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医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4:59:40

社区医生论文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转贴于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2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中国分类号:R2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31-02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0.

[2] 王蕊芳, 于恒, 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3]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4] 赵贵军, 李品明, 韩如刚.以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14-15.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3

[摘要] 本文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出发,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各种探索,展现了其成就,并指出相关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18-02

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将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作为今年加快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因此,将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有重要意义。

1研究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007年,关乎13亿人口切身利益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操作阶段。目前,九套医改备选方案一经出台,虽然各有侧重,但是都十分注重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需求。社区卫生体系的构建与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新路子,将对医改迈上新台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社区服务的概念与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是近年来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它主要解决社区居民保健、康复、预防、诊断、健康教育和治疗等一系列的医学问题。与大医院相比,其特点有[1]:①社区服务的公益性明显。大医院主要是为了看病,社区除了看小病以外,更大的作用是搞预防、搞保健康复。②社区提供主动性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我们提倡主动性服务,上门服务,搞家庭病床。③服务对象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是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服务,大医院主要是为病人提供服务。在社区治疗的主要是常见病、慢性病,亚健康人群,甚至健康人群也是其服务对象。④社区卫生服务体现整体性,主要表现为服务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医疗以外,还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是多位一体的服务,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费用是居民能够负担得起的。

1.2中医学的特点适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中医药理论内容博大精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及辨证论治为其特色[2]。从中看出,中医辨证论治,医学的整体观、方法论与社区全科医学观和预防观及方法具有相通点,这些都是由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结合具有很大的优势[2,3]:①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人群需求。它具有投入少、副作用小、简便易行的特点。②中医药用于疾病防治和保健的综合功能与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十分吻合。社区的预防与保健是按照我国传统医学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预防思想,针对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提出三级预防的策略。③中医适宜技术便于社区应用推广。中医学的诊疗中一些手段的应用无需昂贵的设备、精密的仪器或其他严格的诊疗条件,器具可随身携带,操作简单,投入人员少,临床疗效明显。

2关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各种探索

目前,关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各种探索集中在思想认识、人才培养、机构运行规则三个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家庭小型化,住房单元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服务个性化,信息网络化等一系列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社区的以“人”为本,包括心理、情感、文化的全方位需求,健全丰富的健康保健新理念,及其所谓“后三产”时代的特征,也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随着对依靠中医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开展,专家们在具体做法上也提出了各种独特意见,展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另一番前景[4]。

2.1以食疗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

“药借食力,食借药力”,将中医药的传统文化渗入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去,以配合治疗,对弘扬中医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2.2深入细致, 贴近家庭,健全信息统计

根据中医整体思维,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平台,搭建起社区家庭有关健康的信息系统,了解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应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一体化服务,充实中医药内容。

2.3中医药社区卫生机构的特殊服务模式

以家庭病床、出诊和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家庭保健合同》等形式,形成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实施“三诊”配合,即门诊、出巡诊、转会诊,“三床”循环,即家庭病床、日间观察床、正规住院病床循环互转病人,提供双向转诊的可及性和负责性服务。并且在建立起的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资料库基础上,接受居民网上咨询,普及中医药保健知识。

3目前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存在的不足

虽然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两者结合后展示的优势与具体做法的研究也很多,但对于这种结合运行中的困难,以及如何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地、大面积地开展下去的研究数量有待增加。第一,从上文我们看到,与我国越是贫穷地区越是需要发展中医药不同,在国外,越是富裕的国家,中医发展得越快。这说明,我国在对中医药的认识上还存在不足,对其治疗、保健、康复潜力的开发还有待加强。第二,对建立单纯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建立中西医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分歧。第三,中医药服务能力和领域偏小,特色还不鲜明。现在中医药的服务定位在保健、康复等基本医疗服务层次,但是,作为社区服务,急诊设备与药物的配备尚未得到重视。第四,一些体现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职业范围受到卫生法规的限制。很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主动服务和中医药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而其中牵涉到的医疗服务的执业范围与现有的卫生法规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第五,目前大家广泛关注到社区医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的现状,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也存在中西医方式选择而导致的人才流失。

综上所述,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是两者相互促进的一次尝试,也是中医药事业找到发展方向实现突破的一次契机。因此,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应该走怎样的路,怎样才可以长远地走下去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蒋作君.蒋作君副部长解析城市社区卫生政策[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22):5.

