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共关系专业集锦9篇

时间:2022-12-25 12:28:17

公共关系专业

公共关系专业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职业素质;职业技能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批拥有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应用型技术性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要求为导向,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需要什么人才,高职教育就培养什么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变迁的能力。

2、适应高职教育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跟上时代步伐,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的劳动者,才能得到长足发展。职业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及工作业绩。职业素质也高职教育的一部分,是高职教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教育方式,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适应时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是高职教育与时俱进的产物。

3、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就业压力较大,面临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让学生确立职业规划的意识,提早设计职业生涯,树立忧患意识,促使他们抓紧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的求职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新型公共关系人才走俏市场,高职职业素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1、人才需求:从市场需求到新型公关人才的转变。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统计,近几年,国内每年公关人才的需求量都以30%的速度递增。谈到公关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国际商务运作模式被引进。外国企业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企业的公关活动大都由专业公司做,借鉴此经验,国内企业对公关公司的需求增长;二是随着竞争的激烈,企业已经意识到,公关对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化危机为商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对公关需求增长。企业对公关需求的增长引发公关公司的增加,因此公关人才紧俏。

2、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市场对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是:首先,要善于沟通,有亲和力;其次,要具备传播、市场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知识;第三,非常好的外语水平。之所以说“非常”,是因为随着中国入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需要公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处理的复杂问题会越来越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的语言水平很难胜任;成功的公关人员应该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作为“杂家”,公关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务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等几方面;同时,作为与企业联系密切的公关人员,也必须掌握与企业相关的一切重要情况,作为“专家”,公关人员应该有自己的专长,或长于对内关系、或长于传播交往、或长于专题策划、或长于政府公关。没有一定的专长,“万金油”式的公关人员在过去也许还能凑合,但今后很难有大的作为。

3、公关人才需求成“枣核”。科学的人才体系应该是金字塔形,但目前公关领域的人才是呈现“枣核”形。即塔尖人才和基础人才缺乏。《2011年度公共关系行业调查报告》中指出,中高级专业人员和培训资源的严重紧缺继续制约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公司不断涌现,人才流动加剧,尤其紧缺高级管理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总监和客户经理成为市场最急需的两种人才;专业经验和服务技术的知识共享还有待加强;公司自身培训和培训体系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公共关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实践

1、思想品德教育。成才先成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首先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品德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在平时,我们注意把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教学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确立“奉献重于索取”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我们在教《公共关系实务》、《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策划》、《市场营销》等实用性课程时,多次以某些公关人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贪污受贿,导致公司遭受巨大损失,自己也最终身陷囹圄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教学生去抵制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消除精神垃圾的传播,激励学生今后争做思想过硬、业务过强的优秀公关员。

2、职业知识教育。以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时,我们努力摸索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向学生的“学”为主的职业知识素质教育之路。我们认为,高职学生已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不用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可以把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而这个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其次,我们很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信息捕捉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自己到浩瀚的知识海洋撷取有用的知识,使其终身受益。

3、心理素质教育和竞争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表现在自信心上,相信“我能行”;其次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再次就是适应环境能力,能处变不惊独立处理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在平时,很重视对公关专业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及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教学生学会心理调节,学会心平气和的去面对种种挫折,锤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已具备的某些好的心理素质,又帮助他们克服在求职中的心理障碍,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业过程是参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优化过程,竞争很激烈,只有具备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的学生才能适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向学生介绍现在严峻就业形势及应聘时激烈的竞争情况,介绍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条件,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正确定位,正确区分“热门”和“冷门”职业,认为自身合适的能胜任的工作就要敢于竞争。

4、职业技能训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岗位分工在不断产生,而这些新岗位职能的界限逐渐显示得模糊,各个工作岗位对人们才智能力的要求也不再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在上课时,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结合本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实现来讲解。我们加强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多变多解、多问多答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的好机会。在《公共关系实务》课上,我们注重公关活动各环节的操作,如信息收集、公关调查、策划、实施、反馈,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实战演习。

随着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以及专业教师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增强,进一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力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绝大多数师生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吴惠英.浅谈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教育[J].广西轻工业,2010(2).

