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有机化学基础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4:59:28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有机实验;教材比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5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20

自2003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已有三套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问世,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简称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并投入教学实验阶段。如何深入解读教材,吸收各版教材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而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下面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的有机实验为例,对两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

一、化学课程标准对有机实验的要求

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对《有机化学基础》的要求

分析化学课程目标对有机化学的要求,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重视选材的生活化和社会性。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以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有机化学知识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2)强调实验的探究性和学习的方法性。本模块主要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从而认识研究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并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3)增强知识的人文性。本模块旨在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他们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等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对有机实验的要求

3.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机实验的特点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有机实验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1)重视实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全部的24项“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14项涉及实验,占58.3%;(2)重视实验的探究性;(3)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强调人文性;(4)强化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5)体现了实验的社会化、生活化。

二、两套教材有机实验的设计思路与特点分析

1. 两版教材有机实验的总体编排思路

两版教材都是从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知识逻辑体系进行编排,综合考虑了必修所构建形成的基础、有机化合物类型和官能团的必然联系,以及学生学习发展性的需要。因此,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大多选择了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能体现有机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反映有机物重要性质的实验,两版教材中有18个实验是共同出现的。

同时两版新教材的实验还都注重了呈现方式的改革,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习方式,教材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实验呈现方式,如“实验活动陈述式”(如溴苯的制备)、“实验情景创设式”(如探究苯酚与溴反应为取代反应或加成反应)、“激疑质疑式”(如乙醇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引导探究式”(如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等,试图体现实验呈现方式对“信息传递、内容表述、情景创设、诱发思维、行为驱动、情感调节、协同作用、教学引导”等功能的实现。

但两版教材的实验又有各自的编写思路。苏教版一共选取了23组实验,编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两个栏目,实验的呈现有以下特点:一是实验栏目安排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前部分,实验主要以“观察与思考”呈现,以教师课堂演示为主,到教材后半部分,实验主要以“活动与探究”为主,较好地体现了学科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二是活动与探究较多,在教材安排的23个实验中,有15个是“活动与探究”。

人教版的实验安排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验证性实验比例较大,涉及的26个实验有14个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的选择基本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主要有机物的性质上设计和安排实验,内容组织简洁,知识叙述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重点;二是实验探究“探究味”很足。人教版中安排的7个科学探究中有5个是只提供探究课题的独立式的科学探究,即只提供探究的问题,不给出探究思路、步骤、方法等,属于较高水平要求的科学探究。

2. 两版教材有机实验的编写特点

(1)突出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结合有机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是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问题。两版新教材均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探究实验和讨论设计实验课题,苏教版有15个“活动与探究”,占实验总数的65%;人教版有7个“科学探究”、4个“实践活动”,占实验总数的44%。

(2)紧密联系实际

教材的实验选取从以下两方面体现生活性、社会性:(1)选取生活中的物质或现象为实验素材,如两教材增设的“肥皂的制备”、人教版的“乙醇与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的实验”。(2)开展家庭实验。如人教版中“利用家中的动植物油及食用碱制取肥皂”、“尿不湿的吸水率测定实验”等实验均适合在家庭实验或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

(3)注重体现人文性

实验的人文性不仅表现在实验的呈现方式的改变上,还包含了以下两层意思:(1)实验的绿色思想,如苏教版中溴苯的制备实验采取全封闭实验装置。(2)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会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教材所选实验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体现小组意识,倡导学生主体参与,激发创新欲望,这些都体现了教材人文关怀。

三、两版教材有机实验设计的不同点对比及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1. 实验栏目的设置应切实体现教学功能

教师提供实验课题和实验思路,学生探究有机物的性质;教师提出实验课题,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提出可能的推测。

从栏目设置和教学功能看出:人教版三个栏目的设置阶梯较为明显,将教学落实在了两头,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苏教版相比,实验设计的层次比较清晰,教材设计和编写意图也更容易被教师理解并落实,但是,“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与“实验”三个栏目是否能并列值得商榷。