[2]刘映芳.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应用优势[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6):2002

[3]官少云.中医药在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大有可为[J].中国药业,2007,l6(10):8.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一、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

2.4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提高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

2.6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并掌握提取中药植物终端产品技术,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为社区提供充足中药产品。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

2.8端正视听,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人不顾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试图套用现代西医研究方法来扭曲中医理论,得出“中医不科学”言论,并大肆宣扬要“取消中医药”,混淆视听。对此应该加强对公众正面引导,以正视听。其实,中医学典型的治疗是将多味中药组为复方进行辨证治疗,这种治疗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与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暂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中医有其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强调整体与宏观把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于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甚至生活形态中,只有在这个体系里面才有效。现阶段,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中西医学互解通约,直接用西医学方法进行所谓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中医本身发展不利。所以,不应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模式来开展中医研究,而应通过揭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客观指标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在中医研究中达到真正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

三、一些制约着中医进社区的深层次的尚待挖掘和解决的问题探讨

3.1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进社区模式、中医药师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在其引进、管理和操作指导上,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3.2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以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如何促进中医药科技工作通过创新、竞争和合作,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是加快中医进社区又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3.3针对中医特点,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问题:如何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为导向、个体化、复杂干预的特点,完善现代中医药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数据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周蕊.中医难,中医姓“中”更难,2006-09-16

[2]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杜文建,张晶卉.发挥中医药优势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社区医学杂志,2005,3(5):30-31

[6]王晓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7]伊凡.非随机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医药杂志,2006,(5):395-396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5

摘 要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缺乏、在职的全科医师总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采取“学术沙龙”形式开展全科医师继续教育活动,丰富了学术活动的形式,加快了全科医师队伍的建设,文章对全科医师学术沙龙的活动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全科医疗 学术沙龙 活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15-03

Exploration of the academic salon mode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FENG Yuqin, DU Zhaohui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1 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背景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其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其范围涵盖了各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1-2]。而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中坚骨干力量,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了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3]。然而,已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全科医学培训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他们的学历和知识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社区群众迫切需求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4]。所以,必须加速培养一支名符其实的全科医师队伍来取代目前的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式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这样才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在质量,使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因此全科医师所具备的素质和工作特点以及全科医师的培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010年六部委联合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都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全新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包括社区护士等其他卫技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计划在2015年以前,建立起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同步发展的培训制度,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师,最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制度,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近几年来,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全科医学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5]。在我国全科医师培养从最初局限的内科医生自学全科课程参加考试到后来一年的培训取得资格再到目前的全科医师三年规范化培训,有力的证明了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机制是我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6]。

 

但在现阶段,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全科医师这一主要途径,在近期是难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其现有的知识与技术不符合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及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他们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全科医师是我国未来医学卫生培养的重点目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需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所以对全科医师就职后继续教育的重视对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为推动我市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加快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步伐,提高我市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活跃学术研究氛围,一直专心致力于开展全市的全科医师各类学术、继续教育、科普宣传等活动,在借鉴了国外成熟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已成为全科专委会的一项品牌活动[7]。对推动全科医学的交流与研究,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队伍,有效开展全科团队的服务运作模式,才能吸引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才能逐步弥补“健康公平性”的差距,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 全科医师学术沙龙现况

自2008年1月上海市首次举办“全科医师沙龙活动”后,在这5年时间里,我们始终以“植根一线、社区承办、专家支持、共同提高”为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要求,根据全科医师的需求,我们选择一些重点疾病,以病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每期活动都先由各参会全科医师做主题发言及自由讨论,再由各领域的医学专家对病例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并做相关知识扩展。我们每月举行一期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活动地点遍及徐汇、普陀、杨浦、宝山、浦东、卢湾、静安等上海多个区、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进一步扩大沙龙的影响力,更广泛的覆盖全科沙龙,让更多全科医师参与我们的全科沙龙,从2011年开始我们除了在上海中心城区举办外,已经逐步辐射至金山、崇明、松江、青浦等多个郊区、县。

 

每期沙龙病例涉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各个领域、多系统疾病。每期的讨论主题除了病例的临床诊疗思路、鉴别诊断外,更侧重于慢性病的三级预防、规范化管理、双向转诊、社区合理用药等等,力求多元化,旨在更新知识,巩固基本技能,提高全科团队的综合素质。另外,今后我们还将准备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一方面加强社区实用性技能的训练,如基本物理诊断、常规检验、小型诊疗仪操作、中医中药等常用诊疗技能以及现场急救、基本护理与康复等技能;另一方面还将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常用技能训练,如参加社区调查、社区诊断、社区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建立健康档案等[8]。