[2]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公共关系专业范文2

一、专业开设情况

(一)专业设置在21世纪头十年进入理性期

公共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后,我国教育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掀起了一阵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和面向社会举办公共关系培训班的热潮,有几所高校还设置了公共关系学专科专业或本科方向。但由于学理准备不足,公关虚热转入公关低潮的局面随之在90年代后半期出现。这过程中,只有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极少数高校的公共关系学专业坚持了下来。

具有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标杆意义的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教育,努力走着专业化、规范化道路。按照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形象管理的职能目标,构建涉及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课程体系;地处公共关系一线城市的高校,尤其重视与业界合作,锻造学生对公共关系项目开发与执行的实务能力。

(二)建立了本、硕、博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公共关系人才的需求,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试办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和东华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以“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身份获批招生,专业代码为110305W隶属于公共管理类。因为公共关系学目前还不是研究生学科专业,按照规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硕士专业,目前设置公共关系硕士专业的高校有4所,最早招生时间是2004年,纵观中国内地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发展历程,20世纪80、90年代属于普及知识与试办专业阶段,21世纪头十年进入专业教育理性发展阶段。2001年公共关系学本科目录外专业确立,2004年公共关系专业硕士点开始招生,2006年公共关系博士方向开始招生。我国高校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上海成为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重镇

上海市是我国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最多的城市,先后有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5所高校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占全国16所高校的32%.设置公共关系硕士专业的有1所高校(复旦大学)占全国4所高校的25%,并且在全国最早招生。设置公共关系博士方向的有2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占全国5所高校的40%、占全国6个公共关系博士方向的33%,并率先在全国招生。

上海的公共关系师资力量雄厚。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是1986年成立的中国内地第一个省级公共关系协会;2005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建立了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200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和信诺传播顾问集团联合,成立了公共关系研究院。这些机构集中了一批杰出的公共关系学者、专家和业界精英,他们既是上海公共关系界的领军人物,也是我国公共关系界的中坚力量。

二、效果和问题

(一)效果

1.为各类组织培养了时代所需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首先是为公共关系公司和工商企业培养了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公共关系公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公共关系人才有着直接的需求。本世纪初世界知名的公共关系公司都已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其规范化运作和高薪引领与刺激着本土公共关系公司的发展,从而开拓了一个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

2.给社会注入与强化了沟通、公开、合作、共赢及形象观念。沟通、公开、共赢、合作、形象是公共关系固有的基本观念,并具有普世性。随着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这些观念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主流意识和重要思维。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上海成功申博,即为公共关系沟通的范例;2003年起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2008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汶川大地震传播管理的经验事实,则提供了信息公开的样本;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明确指出合作、共赢是“我们的理念”;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放,标志着国家形象意识的彰显。

(二)问题

1.专业总量偏少,布点不够合理。我国内地有31个省(市、区)2009年获准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6所,每个省平均1所不到,全国总量偏少。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即便如此,东部沿海的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福建6个省(市)还是空缺;而三大公共关系一线城市之一的北京市只有一所高校开设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

2.学科归属多元。公共关系的学科地位已经得到确认,但是并未得到统一。其学科归属目前有3个官方文件:第1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公共关系学被列为二级学科,代码为84054归属于社会学类(代码840)第2个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公共关系学研究”作为研究方向被提及,归属在二级学科传播学(代码050302)之下的应用传播学研究领域;第3个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公共关系学专业代码为110305W,归属于公共管理类(代码1103)这样,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归属就有了3个说法。从作用上看,第1个文件对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有意义;第2个文件对研究生专业教育有意义;第3个文件对本科生专业教育有意义。第1个文件与公共关系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大,困扰主要出现在第2个文件与第3个文件的学科门类二元上:第2个文件的学科属于文学门类第3个文件的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也就是说,按照现有学科专业目录,公共关系学本科生授予的是管理学学位,研究生授予的是文学学位。

三、政策建议

(一)定为国家控制专业,合理布点

公共关系学作为传播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专业,它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也符合教育部鼓励设置跨学科新兴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此外,从就业率看,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与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能够形成很好的对接效果,所以即使不是对口就业也能够较快实现就业,这应该成为确定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保留其独立地位的客观依据。

(二)学科归属统一于公共管理可授管理学、文学学位

统一公共关系学学科归属,对规范与促进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上述核心学术期刊空缺、师资力量分散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关于公共关系学学科归属的讨论,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就不间断地进行并汇集成了三种主要观点:主张公共关系学科独立,以居延安教授为代表;主张归属于管理学,以徐美恒教授为代表;主张归属于传播学,以廖为建教授为代表。公共关系学归属于公共管理,会成为一个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归属于传播学,会成为一个研究方向。有鉴于此,笔者主张公共关系学研究生学科宜同本科专业统一于公共管理。

