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欧姆定律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4-02-04 16:56:32

欧姆定律的概念

欧姆定律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教学实践;实验技能

在职业教学中,《电工学》是作为机械维修、焊工、机电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具有概念多、知识广、综合性强、实训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化解得法,使学生尽快掌握。笔者就《电工学》在职业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浅谈体会。

一、在教学内容中应突出“学以致用”的理念

《电工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对象是非电工专业学生。其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应以体现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规律,突出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例如,电路重点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磁场与电磁感应重点介绍电流的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及电磁感应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单相、三相交流电与控制电路重点介绍变压器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控制和使用及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常用电子元器件重点介绍电子元件外部特性与功能及电子电路的定性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知道如何在生活、生产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强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思考分析理论在实际的具体应用。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时,为加深学生对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解,授课时我就举一些实例。例如,若把一只“24V、12W”的灯泡接到110V电源上,应串联多大的降压电阻?可选电阻有160欧姆、200欧姆、250欧姆三种。学生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5A,电阻为48欧姆,再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算出电路的总电阻为220欧姆,最后总电阻减去灯泡的电阻,需要串入的电阻为172欧姆。但是,可选的电阻没有172欧姆,那么接近的电阻160欧姆和200欧姆中应选取哪一个呢?能否取最接近172欧姆的160欧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选了16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流过灯泡的电流为0.53A ,超过了它的额定电流,这是不允许的。前面算出的额定电流在实际应用时隐含的条件是只能小于或等于它,而不能大于它。选取20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虽然电流下降到0.44A,灯泡的亮度有所下降,但能保证用电设备安全使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挖掘学生的推理能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

三、合理运用分析、比拟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

在《电工学》中有些概念不易理解,学生学起来感到较吃力。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呢?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概念的理解性,采用分析、比拟教学法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分析电压与电位的区别时,学生对参考点的含义不易理解,常将电压、电位混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把电位比拟为高度,把电位差(即电压)比拟为高度差。电位是电路中某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它是相对值,其大小随着参考点的改变而改变。教师可把黑板台的高度比拟为电路中某点的电位,这时,可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如地面、黑板台、屋顶等)来观察黑板台的高度。选择的参考点不同,黑板台的高度就会出现不同的值,这些值既可以是正值(以地面为参考点),也可以是负值(以屋顶为参考点),也可以为零(以黑板台为参考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顺序,引导学生注重相似内容的比较

在《电工学》的教学内容中,有些概念和定律容易混淆。如果顺着章节讲授,会造成内容前后脱节,使学生抓不住要领。但若打破章节顺序,把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集中讲解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磁与电磁感应”教学中,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等比较分散,提法又相近,许多学生对这三个定则经常混淆。教师若采用相似内容类比区别、集中的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演示三个实验,并区分三个定则的适用场合。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即电生磁使用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即电磁生力用左手定则),而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线切割磁力线后产生的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即磁生电用右手定则)。其次,右手定则针对发电机,左手定则对应电动机。这样,学生对三个定则的概念和运用场合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五、合理安排好实验教学,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课程。要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课前根据实验题目自己拟定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使用实验设备。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测出实验数据,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的概念范文2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欧姆定律的概念范文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通过有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确保学生在真正高效的物理课堂中获得良好发展。

《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理解电阻的概念,明确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等。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问题的设定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物理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在《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理,并能灵活运用来解决相关的练习题。所以,这节课我选择了实验探究,以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学情分析】

对于《欧姆定律》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初步了解,对欧姆定律的概念以及相关应用都有初步认识和理解。而高中阶段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来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强化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案例描述】

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节内容,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了降低课堂的枯燥感,在导入环节,我选择的是“以旧代新”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初中物理中的相关知识对下面一道练习题进行思考:

在一只灯泡上标有“2.4V,0.3A”的字样,它表示灯泡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是______,通过灯丝的电流强度是_____,如果用电压是3伏的电池组供电,为使灯泡正常工作应给灯泡___联一个阻值是______欧姆的电阻。之后,以一句“我们今天再来研究一下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接着,我开始引导学生对“测量导体电流和电压”的实验进行自主实验,并通过电压表和电流表中的数据来试着绘制U―I图象,之后,再将教材中给出的电阻、欧姆定律以及基本物理概念进行简单学习。接着,将重点放在“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以及“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自主选择实验材料。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对这一实验进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我再对本节课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地讲解,比如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位置随意;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讲解。

最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当堂练,对教材后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有三个电阻:RA=5Ω,RB=10Ω,RC=2.5Ω,他们的伏安特性曲线都是过原点的直线,请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他们的伏安特性曲线,并标明A、B、C。这是一道基础性试题,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最后,通过对这些练习题的讲解这节课也就结束了。

【案例反思】

结束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后,我开始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现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和分析:

1.为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实验,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的。但是,在“测量导体电流和电压”这部分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而非让学生看教材,进行照本宣读,这是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的,也是不利于自主性物理课堂构建的。

欧姆定律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物理定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词:是对物理规律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归纳而成的结论。反映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物理定律的教学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掌握有关物理概念,再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或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如牛顿第一定律)。有些物理量的定义式与定律的表式相同,就必须加以区别(如电阻的定义式与欧姆定律的表式可具有同一形式R=U/I),且要弄清相关的物理定律之间的关系,还要明确定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1)牛顿第一定律采用边讲、边讨论、边实验的教法,回顾“运动和力”的历史。消除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理想实验加外推法。教学时应明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但大量客观事实证实了它的正确性。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涵义,引入了惯性的概念,是研究整个力学的出发点,不能把它当作第二定律的特例;惯性质量不是状态量,也不是过程量,更不是一种力。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而改变。在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学生理解和使用常用的措词:“物体因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教师还应该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惯性系才成立。地球不是精确的惯性系,但当我们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研究力学问题时,常常可以把地球看成近似程度相当好的惯性系。

(2)牛顿第二定律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跟外力与本身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引入课题。然后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归纳出物体在单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再用推理分析法把结论推广为一般的表达: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教学时还应请注意:公式F=Kma中,比例系数K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a随F改变存在着瞬时关系;牛顿第二定律与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关系,以及与运动学、动量、功和能等知识的联系。教师应明确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要充分利用牛顿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的实验,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等物理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②要强调万有引力跟质点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定律),减少学生在解题中漏平方的错误。③明确是万有引力基本的、简单的表式,只适用于计算质点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但在天文研究上,也发现了它的局限性。

(4)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一般不用实验总结出来,因为实验误差太大。实验可作为验证。一般是根据功能原理,在外力和非保守内力都不作功或所作的总功为零的条件下推导出来。高中教材是用实例总结出来再加以推广。若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不发生相互转化,就没有守恒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表式中各项都是状态量,用它来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不涉及状态变化的复杂过程(过程量被消去),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要特别注意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系统内部的重力和弹力做功)。这个定律不适用的问题,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解决。

(5)动量守恒定律历史上,牛顿第二定律是以F=dP/dt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动量守恒定律不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主张从实验直接总结。但是实验要用到气垫导轨和闪光照相,就目前中学的实验条件来说,多数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要在课堂里准确完成实验并总结出规律也非易事。故一般教材还是从牛顿运动定律导出,再安排一节“动量和牛顿运动定律”。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也不违反科学规律。中学阶段有关动量的问题,相互作用的物体的所有动量都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可以用代数式替代矢量式。学生在解题时最容易发生符号的错误,应该使他们明确,在同一个式子中必须规定统一的正方向。动量守恒定律反映的是物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状态变化,表式中各项是过程始、末的动量。用它来解决问题可以不过程物理量,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若物体不发生相互作用,就没有守恒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质点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的外力大,就可略去外力的作用而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无论是宏观系统或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系统中有多少物体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何,只要系统不受外力的作用(或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欧姆定律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技校《电工基础》课 教学改革

