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外汉语专业集锦9篇

时间:2023-03-03 15:55:18

对外汉语专业

对外汉语专业范文1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课程设置 学科定位

一、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或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的对象可以是外国人,也可以是国内不说汉语的少数民族。该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和英语知识,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一定语言教学理论、技能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及从事外事工作和其他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对外汉语的学科定位从最初到现在一直存在颇多争议,而学科定位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和学科的长远发展规划,而且直接关系到选择就读这个专业的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目前全国众多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并没有统一的专业定位,据调查,有的学校把对外汉语专业放到外语学院,而有的则把对外汉语专业划分到文学院,这使得各个学校对该专业的教学侧重点有明显的不同。

三、由于学科定位不统一,直接影响到了该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同时由于各地院校新设立的对外汉语专业,有许多仅是出于市场的需要,招生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则采取各自为政、因人设课的做法,使得该专业缺乏实用性,不仅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还阻碍了该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和壮大。举个简单的例子,以英语教学为例,把对外汉语专业划分到外语学院的学校要求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毕业时应达到专业八级,而放到文学院则要求该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水平达到公共英语六级或者四级就可以毕业,这是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差别。

四、人才培养缺乏权威方向。在校期间,很多学校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有方向的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门化培养。一些学校理想上想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博古通今,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实际开设的课程不足以满足需求;二是对一些课程重视不够,只是理论性要求掌握,没有相关知识方面的实质授课;三是没有处理好语言知识课与语言技能课的关系,语言课与文化课的关系;四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课程少,教的内容还很肤浅,中华才艺的传承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完全忽略,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是外国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方面。

五、就业困难重重,对外汉语师资匮乏,缺口很大,而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却要面临非常大的就业难题,据调查,某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每届毕业生40人,从2007至2009年三年期间,三届毕业生平均每届考研换专业5-7人,去东南亚相对落后国家进行最基础的对外汉语教学3-5人。本科毕业不会安排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余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全部与本专业无关。在相关学术文章中,相关人士认为本科毕业生不具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必须要研究生才可以,那么每一个学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一个班的学生,不可能所有人都考研,即使考研也大多因为就业前景不乐观而转了专业,这样不但是外汉语专业人才的流失,每年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非本专业的人士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培训,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是对本科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个问题,如果在科学的专业设置前提下和专业的培养下,本科毕业还无法承担对外教学的任务,那么我们可以参考医学专业,实行对外汉语本硕连读教育体制,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作为复合型人才来培养,但实际当面对国内学校招聘时,当外语老师,无法与外语专业毕业生竞争,当语文老师又无法与汉教专业毕业生竞争。而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这个专业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国内,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并不一定要找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授课,他们更喜欢找价格低一些会说汉语的普通人来教。以上这些都是导致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六、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要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英语要达到一定水平,在课堂上利用英语辅助教学。可实际教学中,当我们用英语教课的时候,学生会反感,尤其是母语不是英语国家的学生更会反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来上汉语课的,而不是英语课。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们请的外教,我们请的英语外教大多没有会用中文给我们授课的,有的甚至不会说汉语,全程教学都只用英语教学,而这种方式更能把学生带到真正的英语情境中,更有利于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这也是学者都认为的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第二语言所在地学习。

七、针对以上一些问题,对外汉语专业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规划,不仅从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培养他们的实际教学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的有能力承担教学任务的有用人才,还要从招生就业这两个方向为该专业做更多层次的考虑,使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人尽其才,学有所用,这也避免国家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对非对外汉语专业的人士进行培训来弥补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赵金铭, 语文出版社,1997年。

[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刘 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

[3]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 吕必松,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6年。

对外汉语专业范文2

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教学人才。

对外汉语专业在2013年国家专业目录中合并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主干课程:

对外汉语专业范文3

理科生是否能报考对外汉语专业要视不同的学校而定,在一般默认的情况下理科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专业,文科生只能报考文史类专业,但如今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高校也设有文史类专业,传统的文史类高校也设有理工类专业。许多专业具有双重功能,既招收文科生,也招收理科生。因此某些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可能招收理科生,但传统默认情况下此专业属于文科专业不招收理科生。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对外汉语专业范文4

摘要:在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仍存有需求与就业不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对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探索表明,要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上必须建立中西对比思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外语类课程要有突破性改革;在人才培养上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以有效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65-04

On TCFL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s and Curriculum Design

LI 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curriculum design; talents training mod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Abstract: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is still in a stage of exploration on many aspects such as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actice teaching and direction module desig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and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that TCFL are fa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the three attempts of curriculum design of TCFL a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ew concep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majo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一、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专业是彼此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学旨在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教汉语的师资。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而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专门师资的概念的出现及专门机构的设立均晚于对外汉语教学,将之提到议事日程并承认其学科身份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1984年12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了。1985年,对外汉语作为独立的专业,在我国正式开展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第一批取得对外汉语专业招生资格的高校,有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至2007年全国已有144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而到2011年,据国家汉办统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有300余所。

