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1:34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1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5)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课程处在核心地位,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学生所获得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本文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为例,论述了在课程建设中应坚持以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

http://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 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 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 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 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 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 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 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http://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2

一、“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的职业岗位特征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定义为一个职业方向。从其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分布来看,课程教学内容对应行业中多个就业岗位,并形成独立的行业岗位区域。目前,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从传统纸质书籍逐渐向网络媒体的数字化书籍拓展,职业岗位分别也由原来传统的书籍与样本设计、制作和后期印刷技术等岗位延展到网络数字书籍的新型职业岗位范畴,行业的岗位区域定位与行业发展方向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依据。对应书籍设计行业的传统岗位区域,课程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流程为主线,由书籍前期创意策划、资源整合、电脑制作、印刷制版工艺加工、印刷材料直到印刷装订,涵盖行业流程中的多个职业岗位。在新型网络数字化书籍岗位区域,除了将传统印刷流程转换为网络载体技术,前期的设计制作流程是相似的。作为课程而言,将课程教学内容对应于行业的岗位流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岗位特征,重构与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相配套的教学内容,实施“按岗分工”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实践改革,形成本课程技术性、实用性与岗位实践性的特色教学。本文从课程教学的模块划分与“按岗分工”两个角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阐述,将课程理论“应用性”与制作技术“实践性”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行业岗位分工需求的知识对接。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分模块”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内容的排序需要结构。结构是知识传递的路径,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传递。高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序化的问题,应采取基于知识应用的参照系。课程内容融合了书籍设计行业的设计理论、制作技术、印刷工艺等多个岗位能力实践环节,各部分理论内容交叉性出现在设计制作以及工艺技术的实践环节中。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排序与重构,使其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目标,以“分模块”进行教学,分成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有序地、分层分段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梳理出课程“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思路。

1.课程理论模块。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印刷理论三部分,课程教学按模块划分循序渐进式教学。基础理论包括书籍设计的概论性理论知识,是对书籍历史与发展概括性认识、了解的模块,也是汲取设计制作灵感的基础;设计理论现代书籍的设计理念包括传统书籍设计与网络数字书籍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等理论知识,是找到书籍设计的入口,也是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印刷理论包括印刷色彩、印刷开本开度、印前工艺制作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书籍样本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印刷行业标准接轨的技术理论模块。整体理论模块的岗位能力是定位在书籍整体策划能力上的。

2.岗位实践模块。根据书籍设计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将书籍设计的单向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对应性分配,把书籍整体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排版制作能力、电脑艺术表现能力等实践技能方面归到教学实践模块。具体分为版式设计、样本设计制作、平装与精装的设计制作。版式设计包括传统纸质书籍版式与网络书籍版式设计,以排版、制作与印刷工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体现书籍图文编排的岗位能力;样本设计与平装精装设计制作则是以设计、排版、制作、材料与印刷工艺综合技术为主体的实践模块,体现书籍策划、设计与制作综合岗位能力。在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切合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书籍样本排版设计、制作能力训练实践性教学过程与设计理论、印刷理论模块内容紧密结合,用实践过程来体验、理解与认识基础理论的内涵。“分模块”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体现教学“理实一体”的原则。理论与实践进行划分是因为课程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三部分理论内容分散,并交织于实践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概念、思路不清。课程教学内容划分后,理论模块整合归纳了书籍样本的概论性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印刷理论等教学内容,并在实践教学主体内容中以项目为教学素材,对应理论知识点分析教学;项目中的各知识环节对应岗位能力,协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与实践,展开对于案例的自我认知及其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为实践环节做准备,并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课程理论依据性。实践模块将实施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设计、排版制作实践环节与设计理论、印刷技术理论结合,形成理论融入实践,用岗位实践过程来体验、认识和理解设计理论的内涵。理论知识分解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依据或理论知识点,指导实践教学;两者融会贯通,一体教学。

