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0 14:48:36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范文1

1.将科技信息融入到每周的科学游戏活动中并融合于教学实践中

过去,传统教学有固定的教科书及专家学者整理好的知识,教师只需要将这些知识累积起来,再将它们传授给孩子让孩子熟记。但是,当今世界已不同于以往,正面临着知识的暴增和会计的挑战。正所谓“信息科技一日千里,瞬间变化万千”,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及不断退陈出现的新知识,教师必须懂得如何运用科技信息,并透过网络上多元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让幼儿们学习这些科技信息的时候能更多地理解当代社会变化万千的现象。比如,对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这一重大事件,教师可以通过向幼儿们讲授飞天英雄的事迹,观看航天飞船发射的录象、收集介绍航天飞船的资料等,启迪他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像航天英雄一样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让孩子们在接触最新的科技信息的同时能得到教化。

2.在美术绘画中教育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人际交往中的团结协作,在于交往合作双方的了解,是互相之间情感的渗透交融,德育工作亦是如此。师生思维角度的相互融合,可以缩小或消除幼儿们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与德育目标之间的距离。如美术活动中,不仅关注幼儿的绘画技能,更多是关注幼儿在画图时与同伴的合作情况,以及幼儿的作图态度和学习习惯。最初,孩子们在合作画画的时候,只是“无意识”地一起画;慢慢地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商量,学会了交流;一幅画中的思想由一个人的变成了两个人、三个人的,此时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交流。在孩子们合作画画的过程中,那些原本绘画能力不强的幼儿同样也获得了提高,同时享受到同伴们给予他们的帮助,感受到合作画画带来的快乐。

3.传统哲学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中,启迪幼儿思想

当前的幼儿教育都是以“唯认知主义”为导向,造成“重智轻德”的偏颇现象,中班幼儿从“自我之性”,了解“我是谁”进入自我探索的世界。人心的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幼儿都有其不同的特质以及专长,这个是教师不应该忽视的,运用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思想来启迪幼儿的智慧,教育他们学习成长为人,教育他们要心恩向上。比如,可以运用老子哲学思想所阐述的“道”的内涵,从幼儿学习的需求,给出正确的指导。

怎样才能使得孩子正确地认识认识,达观地看待人生,成功地把握人生,幸福享受人生?在教育中我运用孩子学习“老子”的过程,老子的思想是“清净无为,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法自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结合幼儿的特点,让孩子们得到更多深刻的启迪,开启孩子的智慧。用老子哲学反省性的思考方式,协助中班幼儿培养出创新思维的概念,从小养成会社会、人文、乡土的关怀以及对大自然万物充满爱心。以老子思想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并非是放任幼儿自己学习,教师也并不是不再进行引导教学,而是教师如何扮演好协助的角色,如何做好班级的经营管理,关键就是要教师能秉承自然之心,不设主观标准的教导,以幼儿的个别状态为依据,不以教师的主观标准来设定学习的成果,更不可以为孩子贴上主观的变迁。

4.将中国传统文化梨园戏等戏曲融入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

近年来,很多的幼儿园在教学改革中已经注意到了民族音乐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幼儿园把民族音乐诸如梨园戏、南音等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来,让幼儿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得到美好的享受,能通过传统音乐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的情感。戏曲、越剧、京剧是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但是学习这些乐曲因为受到板式发展变化多、音域宽、音程跳动较大,情感表现很复杂等问题的困扰,在幼儿教学中就会面临着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开展起来难度较大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意识打拼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爱听故事、爱看表演、爱游戏等—借助传统文化“戏曲、南音”对幼儿进行德育,如《昭君出塞》,欣赏梨园戏唱腔委婉、表演细腻的同时,引导幼儿理解昭君出塞的作用,她不仅对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关系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还给后来的汉匈关系与和睦相处局面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民族团结、爱世界和平的种子。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范文2

一、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承载了重要的儿童教育功能,但当前大多幼儿园片面的注重幼儿知识教育,并没有行使儿童德育的重要功能,这就衍生出了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游戏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

