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10 14:49:51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范文1

大家好!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我于年月任个人业务部经理,两年来,在省公司党委、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在机关各处室、市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业务发展、队伍管理、教育训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就两年来做的主要工作做简要总结,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努力学习政治、业务理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岗位技能。

两年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没有放松政治和业务理论学习。一方面积极参加省公司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活动,同时主动学习江总书记的几个重要讲话和纪检部门下发的有关廉政建设的学习材料,培养自己的政治敏感力和廉政意识。对专业理论学习,更是常抓不懈,由于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复杂化,深感责任重大,除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理论、法律法规、营销边缘理论及金融专业知识,两年来用业余时间撰写具有业务指导性的文章篇,分别在总省公司不同刊物上使用,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狠抓业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想做为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抓业务发展是我的中心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两年来围绕这个中心抓好几项具体工作:⒈科学计划。两年来业务发展计划都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总公司和省公司党委的指导思想,结合机关相关部门意见制定而成。⒉做好推动。业务计划能否落实,关键在推动。两年来先后组织实施了八个重大的业务推动活动,都达到了很好的业务推动效果。年至月,由于分红险刚刚上市,加之市场又受高息集资的影响余波未尽,分红险上市三个月情况不太好,为了尽快扭转局面,带领工作组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以具有本省特点的产品说明会为突破口,掀起了分红险销售的高潮,最高的一场说明会达千万元。年九⒐两个月以分红险销售为主要内容的“非常行动”劳动竞赛,天保费收入亿,当时超过了广东和上海。“鸿泰杯”企划活动由于策划快、部署快、行动快,一个半月保费收入个亿,又一次超过了上海和广东,两年来,我省个险业务的规模和速度均走在了内陆省份的最前列。⒊搞好总结。业务计划、业务推动、搞好总结,政策兑现是生产力提高的关键。两年来坚持不失信于人的诚信原则,每一项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并如期安排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竞赛活动中的承诺,没有让一位业务员失望。当去基层公司看望业务员时,他们讲到“我们不是为了别的,我们连续开单十几天就是看看省公司的人说话算不算话。”在一次巡回报告会上曾经承诺凡是在本月能够连续开单十天者,我都要亲自去看望他。由此使我备感诚信的重要性和因此产生的强大能量,基于这一点,两年来在这一方面坚持做到了说到做到,决不失信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在万名业务员当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形成比较强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抓住队伍管理不放松,全力打造业务发展的生力军。

队伍管理工作是个人业务工作的又一项中心工作之一。张总曾经指出:抓队伍就是抓业务。两年来在队伍管理问题上煞费了心思。年的队伍是在前几年业务规模急速扩张时建立起来的,由于人民银行七次降息,保险条款由储蓄型向保障型急速转轨,业务员和客户心理准备不足,业务员的业绩急速下滑,收入大幅下降,队伍出现了非常不稳定的状况。当时感到有千斤压力,面对现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了解情况。到任的第三天便带领工作组下基层,深入一线和业务安员面对面交谈。数十天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影响队伍稳定的六大因素即政策棚架、行政干预、条款单一、宣传不力、奖罚不分、制度不严等。二是对症下药。根据上述问题,经总经理室同意,迅速召开人管理工作会议,通报情况、研究对策。各级公司根据各自存在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并指出了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使营销团队的管理走上制度化。年月,根据市地的工作情况和全系统一年多的思想和制度的准备和成熟情况,省公司下发文件,果断废止了各市地自行的“基本法”,到年底全省“基本法”达到了相对的统一,为实施新的“基本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就业务员的相关待遇和奖励问题,省公司连发了相关文件,我部又组成工作组两次进行巡回交叉检查,督促落实,有些问题会同省公司财务部门也有效地得到了落实,在业务员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期间还借助推行“两个规范”,增加了活动量,加之后来新险种的上市,业绩攀升,收入增加,队伍稳定,工作得到了有效解决。⒊规范行为、赏罚分明:队伍稳定不能一味迁就姑息,一方面正确引导,下发了业务员行为操守和违规违纪处罚办法;一方面又对于不良行为坚决进行处理。特别在年下半年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对一些人摇摆不定、离心离德,及时提出了“讲清利害、诚心挽留、热情欢送、不再接收”的应对策略,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后来一些人到同业公司一段时间后又想回来,根据形势变化又提出“可以接收”,对极个别人坚持拒收。这样有张有驰、区别对待的策略,在最激烈的人才竞争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⒋亲情管理。两年来,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同全系统一半以上的业务员直接见面和交流。任何时候都以一个兄弟般的身份和亲情对待业务员,最广泛地向他们传承公司的文化、观念和发展前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这一切也在队伍管理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⒌抓好三支队伍,即组训讲师队伍、主管队伍、精英队伍,通过有效的工作,目前有组训多人、讲师余人、高级主管人、中级主管人、销售精英近千人。

四、抓紧抓好教育训练工作,为业务发展和队伍管理创造有效的保障体系。

两年来,教育训练始终处于业务发展的前沿,支持着业务发展和队伍管理。一是组训队伍的培训。至今不能忘记的是年月,我省第一期以自己的力量教学,为期天有人参加的组训班。由于准备充分、训练严格、内容充实、全程跟踪,培训收到了显著效果,这支队伍目前都作为各级团队中的中坚力量,在支撑着团队的经营。目前组训力量已达到近余人。二是主管培训。两年来最大限度的培训主管队伍,近千人接受了不同内容的培训。三是讲师培训。为了使培训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也为了节约培训成本,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建立起省聘讲师人、省聘见习讲师人的专兼职讲师队伍,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系统前列。四是管理人员的培训,协同人事部、教育培训部和信息部,先后举办了不同类别的管理人员培训班,使全省营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五、抓好几项大的基础工作。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为了使我省个人业务工作有一个长足长远的发展,先后抓好几件大的基础工作。一是个人人档案管理工作。通过检查、评比,目前近万人的队伍全部按照总公司和保监办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个人档案。二、信息通报工作。自年月创建了“营销快讯”,至今已有近百期,及时通报情况、交流信息,加快了信息传承和互相促进,特别是今年开通了“信息直通车”,受到全系统基层公司的普遍欢迎。三是建立了人群众组织。先后建立的人业务发展研究会,并于年月召开第一次年会;成立人精英俱乐部,于今年月正式揭牌;建立了人“爱心社”,使人有了自己的组织,补充和完善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四是建立了完善的表报制度,保证了业务数据分析的科学有效性。五是推行“两个规范”,为业务的长足发展和产能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六、新基本法的试点工作的成功,

为人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打下坚实基础。

七、开好了两个大会。一是年的“双过半”和今年月份首届高峰会的成功召开,为业务发展和队伍管理起到典范作用。两会的影响力,将持续激励团队和管理者的士气和信心,进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八、抓好了部室建设,综合素质日渐提高,尽力使部室人员有能力驾驭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目前全处同志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士气高涨,都能登台讲课,都可以独立工作。

总之,两年来做了一些工作,收到了一些绩效,但要特别感谢的是总经理室和机关各处室,没有他们的支持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局面,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副手对我工作的极大支持和无私奉献,感谢全处同志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再次谢谢他们。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总分公司;风险;不确定性

一、 引言

因为实践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严格区分是困难的,并且两种状态具有可转换的特性,因此在金融风险的研究中常常并不具体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是结果中潜在的变化。风险的存在产生了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性也导致了风险,对可能引起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是风险管理和不确定性管理的重要内容。已经有学者逐渐把风险管理的视角转向不确性管理的视角,Stephen(2003)等提出将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转变为项目不确定性管理;丁友刚等(2007)则认为组织所面临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来源则在于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而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源自于组织内部各层级委托关系所固有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同时,环境的不确定性一直是影响组织平衡和业绩的重要变量(March & Simon,1958),也是经营风险存在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 保险公司总分公司间的风险类型

1. 公司治理风险。总分公司制度下的风险主要发生在总公司与分公司的沟通过程中,以及分公司经营过程中。分公司和总公司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则包括总公司对分公司关键岗位人员设置的失误,分公司发生风险事件时向总公司报告的时间误差以及总公司对分公司风险事件处理的误差,这三种风险都属于公司治理风险。保险公司的本质是一种风险汇聚安排机制(魏迎宁,2006),因此其治理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而治理的重点则是平衡与协调各方的利益。同时,由于保险公司多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会使这种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协作更加困难,但同时也变得更加重要。对于保险公司来讲,此时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成为一种风险制度安排。

