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2:28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范文1

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带动了中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它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职思想品德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无法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究提高中职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措施和手段,发挥思想品德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对如何提高中职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谈一谈自己的实践经验。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近些年,我国开始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职生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坚力量,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思想道德建设应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作为中职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结合实际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升华道德境界。对此,教师可采取熏陶策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道德规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获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思想,深化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热点职业问题,如劳务关系责任的承担、孕妇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等,开展“法律小讲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又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些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拓宽教学思维范畴,以多元化形式展示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让学生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自主建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思维进行再加工,促进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从而将相关道德知识内化为自我道德信念。这种自主建构式的教学能够拓宽教学思维范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促使学生形成道德信念。

例如,在教学“习礼仪,讲文明”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总结礼仪,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礼仪,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强化学生意志,深化课堂教学

当今的中职生大多都缺乏意志,这是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众所周知,意志是人们确定目标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意志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等,这些都是人的重要品质。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强化学生的意志,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范文2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旨在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逐渐成长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为此,应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效,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飞速发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完美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最快最好地培养能力,最有实效地提升学生思想品质。为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避免出现“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的低效课堂。

一、充分备课,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

备课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最佳的教学内容,选择最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准备环节。即,备课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和课本,还要备学生和教学方法。因此,充分而有效的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作为传授初中生思想品德的课堂,备课更是重中之重。备好课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很好的实现课堂的教育教学目标。那么,如果才能备好课呢?

首先,应该熟悉《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有根本的依据,而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熟读教材。教材是老师教学的基础,更是中考试题的根本,在教学活动中一切以教材为中心而展开。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知识点、事例、练习题等,都是经过多位专家精心筛选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备课时,老师要立足思想品德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把课本中的知识融入自己思想中,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课本中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再次,在备课前要摸清班上学生的知识背景,课堂讲解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深入浅出、讲解得当,让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后,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好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法。如在课程内容第一部分“认识自我”中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和正确对待学习压力两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可以让老师主导,主要在讲,而后一个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主导,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抗压的,让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觉悟水平。

二、体验成功,增强有效课堂的兴趣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大家的关注,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更渴望成功,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功,只要得到身边人的表扬,他们就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高昂的情绪,会成为他们不竭的学习动力。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要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多创造让他们成功的机会,在他们成功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任何一位学生都是有特点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道德理念,而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知识又都是大家在生活中就能体会到的内容,对于课本中所讲到的德育知识,学生自有一套想法,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要适时表扬他们正确的见解,让他们更有勇气继续表达下去,发表结束后要带领同学们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使他们深刻体验成功的激情,激励他们更进一步,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三、赏识学生,激发有效课堂动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每位学生都是一支“潜力股”,都渴望别人的赞美,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思考教学方法,还要学会赏识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本身就给思想品德老师提供了表扬学生的机会。每位中学生都是敏感的,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要求老师都要有一双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让学生知道他身上确实有优点,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不是老师为了鼓励他说的假话。当学生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时,他们会进一步希望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榜样,进而在课堂就会积极表现。哪怕在课堂上答错老师的问题时,只要老师给一个善意的鼓励,学生就会浑身充满能量,知道老师并没有对我失望,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答好,不能让老师失望,不能让同学小瞧”,学生的进取意识就得到了激发,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转变角色,突显有效课堂主体

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的学习中,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去学习,而不需要老师或家长催着学,并且去包办代替。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在新社会形式下的竞争力。对于中学生,品德教育不容忽视,任何老师都不会想在校园中再出现“马加爵事件”,而时时刻刻在学生身边督促也是现实的,因此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时,老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学习,还要防止学生出现思想偏激、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出现。

五、课后反思,提升有效课堂成果

课后反思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也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反思,教师可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对于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加以总结,思考可能提高的空间;对课堂中不足的部分,老师要也要加以总结,找出不足的原因,思考改进的方案,或与同事共同探讨。课后反思时,还要注意总结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提供依据,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经过多次的课后反思,在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的同时,也可以是本身成为一位研究型和学者型的老师,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好手。

课堂教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学习形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发展的健康与否。作为一名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上仅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经验,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愿与同仁们共勉。

参考文献

[1]刘焱.构建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2006(5)

[2]李晓东.《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思想品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范文3

