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训练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7-23 16:27:54

训练教学论文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1

1.运动训练的单一目标和运动训练过程的多目标控制特征

对于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参加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作为教练员或培养运动员的机构来说,如果仅仅将目标导向于优异成绩,则会导致运动员“工具化”的倾向。即培养运动员的机构或教练员,仅仅将运动员作为自己社会地位提高的“工具”,最终忽视运动员的长期发展。中国现有体育培养体制所逐渐表现出来的这种将运动员异化为“工具”的倾向,也正是近年来被人们所诟病的核心所在。在现在体育培养体制下的运动员首先被从社会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以运动成绩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而运动员离开体育系统回归社会后所能承担的社会功能往往被这些机构所忽视。

2.运动训练主要参与人员的多角色特征

正如上文所言,运动训练参与人员主要包括教练员和运动员,两者都存在多角色的特征。近年来,很多体育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了能够在国内外比赛中提高运动成绩,已经开始重视开发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教练员培养计划。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执教问题的讨论明显增多,关于执教问题的文献也明显增多。大多数文献指出,执教过程是一个多任务过程,教练员角色任务多样,从而要求教练员必须有丰富的个人交流和管理技巧。运动训练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参与者——运动员同样具有不同的角色任务。作为一名运动员他的目标是获得运动成绩上的成功。但运动成绩的获得不仅仅需要良好的专项能力。有研究者用现代成功学的观点分析武术运动员成长过程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仅仅具有专项运动能力是不够的,良好的社会交往过程也是影响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个人业余生活的安排、训练之余的人际交住等社会学因素)。此外,优秀运动员不仅应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而且要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最大程度上用良好的社会形象影响喜爱他的青少年,积极促进他们的成长。

3.运动训练应全面体现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精神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2

一、什么是微格作文教学

所谓微格作文教学,就是将写作学的知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有机的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分解教学的方法。如:从体裁上分,中学生可以重点分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块,即三个“微格”。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四个“微格”,其它方面依此类推。

二、中学作文教学微格训练网络(一级)

根据教学大纲有关听、说、读、写的规定和要求,我大体上将作文微格训练分为两大系列,即口头作文训练系列、书面作文训练系列。如下表:

(一)中学口头作文微格训练系列(一级)─────┬────────────────────────────命题方式│教师命题学生命题题库选题─────┼────────────────────────────训练形式│看图说话、联词说话、自我介绍、口述见闻、课文复述、讲

│故事、讲演、辩论、口述作文构思、口头作文─────┼────────────────────────────评改形式│作者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训练层次及目标─────┬────────────┬───────────────目标│初中│高中层次││─────┼────────────┼───────────────

│初一:读标准音,说普通话│高一:能按自拟提纲,用普通话

│初二:听人说活能正确理解│有条理地叙述事件。

│意思。│

│初三:听一般报告,能简述│高二:培养辩论能力,观点正确A初级│内容、归纳要点,参加讨论│,思路清楚,论据较充分。

│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高三:做有准备的演讲。

│。│───┼────────────┼───────────────

│初一:能注意听别人说话,│高一: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已的思想

│听懂意思,回答问题│,说明事物,阐述观点。B中级│清楚、准确。│高二:能较有力地进行辩论,观点

│初二:说话意思清楚,用语│鲜明,论据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恰当。│。

│初三:能作简短的即席发言│高三:可作即席演讲、

│,有中心,有条理,│

│态度自然。│

││───┼────────────┼───────────────

│初一:能较完备地介绍各种│高一:稍事准备,即可作即席演讲。

│内容、简单的读物、│高二:能较熟练地运用议论文知识

│见闻。│,准确有力地进行辩论。

│初二:能借助资料做口头作│高三:可作即席发言、演讲、辩论

│文。│、说明,口头作文。

│初三:讨论问题,能正确地│C高级│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

│服力,条理清楚。│

──┴────────────┴───────────────

(二)中学书面作文微格训练系列(一级)书[1]作文过程微格训练系统:审题构思行文修改面│[2]观察——分析——表达微格训练系统:意化雏形化物化作│材料:收集材料、选择材料、使用材料文││主题:主题提炼;怎样确定主题微││表达: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格│[3]分格训练系统│结构: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训││结尾练││语言:规范(信达雅)体││修改:主题、材料、结构、语言、修辞系│文风:文风的要素、对文风的要求(一级)│[4]文体微格训练系统:记叙文(简单记叙、复杂记叙)、议论