从保险公司整体层面来考虑,保险公司治理风险主要包括内部人控制风险、公司治理僵局的风险、公司管控薄弱的风险以及公司高管舞弊风险,但考虑到总分公司体制的特点,总公司的决策因为分公司地域分散性而得不到贯彻执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同时,具有监督和控制作用的审计、合规和风险管理等职能不到位,导致各种风险问题的产生,如总公司对分公司关键岗位人员设置的失误,分公司发生风险事件时向总公司报告的时间误差以及总公司对分公司风险事件处理的误差。总分公司体制下的大型保险公司由于其内部委托关系是一种多层委托关系,初始委托人(总公司)的最优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人(最下层的分支机构)的最优工作努力,都随着链条的拉长而递减(张维迎,1995)。公司治理不到位,尤其是没有达到分支机构这个层次,使分支机构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尽管总分公司在法律上是一体的,但由于总分公司间、分支机构间所处的环境、地位、目标、利益诉求均不相同,从而导致总分公司间的利益目标存在根本冲突。保险总公司利润最大化与分公司费用最大化的效用目标冲突是导致分公司产生追求本位利益的动机,最终可能导致分支机构越权违规行为的发生。一个分公司所导致的公司治理风险会因其积累的特性,随着总公司对其风险损失的承担,会逐渐扩散到整个保险公司,对整个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与偿付能力形成威胁。因此,保险公司总公司对分支机构管理的也是保险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因此,保险公司总公司在对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时所遇到的管理和控制上的风险,即是公司治理风险的一部分。

2. 合谋风险。根据现代企业理论(Alchain & Demsetz,1972),总分公司体制下的保险公司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即其在提供任何一款保险产品时,都需要公司内部各个成员――各分支机构共同努力,以实现顺利展业、核保、理赔等过程,并最终取得承保利润。同时,单个分支机构的行为会对其他分支机构的效率造成影响。由于最终利润的取得来自于众多分支机构的共同努力,因此单个分支机构对整个公司利润的贡献就不可能精确测度,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量出现团队道德风险(Holmstrom, 1982)状况,即某些分支机构会出现减少努力程度,增加可能的费用水平,以保证自身利益。

大型保险企业作为一个层级组织是一系列委托关系的连接,在任何一个层级都会出现问题,而委托人和人的纵向分离问题是困扰保险理论研究多年的问题,并且一直悬而未决。同时,审计也是一个存在于总分公司间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操纵信息报告的部门,总公司-审计部门-分公司之间会形成多重委托关系,因此很容易造成审计部门与分公司间的合谋,即形成虚假信息来规避总公司的控制。而多重委托关系存在的后果就是团队道德风险的大量存在,尤其以人间的合谋为典型表现形式。

三、 保险公司总分公司间风险形成机理

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是指在对未来进行预测时,因为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和行为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结果的不可预知。不确定性的终极来源是人,而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则来源于有限理性和行为的不稳定性。

因为环境、人性以及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所以和谐管理理论重点关注和分析有人参与的管理系统的运行规律,以不确定性的消减和确定性的优化为主要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从相对确定的事物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手段,尽可能地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另一方面,从人的不确定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有限理性判断能力角度出发通过管理工具、环境诱导等方法,利用人的不确定性应对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从而相对降低管理的不确定性,而综合利用两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应对企业组织面对的不确定性问题。具体地,和谐管理理论从人、物、以及人与物三个层面来对管理系统中的元素进行划分,从而形成了三种不确定性的来源:①来源于物的不确定性;②来源于人的不确定性;③来源于人物互动所形成的不确定性。这里蕴含了一个关键性的意思就是不确定性,虽然风险并不等同于不确定性,但是不确定性确实是会带来风险,甚至是加剧风险的程度。因此,对风险形成机理的分析在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对不确定性的分析,而作为复杂系统中的唯一带有主观能动性的管理要素--人是不确定性的终极来源。

1. 基于人的不确定性的分析。保险公司总分公司体制下的风险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如公司治理风险、合谋风险等,而在公司的具体运营过程中离不开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无论是总公司的高管层还是分支机构的高管人员、普通员工,因此,人是风险和不确定性产生的最终根源。而人的行为又受其自身认识、判断与决策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有关“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以及一些所没有出现过的概念引入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这仍然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即人的选择行为拥有理性的特征,表现为“偏好一致性”和“效用最大化”。但是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的很多研究也发现,与传统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存在偏差的是,人对于包含经济和概率判断的环境难以有充分的认识和分析,因此,在此情境下的判断决策依赖于特定的捷径和直观,将会导致最终的判断和决策与应有的理性之间存有比较大的差异,甚至可能产生系统性的偏见。

与单一公司的风险形成有所不同的是,总分公司体制下的风险形成还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确定性,还使得人的认识和判断更加的难以理性。

(1)信息不对称问题。分公司的经营者比总公司的管理者更具有信息上的优势,而总公司通常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得充分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了风险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

(2)利益与角色冲突。分公司经营者的行为更多的是有利于分公司的经营;同时,分公司经营者的权威性与合法性来自于总公司的授权。冲突的双重角色与委托困境使分公司经营者――总公司人有做出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做出不利于总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而给整个公司的经营带来风险。同时,作为金融业一部分的保险业在其经营上还存在自身的特性,且金融风险具有外部性特征――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都给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形成与风险控制带来了难题。

(3)判断的非理。人本身和外部环境都是促使判断具有非理性的特征的因素。对于总分公司体制下保险公司的风险来源主要是分公司经理层在接受总公司授权后进行分公司风险控制中,由于自身的判断失误或其他非理性判断行为会导致风险控制执行不力,从而进一步加剧风险的产生。这其中既有行为人自身对风险认识的非理性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促成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和判断的非理性。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经理层常常很难充分地分析包含有概率判断的环境。在此种情境下,行为人的判断依赖于特定的捷径和直观,会导致判断和决策的结果与理性存在差距,从而产生系统性偏差。因此,不确定性条件下,分公司经理层往往使用类比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同时对先验概率不敏感,常常使用小数法则,以致产生盲目自信的心理,而顺从、跟随的羊群效应也会使判断容易产生非理。

①基于代表性偏向的判断。由于保险公司在开展业务时,也会有对投保人的分类以判断其业务质量的好坏,这就会使分支机构的员工出于效率和成本节约的目的对一类投保人会降低核保核赔的仔细程度,从而使混在这一类的但实际业务质量差的投保人不能被区分出来,产生认知偏差,由此产生的判断结果自然是属于非理性的行为。

②基于先验概率的判断。分公司经理在以往的虚报费用的情况没有被发现,则他会倾向于相信不会被发现,而忽视掉总有被发现的可能,对先验概率没有应有的敏感程度,从而会促使判断的非理的产生,而产生操作风险或道德风险。

③基于小数法则的判断。在面临不确定性决策时,由于自身条件与环境的限制,分公司经理往往根据过往一次或几次成功经验来进行分析决策,采取小数法则,而忽视了小样本片面不完善的缺陷。并且,如果以往的一次或几次成功可能只是偶然的结果,有运气的成分,但是,分公司经理将它当成是一种必然,是自己才能或是固有的内部条件所决定的,就会产生盲目自信的情况。

④基于羊群效应的判断。保险公司庞大的科层结构决定了其有众多的出于不同层级的员工,这必然会有羊群效应的产生。不论哪个层级的内部员工在进行判断时,不可避免的会听取或服从其他群体的意见。国内市场上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归根到底,是公司决策层在产品业务的选择上盲目跟风,什么受市场欢迎就开发什么样的产品,而忽视保险公司自身的特质。

(4)决策的非理。

①基于发生概率的决策。低估高概率事件,把它当成无足轻重的小概率事件,从而产生非理性决策,忽视应有的风险控制,导致风险的产生。对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主要注重的是其厚尾的特性,即非常关注小概率发生,但是损失非常重大的风险,如巨灾风险。但是实际上那些发生频率高,相对损失较少的非厚尾特征的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风险单独计量是属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范围之内的,但当他产生责任累积,不断扩大时,对保险公司的冲击就变得非常巨大。

②基于参考点的决策。以不同的参考点作为决策的依据,则对收益和损失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不同的风险态度,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中,决策者在意的不是财富最终价值的多少,而是财富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变化增加值。

