理得出欧姆定律,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不但对定律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相对于探究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省时的,而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案例中,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因此,不但发展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而且通过对探究乐趣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欲望。同时,由于探究过程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并且需要对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价,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评价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物理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策略,只有当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类型、学生的现状、现有的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考虑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最好”的教学策略。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8

【关键词】两大法系;趋同;梅里曼;海塞林克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15-03

法治中国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两大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知以藏往,以古为鉴,在法学理论的研究中,比较法学占有重要地位,比较研究西方传统法学理论,探究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指导中国法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自二战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代表人物哈特与德芙琳、富勒、德沃金展开辩论,分析法学、自然法学、法社会学走向融合,以之为代表的两大法系趋同进化,在梅里曼的《大陆法系》与海塞林克的《新的欧洲法律文化》著作中,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一、西方著作中的欧陆法系变迁

西方著作中有许多涉及欧洲大陆法系的划分与特征的论断,但是,作为比较法学研究,在阅读过程中采用比较法研究的方法,自然是有益的借鉴,因此,选择如下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而展开对欧陆法系变迁及其新特征的考察。

(一)梅里曼与《大陆法系》及其成书背景

1969年,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约翰・亨利・梅里曼完成了《大陆法系――修拉丁美洲法律制度介绍》,1983年由顾培东、禄正平等人翻译后出版。

美国人梅里曼作为大陆法系的局外人,通过从教、访学雅典经济计划与研究中心、罗马一大比较私法研究所、斯特拉斯堡国际比较法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法学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等,近距离接触大陆法系的两大重要族系,即“拉丁法族”和“日耳曼法族”,他甚至认为,最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不是法德而是以其翻译的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为代表的意大利。

(二)海塞林克与《新的欧洲法律文化》及其成书背景

2001年,阿姆斯特丹大学欧洲私法学讲席教授马丁・W・海塞林克完成了《新的欧洲法律文化》,2010年由魏磊杰翻译成中文出版。

荷兰人海塞林克作为大陆法系的局内人,其生活与研究的环境充满着欧洲氛围,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律本科、巴黎二大法律研究生、乌特勒支大学博士,最后成为阿姆斯特丹大学欧洲私法研究中心主任,现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欧洲合同法研究中心主任。

诚然,海塞林克的背景,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助理法官,欧洲民法典研究组阿姆斯特丹小组负责人,这些决定了其研究和写作的视角。作为当代欧洲私法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他在欧洲私法、法系理论和法学方法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

在仅仅32年的时间内,大陆法系以及欧洲各国法律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我们可以探析法系理论在欧洲这样一个“充分融合化”的区域内,如何产生、发展、演变,最后走向了困境。

二、19世纪前后欧陆法系的传统特征

从梅里曼的《大陆法系》一书中,我们可以窥视19世纪欧洲大陆特殊的、区别于英美的法系发展特征,在法学理论、法律实践、法学教育和表现形式上,他们都展现出了固有的特色。

(一)法学理论:法律渊源、法律解释、法之确定性、公私法的划分

在19世纪前后,欧洲大陆的法系(除英国外)在法学理论上呈现出一些固定的特征:在法律渊源上,仅承认法律、法规和具有效力的习惯是法律的渊源,而判例不能成为渊源;在法律解释上,法国和德国严格限制法官对法律适用进行解释,而奥地利和瑞士则允许法官解释甚至创制法律,但总体上,仍严格控制对法律的解释;在法之确定性上,为了法典的确定性和原则性,进而放弃法律的灵活性;在公私法的划分上,基本遵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方式,而社会法则作为一种中间状态的法律而补充存在。

(二)法律实践:立法、法官、法院

由于基础理论的导向性作用,19世纪以来欧洲的司法实践也展现出特有的形式:从立法看,许多国家都是通过民主选举立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而通过他们代表民意创制法律,这从19世纪以来欧洲的民商事法律“法典化”运动可以看出,其中法国与德国的民法典中可以看出来;从司法者看,法官是立法的设计者和实践的操控者,他们依据职权严格的适用法律,被视为“宣读法律辞令之喉舌;不得削弱法律之效力,亦不得损及法律之严密规定”,①他们是绝对的裁判者;从司法机构看,法院的任务就是单纯地适用包含在法典之中的各类规则。

