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06 15:57:24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1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这一工,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

2、建立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学校还多方面联系社会上的爱心妈妈,至今有四名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社会妈妈,社会妈妈负责孩子的全年的学习开销,还定期到学校看望,节假日领回到自己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

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利用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校园爸爸、校园妈妈——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四、感受温暖,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之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取得可喜成效

通过各种关爱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护网络并取得较好成效,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仅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还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出现了广大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工作的喜人局面。学校四项关爱留守儿童措施威海教育局网给予报道,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在齐鲁晚报给予报道,在全市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六、今后工作打算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校园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结合教师开展的“教师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

3、实行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各教师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

4、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五月份将开展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

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七、存在的问题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档案,摸清实际情况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做了相应的信息准备。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网络。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制度保证,关爱有序

1、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

教育。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2、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开展兴趣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本学期,积极留守儿童参加石涧学区文化艺术节,

学生书画类获奖的8位同学中,就有5人是留守儿童,参演的节目《西班牙斗牛》,获得了优秀奖,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起到了很好的关爱作用。

4、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研究

一、引言

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他们的子女或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或带在身边成为流动儿童。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城镇或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16岁以下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大量研究显示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跟随父母外出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也不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差于城市常住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而这些儿童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将会严重影响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给社会带来较多社会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了解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和问题上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以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为测查工具,量表共80个项目,包含“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以及特种障碍”八个因子,每个题目分0、1、2三级评定,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问题越严重。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八个因子内部一致性较好,分半信度系数为0.943;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相关系数为0.542(p<0.001),抽样充分性描述,KMO=0.856,bartlett球型检验统计量(p<0.001),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测查样本对象为重庆市涪陵区玉峰学校的流动儿童、黔江区五里中心小学和青龙湾小学的留守儿童,共发出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42份,回收率为85.5%。其中,流动儿童182人,占53.2%,留守儿童160人,占46.8%;男生186人,占54.4%;女生156人,占45.6%;四年级108人,占31.6%,五年级108人,占31.6%,六年级123人,占36.0%。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总体情况比较分析(1)问题检出率。量表平均得分大于1的问题检出率,在总体及学习障碍、性格缺陷、品德障碍因子上留守儿童大于流动儿童,其余因子流动儿童大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检出率最高的前三项是性格缺陷(7.14%)、情绪障碍(5.49%)、社会适应障碍(4.40%);留守儿童检出率最高的前三项是学习障碍(14.38%)、性格缺陷(10.63%)、情绪障碍(5.00%)。检出率大于10%的留守儿童有2项;大于5%的留守儿童3项,流动儿童2项。可见,总体上留守儿童检出率大于流动儿童。(2)与常模比较结果。①通过流动儿童测查得分平均数加减标准差(M±SD)与常模进行差异显著性t检验发现,流动儿童从总体到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但总体差异不显著,在不良习惯(p<0.001)、学习障碍(p<0.01)和社会适应障碍(p<0.05)三个因子差异显著;②留守儿童得分与常模差异t检验结果发现,从总体到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且总体差异显著(p<0.01),在8项因子中,学习障碍、情绪障碍(p<0.001)、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p<0.05)六个因子差异显著。(3)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比较结果。通过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发现,留守儿童总体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并在学习障碍(p<0.001)、情绪障碍(p<0.01)、及性格缺陷和品德缺陷(p>0.05)四个因子上显著高于流动儿童,但在不良习惯因子上流动儿童显著高于留守儿童(p<0.001),其余三个因子差异不显著。(4)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都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留守儿童又显著低于流动儿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严重,这可能主要是缺乏情亲关爱、监护和教育管教不力所致。流动儿童虽然不缺亲情关爱,但父母管教能力有限,加上打工子女学校条件有限,得不到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学校教育,环境不熟,甚至受到人歧视等原因,心理健康水平也不乐观。从具体问题看,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各不相同。流动儿童的主要问题是不良习惯、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品德缺陷。这说明流动儿童比较难于融入城市之中,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环境条件、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往往给儿童带来较大压力和困扰;而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亲情关爱、教管辅导与督促,监护不力等会对儿童健康成长造成多大的不良影响。2、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比较分析(1)性别差异的比较分析①流动男童与留守男童比较。流动男童与留守男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除不良习惯因子流动男童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男童(p<0.05)外,在总体得分和其余七个因子上留守男童得分都高于流动男童,且在学习障碍(p<0.001)和情绪障碍(p<0.05)上差异显著。②流动女童与留守女童比较。流动女童与留守女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得分差异不显著,在学习障碍上留守女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女童(p<0.01)。③分析讨论。综合以上结果可知,留守儿童问题大于流动儿童、男生差异大于女生,流动男童的突出问题是不良习惯;留守男童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留守女童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可见,流动女童没有相对突出的问题,留守男童问题最多;留守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这告诉我们:在流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确实存在性别差异,要更加关注男生、特别是留守男生的心理健康,过去相对比较强调关心女童、特别是留守女童,可能更多是出于生理方面的考虑;进城务工人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有可能最好把孩子带在身边。(2)年级差异的比较分析①四年级比较。四年级比较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情绪障碍(p<0.01)和学习障碍(p<0.05)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在不良习惯(p<0.05)上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②五年级比较。五年级比较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学习障碍和品德障碍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01),在行为障碍上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p<0.05)。③六年级比较。六年级比较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p=0.05)及学习障碍(p<0.001)和行为障碍(p<0.05)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④分析讨论。综上结果表明,各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总体上均高于流动儿童,且在六年级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六年级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而又没有家长在身边指导所致。(3)是否独生子的差异比较分析①独生子女比较。独生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和多数因子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流动儿童,但差异都不显著。②非独生子女比较。非独生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体(P<0.05)及学习障碍(p<0.001)、情绪障碍(p<0.01)、品德缺陷(P<0.05)三个因子得分上留守儿童显著高于流动儿童。③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差异主要表现在非独生子女方面,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上显著大于流动儿童,主要表现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品德缺陷三个方面;独生子女方面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可见,非独生子女、特别是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于独生子女。这与人们“独生子女心理问题要多于非独生子女”的通常看法有出入,原因可能是因为多个孩子的管理教育比一个更乏力,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在缺乏管教的情况下,多个不成熟、年龄又有差异的孩子在一起,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放大,正面影响缩小,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如欺凌现象、教唆干坏事等。(4)学习成绩差异的比较分析①后进生间比较。后进生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体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各因子得分留守儿童均高于流动儿童,且在学习障碍、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三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②中等生间比较。中等生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多数因子得分留守儿童高于流动儿童,且在学习障碍(p<0.001)、情绪障碍(p<0.05)和品德缺陷(p<0.05)三个因子上差异显著。③优秀生间比较。优秀生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体和多数因子流动儿童得分高于留守儿童,但总体差异不显著,在不良习惯因子上差异显著(p<0.01)。④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学习成绩中等及其以下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显著比流动儿童严重,主要表现在总体及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和品德缺陷三个因子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比留守儿童严重,主要表现在不良习惯方面。这可能是因为,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孤独的留守中、在缺少情亲和管教的环境中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在孤独的留守中学会了自立自强,比同龄孩子更加成熟能干。