2. 实验设计应更多体现探究性

两版本教材中探究实验均较多,但是实验问题的开放性两版教材的处理有较大不同。苏教版的15个“活动与探究”中真正独立式的科学探究实验数量较少,很多探究实验有问题、实验具体的步骤、实验问题的思考,因此实际上还是验证性实验。人教版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开放性程度很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建议苏教版适当在部分实验中增加问题的开放性,提供更多的独立研究课题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另外苏教版中有些单元实验安排太密集,给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酚的性质和应用”涉及到的“活动与探究”有4组实验,实施中会造成为了教学进度,实验开设不足,或者实验的探究程度不够的情况。因此建议借鉴人教版的“实践活动”栏目编排,将有些实验改成课外实验。

第三,对照课标要求,在一些非重点的内容上安排探究实验是否必要值得商榷。例如人教版的“设计实验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建议删除;苏教版的“苯酚与溴水反应并证明其反应类型”,建议改研究性学习。

3. 实验的分布应更具合理性

人教版在5个章节都安排了实验,实验安排的频次和结构较为合理,而苏教版5个专题仅有3个专题有实验,并且实验在第4专题过于集中。因此苏教版有必要对实验的整体安排格局做一定的调整,适当地减少专题4的实验内容,在专题1、2中适当穿插1~2个实验,避免在专题1、2的教学中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而在专题4的教学中实验过于集中,导致对实验的探究性的讨论程度降低,弱化了实验的探究价值。

4. 实验设计应进一步加强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两版教材未全开设的实验中,大部分符合课标要求,但也有些实验已经超出了课标要求,如人教版“设计实验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苏教版“苯酚与溴水反应并证明其反应类型”、“铜氨纤维的制备”、“蛋白质的检验(双缩脲、茚三酮)”,因此建议对这些实验重新处理,或者改为课外实验(如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苯酚与溴水反应并证明其反应类型、铜氨纤维的制备),抑或删除(如蛋白质用双缩脲、茚三酮的检验)。

课标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还有三个实验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均未出现: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区别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苯乙烯的热降解”。笔者认为这三个实验有开设的必要,因此建议教材在修订时将这些课标中建议的实验活动增加进去。

5.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增加可行性和凸显绿色化

实践中有一些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苏教版为例:“苯的溴化反应”实验装置全封闭,突出了实验绿色化的优点,但没有兼顾简约。“苯的硝化反应”涉及的硝基苯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而教材设计的实验装置采用开放式,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火棉性质探究实验”虽然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但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乙烯制备实验”用石棉绒做催化剂,从原理上看尽善尽美,但实验的成功率很低。诸如此类的问题还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四、对教学的建议

1. 加强课标和教材的研读,整合各版教材和实验资源

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树立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依据的理念,同时教师应认真研究不同版的教材的有机实验的特点,整合各版教材实验设计上的优势,实现实验方案的优化,弥补化学教科书的不足。同时教师应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发和利用多种实验课程资源,有效地拓展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充分运用DIS数字实验系统进行有机实验的教学。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要能指出教材中个别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加以改进。

2. 进行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实验相结合

3. 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实验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等多种方式,……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皮亚杰也认为“如果只是让学生看演示实验,那么学生永远学不会实验,学不会探究”。有机化学基础很多是陈述性知识,因此在教学别容易将富含探究要素的变化,演变为验证性实验。教学实践中,要抓住实验探究这个主要形式,精心策划独立式的科学探究,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王磊.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祖浩. 为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1):5

[3] 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有机化学基础 自主课堂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一、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在化学学科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化学学科中教学的难点,但同时,又是化学学科教学的基础学科。“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分化点。处理好有机化学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因而,如何提高有机化学基础学科教学工作的质量,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提升这一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为广大化学课教师所重视。

过去,许多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规律研究,在日常教学中往往采取以讲授法为单一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满堂灌,让学生机械重复课堂教学内容,课下不重视教学效果反馈,教师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事。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要求极不适应。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努力转换教学观念,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以来,就需要从各方面努力,加强课程教学规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而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深刻的揭示了素质教育的“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成为近年来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

二、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自主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自主课堂教学规律的探索近年来一直受到一线教师们的重视,可以讲,自主课堂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但是,从自主课堂教学探索的实践过程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以便进一步提升自主课堂教学的质量。

