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外投资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3-06-16 16:37:59

对外投资现状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1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研究

引言: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的投资都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真正实现了“走出去”,与世界经济能够融合一体,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增色添彩。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外国的投资就纷纷进驻中国,这是由于改革开放把中国的经济大门完全打开了。在1993年,中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更是跻身世界前三。在中国引入很多外资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相对来说增长比较缓慢。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还是中国的企业对国外市场缺乏一定的了解,另外还缺乏一定的勇气。但是自从政府提倡“走出去”以后,在2001年,我国对外直接贸易总额达到1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在2006年之后,中国更是加大了在能源方面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在俄罗斯、中亚和非洲的国家。由于国内的劳动成本的增高,我国的纺织制造业也开始转向国外,尤其是人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此后的几年,中国对外投资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截止到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经到达5319.4亿美元。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特点

结合当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投资数量上,流量增速,但是存量少;在投资流向上,制造业的比例增大;投资的地理分布上,亚洲占主要地位;在投资主体上,国企占主要地位;在形式上,跨国并购是主要方式。

1.1投资数量:流量增速大,但存量相对较少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当年总流量的5.2%,居世界第五,但是对外投资的存量仅占1.6%,排名17位。而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占当年总流量、存量的6.3%和2.3%,分别位居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3位和第13位。存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其他的国家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中国的发展迅猛,世界各方纷纷关注。

1.2 投资流向:除采矿业以外,其他行业均实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制造业一直是国内的重要产业,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其中制造业的流量越来越大,制造业占总投资的流量9.9%,同比增长23.1%,这里的制造业主要是指加工产业,例如服装制造、医药制造、食品制造和专业设备制造等等。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2年,租赁和服务业增长到30.4%,同比增长4.5%;批发和零售业占14.8%,同比增长26.4%;流向金融业的投资首次超过百亿美元,占11.5%,同比增长65.9%;采矿产业占15.4%,同比下降6.2%,这里的采矿产业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的开采等,因此这个数据说明了在流量中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投资有所下降,采矿业是2012年唯一流量减少的行业。

1.3投资地区地理分布:亚洲和拉丁美洲仍占到存量的八成

在地里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亚洲的国家。截止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已经达到179个国家,对外投资的总额已经达到了5319.4亿美元。中国对亚洲的投资占总量的68.5%,对拉丁美洲占总量的12.8%左右,二者共计81.3%。其中投资的存量相对比较少的是大洋洲、非洲以及北美洲,分别是2.1%、4.1%和4.8%。其中,对北美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对于非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南非、赞比亚和尼日利亚,对于大洋洲的直接投资主要东道国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2010年开始,中国加大了对欧洲国家的投资,在2010年大约有67.6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到2012年对欧洲的投资存量占比为7%,其中主要的国家是瑞典、俄罗斯、卢森堡、英国、匈牙利等国家。

1.4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一直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经济的主导,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对外投资有很多的优势。对于私有企业来说,一般由于资金的问题或者缺乏对国外市场和环境的了解,他们一般不会轻易的进行国外的投资。在对外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一直占一半以上,有限责任公司则占第二位。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格局的改变,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仍居主导地位。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最活跃的投资还是集中在制造业上,包括服装制造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等。在目前以及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这是国内发展形势决定,也是由体制决定的。

1.5跨国并购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对外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跨国并购是最常见的形势之一。子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形势,这也世界的主流发展也是一致的。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是因为投资形势上的改变,跨国并购是由其他的形势转变而来的。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加剧,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世界经济的环境以及企业能够生存下来,逐渐转变对外投资的方式。由以前的在外设立子公司转变为跨国并购。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在2002年我国的跨国并购总金额是2亿美元,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05亿美元,增加了近一百倍,到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的产业达到了434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并购涉及的产业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供应业、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和金融等等,真正实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型。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是有以下几个特点:流量大,但是存量相对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较晚,但是中国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要产业,是租赁和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但是在其他洲尤其是欧洲的增速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为主,其他企业也在稳步上升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投资方式,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吴海军. 现状、绩效与战略选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分析