四、结论

1、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都低于全国常模。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显著大于流动儿童。3、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具体问题有区别,流动儿童的主要问题是不良习惯、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品德缺陷等。4、性别差异总体不显著,但具体问题上各有不同,留守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总的来说男生差异大于女生,留守男童问题最多。5、总体上各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均高于流动儿童,且在六年级表现出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各年级共同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6、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心理流动儿童。7、学习成绩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显著比流动儿童严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比留守儿童严重。五、建议为了促进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针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特别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尽快建立、健全、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支持体系。2、针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和具体问题加强教育辅导。对留守儿童应着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和品德缺陷的教育辅导;对流动儿童应着重不良习惯、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和性格缺陷的辅导。3、注重男生、非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因为,总的来说男生问题多于女生,留守儿童多于流动儿童,流动女童问题最少,留守男童问题最多;非独生子女心理问题高于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越差的儿童心理问题越严重。

参考文献:

[1]陈琴.重庆市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现状调查研究[J].决策咨询,2013,(1).

[2]夏维海.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王芳梅.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

[4]赵苗苗.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

[5]刘欣,陈青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5).

[6]王水珍.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J].青年研究,2007,(1).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3

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生存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与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儿童有较大差异,他们的生存、教育和各项权益保护都异于非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社会支持是他们个体发展所能利用的一个重要外部资源,相对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环节缺失,父母行为榜样缺失,使儿童受父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较少,当儿童出现生理和心理等成长问题,或问题行为时很难获得父母及时有效的帮助,使儿童极易成为人格发育不健全者。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现象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青少年的“道德滑坡”及人格的不健全,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人格以及社会支持的研究越来越多。对留守儿童人格的研究有留守儿童人格的形成过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等。而社会支持方面,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水平、来源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却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相关性,剖析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现状及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为留守儿童的人格养成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荆州市农村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1份,有效率94.2%。其中留守儿童158人、非留守儿童313人,年龄在11~17岁之间。

(二)研究工具

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1993年编制。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客观支持是个体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主观支持指个体所能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即个体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重测信度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 89~0. 94之间。

2. 16PF人格测验。16PF人格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 Cattell)编制,是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测验共有187题,采用三级评分,分别对人格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责任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开放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16项特质进行测量。本研究采用由这16项特质计算得出的二阶因子对被试的人格特点进行描述,分别是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以及神经过敏。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特点

将16PF二阶因子的得分换算成1~10分的标准分,3分及以下属于低分、8分及以上属于高分、4~7分为正常范围。由表1可知,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3个二阶因子上的得分均在4~7分之间,属于正常范围,且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其人格发展基本处于正常水平,没有明显问题。

表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N=158) 非留守儿童(N=312) 总和

(N=471) T

M SD M SD M SD

适应与焦虑 4.32 1.31 4.16 1.45 4.21 1.41 1.20

内向与外向 5.47 1.13 5.33 1.25 5.38 1.21 1.22

神经过敏 5.07 1.05 4.97 1.35 5.00 1.26 0.88

(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

表2可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上有显著差异。但两者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差异不显著。