1.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守旧,制约着主动性教学的效果

受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化学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与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精神相违背,成为推行自主课堂教学实践中重大障碍。“有机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机化学课程与教学中加强科学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对有机化学中科学观念的了解程度及对其教育价值与教育途径的认识不容乐观。”[2]基于对此一问题的认识,要提高有机化学自主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需要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2]

2.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中“本本主义”色彩浓郁

受自身教学观念影响,加之自身又不愿意积极主动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许多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仅仅满足于通过照搬教材内容、机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如此以来,化学课堂教学充斥着“满堂灌”色彩,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当然,影响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自主性教学的因素众多,表现出的问题也复杂多样。本文仅从教师的视角契入进行研究,因为无论如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是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提升自主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自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需要针对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认真研究之,有效解决之。

1.积极抓变教学观念是提高自主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学校和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学老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与新教改指导精神相一致的教学理念。观念的更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学的开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环境,他必须依照自己的专业信念,运用教学机智和实施反思性教学;在运用教学机智中提升教学情境适应性,在反思性教学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课堂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形成一种高瞻远瞩的理论视野,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体用思想理论和智力支持。

2.大力推进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课堂是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得以展示的场所,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集中体现的阵地。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分别从不同环节入手,探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可行性办法。首先,教师要善于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语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规划和处理教学教学重难点内动,善于分解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大纲中的规定的教学目标要认真领会,熟记于心,能够将这些教学目标贯彻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并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教材内容,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三,革新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不失时机的采取案例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体现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教改精神。[3]

总之,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进程,提升自主课堂教学规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努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当然,对于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而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需要从学生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层面入手,进行全面分析。毕竟,课堂教学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齐心协力来完成特定的教与学的任务。限于写作篇幅要求,本文仅从教师这一视角分析了提高自主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对治办法,并未从学生视角给予重点分析。而且,对如何更新教学理念及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本文也仅从宏观的视野进行论证和分析,这些都不能不说是本文研究之不足。

参考文献:

[1]徐敏.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肖慧玲.基于科学观念的有机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3]杨四耕.自主课堂的要义与操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3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上有鲜明的特点,在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目标要求上,包括三个方面:认识性学习目标,过程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化学源于生活,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学习化学的终极目标是改善人类社会生活。《糖类》这节内容紧扣生活,因此要紧密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描述

1.新课引入

师:今天你吃糖了吗?

生:没有。

师:不,你们都吃了,而且每天都有吃。

2.展示:蔗糖、淀粉、葡萄糖

师(粗看一眼):它们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而事实上,它们都是糖类物质。化学上所说的糖的范围比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糖的范围要广得多。大多数食物中都含有糖类物质。因此我们每天都有吃糖。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糖类。

师:请同学们回忆它们是怎样分类呢?现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说明它们的分子式和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

生单 糖葡萄糖果糖C6H12O6 同分异构体低聚糖(二糖)蔗糖麦芽糖C12H22O11 同分异构体多 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 不是同分异构体

师:“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为什么赞美绿叶呢?

生:因为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6CO2+6H2O■ C6H12O6+6O2

师:从这里我们知道糖类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探究与活动得出葡萄糖的结构。

3.活动与探究 第90页葡萄糖结构的确定

(1)1.8g葡萄糖完全燃烧,得到2.64gCO2和1.08gH2O。

结论:最简式为CH2O

(2)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结论:分子式为C6H12O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如何鉴别葡萄糖的官能团呢?

4.小组探究学习:葡萄糖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已知的实验数据:

(1)在一定条件下,1.80g葡萄糖与乙酸完全酯化,生成的乙酸酯的质量为3.90g。

结论:分子中有五个羟基。

(2)葡萄糖可以直接发生银镜反应。

结论:分子中有一个醛基。

(3)葡萄糖可以被还原为直链己六醇。

结论:分子中碳链为直连。

关于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推测:■

师:结构决定性质,葡萄糖有醛基和醇羟基决定了葡萄糖具有醛和醇的性质。

5.请回忆醛和醇的性质

生:葡萄糖的化学性质(总结)。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下面请同学们按事先分好的小组做实验来验证葡萄糖的某些性质。如银镜反应,与新制Cu(OH)2反应。