过去的27年记录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轨迹。22年前,笔者考入了四川外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之前该校还招收了3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这四届毕业生中仅有笔者一人毕业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因就业形势不佳的缘故,1990级毕业前专业名称就由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英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直到1998年四川外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才重新恢复招生。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几年,四川外语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全国各地新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对外汉语”四个字背后是全球的汉语热,汉语国际传播已成为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的文化战略,而学习汉语的国际需求也日益强烈。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时,我国原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然而7年后却发展到了860余所(含孔子课堂)。随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的转变,以及汉语国际推广逐步向汉语国际传播的转型,国际汉语教学不仅要满足国内留学生日益增多的需求,更要面对海外越来越广的大中小学和社会民众学习汉语的市场,因此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如何设置教学课程,又是一个突显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困惑

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对口专业人才。过去的27年,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绩,但如何让专业建设与国家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有机结合,并找到支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各高校在建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时均面临一个共同问题——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设立的专业并不能直接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人才,因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面临尴尬:从海外看,虽然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项目”可以通过选拔让部分毕业生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任期一般为一年,服务年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但这也只是一项临时性工作〔1〕;而且被选拔上的毕业生甚少,他们的档案关系也只能存放在人才招聘市场,就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他们戏称自己“回国即失业”。从国内看,高校本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集中地,需要大量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然而,任教所需的高文凭却将只有本科文凭而又有志投身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人拒之门外;加之目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岗位基本饱和,因此专业对口的国内就业机会就很少了。

面对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协调,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就要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有所调整,而这种调整最终又将反映在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的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以此实现培养目标与专业及学科的建设。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教学;(3)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4)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5)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

各高校在设立对外汉语专业时都应该根据以上的要求来设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而且课程的设置还可参照诸如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先行者”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然而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在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诸多困惑:

(1)汉语国际传播通常是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招生时的亮点,但基于就业压力和学生毕业后多数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现实,课程设置时应考虑与对外汉语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的比重。比重大,于学生就业无补;比重小,又如何名副其实?

(2)除了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文化、教育类课程均为对外汉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课程板块,然而在高校总学分有减无增的趋势下,几大板块的课程比例如何安排?

(3)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养不出应用型人才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应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安排实习、实践类课程?

(4)面对全国对外汉语专业招生逐年增多的形势,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竞争力?

总之,由课程设置反映出来的自身专业特色在哪里?依据各自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所长在哪里?

三、西南交通大学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的探索

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始于1994年,2008年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我校在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同样经历了上述困惑,但通过一段时间探索后,我们提出了新的培养计划:真正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不能只教现代汉语层面的东西,在教学中应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古今、中西对比的教学理念的建立,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而且外语类课程要有突破性改革。

2008年,我校招收了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重点强调古代汉语课程和现代汉语课程同等重要的办学理念,将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分为现代和古代两类,而不是将对外汉语课理解为只教现代汉语层面的东西。因为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深深烙印在汉语史中,现代汉语知识固然重要,但古代部分的知识是根基,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而且我们培养的是未来汉语国际传播专业人才,要想成功地解释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种种现象,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哲学观,高度重视传统小学修养,让他们既能成功解释现代汉语中诸如“把”字句之类的语法化现象,又能透彻地将汉语及其承载的文化魅力传播出去。因此,(1)我校将“古代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门核心课程各安排4个学期,各16个学分;(2)在开设“现代汉语”2个学期(8个学分)的同时,又开设了“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文字学与训诂学”,并分别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学习;(3)在古代汉语的两年课程安排上,第一学年使用王力先生的教材,第二学年则引导学生专题研究传统经典古籍:第三学期学习《论语》,第四学期学习《孟子》。高度重视传统小学修养,乃是对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的素质的培养,这是我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一大特色。

我校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入学一年以后,正遇学校对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修订,于是笔者所在院系利用这个机会对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强调建立中西对比思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潘文国先生指出:“那种不理会与外语的异同,不考虑‘对外’教学的需要,埋着头就汉语而汉语的研究不属于对外汉语的本体研究。”〔2〕在学校总学分缩减的大情势下,我校国际汉语系删减了“普通话”、“中国哲学经典选读”、“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公文写作”、“汉语修辞学”等课程,增设了“中西哲学经典选读”、“西方汉学”、“中西文论名篇导读”、“中外神话与民俗”、“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等课程,而且还强调授课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中外知识对比的角度来掌握专业知识。比如“现代汉语”课,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在学,如果后者不用对比的方法来学,那么知识就会越学越死。另外,我们还尝试性地进行中西对比思路下的横向教学,如在“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上讲析的传统经典篇目,英语精读课老师同样可用英文来讲解,这种中英文同时进行的教学,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角度来学习、欣赏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建立在中西对比思路下的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是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根本原则的,也是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另一亮点。

2010年,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具体表现为对对外汉语专业外语类课程的调整。在很多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中,外语类课程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较高,几乎占到了全部课时的一半以上〔3〕。我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经过第三次修订后,一外类课程即英语类课程所占比例不到一半。这不是因为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反我们除在第一、二学年给学生开设了重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基础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等课程外,第三学年还继续开设了英语口语、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等课程。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是,我们在第三、四学年给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二外(法语或德语),并还拟开设西班牙语,每学期均达到8周学时;同时还设置了其他小语种的选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多铺一条路,因为掌握一门语言,即掌握了打开目的语文化的钥匙。国家汉办从2010年开始就对公派汉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小语种培训,以提高派出师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对二外的高度重视,既符合为祖国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未来国际汉语师资的需求,也符合从宽口径、利于就业的角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由于我校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2012年才毕业,上述就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所做的尝试与探索是否可取、对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有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如今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早已超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文件上注明的“【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的要求,林林总总,遍布全国了。对外汉语专业就依托院校而言,有重点大学,有一般院校;有综合性大学,有非综合性大学;就分布地域而言,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地区。怎样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办学资源,探索专业建设特色〔4〕,已经成为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上,各校更需根据自身资源与优势,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汉语教学实践平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