│文、说明文、应用文。

│[5]综合微格训练系统:即上述四种训练系统,根据需要有机分

│解综合。

三、有关微格训练网络的说明

(一)微格作文训练网络的科学性。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微格作文训练网络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反映作文训练的客观性。现在这个初步构建的训练网络,基本包容了三个已经实践验证了的组成部分:写作学基本理论,中学作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层次和要求,近百年来根据实践总结出的作文训练体系和方法。如微格作文训练体系基本包括了写作学基础理论的思维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及写作的本质、过程、规律、技巧等等科学规律。可见,微格作文训练体系不是作者主观臆断、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为依据的,微格训练体系其内容、目标、训练层次则完全依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而制定的。可以说,微格训练网络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作文训练体系。

(二)微格作文训练网络的特点

(1)强化了写作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透析性。多年来,由于教材编写体制、中学生年龄、心理、知识层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学作文训练不强调写作理论的系统性传授,写作知识只在高中部分散布在课文或知识短文中。初中部分有一套《作文·汉语》,这套书适合学生自读,感性现象描述较多,理论透析较弱,而中学生又似乎不大适合系统地讲授写作学的“纯理论”,微格训练体系恰好弥补了以往中学作文训练中缺乏理论指导的不足。它由于化系统为局部,将写作基本理论分解成若干个“格”,老师在训练时就可以将这一个“格”的有关理论系统,透彻地传授给学生,既可不讲成“纯理论”写作课,增加学生负担和困难,又可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写作理论透析给了学生。这样三年下来,“格格”相连,就联格成面,最后完成了一个理论系统网络工程。使学生不再是“盲人骑瞎马”的摸,而是在系统写作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

(2)符合人类认知规律,适合中学生作文特点。人类认识客观规律总有个由局部到全局、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中学生对作文规律的体会和认识也有这个特点。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写作经验及现行中学教育体制诸方面因素的限制,使他们很难系统地钻研和把握写作的各种规律。微格作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一个个“格”里体会和认识写作的相应的规律,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使他们由浅到深,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形成认知过程,并进而把握。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3

“训练组”的教学,主要是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贯穿“训练组”内各部分的内容,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大”的教学过程,各部分内容又相对独立地形成一个“斜的教学过程,“大”的教学过程制约“斜的教学过程,“斜的教学过程要服从于“大”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整组教学训练的整体性。

1、坚持整体性,注意突出训练重点每个“训练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形成了相对独立又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并以“读写例话”的形式具体讲述知识要点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教学时,要联系本组课文反复体会,务求甚解,切莫只限于对“读写例话”中几个要点的简单记忆。切实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训练组”教学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听说读写训练方面“成龙配套”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敢于取舍,突出重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使重点训练项目渗透到各类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在点上导读、导练,学生在面上自读、自练,并将导读过程中学到的技能,迁移运用于自读中。这样将“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块”,实现教学上档次,增效益的目标。

2、坚持综合性,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就一个“训练组”的教学来说,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自显示其教学独立性的基础上,则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既要坚持综合性,又要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训练组”的教学,无论以哪方面的训练为重点,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进行的。要努力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始终以“训练组”为基础,以课例为突破口,抓住训练点,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的同时,全面的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每课突出一项或读或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兼顾一两项或听或说的能力训练,力求“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着重进行指导写人的训练,在精读描写少年闰土外貌一段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写,然后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形态、穿着的片断,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这样先读后写,先说后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3、坚持系统性,要加强纵横联系一个“训练组”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互为整体,又相互联系。“训练组”教材的组合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学时要注意给每个“训练组”定位。即每个“训练组”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来的,又是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使本“训练组”成为整个训练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而使一册书、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段互为整体,从而实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统一。“训练组”中的每篇课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要抓住训练重点,找出每部分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弄清知识的联系点,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训练组”这个“教学块”中零星、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体,成为系统而全面的知识。

4、坚持完整性,注重体现训练过程从一组教材的“导读”开始到“基础训练”的作文结束,要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体现完整的训练过程,具体地讲为:

①“导读”——感知发现,明确任务。根据“训练组”的“导读”及课文课型特点的共性,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读“导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本组学习的重点、本组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训练项目。目的是使教学双方对整组教材有个大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②“课例”——领悟、实践,培养技能。“讲读课例”教学要根据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主要采劝扶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有关读、写的方法。阅读课文主要采劝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迁移自学,疑难处,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对于《自读课本》主要采劝放读”方法,让学生自读,教师适当指导。重点课文可采用“读”、“思”、“导”、“练”的步骤进行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采劝中间切入法”,重点突破;有的可采取由果到因的“逆推式”教学法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有的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跳跃法”,从学生的疑点、难点入手,以点带面;有的采劝纵横交错法”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篇章结构等。通过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4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quot;"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5

键词:英语教学;语感训练;途径

一、语感在英语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目前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但实际上,能开口流利地说英语的学生并不多,尤其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有少数能用英语来交流,多数语言说的也不地道。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语感的缺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学生语言直觉和语言习惯,而不是逻辑的训练。一般来说,学语言的开始阶段是获得语感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加强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语言交流能力。那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探索与实践发现,从下文所说的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比较有用。

二、英语语感培养的途径

1.在语言训练中产生语感

语言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言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对英语训练应抓两个方面:一是发音训练,另一方面是节奏训练。

(1)发音训练。笔者认为,语音教学不能只是把音标作为主要内容,而是通过句子把音素、节奏、语调统一起来进行教学。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许多语音现象往往要随语流而定,如重音的转移,元音长短的变化、连续、不完全爆破以及语调的变化等,都只有在语流中才能反映出来。把发音训练放在语流中进行,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单词、句子,同时也能学会自然优美的语音语调,英语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获得。

(2)节奏训练。英语是以重读音节计时的语言,其节奏是以重读音节为基础,重读音节和弱读音节交替出现,并且重读音节之间总是保持大致相等的时间距离。根据英语节奏的特点,教师在句型教学时,可以边示范边均匀地打着拍子,让学生模仿着吟诵。学生的诵读速度由教师掌握,拍子打得快,学生读得快,拍子打得慢,学生读得慢。训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拍子是否落在重读音节上。对于重读音节,要让学生发得清晰、响亮。而非重读音节,要让学生采用连续、弱读、同化等手段。非重读音节较多的地方应注意不要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读,否则会破坏正常节奏、影响节奏训练。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节奏训练,就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2.在朗读训练中形成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多听多读。英语磁带具有发音准确、语调优美、生动形象、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语音、语调及发音方法,引导他们仔细品味英语语言的自然、流畅、优美,在指导学生跟读、仿读时,鼓励学生看谁读得准确,读得语调优美、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从而自然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更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反复感受语言的语境。这一过程是一个“实践——感知——再实践——再感知”的良性循环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而且,对教材朗读既能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又能引导思维的聚合和发散,反复感受规范语言。这样,语言运用的规律就会在脑海里自动结合一种语言知觉,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

3.在背诵训练中提高语感

语感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感性的产物,只能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要抓背诵”。这说明“背诵”是培养和提高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也充分说明了背诵的重要性。在背诵过程中对英语课文或优美的语言材料反复诵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是学生获得英语语感的途径。当用心背诵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便仿佛进入了英语所蕴含的思维和表达模式中,听起来顺耳,说起来也灵活。在潜移默化中,英语语感也就形成了。若背诵得法,则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如下背诵策略:步骤一:精选内容,抓住重点。步骤二:听读领先,试背在后。步骤三:结合汉意,背译同步,意义认识是背诵课文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先快速地了解汉语内容,然后结合意义去背,遇到生疏处,试着心译一下,这不仅是有效的背书方法,还能锻炼翻译能力。

4.在写作训练中发展语感

多听和多读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通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需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的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写,如抄写、默写和听写;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写,即写作。写作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英语语感的成熟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好处,笔者在指导写作中,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从基本词汇的积累和应用着手,强化基本句型和常用句型的训练,力求表达地道、通顺、流畅、平易、得体,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指导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组织结构和段落层次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过渡词和逻辑关联用语使短文保持连贯流畅,读起来有纯正的语言味道,有美感。

语感是言语理解的辅助手段,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向导,是言语主体发挥语言潜能的重要载体。语感在英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语,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熟练性,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反应能力,从而增加有限时间内语言信息的处理量,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项本芳.提高初中生英语语感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6

1.就艺体课程开设形式来看,艺体课程在学校整体教学中属于一个小分枝。开设时间短,一般一周一节课,体育课程略多一周三节课。艺体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课程,没有统一考试,不与学生升学挂钩,教与学压力都较小。

