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10 14:47:21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范文1

0引言

初中科学这门学科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具有目标新、容量大、构架广的特点,因此,给师生的教学过程都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初中科学是一门内容繁杂的学科,传统的教法以及学法根本不能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难以掌握学科的精髓,但是,思维导图可以将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学生的思维清晰,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可以将思维导图比作一张城市地图,是由城市的中央,一层层的向外扩建,各层之间通过主干道相连,同时还存在有很多的小路,彼此交错形成网状连接。思维与图的中央是应用者设计的中心主题,其可以是一个复习的重点、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一个奇思妙想等,然后可以根据这个主题展开想象,在它的连接一些相关的分支,并向外扩散,这里所呈现的就是人类的放射性思维。

2在教师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2.1利用思维导图编制教学计划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计划的编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利用思维导图的规划作用,教师可以实现完成教学计划的完美编制。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编制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标注出哪些内容是必须要进行讲解的,哪些是扩展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编制每日的教学计划,将科学课教学中的细节内容记录下来,比如,学习任务、课题等。

2.2利用思维导图法备课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若是将其应用于课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就可以根据每年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科学课备课的内容进行完善、更新,从而避免备课内容重复、杂乱无序的现象。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可以发现,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程序更加严谨,内容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发散思维。鉴于此,教师应在科学学科的备课中应用思维导图,保证课堂讲解内容的严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利用思维导图法评价教学效果

教师开展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知识构建相关的思维导图模型,通过研究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结果,教师可以准确的了解学生对于科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单独的辅导或调节课堂讲解的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顾导图中难度比较大的部分,让教师可以充分的把握整体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观察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这种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方面的应用

3.1思维导图在科学习题中的应用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除了可以应用于课堂问题内容的设计之外,还可以应用于习题讲解之中,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将一个问题引申到其他的科学内容上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导图的方式,将题目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总结同类型的题目,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例题:某学生在完成浮力内容的学习之后,想通过以下几种器材对浮力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请结合该同学提供的器材,探讨有关浮力的问题。器材主要包括1个小石块,1个测力计,桶装水,细绳若干。这道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选择性极多,教师可以添加一些器材,包括:钩码以及塑料瓶(大小均一个),小石块和小木块,1个滑轮一袋细沙,让学生根据这些器材构建思维导图。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通过将其划分为几个分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3.2思维导图在学生听课中的应用

听课过程的应用思维导图提出者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最主要的作用是记笔记,他认为传统笔记采用线性笔记录,与人脑思维存在一定差异,会抑制人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传统笔记难以突出关键点,因此他提倡“导图式笔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根据教师的思维导图法记录笔记,这样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知识结构,还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思考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出来;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点,还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度;不仅能消减学生对复杂科学课的知识的掌握难度,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3思维导图在学生复习中的应用

对于学生而言,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内容的记录,从而为学生之后的复习打下基础。由于思维导图具有逻辑性、构建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复习的效率。

比如:在讲解“力”的相关内容时,学生课堂笔记就可以运用导图的方式进行,从而保证与“力”相关的知识都更加具体。由于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因此,学生可以观察物体运动状态以及形状变化的研究力的方向。当学生在解?Q完力的相关问题之后,可能还会存在疏漏之处,这时,学生就要利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忆,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掌握。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范文2

因为选题指导课侧重于主题的归纳、整理等理性的选择和分析,所以课堂有时会显得比较枯燥,尤其是在“主题分解”环节,要求学生能尽可能多地提出与主题关联的“子主题”,尽管活动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尽管教师也创设了活动情境,但当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寻找主题的切入点时,学生所涉及的面往往比较狭窄,深度也不够,有时甚至出现冷场。这样的课堂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这样的主题也不是学生愿意研究的主题,不仅学生感到兴味索然,而且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选题指导中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给予,活动意愿就不是很强烈。

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参与意识、问题意识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教师在选题指导中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

思维导图的运用则为原本枯燥的选题指导注入了新的活力。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这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指导中有着天然的优势。

一、开题指导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1.思维导图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应该来自学生的生活和体验,所以它比以往的课程更具开放性,这与思维导图的开放性不谋而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不断发生的新问题调整方案,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将活动推向更深和更广的空间。所以利用思维导图更有利于构建开放的课堂。

2.思维导图更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思维导图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表达,它图文并重,借颜色、图像使思维更具形象性,更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有人曾说:思维导图最可能惠及的就是孩子。

3.思维导图使课程更加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生成,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和流畅,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探究式学习。尤其是开题指导阶段,因为需要大量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思维导图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维导图在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中的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