生:实验验证了葡萄糖的性质。

师:请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化学方程式: 。

(2)能发生银镜反应。化学方程式: 。

(3)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 。

过渡:葡萄糖除了醇醛的性质以外还有它自己一些独特的性质。

情景一:今年葡萄大丰收,有些单位发了很多葡萄,吃不完有些家庭自家酿制葡萄酒,你知道用葡萄酿酒的原理吗?(展示实验室酿制葡萄酒,有气泡)

情景二:当病人因为生病无法进食时,常常注射葡萄糖溶液起什么作用?

生解释,并写出方程式。

过渡:糖类是人类能量的主要来源。食用含糖食物后,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浓度升高,一部分进入细胞内被氧化,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另一部分血糖用于合成糖元和脂肪,贮存于人体内。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我母亲上个月体检结果有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大家都知道血糖高可能会引起糖尿病,葡萄糖的代谢要通过胰岛素调节,如果胰岛素来不及调节就会通过尿液排出。而今糖尿病称为现代疾病中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000万人。那同学们知道防治糖尿病的关键是什么吗?

生:检测尿液,合理膳食。

师:医院如何检验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呢?得了糖尿病是否就不能吃甜食了呢?

生:银镜反应或者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投影:不是,如木糖醇。事实上,葡萄中还有一种糖。它比葡萄糖甜得多,是天然存在的糖中最甜的一种。它的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的调节,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无害。给出果糖分子式和结构简式,请说出果糖与葡萄糖的关系。

师生共同分析同分异构体。葡萄糖是己醛糖,果糖是己酮糖。从而得出糖的定义。

小结:本节课我们回忆了几种糖类物质的组成和分类,通过活动与探究方式重点学习了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三、问题讨论

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直接从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让学生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是否太难了?是否应该从乙醛的结构简式入手,以旧带新,先要求学生写出乙醛的结构简式,再延伸带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还有在做淀粉的水解反应时,很难做到完全水解,怎样做才能使淀粉完全水解呢?硫酸不要加得太多,其浓度也应低一些,加热煮沸几分钟。就能完全水解吗?如果加热时间很长的话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反思与分析

本节课按照这样的思路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完成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些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4

关键词 信息化导学平台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industry,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an 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re are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figuration is not reasonable, lack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ans a single problem,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under the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o carry out classroom teaching, the guidance organiz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actice in produc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using computer knowledge to deal with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基础应用工具,计算机在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文本建立、图像分析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提供基础的操作知识和原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在高等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基础课阶段的必修重要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需要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有效满足当前IT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系统、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课程,常见的课程安排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要求较高,信息化导向较强,对课堂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求较多。②③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抓课程的重点、难点还不够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欠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教学的不断提升,本文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课程配套体系改革、师资力量升级、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构建和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得出有效性结论。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自动化办公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应用广泛,实践性强,教学难度较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虽然看似基础,实则内涵比较丰富,且难度不小,利用常见的Excel电子表格、“word基本应用”等知识,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大量的处理技巧,通过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的教育模式还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材配套与当前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在旧的教材体制中,只强调计算机专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而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在当下信息科技教学体系结构下和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考评体系、分层教育思路等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现实的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需要从信息科技教学和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和思考方面下功夫,促进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课程体系的搭配上还不够合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确定良性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④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突出重视,增加学生的上机体验时间,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二是当前国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国内高校的领导阶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投入较为欠缺,结合计算机基础阶段学过的课程,将实践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配套设备作为保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总的来说,当前课程教学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不到总学时的5%,而且整体组织上缺乏系统性考虑,需要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要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发力度。

三是当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陈旧,需要进行教学平台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主要还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进行知识吸取过程中存在着消化滞后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应用操作环节,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点措施分析

由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本文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学实施。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建立信息化导学平台,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编程训练水平和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配套设施的优化配置,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加强应用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开如3DMAX、网页制作等应用性课程,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功能目标、上机实践和操作要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从根本上扭转当下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效能低下的尴尬局面,首先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改进,相关部门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施配套的投入。通过信息化导学平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再次,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体系,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要有所侧重,严格把关。通过优化考评体系,帮助学生完成由课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真正让课程教育的上机操作和应用环节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考试中理论和实操并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包括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实训教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其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信息化网络课堂教学,采用引导型教学法组织方法,构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促进教学课程在学生应用实践环节中的能力生成,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

注释

① 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②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0-83.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5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prevalent fuzzy concept and confused understanding for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explicitly pointed out that the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mputer culture basi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computer technology basis three level, found the problems in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caused by confused understanding and fuzzy concept, and proposed the idea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etting,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arrangements of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in new private university.