表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T

M SD M SD

社会支持总分 39.68 5.79 41.01 5.91 -2.32*

客观支持 9.00 2.92 9.80 2.84 -2.85**

主观支持 22.71 3.17 22.86 3.28 -0.48

支持利用度 7.97 2.08 8.35 1.97 -1.90

注:* p

(三)留守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支持相关

表3所示,留守儿童人格的适应与焦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支持利用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神经过敏与社会支持总分及支持利用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非留守儿童人格的适应与焦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过敏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表3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社会支持总分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留守儿童 适应与焦虑 -0.25** -0.14 -0.19* -0.21**

内向与外向 0.19* 0.11 0.12 0.19*

神经过敏 -0.18* -0.07 -0.12 -0.22**

非留守儿童 适应与焦虑 -0.29** -0.13* -0.22** -0.30**

内向与外向 0.30** 0.18** 0.25** 0.23**

神经过敏 -0.23** -0.09 -0.21** -0.22**

注:* p

三、讨论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正常水平

表1可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均处于正常水平,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与刘照云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刘照云在对江苏省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内向、好静,易出现焦虑、不安等适应不良现象。本研究中两者人格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初中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小学阶段相比较成熟,适应能力增强。同时部分非留守儿童由于住校与父母一个月见面一次,间隔时间虽不及留守儿童长,但两者在生活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随着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任课老师及其身边朋友能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于帮助,以保证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水平偏低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获得的总体社会支持显著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儿童来说,亲子关系是其最早的人际关系,交往时间最长、最频繁、最为稳定,所以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父母。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地而居,较少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从而表现出社会支持总分较低。在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只在客观支持上有显著差异,这与段玉香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非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能够直接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从而能更多的得到来自父母直接的关爱与物质支持,所以其客观支持得分较高;而留守儿童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父母对其学习、生活的参与性较低,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从而产生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上的差异。这也提示我们采取各种方式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客观支持,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人格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

留守儿童人格的适应与焦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焦虑感就越低,社会适应能力也越好。反之,则焦虑感增加,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上,也就是说焦虑感的缓解更强调个体所能体验到的社会支持感及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人格的内外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越容易发展出开朗、外向的性格;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则会形成害羞、内向的性格。其中,支持的利用度与内外向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外向性格的儿童能更加主动的利用各种方式获得社会支持,包括倾诉、求助及参加各项活动等,而内向性格的儿童对各种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则较低。人格的神经过敏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可知,良好的社会支持水平对于降低留守儿童的神经过敏性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神经过敏主要表现为个体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及对自己不适感的过分夸大,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自我评价。当个体能够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方式来获取社会支持时,不仅能降低其神经过敏性,还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非留守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支持之间也呈现上述特点。可见,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援助,有效提高其社会支持感及利用社会支持的主动性更为重要。

本研究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差异显著,但人格差异不显著。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人格发展上影响更大,而客观支持的影响减弱。同时,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虽对其人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人格的发展受到生物、社会环境及早期童年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有复杂的交互作用,社会支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留守儿童的人格培养,还需关注除社会支持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0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比例居高不下。仅以我地任家桥村小为例,该校小学班5个,教师8人,小学生共有89人。全校89名学生中,其父母外出经商、务工,父母病故、离异,学生由公婆、亲友代管的“留守儿童”多达68人,占学生总数的76.4%;单亲外出的学生10人,占学生总数的11.24%;双亲在家的学生仅11人,占学生总数的12.36%;“留守儿童”68人中,靠祖辈监管的64人,占“留守儿童”的94.12%;靠亲友监管的4人,占“留守儿童”的5.88%。近年来,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我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留守儿童”性格缺陷,人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其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失望、孤僻、敏感、胆小等。

第二,家长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造成“留守儿童”的厌学,很多学生学习成绩滑坡大,学习成绩差。

第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缺乏监护人的有效监护,有的“留守儿童”不良嗜好增多,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中违纪行为趋多。

第四,由于代养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上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孝敬老人,好逸恶劳,自私放荡,品行恶劣,道德品质差,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道德发展的严重危机。

2 我校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有益探索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好“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工作。学校党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了每周有研究、有布置,平时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年终有考核。学校狠抓了班主任工作,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每期开学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双方的外出务工情况、“留守儿童”监护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通讯联系方式、方法等进行登记造册,从而掌握了“留守儿童”有关信息,便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2.2 建立规章,落实责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第一,我们坚持了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制度。每学期,学校分季度召开两次“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组织监护人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指导教育方法,交流教育经验,交换“留守儿童”在校内校外的思想、学习、生活、表现等意见,使学校和监护人双方充分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二,落实了“留守儿童”的定期家访制度。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按学校规定对“留守儿童”每月家访一次。通过家访,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表现等情况,发现其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发现其缺点及错误等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和科学的引导,使他们能健康幸福的成长。

第三,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学校实行了包干负责制。学校将各班“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包干到教师人头,制定教育目标,并登记造册,学校定期检查教育效果,通过对学困生的重点教育,重点帮助,突出了重点,促使学困生转变,使其不断进步。

第四,落实了考核奖惩制度。学校每期期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逗硬考核,分项进行量化评分。每期考核后,及时总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成功经验和不足,表彰“留守儿童”中的品学皆优的学生和成绩显著的优秀教师、优秀监护人。对工作无进展、教育效果差的教师和监护人,学校与其共同查找原因,并对症下药,立足不放弃每一个“留守儿童”,使其共同前进。