2. 基于系统的不确定性的分析。基于系统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系统结构上的缺陷,或是流程设计的不合理。但就其原因是由于在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的有限理性,存在认识上的不清楚,导致人们对于系统结构或是流程设计存在认识上的缺陷,进而产生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总分公司体制下,更多的依赖的是其业务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业务情况等缺少地域或信息上的优势,因此流程设计不符合分公司的实际业务情况的状况时有发生。因此,总分公司体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本身就存在系统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由此而产生不确定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其风险形式主要体现为业务承保风险。但这种认知上的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管理理论的逐渐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标准化的流程设计大大减少了个人有限理性的缺陷,但是这种不确定却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因此,仍然是产生不确定性,进而形成风险的一种重要来源。基于系统的控制主要依靠的是契约、规则、制度等相对标准化的控制手段,这与基于人的控制所依靠的关系、承诺、信任是不同的。

3. 基于人与系统互动的不确定性的分析。基于人与系统互动的不确定性是比较复杂的一种不确定性,不但包含由人所导致的不确定性,还包含有系统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并且二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难分彼此,因而所带来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多变。而且由于组织的存在,人从单独的个人转变为群体中的个人,因此其不确定性就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而同时带有组织的特性。金融行业尤其是保险行业是典型的人与物、人与人多界面的大型机构,从结构性质上属于较不纯粹的物化过程的科层管理层次,即人的“干预性”影响较大, 绩效的解释变量首先是专门化制度,而其对人的“干预性”的“转化能力”已受到限制,组织只能进入干预状态,而不能“不干预”,此时存在难以解释的绩效“残差”, 因此风险控制的核心应是“制度设计”,其次才是“有限度的合理以及优化”。对于保险公司这样的复杂机构,其风险控制的关键是结构合理、流程优化、制度设计。

因此,对于总分公司体制下的保险公司而言,其风险的形成来自于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又有三个层面,即分公司人员,尤其是高管这一人的层次、总分公司体制下的多分支结构这一系统的层次,以及人与系统的互动这一层次。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成来源和风险表现形式,因此对其所采用的控制手段也是并不相同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风险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风险产生的原因更加明确的凸现出来,而以往文献对于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在产生不确定性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上,因此,结合上面章节的分析归纳出总分公司体制下保险公司的风险形成机理如下图1所示。无论是外部环境的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还是内部环境的规章、制度、公司文化、职业生涯路径等都是形成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而不确定的产生又推动了风险的形成,同时风险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 杨华江,席酉民.集团公司战略风险管理模型探讨.中国软科学,2002,(8):61-66.

2. 席酉民,韩巍等.管理研究的系统性再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2,(12):1-8.

3. 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12).

4. 魏迎宁.人寿保险费率市场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 任建军.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当代经济,2010,(5)(上):130-131

6. 乔治迪翁.保险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7. 谊,席酉民等.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系统分析框架.管理评论,2003,(12):45-51.

8. 席酉民,唐方成.和谐管理理论的数理表述及主要科学问题.管理学报,2005,(5):268-276.

9. 阎玮斌,王慧等.国内外常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概述.建筑经济,2007,(12),25-27.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基金号:1000303001)。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范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较快发展。从1980年至1997年的17年问,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年均37.6%的超高速发展态势,与1997年保费收入世界排名前25位国家的平均增长率1.33%相比,超过27倍多。但应该看到,经营风险问题(如寿险公司巨额利差损的存在)也日益凸现出来。国内的保险学者在研究这一现象时,多将其归咎于粗放型经营方式在保险公司尤其是国有保险公司的长期实行,使得浅层的保险需求得到相当程度的释放。因此,他们呼吁各保险公司,特别是国有保险公司尽快通过险种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方式使保险业走上快速健康发展道路。但实践越来越表明,经营方式的转变不应也不能替代产权制度的改革,倘若不在产权制度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中国保险企业存在的问题就不可能彻底消除,经营方式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转变。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新形势下,要使我国国有保险公司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股份制改造不失为理想的选择。

在开放的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环境中,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股份制是一种十分迅速而有效的集资方式,可以迅速扩充资本金,增强企业实力

资本实力是保险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法码,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大公司相比,资本规模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民族保险业的资本总额只有 200亿人民币,而最早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美国国际保险集团的股东权益是271亿美元,至于在我国设立合资公司的德国安联与法国安盛保险公司,其股东权益分别是261亿美元与150亿美元,实力悬殊可见一斑。中国在加入WTO后,保险业将面临巨大的开放保险市场的压力,中国的保险企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展壮大自己。股份制企业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是一种迅速积聚和集中资金的有效组织形式。股份制保险公司多元化的资本供给机制,不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改变国有独资公司资本极度短缺的被动局面,还能将经营风险分散给各个投资者,为保险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制度条件。

(二)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企业财产形式,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股份制企业实现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权关系明晰、权责清楚,使企业在市场中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效率,现代股份制企业通过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并把管理职能专业化到经营者身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经营效率;股份制是一种开放性的企业制度,企业的资本募集,企业管理人员的聘任都面向社会,自由选择,同时股东可以自由变换身份,管理人员也可以在企业内外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了产权主体和管理主体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克服一般企业因产权主体和管理主体无法自由选择和自由流动所带来的效率损失;股份制企业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同时,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专业化所带来的较高效率,可以部分抵消企业因规模扩大所导致的管理成本上升。因此,与其他企业形式相比,股份制企业更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三)股份制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所有权约束,抑制人的道德风险

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就是使银行、证券公司、其他大型公司甚至个人也成为保险公司的股东,拥有一部分所有权。有多元股东的制衡,易于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摆脱社会包袱轻装前进。再者,引入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现象。因为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银行、证券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它们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识别能力远远大于政府官员,从而迫使经营者自动调整其行为,向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靠拢。而且,在股份制企业中,委托人也有动力去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使得保险公司经营者意识到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所有可选择的行为路径中机会成本最小的。过去,我国国有保险公司激励——约束机制长期缺乏,经营者在理性支配下,自然会选择追求非货币收益最大化这条机会成本最低的道路。而激励——约束机制之所以迟迟建立不起来,就是因为在企业背后缺乏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所有者。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独立行使各种企业管理权限,排除政府行政干预。股份公司的战略决策通过董事会形成,决策的内容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从而可以避免政府部门不当干预造成的战略失败和决策的滞后效应。

(四)股份制改造为国有保险公司转变经营机制创造了基本的制度条件

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我调节方式的总和。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在法人产权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保险也是一种商品,股份制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在经营时,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利用市场的各种信号对市场供求变化做出迅速反应,适度权衡收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就是建立和健全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理顺各种经济关系,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过程。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为其经营机制的转换提供了产权基础和组织保证。

(五)股份制经济是开放型、国际化经济,有利于保险企业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如今金融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保险资本通过股权变更的形式实现资本重组,既是国际保险业务的结构调整,同时也是国际保险公司经济实力的重新形成和市场地位的重新确定。股份制是吸引外资的一种灵活、受欢迎的形式和渠道。股份制经济的国际化,是跨国集团公司发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股票的发行和交易的国际化,形成了财产关系的国际化;股权的国际性渗透,形成了国际性经营关系。股份制改造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升管理水平。我国保险公司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要利用外资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管理经验,较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售股权获得与外资保险公司的资产联系。

(一)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网络式股权结构

国有保险公司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充实和不断增强资本实力,建立多元化、网络式股权结构。多元化股权,是指国有保险公司股权由多种性质的所有制经济主体持有,公司的职工也可成为自己公司的股东。国民经济体系中多种所有制通过多元化持股被并人到公司的股权结构,在公司内部混合生长,相互促进。这样,有利于增强中资保险公司适应国民经济运行的能力,有利于保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大规模资本的合理集中,有利于公司充分利用21世纪知识经济提供的机遇。网络式持股,一方面是指中资保险公司和那些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起支柱性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相互持股关系;另一方面是指中资保险公司和那些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持股关系。建立网络式持股结构的目的,是将国民经济体系中保源最充足的经济主体转化为保险公司的保障对象。多元化网络式持股有可能成为中资保险公司适应未来高度竞争性市场环境的主要制度安排。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董事会与高级管理人员按国家法律规定的责、权、利关系构成的组织结构。本质上是所有者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股东会与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拥有财产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生产经营的指挥权和监督权。企业的领导制度必须全面行使这些权力。这种企业的领导制度不是实行横向分权制度,而是实行纵向授权制度。企业民主管理的范围扩大了,而且更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基于公司股本结构,依据股份权利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委托的契约制度关系。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作为组织系统发挥作用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市场机制、市场竞争作为外在压力的必然产物。