相比用文字表述的选题指导预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更加直观和形象,更利于记忆。它不仅能以简明扼要的形式把要教学的主要步骤和概念表示出来,方便地构建一堂课的整个知识框架,在前脑中有鲜明的“全景图”,而且为教学环节提供了多种呈现顺序,根据教学过程和实际情况作出适时的调整,不再拘泥于预设的方案。《我们一起来游戏》这个主题的思维导图如下(见图1,图1用SINKING软件)。

2.利用思维导图罗列、筛选主题

当我们选择了一个主题之后,我们要对主题进行分解。我们运用思维导图,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采用联想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联想到主题相关的诸多方面,把集体的思维成果一一呈现。如围绕“膨化食品”这个主题,师生共同构建思维导图,提出的问题包括“膨化食品有哪些种类?”“膨化食品对人有危害吗?”“膨化食品的包装”“膨化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膨化食品的成分是什么?”“膨化食品的促销手段”等25个问题。思维导图把研究主题的生成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理念。

在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罗列了相当数量的主题之后,学生要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同样可以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筛选。在一张纸上,列出想参与的两个(甚至更多个)主题,罗列出需要考虑的各种条件,如主题的研究价值、实用性、科学性、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知识储备、指导人员、时间、经费等。根据权重分别量化(如画星星的方式,在每一项后面画不等数量的星星),能清晰地呈现判断依据。在这一阶段,运用思维导图的操作步骤为:

(1)根据学生问题产生活动主题并使主题突出呈现;

(2)自由讨论,将与主题相关联的“子主题”“次主题”等记录下来;

(3)独立思考,“子主题”“次主题”与主题的关联,“子主题”“次主题”之间的联系;

(4)自由讨论,剔除没有研究价值的内容,合并部分内容相仿的主题,或者在原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组成小组。

如在“远离安全隐患”主题活动的选题阶段,学生思维导图如下(见图2):

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活动计划的细化

确定主题后,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计划,在以往,都是由指导老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相应的栏目,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计成果形式等。而现在,我只给学生一张白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思维导图完善和细化计划。比如,可以在导图中列出采访的问题,如何提问,谁提问,提出哪些问题;具体由何人准备拍照、录音设备,把录音设备放在什么位置;甚至如何敲门,如果被采访者不在或没空怎么办等等细节因素。

因为在思维导图中只需要列出关键词,不用考虑怎样表达得完整,所以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把计划细化、具体化,而不再笼统地完成表格。而计划越具体,越细化,活动就越具操作性,越可能成功。

以“远离安全隐患”的研究计划为例,小组的活动计划是这样的(见图3):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 自主复习;教师引导;思维导图;构建小专题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地理学习方式。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已经为广大师生所接受。但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多应用于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中,在高三地理复习课时却很少体现。而笔者认为在高三地理复习时尤其是二轮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效果会更好。下面笔者就为什么要在二轮复习时引导学生自主复习?以及如何具体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何谓自主复习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自主复习不等同于放任学生自学,这种复习模式是让学生在考试大纲这个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是一种复习目标明确,教师可及时调控的复习方法。

二、为什么要在二轮复习时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1.从学习的认知过程看。人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将新知同化,纳入认知结构;第二阶段将新知内化为已有观念;第三阶段扩建知识结构。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但在传统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第二个阶段,在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后紧接着就是二轮的专题复习,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而对很多学生来说经过一轮复习,其认知还只是停留在同化阶段,并未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具体表现: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所以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后,教师应还学生一定的自主复习时间让其对一轮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进而达到内化。

2.从学生的知识储备看。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知道高中地理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哪里,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复习的能力。这时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与引导,就能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复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3.从认知的个体差别看。不同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很大,尤其是经过一轮的复习,这种差异会更大,而自主复习刚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就会更明显。

三、具体操作

1.学生定位。因为不同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具体的复习策略应该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前,先给学生明确的定位。可以根据其一轮复习的掌握程度大体分三类:第一类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平时单元考试基本在60分以下;第二类学生基础知识已大部分掌握,但对某些内容理解还不透彻,平时考试基本在60~80之间;第三类学生对一轮复习内容已有很好掌握,考试基本都在80分以上。有了对学生的正确定位,教师就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制订计划。制定计划这一环节很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复习目标更加明确。而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控每个学生的复习进程与复习方向。

计划可分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要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提前制定同步或适当超前的学习计划。计划超前、目标前置,学生能取得主动,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两种计划的互补镶套是复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复习时间、复习内容、复习方法、达到目标和具体措施等。从计划的时段看,有月计划、周计划。每一阶段要达成的目标、解决的问题及具体的措施都要精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周计划,一般是越详细越好。

