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内容提纲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5:00:46

内容提纲

内容提纲范文1

答:对于文章而言,提纲,就是文章的提要;作文提纲,就是简明扼要的写作计划。提纲是作文构思、谋篇布局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拟写提纲能够让我们思路清晰,写作前做到心中有数,写作时条理清晰,下笔流畅。常见一些同学作文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

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写起文章就能做到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丢三落四。因此,拟写提纲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问:作文提纲有哪些形式?

答:作文提纲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标题式提纲。这种提纲只写出行文各段的小标题,用简洁的文字标出各段的写作要点。它的特点是文字简洁、速度较快,适合于对写作内容较熟悉或时间较紧的情况。二是要点式提纲。这种提纲既要标明作文的中心,又要写出作文的大致内容,还要安排文章的详略。若能坚持训练,这种提纲对写作帮助最大。

问:拟写提纲有哪些要求?

答:拟写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要准确审题,集中立意。作文提纲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拟写作文提纲要按照写作文的常规思维――审题、立意、选材来进行。

2.要构筑框架,简洁明了。作文提纲只是作文的一个思路,一个框架。因此作文提纲既要完整,又不能过于烦琐;既要简洁,又要有助于写作。

3.要灵活操作,不拘形式。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略些。

4.要认真推敲,进行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进行全面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

问:拟写作文提纲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答: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做到以下五点:(1)安排好材料的先后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2)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等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3)依据文章需要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4)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5)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问:不同文体的提纲各要注意什么?

答:拟写记叙文的提纲,首先要写出中心思想;然后按照标题、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进行拟写;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在提纲中简单拟写。如果是写人物的记叙文,要明确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每个特点所对应的具体事例。

拟写议论文的提纲,首先要写出中心论点,其次明确论证的方法以及运用的论据,再次要明确指出论证的几个角度,即分论点。也可以针对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拟写提纲。

例如以“让心灵在艺术中憩息”为题,拟写提纲。

引论:让心灵在艺术中憩息,焕发光彩。

本论:阅读书籍,让心灵在芳菲的书香中憩息;欣赏画卷,让心灵在铺展的卷轴中憩息;聆听音乐,让心灵在悠扬的乐曲中憩息。

结论:让心灵在艺术的海洋中洗去生活的铅华,好好憩息。

内容提纲范文2

关键词:纲要;现行大纲;普通高校;体育课程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文件,文中简称新《纲要》)。现行《大纲》是各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文件,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选择各高校制订的现行《大纲》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了解现行《大纲》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其变化发展趋势,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国普通高校41所,其中“211”院校11所、普通本科高校21所、新建本科院校9所。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有关本课题文献资料。收集到北京大学、海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全国41所普通高校现行《大纲》。

1.2.2 访问调查 对全国36位专家、教授及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及电话、信函交流,就目前全国普通高校贯彻新《纲要》,制定《大纲》情况进行调查访问。

1.2.3 数理统计 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纲要》出台的时代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1956年、1961年、1979年、1992年和2002年5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文件。在总结50多年来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本着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在众多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纲要》。

2.2 现行《大纲》的特点 新《纲要》体现了21世纪教育的新理念,给全国各高校更大的体育课程改革自,全面审视41所高校现行《大纲》,在新《纲要》指导下呈现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2.2.1 名称及框架结构的整体优化 现行《大纲》在名称上有较大变化,有称“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方案”、“体育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总述)”、“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办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体现了国家注重宏观方面的指导作用,给各高校以广泛、高度的自,各高校可以根据新《纲要》规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大纲。但不管名称怎样变化现行《大纲》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生学习评价,教学管理(有关规定),学时分配,各运动项目教学大纲等部分。从上述变化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新《纲要》的精神得到了贯彻,而且还可以看到现行《大纲》所体现的新的课程理念以及“一纲多本”与时俱进的创新特点。

2.2.2 课程目标的人性化 现行《大纲》在目标结构上拓展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由传统的统一性目标转向个性化,有针对性目标,既有面向大多数学生设置的基本目标,又有针对部分特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目标设置的人性化。现行《大纲》不仅在目标结构上有较大变化,而且在目标内容上有新提法,经统计,现行《大纲》中有70.7%的高校课程目标是按新《纲要》中的提法分为五个领域目标,有提出发展目标的占17.1%。在提出五个领域基本目标的高校中有近30%的高校对课程目标的提法进行了扩展,扩展提法主要有: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正确认识、爱好运动;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掌握3~4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1~2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等,课程发展目标主要按新《纲要》中的提法。有部分高校除了课程目标外还提出分学期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重建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