(三)法学教育:法学家、法学教育

在这样一套法律实践模式下,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学教育和法学家阶层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法学家阶层为了获得学术名声,大量的构建深奥且宏达学理体系,法学理论在此时异常发达、观点学派众说纷纭,如历史法学派、法社会学派、功利主义法学、评论法学派等等,他们通过为法律或法典撰写评注(编册),进而希望能够与法院(司法活动)建立或多或少的联系,以此获得公众和学界的认可以及某种学术权威,“法院援引其理论观点越多,其学术成就也就越大”。

(四)表现形式:概念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纯粹主义

19世纪以来,欧洲大陆的法律体系都经历了极端的“形式主义”时期,法国最高法院的判决风格尤为形式主义,例如,在欧陆最高法院,判决的格式都是三段论法,“法律原则的确定构成大前提,事实的描述构成小前提,由此得出一个看起来无可争辩的结论”;而从法律文化的国内性、内在视角、系统化思维模式,以及高度抽象的概念与规则、演绎型的推理方式和对法律文本的异常倾注等等,都决定了在欧洲大陆,教条主义、纯粹主义占据着统治性地位。

三、20世纪以来欧陆法系的全新特点

进入20世纪后,面对新的历史形势,欧陆各国的法学家与立法者乃至司法机构开始反思,借助美国的影响、欧盟的拓展,两大法系在欧陆开始呈现融合化的趋势,许多在半个世纪前看似南辕北辙的特征,在现在的欧陆版图内开始出现,两大法系的趋同成为了必然走势。

(一)法学理论:法律渊源、法律解释、法之确定性、公私法的划分

20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大陆各国法律体系的变革,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不断的与其余人文科学发生了交叉重叠,以往的学科壁垒逐渐消失,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博兴,使得“法律与X”运动开始兴盛,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政治学等交叉学科的显现和发展,使得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学理论上出现了许多与19世纪迥异的特征:在法律渊源上,判例应被视作一种法律渊源的观点已被人们普遍认可。除了国内法作为渊源外,增加了欧盟指令等盟法作为渊源。②在法律解释上,欧洲大陆各国施行解释“目的论”,对不在对法律解释进行无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进而通过解释大量的创制法律,完善法典化现实不足的缺陷。在法之确定性上,“把既定法律体系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看作具有或然性或不确定性的东西。”在公私法划分上,不在关注于这种具体的划分,而将是视野投入至更加广阔的法律体系与法律现实之中。

(二)法律实践:立法、法官、法院

但是相对于19世纪的“法典化”运动,在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欧洲国家展开了民法典的“重构化”运动,其重要的方式,便是将判例法融入法典之中,以此强调立法者的至上权威,如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1966年《葡萄牙民法典》和1992年《荷兰民法典》,这些法典呈现出更为系统化、抽象化与综合化的样态。与此同时,德国、法国也在积极寻求对本国民法典的修正与革新,如德国对民法典中有关债法部分的修订、法国积极编纂《消费法典》、《交通法典》、《劳动法典》等近50部功能性法典。而法官的地位也在欧洲大陆各国的司法体系中逐步提升,借助于判例法律效力的普遍认可,法官甚至成为了法律政策的制定者。此外,20世纪以来,法院的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正在创制而且必须创制新的法律,通过频繁地对一般性法律规则或原则进行解释,以使其具体化,同时,判例开始作为一种具有效力的法律渊源而被普遍认可,这使得最高法院开始扮演法律创作者的角色。

