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4:59:51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1

为了解我市2016年的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各区各免疫规划责任单位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下一年的免疫规划工作,我局组织人员于2015年10月19日—11月19日对全市5个区5个农场共22家免疫规划责任单位(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一次综合考核。现将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考核方法

在每个免疫规划责任单位辖区随机抽取1个村(居)委会或农场作业区作为考核点,全市共抽取22个考核点。从抽取到的每个免疫规划责任单位考核点中随机抽查符合条件的17名儿童,其中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出生儿童7名,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出生的儿童7名,2015年出生的儿童3名。全市需抽查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年龄段儿童154名,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年龄段儿童154名,2015年出生的儿童66名,共计374名儿童。

二、考核内容

(一)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分别考核适龄儿童的入册率、建证率,“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单苗基础合格接种率、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麻腮风、百白破、乙脑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率。

(二)从每个考核点的接种卡上抽查3岁组儿童A+C群流脑疫苗、4岁组儿童糖丸疫苗的接种情况、从入托入学查验工作中收集到的6岁组儿童接种证上抽查白破二联和A+C流脑疫苗的接种情况。

(三)全面考评免疫规划工作资料、免疫规划档案、卡证管理、冷链运转、疫苗管理、预防接种补助经费的使用、报表的报告、预防接种查漏补种、安全注射等工作内容。

三、考核结果

(一)各免疫规划责任单位免疫接种、冷链运转、安全注射、免疫规划档案填写,报表、异常反应报告,疫苗管理、查漏补种、入托入学查验证工作等逐步规范。

(二)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及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年龄段儿童现场抽查考评结果:入册率为100%、建证率为100%、“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8.70%、卡介苗接种率为100%、脊灰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100%、百白破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9.35%、麻疹(含麻疹成份疫苗)合格接种率为100%、麻疹(含麻疹成份疫苗)基础及时接种率为93.18%、A群流脑基础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9.35%、乙肝全程合格接种率为100%、乙肝首针及时率为98.70%、乙脑基础合格接种率为100%、甲肝疫苗合格接种率为98.70%。

2015年度出生的儿童现场抽查考评结果:入册率98.48%、建证率为100%、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为100%。(详见附件2)

考评结果显示全市“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各种疫苗单苗基础免疫、麻疹(含麻疹成份疫苗)基础免疫及时率、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卡疤率均超过省级目标要求。

(三)在应种儿童的加强免疫接种率中,麻疹(含麻疹成份疫苗)加强接种率、麻疹(含麻疹成份疫苗)加强及时率、百白破、乙脑加强接种率均为100%,均超过到省级目标要求。

(四)“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单苗合格接种率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有崖城卫生院、梅山分院、天涯区河西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较差的单位有南滨农场医院、天涯卫生院、南田农场医院。(详见附件2)

(五)综合考核评分前三名的单位为崖城卫生院、梅山分院、天涯区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分较低的单位为南滨农场医院、天涯卫生院、藤桥分院。(详见附件1)

四、存在主要问题

(一)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仍滞后。一是有些单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面积较小,陈旧老化,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滞后,如高峰分院、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红沙社区卫生服务站、月川社区卫生服务站、大东海社区卫生服务站、南边海社区卫生服务站、鹿回头社区卫生服务站、儋州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金鸡岭社区卫生服务站、南田农场医院等。二是有些预防接种门诊未设有侯种室(区)、预诊室(区)及接种室(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不规范,如藤桥分院、立才农场医院、高峰分院等单位。

(二)个别单位“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不高。如天涯卫生院、南滨农场医院等单位。(详见附件2)

(三)业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个别单位存在免疫接种人员免疫规划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不足,对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把握不清,导致部分疫苗出现漏种、提前或超期接种、活疫苗接种之间时间间隔不足28天等,如天涯卫生院、南滨农场医院、吉阳卫生院、南田农场医院等单位。

(四)业务人员不足。个别单位仍存在人手不足现象,尤其是具有预防接种资格证的人员。如高峰分院、南新农场医院、藤桥分院、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西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卫计局要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辖区免疫规划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选派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来抓免疫规划工作,真正落实免疫规划责任单位一把手负责制。

(三)完善管理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各区卫计局要建立完善基层单位免疫规划工作管理机制,强化对基层防保人员责任追究制度,细化基层防保人员绩效工资改革,坚持多劳多得,绩效工资发放向关键岗位、责任心强、工作成绩突出的防保人员倾斜。各区各单位要实行免疫规划工作奖罚制度,对责任心不强,导致免疫规划工作出现问题的单位或个人,按误事责任追究给予处罚。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 ;计划免疫;接种及时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03-03

计划免疫是控制与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1]。目前黄石街计划免疫工作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接种率、低发病率的巩固阶段,用接种率、发病率等指标来评价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很难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在评价机体接种后免疫效果的指标中,抗体滴度是最准确、最客观的指标之一,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及时接种率的提高,可使接种对象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2]。

黄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0年6月开始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该管理模式是通过分片区设置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室,组建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卫医师、健康教育管理师组成的社区责任医师团队定时下工作室开展工作,提供有关预防服务内容,包括:①通过与居委会沟通,及时掌握辖区内儿童计划免疫漏种情况、婴儿出生、儿童迁入、迁出等信息。②提供预防接种咨询,为适龄儿童制定详细的计划免疫时间安排表,预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疫苗接种。③定期开展计划免疫、传染病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各类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单,播放疫苗预防相关疾病的宣传片,开辟计划免疫宣传栏。④发挥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楼长、片长、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主动搜索,并借助各界力量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和适龄儿童计划免疫动员。

为了解黄石街实施属地管理(以下简称“管理”)前后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儿童家长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影响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的因素,探讨实施属地管理对辖区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的意义,为优化管理模式,促进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于2009年12月(管理前1年)及2012年12月(管理后2年)对本地区0~3 岁儿童开展计划免疫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黄石街0~3岁户籍儿童和居住在黄石街满3个月的常住儿童及其家长。

1.2方法

(1)采用WHO推荐的用于估计接种率的按概率比例抽样方法(PPS抽样方法),从黄石街14个社区(村委)中随机抽取3个社区(居委),按0~1岁、1~2岁、2~3岁三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抽取40名常住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2)资料整理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资料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

