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06 15:56:51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1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自2004年4月启动实施,至今已经3年多了。3年来,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活动主办单位先后召开了启动会议、现场推进会议,举办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青年职业技能专场鉴定周等示范性的活动,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团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团中央的要求,积极争取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工作实现了新发展。特别是去年上海现场推进会议之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又迈上了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机融入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青年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始终将工作放在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设计、去把握、去推进。充分利用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司(局)际协调会议机制,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列为“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子项目,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列为国家一级竞赛,争取到了青年专场职业技能鉴定、青年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等优惠政策,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直接抓好400家重点联系企业,通过命名全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训或鉴定基地、深入企业调研指导等途径,将工作纳入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发挥大钢、汽车、开发区等行业团组织和青年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业内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活动,既推动了青工战线团的建设,又扩大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覆盖面。各级团组织还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形势,大力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青年技能人才,积极参与新职业、新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不断完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措施。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针对青年特点,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强化培养措施。各地各企业团组织普遍把技能培训作为工作基础环节来抓,对青年技术工人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其中“双证”培训、“学分制”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青工网上技校培训等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按照“层级推进、相互衔接、规范运作”的要求,层层抓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发挥了大赛在评价、认证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广泛开展主要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突破了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限制,畅通了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将促进青年技能人才合理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组织青年高技能人才带徒传技,推荐青年技能人才走上重要工作岗位,开展同业技术交流,为青年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初步构建青年技能人才工作服务体系。构建服务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是做好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各地各企业团组织着眼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创新,初步建立了推动工作的服务体系。一是培育了工作项目。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每个环节都培育了相应的工作项目,比如,在技能培训方面,有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在技能竞赛方面,有“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技能鉴定方面,有“青年职业技能鉴定周”等活动;在典型培养方面,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评选活动等。各个项目既独立存在,又服务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态势。二是完善了评价机制。注重对青年技能人才进行较为全面、综合的评价,实现了团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有的企业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等部门,开发了一些企业急需的职业和工种标准,有力地服务了国家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三是强化了活动阵地。在沈阳建立了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示范基地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各地各企业积极加强活动阵地建设,统筹利用好团内培训阵地、企业培训阵地和社会培训阵地,为青年职工学习技能、成长发展提供了阵地依托。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三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凝结着各级团组织、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同志们、朋友们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为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进一步做好企业共青团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要有新高度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有新的深化和提高。

第一,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大家知道,当前,我国已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我们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战场。在决定企业发展及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要素中,人才资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尽管近些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相比,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素质水平亟待提高。作为企业价值重要组成部分的技能型劳动者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会严重阻碍理论设计向实际产品的转化,严重影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当前我国“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交织的关键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产生的最主要根源就在于贫富差距过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早晚要出问题。劳动者个体作为真正的经济动力之源,如果其生活质量能获得较大改善,能够拥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良好发展前景,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一定会增加和谐因素,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青年职工是企业职工的主体,不仅身处企业生产前沿,还承受着不断增加的发展压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组织正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经济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决策、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帮助青年技术工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有效提升青年职工的效率价值,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可以帮助青年职工提高经济收入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要着眼于青年职工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深刻调整,企业治理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的深刻转变,都对企业的工种结构、岗位要求、人才标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包括青年技能人才在内的广大企业青年的成长需求和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价值取向上,青年职工在希望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目标的实现,更加希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在群体结构上,随着企业内部青年职工的日益分化和青年劳动力进城入企务工,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青年职工分层明显,在发展预期、具体需求等方面的群体差异性显著增强;在活动选择上,青年职工更愿意选择符合其自身兴趣爱好、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或使他们有所收获的组织和活动,在工作之余,他们还往往根据兴趣、需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职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在交往方式上,青年职工喜欢用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增多。这一切都给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它的实施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提升技能素质和水平,更好地适应工种和岗位要求,满足自身渴望发展、渴求成功的愿望,从而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智慧和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增强自信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良好的评价,形成一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有助于在青年职工中消除分化和隔阂,形成主流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青年、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着眼于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社会越是分化,越是需要整合。总书记曾指出:“要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以及当今我国社会的政治伦理观产生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能够“牵一发动全身”、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是党群关系。可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格局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课题。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保持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在党和群众之间,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和党之间,没有自己的利益。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把青年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党作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共青团的应尽责任和价值基础。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组织设置、动员方式、服务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比如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不能有效地联系、覆盖青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动员方式难以牵动青年的利益期望,一些企业团组织难以有效地提供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和青年特点的工作产品和服务等等。如何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获得青年的广泛认可、拥护和支持,提高青年职工对企业团组织的客观依存度和心理认同度,是企业共青团面临的严峻考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充分考虑了新时期党团关系、团青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是企业共青团组织实现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三年来的实践表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的一个工作产品,因其“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优势,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工作产品在青年中的“市场营销”瓶颈,有力地促进了青年的参与和对青年的服务,促进了团组织与青年的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了团的自身建设和职能作用发挥,在一些企业扭转了团组织边缘化的趋势,为企业团组织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二、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规律的把握要有新水平

大家知道,规律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只有把握规律、抓住本质,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本质基因”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本质基因”有机结合,才能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回顾总结多年来共青团工作特别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三年来的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把握。

第一,加强领导是重要前提。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是否重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如何,在工作布局中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投入了多少资源,形成了什么导向,对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及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以来,在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青年职工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可以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工作实践再次表明,在大体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主体,其认识程度和实践结果是不同的,这也是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工作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时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我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但也有个别单位当面讲认识很深刻、很到位,回去以后要么不讲不干,要么敷衍了事地提一下。反过来,有了荣誉、称号等则当仁不让,能要多少就要多少,恨不得他一家包了圆。我们是一个组织,作出一个决策是很慎重的。我以前讲过,是否推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我们研究、论证了两年,在得出它具有“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青年职工的参与率和受益面,有效促进团青互动等结论后才下的决心。而实践证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我们不搞强迫命令,但对某些不良习气和作风是深恶痛绝和坚决反对的。同时,在认识还可以的情况下,还有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执行力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在未来十年内,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执行》一书的作者拉里·博西迪泽指出:“不能执行的领导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格的。”我认为,执行力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思想是否重视、认识是否到位的问题。所以,我希望包括在座诸位在内的做得好的绝大多数单位和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暂时做得不够理想的单位能够加强领导、尽快整改。总之,希望青工战线广大团干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始终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把这一对国家有利、对企业有利、对青年有利、对共青团有利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第二,广泛参与是重要基础。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离不开广大青年职工的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职工有着强烈的参与诉求和发展愿望,是企业共青团的行为主体。他们既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工作实践的推动者。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需要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充分尊重企业青年的主体地位,发挥青年职工的能动作用,而不能仅仅依靠“单向度”的行政手段,单一地借助外部效应或引入外生变量。因此,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激发青年职工的主体意识,引导青年职工积极参与,集中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使之与企业党政支持、社会力量帮扶相互促进,从而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成为尊重、集聚青年职工智慧和愿望的“市场选择”,形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青年职工普遍参与之日,就是我们的工作取得成功之时。