在技校,《电工基础》课是电工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很强,而且相对来说有些抽象,对于刚刚接触电工理论的中技学生而言(而且,众所周知,中技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在初中学习就是不太好,或根本就对学习没有兴趣),如何将难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使教师大伤脑筋的问题。

总的看,现在的《电工基础》课程有些概念还是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本来这门课程就不好学,万事开头难,只有头开好了,学生觉得好学,好玩,才会慢慢喜欢这门课程,故书本上的有些概念没必要说得那么专业。毕竟,中技学生主要还是以实习为主不是搞研究的,对于理论课的内容,只要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它消化吸收掉,并且和实际的应用不发生冲突就可以了。这里以第一章《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来谈谈改革问题。

其一§1-2电流

所谓电流这个概念,课本上是这样说的,“电荷的定向流动称为电流”,书上的定义当然毫无问题。但是,别忘了,电荷是微观的东西,说一根导线通电有电荷定向流动形成电流,但是肉眼看不见,如何使抽象的电荷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概念的理解呢?我通过实际电工教学摸索,认为这一章中的多数概念用水来做比喻很恰当,能让学生比较容易的接受电流概念。当然,虽然以水为例讲解电的概念,在道理上有些相通的地方,但本质不同,这一点还应该向学生说明。我教师可以对学生解释说:水流的形成是水(分子)的定向流动,同理,电流的形成是电荷的定向流动,这样,用水做对比,学生一下就明白了。之后,趁热打铁,再用水流方向来对电流方向进行类推,也就不难了。再有,电流大小,书上是这样定义的“一定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的多少”。对于“一定时间”和“导体横截面”学生都能理解,因为不抽象,但对于“电荷量”即电量的理解,有点费劲。是的,电量,顾名思义,电荷的数量,但是,它看不见,1库仑电量怎样理解呢?若以水流大小为例,单位时间内通过水管横截面的水量叫水流大小或水流强度。这里,水管比喻为导体,水量比喻为电量,则这样之后,也能加深对电流大小的理解。

其二§1-3电压与电位

所谓“电压”的概念,书上是这样说的,“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动到b点所做的功称为两点间的电压”。我觉得,还是上面那句话,对于中技学生而言,他们是技术工人,是干实际活的,不是搞理论研究的,没必要这么去和学生讲,只需这样去说,水压是对水(分子)的压力,而电压是对电荷的压力就可以了。

对于“电位”概念的理解,课本是这样说的“如果在电路中任选一点为参考点,那么电路中某点的电位就是该点到参考点之间的电压”。电位这个概念比电压更难理解。

可仍然以水位为例,通过对水位参考点的不同,则某点水位高度值也发生变化来让学生理解电位的概念。比如,若以地面为参考点,a点水位为5米,b点水位为2米;若以地面以上5米为参考点,则a点水位为0米,b点水位为一3米,若以地面以下5米为参考点,则a点水位为10米,b点水位为7米。在这里,由于水位参考点选取的不同,各点水位值也发生了变化,并且有正水位、零水位、负水位。然后向学生说明,电位的概念和水位有相似之处,在电路中,由于参考点选取的不同,各点电位值也发生变化,并且有正电位、零电位、负电,位,这样一对比,使学生形象的明白了电位的概念。继续趁热打铁,不管水位的参考点如何变化,任意两点比如ab之间的水位的压力差值是不变的,总是3米,因为参考点是人为选定的,显然参考点不能影响水位的压力差值,进而也形象的说明了电压与电位差的关系即任意两点电(水)压等于两点之间的电(水)位差,其三 §1-4电动势

所谓“电动势”,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在电源内部,电源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移动到正极所做的功叫做电源的电动势”。我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水在自然压力即重力下,由高水位处流向低水位,若想由低水位处流向高水位,必须借助于外力;同理,正电荷在电压的作用下,由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若想由低电位流向高电位,必须借助于外力即电源力才能实现,即“电荷”在电源力作用下有从高电