关键词: 翻译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改革思路

Key words: Xi'an Fanyi University;basic computer;education status quo;problems;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54-03

0 引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尚未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一大批2005年前后新建的本科院校,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西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然而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观念的错误,思想的偏差,使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内容陈旧,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已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

在对多人的心目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就是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使用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制作网页和上网。目前社会上的许多计算机教材,也把包含这些内容的书命名为《计算机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其实这大错特错了。

计算机基础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

1.1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它主要针对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解决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信息的交流问题,旨在为人们提供更方便快捷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处理方式。也就是前面讲的操作系统的应用、办公软件、互联网操作等。当今社会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作为一种文化,这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如同人人都应学会识字一样,不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将被认为是新时代的“文盲”。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可概括为“操作基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不但从根本上杜绝了在我国产生新型“文盲”的可能性,并使在中小学称为“信息技术”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

1.2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为许多人常讲的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即以学习计算机软件设计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企事业管理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它注重的是对学生“计算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与提高。涉及到人类所有知识,一个人的知识越渊博,他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所能解决的问题就越广泛,越复杂。计算机应用基础绝不同于文化基础。一个人,不懂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未来的信息数字社会中将寸步难行,但他未必需要懂得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样一个精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人,未必对文化基础也必须精通。但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人,只要翻翻书,上上机就会熟练文化基础;而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人,要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却并非易事,这绝不是翻翻书、上上机能解决的问题。一个人如要应用计算机解决科技难题,就必须至少学习一门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而要通过计算机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就至少要学习一种与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关系最密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以用“软件基础”来概括。

1.3 计算机技术基础 计算机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四大技术”,是对应用基础的更高级要求,更加偏向于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它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可以用“硬件基础”来概括。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检验标准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模块构建;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76-03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重学科、重系统、重理论的固有模式与高职高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虽然很多高职高专都针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多数是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合而不整、补丁式缝合、本科压缩饼干式等缺乏科学性的整合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我们从课程构成的核心要素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我校课程整合成果,对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特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模式。

基础化学课程间的基础性分析

基础化学一般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各课程的基础相关性为:

由图1可知,无机化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是各门课程中需要的一种检测手段,其他课程对它的依存度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分析

(一)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模块

以我校在(曾)用教材为依据,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大致的知识模块如表1所示。

通常,当讲解分析化学中各类滴定法时,总要重提无机化学中的四类反应方面的模块知识;在讲解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时,也要重提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基础物质模块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课程间重叠、交叉、分化现象明显。

(二)理论课程模块整合分析。

1.基础化学课程跨科式模块整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都有较多的重叠和交叉部分,可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跨科式整合,最适宜跨科式整合的知识模块如下页表2所示。

无机化学中反应与平衡模块是分析滴定模块的前期知识,滴定是反应与平衡理论的应用,整合后构成“反应平衡滴定”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符合教育学原理,内容由原来的8章缩减为4章。同样,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模块是生物化学中蛋白质、核酸、代谢模块的前期知识,整合后构成“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结构性质代谢”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内容由原来的11章缩减为5章。

2.基础化学课程关联式模块整合分析。

美国学者Robin Fogarty将学科的教学仍然独立进行,但是经过重新安排,相似的内容出现在同一教学时段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出现的整合称为关联式整合。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当反应、平衡、滴定三内容跨科式整合之后,就引入了化学分析知识。因此,需要在整合模块前先介绍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即将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重新安排,按关联式整合法构建一个模块,列在跨科式整合模块前,保证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样,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跨科式整合模块前,将生化的基本知识按关联式整合成一模块,列在整合模块前,使知识构成连贯自然。根据药类专业的特点,生化课程的基因工程和肝脏生化等模块在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也可以进行关联式整合,并适当融入药品信息;而生物制药和药检专业此类知识则不必整合。