2.3 切实加强团队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

第一,学校少先队总部和团支部写出了《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和《致“留守儿童”的一封信》,信中体现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并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提出了要求,对监护人明确了职责,要求履行好监护人的义务,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

第二,针对“留守儿童”中的特困生,学校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全校师生积极为特困生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了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第三,针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一对红”的互助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了解,弥补了亲情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针对“留守儿童”中有的行为不良和个性强、脾气怪、不孝敬长辈、自卑孤僻的个性特征,我们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了《学守则、守规范》活动和“五心”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有不良行为和性格缺陷的学生改正了错误,规范了行为。

第五,针对“留守儿童”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我们坚持开展了“遵纪守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我们坚持上好朝周会课、品德课、法制教育课和心理健康课,使学生受到了遵纪守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2.4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教育和管理好“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协调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我校领导经常到新区党委、政府和社区去汇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一起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新区党委、政府、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新区领导、部门领导通过各种节日以多种形式慰问“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生活上得到了关爱,心灵上得到了温暖。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5

镇留守儿童活动室位于镇新建综合文化站西二楼,面积约为80多平方米,分成图书、室和体育活动室。在省妇联、县妇联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__年八月底初步建成,九月初正式对全镇留守儿童开放。

20__年三月份,县妇联确定在镇即将建成的综合文化站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经镇领导批准,分别成立了镇妇联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又经镇政府下文招募了六十位留守儿童“爱心妈妈”。(后又调整,增加到六十三位)

20__年八月份,省妇联为留守儿童活动室配备的两万多元图书、书橱、体育器材运到我镇。镇留守儿童活动室工作人员对1439册图书逐一归类、登记、入橱,对体育器材也进行了登记、分类。

九月一日,我镇党委书记杨锋平陪同县妇联领导对我镇留守儿童活动室图书、器材登记,整理工作进行督查。他们对我们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整改意见。在镇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留守儿童活动室配备了体育器材货架,增加了桌椅,并制作了制度牌、标识牌等。

为了丰富我镇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九月二十七日,我们在镇留守儿童活动室开展了“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的“亲子”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活动过后,我们及时报送了相关信息,九月三十日,县政府网、先锋网都了这次活动消息(图文)

十月一日,县妇联与县民生办对我镇留守儿童活动室软件工作进行了督查。针对他们提出的整改意见,镇留守儿童活动室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整改工作。

国庆期间,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节日活动,十月六日,我镇留守儿童活动室举办了留守儿童读书、娱乐活动。孩子们既感受到了来自小伙伴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来自“爱心妈妈”的亲情。活动后,我们及时报送了相关信息,十月十一日,滁州日报新闻网图文刊登了本次活动的消息。

为了准确反映新学年留守儿童在校的真实情况,十月中旬开始,我们又与镇各中小学联系,变更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信息。十一月份我们对收上来的信息进行了整理归档,并装订成册。

十月下旬,为了丰富镇留守儿童活动室的图书,增加活动室的设施,我们与丰谷酒业总高强、张晓燕(也是“爱心妈妈”)联系、协商,他们同意捐赠价值两千多元的图书、桌、小方凳、地球仪。十一月六日,在县妇联和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我镇留守儿童活动室举行了简洁而热烈的捐赠仪式。仪式结束后,我们及时报送了相关信息,先锋网、政府网先后了该信息;县电视台新闻播出了捐赠仪式;滁州日报、皖东晨刊都刊出了本次捐赠仪式。

总体来说,在我镇留守儿童活动室的建设工作中,我们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等诸多困难,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上级组织和镇领导的肯定。我们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丰谷酒业总的爱心捐赠,不仅充实了我镇留守儿童活动室的图书、设施,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镇留守儿童活动室,拓宽工作思路,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儿童活动室真正成为全镇留守儿童的乐园,成为他们真正的“家”;同时,我们还将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去帮助那些贫困的留守儿童,让这些留守儿童的“花朵”在爱的阳光下绽放!

总之,我们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的路还很长……

镇妇联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抓手,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新一代人才健康成长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场所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基本建立起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组织领导

各地要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把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大局、利在长远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程,思想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主动。

各市、县(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协调小组要加强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领导,组织动员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单位,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开展业务指导,强化日常监管,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将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三、阵地依托

农村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主要依托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可单独设立,也可与校内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各类活动室等合并设立。

四、标准要求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硬件方面

1.活动用房面积不低于20平米,安全、实用,确保留守儿童方便使用留守儿童之家有关设施;

2.配备电视和一定数量的图书、期刊、报纸和文体器材,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3.配备电话或电脑等设施设备,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联系。

(二)软件方面

1.有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及相对稳定的关爱队伍;

2.有管理规章制度和活动安排计划;

3.有反映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步成长的记录簿册;

4.有工作总结和档案。

五、日常管理

留守儿童之家的日常管理要坚持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的原则,加强力量配备,明确专门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保证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有计划开展活动。要通过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助、亲情电话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积极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动员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定点、定向、定期挂钩,协助教育管理,尽力提供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空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

六、活动开展

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好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科学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坚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科技探秘、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地走进自然、走进城市、走进企业、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儿童广泛汲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强基固本,茁壮成长。

(五)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六)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促进心理健康。组建一支心理教育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对带有倾向性、易发性、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教育疏导,把解决心理问题与抓好生活关怀结合起来,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