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实施“按岗分工”实践教学

高职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创新,在于选择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并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课程构建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教学核心内容,以行业企业对书籍样本排版、设计、印刷等岗位能力要求为参照,课程内容以“按岗分工”式组织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行业中工作过程、岗位分工、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重点放在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制作技术实践模块,以职业岗位工作分工标准为导向,实施“按岗分工”组织实践教学,形成新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工作流程的岗位分工。基于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特征,从传统书籍设计制作与网络数字书籍设计制作两个方面进行职业能力定位与岗位分工。第一,目前行业企业传统书籍设计、印制行业工作流程为:设计原稿图文输入图文编辑图文输出印版制作(晒版)打样印刷装订。对应工作流程,具体岗位分工为:原稿设计人员、图文编排人员、版式设计与制作人员、书籍样本印刷制版、后期加工制作人员、装订人员;岗位能力定位为策划设计、印刷前期数码摄影、电子排版、制版技术与印刷后期工艺能力。第二,基于网络数字化书籍设计制作,行业工作流程为:设计原稿图文输入图文编辑网络上载。对应工作流程具体岗位分工为:网站策划设计、网页静帧设计、动态新传播媒体、电子书籍设计与制作等。岗位能力首先定位为书籍策划与设计能力;其次是对数字化技术软件的操作能力,如AdobeInDesignCS3,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的熟练掌握。书籍设计行业,不论是传统书籍设计还是新型数字网络平台,其工作流程与目标都是一致的,即现有策划构思后有制作实践。这种按工作流程划分岗位是书籍设计制作行业大方向的分工标准或是工种划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行业工作流程、制作工艺,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划分,从基础版式、图文编排的设计能力与制作能力开始,深入到书籍样本设计方法与电脑制作技术能力,再进入印刷制版工艺的认知与掌握。知识体系从浅入深、从理论深入实践,从技术能力的实践中体会设计理论的原则意义;根据不同岗位定位课程内容学习与技术能力实践目标,对于自我能力有初步认识,从而进行岗位定位与选择,确定职业目标。

2.根据岗位分工划分岗位职责。职业岗位分标准决定教学内容的侧重性。根据前期行业岗位分工,确定每个岗位职责与能力实践。原稿设计岗位的职责是对样本、平装本与精装本的前期策划与整体设计规划,出设计整体概念稿,包括对书籍材质的选择;版式设计与制作岗位的职责是书籍(网络数字书籍)版面编排、制作,其中包括社会行业宣传手册的样本排版制作,平装本与精装本封面、内页的电脑绘制制作稿;印刷制版岗位任务以印前检测、印刷拼版、打样为职责内容,辅助原稿设计与版式设计岗位的印前工作;后期加工制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在于根据前期原稿设计整体要求,对印刷成品进行后期的工艺,如加UV、烫金(银)、模切、起凸等工艺行为的后加工与装订。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实施不同程度的能力测定要求。分工不同,职责不同,能力审定的标准会随之改变,课程考核的结果评定也会因“学”而异。对工作岗位进行详细的职责划分,是对技术岗位的职责要求,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岗位,再以对应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针对性基础学习与技术深入,实施课程内容的“按岗分工”式实践教学。“按岗分工”教学以培养学生书籍策划、设计、制作技术、工艺表现等综合能力为原则,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本课程中的主导地位,体现岗位特征,进行分工协作。第一阶段进行基础排版知识的上机训练,这一阶段掌握基本排版规律;第二阶段将排版知识灵活应用于样本制作,是排版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第三阶段是参与样本的设计,并完成制作工艺,这一阶段基本上能够了解书籍设计的基本流程与规律;第四阶段是进行简装本或平装本的设计与制作,这一阶段是前期知识的整合,综合提高精装本设计与制作工艺。四个阶段训练的内容与要求不同,循序渐进。“按岗分工”在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岗位分工与教学内容结合,以项目实践为纵贯线,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使工作任务对应工作岗位,以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作为衡量学习效果、对应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的主要依据。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3

论文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2)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的改革,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实验教学。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293-03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HONG Ya-ling, LIU Xing-hai

(Zhu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412001,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specialized training goal、occupation post cluster analysis、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professional curriculum、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carries on the profound analysis,thus construction of working process oriented network curriculum sys? tem.