2.2.3 课程结构的多元化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课程结构发生变化,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课外俱乐部训练课、体质健康标准训练课等类型体育课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有少数高校把校外(社会、野外)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使体育课程的功能发生更新与变革,由原先单一的、封闭的功能,转变为具有多元、灵活、开放的功能,这种大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符合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和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

2.2.4 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现行《大纲》体育课程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有近代体育运动项目: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游泳、体操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武术、龙舟、舞龙、舞狮、博克、毽球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健美操、健美运动、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运动、街舞、草坪高尔夫、体适能等;健身性运动项目:保健按摩、养身保健、民间体育健身等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现行《大纲》课程内容较多,但具体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却不多,多数都是兴趣选择教材、特色教材等内容。

2.2.5 体育教学评价的综合化 现行《大纲》在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比例、评价的方式方面都有全新的变化。现行《大纲》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比例为:运动技能(基本技术)约占20%~30%左右、综合能力约占20%~30%左右、身体素质与体质健康约占20%左右、理论知识约占10%左右、课外锻炼约占20%左右,从这些内容与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评价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此外现行《大纲》在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上也发生着变化,体育教学评价的方式也由教师参与的唯一方式转向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方式,虽然只有部分高校能够做到,但它是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体育教学评价朝综合化方向发展,对于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功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提高教学效果与育人质量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2.3 现行《大纲》存在问题 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全国普通高校都在积极地贯彻实施新《纲要》,虽然现行《大纲》在新《纲要》的指导下有上述特点,但仍需要我们用改革的思想、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价值观来理性审视。

2.3.1 总体设计缺乏反映学生主体性 现行《大纲》虽然在课程的管理中有提到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但在具体课程内容安排上又规定学生必选某些特色教学内容及规定学分,未能把学生作为主体考虑。总体上看,现行《大纲》还是

比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的是上对下的要求,要求学生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简单的方法,也不是在课程目标上写上一句,而是整个课程体系都要反映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因此,在制订《大纲》时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情感来考虑问题,作为构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2.3.2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缺乏一致性 从收集到的现行《大纲》可以看出,有70.7%的高校在课程目标的提法基本上都是按新《纲要》的提法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但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却比较单一,更多都是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内容,有关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自觉运用体育活动方法改善心理状态,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很少体现,现行《大纲》中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缺乏一致性。

2.3.3 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 新《纲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从表1可以看出,普通高校体育必修课设置学时数最高144学时,最低仅120学时,在学分上最高10学分,最低仅4学分;从开设体育选修课情况看只有87.8%的高校在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中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育选修课学时数,最高40学时,最低仅24学时相差16学时,选修课学分也相差1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普通高校现行《大纲》在课程设置方面随意性太强,缺乏必要的统一。

2.3.4 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 现行《大纲》课程内容的确定随意性较大,如有的高校开设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太极拳、青年长拳(第三路)、太极剑、初级剑、少林烧火棍、跳远、跳高、跨栏等11项,按照体育分类有的项目应归并到田径、武术中,可以认为仅开设5个项目。还有的高校甚至自创项目名称,如在体育保健课中开设体疗课等,何为体疗课,不得而知,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规范。

2.3.5 与社会体育之间缺乏连续性 现行《大纲》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锻炼,旨在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效益,缺乏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与社会体育断层,缺乏连续性,造成部分学生大学毕业,体育歇业的现象。从收集到的现行《大纲》来看,90%以上的高校在修订现行《大纲》时只考虑到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实施方案与社会体育脱节,因此,较大程度上脱离学生今后工作生活和环境的要求,与社会体育之间缺乏连续性。

2.3.6 学生的学习评价缺乏合理性 新《纲要》中规定: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现行《大纲》除了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外,就是出勤情况的考核,几乎没有学习过程的评价及认知、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的内容。从收集到的现行《大纲》来看,虽然有部分高校注意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方式,但还没能够制定出较切实可行的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分方法,对学生学习评价缺乏合理、有效的方法。

2.4 分析

2.4.1 “三自主”选课方面 “三自主”选课是新《纲要》主要特点之一,从现行《大纲》来看,还有85.4%的高校未能推行“三自主”。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实行“一自主”(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由于受教师编制、教师素质等一些客观条件影响,部分高校正在试行“二自主”(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至于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存在较大困难主要有:第一,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课上课时间都是相对固定并由教务处排定。第二,学校课程安排相对较满,甚至下午7―8节都安排其他课程,几乎没有多少可供学生选择的时间。第三,许多高校远离市区,给教师在其它时间开课造成诸多不便。