1.3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0~3岁“六苗”接种情况、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及相关传染病的知识知晓情况、儿童未及时接种的原因等。

1.4 评价标准

及时接种的判断:按卫生部规定的免疫起始月龄和接种时间间隔开始接种,并在1个月内或完成最后1剂向后推迟1个月完成全程接种。即卡介苗在出生1个月内完成;乙肝疫苗首针在24 h内接种,其他两针在6个月内完成;脊灰疫苗三剂在出生后5个月内完成,百白破三针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脑初种在出生9个月内完成;乙脑、含麻疹成分疫苗、百白破疫苗加强在出生后24个月内完成为及时。

2 结果

2.1 “六苗”接种情况和及时接种情况

管理后,六苗全程接种率从管理前90.00%上升到97.50%,六苗及时接种率从84.76%上升到9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各单苗看,“六苗”基础性免疫管理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加强免疫管理后全程接种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除卡介苗和乙肝外,其他疫苗管理前后“六苗”及时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儿童“六苗”及时接种情况

0~1岁、1~2岁年龄组管理后及时率比管理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 < 0.05)。2~3岁年龄组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传染病知识和变化情况

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传染病知识总体知晓率管理后比管理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

2.4 影响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的多因素分析

以2012年调查儿童六苗全程及时接种率为应变量,及时接种赋值为0,非及时接种赋值为1,在α = 0.1 检验水平下,对六苗全程及时接种率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知识知晓率、接种次数、接种间隔时间3 个变量对儿童六苗全程及时接种率有影响(P < 0.05)。将上述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引入自变量,建立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相关知识得分、接种间隔时间是影响儿童接种及时率的保护因素,说明提高相关知识知晓率、间隔时间不要太短能提高及时接种率,接种次数是危险因素,说明接种次数越多,接种及时率越低,见表4。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黄石街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两年后,0~3岁儿童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率均有显著提高,这可能与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模式,医师团队加强与居委会沟通,发挥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楼长、片长、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借助各界力量主动搜索漏种儿童,对适龄儿童进行计划免疫的动员,及时提醒并预约家长到社区进行预防有关,管理后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有大幅度提高,经Logistic 回归分析,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是影响儿童及时接种的因素,这与相关研究对预防接种知识了解越多,其接种率越高[3]是相符的,说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模式能促进家长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高,促进儿童计划免疫的及时接种,控制相应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值得广泛推广[4]。

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前后,卡介苗和乙肝的及时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部分医院尚未实行产科接种[1],少数婴儿出生时有接种禁忌证[5]等因素有关, 首针及时免疫是提供有效免疫保护的关键,能减少儿童暴露疾病的危险性[1],加强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对保持较高乙肝疫苗接种率有指导意义[6],在今后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中,可通过加强居民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孕产妇宣教,动员孕产妇到正规医院进行分娩。

从年龄段看,0~1岁、1~2岁组儿童在实施社区卫生属地管理后六苗全程接种率、及时率均有所提高,而2~3岁组管理前后统计学无意义,可能黄石街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模式于2010年6月份开始实施,2~3岁组开始计划免疫接种正处于实施管理前半年以及刚开始实施管理初步探索阶段,故这类人群预防接种干预效果还未体现出来。

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儿童及时接种因素包括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间隔时间、接种次数等因素,婴儿期家长普遍重视程度较高,但这时期接种最频繁,容易导致不及时接种,可通过实施一类疫苗优先接种、重点疾病优先接种原则;合理实施联合免疫;漏种疫苗较多时采用最小间隔等措施以减少疫苗漏种[1];随着儿童年龄增大,1岁开始接种频次减少,儿童家长接受预防接种的信息量减少,关注程度降低,主动性差[7],这段时期主要以重心在发挥多部门协作加强主动监测[8],搜索漏种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只有遵循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部门配合的原则,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和宣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疫苗接种及时率[9,10]。

[参考文献]

[1] 林献丹,郑晓春,王志刚,等. 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及时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1371-1373.

[2] 王文军,王文军. 济东矿区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山东大学,2008.

[3] 张志兰,徐红,陶长余,等. 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5):825-827.

[4] 黎黎. 计划免疫工作中健康教育实施及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137.

[5] 林宝妮,方琼,曹丽,等. 2009~2011年福田区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3):385-386.

[6] 宋文英.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新生儿首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2):186-187 .

[7] 蔡碧,张迟,赵明江,等. 湖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8):640-642.

[8] 侯飞,李海,刘洪钢,等. 包头市2010~2011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J].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4709.

[9] 陈跃燕. 探讨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对控制本地区传染病的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2039-2040.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基层;计划免疫;儿童

近几年,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继颁布,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卧龙区总人口 87 万余人,辖 14 个乡(镇、办),共 246 个行政村和 1450 个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面临这种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做好全区的计划免疫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状及问题

1.1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从 1978 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通过对儿童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有效地控制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对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重治轻防”的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计划免疫工作,预防接种所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未被充分认识,再加上地方财政紧张等因素,导致计划免疫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乡级防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村医待遇低或无待遇,导致他们缺乏工作积极性,有些村医不愿承担计划免疫工作,甚至弃医从农或从商,严重影响了计划免疫各项措施的落实。

1.2 流动儿童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变革,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流动儿童群体庞大,居无定所,预防接种工作难以落实,已成为影响计划免疫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突出问题[1]。2004 年我区 0~7 岁儿童数为 76703人,其中流动儿童 4001 人,占儿童总数的 5.22%。根据 2004 年全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约有 3.0%的流动儿童尚未完成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主要原因是:一是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来自偏僻的农村,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还有部分流动人口是计划外生育,儿童家长怕罚款而拒绝为儿童接种;有的儿童家长由于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计划免疫工作者多次通知并上门动员仍不接种。由此可见,影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主要因素在儿童家长方面,与有关报导相近[2]。二是免疫程序难以确定。调查资料显示,近半数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史无据可查,有免疫史记录的,其接种情况也有相当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免疫程序,对这部分儿童如何安排接种,是一个令基层计划免疫管理人员大伤脑筋的问题。三是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流动人口是一组动态人群,搬迁频繁,居无定所,致使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率,使这部分人群成为 传染病多发、爆发与流行的高危人群[3]。