四、一些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已经走过27年,在当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课题。面对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流入社会却远离汉语国际传播的现实,火爆专业背后的就业压力迫使各办学高校各出奇招。各高校既应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高级专业人才,又应承担大量毕业生最终无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就业压力;既要在本科阶段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更要思考该专业背后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该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系列性与有效性。因此笔者认为,各对外汉语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思路上应从培养单一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怪圈中跳出,直接站上国际汉语教学的大舞台,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又能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打好基础。当然这样的结合应该立足在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因为这样的能力与素质既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所需要,也为毕业生选择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铺平道路,这是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围绕这一原则可以立足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尝试不同的路子,培养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能适应海内外国际汉语教学需求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以及非专业对口情况下的通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 昊.中泰合作背景下泰国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及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6.

〔2〕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16.

对外汉语专业范文5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文化类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其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高标准,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类型

目前,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中,文化类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几乎覆盖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的所有阶段,其主要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笔者以湖北文理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为例做介绍:

(一)理论课

指涉及文化理论的课程。主要包括:第一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基础理论课程,此类课程为必修课,在低年级开设,其特点是具有纯文化性、基础性,主要让学生掌握中西文化的最基本理论;第二类,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专业核心课程,此类课程为必修课,在中高年级开设,其特点是具有专业性、交叉性,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和文化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教授学生专业理论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第三类,中西文化交流史、国外风俗与礼仪等专业方向课程,此类课程为选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其特点为具有拓展性,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二)技能课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此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包括汉字书写训练课程。在低年级开设,主要培养学生规范汉字的书写技能。

二、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初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文化类课程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类课程的学科体系;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邀请专家、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学术发展动态;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让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公开发表。

(二)实践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培养对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全面了解,能够在汉语教学机构、涉外管理部门、涉外企事业、文化教学传播机构等单位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中外文化交流及汉语国际推广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在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遵循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结果的评价。

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文化实践创新能力,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文化综合素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立足于教学目标,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考核三部分。在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之前,通过精心策划把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到相关的章节和作业中。教学组织强调参与、互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实践内容。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一般采取案例分析法或者专题讨论法,兼以个人或小组、静态或动态、课上或课下的形式开展。教学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采取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既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测评。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实践型教学最终的衡量者是社会。根据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建构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能够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文字、图像、声音的一体化能够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生动化,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在文化类课程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类课程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一些教学内容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得到简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书本、网络等各种资源,将图像、音频与传统的文字材料更好地加以整合,制作适合本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高质量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知识涵盖量和辐射量较大,对学生的中西文化知识储备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提供给学生相关课程的精品网站、教学视频、题库和专题资料等网络学习资源,既作为课程预备知识的参考,也作为课程内容的巩固和扩充;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让他们能够结合自我个体情况,在教师总体统筹教学进度的安排下,对自身需要学习的知识灵活安排、合理摄取、高效吸收。

建立共同交流和讨论的网上平台,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都能够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能够在讨论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

在对外汉语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教师要把以上三种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201013。)

参考文献:

[1]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冯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J].东南传播,2011,(11).

对外汉语专业范文6

摘要: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特定教学对象,本文分析了对外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教学理念误区,并着重围绕课堂教学、课后训练、考查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并设计出较合理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9—0074—02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的需求量开始变得供不应求。针对这一情况,国内一部分高校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在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那些对汉语学习感兴趣的国家输出专业的汉语教师。

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专业的文学课教学入手,探讨笔者对非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思考。为了加强针对性,本文仅以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

在传统的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主旨在于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史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1]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是留学生群体,除了讲授汉语,也不能忽视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正如查尔斯·弗赖斯在他的名著《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所论述的:“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从而正确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为什么在某一具体情境下那样说或那样做。”[2]由此可见,在向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讲授现当代文学课程时,除了要让其具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训练其分析鉴赏水平,还要培养他们通过文学观照中国文化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在讲解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同时,注意点出隐藏在背后的文化现象和中国人的心理特点等等。

此外,鉴于现当代文学会被作为一门必修课讲授给留学生,所以笔者认为不妨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点教法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在面对与自己文化背景大相径庭的外国人时如何授课。比如告诉学生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在对留学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应掌握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汉语水平,充分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是一门文学课,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它所承担的任务却是传授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中心的相关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课特征。所以要提醒学生将来在备课时根据这一特点去制订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将教学目标主要放在介绍中国文化和阅读作家作品上,而文学史、文学流派等则可以放到次要的位置。