位运“动“到低电位的趋”势“简称电动势。这样,学生也好理解一些。 其四 §1-6欧姆定律

部分欧姆定律内容如下:对于不含电源电路,当在电阻两端加上电压时,电阻中就有电流流过,流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对于该定律,可采用的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教学。水流是由于水(分子)的定向流动,那么,为什么水要定向流动,因为受到了压力才定向流动;那么,为什么必须施加压力才能让水定向流动呢,因为水受到了阻力;最后总结,显然水流大小与水压成正比,而与水受到的阻力成反比。对比,则电流是由于电荷的定向流动,那么,为什么电荷要定向流动,因为受到了压力即电压才定向流动;那么,为什么必须施加电压才能让电荷定向流动呢,因为电荷受到了阻力即电阻;最后总结,显然电流大小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荷受到的阻力即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这样,一步一步的把欧姆定律明白的讲了出来,学生也很容易接受,之后,再理论联系实际,马上再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欧姆定律,最终是使学生深入的理解了这个重要定律。

其五§1-8电功与电功率

欧姆定律的概念范文6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35—01

初、高中物理教学既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初中阶段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时,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追求严谨,使学生难以接受,也不能忽视概念教学的相对严密性和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免误导学生形成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理解,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埋下隐患。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把握教学分寸,注意与高中教学的衔接。

一、宽严合适,引导学生掌握当前知识,为高中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认识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概念和规律的严密性,学生就会难以接受和理解,不仅不能学有所得,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物理枯燥乏味且难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无疑会影响到高中的继续学习。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立足基础知识,善于运用合理的“不严密”,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突出主要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把主要的基础知识学扎实,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教学中可以从具体事例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做功的物理含义,由此总结出做功必备的两个条件——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不要引入位移的概念,也不必讨论正功和负功问题以及变力做功的情况。这样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还能培养学习兴趣。

二、重视教学中的相对严密性,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扫除障碍

初、高中教材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初中教学需要瞻前顾后,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当前知识,又要防止学生片面地甚至错误地理解某些概念,这就要重视知识传授的相对严密性,为进一步学习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例如,在讲压力这一概念时,不能只从水平面上物体受压的实例中引出压力的概念,还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中分析垂直面和斜面上的受压情况,让学生明白产生压力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还要启发学生分析各种情况下压力是什么物体通过哪种形式施加的。关于压力和重力的关系,要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当放在水平面上静止或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才等于物体重力。此外,应举一些压力和重力大小不相等甚至无关的事例,以加深学生对压力和重力的理解。如果教学中只求简化,认为初中物理应主要在水平面上分析与压力有关的问题,在教学中既不讨论产生压力的多种情况,也不区分压力和重力,甚至要求学生记住“压力和重力大小相等”的结论,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压力概念的片面理解。这会给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三、把握教学分寸,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初中物理的练习题比较简单,学生靠套公式就能解答。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乱套公式的坏习惯。为了有效地纠正这一错误,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教学分寸,让学生弄清公式中的每个物理量和符号的物理意义以及整个公式所反映的客观规律,尤其要弄清它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欧姆定律的概念范文7

融入同伴教学法在授课时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有活力的学习,让物理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伴教学法为学生设计相互讨论合作获取知识环节,这种主动的接受知识比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学习效率显著提高[1]。

2研究理论的基础

2.1同伴教学的教学理念

很早以前美国著名的学习家爱德家?戴尔他提出了金字塔的理念,很形象的展现了我们听到的东西是我们最容易忘记的,但对于教别人掌握的知识是我们最不容易忘记[2],而同伴教学法为学生设计相互讨论合作环节所获取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