2.就课程内容来看,艺体课程内容在思维方式、形式方面有着不同于文化课程的特点:文化课程侧重于脑力运动,艺体课程侧重于脑力与人体协作运动,以及图形的塑造运动;文化课程倾向于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艺体课程倾向于形象性的思维方式;文化课程对人的天赋没有什么要求,艺体课程对人的天赋有一定要求。比如人的乐感,人的肢体特征,协调能力等。

3.艺体课程与文化课程的相通之处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中,同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记忆能力,需要良好的左右脑协调统合这些共通能力。艺体课程主要通过肢体均衡而协调目的性的运动,促进大脑中的左右脑区的神经平衡,加强大脑统合能力,从而促进共通能力。这些能力又将对文化课程学习有着很大帮助。另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性思维虽然各有倾向,但其实在高层次领域中,文化与艺体的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思维都是兼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理性思维也非常深刻,高深的科学知识中也不乏有形象性特点。由此可见,艺体课程与文化课程存在着共通性,只是特点与方式不同。因此可以使二者之间形成互补互进的关系。

二、目前的艺体课程开设现状

目前普遍的大中小学艺体教育倾向于思想情感、审美教育,与体力、纪律约束教育。对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因为条件不足,难度大等原因,教育程度很低。课程中技能内容少,学生参与性低,课程的最重要的增强学生协调能力,启发心智能力作用有能得到发挥。音乐课音乐赏析,作品介绍,唱唱歌。舞蹈课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体育课只注重体能训练等等。学生艺体技技能水平发展低,协调能力差。

三、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艺体课程开设导向

1.艺体课程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思想情感教育为辅,促进学生发展。专业化的艺体课程与普及性的艺体教育呈现两个极端。前者教育中除了强调技术就是技术,后者,除了思想情感强调的还是思想情感。这说明,艺体教育具有着多面性的特点。大中小学的教师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面对普及性的教育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面对课程标准上的规定,“艺术教育目的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又会找不着方向。比如音乐课,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介绍介绍音乐作者,创作背景,听听音乐,陶冶陶冶情操,时间就没了。如此循环往复,艺术课程基本都限制在这个层面上,很难上升到表现美的层次。艺术中其实包含更多的是技术技巧。艺术作品中思想、情感、审美内涵,只是一个小部分。优秀的艺术作品水平更多的体现在其具有高超的技术、技巧,贝多芬的《命运》,《英雄》,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等等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艺术具有非具象性特点,其情感思想审美皆具有主观性色彩,在教学中,难以对其进行确切把握。很多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大多数是头脑空白,只是领略了一些情绪、感官上的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是一时性的,过后很少能将情绪难以转化为深层的情感,音乐停止,这种体验将很快消失。因此很多的音乐欣赏课都浮于形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无法衡量。因此,应将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占据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间强调技能性训练。通过有效的技能性训练,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大脑统合能力提升,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也将变得积极乐观、开阔昂扬。

2.区别于专业系统性的艺体教育形式,选择适合的技能训练内容。艺体课程定要与专业系统化的艺术培训区别对待。系统化的培训,而没有系统化的时间投入,往往使学生永远停留在基本功的层次。很多教学,尤其是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专注于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舞蹈培训,踢腿下腰,拉韧带,一训几年,学生不会跳个成品的舞蹈;素描画几年,不会画个简单小动物或情景画;钢琴弹车尔尼几年,不会弹一些小乐曲等等;单纯接发球练几年,不会对打等。大量单项的基本功训练对于从事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但大多数学生不朝专业方向发展,不可能投入非常多的精力于其中,没有太大必要把时间都投入到太多的单项基本功训练中去。单项基本功的训练,大脑的反应是机械而单调的,不利于学生的反应、协调能力提高。而应用性的成型作品:成品舞蹈,情景漫画,歌乐曲演奏等,其中融入了更多的能力因素: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大脑的应变、协调能力,基本功力,情感能力等等。基本功的训练应与成型作品训练齐头并进,把握好比例。对于普通的学生,一次课的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应占据最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用于应用性作品的训练中。很多技能并不一定非扎实基本功不行的。比如舞蹈训练中,学生若能够跟上音乐节奏,肢体动作协调,适应动作变化,记住整套动作等,即使因不扎实的基本功而导致动作不是太到位,也没太大关系。短时间的学习中,理论与基本功的训练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选择适合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的应用性技能训练内容。比如音乐课程,主要能让学生唱会些歌谱,唱几首歌曲,进行打击乐的训练与表演;舞蹈课程,主要能让学生掌握几个成品舞蹈;美术课程,主要让学生能做出一些手工制品,画一些情景漫画;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武术,健美操,球类运动等。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音乐教学;形象思维;记忆力;创造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到形象思维是低级思维、抽象思维是高级思维的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即使像音乐这样一门主要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的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例如我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