随着网络和电子图书的兴起,传统文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近几年的图书销量排行榜中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一些时下流行的青春文学、网络小说、盗墓小说等,而“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正渐渐衰退。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中阅读过现当代文学经典或是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同时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缺缺,这些无疑给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方法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是让学生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阿Q正传》时,可向学生列举学术界关于这部小说的三种解读(20年代的“民族自我批判”、50—70年代的揭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80年代的关注“国民性弱点”),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支持哪种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他们自己对这部小说有哪些新的想法。这样教师不但达到了启发式教学中“启”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让学生多阅读现当代经典文本。据调查,一些大学生每天上课之外的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教师指定的经典名著通读下来的几乎没有[3]。如果任由学生以这样的状态去听课,则势必会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一知半解甚至云山雾罩的情况。尤其是一些长篇小说、诗歌、散文等,如果没有事先的阅读作基础,很难体会到作品真谛。如果只凭教师复述作品内容,学生只会出现短暂记忆,下课后很快就会将学过的东西忘到脑后,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如在讲到“新月派”诗人时,可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诗人和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在讲到曹禺、老舍等人的戏剧时,可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排演一些经典段落。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作品的认识,又增强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的上课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学生,如列出一些经典书目,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读完,并且写出读书心得,在课堂向学生提问书中的内容,一些经典现代诗歌可以让学生背诵、朗读,并将此纳入平时成绩中。

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子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引入到教学中。对于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而言,适当利用电子化教学手段,可以让课堂锦上添花。例如,在讲到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可以将同名电影做成视频,以片段的形式穿插到课程中,让学生在赏析中自己总结三十年代的女性作家与当代导演对婚姻情感讲述方式的差别。除了加入影片视频,还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作家的经典文本段落,让学生即时进行赏析。

课后,可利用互联网通讯工具如QQ等建立组群,学生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或疑惑,可以在群内讨论,教师也要经常上线,以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有条件还可以建立专项网站和现当代试题题库,在网页上传作家经典名著、作品赏析、优秀学生论文、有关现当代文学的时下热门论点等,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达到了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的目的。

除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笔者也尝试着进行改变。如将笔试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80%降至50%,试题内容主要由选择和名词解释构成(如文学社团和作家代表作品等),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牢固,试卷难度不大。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20%升至50%,主要由学年论文组成(一般每学期会写两到三篇),主要考查学生的学术能力,成绩评定要视文章有无创新点,是否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论文成绩和试卷成绩相加就是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的考核办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自己思考的现象的发生概率,真正达到教考合一。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要讲好一门课的艰辛和不易,它不仅需要教学者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适宜的教学方法。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自己所在专业的实际,勇于改变,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利君.现当代文学多媒体教学的效能、偏向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毕继万,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4(02).

[3]肖隆平.必须以一种方式督促国人读书[N].教育文摘周报,2009(05).

对外汉语专业范文7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 中国文化 英语表达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逐渐受到重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在外语界受到普遍认可。目的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然而同时这种文化教学忽视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对外汉语专业专门培养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熟练掌握英语、日后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或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基于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必须透彻深入地掌握中国文化,至少精通一门外语(鉴于英语是目前的全球通用语,所以此文章中的外语指英语),这是他们未来胜任工作的必备的两个条件。那么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怎么样呢?自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伊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严格或标准的要求。有的要求学生本科毕业之前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有的要求通过专业英语四级。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自愿通过专业英语八级。

事实表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和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既不全面,也不扎实,汉语水平不如中文系,英语水平不如外语系。进一步假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国文化基础,对中国文化的某一领域已表现出某种倾向性,并能就中国文化中某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评价与判断,但是他们用英语表达出来吗?有必要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吗?如何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二、理论基础

1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密切联系。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没有对其中一个的了解,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特殊性就在于语言具有文化镜像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任何语言都体现着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在社会成员之间交流,而语言就是人们社会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然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探索民族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那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然而这远远不够,因为他们在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取了本国的文化,从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详加解释的。可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是需要向学习、了解汉语的外国人详细解释中国文化的。所以他们在掌握英语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中,也必须同时掌握中国文化背景知识。

2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训练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即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互动交际。跨文化交流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流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流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然而,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和前提,但达不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侃侃而谈英语国家文化,却不能与外国人共享中国文化,是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湖北工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三个年级的100名学生,一个年级一个班。人数分布为:一年级,36人;二年级,33人;三年级,31人。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和测试用卷两种方式。调查问卷分两份,第一份是关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的问卷;第二份是关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课程、教材等的看法和建议。测试用卷测试的是受试者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测试卷分两道题,一是50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词汇的英语翻译;二是描写春节习俗的英语文章。本次测试依据是《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词汇翻译的依据和答案参考了《汉英大词典》与《汉英中国专有名称和术语简明词典》。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的收集于2010年4月份完成。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同意,调查问卷和测试用卷随堂进行,用时20分钟,期间学生不能借助任何参考资料。调查问卷和测试用卷共发放106份,收回有效卷100份。在收得了100份有效答卷之后,笔者进行了分类和评定。测试用卷的第一道题――50个词汇翻译――总分为50分,受试者的得分是用来做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主要依据之一,将与问卷一里受试者对中国文化态度的问卷结果用SPSSII,0进行相关分析;第二道题让受试写出其当地过春节的习俗,这一部分不计分数,将和问卷二一起用来进行描述性分析。

四、研究结果

1 中国特色词的英语表达

“京剧”的表达是正确率最高的,达62%;其次为“颐和园”、‘‘除夕”、“北京烤鸭”和“中药”,分别为48%、46%、42%和41%,剩余45个词语表达的正确率均在40%以下。知道旗袍、鱼香茄子和秧歌的正确表达的分别只有一人。所有受试者不知道中山装、论语、四合院和本命年的英语表达。总的来看,所有受试者的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受试者的平均分为8.36.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23.65%的受试者得分低于10分;26%受试者得分在10~19分数段;只有9%的受试者的分数在20分以上。