3.方法指导。这一阶段教师的复习方法指导尤其重要,因为如果指导不当学生的复习就会变得漫无目的,最终收效甚微。

对于第一类学生,教师更多的是指导其基础知识如何理解,如何落实。如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指导其利用一轮时建立的框架结构及地图复习进行有效复习;在复习中国西南铁路时,指导其在纸上先写出重要城市,再连接这些城市就得到了重要的铁路线等等。

对于第二类学生,教师主要指导其如何查漏补缺。例如有的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比较薄弱,教师引导其先掌握最基本的方法与原理,然后再在这些方法原理基础上进行拓展,最后结合配套练习去巩固。

对于前两类学生来说,其自主复习更多应该放在课后进行,教师进行逐个指导。而对于第三类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引导其构建知识框架,可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如何在地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既吸收了脑科学最新理论,同时又得到教育学相关理论支持的全新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构建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其综合思维能力。实施的一般模式:课前学生合作绘图师生共同评图师生共同改图学生用图讲师生共评。

下面笔者以黄土高原为例谈谈具体操作:①教师指导学生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写上“黄土高原”,周围留出空白。从中心的“黄土高原”开始,使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自然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次类推;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尽可能使用颜色,这样能够刺激大脑兴奋,给创造性思维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②课堂中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和问题单,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把归类后的问题分发到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③师生合作,共同丰富思维导图;④学生用图对黄土高原内容进行分析;⑤师生共同评图,并评出最佳的思维导图。

四、实战演习

自主复习的效果最终要靠考试去检验,并根据检验的结果及时调准复习进度与深度。所以在二轮复习时教师可在每周进行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当然此时放入这样的模拟考试还有一原因,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调动与综合运用以及答题技巧等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需要教师不断的重复指导,学生不断的实际操练才有可能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光靠最后的一个月训练效果不一定很好。但是在进行模拟考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题要精选。试题可以从网上下载,但不能原封不动,要精挑细选,根据你训练学生的目的挑选一些相应的题目。按高考形式设计,11个选择题,二个综合题,一套试卷中可以放入几道高考真题,让学生体验一下高考试题的精妙之处;同时放入几道新题,培养学生对新题的适应能力;还可以放入几道难题,让学生在考试时懂得取舍。

2.改卷要认真。特别要重视综合题的批改,笔者认为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地理高考成败主要取决于综合题,所以在批改的时候应该划出得分的关键字,让学生明确得分原因,圈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让学生明确不得分的原因等等,这样,使学生答题方向更明确。

3.分析要到位。分析要到位指的是对错误率高的题目应作重点分析,尤其是对一些典型的错误分析要到位,可作课堂呈现,引起学生注意。分析时应由点到面,由一题到一类。

例如,上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推断①和②之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8分)

由于在改卷的时候发现得分率非常低,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基本不得分。这就说明学生对这一类题目答题方向很不明确。所以在讲解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复习了一个有关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个小专题。

小专题:关于“点”、“线”、“面”的分布规律

第一步:先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形状,是呈“点”状、“线”状、还是“面”状分布?

第二步:明确每种类型答题方向。

“线”①走向;②疏密;③数值变化

经纬线,等值线,交通线,生产网络线等

“点”:①延伸;②疏密;③方位

城市,港口,工厂,旅游点,矿区等

“面”: ①分布范围;②方位;③面积

农业区,工业区,气候区,地形区,大洋区等

第三步:结合图中信息,分析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两者有怎么样的关系。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城市规划思维;空间与尺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6-03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国内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一般在33%以上[1]。学生通过广泛的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及专业素养。实践环节贯穿于五年制教学过程中,一般包括基础训练(美术、工程制图、建筑设计等)、专项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等)、综合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实践综合(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等环节。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创新有力地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收获了良好的声誉。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城市规划教学体系的不断更新与进步。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中,低年级阶段进行专业基础训练,高年级阶段进行专业设计训练(图1)。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有美术、徒手画、建筑初步、测量等;大学二年级及大三第一学期的“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有建筑设计Ⅰ、建筑设计Ⅱ和建筑设计Ⅲ等。第六学期开始“专业设计”,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工程系统、绿地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设计,及居住区规划设计、村镇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综合性规划设计。