到目前(2013年4月)为止,我们共举办了64期全科沙龙,约6 000人次参加,参加人群不仅仅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更有很多全科规范化培养的学员及三级医院全科医疗科的医生们。全科医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全科医师、全科医师-专家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全面促进社区全科医师工作水平的提高。另外,我们还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有关人员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员及社区居民充分认识到培养有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是开展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我们也逐渐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专门用于全科医学培训工作。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区医疗机构 社区居民档案 社区居民医保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基础机构。最初由德国学者提出,我国学者从英文意译而来。社区医疗服务在国外开展已经有半个世纪,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1]。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城市已与上世纪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成为市民。这样原来的社区也有了发展壮大,管理的人员也相对加大,就医人员逐渐增多。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区的医疗,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医疗管理急需改革。

一、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服务

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区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差,社区医疗价格不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差,知识陈旧,技能不够熟练[2]。因此急需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强化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社区服务机构的文化建设,使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指南。建立民主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地鼓励与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社区理疗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1]。建立定期的专业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定期著名医生服务日,定期的著名医生坐诊社区,为社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建设定期开展居民健康医学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医学知识。开展定期普查,及时发现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社区医疗机构改革与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设与服务

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的特点[3]:①管理的信息量大,管理面广;②服务时间跨度大;③应对突发疫情实时性强;④需要丰富的知识支持。

我们引进计算机处理信息构建居民档案,其主要方式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健康档案;以个人为主的个人健康档案;以年龄段为依据的健康档案,1-7岁,7-12岁,12-22岁等为阶段的健康档案;以同一病种为依据的档案。通过这样建立了档案,就能很好的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本社区以某种病为主要病等。

三、社区医疗引入居民医保的管理与服务

由于国家对城市的医疗卫生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大医院,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居民除了接种疫苗婚育体检等,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减少,经营业绩不佳,无法添置必要的医疗仪器,且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无法展开。通过引入居民医保的机制,落实参保人员定点就医政策,参保人员至少选择一家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这样就可影响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战略,增加经费投入,从而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4]。有了这些,居民就医方便,社区医疗机构收入就会增加,经营好转,就有钱投入医疗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等,形成良性循环,既节约的居民的医疗费用,又为国家节省了卫生医疗资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蒲联兵. 浅谈组织文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理论与务实.

[2]黄存瑞,陈金华,彭晓明,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5):290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培养;全科医师;社区急救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00-0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保障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各地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二者的完善与发展是对传统社会医疗卫生系统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提高全科医师的社区急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科医师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训练、经过考试合格的新型专科医生,他们必须树立整体医学观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能熟练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整合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于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1 现状

目前阶段,在我国各地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培养了大批服务一线的全科医师,而医疗服务过程的不同阶段,全科医师有不同的职责,基本概括为:(1)医疗服务职责包括社会各种人群提供基础的医疗保健(2)对临终病人,慢性病人及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医疗保健 (3)社区家庭出诊(4)社区卫生工作的职责及其他来自政府的职责。虽然如此,但目前社区医疗提供的服务项目相对单一,对社区内日益增多急危病的救治手段相对欠缺,在面对社区内的危重疾病时,大多数社区医疗组织显得束手无策,只有呼叫120进行院前急救,所以人们在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期救治需求更加迫切的同时,也对社区医疗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但现阶段医疗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急救体制,设施行为标准不尽规范,以全科医师为主的社区医护人员,缺乏专门的社区急救医疗教育,整体上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对危重疾病的认知水平有限,特别是对专业的急诊急救医学知识掌握更少,亟待培训[3]。大型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多由于城市居民区分散,急救半径长,道路拥挤等因素,使急救反应时间长。现有的急救网络与社区缺乏联系,对社区情况了解不够,院前急救医师与社区全科医师缺乏沟通,导致院前急救医师常独自在现场面对各种复杂情况,难以有效组织社区医疗资源进行综合救援。

2 重要性

2.1 社区急救是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区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据统计83.27%的急救突发事件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提供的服务已不再局限,将承担更多的院内医疗服务和社区急救工作。其中危重症病人的先期救治是否到位成了衡量一个社区医疗水平的标准,社区急救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了社区医疗服务[4]。

2.2 社区急救是急救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社区内急危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症病人死于原发病的