2 描述春节的英语文章

测试的第二部分,9%的受试能用汉语来描述其当地过年的风俗习惯,17%的为空白,74%的受试能够写出英语描述,但是有的只写出两三句,有些同学用汉英夹杂,即在文章中用汉语词语表述春节风俗特有的词汇,比如“春晚”、“拜年”、“灯笼”、“守岁”、“腊月”、“贴春联”、“供天神”、“烟花”、“团年饭”和“压岁钱”等。有的同学绕开这些词汇的英语表达,用意译的方式写出“拜年”、“吃团年饭”,这是受试能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表现,值得表扬。但是像红包、春联、放鞭炮是不能随便意译的,把它们说出“red bag”、“red hot picture”和“set a fire”是不恰当的。总之,受试者对自己当地过春节的习俗非常熟悉,语言运用的能力差强人意,但是唯一遗憾的

是中国文化特有事物的英语表达能力弱,需要加强和提高。

3 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相关分析

将问卷一和测试卷词汇翻译部分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受试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之间的变化没有规律可言,二者之间存在零相关。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英语而全盘西化,他们并没有淡忘中国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理性上是认同的。相比西方文化,他们更倾向于了解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知识。然而他们对中国文化情感上认同的态度并不影响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强弱,这说明是其他因素在影响这方面的能力。情感上认同是因为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从小受到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并不代表其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掌握了更详细、更深层的知识。

4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低的原因

100个受试者中97人认为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只有三个人选择一般,无人认为自己的能力高。总结受试者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低的原因主要是:练习少,包括专门的强化训练,平时的锻炼;英语水平有限,词汇量少,口语表达能力弱;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没有兴趣、意识,不关注或者关注少;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其他因素:与外国人打交道少;未系统地学过相关过程;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不是单纯的英文能表现出来的、没有权威解释,中英在翻译上存在对接难英语教材中很少有中国文化的内容;课堂传授相关知识少,没有英语的中国文化课;中国文化课与西方文化课分开上,无结合点等。

5 教学及教材状况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本校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状况是,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英语课教师不常讲解中国文化;课堂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练习机会很少;所用教材中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的中英文介绍缺乏;笔者查看对外汉语专业所用英语教材了解到:英语课所用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口语》(一到四册)和《听力》(一、二册)中多采用英语国家地道的英语文章,这虽然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能力非常有用,但是,这总共十册书里,寥寥文章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只有口语书里一两个单元涉及到介绍家乡成都、苏州、青岛和节假日春节的内容;学生本身很少付出努力来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那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将来不管是对考研还是工作都会有帮助。

6 其他发现

通过数据分析作者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受试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事物的能力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二年级的平均分最高,一年级最低。二、三年级的平均分均比一年级高,这合乎情理。三年级的平均分竟然低于二年级3,2分,标准差低1,9分,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递进,学生的能力反而出现了负向发展。原因何在,值得深思,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五、数据讨论和教学建议

1 关于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是寥寥无几。对外汉语专业开设有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也开设英语专业所设课程,但二者是分离的。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像武术、相声、民族舞、插花、书画、剪纸等中华才艺的课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艺,还能丰富他们的学校生活,调动其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关于中国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在大学四年的每一学期都应该作为必修课开设,否则中国文化课程太少,学生只能学些肤浅的东西,无法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课程设置要系统,内容由浅入深,否则一开始就接触太难理解的中国文化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

2 关于教材、参考书、工具书

英语教材的编写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直接影响,对教学目的的实现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外汉语专业所用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所用的,没有对应此专业的专有英语教材,对外汉语专业在蓬勃发展,将来应该编撰符合此专业教学特点的英语教材。受试认为教材、参考书、工具书均为中西结合,中英对照,是最理想的。然而中英对照的教材是否真的就会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还需深入研究。另外,英语教材编撰者收集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写的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文章并增加到英语教材中,通过现成的地道的英语文章反映中国文化,这当然会给编写教材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和困难,这在短时间内或许不能实现。但是以下情况可以考虑的:汉语的中国文化相关教材中在每一章前插入英语的概括介绍,在附录里给出有关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汇、短语甚至句子的英语表达;教辅不应只有答案,应该具有辅助和拓展功能,补充学生用书上没涉及到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课余选择地学习;工具书要权威、实用、全面,目前市场上这样的汉英大词典是有的,不过绝大多数的词典都是简单地给出每一条汉语词目的一两个英语表达,将来可以考虑在比较难理解的汉语词汇后,除了给出英语表达,对该词汇进行简单的英语解释。

3 关于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意识培养和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转变传统的文化教学理念。课堂时间虽有限,但有效性高,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能更深刻和久远的影响学生。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来训练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教师以引导为主,带领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要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对外汉语的专业课教师与英语教师之间多交流,探讨汉英教学的结合点。教育部门可以成立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培训机构,让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英教师有机会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素养,让专业课教师具备更高的英语水平,英语教师具有更好的中国文化素养。