七、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注意实效。各地要立足于明实情、举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如实了解和把握辖区内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基本现状、迫切需求和变动趋势,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计划,采取坚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在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过程中,可以首先选择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社会需求相对迫切的地方进行,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对已经创办一段时间且取得明显成效的留守儿童之家,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巩固提高,精心打造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要把“让留守儿童满意,让外出父母放心,让社会舆论认可”作为衡量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效果的标准和工作目标。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7

湖北省英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县,总人口40.5万(其中农业人口35万)。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各种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断凸现,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07年3月,英山县妇联与县教育局一起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下乡访谈等形式对我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县35万农业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近10.5万人,而且外出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全县各乡镇都有“留守儿童”,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5岁)39167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已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全县6-15岁的“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总数的27%,一些地方甚至占到40-45%,我县方咀乡“留守儿童”高达48%。

2、“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有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中60%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教养,26%寄养在亲戚家,13%寄宿学校或托付在老师家,另有1%的孩子处于基本无人监管状态。

3、“留守儿童”能接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事实,有2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不利,80%的留守学生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挣钱供子女读书。

4、被调查儿童与父母联系方式:91%“留守儿童”与父母打电话联系,3%的“留守儿童”和父母写信联系,捎口信或带钱物等其他联系方式占6%,还有极少数“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毫无联系。

5、问题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到80%以上,而且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贫困生越来越多,学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二、英山县妇联的工作思路

针对我县“留守儿童”现状,我们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联合县教育局,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依托,监护人为辅助,为“留守儿童”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1、制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制度。我们通过教育部门制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各级都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全方位掌控“留守儿童”的信息,每位“留守儿童”都划分到分管领导、特帮老师的名下,做到责任到人,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能扎实有序地开展。

2、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或“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我县积极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如我县白石坳小学以“教育要四心,服务要四高”为宗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教师既是“留守儿童”的教师,又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成立家长学校,促进学校、家庭教育的互动。目前,英山县有家长学校近31所,参加学习的家长达3005人次,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形成了在校由老师管理,在家由家长管理的动态模式。

4、确保国家惠农政策惠及“留守儿童”。我们要求全县所有“留守儿童”优先享受“两免一补”,对特别困难的学生甚至全免,保证他们完成义务教育。同时,积极号召发动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捐资捐物救助和帮护“留守儿童”。

5、开展“爱心妈妈、爱心家长”活动。县妇联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大家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在全社会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征集200名“爱心妈妈”,妇联将发放爱心妈妈证书和标识牌,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6、加强横向联系,争取政府、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县妇联积极同乡镇党委政府、各村和社会各界加强联系,共同协商呵护、教育“留守儿童”的对策,让全社会都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既是农村教育的热点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县针对“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的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

1、监护管理不到位。“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作为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化水平极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相距太大,思想观念存在极大的差异,明显的沟通障碍使得在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这样,就出现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放任自由,形成各种不良的习性,学习成绩较差,80%以上成绩中等偏下,成绩优秀的不足3%。

2、生活环境不和谐。“留守儿童”中大多都是自主理财,但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极差,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机会,采取开办黑网吧、地下游戏厅、出租房屋收留学生抽烟、喝酒乃至等方式大肆搜刮学生钱财。

3、心理性格不健全。由于父母常外在外,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性格缺陷,即使有爷奶的呵护、教师的关爱、社会的关心,但依然代替不了父母亲情。许多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容易产生自闭、自卑、内向孤僻的心理。还有一种情况,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经济条件宽裕,对孩子出手大手,而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4、心理辅导不专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们大多数教师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因为毕竟不是心理学专业教师。再加上有些老师没有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没解决,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要搭建学生心理辅导平台,便于与留守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教育投入不充足。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穷的山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四、对策建议

结合英山县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抓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政策等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1、家庭方面:

①父母及祖辈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只为“票子”,丢了“孩子”,孩子的前途远比金钱重要。

②外出务工父母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

③外出务工父母要多与孩子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因为父母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2、学校方面:

①建档建卡,加强管理。要求“留守儿童”全部寄宿,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

②结对帮带,正确引导。各班安排班干、团员与问题较突出的“留守儿童”结对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帮助。

③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除家长与学生定期电话或书信联系外,在必要时,班主任教师变可主动与家长联系,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④定期总结。每个月学校召开班主任会议,定期归纳总结“留守儿童”问题,不断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

⑤开展有关“留守儿童”的课题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控索,努力寻找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便于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有效途径。

3、政府方面:

①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②对“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资金扶助,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③着力推动法律的完善和有关政府的调整,制订有利于“留守儿童”随家长进城生活和学习的相关政策。

④把对“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对各级政府考核内容之一。

⑤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开展“爱心妈妈”征集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政府应积极协调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新的社会问题,它有着范围广、影响大、解决难的特点,只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积极行动,才能使我们“留守儿童”教育更加完善,社会更加稳定,明天更加美好!

