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保诗歌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4:58:37

环保诗歌

环保诗歌范文1

环保意识不能忘。

打开车窗看风景,

千万别把垃圾扔。

来到野外吃野餐,

垃圾桶袋莫忘带。

喝完饮料剩空瓶,

别往湖里添垃圾。

环保诗歌范文2

关键词:形式;本质;结构;新诗

新诗在初中课本(人教版)中入选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秋天》,牛汉的《华南虎》等等数十首新诗作品。新诗作为时代的先声受到教材编选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除了必修一第一单元涉及新诗外,就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新诗部分了。新诗在整个教材架构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固然这与新诗不是高考考察的内容容易受到忽视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则关涉到教师自身对新诗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诗显著的形式特征:韵律

首先是诗句的节奏。节奏往往是由音尺(音步或音顿)来决定的。每一个诗句都有着大致相当的音尺时,节奏感自然而然地就突显出来了。以臧克家的《老马》第一诗节为例:总的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我们看到每一句大致为一个或两个音尺,每个音尺的长短略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其次,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复沓的音韵效果,比如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个诗节,几乎每一诗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大致相同,加之呼告手法的运用,自然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起到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诗中被广泛地运用,正是其形成的韵律受到了诗人的青睐。

二、诗歌的本质特征:抒情

首先,我想说诗歌必须有成为诗歌最为本质的东西。诗人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都无法回避诗歌的抒情性,抒情可直接显现,也可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是需要我们通过领悟去寻找罢了。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简洁明快而又情感真挚,但古典诗歌更多的还是“梧桐更兼细雨”这种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而意蕴悠长。再以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为例,这首诗就胜在情感的直接抒发,在深情的回忆中展现那“旧日的时光”,时而在山坡游荡,时而又漫步溪上,虽为重洋所阻,但阻不住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贵真挚,意在隽永,这正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其次,诗歌要有诗人独有的风格。彭斯长期生活于苏格兰乡村,诗歌多表现的是自然的乡村风景和人们之间朴质无华的情感。它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致山中雏菊》都属于此类。从彭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诗的美不在于技巧的纤细入微,而在于情感的真诚奔放。借助于一批这样的诗作,质朴明快也就成了当时彭斯诗歌的名片,同时也形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品质。

最后,无论中外,纵看古今,诗歌与抒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诗贵在领悟诗情,只有沉入到诗人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才能切实领会到诗的趣味的真,诗的淳朴的美。

三、新诗别样的结构特征:回环

在新诗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诗歌结构现象:戴望舒的《雨巷》首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都是“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仅有一处词语的更改。无独有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首诗节与末诗节大致相同,互相呼应又蕴含着变化。这种诗歌中首节与末节(或者首句与末句)大体一致的诗歌结构形式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回环。

回环也称回文,古已有之。前秦人苏若兰写的《璇玑图》,可以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都能成一首新的诗,堪称回文诗的典范。由于受制于古典诗歌字数、声韵和意蕴的严格要求,回环诗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且多停留于文人的文字游戏中,其产生的艺术影响并不大。但从新诗打破古典诗歌字数与结构的藩篱之后,回环结构的运用深得一部分诗人的喜爱,回环所特有的复沓与往复的节奏效果也给新诗增添了不少神韵和风采。

新诗,特别是新诗中的抒情诗,不少采用回环的结构。探究其作用当有以下几种:其一,在情感上,他构成一个圆环,来回往复,意蕴深沉,细细品之又觉回味悠长。《雨巷》中首节的“逢着”与末节中的“飘过”正好构成一个心灵邂逅的完整过程,再加之婉约的意象,低徊的情感很自然地就在回环的结构中弥漫开来,从而获得读者的心音共鸣。其二,在节奏上,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采用回环结构的诗歌节奏都较为舒缓,似水流的回旋又蜿蜒流去。这种舒缓的节奏,便于吟诵,更便于识记,能够激发读者诵读的兴趣。其三,在形式上,首节与末节的高度相似性,能为读者所注意,继而推动其去辨析两节细微的语词差别和表达效果。这种差别正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潜流,继而帮助我们去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再别康桥》为例,首节“轻轻的我走了”与“悄悄的我走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轻轻的招手”与“挥一挥衣袖”能不能互换位置?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必能给新诗的学习带到一个新的深度。

四、结语

环保诗歌范文3

关键词:课程定位; 诗歌鉴赏; 激发兴趣; 构筑一个有我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39-001

诗歌教学的方法很多,我的经验和心得是对于诗词的理解,先不要急着提出新鲜的解释;其次,教师还必须具备打通诗内外各种知识的能力。想象是心灵的栖居地,人们又往往对它视而不见,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与理想这两极。因此,感性体悟与理性评论应适度分离,急于作出理性的评论是诗词鉴赏的大忌。如果面对诗歌,一上来就想着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语言如何,该如何评价,跳过了审美过程,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实际上却是一种悲哀。只要学生对诗歌本身有着正确的理解,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评论并非难事,而非直接定论于学生。课程定位要准确,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当然,这只是一管之见,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展现诗人浓浓深情的笔触,经历一次心灵之旅,使之保持健康和充满活力,那就是成功的教学!

以下是两位教师在不同班级上的同一课《樵夫“别砍那课树”》:

一、课型无新意,师生品析较生涩

甲老师的新课导入:在人类日益关注自己生存环境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环保诗歌。作者是美国记者、诗人,曾在纽约镜报当过编辑。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哪些同学有兴趣来分别朗读这四节诗呢?