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等等。

2.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

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3.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

过去的观点总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发展形象思维也是大有益处的。

4.经常进行选择性想象训练

教师首先提供一个想象的范围,由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例如,教师提出一个田园的景象,学生可以选择《森吉德玛》、《田园》、《龟兔赛跑》等音乐。

5.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言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1.听记旋律,学生模唱;2.旋律听记填空;3.记忆主题,提高音乐的记忆力;4.默读乐谱,训练内心音乐感,加强记忆;5.反复欣赏。

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乒乓球,身体素质,训练

 

一、前言

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发展,具体包括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主要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标志,是人体各种器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所以一个人体质的好坏,也体现了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速度、力量等有关练习项目及相关动作进行纠正,对练习方法进行探讨。

二、乒乓球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意义

(一)掌握和丰富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乒坛创造了长盛不衰的罕见历史奇观,有分析认为“专项身体素质是中国乒乓球队夺得整体优势的因素之一”,并有“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中国流”之荣耀,专项身体素质在乒乓球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逐渐被重视,这些研究,不仅探析训练实践经验,而且综合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揭示其规律,从而促使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实践更系统化、科学化。可见,不论对于乒乓球教学训练实践体育论文,还是乒乓球理论知识体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都是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系统学习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专修学生,完善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是必要的,此外因这一必要内容的综合性较强,还将促进专修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丰富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有必要掌握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这将丰富专修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无论以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终身体育教学观念还是能力教学的观念引导体育教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条件之一,但随着课程改革,技术课时精简,使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论文的格式。幸而在专修课程中,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中发展身体素质,加之身体素质发展在不同练习手段中具有相通性,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可作为身体素质发展的优选途径,通过较大运动强度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而且能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三、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方法

(一)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内容确定的依据

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乒乓球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的特点,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竞技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强度平均值较低的耐力性负荷,随着负荷的持续时间增加,运动员依靠脂肪供能的比重就越快。乒乓球运动总的负荷强度较低不是因为负荷的时间短所致,而是由于休息一中等负荷一短暂的大强度负荷不断变化的结果。根据乒乓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可以认为:乒乓球运动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应采取相应的内容,以符合乒乓球比赛中的负荷强度:即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训练内容应选择较低或中等负荷强度一短哲的大强度负荷的练习内容,并在练习的强度和量的安排组合上体现出来。

二是根据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确定什么素质符合乒乓球项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乒乓球运动员应发展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其依据是:在乒乓球比赛中体育论文,对判断一反应一起动一移动一摆臂等要求快速,这就要求乒乓球运动员有良好的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而专项力量训练,对提高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有帮助,它有助于发展专项速度素质。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依重要程度,可分为专项速度素质、专项灵敏素质、专项力量(爆发力)素质以及专项耐力素质。

三是要根据乒乓球运动主要技术动作特点对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乒乓球运动技术动作主要有正手技术动作:拉、冲、挑、搓(削)等,反手技术动作:拉、打、冲、拨(推)、搓(削)等,以及与配合的各种步法移动。能很好地完成这些技术动作,就必需具备良好的专项速度、灵敏、力量以及耐力素质,要使专项速度、力量等素质真正符合每一项技术动作的需要,就必须注意在所选用的专项身体训练内容的动作结构、肌肉用力形式要尽力与之相似。乒乓球运动动作肌肉用力顺序是:从人体总重心的近端始发用力到远端用力终止。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项素质练习发挥实际效果,才能更好地捉使技术的提高。

(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第一、在乒乓球专项素质中耐力方面内容选择上,由于乒乓球比赛中每一项得失分过程中,运动员都有短哲的休息(拾球、发球等)时间,所以没有缺氧现象。因此在选择专项素质训练内容时,不必选择强度过大的项目。

关于耐力练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改善心脏一肌肉系统的功能,即:耐力跑和间歇饱。关于灵敏素质训练,要注意灵敏包括的两方面的速度:基本速度和反应速度。在进行基本速度训练时,采用20秒上下戴5分钟以上的训练。关于爆发力III练,要注意当爆发力的训练超过一定负荷时,就可以看出肌肉横断面的增长和肌纤维的增加。进行均衡性的训练是有效的,可以采用使肌肉收缩以对付阻力的训练手段论文的格式。