这一实践课程体系基于建筑学背景,并涵盖了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层面,内容完整,是国内城市规划专业通常的设置方式。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中隐含了一定问题,并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及城市规划能力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城市规划并没有贯穿于五年制的全部教学之中。在低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沿用了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体系,没有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会于其中。具体表现为:其一,在低年级阶段,第四学期之前,学生很少接触到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几乎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不同。只有大学入学的“新生教育”和大学一年级16个学时的理论课《城市规划导论》,对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内容体系进行了很简单的介绍,显然不够充分。所幸我校实行了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导师的“导师制”,导师在课堂以外针对专业进行指导并布置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其二,大学一年级的“专业技能基础”如美术、测量、工程制图等,几乎没有针对城市规划做专门的训练,学生很难清晰理解这些基础课程对规划专业学习有什么作用。学生没有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建立起城市不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没有建立起城市实体空间与抽象数据之间的转化能力,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对于城市规划何其何等重要。其三,建筑设计Ⅰ、Ⅱ、Ⅲ的教学中,主要针对小型建筑如别墅、图书馆、幼儿园等进行设计。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书,对建筑的平、立、剖和形体进行设计,而学生对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学生进入到高年级的第一个规划设计,教学中发现,在给定学生一份规划场地的控规图则时,很大一部分学生竟不知道如何识图!他们在分析老师提供的基础资料进行规划构思时,第一反应是根据用地面积和容积率去推算可能的建筑总面积及人口数。以上三点导致了学生对城市规划知识体系认识的片面,对城市规划专业认识的偏差,以及城市规划系统思维方式的缺乏。这也造成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候对宏观的、强调逻辑思维的城市规划专业学习衔接困难。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认识到以上问题,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进行了思考: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城市规划学科开展,不管是设计基础课还是理论基础课,必须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汇于低年级教学之中,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城市及城市规划认识论,以便学生从多方面更好地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只有在低年级阶段解决好“城市规划是什么”的问题,才能为高年级解决“城市规划怎么做”的问题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思考及大量调研、交流资料,对现有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修改集中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训练阶段(图2)。

第一,设立“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将现有的课程如测量、规划模型制作、建筑设计Ⅰ等融入这一环节,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题。具体落实到两门课程即“城市规划思维基础训练”和“城市规划思维综合训练”,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完成。“基础训练”设置六个子课题即空间与尺度、小建筑测绘、外部空间测绘、城市空间解析、“类城市空间”设计、数字与城市空间[2];“综合训练”设置四个子课题即城市认识方法、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3]、子系统规划[4]、城市空间认知与改造(图3)。通过这种设置让学生建立起一贯的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和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

第二,对“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建筑设计Ⅱ、建筑设计Ⅲ的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进行适当调整(图3),改变只针对建筑本身设计的教学,将建筑设计融入城市规划之中。教学组织上,给定一个具体地块,给定该地块的上位规划,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分析,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制定给定地段的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条件,并在规划管理条件的限定下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完成小型建筑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的等指标的由来,明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懂得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

三、结语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将各个实践环节纳入城市规划系统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有效组织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习惯,建立起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避免学生在思维方式及知识体系上出现“跃迁”而前后衔接困难。这将有助于学生城市规划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万民,李和平,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王琛,吴锋,段德罡.“数字与城市空间”――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1[J].建筑与文化,2009,(5).

[3]张晓荣,段德罡,吴锋.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2[J].建筑与文化,2009,(6).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设计课程 发散性思维 激发 开拓 循序渐进 延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27-02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延伸、直觉和逻辑,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对他们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不同的学习经历和成长经历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但这些仅有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模式,应对今后充满创新挑战的学习和工作是不够的。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主动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下面谈谈利用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具体操作。

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创造性思维的展开充分预热。

创作动机是激发出来的,如果每一次创作都如同每天单调的练习作业,学生是没有激情的,更谈不上创作灵感。那么每一个新课题呈现之前,我们要设计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课前导入。以面具制作课为例,老师可直接以圣诞老人面具装扮进入课堂,学生马上想到了圣诞节,老师提议利用美术课举办一个“圣诞假面Party”,学生马上提出问题:什么是“假面”、“圣诞假面Party”如何举办、谁会做“假面”、怎么做……学生们七嘴八舌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课题。老师趁此时机将本次“圣诞假面Party”设置的奖项用激荡的语言进行宣布,如:最酷造型奖、最佳创意奖、最完美组合奖、最优雅形象奖等,让学生对创作与成功充满着期待。以上诱导中,假面Party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奖项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激情。有了创作动力,学生的思维会变得积极敏锐,更有利于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打开创作思路,获得更多的创意和设想。

成功的设置诱导来激发学习兴趣,需要深入学生生活,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精神需求;小型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合理、及时,不与学校的常规教学和大型校园活动冲突,让学生有激情、有时间、有能力完成学习目标,体验成功。