(学生纷纷举手,甲老师逐一点名并默认学生的朗读。)

读毕,提问:你认为读第一节诗时,需要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耗时五、六分钟后,终于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说出了“标准答案”。)接着,继续问:第二节诗呢?……

在临近下课还有七、八分钟时,连说带写的引导学生总结老橡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出示小作文题目:写一首环保的诗歌。

二、点评:诗歌果真存在确定不疑的意义吗

一首诗歌该从什么地方教起,这是不成问题的伪命题,“诗无达诂”,同样,教无定法。诗歌如何教,首先关涉到教师如何解决课程定位的问题,没有个人意志的参与,任何的教和学都是平庸的,了无痕迹的。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诗歌精微、含蓄、纯粹,解读诗歌的意义正如女娲造人,女娲用泥土造人,读者用诗人提供的文字、音韵、形式等等创造另一个世界,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这是见仁见智、各显神通的问题。然而,很多时候,面对一首诗歌,我们首先习惯性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这首诗写了什么?主题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等等。那么,一首诗该去关注些什么呢?

三、情境的追忆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正确理解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乙老师的新课导入:生活中,一张旧相片,一封旧书信,一首歌,甚至一个老物件,都有它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吧?有谁来说说当你看到了或听到了什么时,你睹物声何情?触景伤何怀了?

生:看到亲人的遗像,点点滴滴的往事就会浮上心头,难以言状。

生:微风吹过,书房风铃的悦耳声,让温馨的友情包围了我。

生:听到“阳光总在风雨后……”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信的勇气。

……

四、点评:联想,往往会超越直观认知,诱发出更具深刻内涵的想象与警示

怀旧,证明人心里至少还存有一些温情。诗歌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我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时,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读者的理解。

接下来,教师着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朗诵活动,要求充满感情地朗诵自己所选的诗节,尽可能做到“替诗人朗诵”;并进行大胆想象与联想,更能“抒自我情怀”……

五、渗透“读”导作用,充分理解诗人的感情,正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环保诗歌范文4

【关键词】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程序;技术设计

朗诵,是将肢体语言技能与语音语言技巧糅合,把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内涵,用声情并茂的表演形式予以展现的艺术表演。是训练语言感染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诗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学习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鉴赏经典诗歌名篇,感悟诗词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诗歌朗诵,是一项把综合通用技术融合于人文学科知识宝典(如经典诗词作品)的艺术演奏,是富含技术魔力与艺术魅力的创作活动。朗诵诗歌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使语调、语气与语境相符合,抑扬顿挫,技巧幻化,增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诗歌朗诵还能与音乐融合,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给听者更多美的感受。挑选好朗诵的诗歌后,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选择与诗词内容相匹配的音乐,当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语调与铿锵有力、婉转悠扬的音乐演奏旋律融为一体,演变为优美动人的文艺演出时,则更让听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获得尤为美妙的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

诗歌朗诵比赛,则是一种将文雅浪漫的朗诵艺术与高度综合的神奇通用技术,以诗词歌赋为载体,紧密融合的文艺竞技活动。又是一个将人文知识与技能技巧结合、表演过程与娴熟方法结合,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参与活动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技巧运用能力及艺术表演能力,提升参赛者的自身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增强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参赛者和观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艺术与技术融合性活动。这种语境优雅、妙不可言、浸透技术、饱含艺术的高雅竞技活动,能使人们愉悦身心、陶冶情趣,享受生活。

诗歌朗诵比赛程序的策划,不仅直接运用了程序、流程、统筹、兼顾等具体技术[1],而且迁移运用了设计与流程、设计与控制、技术与艺术等一般技术思想和方法[2],因此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类技术、体现完美艺术、融合科学与人文、蕴含文艺创作的“技术设计”。为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宽松舒畅、公平竞技的环境,搭建一个展现才华、放飞梦想的平台,特谋划举办此次诗歌朗诵比赛。现将相关事项及具体运作流程策划设计如下:

1 比赛时间

2013年12月10日。

2 比赛地点

甘肃电大教学楼605教室。

3 参赛代表

2013级幼师班全体同学。

4 赛场评委

由语文教师和推选的同学担任,具体为韩一睿、史亚辉、吕晓静、马志恒、李琴。

5 主要负责人

全体班委(兼),具体为胡晓路、刘芳芳、胡丽娜、姚博亮。

6 主持人(兼)

男:胡晓路(班长),女:刘芳芳(大学语文科代表)。

7 参赛作品要求及比赛流程

1)参赛活动作品要求:课本选入的古诗和现代诗,任选一首,朗诵时间在三分钟之内。

2)比赛流程:学生自由报名,提交朗诵作品名称――确定选手,列出诗歌的篇目――现场比赛――评委打分――统计总分。

8 竞赛要求及评分、获奖说明

8.1 评委

(1)评委必须熟知朗诵的标准。

(2)评委必须公证严明,做到对错分明。

(3)评委要认真评判,不得错评。

(4)评委一时不能判定正误时,要通过讨论判定。

(5)评委由同学选举产生,提前进行培训。

8.2 参赛者

(1)参赛者必须遵守比赛规则。

(2)参赛者必须服从主持人与评委的判定,不得有反对言行。

(3)参赛者对主持人、评委产生不满时,不得当场顶撞,可在大赛结束后,向班委提出申请,请求解决。

(4)参赛者如果多次无理取闹,有意扰乱竞赛进程,根据情况,评委可讨论后给予如下处理:

①对于初次扰乱者给予警告;

②对于两次扰乱者给予警告并扣除相应分数;

③对于三次扰乱者取消竞赛资格。

8.3 评分标准(分数为十分制,评委打分需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精神面貌(20%)

自然大方、出入有礼有序、精神饱满、衣着得体。

(2)朗诵能力(30%)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节奏韵律明显。

(3)艺术处理(30%)

感情充沛,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格调。

(4)表现风格(20%)

能代表不同时代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

8.4 奖项设置

评出全体参赛者的前三名(第一名1人、第二名2人、第三名3人),依次计平时成绩5、3、1分(加分可以累积)。

9 比赛程序

1)主持人、评委入场。

2)主持人致词。

3)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并介绍各比赛选手。

4)比赛环节。选手须在朗诵前先介绍自己,然后开始朗诵;结束后先鞠躬致意,而后退场。

5)评委点评并进行打分。

6)统计结果。

7)主持人宣布结果;同时比赛结束。

望同学们务必对本次人文兴趣活动予以高度重视,为比赛做好充分准备,给自己创造一个搏击长空,放飞自我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风采。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传达人类高尚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朗诵可以给人教育和启发,然而要达到这一层次不仅仅要有一定的思想感情能力,一定的语言艺术能力,更需要有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因此,以普通话艺术和形体语言相结合作为主要评分标准的朗诵比赛,有利于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激情和应用普通话的热情,进一步推动普通话的使用,增强校园普通话文化的氛围,美化我校的语言环境,促进我校校园文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附:赛前准备工作――朗诵诗歌的要领:熟背诗词[3]

熟背诗词要抓住五个环节:

1)疏通词句。就是通过疏通词句,弄懂诗词的大意。在背诵之前先了解词、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样才能又快又准。不明其意义就硬背,背诵质量是不可能高的。意思弄得越明白,背诵记忆就越容易。

2)了解结构。就是在初读几遍诗词后,尽量分析清楚诗词的结构,诗词,特别是诗,大都讲究对仗工整,弄清楚其结构规律,记住上句,记下句就容易多了。

3)把握韵律。就是要重视诗词的首字和韵脚。只要记住首字,整句往往就能脱口而出。而诗词是讲究合辙押韵的,往往记住第一个押韵的,其它就可以依此类推了。

4)听看写念。就是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真正用心去记背。专家试验表明:人在接受知识时,如果只靠耳听,三小时后保持70%。三日后保持10%;如果只靠眼看,三小时后保持72%,三日后保持20%;如果眼耳结合,三小时后保持85%,三日后保持65%。背诵诗词时,将耳听、眼看、手写、口念结合起来,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5)反复练习。就是多重复练习。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来练习:课余时间,自己默默地背诵;大庭广众背诵;同学三个两个一起背诵。其实,只要多练习,自然就熟能生巧,很快就能记住了。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环保诗歌范文5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诗歌教学既有知识积累、鉴赏能力的要求,又有感性体悟、审美素质的要求,还有尝试创作的高标。但从近些年我市高考语文学生对诗歌鉴赏题的作答情况分析来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甚至十二年的熏陶,并没有形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理解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的鉴赏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连“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的表现手法”都没有掌握。我曾做过一次“高中三个年级语文素质差异调查报告”,从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三个年级诗歌鉴赏得分率差别也不大,这也说明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诗歌教学效果如此难尽人意,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学者无趣,二是教者失法。

一、学者无趣

依据周围大多数一线教师多年来教学的体会和其他研究者对诗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听读不会有感,自读不会有情;听师讲无精打采,自探究消极应付。少部分能跟着老师较积极地互动的学生,也多数是为了高考而学,由衷地喜欢诗歌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造成学生学习的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诗歌本质特征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积久而成的宿因。

(一)古诗新歌,深浅皆无味

诗是人性灵的最本能、最直接的抒写,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点,暗示性、跳跃性、不确定性更是诗的特质。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诗的典范,诗的特质最为凸显。此外,中国古典诗歌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诗歌还有两个特点:意象丰富,内涵稳定又富于变化;时有用典,“据事”“援古”皆无所限定。正因如此,现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时常感到艰涩难懂,所以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相对于古典诗歌,中国现代诗歌大都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情感表达坦白直率;“朦胧诗”融古今中外诗歌艺术于一体,带着时代的病痛和个人的创伤,最大限度地凸显了诗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诗歌(也称“第三代诗歌”)回归语言本体,排斥所有艺术表达技巧,只剩最“干净”最简单的语言,平静地表达最强烈的主观意绪。但是在对诗歌艺术特点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中学生看来,现当代诗歌不是“通俗易懂”就是“不知所云”。“通俗易懂”的因为太“通俗”而觉得索然寡味,提不起神;“不知所云”的又觉得“雾里看花”“剥茧抽丝”,太劳心费神。

(二)少小无基,平地难起楼

现代社会大环境是,孩子的学前教育重英语早教,轻国语基础;重理科思维开发,轻文学积累熏陶。大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诗词以外,课外接触了解的很少,所以缺少必要的积累和熏陶。此外,由于没有涉猎丛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也缺少理解鉴赏古典诗词应有的综合文化知识。学习的乐趣源于看到自己不断获得新知或攻克难题的成就感,由于缺少诗歌鉴赏应有的基础,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很难有成就感,因而不能获得乐趣。没有乐趣又怎能有兴趣?