2、生活环境不和谐。“留守儿童”中大多都是自主理财,但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极差,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机会,采取开办黑网吧、地下游戏厅、出租房屋收留学生抽烟、喝酒乃至等方式大肆搜刮学生钱财。

3、心理性格不健全。由于父母常外在外,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性格缺陷,即使有爷奶的呵护、教师的关爱、社会的关心,但依然代替不了父母亲情。许多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容易产生自闭、自卑、内向孤僻的心理。还有一种情况,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经济条件宽裕,对孩子出手大手,而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4、心理辅导不专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们大多数教师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因为毕竟不是心理学专业教师。再加上有些老师没有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没解决,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要搭建学生心理辅导平台,便于与留守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教育投入不充足。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穷的山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四、对策建议

结合英山县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抓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政策等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1、家庭方面:

①父母及祖辈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只为“票子”,丢了“孩子”,孩子的前途远比金钱重要。

②外出务工父母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

③外出务工父母要多与孩子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因为父母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2、学校方面:

①建档建卡,加强管理。要求“留守儿童”全部寄宿,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

②结对帮带,正确引导。各班安排班干、团员与问题较突出的“留守儿童”结对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帮助。

③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除家长与学生定期电话或书信联系外,在必要时,班主任教师变可主动与家长联系,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④定期总结。每个月学校召开班主任会议,定期归纳总结“留守儿童”问题,不断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

⑤开展有关“留守儿童”的课题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控索,努力寻找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便于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有效途径。

3、政府方面:

①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②对“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资金扶助,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③着力推动法律的完善和有关政府的调整,制订有利于“留守儿童”随家长进城生活和学习的相关政策。

④把对“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对各级政府考核内容之一。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今年,我乡响应县卫计委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XX小学启动了“手拉手传递温暖

心连心共促成长”活动,现将工作状况总结如下。

一、摸清状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乡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达1万多人,但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忙看管,XX小学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96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期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卫计委和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应对现状,我乡透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乡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每班推荐4—5名典型学生与学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3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群众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乡政府工作人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齐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家长”的主角,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透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5、用心开展文体活动。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活动。诸如:阅读室、亲情聊天室、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6、定期安排免费体检。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

7、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8、此次关注留守儿童共走访了22位贫困学生,每个学生发了书包、文具、乒乓球拍、课外书、跳绳等。得到留守家庭人员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赞同。

三、取得的成绩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9

1.1几个核心问题的研究频度对比分析

截止2012年10月29日,通过中国知网对期刊、硕博论文、会议、报纸、外文文献、年鉴、百科、统计年鉴、词典、专利、标准进行检索,以“题名”为检索项,对社区体育与留守儿童几个相关问题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见表1。检索词在题名中出现的频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被社会各界的研究与关注频度,从而反映出其问题的时代性与迫切性。由以上检索结果可以得出,社会对留守儿童与社区体育的关注频度都很高。相比之下,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较高,社区体育次之。其中,从检索到的文献总量上看,留守儿童相关文献中,留守儿童体育相关文献占2.1%左右,留守儿童心理文献占5.5%;在社区体育相关文献中,农村社区体育相关文献占6.1%,城市社区体育相关文献占17.2%。可见,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度高于对留守儿童体育问题的关注度,留守儿童体育问题的在留守儿童研究中处于弱势;对城市社区体育的关注度高于对农村社区体育的关注度,农村社区体育研究在社区体育研究中处于弱势。另一方面,在留守儿童体育相关的128条文献中有28篇硕博士论文,占21.8%,高于留守儿童问题相关文献中硕博论文5.1%的比例;在农村社区体育234条相关文献中,硕博论文24条,占10.3%,高于社区体育总文献中硕博论文5%的总体比例,说明留守儿童体育及农村社区体育相关研究虽总体不多,却有了一定深度,这些细分领域的研究不乏慧眼。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与社区体育问题虽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对社区体育与留守儿童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致于检索不到相关文献。

1.2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当前研究基础

1.2.1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基础留守儿童统计学研究方面,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多万人。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18%-22%。盖正(2011)在《体育干预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危机的实验研究》中对山东省滨州市的滨城区、阳信县、惠民县、沾化县、博兴县、无棣县、邹平县六县一区的十一所初级中学(12-15岁)568名学生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研究得出:父母双亲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总数的48.2%;生活上,有42.8%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单亲住一起,47.1%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外祖父母住一起,与其他亲戚居住或自己居住的较少。留守儿童体育方面,陈绍艳等(2011)的《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李华禄(2012)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仁怀市为例》,高建磊(2009)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特征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等立足于地方调查,对留守儿童的体育与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以下问题:(1)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对其体育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2)农村留守儿童可用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活动内容贫乏,离阳光体育的要求甚远;(3)留守儿童有一定的体育兴趣,但尚未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相关机构缺少专门的引导;(4)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缺少必要的家庭经济支持,体育消费较少。(5)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对老龄监护人的“逆向监护”,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与时间负担。留守儿童心理方面,曾瑾(2004)的《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况及干预研究》对四川眉山东坡区白马镇和南充嘉陵区大通镇的839个留守儿童研究得出,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焦虑倾向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除自责倾向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干预研究得出,运用以学校为中心,社区为辅助的参与性干预活动是十分有效的,干预后,留守儿童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焦虑倾向各分量表检出率均下降,除自责倾向外,下降比率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心理的体育干预方面,盖正对体育干预作出界定:指有目的地运用体育的某些方法和活动对留守儿童在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心理能量方面上出现的不良行为和表现进行影响,促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和习惯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一种手段。并进一步研究得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体育干预能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龚风华(2010)的《南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特征和体育锻炼干预作用研究》对启东市志良镇二效初级中学八年级和九年级3个行政班级共计99名留守儿童心理进行体育干预实验得出,体育锻炼干预对男、女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多个因子及总水平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张娟(2011)的《身体锻炼干预对民办学校留守儿童体质及体育兴趣培养研究》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干预前后,实验班留守组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分析得出,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身体锻炼干预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兴趣。