二、收集最前沿的信息资料,为创造性思维开拓空间。

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准确性和前沿性期待越来越高。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面较广,学习任务较重,他们不能在过时的资料和模棱两可的概念中浪费时间。所以作为美术老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专业书籍和因特网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如汽车设计一课,对老师很有挑战性。在上基础造型课前,我们必须借助专业书籍了解汽车各部分的构造与功能,示范讲解过程中才能准确到位。同时对日新月异的汽车市场的了解也是老师课前必修的功课。为了进一步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老师可在课前鼓励学生在互联网搜索资料,将最新的“概念车”知识捕捉到课堂上。如:混合动力汽车、核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氢燃料汽车、水陆空三用汽车……引导学生了解汽车的造型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个更完整的设计体系里创造自己的作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打破原有的认识框架,提供大量新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在一个更宽广的信息平台上延展想象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切实体会到,在对课程资源的收集、学习、整理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在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和学生在共同进步。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要分步骤、善诱导、循序渐进

《图形•联想•创意》一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典型课例。学生们看到教材上的创意作品,非常喜爱,但又感觉遥不可及,创作难度太大。课程导入我设计了两个图形联想游戏,是以竞赛的形式展开的,学生们“玩”得很投入。

游戏一: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圆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图形在作业本上画出你能联想到的事物,以联想合理、数目最多者为胜,限时3分钟。

这个思维训练难度不大,几乎所有与圆形或球体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画上来。游戏设计的目的是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由于有时间和联想数目的要求,学生的注意力应是高度集中的,这为接下来的训练作好了准备。

游戏二:用课件呈现一轮弯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图形展开联想,并将联想到的事物记录在作业本上,以联想合理、数目最多者为胜,限时3分钟。

这个游戏练习的结果显现出同学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如:联想到船、香蕉、镰刀的同学,是从形状上展开的联想;联想到太阳、灯泡、手电筒的同学,是从功能上展开的联想;还有些同学的思维是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例如有同学联想到月亮、树叶、三叶草、电扇、奔驰标志、车轮、救生圈……具备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特征,老师应将这一类作品拿出来,分析其思维过程,让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这两个创造性思维游戏告诉同学们:在图形联想中,由于“形相似”或“意相连”,可把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是图形联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的课程中再逐步分析“同构图形”、“异变共生图形”创意方式,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发散性思维训练是有目标、分步骤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与学习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在练习中我鼓励他们“先了解,逐步领悟”,在课程设计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利用学生特质,激发潜能,引导创造性思维。

美术课程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由于天赋和学习成长经历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能力特色和潜质。在设计运用课程中,有的同学擅长图形的表现,有的同学关注立体造型的组合变化,有的同学喜欢研究色彩的搭配,还有的同学关注功能的发展……老师要针对学生的美术学习的特长,从设计艺术的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帮助不同特质的学生扬长“补”短。如学习环保贺卡制作一课,对于关注立体造型的学生可进行以下指导:首先对他关注的立体造型领域进行思维拓展。拓展一:立体造型的手法多样,剪、折、挖、切、贴,你是否能针对自己的造型设想准确的将其运用?拓展二:我国民间手工艺中,灯笼、折扇、拉花的制作方法你是否了解,能否为立体造型的贺卡提供一些借鉴?当学生在造型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后,可以针对其作品在色彩、图案装饰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其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

设计课程充满着挑战,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在创造过程中会产生“高峰体验”,这是人类存在的最高、最完美的体验。如果在设计课程中,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特长,循循善诱,让更多的学生产生这种“高峰体验”,那设计课程将会充满思维创造的魔力,让师生共同体验教与学的成功快乐。

五、重视设计前的准备和计划,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设计创作过程是很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对思维条理性要求很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筹计划,设计创作活动就是分散的、凌乱的。在设计活动开始前就应确定设计计划。

计划将涉及资料收集、创作步骤、材料准备等相关事项,是具有统筹性质和前瞻性质的预想,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以制作环保贺卡为例,学生需要制定下面的计划:

参照计划,学生清楚还有哪些准备工作没有完善,需要依照怎样的设计制作步骤来完成作品,这为创作活动节省了时间。对未来的活动进行规划和设想,就是对思维发散性与聚敛性的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会产生积极作用。

在设计活动的初始阶段,发散性思维十分重要,它对设计活动的整体构想和对创作思路的打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我们有了大胆的设想和构思后,需要运用收敛性思维将创作主题与创作构想结合起来,形成最终的创意方案。

六、利用综合性评价延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作品评价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不能替代的。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创作作品进行综合评价,是许多老师的共识,它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是对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过程最好的反馈与总结,通过相互评价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新观念、扩大思考领域,进一步延展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圣诞假面Party”上,我引导学生们从面具造型、色彩搭配、实用舒适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引导他们评选最具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小组,分享他们的合作过程,学习他们的合作精神;对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如印第安特色、欧陆风情、中国民间特色的面具作品,引导学生从设计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这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的训练,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课程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培养是非常积极有效的,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实践与心得,希望能与同行分享教学体会,并得到大家的帮助与指正。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编.《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 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叶 刚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 俞文钊、刘建荣著.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与培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范文6