(三)理论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围绕专业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本着服务专业、贴近岗位、易于学习、方便教学的思想,以“适用、实用、够用、必需”的“三用一需” 原则筛选构建内容。

从整合的课程看,由于药典中有机药物的数目超过药物总数的70%,药物生产中离不开药品检测。因此,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类专业四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整合时分属在两门课程中才能凸显核心作用。又由于原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通常药类专业已单独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并且药类分析检测中重量分析法较少使用。因此,分析化学实际被筛选的模块是不包括重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的化学分析部分。结合前面的跨科式整合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是最适宜的跨科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为基础化学(上)(含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部分),基础化学(下)(含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

从整合的模块构成看,既要服务专业课程和贴近岗位,又要依据教学规律构建知识模块。药类涉及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药检、药物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基础化学课程与诸专业课程及岗位的关联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基础化学近源的专业是药学、药检、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等,根据专业课程重点知识及生产岗位技能的要求,基础化学(上)课程的模块有: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溶液及浓度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分析基础、四类反应及平衡与滴定6个模块,约12章。基础化学(下)课程的知识模块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烃、羟基及醚类、羰基类、羧基类、含氮类、对映异构、生物化学基础、几种重要的药物组分、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代谢、其他生化类药物11个模块,约16章。

与基础化学远源的专业是药品经营与管理,根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要求,需要基础化学的知识是更加纲领性和广泛性的,着重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知识的掌握。因此,可以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三学科之间进行跨科式整合,化学分析知识可以基本删去,实训可以不开。

(四)实训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1.化学实训课程单列分析。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学时长,三所院校基础化学(表中“基化”表示整合后的课程)课程学时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于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整合后各专业基础化学(上)的理论时数达到70~90,基础化学(下)的理论时数(除安医专生制专业)达到90~110,基础化学实训时数超过24。整合后实训课宜单列为一门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的构建及特点。

实训模块构建基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从能力培养有层次,内容“必需和够用”两个角度出发。按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创新能力的四梯度纵向能力培养递进框架;精选药物生产、检测和简单研发三方面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内容,构建多覆盖的横向知识体系。基于实训模块彼此比较独立,采用以能力为主题的串联分立式整合法,形成“一遵循、两角度、三方面、四梯度、多覆盖”的模块构建特点。基础化学主要的实训内容如表4所示。

经过整合避免了氨基酸和糖等性质实训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中重复的现象。增加了不少高职高专药类专业都不做的萃取技能模块,从而满足后续药物分析、中药化学等课程对萃取知识的需求,构成“三用一需”的实训教学体系。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构成体系分析

第一,整合后的基础化学课程构建特点。虽然基础化学的整合方式有多种类型,但分析得出药类专业以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整合最合理,形成基础化学(上)和(下)两门理论课程;基础化学实训一门实训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构建具有“一大类两段式三课程四学科多模块”的特点,具体如图3所示。

第二,整合后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基础化学课程的核心是基础,目的是服务。因此,基础化学的总知识目标是掌握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四学科中,与药学专业课联系最密切、最基本的知识;总能力目标是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能进行基本的化学实训操作;总素质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诚信求实的品格和严肃认真的行事风格,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合后基础化学课程实施要素梳理。整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1)定位准确和目标明确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内容及要求、建议、注意事项、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中突出基础化学整合的特点。(2)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等都要以大纲为准则。(3)实训条件要求。实训作为一门课程单列,会存在与理论课内容错位的问题,可以通过制作PPT或光盘,让学生业余时间预习观看。(4)其他教学资源。要围绕大纲和教材重新书写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编写学习辅导和出试卷,制作PPT等,完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绅崇,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实务[M].台北:心理社,2000:3.