儿童道德建立是儿童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中完成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幼儿教育而创建的一种复合儿童特点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往往能够更多的明白事理,建立道德观。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大多由教师主导来完成,制约了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使得儿童在建立道德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被动,从而影响了德育效果。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儿童都想扮演“爸爸”这一角色,这时教师往往随意的定下角色,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想法,也没有教导儿童要懂得谦让、分享,在游戏活动中并没有渗透品德教育。

(二)教学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教学活动也是幼儿德育的重要途径,但当前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比较片面,单纯的注重教学活动的知识教育功能,忽略了德育。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儿童对技能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小兔子捉迷藏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要求儿童能够跟随音乐进行表演,并没有注重儿童团结精神的培养。

(三)日常生活中缺乏品德教育

幼儿园不仅仅是儿童重要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儿童重要的生活环境,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对品德教育的渗透。幼儿园接触到品德的地方非常多,例如清晨进入校园的一句问候,对其他小朋友的一句感谢,放学之后对教师说一声:“教师再见。”等等都是关系到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生活是最好的教师,但当前幼儿园生活中还缺乏这种品德教育。

二、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途径

儿童的品德教育应当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和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从幼儿园品德教育问题分析出发,下面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途径。

(一)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儿童思想单纯、思维跳脱,正处于爱玩的年纪,游戏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的特点,同时也是幼儿认知世界、改变自己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团结合作,懂得谦让,树立儿童正确的道德观。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如果一个儿童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同学,教师要引导儿童说:“对不起”。让被撞的儿童说:“没关系。”通过这种礼貌用语的使用,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还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也许一次两次儿童不以为然,但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儿童会慢慢理解到道德内涵。

(二)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儿童的品德行为和品德意识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作用下而建立的,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幼儿园大班《认识家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特点,之后进行知识拓展,告诉儿童:“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祖国也是我们的家乡。”以此来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此外,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儿童讲一个关于品德的小故事,之后问学生,“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呀?”让儿童在品的小故事中自己探寻内涵的高尚品德。

(三)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范文3

摘 要:幼儿园作为培养幼儿优秀品德、良好性格以及文明习惯的启蒙场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我国幼儿德育教学中,因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德育效果不佳。本文分析了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幼儿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幼儿园 德育教育 对策

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不仅对幼儿一生的素质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还为整个社会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工作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但是,现在幼儿园德育教育效率不高,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

1.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思想

国家未来的兴旺和发展必然要依靠未来主人——幼儿。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指导幼儿观看爱国电影和图片,在无形中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

2.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昌盛必然离不开一批有志向、道德高尚的综合型人才。虽然幼儿距离进入社会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有效的德育教育无疑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当他们进入社会不同的领域和工作岗位,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时,不仅要求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

二、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个别老师缺乏对幼儿德育教育的高度认识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但因为思想品德的隐性化形态,导致目前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经常被忽略和轻视,不能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相关资料显示,只有少数幼儿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从而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但还有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德育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开展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对幼儿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

2.幼儿在德育教育中丧失了主体性地位

幼儿德育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者阶段要求,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通过幼儿积极的认识、体验以及实际行动,让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会与阶段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师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并不是单纯意义上对幼儿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是从幼儿的内心出发,采取有效的心灵自主活动,是幼儿在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及主体性的表现。

3.幼儿德育教育中缺乏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配合

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仅仅依靠教师很难完成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家庭和社会对幼儿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比学校更早,对幼儿的品德影响更大。但是从目前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甚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

针对上述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开展教育。教师可以在幼儿表现出某种道德需求的时候,及时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当幼儿看到其他学生手里有精美的玩具的时候,自己想玩却遭到了拒绝,内心难免失落和伤心。这时,教师通过改变幼儿心理的策略,引导幼儿通过商量、交换或者请求的方式跟其他学生交流,这样幼儿既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明白了如何跟同学相处。

2.丰富幼儿园德育教育方式

在幼儿园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容易引发学生讨论的,含有正反面对比的教育情境,通过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判断,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判断力,促进幼儿道德品德的建立。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道德情感,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最后,针对幼儿制订专门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对幼儿的品德、行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强化,并加以巩固。

3.切实做好学校和其他方面的配合

要想提高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效果,仅仅依靠教师和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媒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应该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合力,从而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提升幼儿品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珊.关于幼儿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1).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模式;德育教育;发展现状;具体分析