一、课标要求和活动建议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Ⅰ.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球仪,每组选两人为一个演示组,采用组合动态演示的方式,演示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动态过程。通过演示和分析对比教材“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特征,从中认识并表述公转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热情。

Ⅱ.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虚拟地球的绕日公转运动,通过分析对比教材“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利用软件继续动态演示地球公转运动,通过分析教材“黄赤交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弄清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键)

Ⅲ.通过分析对比教材“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思维,并归纳出一般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但不一定为90°;②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

Ⅳ.利用Flash动态图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对比教材“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Ⅴ.通过分析对比教材“阳光花园小区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分析赵亮家人的困惑。同时组织学生通过事先收集的图文资料,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南京哪些小区由于楼间距不够,导致低层住户采光困难的现象和实例,并分组讨论城市小区建设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阐述观点)

Ⅵ.通过对比分析教材“昼弧和夜弧”图,指导学生读图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播放动画“春分―夏至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教材“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和“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②昼夜长短和纬度高低有何关系?③极昼范围如何变化?此后情况又如何?继续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同时教师提供南京和北京最近三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进行佐证。

Ⅶ.通过阅读教材“四季的划分”知识窗,引导学生理解四季的意义,区别天文四季的划分、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和我国四季的划分。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Ⅷ.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开放,地球五个热量带划分的依据从直观的感性认识来看:取决于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从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来看:地球的五个热量带实际上是不同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是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的体现。

二、课堂活动组织和实施

活动1: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征

【活动内容】通过分组动态演示和读图,认识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合动态演示、读图对比分析,分组展示,其他小组代表点评并指出问题或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理论依据】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在活动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其他小组的评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表1)。

【活动后续】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活动内容】观察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活动形式】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通过读图分析对比,理解黄赤交角,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运用软件动态演示地球运动,变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等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地球运动,提供逼真的地球公转情景,为学生的自主和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条件。

【活动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表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

活动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和Flash动态图的演示,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学生观察教材图和Flash动态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Flash动态图创设“逼真”的情境,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依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即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和学案教学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分析总结,完成学案,再由教师和学生评议,实现高效教学。

【活动练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a.夏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b.冬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c.春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 递减。

【活动后续】开展课外地理实验,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撰写测量报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活动内容】通过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低楼层住户采光不足的问题。

【活动形式】搜集资料和照片,走访调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组讨论并展示。采用自由辩论的形式,阐述如何实现城市小区建设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验入手,使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体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增强学生关心城市建设的乡土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意识。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认为智力是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认知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就是有机体智慧活动的目标。该活动设计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现个体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已有的相关经验。

【活动练习】

我国很多地区居民楼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感光板为什么是倾斜放置的?不同季节,倾斜角度应如何调整?

活动5:昼夜长短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和动画演示,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通过读图、观察分析对比、动画演示,自主学习,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活动练习】昼夜长短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日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

(2)赤道上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_____________夜_____________,且纬度越高,昼_____________。

(4)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何夏季时采用夏令时工作制?

活动6:四季的更替

【活动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和“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活动形式】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虚拟三维地球仪”的动态演示,观察思考,完成思维导图并抢答。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理论依据】“精致理论”认为,如果信息要在记忆中存储下来,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便必须从事对某种材料的认知重组或精致。活动过程中,通过抢答的方式,并让抢答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解释成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练习】完成图1所示框图。

活动7:五带的划分

【活动内容】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观察并思考: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活动形式】学生读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抢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练习】

(1)五带划分的界线: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_____________。

(3)我国大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小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范文7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习;民族地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81

笔者在甘南自治州临潭县回民中学支教一年,担任初一、初二共七个班的信息技课的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基于思维导图学习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课校本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并用思维导图来学习学科知识,试图在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内容设计

一学年设计了16个主题,共16课时,主要内容:绘制思维导图介绍自己;画出漂亮的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介绍自己的班级;画出课文中的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用思维导图做一周的计划;用思维导图总结一周的学习、生活;用思维导图预习;用思维导图去读一本书;思维导图在英语背诵上的运用;用思维导图做数学单元小结;思维导图与阅读;思维导图为习作教学打开一扇窗;用思维导图描述自己的心情;用思维导图写作;用思维导图分享自己的一次旅游;用思维导图整理复习等。

二、教学案例

教学课题:用思维导图介绍自己。

教学目标:(1)通过画图了解什么叫思维导图;(2)通过画图的方式介绍自己;(3)感受手绘思维导图的过程,学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感受图形之美。