2.4.2 体育场地、器材方面 体育场地、器材是贯彻新《纲要》,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现行《大纲》的基本保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异较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极不平衡,绝大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以福建省为例,对南方学生来讲必须掌握的游泳技能,目前我省仅有11所普通高校能够开设游泳课占20.8%,有室内综合体育馆(带看台)的高校也仅有5所占9.4%。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情况应接近这个数据。

2.4.3 教师素质方面 体育教师是现行《大纲》的执行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新《纲要》的贯彻执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急待提高,特别是一些新组建院校的体育教师学历问题,由于历史和年龄等原因他们的学历很难达到(本科以上学历)要求。

2.5 现行《大纲》发展的思考

2.5.1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思考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关系密切,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从课程角度来看,它是两门性质不同的课程。从收集到名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的现行《大纲》来看,其框架结构及内容实质与其他名称为《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现行《大纲》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在名称上的变化而已。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指导《大纲》的修订,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增加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而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我们不仅要看课程名称,而且还要看其课程规定的内容实质。

2.5.2 研制大、中、小学相衔接《大纲》的思考 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研制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大纲》势在必行,研制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大纲》有以下三个走向:1)以锻炼和养护学生身心为主体内容的大纲,教材体系理论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体育养护内容为主,实践部分以体育手段、体育方法为主;2)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成为主体内容的大纲,它着重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体育能力,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去指导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中开设和体育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3)以教学俱乐部为主体内容的大纲,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采用多层次、多类型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提出的是,以上三种大纲体系需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加以验证与完善。研制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大纲》势在必行。

3 结 论

1)在新《纲要》指导下新《大纲》呈现名称及框架结构的整体优化、课程目标的人性化、课程结构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体育教学评价的综合化等特点。

内容提纲范文3

    发言提纲从内容上划分,有简单提纲和复杂提纲两种。    (1)简单提纲。    简单提纲,只拟出发言的要点,不涉及内容的展开。    (2)复杂提纲。    复杂提纲,也称详细提纲。是在简单提纲基础上的展开,重点内容从几方面谈,都要一一列出。

内容提纲范文4

作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自然会关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文简称“国家规划纲要”)中对“家庭教育”的叙述。仔细阅读规划纲要全文后发现“国家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家庭教育”。比如,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在“第四章 义务教育”的“(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中,要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该看到,“国家规划纲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重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我们应该以“国家规划纲要”为依据和动力,努力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和研究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的提法看似比较极端,但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同一事物确实会带来不同结果。对待“国家规划纲要”同样如此。我们应该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去贯彻和落实“国家规划纲要”,而不应该被动地、消极地、不加思考地对待。比如,我们不仅应该按照“国家规划纲要”的要求把德育贯穿于家庭教育,还要把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这是因为,教育实践的无数经验和科学研究众多成果表明:学生的饮食营养、户外活动、睡眠时间的保证等身体健康教育措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智力的早期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习环境的创设等智育措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生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环境氛围和家长的影响;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简单地认为只有德育才需要贯穿于家庭教育的看法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再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不仅要通过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应该做更多的有利于孩子在这一阶段健康成长的事情。这是因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在学校,许多工作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还有,我们不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而且更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学前教育阶段(特别是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更为深刻和长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高中教育阶段和大学阶段,以至在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问题的核心是站在什么位置和以什么视角来看待家庭教育。学校系统的不少人同意将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将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的第二课堂。这些似是而非的提法,主观上可能是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客观上却造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附庸的印象,实际上降低了家庭教育的地位。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可以认为学校教育的某些任务还需要家庭配合,在家庭教育中继续完成。但无论是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人类个体发展的历史看,家庭教育都早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

要真正解决问题,就不该仅仅从学校教育出发,而要以大教育的视角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家庭教育指导的国家主管部门,应该跟各省市自治区制订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一样,创造条件制订《国家中长期家庭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二、 关于“家校合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核心是“合力育人”。三结合教育是大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符合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三结合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努力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和谐互动”,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应。作为学校系统的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研究者,更关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家校合作”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儿童的成长”为目标,反映“家庭与学校”的互动。

“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家校合作教育”,它包括:(1)家校同步教育,主要指家长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内容、要求和进度,配合学校,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和时间上的同步。家校同步教育实际上是“配合学校的家庭教育”。(2)家长介入学校教育,主要指家长根据学校的需要,介入学校的管理、教育和教学过程,协助学校,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3)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指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的需要,指导和服务家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以上三种方式同属于家校合作教育,但是,“家长介入”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家校同步”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有的地方将“家长介入学校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或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任务,这样处理是否妥当是需要讨论的。