二、教者失法

学生学习诗歌没有兴趣,诗歌阅读教学效率低,不仅有诗歌特点的客观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宿因,教师教学方式不得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在高考棒的指挥下,大部分一线教师教学都是急功近利的。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教师对考试研究多,对教学研究少;抓学生落实基础耗力多,自我充实与时俱进用时少;设计教学只考虑教的问题,不考虑学生学的问题;只考虑自己要教授多少,不考虑学生能接受多少。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阅读教学重内容讲解,轻诵读品味;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悟;教师灌输成说多,学生个性解读少。这样的诗歌课堂不见思维的碰撞,鲜有情感的共鸣,缺少美的韵味和意境,怎么可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热情也就没有动力和效果。

另外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冷漠态度,也一次次打击着少数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力求创新、践行教育教学新理念的优秀教师的满腔热情,使这些教师也逐渐寒心无奈地退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者无趣”与“教者失法”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必然使《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教学目标成为空中之月,不知“何时可掇”。

高中诗歌教学的效果如此堪忧,处境如此尴尬,所以如何改变诗歌教学的现状,实现诗歌阅读教学课堂高效性,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迫切需要作为重点课题来深入研究。

目前有关诗歌教学的研究对学生诗歌阅读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误区调查研究的总结都比较真实全面,对诗歌特有的体裁特征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与阐述,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研究,虽然也有以课题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研究的,但也是刚刚开始还没有成果呈现。

二、课堂教学方法仅从教师如何教的单一角度考虑,缺少对学生如何学和喜欢如何学的研究。

三、孤立地研究诗歌阅读教学,没有把它放在由其它学科共同构成的高中生任务繁重的大的学习环境中去。高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课下花费大量时间的预习准备和材料搜集为基础的。

环保诗歌范文6

【论文摘要】在异常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文士大批南迁,南唐较为稳定、富足,加之南唐三主均儒雅好文士,文士纷纷来归,致使本国人文最盛。南唐诗坛的两大诗派“姚贾体”诗人和“白体”诗人又成为五代十国诗坛两个主要流派,其诗人和诗作均为当时各国之首,诗的数量超过北方地区的总和,接近南方诸国诗总和的50%,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南唐诗代表了五代十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大多研究者认为无足论者,其实,此时期诗歌在由唐至宋的诗歌发展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我国诗歌由唐向宋的过渡时期,而五代十国时期诗歌最有成就的则是南唐,南唐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五代十国诗歌的主要成就,正如历史学家任爽所说:“南唐文学艺术之盛,在五代十国时期首屈一指。”

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是较为动乱的年代,此时战乱频繁,中原地区在短短的53年间,便有五代相更迭。北方的动乱,导致大批文人南迁,或谋生路,或寻求明主。又加上朱温专权,仇视士人,“屠戮唐清流于白马驿,投之黄河,使为浊流”。这样就加速了士人的南流,而南方的前蜀和南唐就成为士人的首选之地。据统计,北方士人归南唐者,载于史籍者就有48人。故而南唐为当时人文最盛之国,其诗人数量居南北方各国之首,诗的创作数量也最多,据统计,唐末五代作家的诗文集总数为879卷,其中北方地区为234卷,占总数的26.6%;南方各国总数为645卷,占总数的73.4%,而在南方诸国中,吴及南唐成就最为显著,接近总数的50%,计有诗文297卷,诗歌达2228首之多,这不仅是江南各国望尘莫及的成就,就是整个北方地区也难以与之等量齐观,比整个北方地区多出846首。赵世延为陆游《南唐书》作序时说:南唐“虽为国偏小,观其文物,当时诸国莫与之并”,所以,在此种意义上说,南唐诗歌的创作成就代表了整个五代十国的诗歌创作成就。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诗人的自身因素。

其一,相对稳定的国内局势,给南唐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南唐在39年间历经三主,这三位君主都是偏安江南一隅,无统一天下的雄心,而是注重休养生息,保国富民。在烈祖李昪统治时期,因以南唐代吴,自感有“谋篡”之嫌,内心颇不自信,深恐引起朝中土著大臣的反对而坐不稳皇帝宝座,所以他的主要心思在于稳定自己的地位与统治,无心对别国进行攻伐。再者,他也是一位较为仁慈的君主,他统治的十多年间,国内局势的稳定,给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也使本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成为江南较为富庶的国家。

其二,文士的被重视和南唐偏安一隅是诗坛繁荣的重要原因。烈祖比较优礼文士,大批文人为其所用,因此别国的文人学士纷纷来归。他执政时,宽刑法,推恩信,“起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引宋齐邱、骆知详、王令谋为馆客,士有羁旅于吴者,皆齿用之”,本国和外国的文化精英荟萃南唐,为南唐诗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另外,到了嗣主李璟、后主李煜统治时期,南唐的国内局势已走向衰落,更没有了扩充疆土、统一天下的大志,相对于北方频繁的朝代更迭,在这种相对稳定、偏安一隅的形势下,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其三,君主对文学的爱好影响了诗坛。嗣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也和先主一样,不但优礼文士,厚待墨客,而且也作诗填词,二人的词已不用赘述,诗作也相当有成就。南唐的累世好儒,又致使北方的一些文人纷纷来归,到南唐谋求发展,这些南迁的文人学士,对南唐文学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较有名气的有:江文蔚、史虚白、陈陶、江梦孙、伍乔等人,这些人在五代十国的诗坛上都有相当大的声望,为南唐的诗坛提高了地位。