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1.1 发展规模与速度 经《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及河北省商务厅相关资料整理,我们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河北省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数量基本处于连年逐渐增长的态势,由2005年15家增长到2011年的83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6%;2003-2011年期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呈现出涨跌剧烈震荡的态势,从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来看,似乎有起稳的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为2004年,降幅最大的年份为2006年,比2005年投资减少了42.8%,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在全国排名最高的年份为2005年,排名第8位,排名最低的年份为2008年,排名第23位,自2009年以来,河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基本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1.2 区位分布 目前河北省共核准境外投资企业83家,同比增长22.06%;83家企业分布在6大洲的3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最多,共38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47.6%,中方投资额4.15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45.7%,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欧洲15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8.1%,中方投资额0.92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非洲12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5%,中方投资额0.9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75%,主要分布在毛里求斯、加纳、喀麦隆等国家。

1.3 产业分布 目前,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位居首位的是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设备制造业和化工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达到45.2%;其次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占比分别为30.1%和10.7%,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行业分布中,初级加工制造业由于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发挥河北省制造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因此是许多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乐于选择的行业,这些行业一般会投向东南亚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年投资量增长不平稳 2003-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增长呈现非常不平稳的状态,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由2003年的110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万美元;2006年、2008年和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均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42.8%、-1.6%、-12.9%。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处于起步稚嫩阶段,发展呈现出一定盲目性和持续性差的特点。除此之外,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4-2011年,河北省年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位列全国第6位,年增长率均为10%以上,然而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投资量一直位列全国15名左右,说明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

2.2 投资区位分布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目前情况看,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香港,占据整个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的相当比例。而且河北的境外直接投资流向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偏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不足。调查显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很容易受到金融波动的影响。地理分布太集中,导致价值链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合理的布局,这不但不符合投资市场多元化的要求,而且增加

了经营风险,不利于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长远发展。

2.3 投资企业间缺乏关联,整体竞争力弱 河北省企业在箱包、鞋帽、纺织品、食品、机械制造、采矿、建材、医药等行业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批优秀企业率先开展跨国经营,成为“走出去”战略积极的实践者。但受到企业自身实力、对外投资经验的限制,多数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不好、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失败的例子也比较多。因此只有通过创立产业集群,组织集群式境外投资,才能集中河北省企业的竞争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增强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2.4 信息体系不完善,政府服务缺位 由于河北省对东道国的区位信息体系不够完善,政府在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工作中服务不到位,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缺乏必要的指导,境外直接投资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同时缺乏来自民间的社会机构的帮助,致使企业难于准确获悉东道国包括法律、政策、信息、技巧各方面因素的详细信息,不能全面充分地考虑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信息渠道不畅和服务缺位并存,使河北省境外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其区位的合理布局,增加了投资失败的风险。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区位分布格局不合理,这不但增加了投资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整体产业和经济的提高,严重地影响了河北省企业的投资效益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05).

[3]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05).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商务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河北省OF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3

【关键词】海外矿业投资现状;风险对策

在国内矿产资源日益匮乏和矿业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是解决我国矿产资源短缺、保证矿产资源稳定供应,确保我国经济安全运行和平稳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海外矿业投资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

我国矿业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政治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时机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环保风险、成本风险等多重风险。这些风险既有因自身原因造成的,也有因为不熟悉资源国的政治、政策、法律而产生的风险。

一、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现状

1.海外矿业投资的背景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确保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可通过如下渠道进行矿产资源开发:①通过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增加储量和产量;②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矿产资源;③发展海外矿业投资,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2.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开采,我国已发现和可以被利用的矿产资源的储量急剧减少,石油、铁、铜主要矿产的消费量与储量增速比呈负增长,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已危及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约有2/3呈现老化状态,保有储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不足,造成矿山资源储备枯竭。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在国内矿产资源日益短缺的条件下,矿业投资者们自然而然的把投资目标转到资源相对丰富廉价的海外市场。

3.海外矿业投资的特征

海外矿业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①跨国进行矿业投资及资金流动,跨国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②跨国并购矿业公司和上市;③多国多家公司联合投资大型矿产勘查和开发项目;④矿业信息、技术和管理全球共享。

海外矿业投资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矿产资源的目标与重心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再分配矿产资源;全球范围内矿业公司之间的购并及私有化等的全球矿业结构的调整。

3.1 矿业公司之间的购并

随着矿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矿业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优质与稀缺的矿产资源。降低投资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全球矿业公司之的兼并浪潮愈演愈烈。矿业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矿业公司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的地域更加广泛,空间也更加广阔得。

近年来,全球矿业公司之间的购并多是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的,购并的主要原因还是矿业全球化不断发展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规模,更大范围的占有与控制资源、优化资本、技术与资源的配置,增强矿业公司的整体实力,降低勘探与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对矿产资源的垄断,增强矿业公司在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市场环境与条件下的生存发展能力、赢利能力。