公共关系专业范文3

面前这位带着眼镜、身体壮实、面皮超白净,说话时喜欢略微低头的罗同学是台北市人,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据他自己介绍,罗家祖上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福建泉州迁至台湾定居。

负笈清华因为心系两岸交流

罗鼎钧在台湾学习的是法律专业,2014年服完兵役之后,到大陆从北边的吉林长春游历到南边的福建厦门。

一路走来,罗同学发现到台湾许多领先大陆的细节,同时也看到大陆相对进步的那些方面。他边走边想,两岸是否可以、以及具体怎样互用对方所长补足己方所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呢?这样的问题在旅行途中不断在脑海中浮现,旅行结束,罗鼎钧也有了一个决定,就是带着问题到大陆攻读博士学位。

罗同学的父母在岛内都是公务人员。据他说,父母的收入应该和北京公务员是差不多的。罗同学家中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正在台湾读书。对罗同学到大陆读书的决定,罗爸爸、罗妈妈认为,不管怎样,只要是孩子的意愿,且是有利于孩子个人发展的,就都会支持。

罗同学初到大陆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曾随父母到大陆旅游,当时的第一印象是觉得大陆物价好低!而且在导游的解说下,各种好奇接踵而来,那次旅行后,他开始查阅介绍大陆的书籍,有机会就到大陆游历,他在长春还居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说到选择清华,他认为清华的学习、学术氛围很好,有利于学术交流以及自我的提高。但是他觉得,与台湾相比,虽然这边老师会要求很严格,学生们也研究能力很好,但在创新方面稍嫌欠缺。

罗同学希望毕业后留在大陆做研究工作,甚至也有想过把家安在大陆。他告诉我们,自己挺喜欢大陆女生,因为感觉大陆女生总体上比台湾女生要成熟、强势,如果能遇到心仪的姑娘,他会去尝试“在一起”。毕业后的工作,罗同学的第一取向是大学教授,抑或是科研人员。而学术方向,就是两岸主题,他希望在两岸交流、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方面多想一些问题,多做一些探讨。最近,罗同学正在编辑一本名为《到台湾读书去》的图书,决定在大陆出版,内容是介绍台湾高等教育给大陆年轻人。目的正是希望能为两岸年轻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助力。

谈到编这本书的初衷,以及对两岸交流相关问题的理解,罗鼎钧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现在必须深思的问题”

2014年台湾学生“反服贸”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台湾年轻一代对于大陆的生疏与隔阂。

其实,引发那生疏与隔阂的动力是在李登辉时代就已经开始运作了。李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在岛内推行“认识台湾”系列教科书,让学生首先学台湾的历史与地理,然后再学中国史及中国地理,后面还要学习世界史及世界地理。这个“同心圆”史观在时期又被不断强化。在“去中国化”时代的教科书上,台湾历史及地理都独立于中国历史及地理之外,这使很多台湾80后、90后青年对于“中国”的概念模糊化了。

另外,衰退前一段时间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活安逸,已经令岛内相当一批年轻人没有在继承祖辈父辈艰苦打拼的创业精神,而是安于“小确幸”的保守生态。一方面,他们仍然习惯或说留恋自己已经开始洋装西餐,而大陆人还吃不起茶叶蛋的那种俯视感,尚不能习惯于近10年来台湾相对停滞而大陆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另一方面,大陆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因为生存竞争而表现出的打拼活力,也令不少台湾年轻人心生“感喟”!许多在陆台生都表示,在大陆同学面前感觉学习压力比较大(不少不甘安逸的台生到大陆就学,也正是由于看重大陆学习环境所具备的内在推动力)。

上述状况影响下,再加上两岸对峙多年的遗留因素所致,台媒对大陆的报道也总是放大负面新闻,比如土豪挥金如土、低素质人群落没道德等等。这无疑会令媒介素养略嫌薄弱的年轻世代,在蓝绿对立、民主跟民粹绑架在一起的情况下,对于两岸关系发展更加的缺乏正面能量。