3.建立网络型、扁平型的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体制的结构类型是由经济体制的模式决定的。过去,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就形成了一种以纵向管理为主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国有保险公司也不例外,现行的组织结构仍是垂直状、多层次、总分公司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组织结构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形成的等级制度,强调的是纵向联系而缺乏横向联系,权力和信息都由金字塔顶端流向底层,信息的传递、战略决策的执行、战略决策的监督方面都是低效率的,无法适应瞬息万变、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国有保险公司必须以现代股份制为基础,以资本权力为核心,适时改革现行的金字塔式的总分公司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网络型、扁平型组织结构,以彻底解决多层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行为不对称,从而风险责任不对称的问题,为高效率市场化运作创造条件。网络型组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横向联系发达,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耗费、更佳的效果传递信息。发展网络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改革管理组织结构的一大趋势。

改革现行的组织结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改革现行的总分公司式管理体制,成立一定数量的全资、合资的子公司,建立新型的母子公司。强化总公司的管理职能,弱化省市级分公司的职能;总公司直接管理地市级分公司;地市分公司以下只设展业办事机构,以减少中间管理层次。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可以突破任何形式的行业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综合经营。(2)条件具备时,将国有保险公司发展成以保险业为主、跨行业经营、综合性、大型的跨国公司。

(二)现阶段国有保险公司产权明晰的途径是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可有多种选择

国有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产权问题,产权不改,核心矛盾就得不到解决,只有先改产权,建设好法人治理结构,再抓管理,治理绩效才能有根本的改变。

1.同业公司合并成立新的股份制公司

选择几家相关公司,先进行资产评估,每一家公司的资产经评估后折股,然后合并,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出现,原来公司的资产在这家新公司的总资产中各占一定比例。

2.同业或不同业公司交叉持股

同业或不同业公司间相互参股或交换股票,形成紧密型的集团。可以采用现有公司资产存量折股并相互交换股票的办法,换股比例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而定,这些合作公司经过资产评估后,相互交换一定比例的股票。经过交换股票,各有关企业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关企业。这种紧密型集团同松散型集团是不同的,后者在产权上没有沟通,只是在技术上、管理上协作。大型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交叉持股结构,有利于抵消经营环境急剧变化而造成的冲击效应;通过兼并、收购、退出等股本变更行为,可以很好地适应保险业发展本地化的要求,有利于在保险市场上高效率地配置保险资源。

3.外资金融机构参股

与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营,建立股份制中外保险 (集团)公司。通过外资公司硬预算约束的产权,制约公司的经营运作,强化产权之间的监督,提高产权运作效率。具体做法是以国有保险公司的资产(含无形资产)折算股份,外资人股时,根据其投资数额的多少,折算成股份,但是不能越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条件。

股份制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但是就我国目前现有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情况来看,国有股在总股份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国有股“一股独大”。可以说,股权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现有股份制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股份制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是借以处理公司中各种合约关系、协调和规范公司中各利益主体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一安排中,股权结构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公司完善的治理结构,从而保证公司取得良好的业绩。目前存在的不合理股权结构,是股份制保险公司种种非规范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我国现有股份保险公司大多由国有保险企业改制建成或由其作为主发起人象征性联合四五家企业、单位作为共同发起人发起设立公司,由此而形成了股权高度集中于控股股东,股权集中度过大,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政企不分的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也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必须把优化股权结构作为现有国有股份保险公司规范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优化现有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除要适当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股东股权比重外,还应鼓励非国有性质的股东争当公司第一大股东。在当前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的形势下,这一措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只有那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才需要国家独资或绝对控股。由于保险属于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因此,对保险公司不能实行国家独资或绝对控股或股权高度集中在某一个国有公司手中,而应使保险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强化对公司经理人员的内部约束。因此,可考虑引入国有法人以及“战略性”投资者,将国家全部持有或绝对或高比例控股的股权结构,变为多个国有法人相对持股、公司内部职工持股以及公司外部其它机构投资者保持相当比重的股权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长春。股份制:国有保险公司改革的现实选择 [J].经济师,2001(10),

[2]陈景。论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J].保险研究,2001(6)。

[3]李涛。论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J].上海保险,2000(5)。

[4]王俊。论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改革[J].保险研究,2000(9)。

[5]陈汉生。论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J].保险研究,2000(12)。

[6]何志勇,慕刘伟,刘家新。股份制创新[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1.

[7]刘京生。浅析保险公司兼并收购的动因[J].北京金融,2001(7)。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范文4

一、我国产险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指标设计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经营业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指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也包括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和成长性;既代表公司的获利能力,又标志着其偿付能力及信用水平。为此,指标设计中尽可能全面涵盖产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目前我国产险公司所提供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以财务报表数据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要素层和基本指标层构成,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健性三个方面的统计指标,

(一)盈利能力类指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属性,而利润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尺度之一。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承接保险业务的收益,二是运用资金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该类评价指标包括:1.保费收入利润率=承保利润/保费收入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根据S&P公司的经验数值,保费收入利润率应在5%以上。2.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资金运用年平均数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获利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从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投资收益率至少应当大于同期银行利率。3.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年平均占用数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整体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则公司总的盈利能力越强。

(二)偿付能力类指标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由于偿付能力表达的是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之间的联系,因此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1.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负债总额/认可资产总额保险公司应当适度负债经营,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导致偿付危机,而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又说明公司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在指标设计时遵循审慎原则,采用认可负债总额和认可资产总额,该指标值应低于90%。2.偿付能力系数=自留保费/(资本金+公积金)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必须与其实际资本相适应,自留保费不能超过资本金的一定比例,否则就要承担过大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财产险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能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的四倍。3.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从保险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方面反映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所衡量的是公司是否能在近期支付赔款、承担调节成本和退保金支出。该指标值应不低于1。

(三)经营稳健性指标加入WTO后,为了提高与外资保险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我国保险公司必须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创立一种稳健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也应当重视考核公司发展的稳健性。具体指标如下:1.保费收入增长率=当期保费收入增减额/上期保费收入该指标用于衡量保险公司的成长性,保费收入的增长,一方面表明公司的业务发展,有助于解决短期偿付能力;但另一方面,在资本金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来承担债务的增加,潜在的偿付风险加大,故它是一个适度指标,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财产险公司规定保费收入增长率应在-33%-33%之间。2.成本费用率=营业费用/当期保费收入该指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水平。当承保金额相同时,所花费的成本费用越低,说明经营效率越高,因此它是一个逆指标,数值越低越好。3.非认可资产比率=非认可资产/总资产该比率体现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一个逆指标。它能测试出保险公司低效率投资的比重,从而也代表了保险公司实际具有的最终偿付能力和管理效率。该指标值应不超过15%。

二、我国产险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范文5

【关键词】寿险公司 利润路径 承保利润 投资收益

利润路径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寿险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保险经济学认为,在初级市场中,利润来源于保费收入,保费中扣除保险事故发生的经济补偿给付额和各项费用之外即为公司所得的相关利润;然而,在成熟市场中,保险经营中的资金流量包括了保费收入、赔款支出和投资收入三部分,其中保费收入和投资收入均为资金流入项,成为寿险公司利润的两大来源,也就是本文中提及的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

一、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关系

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实践表明,寿险公司的主营业务已发展成为由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部分组成的综合性业务。因而理论上来讲,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都是寿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但现实经营活动中,寿险公司承保业务的利润值却常常为负,部分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为投资收益,用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上的亏损。总之,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始终是寿险公司的主要利润路径。

在保险公司利润路径的选择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理论。一种是基于山的沉稳内涵而定义的“山派”理论,该理论主张保险公司更应将稳健经营视为其经营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提倡互助精神和共同分担,因而强调保险是一种责任分担机制,公司利润应主要来源于承保利润。此外,另一种则被称作“海派”理论,主张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对公司资金的有效运用上,而将承保业务看作其资本投资筹集资金的融资过程,该理论较前“山派”理论明显多了几分随意性,而并不再强调常规上稳健的承保业务。

基于以上理论,我认为,我国寿险公司的盈利来源应是以上两种学派的结合体,既不能忽视承保业务这一基本业务所带来的盈利,也不可懈怠了投资业务的实施。两者应共同作用于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上。

二、我国寿险公司营业亏损严重

随着各家寿险公司新一年年报的陆续公开,本文以我国66家寿险公司的2012年年报为数据参考文献,通过对各家公司在2012年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以及总资产和保证金的数量,旨在对比分析其公司规模对寿险公司利润路径的选择有无直接影响。由于少数几家寿险公司的年报尚未公布,以及刚成立公司暂无年报,该样本可能并非包含了全部所有家寿险公司的情况,但排除这少数几种情况后,该样本仍可代表我国所有寿险公司整体的利润经营情况,并不会受到以上少数几家寿险公司的限制。