一、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发展现状

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也是教育机构中的核心部分,从幼儿时期就注重幼儿的多样性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幼儿教师要将德育知识与实际案例相互结合,帮助幼儿更深层次的理解德育所包含的细节内容。但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德育细节的渗透容易被遗忘。

在农村幼儿教学中会经常有不文明都现场发生,完全忽略了幼儿德育的基本内涵。比如说在农村幼儿教室中,大家正在认真的学习课程内容,这时就有以为幼儿没有考虑大量的感受,发生呼喊:“老师,刘宁尿裤子了,臭死了。”结果教师也会斥责幼儿为什么不知道举手示意去厕所,一脸嫌弃的样子。其他幼儿见到这种现状也会捂住鼻子:直接喊“臭死了,臭死了,幼儿只能走出教室门口,等待着老师帮助。

(二)家长眼中的幼儿德育。

每个家长对幼儿进行德育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生活中的实例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有一天,当一群孩子正在做游戏时,有两个孩子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动起了手,其中以为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制止,反而洋洋得意地说:“这社会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那位被欺负的家长听了很不舒服,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自己孩子说:“他抢你的玩具,你抢回来!他打你,你也打他!”岂料这位被欺负的孩子认真地对其爸爸说:“老师说了,好孩子不打架,他要玩具,就让他玩一下吧。俗语说得好:“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这个关键期,设立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的课题,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实现家庭、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共同进步

幼儿园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对促进幼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同向同步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更新观念,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同向同步。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深化幼教改革的要求,更是做好德育工作的要求。为达到教育的一致,我们以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接送孩子时与家长交流;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召_专题会。这些交流幼儿教德育的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介绍幼儿的情况为主,家长则以了解为主。然后,教师提出教育要求,家长只作为被动的配合者,这种“单向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家长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家园相互配合难有实效。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家长的参与性。提高家长的参与性,就是在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改变过去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即改变单纯强调让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园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把有缺点、毛病多的孩子推给家长的做法。现在,我们把过去的单向交流改为了双向交流,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感。如针对孩子打架的问题,教师可在家长园地“大家谈”栏目中写一写有关“宝宝打人了,怎么办”的小文章,引起家长对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思考。此外,还可以请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得较好的家长在家长会上谈体会,写自己培养孩子的态度和经验。这样,家长就成为了主动的教育者,且家长们自己的经验、方法也更容易在家长间沟通,他们心理上也更乐于接受。可见,家长的参与,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是促使家长自觉地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教师德育认识,正确引导学生

作为幼儿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如果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强,与幼儿园课题的教育不一致,没有形成一体化教育,那么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就不能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比家长更善于发现幼儿品德发展的优势,更善于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要在加强教师自身政治素质的同时,创设德育环境、德育氛围、形成一种大的社会舆论,促使教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德育工作的紧迫感,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从而使幼儿的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四、结语

总之,为了使幼儿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坚持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对幼儿进行良好道德行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徐红梅.浅析幼儿教育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2]陈凤.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3]孙彦.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03).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范文5

从根本上讲,没有人会怀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远离粗俗和粗野,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从社会发展来说,当今社会也是一个倚重德来发展的社会,对道德和德性的弘扬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民主建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同等重要且影响人类自身生存和未来发展去向的重大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有现代性的德育,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正强烈呼唤德育现代性的生成。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德育现代性才是制约德育实效性的根源,当前德育实效性不高,根源正在于其现代性不足。本文关注幼儿这一特殊发展阶段的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问题,构思从德育现代性的逻辑前提——幼儿道德教育必要性开始,循迹论证幼儿德育现代性内涵及其重要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8]于钦波、刘民:《外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范文6

一、 关注现实需要,奠基未来生活。

我园德育工程坚持确立“生活德育”观念,即德育内容从生活中来,德育渗透幼儿的整个生活,并在生活中实践体验、评价反思。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

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幼儿就应成为广阔天地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我园确立“生活德育”思想,提出幼儿园德育应走到孩子生活中去,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20xx年初,我园提出把幼儿培养成:生活小主人、探索小能手、环保小卫士、文明小标兵的“四小”儿童目标。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抓住孩子的生活需要,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为孩子以后的优质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拓宽德育环境,感受实践体验。