1.3 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中的立法及执法问题 计划免疫工作任务是由国家规定的指定性规划任务,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和发展产生了保护和约束作用。 2004 年 12 月 1 日 ,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政府和儿童家长均有义务为儿童提供及时的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意味着我国实行的是“强制性”免疫策略。只要无禁忌证,儿童都应该接受预防接种。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大部分儿童家长都能够按要求为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并按国家规定程序及时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但仍有部分儿童家长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或意识不到位,未能按规定程序为其儿童适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使这些儿童不仅自身受到了疫苗针对传染病传播的潜在威胁,还危及了其他的易感人群,影响了整体预防接种效果。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儿童家长应妥善保管好预防接种证,以备入托、入学、出境时查验。目前我区大部分儿童家长都能意识到作为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预防接种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妥善保存。但我区对入托、入学新生查验计划免疫接种证资料显示,仍有 5% ~ 8%的家长由于不重视而造成儿童预防接种证的丢失或残缺不全,使这部分儿童由于预防接种记录不全或丢失而极易造成误种、错种或漏种,从而对其身体健康造成隐患。

1.4 新疫苗的推广问题 预防接种是控制和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重要而又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不但保护个体免受传染病的侵袭,而且在群体中也限制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近几年,我国每年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为适龄儿童实行免费计划免疫接种,使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接种率得到提高,形成较高的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灭了针对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国产、进口新疫苗不断问世,用于儿童免疫预防,以进一步减少儿童的发病和死亡。这些疫苗均为有价疫苗,这将给一些经济困难的儿童家长增加负担,减少这部分儿童对新疫苗的接种率[4],从而使新疫苗的接种、推广受到局限。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经济地位处于中下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促进新疫苗的接种及推广,已成为政府部门及基层广大计划免疫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1.5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问题 目前国内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尽管经过逐步改良,但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仍时有发生,这给基层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一些问题。由于部分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疫苗带来的异常反应宣传不到位,极少数的儿童家长不理解,纠缠不休,向所属医院及卫生防疫部门索赔经济、精神损失,致使基层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工作心存顾虑。

2 对策

2.1 预防为主 是我国建国后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客观规律和行之有效的基本卫生方针,不能偏离和动摇,要坚决改变过去“重治疗轻预防”的不正常现象。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和《条例》都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政策和经费保障等措施做出明确的规定,政府为各级计划免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是必然的。目前我国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包括对计划免疫的投入,采取分级财政体制,即各级政府负责各自的计划免疫财政投入[5~7]。由于各地区经济、财政状况不同,导致其计划免疫财政投入差异很大,特别是贫困地区,政府对计划免疫工作可能拿不出足够的经费,甚至根本无经费支持,这样有部分儿童将享受不到计划免疫工作带来的好处,对他们来讲有失公平。因此,由省级和地方财政共同对基层计划免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应是较好的解决办法。

2.2 促进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综合管理 提高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是控制流动人口发病的关键,而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全面、准确地掌握本地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并对其适龄儿童及时进行“五苗”(含乙肝疫苗,下同)接种及补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要克服接种任务重,人力不足的现象,与各街道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合作负责对流动儿童进行专项登记,从而形成多层面、多结构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模式;为适龄流动儿童建立临时接种卡,提高“五苗”的接种率; 坚持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促使流动儿童及无证者主动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免疫接种;对临时流动儿童在尚无根本有效措施情况下,开展经常性的查漏补种工作、入户接种、匿名接种等均可作为补救措施。

2.3 计划免疫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从计划免疫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属性可以了解到,计划免疫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均带有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把计划免疫的重要手段—预防接种上升为法律制度[8],因此国家应依法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处罚条例及细则,促使每位公民切实履行其在计划免疫工作中承担的法定义务,用法律的手段确保其有效实施。

2.4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开展社会宣传动员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计划免疫用“五苗”及新品种疫苗应进行针对性强、科学有效的宣传。通过宣传加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提高公众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使每个公民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幸福,大力支持计划免疫工作。同时对下岗职工、“低保”家庭、农村低收入等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的预防接种问题,政府部门可考虑依据其父母的“下岗证”、“低保证”等相关证明对这部分儿童的疫苗接种费用给予适当的补助或减免,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五苗”及各种新疫苗的接种率。

2.5 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 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指出:“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既能起到接种疫苗的宣传效果,帮助儿童家长了解接种疫苗的知识,要求家长如实反映儿童接种史、过敏史及目前健康情况等,以降低疫苗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配合医生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又能对医务人员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制订出操作性比较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级划分标准及对应的处罚措施,这样在处理异常接种反应时,无论对儿童家长还是医务人员,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在根本上规范异常接种反应处理工作。

2.6 加强计划免疫专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专业人员职业道德及业务素质 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就是提高免疫接种率,提高预防质量和安全接种系数。一旦发生接种差错事故,首先计划免疫工作者应诚恳地赔礼道歉,以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进行安抚,对责任人予以应有的行政处罚,次之应考虑罚款赔偿和补偿,使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在今后的实施中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6):376-377.

2 严有望.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1):31-32.

3 余晓琼,路秀平,武滨,等.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5.

4 孙敏,王伟军,王德嘉,等.重庆市不同经济状况地区计划免疫疫苗接种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0):227.

5 宫旭华,卢祖洵.我国现阶段卫生筹资政策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23(251):55-56.