(一)中资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

本文共选取了41家中资寿险公司,统计结果表明:其中有12家寿险公司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盈利,该比例仅为29.27%,也就是说,其余多于70%的中资寿险公司在该年中分别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下表为在2012年中获得盈利的12家寿险公司的盈利情况及公司规模以及该年中的承保状况。

表1 2012年实现盈利的中资寿险公司的基本信息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2家实现了营业利润的公司中,仅有安邦人寿一家中资寿险公司同时实现了承保利润为正,其余11家寿险公司虽然获取了营业上的些许盈利,却依旧没能在承保上获利,正是因为它们的投资业务给公司带来的收益,才弥补了承保业务上的亏损,因而总体营业利润为正,承保利润却都为负。

41家中资寿险公司中,仅有安邦人寿一家实现了2012年度的承保盈利,有包括泰康、国寿、平安、生命人寿等在内的11家公司虽实现了营业上的总体盈利,却没能实现承保盈利;而其余的29家中资寿险公司则在投资收益上没能弥补承保上的亏损,因而总的营业利润亦为负。

安邦作为一家承保利润及营业利润均为正值的中资寿险公司,若仔细观察其各项具体盈利值的话,我们很容易发现:安邦的营业利润在这12家实现了寿险公司中最小的总盈利,而从其投资收益上来看,该投资收益更是远远小于其余11家公司,然而,与众不同的在于安邦是唯一一家在承保业务上实现盈利的公司,这点需引起注意。

(二)外资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

本文共选取了25家外资寿险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仅有9家公司实现了总体盈利,而这9家公司中只有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一家同时实现其承保利润为正,其余8家外资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却未能弥补了承保业务上的亏损。

表2 2012年实现盈利的外资寿险公司的基本信息统计

从上表可看出: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在2012一年中分别实现了11669万元的投资收益和6471万元的承保利润,从而获取了18140万元的利润。从营业利润值的大小来看,招商信诺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盈利总额并未排到前三位,但其却是唯一一家实现了承保业务盈利的公司。更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招商信诺的注册资本量在这9家寿险公司中为最小,如此小规模的公司竟可实现这么理想的盈利水平是值得其余各寿险公司学习和借鉴的。

三、不同规模公司的盈利路径选择

寿险公司的规模可通过两类指标来实现,首先是其注册资本量,一个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公司的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资本额,也叫法定资本,它代表着公司法人财产权,因而也反映着该公司的经营规模;其次是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量,寿险的承保业务作为其主营业务,公司的保费业务收入是衡量其规模的又一个指标。本文中选择注册资本量作为衡量各公司规模大小的标准,并分别对我国的中资和外资寿险公司进行分析。

(一)不同规模的中资寿险公司的盈利路径

按照寿险公司的不同注册资本量,对以上41家寿险公司进行分类。该41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量分布于3亿元至338亿元之间不等,在此,若将其分为几个区间,各个区间的公司家数如下:

表3 按规模划分的中资寿险公司盈利状况

由此可见,从各区间盈利公司的占比值来看,很显然,越大规模的公司中,盈利占比越高。也就是说,公司的规模越大,其总体上盈利的可能性相对越高一些。但结合上部分的具体数据来说,总体盈利却并不是代表着其承保业务也盈利,而绝大多数公司只是其投资收益弥补了承包上的亏损。

(二)不同规模的外资寿险公司的盈利路径

按照注册资本值,对我国25家外资寿险公司进行分类。相比于中资寿险公司来说,外资公司的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该25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量分布于2亿元至37亿元之间不等,在此,若将其分为几个区间,各个区间的公司家数分布如下:

表4 按规模划分的外资寿险公司盈利状况

该占比数值分布规律与上表保持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中实现盈利的公司家数较多。将各公司的具体盈利情况(即绝大多数公司的承保利润为负的情形)考虑在内,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寿险公司虽然和其他小公司一样在承包业务上是亏损的,但其投资收益可将该承保亏损弥补,从而实现总利润为正。而小公司显然没有这种优势,由于受到规模上的限制,其投资收益远不及承保亏损的量,因而总的营业利润依然为负。

四、国外寿险公司的利润路径选择

由于不同地区的承保状况和投资收益状况各不相同,各个国家的寿险公司盈利状况也参差不齐,但鉴于营业利润总是来自于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两个方面,我们对国外寿险公司的利润途径进行了解,通过分析从而对我国寿险公司的路径选择有所借鉴。

据统计资料显示,北美的寿险公司中,其承保利润几乎全部是负数,而欧洲保险业则与北美有所不同,欧洲寿险承保业务的利润较好,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亚洲保险公司由于受日本保险业低迷的影响其承保利润也普遍较差,至于日、韩以及台湾地区寿险公司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关键在于这些公司在资金运用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弥补了承保业务的亏损,而承保利润较差的北美地区也是这种情况。

中国寿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其承保业绩也并非骄人,致使其总体盈利状况不佳。鉴于资金运用情况并不理想,也许各中外资寿险公司都应向着本职的承保业务方向努力。

五、结论及建议

作为营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承保业务对中外各个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承保利润应成为我国寿险公司的主要利润路径。即使在投资业务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有相当一批保险公司靠着其自身较高的承保利润获取更高水平的盈利。从当前我国寿险公司普遍亏损的角度来看,实现起码的不盈不亏甚至些许的盈利是各寿险公司努力的方向,何况是在金融市场依旧不够成熟、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相对较低、市场风险较大的现阶段尤其如此,各寿险公司的重点应放在我们相对熟悉和擅长的承保业务上,而不是把投资业务作为重点,尽管它是一部分发达国家获取利润来源的主要途径。

通过对各规模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分析,我们发现,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通常可以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且能够更进一步的弥补其承保业务上的亏损,因而我国寿险公司中,可以实现整体上盈利的公司多集中于大规模的寿险公司。因而,对于规模小的公司来讲,应更加注重其承保业务,提高承保质量,认真核保,做好其本职的承保工作是其盈利的重要方式。而大规模寿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亏损尽管可以从较高的投资收益中得以弥补,但注重其承保业务,实现承保盈利又何尝不是增加公司总利润的好方法,而相对于较小规模寿险公司来讲,较高的规模使其在投资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理应好好把握。总之,寿险公司的业绩应由保费与投资的双轮驱动模式得以体现,不可只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尤其是作为保险公司基础工作的承保业务。

注释

{1}这里的占比指的是盈利公司家数占该区间公司总家数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祝向军.我国保险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演化与未来选择[J].保险研究,2010,2.

[2]王钢.寿险公司投资业务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

[3]杨超.承保利润、投资收益需双轮驱动,21世纪经济报道[J].2009(11).

[4]张辉,苗丽霞.正确认识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关系,中国保险报[J].2004(11).

[5]陈之楚,马庆强.保险公司利润路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07(9).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范文6

一、保险集团风险识别与治理模式匹配

1.保险集团风险识别

保险集团面临着主观与客观两类风险。客观风险主要由客观因素形成,包括法律风险、监管风险等企业只能面对,不能回避的风险。而主观风险主要由于企业本身因素造成,包括财务风险、关联交易、利益冲突与管理风险。本文所识别风险界定为主观特殊风险。保险集团为应对上述主客观风险,特别是监管风险,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其发展不同阶段相适应的风险管控模式。

鉴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和保险业整体风险治理水平,我国保险集团风险管控的组织架构与管控模式遵循从无权到相对集权、再到适度放权的渐进改革思路,即先采用管控力度适中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如间接管理方式下的策略管控型等,再逐步过渡到管控力度更宽松的其他间接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中国保险集团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的采取三种不同的风险治理模式。

2.保险集团风险治理模式匹配

第一阶段:成本可控、业绩成长风险治理模式。2010年《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前,国内保险集团主要战略目标就是业务扩张,做大规模。集团公司为了激活子公司扩张动力,采取权利下放,尽量给子公司更多权限和经营空间,对于风险治理相对宽松,集团公司在控制总体综合成本率不高的情况下,更注重子公司等分支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和保险主业资产规模增速。也就是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成本可控、业绩成长风险治理模式。

第二阶段:综合经营、利益平衡风险管控模式。《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后,明确规定保险集团公司可以逐步进行多元化战略。保险集团公司为摆脱单一经营保险陷入风险集中困境,集团公司根据各自优劣势,选择性进入银行、资管与证券等特定金融领域,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达到了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效果。但是这一综合经营阶段,对子公司绝对控股,集团公司内部风险管控比较严格,以压缩综合成本、削减管理费用、推进业务增长方式转型,从而达到平衡子公司间利润增长的目的。也就是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综合经营、利益平衡风险管控模式。