家庭教育指导是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指导的要素包括指导对象、指导渠道、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和指导形式。

家庭教育的指导对象既包括家长又包括孩子,但应以家长为主;指导的家长中既包括孩子的父母又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祖辈,但应以父母为主;此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城市承担婴幼儿教育责任的保姆的指导应该引起重视。

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主要包括学校对学生家长的指导,社区对居民的指导,传播媒介对读者、观众、听众、网民的指导和专业机构面向社会的指导等4类。目前学校仍为指导的主渠道;社区是指导渠道的发展方向;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指导发展迅速;专业机构正蓄势待发。

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一般的选择策略是从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选择内容。由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是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因此必须考虑如何使我们的指导内容有利于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家长的教养态度、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主动积极的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作出适当的应对反应。

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主要有:(1)面对面的个别指导,包括家庭访问、来访接待、个别咨询、电话手机、书信便条和家校联系册等,特点是能私下进行、深入交流、进行互动,适宜解决个别问题。(2)面对面的集体性指导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会、讨论辨析活动、亲子活动指导等,特点是面广、公开、有声势,适宜解决同年龄段的共有问题。(3)文字音像资料指导,包括普及读物、专业报刊、校内小报、班级墙报、黑板报、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查询等,特点是指导者需要事前准备、不面对面、家长可自行控制。(4)网络互动,包括E-mail文字沟通、MSN语言沟通和网上直面交谈等,特点是互动不受时空限制、可深入交流,但需要网络设备和掌握技术,发展前景明显。

要求全体学生的家长参加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每次占有的时间应该适当。指导活动时间过短,会因为未能完成指导任务、未达到指导要求影响指导质量;指导活动时间过长,会因为指导内容松散、家长精神疲劳而影响指导效率。根据家长接受指导的现实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指导单位在组织全体学生的家长参加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时,还是以每次安排2小时左右的时间为好。指导者一方面应该在指导前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指导内容的针对性和调动指导对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2小时指导时间的效率;另一方面应该通过个别指导、网络指导等形式的配合,补充集体性指导活动的指导内容,通过对具有某种特点的部分家长进行分类指导,达到重点指导的目的。

三、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家长、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需要获得权威部门给予规范的引领和指导。30年来,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的研究也已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制订并规范的、能指导全国的家庭教育政策性文件的条件已经成熟。

家长、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需要的涉及家庭教育的大纲有:(1)供家长使用的,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大纲》;(2)供指导者使用的,以“怎样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以“对家长指导些什么”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3)供组织管理者使用的,以“怎样组织和管理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大纲》。

2009-2010年对我国家庭教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年。这两年出台了4个涉及家庭教育的大纲,它们分别是:(1)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关公委等7单位于2010年2月8日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于2009年5月26日的《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3)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3月15日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试行)》;(4)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3月15日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

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起草并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文件的名称忠实地反映了文件的内容。该大纲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学级将儿童按每3岁为一个年龄段的原则,划分为“0-3岁婴幼儿”、“3-6岁幼儿”、“6-9岁小学低段学生”、“9-12岁小学高段学生”、“12-15岁初中生”和“15-18岁高中生”6个年龄段;对每一年龄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根据该年龄段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各提出12个家庭教育指导的专题,合计共72个专题;对每一个专题提出含“现状与问题”、“规律与观念”和“对策与建议”三个自然段500字的内容要点。由于该大纲制订的前期准备阶段,收集和分析了1500篇家庭教育文献资料并对5000名0-18岁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调查,大纲的制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大纲中对每一专题都概括了该专题目前孩子和家长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道理并对家长和指导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使大纲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对大纲进行的情报研究、调查研究和具体起草工作始终是在家庭教育指导的专职理论工作者带领下进行的,该大纲的专业性水平较高。需要注意的是,该大纲提出的72个指导专题属于对面上正常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并未涉及对特殊对象、特殊家庭和在特殊情况下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作者估计,在使用过程中学校系统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可能会感到更为亲切。指导内容是家庭教育指导的要素之一,指导内容的合理使用离不开指导渠道、指导目标、指导原则、指导形式等家庭教育指导的其他要素。为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制订并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试行)》。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 (试行)》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更适合学校系统,是中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基层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依据。在全面贯彻两个大纲时,注意了解其他大纲的特点并吸取它们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校系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内容提纲范文5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作用。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改革能否有效实施,教师素养的高低是关键。一般而言,“教师应该是所教学科的学者,因此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并具备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4]“纲要”从内容上来说是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历程与规律,从性质上来说是本科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纲要”任课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又要具备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胜任。然而,从当前很多高校“纲要”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经过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训练。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或者历史素养的缺失,不利于维护教学话语权,甚至会使“纲要”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效衔接“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能促使任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和相关历史知识方面加强学习、查缺补漏,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养。