关键词:目标内容;德育专题:特色体系;实验效果

依据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不同.要经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高职《思想品德》课程的分年级实施,能够遵循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将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从学科体系向思想教育体系的转变,从课程理论体系向教育体系的转变、从知识课向养成课的转变。为此,我们进行了高职《思想品德》课程分年级实施的研究与探索。通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高职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基本规律和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初步构建了高职高专《思想品德》课分年级实施的思想教育体系,实践证明,这能明显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科学界定《思想品德》课分年级实施的目标、内容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总目标和高职生成长规律,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确定了不同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分层递进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1.高职一年级是以适应高职教育为目标的成长阶段。是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实现由高中或中职向高职转变的过渡阶段和转型期。学生从高中毕业进入高职阶段.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及生活定位都需要重新思考,因此,这一阶段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法制观念、集体观念、职业观念。

2.高职二年级是以成才为目标的全面发展阶段。是高职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健康人格、创新意识、自主意识、自立能力、耐挫折能力、社交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观。

3.高职三年级是以成人为目标的走向岗位前的准备阶段。是高职生的思想日趋成熟,政治信仰、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人生目标等诸方面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重要阶段。同时.由于面临毕业,即将步人社会,又是择业观、创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就业、择业、创业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以认清就业形势,总结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主择业的自觉性。

具体目标与内容详见后面的“各年级分层递进德育目标、内容一览表”。

二、有针对性地设计各年级《思想品德》课教育专题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思想品德》课程大纲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我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读本》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审美、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学生在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分年级细化为螺旋递进的不同教育专题:

1.一年级《思想品德》课教育专题:

(1)步入高职,锻造银领

(2)国防教育,心系祖国

(3)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4)党在心中,永跟党走

(5)学法知法,遵纪守法

(6)优良学风,求真务实

(7)健康心态,健全人格

(8)公民道德,贵在践行

(9)团队精神,成功保障

(10)与人为善,人际和谐

(11)反对邪教,崇尚科学

(12)反省自我,再接再厉

2.二年级《思想品德》课教育专题:

(1)弘扬民族精神,勇做爱国青年

(2)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3)职业道德,从业之本

(4)珍惜青春,慎待爱情

(5)深入一线,勇于实践

(6)爱美审美,陶冶情操

(7)诚实守信,立身之本

(8)走进网络,道德在线

(9)正视挫折,战胜自我

(10)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11)质疑求异,开拓创新

(12)融企业文化,铸企业精神

3.三年级《思想品德》课教育专题:

(1)转变观念,正确择业

(2)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3)质量为本,注重效益

(4)勇于竞争,善于合作

(5)展现自我,善于自荐

(6)更新观念,自主创业

(7)爱岗敬业,服务社会

(8)志存高远,平凡做起

三、分年级实施德育体系的特色

(一)课程定位上体现养成性

在内容设计上,始终遵循了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基本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体验之中,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并在长期的自我教育实践与体验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将思想品德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二)内容设计上体现职业性

从一年级第一课“步入高职,锻造银领”到三年级最后一课“志存高远,平凡做起”,自始垒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内容设计上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有利于培养高职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

(三)教育方式上体现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因此,在体例结构上要突出社会实践教育。各个教育专题要通过“实践探究”、“行动体验”、“实践指南”、“走进企业”、“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等教育活动形式,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品德养成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克服了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说教,死记、硬背,说一套,做一套,假、大、空的倾向。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贴近高职生思想实际,贴近职业教育实际的原则。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养成“知行”统一的品格。

(四)在教育过程上体现体验性

学生品德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专业教育、日常生活的体验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德育活动要注重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体验性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职业岗位、体验人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体验中感悟、体验中养成优良品质。通过行动体验等教育形式,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体验到在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达到由感性到理性化认识的升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五)在学习方法上体现探究性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教师的职责贵在引导学生

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每个教育专题均设“问题聚焦”、“实践探究”等教育栏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式学习中,启发学生主动地、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经过思考、归纳,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把它内化成为自身的认知和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我们把探究式学习概括总结为学习的八步法,即: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每个专题的教育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高职《思想品德》课分年级实施的效果

(一)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

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贯穿于高职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因此,高职《思想品德》教育读本应纳入高职三年的教学计划之中,采取分年级实施的办法,每学年安排12个专题,可按30至 40学时计划,以保证高职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内容的实施。

(二)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分年级实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在德育目标确定上,把社会要求与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确定了不同年级的德育目标;二是在德育内容设计上,遵循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三是在品德教育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自主学习贯穿在课前、课堂、课后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学生自己进行听、看、想、说、做这样一系列实践活动,提高了高职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能力.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道德思维和鉴别能力。