2.2同伴教?W的流程

一般讲解一个概念测试题的流程如下:关键知识点讲解;出示概念测试题给学生;当正确率达到30%以下,重新进行讲解后继续出示概念测试题;当正确率达到30%到70%之间,让学生们讨论有异议的答案,并给出各自的合理理由说服对方,老师给出正确答案进入下一题;当正确率在70%以上,老师对错误的进行讲解,进行下一题练习。注意概念题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针对单个概念、不依靠公式可解、有较多的选项、难度不要太大、题目意思明确。同伴教学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去理解物理概念,他是一种自主探究式与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能力,其实也是一个辅助学生的学习系统[3]。

3同伴教学实践探究

3.1研究对象

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选取实习学校的两个九年级平行班级,由于每个班级人数不相等,我选取每个班级上一学期的期末成绩前40人,两个班级分成一个实践班另一个对照班。

3.2实践实例

对使用同伴教学法教学的实践班级所有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根据预习内容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采用答题卡来收集学生完成的答案。为了探究同伴教学法的效果,另外一个对照班级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进行教学,并且完成课后的同伴概念测试题提交答案。两个题都是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分别对实践班和对照班进行记录。

首次答题结果正确率统计表(正确率/十分确信率) 讨论后答题结果正确率统计表(正确率/十分确信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轮答题实验班级正确率都在40%并且其中有25%左右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欧姆定律已有初步认识;对照班同学通过传统教学答题的正确率都在60%左右并且有接近一半的学生确信概念;第一轮答题结果统计结束后让学生在同伴间相互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同伴激烈辩论最后成员一致确信的观点,将讨论后的选择结果写在同伴教学法概念测试题答题卡上,教师进行第二轮选择结果的统计如表,从表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通过同伴讨论之后将正确率平均升高40%,同时实验班学生的十分确信率在62%左右,说明学生通过讨论之后对欧姆定律概念的理解深入。同伴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发相比,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正确,可以促进学生对欧姆定律概念的掌握。

4实践效果分析

学生学习效果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目的,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来体现教学效果,具体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对同伴教学的反馈等方面来说明。

4.1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生参与度表现为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判断学生是否占主体地位的主要依据。

4.2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应用同伴教学法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率,我应用测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严格使用课本上比较基础的知识内容制作一张40分的试卷,对使用同伴教学法实践班学生进行测试检验,从测试的成绩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实践班学生的成绩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4.3学生对同伴教学的反馈

对使用同伴教学法授课的实践班级问卷调查,了解新的教学方法基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也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同伴教学法。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同伴教学持满意态度,他们认同同伴教学法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欧姆定律的概念范文8

在1826~1827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用实验和理论确立了欧姆定律。

然而,在德国,只有费西内尔和斯威格尔等极少数科学家接受欧姆的发现,而绝大多数则反对欧姆的“歪理邪说”。例如,物理学家鲍尔就撰文煽动舆论,攻击欧姆的著作:“以虔诚眼光看待世界的人不要去读这本书,因为它纯粹是不可置信的欺骗,它的唯一目的是要亵渎自然的尊严。”

但是,在“曾经沧海”和“除却巫山”15年之后的1841年,科学界终于承认了欧姆的成果――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欧姆皇家学会的最高科学奖科普利奖章,还吸收他为学会的外籍会员。

这“花开德意志,果结英格兰”的成果,使欧姆的祖国终于认识到了他的价值。1849年,慕尼黑大学终于聘请60岁高龄的欧姆为教授……

花发神州果结美洲――“女生”、“施泰纳”远涉重洋

“请我去讲学?讲组合数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么?”1983年,中国某单位邀请两位世界组合数学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门德尔松教授与滑铁卢大学的郝迪教授来中国讲学,并出席在大连举办的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讨论会。对此,他俩睁大了眼睛,门德尔松还疑惑不解地这样用反问来回答。

他俩为什么会如此惊诧呢?