第三阶段: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这是保险集团公司风险治理最高级形式。采取这种形式的保险集团,不再一味追求子公司业务协同效应,而是转而财务投资为主,构建行业间更加广泛的投资组合,集团公司以投资回报率作为唯一标准,大力调整集团内部子公司的业务结构,将投资收益率低、利润贡献少、综合成本率高的子公司或者业务剥离,也可以提供对外并购等多种方式优化集团公司资产,提升保险集团整体投资收益。这一财务投资运作阶段,集团公司更多地采取外部并购方式实现规模扩张,集团公司对子公司以控制权投资为主,采取间接的股权结构、人力资本、财务审计与资本运作等方式,更多关注在各行业投资的财务风险管控。也就是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

二、保险集团风险治理组织架构与因素分析

鉴于我国保险集团产生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很难有绝对普遍适用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与固定的风险管理模式。各家保险集团只能结合自身发展重点和风险管控水平,吸收各种风险管控组织结构的优点,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组织架构与风险管理模式,确保有效管控整体风险。但是现阶段,国内保险集团公司大多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即将进入保险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即高级阶段。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

1.股权结构治理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则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保险集团由于组织结构复杂决定其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导致股权结构安排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一是国有控股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股份制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保险集团公司与内部子公司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国有控股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股权过度集中和国有产权代表自然人缺失从而导致的委托问题。股份制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保险集团公司与内部子公司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管控较弱,未能通过集团内部合规的关联交易,有效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子公司间资源整合,而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控股子公司的“挡箭牌”,借此实现一些既定的政策目标。部分国有保险集团在各自的子公司上市后,集团公司主要清理子公司不良资产,对子公司的管理基本仅限于每年将子公司转过来的信息上报至监管部门,而控股或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也只是帮助子公司完成一些申报手续工作。

2.人力资本治理

企业的发展最终落实到人,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本身存在生命风险、决策风险与违约风险等许多风险,因而人力资本风险管理才成为公司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险集团公司人力资本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错误选择导致集团公司风险增加。保险集团公司人力资本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选择人力资本不仅要适应集团公司的文化和具体岗位特征,还要具有重要品质和较高的能力成长性。二是不当匹配导致集团公司风险不小。岗位匹配是保险集团人力资本风险重要方面,由于保险集团公司在公司管控中处于金字塔顶尖,其主要职能侧重于战略管理、资本运营、班子管理、财务管理、业绩考核、审计监督、品牌建设、文化构建、风险控制和协同管理等职能。这就需要保险集团公司总部具有更加专业化、创造力与职业化的高端人才,正是由于这些条件才导致人力资本匹配较为困难,匹配风险较大。三是激励不当加大集团公司风险。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是以员工目标责任制为前提、以绩效考核制度为手段、以激励约束制度为核心的一整套激励约束管理制度。恰如其分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在提升企业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同时,还会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相反,不恰当的激励约束在压制员工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同时,也还会助长员工的偷懒及其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从而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保险集团公司激励约束存在较大风险,激励不当加大集团公司风险。

3.财务审计风险治理

保险集团风险主要包括传递性风险、关联风险和集团其他实体带来的风险。保险集团财务风险通常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由于风险具有传递的特征,而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与外在的经济风险之间是多层次、多途径传导和扩散的过程,而随着我国保险集团化的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风险危机问题却日益严重,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影响保险集团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际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监管不力、技术风险、自然现象灾害风险等。其次,是影响保险集团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有多级法人治理结构,集团治理结构不健全;集团子单元战略和整体战略的冲突;集团风险管理能力差,集团公司多级产权主体过度担保和融资;缺乏有效的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而在财务风险发生的机理中,外在的系统性风险总是存在的,经济也总会存在周期,真正能够控制的风险源头,还是存在于集团内部。

4.资本运作风险治理

资本运作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作可以通过纵横向扩张模式达到资源整合,价值快速扩张的目的,被现代企业,包括保险集团公司使用比较频繁的工具。然而,资本运作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导致风险高企,所以,加强保险集团资本运作治理风险体系十分必要。

三、保险集团组织架构与风险治理基本对策

国内保险集团公司可以借鉴国外风险管理成熟经验和做法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策略管控型集团风险管控的基本框架与风险管控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来把握:

1.重视股权风险的管控

优化股权结构,提高集团公司风险管控效率。可以通过定向不定向方式,向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包括可转债、基金等方式,吸引投资者购买;还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权激励计划,引进民营股东,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而达到优化集团公司股权结构,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效率。

2.加强人力资源风险管控

第一,对不同类型保险集团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不同类型保险集团的人力资源风险实行差异化管理是加强人力资源风险管控的基本手段。具体有:一是对于上市保险集团。上市保险集团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竞争效用,通过股票期权等方式协调高管、股东、公司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风险。二是对于非上市保险集团。由于非上市保险集团缺乏资本市场外部约束,加强攻势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增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增加保险集团董事和高管兼任子公司的重要职位。三是拟上市保险公司,应在资本市场和公司制度约束下,增加人为操作违规的惩罚成本。第二,完善考核制度。一方面考核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员工潜能有效激励是必须的。实现有效激励必须有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市场评估环境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公平要做到一视同仁;公正要做到评比方法科学有效;公开要做到所有程序、事情尽可能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考核要制定一个简单便于考核的考核指标。因为考核必然涉及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考核制度的具体落实。科学有效的考核需要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而合理的考核指标既不能太复杂而成本过高,也不能太过简单不能反映评价效果,适度的考核指标是必要的。第三,改革保险集团薪酬体系。利用人力预算及薪酬杠杆,实现资源在集团内的最佳配置,保持企业的薪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如可以开展定期薪酬调查,重点参照国内外保险同行金融机构薪酬。也可以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各子公司的薪资实行总量管控。子公司在集团确定的薪酬制度和政策框架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薪酬体系,报集团审核后执行。

3.优化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第一,实行财务负责委派制,加强母子公司财务系统统一性。首先委派各公司财务负责人。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由集团任命,对集团负责,不对子公司负责;其考核由集团总部执行,保证财务负责人不受制于子公司牵制,独立开展工作,加强子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保证全系统的财务体系具有统一性、连贯性的财务管控手段。第二,加强对子公司合规审计,构建多层次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在集团财务部主导、合规部与检查审计部门协同作用下,总公司全系统形成三级财务管理分成体系,全面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第一层由本母子公司业务管理、财务、精算、投资等部门组成,对公司保费、准备金、资金管理、资本运作与资产处置各级风险进行诊断、评估与预警。第二层由各级内控合规部组成,公司从集团总公司层面建立合规考核问责制度。(1)推动内控合规考核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合规从高层做起”,重点强化内控合规风险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将内控合规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督促各级机构、部门负责人履行好风险合规“第一位”的责任。(2)推动问责制度落实,做好问责工作日常管理。对于负面影响大、涉及面广、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案件,由集团牵头,组织开展调查和处理。对全系统违法违规责任人的问责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确保问责落实到位。(3)推动审计检查发现的内控缺陷整改完善。根据内部审计部门检查发现的内控缺陷,配合审计部门推动责任部门开展缺陷整改和完善工作。第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实现管理从事后向事前转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由财务部和精算部统一负责公司和各专业子公司业务规划统筹制定,在预算编制、审核、考核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在费用管理方面,推行费用全面预算管理,各专业子公司都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财务权限管理办法,明确各层级人员的审批权限,通过在财务系统中增加预算管理模块,按科目的可控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实现风险管理从事后向事前转换。第四,转变审计理念,发挥审计平台风险预警功能,实现审计理念转换,坚强风险管理。一是由主导监督主导审计,向服务主导型审计转变;二是由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审计转变;三是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偏重转变;其次,审计资源高度统筹利用,实现集信息高度集中。最后,建立一体化体系,实现审计资源优化利用。保险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建立监督、评价和建议一体化的审计平台,实现审计资源的集中管理与优化利用。

4.精心实施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是当代企业做大做强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资本可以迅速运作扩张规模,也可以迅速剥离不良资产,收缩企业战线。一方面是资本扩张。通过横向扩张减少竞争者数量,增强集团公司市场支配力。通过纵向扩张,延伸集团公司产业链条,提供公司对市场控制力。另一方面是资本收缩。资本收缩是公司对其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而进行的重组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收缩性资本运营通常是放弃规模小且贡献小的业务 ,放弃与公司核心业务没有协同或很少协同的业务 ,宗旨是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实施资本收缩主要通常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与股份回购等方式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翼广.我国保险集团的特殊风险分类与建议[J].上海保险,2010(5)