如果任由现今年轻一代认识误区的存在甚或发展,未来10年、20年的两岸关系,必然会出现新型态的危机与挑战!这是身为两岸青年的我们现在必须深思的问题。我觉得,未来几年,即便假如上台执政,首先两岸交流发展的态势不会倒退,两岸关系从2014年起,应是进入了高速发展后的稳中有进的时期,比如近期就开放了第四批的陆客赴台个人游城市;其次两岸间仍要开展更多交流,特别是年轻人间的交流,使得更多的岛内学子到大陆求学、就业甚至定居,更多的大陆年轻人到台湾就读、参访,他们将在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两岸年轻人需要更多的相遇相知

对于两岸民众而言,关于两岸关系发展,大家其实更多是关注经济的向好和民生福祉的提升。21世纪第二个10年虽已几乎过半,但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欧债危机所导致的衰退的阴影下,世界各大小经济体大都至今尚未完全走出经济不景气的局面,大陆和台湾也不例外。提振经济,互惠共荣,共同提升两岸民众的生活满意度,这个由于经济衰退而带来的百姓民生需求,可以看作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天时条件。

2008年以来,在众多前辈和同仁的辛勤努力推动下,两岸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两岸关系的发展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无论是从制度改革的角度,还是加速深度合作的角度,两岸现在都面临着进一步深化、走向一个更新高度的关口。而近年来,藉由交通缩短时空距离,两岸交流在技术上空间拉近。这些都可以说是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地利条件。

在这个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如果再加入积极的“人和”因素,则两岸关系就必然可以被大大推进。而推动“人和”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两岸年轻一代的相互理解、相互接受。并且,这并不难做到!因为当下的两岸青年学子大都拥有着共同的基础价值取向以及共同的基本利益诉求。

公共关系专业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教学管理;行政管理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中学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中学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中学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中学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中学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公共关系专业范文5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人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公共关系专业范文6

[关键词] 公共关系 教育 职业道德

公共关系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4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艾维・李在纽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以此作为现代公共关系诞生的标志。公共关系一经出现,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美国受到极大的重视。大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公共关系传入西欧国家,最初进入英国,其后在其他英语国家流行开来,但二战前还是局限于英语国家,二战后,公共关系才开始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当然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运用越来越普遍,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0世纪初,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开始传入我国,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到西蔓延开来,也即由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传向落后的内陆地区。一开始主要运用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后来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社会性个人等,都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1987年8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1991年4月成立了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宗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它在我国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促进中国公共关系普及与发展,加强国内外公关界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据估计,目前,我国有公关机构上千个,受过正规培训的公关人员达两三万人,加上受过公关普及教育的人数,约有四五十万之众。另外,我国公共关系教育也日趋系统化、正规化,截止1999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专院校中,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已有一千余所,开设公共关系本科及专科专业的也有三十余所。这种系统的专业教育和理论学习,是培养中高级公关人才的重要途径。还有许多公共关系方面的著述在不断涌现。总之,公共关系传入我国的短短二十年时间里,公关实务和公关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理论上也有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公共关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为公共关系传入我国的时间短,起点低,对公共关系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运用上有失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公共关系庸俗化。有的人认为公关等于“攻关”,漂亮的脸蛋加上能说会道,再加上不择手段,就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难关。所以许多企业和部门选聘公关人员时,把外在条件放在第一位。有的甚至规定了身高、体重、胸围、腰围等,而很少考虑应聘者的内在素质。还有些企业选拔公关人员时,规定的必要条件是年轻的女性,而且我国公关从业者中也是女性居多。有关人员对长沙几家宾馆的公关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95%以上是女性,文化程度大多是高中,目标不清,公关意识不强。其实男性从事公关工作可能有更多优势,象日本,公关从业者大多是男性。有些企业的公关小姐除了具有身材和长相等外在条件,没有受过公共关系方面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甚至对公共关系一无所知,这样一来,这些人所搞的公共关系活动其实也就是庸俗关系。

事实上,能否从事公共关系这个行业,并不在于一个人的外表长相,关键是看他是否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素质,不是美女加微笑则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且在一些具体的活动中,也需要突破这种定势思维。如1993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洗涤化妆用品交易会上,珠海的汇利牙刷厂与众不同,雇用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进行公关促销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有些企业打着公共关系的旗号大搞不正之风,所以也使得许多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公共关系就是庸俗关系,这给公共关系的正常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其实,公共关系和庸俗关系截然不同,二者不但方法和手段不同,而且目的和后果也不同。公共关系是要实现社会组织的利益,庸俗关系是为了谋取个人的私利或小团体的利益。公共关系在实现社会组织利益的同时,绝不会损害公众的利益,也不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相反它要在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做到互惠互利,实现双赢。而庸俗关系所造成的后果,必然会损害公众利益或国家利益。