第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方法使用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繁多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变成一个符合乒乓球专项身体训练规律,符合乒乓球运动实际情况,有序且有明确针对性的练习体系。在专项化程度的区分中,我们运用了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两个不同专项化程度的概念。所谓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指该素质练习方法在专项身体素质上能紧密围绕专项需要,能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提高提供最直接的帮助。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则是由乒乓球技术动作和战术要求构成的专门性素质练习。根据这两个不同概念可以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进行划分。(见下表)

表: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素质项目

训练内容

灵敏性

1、运用步法接抛向不同方向的乒乓球

6、看手势做步法移动并做相应动作

2、多球练习的不定点摆速

7、两人持拍相勺击接旋转球

3、球台上两球对击游戏

8、交义步侧向跑

4、推一侧一扑手步法练习

9、左右摆速挥拍练习

5、多球推挡侧身攻练习

 

 

速度性

1、快速挥拍练习

2、沿球台边线滑步练习

3、沿球台端线左右跨跳练习

4、多球快速左右摆速练习

力量性

1、持重拍挥臂练习

2、持瓶转手腕练习

3、腿手绑沙袋击球技术训练

4、多球发力扣杀球练习

耐力性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本解读示范;思考训练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74-03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讨论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文学的看法,其特点有两个:一是与文学史不同,《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古代文学理论课程,关注的是文学理论。又由于古代文论几乎都缘于批评家对当下文学现象的不满而发,故而又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结合相当紧密。二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与西方文学理论是两个独立的发展体系。相对而言,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严密性较差。把握这两个特点,我们才能明确《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目标,:既要强调知识传承,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强调知识传承,这是大家都公认而且也在实践着的,毋庸多言。但作为理论课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不能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上,对有一定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对他们的思维进行训练,让他们逐渐掌握对古代文学文化知识进行思考研究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有些学生很努力,但从考核来看,他们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强大记忆上,运用知识、联系整个文学史和批评史进行思考的能力较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习惯,学生之所以没有能很好的体现其思考能力,一是对自身的思考习惯熟视无睹,且无触类旁通之功夫;二是教师没有给予有效的引导。如何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思考习惯,或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思考方式,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从容悠游而不迷失,且能奋力驶向彼岸,这给授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给予学生信心,告诉他们,只要向前迈进一步,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比想象的聪明得多。思考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因素,虽然有一些普遍适用的基本研究理论,但具体运用起来也会因人而异,所以教师无法像灌输知识一样,规定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步骤。《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针对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基础和人生阅历上都有一定的积累,有足够的能力配合教师的引导,通过自己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考方法。关于对思考方法的示范,主要可以从对原始文本的解读入手。我们应该告诉学生,面对中国文学批评原始文本时,应该怎样阅读和介入,并在解读过程中,怎样以学习到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知识为基础,进行通盘考虑。

我们的高校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各种直接以原始文学和理论文本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较少,通识课较多。而在通识课中,由于内容庞大,教师所讲授的一般都是宏观的线索,并附加一些例子,即使是实例,也因为时间关系,多以讲授为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少。学生还没有进行必要的思考,就已经被教师的分析结果填满了,在下次碰到同类文本时,学生会惯性地期待老师给出总结。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清楚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即使教师的讲授和教材完全一致,也要启发学生的心智,主动的学生就会触类旁通,去研读其他的原始文本,甚至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文本的示范,就是教师选择一两篇(部)文本进行仔细阅读,并从中总结出观点,同时让学生观察到整个过程。我们所示范的整个分析过程要“细”,并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开启并打通学生的思维。