(三)法学教育:法学家、法学教育

20世纪以来,在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影响下,欧洲的法学家开始放弃原有的教条式、经院式的理论研究方式,将他们的关注目光从枯燥的法学基础理论转向了法律的现实问题。在法律实践上,现在欧洲大陆的法学家们,正成为大规模私法统一运动的推动者,他们在欧洲私法统一化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法学教育上,他们试图通过学术研究和论著,进而填补立法者和法典所留下的抽象规则与具体个案之间的隔阂,并遵循着一条“立法者(必然)提供抽象规则,法律学者则是阐释这些规则内涵的专家,而(受这些法律学者启发的)法官则在具体个案中确定这些内涵的具体意义”的路径,散发着他们的学术热量。可以发现,欧洲法学家的学术研究已经由原来的构建宏大学理体系,转变为解决法律现实问题。因此,在法律现实主义的作用力下,欧洲大陆的法学教育开始步入“实证主义”改革的道路,由于司法实践的重要性地位不断提升,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判例在法学研究中的作用,例如,在荷兰,通过要求学生解答一系列“实际案例”的方式来检测他们对于私法的理解和把握,而这些“实际案例”皆已抽去“无意义”的具体事实,而显得异常抽象化,这些案例能够很好地被用来描述一些个性化的法律规则。这样一来,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进而探究规则原则的适用,从而掌握法典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法律是什么,“实证主义式”的倾向尤为明显。

(四)表现形式:实质主义、实用主义、现实主义

20世纪20-30年代,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约翰・杜威、威廉・詹姆斯等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新学说,自此开始新的理论体系从美国开始传播至欧陆,在大法官霍姆斯、法理学家罗斯科・庞德、法经济学家波斯纳、商法学家卡尔・卢埃林、哈佛法学院长兰德尔等人所掀起的“反形式主义传统(对形式主义的反抗)”运动中,欧陆的演绎型推理方式受到抨击、“规则怀疑主义”大肆传播、对法律实务的高度推崇、对抽象法律规则产生疑虑(一般性规则不能决定具体个案),这些新的思维方式促使欧陆法系一改往日的“教义主义”“形式主义”,进而走向了美国化的“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的道路。

四、造成欧陆法系划分困境的多重因素

促使欧陆各国法律体系发生重大转变的因素涉及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同时,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欧陆法系无法适用于传统的比较法学理论。两大法系的趋同化成为了欧陆法系发展的新特征,使得今天对欧洲各国法系的划分面临着巨大困境。

(一)美国法律现实主义推广,颠覆传统欧洲法律观念

前文中已有涉及,20世纪初期,发源于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对当时盛行于欧美各国的“法律形式主义”进行了宣战,在杜威、霍姆斯等人的作用下,“反形式主义传统”在法律领域内的影响尤为深刻,上述观念基于文化的同种,传播至欧洲,使得欧洲原有的“形式主义”、“教义主义”等传统遭到了颠覆。在欧陆各国新思潮相继提出下,通过里应外合,欧洲的法学界开始“反对精密的法律推理、反对法律建构、鼓吹从成文法中解放出来,鼓吹从语言强制中解放出来、鼓吹一种称之为‘真正的活法’的新的现实主义法律方法。”在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推广下,两大法系的法律方法开始趋近,从原来将所有精力关注于立法而走向了立法与司法相互并重的新阶段。