在1961~1979年间,包头九中物理教师陆家羲先后6次向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刊物寄出有关“柯克曼女生问题”的论文。但是,他得到的回答不是“无价值”或“改投其他刊物”,就是退稿或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柯克曼女生问题”,是美国数学家柯克曼在1850年提出来的组合数学问题。和“女生”相关的,还有出生在瑞士的德国数学家施泰纳提出的“施泰纳系列问题”。它们都是100多年以来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世界性数学难题。

到了1980年春,陆家羲又攻克了“施泰纳”,并立即把有关论文寄往北京。后来,按苏州大学朱烈教授的建议,他把论文投寄给《组合论》杂志。为杂志审查论文的世界组合学权威之一门德尔松高度评价说:“这是世界上十年来组合设计方面最重大的成果之一。”1983年3月,他的6篇论文在《组合论》杂志上正式发表。

陆家羲死后4年的1987年,国家科委把他的一个成果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带着“远行”去远行――无线电“离家出走”

1896年初夏,一个容貌清秀的青年提着一个大箱子,登上了一艘从意大利开往英国的邮船。他踌躇满志而又恋恋不舍――毕竟,要离开自己的祖国,的确“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个青年,就是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那么,他为什么要“从故乡到异乡”呢?

1894年的一天,马可尼的母亲目睹了儿子的发明――楼上的无线电试验装置使楼下的电铃响了起来。1895年夏,他把信号传送距离扩大到2.7千米……

初步成功和经费紧缺,促使马可尼向他的农场主父亲借钱,还写信向意大利邮电部求助,但都没有得到支持。于是,他只好“离家出走”去远行――大箱子里就是能让电波“远行”的无线电设备。

1896年12月12日,伦敦科技大厅座无虚席,英国邮电总局总工程师、英国电信界权威普利斯做完了无线电的科普讲演之后,把马可尼和他的无线电报装置介绍给了大家,并当场作了表演,从而使“整个大厅变得比游艺场还热闹”。也是在这一年,马可尼在英国取得了无线电发明的专利权。

1897年5月11日,马可尼和乔治・肯普首次完成了不用导线把信号传过英国的一个海湾的壮举……

就这样,在南欧开花的无线电,在英伦结了果。

苏格兰播种美利坚收获――青霉素穿越大西洋

1928年,出生在苏格兰的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由于当时弗莱明和他的合作者无法解决产销问题,它被尘封了10年。

在“二战”隆隆的炮声中,牛津大学的弗洛里和他年轻的助手――德国化学家钱恩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当年弗莱明关于青霉素的论文。

1941年,英国分析化学家马丁和英国生物化学家赛恩其发明了分离复杂化学物质的纸层分析法。借助于这种方法,弗洛里和钱恩解决了青霉素的提纯问题。然而,在生产青霉素的方面,他俩却“雪拥蓝关马不前”了――许多英国药厂因德寇飞机时常空袭而拒绝投产,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只能生产出少量的青霉素。不知“云横秦岭家何在”的弗洛里和钱恩,只好带上青霉素样品穿越大西洋,到美国去寻找合作者。1944年,美国大量生产的青霉素在英美普通公民中广泛使用。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伤病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

就这样,由苏格兰人播种的青霉素,在美利坚得到丰收。

观念、环境和评价机制――“红杏出墙”的启迪

为什么科技史上会有这么多“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呢?它又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第一个原因是观念的陈旧。

观念陈旧的表现之一,是科学方法观念的陈旧。

欧姆定律起初没有被德国科学家普遍承认,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片面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忽略理论的概括作用,更忽略了伽利略开创的数学物理演绎法。例如,德国物理学家孟克就曾说:“我们更需要的是观察和实验,而不是计算和几何公式。”

科学方法观念的陈旧,还表现在推导欧姆定律的时候。欧姆采用了傅立叶在均匀热传导时金属导线与外界完全绝热的方法,而德国的一些实验物理学家们认为这根本不可能。但在事实上,这种方法正是伽利略和牛顿早已采用过的“理想实验”的基本物理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只有破除陈旧的科学方法,科学理论才有可能破土而出。