3.2 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的控制程度

据统计,目前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矿业公司约有8000家左右,但大部分矿产资源的产量仅由少数几家跨国矿业公司控制。在全球矿业公司50强的排行榜上,最大的25家矿业公司中,包括美、加、澳、英和南非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就占19家,控制的矿石产量占25家矿业公司总产量的78%。从矿业公司对金属控制的集中程度看,4家矿业公司控制了西方总产量的75%;10家矿业公司分别控制了西方国家铅和锌总产量的58%和51%;10家矿业公司控制了约70%的铝土矿、铜矿和铁矿的产量,约60%铁矿石和镍的产量。

3.3 发展中国家的矿业勘探与开发

全球矿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矿业全球化迅速发展,使得全球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球除西欧和北美以外的地区,地质勘探工作的程度还很低,其中大部分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估计还不到总资源量的约10%~15%,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前景仍然广阔,潜力仍然很大。

矿业全球化的继续发展是历史前进与发展的必然。其本质就是依靠国家的支持及相关政策扶持,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矿业结构的调整和矿产资源优化配置,获取优质的矿产资源和高额的投资回报。

4.我国海外矿业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也先后颁布,再加上国内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全球矿业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国矿业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开发与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步伐明显加快。

但是,目前我国矿业企业到海外投资,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投资规模较小,品质较差,步履缓慢,发展也很不平衡。

二、海外矿业投资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

海外矿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矿业企业的持续发展,所以“走出去”的首要任务是为了占有与控制有效资源,增加价值,这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由于对海外文化、环境、政治等的不熟悉,使海外矿业投资现象环生。

根据海外矿业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特点,可将海外矿业投资的过程分为: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和后期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及法律风险等;中期实施阶段主要面临的是时机风险、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等;后期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阶段主要面临的是经营管理风险、环保风险及财务风险等。

1.政治风险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涉及到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政治联系密切。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由于资源所在国政治环境的突然变化带来的政策变化,轻则造成矿业投资项目的停顿、工期拖延,重则可能导致整个投资项目的失败。

广义的政治风险包括:战争、恐怖行为、征收、汇兑限制和政府违约风险等。在一些投资风险较高的国家与地区,战争、罢工、暴乱、恐怖行为、内战或部族之争等突发事件经常发生,在那些投资风险较高的国家与地区,以及政治体制发生变革的国家与地区,政府违约风险比较突出,有的在执政党轮换,新政府诞生后,可能会对上届政府已签署执行的合同、协议不予承认,或者单方面终止执行,给中资矿业公司在海外的矿业投资造成损失。另外,一些资源国对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项目的征收、国有化、干预、行政制裁,以及社会治安环境的恶化等,都会对投资项目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海外矿业投资的政治风险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

①政治暴力风险,包括资源国在贸易保护主义驱动下的政治暴力行为,以及资源国因为劳动权益、环境保护等问题所诱发的政治暴力风险等。

②政府行为风险,虽然传统的政府直接征收风险减少了,但是,一些隐性的征收风险却明显增加,例如资源国以我国企业员工的入境及工作的合法性、税收、卫生和安全等名义,频繁的检查我国企业,不仅扰乱了中资企业投资项目的正常进行,还常常找借口对我国企业实施高额罚款、重税甚至没收企业财产,给中资企业带来损失。

③金融风险,在一些金融危机高发国,转移金融风险的案例仍然比较高,在一些非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如果资本账户和国内资本市场开放较快,外债负担较重,爆发货币金融危机的概率就比较高,我国企业外汇汇出的风险也比较大。

④第三国干预风险,第三国干预风险包括第三国政府直接干预,采取经济制裁措施的风险,以及第三国通过向资源国施加压力或影响,使资源国政府违约的风险。

目前,我国海外矿业投资多在高风险的敏感国家或地区,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亚、非州和南美等国家或地区,但是,由于历史问题、宗教纷争、民族冲突和各大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集团的相互争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多处于地区或国内的矛盾冲突之中,矿业投资的政治风险尤为突出。

对策建议:海外矿业投资首先要认真研究资源国的政治环境和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可以依靠我驻外使馆提供信息,必要时也可亲自前往调研。