6 龚向光.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改革公共卫生筹资体制.中国卫生经济,2003,22(250):13-15.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

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分析;对策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共计1.2亿[1],计划免疫流动儿童指“户口不在居住地,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居住时间在3个月以上儿童[2]。多数流动儿童监护人免疫接种意识薄弱,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已成为当前计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对相关工作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当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存在的问题

1.1 家长方面 部分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重视程度不够或有顾忌。目前流动儿童家长多数以外出打工为主,他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儿童的预防接种,思想麻痹,认识不足。有的认为打预防针麻烦又费工,不愿主动去过问,另外个别家长因未婚生育或超生,怕到卫生部门登记后引起计划生育部门查处。

1.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面 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以来,工作量明显增加,卫生部门虽有流动儿童管理工作制度,但没有相应的奖罚措施,配套资金又不到位,新增疫苗如甲肝、麻风腮、无细胞百白破数量不足。一类疫苗接种又不收任何费用,故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抱着一种“能管多少算多少”的态度。加上卫生部门又没有奖罚措施,所以干好干差一个样。

1.3 政府及相关部门方面 由于流动人口中的学生漏种突出,有的虽进行了基础免疫,但未进行加强免疫,“免疫空白”在学校、幼儿园常见,造成易感人群的积累,一旦有传染源传人,极易引起流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儿童入托、入学时,学校应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配合接种单位进行疫苗补种。但目前多数学校未能按规定严格执行,部分学校领导则认为免疫规划是卫生部门的事,不能很好给予配合。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目前工作重点是招商引资,无法顾及其他工作,特别是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招来了一批批流动工人,对这些工人孩子的预防接种很少考虑,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计免工作人员有时多次上门动员也不来打预防针。

2 如何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

2.1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计划免疫工作的领导,把流动人群的卫生防疫管理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加强考核。协调卫生、工商、公安、劳务等职能部门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监督。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标本兼治,不断增加对卫生防疫工作的投入,健全预防保健网络,使计划免疫工作与经济同步发展。

2.2 各疾控工作、接种点和乡村医生认真落实流动儿童登记报告制度,把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情况作为规范化门诊建设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抓实;要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建立春秋两季查验儿童免疫接种证制度并及时进行查漏补种;要积极推行计免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奠定对异地儿童接种情况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同时,各地应结合流动人口生活、从业和工作特点,选择适宜时间和方式开展免疫接种;免疫接种可采取设立固定接种点、入户接种、流动接种等多种形式,在儿童接受第一次免疫服务时,应把儿童免疫程序、预约免疫服务时间、地点等有关事项告诉家长,并适当延长每次免疫服务时间;对新迁入的流动儿童要按照国家免疫程序的要求,继续完成免疫接种;对贫困人口中的儿童可实行减免费接种服务,尽可能提高免疫接种率;要完善接种门诊制度,实行定时、定点接种,多渠道为流动儿童提供服务。条件成熟的地方,要与妇幼保健机构密切配合,将免疫接种与儿童保健工作结合起来,方便群众,提高服务质量。

2.3 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史转索制度,实行流动儿童出生地(或原籍)、现住地双管齐下管理,即居住超过3个月以上者应改建常住簿,并主动向流入儿童出生地或原籍转、索接种情况。流动儿童出生地或原籍应及时掌握、反馈当地流动儿童去向,免疫接种情况,形成相互配合,联防共管的格局,共同提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与工商、公安、计划生育、交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职责。特别是大型土地招工或劳动输出,必须经过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参考文献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5

刚才,同志传递了全省加强麻疹免疫工作会议精神,安排计划我市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工作,该同志的讲话任务明重点突出我完全同意,请大家仔细领会紧抓落实。在下面我再提三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消除麻疹工作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极易引起暴发流行。而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唯一宿主,又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所以,我国政府提出到年消除麻疹是完全可行的。年我国承诺消除麻疹目标后,卫生部制定了《-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确定了以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主,同时开展病例监测和加强疫情控制的综合性防控策略。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年全国麻疹报告病例数比年下降了60.1%;今年月份全国麻疹总体发病水平较去年同期又下降了25.17%。虽然消除麻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意识到消除麻疹工作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是在我市近两年麻疹疫情出现反弹,反映了我们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防控形势不乐观;二是部分地区对免疫规划工作不够重视,对消除麻疹工作在整个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许多关键的防治措施单靠卫生部门难以有效落实;三是各地工作基础和发展水平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卫生能力和设施上,也表现在认识上;四是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不足,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五是部分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公共卫生机构仍通过“有偿服务”和“以医养防”维持运行。因此,各县市区卫生局要切实提高对强化免疫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高度重视,抓紧时间,精心组织,尽快完成一次全面、彻底、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消除麻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本次强化免疫工作

(一)加强领导,确保强化免疫的顺利开展。消除麻疹既是我国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卫生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县市区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各县市区卫生局要成立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督导检查小组和预防接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置小组,加强对强化免疫工作的技术指导、督导检查和异常反应监测等工作。要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工作,当好参谋。要特别注意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主动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在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有关免疫规划经费的同时,必须落实好基层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二)快速行动,尽快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从事防疫的人员要在掌握现有预防接种儿童人数的基础上,再走村入户进行一次调查,边调查边宣传,决不能放过一个,流动人口也不例外。各托幼机构要对受种学生登记造册,并提前准备合适的接种场所。二是要做好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这次强化免疫活动涉及的人数多,任务重,原有的预防接种人员肯定不够用,所以,各单位要抽出一些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医护人员集中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放临时预防接种人员资质,才能参与强化免疫工作,没有资质的坚决不能进行预防接种。三是要做好各种应急处置工作。麻疹疫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儿童计划免疫安全有效的疫苗之一,已使用40多年,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剂。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少数人在免疫后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极个别人还可能会出现罕见的严重症状。

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要成立以县疾控中心为主的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还要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检验专家组成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诊断处理小组,并制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处理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迅速处置。

(三)安全接种,预防各种意外的发生。各接种点的预防接种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充分准备好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设施、器材和药品,严格执行接种工作流程、程序和规范。同时一定要注意履行三项职责:一是要注意履行告知职责。预防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要告知疫苗禁忌、不良反应等。二是要注意履行询问职责。预防接种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询问受种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禁忌症等情况。三是要注意履行安全接种职责。认真查验每一支疫苗的外观质量和有效期,确保“一人一针一管”和疫苗质量安全。