第三,政策支持是重要条件。政策,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生命线。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政策的受惠群体就是我们工作的利益依托和群众基础。政策的受益面越大,我们工作的群众基础就越广泛、越坚实。换句话讲,没有国家良好的宏观政策,没有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绝不会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在这方面,各地区、各企业团组织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支持,做了大量工作,优化了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当前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形成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时,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在政策宣传咨询、协调落实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和青年职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为工作开展提供相适应、可持续的政策保障。

第四,完善机制是重要保障。机制建设,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保障环节。着眼于工作的持续发展,在组织领导、动态管理、评价考核、激励约束等方面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意义重大。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发挥机制的保障功能和作用,首先要增强机制建设的系统性,加强机制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各个机制在空间上并存,在功能上互补。其次,要突出机制建设的针对性,针对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最后,要力求机制建设的实效性,建立结构合理、作用明显的机制群,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想我们能否通过深入研究,建立起一种以“正反馈”机制为核心的系统动力学模式,激发各种工作要素的活力,使工作成为一个能动和谐、自主调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系统,能够能动地离开原有状态,走向新的状态。在这方面,青年文明号活动就已经形成了类似机制,可以为我们的思考和研究提供借鉴。

三、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深化推进的措施要有新发展

在过去三年的工作实践中,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工作,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下一步,要把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做法坚持下去,同时,鼓励各地各企业团组织大胆创新,努力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在坚持统筹兼顾上下功夫。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具体体现。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到统筹兼顾。一是要在工作目标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既要努力扩大培养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让更多的青年职工参与进来,使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受益;同时,又要注重优化工作的供给结构和产出结构,一方面为青年职工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使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的类型结构、等级结构、能力结构、人文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实现较好的结构效益。二是要在工作领域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巩固和拓展的关系。既要抓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在国有企业的深化和拓展,又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非公有制企业,实现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各类企业中的协调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和作用,通过联合举办技能竞赛、进行职业鉴定等途径,推动工作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行业拓展。三是要在工作对象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既要帮助青年职工培育与产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素质,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又要加强青年农民工的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形成与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既要抓好“蓝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又要在“灰领”、“白领”等职业领域探索工作路径和经验。既要遵循“累积效应”规律,注重加强普通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要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四是要在工作阵地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所有和所用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团内教育培训阵地,又要积极整合资源,依托企业职工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建立一批青年技能实训基地和鉴定站(所),实现工作阵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既要依托传统职业教育网络,又要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手段,依托网上青年技能培训学校等虚拟阵地,开展远程培训等工作。既要建好、用好、管好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服务,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在其他区域探索建立新的示范基地,逐步实现示范基地在全国的合理布局。

第二,要在构建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与空间上的并存性相统一的特点,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逐步构建与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相衔接、符合青年技能人才成长需求、具有共青团特色的服务体系。一是要做到机会均等,为企业青年都能有机会享有团组织的服务作出制度安排。“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体系,理应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青年提供均等的成长机会;参与活动的青年职工,只要努力,最后的结果大体上是相等的;青年拥有自由选择权,自愿参加;同时,对入企务工的农村青年,也要一视同仁地提供培训、鉴定等服务。我想,这也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题中应有之意。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完善以品德能力为本位的人才择优机制和向上流动机制,为企业青年成长创造公平、平等的环境和条件。二是要做到方式多样,为青年技能人才成长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在工作载体建设方面,团中央在推行技能培训“学分制”、举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开展“青年职业技能鉴定周”等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又在部分企业试点推出了“青年技能服务卡”,力求进一步贴近青年、贴近实践,增进团组织与青年职工的联系和互动。这个载体非常好,易于了解掌握青工需求,易于密切团青关系,希望各地各企业团组织积极应用,并不断完善服务卡的功能,进一步畅通青年参与活动、成长成才的渠道。在培训实施方面,要继续把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开展“菜单式”、“应用式”、“研究式”、“体验式”、“拓展式”等多种培训,实现青年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管理服务方面,要通过完善人才库、建立青年技师协会、开展同业交流活动等途径,切实加强对青年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和持续服务,促进青年技能人才素质能力的持续提升。同时,要处理好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关系,促进青年技能人才的有效配置,特别是要注重发挥青年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作用,防止技能人才资源的浪费,形成良性循环。三是要做到流程优化,提高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效率。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链条涉及培养、选拔、认证、配置、激励、管理等诸多环节,是整个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下一步,我们要着眼于完善、优化工作流程,抓好流程上各个环节的效能发挥和有效衔接,畅通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血管脉络”,使青年技能人才顺畅地、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四是要做到评价科学,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要结合目标管理,突出评价考核内容的科学性,提高评价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增强评价考核方式的可操作性,扩大评价考核主体的群众性,在青年技能人才选拔、认证、激励等方面切实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质量。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2

青春的身影、奋斗的足迹遍布黔山秀水

2003年6月,团中央、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吹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角。也就是这一年,唐开文从贵州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毕业了。在校园里,他看到了一条巨大的标语:“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时代的召唤。唐开文当时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位志愿者,到农村去为人民群众服务。2003年9月,唐开文放弃了广西一家制药厂销售地区经理的职位和高薪,成为了贵州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一员,被派遣到贵州省修文县大石乡卫生院开展志愿服务。来到大石乡卫生院没多久,唐开文就因为连续挽救了20多位危重病人的生命而声名远播,成了当地老百姓最信赖的医生。2005年7月,当知道唐开文的服务期即将结束时,大石乡7个村的老百姓联名给县政府写信,要求将唐开文留下来。最终,唐开文说服了家里人,参加并通过了修文县卫生系统的录用考试,留了下来,从此在修文扎了根。2006年,唐开文荣获了2005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创业的工作项目。十年来,已有2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执着和坚强践行青春的誓言,投身贵州基层建设,传播现代文明。他们有的登上讲台、教书育人,成为递薪传火的人民教师;有的精益求精、治病救人,成为白衣天使;有的在田间地头、学以致用,为西部带去农业科技知识;有的扎根基层、勤奋工作,成为老百姓贴心信任的乡村干部;有的面对危难、义无反顾,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在贵州辽阔而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闪动着他们青春的身影,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韩宁鸽,2005年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子信息科技与技术专业毕业后,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贵州省长顺县广顺中学支教。在支教期间,她总结出了“一说、二讲、三解、四做”的教学方法。这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推广。在长顺县项目办年终考核时,她被评选为“2005年度长顺县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并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共青团长顺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同时,被推荐为“2005贵州省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

黄贵军,2006年7月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贵州省遵义县喇叭镇服务,主要负责远程教育工作。在志愿服务期间,黄贵军根据当地的需要,下载教学资源,制定教学制度,完善组织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并将农村实用技术讲座、法律法规及农村实用卫生知识等课件刻录成光盘,在各个远程教育村级站点和家庭播放点定期为村民免费播放。通过远程教育,农民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好处,思路也变得更加开阔,喇叭镇积极调整了产业结构,整合了土地资源,引种了韩国辣椒,建立了烤烟基地,发展了农村沼气池,人民群众的收入大幅增加。在黄贵军的努力下,喇叭镇的远程教育实现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标。