2.政策风险

在海外矿业投资的前期准备阶段,需要特别关注资源国的投资环境,包括资源国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有些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投资环境就比较好的,但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如中东、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投资风险。由于大多数资源国为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不完全独立,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波动频繁,在经济上也严重依赖于西方经济大国,矿业投资的政策风险十分明显。

对策建议:投资矿业时必须认真分析资源国的投资环境,做好防范与规避政策风险的应对措施。

3.法律风险

由于资源国的矿业投资政策与我国的政策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企业在海外从事矿业投资时,可能会由于不熟悉资源国的各种政策而产生风险,例如矿业投资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矿产品进出口政策以及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政策等。另外,由于资源国法律环境的差异性、复杂性及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标准、管理重点也各不相同,都可能使我国企业在海外矿业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的法律风险。

对策建议:法律法规的是各国的象征,因此我们到资源国投资时,必须研究并遵守其法律法规,学习国际商务知识,注意投资国的法律问题,必要时要不惜重金聘请外国律师,以防投资失误。

4.时机风险

海外矿业投资的中期实施阶段,主要是我国矿业企业与资源国政府或企业进行投资洽谈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具体实施阶段,是充满风险和极具挑战的阶段。

矿业投资活动的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4个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矿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民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国民经济周期性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对矿产资源及矿产品的需求量已经矿产品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是,由于我国许多矿业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矿产品市场的周期性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预测,因此,往往会出现在市场形势好时大家一拥而上的上项目,在市场低迷时又惊慌失措的砍项目。

对策建议:在对海外矿业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矿产品价格至少应该考虑从低价格到高价格,或者从高价位到低价位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价格变化,对未来矿产品价格作出合理的预测。现在可能大家对海外矿业投资都比较慎重,在观望,但现在其实正是在低水平投入的时期,是做一些战略性矿业投资的好时机。

5.技术风险

由于矿产资源赋存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探明的资源储量可靠较差、也可能由于采选冶技术无法达到要求而产生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矿产资源投资项目特有的风险。

矿产资源赋存于地壳深部,不仅隐蔽而且成分也复杂多变。在自然界中,几乎绝无完全相同的矿床,因此,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及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始终会在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技术风险。海外矿业投资,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行为,还具有技术风险以外的,更大的商业风险。

不仅如此,地质勘探与开发的技术风险还来源自高投入的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在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地质结构、成矿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投资收益不确定的风险。

实施海外矿产资源的开发,首先要研究矿产资源的可靠性。我们要更新以中国的矿产资源为评价依据的观念,从经济角度出发,按照联合国和资源国矿产储量规范标准认真审查。国外一些大型跨国矿业公司在进行矿产资源风险评价时,一般站在全球的角度,以统一标准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开发风险进行排队,从而筛选出投资项目。

海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和呈现阶段性特征。由于矿产资源深埋于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技术、工艺和方法,需要购建大量的设备、设施,所以国内外矿业公司每年用于勘探、开发的投资都十分巨大。不仅如此,由于矿产资源本身是否存在、储量多少、品质优劣,都是客观的;矿业公司在投入大量资金后,能否找到相应储量的矿产资源,以及探明的储量在经济上是否具有开采价值,都要承担很大风险。

具体到矿业投资,其生产活动及资金投入通常包括矿区取得、地质勘探、矿山建设和开发利用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借助于勘探投资,可以获得资源储量,进而通过开发投资,才能使储量具备开采条件。

对策建议:提高海外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研究与技术水平,有效规避和降低海外矿业投资的技术风险。另外,可以通过并购国外矿业公司股权的方式,或者通过在某些区块投标中采取股份合作方式,与国内外矿业公司联合投标,或者以国内矿业公司参股合资公司的方式参与海外矿业投资,通过联合投资减少独担投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6.经济风险

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前期勘探开发费用高,需要分阶段投入大量资金的特点。矿业公司在投资时,如果不能有效筹措资金、分散风险,可能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此外,由于目前人民币在资本市场还基本上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因此,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变动的风险,也应成为矿业公司海外投资中加以特别关注一项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在海外矿业投资过程中,与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有关的经济因素而导致投资收益损失的风险。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经济风险主要包括:

①规模经济。近年来,我国矿业公司在海外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但是,所投入项目大多位于剩余储量日渐减少的老矿区,或者是大型跨国矿业公司不愿光顾或放弃的低品位、低回报小矿床,导致我国矿业公司所投资的矿产资源项目,难以获得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