(一)在“大课堂”中习德我园充分利用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坚持带幼儿走向社会、大自然,萌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交往能力。

每周至少一次外出观察或实践活动,根据主题需要教师组织幼儿到夏都大厦、邮局、妫川广场、田间、农家,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幼儿习得社会规则,了解风土人情,锻炼意志品质,良好个性也在过程中逐渐养成。

(二)在“小课堂”中育德我园重点研究生活化课程,在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相继开展了“我的家乡多么

美”、“远离危险”、“我的小手真能干”、“朋友多真快乐”、“我爱妈妈”、 “怎样做更美”等主题活动。如在“朋友多真快乐”系列活动中,教师和孩子共同商量“怎样做好朋友”“怎样交新朋友”“如何在一起做事情更快乐”。

大班幼儿在老师的支持下自愿组织了故事小分队、节约物品宣传小分队,分别到小班、中班宣传、讲故事,和弟弟、妹妹交朋友。中三班发动家长接待小朋友到家庭中做客,学习待人接物,礼貌交往。实践活动后,孩子们主动交往的意识、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习得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三)儿童的生活有多宽广,德育的途径亦有多宽广。

1、开展“国旗下的课堂”活动。每周一,伴随着朝阳和雄壮的国歌声,精神抖擞的小旗手和老师一起把五星红旗升上幼儿园的高空。随之教师、家长、幼儿、武警、交警以及周边社区的部分人员在国旗下向全园小朋友宣传科学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2、推出“小小礼仪员”活动,创建文明校园氛围。每天早晨,八名身披“四小儿童”绶带的幼儿整齐地站在幼儿园门口,向家长、老师、幼儿礼貌热情地打招呼,使得平时不怎么注意言行的家长开始约束自己的言行了。过往的行人也驻足观望,投来赞许和充满希望的目光。

3、家长、教师、幼儿共同完成行为记录卡。在我园大、中班的墙饰中设置“我是懂事的好孩子”专栏。家长每周五晚上接孩子时,听幼儿讲一讲这个星期中关于“礼貌、爱心、时间、任务、规则”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家长也把孩子双休日在家的表现记录在卡上,与教师交流,与孩子评价。家长与教师关注相同的目标,沟通培养的方法和效果。这个做法强化了孩子文明行为,巩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4、家长、教师、幼儿同学礼仪知识,争做文明延庆人;我园聘请县文明礼仪宣讲团成员为教师和全体家长讲解日常生活礼仪知识,制定出教职工日常礼仪规范和家长礼仪规范;下一步将在我园开展幼儿学礼仪活动,以故事、童话剧、儿歌等形式帮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怎样做才美。通过表彰“文明好家长”、“幼儿礼仪竞赛”等活动促进我园德育特色实效更加显著。

三、构建施教者群,共筑德育工程。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同心协力的施教者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我园聘请家长、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成为施教者,加强对家庭德育的指导力度,形成以社会为基石,以幼儿园、家庭为双轨,以幼儿生活为车身,以幼儿主动实践为动力的列车运行式德育。

(一)以赏识教育促孩子发展。

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做为教育素材,采取个别讲解引导法、集体讨论法等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成人做起。如:教师开展赏识教育演讲。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或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孩子就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合作研究,指导家庭德育推进家庭教育。

工作关键将落实到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上来,特别是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以德育儿,为国教子”观念。

一方面,我园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大力宣传家庭德育方法。如利用家长学校、宣传栏向家长介绍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请有经验的家长写出家教体会经验,在宣传栏或家长会上交流;

另一方面,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课堂,讲述他们工作职业的内容、特点,孩子们对家长肃然起敬,亲热地称他们为“爸爸老师”“妈妈老师”,更加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热爱身边人,懂得了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第三,吸纳家长参与德育课题研究,丰富幼儿德育的内涵。我园在二零零零年提出,让家长参与幼儿园德育课题的科研活动。共同研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大胆交往能力”等课题。在活动中家长们从最开始的紧张、焦虑、慢慢变成轻松、开心、积极主动发言,成为幼儿园德育科研活动的主要力量。家长、教师在研究中互动,在互动中提高。使我园的德育科研真正落实在孩子的养成教育之中。