教学重点:手绘思维导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介绍自己。

教学准备:(1)每位同学准备A4白纸一张;(2)每位同学准备彩色水笔和铅笔。

教学过程:

(一)教师介绍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电脑软件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导图作为以放射性思维、辐射思考为基础的一种可伸缩的自由思考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与思考工具,它是能带动具有发散性与聚敛性,还有连续性(包括线性和环状)等具有创新性与系统性的思维。思维导图用在中小学学习中的类型主要有八种,分别是树形图、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桥状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括号图。给中学介绍思维导图时,先从树形图开始,因为树形图形象、生动、学生容易理解。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注意力的焦点显然是集中在中央图,中央图相当于一棵大树;其次,主体的主要分支是从中央图到周围辐射的一个分支,相当于树枝。第三,树枝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关键词来组成的,树枝上分树枝表示次要内容,分树枝的小树枝表示下一级内容,小树枝上小树枝表示下下一级内容,依此类推,根据内容可以无限地画出分树枝;第四,各树枝(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二)教师用思维导图介绍自己

1.教师在黑板中央开始,写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写上“介绍自己”这个主题。学生要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画,周围要留出空白。从中心开始,会让参与者的大脑的思维能够向任意方向发散出去,自由地、以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

2.要用一棵树来表达参与者的中心思想。

3.在绘图时最好用色彩丰富的线条和比较醒目的色彩。颜色和图像可以使参与者的大脑兴奋。它能激发参与者的思维的跳跃感和生命力,为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放大,自由地使用颜色绘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4.连接中心图像和主要树枝,然后再连接主要分枝和二级树枝,接着再连二级树枝和三级树枝,依次类推。

5.用自由、漂亮的、随意的曲线连接,尽可能少使用直线连接。

6.每树枝上写上关键词,尽量用关键词,不要用句子。

7.这个大树是用线条和关键词组成的。

(三)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介绍自己,教师个别指导,协助学生美化作品。

(四)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业。

(五)学生分小组用思维导图介绍本小组。

(六)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手绘思维导图的经验。

三、一些思考

(一)思维导图为什么一定要手绘

1.手绘线将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是大脑内的电脉冲信号的路径。如果是一个计算机图形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分支是自动添加的,人们的大脑记忆信号是添加分支和插入下一级分支。

2.手绘让学生学会总结和提炼,在有限的空间里显示更多的信息,用更简洁的文字表达清晰的思维,保证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信息在这张纸上。

3.另一方面手绘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发挥左右脑的功能,让大脑做出更多的尝试,无论是从添加颜色、图案,到使用,或整体布局的内容,都会促使大脑思考更多的创新,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开发和利用。

4.思维导图是大脑思维方式和思考内容的最好呈现方式之一,通过手绘会让人们的大脑有更多的思维,寻找和创造不同的内容之间的新的连接,而手绘更符合大脑的思维和记忆模式。根据图式理论,通过绘画或画在纸上的内容,大脑的记忆将特别深刻,并通过计算机绘制的图片没有这样显著的效果。

5.在团队学习方面,手绘会让参与者有更多的思维碰撞,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意或创新性的思考。参与者有更多的交流,相互对新的思想和创作过程有更深刻的经验和见解,人际关系会更加融洽,团队意识更强,参与者之间也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6.不管是什么样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最重要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工具是大脑,是人类大脑潜能的开发,手绘思维导图最符合人类大脑的思考模式和思维方式,手绘思维导图时,参与者没有外部干扰,可以让大脑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使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手绘图是掌握思维导图的基础,能更好地展示思维导图的功能的技巧。无论如何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也请经常把电脑及电脑软件放在一边,留出一段时间,拿出一张纸画出一张草图,利用思维导图和大脑进行深入和深刻的讨论。

(二)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

学生只需准备好下面提到的东西,就可以开始画了。(1)A4白纸一张;(2)彩色水笔和铅笔;(3)大脑;(4)想象。

(三)绘制树形图

初中生学习思维导图从绘制树形图开始,树形图也叫树状图,树形图用树干、树枝、树叶更形象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手绘树形图是学习思维导图的捷径。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广告设计;项目教学法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法恰恰非常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强调职业教育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

《广告设计与策划》这门课的特点:设计实践与实训项目多,动手操作及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高。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头脑风暴法引入课程教学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广告设计与策划》实践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首先教师向学生发放工作任务书,划分工作学习小组。然后各组进行角色分配;针对项目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需求、解决途径、解决方式、工作评价标准等。接着各组发表工作计划,教师点评后,小组讨论并优化。项目结束后,每组按标准评审课业,并自述各自工作成果,讨论并互评各组工作过程的得与失。下面以“商业广告设计”部分为例,详细阐述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内容:

1.信息收集阶段。本阶段包括两部分内容,解读与项目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及情景;收集项目背景资料,包括企业、产品相关资料。学生必须了解项目完成的目的与要求;分组进行角色分配,查阅相关资料,市场调查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完成任务书和设计方案。教师向学生提供铺垫和引入与项目有关的概念背景理论知识和原理;分组指导,明确小组任务,了解设计工具。本阶段主要使用的媒体工具包括:参考网站、同类设计作品、影视作品;工作计划表。

2.计划决策阶段。学习任务为“讨论广告创意,确定创意设计方案和广告预算”。学生需完成: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广告创意(绘制思维导图),展示小组创意草图,确定广告创意设计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进度表,编制项目预算表及广告预算表。教师则需向学生讲解广告创意的技巧,广告设计与制作的政策法规及相关行业标准,组织讨论创意方案。本阶段主要使用的媒体工具为项目实施进度表、品牌策略单。

3.实施阶段。设计备图——创意初步合成——深化设计。设计备图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进行备图准备,如寻找拍照构图方式、插画技法榜样,确定拍摄地点、模特等。然后通过拍片、手绘、插画等方式进行备图。教师向学生提供拍摄技术、构图技巧、色彩、光线运用技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需使用摄像机、三脚架、录像机、影棚、工作记录表等工具。创意初步合成过程,学生执行广告创意,初步合成广告作品;教师提供广告设计的色彩、版面编排、印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各小组进行广告创意作品汇报,各组进行互评,教师点评。各小组通过意见反馈表收集修改意见,对广告作品进行深化设计。

4.检查阶段。各组整理工作记录及工作资料,编写小结,制作广告提案(PPT),教师验收各组广告设计作品。

5.评价阶段。各组展示工作成果,即广告提案演讲(PPT演示)。包括工作成果和工作任务实施情况展示;各小组自评和互评。教师则需要组织和策划成果展示活动,并组织讨论评价各组工作成果。本阶段需要使用工作总结表、评分表等媒体工具。

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及综合职业素质能力。

二、 头脑风暴法的具体应用

创意在广告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培养学生的创意,需要经过大量放射性思维训练,因此将头脑风暴法引入广告创意思维训练环节。

思维导图学习计划范文9

关键词:中考;数学总复习;复习计划;效率;策略;心理素质

总复习,顾名思义就是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整体化学习,如此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初中数学总复习,有利于提升各个层面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会使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及时弥补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欠缺,会使数学尖子生更进一步深化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总复习进行的好坏对于中考升学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初中数学总复习这一环节,要紧贴新课程改革的标准,采取科学的、有计划的策略来进行。

一、围绕新课程标准,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丰富,各个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的教材中,历时三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很容易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遗忘旧知识。围绕新课程标准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有利于将数学各个知识要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体系,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化的脉络,学生记忆理解起来就简单许多。同时,制订总复习计划,会使学生有条理化进行复习,避免了复习中的盲目化,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具体的复习计划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准,对一些数学知识要点可以进行专项化训练,对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测试练习题,依据测试结果再确定复习计划中的重难点,进行重点突破,如此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升初中数学复习的总体效率。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归纳整理是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初中数学总复习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思维引导学生在总复习阶段学会归纳整理。学会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在复习阶段对数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归类,有利于在将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成一个整体,不但易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忆的效率。

以初三代数教材为例,其中涉及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初三几何在圆这部分涉及7方面知识,可以复习纳总结为:1圆的性质;2直线与圆;3圆与圆;4角与圆;5三角形与圆;6四边形与圆;7多边形与圆。

三、尝试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总复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如此就会使学生在中考实战中思路开阔、灵活多变。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就会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成效。例如:在有关初二数学的一道习题:ABC中,AB=AC,于AB上取一点D,又在AC延长线上取E点,使CE=BD,连接DE交于BC于G点,求证:DG=GE。分析:欲证DG=GE,但DG与GE所在的三角形不全等。这时启发、引导学生采用添加不同辅助线的方法来解这道题。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一共做出了三种添加法(见图1、图2、图3)。

由于三种不同辅助线的做法,使辅助线位置发生了变化,在原来图形的基础上又构成了新的图形,体现了教学中的灵活变化的观点,对思考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考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是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选拔性考试。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要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能够以平和稳定的心态面对中考,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各个阶段的复习,最终提高复习效率。

初中数学总复习对于中考中学生的成绩有重要影响,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抓住这一阶段的学习,要采取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提升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效率,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为提升初中数学总复习效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