②矿产品市场价格风险。海外矿业投资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国际矿产品价格的波动。我国海外矿业投资的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随着国际矿产品价格一路攀升走高而推动的,近年来,随着国际大宗矿产品价格的一路走低,已经使得根据矿产品高价格预期作出的矿业投资项目无法取得预期投资利润与回报,甚至前期投资也无法预期收回。

③融资风险。目前,中国矿业公司在海外的投资项目,大部分集中在高、中风险或高债务的国家与地区,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项目融资,不仅条件苛刻,而且难度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较大。

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阶段的现金流出一般是实际发生且确定的,而现金流入往往是不现实、难以预期的。埋藏于地下的矿产资源经过勘探、开发阶段后,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加工、提炼,才能逐渐形成有价值的矿产品,在销售后才能带来实际现金流入。

对策建议:海外矿业投资是大势所趋,但绝非短期套利。在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的非常时期,矿业公司海外投资的战略导向应更清晰、明确,对经济分析的认识应更充分客观,资源分析与评价、财务分析与预算、资金准备与融资安排应更具竞争性、系统性、灵活性。

7.经营管理风险

海外矿业投资,决不能再走企业分散、要素分散的老路。经营管理上不仅要建立一般的现代企业制度,更要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经营主体上不仅要继续鼓励单个矿业公司走出去,更要大力推进企业强强联合走出去;经营目标上不仅要从国外找到紧缺的资源,还要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建立更多的可靠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目前,国际社会非常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参与,我国到海外从事矿业投资的矿业公司面临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单独拿到规模大、品质优的矿权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形式,选择可信的、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或与资源国政府合作,或与跨国矿业公司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去争取资源份额。

对策建议:积极承担起矿业公司的社会责任,为资源国和当地居民带来切实利益,在实施海外矿业投资项目人员“本土化”战略的同时,发展与保持同资源国政府和人民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8.环保风险

由于矿产资源在开采、冶炼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环境保护风险,也是矿业公司应该加以重视的风险。

对策建议:树立互利共赢的思想,把公司利益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才能赢得资源国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才会顺利、稳定、长久。

9.成本风险

在矿产资源开发阶段,主要是资源的开采、冶炼、运输以及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我国的矿业公司与资源国企业在管理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通常很难在短时期适应国外的生产经营环境,甚至有可能导致工程延期,生产施工完全停工,造成企业成本的急剧增加。

由于矿产资源埋藏在地下深部,矿石品质需要技术鉴别,同时,开采、运输、加工矿产品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而地质勘测、基础与矿山建设,往往需要增加矿业公司的投资成本,由于投资开发项目在海外,国内矿业公司往往很难准确了解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成本,而面临成本风险。

对策建议:海外矿业投资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项目的总体投资成本较国内高。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全面进行成本核算和投资评估的基础上,妥善采取应对措施,制订合理的投资规划,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合法规避相关条款的限制,积极防范成本风险;但不能通过非法渠道来解决,因为这样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结语

目前,我国矿业公司在从事海外矿业投资时,辨别、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的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为:①海外矿业公司的管理机制不灵活,缺乏经营自,市场反应速度慢决策过程复杂迟缓;②海外矿业投资的规模普遍较小、品质较差,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海外融资作为保证,使得矿业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低;③矿业公司对海外矿业投资风险的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充分。

总之,海外矿业投资必须充分认识和评估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于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

参考文献

[1]鲍江升.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国企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三点建议[J].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27期

[2]金碚.From Concept to Implementation:A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J].China Economist;2007年01期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4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年均增长13.9%。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应对策略

3.1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3.2建立支持体系

重要的是体制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3.3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过程。

3.4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3.6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青岛啤酒,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际厂家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

中国企业在整体上目前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2007,(9).

[2]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7).

[3]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5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大型企业是跨国经营的主力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长沙远大中央空调公司、万向集团公司等一些优秀的民营大型企业,都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业务,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

2.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多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大型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财政部涉外司和外经贸部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的调查显示:68.7%的企业认为其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3.2%的企业自认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8.1%的企业在区域内领先,说明跨国经营企业一般具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经营状况良好,并具有一定的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企业赢利状况良好的占90.3%,其余9.7%则处于亏损状态。年出口额1000万以上的企业约占70%。

3.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以独资和控股为主。由于跨国经营的特殊性,其风险往往大于国内经营,为了规避风险,我国企业大多选择独资或控股51%以上的投资方式,以便取得支配地位,掌握境外企业经营的主动权。