[2]舒廷飞.中国保险集团公司风险管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10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范文7

一、省级公司财务总监的岗位职责定位

一般认为财务总监是公司全局管理者、战略领导者、价值践行者、内部控制监督者等等。国有股份制保险公司省级公司的财务总监,既担负着总公司财务条线赋予的使命,对总公司下发的各项财务考核指标负责;又归属省级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为当地的业务发展、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服务。

(一)财务总监要牢记委派身份,不辱使命。对于总公司的财务控制系统而言,财务总监在规制省级公司不规范财务行为,解决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于省级公司经营者的不诚实或欺诈行为,财务总监具有监督、制约和反映的职责。特别是在与省级公司经营者的思路和措施与总公司整体思路发生偏离时,财务总监应当发挥关键作用,从公司大局出发,对经营者的决策判断施以积极有效的影响,保持上下经营战略和措施的一致性。

(二)财务总监要放眼全局,做好参谋和助手。作为总公司委派到省级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要摆正自己在省级公司高管中的位置,做总经理的得力助手和合作伙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两者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研究设计高效的理财方案,共同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保证所有者的资产安全有效地运行。因此,财务总监要配合好省级公司的整体经营工作,既要全面充分的反映公司经营成果,更要及时提示风险,积极提供建议,全力配合支持总经理的工作,全面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为总经理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三)财务总监要统筹兼顾,促进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省级公司财务总监虽然委派自总公司,但要避免狭隘的条线观念,做到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只有扎根和服务于省级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才能通过省级公司经营成果的不断优化来回馈总公司,得到总分两级公司的认可。所以,作为省级公司财务总监,必须科学有效的分配各项公司资源,为公司业务发展和经营结果提供最有力的后援支持。一方面,要协助总经理监控和完成好总公司下达的各项KPI指标,统筹配置各项资源;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配合其他班子成员做好销售、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工作。

二、当前省级公司财务总监履职现状和问题

(一)职责不清,角色定位不准确。部分财务总监在日常工作中,自身职能和角色定位不准确,所领导的财务条线职责不清,没有很好地规制省级公司不规范财务行为,甚至存在协助财务报告舞弊等方面违规行为,没有很好地发挥监督、制约和反映的职责,也没有做好主要负责人的参谋助手,积极为业务条线部门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协助,使得财务工作没有很好地发挥支持省级公司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

(二)因地制宜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有待加强。作为委派制的财务总监,如何结合地方特点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手段,既与总公司管理要求保持一致,又能卓有成效地完成工作,这是部分省级公司财务总监在工作没有认真深思的问题。如近年来保险企业中普遍推行的财务集中,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人文特点差异较大,保险公司各地市的基础也参差不齐、情况迥异,财务集中面临着如何处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效率与风险等诸多问题。而作为财务总监,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不断提高的管理要求,就应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三、如何加强省级机构财务总监的履职能力

作为总公司财务战略下达与执行者,同时又作为省级公司财务工作的重要决策者,省级公司的财务总监如何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充分利用可资利用的资源,正确处理总公司与省级机构、财务条线与专业条线、省级公司与地市公司的关系,进而有效保证财务工作执行力,是省级公司整体经营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一)与主要负责人保持顺畅及时的沟通,综合把握主要负责人的观点和思路。通常来说,省级公司的主要工作都是以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公司决策管理层来开展的,主要负责人的思路和观点大都代表着公司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因此在省级公司层面,财务总监所扮演的为公司经营及发展做财务支撑的角色决定了要站在主要负责人的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要以主要负责人的观点和思路为出发点及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为公司的短期和长期经营目标服务,为公司的可持续价值增长打好基础。当然这种以主要负责人为中心开展工作的方法也不是无原则的教条适用。当主要负责人和财务总监的意见相左时,作为财务总监一定要冷静思考并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是原则分歧而主要问题在于负责人时,那么坚持原则、充分沟通、及时汇报最佳处理方式。

(二)求同协作处理好财务条线与专业条线关系。财务总监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绝不是孤立和片面的,而恰恰是体现在它为整个公司正常运行和全面发展所起到的“保驾护航”作用上,即作为一种后援和保障类的工作对公司核心经营工作的服务与支持。发现并不断深化彼此的共同点是处理好财务条线与专业条线关系的基础。不论是在资源配置、业务管理,还是在方案制定、措施落实上,要坚持把公司整体利益这个共同点作为财务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在具体工作中寻找更多的共同点,不断增强彼此间的认同和信任,实现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各项工作,才能尽最大努力支持专业条线达成目标。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范文8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 财务预警 Z-score

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从2009年的2 992.2亿元增至2014年的7 544.4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5%。但在保费收入屡创新高的同时,财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情况却较为严重,大型保险公司也逐渐出现亏损问题。财务预警研究有助于财险公司尽早发现问题,改善经营管理。

一、概述

(一)财务预警的界定。财务预警,是指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为基础,利用会计、统计、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对公司是否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作出预判,并将判断结果反馈给公司,以便公司在损失发生之前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或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

(二)财务预警模型的选择。对于财险公司的财务预警,本文选用Z-score模型。我国学者现有的研究多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选用Z-score模型作例证分析的较少。另外,我国的保险公司上市企业较少,以非上市公司居多,这较符合Z-score模型的适用范围。

二、财务预警模型的数据选取 ――以Z-score模型为例

(一)Z-score模型的构建。Z-score模型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金融经济学家爱德华・奥特曼(Edward Altman)于1968年建立。最初的5变量Z-score模型如下:

Z=1.2 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X1=运营资金/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资产流动性;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累计获利能力;X3=息税前利息/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全部资产获利能力,即盈利能力;X4=权益市场价值/负债总额,反映公司的财务结构;X5=销售收入/负债总额,反映公司的资产周转能力。

之后奥特曼又通过多次修正,给出了针对私营企业的多变数财务模型,模型如下:

Z=6.56X1+3.26X2+6.72X3+1.05X4

其中X1、X2、X3的含义同上,由于是针对非上市的企业,X4=权益的账面值/债务总额的账面值。

该模型的临界值分别为1.10和2.60。如果Z值小于1.10,表明企业将面临破产危机;如果Z值位于1.10―2.60之间,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位于灰色区;如果Z值大于2.60,表明企业的财务及运营状况良好,不太可能出现破产问题。

本文将选取Z=6.56X1+3.26X2+6.72X3+1.05X4进行代入测算。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保监会公示的“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信息”为依据,按照中资、外资保险公司的分配比例及各保险公司市场占有份额,选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民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国泰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乐爱金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劳合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共17家(11家中资,6家外资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公示的行业数据。

三、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以Z-score模型为例

(一)Z值表。根据之前选取的Z值模型,可获取这17家财产保险公司2011年至2013年的Z值表(如表1所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偿付能力充足率是监管部门最主要的监管指标,因此,在Z值表中,加入一列,显示当年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以与前面的Z值相验证。

(二)对Z值的分析。

1.整体概况。

(1)大多数保险公司的Z值均低于临界值。综合2011、2012、2013三年的Z值数据,笔者所选17家产险公司的Z值绝大部分小于临界值1.10,且Z为负值的情况居多,只有三星、东京海上、乐爱金三家公司的Z值位于1.10和2.60之间或大于2.60(见下页表2)。数据反映出多数产险公司面临危机,即这些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模型变量因子数据方面,X1、X2、X3这三组数据中负值的占比也很大,说明就研究对象整体而言,这些企业的资产流动性、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较差。而X4这组数据相对理想,几乎全都大于0,且均值在0.45(剔除“锦泰财险”)左右,说明这些企业的财务结构还是较为稳定的。

(2)Z值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保险公司的Z值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当Z值增加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会有所增加;反之,当Z值减小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会有所减小。虽然Z值反映出这些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但其三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基本符合国家要求。

2.单项分析。

(1)外资财险公司Z值整体优于中资。模型变量因子方面,X1、X2、X4这三组数据中资产险公司均低于外资产险公司,说明中资企业在资产流动性、累计获利能力、财务结构方面与外资企业还存在差距(见表3)。而X3,即公司的盈利能力方面,中资产险公司的表现要优于外资产险公司。

从表4可以看出,在三年研究范围内,有约91%的中资产险公司Z值≤1.10,面临破产危机。而外资产险公司Z值≤1.10的占比情况则相对乐观,前两年有约50%的企业Z值≤1.10,面临财务困境,2013年这一比率下降为33%。可见,17家研究对象中,外资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要好于中资产险公司。