(二)欧盟已从经济共同体发展为政治共同体甚至法律共同体

从1951年欧洲六国煤钢联盟的成立,到1965年改称“欧共体”;从1973年普通法系的英国主动加入,再到1993年改称“欧盟”;从2002年欧元开始推广使用,到2008年成员国达到27个之多;从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到2013年7月原苏共国家、第28个成员国克罗地亚的加入。如今,欧盟以及由最初松散的经济组织发展为今天团结的政治统一体,并且逐步走向法律的共同体。这一条道路上,欧洲各国共享了经济利益、让渡了部分、摒弃了意识形态、融合了两大法系。在法律上,不仅拉近了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距离,而且还拉近了英国法与美国法的隔膜,甚至使大陆法系的两大族系――拉丁法族和日耳曼法族的差异日益缩小。这些都是欧盟的巨大贡献,也是欧陆法系划分困境的重要因素。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欧洲法律版图的分裂与重构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该事件直接导致了以苏联为首的、欧洲三大法系之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消亡。③在欧陆法律版图分裂仅仅10余年,东欧各国主动寻求法律体系的变革,为了加入欧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积极向欧盟示好,而能够被欧盟认可的重要法律条件,便是上述各个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去除掉本国法律体系中残留的社会主义因素,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欧洲版图的重构。今天,上述东欧国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本国的法律改革,成为了大陆法系的成员国之一。同时,他们与英国和美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像欧陆老牌大陆法系国家一样,这些东欧国家亦呈现出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融合的趋向。

(四)混合法系理论的提出促使学界放弃对法系纯粹性的遵从

混合法系理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了欧洲法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在2001年杜兰大学的帕尔默(Vernon Val- entine Palmer)教授出版了混合法系的集大成之作――《世界上的混合法域――第三法族》,“混合法域”和“混合法系”观点的提出,颠覆了欧陆传统的、纯粹性的法系理论,在他看来,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法系都面临着法律文化的融合现象,藉此他构建起了一整套“混合法系”理论,并且此为论据,进一步阐述了在非洲、南亚、北美、苏格兰所形成的“混合法域”及其具体特征。混合法系理论的提出告诉西方学界,是时候放弃原有的那种对法系理论纯粹性、单一性和理论性的追求,进而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对法律文化多元化和法系交叉与渗透的新视角上来。

(五)欧元的推广使用让民商法等私法领域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货币作为民商事法律领域中的重要媒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2002年欧元作为欧洲部分国家统一使用的货币之后,这些国家的民商事交往被无限的拉近,通过货币进而影响着民商事法典乃至整个欧洲私法典的编纂,在欧元这个媒介的作用下,欧陆不同国家的民商事法典从一种国内法演化为一种地区或民族共同适用的法律原则,最终跨国国境,并促使制定“欧洲统一民法典”或“商法典”的呼声日渐高涨。此外,欧洲法院的建立,使得各成员国得以参与跨国家的司法实践,了解不同国家国内法,为促进两大法系在欧洲的融合奠定了组织基础。

五、结语

通过上述两部著作分析欧陆法系和法律文化在19世纪和20世纪所产生的具体特征及其背景因素,可以发现对于发达国家法系的融合特征及发展进程已经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并且成果丰富、理论成熟。如欧美与北美的法系及其融合问题。那么,“后发国家”或曰“转型国家”的法系发展问题及其特征能否吸引学界的关注,如北非、拉美、南亚与中东(Introduction to Middle Eastern Law)等,这些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经历,使得他们至少解释了两种以上的外来法律文化,法律体系的混合化倾向亦为明显,(这种被动融合与欧美国家的主动融合有重大差异)但是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显然不足,这些问题是也是“混合法系”理论能否合理运用的学理前提,因此值得学界高度重视。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统法学理论认为我国法律属于大陆法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却从来是广师求益,兼收并蓄的。三大流派的融合、两大法系的趋同,意味着当今世界可资殷鉴的法学规律在杂采众说、博采众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有了更为客观、普遍的理论参照;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必将不断推动法治中国的巨轮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注释:

①[荷兰]马丁・W・海塞林克.新的欧洲法律文化[M].魏磊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65-66.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9