4 其他建议

学术上要重视对外汉语专业。目前关于非英语专业、英语专业的教学文献数不胜数,然而以对外汉语专业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在知名学术文献网站上,不管以题名、主题、关键词搜索“对外汉语专业”相关文献,数量均不过百,更别说研究此专业英语教学情况的文献了。此专业教师应多做研究,探索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六、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范文8

一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实践体系的重要意义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对外汉语专业要培养的是语言教学实践型人才。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地构建和完善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实践体系。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对外汉语专业要培养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践型人才,既要强调专业性、实践性,又要与学院的整体办学理念相吻合。

根据教育部加强实践教学的精神和越秀外语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以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实践性,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须重视实践体系的构建。这也正是越秀对外汉语专业在建设过程别强调的一个重要目标:专业自身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对外汉语专业,须以越秀SPT主导性办学理念为指导,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个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专业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综合实践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就整个体系的框架和内容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二对外汉语专业实践体系的内容构成

近年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探索具有越秀特色的对外汉语专业实践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

第一,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教育部相关文件内容和越秀SPT主导性办学理念为指导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在大的方向上,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各所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具体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自身,已明确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SPT主导性办学理念是学院性质的最好体现,即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个核心能力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第二,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在总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下,我们将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为:在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将其知识转化为能力,落实为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融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整体框架中。

第三,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块构成。在越秀对外汉语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尝试着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人才培养综合实践体系。这个体系强调了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我们将实践教学的模块划分为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基地实训和社会体验四个部分。

第四,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四大模块的具体实践形式多样并且可以相互交叉但不完全重合,如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在四个模块中均可实施,主题征文、演讲辩论等可在校内实践模块中进行,与外国人士日常文化交流可放入校内实践和社会体验模块等。

第五,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为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我们建立了一套评价激励机制。在学生从事专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和结束时,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评价,点评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进行成绩评定,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精神表彰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更好地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第六,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为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我们还建立了一套质量监控机制。从专业实践计划的制定、专业实践活动的启动到专业实践活动的进展、结束和总结,综合设计一套指标体系,要求专业实践活动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化展开。

三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块与具体形式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具备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就是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对外汉语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做到所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应用、延伸。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块及具体形式如下:

第一,课堂教学。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是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学工作的主要开展地即为课堂,因此,培养和锻炼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首要环节。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等核心课程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通过模拟及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保证能力的真正获得。对于指导老师来说,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组织学生详细讨论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将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先将本班级内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假定为非母语学习人群,进行模拟教学,待学生熟练后,分期分批安排给在本校学习的留学生授课。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每周均为留学生讲授实践课,完成一个学期的完整教学活动;一类是为留学生教师担任教学助手,不定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两类实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均需经过搜集资料、讨论试讲、课件制作等教学环节,多次操练,以保证实习效果。

第二,校内实践。充分利用本校留学生资源,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之间结伴学习对方的语言,创建“语伴”互动实践模式。语伴之间的语言学习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交流能形成有利于语言教学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既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又可以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与对比,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是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各种中外文化论坛。如近年来,我院组织了中美英语网络与教育国际论坛,中韩国际文化节等,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诸多专家和学者,专家们的报告和讲演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此外,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俄语等语言与文化沙龙活动,英语集中营训练,日语、韩语文化体验基地,一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东方风情节”、“欧情风尚节”等都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们不出国门便能置身于异域语言文化环境之中。

第三,基地实训。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没有合适的实习地点与实践场所,实践也就只能是流于形式。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拥有较多的外资企业,也有很多的外籍人士工作、生活于此。我院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前往绍兴新东方教育培训学校、义务三维外语培训学校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锻炼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技能。同时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还在课余时间到中小学、双语学校或幼儿园开展实训活动,走上讲台授课,为将来向全世界推广汉民族语言文化做好准备工作。我院目前已在越秀双语幼儿园、越秀双语小学等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目前我院正逐步探索在海外合作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以国际教育合作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第四,社会体验。根据学校的SPT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我院为学生开辟了丰富多彩的海外活动。赴美海外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赴美企业专业实习,赴韩国企业文化语言实践,赴国外大学进行学生交流,赴新加坡半工半读,暑假赴合作大学学习体验等等,使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们通过这些海外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增强了跨文化交流能力。除海外实践活动外,课题调研也是社会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内容,拟定目标课题,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爱好,选定课题,组成若干调研课题组,调研后形成调查报告。如对本地外教和留学生对汉语学习需求、学习技巧进行调研,对文化差异的体验等进行调研;还可以结合绍兴本地及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的现状,组织学生走访外资企业及外事机构进行外国人汉语学习、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参与社会调研,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专业属性、深化专业认知及增强专业归属感。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实践体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未来职业的认同,了解本专业实际,获得本专业的一些感性经验,有助于发现现有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明确接下来专业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为未来专业实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京.CDIO理念指导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2]张发清.对外汉语专业课外实践性学习之探索[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对外汉语专业范文9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赴泰实习生 跨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17-03

1 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分析

1.1研究方法和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从跨文化适应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着重立足于赴泰实习生本身,力求深入剖析红河学院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及特点,分析影响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对出现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红河学院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赴泰实习的32位学生为总体样本,发放问卷32份,收回32份,有效问卷为30份。

1.2赴泰实习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分析

调查者普遍反映较困难的事情是:

对泰国文化和泰国人的理解

让自己被理解

学习和使用泰语

处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适应泰国中小学的教与学的方法

理解泰国人的笑话和幽默

理解本地人的价值观

赴泰实习生的总体适应状况良好,有85.7%的数据小于3,跨文化适应困难为中等水平。主要适应问题表现在语言、人际交往、实习工作、泰国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所在地区的气候,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饮食,克服孤独心情等方面没有很大的困难。

关于跨文化适应时间的调查显示,48%的学生能在两个星期以后基本适应泰国学校的实习生活,34%的学生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才基本适应泰国学校的实习生活,18%的学生则需要两个月以上。总的来看大部分实习生能在一两周之内基本适应当地的实习环境,能够融入到实习工作中去。

1.3影响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1.3.1外部因素

(1)实习生教学环境。在泰国学校实习期间,实习生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处理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的调查值为3.19,适应泰国中小学的教与学的方法的调查值也是3.19,其他两项的调查值都在2.3以上。面对特殊环境下教学方式的选择及实施,实习生在刚到之时难以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的过程并不顺利。在泰国中小学,学生迟到早退,在课堂上走来走去是常见现象,因为泰国提倡的是幸福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关注个性教育和特长教育,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2)生活环境变化。由于生活习惯、宏观环境等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在归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研究者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这次调查分析中,实习生对于生活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自然环境适应、饮食习惯适应、居住条件适应等。

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热季、雨季和凉季。从二月中旬到五月中旬是热季,从五月下旬到十月中旬是雨季,从十一月下旬到次年二月中旬是凉季。我校实习生大部分都是在热季时去实习,炎热是实习生踏入泰国实习学校最先面临的考验。

在饮食方面,调查项“找到我喜欢吃的食物”和“保持健康”两项的量表值都为2.1。实习生在饮食健康方面面临的困难较小,大部分人都能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少部分人由于民族习俗的不同遇到些困难。在这次调查中有两位实习生是回族,加之语言表达上存在困难,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食物。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预测心理适应的显著因素,并通过东道国对跨文化接触者的接纳程度发挥其影响。社会支持有很多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老师等。对实习生来说,处在学校这个环境下,接触和交流的人大部分是泰国的老师和学生,他们是实习生得到社会支持的最直接来源。跨文化适应量表调查显示:和泰国老师交朋友的数值为2.58,参与泰国学校活动的数值为2.49。可以看出在异国文化生活中,他们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并不是十分让人满意。

(4)人际交往。赴泰实习生的交际适应困难程度在很少困难和一般困难之间。实习生不能与当地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交往的模式、交往态度和交往习俗不同。在泰国实习学校环境下,实习生的人际关系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在泰国的中国人交流,如一起去泰国实习的同学和在泰国学校教汉语的中国教师。“一些刚到泰国的支教人员由于对新的环境没有把握,常常会选择逃避与当地人的交流,有的甚至把本国人的圈子看作是心灵的避难所。”[1]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也能够从中获得陌生环境下的各种信息,从而减轻压力、社会疏远感和焦虑感。无可否认,与本国人的交往有助于实习生消除害怕的心理,从而逐渐克服文化休克,但这却可能需要以更长的适应时间为代价。相反,那些从东道国当地人获取更多支持的,却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达到较好的适应。第二种是与当地人的接触,如学校老师、学生及学校附近的泰国人等。中泰不同文化的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与人的交流,还存在着两种不同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的矛盾,即不同文化影响着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当他们彼此接触时,可能双方原有的行为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都会遇到挑战和许多交流的障碍,即便是相同的手势、表情、语气、语调都表达着不同的涵义。

但无论如何,和在泰中国人和泰国当地人的不断交往过程中,赴泰实习生有机会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情感倾诉的对象,宣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某些心理和生理不适。同时,人际关系越融洽,就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渠道,其跨文化适应过程就越顺利。

1.3.2内部因素

(1)性别。本调查研究显示,女生在适应性上几乎等同于男生。有54.3%的男生认为在海外无生活困难,有49%的女生认为在海外有生活困难。在海外遇到的各项生活困难中,他们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住房和生活琐事方面。从数据上分析,相差并不太大。可以得出,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产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只是他们遇到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2)期望。期望是指旅居者在进行跨文化接触之前,对跨文化接触的一种想象和预测。对于实习生而言,是实习生对实习学校和实习效果的一种预测。“现实的、与实际体验不匹配的期望,容易导致情绪低落, 造成一定心理压力,”[2]阻碍实习生在泰实习的跨文化适应。此次调查中有40%的实习生认为泰国实习学校的一切符合来之前对它的期望,既积累了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又提高了自己的泰语水平。60%的实习生认为不符合,在他们抵达泰国实习学校后,开始那里的教学和生活时,他们发现难以应付教学工作和克服语言障碍,对学校和周围环境不太满意却又无法改变,开始对这次实习产生不满和失望的情绪。

(3)泰语水平。良好的泰语水平是实习生与当地人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它能传达出大量的信息,能够充分地表达实习生的思想,让他人理解实习生的意图。可以提高实习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助于在新环境中的适应。另外,掌握较好的泰语水平后,可以扩大人际关系圈,与更多的当地人接触,加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与了解。调查中显示他们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与当地人语言沟通的障碍。90%以上的实习生跟泰国人的语言交流有困难,只能进行一般性的交流。去购物,听不懂商场服务人员的泰语。外出坐车,听不懂车站广播的泰语。泰语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实习工作,89%的实习生在课堂教学上难以有效地利用泰语来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