(三)增强了针对性

在目标的确定上,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特点,设置了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在内容的设计上,针对学生在职业教育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问题,确定不同的德育专题;在德育的方法上,引导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践中,主动探究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四)提高了实效性

高职思想品德分年级的实施.遵循了职业教育规律,并适应高职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职业学习实际,教育活动设计上体现小、近、实、亲、趣,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探索,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研究探索的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自我教育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就业等方面掌握如何践行道德,做到知行统一,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范文4

品德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人只有在与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也只有在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渠道就是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借助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前, 对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形式、方法等都要精心设计、了然于胸,要能引导学生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还可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实践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指出不足,肯定其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这将对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品质内化成品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品德 实践 指导 放手 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4

品德,谓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的品德是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而人作用于社会,改造社会,其实就是所谓的“实践”。所以也可以说,品德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人只有在与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也只有在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全日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要求学生作为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内化,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实现这一目的无疑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过程。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塑造出良好的品格。如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渠道就是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借助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 实践活动前,精心指导

就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再加上其受暗示性强、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等意志过程的特点 。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在实践活动前对他们进行耐心指导。教师对每次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形式、方法等都要精心设计、了然于胸,要能引导学生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还可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二、 实践过程中,大胆放手

在课改的大潮中,专家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从品德教育以及实践活动的的特点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容忽视,教师更要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意志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的人本化特征。

再者,有了实践活动前教师的精心指导,孩子们对活动的目的、方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其去发挥,去探索。哪怕期间遇到了难题或是实践已经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加以指责或急以干涉甚至干脆越俎代庖。我们要知道,实践活动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实践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否收获了什么。就拿我们班曾开展的一次调查活动――《我们眼里的习作》来说吧。为了让学生正视“老、大、难”的习作问题,并从中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此次活动。我引导孩子设计完面向同学的调查问卷后,就紧锣密鼓地对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来就是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而且也不合实际:例如,132名同学中,每天花30――60分钟读课外书的约有86名约占69.9%;读课外书时能做到边读边想,并记下疑问请教别人的约有59名大约占48%。调查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喜人的,但孩子们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总觉得这不真实,用一名男同学的话说,有些同学老爱“包装”自己。可以说,此时,孩子们遭遇了此次调查活动的瓶颈。作为教师,我不急于发表意见,而只是提了一个小建议――学习律师,多方举证。于是,孩子们又分别针对教师和家长分别设计了两份问卷。这次的调查结果数据明显与上次相差很大。就这样,汇集了同学们、老师们的问卷以及对家长、同学们的个别访谈及观察,孩子们经过一番统计、分析、整理。他们发现,阅读量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同学们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 实践结束后,总结提升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实践环节使学生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为学生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当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或多或少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品质的问题。比如,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仍存在语言比较随意,举止不太自然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指出不足,肯定其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这将对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品质内化成品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忽略了学生这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忽略了道德和道德需要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道德的“容器”,那么,无论你的动机是多么的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是多么的高尚,对于学生来说最多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些道德知识而已,而对于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品德教育中,实在无法看到受教育者主观道德的影子。也就是说,在使受教育者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缺少了道德实践这一环节,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有道德的人也就将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范文5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知行统一。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生活、学习等经验基本没有,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做指导,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同时,只有在行动中运用到和体会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也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贯彻这一原则需遵循这样几点要求:首先,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品德内容,促使他们提高品德能力;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将认识落实到行为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必须组织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教育者要坚持做到对学生知行统一的要求和评价。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一方面渴望长大,凡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教育者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导学生品德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按品德要求做,并且善于克服急躁、冲动等错误的行为。

(二)品德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首先,品德教育内部要统一,形成合力。品德教育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将品德纳入其中,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认识作为工作的指标之一。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统一、外部形成合力。正如恩格斯所阐述:“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综合为一个总的力量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了“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善于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沟通,消除差异,形成强大的外部合力,共同致力于品德教育。再次,品德教育要保持连贯性,前后形成合力。品德工作要顺利开展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上列举了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还得不断吸收新的原则,更新原来的一些原则。

二、新时期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对策

(一)改进品德教育的内容

品德内容作为品德教育关键一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成功与否。首先要强调品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四大领域,即交往、责任、法律和关注社会,总体上的内容安排是考虑了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的,但从表中明显感觉到各知识的断层,缺乏整体的内在联系,没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思想进行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破书本的局限性,将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并适时添加新的内容。其次,赋予品德内容新思想,如正确竞争观念的教育,体会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又如全球意识和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行善与防恶的统一,我们要教导学生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