Key words: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working process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门店售前、售后技术员、网络布线技术员、网页设计师、网络设备技术支持员、助理信息安全师、网络管理员。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综合布线系统、管道、线槽安装与设备间施工、双绞线、光缆施工、网络线路的检测与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服务器的安装与维护、网络故障的分析和排除等16个。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划分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与管理、PHP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服务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服务器架构、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网络攻击与安全防护等,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网络规划和构建、网络安全与防护、网站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理论知识、专业的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技能、网站设计与开发的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团队协助、很好的沟通与交流的素质,毕业后能够胜任计算机行业的网站开发、网络管理、网络建设工程实施、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产品销售等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

3职业岗位群分析

专业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2],按照企业生产工作岗位所要担任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如表1。

4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的体系构建要按照企业生产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行业背景、学生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专业人才要具备能运用各类网络工具软件进行网络日常管理、故障排除;能运用目前主流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进行系统管理与设置;具备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熟悉TCP/IP协议,能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运用网络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和接入技术进行网络设备安装、调试与配置;能使用防火墙来进行访问控制设置、流量控制设置、安全规则设置,地址绑定、链路负载设置、内容过滤设置,进行防火墙的安全防护。能运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审计日志的查看与分析、主机资源审计、文件加密与解密的功能,设备管理和认证的设置,补丁管理与分发功能,进行内网安全审计;运用服务器架构技术,在不同平台上进行网络服务器的部署、设置与维护以及运用网络安全技术,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等专业能力。

专业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能力和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法和社会能力。

5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岗位群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把专业技能学习的技能要素和各项能力要素分解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与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每个学习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按照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阶梯渐进的培养如图1所示。

6师资队伍建设

在专业体系构建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企业生产经验。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学院要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促使他们向“双师型”、“复合型”的教师方向发展[3]。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将企业的工作过程标准、规范引入到学生学习中来,严格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实现与企业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学院应适时引入企业一线并具有丰富的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设与架构能力、网站优化能力等的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7教学条件配置

在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构建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下,开展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实训室完成,专项技能训练则在相关企业岗位上要求完成。校内和校外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如表2和表3。

表2校内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综上所述,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了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典型工作岗位,通过调研和考察得到了每个岗位的工作岗位,确定了工作过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目标,确定关键能力目标,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介绍[EB/OL].http:///gysjx/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90.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 物流专业; 实践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专业已经成为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

一、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从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操作环节多

物流实践环节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每个环节都需有人具体操作,物流从业人员中的75%~85%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物流实践课是一个从物品包装、装卸搬运,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环节多,内容广泛,操作性强。

2.从实践教学的实施上,许多操作环节需企业参与

物流中的单证处理、物流信息技术或信息软件等单项实训模拟实践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要求。而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物流现场调度和全面的物流实际运作所涉及到的设施设备、应用到的技术工具是庞大的投资,大型的物流软件系统动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投资,不是任何高职院校有能力独自投资建立起来的。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物流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的实践教学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内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如果学校与企业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关系,学生到企业实习很难满足岗位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二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对物流业务处理过程进行模拟实验。相比而言,这种模式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实验实习功能单一,真实性、综合性差,现代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2.物流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

当前多数院校建有物流软件模拟实训室及物流仿真模拟实训室,基本上按照课程设置实训室。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实训内容、形式单一,综合、设计性实训较少,只能满足某方面或几方面物流实际运作的需求,没有能全方面满足的,即使是能满足部分,功能也往往并不完善,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而且学校之间交流沟通少,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把这些实训室统一协调起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更快更好的提高实训能力。

3.校外实训流于形式

多数高职院校结合行业特色,以物流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由行业、企业专家、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基于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参照物流行业标准,分析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制定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由于师资力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生人数多等原因,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纪律较松散,不能从企业见习过程中学到专业技能,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三、改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完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将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认知环节。第一、二学期分别利用一周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物流企业文化及具体岗位认识,使学生对物流企业有初步的认知。第二阶段:专业技能训练环节。第三、四学期利用四周时间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进行轮训,学生在师傅带领下熟悉相关物流业务操作,完成采购谈判、仓储配送、物流运输、国际货代、物流信息等核心技能的专项训练,培养职业道德和素养。第三环节:顶岗实习环节。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校内学习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学生和员工角色互换,进一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并胜任就业岗位,实现顺利就业。

2.政府主导、校企参与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以满足地方经济需要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各高职院校可用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介绍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高度重视。政府可组织一些成规模的物流企业和院校参与,由政府和各参与方共同投资,组建多个股份制大型物流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在功能上,既可供所有高校物流专业实训使用,又可作为物流企业实际业务操作之用。学校、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把握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学生知识技术能力规格的定位、设备的配置、教学的内容重点、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

3.完善校外实训环节的管理

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订与实施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抓好学生管理工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校企合作、共管共育的管理方式。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和考核机制。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学院安排专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行考核机制,即顶岗实习结束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实结和个人鉴定,校企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个人鉴定对学生的实习做出综合评价,作为学生实习的成绩。最后是落实学生顶岗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所有实习学生进行意外伤害事故保险。