南唐诗在五代十国诗歌的发展中,有执牛耳的地位。晚唐诗坛的余风在南唐继续风行,如晚唐的姚贾体、宗白体、温李体诗在南唐诗坛盛极一时,蔚为一代诗风。有的学者认为:“五代十国的诗歌主流大致有二:其一学白居易,中原各朝及各藩国台阁诗人多趋此体,其二学贾岛及其变体郑谷等,庐山、湖湘、荆渚等地隐逸诗人多走此路。”五代十国的诗歌创作上承晚唐,下启北宋,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它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而此时期诗歌创作成就最著的南唐诗坛,最能代表五代十国的诗歌创作主流,南唐诗坛上的两个大的流派“姚贾体”、“白体”基本上成了五代十国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集中体现了此时期的诗坛风貌。这一格局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因素和诗人的心态、人格因素。

“姚贾体”诗人群的形成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造成的。如上所述,由于南唐上层统治者不作为的原因,也导致了一些雄心勃勃的文士的失望、失落、苦闷,从此,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宏愿也随之化为泡影。这类诗人中,韩熙载是较为典型的一位。这些士人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反映到诗作上,便是写一些逃避现实、吟咏性情、内容细琐、视界狭小的诗,师法姚合贾岛诗风。

学者贺中复先生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着规模可观的宗白诗风,其势力和影响都远远超过了学姚贾、效温李者,从而代表了此时期诗歌的基本创作倾向。”此说堪为不争的事实,而南唐诗坛的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宗白诗坛概貌。南唐的社会现实又把本国诗坛的宗白诗风推向了极致。

南唐诗坛的宗白诗风集中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师法白居易的吟咏怀情和次韵酬唱。南唐的白体诗坛的主要奠基者是李建勋、孙鲂、沈彬,后经徐铉、冯延巳、江文蔚、乔匡舜诸人的摇旗呐喊,鼎力奉行,终在南唐诗坛蔚成风气。此种宗白诗风的形成像以上所论的“姚贾”体诗人一样,也是由于当时历史的和诗人自身的原因,诗人们普遍感到理想幻灭,由原先的建功立业转向知足保和、寄情花鸟风物、宴游逸乐,去表达自己的一种闲适情怀。

诗人由于理想的幻灭而没有了在诗中抒发抱负的基础,便转而吟咏人世间的琐屑之事,于是,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的主旋律,体现出白诗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这类宗白诗人中,徐铉诸人的诗创作最具典型性。翻开徐铉的诗作,特别是他在南唐时的300多首诗里,几乎全部是应酬赠答之作。在这些吟咏性情和次韵酬唱的诗作中,几乎全是对人生的感叹和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形成卑弱的诗格与衰微的诗风。此种诗风反映了整个五代十国时期的诗坛概貌。

综上所述,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相对稳定局势、优礼文士政策和君主的喜好诗文,导致了诗坛的兴盛,拥有诗坛霸主地位;而南唐诗坛“姚贾体”诗和“白体”诗又最能代表五代十国时期的诗创作,成为当时的诗歌主流,所以说,在此种意义上,南唐诗代表了五代十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任爽.南唐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M].长沙:岳麓书社,1989.

[3]陆游.南唐书·卷一[A].丛书集成[C] .北京:中华书局,1983.

环保诗歌范文7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许多老师只是把朗读当做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旦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就不在注意朗读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和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对课后设置的练习设置,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告诫学生不要偷懒,要积极、主动地感知诗歌的内容,深入体味诗歌的内涵意境。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就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就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了。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为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承謦,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

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方能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共同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精心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例如, 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 我 走了,

平平 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 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细品味,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语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读者激情满贮、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语节奏浑然天成。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为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 ! ):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声音的延续(――):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呼唤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环保诗歌范文8

诗歌

理想

论文摘要:文章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视角,历史客观地分析文化工业q-q-国先锋诗歌现状、存在的问题噩其根源.认为诗歌的理想建设在于诗歌本质的回归在于心曼的陈述。

一、关宁诗歌建设

中国先锋诗歌建设,自2D世纪so年代中期蓬勃兴盛至90年代衰落萧条,正如一座房屋建设,正面临极其矛盾艰难的选择:要么留有旧房屋并在其地址之外另建新屋;要么在新屋建好后,再考虑维修旧屋。而目前的问题是新屋尚未建好,旧屋又无法抵御新的文化工业浪潮。究竟是将精力用于建造“‘新屋”,还是继续维护“‘旧屋”,诗歌界仍无明确意见,更无一个具体发展规划。怨天尤人或自弃逃避以及任何毫无实质力量的以口号推翻口号的行为,都只能导致诗歌建设内部的混乱和宗派主义,使诗歌发展走向新的歧途,并同时仍会遭到来自外部舆论的批评。中国新时期先锋诗歌发展的坎坷历程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基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今夭的诗歌正面对来自内部的调整和来自外部的影响:内部,宗派主义(自宋代以来,乃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诗派运动,都无不表现这种特点),保守主义精神下所产生的贵族式封闭自守、自高自大状态‘使诗歌领域始终缺乏一个公开、民主、科学发展的良好机制,并产生出巨大而优秀的、具有说服力的作品;外部,缺少一个建设性的.客观公正的,对其价值进行科学评判的良好评论环境。由此,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又诗人)更显得迫切。马克思曾在考察当时德国社会文化精神状态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庸俗的德国,德国的解放是德国人的解放,并从而推导出无产阶级要想解放全人类.首先要解故自己的经典论断。同样‘我们今天也应以这种批判的精神对诗歌自身反省:中国诗歌的解放正在于中国诗歌、诗人的自身的解放。