杨雅茹,2011年8月任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带领七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支教。他们在支教的岁月里跑遍了整个龙里县,对全县30多所中心校、村寨小学进行了数据采集,建立了全县首个贫困学子信息库。他们还建立了“理工滴滴go”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寻求社会资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放助学金数额达到八万余元,收到书籍、衣物等捐赠价值14万余元。

吕琦向服务地人民群众募捐了2.1万件衣物,6300多册图书,2400多件文具,2所“微笑图书室”;张彦良筹资为晴隆县沙子镇修建了能满足2000多人饮水需要的水窖;石帮用背兜背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陈波和“Angel”爱心团的伙伴们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兴趣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关怀、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帮扶……

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各级团组织和各地项目办精心组织,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者努力工作,贵州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支教、支医、支农、农村文化建设等11个领域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唱响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导向;大学生志愿者以满腔热情踏实工作、真诚奉献,为西部群众办实事、好事,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信任和欢迎;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招商引资、推广新技术等办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带去了新的文化、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极大地带动了服务地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有的成了社会道德模范,有的扎根西部成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头人,也有的成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外省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到来,既实现了中、东部与西部青年人才的整合、观念的互补,同时也加深了中、东部与西部青年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架起了各省区青年之间沟通的桥梁;西部计划作为贵州青年志愿者事业的重点品牌项目,促进了志愿服务理念的广泛普及和志愿服务项目、队伍、组织、机制等各项建设,为贵州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经受过锻炼、富有志愿精神的骨干力量,推动贵州志愿服务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贵州用十年的时间,搭建起了一个培养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并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的新平台,探索出了一条为贵州基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促进贵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渠道,在广大高校毕业生中树立了一个到贵州基层建功立业的新导向。

多措并举打造“西部计划服务第一省”

在指导志愿服务事业的过程中长期坚持一流意识和品牌意识,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做成品牌,是贵州团组织一贯的追求。贵州省于2003年开始全国首批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率先形成较有特色的“四级联动”模式(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出资,形成国家计划、省级计划、市级计划、县级计划同时招募、培训、派遣、管理的模式)和“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各级项目办、服务单位、志愿者个人构成管理体系)。历年来,无论是志愿者数量还是各项管理工作,贵州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贵州省西部计划项目办在全国唯一的一次评比中,被评为西部计划服务省第一名,这与贵州团组织注重环节化管理,不断完善涵盖“宣传发动、招募选拔、教育培训、关怀服务、制度激励”等环节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模式,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环环相扣,节节相承,引导大学生到贵州、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全方位的深入宣传发动营造了“到基层去”的良好舆论氛围。贵州省项目办多年来把“加强宣传、造大声势、扩大影响”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予以重视,在西部计划招募工作中,以多种形式面向社会进行广泛、大规模宣传,深入高校和大学生身边进行集中宣传动员。这些举措包括: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折页、发送邮件;充分运用网络、微博、论坛、QQ群等青年乐于运用的交流工具,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出版《情系西部——我在贵州的支教生活》等书籍,投资拍摄电影《飞扬的青春》,介绍志愿者先进事迹,展示志愿者在西部无私奉献、建功立业的青春风采;举办“中国梦西部情”优秀基层志愿者巡回报告会,以志愿者服务西部的经历、感悟和收获来感染在校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为祖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组织省内外新闻媒体对西部计划招募,特别是西部计划实施十年来的工作成效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微博、微信,各高校项目办利用高校校园新闻网、校园就业资讯网和校园BBS等网站在大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部分高校通过动员会、讲座等在毕业生中宣传西部计划的相关政策和知识,积极开辟西部计划宣传工作的新载体和新方式……这些举措,在让在校大学生了解志愿者在服务地的情况,了解贵州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状况,了解西部和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的同时,更在全社会营造了“到西部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是青年大学生光荣选择的良好舆论氛围。

严格的招募选拔程序确保了志愿者的质量。为确保志愿者的质量,贵州省项目办在多年的西部计划招募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招募工作体系和高效、成熟的工作机制。项目办制定了详细的面试、公示方案,组建了选拔工作小组。面试内容涉及学生思想、学习、家庭等多个方面。在选拔的标准上,除了坚持学生“志愿”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外,还以“三必须、一优先”为标准来选拔。“三必须”即:政治思想必须好,专业学习必须成绩好,身体素质必须好;“一优先”即:学生党员优先。

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为提高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坚定志愿者奉献西部的信念,贵州团组织摸索出了“分级、分层次、分阶段”培训模式,邀请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对西部计划志愿者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系统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理念培养、志愿服务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贵州省情、贵州经济发展现状、志愿服务理念培养、志愿者安全健康管理、紧急救护、心理健康、保险知识等。通过培训,提升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团队意识,强化了服务意识,坚定了服务信念,增强了服务技能,为开展志愿服务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人性化的关怀服务激发了广大志愿者的奉献精神。2013年3月8日,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宋静一行来到遵义市汇川区看望志愿者,与志愿者一起通过聊天的方式畅谈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服务等内容,并向志愿者女同胞们送上节日的祝福。经常到基层去看望慰问志愿者,关心志愿者身心健康,给远离家乡的志愿者送去组织的慰问和祝愿,是贵州项目办全方位深入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一个缩影。自西部计划实施以来,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十年如一日手机全天24小时开机,周末轮流值班,随时接访和帮助志愿者处理他们遇到的困难;贵州省项目办切实为志愿者做好接站、代订返乡车票、节日慰问、发送生日短信、为家长和志愿者寄送贺年卡,建立QQ群、微博、志愿者论坛、飞信,举办各类考试培训等各项后勤服务工作,密切了各级项目办和志愿者的联系,为志愿者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志愿者安全、健康保障和维护稳定机制”、“紧急情况绿色通道”、“就业服务机制”等及时把团组织的关怀送到志愿者的心坎,及时了解志愿者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志愿者解决实际困难。这种把志愿者视为兄弟姐妹的倾情付出,感动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在贵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增强了志愿者对贵州志愿服务事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直到今天,每到中秋佳节和春节,宋静都会收到数百条历年来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发来的祝福短信,逐条回复这些短信,对她来说成了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

科学合理的制度激励调动了广大志愿者服务贵州的积极性。为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对志愿者的支持和奖励制度。2009年4月出台的《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意见》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待遇和保障政策作了统筹安排,大幅度提高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补贴标准,并对经费落实、实施规模、政策待遇、就业优惠等方面作了全面完善的规定。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教育厅、团省委除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给予报考公务员笔试总成绩加5分,报考选调生按服务年限笔试成绩加分和报考研究生加10分,拿出专门指标面向服务期满志愿者选聘村官等优惠政策外,团省委还积极争取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和寻求企业帮助,大力拓宽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渠道,每年都为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的志愿者们开展网上培训和考前培训,精心做好志愿者的就业服务。各县级项目办也积极向当地党政争取事业单位专门拿出岗位提供给服务期间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们选择基层的积极性。通过制度保障,进一步坚定了志愿者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投身时代洪流、点亮西部星空、青春建功贵州的信念与决心。

贵州团组织坚持把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与国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探寻工作思路,建立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长效机制和志愿者文化,走出了一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贵州路子”。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已成为广大青年学子的共识与追求