观念陈旧的表现之二,是“大人物”忽视“小人物”。

一些科学家认为,欧美第一流的科学家尚未解决的问题不会如此简单,作为“小小的中学教师”的欧姆不可能解决。

陆家羲的成果最早不是在国内得到承认,多少也有忽视“小人物”的因素。

观念陈旧的表现之三,是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轻视。

青霉素之花之所以在异地大量结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英国重视科学,相对轻视技术;而美国则两者并重。按人口平均计算,标志着科学水平三个自然学科(物理、化学和医学)诺贝尔奖得主的人数,英国至今仍居世界第一。然而,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却只居西欧共同体的倒数第二――更不能和美国及其他发展快的国家比肩!在这种科技政策下,青霉素“异地结果”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原因是环境影响科研成果。

许多英国药厂当年拒绝研究青霉素的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原因是,“二战”时德寇的飞机时常空袭,而美国本土则没有这种空袭。陆家羲的论文之所以被多次忽略,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投寄论文时的社会环境是在“”时期。

由此可见,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对科研(和其他活动),是多么重要。

第三个原因是评价机制。

欧姆和陆家羲的成果之所以没能在“本土”及时得到公认,与当时评价机制的失误有关。

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发现的生物遗传学规律,在死后16年的1900年,才在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西森内格・契马克完成的“再发现”后得到公认,也与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关。

欧姆定律的概念范文9

1 教材中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呈现知识的顺序进行施教.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会出现以下的现象:(1)容易混淆电功和电热这两个物理概念.因为教材中,就是从电功公式推导出焦耳定律.很容易让学生认为求电热就用电功来计算,再遇到非纯电阻电路不能清晰的区分开,要费力抹掉前面的那些“深刻印象”,重新认识问题,这样的反复往往使学生感到比掌握新知识还要困难.(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各公式的适用范围含糊不清.根据教材的设计,从纯电阻电路推导出了公式I=ER+r或E=IR+Ir,再把公式推导成E=U外+U内.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顺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能理解E=U外+U内适用于一切电路.

2 适当调整教材中概念和规律的设计

在施教恒定电流的过程中,以电动势、电功两个概念和焦耳定律为基础,贯彻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思想的讲授顺序,学生反映知识的系统是清晰的,掌握起来比较方便.

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许多概念和规律都靠逻辑关系联系着,物理学是一个自洽的体系.

2.1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

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引入电动势的概念,教学设计上要有层次,努力使学生经历一个理性的、逻辑的科学思维过程,并将其思维上的台阶搭建合理.

设计的几个台阶:①电源能维持电荷逆势而上,一定存在着“非静电力”;②非静电力一定要克服静电力做功,静电力做负功,所以电能在增加.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电源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非静电力做功的物理意义就是量度了产生多少电能.③把相同的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在不同的电源中做功不一样,即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是不同的,引入电动势来表达电源的这种特性.

可以看出,以这样方法引入电动势,的确要比直接给出一个名词费些时间,但这是值得,因为这里体现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之一,通过做功研究能量变化的思想,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不仅如此,这样的学习还有助于建立闭合电路中电荷运动的图景.

2.2 焦耳定律的教学

教材中,根据功和能的关系,从电能的转化引入电功的概念,然后根据静电力做功知识和电流与电荷量的关系得到了电功的公式W=UIt.此处要强调电功的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即电功量度了电路中电能的减少,这是电路中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关键.

焦耳定律的教学,我们要归还焦耳定律的本来面貌,以物理学史的方式进行教学,更科学更合理.学生知道焦耳定律是一条实验规律,电流的热效应Q=I2Rt,反映了电流流经电阻就产生Q=I2Rt电热.通过电动机电路,讨论消耗的电能与产生电热的关系,这样学生对电功和电热的关系就一目了然.

2.3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

教材的基本思路:电源所产生的电能即非静电力做功等于内外电路产生的电热.即

EIt=I2Rt+I2rt,

可推导出

E=IR+Ir

I=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