再有,也因为我国腐败现象严重,不正之风盛行,严重阻碍了公共关系的发展。

总之,公共关系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庸俗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共关系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2.对公共关系认识上存在神秘化。也是因为公共关系传入我国的时间短,还有许多公众和社会组织对公共关系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觉得它是遥不可及的,是非常神秘的,表现出来就是不知怎样看待它,也不知如何正确运用它。其实在现代社会里,作为一个普通公众,你可能无意中就受到过某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的影响,而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公共关系也不仅表现在策划实施的一些专门性的活动上,而是体现在其行为的方方面面。80年代初,北京长城饭店刚成立时,聘请了美国的公共关系专家布朗女士担任公关部经理。一次一位服务员在打扫房间时,发现客人床头摊放着一本书,她没有将书随手合上,而是细心地在摊开处夹了一张纸条,起书签的作用,以方便客人继续阅读,这件事受到了客人的赞赏。布朗女士以此事告诉员工,什么是公共关系,这就是公共关系。也就是说,公共关系其实就是要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体现出社会组织对公众的良好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公众着想。

3.把公共关系等同于社交活动。有的社会组织的公关机构就是接待处,他们的公共关系活动就是由一些所谓的公关小姐和公关先生组织一些舞会。酒会,进行一些迎来送往的工作。这是由于对公共关系认识不清,缺乏公关目标计划所造成的。公共关系需要社交,要进行一些必要的交际应酬活动,但这不是公共关系的全部,只是一种基础性的事务工作,是公共关系的一个侧面。公共关系更主要的是开展信息交流,为组织建立信誉,协调关系,给领导层提供决策咨询,从而增进社会组织的效益。

4.公共关系的运用存在地区上和行业上的不平衡。一直以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关系活动较普遍,受到广泛重视,而落后地区相对来说运用较少。另外,目前国际上已形成公认的三大公共关系应用领域:一是政府和政界,二是经济实业界,三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我国公共关系运用最多最活跃的就属经济领域,其他两个领域运用相对较少。

要解决目前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加强公共关系的专业教育。与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比较起来,我国公共关系教育明显滞后。一方面,缺乏培养公关中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只有中山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具有培养公关本科生的资格,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公共关系专业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这一层次的教育更加薄弱。而美国现有61所大学有公共关系学位授予权,37所大学开设公共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13所大学设有攻读博士学位的公共关系专业研究生课程。另一方面,当前的公关教育仍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不能满足专业公关公司在公关技能方面的要求。在公共关系研究方面,主要停留在纯理论研究,还缺乏对公关技术的研究,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公关业务培训机制和培训课程,以弥补当前公关教育和研究的不足。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经济技术快速发展,这对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场将需要大量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大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公关专业人才。

2.要继续加强公共关系的普及教育。各个行业各个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公众,各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这样要想在公众中间树立起一个美好的形象,协调好和公众的关系,每个社会组织就都应重视公共关系,充分理解和正确运用公共关系。而且每个组织都应在内部树立“全员公关”意识。搞好公共关系工作不只是公关部门的职责,还需要全体员工的配合,公关部门所策划的每一项公共关系活动,首先应征得内部员工的充分了解,理解,支持与配合,让他们间接的参与进来,这样,组织的公共关系就具有了整体性和一致性,才容易被公众接受和认可,并取得公众的信任和合作,如某商业企业策划实施了一次公共关系活动,预先没有让所有员工充分了解,当顾客询问详情时,售货员却一无所知,这无疑给公关活动的成功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另外,一个社会组织的组织内行为对这个组织的形象有很大影响,甚至有的行业成员的组织外行为,也会影响到这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要让每个成员意识到,自己的形象代表着组织的形象,让他们树立起“我就是组织”的这样一种意识。全员公关是“组织内部公关的最高境界”,全员公关意识一旦形成,一定能使该社会组织提高效益,给组织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最后,急需加强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建设与政府监管,促使行业发展规范化。职业道德是社会对各种不同职业行业所提出的专门化的道德要求,任何一种职业及从业人员,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享受社会所给予的权利。职业道德并非一句空话,它既要内化为从业人员的自觉精神,还要经过系统化,条理化的处理,变成某种职业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规章与准则。在公共关系发展史上,较早的职业道德准则是美国公共关系协会于1954年正式通过的《职业标准准则》。我国的公共关系刚起步时,职业道德建设也受到普遍关注。1991年5月,全国省市公共关系组织第四次联席会议上,正式通过《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他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公共关系职业化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从制度,机制和组织机构等各方面,加强对公共关系人履行该准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使其能真正对公关人员的职业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并加强公关从业人员遵守该准则,加强自律的自觉性,仍然是实施该准则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保证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必须全面推行和进一步强化公共关系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就要加强政府的行业监管。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公共关系事业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