2009年4月23日,对于黄贵军来说是一个终生都将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他作为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兆国同志的亲切接见。这一天,他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了生动感人的事迹报告,深情讲述他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贵州基层的点点滴滴和最终选择扎根基层工作的感人经历。

同志曾在给中国青年志愿者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回信中这样写道:“……你们志愿到西部地区参加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不怕艰苦,竭诚奉献,为推动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支教扶贫实践,你们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这是促进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一个有效形式。……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

西部计划实施十年来,共有14万多名青年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到贵州、四川、新疆等西部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其中,来到贵州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有2万多名,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了解国情、勇担责任、善于创造的青年已茁壮“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服务期满后,他们中有的直接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有的扎根山乡、成为农村群众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科技人才,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走上了成功的舞台:唐开文担任了六屯乡卫生院院长、黄贵军已成为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黄杨镇计生办干部、韩宁鸽担任了长顺县代化镇副镇长、2003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王波则成了团贵州省黔南州委副书记……到2012年末,已有近5000多名服务期满的志愿者通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和录用、各地聘用、自主创业等方式扎根贵州基层,建功立业,用青春奉献点亮贵州的天空,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服务地群众和政府的好评。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3

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大事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为4500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达800万到1000万人,城镇下岗职工还有400万人需要再就业。其中,青年就业总量将维持较大规模,结构矛盾将继续存在,青年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我省青年人口规模大,18―35岁的人口近1850万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青年就业创业的环境、条件、愿望和选择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客观、深入、全面地加以分析。

第一,就业是青年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青年就业不足、青年不能实现体面的和有尊严的就业、青年失业,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难以健康成长,容易因发展的挫折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表明,亚太地区青年失业人数比成年失业人数高出四倍,青年人较成年人更难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把相关经历作为招聘的一个必要条件,青年人感到找工作越来越困难。此外,许多青年人由于从事非全日制工作、临时(短期)工作或生产率不足的工作而处于就业不足状态。很多青年劳动者工作条件差,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对于每个青年个体而言,就业是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二,青年就业事关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加,外出人员以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为主,但2008年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的现象,回流人员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影响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大省,200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6.7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失业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就一直在缓慢上升。当前登记求职的青年占到登记求职者总数的70%,有人称为“20―30岁新失业现象”。“青年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青年化”可能引起社会人群的不安,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青年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第三,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数量庞大的青年人口既带来了就业的压力,也蕴藏着促进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要发挥出我省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速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青年劳动者和各类青年专业人才,都必须从促进青年就业开始做起,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创业是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要素,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青年是创业的主体,很多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是在青年时期起步,逐渐走向成功的。在青年中鼓励自主创业、倡导艰苦创业,将成为湖北振兴崛起的重要原动力。

二、采取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分析、思考青年劳动就业问题,应该面对整体的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的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

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主要围绕四条渠道:一是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二是由企业吸纳就业;三是由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四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联合国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与行动,把就业能力、创业精神、青年男女机会平等、创造就业机会四个方面列为高度优先事项,向各国提出了相关建议。一些国家的政府就青年就业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如日本的“再挑战支援综合计划”、韩国的《青年失业特别法》、加拿大的“青年就业战略项目”等;一些国家和组织在青年创业方面形成了相应的模式,如芬兰的“学徒制培训”、国际劳工组织的KAB创业教育、德国的校企合作“双元制”职业培训等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促进青年充分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需要坚持舆论导向与政策扶持结合,下大力气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提升青年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要推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新模式,贴近市场需求,实现学术和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培训机构在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中的作用,让更多的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就业见习是提高青年素质的又一重要措施,要着力规范就业见习的实施环节,实现见习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双赢。

二是鼓励青年到基层就业,促进青年有序流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打破身份、户籍、用人指标等限制,帮助他们在市场中竞争就业和流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是为青年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青年是最善于学习、最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的群体。要真正从青年的需求出发,建立包括就业、培训等各种信息在内的、青年能够分享的公共信息系统。

四是加强对青年自主创业的指导和扶持。青年创业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创造有利于青年创业的社会氛围,改善青年的创业环境,为创业青年提供经常性的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

三、发挥共青团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共青团湖北省委把促进青年就业、以青年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核心内容,以大学生、农村青年和初次创业青年为重点,着力推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目前,已形成以“青年创业支援计划(YESP)”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为支撑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批有影响、有实效的工作品牌。

一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认真抓好入学教育、素质拓展、就业见习、就业辅导、提供岗位等环节,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共举办形势教育、职业指导、就业论坛等活动500余场;每年组织1000余支实践服务队、10万余名大中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百企万岗计划”,组织大型公益招聘会、就业见习对接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勤工俭学岗位。

二是大力推进“田园小康项目”和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计划,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增收成才。部署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青春富康行动”,各级团组织每年举办新春招聘会近百场,打造“青春保安”、“青春电脑”等劳务品牌,共培训转移农村青年就业6万余人。围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成才的需求,团省委和省农信联社出台优惠政策,每年向农村青年授信20亿元,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设立专项基金,实施“田园小康项目”,采取“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爱心传递”的模式,直接帮扶有志创业农村青年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或其他相关产业,并通过科技、信息、培训、发展规划等帮扶措施,促进其创业成功,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是以“青年创业支援计划(YESP)”为统揽,构建“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在总结促进青年创业工作经验、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以培育市场主体、服务青年成才发展为目标,按照“全面推进、全力支持、全程服务”的思路,启动实施了“青年创业支援计划(YESP)”,立足于培育创业文化、提供政策支持、开展技能培训、落实资金扶持、搭建创业平台等五个方面,积极构建“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全面深化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湖北青年企业孵化器”,可吸引、容纳40家小企业进驻孵化,提供免费支持。团省委联合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为青年创业孵化提供法律、政策、融资、培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四是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扬帆计划,扶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实业、干事业。2008年,省委组织部、团省委共同组织开展扬帆计划,首批826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设立基金7000万元,采取多项措施予以扶持,探索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同时吸引和激励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

一是坚持突出工作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把促进青年创业与政府就业再就业工作体系相衔接,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一以贯之地坚持公益原则、提供有形服务、实行项目和资金直达,体现了共青团的特色和优势,在共青团能为、善为的领域发挥了作用、形成了品牌,带动和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重视青年就业、支持青年创业。

二是坚持需求引导、项目驱动。根据各类青年创业群体的不同需求,从观念、技能、资金、平台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设计工作内容和服务项目,有效吸纳社会资源,获得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对青年欢迎的工作项目,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凸显工作成效。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4

一、突出实效,创新载体,推进城市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

一是组建团干部与创业青年“1+1”包保帮扶团队和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开展团干部与创业青年“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定期了解创业青年和帮扶团干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组织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搭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平台,吸纳学生会员800 余名,邀请60 余名企业家担任俱乐部导师。二是提高创业青年的创业技能。联合吉林青年创业园、人社部门面向创业青年举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班20 期,累计培训城市创业青年2739名。联合省人才中心举办培训班30 期,培训城市创业青年5000 余人。举办“金融知识进社区”讲座1182场,参与的城市创业青年达25000 余人次。三是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建立“人才培养计划数据库”,收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4 件。举办第六届“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评选出金奖作品12个、银奖24 个、铜奖35 个、优秀奖49 个。举办“赢在校园”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会,邀请优秀企业家代表和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参加,其中4家企业与大学生创业团队现场成功对接。截至2012 年6月,全省建成省级青年创业园13家,已有268名创业青年入园,及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四是为创业青年提供金融扶持。联合吉林银行推出共青团专属的“吉青时贷”联名卡,除具有电话银行等功能外,还能实现优先审批、优先放贷、优先贴息,并可在全省200 余家单位享受创业和生活等方面的会员优惠待遇。开展青年金融助业贷款工程融资项目,向开发银行推荐项目2541个,发放贷款2.2亿元。五是成立律师服务团,随时为城市创业青年、创业大学生提供法律方面的援助。截至2012 年6 月,共受理创业青年维权电话1000余人次,为200余名创业青年解决了实际困难。