二“、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程度如何?围绕这一问题,近两年来我们通过电话、网络、走访等形式,与贵州省多名高中历史教师进行了沟通,重点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还搜集了全套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纲要”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利用学习培训的机会,和省内外高校“纲要”教师交流,就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仍然存在,课程内容渐进性不够。高中历史教材突出了内容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但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不够系统。现行“纲要”教材是在区别原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且编者要顾及“纲要”的课程性质及教材结构,致使“纲要”教材存在和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度较高的现象,课后学习思考题的设置也存在对大学生的思考和认知能力估计不足的问题。第二,教学方法脱节。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基本上能综合运用教师讲解、学生自学、提问等教学方法,但研究性教学方法管理不科学,教学过程中有探究之形,无探究之实。“纲要”课堂的教学形式比较呆板,不够灵活,理论讲述占据主导地位,师生之间互动较少。第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高中历史在教学上是基于学生初中阶段扎实的历史学习,已经形成初步的通史构建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初中历史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历史基础没有达到专家的预期要求和水平,进入高中以后难以适应专题史的学习,影响了学习积极性。高中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生不再学习历史。文理科学生对历史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的差异,导致理科学生进大学后“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行教育管理机制的影响。“纲要”和高中历史的教材内容分别由教育部的社会科学司和基础教育司负责编写,这种教育管理机制难免会限制高中历史与“纲要”教学的衔接,包括在教材编写人员的协调沟通,专业科研等方面的联系合作等。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都是怎样快速地掌握知识要点,正确解答各种考试题目,而对高中历史与“纲要”的教学内容衔接工作关注较少。进入大学以后,学生觉得“纲要”没有什么新意,激发不出学习兴趣,纯粹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在考前死记硬背“考试重点”。三是“纲要”教师衔接意识淡薄。当前高中历史调整了课程设置,但绝大多数“纲要”教师并不关注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很少有教师去主动研究高中历史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不多,对学生上大学前学习历史课的情况不了解,过多地依赖教材体系来开展教学活动,缺乏衔接的主动性。

三“、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本思路

(一)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实现“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材编写不太可能做到使《纲要》和高中历史既不完全重复,又不产生脱节和错位。要实现“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任课教师需要将高中历史教材与“纲要”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全面了解其中的重复部分、待深化部分和脱节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调节内容的渐进性,强化理论的探索,加强对一些疑难问题的专题分析。对于高中历史已经讲清楚的内容,《纲要》教学中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即使是同样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选取一些有广度和深度的史料,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等加以补充,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丰满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以避免简单化、概念化。这样,任课教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繁简得当,恰如其分。

(二)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基础教育新课程创设研究性学习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载体,也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将学生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式,既是“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手段,也是“纲要”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果说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的影响以及会考和高考压力,存在着种种阻碍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障碍。那么,随着进大学后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能力的增长,高校的学习环境趋于宽松与和谐,则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纲要”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渗透研究性学习,通过挖掘教材资源选取研究性课题,拓宽学生以史为鉴的视角,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提纲范文6

    山西大同教委教研室(037044) 许传明

    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300170) 张埴

    1996年5月, 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 同年8月,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教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 以及人教社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研讨会”。会上宣布将于1997年秋季在山西、江西、 天津市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作为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当前抓紧学习新大纲, 为在1998年秋季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试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就初学新大纲的一些体会,试 对高中生物新大纲的特点做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提纲范文7

简历是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包括学历、工作经历等,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概括叙述的一种常用写作文体。

简历的特点

简历的内容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果是求职,重点应放在学历、专业特长、能力业绩上;如果是晋升职称,重点应放在任现职以来所取得的科研水平、工作实际能力上,突出个人贡献、展示取得的成果,写出特色。