我国的公共关系事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公关事业理论与实践双丰收的黄金时期。首先,我国改革开放需要公共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和国家要颁布实施更多有关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每一项具体的方针政策措施颁布实施之前,都要面对社会公众进行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以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合作,这样改革才能获得成功。事实上,这些宣传与解释工作也就是公共关系活动。可以说改革需要公共关系,改革也促进了公共关系的发展。而且,新世纪,在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文化交流,尽快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公共关系也大有用武之地。

另外,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要走向世界,创世界级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尤其需要高水平的公共关系。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与国之间将会发生更多的联系和交往。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友好合作,树立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方面,中国的公共关系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优良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有着发展公共关系的肥沃的土壤,再加上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又给它注入了充足的营养。所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将会走向成熟,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方宪:公共关系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3]熊源伟:公共关系案例[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4]耿义成车广吉:《公共关系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公共关系专业范文7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中学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中学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中学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中学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中学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 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中学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公共关系专业范文8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002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

1.1学科基础雄厚,人才培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解决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同层次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面广,能够为各个行业、领域、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运用理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职业技术准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具体的管理工作。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可见,综合性高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区管理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开始实行分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落到社区,社区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剥落的载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社区已是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会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目前,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职能的下移推动了社区中介组织、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社区管理涉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事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3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作用凸显

在传统的单位管理体制下,企业不仅承担经济生产功能,还负责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生活事务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后勤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企业与职工只有工作上的经济关系,职工的所有日常生活服务全部由社会公共事务部门进行管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住房生活、教育、卫生等服务职能剥离到社会的公共事务组织机构,公共事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中介组织、第三部门不仅成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需要的主要生产和提供主体,也成为职工社会权益维护的代言人。随着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也不断细化,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也成为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是适应时展和社会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办学数量、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体制环境、思想认识、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阻碍其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来开设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英语、体育、马哲等;二是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管理类、经济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课程;三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从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就具体课程门类和课时分类而言,三大模块的课程设计门类宽泛杂乱,专业方向和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把专业等同于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涵盖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社会保障等多种门类,这虽然符合教育部对专业定位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也导致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的“万金油”,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此外,课程体系的课时分配也不和够合理,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注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时占总学时的80%以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大都在20%以下;专业技能的课程门类也比较单一,以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为主,对学生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能力缺乏系统的课程来加以训练,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

2.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之处,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就业率达到87.1%,而2006年下降为76.08%,就业率出现逐年滑坡现象。从具体的就业领域而言,某高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差距较大,在外商、民营、合资企业就业的达到42%,国有企业的占27%,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22%,自主创业和其他的占9%。2011届该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低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全国本科毕业生与就业相关度的平均水平(69%)。从工作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学生比例为30%,从事企事业机关单位具体业务比例为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占13%,从事财务会计的占11%,从事市场营销的占9%,其他的占16%。从历届本科毕业生对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反馈数据来看,约有80%的学生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其他管理类的专业就业难度更大,有59%的学生提出该专业就业局限性大。造成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就业关联度不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存在差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到公共管理相关部门就业。但目前我国该类性质的岗位实行的是“逢进必考”的原则,而且明确提出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更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之甚少,更倾向于录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失去优势,专业性质与行业岗位难以做到对口化,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跳槽率高,就业满意度低。

2.3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从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有两类:一类依托原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管理类师资力量开设的综合性院校,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缺乏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专业性强的知识,对专业方向定位的种类、数量以及教学质量等带来一定的制约。另一类是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专业的职业性强的院校,如卫生、体育、文教等高校,这类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背景。公共管理学科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的学科,在中国缺乏广泛的培育空间和土壤,因此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借调过来,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公共管理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形成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对专业的发展也难以达成共识。从数量上来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增长率低于专业招生规模增长率,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3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体系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是培养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融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在科学定位好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后,适应社会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合理分配各模块的课时,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程,同时按照学校师资和资源优势体现专业方向特色。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为导向,如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本科生学术论坛、以社区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制从属于行政管理体制,因此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招聘主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很少向社会平等开放,限制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对口专业就业。近几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某些地区部门逐渐向社会公开公平开放,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如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街道办事处部分有编制的岗位实行公开选拔和招考,对有公共管理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参与积极竞争。今后,政府应放宽对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限制,降低门槛,采取优惠政策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为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提供资金、法律、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非政府组织真正为我国公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本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支持性环境。