二、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推进城市青年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

一是广泛开展调研。团省委组织调研组,先后深入到6 个市(州)的30多家企业开展调研,发放问卷1382份,走访一线青年工人470 余名,在此基础上,联合人社、工会等相关部门和企业,在工具钳工、装配钳工等8 个通用工种和宾馆、餐饮、美容美发等7 个行业的45 个职业工种中开展“吉林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和“吉林省青年岗位能手”评选活动。二是优化社会环境。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大企业团组织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大对城市青年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的宣传力度,推动员工所在单位高度关注青工技能素质的提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确定奖励政策。联合省人社厅等部门下发文件,对符合条件的“吉林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授予“吉林省首席技师”荣誉称号,一次性给予个人10000 元人民币奖金,获得各工种第一名且符合条件的,推荐省总工会颁发“五一劳动奖章”,在通用工种竞赛中获得前10 名的选手,人社部门直接晋升本职业(工种)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四是开展大赛选拔。今年5 月,由各市州团组织联合当地人社部门举办的通用工种预赛和团省委委托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组织举办的各特有工种的选拔赛已经全面展开,决赛将在9 月底前全部结束。10 月中旬,将组织专家对有关人员进行综合评审,确定2012 年度“吉林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和“吉林省青年岗位能手”候选人,同时将做好表彰工作。

三、扎实服务,结对帮扶,推进农村青年致富星火培养计划

一是大力营造尊重农村青年致富星火带头人的良好氛围。2011 年12月,团省委召开了吉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会上联合省农委评选表彰了10名首届吉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和90 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并为每位标兵颁发了5000元人民币的现金奖励。二是开展团干部结对帮扶带头人活动。通过乡镇团委委员与培养对象“面对面”交流,了解掌握并协调解决培养对象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将帮扶措施登录数据管理系统。截至2012 年6 月,数据库已录入农村青年致富星火带头人9242 人。三是扎实开展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工作。组建吉林省青年农民科技专家顾问团,举办“吉林省青年农民科技大讲堂”,利用远程 教育网开展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农业技术培训。截至2012年6月,全省共培训包括农村青年致富星火带头人在内的农村青年38199人,实现就业13264人,落实培训资金61.4万元,落实培训机构70 家。四是建设培养对象成长成才所需要的服务载体,建立了农村青年科技特派员人才库,随时为培养对象提供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推动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开展涉农院校大学生“五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科技讲座130 场,发放调查问卷8000 份,走访星火带头人3329人。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星火带头人的金融扶持力度。将培养对象列为“青创时贷”特色金融产品的推荐对象,全省累计发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2.36 亿元,获得贷款人数8260人,带动就业人数8569人;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5288 户,已发放贷款户数3603 户,发放贷款金额1.1 亿元;开展金融知识培训118 期,培训团干部1439人,培训农村青年3995人。

四、打造平台,强化培训,推进青年志愿者骨干培养计划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5

资金给力“贷”出创业激情

县团委精心设计培养计划,分类制定贷款额度,联合农村信用联社提供资金政策支持,激发青年创业热情。一是分类贷款额度,满足农村青年创业需求。县团委制定了三个“培养计划”,即“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培养计划”、“农村青年小老板培养计划”、“农村青年企业家培养计划”,三项“培养计划”分别从3-50万元不同额度的创业贷款,满足了创业青年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到贷款有定位,有层次,有效果。二是提供优惠政策,满足农村青年贷款需求。县团委联合信用联社对小额贷款项目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其中包括贷款总额度不限、执行当地最低利率,开通林权抵押业务,开设绿色通道,优先申报、优先审批、优先办理,减少办贷环节,提高办贷效率等等,并专门出台了贷款投放办法。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为青年创业提供了良好的起点,满足了创业青年各种合理的创业贷款需求。三是健全信贷机制,完善放贷环境。作为全盟唯一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为了提高银行放贷效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今年,县团委、人民银行县支行和县信用联社联合开展了县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8月末,各乡镇已完成10户信用示范户的评选推荐工作,并上报到县信用联社进行信用评估。

服务到位“贷”出组织活力

县团委优化服务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状态服务基层。一是先期宣传到位。乡镇团委深入到行政村、非公企业,有需求的青年人家中,甚至田间地头,通过走访等形式,广泛地面对面接触青年能人,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生产经营、信誉程度等情况,并将调研情况存档,并上报县团委,团委与县信用联社核准后返回乡镇团委实施。二是培训服务到位。县团委采取“培训+贷款”服务模式,联合县信用联社及就业局等部门对县、乡、村三级团干部以及有创业意愿的部分农村青年有针对性地开展了4期金融知识培训,共培训团干部40人次,有创业意向的青年240人次,开展SYB培训班暨全县星火带头人、青年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6期,共计培训大学生村官、下岗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150人次,并组织参训学员实地参观了县内多家知名青年创业典型,全力为刚开始创业及有能力、有意愿创业的青年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三是引导帮助到位。县团委结合“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推动农村青年创业就业与县域发展相结合,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创业兴业,形成互相推动的有利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发放的贷款中,有80%以上的资金用于县域重点发展的产业化项目,这样既使小额贷款有项目依托,保障资金合理利用,又能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实现青春建功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6

大学是青年云集、精英荟萃的育人单位,青年是一所大学的主体,学校的科学发展不可忽视青年及青年工作。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如何更广泛地凝聚、团结、引领好来自全校管理、后勤、教学等岗位及附属单位、校友会、学生中的各族各界各类青年,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的积极因素,激发青年投身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热情和活力,积极站在改革进步的前列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向深入,必须成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行动目标。

创新提升发展

大理学院党政一贯重视和支持共青团工作,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好,具备了在此基础上拓展工作平台、延伸工作手臂的条件。大理学院共青团围绕育人目标、党政中心和青年需求,抓好抓实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和成才服务,在创新组织方式、动员方式上做文章,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初步形成了以共青团为政治核心,青联组织和学联组织为工作支撑的青年工作体系,为构建崭新的高校青年工作格局奠定了工作基础。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组织的发展也很快,很多校级组织应运而生,但存在缺乏统筹、效率低下、资源不集中等问题。2009年12月,经学校党委同意并报备省学联,大理学院校团委整合全校学生组织,在原校学生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将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三自”委员会及16个校属学院学生会纳为其团体会员。为规范校学联组织运行,由原校学生会主席改任校学联主席并兼任校团委副书记,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三自”委员会主席兼任校学联副主席。同时,积极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推广活动,将原校学生会各部整合升格为中心,实行总监负责制。校学联共建立了秘书处、行政财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公关媒体中心、审计监察中心、发展战略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7个部门,并全部与校团委工作部门合署办公,优化了团学组织结构,节约了团学工作资源,提升了团学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团学干部的培养效率。