2.3 社区急救是全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社区急救逐步转变了以往坐等急救的传统观念,在送医疗救护到病人身边的创新思路中前进了一大步,但社区急救技术并不能完全独立于各医学专业技术之外,在全面掌握各专业技术的基础上,为各种危重病症的平稳过渡,专业治疗的延续和深入创造有利时机,对于社区的全科医师来讲,亦只有全面系统学习掌握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在社区环境中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及时准确的救治服务。

3 设想

3.1 由当地卫生部门统一指导,在现有的120急救网络模式上与社区联网,建立一套统一可行的社区急救医疗运作机制,加强各医院急诊急救医师与社区全科医师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工作心得,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法规并逐步完善。故有专家推荐:在加强城市急救的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将急救医学与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以便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5]。

3.2 加大社区全科医师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我们提倡以地方的高等医学院校为主导,依托其附属临床医院急诊科或急救中心,加强对广大社区医护的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充实,培养一大批能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师,为基层人民群众生命保驾护航。

3.3 结合当地情况,使各个大型综合医院所辐射的社区能与其结成帮扶对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定期培训所辖社区全科医师,做好传帮带,提高他们的现场急救技能,使之能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培养成为院外急救的得力助手。

3.4 创建由120统一指挥调配的社区急救网点,本着就地抢救就近转诊的原则,加强各社区的现场救治能力。合理配置现有急救医疗资源,依靠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增大社区等基层急救设施和装备的投入,将急救理念延伸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全科医师社区急救能力的提高在院外急救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急救医学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它的普及和发展是我们广大急诊和社区同仁所共同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杨萍芬,陈志.论城市院外急救网络社区化.中国急救医学,2001,10:619-620

[2] 余玲,熊光华,万体华,等. 院前急救4740例病种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 (12):1824

[3] 刘林成,鄢春梅,任义.浅论院前急救与全科医生在社区急救的协作.中国全科医学,1999,2(6):501-502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8

[关键词]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c)-160-02

现代信息社会,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严重影响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2007年4月深圳市卫生局下发了《深圳市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工作手册》及相关文件,计划逐步在全市社区康复中心开展心理疾病防治和服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精神疾病卫生服务体系,兴围社康中心作为我院心理卫生示范站之一,开展了心理卫生进社区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福永人民医院兴围社康中心成立于2004年9月,本社区现有总人口 25 935人,其中,户籍人口1 082人,兴围出租屋管理办公室统计有劳务工16 450人。2009年1月1日~9月30日就诊15 568 人次,随机选择社区居民2 000人,就诊患者2 000人,工厂劳务工2 000人,共6 000人,其中,男2 358人,女3 642人;年龄15~60岁;来深圳6个月以上。

1.2 方法

采用深圳市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小组编制的《深圳市社区居民心理卫生健康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估。需要时,配合应用我国常用的心理卫生评估标准量表,如临床症状量表(SCL-90)[1]、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等。调查表由调查者给予统一的指导语发给被调查者,共发放调查表6 000张,回收有效调查表5 658张,有效回收率为94.3%。并结合个别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1.3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模式

1.3.1 一般人群管理 通过社区调查,运用电脑管理软件(罡正软件)完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对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服务。必要时,转介区以上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加大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力度,我中心每月1/2次联合居委会举行大型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并开展接听电话咨询、支持性心理辅导和门诊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问题人群,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或提供转介服务,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1.3.2 重点人群管理 对遇严重生活事件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根据需求,做好转介服务,及时与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联系,降低危险因素,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1.3.3 高危人群管理 对可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尽早诊治和及时转介专科医院。

1.3.4 现患患者的管理 对已确诊的精神病患者纳入社区管治对象,实行软件建档、定期访视;指导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辅助临床决策。

2 结果

通过调查表显示社区局民普遍存在心理障碍,个别心理问题严重。我中心立即加大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心理卫生宣传活动以及健康教育,自2009年3月以来到社康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卫生服务的社区居民大幅上升,提高了社区居民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使大多数心理障碍者摆脱痛苦、以健康的心态回归社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增强了社会效益。

3 讨论

3.1 社区居民心理卫生意识淡漠,需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卫生知识水平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通过设置固定的宣传栏、定期举办心理卫生科普讲座、在社区大厅制作专题VCD滚动播放以及发放小册子、小折页等卫生科普资料等方式,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心理问题的差异性需求,增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人们建立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体现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的特色,并把个案咨询与团体辅助相结合,提高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把心理卫生服务融入个人和社区日常生活中。