(三)以幼儿同伴为资源,促进幼儿良好品行主动形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同伴关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概念”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通向健康的桥梁;同伴是幼儿学习、模仿的主要源泉。我园教师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生活、游戏、学习)为研究主线,探究出“师幼同评”策略、“多元语言引导”策略、“环境陶冶”策略、“材料竞争合作”策略等促进幼儿同伴间相互积极作用,使班内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挖掘社会人员的德育价值,充分调动社会人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

。一次,孩子们在妫川广场参观时对警察的服饰产生了兴趣,老师及时请路过的警察、武警、陆军、海军战士给小朋友们讲他们服饰的意义和作用,讲他们的主要工作,孩子们问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眼观察,亲耳聆听,激发了孩子对解放军的崇敬与爱戴。效果远远大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我园立体整合的德育群体资源正在形成。教师、家长、幼儿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共同成长。

四、关注现实发展,提高德育质量。

我园对幼儿进行的“[感谢阅读这篇文章,]生活德育”的教育成果已经显现在幼儿日常的言行中,显现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孩子们礼貌的问候,游戏前的商量,分工、游戏中的合作,遇到问题时主动尝试解决的专注;幼儿与老师真情的交流,师生关系充满亲情、友情;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都那么融洽和谐。

有一次,我因不小心扭伤了脚,正在扶栏杆一步一步艰难地下台阶,这时一声稚嫩的声音“园长老师,你怎么了”?“我的脚扭伤了?”“你慢点走,我来扶您,以后您走路可要小心呀,明天我给您带药来”。这样充满关爱的童言稚语,在我园随时都可听到。坚持生活化德育,真正帮助孩子从感知明白到生活中自然表现。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幼儿园德育科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xx年5月,我园德育科研论文《幼儿家庭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的深入研究》荣获北京市家庭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幼儿园发展 师德建设 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指出教师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地,也是精神文明的阵地。幼儿教师是以德治园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才成长的引路人,担负着人类基础教育任务,她们的道德素养是影响每一个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行为更应该具有示范性、先进性,幼儿园必须旗帜鲜明地重视师德教育,把师德建设纳入幼儿园重要工作议程,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推进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促进幼儿园发展。

一、增强认识,树立正确的方向,为师德建设工作提供原动力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只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在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师德看作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把师德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

1.加强师德宣传教育。组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认真学习与深刻领会国家近年来颁发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弄清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有关教师道德的论述。以《教育法》《教师法》和各级关于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规定为依据,全面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操守和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规范办园行为是教师的良心,推进素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促使每个教师严格规范教学行为,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在全园形成人人师德水平高、个个工作比奉献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夯实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

2.园长引领。有什么样的园长,就会带出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就会领出一群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园长是师德建设的引领者,是学校发展的奉献者,园长应成为“师者之师”。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同时,园长的科学管理、人文关怀,是引领教师甘愿奉献、奋发进取的前提和保证。

3.榜样示范。师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让广大教师从身边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先进人物身上接受熏陶和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以主题性系列报道、专访、专栏、专题节目等形式,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优秀教师报告会、演讲会,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在全园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浓郁氛围。

二、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强化师德考评监督

师德建设既要有自律又要有他律,自律和他律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机制。

1.幼儿园建立内部师德考核机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为依据,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评,使师德建设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档案,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等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学期末,填写《教师师德师风情况评估表》,对自己的师德师风状况写出“自查报告”进行小结,并由教职工大会对其师德师风状况进行民主测评,划出等次,督促教师自查、自纠、自省。

2.幼儿园听取家长意见。设立家长信箱,向家长发放教师师德问卷调查表,公开幼儿园监督电话,鼓励家长对教师评头论足,并将他们的意见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3.幼儿园还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定期召开座谈会,公开教师师德承诺,广泛征求对幼儿园发展与师德师风的意见和建议,让社会参与教师考核,加强他律行为,使师德师风建设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搭建师德建设平台,提升师德形象