近年来,大理学院及其附属单位的青年教职医护员工队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教职医护员工数量逐年扩大,聚集了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截至2011年底,学校在编职工及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在岗职工中,35岁以下职工占全体职工的比率为45.9%,40岁以下职工占全体职工的比率为63.2%。现实情况表明,为了适应多方面、多层次青年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在青年工作体系上需要有一个青年统一战线组织作为共青团的补充和支撑。为更好的发挥好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经报请学校党委和省青联同意,于2011年12月成立了青年联合会,省青联陆平主席和学校杨荣新校长亲自为校青联揭牌。校青联的成立,改变了过去高校共青团单方面以联系大学生为主的格局,逐步使校青联成为联系引导青年群体、整合青年工作资源的重要平台。成立后的校青联是校党委领导下的重要群众团体之一,接受省青联和校团委指导,是以校团委为政治核心的全校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是全校各族各界青年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校青联以“融入中心、凝聚青年”为工作宗旨,以“凝聚、联络、服务、发展”为工作理念,以“联情谊、联智慧、联资源,谋共识、谋服务、谋长远,促成长、促发展、促品牌”为工作目标,努力实现把全校青年及关心大理学院的各界优秀青年凝聚起来,在共同为大理学院的建设发展做贡献之中实现自我成长成才。校青联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医学卫生、行政后勤、大学生五个组别,委员数定为100人左右(约占现有40岁以下青年职工总数的5%),特邀委员不编人组别。

拓宽工作渠道,丰富青年生活

服务凝聚力量。服务青年,是做好党的青年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根本途径。大理学院共青团立足团的工作实际,不断丰富服务青年的手段,通过有效服务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长期以来,通过不断夯实“校园文化、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就业创业”等育人平台,全面服务青年学生健康发展。从2012年起,又推出“大理学院青年发展计划”,积极探索服务青年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构建崭新的高校青年工作格局提供了有效支撑。

在推进育人平台建设方面,一是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充分挖掘大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连续举办6届校园文化节,构建了以校园文化节为龙头的学生活动教育体系,建成了两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筹划成立集合新媒体在内的“大理学院青年传媒”;二是社会实践体系健全,形成了南“认知国情·青春报国”社会调研活动、“拓展素质·青春扬帆”实践见习活动和“服务社会·青春建功”志愿服务活动构成的特色活动体系;2011年暑期,大理学院组织了42支服务团队奔赴全省各地开展开展了红色之旅、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就业创业、医疗服务、教育下乡、禁毒宣传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科技活动氛围渐浓,举办了5届挑战杯“一杯两赛”,每年均设立青年工作研究基金项目,推动青年工作研究;四是学生社团健康发展,举办了8届学生社团博览会,在册学生社团80家,获评“全国百强学生社团”、“云南省十佳学生社团”各1个;五是积极服务创业就业,从2009年6月联合大理州、市团委创新性举办大理州首场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岗位招聘会起,积极推动“青年创业就业行动”,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导师团”,建立60多个校外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完善团省委“青帆夜校”大理教学点建设,推动KAB创业教育项目,邀请团省委、省青联到校举办云南“青年成长导师团”高校行——创业英雄论坛。此外,校团委还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2011年8月5日,团省委饶南湖书记、校党委戴志明书记来到位于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区”、占地300平方米、先后投资80多万元建设的“动感地带-MM''’创业就业基地,亲自为该基地揭牌,标志着又一个崭新的服务就业创业领域的开辟,也使共青团工作更加深入青年、走进青年。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7

下半年,全省学校团队工作任务艰巨。总体想法是继续按照年初的安排部署和本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新成效。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开拓创新,重点是狠抓落实;既要立足当前,办几件实事;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最近,团中央专门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省委也将要召开工作会议,出台实施意见。下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团和省委的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在全省学校团队组织中兴起学习贯彻的热潮,以实际行动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

下半年,团省委的工作打算是:开展二项活动,搞好三项服务,加强四项建设。

1、开展二项重点活动。一是开展“百万少年看安徽”主题活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命名建立第二批“民族精神代代传”体验教育基地,广泛组织开展“百万少年看安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光辉历史、灿烂文化、秀美山川以及独特的经济优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从爱家乡做起,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实施“未成年人成长计划”,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引导未成年人从日常生活和身边小事做起,在家做父母的“小帮手”,在学校做合作共处的“小伙伴”,在社会做帮人律己的“小标兵”,在公共场所做环保“小卫士”,在队组织做自动向上的“小主人”。

2、搞好三项具体服务。一是帮助贫困未成年人完成学业。依托希望工程,继续深化全省共青团爱心助学行动,力争完成为2万名未成年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援助和其他形式的有效支持的目标。二是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未成年人参与,联合社会力量,以节庆专题活动为依托,大力实施全省青少年文化工程。结合建国、建队55周年,重点办好大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少先队文化艺术节、“欢乐年华”宫协系列活动等重点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办好团队报刊和精品网站,引导未成年人体验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甄别时尚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健康有益的青少年文化。三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两法一条例”,年底以前,完成《安徽省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办法》的调研起草任务。积极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深入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网络文明行动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等,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3、加强四项基本建设。一是加强中学团队组织建设。进一步把中学团队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总体规划,纳入各级特色示范学校考评体系;与教育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中学团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中学生团校、业余党校的管理规范,健全省、市、县三级考评管理体系;推动基层少先队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加快少工委构成社会化步伐;推广预备团员制、团队一体化和社区团队建设试点经验,加强团队衔接,填补工作真空,从组织上和工作上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员、全程覆盖。二是加强辅导员和团队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全省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聘任办法》,制定中学团队干部聘任、考核、管理制度,确保中学团委书记和大队辅导员按学校中层干部以上条件配备,确保优秀辅导员和学校团队干部享受同级优秀教师待遇。完善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组织优秀团

队工作者和少先队专家赴基层和农村巡讲,三年内将农村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团队工作者轮训一遍。壮大志愿辅导员队伍和少先队工作专家队伍,加强团队教育创新研究,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现有阵地,以签约承诺的方式,命名和建立各级各类团队组织教育基地,为团队组织和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减免费用。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增加财政投入,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青少年宫等团属活动阵地建设,五年内基本消灭空白市、空白县。坚持社会化发展、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和协调社会资源,援建一批青年中心和少先队标准化队室。四是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靠共青团唱“独角戏”,也不能靠团教两家唱“二人转”,必须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奏响“交响乐”。省委已经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在团内逐级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吸收了省直17个厅局的负责同志担任了省少工委委员,与省教育厅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总之,我们要认真按照省委和团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狠抓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努力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实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伟大的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添砖加瓦,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服务大局、务求实效,进一步做好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同学们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也影响到社会稳定。去年以来,我省和全国的情况一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和充分就业,使其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成员,团省委的工作职责和分工是:(1)牵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2)牵头组织实施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大学生创业导师团,为毕业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创业指导和服务;(3)完成省就业工作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项。