4.引入物流技能竞赛促实践教学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由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竞赛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物流调研答辩及物流作业操作。物流调研报告是各参赛队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企业的综合物流或物流的某个环节、流程等做出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通过比赛可锻炼参赛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作业操作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设定作业岗位的模式,实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综合物流活动。检验选手企业物流调研能力及进行同城和异地采购、备货、配货、优化线路、配载、配装、货物跟踪和查询、货物交付、货物接收、入库作业及货位优化等物流活动的操作能力。由此可锻炼参赛选手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展示参赛选手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快速分析、总结、表达能力等职业素养。通过物流技能竞赛这个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搭建新的实践教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培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怀云.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

[2] 李春香.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3).

[3] 赵卫章.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1).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服装教学;菜单式;教学改革

1 实施菜单式分级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陈列、服装品牌策划、服装贸易、服装质量检验等。所以,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设计师岗位工作,很多学生会成为制版师、陈列师、工艺师、外贸业务员、面辅料采购员、跟单员等等。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既有艺术类课程,如服装设计和时装画,又有工科类课程,如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还有管理类课程,如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多样性是为了满足不同职业岗位需求,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同职业岗位对某项技能水平的要求是不同的。以服装制版与工艺制作技能为例,制版师岗位对其要求很高,设计师岗位次之,陈列师和服装贸易等岗位对该项技能要求就比较低了。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就业取向不同,他们对每项技能的需求程度也会不同,因此改革服装课堂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打造不同的技能培训菜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2 教学现状分析

2.1 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对技能等级的需求有较大差异

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由于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很模糊的,或者说对职业岗位的认知是非常片面的。进入大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专业从业情况会有一定了解,有的学生逐渐明确了今后的从业方向,求知欲很强;个别学生也会因为不喜欢专业方向,放弃学习,混日子。因此,专业课的教学应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往的教学是设定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一刀切,有的学生会觉得不感兴趣的课课时太多,要完成的训练太多,感兴趣的课学得太少,吃不饱。所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设定,自行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层次中按照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兴趣爱好选择目标层次,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做到有地放式,才尽其用。

2.2 企业需要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将头脑中的设计创意转化为生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只懂得纸上谈兵的空想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技能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强化服装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培养复合型服装专业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事实上很多毕业生在短时期内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企业需要对学生再进行培训,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才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近几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赛前各个学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集中训练,涌现了很多技能标兵,这些拔尖人才受到企业的争抢。事实证明,学生通过集中训练,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这说明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是能够达到企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太低,训练的强度太低,很多学生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也就是“学而不精”。因此,对服装技能的训练程序和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寻找切实有效的针对学生个体特征的训练方法,无疑是服装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菜单式教学的实施

菜单式分级教学是按照不同就业岗位对某项技能要求的高低,把教学目标划分为基础等级和高尖等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选择教学目标等级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菜单。

3.1 教学对象

菜单式分级教学实施的对象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大一的学生带着对专业一知半解的了解跨入大学校门,对专业学习的课程、对将来就业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很模糊的。所以大一的学生应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完成基础课程学习。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就逐渐清晰起来,开始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从这个阶段开始实施菜单式分级教学避免了学生选择的盲目性。一些在专业学习中有突出表现的尖子生通过一年的学习也逐渐展露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长项,可能有的学生没有画画基础,时装画不强,但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很强,对结构设计掌握起来很轻松;还有的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好,对服装贸易感兴趣,将来可以从事服装外贸工作。通过菜单式分级选择,学生有了职业规划自,学习有的放矢,学习积极性高。

3.2 教学实施

3.2.1 分级

菜单式分级教学采用专业课分级菜单式自选的方式。每门课程按照职业岗位对技能水平要求分为AB两级,A级为高尖级,要求学生掌握该项技能较高水平,满足能企业岗位真实需求,实现零距离培养。B级为基础级,学生对该项技能需要知晓,会简单基础操作,满足其他岗位对该项技能常识性了解需要。

3.2.2 选级

所有专业课分级后形成一个专业培养菜单,学生进行按需选择。菜单式分级教学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但这个权利也需受到限制。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每门课程设定选级系数。选级系数按照课程的课时,结合课程学分分别设定A B级的级系数。设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级系数下限,每一位学生必须要选择一些课程达到A级来完成相应的级系数要求。