4.境外企业的管理以自派人员为主。对于境外企业的管理,除了海尔采取本土化策略外,其他企业均采用生产车间或自主决策的管理策略。而且九成以上的企业采取以自派人员为主的方式,把握着经理、财务、技术等关键部门和岗位。

5.企业在产品上大都有某些竞争优势。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52.4%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18.8%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价格和性能方面的竞争优势,17.8%企业认为拥有品牌优势,还有11%的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拥有差异性优势。

6.跨国经营企业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行业,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咨询以及农业开发和合作等领域。但投资的重点仍集中在贸易和资源领域。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普遍较小,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都比较分散,投资成功率较低,缺乏竞争力是目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普遍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企业制度落后,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企业在海外建立企业后,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仍旧沿袭国内经营的策略,使得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处于被动局面。而且由于我国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责权不对称,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企业不能适应国际经营和竞争。

2.资本实力不足,缺乏规模优势。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3.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匮乏。国际竞争非常激烈,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由于传统体制因素影响,我国企业中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人才大量流失,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增大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和困难。

4.信息和服务缺乏。大多数企业无从获得到国外投资所需的信息,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行业和产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而且无法得到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服务,企业往往有对外投资的愿望,却无法实施相应的计划。有时即使实施了,也会因为信息缺乏而使风险性大大增加。

5.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而且创新不够,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国内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数为加工贸易型,产品也大多只是进入低端市场。

6.管理环节过多,监管体制不畅。由于跨国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严重的管理环节过多和审批时间太长的问题,一个项目分别要经过国家、省、市三个级别,经贸、外经贸、外汇三条线的审批,经常使企业坐失良机,而且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来说,加强监管是提高经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境外企业监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三、推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对策

1.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国民经济的战略规划,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产业、行业和企业,对已确定的重点区位、产业和行业,应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确定部署、方法和措施,分阶段实施。在区位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政局稳定、双边关系友好且双方有相当经贸合作基础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在行业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资源导向性项目、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以及被欧美等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而使我丧失市场的产品领域。

2.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仅有一些内部规定或实施办法,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对外投资企业的权益,优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环境。

3.建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促进体系。一方面,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加快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对外投资审批权限,逐步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制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瓶颈,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企业返回的资源产品应给予进口配额、税收和外汇等方面的支持。参照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做法,设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对境外投资进行政策性保险。

4.加大研发力度,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强化所有权优势,进一步推动实施高精尖技术产业化。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增强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投资的层次结构,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ing scale of foreign investment is significan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trategies and proposals.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对策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status quo;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7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FDI);山东省;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116-02

1 山东省利用FDI的概况

1.1 FDI的引进规模

近十年来,山东省引进FDI规模的增长十分迅速。1995年,山东合同利用FDI仅占全国FDI总量的5.1%,实际利用FDI只占全国总量的6.9%。2005年,合同利用FDI达到全国总量的14.5%,实际利用FDI比重也上升至14.9%,其平均增长速度为14.5%,位居全国第一(表1)。2006年,山东省区实际利用FDI达1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总投资过亿美元的项目7个。

1.2 FDI的国别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投资,其中香港在山东省累计FDI达145.3亿美元,韩国累计投资161.2亿美元,二者的累计投资比重之和占总量的50%以上。2006年,韩国、中国香港投资仍居前两位,占全省的57.9%。新批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6个,其中美国国际纸业、法国标致等首次投资山东。

1.3 FDI的投资方式

1979-2005年,按实际利用FDI金额计算,外商独资企业占全部FDI总量的55.1%(表2)。随着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独资方式在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外商投资股份制几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主导方式。

1.4 FDI的产业构成

FDI 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集聚效应,第二产业一直是山东省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2005年,实际FDI 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 3.0%、88.1%、8.9%(表3)。2006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4%,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热点,其中外商在房地产业投资比重最大,占服务业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1.5%。

1.5 FDI的地区分布

山东省在利用FDI在空间上存在极大的差异,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67%。FDI 的空间差异还体现在山东省两大经济区中,即传统的东西部(东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济南、淄博、日照、东营;西部包括济宁、德州、临沂、滨州、菏泽、泰安、枣庄、聊城、莱芜)之间(表4)。2005年东部地区吸收的FDI占全省的89.39%,而西部地区仅占10.61%。

2 山东省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从实际利用FDI的总量上来说,还是从单项投资规模来看,山东省与广东、江苏等省市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和问题。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山东统计年鉴》计算和整理。