围绕师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办法。通过搭建平台,不断挖掘潜力,整合师德建设的各种教育资源,强化师德形象,做社会、家长、幼儿喜欢的教师,给教师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舞台。

1.强化师表。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把钻研教学业务与提高师德修养相结合,把学习教育理论与投身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树立远大理想与苦干巧干相结合,争做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

2.深化传帮带。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要相信尊重青年教师,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给青年教师以相应的成长空间和目标激励;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精心指点,尽快使他们成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博采众长,扩展自己的教学视野,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健全传帮带检查考核机制,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3.优化名师工程。幼儿园采取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参与国家、省级、市级课题研究等方式,制定多极目标,设计多极阶梯,鼓励教师不断向更高层面发展,鼓励更多的教师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在幼教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幼儿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品质培养,都应该从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开始。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她是为孩子成功的一生奠定坚实基础的摇篮。所有这些活动的完成,都需要有着完整人格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

总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育工作状况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江源.现代幼教工作实务全书.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幼儿 德育教育 教学实践 主体性 兴趣

一、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讲,更应注重德育的教育。幼儿德育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起步,幼儿时期对儿童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关系着幼儿是否能够以正确的思想看待周围的世界,以正确的行为方式与他人交往,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讲文明、懂礼貌。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把幼儿德育教育视为幼儿教育的重心内容,探索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二、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师在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时候存在困难。因此教师想要顺利开展有效的幼儿德育教育,就必须从问题入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目前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运用视频教学,立体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时候,运用视频教学是比较常用且比较有效的方法。视频教学是指教师为幼儿播放一些教育视频,如儿童歌曲、动画故事、教育短片等。这种播放视频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幼儿立体形象地感受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根据视频学习唱歌、跳舞或者模仿视频中的行为习惯。但是视频教学中教师通常容易忽略了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幼儿年龄较小,其注意力是很有限的,他们在视频教学中很容易走神。所以教师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尤其是在借助一些媒体工具教学的时候,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关注幼儿在接受教学内容的时候,是专心学习,还是走神了。教师要注意让自己融入到幼儿的世界中,从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出发,观察他们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教师在播放教育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视频之后,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样的具体行为是文明的、有礼貌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教师通过问幼儿问题,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认知程度,向幼儿提供帮助,演示具体行为,教他们判定这些行为的好坏对错,形成自己的基本对错判断,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自觉纠正错误的行为。

第二,加强家园联系,通过教师与家长的衔接,提升教育效果。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教会了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模式,但过了一段时间,幼儿的行为就会产生差错。究其原因,是家长在家里没有及时纠正幼儿不好的行为,纵容孩子的错误,所以幼儿不能保持正确的行为习惯模式。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幼儿园教师必须加强家园间的联系,通过与家长的有机衔接,提升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及时与家长通讯联系等形式,与家长紧密联系,及时将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和表现告知家长,督促家长在家继续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师教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了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但是家长可能带幼儿出门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带他们闯红灯。这些不好的行为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让他们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使他们养成不好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用校讯通给家长发短信的方式,提醒家长在家要注意保持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施以正面的影响。教师可以每隔两天或者节假日出行的时候,给家长群发短信,提示一些加强幼儿德育教育的措施和信息,做好家园之间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机衔接,提升整体的教育效果。

第三,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熟悉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孩子们要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练习和实践,让幼儿熟悉正确的行为模式。比如说,教师可以采取榜样表演的方法或者是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简单来讲,教师可以在幼儿中间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让他们担任小组长,一个小组长带两个组员,帮助其他幼儿养成好习惯。小组长要在平时的吃饭、游戏活动中,自觉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养成好习惯,给组员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同时还要帮助其他组员,监督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如吃饭时要用小汤勺,中午要乖乖睡觉等。当有组员不听话时,小组长可以从好朋友的角度进行规劝,必要的时候报告教师。教师还可以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具体来讲就是融入幼儿的世界,和他们做朋友,耐心教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第四,建立评价机制,对幼儿进行教学激励。有效的幼儿德育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建立一套简单有效的评价机制,运用奖励和赞扬的方式,肯定幼儿正面的想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他们坚持好习惯的热情。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激励的时候,常用的方式有语言表扬和肢体肯定,如点头、微笑和摸头、拍肩膀等方式,让幼儿知道教师在表扬自己做得对。另外,教师可以每一周选出几位表现好的幼儿奖励小红花或者小礼物。教师还可以设立不同的选举项目,如“最懂礼貌奖”“最讲文明奖”“最阳光奖”等等,鼓励那些积极表现、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激励他们继续坚持,也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努力表现。