分析其根源:初中电学抽象难懂,面对纵横交错的电路图,学生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错综繁杂的电学概念、定律及计算公式常常使学生不知所措,然而电学综合题历来又是中考物理的压轴热点,并且综合性强、障碍设置多。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根源,我觉得在学习电学的过程中注重以下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一、人人“三会” 电路-------会连接、会画、会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动脑动手地“学”科学,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要解决学好抽象的电学这个问题,以实验课堂为主阵地,通过用电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学习抽象的电学。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操作,并且利用多媒体、实物讲解操作过程:什么是串联?什么是并联?什么是首尾相连?什么是两端分别连在一起?还有如何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讲解连接电路时要注意的事项。对于特别害羞的女同学,她们不敢动手,要善于开导,训练她们的胆量,提高她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她们通过实验体会接线柱接反了的现象,比你讲解多次效果明显。这样,人人会连接、分析电路,就能做好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培养探究意识,做好探究性教学实验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意对整个物理概念和结论的过程的探究,通过提出疑问、设计方案、动手操作、思考解决、得出结论等具体步骤,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电学学习更是如此。

为此,要精心设计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主体性,做好探究性实验,充分发挥探究式边学边实验的教育功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而不是简单的把书中的演示实验做一遍,然后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

如“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关系”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把一个2.5V的小灯泡接在一节干电池上,看看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再把电源换成两节干电池上,看看此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三、理解欧姆定律并突破定律

欧姆定律一章,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重要物理量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它是贯穿整个电学的重要规律,奠定了整个电学的基础,是学习下一章电功率的前提,因此,本章内容处于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欧姆定律是学好电学的关键。

欧姆定律最难理解的知识点是:

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当导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学生初学欧姆定律时最难理解知识点,所以在实验时应注意探究的方法、结合图像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首先巩固练习电路分析,然后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利用变化的量表示不变量或抓住其中相等的量列出关系式(电源电压一般不变、串联电流相等、并联电压相等……),若能熟能生巧,在做计算题时,这些隐含的条件便会在学生看到题的同时马上就跳出来,再结合欧姆定律,你就能轻易地解出此题。

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都必须是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不同的导体之间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间不存在U=IR关系。因此在运用欧姆定律公式时,必须将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一一对应,再带入计算。对于欧姆定律及导出公式,前者既有物理意义又有数学意义,后面两个只有数学意义,所以就不成比例关系变形公式并非欧姆定律的内容,切勿混淆。把上述问题弄明白了,电学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加强学生说题训练,升华学生思维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激扬,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相当多学生来自农村,许多学生生性胆怯,不善言谈,我们要用激励方式,让他们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以"说题"(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内容用自己组织的物理语言叙述出来,)为突破口,消除知识点在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是做题更高一层的升华,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利用“说题”来强化所学知识内容,通过“说题”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活动,为学生发展而开展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发展创造的快意。

五、加强变式训练,总结中考重要考点

对于初中物理知识中最大的一块知识“电学”, 题型杂乱,变幻莫测,学生如果抓不住解题规律,就题做题,进步不会很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解决这部分的问题,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电学的一些考点,我进行了以下几种变式处理练习,简化学习难度:

(一)经典中考试题,变换已知量的数据进行未知量的求解;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求解交换进行的;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触类旁通。

(二)同类的题型归类,找出题目中存在的异同

滑动变阻器在电学实验中的作用:

相同点:保护电路;

不同点:探究电流与电阻: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的作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多次测量,从而找出规律。

伏安法测电阻中的作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实现多次测量,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中的作用: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使之分别小于、等于、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以便测出不同电压时的实际功率。

滑动变阻器在测电阻实验中还可做定值电阻用

(三)固定的套路,变换求解

电学综合题有何规律可循呢?分析历届中考物理的电学计算题,我们也称之为电学综合题,此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细分析做此题也有固定的套路:

1.由实物图转化为电路图,建立物理模型

2.做出每种情况的等效电路,注意同一性、同时性

3.抓住物理量那些变化,那些未变,用变化量表示不变量;利用电路特点,根据各状态之间的联系建立等式关系

4.解未知量

在进行变式练习时,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例题;精讲例题,以点代面,突出重点;一题多变,等几个方面进行。应注意练习的层次,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题时达到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多题同解,沟通相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其联想思维、纵向思维能力化题型,通过解题的比较,体会解题思想,善于用概念、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培养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以上“策略”,初中生完全可以学好物理电学。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