根据这些明确的职责和要求,各级团组织,尤其是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与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1、发挥团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大力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要通过组织形势报告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和农村基层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要树立一批投身西部大开发、投身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建设、自主创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的毕业生先进典型,宣传一批支持子女正确择业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家长的优秀事迹。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为毕业生排忧解难,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发挥团组织在实践中育人的优势,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按照团省委、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活动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训练等方面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各高校在推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要注意强化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把素质拓展的活动项目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中低年级学生中广泛组织开展创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广泛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计划大赛,帮助学生在入校之初和在学期间,就能树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从业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和创业能力训练。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省十一次团代会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创新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小事做起,向大处努力,为全面建设我市小康社会开好局、起好步。

二、团员服务区的工作内容

团员服务区活动,就是以团员为主体,以服务为手段,通过一名团员与农村或社区的几名青年结对拉手的形式,划分活动范围,固定服务对象,力所能及地为青年做一些实事。坚持团员自觉、青年自愿、贴近实际;简便易行、灵活设置、因人而宜;团员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团员在农村服务区的工作内容为八个一:

理论学习讲一讲。以两周为一个周期,由团员带领广大农村青年学习加入wto之后与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国际惯例。近期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让广大农村青年的思想素质在学习中得以提高。

致富经验传一传。各基层团支部,要结合实际情况,聘请本地区“科技星火带头人”等创业致富能手,通过座谈会、讲座、培训班等有效形式,大力传播致富经验。

科学养殖带一带。发挥团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农村青年在选用良种、防疫灭病、作物栽培、特色养殖等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科技优势,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原创: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运用先进科技的轨道上来,大力提高我市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科技项目跑一跑。团员要依托组织优势,与涉农涉科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到所在地农业龙头企业对接科技项目,把好的项目及时推广到农民之中。

贫困青年帮一帮。首先要尊重贫困青年,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其次要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失学儿童助一助。团员要与失学儿童结成长期“一助一”对子,为他们做些义务家教、购买学习用品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团组织的温暖。

计划生育抓一抓。利用农闲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婚姻法》、《计划生育条例》普法教育。

封建迷信管一管。经常宣传科普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在农村滋生蔓延的土壤。对本村屯带有封建迷信性质的活动要及时予以制止,必要时可借助法律武器。

团员在社区服务区的工作内容有八个一:政策法规讲一讲,环境卫生搞一搞,治安巡逻走一走,致富信息传一传,失业青年帮一帮,社区文化抓一抓,社情民意报一报,文明礼貌带一带。也可以结合实际,减少或增加工作内容,或仅开展某一单项工作,探索开展以下社区服务:

(1)社区青年文化服务。要在社区中普遍建立由团组织牵头的青少年读书亭、读书俱乐部、阅报栏、宣传厨窗,动员组织社区居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营造社区学科学、学知识、学文化的氛围;充分利用楼群、楼道空间,推广楼群、楼道文化;开辟“社区青春文化广场”,依托社区文化联谊会等组织,参与、举办“文化广场”,因地制宜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宣传科普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社区维权服务。联合有关部门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织动员社区内与青少年事务有关的基层单位,自觉履行法律和政策赋予的职能,承担起服务和维护青少年权益的责任。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严厉打击侵犯青少年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对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揭露、批评侵害青少年权益的现象,并特别关注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法律咨询等项服务。

(3)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建立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责任区,推广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卡联系制度,根据社区志愿者的专长特点、社区群众的需求以及社区可利用资源等,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以社区优抚对象和特困居民为重点,广泛开展社区便民服务。

(4)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围绕青少年学习、成长、就业等多方面需求,建立社区技能、技术培训学校或站点,组织待业青年、下岗青年开展技能学习,拓展就业渠道和领域;在外来务工青年较集中的社区,着力深化外来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并大力开展外来务工青年文化活动,为广大外来务工青年的生产、生活、成长、成才给予多方面服务。

(5)社区“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把“青年文明号”制度引入社区,使优质服务深入社区、深入家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

(6)大中专、中学生社区援助服务。积极与社区内的大中专院校和中学联合,开展街校共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动员组织大中专学生到社区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青年少先队辅导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通过共建活动,组织大中专学生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家电维修、心理咨询,组织中学生开展社区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活动,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7)社区少先队服务。在社区建立雏鹰假日小队,开展雏鹰争章、少先队员手拉手等活动,将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引向社区。通过各种科普行动、兴趣小组、艺术学习、拓展锻炼,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合作精神,把社区建设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组织他们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植绿护绿。

(8)社区保安服务。动员组织社区青年积极参与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立社区青年治安联防队,广泛开展安全宣传、安置帮教、治安巡逻等活动,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为维护社区安全、社会稳定作贡献。

三、团员服务区的设置

农村团员服务区的设置方式为:

1、按居住地点,就近就便,把团员和其左邻右舍的青年划为一个服务区。

2、按亲缘关系,把居住在一个自然屯有亲属关系的团员和青年划为一个服务区。

3、按专业生产,把从事相同生产项目的团员和青年划分为一个服务区。

4、结合实际,因地制划分服务区。

社区团员服务区的设置为:

l、以住宅楼为主,就近就便,把团员与邻居青年划为一个服务区。

2、以驻区单位为主,把居住在一起的同单位的团员和青年划为一个服务区。

3、从事相同职业的团员和青年划为一个服务区。

4、按团员和被服务青年的意愿,自由组建服务区。

四、团员服务区的组织实施

为确保团员服务区活动在全市各级团组织中广泛实施,各团委要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边运行,边完善”的原则,以超常规的方式抓好团员服务区活动的落实。

1、各县(市)、区团委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每月有活动方案,每季度有活动总结,每年有活动规划,各团委要把详细实施方案于4月24日前上报团市委宣传部。

2、乡村两级团组织和社区、街道团组织要做到八有:一有团员服务区的划分总表;二有团员服务区活动制度;三有团员服务区活动情况反馈卡;四有活动纪实簿;五有明显标志;六有团员责权利表和被服务青年名单;七有新世纪书屋;八有致青年的—封信。

3、要抓好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各县(市)、区团委要在农村和社区分别确定5个以上试点单位,在6月份前完成服务区的划分、标志性建设和活动开展。要培养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团员服务区的广泛开展。

4、要把团员服务区活动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同农村和社区团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团员服务区活动推进农村和社区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活动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用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团员服务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活动目标

力争年底前,各县(市)及郊区在农村建成2000个团员服务区,在城市社区探索建立50个以上的服务区试点。

六、推进步骤

1、4—5月,团市委有关部门组成5个推进小组:第一组:东风区、郊区、汤原县,责任部门组织、权益部;第二组:向阳区、抚远县,责任部门青工部;第三组:永红区、同江市,责任部门学校部;原创:第四组:富锦市、桦川县,责任部门青农部;第五组:前进区、桦南县,责任部门宣传部。