我们以李清照的《论词》为例。关于宋代词学,教材一般是从宋代词论发展的角度谈,是文本解读的示范工作。为说明方便,现将李清照《论词》全文引于下: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通读全文,并给出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该篇古文并不深,学生理解是没有问题的。通过学生的思考后,教师可以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特别要肯定积极动脑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师的这些肯定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然后在学生的回答中再追问,让学生“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同时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样他们会逐渐产生强烈的追根问底的冲动,这就是学习的热情。然后教师进入示范阶段,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怎样阅读和分析文本的。作为阅读示范,我们要做的就是细读文本。在这之前,我们要强调,大家必须摒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教材对李清照词论的总结,重新从本文出发:第一段说的是一个故事,似乎与本题无关。由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形式多是随笔式或书信体,很多文字可能信息量并不大,但是我们的初衷不是“无用”,而是“有用”。就是说,我们假设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那么就要对所有的阅读心得做出仔细记录,深入现象背后,找出文字的意义。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并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运作状态,这样就会避免懈怠。当然,张弛有度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且整个过程中,教师最好用黑板板书所读到的每一个心得,即模拟平时读书做笔记的状态,这也是示范作用,最后再进行总结。

教师提问:这一段写的内容,与词有什么关系?因为文本阅读刚开始,所以我们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应该相对长些,再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评价。这些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告诉学生自己的读书心得,第一段所写的,是说词发源于“乐府声诗”。而乐府声诗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可以入乐歌唱。也就是说,可以“入乐歌唱”,是李清照强调的词的特点。如果说这一段还不明确,那我们继续往下看。第二段,我们首先来看李清照的评语:“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说明下面提到的这些词牌,虽然是词的发展历程的一段,但是李清照并不是很赞同这些词牌所体现的词风,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好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一一举例,让学生分析这些词牌代表作的特点,这又可以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词牌有什么特点呢?是否和李清照所说的一致呢?如果我们没有与李清照达成共识,那么李清照这么说是什么原因?或者可能是什么原因?(包括作品流传等基本因素的考虑)第三段,同样在谈词的历史。用“亡国之音哀以思”来评价后唐词作。这个评语其实出于《礼记·乐记》,是对音乐的评价。那么,这就有两点意义,一是说明李清照将词看作“乐”,可演奏,可演唱,这一点学生一般能想到。然后再引导学生向深处思考:联系前面讲到的词的地位,是艳科小道而已。而李清照此处用《诗大序》评价《诗经》的话,来评价乱世之词,可见她是十分重视词的地位的。

最后两段终于说到宋朝了。我们可以一一总结李清照的词论思想。因为到这里,学生已经渐渐熟悉了李清照的思路,这些工作大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李清照对“词”体特点的总结是:协律、浑成、典雅、铺叙、故实。到这里,学生已经明白,所谓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原来是包含这许多内容的。这还没有结束,我们让学生再通观全文,学会进一步地思考。第一,李清照对“以诗入词”的反对,是从什么方面说的?词律比诗律要精细得多,李清照最强调的就是协律,包括首段的入乐,也是协律的要求。李清照认为这是词的传统,不可打破。故“以诗为词”是不可行的。也就是说,李清照对“以诗为词”的反对,是从协律的角度来说的。第二,李清照在文章中提升了词的地位。由于她反对“以诗为词”,那么,她真的完全将词与诗划清界限,保持词的独立性吗?我们要注意的是:铺叙、浑成、故实等都是诗文的写作手法。所谓“有秀句无整体”,是诗歌所不赞成的。就是说,李清照并不注重划清诗和词的界限,只是在协律上要求词保持自身的特点,而用诗的一些方式和评价标准来谈词,这是为了提升词的地位,甚至与诗并列。我们对文本细读并总结完成以后,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论词》是以词的发展历史为线索的,我们已经把这个过程整理了一遍,那么,我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就是李清照竟然没有提到作为第一部词集的《花间集》。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我们总结的李清照的词论来看。

首先,《花间集序》提出“词为艳科”,“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乃浮艳之作,而与李清照强调的“典雅”相悖。其次,《花间集序》体现出来的词体观,让词甘居于“艳科小道”,而李清照的目的是要将词的地位提升,二者又不合。所以《论词》没有提到《花间集》是有原因的。于是我们就完成了对李清照《论词》的解读,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考训练。这样进行思考训练,是要让学生知道,对原始文本,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我们不是一味地接受作者所说的话,而是要去分析她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对不对。然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分析问题。在对学生的思考方式的示范和思维训练中,我们要把握难易程度。但有些地方可以稍微偏难,所谓“取乎其上而得其中”。当然,这不是要学生得出深刻新颖的结论,而只是要训练学生的能力和主动性,最主要的是要告诉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试着自己动手找答案。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文本进行阅读示范。文本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意义:一是篇幅不宜过长;二是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最好是可以从中找出与一般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讲授有出入的地方,或者是可以找出能有效提示学生思考的地方,如此处与《花间集》的关系等。