重建诗歌家园,这是许多前行于探索途巾并成为诗歌殉道者的光荣与梦想。然而‘站在新旧世纪的黎明前夜.我们的心情依然是沉重和充满矛盾的。这个光荣与梦想的诗歌家园是如此之复杂:新与旧,历史与未来,东西方文化的混合纠缠,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发展,小说、散文、诗歌正受来自金融资本控制中的一个更具有冲击力的巨大文化工业浪潮冲撞下,诗或成为文化工业的对立面而濒临于边缘(或者说远离人们),或被稀释溶解于其它艺术行业之中(如A TTL 7、电视、广告装瑛等)以一种商业工具性的再生体归附于商品之中,失去了其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诗在经济化社会的公众眼里失去了地位,缺少了位置,更没承担任何角色。诗歌理想中的许多美好东西已褪去神圣光环成为一种伤感记忆,而新的令人鼓舞和信服的诗歌黎明又远未到来:面对这种难以回避的现实,严肃认真的思考是必要的,客观务实的评价是必需的.这是对诗歌生存与发展应持有的负责态度。

早在18世纪后半期,马克思就预见性地认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在后来者未来的景象”:川他预言社会主义首先是建立在英美发达国家基础之上。而东方较落后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这使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并非也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历史的简单重复,它必然交织着东方自身内在特点和规律。这些国家在向现代化发展中必然经历一个处理““异质现代化”问题。它不像水往低处流那样自然而然地向现代化推移‘而是在变革传统制度、文化、政治、经济一切活动中产生激烈矛盾与动荡,在内与外、古与今、东与西、传统与现代等剧烈冲突运动中作出痛苦抉择‘其发展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所以‘我们说中国近代史本身就是一部踊珊而行的不断选择怎样走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这是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核心线索,也是理解历史连续性与变革性所具有共同内在矛盾动力机制的着眼点。中国改革开放a0年由经济一文化一政治三个“历时性”阶段进而转为’.共时性”协调阶段,必然经历生产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其特.点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整体生产高效、高质及生产力水平提高。中国新时期先锋诗歌发生发展所有问题的思考必须放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中,才能真正做到对客观历史具体的考察。作为诗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诗人本身素质是否达到这个要求?诗歌产品质量是否达到普遍整体合格标准?是否产生具有民族特色的名牌(优秀的富有中国气质的作品)?怎样处理民族与西方科学技术主义之间的矛盾?怎样处理技术与实验手段?怎样区别作为精神产品的诗歌与商业产品之间的异同特点?怎样建立一个不被污染的诗歌评论外部良好环境?等等,一系列论题,都需要我们组织力量去科学认真地调查研究。拯救是有意义的。对于诗歌这个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文学种类,积极拯救远比简单推向市场使其消亡或变成庸俗的附加于产品主体之中的商品而丧失诗歌本身特有价值要更理智。中国历史是在一种富于诗意中进行曲折演义的;中国民族始终以诗的方式将伦理道德融人日常行为之中,并在平凡生活中处处体现诗的存在;汉语是世界上审美因素最多的语言之一。中国汉字背后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审美哲学传统意蕴和中国诗歌意境中包含无限禅学思想,无论从阐释学,还是从形式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意象派理论角度看,都具备了诗歌广阔发展伸张的可能,具备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例如:解构主义代表德里达就曾在(论文字学》中多次引述莱布尼兹对汉字的看法:‘’中国字也许更有哲学意味,它们似乎是建立在更为成熟的,诸如数、秩序、关系等等的思考上面”:{,〕他在评价意象派诗人庞德时,就指出:“中国表意文字赋予庞德文字的那种瑰奇想象,因此是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意义’。[3]而意象派诗人代表庞德也早已察觉法国诗人很早就有从汉字鲜明形象的审美特证中汲取灵感的发展趋势,只不过意象派诗人在追求中国文字力量时,并未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二从现代派许多文学论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痕迹,更何况与西方技术理性思维相比,中国文化思维恰恰是形象的,是一种诗性的思维。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像保护国粹京剧艺术那样来保护汉语诗歌的存在。i}世纪如年代学术界讨论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实际上早在先锋语言实验运动中便有迹象显露,对传统汉语遗忘.对西方话语“非对话“性接受‘都迫使我们在拯救诗歌语言‘’失语叨中,重新考虑“重建中国诗歌话语”的必要,诗歌界对诗的探讨朝这样的方向努力,才最有现实意义。这里值得提醒的是“拯救”一词远非仅仅是保护之意,它有更深一层一含意。“’拯救’的意思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这个词只是指:抓住一个被毁灭威胁着的事物,以便把它保护在它的先前的持续中。但动词‘拯救’说的还不止这些。‘拯救’就是让某物归于它的本质之家,以便将其本质带人真正的呈现。’、一‘]海德格尔这一解释的精确性在于,处于文化工业冲击中的诗歌,拯救不应仅仅理解成一种保护,它的哲学意义还应是使其自身的本质真正地呈现出来.即:使诗成为诗。