2、6—9月份,各小组深入各地进行蹲点推进,指导基层开展工作。

3、11月份,结合年终考核,团市委组成考核小组,深入各县(市)区检查工作开展情况,把各地先进典型向团省委推荐。

4、年底,在全委会上进行表彰评优。

七、活动领导小组设置

组长:王平

副组长:宫秀丽、郭广福、吴振江

成员:张金光、付秋君、齐海鸥、刘富华、王乐陶

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宣传部

八、活动要求

1、团员服务区作为创新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团组织实践“三个代表”的新举措,是2003年全市团的重点工作,各团委要高度重视,摆上日程,抽调精干力量,大力组织实施。

2、强化监督检查,实行重点推进。各团委要积极配合推进小组的督查指导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实行重点推进,使团员服务区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搞好宣传工作,为建设青年服务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9

下面,我向大家对全镇2003年人口与计生工作作一简要的回顾,并对2004年人口与计生工作作一个安排:

一、2003年人口与计生工作回顾

2003年,我镇人口与计生工作在区人口委和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基层单位领导和广大计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基础工作,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提高全镇人口与计生工作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回顾一年来工作,主要: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工作责任制

一是充分发挥镇人口与计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协调作用。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全年工作,协调、落实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研究分析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破解人口计生工作新难题,确保人口计生工作健康、规范运行。

二是年初召开各村、企事业单位领导参加的镇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签约会。由镇长与各基层单位负责人进行签约,分管镇长部署镇人口与计生工作。会后,各基层单位进行层层签约,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狠抓落实,使人口与计生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三是加大对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了我镇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扎实基础,稳步推进全镇人口与计生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满足群众知情权。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人口学校和咨询站(室)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进行电化教育,利用会议、标语、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广大育龄妇女宣传“一法三规”等计生法规,传授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型的人口生育文化,扩大社会影响面,使国策宣传深入人心。

2、提高服务水准,争做群众贴心人。一是改善硬件设施。新建的5个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室,均按区人口委标准要求设置;二是提供优质服务。在服务工作中做到耐心、细致,以礼待人,真诚服务,对于重点对象和特殊人员,主动上门提供特色服务。聘请知名妇科专家,对宣传员、咨询医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她们的业务能力和咨询技巧服务水平。对每个服务对象,坚持做到咨询有记录,处理有意见,便于跟踪服务。对在服务阵地中和B超检查中查出的患病妇女和疑难杂症病人,年内组织了大型义诊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3、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工作质量。一抓人员到位。镇级计生机构人员配备齐、队伍稳定,作用发挥好。各村、企业、生产队、班组落实计生专职干部和宣传员,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抓落实;二抓业务素质。坚持每月例会,以会代学,辅以经验交流会、培训班等学习,不断提高计生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抓工作方法。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政风纠风评议工作,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切实加强计生协会建设,发挥群团优势,把群众的事交给群众办,推进了群众性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突出重点,形成人口计生工作鲜明特色

1、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一方面加强检查,摸清底数,对于违规单位和个人,责令整改,限期办证;另一方面,对外来流动人口提供一门式服务,使她们享受与当地人同样的生殖保健宣传和服务,在精神上、行为上、生活上与本镇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我镇现居住地计生管理的服务水平。

2、开通“心语”网站,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教育平台。“心语”网站是我镇“青春健康”教育的成果之一,是全市唯一一家青春教育专业网站,也是全市首家由镇级开发的教育网站,网站内容丰富,全方位地涉及了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开辟了“亲青服务”、“心语聊天”、“青春保健”等多个栏目,为青少年解决各种心理和生理困惑提供了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成长极具教育和帮助。开通以来,点击率与日俱增,深受教师和青少年的欢迎。

3、承接国际项目,改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状况。2003年是我镇承接“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的第二年,我镇计生协、计生办联合教卫、团委等部门,认真探索农村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新路子,严格按照国际项目的标准要求,在两所学校600多名学生中,采取先进的教育方法,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和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受到了青少年的普遍欢迎,在石湖荡镇已形成了青少年教育的良好氛围。这一工作也受到了国家计生协、市人口委、市、区计生协的高度评价。

以上是我镇2003年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情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新形势对人口与计生工作的要求,上级领导对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员的计生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加强和提高。

二、2004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2004年,全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氛围。

2004年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主要指标:

1、全镇常住人口总数控制在3万左右,人口出生数220人左右,人口出生率6.60‰,自然增长率-1.20‰,计划生育率99%以上。

2、户籍人口总数控制在2.8万左右,人口出生数180人左右,人口出生率6.80‰,自然增长率-2.2‰,计划生育率100%。

3、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要层层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真正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

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的过程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坚持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健全队伍建设,把政治素质好、热心计生事业、年纪轻、有文化的同志吸收到计生干部队伍中来,保证做到村、生产队、企业、车间、班组层层有人抓,层层有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制,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继续做好计生工作的宣传培训。一是开展村(企业)计生干部和咨询医生计生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培训;二是对基层宣传员开展新的《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学习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实际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三)突出重点、难点,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在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计生管理中,要认真实施“信息向网络延伸、管理向外省市延伸、服务向社区延伸、监督机制向社会延伸”四个管理机制。各基层单位要坚持把做好流动人员和人户分离计划生育工作列为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计生干部必须做到六清:情况清、人数清、查环查孕清、流向清、出生清、措施落实清。要对用人单位、雇主、私房出租户进行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实现从事后的被动管理转向事前的有序管理。

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运用省之间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进一步健全外来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制度,实行网上受理、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网上实时处理来沪人员孕情检查数据和网上实时办理生育联系卡,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对流动人口生殖保健优质服务教育和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咨询站(室)服务阵地,根据流动人口的不同需求,提供咨询服务,传授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实现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本地人一样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

(四)加强部门合作,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加强对青少年人口与生殖健康知识教育,5月份镇计生协与古松学校、李塔汇学校联合召开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研讨会。7月份与团委对校外青年联合开展以培训班、座谈、上门宣传、发放资料为主要形式的宣教活动,为未婚青年传授性与生殖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9月份,与民政办共同举办残疾人生殖健康保健讲座。

在全面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村(居)自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平衡发展。在硬件达标的同时,提高广大群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促进村(居)民自治工作。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殖保健优质服务

各村认真抓好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文明示范室的创建工作。成熟一个申报一个。要继续开展为弱势群体定期上门免费服务,做好咨询者个案及进行跟踪随访,从而推进服务阵地的创建力度,提高优质服务水平。要以人为本,利用人口学校和咨询站(室)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进行电化教育。利用会议、标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势,向广大育龄妇女宣传计生法律法规,传授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生殖保健等科学知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型的人口生育文化,扩大社会影响面。

结合“婚育新婚进万家”活动。在重大纪念日,联合团委、妇联、教委等部门开展以“优恋、优婚、优生、优育、优教”为主要内容的五优工程。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观看录象等多种形式,为青少年、婚育期的育龄群众提供“恋“、“婚”、“生”、“育”、“教”宣传教育。

(六)抓好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群体优势

按合格协会创建标准,年内在非公经济组织和流动人口集聚中心建立协会组织,加强协会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协会组织的覆盖面。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达到“以外管外,以外促外”和自我宣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继续开展“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活动,各基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创收基地建设。在“母亲节”、“5.29”纪念日等宣传活动中,要与扶贫、帮困、募捐、为民排优解难工作结合起来,与宣传人口生育文化结合起来,使协会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不断提高协会在社会上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