(二)改进品德教育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倡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品德教育就特别重视它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都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从具体现象和事例入手归纳教育理论。这样的方式才可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而只有彻底理清了人的思想,理论才可能在行动中化为现实。以中立的方式解读课本,以第三方的视觉来阐释其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索,判断和提出看法。教师就是指出片面的不足的地方,并为改进提出更好的建议,最后回归课本,优秀的落到实处加以学习,不足的予以补偿甚至改正。其次,开展学校层面的活动,如红色旅游,可以带着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思想品德意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开展校园内的争做十好少年,将同学们在书本上学校的礼仪规范落实到行动中去。开展班级层面的活动,除了学校统一组织活动之外,班级也可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品德,做到知行统一。

(三)改进品德教育的管理

1.加强品德的常规管理,更新品德管理理念,品德管理者要树立“育人为本,品德为先”的工作理念,自身对品德工作要认真和重视起来,端正工作态度;完善品德考评制度,学校品德工作主要靠教师完成,加强对教师品德工作的考查力度,规范其品德行为。

2.引领学生自主管理,一一落实岗位责任制,切实将品德教育与自身行为相对比,找出应积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周写一个总结与反思,同学之间也可开展互评互助活动,为对方找出做得好与不好的方面,针对不好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范文6

首先,学生方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即心理的能动状态,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有两种最显著的特点:一是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他们开始要求独立思考问题,对人对事不盲目轻信,对家长、教师和书本的结论往往持批判的态度;二是由于知识和社会经验有限,看问题容易偏激和片面,遇事往往容易意气用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思想认识上看,有的学生无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无学习和升学动力,对自己又缺乏“自知之明”,对教师的教学,要么三分钟的热情,要么根本不感兴趣。

其次,教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党和政府多年的重视和培养下,多数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他们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但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有的教师思想素质水平不高,不认真钻研教学业务,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还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打转,走不出来。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一切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有的学校领导对思想品德教学不够重视,考核学科教师不一视同仁,任意抽调思想品德骨干教师,任意选任教师到思想品德学科充数,就更降低了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导演”如此,“演员”自然就索然无味。

再次,社会家庭因素影响也不可忽视。目前,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独生子女,隔代监护,形成了学生特有的心理。还有社会的负面影响。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如拜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等,国内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如人情风、攀比风、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严重影响学生。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

找到以上一些原因,对于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探索。

一、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就必须首先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第一,介绍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对学科的认识。教师在传授思想品德具体内容之前,必须首先向学生介绍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知识体系,具体要求以及与别的学科的关系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这门学科的科学性。第二,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思想品德科学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以说明学习思想品德学科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健康的情感,使学生从思想上消除对思想品德学科的错误认识,进而看到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堂讲授的内容不同,导入的方法也应多种多样。

1.总结过渡法。总结前文,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上来。如我在讲初三思想品德第四课“三大基本国策和两大战略”时,就是先总结前一节内容再过渡到本节内容。

2.知识迁移法。就是将书本上所学知识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将党中央、国务院解决“民生”问题出台新政策与落实“三个代表”中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3.故事诱导法。我通过讲徐洪刚的故事,引出了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无私奉献精神。

4.活动导入法。就是教师通过活动方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时,就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法律表述自己的“职责”。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习兴趣

第一,讨论法。采用这种方法,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把平等协商对话的民主形式,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引入了思想品德课堂。这种方法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如在讲解“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这一问题时,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徐洪刚舍身救人,见义勇为值不值得意见很不统一,于是我就上了一节讨论课专门讨论。同学们认真准备,讨论中形成两派,一派认为,徐洪刚的举动是正确的,也是值得的。徐洪刚的言行,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其见义勇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另一派则认为,徐洪刚见义勇为是不值得的,因为国家培养他花费了很大的财力和物力,才能可以用在保卫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抓坏人是警察的事,所以是不值得的。讨论后,由教师讲解,对于徐洪刚见义勇为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出现意见分歧是正常的,但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能只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还要看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徐洪刚的崇高精神会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并把它转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其精神价值是远远胜过他本身创造物质财富的价值。他的精神永垂青史,光照日月。