(1)山东省利用FDI的综合实力和规模不如其他省份。截止到2005年,山东、广东和江苏利用FDI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4.5%、20%、16%。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名录中,山东省有23家,而广东省则有126家之多,位于前60位的主要也集中在上海、广东和北京等市,可见山东省利用FDI实力与广东、江苏等省份有一定差距。

(2)山东省利用FDI的来源地较为单一,所利用的FDI主要来自韩国和中国香港的制造业转移,资本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是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主要来源地,资本技术密集度高,山东利用这些国家的FDI仅占14.03%,低于江苏省(16.71%),这种情况限制了山东省引进外资的层次和规模。

(3)外商在山东投资仍以中低技术的生产性投资为主,多集中于第二产业,且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2005年,第二产业利用FDI占全省利用FDI总额的88.1%,第三产业仅占的8.9%(表3),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FDI重点流向第三产业的趋势不一致,是山东省利用外资相当薄弱的环节。

(4)外商投资区域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地域、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相对优势,FDI主要集中在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仅青岛、威海、烟台三个市引进的外资就占山东省吸引外资总额的67%(表4)。

3 提高山东省利用FDI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FDI规模

由于跨国公司非常看重投资环境,因此山东各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投资环境,注重改善基础设施状况,重点放在法制、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等软环境的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吸收管理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使其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对外承诺相一致。优化外资统计体系,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环保、节能等绩效指标,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环境。

3.2 调整利用FDI重点,促进产业升级

山东省应明确利用外资的重点产业和领域,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保持一定引资规模的基础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注重吸引资金向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转变,从引进加工工业向引进高新技术转变,从注重工业利用外资向服务领域转变。

3.3 加强对FDI的区位引导

山东省应把FDI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实行梯度发展策略。一要发挥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优势,支持沿海地区积极发展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山东西部地区,要加快基础设施、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产品加工等项目及投资软环境建设,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和行业限制,增强引资能力。二是对已经成熟和衰退的产业,通过财政、信贷、税收等调节机制,引导其向扩散转移。三是重点吸收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改善山东省外商投资来源地的结构,促进外资空间分布合理化,最终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3.4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加入WTO后,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不能强求外商转移技术,由此,外商可能会做出只卖产品不转移技术的选择。所以要坚持重质量、重投向、重效益的原则,克服片面追求指标的错误思想,加强立项审批管理,提高项目风险意识,保证外商投资的合法性、真实性,对资金的到位情况及时追踪,实行责任追究制。

3.5 发挥经济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山东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目前还存在盲目追求大、高、新项目,产业同构化明显,产业配套性、链接性较差的问题。今后应该从园区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园区产业布局与分工。严格按照投入、产出核定来供应项目建设用地,推行供地量与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相挂钩,实行招商用地向大项目、好项目、成熟度高的项目倾斜,逐步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重点引进市场竞争力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能耗和污染低的制造业行业进入开发区。另外,还要抓好开发区内环境的建设,打造“数字环境”、“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宏燕,于振涛.山东利用外资的区位优势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5,27(3).

[2]张木亮,赛晓序.山东与江苏、广东利用FDI的差异分析[J].科学与管理,2007,(1).

[3]翟凤霞.山东与江苏两省吸收利用FDI的比较分析[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20(4).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8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NOI;海外投资战略;并购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斐然、全球瞩目。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是同样重要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着“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投资大国”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J曲线”,较好的解释了FDI和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J曲线的两个坐标轴分别是NOI(净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减去吸引的外资流入,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反映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GDP,根据GDP可以将J曲线分为5个阶段。

图1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与净对外直接投资(NOI)

第一阶段,国家贫穷,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略有直接投资流入,NOI为负值且趋增。按照1988年的数据,人均GDP低于1110美元的国家属于此列。

第二阶段,国家人均GDP有所增长,直接投资流入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直接投资流出开始出现,但NOI负值继续增加。

第三阶段,国家进入新兴国家行列,人均GDP已经处于世界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虽然NOI仍为负值,但每年直接投资流出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值,结果就是NOI由降转升。