1.2.2农村社区体育研究基础基础理论研究中,钟霖等(2008)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探析》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论述了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特点、建设的目标及其实施步骤。马新民等(2007)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思考》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意义,提出了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以及和谐社区体育的保障措施。现状研究中,牛永刚(2008)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龙(2009)的《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等立足整体,从宏观与基础理论及宏观方面对农村社区体育现状进行了研究;张清江等(2006)的《苏北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探讨》、彭永群等(2009)的《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等立足区域调查,使农村社区体育研究进入中观与微观世界。从研究结果看,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存在问题多于成就,问题可总结以下几点:(1)农民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落后,体育积极性不高;(2)农村传统体育出现危机;(3)农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低;(4)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5)体育场地设施比较匮乏。针对农村社区体育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如张龙提出:强化政府对农村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多方筹资,改善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发挥学校体育在农村社区体育中的作用;对农民进行体育宣传与教育;加强立法,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的评估与管理体制。

2公共治理视域里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前景分析

2.1可行性

2.1.1以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依据以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依据可以从三方面论述:首先是生理方面,生理是心理的基础,人脑的单位质量的耗氧量远大于身体的其它部位,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青少年学生,充足的氧气供应对脑的正常发育及智力活动十分重要。体育锻炼能改变人体脑部的血液循环,使人精力充沛,为人的心理活动提供良好的生理保障。体育运动能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量(肾上腺素分泌量与抑郁有关),使人产生“高峰体验”,具有消除焦虑与抑郁的作用。另外,根据脑部的功能定位理论,运动中枢与智力活动中枢在兴奋与抑制上存在交互作用,当运动中枢兴奋时智力活动中枢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而得以休息。其次是心理方面,现代社会心理学有一种理论认为,人与一切动物一样,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攻击性,是保护自我存在的必要条件。行为学家认为,如果得不到发泄,人的攻击性压力会积累下来,爆发出人们难以预料的恶性事件。体育被人们称为是一种“仪式化的战争”,是一种理性且负责任的替泄途径。因此,体育在释放人们生活压力,缓冲心理负担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中的“竞争、失败、成功”的个人感受,有助于使个体的身体认知和自我概念提高,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更为强烈的个人控制感。另一方面,体育不同于简单的运动,体育是由生命本能的运动冲动演变而来的运动艺术,源于本能又高于本能。通过体育运动,人获得来自身体内外的刺激以保持身体内外的联系与平衡,且能体验其中超本能的赋予意义。因此,体育的艺术形式对人的吸引力是无限的,以积极的体育兴趣占领人们的心理,能避免不良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侵袭。再次,从社会学的角度,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已不分身份或地位,体育已不仅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社会普世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社会权利,体育对于人的价值始终是终极的而不是附加的,它更彰显着一种对个体终极意义的人文关怀。“体育社会”中的“场效应”通过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爱,从而增加个体的社会资本总量,使个人能更多地从社会获得心理能量。农村留守儿童因隔代看护或单亲看护,缺少来自家庭最基本的沟通与关爱,造成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孤寂感与封闭感。体育是以生理为基础、心理为中介、以社会为延伸,以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综合的和全面的。从目前的研究看,体育干预对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是积极的。盖正研究得出,田径、球类及拓展训练对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心理能量方面的社会适应性均有显著改善。

2.1.2从公共治理视域看,农村社区体育可以作为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公共治理提倡动员包括治理客体在内的一切力量,开拓多样化途径与手段联合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社会“善治”。从公共治理的视域看,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区成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国家与政府的责任所在,更是事关农村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社区居民有权利成为其治理主体。鉴于体育对人心理的特殊功能,以农村居民为参与主体的农村社区体育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治理途径,以弥补传统模式上治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时政府与市场的“失灵”,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社区)的三边互动互利。

2.1.3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优势农村社区体育在治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方面有着“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首先,农村社区体育正在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共十政府工作报告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在多项工作中把“三农”放在了首位。其中第4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第6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第7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许多章节直接对农村体育工作作出了部署。如第7章第3节“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提到,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第16章第4节“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体总局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和50%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可见,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未来一段时期,农村社区体育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机,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合乎“天时”。其次,从地缘关系上说,农村社区是指县(含县级市区)以下的行政区划分和村民自治的区域性小社会。农村社区体育场地及活动分布一般以行政村为中心向自然村呈辐射状态,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主阵地――农村学校呈相同的分布梯度状态。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村社区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和谐发展,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得于“地利”。