(四)严格督导,努力完成强化免疫的任务指标。在接种期间,市、县派出的驻点督导人员要到现场检查预防接种人员操作是否规范,登记是否完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对常规免疫规划工作薄弱的地区,市、县卫生局要派出局领导带队的巡回督导组强化督导。强化免疫工作后期,及时对各县市区强化免疫工作组织评估,评估接种率低于95%的乡镇、社区要查找原因,查漏补种,务必完成强化免疫的任务指标,为消除麻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在落实好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任务的同时,各县市区卫生局坚决不能放松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要始终做到一把手负责,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政策,务必抓好落实,层层分解任务和责任。要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让预防接种工作进入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乡村。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6

一、成立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管理领导小组

二、对象与指标

1、管理对象

本方案中的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地在本镇以外的7岁及以下儿童。

2、工作目标:

(1)在我镇连续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建卡(证)率≥98%。

(2)在我镇连续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完成计划免疫“五苗”单苗接种率≥85%。

(3)在我镇连续居住满1年的流动儿童完成计划免疫“五苗”单苗接种率≥90%,“五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以上。

(4)在我镇出生的流动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

(5)连续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家长免疫预防知识和免疫服务信息知晓率≥95%。

三、各机构工作职责

1、镇政府

(1)负责各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工作。做好卫生、公安、教育、妇联、计生等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工作,实行流动儿童资料信息共享,提高适龄儿童发现率,及时协调解决流动儿童免疫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2)负责组织、召集公共卫生联络员会议。

(3)掌握辖区内幼托机构、中小学校数量及入托入学儿童人数,尤其是民工子弟学校数量及每年招生数。

(4)定期或不期组织对村级流动儿童管理工作和幼托机构、学校查验证工作进行检查和管理。

(5)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表扬奖励,对工作不负责的单位进行批评和惩罚。

(6)流动儿童人口办理申报暂住证时,询问并登记7岁以下的儿童。并在暂住证上粘贴由卫生部门提供的“免疫接种温馨小贴士”,卫生部门每月一次对登记的名单进行核实和建卡。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防疫科

(1)每月收集村级上报的流动儿童信息资料,及时掌握解儿童外出、返回时间,安排接种工作。及时对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和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的儿童给予补种。

(2)每两个月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入户调查工作,掌握流动儿童变动情况;同时对村联络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和督导;结束后及时把检查情况反馈给镇政府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

(3)每年2次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入户摸底调查工作,掌握流动儿童变动情况。

(3)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严格操作规范,实施安全接种,做好疫苗和冷链管理,提高免疫接种服务质量。在接种门诊开放日对流动儿童通过电脑实施建卡、登记、接种、预约等工作,将排摸到的有预防接种证及已开展“现场建卡”的儿童登入信息化系统,并打印预防接种证及预约单。

(4)对已在信息化系统登记而未按期接种的儿童,在每次接种门诊结束后通过健康生活管家和电话的方式进行通知,每月月初再把上月应种未种人员名单导出,在例会时交给公共卫生联络员,由公共卫生联络去通知查明未种原因;对已现场建卡未来接种门诊登记的儿童,也是每月例会把未来登记儿童名单交给公共卫生联络员,由公共卫生联络员再次上门通知督促进行登记预防接种。

(5)指导幼托机构和学校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收集、汇总学校查验接种证资料,及时对无证或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儿童给予补证(种)。

(6)每季度一次做好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和幼托机构、学校业务培训。

(7)加强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健全卫生区—镇—村(居委会、社区)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将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的宣传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积极引导,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自主免疫意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免疫预防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与产科、儿保、妇保门诊相互配合,向流动儿童家长宣传免疫预防知识和免疫服务信息相关信息料。

3、社区医生

(1)负责掌握本村流动儿童底数、变动信息等,了解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接种时间,各类疫苗信息和预防哪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流程等。

(2)做好防疫科与协管员之间的桥梁作用,负责做好协管员的培训工作,每月把协管员摸底的流动儿童上报防疫科,把当月应种未种原因调查表交协管理员,协管员完成后由社区医生检查质量并上交防疫科。

(3)负责在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流动儿童现场建卡点,对新流进的流动儿童进行建卡,预约时间。

(4)认真做好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免费疫苗接种政策、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流动儿童享受本地儿童同等待遇等知识介绍。在流动儿童家长中选择态度积极并有影响力的人作为同乡教育者,鼓励他们以适合该人群的方式,通过一对一或多个同乡之间的交流,宣传预防接种知识、开展教育活动和发放宣传品。

4、协管员

(1)流动儿童排摸。负责掌握和提供本村目标儿童底数、变动信息,以及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的信息。协管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本村出租房进行走访,了解出租房内外来人口的有关情况,对发现新流入本村的7岁及以下儿童,要将其详细资料登记入《流动儿童摸底调查登记表》内,一式二份,其中一份调查表上交本村社区医生,由社区医生上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防疫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下发的应种未种儿童和已现场建卡但未来登记的儿童进行通知和原因调查,并把结果填入表内及时反馈给社区医生,由社区医生上交防疫科。

(2)现场建卡。对新流入本村的流动人口在办理暂住证时询问是否带有7岁以下儿童,如有及时给予现场建卡(卡上写上门牌号和房东姓名),并预约时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进行登记、预约和接种。并把详细信息登入流动儿童摸底调查登记表内。

(3)按时参加每次例会和业务培训。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7

1978年以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全世界儿童接种卡介苗百白破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为目标,积极倡导了“扩大免疫规划(Expend Programme Immunization,EPI)”项目,到1990年,全世界1岁以内儿童上述4种疫苗的接种率已达到80%。1990年后,WHO又提出了“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麻疹发病率比免疫前下降90%、麻疹死亡率下降95%以及1岁以内儿童4种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0%”的目标。

疫苗的发明和用于预防传染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干预策略用于预防接种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疫苗的预防接种是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中最成功的措施之一。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已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在一些地区消除了麻疹和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大大降低了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WHO估计,2003年通过预防接种使200万儿童免于因传染病死亡。