二、关于诗歌理想

作为新时期朦胧诗与先锋诗的两个有特殊意义而又争论较大的代表诗人.海子与顾城的诗歌意义在于试图以两种各不相同的方式.在文化工业强烈冲击中去努力构建诗歌艺术理想,虽然他们这两个绘有乌托邦色彩的诗歌家园构建,最终是以其理想与自身破灭宣告结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极其敏锐地把握住了诗歌家园所应体现出的真正精神和诗歌本质。这无疑在诗探索的夜空中,划亮了诗歌发展的运行轨迹,使他们的探索在新时期诗歌发展历史中具有了典型意义。

海子认为:“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是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5u]他要“走向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揭开黄色的皮肤,看一看古老的沉积着流水和暗红色血块的心脏,看一看河流的含沙量与冲击力”。ue]在一片全盘西化(从技术理论到实验)的喧嚣中,他的这种不为人们注意的,来自边缘的声音是独特的。他的对生命、人、大地的爱,以及带有民族集体行为苦难意味的抒情,闪烁神灵歌巫式的‘、海子特色”诗歌理想,实质上涌动着民族意识。他是把这种具有《楚辞》中的南方巫歌色彩的理想构建在一个具有西方荷马史诗的大框架上。然而东方诗歌精神本质恰恰又是不可能产生出这样史诗的t这从我们的文学诞生:

神话体系零散无系统性就可以看出。在天人合一与小生产方式的农村公社生活状态里,在具有以中庸为原则指导的道德伦理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中,要想产生西方英雄式悲剧的史诗是多么不可能)。所以,当海子的理想与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现实产生矛盾并无法解脱的时候。艰难的痛苦只能选择死亡。但是他诗中含有优伤意味的、一种成熟的、带有东方哲学方式的优伤“麦子”意象,却又准确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的寻找诗歌“家园感”和“还乡意识”,并通过一种诗意渗人生命内心世界。而今天艺术界讨论的文化全球观念与民族意识关系问题,海子早已以自己的诗歌行为提供了一种“寻找”方式,只不过这种探索却被其死亡新闻轰动效应而掩盖,使我们忽略了更进一步冷静思考及客观地以艺术精神去研究。

与海子探索所不同的是顾城的诗i指so年代中后期作品),是一颗人类处于童年时期所具有的晶莹剔透的心:明净、空灵、精致、幻想。他带有浓郁韵味的精美小诗,在朦胧的旗帜下缓缓开放,汇人了祖国诗歌的群芳,滋润人们经历动乱而久已干捆的心田。他的诗充满特殊时代的特殊意味,又常使我们在阅读中想起古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的风格。他的诗歌童话洋溢着浓郁理想主义色彩、以不同角度视线审视所生产出的各种错觉、幻觉画面,构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天国乐园”,这个乐园有可爱的房子、花园、大海、鲜花、小动物及善良纯洁、美丽的女孩。这种诗歌理想不仅是人类童年诗歌理想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所孜孜不倦追求的诗歌理想。所以说顾城的独特是以另一种方式:在童话世界中以美好理落去反衬出文化工业中现代人在剧烈变革中心灵的痛苦扭曲,告诉人们应如何怀揣善良与美好的愿望去真实面对历史、世界和人类自身。

无论海子苦难优伤的史诗性童话,还是顾城美丽鲜花般的天国童话,他们的诗都闪着神性的理想之光,这种理想都较为纯正而纤尘不染。因为他们确实是把生命融人到诗歌创作之中,用笔蘸着自己的鲜血来抒写心灵。他们的诗是经过心灵世界的过滤和改造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但是在无神话的东方农业土地上,作为英雄式的个人理想的破灭与内心矛盾痛苦,在具有强大世俗性文化工业冲击下、史诗童话与天国童话都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这种梦想的美好及不可能实现,以及寻找家园过程中的幸福与痛苦体验,都让我们再次感到在向现代化进军的中国,这种诗歌探索是多么地艰难卓绝和必须付出的巨大代价。以这样的角度审视新时期两位诗歌代表,其思考意义在于:

“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0恩格斯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悲剧理论告诉我们,考察新时期一些诗人是否该不该自杀是无意义的,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有一定探索成就的诗人,他们在大量文化工业世俗性冲击下,依然还偏执团守诗歌发展纯净天地的精神,恰恰是诗人必须持有的思想态度和心理准备。任何简单粗暴的权威定论或主观批判乃至人身攻击都无助于诗歌健康成长和解决问题。‘’人要尊严地活,如果不能这样,就不如死,,,老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自杀前的这句话,代表了一批新时期在文学和诗歌探索中自杀者的思想心态。作为更深一层的思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表象的行为上,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产生这些行为因素的背景、动因和根源。先锋诗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变化中,它在这种擅变中所产生出来的生存矛盾,正如我们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一样,是经济社会规津发展的必然。而诗人的先锋性实验理想已超越了这个历史阶段,并且又是在缺乏其生存土壤条件下进行发展的,故尔这种历史必然要求与现实要求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产生,理应视为正常现象。对于他们超现实的诗探索我们应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评判。恩格斯在评价歌德的时候,也正是从辩证的角度,把歌德作为艺术家而不是作为政治家来对待的。他并没有从政治上去责难和苛求歌德(虽然他有两面性):他的着眼点,是诗人、艺术家对于现实时代,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是否具有正确的态度,是否具有正确的美感为分析作品的依据的。对于中国先锋诗歌的发生发展及产生的正、负面影响,我们也应以这种科学的态度去分析。以这样一个批评原则,我们说以海子、顾城为代表的一批探索性诗人为开辟诗歌探索之路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中应占有一定的章节。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这种代价付出后,我们并未在他们的探索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实质研讨,缺乏一种对诗歌建设连续发展的理性思考。浮躁和情绪代替了一切,因此,对诗歌发展以客观认识,对自身存在不良因素彻底批判清算与反省是必要的。不这样,诗将无法发展。