3.2.3 训练

以往的课程教学给每位同学布置的训练任务是相同的。实行菜单式分级教学,每个学生只需完成相应级别的训练任务。适当缩短课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一方面,选择基础级的学生课后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他高尖级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选择高尖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更高层次的技能训练,挑战更深领域的知识,老师也可在这些人群里挖掘一些拔尖人才。

3.2.4 考核

菜单式分级教学的考核方式分为AB卷,分值为得分乘级系数。A卷考核内容范围比B卷广,难度要高于B卷。A卷满分分值为100分,级系数为1.0;B卷满分分值也为100分,级系数为08-0.9。实行分级考核,学生要想取得高分,拿到奖学金,必须选择高尖级才能使成绩高于其他同学。这样分数杠杆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学生选择高尖级学习,掌握更高端的操作技能。

应用菜单式方法来实现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应材施教,应岗施教的教学理念。菜单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引导他们自主深入学习。菜单式教学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培养技师型人才。菜单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合理分配不同科目学习时间,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也值得高职其它专业借鉴采用。

【参考文献】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任职岗位 岗位群 人才培养

根据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按照“能打仗、打胜仗”总要求,“部队训练向实战聚焦、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已成为我军开展教育训练工作的基本要求。对于院校来讲,增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则是“向部队靠拢”的重要抓手。不过,在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和任职培训阶段,试图将培训专业与具体岗位一一对应,对于诸如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之类的复杂装备往往是难以实现的。而按岗位群任职需要实施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人才培养是较为可行的,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必要的。本文将基于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特点的分析,探析其任职岗位群的内涵与特点,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特点

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典型的复杂武器装备。所谓复杂武器装备,一方面,是指其构成复杂,往往由多个单体设备或分系统构成,各设备与分系统间既有分工、更有融合,具有较为复杂的交联、耦合关系;另一方面,是指其技术综合,往往应用到多种技术,涉及到多个专业或领域,有些装备甚至是多个学科专业交叉的产物。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通常包含目标探测、跟踪制导、发射控制、指挥控制及导弹等单体装备,往往还包含一些必要的支援保障装备,共同构成一套复杂的武器系统,协同完成防空作战任务及训练、保障任务;就采用技术而言,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光、机、电(含电子与电气)、液、计一体化装备,涉及制导控制、雷达、通信、光电、导航、机电、车辆、测试等专业。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为一套完整的复杂武器系统,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能独立完成防空作战任务,这也是区别于其它军械装备的突出特点。

就装备编配情况看,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陆军通常按营套列装,即每个导弹营列装一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其中各单体装备数量大体上为1~2部(台),大部分单体装备仅编配1套,在武器系统中发挥各自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完成防空作战任务,实现所谓的“全营一杆枪”。

二、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岗位编配情况

随着高新装备的大量列装,使得部队编制体制,尤其是人员编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装备需要编配岗位,进而形成相应的编制体制,也就是说装备已成为影响部队编制体制的重要因素。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列装部队之后,直接带来了相应部队人员编配的改变。考虑按营列装的通常情况,新型防空导弹营人员的编配基本都是围绕一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岗位需要进行的。所有岗位编配旨在合理运用装备,完成作战、训练与保障任务。

具体来说,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岗位编配有以下特点:一是与装备构成对应,首先保证每个单体装备都有对应的人员;二是岗位重复性低,与装备编配情况一致,大多数岗位具有唯一性,这就使得岗位之间难以互相学习或比较;三是岗位之间差异性大,不同岗位完成的具体工作有所区别,从而使得需要用到的具体知识、具备的具体技能也有较大差别;四是岗位之间要求高度协同,只有所有岗位首先完成各自岗位任务、再通过互相之间的良好协作,才能顺利完成防空作战及训练、保障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各岗位之间又是高度相关的;五是岗位轮转变化多,从动态上看,导弹营范围内人员岗位调整十分灵活,当人员出现某些变化后,往往会带来相应的岗位轮转,这就意味着人员不太可能长期固定在某一个具体岗位上。

三、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岗位群的概念与内涵

如前所述,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编配方式、岗位构成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其中需要多个相关岗位协同完成全系统工作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种围绕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编配的多个相关岗位,实际上构成了岗位群。