2005年,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与合作伙伴共同制定了2006―2015年全球预防接种的展望及策略(GIVS)。策略主要包括:① 通过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保护更多的人,保证每名儿童至少有4次接种的机会,并将预防接种扩大到各年龄组;② 介绍和推广新的疫苗及技术;③ 将预防接种与其他健康干预措施、卫生监测系统结合起来;④ 创立全球合作关系,支持预防接种并为此提供资金[1]。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0个国家制定了多年计划,并测算了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经费,提出了为提高接种率以及找到更多漏种人群的方法。有53个国家实施了“服务到每个角落”的政策,不断扩大预防接种服务,逐步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与预防接种服务的接轨,提高了预防接种数据管理的水平,并根据相关数据对计划进行了修改和改进。截止2006年12月,共有53种疫苗被纳入了192个国家的EPI,前15位的疫苗见表1[2]。

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卡介苗了;60年代有了脊灰活疫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70年代有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80年代有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90年代已有了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截止2008年12月,我国具备生产能力的疫苗已有32种(表2)。

2 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的意义

免疫规划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自1978年起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30多年来,我国脊灰、白喉、百日咳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经过广大卫生人员的努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并于1988、1990、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国家免疫规划4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2000年全国实现了无脊灰目标[3]。2002年国务院决定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通过普及乙肝疫苗接种的综合防控措施,我国乙肝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学调查显示,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比1992年调查的9.75%下降了2.57个百分点,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1%以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其中一些疾病在我国发生和流行的趋势仍然不容乐观,如:我国虽于2000年通过WHO无脊灰证实,但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部分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2005年以来全国麻疹疫情上升明显,WHO西太区要求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任重道远;流脑、乙脑发病虽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在局部地区时有爆发或流行。同时,其他一些可预防的危害较重的传染病,如甲型肝炎、流脑、乙脑、风疹、腮腺炎等的疫苗在2007年仍没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些疾病的流行对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关怀。作为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于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在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举措,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3 我国现行的免疫规划

2008年,为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和指导各地科学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卫生部制订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3.1 目标和内容

为实现“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的总体目标,自2008年起,在原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代替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按照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免费进行常规接种;在流行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免费接种。

3.2 接种对象

按照《方案》规定,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所有达到应种月(年)龄的适龄儿童,均为接种对象;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其接种对象为规定实施时间起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各剂次月(年)龄的儿童;强化免疫的接种对象按照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确定;出血热疫苗接种为重点地区16~60岁的目标人群;炭疽疫苗接种对象为炭疽病例或病畜的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边高危人群;钩体疫苗接种对象为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高危人群。

3.3 具体工作目标

到2010年,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到2010年,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力争在全国范围对适龄儿童普及接种(普及接种:在疫苗不足的情况下,力争普遍接种);出血热疫苗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以上;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以上。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全国范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原来的6种扩大到14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由原来的7种增至乙型肝炎、结核病、脊灰、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15种传染病。

4 国家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的原则

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如:东中西部免疫规划工作水平差距很大,各地政府预防接种保障政策的情况并不平衡;一些地方的领导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麻疹等疫苗的接种率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局部地区麻疹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还时有爆发、流行;扩大免疫规划后,疫苗种类和数量的成倍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冷链设备,预防接种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大幅增加,地方财政在工作实施经费、基层人员预防接种补助经费上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基层医疗机构还不够完善,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甲肝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等疫苗的生产供应尚不能满足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需要,等等。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的《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应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地要广泛开展宣传,普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知识;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使预防接种工作进入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乡村;要加强管理,合理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并调整充实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实施规范性接种,保证接种工作质量;要加强督导检查,督促指导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近2年来,各级政府对免疫规划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投向免疫规划的经费不断增加,2007年和2008年中央财政分别投入了27.2亿元和29.2亿元。我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正在积极推进中,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统计,2008年,全国各地先后启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工作,各省区市均制订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完成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20亿元)的采购;同时,对各级接种人员展开培训,共培训了42万专业人员;对于扩大免疫规划新增疫苗已开始提供相应的免费接种服务。为了保障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建立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和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国家和省级发改委、卫生、教育、财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绩效联合考评机制。

5 参考文献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8

今天召开全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现场工作会议,任务是推广潜江、鄂州试点地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试点经验,对全省9月1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下面,我就全省免疫预防工作的形势以及即将在全省实施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对我省免疫规划工作的基本估计

(一)全省免疫规划工作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并将预防接种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发展迅速,为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巨大作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实行突击预防接种时期(*-*年)。主要是利用每年冬春季节,采用突击性预防接种的方式,开展对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全省免疫预防工作进入了发展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时期(*-*年)。全省从*年开始按全国统一的儿童免疫程序开展计划免疫工作。这一时期,相继将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纳入全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通过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逐步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计划免疫服务体系,同时,初步建立起了基本的疫苗冷藏冷运系统,基本满足了每年为目标人群提供6次以上的预防接种服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是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全省不断加强计划免疫专业队伍建设,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中心,狠抓预防接种副反应防范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完善服务体系,提高了预防接种质量,相继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规定的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降至历史较低水平。

第三阶段是实施免疫规划时期(*年至今)。主要是在巩固计划免疫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强化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努力控制与消除疫苗针对传染病。通过创建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和乡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工作,全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免疫规划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了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全省城乡形成了以预防接种门诊定点接种为主,预防接种点上门查漏补种为辅的预防接种服务模式,预防接种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预防接种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全省免疫预防工作呈现新的发展面貌。

(二)全省免疫规划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从*年算起,全省免疫预防工作历经三十多年,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接种服务体系,完善了疫苗冷链系统和疾病监测网络。

多年来,全省各地始终将建立健全预防接种服务机构,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目前全省已建立省、市、县、乡四级预防接种服务体系、疫苗冷链系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体系、afp病例及麻疹等疫苗针对疾病监测系统及实验室网络系统。

目前,全省预防接种机构共约有7399个,其中乡镇接种门诊1649个、产科接种点541个、村级接种点5209个,全省预防接种人员约有13488人,预防接种机构的广泛覆盖、接种队伍的壮大,方便了广大群众,提高了接种的可及性,极大地促进全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全省的冷链系统从*年的冷链匮乏、只能满足部分地区实施冬春季节的免疫接种状态,发展到*年全省4条冷链线,*年3月开始,全省各地实现冷链运转,每两月运转一次。目前,全省冷链系统不断更新和完善,儿童预防接种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2、实施免疫接种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健全了一系列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各地按照《*省免疫接种工作管理规定》,依据“区域规划、定点接种、资格认证、规范管理”的原则,对全省免疫接种点、接种门诊、接种人员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设置,实行资格认证。为保证免疫规划得到科学、规范、有序的实施,各地还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和规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为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提供了管理和技术保障。全省各地还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前告知制度、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常规报告制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免疫规划管理模式。