简历的格式

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简历多用“简历”、“个人简历”作标题。

(2)正文。正文有一段式和多段式两种结构方法。

a.一段式。从姓名、诞生地、籍贯、出生年月、民族、团体党派写起,按时间顺序叙述主要学习、工作经历,主要成绩、贡献。

b.多段式。适用于经历较丰富,年岁较大的人。写法是:先总述主要经历,再分段叙述各阶段或各方面主要经历。

(3)落款。在右下方署明写简历人姓名,并在下面注明年、月、日期。

写简历要求概括集中,语言朴素,真实可信。

发言提纲

发言提纲是为了有条理地在电视、广播、会议或其它场合把话讲好,根据事先考虑的讲话内容及其思路,把问题、核心要点及内容逐条拟出来而形成的文字。

发言提纲的特点

(1)写作前,要认真考虑发言内容。先确定好谈几个问题,再考虑从哪几方面谈,分清重点和次要,突出重点。

(2)提纲要繁简得当,不必写得太细,突出要点即可。

(3)重要事例和必要数字要写入提纲,以免讲话时忘记。

(4)写好提纲后,要检查一遍,有无遗漏或不妥,注意补充修改和熟悉。

发言提纲的种类

从内容上划分,有简单提纲和复杂提纲两种。

a.简单提纲。

简单提纲,只拟出发言的要点,不涉及内容的展开。

b.复杂提纲。

复杂提纲,也称详细提纲。是在简单提纲基础上的展开,重点内容从几方面谈,都要一一列出。

申请书

申请书是个人或集体向有关部门、组织表达某种愿望或提出某种要求时,所使用的文体。这里只介绍个人申请书。

申请书的范围

一般在要求加入共产党、共青团、少先队、工会、参军、参加某项活动,请求承担某项任务或涉及私人事物等情况下,都可使用这一文体,递交有关领导、组织及部门,以示态度。

申请书的格式

申请书的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和落款五部分构成。

(1)标题。申请书的标题有两种形式:

a.性质加文种构成,如《入团申请书》。

b.用文种“申请书”作标题。

(2)称谓。另起行,顶格加冒号写明接收申请书的单位名称或领导人姓名。如“×××团支部:”、“系总支领导同志:”等。

(3)正文。正文包括三项内容。

a.申请内容。开篇就要向领导、组织提出申请什么。要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可含糊其词。

b.申请原因。为什么申请,也就是说明申请书的目的、意义及自己对申请事项的认识。

c.决心和要求。最后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决心、态度和要求,以便组织了解写申请书人的认识和情况,应写得具体、详细、诚恳有分寸,语言要朴实准确,简洁明了。

内容提纲范文8

[关键词] 军事理论;教学准备;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98-02

军事理论课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学准备作为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一环,必须提高层次,提高标准,提高质量,特别是要重点从把握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精雕细琢教案、搞好试讲示教等三个环节入手,把教学准备工作做实、做细,为给学生奉献出一堂堂精品课打下坚实基础。

一 把握好教学大纲要求环节

教学大纲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科目设置和时间安排以及实施教学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军事理论教学整体优化与否、军事理论教学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准。因此,教学内容要做到符合大纲要求,就必须熟知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并适当拓展教学大纲规定以外的内容。

1 熟知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军事理论课程涉及知识广泛,有军事、政治、经济、技术等多个方面,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并根据军事理论课教学规律、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育人目标要求,坚持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的原则,符合军事理论课教学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内容上把握重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在组织教学时教研室要组织所有教员学习有关文件规定,熟悉大纲内容,明确大纲要求,领会大纲精神,作为教员在授课准备前要反复学纲规定,对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十分清楚,这样在实际备课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讲授的,哪些内容是需要增加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拓展的,需要看哪些内容的书籍,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防止出现偏离大纲、顾此失彼的情况。

2 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而教材则是教员施教的依据,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军事理论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系统化和具体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教员教与学生学的媒介物,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特定的教材为中介,就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为我们设置军事理论课的具体内容提供了依据,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应当在大纲规定范围内,有详有略,重点难点突出,并且坚持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校实际和文、理、工科学生的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军事知识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相结合。

3 拓展教学大纲规定以外的教学内容

在严格按照大纲讲解内容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改革和拓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是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新的军事知识,紧跟现代军事发展的步伐,这样既可使选编的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和新颖性,又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军事知识的难度,同时也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另一个是要处理好军事教材“不变与变”两个部分的关系,所谓不变的部分是指国防历史、军事思想等基本知识的内容基本是不变的,这也是学生必学的部分。在准备这部分内容时要反复推敲,去粗取精,写出少而精、具有鲜明特色的章节。所谓“变”的部分,是指军事高技术、国际军事,周边安全环境等部分内容,它是军事理论课中带有一定特色的部分,其内容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总之,我们要紧密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和时事政治形势,不断拓展教学大纲以外的教学内容。

二 把握好教案准备环节

教案作为教师备课、上课必备的材料,其编写过程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教案准备的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军事理论课,又与其他专业课不同,有其特殊性,在教案内容准备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 抓住结合点,围绕树立国防意识突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