岗位群的概念源于职业教育。早期的职业教育面向具体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能力素质需求清晰,知识结构需求简单,培养难度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种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体系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面向具体岗位的培养模式显得过于细化,且所培养人才在多工种间的适应性较差,难以满足快速多变的岗位任职需求。鉴于此,岗位群的概念开始出现并逐渐被接受。一般认为岗位群是指相关岗位形成的或一些相同性质或相类似的岗位集合,岗位群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而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岗位群是行业背景提供给职业教育最直接和最鲜明的依据,促使职业教育快速向基于岗位群的模式发展。

引入岗位群的概念,结合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特点,可以认为其岗位群是指共同完成武器系统作战及训练、保障任务的岗位集合。包含在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岗位群内部的岗位,涉及各个单体装备,既有作战装备岗位,又有保障装备岗位;既有直接岗位,即直接操作使用装备的岗位,又有间接岗位,比如指挥人员、维修人员等;既有技术岗位,又有指挥岗位。事实上,由于每个导弹营仅列装一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这里提出的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岗位群基本对应了导弹营的人员编配。

四、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既然由各个相关岗位构成岗位群,是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岗位构成的基本现状及显著特征,那么其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必然有新的要求。显然,传统的瞄准具体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同时培养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所有岗位的人才,而特别针对其中的某一岗位实施人才培养又难以保证培训效率和效果,因此必须树立面向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思路。

按岗位群培养人才,也就意味着培训专业对应于岗位群,而非与具体岗位一一对应,这就要求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内容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改进。一是延展专业内涵,避免机械地严格按照某一专业确定的内涵实施人才培养,适应防空导弹装备发展,与时俱进地调整充实专业内涵,使之与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岗位群任职能力需要相一致,确保专业建设的合理性和适应性;二是拓宽专业基础,针对新型防空导弹专业综合、技术体系复杂的特点,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岗位多样化特征,要求任职人员必须具备较为宽泛的专业知识,其中共性专业基础知识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装备原理学习和岗位群任职能力培养的需要,也能保证未来岗位轮转的适应性,这就要求在专业内涵范畴内尽量拓宽专业基础,力求使得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不缺项;三是紧贴装备系统设计任职岗位课程体系,任职岗位课程是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主要载体,是由院校到部队的直接跳板,必须紧贴新型防空导弹装备实际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首先建立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概念认识,再根据各单体装备、分系统的重要程度、技术复杂程度优化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划分内容比重,避免知识能力培养的零散化,使学员系统掌握岗位群所需的完备专业知识;四是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本着岗位群任职需要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上既要涵盖操作使用,又要涵盖技术保障和指挥,既有单体装备实践,更要有武器系统整体运用实践,形式上既有单人训练,更要有按岗位群整体组训,甚至针对特定想定的任务训练,基本要求是紧贴部队装备运用实际,基本原则是突出全系统训练,基本目的是培养完备的岗位群任职能力。

五、结束语

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打胜仗的人才,其人才培养必须紧贴部队的实际需要。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任职岗位群是其任职岗位的显著特征,人才培养也应当基于这个实际情况实施。这明显区别于传统基于具体岗位培养人才的模式,相关问题还需要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促使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不断提升,为新型防空导弹部队培养更加“实用”“有用”的人才,为打胜仗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董会瑜.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191-221.

[2]谷庆民,安振涛.教育教学理论艺术[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9.162-164.

[3]林红梅,荣莉.以岗位群为导向的能力教学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赵家敏.基于工作岗位群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8

一、规范入职培训,提高保安服务质量

安保队员流动频繁是物管企业的特征之一。今年,××大厦管理处安保队员累计流动××人次,大厦管理处安保队员流动××人次,新聘安保队员×××人、车辆协管员人,为了不降低安保服务质量,安保部根据公司《培训纲要》,认真制定入职培计划,精心组织入职培训。为了把好入职培训关,部门经理、班长、骨干择优施教,充分发挥×××、×××、×××等小教员的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因人施教。如××××的××名女实习生,担心自己不适合保安岗位工作,就组织她们到×××、××大厦参观学习,和女安保队员交谈,了解她们的工作情况,看到其他女同志在安保岗位上同样干得很出色,从而消除了胆怯心里;××大厦消防自动报警系结统和××大厦的不一样,操作程序也不同,就把厂家工程人员请进来。由于责任明确、分工恰当、把握重点,新队员入职培训达到预期效果。