3.2 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我国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医务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卫生服务场所[2]。我们作为从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要不断努力学习社区心理卫生知识,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探索适合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心理卫生理论框架。为了保证人人享有健康,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医院当务之急不是改进主要为不健康人群提供服务的昂贵的诊断和治疗系统[3],而是应该认真贯彻实施《深圳市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工作手册》及相关文件,使社区成为解决社区居民心理问题,为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服务的重要场所。

3.3 国家制定更多有利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法规

由于心理卫生服务见效有其滞后性,国家制定各项政策和法规大都针对的是治病、看病问题,要制定更多心理卫生的法律或法规,对社区心理卫生体系的建立进行技术指导。卫生部门督导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卫生服务。有效防止社区居民出现心理问题,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4 大力培养心理卫生专业人才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近年兴起的新的医学模式理论指导下的社区心理医疗行为。它以精神卫生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处理一定时期或一定人口的心理卫生问题,其服务对象是全体居民,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家庭治疗、危机干预、康复指导服务等,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目前还没有培养这类人才的学校,从事心理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主要是由临床医生参加短期心理卫生知识培训后转型为主。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应加大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在职医生进行社区心理卫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心理卫生人才,提高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心理卫生进社区工作的发展提供保证;他们应与其他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团队协助的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地工作。大力发展心理卫生事业,使心理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本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使社区成为心理卫生服务的主战场[4]。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高红英,苗元江.社区心理卫生: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29(4):97.

[3]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9

关键词 中医全科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18-03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odel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development

LIU Huijun

(Baiy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3, China)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全科医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是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1 我国社区中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近几年开展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难点。

1.1 财政和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2011年5月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为留住全科人才,按照政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工作满一定年份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但是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倾斜的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偏低。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药人才不足

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普遍偏低[2],中医药人才数量萎缩,中医传承出现断层。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以及助理执业医师,约为1.03名/万人,郊区少于中心城区[3]。本中心目前拥有中医医师10人,平均1.78名/万人;中医全科医师3名,平均0.53名/万人。10名中医医师中,在职5名、派遣1名、退休返聘4名;在职在编中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缺乏;近2年来跳槽到二、三级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多达5名。中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1.3 中医药科研政策扶持不够

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特色中医药自制制剂申请批号困难,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 社区中医科发展重点未把握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科的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特色疗法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够,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难以形成气候。

2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如果按照每2 000~3 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当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全科医师仅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0%~5.0%,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水平[5]。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只占医生总数的6.9%,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0%以上”。面对群众迫切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独立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培养体系的国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当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中医学特有的预防保健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所在,它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融入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中,无疑将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4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4.1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侧重点

4.1.1 社区基本疾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中医全科医学应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②中医全科医生应该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③中医适宜技术有自己优势的疾病谱,掌握这些适宜技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特色的治疗手段,才能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优势。

4.1.2 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社区中医康复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方法大多数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

4.1.3 慢病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系列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疾病。慢病干预的中医措施,就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预后调摄,防其复发[7]。

4.2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设置与时间侧重

目前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主要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转岗培训、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经进行培养。全科规范化培养是目前及今后培养高质量中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笔者是毕业后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到社区工作的,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亲身经历,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4.2.1 掌握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离不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参与。相对于在中医类综合性医院的轮转培训,笔者认为3个月的理论学习及内、外临床科室1年轮转应该放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因其病种相对多,见识面广,对提高常见病诊疗有很大提高。

4.2.2 突出中医特色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的第2年可安排在中医综合性医院,加强中医内、外、妇、儿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轮转;熟悉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养生拳操等适宜技术;可以增加名老中医带徒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学实践性较强,这就需要医学生或全科医师跟随一些名老中医进行学习。

4.2.3 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中医全科培养的社区实践可安排在全国或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深入社区体会中医全科医师职责,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发挥中医药“简、便、捷”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全科培养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秉辉. 全科医学概论[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7.

[2] 白剑峰. 下代中医在哪里[N]. 人民日报, 2009-04-02(15).

[3] 顾怡勤, 顾竞春, 施永兴. 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2): 1147-1151.

[4] 谢庆文, 唐红梅. 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1): 10-12.

[5] 冀涛. 中美全科医师培养方式的对比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31): 3642-3644.

[6] 赵臻, 杨海丰, 李金芳, 等. 我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6): 52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