3.3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达到互补和优化组合,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知识效应。其次,要加快引进相关专业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政府机构聘请具有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再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建立教师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责任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公共关系专业范文9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

众所周知,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现实而言,公共管理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期,对此的研究还在薄弱环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含糊,存在一定分歧。因此,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构建至关重要,并把培养模式加以运用并付诸实施。

一、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高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体系比不上社会评价体系,学校是以学生通过规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尺度,而社会则考虑人才是否适应市场,国家的需求。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社会则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人才贡献社会的角度进行选择。这也必然导致社会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存在差异,这种不协调会带来一些弊端。如果不加以协调,会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正常需求产生差距,长久发展下去,会带来高校人员不断涌入,社会此类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公共管理学科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其发展时间较短,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学说等不够丰富,有些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对浅显,知识体系不够丰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探究者和学习者的思维,很难激发他们探讨和学习的兴趣。这些情况是一些潜在的社会隐患,可见,公共事业专业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人才的要求。

1.具有乐于服务社会的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

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是为了满足社会全体的需求和协调发展。乐于服务社会是指关心公共事务,热心公共事业管理,与人合作,认识到公共利益与自己息息相关,维护公共利益,自觉承担作为公民的责任,热心参与公共事业的管理。同时,也要具有社会感,从心底愿意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坚持原则,坚持正义,服务社会。

2.具有管理公共事业的能力。

公共管理不同于一般管理,它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管理的内容比较繁琐,符合法律要求,遵循监督制度,要求管理者必须对民主下的政府有个全面的认识,自己要时刻树立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程序意识。作为管理者,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组织公共事务的能力,具有宣传学习,交流沟通的能力。

3.乐于学习,具有工作执行力。

工作中,要自觉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并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在管理中,融进单位文化中,不断巩固自我,提升自我。同时,对于单位领导布置的任务,要无条件执行,按时完成。遇到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魄力,把较强的执行力贯彻到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公共管理者。

(二)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

公共事业管理是对社会控制,调节,协调的过程,它服务的对象可谓各行各业,领域广泛,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自我学习探究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实际运用能力和策划能力,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公共事业管理涵盖社区事务管理,企业行政,人事劳动等方面,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人才培养是一幅动态图,不可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做出及时调整。

三、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付诸实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既包括科学,教育,卫生,资源等公共事业又涵盖水,电,交通等企业管理,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工作中少不了计算机的运用,公文的起稿,调查研究等,它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因此,公共事业管理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特征。由于此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跨专业比较多,要明确其目标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建立合理课程体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四大,四小门平台课程,四大门平台课即公共管理学、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小平台课是,组织行为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各大院校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生意愿,自身发展等方面因素,选出符合自身的课程体系。

(二)完善核心教材,凸显其独立性。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教材需要及时完善,教材需要高规格的。教材上的科研课题较少,只有部分高等教育的高校设的公共事业管理教材体系较为完整,其他教材系统性不强,缺少学理性。在教材的完善中,要不断探索并汲取经验,组织高水平人员,根据实践经验和心得编写和完善教材,反应其固有特征和规律。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兴趣,并能系统的了解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吸收了很多学科的知识,使其独立性不明显。教学过程中,只是介绍该专业的核心知识点,对于如何展开更深度的理论分析则进展不大,更谈不上理论的相互争鸣了。加强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了解和认识,促使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公共管理体制的发展。

(三)扩大师资力量,完善教学结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必然有一定的弊端和一些薄弱环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为了满足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对在职老师进行强化培训,通过自学,交流,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老师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借鉴他人教学经验,安排时间统一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当地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有经验的官员去学校培训,举办讲座交流会,弥补老师实践上经验不足的缺陷,整体上提高师资水平。

结语:

在培养人才方面,尽管高校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随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建立及实施,促进了学校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其核心课程使学生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秩序,任务和使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徐子东,王国辉,林媛媛,李木子.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