“三年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方面,该组数据中资产险公司要低于外资产险公司,这也反映出外资产险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要优于中资产险公司。

中、外资产险公司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等方面,且外资企业在保险经营方面的历史经验要比本土企业丰富得多,面对相同的市场氛围、客户群体,外资产险公司的经营成果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2)大财险公司Z值略高于小财险公司。本文在所研究的17家财产保险公司中选取占原保险保费收入份额最多的前三家公司(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和占份额较少的三家中资公司(英大财险、渤海保险、民安保险,以下简称“三中资”)、三家外资公司(东京海上、中意财险、乐爱金,以下简称“三外资”)进行比较(如表5所示)。

模型变量因子数据方面,占保费收入份额最大的三家公司的X2、X3均值最高,说明其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相对较好。而三家占市场份额较低的中资公司则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在上述两方面表现最差。另三家占市场份额较低的外资公司四因子的综合实力较强,X1、X4的均值均领先中资公司,以X1均值的领先程度尤为突出,说明外资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较高。

保费市场份额占比较大公司的Z值要略高于占比较小的中资公司,但占比小的外资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说明在中资企业中,市场占额对公司财务运营状况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占额大的产险公司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吸引力要大于占额小的产险公司,而客户群体的增加能使更多的资金流入公司,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流动资金可用于理财投资等财务安排,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改善财务状况。但市场份额占比最小的外资公司在Z值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数值上都遥遥领先于中资公司,可见市场份额并不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决定因素,只有提高公司各方面运营机制的综合能力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外资公司的Z值最高,但其仍处在Z-score模型给出的灰色区域,说明我国整体产险行业的财务状况令人堪忧。

(3)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比较。从下页表6可以看出,中资上市公司的X2、X3均值都大于中资非上市公司,说明上市公司在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方面优于非上市公司。而在X1、X4均值方面,非上市公司的数值略高于上市公司,但两者差距不大。

综合考虑四个模型变量因子,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较好,Z值也反映出相同的结果。说明中资产险企业中,上市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比非上市公司好。上市公司多为资产雄厚、经营状况良好、连续盈利的大型企业,因此上市公司在产险行业占据领先优势是符合常理的。但即便如此,Z值的负数现象仍然不容忽视。Z值低于模型下限说明我国中资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保费收入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这一点值得关注。

从下页表6可以看出,虽然非上市中资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如上市公司,但其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上市企业,两者的整体经营情况各有千秋,是可以相互借鉴改善的。

四、Z-score模型对我国财险公司财务预警的验证

从前文数据可看出,我国财险公司无论公司规模、中资或外资、上市与非上市等,Z-score模型下的Z值总体偏低。而财险业却在2009―2014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这种现象与Z值总体偏低是否相悖?

但从2011年至2013年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看,Z-score模型下的Z值与实际较为吻合。2011年,5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有23家公司出现亏损现象,共计亏损20.5亿元;20家外资财险公司中仅有5家实现盈利。2012年,全国62家财险公司中,有多达37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其中中资20家、外资17家,承保亏损的比例高达近六成。相较2011年,2012年中资财险整体承保利润业绩下滑28.51%。2013年,保险公司在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财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大幅攀升,整个财产险行业濒临亏损边缘。特别是占据整个财险业七成份额的车险领域,普遍出现亏损现象。

由此可见, Z值反映出多家公司存在经营亏损问题、Z值能起到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与我国2011、2012、2013年三年财险业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五、Z-score模型财务预警模型的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Z-score模型对财险公司起到财务预警的作用。总体而言,我国财险公司2011、2012、2013三年的财务经营状况较差,Z值能起到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而行业内财务运营状况的差异表现为:外资财险公司明显优于中资公司,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财险公司要略优于占比较小的公司,上市财险公司略优于占比较小的公司。

2.我国财险公司资金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也较差。在体现这两方面的财务比率中,各有13家公司在不同年份出现了负值情况,其中4家公司在研究的三年中比率均为负值。资金流动性、盈利能力这两项的行业内部情况,除中资财险公司盈利能力高于外资财险公司外,累计获利能力整体也不容乐观。

而相对累计获利能力、资金流动性、盈利能力而言,我国财险公司的财务结构较好,相关财务比率仅有中华财险在2011年出现负值情况。该指标的行业内部情况表现为:外资财险公司优于中资财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小的财险公司优于占比大的财险公司,上市公司优于非上市公司。尽管如此,在财务结构上我国财险公司普遍还不够完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议。

1.增强资产流动性。由于运营资金决定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且两者呈正比关系,所以应通过增加运营资金来提高财险公司的流动性。而运营资金又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净额,因此从根本上讲,财险公司应在增加自身流动资产的同时减少其流动负债,从而增强资产流动性。具体来说,财险公司可以通过对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融资财产比例的合理分配等方面增加流动资产,通过增强预算水平减少短期借款等减少流动负债。

2.提高累计获利能力。累计获利能力由留存收益决定,留存收益又主要由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决定,因此财险公司应增加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而增加其累计获利能力。而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均从公司历年的结存利润中提取,所以财险公司应在追求增加保费的同时注重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保证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才能使公司健康发展。

3.提高盈利能力。对于财险公司而言,较好的盈利能力是其财务健康运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必要性毋庸赘言。财险公司可以通过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理赔技术等增加盈利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员工的效益至上思想,从基层增加利润来源,再用利润反过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营造一种良好的公司运营氛围。

4.改善财务结构。权益账面值与负债总额账面值的比率,是评判公司财务结构优劣的一项标准。从公式上看,财险公司应该增强影响其权益账面值的相关经营环节,同时控制增加负债的相关财务进项来改善其财务结构。但事实上,财务结构并不是公司相关经营活动的简单加减,而是整个运营体系统筹协调的结果。因此,管理层应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特点及经营目标对财务运营机制、财务分配等进行及时调整,才能不断优化公司的结构。

参考文献:

[1]许敏敏,夏瑞辰,万鹏,栗博盟.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J].会计之友,2014,(17).

[2]吕长江,周县华,杨家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研究[J].财经研究,2006,(10).

[3]常树春,范文雨.基于Z-score模型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3,(13).

作者简介:

许敏敏,博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保险财务与会计。

保险公司经理总结范文9

据中国人保有关负责人透露,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注册资本155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0亿元,总资产600多亿元;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

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经理唐运祥出任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总经理,并担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公司副总经理王毅出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常务副总裁张鸿翼主持工作,张鸿翼原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

记者获悉,目前三家新公司的人员重组正在进行,与主业有关的人员将大部划归到人保股份公司。今后商业保险业务由人保股份公司承接;人保控股公司除代表国家控股之外还将从事政策性保险业务;资产管理公司在原人保公司投资管理部的基础上组建,现阶段只负责人保财产股份公司内部的资金运用。

唐运祥表示,三家新公司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控股公司代表国家投资并持有上市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股份,行使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股份公司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相关专门委员会,实行财务信息和其他重大信息的对外披露制度;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责权利明确、经营管理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保险公司有望年内完成股改

据悉,继中国人保裂变之后,另两家“国”字号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再保也将先后设立新的公司,国有保险公司有望在年内全部完成股改。

早在今年年初,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就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准,而今人保率先迈出了股份制改造的第一步,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的股改也在加快脚步。

中国人寿的股改方案是将总公司分为存续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将以1999年为界,把中国人寿分拆成两家公司,1999年1月以后出售的保单及相应的资产,发起设立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而中国人寿作为存续公司,代表国家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经营处置非主业资产,负责1999年以前老保单的续保、给付等。

据透露,中国人寿原本打算4月股份公司挂牌,但进度受到了非典疫情的影响,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中国再保险公司将组建为中国再保险集团,旗下包括直接财产险、财险再保险和寿险再保险三个子公司。

中国再保险公司已于5月初完成股改的审计评估工作,进入引资谈判的实质性阶段。中国再保险公司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该公司引资谈判工作顺利,预计直接财产保险公司可于9月底挂牌开业,财险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寿险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将于11月底成立。

股改之后迈向海外上市

尽管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发言人傅助一再表示,依照海外资本市场的要求,为避免误导投资者,股份公司正处在“静默期”,关于上市的一切情况都谢绝采访。但业界早就知道,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股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募股上市。

上市之路并非是平坦大道。目前国际资本市场对上市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有很高要求。另外,上市后募集的资金必须做到有效使用,对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唐运祥表示:“我们对控股公司的运行规律和经营管理,还知之不多;对公众公司的运行规则知之更少;对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结规律还很不熟悉。我们的承保、理赔、营销技能和产品、服务、管理创新与国际先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广大客户的期望也有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