环保诗歌范文9

一、复习内容

四上小语教材中有诗歌七首,分别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元日》《江雪》《风》《老师,您好!》和《秋天》。其中现代诗两首,古诗五首;七首诗中有三首是描写秋天景象,有两首诗描写了月亮。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复习本学期学过的诗歌。回忆一下,这学期学过哪些诗歌呢?

2.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就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来复习。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一关!

(二)闯关游戏复习诗歌(答对为小组加星)

第一关:知诗人。(出示诗题)这么多诗歌,都是谁的作品呢?猜诗人,说出处,看谁最厉害!

第二关:看图背诗。(1)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来诗画是一家。看图背诗,请看图!(出示《江雪》插图)(2)“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江雪》的时候,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诵出节奏和韵律来,谁来挑战?

第三关:吟诗作对。(1)古人常说,吟诗作对,给你上句,你能对出下一句吗?(2)吟诗吟得好,对也对得妙!光背诗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动动手,写下来。每组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写,其他同学拿出复习纸写,必答题两句。

第四关:解词句。(1)这些词语的含义你都了解吗?(婵娟、屠苏、桃符、瞳瞳日)(2)还有一些带点字词,对我们理解古诗有着重要的意义,说说带点字词意思,诗句又是什么意思?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③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第五关:用诗句。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这些古诗,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今天,老师也希望你能把所知道的诗句巧妙地引用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①这场大雪过后,一片银松雪柳,真是____。②秋天的夜晚,明月东升,我和爸爸到湖边散步,湖面风平浪静,这美景让人想起:_______。③中秋佳节,我望着明月,思念着远在北京的表弟,心想:______。④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张贴春联,真是:________。

第六关:悟诗情。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每首诗都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还记得这些诗歌表达的感情吗?请你读一读,连一连。(出示诗题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让学生连线)

第七关:秀积累。(1)今天,我们复习了7首诗歌。在这7首诗中,有3首诗描写了秋天,它们是哪几首呢?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小组可以讨论)(2)还有两首诗描写了月亮,你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

第八关:秀表达。(1)同学们,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我们想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也可以写诗,你们也可以做小诗人。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请拿起笔,模仿《秋天》的片段,任意选一个季节,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诗。(2)生自由作诗,师巡视。(3)学生读诗,展示。没写完的可口头说出来。

(三)总结

看看争星榜,4个小组都有精彩的表现!给自己鼓鼓掌!我们再用掌声恭喜优胜小组!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7首诗歌,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复习巩固。

三、案例评析

1.有意思。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已得到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运用游戏寓教于乐、辅助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常用的手段。可这样的手段在复习课中却很少出现。现今的复习课大多成为枯燥、无趣的代名词,老师在教学中常以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来代替系统的复习和整理,虽然在知识技能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思维上的僵化和情感态度上的“熟能生厌”的负效应,因此,复习课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诗歌复习”一课,教者从儿童的视角设计“闯七关”游戏式的复习课,从复习内容的引入到复习内容的展开和拓展运用,既有刺激又有挑战,每个环节都充满着“趣、活、效”,从而达到诗歌复习课的基本目标,即本学期诗歌知识、积累上量的增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还有学习诗歌方法技能上的“熟能生巧”;达到诗歌复习课的发展目标,即情感态度上的“熟能生爱”。

2.有意义。

(1)明确复习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来确定。从上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上看,教者设计时从看“课”到看“本”,注意全面把握;从看“点”到看“线”,注重内在联系;从看“知”到看“能”,注重能力提高,教学目标非常明确:①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诗歌复习的兴趣。②通过“看图背诗”“吟诗作对”等环节的设计,复习、巩固本学期七首诗歌,诵读、积累诗歌。③通过“知诗人、解词句、悟诗情”等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诗歌写作背景及表达的情感,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巩固理解古诗的方法。④内外链接,丰富积累;学用结合,读写实践。

(2)掌握学习有法。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提升,除了要根据智力价值选择知识外,另一个关键是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①教师教有法。如教学设计的第二关:看图背诗,教者选择了闯关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背诵学过的诗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激情;在引导学生背诵时,选择了图文结合,看图背诗,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与诗歌“诗画不分家”对应;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诗句,是为了让学生能抑扬顿挫背出诗句,诵出节奏和韵律来。在整个“诗歌复习”教学设计中,教者始终注意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枯燥地方有游戏,难点地方有引导,空白地方有拓展,延伸地方有运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学习方法,积累知识,运用实践。②学生学有法。诗歌的复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而是要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方法。如“解词句”部分,教者复习的不仅是对诗句、词语含义的理解记忆,更是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图、抓住一些有特殊含义的词来理解诗句情感的方法。类似于这样设计的,在“诗歌复习”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如看图背诗,意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再如用诗句,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的方法,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诗句,增进对诗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