[2]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25-30.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7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对今后开设计算机类的其他课程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在实训课之前,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实训课的内容、实训的方式直接影响该实训教学效果。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内容重复

计算机文化基础已经学习Windows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训练内容还是以三个办公软件为主,可见实训内容与课程的实验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

2.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实训教学主要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形式,虽然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但是出现很多学生依赖老师的演示,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

3.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呈多样化组合结构,有通过参加高考进来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有通过自主招生从普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进来的学生,也有通过“2+3”中高职进来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普通高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生混排在一个班级中,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带来很大的挑战。

4.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一般都是安排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因此,考核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老师出一道综合操作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分。

由此可见,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

二、CDIO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的英文缩写,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全球几十所著名大学倡导的现代工程教育框架,它将产品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作为依据引入工程教育中,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CDIO教育模式借鉴产品研发的技术流程,将市场调研、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工程思想引入教育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工程技术的思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人际及职业素质、较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引入CDIO教育模式的意义

CDIO教育模式最先主要是针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而提出,即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同样,CDIO教育模式基于工程技术的思想适用于课程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引入CDIO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作用: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传统的传授型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主要是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引入CDIO教育模式,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式,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2.培养工程思维

高职学生数理化课程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工程思维及分析能力,对操作型或技术型的课程兴趣不浓厚,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在课程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能弥补学生缺乏工程思维的不足。

3.培养项目设计能力

项目设计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引入CDIO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以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都是由老师进行演示,学生则按照老师的演示内容进行操作。引入项目设计,学生必须收集大量资料,然后对项目进行构思、设计、制作,最后通过演示,汇报项目完成的情况。

4.培养创新能力

产品研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CDIO教育模式非常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无论是项目的构思,还是项目的设计,都离不开创新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中无形中培养创新能力。

5.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保证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取得更好的实效,老师往往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及文件管理的知识综合在项目中,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进行团队项目开发,这样既有团队的合作,又有个人的分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交流和沟通,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引入CDIO模式的具体做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属于专周实训,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实训中,再加上刚结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训课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将项目开发作为实训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做法如下:

1.项目引入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起草一些跟专业相关的中小项目,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开发。指导老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CDIO教育模式的思想及项目开发的流程,还可以以历年学生完成比较好的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清楚“做什么、怎么做”。

2.项目设计

为了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运作流程,项目小组一般由5-7人组成,设一名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小组的管理与安排,还可以给项目中的每名学生设立一个职位。项目小组明确项目内容后,项目小组的每名成员就要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类似项目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然后由项目经理召集小组的成员,集体讨论项目的基本框架,需要制作的内容,包括文档、表格和演示文档等,然后进行分工。

3.项目实施

每名学生接到任务后,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并着手操作。在课堂中集体讨论,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集体制作,同时对项目的内容进行汇总。在实训课上,老师经常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答疑及个别辅导。

4.项目汇报及考核

实训周的后期,每个项目小组都要制作汇报PPT,最后一次课进行小组汇报及考核。一般由两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由老师及其他组的代表给汇报的小组打分,同时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分,老师根据各个小组汇报的情况及小组之间相互评分的情况给每名同学评分。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8

关键词:中等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也成为了培养新型高级人才的标准之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进步,给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也加速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对中等专业的学校。

1.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量急剧增加,“公共”这个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很多中等专业的学校都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尤为重视,并且加重了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以及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领导、组织和实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因此,计算机的教育和学习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1.1目前,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当步入专业学校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但是也有些学生连电脑怎么开机都不会的。目前,很多人也都只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初步应用。

1.2在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的教学是学生的必修课。随着世界的信息量不断的增加,计算机的应用也在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变化着。也就是说,在将来计算机将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甚至也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机将逐步代替原有的事物,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目前很多中等专业学校也已经将计算机的基础课足位于公共的必修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繁重了许多。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也就相当的重视。

2.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的改革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

2.1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措施。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实施因材施教。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采用以下对策:

2.1.1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模块化和阶段化的教学。例如: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分成五大块来讲解,即分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来进行逐一教学,每个模块都要设置相应的、适当的习题练习或者操作考核,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1.2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中的网络教学平台。现在很多中等专业学校里都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机房,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些教学媒体来展开适当的教学。不仅如此,中等专业学校还应该要开发《计算机公共基础网上教学平台》,然后通过这个平台将每堂课程的电子教案、习题作业、考试大纲、问题解答、在线测试等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甚至在课堂之外,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增强自己的学习。