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省城乡的预防接种服务和管理工作体系,既重免疫覆盖,又注重服务质量,预防接种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基本满足了目标人群的需要。

3、实现区域无脊髓灰质炎证实目标。

*曾经是脊髓灰质炎严重流行省份之一,*年始有疫情记载,历史上于*年、*-*年、*-*年、*-*年、*年出现了5次流行高峰,历史最高流行年份为*年,报告发病2135例。为了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在保持口服脊灰糖丸常规免疫高接种率的基础上,一方面建立了由省、市、县三级网络组成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另一方面,坚持有计划地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年20年间,全省组织开展了38轮全省或局部地区的强化免疫活动,共计强化接种脊灰疫苗约9千万人次。全省自*年9月发现最后1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以来,连续14年无本土脊灰野病毒传播的证据,*年实现了区域无脊灰证实目标。

4、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努力提高新生儿及时接种率。

20*年4月25日,根据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全省启动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至20*年,在25个贫困地区实施“*省提高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gavi项目)。通过实施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和gavi项目工作,设立产科接种点并加强管理,全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有了较大的提高。20*年8月gavi项目终期评估结果显示,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86.75%,全程接种率97%。

5、实施加速控制麻疹策略,努力预防和控制麻疹发病。

在常规免疫提供两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的基础上,全省各地实施加速控制麻疹策略,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麻疹发病和流行。*年建立了全省麻疹监测系统,通过麻疹监测信息网络快速报告接种率、发病率、疑似暴发疫情等监测数据,对所有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2002年建立了全省市级麻疹实验室网络,指导麻疹疫情控制工作。根据麻疹发病特点,*年修订和完善了全省麻疹疫苗免疫程序,在国家免疫程序的基础上,增加1.5岁儿童麻疹疫苗复种一剂,有计划地开展全省4-7岁儿童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取得了较好效果。

6、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疫苗可预防的传染性疾病。

免疫预防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60年代初期,全国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通过坚持和推广预防接种工作,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都得到有效控制。全省麻疹发病最高年份为*年,发病693142例,病死4850例,发病率达2002.57/10万;百日咳发病最高年份均为*年,发病为158229例,病死466例,发病率达1499.41/10万;白喉发病最高年份也为*年,发病5910例,发病率18.3/10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多年未发生实验室证实白喉病例,百日咳发病率控制在0.1/10万左右,麻疹发病率控制在5/10万左右。其它疫苗可预防的传染性疾病如流脑、乙脑、新生儿破伤风、风疹、甲肝、腮腺炎发病率均显著下降。

7、全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根据卫生部建立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安排,20*年初,作为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试点地区,黄石、鄂州开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同时,黄冈和荆门作为省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试点,也开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20*年5月,全省启动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计划在200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系统建设任务。截至20*年5月15日,全省1420个计划开通信息系统的接种机构已有1162个接种机构通过了国家终审,937个单位已经实现向国家平台上报接种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后,不仅可以为适龄儿童提供更为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而且可以为公众提供实时预防接种信息查询,增强了预防接种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三)全省免疫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财政保障政策在有些地方落实不够好。

从各地反馈的情况来看,地方财政对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部分市、县疾病预防工作人员工资不能足额到位,乡、村免疫预防工作人员的工资基本上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有关调查数据,不少地方未将免疫规划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有的地方财政对免疫规划工作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市、县开展免疫规划工作(包括乡、村级预防接种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二类疫苗创收。这种过分依靠创收开展免疫预防工作的弊端是,区域性的免疫规划工作落实不好、发展不平衡,免疫预防服务的公平性和免疫预防服务的质量受到影响,致使一些地区免疫规划工作出现滑坡现象。

2、免疫预防专业人员亟待补充,队伍需要稳定。

部分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免疫预防专业人员数量本来就不足,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工作量将将成倍增加,对免疫预防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免疫规划队伍急需得到调整、充实。

3、人口的流动等因素使免疫规划管理工作难度增加。

人口的流动性为免疫规划管理增加了难度。目前全省局部地区麻疹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还时有发生,暴露出我省局部地区的疫苗接种、特别是流动人口的接种管理存在问题;省内还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和发生疫苗变异株病例的可能,afp监测工作质量还有待提高;全省乙肝感染率仍然很高,相关疾病的负担依然很重;全省甲肝发病率虽然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每年都不乏甲肝疫情的暴发,尤其在农村中、小学;在部分农村和城市,流脑、乙脑、风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尚需引起高度重视。

4、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对全省免疫预防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随着疫苗种类增加、针次增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频率增加,疫苗的管理和监测工作难度增大,现有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和服务方式,能否充分满足城乡群众享受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服务的需求,都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待。

二、关于全省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准备情况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是全省今年重点卫生工作之一,为保证我省顺利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全省围绕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一)在20*年1月15日召开的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省卫生厅将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列入我省今年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对各地提出了总体要求;在20*年3月10-12日全省免疫预防工作会议上,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进一步对全省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进行具体部署;20*年7月4日上午,省卫生厅召开了专题会议,听取了全省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的准备情况的汇报,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下一阶段全省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9月1日,全省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二)对20*年中央专项经费的分配、省级经费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省财政厅正在审批之中;协调5个厅局联合转发了国务院五部委关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文件。组织了对全省各地扩大免疫规划新增疫苗的使用和扩大免疫规划新增疫苗的需求以及冷链设备情况等方面基础资料的摸底调查,制定了全省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工作方案和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技术规程,制订了全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培训技术方案和全省免疫预防县级骨干培训班教材等相关技术方案,6月15日至7月27日,完成了对全省425名免疫预防技术骨干和13513名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完成了全省现行常规疫苗疫苗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的招标、采购,全省新增疫苗也即将按照重新核定的分配计划分发到位,根据各地冷链装备情况和更新需求,有步骤地对全省的冷链进行了更新、扩容。