第四阶段,流出直接投资超过流入直接投资,NOI变为正数,同时,流出直接投资的增加值继续高于流入直接投资的增加值,NOI正值扩大。一般而言,这标志着该国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20世纪90年代,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阶段,国家的NOI开始下降,然后又回升,围绕零值上下波动,且波幅趋小,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趋势。流出直接投资和流入直接投资可能同时继续增长,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的状态与其人均GDP存在系统的互动的关系。特定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政府政策措施等对跨国企业的直接投资行为有很大影响。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在第二阶段末期和第三阶段的开始,并且NOI已经出现了上升趋势。此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内生性动力开始显著体现,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大力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表1我国的NOI数据(1995~2009) NOI单位:亿美元

2011年9月6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局稳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人民币重新面临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不利,但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却是很大的利好,可以大幅降低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成本。伴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必然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也导致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硝烟四起,国际形势也要求我国的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积极的筹划向海外转移一些产业,以减轻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和损失。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目标战略选择

第一,开发资源以满足国内需求。原则上要与东道国政府合作进行互惠互利式的开发。在舆论宣传上也要注意策略,不要引起国际舆论的批评。

第二,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三,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出口以占领国际市场。

第四,跨国公司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回报更好的项目,分散经营风险。

第四,海外投资与利用外资相结合,互相促进。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9

武汉市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截止2005年7月底,我市已经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528家,总投资203.1亿美元,注册资本121.5亿美元,合同外资额80.3亿美元。累计批准总投资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项目)353个,合同外资额50.7亿美元,大项目成为武汉市外商投资的最重要的支撑。

外资来源由原来以港台地区向为主向多元化格局发展,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截止2005年7月,按协议外资额排序,投资最多的是香港,合同外资额达34.7亿美元;其次是日本(含东风日产汽车项目),合同外资11.4亿美元;第三位是英国(含英属各群岛),合同外资额7.4亿美元;第四位是美国,合同外资额6亿美元;第五位是法国(不含神龙汽车国外商业贷款),合同外资额5亿美元;第六位是台湾,合同外资额4.5亿美元。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对武汉的投资也由投石问路到纷纷抢滩扩张。据统计,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经有57家来武汉投资。

武汉市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偏小

(1)、从1984年到2005年,武汉市共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528家,合同外资总额802973万美元,投资项目的平均单项合同外资额仅为177万美元,非常小。(2)、从1984年到2005年,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共353家,只占全部项目总数的7.8%。

2、 产业结构分布欠均衡

(1)、农业和高新科研技术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从1984年到2004年,这两个个行业的实际利用额分别仅占全部总额的0.6%和1.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房地产业所占的比重较高,从1984年到2004年,该产业的实际利用额占同期总额的40.4%,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服务贸易领域的金融保险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非常少,仅法国兴业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两家。

3、技术结构水平仍偏低

前几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70%以上是已设备和原材料作为资本投入,而且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终端产品加工组装。这类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先进的生产技术较少,更无高新技术。这类企业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80%以上。这种状况的形成与上述的产业结构、来源结构直接相关。

4、方式结构思路欠宽阔

在沿海开放地区,外商成片开发已成气候,外商独资企业逐步成为三资企业的主流,股权融资、境外直接融资、BOT、TOT融资已经成为引进外资的重要途径。相比之下,武汉尚存在许多空白,引进外资的途径和渠道单一。在许多方面尚属起步阶段。

对策建议

我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目前面临具有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结合武汉利用外资环境的深刻变化,武汉利用外资的战略转变与政策调整已势在必行。

1、抢抓历史机遇,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

应该利用有利的历史时机,拓展新的投资渠道,促进境外资产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推动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鼓励外商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允许外商收购和兼并竞争性行业的国内企业,也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根据地方经济的客观条件正确开展项目招商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基本经验,就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然而,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拿计划经济的手段管市场经济的事,不仅难以奏效,还助长了形式主义、表面应付、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我们不仅要引进资金、项目,更要引进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融资方式。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经济优势,产生真正的效益,促进一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加强宏观规划与产业引导,努力实现四大转变

(1)、投资产业从以一般加工工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力争在外贸、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电信、旅游及中介服务等领域有所突破。(2)、外资来源从注重港台向拓展欧美日转变。将引资战略重点转向欧美日大跨国公司,减少中小资本比重,从而扩大外商投资规模,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进而带动武汉产业升级。(3)、利用外资方式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元化转变。积极尝试跨国并购、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等利用外资新方式。在吸收外商投资的方式上,鼓励灵活多样的投资、融资手段。4、对外招商方式由政府综合组团向市场专业组团转变。积极探索招商顾问、委托招商、招商、网上招商、业主自主招商等招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