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国防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准备中教学内容就要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国防教育必须引导公民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军事理论课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不可动摇的爱国精神。国防教育既为目前的国防建设服务,又为未来的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奠定思想根基。所以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引导学生树立国防意识的内容。国防建设、国家利益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关心的大事,必须明确增强国防意识、接受国防教育、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理应走在社会前列,要让他们懂得有国必有防、无防则无国的道理,充分认识到作为中国“科技兴国”的建设者和合格的保卫者,其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存亡。

2 注重着力点,围绕军事形势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世界政治军事密切相关,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此它的内容、知识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课程设置必须准确反映军事领域最前沿和最革命性的变化,要与时俱进地围绕军事形势发展和军事理论变化调整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及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对一些陈旧过时与时展不适应的内容要随时进行删减和调整,对一些新的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和中外军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随时进行丰富和补充,尤其是增加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战争等方面的新内容,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具时代特色,力求把世界最新信息及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传播给学生,以激发起学习热情,使军事理论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3 针对热难点,围绕国际国内敏感问题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时性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内敏感问题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敏感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保证教学内容鲜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使军事理论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此,教员要及时跟踪了解时事形势,尤其是热点、敏感问题的发展变化,及时搜集、整理有关时事性资料,为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三 把握好试讲示教环节

在熟知教学大纲,教案准备充分的前提下,要注重备课,反复进行试讲示教,使授课内容在集体备课中进一步得到梳理,授课肢体语言在试讲示教中进一步得到规范,授课质量在突出精品意识中进一步得到提高,最终确保教员上好每一堂课。

1 搞好集体备课

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非常严谨和正规的教学活动,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计划和准备工作。对一些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可组织教员事先集体备课,集体攻关,不“过关”不能登讲台。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讲座课,也可以以集体备课形式,从框架结构、主要观点、讲授方法、语言表达到多媒体课件制作进行集体评议,精心设计每一堂大课。集体备课对于提高教研室成员及整体教学水平是必要和有益的,但应避免流于形式,要注重内容,如何开展、规划都应有具体要求。每学期都要明确教员的备课、授课任务,组织教员认真研读大纲、教材,摸准学生情况,写出高质量的授课教案。同时,要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教员集中精力备好课。在此基础上,要多方查找影像资料,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要贴近课题,力求新颖大方,感染力和吸引力要强,从而使授课内容得到深化,更加生动、直观,达到更好的效果。

2 注重反复试讲

课备好后,要组织进行试讲示教,对新开课程和两年以内的新任教员,正式授课前必须分层次试教,可由教学组、教研室与军训办公室层层试讲联合把关确定可否登台上课,有的需要反复多次试讲,做到示教合格后才能登台。对任教两年以上的教员至少要在教研室试讲示教,每位教员都要把自己每一专题的独到精彩之处展示出来,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对每一节或某一观点的理解、教学构思、设计,案例的选择与解析,讨论主题、音像资料的选择、导入、展开、提炼和总结以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化设计和适当运用等方面展示出来,这都需要教研组每名同志具有友好无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谐共进的意识和胸怀。这样,大家集思广益,力求精益求精,实践证明,这既是保证出“成品”和“精品”的重要举措,也是加速教员尤其是年轻教员培养的重要途径。

3 突出精品意识

在教学中要敢于叫响人人出精品、课课是精品的口号,始终突出精品意识,形成不具备精品不上讲台的氛围。在教学准备中要突出精品意识,做到教案精益求精,试讲不走过场;在授课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在保持课程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精选授课内容,在有限时间内把最主要最基本内容讲清楚,同时兼顾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做到高而不寡,活而不俗,宽而不杂,使学生感到既生动有趣,又富于哲理,增强授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精讲基础上,制作指导型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图解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还可充分运用视频动画技术,插播影像资料,提高教学软件的动感和流畅性,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内容提纲范文9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专题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16-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自实行至今已10年有余。然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增强教育针对性,仍是此课程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纲要”课程存在授课内容多,授课学时少;与其它课程有交叉重叠;在讲授过程中,会出现重视历史细节而轻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象。

1.授课内容多,授课学时少

“纲要”课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长达170多年的历史,需要讲述的内容很多。而“纲要”课的理论学时仅仅32学时,如果按照时间、空间顺序面面俱到全面讲述,是不可能的。专题教学法将教材内容分成若干有针对性的专题,可以解决这一矛盾。何谓专题教学法呢?就是打破传统依照教材章节体系循规蹈矩的方式,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课程的逻辑和内容建立前后衔接得当的系列专题,并依照专题的实际确定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专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纲要”课“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