(四)在潜江、鄂州开展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试点工作。

为了顺利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从7月中旬开始,省卫生厅在潜江、鄂州两地开展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试点工作。虽然试点工作时间不长,但两市在试点过程中解决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已为全省各地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潜江市以开展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为契机,对预防接种机构进行了重新规划,对免疫服务人员重新进行了核定,对接种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使预防接种服务能够满足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要求。鄂州市年初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纳入今年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范畴,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将预防接种人员的工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落实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补助,有利于稳定全市预防接种队伍。两地的试点工作各具特色,慨括起来基本有3点: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落实免疫规划的财政保障,二是要建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的儿童免疫规划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三是要加强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建设和管理,制定严格、详细的工作方案,加强督导检查,保证各项管理和技术规范落到实处。

三、深入扎实地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全省要学习和借鉴潜江和鄂州市的经验,针对免疫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保证全省各地今年9月1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是各级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国家免疫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目标,确保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在全省各地按期顺利实施。对于不能按期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地区,省卫生厅将视情况作出处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在本地区按期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作为今年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建立免疫规划工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规范各专业机构的免疫规划工作职能,量化任务指标,细化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确保辖区范围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预防接种服务。

(二)履行职责,完善保障,协调配合。

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省人民政府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发〔20*〕82号)和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转发国家5部委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相关要求的通知》(鄂卫发〔20*〕45号)有关各级财政经费保障的规定,落实本地区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相关政策和专项经费保障,把基层预防接种服务机构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补助经费和各级免疫规划工作的专项经费,纳入当地年度财政预算并足额到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配合财政部门加强对免疫规划经费的管理,及时将免疫预防项目经费下达到项目执行单位,按时支付基层预防接种的补助经费,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同时,要建立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确保资金发挥效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和国家有关部委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与当地财政局、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物价局、教育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协调和配合,建立有效的政府部门之间免疫规划的协调管理机制,促进国家免疫规划的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三)科学规划,规范服务,提高质量。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免疫规划的各项基础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定点接种、资格认证、规范管理”的原则,根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内容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设置预防接种服务机构,调整和完善预防接种服务,增加预防接种服务的频次,保证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及时性和可及性。要合理调整和充实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建立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严格对预防接种服务机构(门诊、接种点)和预防接种人员资格的认证,巩固和提高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建设和乡镇卫生院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成果,按期完成儿童预防接种报告信息管理和疫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接种、有效接种意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严格管理,加强督导,促进发展。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9

刚才,同志传递了全省加强麻疹免疫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工作,该同志的讲话任务明重点突出我完全同意,请大家仔细领会紧抓落实。在下面我再提三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消除麻疹工作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极易引起暴发流行。而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唯一宿主,又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所以,我国政府提出到年消除麻疹是完全可行的。年我国承诺消除麻疹目标后,卫生部制定了《-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确定了以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主,同时开展病例监测和加强疫情控制的综合性防控策略。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年全国麻疹报告病例数比年下降了60.1%;今年月份全国麻疹总体发病水平较去年同期又下降了25.17%。虽然消除麻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意识到消除麻疹工作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是在我市近两年麻疹疫情出现反弹,反映了我们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防控形势不乐观;二是部分地区对免疫规划工作不够重视,对消除麻疹工作在整个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许多关键的防治措施单靠卫生部门难以有效落实;三是各地工作基础和发展水平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卫生能力和设施上,也表现在认识上;四是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不足,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五是部分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公共卫生机构仍通过“有偿服务”和“以医养防”维持运行。因此,各县市区卫生局要切实提高对强化免疫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高度重视,抓紧时间,精心组织,尽快完成一次全面、彻底、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消除麻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本次强化免疫工作

(一)加强领导,确保强化免疫的顺利开展。消除麻疹既是我国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卫生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县市区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各县市区卫生局要成立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督导检查小组和预防接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置小组,加强对强化免疫工作的技术指导、督导检查和异常反应监测等工作。要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工作,当好参谋。要特别注意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主动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在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有关免疫规划经费的同时,必须落实好基层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二)快速行动,尽快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从事防疫的人员要在掌握现有预防接种儿童人数的基础上,再走村入户进行一次调查,边调查边宣传,决不能放过一个,流动人口也不例外。各托幼机构要对受种学生登记造册,并提前准备合适的接种场所。二是要做好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这次强化免疫活动涉及的人数多,任务重,原有的预防接种人员肯定不够用,所以,各单位要抽出一些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医护人员集中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放临时预防接种人员资质,才能参与强化免疫工作,没有资质的坚决不能进行预防接种。三是要做好各种应急处置工作。麻疹疫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儿童计划免疫安全有效的疫苗之一,已使用40多年,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剂。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少数人在免疫后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极个别人还可能会出现罕见的严重症状。

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要成立以县疾控中心为主的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还要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检验专家组成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诊断处理小组,并制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处理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迅速处置。

(三)安全接种,预防各种意外的发生。各接种点的预防接种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充分准备好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设施、器材和药品,严格执行接种工作流程、程序和规范。同时一定要注意履行三项职责:一是要注意履行告知职责。预防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要告知疫苗禁忌、不良反应等。二是要注意履行询问职责。预防接种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询问受种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禁忌症等情况。三是要注意履行安全接种职责。认真查验每一支疫苗的外观质量和有效期,确保“一人一针一管”和疫苗质量安全。

(四)严格督导,努力完成强化免疫的任务指标。在接种期间,市、县派出的驻点督导人员要到现场检查预防接种人员操作是否规范,登记是否完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对常规免疫规划工作薄弱的地区,市、县卫生局要派出局领导带队的巡回督导组强化督导。强化免疫工作后期,及时对各县市区强化免疫工作组织评估,评估接种率低于95%的乡镇、社区要查找原因,查漏补种,务必完成强化免疫的任务指标,为消除麻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在落实好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任务的同时,各县市区卫生局坚决不能放松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要始终做到一把手负责,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政策,务必抓好落实,层层分解任务和责任。要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让预防接种工作进入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