二、细化岗位职责,签订岗位责任书

在总经理办公室统一安排下,安保部重新梳理××大厦管理处每个安保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纪律及检查方法,并交员工讨论,统一认识后,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使每个岗位的员工都熟悉本岗位工作职责,懂得不履行职责,违反工作纪律会受到怎样的惩处,今年共调整不称职班长1名,辞退违纪员工2名。管理处与各岗位员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监督一级,有力保障××大厦安全保卫工作。

三、强化车辆管理,努力增加收入

自去年9月份《××大厦停车场汽车停放暂行管理办法》后,停车场秩序逐渐好转。今年2、3月份,由于春节期同放松管理,使用人的汽车又开始频繁出入停车场,交通秩序回潮。针对这一情况,安保部抽出2名业务骨干,配合物业管理员逐户解释《××大厦停车场汽车停放暂行管理办法》,取得绝大多数使用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组织全体安保队员,学习“办法”、车管岗位职责和考核细则。因为具体工作做得扎实,每个环节都计划周全,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同时,为提高汽车泊位使用率,在不影响业主停车的前提下,积极收取汽车临停费。截止12月15日,汽车临停费收入元,停车场泊位费收入××××元,停车库泊位费收入××××元,超额完成指标××××元。

四、强化安全管理,创建平安、文明大厦

××大厦管理处编制××人,负责主楼和裙楼的安全。仅后大院就需××个固定岗任,只能设一个巡护岗位,巡护力量明显偏少。为缓解这一矛盾,安保部根据主楼相对稳定的实际,把工作重点放在裙楼,依靠业主的力量共同做好安全工作。为了减少管理环节,变间接管理××××店、××××大卖场为直接管理,请两店正式聘任安全负责人,便于物业公司与两店的工作联系。今年,安保部牵头,召集两店和市场管理办公室,召开安全专题会议4次,组织检查、互查12次,专项检查3次,开具内部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8份,并达到整改要求;灭火器操作训练率达95%;义务消防队员的训练走上正轨,消火栓操作、灭火演练、疏散逃生训练累计20小时。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市场整体应急处置能力。全年未发生火险事故和刑事案件,顺利通过“社会治安安全”达标验收和三级治安防范评定。

五、承接××大厦,不断探素管理经验

今年6月10日,安保部××人先行介入××大厦前期物业服务工作,在此期间,主要协助开发公司加强现场管理,做好承接验收的准备工作,配合接待部分业主和少量物业整改工作。9月份,配合公司承接××大厦项目,××大厦项目的承接,标志公司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安保部全体同仁以此为契机,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去,具体负责、协调钥匙管理、物业整改、煤气开通、有线电视开户、装修现场管理等工作,钥匙发放准确率100%,物业整改合格率约80%,管道煤气除三层小部分外全部开通,有线电视可开户率100%,装修审批率98.9%。9月份,气候炎热,工作量又大,安全保卫部从经理到员工,放弃休息天,加班加点,全力保障业主顺利入伙。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摸索经验,剖析典型案件,组织员工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服务质量。如×号楼××××室业主自行车丢失,向安保队员报失后,接待不周、处置不当,又没有及时及业主沟通,导致业主意见很大,后来部门经理和物管员主动上门沟通,业主表示理解的同时还提出几点很好的建议。安保部将这一案例在各班展开讨论,两名接待业主的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全体队员很受启发。

六、2006年工作思路

1、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今年9至12月份,90户业主陆续开始装修,在此期间,业主接触较多的是安保队员,大部分业主通过安保队员报修、投诉,由于首问负责制没有全面落实,部分业主的报修和投诉没有及时处置,形响了公司的信誉。因此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势在必行。首先,监控岗位作为业主报修、投诉的窗口,必须挑选优秀员工上岗,规范工作程序;其次,给合安保队员班次的待殊性,将安保部所接报修、报诉当日归口到物管员岗位,由物管员担负首问负责的责任。

2、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创建和谐、温馨家园。今年9至12月份,业主装修90户,除装修审核岗位上的员工,熟悉业主和使用人的基本情况,其余岗位员工缺乏对业主和使用人的了解,对业主和使用人少了招呼声、问候声,部分业主认为物业公司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我们同样感觉到这一点。中园是礼仪之邦,加之物业公司的服务性质,要求我们要主动和业主沟通。要服务好业主,首先要了解业主。春节过后,大部分业要进场装修,在装修期间,会有很多和业主接触的机会,业主也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服务,要充分把握机会,对业主加深了解。这样,员工遇到业主上班或下班等,方便招呼和问候,迅速养成尊重业主的良好风气。