2.2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体系改革。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体系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2.2.1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开设安排。以往很多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堂只开设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学的很少,这样的课程安排是不能达到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的。因此,应该把计算机基础课堂分为三个层次来完成,合理地运用教学的时间,合理地安排好教学的递进层次,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2.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在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一般分为: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互联网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把这些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文化基础,即基本操作技能及互联网的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知识,即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第三个层次是计算机技术基础,即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总之,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这两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因此,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中要充分考虑课堂的合理安排、知识的充分利用、实际的操作课程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效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

[2]李华,李春杰.王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科技咨询导报,2007(8).

[3]魏德志,林丽娜.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福建电脑,2007(10).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计算机课程作为高职教学中的基础课之一,由于它涉及到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基本的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的基础编程,越来越受到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的教学已经由单一的基础教学,向智能化、科学化和应用性方向转变,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与计算机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影响到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掌握上,因此,加强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必须突破“够用、必须”这个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必须以能力教育与操作技能教育为主体,全面贯彻服务其它课程学习的教学要求,实现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够用、必须” 这个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

高职教育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中,特别是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要达到“够用、必须”这个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所谓够用,就是计算机的课程设置中的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策略与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适应高职学科教学的科学化要求,做到既服务于其它学科教学的要求,又要在知识和能力上满足其它学科的学习需求;所谓必须就是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必须以基础教学为主体,兼顾能力的综合要求,使计算机教学满足与服务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为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基础需求条件。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计算机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而设置的,它围绕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开展教学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基础性强、综合性强、应用面宽广、技能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是在高职的低年级中开设。这种设置的最大优势,在于让高职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其它课程奠定基础。这也最大 限度地体现了高职教育中“够用、必须”这个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有时,由于受基础英语和其它课程的影响,特别是像高数的有关知识、电子技术和电路基础的影响,在教学和学习中,高职学生往往感受有点吃力,甚至感到本课程较难,突出表现为:一学习基础知识就感到很轻松,但以涉及到计算与应用就感觉较难;二是以上机就感到有兴趣,一说基础知识反而感到陌生;三是学习内容感觉有点多等等。

针对目前高职学习的实际,结合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学习,特别是教学的实际,我们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中,主要注意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求,计算机的课程学习,主体仍然是以基础为主,以基础知识、技能和操作能力为主,这个必须突破,也只有突破基础这个核心,其它的技能要求也就容易得多了,因此,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中,我们始终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应用教学放在首位,并实行了计算机基础与上机同步进行的教学原则,通过计算机的操作与上机教学,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计算机兴趣,以此带动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与掌握;二是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上机与基础学习的5:5课时安排,这样,学生一方面通过上机中的操作体会到了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达到随时分化掌握的教学目的;三是合理安排上机考试与操作考试考核,通过动手能力的检测,刺激高职学生学好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知识,形成良好的技能。对于综合性强、运算能力高、分析能力要求宽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进行分化教学,逐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高职计算机学科教学向技能化方向发展,适应高职教学中“够用、必须”这个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灵活组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教育方式,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目标的,我们的做法是: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灵活组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教育方式,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将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移到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教学的主体需要。这样,学生通过人人一台计算机的学习方式,达到边学习,边训练,边提高的教学目的。网络教室的使用与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为计算机教师的指导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针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主体与客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计算机的网络化教学改革,不仅做到了知识更新快、操作新,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式,促进了计算机的人性化教学改革,深受高职学生的喜爱。

二是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化教室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教师的模拟课件、基础资源调用和网络的链接,将计算机教师、网络资源和网络的链接作用发挥到了极至,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创新的计算机环境中学习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教师、资源、媒体与环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知识、能力、操作与应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赋予计算机教学以创新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促进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全面教学质量提高。

三是在计算机网络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与教师主导指引的教学理念下,我们积极探索计算机考核与检测的创新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人人一机考试,单元学习检测考核,分阶段化考核,课程综合考核与基本技能考核全面结合,使计算机教学的考核与能力检测达到全面化、整体化与综合化,赋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考核以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