2.与其它课程重叠

首先,“纲要”课同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一味的重复那段学生已经知晓的历史,既会使该门课程寡淡无味,又会使开设本门课程丧失意义。其次,“纲要”课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至今的历史。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讲述的内容涉及现代史部分。这两门课又是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如果处理不当会让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疲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再次,“纲要”课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但它又不同于史学专业学生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应该说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也是“纲要”课教师应当把握的关键。

3.不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纲要”课作为一门新增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再是单纯的历史课,而是着重起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国史、国情,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如何把握“史学”和“政治教育”功能上还不够。如果过多讲授史实,势必影响对重大理论的剖析;反之,则会发生脱离历史情境的泛泛而论。因此,如何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史学课中的“史与论”的关系,对“纲要”课教学至关重要。

二、教学专题化的实践路径

教学专题化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对于一章一节的设置。在全面把握教材全局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设置为有针对性与灵活性的专题。在专题设置过程中,尤其需要处理好一下几对关系。

1.“纲要”课与中学历史的关系

“纲要”课和中学历史课并不是孤立的和简单的重复,而是基础和提升的关系。设置专题要充分考虑到“纲要”课同中学历史课的区别和联系。中学历史侧重于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大学历史侧重于“探讨历史理论和历史规律”。[1]在学生已知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与扩展,最终得出政治教育功能的“论”。不在拘泥于“一人一事”的讲解,而是从宏观上得出人物和事件对时势的影响,整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演进的宏观脉络与一般规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理论教育,不能将其视作普通的历史课而止于一般史实的介绍。突出理论教育并不意味着单纯地讲理论,因为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果脱离了史实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因此我们这教学中要将理论教育寓于历史教育之中。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关于甲午战争,仅仅了解屈辱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把握甲午战争与中国启蒙思想、改良和革命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只有经济层面的改良是不够的,必须改革政治。

2.“纲要”课与大学本科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

两者是“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关系。“纲要”与历史专业课之间不是“浅”和“深”的关系,而是“泛”和“专”的关系。前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后者是专业素质教育;前者侧重于思想性、理论性和德育功能的教育,后者则注重专门知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专业历史是“细化”的历史,而公共课则注重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纲要”课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真正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专题的设置上要有针对地和有选择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重点突出“纲要”课的鉴古资今、启迪民智的内容,以确保“纲要”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3.“纲要”课与“概论”课的关系

“纲要”课的现代史部分同“概论”课的毛概部分内容有重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处理这一问题,会削弱学生的听课兴趣。两门课程讲授的内容都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这一大背景下;不同的是,在讲授方式上,“纲要”课程重点是讲“史”,“以历史讲逻辑”,“概论”的重点事讲“论”,“以历史讲逻辑”。[2]当然,“概论”课与“纲要”课即使相同的内容,教学目标及手段也是不同的。“纲要”课是要用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确立并增强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而“概论”课则是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机器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产生的重要指导作用,阐明这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前者注重过程的推导,后者注重理论的演绎,两门课程各有侧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设置专题时近代史所占比重要大些。在两门课程高度重复的内容上,两个教研室的教师要集体备课,找出各自的侧重点,力求从不同角度诠释那段历史。

4.“纲要”课与世界近现代史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受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纲要”课离不开对世界历史的阐述。“纲要”课所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同整个世界历史发展密不可分,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次大变动都给中国造成巨大影响。为此,专题设置的过程中,可将中国近现代史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让学生明确中国在世界上的坐标方位,引导学生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对比分析,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世界历史对中国的影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立足中国,了解世界,从而培养其能力,优化教学效果。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用全面的而不是只局限于中国的片面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使大学生认知有深度,思维有广度,分析问题科学全面。

三、“纲要”课教学专题化的意义

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有效激活教学实效性

由于中国近现代史涉及170多年的历史,难免会给人一种冗长、乏味的感觉。正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所指出的那样,“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3]“纲要”课教学专题化,可以很好地解决“纲要”课学时少、内容多的现状。整合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学历史课中所学内容和“概论”课必须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纲要”课的理论教学应从近现代中国宏观历史格局视角下整合教材体系,周全面融会贯通历史教材基础上,精选、提炼、提升“思想的历史”。对于优化课程结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顺序,让所设专题之间的联系达到最优。比如,讲到甲午战争时,就可以联系二战时的日本侵华,阐述两者之间必然的联系,从中得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激活教学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纲要”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更好地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纲要”课并非纯粹历史课,它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主干课程之一,重要的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是,如果授课教师只是单纯地重复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则完全脱离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对“纲要”课实行专题化的改革,可以有针对性地将重大史实所反映的深层次理论挖掘出来,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在专题设置的过程中,可以将一段历史高度浓缩,再将其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时事政策相融合。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文亮 .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