(4)对泰国文化习俗和礼节的了解程度。在海外实习时,对东道国文化习俗和礼节具有一定的了解会有利于实习生的跨文化适应。因为这样,实习生能够从一个已知的跨文化适应角度去判断和了解在异国所遇到的跨文化现象,避免跨文化冲突、文化差异引起的负面影响或者产生出焦虑、反抗和一些其它心理问题。在这次调查中,12.5%的实习生不太了解泰国文化习俗和礼节,84%的实习生只是一般了解,仅有3.5%的实习生非常了解。

2 提高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实习生能否顺利适应泰国学校的实习环境,有效完成实习任务,这与实习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又是学校教育和个人学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引导实习生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有效地解决实习生在泰国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需要从学生和学校方面入手。

2.1从学生方面

2.1.1出国前的心理准备

对实习生来说,在计划去泰国实习的时候就要对自己在国外实习将要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去面对跨文化适应问题并解决

它。对即将去泰国实习的学生而言,去咨询了解学长们出国实习的教学经验和阅读有关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学长们的学经验可以帮助实习生更直观地了解自身即将面临的教学问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1.2调整期望和明确实习任务

在这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实习生感到泰国实习学校不符合之前对它的期望。在去泰国实习之前,对去泰国实习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基于现实的落差,给实习生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压力和失落感。所以,在出国前培养正确的期望,明确实习的任务,可以让实习生对以后的压力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减轻心理焦虑。

2.1.3教学中策略的调整及自身能力的提升

赴泰实习生自身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跨文化适应问题。“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总结成功失败的教训,采用确实有效可行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3]只有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吸引住了学生,才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教学工作。

2.1.4生活中积极学习泰语

语言是导致文化冲击和影响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在泰国实习的学生来说,语言障碍一直存在。90%以上的学生跟泰国人的语言交流有困难,只能进行一般性的交流。泰语对于实习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日常交流的有效手段,是有助于实习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技能,因此应在平时积极学习泰语。

2.1.5主动、乐观、积极沟通

调查项“人际交流中克服害怕的心理”的量表值为2.3,实习生在与泰国人的交流中存在害怕、顾虑的心理,会使他们难以或不太愿意参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从而得到的社会支持也会相应减少,不利于实习生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为此,实习生要具有轻松、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克服害怕心理去主动沟通,才能使人际交往更加融洽,才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2.1.6熟悉泰国文化习俗和礼节

要达到有效地沟通,除了必要的语言学习之外,还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礼节。此次调查中12.5%的实习生不太了解泰国文化习俗和礼节,84%的实习生只是一般了解,仅有3.5%的实习生非常了解。由于不熟悉泰国的文化习俗和礼节,不能和当地人进行有效的交往,实习生往往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如无助感、孤独感和害怕等。实习生到达泰国实习学校时,接触到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为了尽快有效地适应,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尽快熟悉当地习俗和礼节,“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4]知道如何正确待人接物。

2.2从学校方面

2.2.1讲解跨文化知识和技巧

为帮助实习生能更好地适应异国文化,负责实习生出国实习的部门和老师可以以讲座或者专题的形式在实习生出国前做足跨文化知识的功课。“培养他们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 消除因文化背景差异形成的理解、沟通上的冲突, 在新文化环境中坚持自我的基础上接纳对方, 使两种文化集于一身。”[5]

2.2.2加强东道国语言及东道国社会文化习俗的教育

虽然赴泰实习生们在去泰国之前都或多或少学过一些基础泰语,但课堂学习和实际运用还是有些差别。学校可以对即将去泰国实习的学生进行一定课时量的当地语言及当地社会文化习俗的培训。简单的日常用语及一些重要的风俗习惯是赴泰实习生出国后最先用到的必备知识。

2.2.3帮助实习生有针对性地了解泰国中小学的教学特点

学校在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培训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关泰国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及作为泰国教师应该具备的行为素质。例如,泰国学生尊敬老师、非常友好,同时也喜欢上课迟到、比较懒散、不够勤奋、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实习生如果在出国前了解教学对象的这些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里融入游戏、歌曲、舞蹈、比赛、剪纸等内容,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意识,从而有效地增进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泰国教师特别

注意个人卫生和着装、注重形象、为人师表等,这些也是实习生必须明白的要求。

2.2.4与泰方实习学校的协调管理

泰国学校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是实习生获得社会支持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为使实习生能够从泰国当地文化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和汉语教学,学校应与泰方学校进行协调,建议泰方在对实习生的日常管理中,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克服交流中的害怕心理,减少焦虑,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3 结语

本文从跨文化适应的角度,分析探讨了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赴泰实习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特点以及适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为赴泰实习生提供参考,以便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同时也希望为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提供借鉴,使其以更有效的方式来指导实习生完成专业实习。

参考文献:

[1]陈为春.论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以近年赴泰教师的文化适应为例[J].文化研究,2009,(10):251-264.

[2]宋原.海外汉语志愿者心理压力分析和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8.

[3]孙琴,李艳.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适应策略分析―以国家公派到南非的教师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66.

[4]叶海,吴荣先.浅论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