三、总结

幼儿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提升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法,为孩子们立体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可以加强家园联系,通过教师与家长的衔接,提升教育效果;可以运用多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帮助幼儿熟悉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通过建立评价机制,对幼儿进行教学激励……总之教师要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红涛.幼儿德育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 甘肃教育,2011(10).

[2]庄婉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 新课程学习(上),2011(03).

[3]陈慧萍,黄丹凤.幼儿德育教育[J]. 艺术科技,2012(04).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幼儿教育;阅读识字;兴趣提升

一、儿童现存学习问题

3~6岁是儿童思维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正确的能力培是成长的重要保障。现如今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再加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家庭的孩子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是与此同时,不少幼儿出现了很多不正确的辅导习惯。幼儿园的教育在于培幼儿的兴趣、情感和意志,主要是以各科的教学和区域的活动为途径,逐步地加强对于幼儿的培与教育,促进全面教育的发展,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文明礼貌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改善。

当前很多家庭对于儿童早期的阅读教育都非常重视,然而往往我们看到的是简单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一些儿童阅读材料的使用,幼儿在没有接受到系统的教育前,家庭教育很重要,早期家长可以让幼儿来进行简单的阅读识字联系,逐渐的培儿童的学习习惯,从小拓展儿童的知识面,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劲头。

二、幼儿不良习惯的分析

1.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有着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被称为道德习惯,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2.在一些活动过程中,因为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从而使得内心有了很想尝试的活动行为方式,称之为活动习惯。这里包括了独立思考习惯和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3.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起居、饮食与卫生等行为习惯,被称为生活习惯。4.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对于劳动掌握着熟练的劳动技能行为习惯,被称为劳动习惯。所以我们了解到在对于幼儿的训练中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是主要的训练对象,让儿童从小就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行。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孩子在幼儿阶段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对于家长或者老师灌输的内容刻意的去违背,这些也和幼儿的知识水平有限相关,显然这种教育形式不能让儿童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积极的开导,从儿童的德育入手,循序渐进首先让儿童有一个好的对于道德的认识,逐渐灌输相关的行为知识,在德育过程中父母起到的作用非常大,父母在儿童的教育中扮演不仅仅是指导者,同时也是监督者,作为儿童最早的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家庭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三、科学合理的阅读识字培

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时候是语言成长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刻中要注意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和教学,在兴趣知识和能力的培中幼儿的兴趣非常重要,要对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行分析和控制,经过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来让儿童增长知识,培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些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习惯从小就进行改进,让幼儿在一个好的环境下进行成长。

排除掉前面提到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针对幼儿该时期的叛逆心理做出合理的调整,根据幼儿的自身情况来实施培计划。例如,很多儿童喜欢看字画类的教育材料,那么就从字画类的教育着手培,有些幼儿喜欢多媒体视频内容,那么就通过多媒体进行培。当然还可以进行实物训练,例如一些简单早期的名词和动词等。

随着学龄前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他们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这使幼儿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汉字难认,汉语难学”一直困扰着中国教育界,识字过晚,导致孩子阅读过晚;进而又导致孩子不爱阅读与不会阅读,因此,孩子的阅读能力不能得以快速提高;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也就无从形成;其智力也就更不能得以良好发展。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体会,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以后去思考与讨论。在不同的幼儿之间有着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方案,已达到更好的效果。幼儿的阅读习惯是取决于家庭、社会和幼儿园的,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开展家长的工作,已达到更好地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成。

【参考文献】

[1] 钱春芳.新课标下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训练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2]张一清.小学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I)[C];1995年

[3]李敏.公外俄语阅读能力的提高[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4]彭艳秋.叶圣陶教学思想在网络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思考[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