第二,引进激励机制。这主要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举行演讲比赛、辩论会、征集小论文等活动来激励学生的机制。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贴近政治、贴近经济、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适当的激励形式,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初三思想品德中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时,就布置学生写有关保护环境方面的小论文,然后在班上宣读并进行评比。这一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家都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东西可写,反映很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可以感受到思想品德课上的知识给自己带来荣耀,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看到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四、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延续学习兴趣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范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

现行思想品德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同步发展。然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仍残留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尊其师,才能重其道。”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就要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喜欢上这门课程的老师。要做到这点,老师就必须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以学生学习活动“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体现地位的平等性,这样有助于增添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信心。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要仔细倾听、表情专注、态度诚恳,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打开思路,尽己所能作答,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可见。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营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二、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主渠道。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发挥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想真正实现这些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使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以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为例,初中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以及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自然环境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引导学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归宿;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和运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激励和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自觉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感悟真理。一方面,要注重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实践,引导学生关注实际、走向社会,自觉把思想品德教育成果与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和民情,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重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研究问题的特点,剖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电算化的设备,再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利用声音、动画等把不易表达或者有难度的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场景中感受政治课程的魅力。事实上,整个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传道授业对于思想品德教师而言,就是利用自我的所学所感,运用科学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使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目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各个学科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以往的教学手段相比,其摆脱了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那种单调和乏味的教学氛围,取而代之的是美轮美奂的艺术氛围,为课堂教学展示了一番活色生香的场景。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六、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范文8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课堂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有效的教学调整

以往国内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手段比较简单,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相对落后,很多学生感觉思想品德课就是睡觉课程,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针对这种思维状况,思想品德老师首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经过科学的学习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应地做出教学调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和学生积极的交流沟通,利用业余的时间主动积极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课堂上老师可以用漫画寓言等对关键知识点合理剖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积极加入讨论学习中,师生之间培养良好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的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调整,保证自己的工作具有目标性。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乐趣

传统教学一般老师在课堂上作为主导性人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点,麻木地进行背诵学习,没有准确地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课堂氛围非常沉闷。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灌输,更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和想法。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考核成绩,老师也不能够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老师必须增强工作责任心,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提升认识能力的手段。面对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降低自己的姿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素质的培养,课堂氛围的良好和谐将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感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耐心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出教学相关问答,让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得到学生的答案后,尽量避免对比性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提供给学生解释和多次思考的机会,此外,师生、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讨论,以免使学生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产生羞愧感,使学生明白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成功的机会。多给予积极向上的反馈信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加之恰当的鼓励支持,提高学生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让学生逐步建立思想品德数学的信心,形成健康的心态并实现自我价值感。诸如展开学生间的小组讨论活动;教师设立适宜的情景联想,多提出开放性问题,不设立标准答案,让学生自行寻求解决办法等变化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培养亦师亦友的关系,将学生的新知识和原有领悟的经验相结合,提供充分的外界因素条件,便于学生发挥天性,从中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主体形成多元化的见解,渐渐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识的魅力和运用的乐趣。学生本身价值观的形成,思想道德品质的构建,才是思想品德学习中最根本的目的与教育价值的体现。

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形象化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理论化的内容,学生可能感觉到课堂教学比较枯燥,基于这种前提下,课堂氛围相对比较沉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将实践和理论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进行形象化的课堂教育,提升教学氛围。时政教育是现今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新生力量,让这种沉闷的课堂氛围过程焕然新生,让学生像鱼儿遇见新鲜的活水一样,感受到生机和力量,时政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主体本身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求知渴望,提高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今发生的国际化大事件,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形成自我的思维体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或者是结合社会发生的热点带进课堂中,选取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改善教学氛围。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提升过程中,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的时政教育现状,注重时政材料的选择,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突出思想品德的实际关联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探讨,师生共同努力,活跃课堂氛围,多方面共同合作提升我国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范文9

1.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就要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品德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言行,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行素质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错,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社会上仍有一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观念,他们把这种思想带进了学校,带进了课堂,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还有的老师道德缺失,干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着要孝敬父母,可是生活中却在虐待自己的老人,这一切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塑造自己完美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自己的学生,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2.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探索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这一德育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初一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初二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使学生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都贯穿着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的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德育性质,依托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入手,探索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我们清苑县在抗日战争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地道战,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冉庄的地道遗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民自尊心和自豪感;再如我们可以结合"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事例让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总之,我们要特别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选取鲜活的有价值的事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结合中学生思想道德实际,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