再次,从人际上看,社区是居民与政府联系的纽带,它贴近人们的生活,崇尚民主价值。从决策机制上说,社区通常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专制决策机制,能有效地修正由于政府的专制干预导致信息失灵的问题,具有公共服务管理的高度民主化属性。农村社区体育的参与主体是农村留守人员,他们能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熟人”社会交往圈子,使留守儿童对社区有一种强烈的信任感、依赖感和亲和力而接受社区引导。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缓慢,除了场地设施因素外,农民对体育的积极性不高是另一重要因素。以社区体育运用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治理,让农民有机会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运动,既能加强留守儿童与社区(会)及家庭(监护人)的联系,又能提高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能以此为契机把学校体育资源与农村社会体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提高其利用率,并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可见,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顺于“人和”。

2.1.4农村社区体育已初具影响从当前研究看,虽然相对城市社区体育,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存在诸多问题,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农村社区体育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已初具影响。彭永群等2009年对湖南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研究得出,社区体育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社区体育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任保国等2006年对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成绩显著;民族社区体育文化,获得很好的发展;农村社区体育文化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张俊伟等2011年研究,湖北省自2006年启动“两打两晒(赛)”工程,省财政、农业厅增资至100万元,沿国道、省道,逐步为每个村修建一个综合运动场。江苏省2007年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标准“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目标,并快推进农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向较大自然村、农民集中居住点覆盖延伸。藏雪2012年对龙口市南山村村民将来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的调查得出,村民们表现出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愿望,有46.2%的人选择了“非常愿意”,42.6%的人选择了“比较愿意”。可见,从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物质条件与文化思想基础上说,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是能取得一定成效的。

2.2必要性

2.2.1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并迫切需要公共治理的问题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产生的留守人员中的一类,留守儿童问题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及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而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转型需要时间,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问题在我国将持续存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留守儿童日渐成为一支庞大的社会群体。从当前研究基础看,留守儿童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问题较多。因隔代看护、缺少正确的关爱与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显并已经引发了一系列恶性事件。刘洁辉2007年研究得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特点:(1)犯罪类型多,犯罪率居高不下;(2)恶性犯罪日显严重;(3)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所以,留守儿童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又紧迫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以新的理念综合治理。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问题是引发许多问题的根源,必须尽快得到解决。从公共治理的视域看,解决当前社会转型而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既不能仅把它看成是国家与政府的责任,也不能仅把它看成是农民工家庭问题,造成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的一个表征,其本质是社会发展与转型造成的。“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型社会管理过程,实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善治”,除了靠国家行政与市场调节及留守儿童家庭自救外,社会(社区)也必须当起自己的责任。换个角度,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区的成员,是社区的下一代,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与治理不仅是权利,更是义务。农村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成长问题上占有“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因而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一条理想途径必须尽快得到合理利用。

2.2.2离开农村的问题环境,当前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无法独行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人口为137053万人,其中居住在乡村人口为6741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0.32%。作为开展农村群众体育主阵地的农村社区体育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青壮年持续流入城市,农村人口结构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高龄化与女性化,人口结构的非均衡发展使农村社区体育的开展首先受到了参与主体的不利影响。另外,“空心村”的形成,农村经济的滞后发展及农民体育意识不高也都限制了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从当前研究基础看,农村社区体育不仅起点低,而且发展阻力大,甚至已经成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现体育强国的瓶颈。公共治理要求以整体性视域,把相关问题联系起来综合治理。所以,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与农村留守人员(包括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学校体育问题等诸多农村问题联系起来,统筹与和谐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相一致。

3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措施

3.1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

农村社区体育的参与主体是农民,而留守儿童之所以需要心理干预,主要缘于缺乏直接来自家庭的关爱,所以,也只有让农民特别是与留守儿童有较近社会关系的农民参与,农村社区体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值得强调的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还必须让农民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责任主体与治理主体,赋予其主人公的责任感,而非仅由行政设置意义上的社区管理层领导下被动的参与主体。另外,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关系普遍以宗族关系和婚姻关系为主。除了双亲以外,宗族关系和婚姻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网对留守儿童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能对父爱或母爱缺失起到一定补偿作用。所以,农村社区体育对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干预应尽量由农民来完成,并考虑利用留守儿童社会关系网的作用。

3.2做好宣传与组织工作

农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常对农民的社会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农民对体育的功能与意义的认识多处于中间状态。如果没有正面的宣传,他们一般不会把体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常因子女的文化学习而忽视其体育,而一旦有权威宣传或暗示,他们对体育的重要性或体育的心理干预功能也会认可。另一方面,农村社区体育经费并不充足,而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如果有私人赞助,常给人以商业活动的嫌疑,使人怀疑活动的真正目的,会影响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做好对农民有宣传与组织工作,一方面社区体育尽量争取官方的支持与认可,争取与社会公益组织联姻,使其对留守儿童的体育干预摆脱私益活动的嫌疑。另一方面,做好农民中潜在“意见领袖”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族长、教师与知识分子家庭的带动与社会暗示作用。

3.3整合与利用社区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尚不充足,人员与经费短缺,体育项目不太丰富。所以,要充分整合与利用社区内外的一切可用资源,丰富体育干预的形式与内容。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从体育人力资源与场地器材上相对充足一些,且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具有周期性特点。另一方面,现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要求学校体育建立开放课堂。所以,农村社区体育可考虑与当地中小学或周边高校联手治理留守儿童心理成长问题,这样也将有助于延伸与扩大当地中小学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3.4体育干预与其它形式干预相结合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