3、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保持安保队伍稳定。打破班长终身制,每半年述职一次,班长工作是否称职,由队员说了算。为了增加班长评议的透明度,班长半年内每个班工作两个月,让每个队员都了解每个班长的工作,使得班长评议更加公开、公平,一个班长的述职报告在本班不能通过,就由该班重新推举班长后,报总经理室审批。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桥梁工程;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市场人才需求对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教学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化教学法使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1]。与以前“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生应拥有的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将课堂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校园中“素质教育为本”的培养目标[2]。

1.《桥梁工程》课程

《桥梁工程》是由桥梁设计原理和桥梁施工两部分组成[3]。《桥梁工程》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该课程的设置旨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建筑材料》的等前续课程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在施工技术员岗位按施工图完成实际施工、实现施工全过程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企业中发挥高技能、高素养。

2.项目化教学

《桥梁工程》课程非常注重工程实际性、十分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胜任“桥隧工”工作岗位最基础、最紧密的专业课程[4]。课程设计依据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教学设计,建立起以真实施工项目为载体,能够实施“教学做”的“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课程。

2.1项目化教学前期调研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教学能够满足于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顺利掌握到相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学校桥梁专业教师团队深入郑州铁路局郑州桥工段,进行企业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2.1.1“桥隧工”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对学生在《桥梁工程》专业课程方面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专业素质的要求等情况进行具体调研;2.1.2对工作岗位关于职业资格、职业道德要求、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要求等进行详细调研;2.1.3对《桥梁工程》开设内容的合理性、针对性和适用性进行细致调研。

2.2任务驱动法课程设置

《桥梁工程》课程设置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所调研的行业市场需要和完成“桥隧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素养要求,按照岗位工作内容设置了14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绪论、桥面布置与桥面构造、梁式桥的设计与构造、简支梁桥的计算、拱桥的构造和特点、其它体系桥梁、桥梁支座、桥梁墩台、涵洞、桥梁施工概述、装配式梁桥的制作与安装、拱桥的施工、涵洞与墩台的施工、悬臂施工技术。每个学习项目都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仅对《装配式梁桥的构件制作与安装》学习项目进行详述,具体教学设计如下:2.2.1学习任务:装配式构件的预制工艺、构件的移运与堆放、装配式简支梁桥的安装、现场学习装配式梁桥的安装过程;2.2.2学习目标:理解装配式梁桥的特点和施工要点、掌握装配式构件的预制工艺、构件的移运与堆放要点、掌握装配式简支梁桥的安装工艺;2.2.3教师知识能力要求:具有扎实的《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知识,具备该专业全面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娴熟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2.2.4教学材料:课本资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2.2.5教学设计与组织:2.2.5.1装配式梁桥预制工艺、堆放和移运——借助图片介绍梁厂的占地、设备、材料等情况、阅读梁桥的钢筋图、主梁的配筋特点、介绍钢筋混凝土梁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制作,并比较二者的区别、学习成品梁的堆放要点、移运设备需求等、课后学生讨论梁桥的预工艺;2.2.5.2装配式梁桥的安装——播放梁桥的安装录像、讲解梁桥的安装过程;③检查评估——编制梁桥安装测量设计书、梁桥安装施工组织的编写。

2.3项目导向法教学设计

《桥梁工程》课程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共设计了5个学习情景,分别是桥梁结构熟知、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圬工结构的材料要求及设计。每个学习情景均做具体教学设计。以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为例,其具体教学设计如下:2.3.1计划学时38:理论教学时间18、实践教学时间20;2.3.2教学目标:2.3.2.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概念、材料要求和构造要求,了解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原理及步骤;2.3.2.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计算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和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损失、掌握预应力钢束张拉控制应力的施工方法;2.3.3教学内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概念及材料要求和构造要求、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钢束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原理及步骤;2.3.4教学媒体:图纸、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多媒体、影像资料;2.3.5考核方式:学习态度10%、笔试40%、实践技能40%、口试10%。

结论

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采用以真实工作任务和岗位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训一体化的行动导向、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芮雪,杨琴.“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3,(6):41-43.

[2]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5~7.

[3]邵旭东.《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